发布时间:2023-04-08 11:37: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哲学与科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
(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
(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
(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现在不仅商业和公务员要读在职硕士,广大电视工作者也要晋升,要读硕士。特别是2018年之后,都认识到了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并亲自投身到理论研究中来,这是令人非常鼓舞的。理论的充实和提高会带动实践的跃进,它预示着四川省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不久的将来会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通常见到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论文或叫科学论文;另一类是议论文。学术论文是论证某一新论点或某一新的总论点极其分论点得以成立的证实性论文;议论文是那些谈自己的观感、意见、主张甚至奇想的陈述、阐释性论文,我们在报上看到的政论、时评以及《古文观止》所收集的那些论文就属于这一类。这两种论文的区别如下:
学术论文更强调一个“新”字,相同或相似于以前已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就毫无价值;议论文虽然也讲究一个“新”,但有时可重复议论。例如,某年如发生洪水泛滥,中央和各省市的报刊都要发表一些强调保持水土,提倡可持续发展之类的议论文章,过了若干年如又遇特大洪水泛滥,全国各类报刊又会而且应当发表一系列同一内容的议论文,以增强社会教育效果。
学术论文强调论据的确凿、充分、可靠、典型、有力,尤其要强调用第一手材料;而议论文虽然也用论据,但不特别苛求。甚至有的议论文是作者靠思辩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学术论文的论证及格式讲究规范,而议论文却不拘一格。
由于没有把学术论文或科学论文与普通议论文区别开来,对学术论文的了解不够,有的同志就自觉不自觉的写成了普通议论文,因而呈现出三个相应的缺点:一是缺乏新意,有的甚至炒陈饭,谈一些人们早已熟悉的观点;二是比较空泛,论据不足,又不典型,没有说服力;三是论文的格式不规范。
所以,我们在写广播电视学术论文时要提醒自己:不要写成普通议论文了,要按学术论文的规范来写。
学术规范来写学术论文,首先在确定选题上就很讲究。如写普通议论文,其题目常常是自己随意定的,而写学术论文,其题目的确定就不那么随便了。在确定题目之前还要做几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把握广播电视研究的动态。
据我了解,我们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作者在确定论文题目之前大多数没有做过这一工作,或没有认真地全面地了解广播电视研究的动态。这是不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的。
为什么一定要先做这一工作呢?前面我们说了;如已有人研究了并写了文章;那就看一看这些文章的结论正不正确?你赞不赞同?如不赞同,你可写批驳性文章;如赞同,再看一看这些文章的视角、立场、切入点、论据、论证逻辑等等是否有问题,如有,你可写商榷性文章。总之,你在了解、把握广播电视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所确定的题目才不会与已发表过的论文在题目、观点上重复,才有新意,才有学术价值。
2012年10月20日至10月21日,第四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隆重召开。会议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杂志社、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承办。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主持开幕式。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唐孝威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认知科学研究基地主任蔡曙山教授以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张刚社长分别致辞。
会议共收到论文60余篇,内容涵盖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众多学术领域。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冯志伟研究员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王惠临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关注认知语言学”以及“人类认知的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报告,从认知语言学和普通语义学角度对语言的现象做了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和分析。杭州师范大学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翁旭初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汉字加工的神经基础”以及“拼义符号:中文特有的概念表达方式”的报告,从神经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汉字加工的机制以及拼义符号的现象作了深刻、具体的实验研究。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心蔡曙山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哲学系潘天群教授从逻辑学与心理学、逻辑与语言、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对认知科学的相关问题作了新的诠释。蔡曙山教授强调了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逻辑领域以及认知科学中的重要性。周北海教授认为要实现自然语言理解的两大转变,从机器的理解转向人的理解,从对自然语言技术层面的分析思考转向综合性的思考。潘天群教授以有趣的实验例证说明文化背景在协调博弈中的作用。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张小燕教授从哲学的角度鲜活生动地讲述了中西思维到偏向。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李恒威教授和廖备水副教授分别探讨了哲学的纯粹意识状态问题以及论辩系统的动态性。大会上,学者们的报告涉及认知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体现了报告人对认知科学的总体把握和深入思考,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大会闭幕式由清华大学心理学蔡曙山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华新教授对大会作了简单小结。他指出,本次大会总体上体现了三个关键词:意图、意义、意思。首先,大会的举办实现了加强认知科学跨学科学术交流的基本意图。第二,大会的召开具有推动认知科学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的重要意义。最后,本次会议是有意思的,与会代表务实求真、平心论道,会议既严肃又活泼,讨论热烈,氛围和谐。
经过与会专家学者紧张、高效的讨论,大会取得了预期成果。首先,学术报告具有比较高的水准和质量。许多学者的报告是其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探讨了认知科学的前沿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发现,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其次,从会议形式上看,大会既安排了全体会议的学术报告,又进行了分组报告。分组报告的形式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第三,从与会人员构成来看,更多的年轻学者开始关注和参与认知科学研究,许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也在会上做了发言,并积极参与了相关讨论。第四,会议成果的发表。大会结束后,部分学术成果将由国内学术期刊《科学中国人》发表;编辑出版认知科学论文集的工作也将正式启动。
本文从毕业论文写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师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主张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讨论了毕业论文写作如何运用经济学研究的发现和证实的两个过程,特别强调了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八个问题或规则。
怎么样才能实现使学生具有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呢?除了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授过程中领会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学校、以及学院安排的实践活动外,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设计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本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作为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要求。这两年教育部和学校也都提供资助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
毕业论文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工作,不是写教科书,不是写文献综述,而是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是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北京高校非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方案(试行)》对毕业论文提出三个评价基元。第一评价基元,是评价选题质量,要求选题体现本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要求,选题要能够解决本专业的某个理论、方法或应用研究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第二评价基元,是评价综合运用知识、文献、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评价基元,是评价论文或设计项目在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对毕业论选题提出了科学性、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对科学方法的运用提出了论证充分、论据确凿和逻辑性的要求,对论文的写作和文献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现行科学论文标准的要求。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毕业后在各种岗位上会面临接受领导和客户交给的工作委托,撰写调研报告、写计划书和专题研究报告等。所有这些委托都向我们培养的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及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施的挑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学素养,是高等学校应当给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训练或科研创新项目活动就是这种重要的给予之一。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是直接尝试用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更是直接尝试锻炼和展现自己科学素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学生毕业论文或科研创新项目的活动也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在检查教师对毕业论文的评语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判断有误,把写教科书的选题、写文献综述的选题、把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选题,都作为合格甚至优秀的选题批准开题,甚至成绩也评为优秀;一些评语不能判断毕业论文在立论、分析、写作和文献评论等方面的问题,评语抽象笼统,优缺点缺位等等。这种现象不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存在,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中也是存在的,有时甚至还很严重。这些都反映了教师本身有待于改进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管理层有待改善对论文评阅环节的控制。当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完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挑战时,实际上也折射了我们在指导学生培养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整体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师阅读和评论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是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职业责任所必需之外,还有两个有利于教师的“利己主义”理由:一是,检查和锻炼、提高我们自己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阅学生论文中所得到提高的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师之间的学术批评与讨论,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门委托的各种评阅工作。二是,学生选题的多样性、资料和证明的方式多样性也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指导和评阅学生的论文实际也是我们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和好机会。
经济学本质上是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问题可以是理论性的,也可以是应用性的。“问题”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诸如目标与现实的矛盾或差距,绩效与标准或目标的差距,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传统理论与新观点的矛盾,以及情况的突然变化等等。以研究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经济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经济学毕业论文或研究项目的进行,实际上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一、引言
汉藏科技翻译一般平铺直叙、较少使用修辞手段,因而读起来给人一种表面的印象是庄重乃至压抑,这是科技文章本身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但倘若在科技文章的撰写与翻译过程中,能对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润饰,讲究词法、句法及篇章的粘连,则定会增加其可续性。这里涉及到美学取向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18 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问世,而使美学成为博大精深体系的则是康德、黑格尔创立的德国古典美学。美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并很快被引入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等学科,最近又成为研究语言和翻译的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为语言学和翻译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文学翻译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方式,语言要求丰富生动、形象具体,因而在遣词造句方面倍加斟酌,以期下笔如神,达到“煽情”的目的,而科技文章则要求客观准确地反映事物,因而要求使用的语言明白而简练,要尽量避免使用修辞语或辞格。这也是基本得到认可的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分野。然而,这种对科技文章语言运用问题的理解不能不说是片面的。Alastair Fonler在他的《文学的种类》一书中指出,如果科学论文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那么当科学内容被认为过时的时候,该论文也就走向了坟墓。因此他提倡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仅要考虑其科学价值,同时也要考虑非科学的因素,即科技论文不但要有科学价值,而且要有文学欣赏价值。事实上,科技文章也并非就是语言刻板、表述正经,无文采可言。科技文章读多了,我们就会发现。逻辑掩饰不了形象,缜密也不会扼杀生动。
二、汉藏科技翻译的美学体现
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化的过程,译者犹如美的使者,把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美感就是译者的直觉,是译者艺术气息的挥洒。美感之与他们,犹如灵魂之与肉体,依附于它,却又漂浮不定,汉藏科技翻译工作者的翻译若能达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人们一般认为语言表达精确为美,以整齐为美,以和谐为美,一得体为美,原文或译文概莫能外,这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达成的审美共识,容不得半点怀疑。相对汉藏科技翻译而言,其美感主要体现在:
(一)精确性
科技文章在用词方面要求准确,尽量避免混淆不清和一词多义。词汇多以一般包括概念多义和关联多以两个部分。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它直接明确地表示指称对象。科技术语是记载科技概念的特殊词语,除概念意义外,一般无其他附加意义。术语的恰当使用既可增加内容的精确性,又可提高形式上的简洁度,以简洁为语言形式表达精确内容,由此烘托出书卷的权威奇峰。许多科技词汇的翻译本身就具有精确且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激光、雷达翻译为“skul vod”、“reg brd”很明显,这些术语的翻译体现了汉藏科技翻译中的精确性。
(二)整齐性
科技文章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严密性要求采用合理的句子结构。一般来说,当一句话里包含两个以上的不同概念,而他们又不是同等重要时,须采用主从结构。反之,当一个句子有两个意义对等、起相同语法功能的并列成分时,采用并列结构。如:直线运动‘“drng thik vkul skyod”、大气压译“rlung khhs chen mo”。
(三)简约性
科技文章中有一个重要的句法现象,那就是名词化结构的广泛运用。名词化使句子变为名词短语,这种转换在原文中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可以较少使用人称主语,从而体现科技概念的客观性,二是可以避免结构臃肿。
(四)有序性
一般来说,科技文章修辞的规律性较之于文学作品要强。但不同的科技文体,其修辞技巧和手段又存在着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差异。原文中的修辞功能主要包括陈述功能、描述功能、指令功能、定义功能和分类功能。不管科技文体如何繁多,其修辞功能大多可以纳入以上五大范畴。相对于任何一特定的语篇来说,其信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呈现出一种有序美。
(五)整体性
科技文章论理准确、逻辑严密,语段的语法粘着手段得到全面应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语段大致可定义为“句子组合”。语法粘着手段一般分为三大类:即逻辑纽带、照应关系以及词汇纽带。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手段,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对原文形式正确的理解,另方面也可以使译文逻辑清楚、条理分明、浑然一体。科技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语义层次,那就是概念段,这比在其他文体中的体现得更为明显。概念段可以是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几个自然段;概念段必须有一个主题,主题可以由有个句子表示,也可以由一个短语或一个从句表示,有时还要从几个句子的某些部分中提炼出来。因此,首先应确立它的主题,然后考虑主题应分布在什么位置。确定要写的主题和内容之后,就要运用链接标志,使行文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美对于汉藏两种语言的要求各不一样。
三、结论
汉藏科技翻译中的美不是奔涌的文思、华丽的词藻、跌岩起伏的情节、幽默诙谐的语言、多变的修辞手段,而是准确地使用科技术语,熟练地应用科技句法,缜密合理地链接篇章,使科技文体在汉藏翻译中得以充分体现。科学仅仅有理性精神还不够,有了想象力的衬托它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更具创新力。“雅”在科技翻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要把握汉藏科技翻译的艺术欣赏价值,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除了坚实的科技专业知识以外,翻译人员一定要注重自身汉语和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文学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一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将汉藏科技翻译的研究视野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机制研究肖云,孙晓锦,XIAOYun,SUNXiao-jin
3.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对重庆市开县的实证分析张鹏,王婷,ZHANGPeng,WANGTing
4.重庆市相对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困难与措施研究宋福忠,许鲜苗,赵洪彬,SONGFu-zhong,XUXian-miao,ZHAOHong-bin
5.资产链中的股票可交易过程模型研究张普,吴冲锋,ZHANGPu,WUChong-feng
6.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李晓燕,LIXiao-yan
7.风险加速效应及其顺向管理政策研究吴述松,WUShu-song
8.产品延伸服务及其提供机制研究沈铁松,SHENTie-song
9.国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林枫,徐金发,LINFeng,XUJin-fa
10.基于SSCI的中国社会科学论文基金资助分析党亚茹,DANGYa-ru
11.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形式和制度创新文军,石磊,WENJun,SHILei
12.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法律应对——来自UNCCD的启示陈德敏,胡耘通,CHENDe-min,HUYun-tong
13.论经济法理念与儒家精神的耦合胡光志,王福波,HUGuang-zhi,WANGFu-bo
14.论法院委托调解唐东楚,何文燕,TANGDong-chu,HEWen-yan
15.美英两国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标准的悖离抑或趋同李晓秋,LIXiao-qiu
16.法之"道"与法之"理"的由来——探析中国法律的文化根基兼与赵明先生商榷费小兵,FEIXiao-bing
17.战国策派研究述评袁继锋,YUANJi-feng
18.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报道分析——以《纽约时报》为例张瑾,王爽,ZHANGJin,WANGShuang
19.论新闻舆论监督的机制创新张春林,ZHANGChun-lin
20.论电视新闻的叙事困境欧阳照,OUYANGZhao
21.论文学译者的创造性赵小兵,马冲宇,ZHAOXiao-bing,MAChong-yu
22.从西方艺术史研究模式看丹托"艺术终结"的悖论袁小华,李亚琴,YUANXiao-hua,LIYa-qin
23.论汉语语音的音乐性孙丽娟,江燕,SUNLi-juan,JIANGYan
24.论中国的教育公平及制度安排吕红,温汝俊,LVHong,WENRu-jun
25.哈佛大学"全面教育"本科课程改革:背景、内容与启示蒋华林,李华,王平,JIANGHua-lin,LIHua,WANGPing
26.教育与经济系统视野中的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借鉴林勇,LINYong
1.西部水电移民动态协同风险管理模式设计郑瑞强,施国庆,ZHENGRui-qiang,SHIGuo-qing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问题与困境王爱民,WANGAi-min
3.城市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的启示刘贵文,陈秋,LIUGui-wen,CHENQiu
4.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与货币乘数时效性分析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CHENZhong-chang,LIZhi-long,XIAJin-wen
5.WCVaR测度下企业稳健的国际贸易组合研究胡大江,任玉珑,陈学梅,谢非,HUDa-jiang,RENYu-long,CHENXue-mei,XIEFei
6.网络融合趋势下中国电信业市场需求与集中卢志宏,LUZhi-hong
7.创业研究视角及主要变量:综述与展望吴晓波,周浩军,WUXiao-bo,ZHOUHao-jun
8.内容激励理论跨文化适用性探析韩煜东,刘伟,HANYu-dong,LIUWei
9.仿生学视角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模型构建张玉明,段升森,ZHANGYu-ming,DUANSheng-sen
10.工作特性、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高科技软件企业为例王发明,WANGFa-ming
11.企业家创新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李苑凌,李志,张庆林,LIYuan-ling,LIZhi,ZHANGQing-lin
12.不同引文库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研究——以CSSCI1998-2009图情类期刊为例邱均平,宋艳辉,温芳芳,马凤,QIUJun-ping,SONGYan-hui,WENFang-fang,MAFeng
13.中美学术期刊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评价方向李爱群,赵智岗,邱均平,LIAi-qun,ZHAOZhi-gang,QIUJun-ping
14.转承责任基本理论问题新探杨署东,YANGShu-dong
15.法律实证主义的多重转向陈锐,李建新,CHENRui,LIJian-xin
16.文明演进中利益衡平的法律控制——兼论通向生态文明的法律理性马可,MAKe
17.客观归责的理论实质论析——以因果关系为切入点姜敏,JIANGMin
18.整体论、以人为本与可持续——从生态维度看当展理论的共同旨趣张德昭,杨华,ZHANGDe-zhao,YANGHua
19.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韩明港,HANMing-gang
20.1936-1937年重庆地区"祭拜神灵"救灾述论刘洪彪,LIUHong-biao
21.先秦传世文献"情"考辨张金梅,ZHANGJin-mei
22.幽玄的涅磐:花的阐微——《风姿花传》的形成、意义及其转变韩聃,HANDan
23.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范蔚,叶波,FANWei,YEBo
24.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责任策略徐莉,XULi
25.大学生极端自我攻击心理生成机理及其预防对策探讨白强,王浩,赵旭,BAIQiang,WANGHao,ZHAOXu
26.国防生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刘敢新,杜俊容,LIUGan-xin,DuJun-rong
1.西部地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城乡统筹发展中反哺农业的社会公共政策创新:一个制度供给的视角
3.产业结构调整30年:历程与特点
4.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研究——基于发展路径选择的视角
5.垄断竞争市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持久效用市场模型
6.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的实证分析
7.税收增长预测的灰色理论模型研究
8.基于资产定价理论的保险费率研究
9.基于利益相关者多方满意的城市交通PPP项目特许价格调整模型研究
1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论坛舆论管理探讨
11.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对人本管理内容评价的比较研究
12.激励框架下农村家庭对孩子人力资本投资动力分析
13.大学城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个案
14.学术评价的元评价机制
15.网络信息传播绩效评估的基本要素分析
16.对解决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收益分配纠纷的法律思考
17.中国农业补贴反补贴法律制度的问题、挑战与完善
18.农村集体统一经营的现实困境与法律回应
19.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研究
20.中美老人对专业帮助服务的态度比较研究
21.新城住区邻里交往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22.民族情结与开放情怀——论重庆土家族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23.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的符号学分析
24.泸县宋墓石刻武士像背景"留白"的审美内涵分析
25.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理念研究
一些弦理论家是“优美已足够”的大力倡导者。由于弦理论据称是“唯一”能够统一四种基本力的理论,因此他们认为它必定是真理,即便它依赖于我们无法观测到的额外维度。一些宇宙学家也开始放弃对用实验验证基本假设的坚持,这些研究领域包括多重宇宙(包含无数的宇宙)、量子现实的多重世界解释(观测行为会使得现实出现平行的分支)和宇宙大爆炸之前。
这些无法证实的假说和那些直接与现实世界相连且可以通过观测检验的――例如,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截然不同。如我们所见,理论物理学正在冒险进入数学、物理和哲学之间的真空地带,无法真正满足任何要求。
可检验性的问题已经潜伏了十多年。在科普书籍和科学论文中,已经有批评弦理论和多重宇宙的声音。 2014年3月,理论物理学家保罗・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在《自然》 杂志中写道:“暴胀宇宙学理论已不再是科学,因为它是如此灵活,可以与任何观测结果相调和。”理论家和哲学家理查德・戴维(RichardDawid)和宇宙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对这些批评进行了反驳。
我们很赞同戴维、卡罗尔和其他物理学家将这个问题拿出公开讨论。但是,他们崇尚的激进步伐还需要仔细地推敲。这场关于物理学灵魂的论战爆发于科学结果――从气候变化到进化论――遭到一些政客和宗教原教旨主义者质疑之时。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更深层次的对话必然要包含公众对科学的信心,以及对基本物理学的本质受到的潜在伤害的关注。
弦理论
弦理论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理论,通过在更高维空间中微小的(一维)弦和(高维)膜来统一现有的物理学。较高的维度都紧紧地卷曲了起来,尺度都太小,即便是未来的粒子对撞机也达不到探测它的能标。
弦理论的某些方面原则上是可以通过实验来检验的。例如,在弦理论中引入了费米子和玻色子间的对称性――超对称性――之后,它预言每种粒子都存在一个尚未被发现的伙伴粒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伙伴粒子,对在超对称性可能存在的能量范围进行了限定。如果这些伙伴粒子继续不见踪影的话,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它们是否存在。当然,支持者总是可以声称,这些粒子的质能比我们所能探测的质能更高。
戴维认为,弦理论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哲学和概率论证来确立。他援引贝叶斯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理论“正确”或“可行”的概率在不断提升,它就可以被认为得到了确认。这一概率的增加可以是纯理论性的,因为“没人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案”和“该理论没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 ”,于是他认为弦理论应该被视为是正确的。
在我们看来,这是“射门不成,移动门柱”的做法。和通过观测证据来佐证科学理论的信念相反,他认为理论发现可以巩固这一信念。然而,从数学逻辑得出的结论未必适用于现实世界。从宇宙的稳恒态理论到粒子物理学中意图统一弱电力和强力的SU( 5 )大统一理论,实验已经证明许多优美而简单的理论是错误的。波普尔和其他 20 世纪的哲学家已经否定了不以事实为根据就推断出真理的做法(归纳法优越论)。
我们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的理论。我们可能只是还没有找到它们。或者,这一提法可能就是错误的。如果由时空曲率来描述的引力确实有别于统治粒子的强力、弱力和电磁力,那也许就没有必要建立一个有关四种基本作用力和粒子的统一理论。有着众多变体的弦理论本身甚至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张期票,也许会存在这样一个统一理论。
许多的多重宇宙理论
驱动多重宇宙理论发展的是一个谜题:为什么自然界基本常数――例如,描述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强度的精细结构常数和与宇宙加速膨胀有关的宇宙学常数――的数值恰好位于能使生命得以存在的小范围之内。多重宇宙理论认为,还存在数十亿个不可观测的宇宙,在它们中,这些常数可以取一切可能的数值。其中一些会和我们的宇宙一样适宜生命生存,另一些则不会。
一些物理学家认为,多重宇宙是许多离奇巧合的最佳解释。例如,宇宙学常数难以解释的微小数值,它比量子场论的预言小了120个数量级。 多重宇宙的概念图
2014 年年初,作为多重宇宙和多重世界假说的倡导者,卡罗尔反驳了波普尔的证伪标准,将其称为“钝刀”。他提出两个其他的要求:一个科学理论应该是“确定性”的和“实证性”的。卡罗尔说,“确定性”指的是这个理论“就现实如何运转有清晰和明确的表述”。对于“实证性”,他同意传统的定义,即应该通过解释测量数据的能力来判断一个理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他认为,不可及的宇宙会对我们的宇宙产生“戏剧性的效果”,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观测到的宇宙学常数是如此之小。但在多重宇宙理论中,这一解释可以不顾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宇宙学参数所有可能的组合会存在于某个地方,而这个理论本身也有许多可调的参数。其他理论,例如单模引力和修正了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学常数很小。
有些人已经提出了更易于检验的多重宇宙理论。如果测量发现宇宙具有负的空间曲率,那就可以否定物理学家伦纳德・ 萨斯坎德(Leonard Susskind)提出的版本。不过,这一发现对其他众多的多重宇宙理论来说并不能说明什么。从根本上说,多重宇宙的解释依赖于弦理论,而弦理论本身还未经证实,它还依赖于某种机制,能在不同的宇宙中实现不同的物理学。在我们看来,这绝不坚实,更遑论可以检验。
物理学家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提出的对量子现实的多重世界解释是最终的量子多重宇宙,在其中,量子概率会影响到宏观世界。根据埃弗雷特的观点,在密闭的箱子里通过随机放射性衰变放毒,每一只薛定谔的猫,其是生是死在自己的宇宙中是真实发生的。每当你做出选择,即使是再平常不过的选择,比如说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会在量子真空中诞生出新的宇宙,以适应其他的行为。
数十亿个宇宙、星系和我们每个人的“副本”,无法相互建立通信,我们也无法对其进行检验。但是,如果在每一个多重宇宙中都有一个我的“副本”, 并且可能有无穷多个,那么哪一个才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真正的“我”?是否存在一个优先于其他的“自我副本”?如果有一个我的“副本”青睐多重宇宙理论而其他的“副本”则反之,那么“我”又该如何知晓现实的真正本质呢?
我们认为,宇宙学家应该注意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警告:虽然数学上确实需要无穷维度的向量来实现完备的函数系,它并不存在于物理宇宙中。
通过检验
我们同意理论物理学家萨宾・霍森费尔德的观点:后实证科学就是一个矛盾。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所以是正确的理论,是因为它们做出了预言并在实验检验中存活了下来。然而,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开尔文的原子“旋涡论”,再到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的宇宙稳恒态理论,大量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在没有充足数据的情况下,即便是优美且令人信服的想法也会把科学家引入错误的方向。
过分宣扬某些理论意义的后果是沉重的――科学方法会变得岌岌可危。我们认为,宣称一个理论是如此之好,它的存在便取代了对数据和检验的需要,这一做法有误导学生和公众的风险,比如该如何做科学研究?同时还有可能为伪科学家大开便利之门。
怎么办?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应该在当今物理学的框架下制定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对科学方法的释义。在我们看来,这个议题可以归结为澄清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潜在观测或实验证据能够令你相信某个理论是错误的并使得你放弃它?如果没有,那它就不是一个科学理论。
这必须在正式的哲学术语下来描述。作为最初的步骤,未来应该召开一个会议,有关可检验性辩论的双方都必须参加。
论文摘要:探讨中国自由主义诗学主要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可以看出诗学研究将对自由主义文学中审美研究弱化现象起着纠编的作用。
自由主义诗学的提出是建立在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且是对当今自由主义文学研究受到质疑、寻求走出研究“困境”的一种重新思考。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中兴”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海外现代文学研究成果开始影响到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一批长期被忽视、被批判、被贬低的现代作家如、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等被大陆学界“重新发现”,既往文学史结论受到质疑,进而带动起人们对文学史中名声不佳的现代评论派、新月派、论语派、京派等的关注与研究,“自由主义文学”是人们对这些作家与文学流派的总体称谓。近20年来有关“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既有综合性的思潮研究,如刘川鄂等对“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梳理,更多的是对自由主义作家群或流派的研究,或对、周作人、梁实秋、宗白华、朱光潜、沈从文、刘西渭等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的理论研究。
在这种看视庞大的研究状态下,一些对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反思开始出现。人们开始质疑“自由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学”、“自由主义作家”等概念的界定。洪子诚曾在《问题与方法》中谈到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叫做自由主义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概括方式在什么时期、被什么样的力量所使用,它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清理。”川在他看来,这个“政治性质”的概念,“现在用得很普遍,而且好像有点扩大化,或者说非常膨胀。在有的文章中,几乎囊括了激进的左翼文艺之外的所有作家,都包括在‘自由主义’这个概念里了。”他引了吴福辉先生的相关文章,似乎比较认可吴所提出的观点:真正能够体现“自由主义文学”特征的,大概是《新月》的诗,京派的小说,“九叶诗人”的作品这一结论。客观来说,质疑的声音含有“合理性”:比如,在思潮研究中,研究者对“自由主义思潮”的研究,较多地限于“理论思潮”而未落实于创作思潮;再比如,一些并未成为“流派”或加人“团体”、处于零落状态的作家创作,可否是“自由主义文学”,并未得到翔实的论证。一些间题要认真追究其实不难回答,但现有研究往往语焉未详,确实,自由主义文学仿佛一个大筐,只要不是左翼作家,便可以装进去。
一般而论,不满于概念界定模糊的人们,往往会采取将标准与尺度缩至最小的方式,以求相应的保险,操作起来固然容易了,但就像将散文强行缩略为“艺术性散文”一样,往往以牺牲研究对身的精彩、丰富、多元为代价。因,我以为,一定褚度上稳定自由主义文学的范围,防止“无边的自崖主义”倾向自有必要,但采取浓缩简略,或人为翅分割文学史发展中的这一带着文化与精神特质配品种的流脉,或下结论说“自由主义文学”就是一个仅有20年生命的文学现象等等,都是对复杂值题的简单化处理。对于一个带着政治属性的榴念,确实有着丰富的文本资源,有着经典创作作丈支撑,一度中断却又重新出现的品种,应当有更灵活的处理方式。
如何为中国的“自由主义文学”溯源追根,域提出界定的标准,这可另文来谈。这里,提出“自由主义诗学”研究,意在对现有研究的不足展开弥补。其不足处体现为:一,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者主要不是用文学去表达其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诉求,而是以文学折射出其浓厚的自由主义文化意味和文化姿态。二,自由主义文学在百年的中国文学中呈现出最为丰富的诗学形态,但这一形态又不是零散和各行其是的,它们有着某种内在的统一精神,这也是既往研究中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主题学研究思路,即以现代自由主义作家思想理念的阐析,作为解读、阐释、理解其文本的主要依据,以思想内容分析替代对文本诗性意义的探索。这种主题学研究,对于那些以文学的情境和意象而不是以科学论文的逻辑规则来构筑文学世界、来探究人类的内面精神、具有超越性和恒久性的诗性文本来说,既忽略了作品本体,也忽略了读者本体的审美经验和参与。仅仅用文学与政治、中心与边缘、永恒与当下、责任与自由等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去解释现代自由主义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语境下独特而丰富的诗性想象力,就无法揭示他们对思想自由与文学审美自由的追求二者间的内质关系,当人们头头是道地分析自由主义作家表现出的思想观念时,却可能对其创作的审美旨趣及其成因一筹莫展。此外,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有意回应当下中国的文化状态和思想状态,出现了向外扩张到自由主义思想史研究的倾向,那么它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向内重新返回文学审美的中心,两翼并举,才是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的全部。因此,自由主义诗学研究具有理论的原创性和研究的可行性,“自由主义诗学”的提出将突破现有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范式。“诗学”的概念向来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诗学专指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广义的诗学将各种文类包括在内,有的是“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即把诗学看成是与作品创造和撰写有关的、而语言在其中既充当工具且还是内容的一切事物之名,而非狭隘地看成是仅与诗歌有关的一些审美规则或要求的汇编,这个名词还是挺合适的。”有的指包括小说、诗歌等文体在内的显示着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实践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诗性智慧”。
对大量的“艺术形式”进行整合性研究仅是第一步,其接着要完成的任务是进一步发现某些共同存在的诗学类型、诗学范畴及诗学规则,剖示自由主义诗学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进而展现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的主体精神、审美趣味、人生哲学、文学理想。我们不能否认,自由主义诗学面对的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文学情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家,以及大量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主题的文学作品。自由主义诗学关心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作家通过文本所展示的全部精神世界。现代自由主义作家从未以文学充当自由主义思想或理念的传声筒,而是以文本形式的原创性、多样性、个体性去体现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以文学关涉个体乃至国家的精神教养的原则去展示一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追求,无论在创作方法、还是在审美体式、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充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体现出最为自由和最具解放性的诗意。因此,自由主义诗学研究可能成为发现现代中国自由思想者和自由主义文学者们的“诗性智慧”,接近、进人自由主义作家复杂的思维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一条充满魅力的通道,亦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中国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与西方诗学的关系。
从研究方法上看,文学研究强调同中辨异,异中见同,然而现有的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中,文类、流派的研究各自独立,同中辨异者多,而异中见同者少。要使自由主义诗学研究有效进行,必须解决方法论上的难题。
具体而言,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在体系上,应包括对诗学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型态、诗学观念、诗学风格等的研究。首先,艺术形式的分析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文体风格的问题,而是哲学化了的诗学理论体系。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自由主义诗学视野下的乡土与都市、审丑与审美,智性与感性、幽默与讽刺、动态与静态、现代与古典、时间与空间、历史及现实与未来等等,都隐含于种种“有意味的形式”中,昭示着自由主义作家的诗性思维和独特的认知方式,凝聚着他们无限丰富、充满矛盾、富于诗性魅力的全部精神世界。由于这一世界是作家在特有文化历史政治语境中的精神反应方式,因此是有序的,是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抒情方式、文本结构等来分析、归类的。比如,讨论现代诗学对知性的认同与追求,光谈30,40年代的自由主义诗歌并不够,情与理的平衡、玄学的思辨、机智悖论与辩证性、晦涩的风格等同样存在于废名、何其芳、钱钟书等的小说或散文中。再比如,文本的矛盾性、动态性和审丑诗学不仅是现代诗歌的追求,同时也是小说诗学的内容,而且,在审丑的同时,还共存着和谐的静态的审美的诗学追求,尤其体现于现代散文及现代抒情小说中。还有更多作家则将传统的意象、意境与西方的现代意象与意境等诗学元素,融合为一,化人各种文体的写作中。这些自由主义诗学的思维方式与表现型态的分类与阐释,应当成为研究的重点。
其次,在大量文本综合解读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厘清和探讨自由主义诗学体系的源头及构造。现代自由主义诗学理论相当丰富,尽管其中不乏矛盾和领顽之处,但在“自由主义”原则下,隐含着某些规律和必然性,潜隐地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话语规则。自由主义思想观念在19世纪初由域外引人,自由主义诗学与西方诗学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自由主义诗学的影响下,尊重文学本身的独立地位和价值,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纯文学”“纯诗”“言志”观的倡导几乎在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同时展开,显示了自由主义诗学反拨几千年“载道”观念,将纯粹与审美作为文学本质属性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与此同时,对中国文化传统与审美文学传统的返顾,又使其诗学体系中包容了对中国诗学传统的继承与改造。可以说,自由主义诗学是中国现代诗学中最具学理色彩的话语体系,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学追求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它的基本立场,是将纯粹和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诸如“浪漫”“古典”“性灵”“闲适”“趣味”“颓废”“晦涩”等文学概念的讨论,其本质都是对文学自由独立图景的浪漫想象。这样一个意义和价值系统,提供给后人不断阐释的空间。
过去一百年的自由主义文学具有多元、自由和开放的精神,文学的实验性、创造性、个体性相当强。但是在异彩纷呈的艺术风貌深层,同样隐约可见某些相对稳定的诗学范畴。即以“意境”“意象”等诗学范畴来看,不同文类、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某些文本均可归结在一起研究,并可进一步衍生出现代主义、古典主义、象征主义等次类型。立足于文本这一原点,对类型与次类型进行深人研究,最终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自由主义文学家了门的审美取向与艺术追求。这种研究思路,是从自由主义文学活泼生动的艺术本体出发,而不是以作家的文论或创作经验总结为导引按图索骥,对作品进行僵硬呆板的图解。因此,在研究中,不仅要揭示自由主义诗学一些概念范畴的产生和演变,还要在对大量文本进行考古学式考察和具体阐发中,发现这些诗学理念本身的相通、变异与传承,将那些负载着自由知识分子审美趣味和人生旨趣的话语还原为一种活生生的精神存在。而最具有创新意义的,是1949年后尤其是最近30年的一些作家应当纳人“自由主义诗学”的研究视野中,探讨在20世纪文学中的流与变,如汪曾棋、张中行、王小波等具有代表性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