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7: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武警战士;蛋白质;营养状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617-02
合理膳食、平衡营养是机体健康的保障,中国人民总后勤部2010年颁布的《军人食物定量》(GJB 826B-2010)[1]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部队战士的膳食与营养要求。为了解广西部队战士的营养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近期对广西某消防武警部队战士进行了营养调查。本文总结了所调查部队战士的蛋白质营养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西某消防武警部队两个中队战士,合计55名,年龄18-34岁,均为健康男性,伙食供应按部队标准为一类区二类灶,劳动强度为中度劳动。
1.2 方法
1.2.1 膳食调查 按照GJB1636-93《军人膳食营养调查方法》[2],用称量法和24小时回顾法调查全部调查对象连续3天各种食物和零食的净食量;使用营养配餐系统v1.1―食物成分一览表,计算平均每人每日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按GJB826B2010《军人食物定量》[1]中的二类灶标准评价膳食质量。
1.2.2 体格测量 皮褶厚度及上臂围测量按营养师培训教材标准[3];按公式上臂肌围(cm)=上臂围(cm)-3.14×肱三头肌皮褶厚度(cm)[4]计算上臂肌围。
1.2.3 生化检测 所有调查对象早晨空腹抽血,用日本HITACHI70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水平,用美国库尔特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水平。
1.2.4 诊断标准 正常健康人群上臂肌围的标准值为24.8cm,相当于标准值的80%-90%为轻度肌肉消瘦,60%-80%为中度肌肉消瘦,
1.2.5 数据整理 数据用Excel表格录入和整理,正态分布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比例及构成比用百分比描述。
2 结 果
2.1 膳食结构 由表1可见,甲中队只有粮食摄入达到军人食物定量的二类灶标准,畜肉和禽肉的摄入量接近军标,禽蛋摄入量极低;乙中队粮食和畜肉的摄入量高于军标,禽蛋、植物油和水果供给接近军标。两个中队鱼虾类、大豆、蔬菜的摄入量较低,牛奶、食用菌(干)、干菜类摄入量为0,甲中队每日水果摄入量也为0。
2.2 能量及三大产能营养素摄入情况 如表2所示,两个中队每日总能量摄入未达到军标要求。从能量来源分布看,两个中队蛋白质来源的能量比例低于军标,脂肪产生能量比例均高于军标,甲中队摄入碳水化合物产能比例达到军标,乙中队的摄入低于军标。
2.3 蛋白质的来源及优质蛋白质的比例 见表3。两个中队蛋白质的总摄入量低于军标,两个中队的动物性蛋白所占比例均低于军标。
2.4 上臂肌围测量 如表4所示,上臂肌围的测定结果表明,甲、乙两个中队各有8.8%及4.8%战士为轻度肌肉消瘦,44.1%和19.0%为中度肌肉消瘦,其余对象上臂肌围在正常范围内。
2.5 生化测定结果 从表5结果看,两个中队战士的血清总蛋白均在正常范围,甲中队有1个战士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甲、乙两个中队各有1人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参考值。
3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该部队战士仍然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2012年新的《军人食物定量》降低了粮食的供应量,提高了动物性食品、水果和乳类供应量。与军标相比,该部队粮食的摄入达到军标要求,畜肉类摄入量接近军标,其余类别均低于军标。由此可见,该部队的膳食以粮食为主,动物性食物及蔬菜、水果及豆类均摄入不足。动物性食物和豆类是能量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摄入不足会导致训练强度在中等体力活动的战士出现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对膳食进行能量和营养素计算和分析发现,该部队战士能量和蛋白质均摄入不足,从蛋白质的来源动物性蛋白摄入比例偏低(表2、表3)。
体格检查的结果显示,按照上臂肌围的分类标准,该部队有41.8%的战士属于轻、中度肌肉消瘦的范围。上臂肌围是反映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的体成分指标之一,体成分的减少提示机体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5]。因此,该部队战士存在肌肉消瘦可能反映其长期活动量大、蛋白质摄入不足。但从生化检测的结果来看,该部队战士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基本正常。生化检查与体格检查的结果并不对应,可能是该部队战士体内均有较好的蛋白储备,并且血清蛋白水平除受蛋白质营养状况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所以尽管膳食及体格指标反映蛋白质摄入不足,血清蛋白水平仍有可能正常[5]。但大比例的调查对象存在肌肉消瘦提示有营养不良的现象,应值得注意。
根据上述结果,建议进一步改善该部队的膳食结构,严格按照军标供给食物,增加动物性食物的种类、供给量和牛奶、黄豆、水果、菌类的供给,使膳食结构更趋合理,并保证足够量的蛋白质摄入。另外,战士的意识对食物的选择同样重要。调查显示,我军战士和餐饮人员营养知识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6-8],因此,同时应在部队普及营养知识,以改善其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 金宏,郭长江,刘民航,等.军人食物定量.预防医学杂志,2012,30(3):157-159.
[2] 刘继鹏,王喜生,王宝武,等.军队膳食营养调查方法.预防医学杂志,1995,13(6):424-426.
[3] 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5.
[4] 糜漫天,郭长江.军事营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19-20,31.
[5] 郭长江.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方法的研究一问题与挑战.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4:97-99.
[6] 胡晴晴,曾光,蔡东联.驻港澳部队换进干部饮食营养KAP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161-163.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教学 课程 优化
中国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1-025-02
《食品营养学》目前是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有机地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连接起来,将营养学知识融入食品科学之中,体现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主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应用于我国食品工业,不断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为调整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改善其营养状况和提高其健康水平服务…。食品营养学涉及营养学基础知识,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十分枯燥乏味,因而对这门课的兴趣日渐减弱,课堂显得沉闷。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老师们探索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方面人手,对笔者所在农业院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食品营养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优化,探索改进食品营养学教学的方法。
一、认识《食品营养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最初的饱腹、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是逐渐向疾病的防治、人体的健康以及通过食物良好的色香味形质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嗜好和要求等方面发展。所以,迫切获得食品营养方面的科学知识、文化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食品营养学》是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营养的生物学过程及其有关因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植根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土壤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另一方面以改善全人类的营养状况为目的,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在全面理解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不同人群食品的营养要求基础上,掌握食品营养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并且学会食品营养价值的综合评定方法及评定结果在营养食品生产、食物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通过食物和营养来保证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指导人们合理地选择并摄取能量和营养素满足生理需要,提高人体对疾病和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使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因而对这门课的学习,首先应广泛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充实和更新《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
(一)教材的更新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曾选用过孙远明主编的《食品营养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作为教材,它的内容相对来说系统性较强、但实用性有一定缺陷。例如,该教材介绍食物的体内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过多,这样对已经学过生理课程的学生来说非常肤浅,没学过的又感觉不足;又如,社区营养既应包括各种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社会营养监测等内容的研究,还应包括营养配餐、食谱编制、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但在该书中并没有提及养配餐、食谱编制等内容,这样就造成一定的缺陷。为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及理解基础之上,与其他几所农业院校的教师合作编写了《食品营养学》(第一版)(李凤林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2009年3月出版)这本新版教材,弥补了上述缺陷。经我院08级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使用后,效果良好。此外,我们还经常参考葛天佑主编的《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刘志皋主编《食品营养学》及美国鲍曼主编的《现代营养学》等书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年备课的时候,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浏览专业网站或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并将其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对《食品营养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让学生尽快了解到学科前沿的知识。
另外,课堂教学是学习《食品营养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便于学生理解。及时掌握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并能解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可结合介绍各种食物的相克相容问题,各种食物的搭配问题,以及季节的不同,饮食要求也不一样等问题,从饮食的角度考虑营养学,这更能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此外,可采用案例法教学,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在介绍蛋白质失调时,以安徽省阜阳劣质奶粉事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记忆深刻。另外,还须注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让学生对学校的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进行社区营养调查,宣传营养学知识,帮助居民调节不良饮食结构等,这不仅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更明确学习目的,也更有学习动力。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问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尝试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好《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强化说、写、算三个途径,帮助学生建立起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整体概念,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说,就是在课堂内要求学生能把问题讲清楚,让人听得懂,并力争做到引人入胜;写,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认识体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写成科普论文;算,营养配餐最终要用食谱形式来表达。
本课程采用传统的讲课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既保留了传统方式上课所拥有的一些优点,如充分利用教师上课时的形体语言、利用板书、言语的轻重缓急来调节、控制上课气氛,突出讲课内容的重点与条理性;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增强感染力,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大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快了上课的速度与进度,提高了授课效率。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堂授课与课外查阅文献、撰写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实施完成;在课堂上分组设计各类人群的食谱。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巩固与加深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在文献检索、归纳、综述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由于实验课时间有限,内容多,时间紧,能否顺利完成每次实验并取得预期效果,课前的预习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可要求学
生提前进行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思考实验过程中将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让他们得到更真实的数据,了解更准确的信息。例如膳食调查实验,学生可以对周围的人群膳食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周围人群的营养状况;食谱编制实验采用了营养计算器,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同学们编制各类较为复杂的食谱,这些实验的开设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
合理布置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选择一些有着实际意义,能够指导生活的题目,如针对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及如何安排合理膳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性的问题。人体到底需不需要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需要补充多少才算科学?为什么肥胖也会营养不良。脸上有长青春痘该如何安排饮食?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饮食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完成作业。
四、改革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用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在实践考核中,根据学生团队和各个成员在团队任务等教学活动中表现计入成绩;实践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40%;而期末考核主要是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综合考核,占最后成绩的60%,如让学生结合自身营养状况对本人进行营养配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自己一天的能量消耗,对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一天的膳食摄入情况再进行食谱的编制,通过计算食物营养成分计算表、膳食评价表营养素与来源分配、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以及能量来源分配等,对自己编制的食谱进行营养评价,再根据所学知识对食谱进行改进,通过此综合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食品营养学》理论知识。
营养平衡乃身心平衡基础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研究员看上去神采奕奕,六十出头的她浑身散发着一股盎然的活力。
作为传播、推广我国公共营养的始作俑者和引领者之一,作为《中国平衡膳食指南》制定者之一,翟老师自己在下意识间就保持着营养平衡之道,应用膳食宝塔把营养与美味结合起来,按照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调配一日三餐。每日三餐,她都是习惯性的均衡摄取五类食物,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劳动强度、季节等情况控制食量,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少吃一点肉类,严格控制油,盐的摄入量。
作为我国公共营养推广的主力军之一,中国营养学会的领导、专家也不免有些餐桌应酬。翟老师以自身的经验特别提醒了大家在应酬餐桌上的食物选择均衡办法。
她说,无论是传统的中式宴席还是自助餐,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食量,吃七八分饱即可,不要贪食过量。其次要尽量多选择一点蔬菜,如果是自己点菜,更要多点一些蔬菜菜肴。各种肉类,特别是红肉,浅尝辄止,每天50~75克的食肉量在应酬餐桌上最容易超标,因此要特别注意。
膳食平衡问题也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没有足够的营养科室,致使许多高校培养出的营养学人才转而进入其他行业,使营养科学没有在实际中得到足够的应用。此外,营养平衡宣传力度不够也造成了很大问题。
对此,翟老师忧心忡忡。她特别强调了一定要全民树立营养平衡的理念,强调这才是身体健康的基石,平衡,才是营养大道。没有哪一种神奇的食物能治百病,食物就是食物,而非药物,只能提供身体营养,通过均衡营养预防疾病,而不能通过某种“特殊食物”治病,更不用说“包治百病”。食物均衡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基础。最近出现的“张悟本事件”,主要是因为盲目追求收视率,发行量的不负责任的媒体误导了民众。因此,媒体宣传的规范非常重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在我国,膳食平衡的理念需要进一步推广,老百姓的营养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膳食平衡需坚持
翟老师强调,要达到营养平衡,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膳食对健康的影响是长期的结果。应用平衡膳食宝塔越早越好,更需要尽早养成习惯。坚持不懈,才能充分体现其对健康的重大促进作用,一旦养成膳食平衡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就能产生效果。
中国营养学会一行专家曾经在深圳市宣传推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一名退休老工人在现场听“膳食指南”的讲座。这位老工人身体肥胖,已经出现了一些慢性病。但他最爱吃红烧肉。翟老师告诉他,一定要改变这种吃肉太多的饮食习惯,按照“膳食指南”的指导坚持膳食平衡。这名老工人深受感染,按照翟老师教他的方法逐渐将红烧肉的食量减量,增加了粗粮、蔬菜水果、豆、奶的摄入量,严格控制食量,一段时间后,他的体重渐次的恢复了正常,身体也健康了。
翟老师说,他就是贵在坚持,一直坚持下来了,因此身体就受益匪浅。
翟老师自己其实也是坚持膳食平衡的受益者。
翟老师非常忙碌,一方面,作为中国营养学会的主要领导,要致力于公共营养的推广,致力于营养立法的推动,另一方面,作为研究员她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博士生导师她还要教授学生,带学生做研究。
忙碌的工作会使人疲劳,也会导致不能保持足够的锻炼,但翟老师长期注重保持膳食平衡,因此,身体健康素质很好。
公共营养关系国民经济
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升高,已经严重威胁到居民健康。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与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
对此,翟老师有太多的忧虑。她表示,营养问题与居民的健康、智力、体力、寿命直接相关,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在北欧经济增长的时候就曾断言,说北欧经济的增长50%要归功于营养工作,因为营养能够提高人体素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我国,根据经济分析模型测算,一个年度间碘缺乏、儿童性贫血等营养不良情况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是1021亿,相当于全年GDP的6%,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如果能通过种种手段进行改善,就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创造一个基数,效果会非常明显。
正如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王陇德曾指出:“我国13亿人民需要一场膳食革命!”
翟老师正是这一场“膳食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倡导公共营养,是推动我国公共营养工作的先行者之一。
1982~1983年,她在菲律宾大学营养学系学习“食物与营养规划”研究生课程,获得硕士学位。但这次学习,翟老师自认为最重要的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了公共营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需要营养、医疗卫生、农业甚至交通部门等许多部门间相互协作协调。
长期致力于公共营养的推广更需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的进程。翟老师自小就形成了乐观积极的心态。长期的营养平衡,也使她具备保持乐观心态的生理基础,更加乐观。因此,公共营养工作的复杂性反而让翟老师更加坚持,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她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营卫所公共营养研究室,拓宽了我国公共营养事业:她积极争取国际协作,具体负责了多个国内外合作课题的实施和完成,使公共营养工作局面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她努力将营养工作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建立了中国的营养网络系统。由于对中国的食物与营养工作项目的贡献,她在1998年6月被菲律宾大学亚太地区食物与营养规划委员会评为最杰出的营养硕士毕业生,并获得最优秀硕士营养研究生奖,这是20年来,来自18个国家的所有毕业生中唯一的获奖者。此外,几年来,她作为主编和参与编写的著作达到了十余部,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技论文一百余篇,国外发表文章二十余篇。
但翟老师对这些成就都不愿提及,而是对更深入推动我国公共营养工作饱含热情。
以推动营养立法为己任
营养立法是推动公共营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世界发达国家很早就很重视营养立法了。
像日本,很早就推动了一系列营养立法。1947年,日本就制定通过了《营养改善法》,并开展全民营养调查工作,很快又制定了《营养食法》、《学生午餐法》、《厨师法》,《食育法》,并且把饮食作为一种文化来教育大众。日本每年培训了大量的营养师,平衡营养和健康饮食的观念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日本18岁的男青年横向比较平均身高增长了10厘米,女孩增长7厘米,平均寿命之高世界第一。
中国的公共营养工作进行就比较晚了,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起步,营养立法方面更是落后了许多。翟老师正是推动我国营养立法的专家之一,是我国最早呼吁营养立法以促进中国居民身体素质提高的营养学专家之一,也是推动营养立法最为坚持的工作者之一。
2 010年6月27日,由国际营养膳食补充剂协会联盟、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植物化学物与人体健康研究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教授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彼得・阿盖特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持。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营养产品研发总监奥德拉・维斯作为大会的首要报告专家,应邀发表精彩演讲。此外,来自美国、德国及中国的其他专家也纷纷就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以及各种植物成分间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深入介绍。大会吸引了3 0 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就植物化学物、植物营养素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得曼营养科学与政策学院的杰弗里?布隆伯格教授介绍的类黄酮的有益作用,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类黄酮是由5 000 多种植物成分和其代谢物组成的一个酚类化合物大家族。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花青素、原花青素、异黄酮,也包括诸如黄酮、黄烷酮、黄酮醇、儿茶酚等。类黄酮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影响人体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基因表达,大多数植物类黄酮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类黄酮的生物活性形式主要是一些酶类物质的代谢产物,而并非植物本身存在的苷类。膳食中的类黄酮有着较为广泛的来源,比如大豆及大豆分离蛋白、柑橘及柑橘提取物、葡萄籽、野葛和坚果等食物。
TIPS :看看SCI 期刊怎么说
S C I 是“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学、物理、医学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 700 多种,S C I 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国外的SCI 期刊所刊登的类黄酮相关文章,看看SCI 期刊是如何关注类黄酮的。本文所涉及的SC I 期刊包括:《美国临床营养杂志》《欧洲更年期杂志》《植物疗法研究》《临床眼科学》和《英国营养学杂志》。
改善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摄入富含类黄酮的食品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类黄酮的心血管保护机制包括:有助健康成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餐后核转录因子的活化,维持血浆抗氧化防御能力,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风险。此外,类黄酮还能减少血管平滑肌的病理性改变,有助减少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成以及血管内皮增生。2008 年,《美国临床营养杂志》刊文显示:长期摄入类黄酮及富含类黄酮的食物,能帮助收缩压下降1.15 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0.9 毫米汞柱。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有助降低舒张压达1.99 毫米汞柱,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19 毫摩/ 升,绿茶有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23毫摩/ 升。2010 年,《欧洲更年期杂志》刊文指出:来自大豆、葡萄籽、坚果等食物的类黄酮成分可帮助降低血压和血脂,并延缓血糖的升高,同时对改善代谢综合征和减少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都有帮助。类黄酮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改善内脏血液运送,阻碍脂肪酸释放及合成,以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
改善认知能力
类黄酮对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也得到了若干临床研究的支持,特别是在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和其他记忆功能,以及诸如处理速度等方面。类黄酮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减少由神经毒素导致的损伤,抑制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促进存活的转录因子和基因的表达。因此,类黄酮有助抵御因正常衰老引起的记忆缺失和由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导致的神经退化。2008 年,英国《精神药理学杂志》刊登的一项关于摄入类黄酮提取物的研究,101 位60 ?85 岁的老年人被分成2组,在3 个月内,一组每天摄入150 毫克类黄酮提取物,另一组服用外观相同的安慰剂,结果服用类黄酮提取物的老年人的空间工作记忆相比对照组得到了改善,且工作记忆质量指数也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该组老年人体内过氧化产物的浓度也低于对照组老年人。2008 年,英国《植物疗法研究》杂志刊登了另一项人群研究,42 位50 ?65 岁的男性分2 组,一组摄入含有类黄酮的提取物加维生素C,另一组只摄入维生素C,疗程为5 个星期,结果显示,相比只摄入维生素C,摄入含有类黄酮提取物加维生素C 的受试者,在空间工作记忆以及即时识别测试中都有更好的表现。
改善眼睛健康
2010 年,英国《临床眼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临床研究,79 位无明显症状的眼内压过高的患者被分为3 组,一组服用越橘等植物的提取物(富含类黄酮),另一组只使用眼药水,第三组使用提取物加眼药水,共24 周。结果表明,同时使用植物提取物及眼药水的受试者在4 周时眼内压由38.0 毫米汞柱下降至27.3 毫米汞柱,并在6 周及24 周时进一步下降至24.2 毫米汞柱和23.0 毫米汞柱。
降低癌症风险的潜在作用
类黄酮降低癌症风险的潜在作用目前仍处于研究中。一些动物性研究显示:类黄酮可降低化学物诱导的肿瘤数量。类黄酮癌症的抑制机制包括:调节细胞色素P450 酶,以预防致癌物活化;并增加某些酶的表达来促进致癌物质排泄等。
关键词:中职食品;营养;卫生;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经历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的健康的转变。居民意识的转变同样对酒店、餐饮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业者有更高和更深入的认识。因此《食品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程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本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理论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等。因此,需要不断优化《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存在问题
1.1教材内容的选择
目前针对中职《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材版本较少,且大部分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大同小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内容设置与现阶段实际情况不匹配,内容陈旧。例如,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已更新至2016版,而多数教材还停留在2007版甚至更早的版本,与时展严重脱节。其次,中职学校重理论,但更重视技能的培养,虽然《食品营养与卫生》属于专业理论课,但应在内容中涵盖部分实践操作技能,如酒店管理专业对于宴会配菜与菜单设计有较高的要求,而现阶段只涉及到食品的营养价值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的膳食搭配案例可供学习,知识实用性较低。
1.2教学方法与手段
《食品营养与卫生》应该成为一门既传播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又能解决日常膳食科学化的一门实用型课程。但目前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整个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较差,缺少发散性思维,技能培养更是开展艰难,最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3考核体系
《食品营养与卫生》通常采用只针对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考核方法,考试成绩也只代表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难以衡量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更无法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这种考核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中职学校对于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教学改革初探
2.1优化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对于食物营养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而《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理论专业性较强,学生难以迅速掌握并加以运用,因此这对教师与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更加有趣、生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进行教学。在食品营养学方面,除将大量理论性知识简化讲授外,还可以补充非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内容尽量顺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以服务生活实际为原则,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例如在讲授蛋白质互补作用这一概念时,可以举多个饮食搭配实例验证这一理论,如八宝粥、炖烩菜等。又如在讲谷类食品过度加工后对营养素的不良影响时,可以举例市场上常见面粉种类中营养素含量加以论证等。通过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迅速的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活学活用的教学方法,也能迅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食品卫生学方面,例如几年前的“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等都可以引用到课堂,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多讲解成为社会热点的食品卫生问题,可以使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理论知识,特别是枯燥的卫生条例法规等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2优化教学方法
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特点,为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初步尝试运用专题式教学法与课题研究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更好的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2.2.1专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需要教师将流行的行业热点和课本知识结合进行专题性讲解。这种教学法能够将相关知识集中体现,具有深刻性;二是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扩展,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填鸭式教学,促进了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比如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专题有“能量过剩怎么办?”“人体血糖是如何调节与代谢的?”“怎么吃更健康?”等,这些专题让学生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无聊的知识堆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课题研究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法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课题,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课题研究。内容包括收集整理资料及撰写论文等。比如,对特定人群的膳食营养调查、给自己的家庭设计一份一周的营养配餐等相关内容的课程研究,最终以提交论文并进行内容阐述作收尾。这对学生掌握及更好的应用本门课程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完善考核制度
教学方式改变的同时,考核制度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更加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使用学生上课基本情况与课题研究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学生的出勤、课堂发言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上课的基本情况;课题研究占总成绩的30%,考察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题型中要涉及一部分开放型题目,也可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教学成果
教学内容选择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更多教与学的互动;考核侧重综合素质。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等,学生会对本课程的学习有长足进步,最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余秀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科协论坛,2009(2).
[2]范雪莹,滕春喜.学习新课程优化课堂环境[J].教育科学,2008(1).
消息一出,各路言论纷纷,反对方诧异:粮食危机,真的来了?真穷到如此地步了?“土豆控”们惊喜――狂欢时代已然来临!冷静者进一步思考:土豆做主粮,怎么做,安全性如何?我们应该担忧还是欢喜?
从餐桌到田头
国人主食现状
主食,即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我们肌体每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无论从经济的考量、营养的角度或是习惯的沿袭,国人向来都将碳水化合物特别是淀粉作为主食的主要源头,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稻米、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土豆、甘薯等块茎类食物被不同地域的人当作主食。在农村,这些谷类食物占到一日三餐提供能量的80%以上,而城市居民也超过50%。
《舌尖上的中国2》《主食的故事》一一细数了陕北人冬天爱吃的糜子面做的黄馍馍,兰州人离不开的牛肉拉面,西安人酷爱的羊肉泡馍,嘉兴人引以为傲的糯米肉粽,宁波人念念不忘的年糕,最后回到凡中国人必然吃过的饺子,总结出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两千年前,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和玉米。
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提倡食物多样化,以谷类食物作为宝塔的最底层(需要量最多的食物),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的主食量为300克~500克。而且,2007版膳食指南特别指出,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薯类。
为什么膳食指南要提出粗细搭配的概念?国人已经欣然接受并越来越迷恋白米白面绵和香软的口感了啊。那是因为随着国人糖尿病发病率的逐渐攀升,科学界对精细主粮的质疑与反对也日渐高涨。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汇总分析了截止到2012年的有关米饭、血糖反应及糖尿病的研究论文,发现亚洲人(主要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西方人更经常吃白米饭,且吃得也多,而这类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也较高。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者得出结论:吃较多的白米饭与糖尿病患病率升高有联系,特别是在亚洲人群中。
糖尿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逐渐升高、胰岛细胞负担加重和功能失常。研究发现不同的食物摄入对血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科学家引入了GI值概念。GI是指健康人摄入含50克可吸收糖类的食物与等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相比,引起餐后一定时间内血糖反应曲线下面积的百分比,以葡萄糖为参考物(定GI值为100),GI值高于70的食物被定义为高GI食物。
低GI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而高GI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然后快速降低。
我们平时爱吃的白米白面主要成分是淀粉,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白米饭的GI为83,白馒头的GI为88。长期的高GI饮食,可使肌体对胰岛素需求增加,久之可能使胰岛细胞耗竭、功能丧失,导致葡萄糖不耐受,最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而低GI的糖类食物由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减慢,将减少餐后肠道激素和胰岛素升高,糖类吸收时间延长,可持续抑制血液游离脂肪酸水平和拮抗激素的反应,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因此,日常饮食中,减少高GI食物的摄入、多吃低GI食物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降低食物的GI值呢?加工烹调的方法不同,GI值不同,越是精细化加工,GI值越高。
对比我国十几年前和现在的大米标准可发现,我国大米加工的精度有增大趋势,现在我们吃的精制白米面,外层(大概30%)营养最好的地方被磨掉了,丢失了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我们提倡吃粗米粗面,超市货架上一度有过糙米,但终因口感较差而少人问津,销售较差,厂家无奈停产。
看来只有在搭配上下功夫,因为混合膳食,不但营养互补,还可以降低GI值。因此,膳食指南提出多用粗粮和豆类当主食,在白米白面中加黑米、大豆等,提倡杂粮主食,如混合食用黑米、黄米、玉米、燕麦、高粱、薯类等。
从健康的角度,主食需要多元混合,从粮食战略的角度,传统的主粮模式也面临着挑战。我国目前玉米、水稻、小麦的平均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因为耕地面积有限,增产的空间已很小,提高产量的难度比较大。据专家说,当前我国粮食进口品种和数量都在增加,主粮供求格局已由“总体平衡,丰年有余”正逐步过渡到“紧平衡”。
是时候引入新的生力军了,而土豆在目前全国的平均产量是发达国家水平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我国人均消费土豆也只有14千克,远低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只要加大对技术、品种、资金的投入,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可以实现较大增产。
土豆引入主食,优势何在?
从营养角度看,土豆绝对比米面类更符合当代需要,第一,它淀粉含量低,馒头含淀粉40%,米饭含淀粉25%,土豆只有20%淀粉,土豆的能量密度比传统主食低,200克土豆相当于25克米或面的能量。第二,它低脂肪高纤维,一个中等大小的带皮土豆含有2克膳食纤维,约占人体每日所需膳食纤维摄入量的8%。它们当主食吃,容易感觉饱,很难吃过量,而丰富的膳食纤维是肠道的清道夫,更促进肠道健康。第三,土豆是绝对的高钾低钠食品,其钾含量和香蕉相当,按干物质计算,是精白大米的10倍~20倍之多,钾有助于维持正常神经递质的传送、帮助肌肉正常收缩,预防肌肉痉挛,高钾低钠对于高血压患者更有利于维持血压稳定。第四,土豆等薯类普遍含有抗氧化的多酚类成分,比如紫土豆和紫薯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山药含有提高免疫力的黏蛋白成分,红薯含有大量柔软的纤维可预防便秘。第五,土豆富含维生素C,可媲美番茄,而且,土豆本身含有的淀粉可以保护维生素C少被破坏。第六,土豆的GI值比米饭馒头面包都要低,升血糖速度慢,更适合糖尿病人作主食。第七,土豆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硫胺素等,几乎兼有粮食、果蔬里所有营养成分,要不是维生素A和钙的含量偏低,几乎可算完美食品,以至于有营养学家认为加牛奶的土豆泥是全能食品。
从战略角度,土豆得分也非常高。它们对生长的地方不挑不拣――只要有石块间的几方沙土和山坡上凝结起的一片雾气,它们就可以茁壮成长。种植一亩小麦可能要消耗250立方米~300立方米的水,而这些水足够两亩地的土豆过活了。我曾经乘船行三峡,在那些天鸟坠蛋似的山崖上生活的山地居民,靠天吃饭,就只能依赖土豆,导游介绍当地山民的三餐是“早餐土豆,午餐洋芋,晚餐马铃薯”。在那些贫瘠的土地上,土豆几乎是唯一可以“广种厚收”的农作物了,只要把带有芽眼的土豆块埋在土里,就可以安静地等待收获更多的薯块“复制品”。
山东农科院土豆专家王培伦介绍,如果用干物质产量计算,土豆的产量可以比玉米、小麦更高,如山东去年小麦最高产量达到每亩八百多千克,而用干物质产量折算后,土豆的单位产量可以达到一千多千克。
据央视报道称,与小麦、玉米、水稻相比,土豆全粉储藏时间更长,在常温下可贮存15年以上,一些国家把土豆全粉列为战略储备粮,土豆,自己就含有长生不老粉啊!难怪许多专家认为,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在未来世界出现粮食危机时,只有土豆可以拯救人类”。
土豆能改变国人的主食传统吗?
问题是,很多人表示――没吃米没吃面就跟没吃饭似的,或者吃汉堡薯条土豆泥之类的,从来就没吃饱过。国人的胃肠与味蕾,能够接受土豆吗?
研究一下进化论,不难发现人类最早的食物源自蔬果,这是经过100万年的进化形成的。10万年前北京猿人懂得使用火,学会烤制肉类,人类的锅碗里加入了肉类,还有鱼虾海鲜,最后才是1万年来农耕社会慢慢形成的米面及制品,其中粗粮吃了9900年,精白米面是最近100年来工业文明的产物。
南京市农委高级园艺师臧国成介绍说:“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区,土豆已经是主粮了,比如甘肃、内蒙古等地都吃土豆粉,西北地区的土豆很多加工成淀粉出口,而且有些品种加工成全粉后完全可以做主粮,比如加工成馒头、面条、糕点等都没问题。”
至于欧洲等西方国家,早就把土豆当作主食,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早已将小麦、玉米、水稻、土豆列为四大主粮。在英国的超市里,蔬菜少且种类单一,所有绿色蔬菜加起来也只占几个货架,但土豆的数量多,而且品种至少十多个,“英国人对土豆简直就是真爱啊”!在《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时,英国民众也曾仿照制作了《舌尖上的英国》,而土豆就是唯一的主角。
本次会议提出的土豆主粮化战略,提出的是用土豆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即我们吃到的还是米粉、面条和馒头,只不过以前是荞麦面条,现在可能是荞麦混合土豆粉的营养更丰富的面条,以前是白面馒头,如今是黄豆面加土豆面加黑豆面的三合面甚至五合面馒头。
国人喜吃乐尝的酸辣、炝炒、醋熘土豆片、土豆丝、土豆泥仍然会是我们继续钟爱的副食,只是土豆也会潜伏到我们的主食里,如此实现目前土豆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让土豆作为我国三大主粮的补充,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与会媒体报道称,土豆种植面积将逐步扩大到1.5亿亩,预计到2020年,我国50%以上的土豆将作为主粮消费。
黑龙江农科院脱毒苗木研究所副所长吕典秋解释说:“国家政策没有强迫性,是不是能成为主粮,最终要在品种、营养等方面让老百姓认可。”目前土豆行业中较薄弱的是加工和消费环节,因为新鲜土豆不利于保存,因此提倡对其进行加工,变成全粉后可长期保存,而全粉可以制成馒头、包子、面条、面包等食物。如何在加工工艺上精益求精日臻完善,食品加工界任重道远。
给“土豆控”提个醒
营养学界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适的烹调与吃法。土豆是营养素均衡全面的好食材,主副食皆宜,但烹调手法不同,营养利弊各有千秋。
无论我们怎么来吃土豆,切记遵循膳食指南的基本要求,吃多少土豆,要么在主食的总量内,要么在蔬菜中根茎类总量的范围内,尤其糖尿病人,土豆虽然比米饭升血糖慢,但如果过量吃土豆,一样增加血糖负荷。至于想减肥的人,土豆代替同等体积的米饭,是可以减少热量摄入的,但放开肚皮吃,又不对了。
【关键词】食品检测;食品安全;膳食营养;法制建设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69-02
食品问题作为与民生关联最紧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严重问题,在国际舆论中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中对于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这两个方面的缺失,从法规上看有时两者还会出现冲突。如何迈过食品安全性与营养性这两个关卡,使两者共同发展,达到一个均衡点,以满足人民对食品的最大化需求,这将是我们近十年来首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1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现状
我国自1982年起颁布第一本有关食品卫生健康管理的法文条例以来,食品为题就成为每年修议案上不可缺少的话题。从对外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法到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可否认我国在食品安全和管理这条路上正越走越远,越走越深,数年间也取得了一定喜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我国食品卫生管理意识起步晚,在探索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是在所难免的,见表1、表2。
由表2可以看出2012年全年度我国主要城市消费对食品满意度评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食用油和蛋制品的营养价值认可度较高,北京和上海消费者对食品营养结构的满意度偏高。
我国当前对“食品”的普遍共识为“无毒,对身体无伤害,能够食用”,可见这层定义只停留在对食品卫生安全的表面认识上,而没有对食品的用途以及可能会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做出进一步阐述,从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条文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到食品安全与营养兼容问题,且内容差异不大,都是约束事物不能有毒、害性。首先从法律层面上就有了偏向性。这里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国际卫生组织对“食品”的定义,规定“以食品是一种以其加工目的以及设计理念为出发其结果不能对人体生产不良影响以及伤害的保证。”这句话缩略来说就是“食品是一种保证。”这种理念体现出一种广义性的“食品”理论,即食品的用途以及设计目的不能以侵害人类身体为前提的,而且可以作为一种食用保证。这不仅仅要求食品具有安全性,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使用作用,即膳食营养。
2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的关系以及重要作用
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是互促共存的关系,可以这样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一个理解,食品的安全性包括食品的营养性,而食品的营养性反过来促进食品的安全性,如果食品失去了安全性那么食品的营养价值将得不到保证,然而食品失去了营养价值那么食品的安全性又失去了意义。这个重要因素小心意义地处在食品杠杆的中间,其中有任何一端发生的偏失杠杆将会失去平衡能力,食用者得到的食品就不是全面的、安全的,有营养的,食品也就失去了其既定价值,这种食品在人们中流传迟早是会出现问题的。
那么我们如何来平衡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两者对食品产业的发展有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2.1增加法律约束食品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律的约束力和扶持作用,首先在《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中明确食品的广义含义与狭义含义,将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放进“食品”的定义之中,也就是说食品要满足生理支持,也要能够满足营养支持。在食品检测时也要规定安全与营养这两个方面的检查内容。
2.2食品营养成分多样性管理提高食品营养成分的多样性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品组成内含有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其中有些营养物质之间存在化学反应或是药理反应,导致食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平衡食品营养物质多样性的标准为:食品在体内分解后各营养物质之间不存抗结作用;食品在体内分解过程中不分解有害物质,不予其他物质化合成有害物质;无大寒营养物与温性营养物共存。
2.3降低化合物、细菌物成分化学添加剂、细菌类物质、食用色素等虽然在一定的规定上限内可以添加,同时也是食品中的必要成分,但要尽可能地降低其使用量,过多的化合添加剂以及细菌类物质将会对人体内脏结构有所破坏。
2.4提升均衡性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同样也不能乱加、多加,要控制在一个均衡的临界点之下,过多过丰富的营养素会导致使用者内脏(如:肝、肾、肠、胃等刺激增加,分泌物增多,进而发生内脏功能失衡、衰竭,甚至诱发病变,失去营养作用。
所以说食品的营养性与安全性是相互关联的,有效地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将有助规范食品卫生检测标准,营造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产业量,进而提升我国人民对食品的满意程度和需求程度,从而优化与民生问题的契合度。
3讨论
虽然我国已经认识到食品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并且使用各种方法弥补,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认知和改变的过程。近些年来豆奶粉事件,某知名奶粉品牌事件等接连发生,其中不乏食品卫生管理的疏忽,一些地区利用卫生管理法的漏洞将安全作为食品检测的标准,或是将膳食营养作为食品检查的唯一标准,然而事实证明没有用途的食品或是用途不明确的食品在食用后会给患者的机体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严重损伤甚至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可见食品的安全性检测与营养性检测二者缺一不可,偏向了任何一方食品检测标准都是失去意义,我国食品卫生安全就得不到保证。
参考文献
[1]余淑贤,黄少容.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情况[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0(13:285-288.
[2]王君,刘秀梅.中国食物中毒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4(16:426-428.
[3]翟凤英.发展中国家营养问题双重负担及对策[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论文集,2011:16-26.
[4]于小冬,周海春,王为农,等.公众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J].中国经济(电子版,2012,12(10:119-120.
[5]丁洁.食品问题所引起常见肾脏病诊治循征指南的制定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47(23:61-63.
[6]曾红颖.美国和日本营养立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59(1923:129-13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皇帝(公主)的现象也日益普遍。正因为每个家庭的纵容溺爱,导致众多儿童养成了偏食、厌食和缺乏运动等诸多不良习惯,儿童亚健康现象严重。为此,明确亚健康时期儿童的日常调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食保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儿童无法具有成人抵制亚健康的坚强意志,因此必须依靠家长的正确引导和长期坚持调理和保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亚健康现象正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儿童亚健康,由于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儿童初学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更为医学界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由于儿童无法象成人那样具有身体不适的敏感性,更无法如成人般坚持锻炼和饮食保健,因此必须依靠家长来帮助、支持儿童进行有效的日常调理和饮食保健。
一、儿童亚健康的常见现象及起因
(一)肥胖,运动迟缓。儿童肥胖首先可能是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据调查统计(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烹饪系2006年在全省范围发放调查表反馈结果)一般如果父母都肥胖,子女的肥胖几率会达到70%,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达到50%。但更多是因为吃喝太多无规律,尤其是甜食、饮料及一些高热量食品摄入太多,加上平时缺乏运动,导致反应迟缓,身体肥胖。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一些儿童激素分泌不正常或激素类药物使用过量,或荷尔蒙分泌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肥胖,但已属于病理学范畴,不属于亚健康的研究范围。
(二)缺钙,发黄矮小。很多孩子出现头发色泽枯黄,无光泽,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有的孩子则夜间磨牙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比同龄孩子身材矮小的现象,这些都是儿童缺钙的典型表现。儿童缺钙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为钙源不足出现钙缺乏;有的则是因为儿童钙吸收能力很低,虽然家长注意给予补钙,但效果甚微;但更多的是因为很多儿童有厌食、偏食的习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
(三)缺铁,儿童贫血。儿童贫血现象已经越来越为儿童保健专家的关注,很多儿童都有轻微的贫血,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很难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其实儿童亚健康这时候已经出现。儿童贫血的重要原因就是铁摄入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也大多由于儿童偏食引起。
(四)缺锌,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一般多在上幼儿园时期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这类儿童多烦躁好动,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喜欢咬手或铅笔。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许多专家研究证实,缺锌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严重缺锌,甚至导致儿童性发育迟缓。
(五)缺碘,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当前,人们对碘缺乏与否的评判标准就是看有无甲状腺肿大的现象。其实真正到了甲状腺肿大的程度,那就不是亚健康的问题,而是出现了具体的病症,需要到医院治疗了。儿童缺碘的初始症状是智力发展缓慢,这对学习压力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的儿童来说,无疑影响很大。
二、儿童亚健康的日常调理
(一)提倡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就是饮食要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保证蛋白质供给,同时维生素摄入充足,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是说某种营养素的供给越多越好,只有各种营养素之间供给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才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要做到膳食平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食化、宽食谱。人类就是杂食类动物,只有广泛摄取各类食物,才能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全面、平衡摄入。对儿童来说,不偏食、过食,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有家长的参与,采用引导方法和激励机制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儿童肥胖或营养不良。 转贴于
(二)坚持体育运动。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儿童消化,促进儿童食欲,帮助消耗多余热量,预防肥胖。要求孩子养成运动只是指令性地布置任务是不行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和孩子一起坚持锻炼;或者干脆将孩子送到一些运动机构如舞蹈学习班、武术学习班等等,不一定要求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造诣,但至少可以保证每日的运动量,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
(三)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事实证明,科学的作息习惯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儿童身材矮小与睡眠不足有一定关系。专家指出,儿童尤其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督促儿童每晚十点以前上床休息,早晨八点前起床,生活习惯科学有规律,能有效预防儿童亚健康。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要勤剪指甲、勤洗头,饭前便后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吃不卫生的东西,尤其是包装不规范、卫生不合格的零食;每天两次坚持刷牙,并保证刷牙质量,学会科学的刷牙方法,保证牙齿健康;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清新,保证呼吸道健康。
(五)经常户外日光浴。儿童由于是生产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晒晒日光浴,一方面杀死儿童身体表面的病源性微生物,更有利于孩子对营养素的吸收。实验证明,儿童经常晒日光浴,有利于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
三、儿童亚健康的饮食保健
(一)保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参与人体抗体的形成,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蛋类、乳类、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以及禽类、鱼类等,另外大豆中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由于儿童对大豆制品的喜好程度不一,因此在尽量提倡补充大豆蛋白的同时,必须保证动物蛋白的充足供应。建议每个儿童每天坚持喝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同时注意动物内脏和水产品的供应。
(二)保证供给足够的热能。由于儿童期正是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儿童天性好动,热能消耗量比较大,因此应该注意补充充足的热能性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饮食结构明显出现“三高”的已经越来越多,因此建议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并注意保证每日的运动量,以防止儿童肥胖。建议儿童每日保证粮食的摄入量,尤其提倡粗粮、杂粮饮食。
(三)保证维生素的充足供给。维生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少但不可或缺的,其种类很多,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通常情况下,脂溶性维生素不能溶解于水,容易在体内积存,过多就容易导致维生素中毒,例如维生素E。提倡供应充足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增强人类体质、抵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多余的维生素C会随尿液排除体外。维生素多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动物性原料的肝脏中含量也很丰富,因此提倡给儿童摄食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四)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钙、铁、锌、磷、碘等,钙、磷、锌主要存在于动物性原料中,尤其是动物内脏和骨骼组织中,碘在海产品中含量丰富。因此应该注意全面摄食各种食物,坚持平衡膳食,保证各种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建议食用加碘盐时应该在临出锅前加入,以防止碘被破坏;注意及时补充各种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四、结束语
儿童日常调理要贯穿于育儿的全过程,需要靠成人的关注和帮助,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这就要求成人必须具备儿童调理与保健的基本常识。就饮食保健来说,应该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全面供给,并力求各种营养素之间供给的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我们知道,乳类中含有的营养素种类和比例与人体的需要最接近,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并在哺乳期以后坚持每日提供乳制品饮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家长应该有计划地给儿童制定运动训练计划,保证儿童足够的运动量,以保证儿童良好的健康状态,预防亚健康。
参考文献
[1]《烹饪营养学》,彭景、陈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6月版.
[2]《中华食物疗法大全》,窦国祥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