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7: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子图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电子书;图书馆;影响;挑战
近年以AmazonKindle和汉王电子书等为代表的个人阅读器正快速兴起,这些面向个人用户的新一代IT技术产品很可能使未来电子书像Pc或手机一样普及,改变现有的以书本为主的阅读形式,这势必会对利用纸质资源开展服务的图书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及挑战,从而影响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1电子书的定义及其特征
电子书也称E—Book,目前国内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初步认定电子书是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电子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电子文本,包括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等;二是指用来阅读电子书的专用阅读器,如国外最早推出的SoftBook、RocketBook以及现在流行的Kindle、国内的“汉王”等是一种便于携带的新型阅读工具。
电子书具有下述特征:①依靠网络传播;②需要一定的阅读设备如电子阅读器、pc机等;③内容深度大,具有个性化、不同于网上新闻等的信息内容;④具有检索功能,特别是以电子阅读器为载体的电子书贮存量大、便于携带。除了象纸本图书一样阅读方便外,还具有图文声像并茂、阅读时可随处做笔记加书签、能透过内容的超链接、不断地让读者进一步去发掘更详细的资料、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电子书问世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被业内人士认为最终将会取代纸质图书。
2电子书的发展现状
电子书虽早已存在,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一直没有流行起来,直到亚马逊开发出了依托于庞大电子图书销售网络的Kindle电子书,才真正引爆了电子书市场,2009年美国市场大约销售出了300万台电子阅读器,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预测,在2015年之前,中国将借助其人口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阅读器市场。2009年,通过汉王、津科、易博士、长城等一批国产电子书企业的发力,这个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产品开始显露出繁荣,加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高调宣布介入移动阅读,凡此种种,使2009年被称为数字出版的“拐点”或电子书市场的“元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中国网民规模逐年扩大,为电子书提供了宽阔的舞台,更成为电子书普及的强大动力。随着显示技术、3G技术、手写功能、资源建设等的发展,电子书阅读器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更多读者感受到了这一新兴技术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电子书从“亮点”走向“热点”成为必然。
3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影响及挑战
3.1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影响
3.1.1电子书影响了图书馆提供阅读的方式数字化时代,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阅读,已成为数字化时代阅读的特征之一。电子书正是满足了这样的社会需求,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阅读首选。据调查,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种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电子阅读器作为专用于阅读的产品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使阅读从过去严肃认真变成娱乐活泼化,阅读不仅有快读、“娱读”、还有听读,同时也为弱势群体(视障者与孩童)带来方便。图书馆具有提供阅读资源和环境来开展社会教育的社会职能,在倡导阅读、促进阅读方面历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图书馆提供阅读的方式必然会受到影响,“人们头脑中的图书馆仍是图书束之高阁,蒙上灰尘的景象。我们要打破这种观念”,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负责人迈克尔·科尔福德告诉《纽约时报》记者,“假如我们再不提供电子书,人们可能会不再使用图书馆。”改变过去单一提供纸本阅读的方式,增加电子书阅读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阅读选择,对于图书馆来说势在必行。
3.1.2电子书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生存的根本。在信息与传播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用户对信息获取的要求是方便、快捷,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图书馆低层次的被动服务方式受到了影响。积极探索电子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特别是网络服务和电子阅读器服务模式对图书馆来说已迫在眉睫。目前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都已推出免费电子书阅读新体验活动,在原先外借电子图书的基础上再加上外借移动电子阅读器,实现了异地借阅、随时随地借阅图书馆的书、报、刊等数字内容,从而享受电子图书随身读的快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正突破物理空间,以网络为依托,通过电子书阅读器等新型移动设备提供信息服务,使用户在需要的时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就可得到帮助,成为用户学习、生活的导航。图书馆的服务将会变得更加“泛在”。
3.1.3电子书对传统图书馆工作流程的影响首先,图书馆在采购电子书时,需要摸索新的采购模式,在订定电子书使用授权契约时,必须对电子书授权使用程度、范围及相关事项作一些了解,设计更为公平且严密的使用者资格认证制度,以方便电子书流通管理,还面临制定合理收藏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原则以及如何合理分配经费的问题。其次,编目方面,图书馆面临怎样从电子书出版、发行和获取的周期来提供更为开放和简便的标准,满足用户一步到位、无缝地获取所需各类资源的问题。第三,流通管理方面,传统的借阅是通过借书证来控制读者的借书权限,而电子书的借阅是通过数字资源的访问权限来控制,并通过网络来完成,图书馆面临怎样在保护版权的基础上方便读者借阅的问题。
3.1.4电子书对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职能的影响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古老的社会职能,图书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保存对象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龟甲兽骨、纸草泥版,到近代的印刷型图书,再到现代的各种数字化产品等,只要是人类进步所留下文化遗产,都是图书馆保存的对象。电子书属于数字化产品,它的保存与印刷型图书不一样,需要统筹规划、建立一个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平台,目前图书馆在保存电子书时面临电子书格式不一且互不兼容、出版主体多样化、数字版权管理软件的使用、电子出版商归档保存意识淡薄等问题,为图书馆保存电子书增加了难度。电子书的保存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考虑,图书馆要同出版机构、软件开发商等多方协作,确保电子书的永久存取。
3.2电子书对图书馆的挑战
3.2.1对图书馆形态的挑战图书馆实体形态发挥的作用在用户心中根深蒂固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技术推动生活急速发展的时代,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环境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得性,特别是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极为便利、个性化的阅读,使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就可以阅读大量的文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种情形致使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和陌生,用户将不再依赖图书馆实体形态,如果图书馆继续只以实体形态开展服务,那么将面临着用户流失及被“边缘化”的挑战。面对挑战,图书馆不仅要以实体形态服务用户,更要依靠网络以流动的形态提供服务,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延伸服务,将服务推送至用户触手可及处,重新唤回失去的用户。
3.2.2对图书馆资源可信性的挑战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就是利用电子资源为用户提供远程化与精细化的服务,在全球不断抬高知识产权门槛、版权保护趋向更加严格的法制环境下,对图书馆资源提供的可信性产生了挑战。在数字环境下,电子书资源的增多给图书馆带来许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但是为印刷社会而设的版权法很难适用于当下,图书馆需要特别重视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否则会因开发馆藏不当、信息导航不当、电子书供应商没有解决好授权等问题而遭遇侵犯版权的尴尬。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图书馆所言,“版权环境将会继续带来实质性的挑战,并且可能会为教育和研究带来更多的问题”。图书馆因侵权而导致资源权威可信程度受损害的事已经发生,例如涪陵图书馆链接侵权案,涪陵图书馆为方便读者网上阅读,以导航方式链接了一些电子书,结果导致侵犯了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得报酬权。因此,图书馆只有确保资源的合法性才能维护图书馆资源权威可信,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功效。
4以电子书为契机创新图书馆服务
4.1提供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将电子阅读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
电子阅读器以其特有的阅读便利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图书馆创新性地开展了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服务,巧妙地将图书馆服务与这一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动态的渠道和较快的速度传递图书馆的资源,将电子阅读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去,使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想看的电子书。例如,京、粤、沪图书馆在外借电子书的基础上开展外借电子阅读器的服务,像广州图书馆规定:读者凭本人有效读者证,在电子阅览室交纳押金1500元,即可办理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借期一个月。上海图书馆规定: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须凭本人具有参考外借功能的有效读者证外借,每证只可借手持式电子图书阅读器1台,借期28天,不可续借。用户通过借来的电子阅读器阅读三大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书、报、刊),还可利用无线网络功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随时进行借阅,并可实现自动还书。用户不必购买电子阅读器就能方便阅读图书馆的电子书,也不用担心在图书馆网上下载的图书会有不良信息,可以放心体验新的阅读模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电子书的利用率,更方便了用户的阅读,使更多的人体验移动阅读的快乐。“我现在随身携带着电子阅读器,因为我可以随时随地从口袋里拿出休闲书来阅读,可以拿出词典来解惑,还可以拿出工具书来参考。”作为大学老师,郑美试用了上图的电子阅读器后对之爱不释手,“很多比较珍贵的文献资料只能在这样的大图书馆找到,以前玩过市场上卖的电子阅读器,但只能看些畅销书”。虽然电子阅读器的外借服务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但由于受到阅读器成本和阅读器与电子书格式不匹配的技术制约,目前要使更多的图书馆开展此项服务还是比较困难。随着阅读器成本降低,到阅读器能适用多种电子书格式的时候,或许用户到图书馆借出的将不是书而是电子阅读器。
4.2通过多方合作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数字阅读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比过去更能够接受技术的发展,也愿意尝试和接受结合了新技术的阅读体验,图书馆可以采取与多方合作的方式,使图书馆服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电子书阅读体验,以新技术、新的阅读环境共同培育用户对电子阅读的兴趣,促进用户养成阅读习惯,形成合作方与用户多赢的局面。例如,上海图书馆携手盛大文学,双方探讨通过B2B合作模式进行电子书项目合作,盛大文学将通过“云中图书馆”向上海图书馆提供海量的数字版权,将上海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改成电子书体验馆,这样用户就可以阅读大量拥有数字版权的电子书。国家图书馆与北京歌华有线公司合作,通过有线电视把适合数字电视的阅读资源推送给电视用户,使用户体验电视阅读的轻松。sony阅读器生产商在定位较高端的ReaderDailyEdition电子阅读器软件中增加了新的图书馆内容服务功能,还与美国许多公共图书馆达成协议,sony电子书用户可以免费借阅馆藏电子书14—29天之间。
4.3培养和配备版权馆员,确保电子书服务的正常开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文献;电子教学知识库
网络信息环境下,多数高校都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学参考文献从原来的书面形式转为以电子形式为主,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利用大量时间搜索足够丰富的教学资料。因此,教师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具备较强的网上搜索技能,会使用教学软件,这给教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资源的宝库,也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具备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的条件,本文尝试从3个方面论述高校图书馆的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
1设立图书馆电子教学知识库
当前,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教学参考咨询室,教学参考文献服务方式落后。教师必须到图书馆查找、复印教学参考文献。对于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教学参考文献服务已经滞后了,应当大力加强电子教学参考文献的建设和服务工作,设立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中心,建立电子教学知识库,并在图书馆主页的鲜明位置建立链接。对于使用率比较高的书面教学参考文献,图书馆应当提供其电子文本的网上阅读和下载服务。这样可以避免广大师生的重复劳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
国内外不少高校图书馆都自建有电子教学知识库,利用知识库向师生提供电子教学参考服务。电子教学知识库的资源可以来自图书、期刊论文、免费的资料、统计数据、学位论文、研究报告、视频剪辑等,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授课教师、授课大纲、进度、要求、指定教学参考文献的信息等。电子教学参考服务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参考文献复本需求量大的问题,通过网络上传、浏览和下载,使学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电子教学知识库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本校教师的课件,或他们提供的其他重要教学资源。广大教师不应该为自己的教案或多媒体课件保密,应该鼓励自己的学生和同事阅读自己的劳动成果。把这些重要资源贡献出来,放在图书馆的网站,让更多的人看到它,才能使它物有所值。
国内外政府教育部非常重视电子教学知识库的建设,目前我国开通的主要教学知识库有:中国教育资源网()、中国基祝I:教育网()、中华教育资源网(hltp:///kejian.aso)、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o其中,中国开放式教育共享协会主要是高校精品课课件等内容的开放获取,目的在于推动高校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实现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前三者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免费提供课件、教案、设计、学士论文、软件等内容的浏览、检索和下载服务。此外,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信息网()、各省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教学资源中心也提供一些教育资源服务和在线学习服务。
高校师生可以利用这些教学知识库搜集自己所需要的电子教学参考文献,不过多数知识库资源是面向基础教育的,高校师生可以利用的电子教学参考文献专业门户太少。各高校图书馆应该开辟电子教学参考文献专项服务,配备高素质的馆员,收集、整理各学科教学参考文献,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建设自己的电子教学知识库,面向全校师生提供下载、个性化导航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各项服务。
目前,CAL1S中心已经着手组织各成员馆联合建设“教学参考书数据库”,第一步由参建各校建立各自的教学知识库,同时把数据集中起来建立CALIS共享的教学知识库;第二步建设电子全文数据库,将各校教学知识库、教师精选的教材与教学参考文献数字化,供师生在网上检索和阅读浏览。这将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库。
2设立服务体系完备的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中心
高校图书馆要成立专门机构,专项负责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对全校师生开放。建设内容包括数字化配套建设、人员配备和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方面。
2.1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首先是大容量存储磁盘阵列、管理服务器和校园局域网的建设。其次是增加电子资源的馆藏量,加大数字化文本、随书光盘及视听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类型文献的收集、加工、保存和研究。再次,还要加强对重要文字、图片、声像等信息的数字化工作,比如,“对于教师和学生常用的或处于热点研究的参考文献,在不违背版权法的条件下,图书馆可以提供电子化的全文文献上网阅读、下载和打印服务”。最后,将这些加工好的电子信息通过网络链接提供给广大读者。当然,在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方面,要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比如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化和自建数据库一般适合于规模大、实力强的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改变那种认为只有将馆藏文献数字化和自建数据库才是数字化建设的观念。应该肯定,以购买方式获取商品化的数字资源为本馆所藏或所用,同样是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一种形式,而且应该是优先考虑采取的一种形式。”
2.2配备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
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中心的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配备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对师生开展教学参考文献的服务和导读工作。教学参考文献也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在国外高等学校图书馆,教学参考文献服务中心设立的非常普遍,服务水平也比较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配备高素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等高层次的服务工作。
加强图书馆和各院系之间的沟通,是加强高校图书馆教学参考文献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图书馆教学参考文献采访小组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采访小组成员可以由学科馆员兼任,同时聘请各院系任课教师、学科专家等担任,这样可以提高教学参考文献收藏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权威性。任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专业领域内的基本参考书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最了解,可以由他们提供教学参考文献的书目和其他电子教学参考文献信息:学科专家可以保证教学参考文献的权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图书馆馆员主要负责联络、采购或者收集、整理等工作。纸质文献经过馆员的数字化处理,转化成方便阅览的电子教学参考文献,供师生阅览,使师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就可以阅览到最新、最广、最权威的学科参考信息。
2.3电子阅览室建设
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使图书馆能以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能为多媒体教学和培训提供完备的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第二课堂。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电子阅览室,师生可以利用该阅览室点播各种多媒体资料进行学习,可以浏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开展远程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自主学习。为了配合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图书馆应配备具有各种多媒体设备的电子阅览室,并要求管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的道德心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对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工作能应付自如。
3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方式
3.1建立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系统
在图书馆主页建立“电子教学知识库”链接,让更多的人了解、利用好图书馆的电子教学参考文献;同时可以在知识库的主页上建立“新到教学参考文献、教师推荐书目、专家推荐书目、基本阅读书目、拓展阅读书目、研究阅读书目”等链接;还可以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增进师生之间互相了解,促进教学相长。目前,国内虽然还没有专门的开发商推出有关电子教学指定参考资料的管理系统软件,但一些高校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相信随着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服务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
3.2提供多媒体课件的共享和个性化导航服务
多媒体课件是图书馆电子教学参考文献服务的重要内容,应该设立多媒体课件数据库和多媒体课件交流平台,让师生可以自由上传、下载多媒体课件。每位用户上传时提供的多媒体课件必须具备某些关键信息,比如课件名称、作者、类型等。本校教师制作的课件是多媒体课件数据库的重要来源,高校都组织教师进行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或授课大赛,期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也浏览并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时间,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束之高阁,要让更多的师生看到它们。
电子教学参考文献因为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是学习浏览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重要资源,图书馆员要对其归类,建立分类检索途径,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导航服务。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古籍文献 电子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人类利用文献的方式正朝着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图书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文献的电子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图书电子化的今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电子文本书籍,借助电脑等数码产品随时随地地阅读。古籍文献作为高校图书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古籍文献的电子化建设,更好地利用和保存这些文献,是当代高校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古籍电子化建设问题进行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高校古籍文献电子化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古籍文献电子化建设的必要性。
古籍文献是我国历代相传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瑰宝,反映了我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我国历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始资料。中国古籍文献指始于先秦,止于清末,不论是抄写本还是刻印本,都流传至今的各类文献。在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界的四大发明中。造纸与印刷术这两项重大发明,使我国文化典籍的丰富性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由于时代久远、战争、水火、社会变迁,以及文献载体的有限存放期等原因,绝大多数典籍都未能保存下来。按照我国近年来的整理统计,目前我国现存古籍约有七万种。这些传世典籍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各种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与总结,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历代先哲的聪明才智与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除了文献内容所蕴涵的巨大的价值之外,仅纸张、印刷技术、版本模式等方面的文物价值就无法估计,孤本、珍本、善本更被视为传世珍宝。由于其本身的文物价值,这些不同版本的古籍文献大都深藏于国内高校图书馆,查询起来甚为不易,这给文献本身的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研究者都未能很好地利用这批古籍文献。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深藏在图书馆的文献,古籍文献的电子化势在必行。
(二)古籍文献电子化建设的意义。
古籍的电子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解决图书馆长期存在的古籍文献书保管与利用的矛盾。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最实用的信息服务,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样板工程,而且可以在全球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解决古籍文献保管与利用的矛盾。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文物保管单位,还是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都视古籍文献为珍贵文物,使用管理非常严格,读者借阅很不方便。古籍的电子化能解决这一矛盾,为师生使用带来更多的便利。
其次,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通过古籍的电子化建立古籍数据库,再与中外各图书馆的古籍数据库联网提供可以全面检索的文字、语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利用者可以在屏幕上打开多个窗口对不同的文件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通过超链接从一个图书馆的古籍数据库跳转到另一个图书馆的古籍数据库。还可以在阅读时联机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而进行深入研究。
再次,为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样板工程。古籍的电子化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全球文化发展战略的角度而言,建设中国古籍数据库作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重点数据库和样板工程,有利于占领因特网上的中文信息资源领域,扩大中文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影响,在全球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古籍文献电子化优越性的主要表现
古籍电子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古籍整理方式,有着传统古籍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保存了原书的风貌,保证了古籍文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随着现代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以及与图书馆工作配套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古籍数字化已不再是梦想,国内一些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图书馆已率先进行了古籍数字化的探索和尝试。例如,上海图书馆已经启动“中国古籍善本查阅系统”,采用图像形式录入光盘,既保存了原书的风貌,又保证了古籍文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高新技术开发和古文献保护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古籍文献向数字化图书馆迈出的重要一步。该工程1997年10月正式立项,计划用5到6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善本古籍的全文数字化,目前已有20种善本进入了国际互联网。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开辟了新的通道。南京图书馆也先后建立了40多万条古籍书目数据库,为用户检索古籍书目信息提供了方便。该数据库建立有书名、著者、分类及索引目录等,计算机用户可采用任何一种检索途径查找古籍文献。
(二)容量大、易于保存。
电子化古籍文献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设计电脑程序,可以把电子古籍资料编制成功能强大的古籍数据库。电子化的古籍主要有图像版和文本版两种,图像版相当于影印本,文本版相当于排印本。比起纸版古籍,电子图像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使用和便于普及等优点。电子文本版更进一步,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检索书中的字词文句,转瞬即可查找出使用者需要的典故出处。古籍电子化是一种新型古籍整理方式,代表了未来古籍整理的趋势,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使用简单方便、省时省力。
古籍数据库不仅可以供人阅读,进行各种人力所不能为的复杂检索,而且可以添加各种实用的工具。附上字典、词典和其他有用的资料,满足使用者随时查阅各种工具书的要求,并可以像处理文稿一样对内容进行各种编辑加工,打印成格式整齐、版面清晰的书页,免去繁琐的抄写之劳。近20年来,人们作了许多电子化的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汉籍电子文献”、袁林等人的“二十五史”、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全唐诗网上电子检索系统、尹小林的“国学宝典”、北京书同文公司开发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及即将推出的《四部丛刊》电子版、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等。
三、古籍文献电子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推广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都有了一系列的要求。高校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古文献的准确性。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指通过对所有馆藏文献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要求,电子化古籍要发挥最大的功效,须在形式上不缺字、不错字,并且图文对照,在功能上要通用性好、检索方便、输出灵活、传输通畅、辅助研究。
(二)利用现代手段。
在数字图书馆中,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同其它各种类型文献的加工整理工作一样,都是数字图书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子系统,古籍整理工作实际上是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工作中来。虽然古籍整理工作的对象是传统古籍,但它的工作方法却是与新的科学技术密切相连的,从汉唐时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文献缩微技术的应用,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图书中的进一步应用,古籍整理工作也需引入这一先进的技术。
(三)尽量保持原滋原味。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古籍以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对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手段有着不同于普通文献的特殊要求――尽量保持原貌,实现这种技术要求,是中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保存与开发利用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