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在精读课教学中,注重非语言因素的培养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指出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及采取的对策,论述了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一、引言
英语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应该而且能够兼顾国家与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发展需要。英语口语流利性是英语学习者的口语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专业精读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综合性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英语专业学生对精读课的学习和掌握,一方面受到语音、语调、单词、语法等语言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到一些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学生对精读课理解水平高低的非语言因素
1.文化背景知识。所谓文化背景知识就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形成了语言运用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不同。学生如果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没有一定了解,势必会导致在课文理解时的晦涩难懂。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本的第三册和第四册为例:在精读第三册中的highland fling(苏格兰高地舞),the volga(伏尔加河),thanksgiving(感恩节),aristotle(亚里士多德)等;在第四册中的communion(圣餐),the world bank(世界银行),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zimmerman note(齐默曼函电),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等。以美国大片经典之作true lies为例,如果学生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缺乏相关的了解,在正常的播放速度下是很难完全弄懂影片的内容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英语网络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例如在多媒体环境下加大有声资料的使用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语言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在背景知识介绍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加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英语网络资源知识介绍,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所谓信息的掌握程度及知识的广博程度,即对一般知识和各类学科知识的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体育等,这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一个不了解the beatles的人就不会去研究rock and roll的历史;还有像oscar,grammy及其相关的名作,以及一些国际性的组织un,wto,who,imf等。当各种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课本、磁带、录像等)传到学生那里,有时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使作为载体的语言被曲解或者完全听不懂的情况,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精读课文的理解与掌握。
三、采取的对策
在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等语言因素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忽略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则会对精读课教学产生很大的限制,也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加强在精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非语言因素的开发与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施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
1.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跨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文化障碍。在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介绍英美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但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作为精读课老师,我们应在介绍语言技巧进行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额外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要注重对学生非语言因素的开发,其实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或非语言因素应用程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因素,而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非语言因素指导开发的程度。例如,在讲wto(世界贸易组织)时,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常用术语: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关税贸易总协定)等[1]。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gdp(国内生产总值),down payment(预付款;定金),bad debt(呆账),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bioeconomy(生物经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等名词的使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所限,当他们遇到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的语言材料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不懂装懂。在摸不着头脑或不懂装懂的状态下,学生很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兴趣,更别说针对话题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了。要想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们一方面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多留意当代社会在各个方面取得的进步,尤其要熟悉一些专业术语。当然这对精读课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充电”,师生共同配合才能更快、更好地增强精读课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四、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精读课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针对chomsky的语言应用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交际能力包含了chomsky的language competence,包含了语言的知识和语言的应用。正如上文所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曾经感到陌生的话题由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进一步表现为能较好地运用英语的知识针对某一话题畅所欲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了从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从而有效地促成他们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融合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活动[3]。在精读课堂中,词汇学习、文中涉及的语法知识及课后练习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行在课下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是课堂活动,教师应该使课堂活动成为学生对精读课教学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非语言因素与课文内容,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采取将全班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进行同伴教学(peer teaching)、参与自我评价,共同探讨与课文相关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4],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五、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活动中,可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加大非语言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10.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培养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业、在就业方面颇受压力,学业方面面对的质问和疑惑是为何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辨能力低弱。文秋芳老师在《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生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一文中指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推断英语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至少比不上其他文科专业课程”(文秋芳,2010)。就业方面面对的质问和疑惑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像万金油,什么岗位都可以做,却没有专长,不能占领行业的制高点。问题确实存在,也引起了英语教育者的重视。作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基础英语》,在思辨能力培养应发挥什么样作用?该怎么来发挥作用?这是笔者在本文中阐释的问题。
一、何谓思辨能力
对于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根据文秋芳老师在《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中的建议,我国外语界普遍接受了北伦敦大学校长Brian Roper指出的含义: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Chap man 2005)。本文所用的思辨能力涵盖北伦敦大学校长提出的大学生应具有的以上四种思维能力。
二、如何培养思辨能力
根据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大一大二年为基础阶段,着重打好学生基本功,夯实英语基础,强调的是对语言在听说读写方面对英语的模仿。夯实基本功对外语学习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但只强调模仿,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个体,必然会削弱他们的思辨能力。《基础英语》是一门英语精读课,学时较多,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较为紧密,应有意识引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有责任在准备教学材料时选择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要求高的材料,并做好精心教学安排。
(二)教材的选择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教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系列教材,共四册,教材十分重视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思想上对学生潜移默化作用,并尽量结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教材的特点与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十分契合。
(三)课堂教学
《基础英语》总的教学原则:把对课文的教学变成利用课堂引导、促使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能理解、分析课文的过程;通过教学各环节(课文预习、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的活动设计来促进、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要采用交际性、任务型教学法,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将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相结合;在课程评估中体现对批判性阅读和思辨能力的评估。
(四)作业布置
除了单词记忆、词组学习、句子分析等传统的家庭作业,要大力加大能锻炼思辨能力的作业类型。帮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观察分析进行分类,推理出分类规则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规则和方法。这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概念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个复杂系统工程,从宏观方面来说,涉及到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从微观方面来说,涉及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组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基础英语因其内容综合、教学实践充足,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充分条件,按照本文所述可从教材、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等方面切实改变只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Chapman J.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sessment t of Thinking Skills [EB /OL]. http: / / Cambridge assessment. org uk /ca /digital Assets /109493_The_development_of_the_Assessment_of_ Thinking skills . pdf 2005 .
[2]文秋芳.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 外语界 2009
[3]文秋芳. 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生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2年江西理工大学校级课题《基础英语课与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 商务英语精读既是一门英语综合技能训练课,包含听、说、读、写、译多种技能的训练,又需要在课堂上授给学生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更要辅之以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讲解。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本文旨在探讨符合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适合精读课教学特点与要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融入到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之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日益增多,国际商务活动愈加频繁,对既了解商务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正是顺应这一市场需要而设立的。
在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具备纯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教育。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商务英语精读课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除了一般英语课的共性外,还具有一定数量的专门词汇,强调在某些特别场合(如商业会议、商业谈判、商务工作等)使用特别的词汇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要围绕商务情境展开,每一课都要有一个核心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运用英语平台处理商务事宜。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要能够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独立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综合素质。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为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如商务谈判、商务访问、商务陈述、营销与全球采购、国际商务合作、金融与证券、经贸战略、经营管理、以及IT产业等)的语言综合能力服务。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恰当的定位。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其次,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对基础性、经典性的理论内容突出重点,删去了复杂难懂、不适用、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再次,课程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
二、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索
情景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流程场景,让学生身处其中。要模拟商务活动场景、业务执行等就需要教师在各种“实景”模拟的硬件配合下,把外贸商务活动系统地串联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工具达到商务目的。
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知识性、实用性、实践性相结合,尤其强调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同一性。因而在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并通过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任务教学模式的更新
这是一种目的明确,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作“任务式学习”,学生必须分析已知的信息,通过与同学的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老师进行总结。 任务学习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用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启迪智慧,引入角色。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商务原则变得具象化,较深奥的商务原理变得直观,从而更易于理解。学生也因此明晰了课程的目的,调整了期待值,就会对精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任务学习能够在高度互动的支持环境中创造语言得到最大的输入、输出机会。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活动。这些特点恰恰是通过团队的配合完成整个商务流程的运作不谋而合。在协作配合中,既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得到了强化和发展,又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满足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多元立体化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设计,贯串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趣味式的知识传授。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性强、资源丰富、主体性强、心理轻松。教师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课上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创造多元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的目的。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设计一体化、媒体呈现立体化和教学应用多元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由单纯的教材向综合性教育资源转变,同时也满足多种应用,学生不但能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从中谙熟一定的商务知识,以便在日后的商务活动中,既能用英语获取信息,又能用英语传递信息。
五、为学生搭建训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平台
课程组在精读课内适当增加各种学生自主演练的活动,如辩论、戏剧表演、讨论等,在课外利用英语专业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外事活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提高综合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作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辅助和推动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定期举办英语朗读、演讲、习作比赛、商务英语工作情景模拟短剧表演,也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聘请外籍教师为学生进行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在活动中,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在回到课堂时学习愿望必然更加迫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围绕这个中心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将能够更好地发挥精读课的基础骨干作用,为深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教师要结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学,逐渐摸索出更多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商务英语教学科研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夏纪梅,冯芃芃.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摘要:随着高职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切实有效地贯彻“能力本位”、“以过程为导向”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引入了目前专业课常用的项目教学思路,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课―精读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所在问题,具体提出了适用于此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方案。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并希望能对其它语言类基础课的教改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能力本位商务英语精读项目式教学整合
1.能力本位要求下项目式教学实施的背景
在高职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就英语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整理出75%的受调查者认为:比起学历和资格证书来,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际英语水平(他们使用英语的范围主要涉及文件处理――如邮件往来和资料翻译、外事接待、外贸业务洽谈和英语导游等,其能力要求全面覆盖听、说、读、写、译)。当谈到在校时英语教学对目前工作的影响时,受调查者45%报告在校学习中所掌握的语言交际技能对其工作有较大的帮助,37%认为“在校所学的专业词汇对工作没有多大帮助”,而是“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和积累专业词汇和交际技巧”。
如今,职业教育改革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众多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元素,并且大家也都做得卓有成效。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语言类基础课―精读也可以尝试改革,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引入实训,进行项目式教学。
2.项目式教学
2.1 项目式教学引入的背景及其特点
在职业教育的多种教学方法中,项目式教学是实现能力目标教育这一要求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目前被广泛用于高职专业课的教学中,它的特点是:通过构建一个个完整工作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使学习过程始终围绕着任务的探索和解决展开。此举不仅可以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角色意识,而且培养高职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探索性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2.2 精读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精读,这门基础课也可以尝试这种方式,跳出枯燥的课文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它是以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老师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确定完成内容与完成时间,学生按照程序以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知识与技能,每个阶段完成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所以设计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量力而行,同时尽量兼顾趣味性。
①知识系统化基础上的项目式教学
由于精读课程的学习是系统化、分阶段的学习,一般为一年半到两年。所以除了配套的《新视野大学生英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
②与实训相结合的项目式教学
目前的商务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原则进行课堂活动的开展。一是认同商务英语人才的核心仍是外语,要保证学生打好过硬的语言基础;二是要以特色立足,突出商务专业的实践性、融合性、应用性;三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英语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中仍居于核心地位,语言基础知识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商务词汇、日常商务活动中必备的基本沟通能力(听说读写)、英语常用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技巧和英语语法等。并且精读课仍以阅读技能训练为其教学的核心。
但是这种按部就班的训练是相当枯燥和乏味的,适当增加一点做具体项目的实训则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训可以根据每个单元各细分项目的主题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
2.3 精读项目式教学的实施
一般项目式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王民权、梅晓妍,2007)。在项目的准备阶段:教师确定项目名称、内容要求及学习目标,设计项目任务书并布置传达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接受任务,学习、搜集、整理项目知识和相关信息,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
项目的实施在实施阶段,教师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就给予具体的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各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完成工作。
项目的评价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在评价阶段,评价内容既包括对项目活动成果评价,同时也包括对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表现的评价。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师生共同讨论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精读的项目式教学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和语言实验室,必要时还要借助网络。因为这样能够多方位刺激学生,增强其语感,激发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也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庆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4;6
[2]丁卫军 《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造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 2010;33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何雪莲.《高职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12
本论文系教育厅省级课题―“工学结合下高职商务英语精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基金资助项目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学生视角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众多教师及学者这些年积极探讨的话题。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史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有对教学手段的探讨,如何把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等。这些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多角度探讨,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转变课堂授课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认知水平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语院系本科三年级阶段,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接受了英语这门语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相对较高。因此从大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能阅读、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原著。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国学生比较习惯的是接受型学习方式,虽然很多学者都在极力倡导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多接触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还是倾向于接受型学习方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中完全拒绝接受型教学,而只进行合作型教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有很大可能无法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因此对当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接受型教学与合作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英美文学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说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喜欢英语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接触这些文学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来干预,学习者也会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就像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选修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不得不修的学分。其他,则因为大三学生将面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虽然英美文学的常识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的一个原因。因此,与专八相结合,把专八中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引入到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另外,大三学生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英语专业学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而英美文学这门课能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将有助于他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教师可以在对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与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文学方面论文的选题、列提纲等工作,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写论文的一些步骤,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部分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其创新性。和论文挂钩是很好的通过外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美文学学习的一个方法。
虽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外部动机都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但教师不应忽视其发挥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试着通过与专八相结合和与论文挂钩这两种外部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与专八相结合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讲解与专八有关的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专八考试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来自于英美文学史,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解文学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分开教学,这样有其一定的不足。讲授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师一般偏重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而缺少对作品的横向或纵向之间联系的说明,比方说,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之间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会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学思潮对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响等。而只讲授文学史的话,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一大堆文学基本知识的罗列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苦于记忆,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陈立华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2004年刘加媚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两篇文章,都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文史并重,笔者也认为最好是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上。
陈立华和刘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文学史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在课堂内发表意见,然后由老师做补充或评价;而文学作品则作为课堂上精讲的部分。这样可以降低文学史在课堂讲解中的比重。但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文学史,即使有课堂上学生的发表和教师的补充说明,但学生很可能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说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否正确或完整掌握产生怀疑。因此,笔者设想,可否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以文学作品的精读为主,文学史的讲解为辅,并且文学史的讲解要做到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在重点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对这个作品产生时期的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进行说明,再简单介绍那个时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写作特点,而关于重点作家的生平介绍则可以学生课外自行搜索,课堂内发表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学史,和专八相挂钩,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讲解完一段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学史后,可以把专八考试中出现的文学常识部分拿出来对学生进行测验,一则可以让学生好好复习学过的内容,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与专八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论文相挂钩
英美文学课程除了文学史之外,需要重点讲授的,当然还是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历史悠长,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又各具特色,因此众多教师在对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深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技巧等,希望能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独具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课堂讲解,可以与写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笔者所说的与写论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指在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发动学生搜索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借鉴,列出论文提纲,这样可以当做给即将着手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提前练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使他们聆听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毕业论文的题材或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可把一个班级分成四至五个小组,对每组成员进行工作安排。一个组的一半成员负责查找与这一作品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发表其中的几篇论文。剩下来的成员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摘选一个作品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点,但只读一个作品的某一章节,是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内涵的,可能也无法让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某个点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间应该要适当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加深阅读功底和文学熏陶作用的同时,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发表结束后,才是对他们所读的文学作品经过讨论思考后的论文提纲的发表。当然,教师要随之对学生的发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论文提纲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要予以重视。
另外,与论文结合的授课方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内容不能太抽象深奥,篇幅不能太长。比方说,Henry James的作品虽然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隐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涩的文体,会让人感到头疼。如果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说,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让他们萌生怯意,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解读,更不用说列出贴切的毕业论文提纲。而作品篇幅太长,也会让学生在阅读时费尽心力,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作品的融会贯通,影响论文提纲的质量。第二,这种授课方式不宜太频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为佳。如果间隔期太短,当然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负担太重,这想让他们理解并欣赏一部作品的目标可能会相差甚远。如果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不但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小组成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找到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三,要对论文提纲的原创性或创新性予以重点评价。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以此端正学术态度,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与论文结合的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在各小组成员的论文提纲发表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发表的熟练程度、成员之间合作气氛和他们论文提纲的创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级对各小组的发表进行当场点评,其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展开互动,在面对一部作品时,不再是独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帮助理解作品,学会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扩大视野,这将为他们真正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做提前的练习。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试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他们重视的专八和毕业论文这两个角度着手,课堂应讲解或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关键词:英语阅读;英美文学;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87-02
“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前者属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所划分的英语专业三大板块课程中的“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开设于低年级阶段,重在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训练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而后者则属于《大纲》所划分的“专业知识”课程,通常开设于高年级阶段,是在学生经过基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之后,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所设置的课程,其目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大纲》)
而这两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逐渐被边缘化、形式化。前者由于授课方式、教材选定、测试评估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往往教学效果不佳;而后者则在“学以致用”“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逐渐被冷落、边缘化。为扭转这两门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两门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本论文试图探索出一条取此家之长补彼家之短,实现阅读课与文学课一体化教学的道路。
一、英语阅读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在英语专业本科生阅读课程的教学教师往往以基本阅读技能训练为导向,教师常常是知识的唯一输出者,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中过分注重语言点等细节的讲授,把阅读课上成了小型“精读课”。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的交际能力有一定作用,却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人文素质的提高,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最终使得教学效果与课程开设的目的相脱离。
(二)教学题材缺乏人文积淀,课后练习拘泥于技能训练
目前市面上的英语阅读教材从选材上看涉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方方面面,满足了《大纲》对于“培养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人才的要求,但文学作品方面的选材依然较少。且教材中的课后练多倚重阅读技能训练,没有体现对学生语言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
(三)考试评估方法单一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的考试评估方法往往以测试为主,题型固定,主要考查学生词汇量的积累和阅读技巧的掌握,常常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地判定了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二、英美文学课程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多,课时量有限
英美文学作品星罗棋布、卷帙浩繁,文学课的教材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而文学课的课时却非常有限。文学课内容多和课时少之间的矛盾一直未受到重视和得到解决,教师常常在教学内容的详略和主次选择中困窘为难。结果往往是走马观花,既做不到从宏观上俯瞰英美文学经典的全貌,也无法做到对作品进行细品和深究。
(二)教学方法单一守旧
英美文学课大多还固守传统的文学史加选读的教学模式,文学史则以教师讲授为主。作品选读的教学中教师把多数时间用在字词和篇章解读上,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度品鉴和文学、文化解读,学生在学习过程很难构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知,这也就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材建设滞后
英美文学教材版本众多,多数是以文学史为主线、以作者为中心的经典著作的节选和片段的罗列,很少有涉及古今中外评论家对于作品的解读,导致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字词、篇章和情节的表面。此外,厚古薄今也是文学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当代作家的不重视使得众多文学教材落后于时代,也落后于学生的兴趣。
三、英语阅读课程与英美文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由于中小学阶段,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外语教育的重视,本科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已普遍提升,鉴于此,许多教育专家提出建议,在英语专业本科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减少英语技能课课时,增加英语专业知识类课程的课时,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这事实上为阅读课和文学课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土壤。
(一)用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课素材
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难易得当、内容生动的文学作品作为阅读课素材,一方面可以改善阅读材料的单一性,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英美优秀文学作品是英美文化的瑰宝和精髓,接触原汁原味的英美原著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也为高年级阶段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品鉴类课程打下感性基础。此外,英美优秀文学作品中风雅卓绝的文字,妙笔生辉的刻画,力透纸背的论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将阅读技巧融入文学作品的阅读
有了低年级阶段的感性基础和阅读兴趣,到了高年级阶段的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师同样可以用阅读技巧来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赏析。对于篇章大意的理解,整体风格主旨的把握,词义句意的推断等,都可以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来实现。还可以以读促写,指导学生在阅读后对文学作品进行效仿、改写,撰写概要、读后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相结合
文学作品的学习要建立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而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学作品。语言教学为文学教学提供语言基础、学习策略和技巧。文学教学为语言教学提供素材和审美导向。英美文学经典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才流芳于世的文化瑰宝,语言丰美,用词精到,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增加语言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人文性,能使课堂增色,提升教学成效,对于改善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语言技能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论
英语阅读和英美文学课程共同承担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门课程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富的素材。两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学习、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完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沉淀。这一模式符合《大纲》对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反映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石晓杰.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动机实证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06.
[2]贾东佳.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2012,10.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辩论
许多外语界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文秋芳,2008;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2010),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薄弱(黄源深,2010;何其莘,1999)。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2010)更是用实证数据检验了英语专业学生就思辨能力低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的假设,结果表明,虽然总体上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但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1-3年级之间的思辨水平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这就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大学三年的学习对思辨能力发展的影响没有其他文科类大学生强(文秋芳等,2010)。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专家提出了解决方法,比如把思辨能力培养融入精读教学和演讲教学中(韩少杰,王小英,2009;刘艳萍,2009),或是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引入英语辩论(师璐,2013)。以英国议会制辩论为例,探究英语辩论如何提高思辨能力的研究还比较少,因为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是近几年才被引入国内的(2010年5月,第十四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首次采用英国议会制辩论模式)。本文将从英国议会制辩论出发,探讨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思辨能力的涵义
关于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①)的定义和解释很多,笔者在这里主要引用文秋芳(2008)提出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见表1),因为该模型总结了国内外三个有影响力的论述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的优点②,更精辟、更清晰,便于笔者论述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
该模型将元思维能力置于思维能力之上,说明元思维能力管理与监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认知能力又包括认知技能与认知标准两个分项。认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及评价技能;认知标准包括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及灵活性;情感维度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与坚毅(文秋芳,2008)。该模型层次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
表1 高层次思维能力①层级理论模型(文秋芳,2008:30)
二、英语辩论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辩论对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论中的点评环节涉及培养辩手的元思维能力。辩论结束后,评委一般不会只是简单地给出成绩,而是先对每一支队伍作出评价,这种评价不是评委对每支队伍整体表现的泛泛而谈,而是根据每支队伍的主要观点作出的。通过评委的评价,辩手可以发现自己提出的观点哪些是具有说服力的,为什么,哪些说服力不够,是由于逻辑不够清晰,还是其本身存在谬误③。此过程可以有效帮助辩手在以后的辩论中自我监控,调整自己思考的切入点及逻辑性并学会自我评价。可见,点评环节可以有效培养辩手的元思维能力。
(二)英语辩论对认知能力的培养
辩论的许多环节都涉及对认知技能的培养,即对分析、推理及评价能力的培养。
辩论中对辩题的准备及定义就涉及对分析能力的培养。由于英国议会制辩论的辩题类型多样,覆盖领域广,很多都是社会热点话题,但是辩题只在辩论前15分钟才会公布,因此辩手通常需要提前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包括新闻、相关书籍及论文等,并将其筛选、分类。此过程可以提高辩手的分析能力(归类、识别及比较的能力);正方第一辩手的职责之一是对辩题进行定义,这要求辩手在准确理解辩题的基础上,清晰地阐述辩题。可见,对辩题进行定义有利于提高辩手阐述及识别的能力。
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辩论过程中。除了正方第一辩手外,其他辩手也要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另外所有辩手都可以提出质询(POI)④,这些都需要辩手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迅速识别出对方观点中的谬误。对于正反方时第三辩手来说,虽然在辩论中发言较迟(正反方第一及第二辩手发言结束后,第三辩手才发言),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准备,但是由于正反方总结陈词时第三辩手要提出一个与本方一、二辩手完全不同的延展案例,并且他们在准备的时候不可以同本方一、二辩手交流,因此正反方第三辩手要预测本方一、二辩手可能提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更深刻、更新颖的观点。此过程可以提高辩手提出假设及推论的能力。
评价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正反方第四辩手的职责上。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正反方第四辩手需要记录整场辩论中出现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总结出整场辩论的主要观点及冲突点(clash),并对其进行评价。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辩手整合信息及评价信息的能力。
认知标准是衡量辩手思辨能力的尺度,可以帮助辩手评价自己的思辨能力。辩手能否清晰地陈述观点(精晰性),所选证据是否切题(相关性),论证过程是否有条有理(逻辑性),能否提出更有深度的观点(深刻性),以及能否灵活地变换视角,提出有说服力的POI(灵活性)都会影响辩手的得分,因此辩手会注重对这些方面的改进,从而可以增强辩手思辨的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及灵活性。
(三)英语辩论对思维能力中情感维度的培养
纵观辩论的前前后后,不难发现,在接触不同的辩题,准备各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辩手好疑、好问及好学的精神;通过对一个辩题正反两方面的深刻思考,辩手们会认识到容忍与尊重不同意见的重要性,辩手在与自己的搭档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辩手乐于修正自己不当观点的态度及合作精神;当辩手用自己的演讲让评委与观众信服,当辩手成功地解决对方辩手提出的质询,辩手的自信心会增强。同时,辩论又是一件苦差事,每次大约一个小时的辩论,需要每位辩手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灵活应对。此过程对辩手体力及脑力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有利于锻炼辩手坚毅的性格。
三、结语
笔者结合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从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中的认知与情感两个维度出发,分析了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英语辩论中的点评环节有利于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辩题的准备及每个辩手承担的不同职责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辩手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可以得到增强,辩手会更开放、正直、坚毅。因此,英语辩论可以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学生重视英语辩论,参加英语辩论,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思辨能力。
注释:
①这里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国外“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相对应。文秋芳开始建议将其译成“高层次思维能力”,现在认为译成“思辨能力”更为合适(见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2009)。
②一是由美国哲学联合会组织的“德尔斐研究”(The Delphi Research)课题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二是由美国高层次思维中(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Paul与Elder提出的三元结构模型;三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提出的三棱结构(文秋芳,2008)。
③谬论(Fallacy)包括以偏概全(Slanting)、权威化(Appeal to authority)、发生先后即因果(Post hoc)等,在此无法一一介绍,具体类型及定义参见Moore,Brooke N.&Richard Parker.2007.Critical Thinking.New York:McGraw-Hill(转引自张艺琼,2010)
④根据第17届“外研社.当当网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赛制,选手可以在辩论的第一分钟末至第六分钟末期间的任意时间口头提问或起身要求质询,被提问的辩手可以接受或回绝质询。如果接受质询,提问辩手有15秒时间提出异议或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论外语专业研究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29-34.
[2]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5):350-400.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4]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5]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30(6):67-70.
[6]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49-66.
[7]师璐.英语辩论与英语专业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综合英语教程为例[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3(3):60-90.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英语类专业;传承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59-02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学界普遍认同,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学习另外一种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是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伴随“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引入,文化导入研究开始从单向度的“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交互问题研究。伴随着加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呼声,当今学者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在外语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研究现状
首先,英语专业唯“工具论”逐渐被外语专业应强调“人文素养”培养的呼声所取代。2015年新国标明确提出了“英语类”专业的说法。英语类专业即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并对孙有中教授提出的英语类专业建设应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做出明确回应。即批判性思维方式、苏格拉底式的反问是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语言技能时,应同时具备的文化敏感度和认知方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突破了语言工具论的枷锁,但没有明确提出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其根源和路径尚且不清。
其次,英语类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2000年,从丛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高一虹、袁芳、刘长江等学者从实证调查、理论分析等角度对英语类专业应加强本土文化的导入做出了客观和较为全面的评价。但对文化失语现象的理论分析居多,系统的建议措施较少。
再次,从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层面,虽然出现了一批较为有影响力的著作,如张继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张岱年的《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缺》、张岂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等,但能直接与英语类专业建设和学生素质提高相关的研究还不多见。
二、研究目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容易对外国文化理念形成亲近感或主观认同,对本土文化产生疏离感和比较差异,更容易主动接受该门语言所阐释的看法或观点。因此有必要在英语类专业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外语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树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立意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英语类专业传承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类专业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下界定英语类教学的本质和内涵。自觉地理解和掌握中西文化的区别,并能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反思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步,没有思考的传承必然要流于形式。
首先,现有英语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其课程设置安排未能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学者对英语专业教材中精读课本的语料做出了量化分析,其中95%以上的文章是以经典西方社会文化为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主题很少。本土文化是一个人的文化之根,没有继承好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学习者,极有可能在多元文化中迷失方向。
现阶段英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大一大二是针对扎实语言基本功的《精读》《语音》《听力》等技能训练课;大三大四阶段开设《英美文学选读选读》《英文报刊阅读与写作》等学科平台课和选修课,由于阅读量和时空的限制,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加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看大片、追逐国外流行文化时尚,很有可能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冷漠。
四、理论语言学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类专业建设之间的理据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土文化的价值观源头,更是包含能够提高人民思维能力,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重大价值的优秀精神成果。以往跨文化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多从各自本体文化的引介入手,如对各自经济社会文化的宏观介绍,如英语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英美概况》和介绍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国文化概况》。但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绝非通过对习俗、制度和思想精神的简单概括和总结就能自动生成的。英语类专业学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需从思想层面入手,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爱重为公”“尊师重教”等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提取;并与西方思想体系中“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文化精髓相较,从“西为中用”等角度传承和借鉴各自思想文化体系中的“法”和“道”,引导学生在对比和思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语言,避免文化移植和文化的“濡化”现象。
五、构建传承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英语类专业教学实践平台
首先,教学方面应积极开拓适合英语类专业的英文版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研方案。要制定适合不同院校和学校所在地相关的特色课程。切忌千校一面。在开课之前,应做好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
一是要对本院校的英语类专业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文表达能力进行测试,并对这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查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的了解程度。
二是要构建适合本院校英语类专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语料库。这是基于上一个调查结果的拓展性研究,因为学生素质和外语专业性质的限制,对语料难易程度的分级和形成相应的英汉平行语料是保证学习效果和达成研究目标的关键。
其次,具体介绍构建适合英语类专业优秀传统文化英文语料库的建库流程。从语料的甄别、语料库的设计、语料库的建库流程以及针对某一个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如何构建子语料库,从而方便教学。
再次,构建辅助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教学平台。经过前期的实践成果,加强英语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通过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构建了英语专业、学生个体、社交媒体、学院文化相衔接的日常化教育方式,完成了由学院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外在干预到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过程选择。以每学期都会举行的辩论比赛为例,辅导员会在专业社交媒体上公告,如“才女和潘康牟畋稹保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提交给专业教师,再由专业教师根据本学期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拟定相关的辩题,辅导员和学生会共同决定辩题,这个过程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且做出深入的思考,起到潜移默化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继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李申申等.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张岱年.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J].中国文化研究,1993,01:78-79.
[4]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1:59-64.
[5]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收并举[J].外语界,2003,04:14-18.
[6]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教学,2006,05:67-70.
[7]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Z1:34-39.
[8]廖志英.中国文化概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李海洋.论文化自觉与文化界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5:45-46.
[10]方文.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 2008,04:56-57.
[11]姜军.自觉,自信,自立: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战略思考[J].民主, 2005,0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