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8 11:3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畜牧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现状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结论与讨论
博士毕业论文致谢词(1)篇
光阴似箭、时光流逝,转眼之间三年博士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过去,思绪万千。二十年的寒窗苦读,有过成功的喜悦,亦有过失败的沮丧,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记忆。首先,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许尚忠研究员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我的学习过程中,从论文选题、试验设计及实施,到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每一个环节中无不凝聚着恩师的汗水和心血。恩师国际化的视野,前沿而精髓的学术造诣,严谨勤奋的治学风格,从容、乐观、豁达、以身立行的做人风格不仅使我明白了如何看待事物,懂得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深刻影响着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在生活方面恩师和师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借此机会向恩师及师母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我要感谢师兄李俊雅研究员。他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后正是我实验的中期阶段,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他具体指导的。他精湛的数理统计和遗传学理论,开阔的科研视野及为人处事豪爽的性格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标杆!
本试验是在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实验室完成的,在样品采集和实验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陈金宝老师、高雪老师和任红艳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非常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xxx和xxx教授在论文的选题和试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感谢xxx教授在学校对我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关心。
在即将毕业之际,非常感谢实验室的在读博士荣敏、侯冠彧、邓桂馨、周正奎、黄萌、袁峥嵘和在读硕士贺建宁、李娇、张猛、杜新华等的帮助!感谢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张清峰、张小辉、王兴平、姬爱国、淮亚红、王淑辉、高树新、李恒德和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马腾壑、郭燕青、秦巧梅、田露、吴慧光等同学在实验以及论文撰写方面对我的无私帮助。在此特别感谢张小辉师兄在实验过程和论文整理过程中给予的鼎力帮助!特别感谢我的两位战友张路培和甘乾福博士研究生同学在学习、实验和精神上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实验室姜晓娟老师和史明艳博士后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在此,谨向他们及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同学xxxx,山西农业大学的xxx峰老师,中国农业大学的xxx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杜老师,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杜立新研究员、王立贤研究员、李奎研究员、李宏兵老师以及乔丽娟、尹春光博士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在即将完成学业之即,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学业的理解和支持。因为我的求学路压弯了父母的腰,榨干了他们的汗,也揪碎了他们的心。我懂事的弟弟更是小小年纪就用肩膀扛起家业,无怨无悔的支持着我的求学之路。感谢表姐和表姐夫对我学业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岳父一家人对我的关怀和牵挂!感谢我的妻子杨玉梅,感谢她对我学业的理解和支持。为了我的学业,她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正是她默默而无私的付出才使我有信心和毅力完成学业。如果没有他们,我无法想象自己将如何度过这段极具挑战性的学习生涯,衷心祝愿我的亲人们健康幸福!
谨以此论文献给所有关怀、帮助、支持、鼓励我的亲人、师长、学友和朋友们!
博士毕业论文致谢词(2)篇
虽无大功大喜而标,一路走来,时至今日,除心存感激之余,夫复何求?
首先谨以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我的导师欧阳自远院士,是他以大家的气度、深邃的思维、广阔的视野造就了我能纵享中国科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强强之间的资源。
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上官文峰教授,研究从选题立题、实验设计到具体实验、结果分析直至文章撰写和论文的修改都凝结了导师的心血和智慧结晶。上官文峰教授是一位良师益友,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和高尚的人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将使我受益终身。
感谢中科院地化所王世杰研究员给予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博士论文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地化所教育处王宁研究员、帅世文副处长、夏红梅老师、张老师给予的协助、关心和支持;感谢贵州大学化生学院的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硕士导师曾祥钦教授、陶文亮副教授给予的一贯关切和关怀。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燃烧与环境技术中心的袁坚副教授在论文工作中给予的大量帮助和有益讨论!。感谢施建伟高级工程师,陈铭夏老师。感谢课题组的所有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是:胡海博士生、肖文浚博士生、许士洪博士生、刘恢博士生、王仲鹏博士生、蒋丽博士生、曹玲霖博士生、张海蓉博士生、张志翔博士生,马晓东博士生、李东红硕士生、林彦硕士生、冯清鹏硕士生、凌基薇硕士生,祝福他们科研有果,早日完成学业。
感谢我的室友齐守良博士生,三年同室的和谐和友好!感谢在上海工作的东哥(杨东),肥哥(杨露海)给以我兄长般的关爱和照顾。感谢所有关注我、关心我的朋友。
感谢我的奶奶、父亲、继母、姐姐、弟,是亲情给予了我最大的感情支撑,感谢关心我,关怀我的所有亲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诚惶诚恐之际,聊以自编此联自勉!
博士毕业论文致谢词(3)篇
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使我对物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使我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知。我认为,这段学习生涯,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旅行。在这次旅行即将结束的时刻,回忆途中的点点滴滴,我深深感觉到,没有他人对我的帮助,我甚至都没有勇气开启这段难忘的航行,更不用说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走来了。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X研究员。在我即将踏上这次旅行的时候,先生作为指路人,以高瞻远瞩的目光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在前进的途中具备了明确的目标感;先生还一丝不苟地给我标记了旅途中可能存在的陷阱,让我时刻保持警惕,坚持正确的方向。几年之中,先生一直在彼岸,我在途中,时至今日,我勉强能靠岸,欣喜之余,对先生的辛勤付出,殷切希望,以及关心爱护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我要感谢师兄XXX博士,我们俩在这次旅途中乘坐了同一条舰船,大部分时间都是他掌舵,我们一起克服困难,披荆斩棘,一路向前。这次旅途中,我们俩有喜有忧,成功过,失败过,但无论如何,这种最诚挚的友谊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输入无限的正能量。
我还要感谢师兄XXX博士,本论文的许多工作都得益于他对电子实验室的贡献,没有他的辛勤劳动,很多工作无法进行下去。
我还要感谢师兄XXX博士。XX在我懵懂的时候,给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变的笃定,继续努力。XX对我的生活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使我能够安心学习,勇往直前我还要感谢XXX工程师和XXX研实员,她们俩对电子实验室的建设付出了很多汗水。
感谢XXX副研究员,XXX副研究员,XXX副研究员,XX副研究员,XX研究员,XXX,XXX,XXX,XXX和原子分子动力学组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对我的进步提供了帮助。
感谢人教处的XX老师,XXX老师和XXX老师在我学习期间提供的耐心帮助。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SPSS;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247-02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方法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它主要是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1]。生物统计学是我院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动植物检疫、水产饲草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抽象、公式繁多、内容枯燥,是学生们普遍认为难学的一门课程[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生物学领域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3]。可见实验教学在生物统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并对其适时改革。
一、SPSS在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中的应用
目前,在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课中,可选用的软件有Excel、SPSS、SAS、Oringin和R软件等[4-7]。其中SPSS为专业统计软件,其统计分析功能较强,是复杂、大型统计分析中的常用工具[8]。SPS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易学、易用、易普及”是SPSS软件最大的竞争优势,也是广大数据分析人员对其偏爱有加的主要原因。SPSS主要具有以下优点:大量成熟的统计分析方法、完善的数据定义操作管理、开放的数据接口、灵活的统计表格和统计图形。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选SPSS软件作为上机用统计软件。由于SPSS软件版本多,而且多为英文版,对于初学者来说中文版本更为适合,因此我们专门购买了SPSS17中文多国语言版本。
SPSS软件运行时有多个窗口,各窗口有各自的作用,但是想快速入门,只需要熟悉两个基本窗口即可,他们是数据编辑窗口(SPSS Data Editor)和结果输出窗口(SPSS Viewer)。数据编辑窗口是SPSS的主要程序窗口(见图1),其功能主要是定义SPSS数据的结构、录入数据和管理数据。数据的录入一般分两种方法:(1)在数据编辑窗口里,新建数据,首先打开数据编辑窗口的左下方“变量视图”,在里面定义需要录入数据的变量名称以及其他选项,如图1中的“品种”、“血糖值”就是变量名,然后回到数据视图,可以在定义好的变量下录入相应的数据。(2)在数据编辑窗口里,可以直接打开已经存在的数据,如“.cav、.xls、.dbf、.txt”等形式的数据资料。SPSS结果输出窗口是SPSS的另一个主要窗口(见图2),它的主要功能是显示管理SPSS统计分析结果、报表及图形。SPSS结果输出窗口中显示的结果等信息可以保存起来,以后需要时候可以再打开查看结果。
二、数显互动系统在生物统计学上机实验中的应用
生物统计学的上机操作实验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从未接触过SPSS统计软件的初学者来说,只是口述SPSS统计软件的各种操作是不够的,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会手忙脚乱。因此我们使用的是Motic第二代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该系统由教师主控单元、学生终端单元和链接教师和学生间的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该系统的优点在于可进行图像的实时数字传输,实现师生双向信息互动和文件传送[8]。
生物统计学的整个上机实验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老师演示:学生上机操作前老师要以例题的形式进行讲解和操作,教师通过数码互动系统在主控单元计算机屏幕进行数据分析操作,每名学生坐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从电脑上看到教师分析数据时的每一个操作动作,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该次上机的详细操作步骤。(2)学生操作:学生针对本次实验内容自己上机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在这个环节里如果学生遇到不会操作的地方,可以举手向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内容。(3)写电子版实验报告:只用SPSS分析完数据还不够,还要会分析最终结论(即统计推断)。因此学生要把实验的主要结果(图、表等)和最终结论填写到实验报告中。最终以Word的形式通过Email发送给老师。
三、生物统计学上机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3]。以往的上机考核多以上机实践总结和考勤作为评分标准,学生在写上机实践总结时往往存在抄袭,而且文笔好的学生写的总结内容丰富全面,可能得了高分,这样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水平难以准确地给予评价。因为我们针对上机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上机考核中增加了电子实验报告和上机考试这两部分。电子实验报告是每次实验课上当堂完成实验操作结果那部分,既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对每节实验课是否掌握的依据,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电脑运动能力(Word)。上机考试主要是针对整个上机实验内容进行抽样考试,我们事先出各种类型的试卷,针对不同的班级随机抽取一个类型的试卷进行上机考试,因为班级多,而计算机机房的电脑有限,只能采用各个班级轮流上机考试。为了杜绝了不同班级考题一样及考题外漏等问题,我们分别出了A、B、C等多种类型试卷。最终,上机总分=考勤(10%)+电子实验报告(20%)+上机考试(70%)。
四、结语
通过以上SPSS软件的应用、数显互动系统的应用以及多元化评定上机考核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使得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理解、操作等情况能够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根据情况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以致用是生物统计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因此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9]。尤其是在做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合理试验的设计,运用SPSS统计软件,针对不同数据进行分析,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张勤.生物统计学[M].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10):57-60.
[3]张强,张建平.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6):15-18.
[4]梅花,白乙尔图.SPSS统计软件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例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l2,(7):217.
[5]朱水平.生物统计学实验教程[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6]姜红霞.origin软件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82-83.
[7]马相如.自由软件R及其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使用[J].科技传播,2010,(3):81-82.
关键词:涉农本科高校;科学研究;实践教学;途径
作者简介:甘黎明(1979-),女,湖北公安人,金陵科技学院,讲师;汪如春(1977-),男,江苏泰兴人,金陵科技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与哲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SJDFDY104)、2013年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与哲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FDY0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153-0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尤其是涉农本科人才培养与综合性高校及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相比有着明显的特征。综合性本科侧重学术研究,很多学生通过考研步入研究者行列,高职类院校注重技能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既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也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不管哪一类人才培养方式,科研促进教学和途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应用型涉农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
涉农高校往往比别的类型高校承担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主要是由于涉农专业更为传统专业,受旧的观念影响,很多学生并不十分愿意报考涉农专业,不少学生是因为服从转专业才从事涉农专业的。加上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成本偏高,教学经费不足,使得涉农本科人才培养压力加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比较大,而农业方面丞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也多,这使得涉农高校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因而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带动教学,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有科学合理的途径。
二、科研促进教学和条件与因素
1.科研经费弥补了教学经费不足的缺陷
高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是个普遍问题,随着农产品、畜产品价格的上涨,涉农本科专业教学经费不足的矛盾更为明显。但教师科研经费充足也是个普遍现象。国家及地方政府每年都投入了充足的科研经费,且各类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项目、行业专项、前瞻性研究、成果转化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样的状况仅仅依靠教师团队是远远不够的。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高年级本科生无疑可以吸收进入科研团队,从事具体的试验操作、数据分析及重复试验中去,这也就无疑会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科研经费弥补教学的需要。
2.平台建设类科研项目弥补实践基地的不足
一般性的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及校外实践基地。涉农高校也多位于城市,又因产业特点的限制,不可能在校内长期进行种养殖,这就决定了校内涉农教学实践基地是有局限性的。而校外实践基地大多采取了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在一定的时限里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实习期一过,双方合作过程结束。这种校外实践基地最大的缺点是不能持久,也不能解决生产企业的实际问题,也没有特定的人来引导学生。而科研项目中的平台建设项目是政府以科技任务形式下达给校企双方的,有经费,有科技成果、人才培养、基地设施等考核指标,且这些指标是刚性的,项目实施也是持续的,这样的科研平台无疑是最好的教学实践基地。
3.科研试验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
科研试验是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包括探索性试验、重复性试验等多种形式,这些试验总有一个持续观察、记录、统计的过程,亲身体验这一过程远甚于单纯的课程实验。因此,可将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科研试验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4.科研有助于授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与学总是相长,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水平密切相关。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就提出了“教学科研相统一”的教育原则,认为教学是根本,科研则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科研锻炼了教师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以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
1.必须了解现实中科研与教学脱节的问题
我国高等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科研与教学脱节的问题,这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基础性科研项目重视学术研讨,应用性不强;重大科技项目强调成果的应用与转化,难以将科研成果系统转化为教学内容,本科生无法介入。只有应用性科技项目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有一定的关联。这就说明科研的专业性会限制在教学中推广。其次,科研项目具有时限性,而实践教学是无限的,这种时间分配上的矛盾也会造成科研与教学的脱节。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政策引导。目前,教育部、部分省份相继出台发多项文件,如《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教学,吸收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二是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并建立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的机制。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针对不同的要求,通过研究加以解决。三是形成结合科研课题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是二者相结合的难点,但最终必须要解决,模式可有多样形式,但总离不开二者的有机结合。
2.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实践证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是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项独立的试验;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也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试验组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大小选择性地设立几个小试验,分解给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独立承担一项试验作为毕业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弄清各自试验研究在整个科研项目中的意义与作用,从而能够与产业相结合,最终其毕业论文的价值就与产业甚至就业结合了。
2.将科研项目与学生和科技创新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还能促进学生的创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期必须完成一定的考核指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具体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往往在科研项目中也有所体现。其中,专利申请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信外观设计专利三种。发明专利难度较大、能力强的学生孔明有可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的参与独立完成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以科研促进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有待于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研讨,最终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旺,周薇薇,陈永红.关于结合科研课题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3):123-125.
[2]赵敏福,聂丽,姚有峰,张波.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J].大学教育,2013,(7):70-71.
[3]李俐俐,陈良兵.以科研促进教学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9):107-108.
[4]段庆茹,阚连宝,生艳梅.科研与教学相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8):114-115.
[5]段庆茹,阚连宝,王玉翠,齐晗兵.高等教育教学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0.
[6]郝振君.通过教育科研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1):131-133.
关键词: 全日制兽医专业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应用型人才 培养建议
近年来,我国招收研究生专业的范围越来越大,而硕士研究生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几率越来越小,毕业后更多地从事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基层工作。目前,社会上急需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学校改变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学术性培养为主,转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开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而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就是其中之一。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面向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与管理等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现在实行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的问题。经过4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需要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适当的管理制度,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目标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要尽早确定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精专的兽医人才,只有尽早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由于全日制兽医硕士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建议在研究生入学复试时,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进行辅导,帮助已通过复试的研究生选择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鼓励其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开学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确定大致的职业方向,通过调研和资料检索,对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导师的参与下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第一学期结束时,使每一位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二、全日制兽医硕士班的课程设置要与未来职业联系紧密。
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全部必修课程,在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与导师协商选修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合理,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例如,如果研究生确定将来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重点学习五大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技能,同时选修或自修《病理学》、《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以及一些管理与法律类的课程,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善于与动物主人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如有研究生确定将来独立开办动物医院,就要增设经济学等课程,使他们懂得成本核算,能看财务报表,会做市场调查,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如果以兽药研发和养殖场为目标,则需要增加制药和管理等选修课。
此外,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畜牧兽医一线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讲授国内外动物疫病现状和控制、兽医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兽医与人类健康等。根据学生和兽医临床的需要,增设《动物疑难杂症分析》、《动物诊疗方法》、《宠物美容与保健》等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全日制兽医硕士要比学术型硕士有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反馈机制等。一味地套用“学术性”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教师遴选标准,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是不完全适合的。高校应当以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等要求来评价教学质量,建立独立的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包括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参加工作后的感受;任课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对院系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状况,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应由3个部分组成[2]:一是学位课程和必要的选修课的考核,主要以考分来评价;二是兽医专业的临床课程,这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核心内容,应以兽医临床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三是毕业论文答辩。目前,这部分在考核形式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在具体内容要求上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提交的论文,可以不做动物实验,以病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和管理类论文等作为毕业论文。
四、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实践环节和监管。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产生和兴起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这种“实践”特性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在“职业”需要,而非“学术”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而不是把实践当做理论的附庸。目前,许多全日制兽医硕士对实践教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实践者”的身份缺失。只有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才能形成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需要有效的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这个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监管,学校督导组、实习小组或企业管理层提供意见。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课程应占总成绩的50%~60%,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应从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命题;实践能力考核,应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三农”活动等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效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学分,为兽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有利于学校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达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五、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外导师既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为了培养研究生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需要在用人单位设置校外导师。在研究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校内导师帮助联系学生心仪的校外导师,利用节假日派学生到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锻炼。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还能提供就业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为此,学校聘用校外导师的数量要充足,让全日制兽医硕士有选择的余地。而且校外导师应该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既要有较好的教育背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普遍存在校外导师的聘用不足的现象,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依靠校内导师联系相关用人单位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荣誉,帮助其所在单位提高知名度并给予优先选派毕业生等政策,确保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
六、校内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针对了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否采用了适合专业学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内导师多是由指导学术性硕士的导师担任,无论在指导方法还是教学方法上没有转变观念。有的教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方式不够了解,对其特点的认识不够清晰,这可能造成对全日制兽医硕士进行教学时直接照搬了学术性的教学方法。另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技能教育,在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理论教育。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摆在研究生导师面前的问题。
增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到研究生阶段理论课时较少,不可能循章逐节地讲授,我们采用精讲重点疾病和类症鉴别、疾病专题讨论,给学生布置宏观和微观上的思考,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调动学生各抒己见、围绕各类问题充分讨论,把系统理论、临床实践、最新观点和自己思考的结果充分融合。在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趣味式和比较式的教学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4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和校内教学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希望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社会和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关键词:高职院校 畜牧兽医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实践
1、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1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高专与其它类型学校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设计上,对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找准的定位,与其它教育相比,要突出自已的优势。要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就必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因此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农林畜牧院校教学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2是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人才规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畜牧业也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在我区,原来许多小型的鸡场、猪场、牛场,现也发展成了具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种鸡场、千头种猪场与千头奶牛场。在这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中,有着大量的就业缺口。但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象以前小规模的家庭式养殖,简单局限于“会做”就行,现大型养殖场更多需要的是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参与及有效组织、管理一线生产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快畜牧兽医专业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服务成了我们农业职业教师的历史使命。构建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体系,按行业岗位能力去强化实践技能操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也是顺应行业、企业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规格的需要。
2、构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问题
2.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根据我区畜牧业主要以猪、禽、牛三大块为主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养牛生产实习、养猪生产实习、养禽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观调查、(猪、鸡、牛)方向技术强化班、试验研究等环节。实践教学各内容的实施顺序、时间应与教学计划相衔接,合理有序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
2.2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实践教学应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实践性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所占的比例要超过40%,甚至在达到50%左右。并且实践教学考核的成绩要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成绩的总评中,或单列作一门课程,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必需条件,以确保实践教学不只是流于形式。
3、构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与方案
3.1根据行业岗位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教学计划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而实训大纲则是开展技能训练的依据。
3.1.1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制定的原则
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实训大纲过程中,我们广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调查,确认岗位所需求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及技能结构,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着重根据畜牧兽医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岗位能力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单元。基础课强调应用性,专业课突出实用性,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基础课与专业课内容进行融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好课程的内容和实训环节,力求做到教学与生产实现零距离对接。
3.1.2教学计划的制定
教学计划的制定,就是要解决畜牧兽医专业应开设哪些专业基础课,开设哪些专业课,每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应开设哪些实验项目,应达到什么效果,学时数是多少,对必需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效果,怎样进行考核等等。在教学计划的的制订中,要构建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2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里所指的“双师型”教师,不单是有“双师”的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实践、专业技能操作等方面更要有过硬的技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不单要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通过“专、兼、聘”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学识,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请进来”就是通过吸收行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聘用兼职教师、引进客座教授等方式,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学教师队伍。
3.3 建立配套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需要依托于实验室、实训基地这个演练平台。为此,学院积极打造优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配套有各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仪器与设备设施等,如我们有动物营养、病理药理、解剖、兽医等方面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同时还有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的饲养实战演练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校内课堂的实训操作演练。我校畜牧兽医实训室还获得了区优质实训基地的称号。其次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与区内外多家大型的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奶签订了生产实习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
校内外优质的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实践技能体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为培养畜牧兽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注意问题
在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后,只有把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畜牧兽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为此,必需注意以下二个问题:一是考核必需要严格执行,不准走过场、流于形式。二是教学过程中必需认真贯彻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在保证实践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离开了理论知识的技撑,实践教学就会显行很空洞的,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后劲就会不足,今后的发展就没有空间。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贯切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份量,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在1:1以上,通过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为我区乃至区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畜牧兽医高技能型人才,这些学生就业的岗位遍及区内外许多大型养殖场。如奶牛养殖方面,区内有名的几个大型奶牛养殖场中,场里的技术骨干80%以上都是我校毕业生,他们在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技术主管、甚至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重要岗位的工作,他们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好评。目前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动物科学 重点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02-02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2年,为了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成功获批重点专业建设立项,并且以此为契机,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如何培养高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人才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背景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6.1%,高于农业总产值13.0%的年均增速;在2015年,养殖业已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产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对其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底蕴深厚,其前身为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设立的农科,为国内最早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经过一系列历史沿革,学校于1996年正式成立动物科技学院。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在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我国畜牧事业培养了400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中有许多已成为我国畜牧界的骨干,如任继周、刘守仁等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涌现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畜牧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物科学专业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二、专业建设目标
动物科学专业以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畜牧学)为依托,按照“复合应用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发挥和扩大学科的优势与辐射作用,强化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特色建设,将动物科学专业建设成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的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同时,结合教育部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有献身国家畜牧业志向、有解决现代畜牧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实践
(一)不断提升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起着基垫作用。学院拥有畜牧学、水产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下设的4个学科为江苏省二级重点学科。学院建有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肉羊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型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江苏省生态营养水产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南京市奶牛育种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教学科研平台等。2011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科技部“973”计划项目1项及子课题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科研经费达7949.2万元。学院教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江苏省科技奖励4项,发表SCI论文369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2项。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
(二)科学制订“复合应用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制定与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生产实践、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课(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外修读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专业推荐选修课,跨专业课程或国际交流学习课程)、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必修)等4大模块。学院坚持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贯彻“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的思想,要求学生在修读学校级公共基础课、动物科学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的同时,选修、选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课程,此外还对现开设课程进行整合,着眼于加强实践教学,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修订后的课程体系使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减少为160。重新优化组合后的7门专业核心课与19门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扩大知识面、进行自主知识组装与能力锻炼提供了保证,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知识、重实践应用的特点。
(三)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学院按照“校企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方针,促进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培养、引进、稳定”,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一方面,近三年学院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师资,培养业务骨干。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02人,专职教师73人,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22名,本专业98.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0.7%;另一方面,学院设立新教师教学科研启动资金(10万元/人),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与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政策导向,鼓励青年教师到基地锻炼,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2)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本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先后聘请12名校外基地、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讲授部分素质拓展课和专业技能课,初步建成了一支“双师型”队伍。邀请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承担猪生产学、牛羊生产学与禽生产学现场教学与指导,邀请饲料企业技术人员讲解生产工艺与流程中的技术关键与案例分析。多次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进校,介绍创业体会与经验。学院平均每年邀请20多位企业与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讲座做报告。
(四)加强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一直注重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群、12门校级精品课程。学院教师先后主编和副主编教材10余部,其中《畜牧学通论》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两本教材获批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饲料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2014年学院为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又专门制定了学院教材建设基金管理办法,对新编教材予以每本5-10万元的资助,目前学院资助在编新教材5部。此外,目前学院启动“家畜环境卫生学”和“饲料学”等慕课课程的录制工作。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理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将以知识传授为主改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辅助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产生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加强课堂教学互动。创新“1单元理论 + 1单元实践”现场教学,改革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猪、禽、牛、羊生产学等专业课课堂移到企业/基地,使教学与产业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紧密相连,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建成虚拟实验网络平台并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定期开展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六)构建了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1.搭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平台
以“动物科学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仪器设备目前总价值7000余万元,近五年设备的更新率达到85%,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99%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9%以上。各类大中型仪器配套齐全、数量合理,能够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要。每年有近200名本科生借助“中心”设备进行科研实验,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平台。中心拥有:(1)开放共享的实验设备网络管理系统。真正实现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智能化与人性化管理,全校师生都能通过网络查询、预约“中心”仪器设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2)智能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运行情况,开发和优化了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学生网上实验预约和开放式交流等功能,提高了实验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3)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目前已在建设动物生产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饲料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这种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实验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2.构建了产业发展需求的校内外动物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体制创新和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了珠江校区的畜牧试验站、牌楼温网室实验基地等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现代化实验与实习种猪场、种禽场、奶牛场,水产养殖基地,并引进企业联合运作,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作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通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另一方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整合资源、协同育人。以企业需求、教师科研、教学内容、学生职业规划为引导,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截止目前,已签约成为学院校外基地20余家。并与其中2个基地先后共建了“国家农科教合作基地”。80%的生产与毕业实习在基地/企业完成。校企合作效果良好,有1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助学金(平均70多万元/年)。
(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籍档案管理办法。制定了“任课教师手册”等多种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按照“教学管理”、“教风建设”、“实验室管理”、“学风建设”等内容形成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通过严格实施,保证了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此外,学院围绕课堂教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院、系领导定期听课制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听课评课制度、校督导组听课检查制度、学生评课制度等,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四、结语
通过江苏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以来,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13篇,获得获国家级和省级奖24项,24篇。研究生录取率由2006年14.5%提高到44.9%(2011-2013届平均值),许多优秀生被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国农大等免试录取、或赴国外一流大学深造。40%多的毕业生直接到生产一线就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自2006年以来一直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67-71.
[2]王宏娟,周虚.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动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4,(3):188-190.
[3]宋毅,蒋达勇.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4-16.
作者简介:
古人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根据学生出席卡反馈的内容,要求学生对提出的课程外延内容作陈述,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观点和意见,增加学生发言机会,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教学形式的开放
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只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将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过程。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活动定位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既重视教师的“教”—教会学生学习,又重视学生的“学”—学会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答辩式、问题式等现代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网络教学平台,这无疑是教学方法的一大进步,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积极的作用。针对“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部分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分组讨论是授课过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结合课程内容写综述性论文,鼓励学生发表,并要求学生在课堂试讲,陈述个人观点。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每周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性的完成,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研究测试中心,校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3教学过程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倡导师生之间精神世界的开放,从而使师生关系呈现出民主、平等的特征。开放式教学认为,面对知识的学习师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是有主导作用的主体,学生是有研究探索的主体,二者的主客体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相互转化。教师由于闻道在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策略,是研究的先行者、组织者。但师生在知识、经验上的差异不能造成人格上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研究能力同样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应处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充分尊重、信任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学生的情感、意愿等内心世界,让学生有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生的个性中往往蕴藏着创造性的萌芽,对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予以及时的肯定。开放教学理论认为,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气氛可以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刺激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开放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4教学效果分析
授课结束后,我们利用同一套试题对开放教学班和正常教学班进行了闭卷测试,卷面总分100分,我们对两个班级的卷面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平均成绩等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表1可看出,开放式教学班最高成绩为96分,正常班为93分,开放式教学班平均成绩显著高于(P<0.01)正常班,正常班最低分低于开放式教学班9分,优秀率、良好率和及格率在开放式教学班均高于正常班,不及格人数在正常班多于开放式教学班。这些指标反映出,开放式教学班教学效果优于正常教学班。试卷题型包括填空(10分)、选择(20分)、术语解释(20分)、判断(10分),简答(20分)和论述(20)六种题型。其中,客观题60分,主观题40分。对卷面主观题和客观题等在两个班的得分进行了统计(见表2)。客观题得分在开放式教学班和正常教学班差异不明显,主观题得分差异比较明显,差距接近9分,两个班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术语解释4个题型的平均得分都比较接近,但是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开放式教学班的均分均显著(P<0.05)高于正常教学班,差距均在4分以上,说明开放式教学班学生对主观知识的掌握优于正常教学班。
5讨论
开放式教学是培养跨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它是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教学系统的改革。生物技术概论是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水产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动物科学、水产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他们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与农业、食品、能源、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等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而且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想象力有所启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能掌握和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以及研究原理,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制定分子水平研究路线的能力。本研究将开放式教学引入生物技术概论,经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初步构建了生物技术概论开放式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开放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