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6 00:40: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化学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点燃激情、规划人生,激励大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选择过程的开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三个出路,一是就业;二是创业;三是专升本。这三条路径,多数选择就业,选择升学和创业的是少数。所以对高职院校来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规划,引导他们做好就业、升学或创业的准备。创业对于一名高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词汇,高职设置的很多专业,如兽医、会计、食品加工等专业因其专业本身的特点和高职的办学机制的优势,使得毕业生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所以这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小规模创业或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创业是较有优势的。创业对于一个高职毕业生来说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但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走这条路。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业素质,激发起学生创业的激情,帮助指导学生为创业做好心理、技能等各方面的准备,是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指导大学生思考并规划未来发展,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怎样的工作;二是意识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工作对自己未来人生发展非常重要;三是做出承诺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完成这样这项工作。这一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勇于对自己承担责任的过程。对于创业者来说必须具有规划自己人生目标的能力,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要拥有自己创业的梦想,激发起学生创业的激情,鼓励学生建立起为实现自己未来创业梦想做好准备的决心。
2探索自我、发现优势,鼓励大学生自觉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
创业的过程困难重重,能否坚持直至成功需要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因此,对于把创业作为人生目标的人来说,不只要有激情,要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同时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能够清楚地告诉自己“我适合创业”,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遇到挫折时不退缩。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定位,要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需要学生们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我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将来要到哪里工作,我职业发展的路径是什么,进行职业定位的前提是对自我的“特质”进行分析,这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二个步骤——自我探索阶段。自我探索要完成四项任务:职业兴趣探索、性格偏好探索、工作技能探索和工作价值观探索,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实质上是让学生清楚自己:我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我在职业活动中最看中的东西是什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按兴趣、性格偏好、工作技能和工作价值观四个方面分类,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对自己是否具有创业者的素质进行评估。特别强调的是评估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将来创业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如\9墨圊恬面业果自己还有欠缺的话,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进行自我训练。如创业者必须对成就有高度的欲望、对把握自己的命运有强烈的自信心,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创业激情。工作价值观主要有成就、独立自主、挑战性、服务他人、人际交往等,因而在工作价值观探索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工作价值观的同时,指导学生确立创业所需要的工作价值观,如强烈的成就感、对独立自主和挑战性工作的追求等。
3掌握技能、学会方法,指导大学生自觉学习
创业应具备和掌握的技能和方法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是在经历机会的困扰、整体地看问题和进行平衡领导的能力。创业能力就个人能力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技能,二是创业素质,创业素质除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的基本工作能力。麦可思在跟踪200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调研数据显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是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是创新具有的四种能力。除基本工作能力外,创业除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决策能力、计划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等等。要较好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主要有自我探索技能、信息管理技能、发现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承担责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美国著名的职业规划研究者辛迪尼•梵和理查德•鲍尔斯把技能分为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通用技能三类,按这一技能理论,从完成生涯规划这项工作的角度来说,上述的生涯规划技能属于专业知识技能,但这些技能按辛迪尼•梵和理查德•鲍尔斯的技能分类方法是通用技能,相当于麦可思所使用的基本工作能力概念,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寻找创业机会需要对环境进行分析,对市场进行调研,从而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而完成这些工作的方法,包括决策的方法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农林院校 大学化学 问卷调查
大学化学课程在我农林院校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几乎所有的农林专业范围,如园艺、设施、园林、食工、农学、植科、植保、动医等各个专业,是学生今后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为了进一步搞好教学,真正实现我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改革方向,对我校已学过这门课程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听取反馈意见,以便找出影响我校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已学过这门课程的在校2011级(大三)和2012级(大二)学生共计270人。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填写。共发出问卷270份,收252份,回收率为93.33%。
二、对大学化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调查
1. 你认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是否有着重要的意义?A:是 B:否
2. 你是否关注化学前沿相关的知识?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不
3.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关注过化学与食品安全、环保等相关的新闻或常识?
A:经常 B:偶尔 C:很少 D:从不
4. 你对化学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A:是 B:一般 C:没有
5. 若是有机会参加化学类竞赛,你希望参加哪一方面的?
A:化学基础知识竞赛 B:实验技能操作类竞赛 C:科研创新类竞赛 D:课外拓展类竞赛(趣味实验、生活小发明等) E:其他
6. 除了教材外,你是否经常阅读一些和化学有关的课外书?A:经常 B:偶尔 C:从不
7. 化学学习过程中,你最感兴趣的部分是?(7-11选项相同)
A:基本概念理论 B:化学计算 C:元素化合物 D:有机化学 E:化学实验 F:化学前沿
8. 你认为化学课程内容重点应该放在?
9. 你认为化学课程内容难点是?
10. 认为化学课程内容与你专业联系紧密的是?
11. 与你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是?
12. 你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怎样?
A:喜欢且想尝试 B:喜欢但害怕操作 C:一般但不至于反感 D:不喜欢且害怕受伤
13. 对化学实验中产生某些现象与书本不一致时,你会?
A:尽可能提出可能产生的原因 B:去问老师或与同学讨论 C:等待老师的解释
14. 以下的学习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A:靠老师的传播 B:自学 C:结合老师的指导,课后继续探索 D:小组学习
15. 您目前对于化学学科的态度是
A:很有发展前途 B:非常普通 C:专业性很强 D:危险性很高
三、结果分析
问题l中有86.11%(217人)的学生认为认为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
问题2中接近80%(199人)的学生很少或者根本不关注化学前沿相关的知识,更有甚者(14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化学前沿,因此在课堂上适当添加前沿的相关内容,如每年的化学诺贝尔奖、现行的化学热点、焦点等等。
几乎每天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在报道食品安全、环保等相关的新闻或常识,但是问题3中只有28.17%(71人)的学生经常关注,多数对之不闻不问,这就充分说明食品安全、环境等给人类所带来的危害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
问题4仅有17.46%(44人)的学生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多数一般(153人)或者没兴趣(55人)。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学人员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问题5结果显示同学们比较喜欢实验技能操作类竞赛(187人),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问题6超过85%以上的学生只是偶尔(152人)或者根本没有接触到(64人)有关化学的课外书,这也许是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课程中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7至11的调查结果分布比较均衡,但是普遍显示课程的难点重点在化学计算,而此块内容与其专业联系并不是特别的紧密。这就说明在学习这块内容时,我们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例题,讲精讲透即可,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化学计算上。例如,在学习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这四大平衡,对其重点进行归纳,实质就一个问题――平衡常数。
问题12仅有6.1%(15人)的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是不喜欢且害怕受伤,102人喜欢并想尝试,47人喜欢但害怕操作,88人一般但不至于反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通过实验课既可以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适当加大实验学时。
问题13当化学实验中产生某些现象与书本不一致时,有17.46%(44人)的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解答,多数同学喜欢通过相互讨论或者询问(148人)来解决,这说明相对理论知识来讲,学生更喜欢实验课程。
问题14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56人选择靠老师的传播,84人选择自学,81人选择结合老师的指导,课后继续探索,31人选择小组学习,这就说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分组讨论、辩论、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解等。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又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问题15中53.17%(134人)的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非常普通的科学。学生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可能是由于没有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没有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四、对策
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首先,剔除大部分专业普遍反映的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一些内容,选择部分教学内容作为各专业的共性基础化学。此外,与各相关学院、各专业相结合设置专业特色内容。如:食品工程专业应加强食品安全、仪器分析的学习,园艺、农学、植保、植科专业应加强环境化学、土壤分析的学习,畜牧兽医则应加强生物化学相关知识,其他相关专业加强绿色化学、化学与生活、化学与营养、化学与健康等的学习,从而形成特色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补充相应的扩展内容,同时注重平、高起点,注重反映化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2. 教学内容模块化
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从当今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的高度来构架高校大学化学教学体系和框定教学内容,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出发,以工程技术的观点来组织教学。删除了那些陈旧的或能够被新理论所涵盖的内容,增添与专业技术和社会热点有关的内容,将课程按“模块”构造,“把知识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二模块:物质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系、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晶体结构
第三模块:化学与人类、社会:化学与食品营养、环境与化学、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这三模块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模块,进行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要。
3. 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思维活跃,观念开放,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上已有知识的讲授,厌倦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多向学生讲解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适当穿插化学史教育,体现化学在社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我们就可以增加一些在薛定谔、海森堡、玻尔、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伟人在学术上孜孜追求的故事,消除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无论是讲授有关章节,还是介绍课外知识,教师都要采取各种办法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对科学结论获取过程的科学思想的分析和阐述。可以布置一些科技小论文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能激发化学专业学生朝成为优秀化工人才的欲望,也会促使《大学化学》受到非化学专业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5. 注重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化学是完全凭借实验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首先,要对原来的教材内容进行精简、更新,将陈旧的、实用性较差的内容精简掉,适当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体现现代化学思想和方法的先进的实验内容,增加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实验内容。其次,增加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内容。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验证性实验较多,学生只是机械地照做,没有新奇感。因此,我们可以在保证基础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将实验教学内容。还可以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发展动态引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科学品质。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如抗菌、抗病毒、抗感染、抗癌、防癌、抗过敏、抗炎等而成为研究的热门,因此我们可以增加天然物中黄酮的提取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立足专业背景,增加专业性强的一些实验项目。如:食品检验专业可以增设蛋白质检验试验,园艺、农学专业增加土壤成分分析等等。
6. 编写学习指导书
该学习指导依据大学化学教材设立章节,各章分设:知识点归纳、典型题剖析、拓展题解析、综合能力自测题等栏目,同时附有“大学化学”教材中部分难度大的习题与解答。通过配套《大学化学学习指导》中知识点的归纳和思考题、习题的训练,引导大学一年级学生入门新课程的学习,并将课程要点融会贯通,力求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春英, 李丽,冯锡兰. 大学化学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与优势[J]. 高等理科教育,2009(6):136-138.
[2]李丽, 李汝奕,冯锡兰,等. 大学化学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增刊): 60.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介绍一个适宜于大一医学生的开放式综合实验:磺酸酸式解离平衡常数的测定。从溶液配制、电子天平及pH计的使用,实验试剂的选择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处理等方面综合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于化学课程中的酸碱滴定、酸碱平衡等理论知识点的系统掌握。
关键词 磺酸;解离平衡常数;pH 酸碱滴定
基金项目:湖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121-0766)。
《无机化学》、《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大学一年级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多但课时数相对较少的压力下,可以针对学有潜力的优秀学子开设开放式综合性实验。基于对甲基苯磺酸、甲基磺酸等是符合绿色化学[1]理念的催化剂[2-3],设计了“磺酸酸式解离平衡常数的测定”,该实验涉及溶液的配制、电子天平的称量、酸碱滴定、pH计的使用等多项基本操作[4-5],前一步的实验结果对下一步实验结论有直接影响,有助于学生实验态度的端正、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教材中关于苯酚、苯甲酸、苯磺酸酸性强弱的定性判断[6],能借助学生自已的实验结果定量地佐证,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的兴趣。
1 实验目的
(1)熟悉基准物质的前期处理方法以及电子天平的使用操作规程。
(2)掌握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pH计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3)理解并掌握酸碱滴定、磺酸溶液pH值与其酸式解离平衡常数等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4)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及写作论文的能力。
(5)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原理
各种磺酸(以化学式RSO3H表示)水溶液的浓度由标准NaOH溶液标定。
3 实验用品
3.1 仪器
烘箱,电炉,电子天平,pH计,烧杯,量杯,量筒,锥形瓶,移液管,容量瓶。
3.2 试剂
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酸,甲基磺酸,对氨基苯磺酸,邻苯二甲酸氢钾,草酸,氢氧化钠,酚酞,pH = 4.00和pH = 6.86的标准缓冲溶液。
4 实验内容
4.1 NaOH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加水溶解配制约0.1 mol·L-1的NaOH溶液。分别选用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KC8H5O4)或者草酸(H2C2O4·2H2O)经过前期处理[7]后,用差减法在电子天平上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基准物质于锥形瓶中,加水溶解。用酚酞作指示剂,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数据记录及处理列于表1。
4.2 磺酸(RSO3H)溶液浓度的测定
分别取一定量的苯磺酸、对甲基苯磺酸、甲基磺酸和对氨基苯磺酸加水溶解配制约0.1 mol·L-1的水溶液。用移液管量取一定体积的磺酸水溶液于锥形瓶中,用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NaOH溶液标定。实验数据及结果处理列于表1。
4.3 不同浓度磺酸溶液pH的测定
用不同规格的移液管和容量瓶,将已标定其浓度的磺酸稀释为5个不同浓度的磺酸样品溶液,计算出其准确浓度并用pH计测定其pH值。记录室温,计算该温度下磺酸的Ka或pKa并求得其平均值。
5 预习与思考
(1)溶液配制及润洗仪器用水均为新鲜煮沸冷却后的二次蒸馏水。为什么?
(2)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基准物质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其酸碱滴定反应式以及c(NaOH)的计算公式如何?
(3)查阅文献,确定基准物质在酸碱滴定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4)酸式解离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5)各磺酸溶液若浓度偏大,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6)pH计的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7)根据结构式预测各磺酸酸式解离平衡常数的相对大小?
6 教学建议
(1)两位同学一组进行实验,培养团结合作的协调能力。
(2)标定NaOH溶液选用哪种基准物质、测定哪种磺酸的Ka由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宏观调控:同一种物质最好有2~3组选择,以便结果相互佐证,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3)0.1 mol·L-1的NaOH溶液和RSO3H溶液统一配制,浓度分别进行标定。
(4)配制各种试剂的用量由学生设计、指导教师审核后确定。
(5)可以在两周时间内完成整个实验,可定为12的实验学时数。
(6)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训练学生书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7 结论
本实验将大一医学生两个学期化学课程的有关知识点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该综合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选择一种磺酸并设计测定其酸式解离平衡常数的具(下转第45页)(上接第49页)体实验方案,包括试剂的选择、用量的确定,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助于实验兴趣的提高,前面的实验结果影响后续实验的结论,结果相互佐证,不会应付了事。仪器简单,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推荐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参考文献
[1]Anastas P T, Wamer J G. Green Chemistry Theory and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杨晓军,冯小丽,张谋真.微波辐射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乙二醇单酯[J]. 工业催化,2012,20(9):59-61.
[3]王敏,宋志国,赵爽,等. 乙酸正丁酯合成实验的改进[J]. 大学化学,2010,25(6):58-61.
[4]刘绍乾. 基础化学实验指导[M].2版.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5]曹凤歧. 无机化学实验与指导[M].2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6]陆阳,刘俊义. 有机化学[M].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在2010年8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6411名初中化学教师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显示,92.63%的老师认为“与旧课程相比,自己更愿意教授新课程”;87.51%的教师认为喜欢学习化学的学生多了。关于教科书(被调查者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96.41%的教师认为教科书编写结构非常合理、合理或基本合理;95.22%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符合或总体符合学生的发展过程;93.21%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活动性、开放性习题设置合理或基本合理,教师可以选择使用;98.19%的教师认为教材的栏目设计合理或基本合理。在课堂教学上,与实施新课程之前相比,99.45%的教师认为现在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解释、质疑的机会,97.42%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机会多了,97.73%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机会多了,98.54%的教师认为化学课堂中教师更重视讨论生活、生产中的化学问题,98.97%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重视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师多了,93.12%的教师认为对学生采用多元评价的教师多了。此外,48.46%的教师平均每周开展一次探究活动,33.64%的教师平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探究活动,11.31%教师平均每个学期开展3—4次探究活动。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了化学新课程实施的一些问题,例如,59.45%的教师认为教科书多数章节中的习题数量偏少;10.49%的教师认为教科书中的习题时难时易,缺少筛选,与教科书内容不一致;6.09%的教师认为教材有活动性、开放性习题,但不太符合教学需求,教师只是偶尔使用,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调查结果虽然只是来自于山东一个省,但是由于山东省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加上调查对象覆盖了该省17个地市的6千多名教师,所以结果还是具有一定的可参考性的。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文献研究,通过分析2001到2010年发表的1259篇初中化学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实施与研究、实验教学及探究教学的实施与研究、教学情景设置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实施与研究、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教学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及其研究中得到积极反映。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布以来,对于全国的初中化学课程建设、教材研发、课堂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所设定的五大内容主题、19个二级内容主题,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所提供的具体载体和明确的学习标准,得到了从学科专家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初中化学课程基本是在9年级,也就是初中三年级开设,教学受到中考的严重影响,一年课程往往被压缩为半年,由于应试教学和大题量训练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由于观念问题、课时紧张、实验员缺少、硬件条件差等多种原因,实验和探究更多地停留在课标、教材和考试题上,学生分组实验没有得到基本保障。三是常规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依然比较单一,教学实效性问题依然存在。
《江苏教育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是什么时候开始启动的?修订工作是怎样推进的?
修订工作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2007年就成立了。从那时候开始,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分析和多次集中讨论与修改,修订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中央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本着对国家基础教育和下一代负责的精神,听取多方意见,逐条分析来自各地和各方面的修订意见;制定修订工作的计划,反复研究修订的方案,明确了修订的原则,确定拟修订的具体内容;执笔完成修订后的初稿。2008年3月到4月,在前后修订6稿和集体审读的基础上,形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讨论稿》。2008年4月到11月,修订组对《修订讨论稿》文本进行了多次细致的审读和修改。2010年1月到12月,修订组结合《规划纲要》的精神和教育部提出的修改要求,对标准《修订讨论稿》进行了全面、仔细的审读,不仅对标准文本做了文字加工,而且重新撰写了“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征求意见稿》。2011年1月到2月,结合各地的修订建议,修订组对征求意见稿内容逐条进行审核和文字修改,最后形成《修订送审稿》。2011年12月,修订稿正式。
在修订的过程中,2007年,教育部向29个省和42个国家实验区1742名教师下发了调查问卷,征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修订建议,调查对象涉及实验区不同类型学校的化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2010年,教育部又一次下发问卷,征求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对象涉及12个省、7个大学课程中心和若干市县实验区及出版社。同时,修订组成员来自高师院校、教研机构和重点中学,他们各自利用本地初中化学教师培训、教材培训和教研活动等时机进行座谈征询或半开放性访谈10余次,收集到大量的资料。这些调查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修订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江苏教育研究》:这次化学课程标准遵循的主要原则和思路是什么?
关键词:高职;基础化学;课程改革;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42-02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课程包括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其相应的实验课程。基础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农林、石油、化工、冶金、环保、食品和材料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程改革、分层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等环节入手对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进行改革。
实施教材改革
改革教材 教育部高度重视高职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编写指导思想。因此,高职教材与本、专科教材是有所区别的,且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行的高职基础化学教材基本是照搬本科教材,或者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未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改变现行高职基础化学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高职特色的现状,首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基础薄弱与内容要求高的矛盾。应遵循认知规律并从高职培养目标出发,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大胆降低教材难度;对不是必需、应用价值不大且抽象、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要大胆删去;对必需的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定理应增强其直观性和应用性;对难度太大的综合性解题技巧只作介绍,不要求掌握;削减习题量,大幅度降低习题难度,适当保留应用性的题目;在教材的编排层次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上,要尽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留出足够的过渡空间。
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多专业需求的矛盾 改变同一内容对多专业的局面,可考虑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教材的模块化组合。即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筛选出最基本的各专业共同需要的内容,形成教材的主干;再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组成各自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与主干连接的选修模块,供各专业选用。(2)多种类教材供选。即将需开设基础化学的专业分为几个大类,如造纸印刷类、生物工程类、精细化工类等,再根据各类专业的需求编写教材,形成有该专业特色的基础化学教材。这两种方式,要求基础化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既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高职的应用性特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思想上重视基础化学课的学习 首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高职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与一般的操作工不同,他们不仅要会操作,要知道为什么应这样操作,还要能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可供今后发展的知识平台,因而高职生学好基础理论课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基础与专业的关系,专业水平决定着就业,而专业水平的形成离不开基础。要让学生明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就像盖房时打地基与地基上砌楼的关系,好地基才能盖出好房子。
教学中介绍与本专业有关领域的前沿及科研动态 必须及时在课堂上介绍本专业发展动态,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使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具有超前和应用价值的知识及新信息。学生对这些前沿的、能学而致用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实施分专业、分层次教学
分专业设计教学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高职院校化工类、生物制药类、造纸印刷类等各专业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差异,采取教学学时数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用书和参考书不同、分班教学等方式的教学。即分三个层次:(1)化工类(精化、检验等专业);(2)生物类(生物制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3)轻工类(造纸、印刷、包装等专业)。
对同一专业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实施分级教学 当前,高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务处支持下,可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化学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成三个层次,分班组织无机及有机化学教学。第一层次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二层次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对基础好的学生加大化学知识传授的深度,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打下更扎实的化学基础;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精讲、补课并适当增加课时等措施,使得该部分学生化学基础迅速提高。实践证明,基础化学的分层次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基础较差学生也能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工程意识
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工程意识 基础化学实验是基础化学课的一部分内容,实验对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是非常好的途径,可设计不同的内容来训练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及工程意识。如熔点、沸点的测定教学中,告诉精细化工等专业的学生,该实验操作在有机合成及分离时,是鉴别产物的一种常用检测方法,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常规的思维模式;又如从工业酒精制取95%的乙醇,进而制备99.5%的乙醇,最后制得无水乙醇。实验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回流、蒸馏、干燥等基本操作外,还让学生掌握废液处理与回收的方法,为日后进行有机合成做好准备。掌握这些经典提纯、合成、后处理等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及工程意识。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较多,有些实验内容陈旧,远远落后于生产、科技的发展,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开设设计性实验。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可尝试安排1~2次设计性综合实验。具体操作: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去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步骤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用酸性大孔树脂代替浓硫酸催化合成酯。教师提出要求:(1)用酸性大孔树脂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有什么优点;(2)分离过程的每一步需要注意什么问题;(3)影响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哪一步最关键;(4)实际生产与实验室反应的区别。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工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多种设计中得到启发,达到教学为科研和生产服务的目的。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针对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应及时转变传统考核观念,使课程考核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导向因素。近年来,大学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先后实施多元化考试模式,各课程以期末考试作为主导考试形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采用提问、作业、小测验、讨论发言、课程论文、实验操作等多样化考核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一定成绩,从而使学生主动融入到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平时考核和期末成绩所占比例各占50%。
考试内容和命题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考试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应能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科学的命题制度要应用体现创新特点的考试题型,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和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与融会贯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
结论
通过教材改革、实施分层教学、改革实验内容、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措施,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化学基础扎实了,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基础化学课程新体系加强了与专业关联性,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春龙,杨红,兰叶青,等.农科院校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8):54-56.
[2]李锐,安彦彦.农业院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7(6):202-203.
[3]石枫,屠树江,王香善,等.在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大学化学,2009,24(5):38-41.
[4]王旭,刘翠娟,张宇,等.有机化学实验模块式教学结构的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10(8):1213-1215.
[5]李巨超.基础化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8(23):187-188.
[6]张立芳,王志林.浅谈高职高专工科化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7(6):118-119.
论文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化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活动。它和理论课内容环环相扣,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消化理论课的内容,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其他教育活动所不可取代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无机化学是华北电力大学应用化学、能源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紧承高中化学,不仅是各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化学基础课的基础。无机化学实验是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化学实验课程,对于学生理解掌握无机化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基本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三个方面:训练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素养;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在华北电力大学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原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对原课程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变得尤为必要。
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华北电力大学应用化学和能源化工专业设立了“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学时32;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设立“无机化学实验B”课程,24学时。与其他“211”院校的对应专业相比,华北电力大学的无机化学实验学时明显偏少,如果仍延续传统的理论验证实验模式,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符合学习规律、具有先进性、适合于本科生使用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验学时少:目前“无机化学实验A”仅能开设12个实验,主要是基本理论验证实验和常见元素性质实验,制备、分离、鉴定等综合性较强的实验较少;“无机化学实验B”只能开设9~10个实验,元素部分的实验基本无法开出,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实验教材内容陈旧:所用的教材是2000年自编的讲义,采取“示范型”的编写方式,形式呆板,缺乏对实验理论、方法、特点的系统介绍,使实验教材停留在实验操作指导的水平上,学生在实验中基本上是“照方抓药”,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实验能力的目的。
(3)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实验教学中,仍局限在“验证理论”或“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训练”的模式上,沿用几十年不变的学生预习,教师课堂讲解,学生按实验步骤操作,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老一套做法,使实验课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制约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实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4)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上,主要依据实验报告和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由于有部分学生无故旷课,甚至相互抄袭实验报告,或是照着实验书通篇抄写,造成实验成绩评定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操作轻实验设计、重实验结果轻实验结果分析论证的倾向。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使无机化学实验具有教学内容前瞻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手段现代性的特点,积极促进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引入网络教学手段以弥补学时不足,对于提高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作出结论的能力以及科学工作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学生化学实验教育的第一门实验教学课程,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态度如何会直接影响今后整体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华北电力大学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应全面分析调研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内容、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为宗旨,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验证改革的效果。
1.课程体系的定位
通过调研工作分析比较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行业大学应用化学和环境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设立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或单独设课、与分析化学实验合并设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或四大化学统一设立“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但无机实验部分的内容80%左右相同,20%为各校根据自身特点设立的实验,如化工大学的无机制备、地质大学的岩层分析,农业大学的土壤性质等;同时和后续课程教师沟通,了解后续课程对化学实验技能的要求。通过研究讨论对我院各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即夯实基础,注重特色。也就是在课程体系中确定70%左右的内容为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验,30%左右为与专业特色相关的实验。
2.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编写
将实验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一般理论验证及基本操作训练实验”、“元素性质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每个模块的训练目的不同。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化学和环境专业各自的特点分别编写适合的教材。在编写中注意筛选、精简、删除、合并教材实验内容,突出电力特色,如对化学专业增加“去离子水的制备和水质检验”;对环境专业,增加“电厂化学车间酸碱废水性质及处理”等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综合型设计性实验在整个实验课程中的比重,对原设计性实验进行修改,以期更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每个验证实验中也增加如混合离子的分离鉴定等设计性小实验,兼顾学生基本操作能力训练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改革的中心。如何在短短几十个学时中达到培养学生进行化学科学研究的能力的目的是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根据“三大实验模块”各自的训练目的循序渐进地采用“指导”、“启发”和“探讨”三个阶段的教学方式。在一般实验中,以“指导”为主,训练学生对实验设备、实验操作方法和化学基本原理的熟悉、掌握。在综合性实验中,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一步步地解决问题。在设计性型实验中,由学生自行拟订方案,动手实验,教学方法以探讨为主,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已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教学资源。由于课时限制,无机化学实验很多内容都无法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建立实验网络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无机化学实验仪器和设备主要是玻璃仪器,不需要特殊维护,开放实验室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费用,可为基础好的、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小型研究的场所;建立实验室网络平台,将无机化学课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物质图片和由于学时限制无法开出的实验制成视频上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在网上观看学习。不仅可以使实验内容更加丰富,省时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驾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实验教学过程管理改革
加强实验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学生能力的提高。为此可把实验教学过程分为预习、实验、报告、总结四个环节,对四个环节的教学管理建立规范化的内容和质量指标体系。实验前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实验时首先提问学生实验有关的操作和现象,讲解时只给学生讲解一些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打分,对每一步的内容与指标尽量做到量化,使教学双方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有据可依。
五、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缩四大化学基础课学时,合理配置先修后继顺序河南大学原有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和化学专业基本相同。四大化学及其实验课时充足,基础非常扎实。但是,由于课时太多及先修顺序问题使得后续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压力较大。造成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学生课业繁重,影响其考研、找工作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另外,专业课程完全地偏于理科,达不到理工结合,也缺乏特色。四大化学课程中存在的重复交叉内容,也很有必要进行删减、理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行了相关指导草案,使得在保障四大化学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压缩学时成为可能。压缩四大化学学时,依照无机、分析、有机、物化的合理顺序依次排课,并在前四学期内完成全部教学,给后续以四大化学为基础的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提供时间和空间。如无机化学及实验的学时压缩为54+36,在第一学期完成全部教学。分析化学及实验压缩为36+36学时,第二学期开课。同时,增设《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共72学时,其中讲授36学时,实验36学时。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仪器分析在工业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要求必须加强此课程。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都为108学时,分为(一)和(二)分别提前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课,相应实验和课程同学期开设,并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全部四大化学基础课程。
增设必要工科基础课程,夯实工科基础应用化学专业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需要有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还需要兼具必要的化工基础理论。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是为非工科化学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必须采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化工原理及实验》取代原有的化工基础及实验课程。《化工原理》是以四大化学为前修课程的一门化工基础理论课程。开设学时设定为72+36学时,分别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课。《化工原理实验》课程设置36学时,第五学期开课。此外,工科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化工方向,离不开相应的电子电工学基础以及工程制图或化工制图等方向的课程。在保证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增设《电子电工学及实验》和《工程制图》课程及金工实习环节。《电子电工学及实验》设置共72学时,其中36学时讲授,36学时实验,第三学期开课。《工程制图》设置为54学时,第三学期完成课程教学。金工实习2周,第五学期进行。
开设“宽口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用化学还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从全国重点高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各个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特色模块差异较大,但是都体现自己的科研特色。例如北大,具有核药物化学、辐射化学和辐射高分子、超分子化学与材料、新能源与材料和核环境化学5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开设应用辐射化学、应用放射化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和学科科研特色结合起来,开设相关课程。根据自身学科科研特色以及师资力量,我们设置3类可供选择的专业选修课程:偏向理学的应用化学方向模块课程、偏向工科的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高分子材料方向模块。此外,根据目前我院教师们的学术专长、特色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应用化学前沿讲座、日用化学品、阻燃技术,农药化学、高分子助剂及应用、染料化工与助剂、催化原理、精细化学品开发与设计等选修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分享老师们研发产品的经验、教训以及研发思路。
以“大论文”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强化“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金工实习,工厂见习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多层次课内实践教学体系[2]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以毕业论文环节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是本科生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保证人才质量、与人才市场对接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不合理,时间短,任务重,监管不严的问题,我们采取“大论文”措施改革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延长时间,注重过程,加强监管,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大论文”之“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的提高;毕业论文要求的拔高;毕业论文时间的增加;毕业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关联与衔接更加密切;学生能力培养也更加综合、立体等方面。首先,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在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即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要求的教育,同时结合学院教师科研特色开展专业研究方向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双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和指导老师。然后根据课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有目的地选修必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第五学期设置的文献检索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在相关课程教师和课题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围绕自选课题进行相关文献信息的检索,和专业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应考核成绩分别记录为文献检索及专业英语的课程成绩。第六到第八学期,学生进入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的初步探索。并在课题老师的指导下继续选择必要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个过程中,实施论文中期检查回报和毕业答辩的监管。严格管理程序,设置必要的奖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热情。
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逐步实现自我规划,自我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的源动力。并且传统的理学“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大众化教育”的现念相悖,也不符合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使得一些不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培养了众多远大于社会需求的研究型人才,而社会和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得不到满足。进入大学第五学期以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必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专业课程,实现个性化教育[3]。因此,必须增加选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程范围,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有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地、健康地发展。表1是河南大学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表。我们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设置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分为三类,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增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也使得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培养成为可能。选修课程的学分从原来的12学分提高到36.5学分,选修课程总比例达30.1%。当然,为避免个别学生的盲目性,选修过程是和前述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相结合的,在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的选择。此外,我们还采用积极支持低年级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开放实验、创新实验以及高年级大学生的课程设计大赛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目的。#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