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10 15:10: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种子科学与工程论文

第1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858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G179 中华肿瘤杂志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K001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5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A55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99 中南药学

G18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A036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539 中外公路

S020 中文信息学报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59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G442 中西医结合学报

R775 中兴通讯技术

G183 中药材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685 中医学报

G681 中医药导报

G764 中医药通报

G943 中医药信息

G812 中医药学报

G010 中医杂志

G643 中医正骨

G184 肿瘤

G185 肿瘤防治研究

G412 肿瘤学杂志

G522 肿瘤研究与临床

G695 肿瘤预防与治疗

H103 种子

J021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X029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757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R559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22 轴承

H026 竹子研究汇刊

N075 铸造

N081 铸造技术

N034 装备环境工程

A133 装备学院学报

N990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Z022 资源科学

R737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S026 自动化学报

N013 自动化仪表

S501 自动化与仪表

R611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A905 自然杂志

E137 自然灾害学报

Z012 自然资源学报

G229 卒中与神经疾病

N088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G701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L018 钻井液与完井液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4 作物学报

H410 作物研究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当前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对此,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新时期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造林树种的良种生产、壮苗培育、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的理论与技术。其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苗木繁殖、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苗木质量检验、苗圃管理、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幼林抚育、森林采伐等林业生产环节。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作用突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反映学科新发展、新技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实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宝贵的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内容涵盖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术、森林抚育管理技术等,不仅包含人工林营建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学”课程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实践性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森林培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学”教学的实施

目前,全国通用的森林培育学教材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沈国舫,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该教材与原来的教材《造林学》(孙时轩,1992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相比,在体系上变动较大,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课程的总体内容还是以林木种苗生产、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与更新为主,但是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的内容,删减了具体操作技术的细节。例如,增加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内容,补充了农林复合经营、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林业院校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课时数普遍压缩较多。为了确保“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保证先学习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课程,再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2)由于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部分与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中的内容存在雷同,所以在开设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课程的院校,可将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内容删减:(3)教学场所强调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生产和科研现场相结合:(4)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成立课程兴趣小组,布置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科研试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0学时,课程教学实习为1周。鉴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建议教学时数增加到80~90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70学时,实验14~20学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总计2~周,由任课教师根据育苗生产环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采取参观、实地调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掌握主要的技术环节。通过边上课边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可忽略的几个重点实习环节是:苗圃规划、母树调查与产量调查、采种、播种育苗过程、扦插育苗过程、苗木施肥、间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级、产量统计;造林规划与设计、造林整地、立地调查、密度效应调查、农林复合经营调查与设计、混交林调查与设计、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常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普及。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种子休眠解除理论与技术、设施育苗理论与技术、容器育苗理论与技术、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术、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动态、径流林业、生态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等,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章节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按照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营建、幼林抚育的序列进行讲授。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科研中,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编制发行了许多幼儿、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由于大中专学校的许多课程专业性强,所以有关专业课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还不多。

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幻灯片、多媒体光盘,并在教学中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对培养跨世纪新型实用人才具有实际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林业院校已制作了果树修剪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理学、植物学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这些精品课程以网络为基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已经制作完成了森林培育学网络教学课件,内容安排合理、完善,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配有复习思考题,大大推动了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进程。美中不足的是课件中图片、动画太少,多为文字描述。所以,笔者认为,森林培育学的理论教学应以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为基础,结合Powerpoint、Autherwar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具备的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从而改变“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3篇

一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师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并且实践类课程都为考查课程,教师和学生不重视,时间安排随意,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

(二)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太慢

实践教学的突出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没有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没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用的教材,使用的教材多为统一版本,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学历较高,但缺乏与所教学科相对应的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对工作的流程规范不够了解,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规范

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有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更谈不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科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五)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同时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即使已经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种种原因,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和网络教学“三个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种技能”实施项目化训练,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和质量监控“两个体系”,做到分项训练、递进提高,四年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构成

1专业技能训练

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堂教学采用“三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体,如植物种子结构,培养基配制,氨基酸的纸层析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重点涉及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如植物种子萌发,植物组织培养,酵母RNA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等;第三层次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培养中激素含量的探究,从中草药中提取多糖的优化工艺研究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内容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证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职业技能训练

高师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就是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3],依托实习基地和教学平台,实行校内实训“三结合”,校外实践“三位一体”,强调全面、全程、全员,使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口语表达等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1)校内实训“三结合”

按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和岗位需要,将教师基本技能细化为十大类:包括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实施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十大类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每个技能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训练采用“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在生物教学论授课中,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精评+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对于有些实践性强的章节内容(如课堂教学技能、说课等),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讲授占1/3学时,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占1/3学时,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占1/3学时,通过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是学生互训与教师验收相结合。利用微格教室对教师基本技能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训练、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编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说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及现场评价表等,实行目标管理、分阶段考核、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逐项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训练项目的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技能训练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指导教师、每个学生,并加强考核,使每个同学达到标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全面、全程、全员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而且训练分年级、有针对性、侧重有序地进行,在训练期间开辟出一些固定的空间,如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壁等,用小黑板或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课业成果。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讲演比赛、朗读比赛、板书比赛、钢笔字比赛、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努力练好自身基本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校外实践“三位一体”

与大庆所属的中学建立了105个教育实习基地,依托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了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通过三次见习使学生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1周的研习进一步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在26周的集中教育实习中,以学科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课程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参加实习学校各项活动,开展个别指导工作等,积累育人工作经验。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生感知、体验、锻炼、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3综合技能训练

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科研综合训练和教学研究训练,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4]。学生在大三开始选题,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课程论文,连续举办了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获奖论文汇编成册。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前沿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分层次的学习、复习、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安排两周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大连、镜泊湖)。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学会了分析环境,掌握动、植物识别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等,从了解和认识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野外实习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相应的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技能考核体系围绕训练项目进行,不同技能训练项目,建立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突破了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考核通过将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可行、具有导向性的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息反馈的“三全”质量监控体系,多方面、多层次监控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断研究和探索,使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陶秋燕.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20-23.

[2]杨天博.论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市场,2010(15):155.

第4篇

谁控制了种子,谁就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农业。

新世纪10年,跨国种业公司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如杜邦-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在跨国公司老板的眼里,中国不只是一个巨大的种子市场,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农业基地。跨国公司把中国种业纳入全球化战略体系,成为全球化竞争赢得全局性胜利的重要环节。

跨国公司老板十分清楚,要在中国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走“本土化”发展之路,特别是“人才本土化”。从企业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从科技专家到政府官员,力求尽快地融入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在本土化根基稳固之后,跨国公司的经营决策和快速发展就水到渠成了。

一是寻求企业合作 要占据中国种业市场,首先必须与大型种子公司合作。上世纪90年代,孟山都公司率先与河北省种子公司、安徽省种子公司合资成立冀岱棉、安岱棉种公司,抗棉铃虫品种引进中国。2001年,孟山都公司与中种集团合资成立中种迪卡公司,为杂交玉米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杜邦-先锋公司2002年与登海种业成立先锋-登海公司;2006年与敦煌种业成立敦煌-先锋公司。借此跳板,先锋公司成功地完成了先玉335玉米在东北春播区、黄淮海夏播区和西北地区的布局。

二是开展合作研究 杜邦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合作,发挥各自在应用微生物筛选鉴定、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领域的研究优势,发掘有效防治重要农作物害虫的目标基因,通过鉴定新型杀虫蛋白基因促进抗虫农作物品种的研发和商业推广。先锋公司将利用分子进化、分子育种以及其他的专利性状改良技术进一步开发目标基因,并应用快速性状整合新工艺,将新性状导入高产新品种中,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速度。2012年10月12日,杜邦先锋与中国农科院签署《农业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在育种、农作物抗病虫害和生物技术等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研究。跨国公司把其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机构全部转入中国,把中国作为全球化科研和种业发展基地。

三是聘任高级顾问 上世纪80至90年代,改革开放掀起科研人员留学、进修、合作研究的出国潮,受到国际咨询机构和跨国种业公司,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资助,陆续回国的学人多数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协会学会乃至政府机构任职,有的已擢升院士、政协委员或政府官员,在国家科技政策方面有一定话语权,在社会活动中有一定执行力,甚至能左右媒体的宣传导向。跨国公司通过长期铺垫,进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或资助科研项目,或进行合作研究,或聘任为高级顾问,对加速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顺利建立进入政治、经济、科研决策领域的链条。

第5篇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英语-ESP;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7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节能材料,同时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到火箭用材料,小到居家碗盘所用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正在不断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依托于材料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更依托于具有创新精神的材料科学的科研、技术人才,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这全球化进程中不做听不懂看不懂的文盲,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掌握世界材料领域发展的新动态的前提下,创新发展出中国自己的高性能又节能的材料,成为了当代所有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和科研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在原有的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基础上,提前带本科生进入教师的项目科研中来,即所谓的“准研究生”培养,可同时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ESP水平,让学生能够原汁原味的阅读代表国际新动态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们在思维上与该领域的世界级专业人才的思维碰撞,实践中又有科研可做,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本科生的教与学都更加生动起来,培养出有较独立科研意识的栋梁之才。今天的本科生就是明天的教授、学者甚至是院士、科学家。“凡事预则立”,只有种下了科研和创新的种子,将来才会开花结果。

当前,英语学习紧跟汉语学习的步伐,已经从娃娃抓起,学生们到了大学阶段仍然用大量的课时在学习英语,而一旦进入专业领域的英语学习,就觉得有了难度,老师们也反映就连教材都进展困难,很难拔高,就更别提什么阅读英文原版文章和书籍了。2016年初在上海召开的一次ESP高级论坛会上,有专家曾提出学术论文写作可以从小学抓起。这看似有些不可能的想法,是否能给我们的英语教学体系的制定者以启发呢?笔者认为,如果真能实现,那么我们现在所谈的ESP,也就是专业英语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目前来看,在大学的ESP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时少;开设的双语教学科目少;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方面功底,又有具有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少。“师者”传道者也。教师都没有这方面的功底如何“传道”,更别提“授业、解惑”了。而目前的教育资源来看解决的办法实际在上海的高级论坛会上专家学者们已经提出了比较一致的解决办法:将ESP教学分成通用ESP和更加深入的ESP。其中通用ESP是某一大方向的通识性专业知识,比如,无机非金属专业英语中较基础的通识性的知识;更深入的ESP,如无机材料物理、无机材料化学和无机材料岩相学,无机材料工艺设备、纳米材料概论等等。前者可以由具备深厚英语语言学功底的公共英语教师从精细阅读理解、学术英语写作的角度在大学低年级完成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把握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发展趋势,提高自身中英文转换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ESP课程的学习方法。而深入的ESP需要专业领域的教师勇于开拓,进行双语或是纯英文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用英文来进行无机非金属专业领域的推导与预测,培养学生用英语独立思考、自主总结的能力。这样,从比较基础的地方就开始了无机非金属专业的英语教学,让学生们较早接触到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同时,掌握了本专业通识性知识的英语表达,扫清了单词、基础知识表达方面英文表述的障碍,为本专业更高层次的英语阅读和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下一步的拔高阶段做充分的语言方面的准备,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的ESP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建立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养。学生在具备了较高的ESP水平后,再大量阅读英文原版文章和书籍,一定会受到启发。学生们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还要在现实中进行创新实践,才能使这种创新意识发展延续下去,真正提高创新能力。佳木斯大学材料学院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努力。学院虽没有向前面所提倡的ESP教学改革,但是学院领导重视专业英语的教学,正确看待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各自的长处和短处,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近年来本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如火如荼,学院的创新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本科阶段现在的教学设置中,大部分大四的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才真正接触到本专业的科研,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学生们要完成实验,撰写论文,找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师们通过公共的努力,学生们仍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大学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让无机非金属专业的学生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让学生们的毕业设计方向与教师的科研方向靠拢,可以是教师项目的一个子课题,或相关课题,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科研训练充分发展创新能力。这也就是某种程度的“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提高ESP水平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无机非金属专业英文文献,与科研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机结合成一体。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实验,同时在实验中指导无机非金属专业英语的训练与提高,在阅读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论文写作。这样,从内容上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拓宽专业实验的口径,并围绕创新的论文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研究。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无机非金属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方面、在对国际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的认知方面、计算机应用方面、实际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为步入工作岗位做了踏实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们到了工作岗位能够较快自主地适应岗位的要求,顺利完成就业的过渡阶段,在工作中能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较强,因此工作中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毕业分配渠道增多。本专业本科生参与的核心论文若干篇,深造的硕博研究生也有较好的表现,近年来的硕士研究生们也在不断挑战SCI级的论文。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发展是个关乎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专业英语水平即ESP水平真正的提高了,学生们真正得到科研训练了,科研创新意识和水平真正提高了,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尹秀玲,张斌,杜立文,包艳宇,周铁军,高雅斌.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8,(3):86-97.

[2] 温静,张斌,尹秀玲,薛艳茹,温雅丽. 提高普通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15-17.

[3] 钱微.材料科学与工程全英语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20-324.

[4] 石淑云,滕洪辉,赵玲子,高秀红,朴明月.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2,(18):144-145.

[5] 张雪红.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6] 塔娜.普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116-119.

[7] 马彦青,魏忠,陈凯. 《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72-173.

[8] 成茵,夏清,徐协文.浅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96.

[9] 尹秀玲,张斌,杜立文,包艳宇,周铁军,高雅斌.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

第6篇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 基础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 创新意识 实验能力

一、引言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是 20世纪科技史上令人瞩目的重点领域,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 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形势以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植物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3年开始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植物细胞工程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十分强的新兴学科,是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是应用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学科。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的获得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与实验教学关系密切。由于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方法的先进与否是直接影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通过不断探索,根据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特点就如何提高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对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设计思想与特色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总学时是32学时,是理论课教学学时的三分之二,在本课程教学中占很大比例。植物细胞工程是以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学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部分和设计性实验部分(独立完成试验设计与具体实施部分),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和控制培养条件等技术环节上受到良好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研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设计性试验题目内任选一题,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升华,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1.注重“三基”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照方抓药”的模式,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多数情况下,学生只完成实验的一部分,而其它部分则由指导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的基本技能未能得到很好训练。因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基础实验部分重视实验整个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离体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不同组织和器官离体诱导培养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植物茎尖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技术,要求学生完成药品的准备、培养基的制备以及无菌操作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完成实验的关键点,做到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加强学生“三基”培养。此外,实验课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做好预备实验,明确每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实验的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要重点讲解,对关键技术环节和操作要进行示范,使学生做到操作规范,总之,只有真正做到上述教学要求,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力的目的。

2.加强自主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生命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教学经费、实验设备以及实验系列教师力量的不足等原因,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老师示范和辅导下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只是走过场,十分乏味,使他们原有的钻研精神受到压抑或甚至消失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未能得以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上以设计性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实验教学精华基础上,努力创新,使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成为一种现代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之一。

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学时为14学时,占实验总学时的43.75%。该部分内容创新性强,具体要求、内容安排和采取的措施如下: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在下面3个试验设计题目中任选一题,每一研究题目的研究对象学生自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试验设计题目如下:

(1)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2)植物体细胞胚诱导与人工种子研制;

(3)植物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植株再生。

试验设计内容要求:

(1)综述国内外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研究动态,包括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进行本试验设计的方法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试验研究内容:要求对要研究的内容提出理论依据。

(3)试验研究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首先,对试验研究内容提出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并对每一实施方案提出理论依据;其次,技术路线要求用框图表示。

(4)根据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学生试验设计的方案完成后,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并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操作,最后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型试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严格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

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原始记录,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各式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注重实验讨论部分,因为讨论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找出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认识,为今后学生书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三、实验效果

基础实验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细胞工程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无菌操作观念,对于刚接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初学者而言,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在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实验内容逐步加深,实验技能的训练逐步加强。因此,“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符合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过程中,从试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的准备,从试验条件的摸索到每个试验环节的完成,需要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完成“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试验时, 除应用一系列的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外,在培养基筛选时,学生还应用了正交实验设计等生物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对小麦幼穗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进行试验方案设计到完成类似研究性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时,需要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实验数据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处理。因此,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既锻炼了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查阅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学生试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生在在完成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内容时,学生不像在完成传统实验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自己动手、动脑准备试验,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由于在试验完成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或应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和老师进行交流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试验, 反复调整试验方案,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直至获得成功。因此,学生自主设计性试验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指导时,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局面。

四、结束语

植物细胞工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组始终围绕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地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植物细胞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与探索,提出了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应用,证明“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廖朝晖,郭克婷.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69-173.

[2]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张兆梁,冯冬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高等理科教育,2003,(6):51-54.

[3]高敬群.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7-128.

[4]高凌峰,许闽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66-368.

[5]李炳学,王磊,张宁,孙军德.采用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质量.微生物学通报, 2005,32(4):156-159.

[6]孙智杰,范蕾,曲运波,杨新芳,唐力.基础――综合设计型微生物学实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09-111.

第7篇

生物探究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集知识、思维、能力为一体的重要课程环节。

1 生物探究课的培养目标

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②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培养合作、竞争意识;④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2 生物探究课现状透视

近几年,探究课程的设置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但目前许多学校生物探究课不同程度偏离探究课的构建原则,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组织上的自发性。生物探究课虽然强调自愿参加,但总要依赖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探究课的正常开展。目前,部分学校生物探究课仍处于自发状态,无牵头的组织者、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组织部门。这样的自发组织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2.2 内容的上随意性。探究内容应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考虑到和教材的衔接,体现有序性。而有些学校或生物教师在安排的内容上随心所欲,没有通盘考虑课程体系,又没有精心设计探究方案,使探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收不到实效。

2.3 形式上的单调性。目前部分学校开展生物探究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搞简单的一刀切,久而久之,把本来有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无兴趣的人,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接受相应的培养。

2.4 开展探究的不经常性。由于探究经费、探究场地设施、探究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探究课开展的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

3 关于生物探究课的实践体会

针对开展生物探究课存在的问题,以生物探究课构建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经过反复实践,总结以下探究方式和操作形式。

3.1 健全的组织结构。开展生物探究课必须由教务处、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的健全管理系统。生物教师任指导,选拨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探究集体。制定明确的探究计划,包括探究课题、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探究形式等,做到有的放矢。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探究方案,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技能。

3.2 独特的方案设计。探究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科技探究,优秀的探究方案是学生探究成功的重要前提。例如,“水分的吸收”这一教学内容前,教材上安排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我在教该实验时,我还设计用5%、10%Nacl溶液;35%、40%蔗糖溶液作渗透剂分别进行分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寻求答案。自己小组所用浓度实验完毕后,各小组间还热烈讨论、交流结果。

3.3 丰富多样的探究内容。

3.3.1 参观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参观水族馆、珍稀蝴蝶展、组织学生看科普电影和录像,利用网络资源,参观后组织学生谈收获、写体会,教师作总结。

3.3.2 实验探究。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一定的实验探究;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敢于创造。如《蚯蚓在什么表面的物体上爬的快》、《草履虫的应激性》等。

3.3.3 开展讨论。生物探究课上可就有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如我国是否存在蜂鸟?什么是克隆?也可就某些重大工程建设展开讨论,糖尿病的治疗前景、克隆、神舟号飞船搭载植物种子(基因突变),环境污染等等讨论中,注意营造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大胆表述,也渗透了环境教育。

第8篇

生物医药

“中药大品种脑心通胶囊技术改造研究”

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等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开发了动物药湿法超微粉碎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工艺,创建了从药材到制剂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新型HER2靶向抗肿瘤蛋白质药物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HER2阳性肿瘤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为我国恶性肿瘤生物治疗技术提供了新途径。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美妥昔单抗注射液”

研发的一种国家生物制品1.1类抗体药物,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该药与化疗药物联用可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抑瘤效果,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

“陕西地道药材黄精GAP研究与基地建设”

建立了黄精有性和无性繁殖等技术体系与生产质控体系,结束了黄精药材全部依赖野生资源的局面,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临床医学

“GTKO小型猪一藏酋猴异种异位辅肝脏移植实验研究”

创新异种肝移植术式不损伤受体自身肝脏,有利于控制免疫排斥反应、促进受体肝功能恢复。完成了亚洲首例GTKO猪一猴异种肝移植、肾移植动物实验,创建了稳定的异种器官移植动物模型。研发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严重颜面刨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

创建了包括自体移植、异体移植、假体仿真修复和组织再生修复在内的颜面创伤形态修复与功能重建技术体系,首创颜面智能化仿真设计及快速修复技术。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坑面女”造脸术和中国第一例、世界第二例“缺面男”换脸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心脑保护的共同关键分子机制和调控方式,创建了以“预处理―胰岛素强化―腺苷后处理”为核心的围术期心脑保护序贯新策略。317篇,其中国外SCI论文179篇。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医学、医药中心建设

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胸腔外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将形成胸部肿瘤、创伤、移植相关救洽规范。已完成“局部进展期肺癌诊疗新技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83篇,其中SCI论文32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国家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8项。完成世界首例4D打印气管外支架植入术、首例3D打印钛合金胸骨植入术、首例3D打印漏斗胸矫形钢板植入术。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重点开展对成瘾性脑病、抑郁症、癫痫等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转化阿片类药物成a、颅内电极监测癫痫的神经外科诊疗新技术,开发国产专病专用的神经刺激器。

肝脾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要开展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生物治疗和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及转化医学研究等。中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编译专著4部;8篇;新增标准化肝脾疾病生物样本资源4273份。

儿童内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要开展儿童内科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的研究;建立陕西省儿内科疾病临床资料数据库和标本库,完善儿童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

胃肠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要开展胃肠功能性疾病、胃肠道良性肿瘤、胃肠道出血性疾病、胃肠炎症性疾病的研究。中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发表中文论文20篇,SCI论文9篇。

妇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重点开展不孕不育症的规范化诊治及相关疾病病因机理、妇科肿瘤的防治和女性生育力保存的研究。编译《辅助生殖技术临床手册》;建立复发性流产门诊,组建生殖免疫实验室;建立宫颈疾病筛查信息数据库。

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分析了不同病人及健康对照的基因组特征及脑功能成像数据特征。优化治疗方案和筛选治疗靶点。围绕孕期及产后心理保健、母婴行为关联性等领域建立数据库,探索上述因素对精神疾病发生的作用。

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5年获批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发表SCI论文626篇;获批专利117项。完成了全国首例“眶矩过宽”整形手术;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组织工程产品,拥有国内唯一的口腔医学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

慢性肝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开展慢性病毒性肝病规范化治疗的推广及新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推广病毒性肝炎病毒载量高敏检测,开展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药物临床试验等。通过合作形成慢性肝病综合防治和研究的网络体系。中心获陕西省科技一等奖1项。

免疫性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开展银屑病、白癜风、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和生物靶点治疗研究,开发靶向治疗新药并进行动物及临床试验。

耳科与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针对耳鼻咽喉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相关研究,建立新生儿感音神经性聋干预体系,进行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中心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围绕肝癌术后复发转移机制及临床处理、复杂胆道疾病的临床处理等方面开展研究。建立国内领先的肝癌标本库及胆管损伤手术规范;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异种移植免疫耐受诱导方案。

生物药和化学药研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获授权肝靶向药物发明专利4项,获肝靶向药物临床试验批件5个,获微管抑制剂抗癌药物临床试验批件2个,有2个肝靶向新药进入国家新药重大创制计划。

首仿药品和大品种的技术升级及二次开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选择脑心通胶囊、冠心舒通胶囊等步长制药年销售过亿的中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和技术升级研究。开展了28个首仿药品的研究开发,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件。

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开展中药新药、中药药效成分分析和物效机制三个方向研究。完成“二苯乙烯苷、苦龙胆酯苷、三七素”三个药品的成药性评价,以及成药平台建设。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现代中药新药研发”创新药物研究中心

开展新药肉桂油滴丸临床前研究。中心获国家新药证书1个,临床批件2个,保健食品证书2个,发明专利7项。填补了目前速效高效单味中药治疗心律失常药物的空白。

资源环境

“水与废水强化处理的造粒混凝技术研发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区的应用”

针对西北缺水地区高浊度水、高浓度污染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难题开展研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公开发明专利申请6件,制定企业与地方技术标准3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泥生产节能成套技术开发与示范”

开展了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节能减排煅烧新工艺与核心装备的研发,建成高固气比悬浮预热反应热态模拟试验基地1个、半工业化中试平台1个、大型高压辊式立磨装配平台1个、示范基地1个。

“引汉济渭工程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了秦岭超长深埋隧洞施工过程中突涌水、岩爆发生的规律和机理等技术难题,提出有效消除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

“渭河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解决了渭河流域关中段典型工业点源、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控制问题,形成并提出针对果汁、造纸、氮肥、乡镇及农村分散型污染源以及城市污水等关键技术处理处置技术体系,并应用于示范工程。

“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工程建设重大地质与岩土工程问题研究”

解决了延安“削山填沟、上山建城”过程中出现的挖填黄土高边坡稳定性、高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等重大技术难题,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黄土高边坡的稳定性设计防护方法;形成该地区填筑技术和沉降变形控制预测及监测技术。

科技惠民

国家级科技惠民计划

“成阳地方病、出生缺陷等防控体系建O”

在咸阳市旬邑县建立心血管疾病、大骨节病和出生缺陷网络数字化随访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了慢性病县、乡、村三级网络数字化防治体系;对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及妊娠妇女进行治疗和综合防治。项目的实施,使该县高血压、心力衰竭、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出生缺陷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陕西省汉中市中药材产业化推广及惠民服务体系建没”

建立黄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黄精林下种植及野生抚育示范基地3000亩;种植及野生抚育基地60000亩。在略阳、佛坪和南郑县试点建立惠民服务体系。

“定边县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集成示范惠民工程”

总结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标准。引进10个蓖麻新品种,累计种植蓖麻17000亩,总产2977吨,实现土地改良、生态修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丹凤县山茱c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山茱萸规范化栽培和繁育基地,推广示范山茱萸规范化栽培技术与林下套种模式;引进石磙枣1号、大红枣1号等4个山茱萸新品种,建立山茱萸规范化栽培基地1500亩;完成“山茱萸果酒及其制备方法”1项,生产4个种类6个系列产品。

“洛南县核桃产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建成核桃采穗圃200亩,实现年产良种核桃接穗20万根;推广了“西洛3号”“香玲”等4个核桃良种;新建良种核桃示范基地21000亩;在全县实施核桃综合科管34000亩;制定了陕西省地方标准《核桃标准综合体》1项。

“洋县银杏规范化栽培及加工体系建设”

主要开展银杏等药材的良种繁育、种植及深加工。发展银杏种植基地12000余亩,推广银杏面积52000万亩;建成年产8000万粒银杏保健食品生产线1条,建成银杏产业研发中心及银杏及中药材展示中心各1个。

“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筛选出“龙井长叶”“平阳特早”“陕茶1号”3个主栽品种,新栽无性系良种园410亩;改造低老茶园2580亩;带动宁强40000亩茶园的标准化种植与加工。

“留坝县猪苓规范化栽培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建设了猪苓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及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亩,带动农户发展猪苓种植10000亩;建成年产猪苓菌种500万瓶的菌种厂1个和年产600吨的猪苓饮片加工生产线1条。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