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3 17:13: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导入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一进入课堂,教师就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拘谨心态。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倒了,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了。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一位教师借班执教观摩课,上《鸬鹚》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大家的心情有点紧张吧?老师带大家来做几次深呼吸,把这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带学生做深呼吸)怎么样,心情平静下来了吧?(学生点头)我们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素质真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把刚才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给老师听听?
生:上课了,有很多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我的心情很紧张。后来,老师带我们做了几次深呼吸,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师:谁能在最后一句中用上《鸬鹚》这一课中的一个词语?
生:我的心情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师:(板书“恢复”)非常准确!你能说说“恢复”的意思吗?
生:就是回到原来的样子。
师:能不能根据“恢复”的意思,说说你的心情刚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生:上课前,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上课后我的心情变得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生:现在又恢复了平静。
师:说得很好!《鸬鹚》这一课最后一句说“湖面恢复了平静”,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推想一下刚才湖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上述片断中,教师把导入新课与“课前预热”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心情有点紧张这一特定情境,找到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言语交际训练”,并巧妙地抓住了“恢复”这一关键词,课始就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教学,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的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因此,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一位教师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用手帕蒙住两个学生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结果,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
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
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师的问题上,有部分学生已偷偷地打开课本)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位教师的导入设计很有价值。首先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唤起学生的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其次是借助游戏,巧设悬念,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欲探寻究竟,教师揭题,水到渠成。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表面上只是字面上换了个位置,而其实际意义何止于此。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导入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脚点也在这里。当前,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程式化的倾向,好像语言文字训练只是新授、巩固阶段的事,导入部分则不用担此责任而且也难担此责任。其实,只要把握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导入新课阶段同样能把学生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请看一位教师教学古诗《山行》的导入设计:
第一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梅花》这三首古诗的题目,要学生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步:在学生背诵古诗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回答: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生答略)
第三步:教师出示《山行》全诗,范读以后,要学生想一想:《山行》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古诗,很快便理解了全诗的大概意思。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典型的问题是“高分低能”、“聋哑英语”。这与我国英语教学长期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这种“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教学状况正在得到改变。
二、语言和文化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语言的习得都不仅是对该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还应包含对该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的学习和领悟。例如儿童在本族文化的环境中学习母语时,既能学会按本族语的习惯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也能在恰当的场合和语境中使用所学到的语言形式。其中,在恰当的场合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被人类学家、社会语言学家Hymes定义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它是人类社会文化能力的体现。
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长期以来,传统外语教学把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外语知识体系(其中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内容)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在Hymes“交际能力”的理论提出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开始受到“交际教学法”的冲击并显现出弊端,“就语言而教授语言”的外语教学模式受到质疑,随之“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三、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与词语有关的文化;与篇章有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并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有文化偶合也有文化差异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
文化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度到文化意识。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四、文化导入的方法
现代外语教学中,文化干扰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比不理解更为可怕。不了解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遇到文化障碍,甚至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有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专门讲解法、文化讲座法、利用图片展示法等。
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让学生自编对话进行表演,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
[摘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说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提出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及导入的内容。
[关健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A].Inpride,J.B.&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
[2]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NewYork:Harhcourt,Brace.&Company.19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在讲“圆”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为圆周率π所作的贡献,树立学生热爱祖国,造福民族的雄心。
2.直接导入法
授课开始就接触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本课所论问题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的一种常见方法。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程的解法”(第一课时)时,可以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等基本知识后,直接提出问题:“对于形如的方程,如何求解?”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特殊情形“Ax2=B的解法”,然后导出新课题:“直接开平方法”。
3.温故引新法
讲授新课时,首先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4.实例探求法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是探求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引入课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可先引入以下实例:为了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AB,有人在池外取一点C,连结AC、BC,及其中点D、E,量得DE的长度,便得到这个池塘的宽度。这个问题的提出,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求知识的欲望。
5.实物直观法
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物,激发其直观思维,引出新课题。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发现,任取三根木棍,有时能组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揭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新课题自然而出。
6.精心设疑法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引导他们消除疑问,从而调动积极性。
7.新旧类比较
引入课题时,采用新旧知识类比的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也可以在掌握理论的逻辑关系上产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对数的概念”时,可这样引入:在等式ab=c中,如果已知a和b,求c,这是乘方运算;如果已知b和c,求a,这是开方运算;如果已知a和c,求b,如何计算,这就是新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8.归纳导入法
一般是通过总结、归纳学生的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等步骤中所发现的规律,导入新课。例如上“交集”一节课时,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集合{3,5,8}和{3,7,8}的所有子集,并回答问题:①它们的非空真子集有哪几个?②在这些集合中,哪些是原来两个集合的公共子集?③试就它们的元素,比较这几个公共子集({3}、{8}、{3、8})的异同。④根据以上所述,叙述{3,8}是怎样一个集合。教者在启发学生归纳出“{3,8}是由{3,5,8}和{3,7,8}这两个集合的所有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的结论后,马上得出:“集合{3,8}在数学上被称之为集合{3,5,8}和{3,7,8}的交集”,随即进入新课题“交集”的讲授。
9.演示导入法
教师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导入新课。例如,在进行“椭圆”一课的教学时,课前准备一根线绳,上课后先让学生用该线绳设法试画一个圆,然后教师在地根线绳的两端各系一根铁钉,再把铁钉设法固定在黑板上(两铁钉间距小于该线的定长),用粉笔将线绳绷紧绕两定点作圆周曲线运动,此时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椭圆)。通过比较两种图形的异同,并对后一种作图过程加以分析,便引出新课“椭圆的定义”。这种导课方法直观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10.综合导入法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教学中一般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础知识结合成为新授知识。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教学时,首先给出课堂练习题:“已知方程,①求其二根、;②求+与的值;③试比较+、与已知方程的系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分析,再加上教者的启发诱导,便自然地引入了新课。
11.转换导入法
把课堂复习或提问中的题设或结论加以改变,或颠倒位置,导入新课。例如,初中“因式分解”教学的新课导入也可以这样设计:先给出一个“多项式乘法”的板演练习题,由学生板演得到:
教者简析;等式左端是两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右端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多项式;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了多项式,如何将它化为两个(或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12.趣味导入法
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或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悖论、逻辑趣题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上“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在课前用纸印好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课堂上让学生首先量出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由学生报出任意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迅速、准确无误地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出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后,借以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
13.逆向导入法
首先揭示问题的结论,概括或点明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及方法,然后讲授新课。例如,在学习了“指数方程及其基本解法”知识后,在进行“对数方程及其基本解法”一节课的教学时,导言可以设计成:“指数里可能含未知数,同样,对数符号后也可能含有未知数。我们把在对数符号后面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对数方程。这类方程也有三种基本解法,关键是如何将对数方程化为代数方程。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它的求解问题。”
14.讲评导入法
一般是通过对学生练习以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有意出示一种错误的解题过程,进行分析讲评时,借端生议,导入新课。例如,在“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时,先给出若a是实数,试比较a和-a的大小的解题过程为:因为a是一个正数,-a是一个负数,所以有a>-a。
教师分析:由于a是实数,比较a和-a的大小时,要作全面考虑。例如:a=3时,-a=-3;a=-1/2时,-a=1/2;a=0,-a=0。由此可见,-a可能是正数、零或负数,并不总是负数,故正确的解法是:因a-(-a)=2a,则当a>0时,a>-a;当a=0时,a=-a;当a<0时,a<-a。
在这里,我们用到了A-B>0A>B的知识。特别是A-B>0A>B,可以把比较A和B的大小的问题转化为A-B的符号正负的问题,这在实用上是很方便的。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不等式的性质”。
15.情境创设法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认识。如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节目表演吗?然后,将课前已排练好“双簧”节目表演给学生看。由两名学生面对面地站在讲台前(表示一段路程的两端)相对而行,老师旁白。此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相遇后提问:“现在出现了什么情况?”“他们走的路程是多少?”通过具体形象的观察,学生自然对“同时”、“相向”、“相遇”等几个概念有了感性认识。这样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了障碍,而且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16.一题多变法
应用题教学常常可通过一题多变导入新课。如教学“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准备题:(1)光明玻璃厂九月份生产玻璃15000箱,十月份生产的玻璃相当于九月份的倍。十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学生列式计算后,我要求学生把这道题变成分数除法应用题,即:(2)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20000箱,相当于九月份生产的倍,九月份生产玻璃多少箱?
学生口算算式后,我又要求学生把这道题的分率变成间接条件:比九月份多生产了。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板书课题)。
这样导入新课,把具有内在联系的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7.动作操作法
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几何知识的教材,采用动手操作导入新课的方法效果良好。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把预先做好的8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拿出来,让他们用这些小积木各自摆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我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②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③体积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
这样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的兴趣。
(一)有爱国主义意识,但情感体验不足
小学生有热爱祖国的意识,但不能融入其深层意识中。例如,在“学生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的态度”这一问题中,50.25%的学生选择了“按照班级要求做”,14.21%的学生选择了“自觉做”。
(二)诚信意识强,但践行诚信行为不足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都认为做人要讲诚信,但有40.5%的同学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做题会抄同学的答案;25.32%的同学表示借同学的文具由于忘记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归还。
(三)懂得以礼待人,但缺失礼仪行为
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25%的学生在校园遇到老师不会主动向老师打招呼,仅有35.65%的小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
(四)认同孝顺父母,但落实到行动中较少
小学生懂得要孝顺父母,但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35%的小学生不会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20.43%的小学生会为父母沏茶倒水。
(五)认同生命的重要性,但感知不足
小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局限于对生死的理解,缺乏深层的感知和体验。在笔者调查的小学生中,50.45%的小学生曾脱手骑自行车,60.25%的小学生身体为此受过伤。
(六)有环保意识,但不能自觉做到保护环境
小学生有环保意识,都认为应该爱护校园环境,但笔者调查,50.55%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手扔垃圾,有55.42%的学生会在校园里随地吐痰。
二、儒学典籍中蕴含的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纲要》要求小学德育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的爱国教育,教给学生必要的生活常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在我国儒学典籍中同样蕴含着这些因素。
(一)爱国教育
古往今来,道德教育中包含着重要的爱国教育。儒家所倡导的爱国思想对培育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孔子提出志士仁人之“志”在于保家卫国、仁爱百姓。儒学指出君子应谦虚谨慎,关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他人利益。运用儒学“志士仁人”的思想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也就是利用“君子”的追求,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国理想,将保家卫国,建设家乡作为自己的追求,将爱国行为自觉化。
(二)基本道德规范
儒学强调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言必信,行必果”,“信”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个人获得他人认可和信任的前提。以讲诚信为主,让自己的思想符合道义。儒学指出,符合道义的信才能去遵守,“事非宜,勿轻诺”,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儒学教育所强调的不合乎道义的承诺,不能答应别人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智诚信。将“信”贯穿在全部社会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待人真诚。
(三)礼仪教育
古人十分重视“礼”,孔子指出“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礼”是立国之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礼。社会在快速发展,人们对礼仪的重视程度却越来越轻,特别是在小学生行为中日渐缺失,借助儒学礼仪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教师让学生先朗诵儒学教育的礼仪规范,然后自己讲解遵守礼仪规范的好处,甚至向学生讲述自己遵守行为规范的事例。
(四)家庭伦理教育
家庭伦理主要包括在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与兄弟姐妹及长辈的关系。
1.孝敬父母
儒学把孝看作道德行为的起源,是“仁”之基础,是“礼”的具体体现。“入则孝”,指的就是孝敬父母。儒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孝”文化,对当今小学生的孝道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启示作用。首先,儒家学者提出孝敬父母要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多向父母告之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多听父母的建议。其次,儒家学者还提出“孝当竭力”,子女要竭尽全力侍奉照顾父母。另外,儒学学者还提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教导要认真听,父母的批评也要虚心接受,这些也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2.兄友弟恭,尊敬长辈
儒学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悌”是指兄友弟恭,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弟子规》中指出“称尊长,勿呼名”,要求要尊重长辈;“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时刻牢记长幼有序,表现出自己对长者的敬重。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利用儒学教育小学生“兄友弟恭,尊敬长辈”,有利于规范小学生伦理道德行为。
(五)生命教育
小学生对生命的了解还比较懵懂,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意义,珍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爱护世间有生命之万物。首先,儒学教育中倡导学生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是父母给的,不轻生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儒学教育从“孝”的角度指出珍爱自己生命的必要性,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给的,不能擅自毁伤。其次,儒学教导学生善待他人。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社会上的老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小孩健康快乐成长。另外,儒学教育还要求学生推己及物,善待“物”之生命。面对伤害生命的现象,心有不安和不忍。总之,借助儒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利用儒学所倡导的推己及物,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万物的生命。
(六)环保教育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理解,结成友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指出到了一定时节才能上山砍树,和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观念是一致的。这种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和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三、儒学典籍与小学生道德教育原则
将儒学典籍运用到小学生道德教育当中,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顺其性情,寓教于乐
小学生是充满朝气、好奇的学生群体,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提各种问题。老师顺着学生的性格教育学生,就可以指引学生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学当中要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接受知识。顺其性情寓教于乐,学生就乐于投入老师的课程当中;反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道德教育要量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法,有针对地进行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最好的发展。儒学中指出:“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儒学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方法教育学生的范例。这种教育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值得借鉴学习。
(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因势利导。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应“用好言劝谕”,不能只顾训斥,这样会有损学生的自尊心,错误得不到及时改正,而学生又有其叛逆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仍应以引导为主,让其朝好的方面发展。对于部分平时懒散惯了的学生,要慢慢地约束,细心指正,经常劝导,让学生知书明理,真正接受老师的教导,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再给出批评,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千万不可性急求速度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应该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因势利导地开展,如此便能出效果。
(四)宽严相济,奖禁结合
所谓宽严相济,一是对年纪小的宽容一些,可使用轻松温和的言语对其教导,维护其自尊心;对年龄大点的可以严肃一些,这样可以预防其养成不好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态度要和蔼一些,但在具体事情中对学生的行为需严格要求,不能松懈。三是根据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教育学生,父母对小孩教育严的,老师就应该宽一些,反之,老师就应该严一些。所谓奖禁结合,就是一方面进行引导教育,以欣赏赞扬为准,而就那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也要“耐住火性,好言相劝”,使其改正缺点,以“鼓励其上进之心,开其自强之路”;另一方面要制定规章制度,按准则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五)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小学生道德教育,要从学生所属的家庭环境开始,从爱自己的亲人再到爱其他人,逐步增大爱的影响,逐步培养有对待同学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以及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的亲属一样的博爱精神。培养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孝敬父母到关爱他人,从尊敬兄长到关心朋友,从爱自己的家到爱祖国。
(六)知行并进,培养习惯
学习可以更好地明白事理,懂得求知,懂得为人处事。在明白道理后要付出实际行动去实践,实践是根本。只有将儒学中的精华和学生的行为结合起来,“知行并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按照儒学中的规范去做,就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做到这一步,小学生道德教育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品端为先,尽心尽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学生传授道理授以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为人师表,教师应随时省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传授更多更好的知识给学生。教师的博学可以影响学生,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尽心尽责的态度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力量。
四、结语
关键词:英语文化导入英语教学
引言
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演变、发展都和文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其语音、句法、语义以及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运用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散布于语言系统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甚至制约着语言的结构、修辞、交际模式等。在外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加深学生对外语的领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把外语教学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甚至无法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语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构成的知识体系。
我们习惯于用东方文化背景去理解西方文化,尽管外形上非常相似,而由于貌合神离,常常形成难过的关口,所以抓住英汉区别,了解背景知识,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已成为整个英语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各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的大学生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但英语口笔头的交际能力却很差,说起话写起文章来往往词不达意,这里面原因很多,如过分重视语言的输入积累而忽视了输出创造,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但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英语老师只热衷于给学生讲授语言点,缺乏在大的文化背景下传授和解释语言知识的能力,殊不知正是那此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构成了我们“语言的底座”(Sapir,Edward.1972.LanguageDefined),对我们的英语学习效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知道,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必须具备两类知识,一类是有关该语言本身的结构体系方面的知识,也即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的实际知识;一类是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实际知识,包括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际知识、交际规则,这两类知识的融合才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对母语和外语都是如此。学生只有在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后,才能更加自如和准确的使用英语,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大学英语》精读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融知识性、利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课文的词汇解释简明扼要,练习安排合理有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交际能力,这是这套教材的特点和优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首先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地理、风土民情、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等影响、制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些宏观因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非常必要,因为他们不象英语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语言材料,和外教交流的时间相对也少。所以在课时最多的精读课教学中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大学英语》精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历史、科技、人物、风俗、生活等很多方面,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只能是略有涉猎,课后的注释也不可能详尽,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些更直观、更丰富、更有趣的文化信息。比如第一册有两个单元都是描写发生在圣诞节期间的故事Unit5:AMiserable,MerryChristmas;Unit7:TheSampler,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圣诞节的起源、它的庆祝方式、它在西方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而导入课文教学。
2对英语习语的讨论
习语是指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都相对稳定的词组和句子,包括谚语、格言、固定表达法等。习语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尽管英汉语言中部分习语很相近,如“toburnone’sboat”和“破釜沉舟”,如“wallshaveears”和“隔墙有耳”,还有一些英语中的习语已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但大多数英语习语在汉语中是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补充一些解释和说明,比如介绍它们的起源,和汉语习语进行比较,引入相关的习语,等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知识,又加深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大学英语》精读中出现的习语都很常见且具有代表性,在课堂上花一些时间进行讨论是很必要的,这里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Thiswasthelaststraw,Iwasveryyoung:theprospectofworkingunderawomanconstitutedtheultimateindignity.(Book2.Unit4:MyFirstJob.Line43-44)
这句习语取自“It’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为“再也不能忍受”,教师可在课文后面注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举例说明它的用法。
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要求来看,文化导入对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是一种有机的补充和促进,不会冲淡对语言基本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既要注重对具体的文化点的解释,又要考虑到宏观的文化背景,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跨文化意识,要对中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研究。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生还不可能到英语国家去亲身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所以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悟力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到英语文化导入与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涉猎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报刊并指导他们进行阅读。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旦坚持下去,学生都会受益匪浅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跨文化导入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英语教材本土文化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从而增强人文教育。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文化导入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学生只有中学的英语水平,而且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词汇量比较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匮乏、应用语言的能力很差等。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发现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不到50%,有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只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而盲目地学习英语。这种状况不容乐观。英语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高职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于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机。有些教师不了解高职学生的这一现状,就可能会竭尽全力地维护好课堂纪律,殚精竭虑地给学生灌输语法、词汇知识,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的现状。至于教学效果都无暇顾及,更别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
二、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基础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知识及其表达方式,而且应当让他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精神与理念,特别是了解和掌握与本国国情不同的他国事物、现象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和完善学生的语言素质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对于一种语言的习得,决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了解。语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思、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许多高职学生在英语考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让大家尴尬和困惑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的语用失误频频,表现出的实际水平与其语言基础大相径庭。
(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人们学习外语通常出于两种动机:一种是受学习、工作或生存等客观需要的推动,被称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另一种是因对该语言或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充满好奇心,或者对语言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属综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两种动机,哪一种更能促进外语学习并无定论,但是如果学习者兼有两种动机,那么他的外语学习积极性必然最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语在中国受到学生、老师和社会高度的重视既是因为各种英语测试,也是因为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掌握了英语就能获取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文化,与更多的人们进行交流。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英语基础的确相对薄弱,但他们对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等人文知识却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文化导入,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节日、风俗等情况的方式,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自觉的快乐中,获得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从而使英语学习成为一件身心愉悦的美事。
三、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
(一)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词的词义、搭配等讲解往往十分重视,并会给出多种例句帮助学生记忆掌握单词,但对词汇文化内涵的讲解却往往缺乏重视。词汇包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结晶,充分体现出这个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Sapir曾经说到:“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看成是该语言群体所关注的所有的思想、兴趣和工作的总汇。”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对学生输入词汇的拼写和字面意义,又要让他们记住这些词汇的文化意义。比如:
1.掌握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同一概念的词语在两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如英语中的retire一词,虽然解释为“退休”,但它和汉语中“退休”一词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却不同。英语retire略带贬义,意思是65岁退休后就意味着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成为被人可怜、看不起的人。而汉语中的退休是指劳动者经过了辛勤的付出,为社会作出了自身的贡献后进入休闲放松、享受生活的黄金时代。又如,猫头鹰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内涵意义不同。英语中有as wise as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讲话人把猫头鹰作为智慧的象征,禽兽间的争斗要猫头鹰来做裁判,而中国人却视猫头鹰为不吉祥之兆,其差别大相径庭。为避免词语的不等值性所带来的交际窘迫,在初次学习这些词的时候就应当让学生对其特点加以了解。教师在教授词汇时,不能只传授它的基本含义,还应该传授词汇的文化内涵。
2.注意词汇的使用范围。例如:breakfast一词,在美国令人想到的可能是面包、牛奶、燕麦粥、咖啡等;在中国,却是大饼、油条、稀饭、馒头等。由于文化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却没有对等的词,如:汉语里有“”、“铁饭碗”、“走后门”是英语里没有的。英语里同样有happie,coyboy等在汉语里没有的词汇。
(二)与交际有关的文化导入
随着当前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合作的广泛深入,外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随之改变,特别是针对高职类学生来说,也许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他们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却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得以突破,从而使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更具竞争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向学生导入与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
1.与感谢、道歉等相关的日常用语。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日常活动相关的句子,这些句子看似简单,但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就会带来交际窘迫。第一,说道歉。英美人说“对不起”时常用“I am sorry./Pardon me./Excuse me.”,甚至不小心咳嗽也要说:“I am sorry./Excuse me.”而中国人说“对不起”的用法却不同,如中国人说:“Sorry,my English is not so good.”但实际上自己英语水平并不差,因为中国人太谦虚了,英美人会认为中国人言不由衷。第二,见面打招呼。中国人一般在吃饭前后问:“吃过了吗?”路上遇见了,会问:“上哪去?”但是如果问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过饭了吗)?”英美人肯定表示不解:“你想请我吃饭吗?”,问“Where are you going?”就会被认为是干涉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而英语的问候语则是:“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第三,称赞和谦辞。称赞语是交际的剂,它使交际得以在融洽的气氛中向前推进。英美人对于称赞往往只说声:“Thank you.”而中国人认为对别人的赞扬表示认同,太不谦虚了,中国人喜欢赞扬别人,贬低自己,对赞扬往往表示自谦。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2.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了解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在交际中会显得唐突粗鲁,极易引起尴尬或不快。如“poor(贫穷)”在英文中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它意味着生活困窘,也标示着社会地位低下,一般可以用needy,down on one’s luck,disadvantaged等词替代。又如,同样是指“肥胖”,fat会引起不快,plump则会使人联想起身材的丰满,而对于身体过瘦的女人用slender,slim(苗条)代替a skinny woman(骨瘦如柴的女人)会使人容易接受。对于疾病和死亡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委婉说法,英语中die会由go,pass away,be with the God等委婉语代替;一个人耳聋,不用deaf(聋子),而是用hard of hearing(耳背)来代替。不同国家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英语委婉语也已成为英语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是英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常识将有助于交际的成功开展。
(三)专题选修法
1.定期、限时开设文化课程或进行系列性的讲座。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教师文化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但是,文化专题讲座提供给学生的大都是直接的经验,而且大量冗长的讲座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讲座时应该力求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将学生自己的文化体验与讲座内容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
2.分学期开设选修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分学期开设“欧洲文化入门”、“英国概况”、“美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
四、文化学习评价的方法
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测试法中,作品集评价法是一种真实、可靠且综合性的文化测试和评价方法。它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以学期、学年或阶段为单位)按照教师的要求或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的一系列系统、有序的作业、研究报告、学习日记、测试等“文件”为基础,对学生付出的努力、进步的情况、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成就的多少进行评价。比如:在学期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商定作品集,包括的内容、各个作品的形式、评价的标准和时间计划。学生通过参与评价内容和目标的确定,更加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更能督促自己竭尽全力去完成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比如作品集内容可以是阅读文学作品,以泛读的方式大量接触英美文学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具有真实文化语境的语篇,学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等。在整个学期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指导,通过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增强对所学语言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等的认识,从而提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期结束时,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展示,可以是书面的形式,如论文、日记等,也可以是口头的,如演讲、表演等。教师将评价表发给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此外,学生交换文件夹,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件夹进行终评。根据学生对于文化知识、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评定,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和控制教学活动,创造最佳的学习气氛。同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法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任务,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导入必须寓于语言教学之中。在基础英语课教学上,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第二课堂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欣赏文化又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以最终达到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以文化为切入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它促使教师走出语言教学只教词汇和语法的误区,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重视文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教学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年来也一直是引进接受国外的外语教学法。具体来讲,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是典型的教师“一言堂”,课堂上老师主要就是向学生讲解灌输语言知识点,把课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中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就只能被动地记笔记、背笔记,机械记忆和练习语法知识,等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应对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各种考试时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学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却困难重重,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英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实施,对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纯英语知识点的讲解传授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何谓文化?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何谓语言?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和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承载和传承文化,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任何割裂语言与文化二者关系的学习活动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胡文仲先生曾说:“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2]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学习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
三、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缺乏文化导入的语言教学课是干瘪的、缺乏内涵的,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是失败的。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3]因此,在我国当前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英语人才,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学,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二者应该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一。
2.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与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特别是风俗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语言课堂上对异域文化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对比比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学着以海纳百川的正确姿态接受优秀的外族文化,从而真正意义上了解、融入一个民族,这才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
3.文化导入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但是如果只懂得外语符号系统,而对其文化不了解,是难以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学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往往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总是喜欢使用教科书上的那一套: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常使英美人感到尴尬,这是由于中国学生不懂得年龄问题在英语文化中属于个人隐私,在交流中应该避免提到这类问题。更让西方人大跌眼镜的是中西两种文化下的圣诞节,在西方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重大节日,平安夜通常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平静而温馨地度过;而在中国,圣诞节变成了狂欢节,这让西方人啼笑皆非,觉得难以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文化导入的原则
1.适度原则。
文化,包括风俗礼仪、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社会历史等。文化既丰富又复杂,教师不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把文化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文化本身又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了解,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文化导入是有限的,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导入的文化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关,更多的文化知识应该要求学生课后去学习,换言之,教师要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
2.实用原则。
文化教学应该与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文化知识枯燥空洞,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的积极性。适用原则的另一体现在于,在文化导入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客观原则。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各不相同,文化的多元性造就文化的繁荣。在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时,应坚持客观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待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不能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而有意贬低甚至排斥外族文化。每种文化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每种文化也都有其精华和糟粕,学习外族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全盘接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辩证地看待处理。具体来讲,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师生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外族文化的长处来弥补本族文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繁荣本族文化。
4.阶段原则。
文化学习也遵循普遍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简言之循序渐进。文化内容丰富而又复杂,教师在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推进,这样学生才易于形成相对系统的文化知识,否则会比较凌乱。
五、文化导入的方法
1.课堂导入。
课堂是中国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利于课堂环境进行文化教学。特别是教师在讲解教材上的阅读部分时,应该针对影响学生理解的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结合教材进行文化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纯语法分析讲解的课堂更加生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的影片,通过视听多种刺激,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
2.课外阅读。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鼓励阅读一些英美文学原著,因为文学作品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底蕴,透过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学生能够更深切、更真实地体会感受外族文化,通过比较而对本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3.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给学生系统地讲解西方文化知识,如西方文化入门、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
4.举办文化相关活动或者讲座。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者留学归国人员给学生开办关于西方文化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文化节活动,如英语节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习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六、结语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应该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认识到文化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