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海外并购论文

海外并购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19 22:27: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海外并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海外并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海外并购;风险;风险控制体系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并购来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可见,并购是公司成长为国际化大公司的必经发展路径。同时,并购是一个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公司并购可以使公司趋近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公司并购会使公司面临诸多风险,如信息不对称、营运、整合等方面的风险。

如何有效应对公司并购过程中的诸多风险是关乎并购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并购又分为国内并购和国外并购两种不同的模式,国内并购和国外并购中的风险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以海外并购为出发点,在分析并购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对推动我国公司的并购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公司并购相关理论简述

2.1 外部增长模型

通过合营、并购、技术转让等方式取得外部资源来谋求发展的方式,外部发展的狭义内涵是指并购,并购包括收购与合并两种方式。外部增长模型具有能实现资源互补、降低行业进入壁垒、通过技术转移获得协同效应等优点;但外部增长模型也有风险大、成本高等缺点。

2.2 并购风险

企业并购风险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是指企业并购带来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并购产生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差。狭义上是指企业并购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这里的损失既可能是负收益,也可能是收益的下降。

2.3 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是指企业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措施具体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保留和损失控制四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是主动放弃风险行为以规避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转移是通过合同和保险等契约方式将风险转嫁给第三方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风险保留是指企业以其内部资源来弥补损失的一种主动的风险承担方式,如将损失计入当期发生的费用、建立风险基金或借入资金等方式来承担风险;损失控制是指对于那些企业既不愿意放弃也不愿意转移的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发生的程度,从而使得风险能为企业所接受的一种措施。

3.我国公司海外并购的发展过程与面临的主要风险

3.1 我国公司海外并购的发展阶段与鲜明特征

第一阶段:20世纪末期,是国有企业为主的海外并购尝试阶段。第二阶段: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标志,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实力的扩大,这一阶段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积极参与海外并购,国企和民企一同掀起了海外并购的浪潮。但是,国企由于其特殊身份,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受到了一些非经济因素的阻碍,民营企业虽然组织形式灵活,但并购经验的不足导致民企海外并购成绩有限。第三阶段:2006年以来,我国企业进入到海外并购的跳跃式发展阶段,国企和民营企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鉴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状况,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将面临许多的困难。

3.2 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并购规模和金额不断扩大。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公司,海外营业额在总营业额中已经占据了较高的比例。例如,联想公司2013-2014第二财季营业额98亿美元,其中中国40%,亚太15%,欧洲、中东及非洲23%,美洲22%。

2)并购行业由第二产业为主体逐渐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初期,主要集中在能源、制造等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我国企业积极参与金融、投资、电信、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领域的企业并购。

3)跨国并购的规模总体相对较小。我国企业很少有能力动用大量现金进行海外并购,而股票收购和发行债券收购又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因此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常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如并购大企业的子公司,然后借用并购公司的实力把自己做大做强。

4)并购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存。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规模大、经营状况稳定、资金实力相对雄厚、更易获得政府支持等优势,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具有比较优势;同时,民营企业也具有组织结构灵活、运营效率高、发展速度快的优点,使其在海外并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3 我国公司海外并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因信息不对称难以对目标企业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或有事项做出准确全面的判断,跨国并购中的地域限制进一步增加了信息搜集的难度,使得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难度加大,难以确定合理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了并购的风险。

2)财务风险。公司并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选择不同的融资工具会面临不同的风险。现金支付会影响企业日常的现金流且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股票支付需要通过监管部门严格审批,并且存在股价被低估或高估的风险,还存在改变公司股权结构、稀释大股东控制权的风险;举债融资则需要承担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加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3)社会政治风险。由于东道主国家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意识以及民众对自己国家企业和产品的民族情结,会引致一些特殊的风险,如征收风险、外汇管制、限制外资进入某些领域的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民族意识排挤风险等。

4)战略风险。公司在选择并购目标时要符合公司长远的发展战略,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的财务利益而争相并购利润高的行业,同时,并购时机和并购路线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并购成本、并购风险以及并购的效果。

5)跨国并购中的利率和汇率风险。通常跨国并购涉及两种或以上的货币,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动影响着跨国并购的成本。首先,国际利率变动会引起目标公司的价值变动,从而影响并购成本;其次,当目标企业所在国的货币相对于并购方所在国的货币升值时,可能需要支付较多的本币。

6)法律风险。东道国的相关法律政策对并购风险的形成、并购能否取得成功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特别关注目标企业所在国有关反垄断、公司并购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7)并购整合风险。并购以后需要进行财务、文化、管理、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整合,只有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才能产生财务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市场份额协同效应和经验共享互补效应等效果。跨国并购因为中西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巨大差异,增加了并购后文化、管理等方面的整合难度,进而增加了公司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8)对海外公司监管不利的风险。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国家,会面临着不同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监管政策,这些都增加了海外分公司经营安全和现金结算体制方面的风险。

4.我国公司海外并购的风险控制措施

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两个层次,因此企业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设计风险控制体系以有效应对海外并购的风险,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

4.1 宏观方面的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从国家风险防范、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签订政府双边协定等方面着手,具体指政治风险评估、建立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平台、商签双边或多边政府协定等措施。

2)构建针对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在国内推动建立并逐步完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同其他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从而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法律支持。

3)建立事后监督管理制度。构建针对海外并购的宏观监控数据指标分析体系,规定并购企业定期向监管机构提交有关经营业绩、利润分配的财务报告,从而保障跨国并购项目的海外正常经营活动,维护国家利益。

4)构建国际金融支持平台。通过国际金融服务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通畅的融资途径,较低的融资成本。例如,可以国有五大银行为主导,采取逐步发展外汇市场、鼓励有实力的国内金融企业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健全海外并购保险制度等措施。

4.2 微观方面的风险控制体系

1)明确并购目的。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要以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为指导,避免盲目跟风,争相并购利润高的企业。同时,在跨国并购和内部发展、企业联盟等方式之间进行战略选择,以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2)制定并购计划。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多种备选并购方案,然后对所有的并购方案进行评估分析,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和对并购失败的解决方法。通过制定完善的并购计划来降低并购失败的风险。

3)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一方面,深入了解东道国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当地的文化,了解目标企业适用的并购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积极与本国政府进行沟通,争取本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为海外并购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市场环境。

4)聘请第三方中介参与并购。为了降低海外并购过程中复杂多样的并购风险,并购方应主动聘请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积极听取中介机构的意见建议,充分利用第三方中介机构丰富的跨国并购经验,从而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服务,降低海外并购的成本和风险。

5)利用国际金融手段降低利率和汇率风险。一方面,可以充分运用货币互换及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汇率协议、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等工具降低利率和汇率风险,另一方面,运用换股、辛迪加贷款等多种国际支付手段降低跨国并购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通过多样化的国际金融手段来降低并购风险。

6)合同中设置附加条款。海外并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远大于国内并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并购方可以通过在合同中添加一些附加条款的方式来降低并购风险。具体指陈述与保证条款、合同履行条款、索赔条款等内容。

7)重视对目标企业的整合。能否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整合是关系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对目标企业进行整合时,要以并购方整体的发展战略为根本依据,在充分了解目标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包容的原则,对目标企业资产、文化、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降低整合风险。

8)完善资金结算体制。建立针对海外分公司资金往来的监督检查体系,特别需要关注应收账款是否及时到账等日常运营资金流状况。通过完善的资金监督体系降低资金被挪用和占用的发生概率,保障企业资金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国家化潮流的推动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海外并购这一外部发展模式来进入国际市场。建立针对海外并购的宏观风险控制体系和微观风险控制体系,既可以为我国公司海外并购保驾护航,也可以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现状、问题与思考.国际经济合作,2009,4-12.

[2] 盛晓单,胥朝阳,康庆陶.战略并购的风险规避与控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9).

[3] 张金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3.

[4] 刘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分析及防范.国际经贸,2010,56-57.

[5] 张兴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防范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05.

[6] 周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风险控制.中国流通经济,2007(8).

第2篇

摘 要 企业并购重组,在西方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在我国虽然刚刚开始发展不久,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国内企业的日益壮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已经不可避免。中国目前处于并购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更是刚刚起步,既受缺乏经验,又受并购风险多样,整合困难等因素的困扰。

关键词 海外并购 并购机遇 财务风险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企业首次大体量海外资源并购出现在2005年。以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彼时表现出严重的经验不足,对资源的“贪婪”程度也远不及2009年。此后4年时间里,受中国需求影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持续大幅上涨。2008年全球并购交易总值已较2007同期下降36%,全年并购交易总金额为2.85万亿美元。从全球范围回顾2009年,当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波及许多国家,影响持续加剧,进而带来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入,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从而导致2010年全球并购将延续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信贷和杠杆收购融资困难,进一步呈现出缩减加剧的态势,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额将跌至2万亿美元,下跌30%,创下近六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企业难得机遇与全球并购市场相反的是,2008年中国的交易值却仍然上涨达36%,达到1670亿美元。中国占据了全球并购案的6.9%,较2007年增长一倍。另外,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值较去年同期增长74%,达到了490亿美元。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带给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领域的最大机遇。据报告统计,截止2009年11月,中国企业完成的并购总数约298宗,创历史记录。

不得不承认,这归功于,在过去两年多时间中,被金融危机放大了的中国企业的资金优势。随着经济形势趋于乐观,这样的光环正在渐渐褪去。但是,中国在1999年提出并持续至今的“走出去”战略仍将持续,且跨境并购将逐渐成为“常规事件”。且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在过去的五年中,有了突破性进步。报告涉及的2004年至2009年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之交易中,成功完成的交易数量(172宗)失败或中途放弃的交易数量(22宗)。金融危机给了中国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中国并购战车在过去几年并非无往不利,期间的遇挫、迷茫、错失的沮丧、偶得的惊喜,以及历练之后的顿悟,都是中国商业史最具磨砺价值的章节。

这篇小论文旨在通过粗浅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重点财务风险,提出一些针对可行有效的对策。为尝试建立一套理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并购运作模式,作出一点贡献,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概率。

二、并购及并购风险相关概念

狭义的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统称,在西方,两者按惯例联用为一个术语――Meger&Aequisition,简称M&A。兼并泛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的合并,原公司的权利和义务由存续或新设公司承担,一般是在双方经营者同意并得到股东支持的情况下,按法律程序进行合并。兼并具有两种形式: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吸收合并是指一家公司和另一家公司合并,其中一家公司从此消失,另一家公司则为存续公司。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合并,另外成了一家新公司,成为新的法人实体,原有的公司不再继续保留其法人地位。

与企业兼并中法人地位必然变动的情况不同,企业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份或资产,以控制该目标公司的行为,收购行为完成后,目标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根据收购内容的不同,企业收购又可以分为资产收购和股权收购两类。其中,资产并购通过协议购买目标公司的特定资产以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股权收购则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达到对目标公司控股的目的。

顾名思义,“海外并购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它是国内并购在国际间的自然延伸。提出并购的企业通常是占有优势的企业,被称为“并购企业”或“母国企业”;而被意图并购的企业称为“东道国企业”或“目标企业”。

海外并购同企业并购一样也分为海外兼并和海外收购,海外兼并也分为海外创立兼并和海外吸收兼并,海外收购则根据收购对象的身份不同分为收购东道国的当地企业和收购东道国的外国附属企业,收购东道国的外国附属企业的主要做法是:在己经存在的外资合资企业中,外方的母公司通过增加投入资本来稀释东道国方面的股权,从而获得对合资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外方由合资参股变为合资控股。除此之外,外方有时还会将东道国方面持有的股份全部买下,使目标企业成为完全的独资公司。

企业并购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企业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但在本文中主要研究是狭义的财务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并购行为时因为并购金融工具或汇率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企业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不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的可能性以及因此对企业的正当经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一般包括:(1)并购失败,即在企业经过一系列运作之后,并购半途而废,使得企业前期运作成本付诸东流;(2)并购后企业的赢利无法弥补企业为并购支付的各种费用;(3)并购后企业的管理无法适应并购后企业营运的需要,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失效或失控,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研究并购风险就是研究并购过程中这些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影响力,以及由此导致并购失败的可能性。

三、海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可以说最近5年来,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每年都在递增,并购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也毫不夸张地说,在过去5年中,中国企业始终在海外并购的道路上蹒跚而行,即便是成功完成的交易也不乏曲折经历。次贷危机深化之后,一些中国企业发现,原来很多遥不可及的并购目标忽然触手可及,收购价格变得越来越有诱惑力。这些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冲动再次被激活。然而在中国企业对于海外并购的跃跃欲试中,复杂而多样的风险对并购的成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资产评估和投资回报是海外并购的核心,而中外财务会计制度的差异、投资回报预测假设条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定价、涉税风险及其他未登记风险、融资成本等可能对此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1.融资风险及融资结构风险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与并购资金保证和资本结构有关的资金来源风险,具体包括资金是否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合并购动机、债务负担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以及经营状况等。融资风险主要表达形式是债务风险。它来源于两个方面:收购方的债务风险和目标企业的债务风险。

2.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

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即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得到不够准确的评估的可能性。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并购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定价中可能接受高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的收购价格,导致并购企业支付更多的资金或以更多的股权进行置换,由此可能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以及目标企业不能带来预期盈利而陷入财务困境。

3.支付手段风险

支付手段不仅影响并购交易的实施和完成,还影响到交易完成后对目标公司的整合和后续经营。通常,目标公司股东在确定是否接受对方提出的支付方式时,会着重考虑下列因素:收入、税收和对被收购公司控制权的丧失。

我国现阶段企业并购中,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承担债务、债转股支付和无偿划拨。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对企业现金流、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等都会产生影响,如选择不当,会造成现金短缺、资金结构失衡、控制权被严重稀释等一系列风险。

四、加深并购认识并改善融资环境

若能在海外并购前充分调研,制定出谨慎细密的计划并逐步实施,相信中国企业是可以化解财务风险的。一方面,做好收购的前期准备,广泛地收集被收购企业所在产业和国家的相关信息,充分调研,利用智囊做好评估论证,客观判断其真实价值,再依据本公司的战略、财务现状,设定并购资金的底线。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适当的并购策略,列入不一定非要采用完全收购或控制绝大部分股权的方法,可以采用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设定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中充分利用被收购方的品牌、销售渠道、知识产权等资产,如果过渡期经营效果良好,则逐步购买这些资产,控制剩余的股份,如果不尽人意则可以考虑退出,不至于产生太大损失。

此外中国企业现有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渠道不多,企业融资能力不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扩展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积极推进并购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股权渗透,组成大型跨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活动;(2)国家应通过各种财政优惠措施,鼓励创立各种行业或区域性的海外投资基金。在提高监控水平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个人资金等全方面进入海外并购融资领域;(3)可通过财政贴息等措施,以优惠的利率为项目提供长期信贷或境外融资担保。

五、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前景

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实力呈持续增长姿势,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寻求在海外收购资产的中国公司的数量急剧增长。2009年当发达经济体仍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泥沼中举步维艰时,中国公司进行海外收购的数量却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

普华永道并购部提供的报告显示投资者渐涨的信心及以中国国内消费为主导的稳健经济增长为并购活动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预计2010年全年中国境内并购数量较2009年将有超过20%的增长。同时有迹象显示,境外战略投资者可能将于2010年的第二季度开始以更大的交易量和更高的交易额重返中国并购舞台,释放其对中国并购目标压抑已久的巨大兴趣。

第3篇

1.1.1 课题来源

在现代全球化的世界上跨国公司对现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关系发展的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它们是世界公司业务中的最强大的部分。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美国经济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在美国经济最主要的部分是:冶金,机械制造和仪器制造,电子,电器,石油,化工,汽车和航空的行业。

随着技术的迅速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纷纷采用跨国并购方式对自身的体制、结构、功能、规模等进行重新组合和战略调整。而跨国企业进行并购就需要很多时间和资金去进行市场并购行为,这期间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跨国并购中产生文化差异、缺乏对并购国家公司有效评估等等,而不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并购后的企业产生不好的影响。虽然关于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较多,但是还是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来建立一个研究模型,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

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准备和考察,决定把课题研究题目定为“美国跨国公司并购分析”,把研究课题限定在美国这个国家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具有代表性,而且加之我在美国企业实习过,这样的题目联系工作实践,加之实习工作中积累的切身体会,感能够更好掌控题目的研究方向和实际效果。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经过改革开方以后,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关于企业并购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起来,由于国外企业发展比较早,在企业管理方面比较有经验,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中国的联想收购 IBM 后,不仅获取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获得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联想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在纽约设立了全球业务总部,任命阿梅里奥为 CEO,在他的领导下,提高了联想集团的竞争力。关于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观点:

邢少文:“随着跨国公司并购程序以及当事国家的法律意识的提高,跨国公司利益相关方已经不能够在以牺牲中小投资者利益去换取跨国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了,这是因为现在的企业制度逐渐完善,利益相关方的话语权逐渐减弱,受制于企业中董事会和资本方。这是跨国公司发展至今的一个成熟标志,任何个人和小团体都不能够牺牲集体利益去换取小团体的利益 。

黄荣斌:“美国跨国企业的世界扩展,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东盟五国的经济走势发展尤为突出,该文提出美国经济发展中的跨国公司FDI 模式促进东盟五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东盟五国的产业升级,与美国 FDI模式关联性非常强,以至于东盟五国的经济结构中创新元素也来自于美国跨国公司的相关理念,深刻影响着东盟五国的经济,美国跨国公司还通过资本注入方式对东盟五国的企业进行阶段性并购,东盟五国的产业升级离不开美国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

吕向敏,杨建立,张惠兰说:“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企业中的决策者决定着企业发展的走向和并购的目标确定。如果决策者出现投资失误,没有注重投资目标国家的影响因素,就会加大投资并购风险,不确定因素在增多,该文主要就是决策者在考虑目标国家的因素时候发展为国际投资收益情况。提高跨国公司的决策者的国际投资风险意识是目前跨国公司都英爱做到的事情。

李盛竹:“该文主要介绍了谷歌并购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失败案例和不和谐并购行为,找出了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分析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购的时间比较晚,处于并购的初级阶段,在海外并购方面缺乏经验,并购失败比例较高。近年来,中国在企业文化领域出现了大量的专家,每个人几乎都有自成体系的理论系统,各自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尽相同,大多停留在借鉴西方国家跨文化管理的理论上,缺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管理体系,并且这些理论系统缺乏实践的指导。”

...........................

第 2 章 跨国公司的类型和特点

2.1 引言

跨国公司——这是足够的复杂性和不断发展的现象。现在提高成本和竞争力是许多公司的关心。在这一过程中提倡跨国公司是一个主要驱的动力。

现在最大的跨国公司大部分位于在:美国,欧洲,中国和日本。这些四个地区是我们现代世界上的最大的和最重要的经济中心。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美国经济已处于领先的地位。在美国经济最主要的部分是:冶金,机械制造和仪器制造,电子,电器,石油,化工,汽车和航空的行业。

.....................

2.2 跨国公司概述

2.2.1 跨国公司特点 跨国公司两个重要的特征:

(1)多民族,多国家的关系;

(2)政策的连贯性。

由于跨国公司生性国际公司,跨国公司的潜力估计如下;

(1)密集和广泛分公司,子公司,代表处和关系存在的网络;

(2)跨国公司的东道国经济中的存在。在别国的基础设施和对外贸易;

(3)分配跨国公司其控制对的媒体,通信,连接。拥有一个强大的形成当地公众舆论的武器。

(4)创建一个动力取决于各国当地的政治和公众代表的脸。

跨国公司的鲜明特点:

(1)主要的目标 -

市场的的最大化; (2)于用相同的全局跨国公司全球市场的部分;

(3)附属公司新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协调;

(4)每个生产单元的灵活的组织,公司结构的自适应,会计和审计的统一组织;

(5)分支机构,工厂,合资企业的联盟到一个单一管理的网络;

(6)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高盈利的确保。

通用的合并 -企业公司生产联合相关的产品。例如, 一个制造摄像机的公司于产生影片或对摄影产生化学品的公司。收购可以定义为一家公司录取到另一个控制,操作与收购它的绝对或部分所有权。此次收购是经常进行收购的公司在证券交易所的全部的股份,意味着收购该的公司。兼并和收购的过程与资本市场的动力学联系很密切。为了执行这些业务上次要确定公司虚拟资本的状态—胖肿的,压缩的或者有效的。这些业务非常重要的因为金融市场的行情对一个公司的活动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公司的真的资产比公司的虚拟资本有大,那这样的跨国公司能当别公司收购的对象。在相反的情况(一个公司的虚拟资本比公司的真的资产有大)那这样公司的股票就当投机买卖的对象,因为那些公司股票的易损性提高。并购的目标和途径(控股股份的贩卖,控股股份的回购)都不一样。有这些并购的途径:友好的方法 - 正式的收购建议吸收的支持公司的领导(strategic buyout)。两个或多跨国公司研究它们的合并对它们的公司有什么样的好处的影响。

........................

第 3 章 美国跨国公司并购的优势 ..........16

3.1 引言 ...... 16

3.2 苹果跨国公司优势分析.......... 16

第 4 章美国跨国公司并购存在的问题 ...................31

4.1 引言 .......... 31

4.2 苹果公司并购中竞争优势在减弱.............31

第 5 章 美国跨国公司并购的改进对策 .....................36

5.1 引言 ........ 36

5.2 政府层面 .............. 36

第 5 章 美国跨国公司并购的改进对策

5.1 政府层面

5.1.1 加大美国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

跨国企业国际并购行为对于母体国家的优势非常大,尤其是美国跨国企业本身自身技术、营销优势比较大,如果政府还能够在资金政策上在多加扶持那么就有可能在国际并购中占得更多先机和优势。美国政府在针对本国跨国企业发展中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专门设立一个金融管理部门,对接跨国企业财务部,如果美国跨国企业选择大型七企业进行并购,起始资金较高的,有资金管理部门与各个资本投行、资本银行进行中间协调,政府担保先行拿出启动资金进行并购投资。其次美国政府在税收主导上要加大跨国企业税收减免力度,让跨国公司摆脱税收压力,支持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并购中的政策倾斜,在产业布局和技术更新中要给予支持。

跨国并购在表面是一种企业发展的市场行为,深层次还会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机密和安全,所以美国跨国企业在并购中或多或少会遇到目标国的政府干预,导致并购失败,这时候美国政府要先行做好舆论引导,在国际大环境中倡导公平原则,政府部门要多于目标国家的外贸部进行行政访问。

数据证明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能够让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一直保持领先,在现今国际市场的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美国跨国企业更着手建立一个稳定的技术研发团队,这个团队要保持技术领先,在产品创意和功能构造方面要有自己特色。美国跨国公司创新意识比较强,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在逐渐重视技术研发对本国企业的重要性,对自身生产技术、设计技术等核心技术进行创新发展,在面对同质化竞争过程中才能够更加立于不败之地,加大美国跨国公司技术更新发展步伐,才是解决危机的良策。技术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发展起来的,这过程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引导技术变革,调整产业发展结构。

......................>

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美国跨国公司也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社会中,为了更好的理解跨国公司的本质以及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就要对美国跨国公司并购优势发展进行研究,提高跨国公司并购中的国际竞争力,针对跨国公司并购的背景下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了中用者比较分析,针对进行跨国公司并购对世界上的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比较,提出适当的结论。使用了静态数据的方法,以获得具体的想法关于并购公司的数量,那些并购对跨国公司有没有好处和其他指标。这种方法用了为评估何种经济损失和利润跨国公司获取。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进行规范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美国跨国公司的并购中动机、优势、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跨国公司并购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美国跨国公司的并购动机为拓展海外市场,确保资源获取。美国跨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机器设备、矿产资源等有形资源,也可以获取目标企业的商标、信誉、知识产权、专利权、人才、客户关系等无形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就得客服自身的缺点。美国跨国企业并购另外一个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弥补本企业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本企业的整体实力。

(2)美国跨国公司存在一些并购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兼并和收购领域跨国公司的活动,突出企业巨头公司的活动,在并购过程中存在竞争优势在之间减弱、缺乏对并购国家文化差异认识、缺乏对目标国的有效评估。研究苹

果研究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公司,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并购之后的结果,并购后的整合,相互交织组织的结构。得出共同存在技术优势、人才战略优势、稳健的财务战略优势。 (3)从美国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得出美国跨国公司的改进策略。首先加大美国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美国政府加强对跨国并购的宣传引导。其次美国跨国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继续实行持续稳健的跨国公司财务战略、跨国企业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还要主义目标国的文化差异,一定要对目标企业有深刻的了解,当然还要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经济情况、政治情况、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风俗习惯、等等,美国企业海外并购后,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本企业与对方企业的各自的文化特点以及并购双方的公司组织形式、国家政策、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公司制度等等来选择合适的企业解决方案。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尽职调查,人力资本审计,文化尽职调查

 

贝恩公司对近年来的40桩并购案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收购交易前做好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将对收购后的成功整合有很大帮助。但是并购交易前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往往被忽视,据美国一个会议委员会对美国和欧洲的88个主要公司的研究发现,在反馈公司中人力资源包括在并购计划的不到1/4。这种现象在一些新兴国家更严重,翰威特最新的报告显示,新兴市场国家比成熟市场国家更加不关注尽职调查中的人力资源介入(Hewitt,2009)。国内文献研究人力资源尽职调查的文献极少,翰威特公司中国区的一些咨询者曾经发表一些文章,针对人力资源介入尽职调查做了一些讨论;国外这方面的文献从21世纪初逐渐增多,早期的文献主要是强调尽职调查中加入人力资源因素的必要性以及其内容。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入,并购也成为我国企业增加利润、扩大市场份额、扩充智力资本的一大方式。据中国税务报报道文化尽职调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萧条背景下,我国企业尤其是海外并购的数量不降反大幅度增加(中国税务报,2009-5-25)。在这个宏观背景下,深入研究影响企业并购成功的因素显得尤为必要,而本文正是从并购过程最容易忽视也比较复杂的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进行讨论。

一、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及其基本步骤

一个典型的并购从考查战略发展和选择被收购公司开始,这个选择的过程便是尽职调查过程。传统的尽职调查往往局限于公司的财务和法律以及经营方面的信息整合、分析,忽视对人力资源方面信息的整合、分析,正是因为这一缺陷,许多学者提出了人力资源尽职调查说法。本文认为人力资源尽职调查是指企业进行并购前,对被并购方企业的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获取、整合、分析,以支持并购决策和并购后的整合策略甚至是未来公司正常运转的人力资源政策,它应该是尽职调查里面的一大关键组成部分。概括来说,人力资源尽职调查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的过程。而最重要的结论是对并购决策有影响的结论以及未来整合过程中需要快速进入的那些计划,比如目标关键人才名单的确立,薪酬调整的大致方向,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对己还是对目标公司都是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在整合开始时给目标公司注入定心丸。很多并购正是因为这样做了,所以取得了成功,比如联想并购IBM的案例,当然,也有反面的教材,如TCL和阿尔卡特的以失败告终的联姻。

一般进行这个程序需要经过以下三大步骤:首先是并购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调动高层对人力资源尽职调查的注意、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小组成员及其职责的确定、调查方法方式的选择、相关资料的准备论文范文。要让高层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尽职调查需要一位并购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领导,国外某公司在五年内的进行的一次失败一次成功的并购经历表明文化尽职调查,有着丰富并购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门领导起到了关键作用。小组成员主要有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和外部的咨询顾问组成,当然,当并购双方诚意一致时,将目标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和相关员工并入到组合组是确保资料获取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内部高层管理人员一般负责相关资源的调配、项目的规划、推动等工作,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负责利用自己的专长去制定实施调查计划,在遇到阻碍时,提出专业性的解决方案,并对结果给出专业意见,而外部咨询顾问这里有两个功能,一是当尽职调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咨询顾问帮助解决,二是在获取目标公司有问题时,需要咨询顾问以第三方的身份进入。调查方式主要有问卷、访谈和文档信息搜集,需要视具体的条件确定调查方式,当然调查之前需要将所要获取的资料清单列举是基础。调查的第二步便是根据计划进行调查,获取信息。第三步是整理所搜集的信息并分析形成结论。

二、人力资源尽职调查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包含两方面内容,即文化尽职调查和人力资本审计(保罗·埃文斯等,2007)。也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包括目标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同类别人员的情况、相应的人力资源制度三大类情况的调查(HRFOCUS,2005)。随着各种并购研究的深入,众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并购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外的学者通常将文化因素进行单独研究,尤其是文化整合的研究文化尽职调查,这方面的文献也比较多。而关于非文化因素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的讨论并不多,零散见于一些并购文章的段落中。本文基于这些材料,进一步梳理人力资源尽职调查的内容。

文化因素的考察主要关注双方公司的文化融合度、文化距离。了解的信息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对方公司对那些因素制胜的核心理念、驱动经营战略的因素、计划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接受风险的能力有多大、对外合作的方式是竞争型的还是合作型的、组织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是谁?公司是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权力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决策是如何制定的?管理信息的方式、信息流动的方式、衡量一个有价值的员工的方式是什么?文化定位是针对团队还是针对单个业绩?(保罗·埃文斯等,2007)。确定文化距离及整合的可能性有可能影响到并购决策。有着成功并购经验的思科公司曾因为认定目标企业文化与自身企业文化相差太远而放弃过并购计划。这对于中国的海外并购来说尤其重要。无论是事实还是在国外人看来,中国的管理技术方面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国内公司并购国外公司事实上处于一种“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更需要策略。

非文化的人力资源调查因素可以总结成以下内容:

 

调查的项目

具体的内容

1、 组织架构

l 目标公司总体的组织图

l 各部门的员工类型和数量

l 董事、高管、相关委员的情况以及他们的职责

l 关键员工的数据,包括延期支付和激励性奖金

l 组织的收支盈余情况和结盟情况

2、制度文件

l 固定期限雇佣合同和服务协议

l 已通过的行动计划

l 集体合同、员工工作手册、和一些政策、程序指南

l 近两年的员工报告

l 近两年的培训计划

l 曾经请过的咨询或者外部服务机构

3、管理和办公室人员

l 管理责任对应下的员工分类

l 继任计划

l 薪酬、福利设计的方法和等级

l 核心员工保险

l 退休计划

l办公室的空间布置和数量情况

4、工会工厂工人

l 集体合同情况

l 目前的劳工关系氛围和历史曾出现的困难

第5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 现状 动因 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跨国并购是快速积累资本、占有资源、扩张市场的一种重要途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大型跨国公司的决策,影响跨国并购国和东道国的行业经济,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格局,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以年均17%的速度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在2011年前三季度,跨国并购资金总额已经超过300亿美元。纵观国内2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 年~2000 年,出现了第一次并购高峰。这一时期从区域来看这个阶段的对外投资分布在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东南亚和非洲国家,也主要以窗口公司或比较有创新的公司为主,并且集中在一些在当地市场受到欢迎的行业和产品。

第二阶段:2001年中国进入WTO 以后,开始了海外并购的第二个高峰。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6.5亿美元现金及价值6亿美元股票成功收购IBM的Pc业务。2006年1月,蓝星集团以4亿欧元全资收购世界第二大蛋氨酸企业――法国安迪苏集团。2010年8月,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交割仪式在伦敦举行,完成了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世界级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正式成为中国的“自主品牌”。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目标公司主要位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中国企业并购的目的地主要是在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第二,目标公司的行业也相对集中,以石油、化工、家电、金融等领域为主。第三,并购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也开始涉足海外并购。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分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具有与西方企业类似的并购动因,主要包括:

1.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企业进行跨国并购。2009年4月10日,商务部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I地区)指南》。主要以所在国家(地区)有关法律法规、官方统计数据和其他信息为依据,客观反映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别和行业,积极稳妥开展对外投资。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等。

2.规避国际贸易磨擦和非关税壁垒

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 以来,随着国内企业对外业务的增加,加之各国关税的普遍降低,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寻求合法而隐秘的保护工具的国家越来越多。价格优势一直是我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一大优势,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遭受着反倾销和非关税壁垒,涉及纺织、彩电等各个行业,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产品的出口量。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是并购,或是绿地投资,来扩大国外市场,打破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

3.获取战略性资源、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牌等

我国是资源消费大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上未来的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资源支持,每年对石油、铁、铝等重要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高达数亿吨且逐年攀升。近年来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频频进行跨国并购,极大地缓解了国内资源急缺的现状,提升了我国在资源领域的影响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因素。尽管我国企业为许多国际品牌进行代工并每年出口大量的产品,然而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掌控在外方手中,我国出口的产品一般而言也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经济附加值较低。通过跨国并购,中国企业可以将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作为收购目标而获得专利技术,这具有明显的速度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企业通常采取贸易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对于欧美高度发达和成熟的市场,新品牌的进入是非常困难的,进入成本高昂,需要投入巨额广告费用、营销费用。目前,很多外国企业为了提高利润,开始调整公司战略,实施“回归主业,强化核心业务”的战略,将非核心业务和亏损业务剥离出去,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这些资产,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获取优质资产、迅速扩大企业规模的机会。

4.建立海外营销网络,拓展海外市场

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抢占国际市场的一条捷径。对于增长己进入瓶颈时期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既可以依靠目标企业的效应优势增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原有的稳定、系统的销售渠道为本企业产品开辟跨国市场,迅速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策略分析

跨国并购是一条发展的捷径。1+1>2的梦想,让无数企业前赴后继。但这条捷径,却也充满着坎坷与荆棘,太多的企业没能完成它们最初的梦想。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有一个著名的“七七定律”就曾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经济学家张维迎曾说,“成功者的故事只能听一听”。我们也确实看到有很多实施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走得很艰辛,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如何有效提高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率,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制定灵活的跨国并购战略

借助迈克・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产业分析,对公司所在行业及欲进入产业的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公司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考虑公司市场、发展、利润等方面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收购的行业标准和公司标准。其次,采用SWOT分析法,基于企业自身实力对比竞争对手,并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在对公司主要优势与劣势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后,制定企业收购标准。

2.对目标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由于我国企业缺乏跨国并购的经验,往往对各种变量的估计过于乐观,因此在并购活动开展初期,企业应该对目标公司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搜集有关生产经营、人员、财务、资产和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对目标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将未来实现的收益与并购交易成本,以及整合运营成本联系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企业境外投资评价标准体系,使企业可以更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同时也是评价企业并购成果的标准。

3.充分借助中介机构的专业力量

金融机构与国际并购咨询服务机构的联合体及其国际化发展,为国际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资企业境外并购中,评估公司、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作为对境外资本市场了解有限的境内企业,能够得到一家乃至数家信誉、服务及专业水平尚佳的中介机构的协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做海外并购,都去找麦肯锡、波士顿等外资咨询公司。如果中国本土的中介机构能够尽快成长起来,由本土的中介机构来做并购咨询,适合性肯定会更好一些,立场也会更趋于一致。

4.对并购企业进行有效整合

整合是跨国并购的关键,并购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并购后的整合效果。根据国内外一些企业的并购实践,企业在整合上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整合,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要慎重对待对方管理者,并购后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效降低人才缺乏带来的潜在并购风险。二是管理整合,企业并购意味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整合并不是对两个企业管理经验简单的兼收并蓄,要根据并购后变化了的企业内外环境,逐步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实现协同效应。三是文化整合。企业要制定详尽周密的计划,全面了解各自的民族文化、企业历史和文化风格,找出两种文化冲突的主要方面和重叠方面,分析差异的缘由,保留各自文化的优秀成分,再根据新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特点,对企业原有文化进行结构调整、系统融合,共同构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董倩.兰天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分析[期刊论文].时代金融, 2010(4)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 在德战略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来自中国的投资也日益被欧洲的一些经济强国所肯定,纷纷采取了积极的态度,而中国也正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国际的竞争与合作中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了,发展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诸多企业都做好了海外投资的准备。本文旨在对中国企业在德投资进行战略分析。

一、中国企业投资在德国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准备不充分,决定有欠稳妥

有些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不是对市场估计错误就是事后发觉与新的合作伙伴的目标不一致。就拿TCL的国际品牌战略在欧洲没有取得成功一样,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TCL收购破产的施耐德公司,在一年之后,和法国的汤姆逊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因为事先没有做好足够的调查研究,加之收购后管理以及市场战略方面的问题等等,使得TCL不得不将施耐德公司关闭。中国企业对于德国中小型企业比较青睐,特别是那种拥有品牌但是又处于危险边缘的企业,但是,中国在进行海外扩张时却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是因为中国在自己的国土上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没有经过细致的调查救济者进行扩张,决定太过仓促,有欠稳妥。

(二)并购后管理不当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国际并购方面还尚显不足,缺乏并购的经验,许多企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且没有把海外并购的角色地位搞清楚,以致并购后企业的整合管理不当,相对比较落后。甚至有些企业在没有弄清楚客户需求、竞争对手以及销售渠道和法律知识的这种情形下就进行并购,导致被并购的企业很难适应新的发展。

(三)没有并购程序操作

有些企业对会自认为自己对德国企业很了解,在并购中没有按照并购所要执行的基本流程来进行。还有的公司就是对德方太过轻信,在并购后不想被并购的公司派送管理团队,有的甚至连财务总监也不派,放心地让德方进行经营管理,导致公司被转移或者挪用,损失惨重。

(四)对德国企业文化以及法律法规了解不够

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正是这种不同为企业的并购带来了困难。在并购后成立有几名成员组成的管理小组;来对并购企业实施管理,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没有对当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有的甚至连德国不能随便的让员工进行加班都没有搞清楚。

二、中国企业在德投资要注重战略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对德投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中国在德的投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近两年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有了很大的改变,德国还专门在中国建立起了很多促进投资的机构,主要是告诉中国企业该向哪里投资。

就目前来说,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对德国的市场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虽然,中国在德国有很多的进口公司、餐馆以及一些生产性的企业,就像服务业以及旅社等等,但是真正能够收购德国企业的连20家都不会超过。照这样的情形来看,再过几年,对的投资的数量会增加但是不会增加很多,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光有钱是不够的,还要对市场进行了解,企业需要的是战略。

去德国投资,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战略,所以,我国需要考虑的就是是不是有对德国比较精通的人才,是否有技术,能不能与德国的标准相符合。另外,要弄清楚的就是产品将在国外生产后是在国外卖还是到中国来卖等等。 转贴于  三、中国在德国的投资前景与定位

德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德国投资要想赢得暴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通常都只能够取得平均的利润。中国在德国的投资企业虽然已经超过了1000家,但是所雇员工的总数仅仅只是在1万人左右,平均下来每家创造的工作岗位只有十多个,也就是说,中国在德投资的公司全部都为小型公司。从投资的类型来看,基本上就是机械制造业、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这三大类。

据相关统计,直至2009年底,外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余额总数达到4697亿欧元,这中间荷兰的投资为1106.21,占了总数的23.55%,居第一位;卢森堡次之,投资总额是703.46亿欧元;接下俩就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其直接投资分别为400.04亿欧元、399.65亿欧元以及361.33亿欧元。而中国累计总额只有6.29亿欧元,排在第28位,仅仅只占了国外总投资的0.13%,差距十分大,可以说,中国还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但是,虽然中国的起步比较晚,但是中国企业只要把握准方向,依然是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以及巨大的潜力的。德国和中国的工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十分相似的,就像机械制造业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只是这些相同的产业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从总体来看,中国和德国产品的差距就是德国的产品档次比较高,而中国的产品档次比较低,所以,中国可以尝试着把投资定位在科研上,在德国建立研发中心,通过对当地资源的一个有效利用,是非常可能设计出更加符合欧洲人品位的产品。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的优点就是,不但可以使产品研发的速度以及周期加快,更重要的是可能会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得到缩小,对于德国市场来说,它是一个比较挑剔的市场,如果在这个和市场上能够站稳脚跟的话,进入其它市场相信也不会是什么难题。

结语

总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的投资毫无疑问就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所以,中国要在进行投资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投资地点要进行深入的考察,而不管是哪种考察,中国都应该向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进行咨询,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的在德投资进行定位。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投资收益;联想集团;海外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 财务管理概述和企业投资相关理论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及其分配的管理为内容,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1]。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资金活动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财务管理抛弃了利润最大化的传统目标,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树立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两大观念,加入时间和风险两个因素综合考量投资活动是否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和企业的盈利水平。它们贯穿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1.1 投资相关理论

财务管理活动中关于企业投资管理方面的主要理论包括企业投资决策原理和企业并购管理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在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益上都发挥着作用,当然,两者作用的业务类型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主要针对在原有基础上对企业内部进行投资以扩大再生产或维持产能,如固定资产维修或更新的决策、材料自制或外购的决策等投资活动;后者则主要针对企业通过购买方式并购其他企业,以达到规模经济、多元化经营或企业互补目的的投资活动。在并购投资中,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够通过对并购相关的数据的计算作出合理的预测从而为企业并购决策提供参考,使决策更加科学完善,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整个投资的效益。所以,加强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投资决策来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2 财务管理在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中的运用

2.1 投资前做好投资估计评估并购能力

联想集团在确定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进行并购时聘请了麦肯锡、普华永道、安永、高盛和奥美分别担任战略、财务、并购和公关顾问,对联想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并购做了全方位的研究和评估,使得在并购之初,联想就对目标企业的状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并购案有了全方位的评估。

从联想2004年的中期报告中可以看出联想电脑04年2季度的销量增长达14.6%,整体纯利润增加16.2%,联想笔记本的业务比03年中期上升了43%,亚洲市场占有率在04年二季度达到了27%并以13.1%的差距领先第二名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同时,联想调整了非核心业务,缩小了非核心业务的亏损面,核心业务的费用率也下降了0.5个百分点。对联想财报进行分析可得出联想集团04年度2季度末的相关财务指标

资本结构:

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9162217-4890001-30800)/9162217=46.29%

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7143996/3850075=1.856

(2)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7143996-905195)/3850075=1.62

经营指标:

(1)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存货平均余额=6.58[2]

(2)应收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应收款平均余额=3.65[3]

2.2 并购价格的确定

财务管理理论中提供了一系列方法用于并购投资中对目标企业价值的估计,如股利折现模型法、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法和确定相对价值等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使用合理价格并购目标企业,在节省买方资金保证买方持续经营同时给目标企业一个合理的价位以促成并购的实现。因为我们无法获知联想当初如何计算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具体采用的方法,所以本文假设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价值的估计使用的是相对价值法。通过对IBM公司的市盈率、每股收益以及股票数确定IBM的市场价值,再通过估计个人电脑事业部占IBM的股票份额估计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市场价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市值=每股收益*市盈率*股数

市盈率的确定:IBM公司是包括电脑整机制造业务在内的综合性的大型高科技企业,因此其市盈率可以通过与其类型相似的企业来加权平均确定,由于时间原因,难以获得04年的美国股市相关原始数据,本文引用相关论文的原始资料并在计算方法上加以改进来确定当时的市盈率。根据市盈率测算法,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市值为5.5亿美元,在考虑商誉、无形资产溢价等等因素后,购买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业务的价值必然会高于5.5亿美元,联想最终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付出的价格远高于合理的市值、溢价和商誉之和,但是,考虑到联想收购IBM 个人电脑事业部后带来的IBM五年商标使用权、售后战略同盟、协同效应和收购中可能产生的负债和并购后造成的折旧等因素带来的税盾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以及联想的国际化战略,在乐观的估计下付出17.5亿美元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业务的收购也是可以接受的。

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进行并购的前期准备上,通过充分、合理的资料和方法预估目标企业价值,估计整体投资的风险来确定是否开始并购的实质性的工作程序,在企业类似于并购这样的大规模投资上起着巨大的风险警示和价值判断的作用。

2.3 并购的付款策略的规划和选择

选择合适的付款策略,有利于企业并购这类大规模投资完成后依旧保持资金链的正常运转,将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在付款方式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付款方式,使并购后的联想依旧有较为充裕的资金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

联想的付款方式:

根据联想与IBM签订的协议,联想集团与IBM的交易价格为17.5亿美元,其中包括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股票、6.5亿美元现金和5亿美元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负债。而联想和IBM实施战略同盟IBM提供联想相关的支持与服务需要联想集团从05年第二季度起,分三年支付IBM7.05亿美元的服务费用,支付数额分别为2.85亿美元、2.23亿美元、1.97亿美元。这意味着联想必须在半年内支付IBM公司9.35亿美元。很明显,对于联想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要完成这笔资金支付的同时还要保留充分的资金维持企业经营是无法做到的,那么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必须完成的工作。

05年3月24日,联想宣布其获得了以工银亚洲、巴黎银行、荷兰银行和渣打银行牵头的银团贷款,贷款金额6亿美元,期限5年,其利率为3.915%。随后,3月31日,联想以发行2,730,000股优先股和237,417,474股非上市股权认购凭证为代价,获得了全球三大PE公司(德克萨斯太平洋、新桥资本、泛大西洋投资集团)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3.5亿美元投资中,联想集团用于并购的资金为1.5亿美元,剩余资金用于经营。

联想的自有资金加上数额巨大的两笔融资款,最终使联想完成了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此后联想还以1.52亿美元的价格回购了向IBM的4.357亿股超额无投票权股份。

付款后联想的财务状况

联想集团融资成功保证了后续经营现金的需求,但是,数额巨大的融资和支付发生后,一定会对联想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联想财务管理工作在选择付款政策和付款方式上是合理的,保证了联想在进行了如此巨大的投资付款后能够保有较为充裕的资金对其购买的企业进行整合消化,并在此基础上维持自身企业的正常运转。财务管理对巨额投资付款方式的规划实施进行充分的评估,有利于防范巨额投资活动开始后出现的财务风险,对于企业能够持续盈利或扩大盈利规模提升盈利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财务管理通过自身的一整套合理有效的方法,能够合理估计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和投资过程中需要耗费的资金,合理规划企业财务工作、制定财务目标、确定融资力度,有效降低企业投资的财务风险。

财务管理在企业扩大生产、多元化经营、生产链构建和参与并购、海外投资等等投资决策方面为管理层提供合理有效的财务信息。在降低投资成本、估计投资能力。为合理适度投资、降低投资成本以减少投资支出从而达到尽快收回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财务管理在企业投资进行过程中通过跟踪投资过程现金流,将实际发生数和提前指定的计划数进行对比,调整前期计划的不足,实时提供企业财务数据,对财务状况提出预警,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充足供应,维持企业投资过程中的所需资金的保障,使企业在投资后仍能保持正常、高效的运转。缩减回收期提升投资效益。

第8篇

关键词:制造业;走出去;影响因素

1.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现状

多数企业以贸易式路径为主,中小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大多数采取的是出口的模式,产品也多数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劳动密集产生的低价格是其出口的优势所在。而随着经济水平提高,省内部分实力强的企业开始进行海外投资,从对外投资的行业来看,材料、工业、金融服务、日用品以及媒体和娱乐等都是投资金额较大的行业。从投资的目标国家看,涉及国家更广。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非洲等。目标国家的区位选择集中,受市鲅扒笮汀⒆试囱扒笮汀⒓际跹扒笮驼铰缘枷蛎飨

2.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选择缺乏战略意识:一些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目的不明确,有的仅仅是为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或转移国内遭淘汰的废旧设备;有些企业则在“走出去”前对目标市场调研不细,对市场风险评估不足;有的企业想抓住发达国家企业资产贬值的机会,购买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的企业。由于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指导,大部分企业选择“走出去”路径的时候各自为战,甚至同一行业同类型企业选择不同的路径,总体上在路径选择上比较混乱。

“走出去”开展阶段遇“水土不服”现象严重:我省制造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种种困难及蒙受的损失,主要源于对 WTO 规则、国际环境和国际惯例、目标国家的不熟悉。一方面,在贸易类路径中遭遇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与日剧增;另一方面,由于忽略文化整合和企业本土化经营,企业在投资类路径中频频受挫,问题不断显现。

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国家经济尚未恢复、资本市场的银根收紧、货币疲软。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经济受危机影响较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好,人民币汇率具有升值空间,在海外并购中企业具有相对优势,加之很多国家出台了引进投资的优惠政策,这就造成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容易表现出盲目和冲动。企业在投资决策中考虑不全面,缺乏对自身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的评估和企业长远规划,最终导致失败的可能性大

3.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战略选择

加快体制改革:把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山西省制造业的较快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手段,促进山西省制造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快速发展,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制造业。与此同时,针对山西省内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这些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群体。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跨国公司竞争新态势的要求,提升山西省制造企业跨国投资、跨境服务、跨境布局的综合竞争实力,加强 “走出去” 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提升山西省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整体能力。

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在 “走出去” 过程中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装备与核心技术,努力研发高附加值、高端的产品,提高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带动山西省制造业技术、服务、标准进入国际市场,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提高“走出去”的影响力,实现山西省制造业产品质与量的飞跃。

提高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今和未来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故必须重视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注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

此外,在“走出去”过程中,还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经济状况和现实需求,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结论(1)山西省制造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山西省制造业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其特色产业,新兴汽车制造业等发展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山西省制造业有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资本投入效果和利用效果仍需加强、劳动生产率偏低,劳动者素质仍需加强等问题。

(2)在山西省制造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自身方面品牌知名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专业化的国际人才、没有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方面金融支持跟不上“走出去”的步伐、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滞后、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大等。

建议:1.在“走出去”前,需对自身有充分了解,清楚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熟悉国际形势和目标国家国情,包括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各方面;研读目标国家的投资环境和吸引外资政策等。

2.在“走出去”过程中可以借助多方力量,如省内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国外有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通过这些机构可以便捷的获得东道国的很多信息并能有效降低审批上面临的风险。

3.“走出去”之后企业进行本土化发展,需制定与企业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要进行跨文化管理和企业文化本土化,做好与政府、公众、同行之间关系的公关工作,努力利用本土化来规避国际风险

参考文献:

[1] 殷越男. 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2.

[2] 张金城, 中国装备制造业 “走出去” 战略研究, 中国经贸,2015年

[3] 涂玲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路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