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14 16:5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技术创新点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9-0105-02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首先应是创新教学模型,在教学模型创新的基础上,依据所创新的教学模型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效果好于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完成,信息技术才有可能给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才有可能实现深度的融合。

当前,化学教学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为学生开辟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思考,会创造”。下面笔者将结合课例,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并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教师应把信息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手中的笔和纸,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预习环节,制作了手机APP――“合成氨”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分为合成氨工业发展、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自主检测、轻松一刻五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了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网络教室具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将APP下载到手机上,学生也乐于接受手机的学习方式,从而进行个性化学习,共享资源,并能够更省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达成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兴趣

化学学科中技术类的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很容易被教师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教学过程枯燥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然而,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电子白板、教学辅助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还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视听结合,边看边想,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信息的阅读者,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前,笔者带领一个兴趣小组走进本市合成氨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了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参观的同学介绍交流,从而将空洞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突破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学阶段,化学概念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化学概念的意义,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内化为习得的经验。在解决氨气的合成方法这一重点时,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由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学过实验室制法的内容,当时所采用的常规模式是投影实验装置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记忆相关知识,但这种教学模式效率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难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使用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装置,制作了仿真实验室,引导学生上台动手组装仪器,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其他学生还可以补充或者提出各种新思路。这样,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能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学习中,学生如果仅依靠教材是难以获取丰富的知识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例如,课前让学生分工研究,课上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厂的厂长,如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利用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展开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自己优化整理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一方面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计算机等多媒体应用的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尽可能恰当地融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使学生从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笔者所创设的网络教室APP,能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布置个性化作业,请学生继续借助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归纳总结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以及写研究性报告、小论文等,这就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教学思考

第2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下的产业以很大范围产出上的平均成本递减、相对于新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可以获得的融资而言不算太大的资本投入、非常高的创新率、迅速而频繁的进入和退出、消费的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满足这些特征,要求在标准设定方面实行垄断或者企业间的合作,纵向一体化在新经济中往往更为普遥。而这些特征都把新经济推向垄断,同时也推向竞争。“波斯纳的这段话简洁扮炼地概括了新经济时代垄断的一些新特征,而正确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的新特征利于更好地把握新经济下的垄断现象,而在规制的对象、认定、标准和手段上应时而变,使反垄断法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一、新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形成

1.网络外部性、正反馈效应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网络外部性作为新经济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产品对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者可兼容产品用户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因用户数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产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户数目的增加导致更多互补产品供给而实现效用增加则是产品的间接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网络规模扩大过程中的一种规模经济。产生于市场需求,是一种需求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存在,导致某一特定网络产品用户越多,该产品具有的价值越大,从而吸引更多用户,由此形成网络扩张的正反馈效应。在此效应作用下,信息产品市场迅速扩张,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市场垄断性加强,可能形成独家垄断性市场结构。

而工业经济下亦存在的正反馈效应,也有规模经济效应。但是这种来自供应方规模经济导致的正反馈效应,在产品达到一定产量便进入”边际收益递减”阶段,负反馈将发挥支配作用。因此旧工业经济时代,厂商很难将规模扩大到垄断整个市场的地步,单个公司主宰市场的现象难以出现。

2.兼容性与标准化竞争

产品的兼容性指一个“系统”中两种组件结合并工作的能力。两种产品结合并共同提供服务但没有成本时,就说是兼容的。这种产品之间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响网络规模大笑,从而影响产品的应用速度和市场地位。如果产品兼容,拥有的网络价值相同,以成本竞争优势地位。但是如果产品之间不兼容,而网络外部性较强,如果厂商采取先发优势进入市场并形成行业标准,在正反馈效应作用下,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利和市场控制力,甚至垄断市场。由于标准选择中的锁定效应,使得信息市场中,消费者预期对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在信息市场上,新生产品想要进入时,除了自身技术优势,还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差异化竞争等手段来积极引导消费者,通过正反馈效应来形成和扩大市场垄断地位。

3、产品或市场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导致市场垄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场上,先入者的技术标准构筑起后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归根结底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从网络外部性和消费者惰性产生的锁定效应来看,消费者是进入壁垒的设立者,虽然并非自己选择。但是,信息市场上,技术创新是动态过程,创新而带来竞争的持续不断,竞争可以打破垄断形成新的垄断,技术标准也会不断更新。这些竞争围绕技术标准化展开,先入方用作进入壁垒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者进入市场的障碍,竞争也就以此为关键,由此,信息技术不断被替代和升级,也出现了网络经济时代垄断的一方面特征:高竞争和高更替。

4、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为了鼓励知识产品生产而授予知识产品生产者的一定程度的垄断权,对促进技术持续创新十分必要。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己经如此。企业是要从创新的利润中汲取创新动力的。而利润才通过发明专利加以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合理垄断。在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和网络效应更使得企业在信息技术快速变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市场垄断性。比如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市场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市场的特征

1,垄断市场的技术性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技术垄断是企业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由于有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技术的不断扩散和难以仿制的特点,创新企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对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和旧的工业经济时代不同,工业经济时代影响竞争的决定因素在于资本,企业只有拥有足够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竞争的积累主要是资本积累的竞争,垄断的企业多是资本雄厚的大企业。而网络经济时代占有市场垄断地位并不一定开始都是大企业,垄断地位不能单凭市场份额来判断。

2.垄断市场的易变性

在新经济时代,垄断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垄断,技术创新是形成市场垄断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创新技术的不易性和进入壁垒,以及知识产权和专利法的保护,再结合信息产品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垄断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较强的优势和稳定的市场垄断地位。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活动也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使得新经济下的垄断具有很强的世时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暂时性的垄断。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种垄断地位都不可以高枕无忧的,在公共事业领域以外,一个独家卖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动的不像一个垄断者时,才能够争取到并在几十年内保持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说过:高科技的竞争本来是也必然是一场接一场的“胜者通吃”游戏。通吃垄断只是暂时的,一旦有好的东西降临它就会消失。要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厂商必须靠不断创新,来维护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新经济下的市场垄断稳定性和变动性并存,造成了整个市场的易变性。

3,垄断市场的竞争性

新经济下垄断与竞争的关系特征也发生了不同于旧工业经济时代的变化。不复是交替性关系态势,而一定程度上互为强化。伴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虽短,创新频率提高。另外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减小创新的障碍,所以信息市场,垄断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比尔·盖茨就已在警告员工,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而竞争和垄断之间呈现了交替性,并互相激发。:

4,垄断市场的合作性

旧工业经济时代也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但多以价格和产量的合谋形式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福利而为反垄断法所规制。但在新经济中,企业合作大大加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合作的价值更大。另外,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之形成也成为企业合作的必须选择。此外,网络技术为企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条件。新经济时代因产品技术性和开发风险的提高,封闭式创新模式已不再适用。

第3篇

医院医学知识管理是对医学知识的产生、收集、组织、传播、交流和应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包括对主观医学知识和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其核心是要创造一种主观医学知识与客观医学知识相互转化的机制和平台,实现医学知识有序化,实现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医务人员和医院整体的主观医学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实现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医院的医学知识应用水平,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生产率和反应能力,最终使医院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医学知识管理不是独立运行于医院业务之外,而是渗透到医院的每一个临床科室和医疗业务过程中。医院的医疗等工作不是简单的医学知识输出,而是不断的医学知识输入和医学知识输出的过程,实际上要求医务人员不断学习,要求医院成为学习型的医院。

二、医学知识的存在形态

根据载体不同医学知识可分为两种状态[1]:一是存在于医务人员大脑中的主观医学知识,也称隐性医学知识,是医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关键,包括诊疗疾病的能力、经验和技能等;二是脱离于医务人员的大脑而记录于各种文献、网络载体和内含于产品、服务之中的客观医学知识,也称显性医学知识(如无特别说明,以下所述的客观医学知识为记录型的)。主观医学知识与客观医学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首先,二者互相依存,即客观医学知识只有依靠主观医学知识的存在而生成,主观医学知识依赖客观医学知识的获取而成长;其次,二者互相转化,即主观医学知识外现成为客观医学知识,客观医学知识被医务人员阅读、学习又转化为主观医学知识。

三、医院实施医学知识管理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为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从而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医院是医学知识密集的单位,其知识密度在各行业中屈指可数,其医疗工作和业务收入靠的是医学知识。随着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医疗市场开放和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新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国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实际是医学知识的应用水平,是医疗服务的医学知识含量,实质也是医学知识管理水平。医学知识管理已成为医院提高竞争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力措施。

四、医院医学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医院及其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医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管理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支持医学知识管理,建立和营造能够促进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医学知识的环境、氛围和医院文化,有意识地激励学习,克服交流、共享医学知识的障碍。医学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医学知识管理[3]。

(一)加强医院内部医学知识的管理:

1.加强医院内部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要加强本院发现和发明人才的培养、管理;加强本院将外部或实际中某些医学信息转化为独特技能和技术的人才管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这种管理包含资深和知名医学专家的管理[4]。

2.加强医院内部医务人员间交流和共享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主观医学知识中有些窍门和技能是难以用文字及符号表达出来的,在文献和网络中难以找寻,而且主观医学知识通过语言、示范等直接交流和学习起来较容易,所以主观医学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显得非常重要。主观医学知识的特点是自我的、私人的,医务人员会有所保留而不愿传授,医务人员也会存在“文人相轻”的思想而对他人主观医学知识不予重视。医院应创造条件促进和提倡医务人员间主观医学知识的交流、共享和传授,提高交流和共享的效果。加强医疗查房、病例讨论、跟随诊疗和同台手术等交流和传递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鼓励名医实行导师带徒制度,给名医一个名份,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医院应重视内部研究生的培养。现代信息环境下医务人员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加临床科室之间的信任,促进他们交流和共享主观医学知识。

3.加强医务人员把主观医学知识转化为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鼓励他们撰写论文、出版专著和填写病历等。目的主要有:一是有利于医学知识的保存并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传播;二是促进了医务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撰写论文等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需要追踪国内外医学知识信息;三是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主观医学知识水平,使它们更加有序化、系统化。

4.加强医院内部产生的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医疗工作中产生的病案、技术资料和申请的专利等,要加强对它们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

5.加强产生新医学知识的管理:单纯的技术引进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医学知识,实现原始性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和对临床医疗工作不断进行总结,努力创造出新的医学知识,同时要加强本院产生的新医学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管理。

(二)加强医院外部医学知识的管理:

1.加强利用和共享医院外部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加强出外进修学习、请专家来院授课或指导诊疗手术、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开展新技术等的管理,保证医务人员将新的医学知识带回医院。调查表明:在我院已经开展的医学技术创新中,有23%来源于外出学习[3]。医院要重视外出进修学习人员的管理,确保他们把学到的新医学知识带回来。请专家来院授课或指导诊疗、手术则是“请进来”向广大医务人员传授主观医学知识。联合开展新技术是直接利用外部高水平的主观医学知识来迅速提高本院相关医学专业的技术水平。加强管理是引进高水平的医学知识的保证。

2.加强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医院要为医务人员的学习提供客观医学知识信息,如提供有重要技术价值的医学知识信息,提供充足的中外文医学文献资料,建立专题医学知识库,并且提供网上学习和远程学习等。

3.发挥医院图书馆的作用:现代医院图书馆的工作已不应仅仅停留在医学书刊的借借还还,而要跃升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务人员提供多媒体、网上医学信息检索和医学知识服务。医院要加大信息技术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

(三)建立医学知识管理系统:医学知识管理系统是以医务人员和医学知识信息为基础,以整合医院医学知识学习过程、提高医院竞争力为目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的网络系统。医学知识管理系统保证医学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4]。

五、医院医学知识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医务人员是医院医学知识管理的核心:医院医学知识管理以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直接目标,以提高医学知识应用水平为目的,这决定了医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必须以医务人员的主观医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这就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第4篇

论文摘要: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含义,介绍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提出了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再仅仅属于文化范畴,而伴着“知识就是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入到经济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中,成为各组织机构借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虽是知识的集散地,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垄断优势已被削弱,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受到质疑。为此,有必要对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反思,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扩大图书馆的职能范围,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一词是美国著名的恩罔维星国际咨询公司(Entovation)在lO多年前首次提出的。1998年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迎接知识经济》一文中正式提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由于其兴起的时间不长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如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约格西·马修特拉(YogeshMat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而哲学博士卡尔·E·斯维比(Kar1.E.Sverby)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另外丹尼尔·E·奥利里(Danie1.E.O’Leafy)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使用。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换为知识,并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的过程”。_3总的说来,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变幻不定的外部环境,为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整理、组合和发掘,通过学习和交流,在企业内实现共享和应用,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

知识管理的对象主要有两方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是指可进行明确编码,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常存在于书刊、计算机数据库、CD—ROM等载体上;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难以言表,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知识,如个人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个组织的工作制度和作风等。按照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野中几次郎和竹内广孝曾提出的理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及其自身存在着4种变换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并);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知识管理活动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这4种形式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依靠有形信息系统和无形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资源、人力、技术、组织等方面,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符合目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模式。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对知识进行管理自然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将知识管理概念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2.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形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随着倩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图书馆来说,馆藏的概念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馆藏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还有大量新型载体的文献,如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馆藏质量也不仅仅取决于馆藏数量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同时也取决于对联机数据库或网络信息存取速度及存取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而对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也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整序扩展到网络信息等数字资源的整序,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对数据资源进行多向连接、分类整理,建立不同主题的知识库,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广泛的传播渠道,形成及时可用的知识流,以供用户之需。

2.2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能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将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而显性化,推动图书馆的全面有效管理。知识是由人创造,并为人服务,因此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人作为有理想和情感的精神主体,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作为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具有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营造宽松、信任的环境和氛嗣,搭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采取各种奖惩管理措施,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实现个人和图书馆工作的共同创新。

2.3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工作的展开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起着工具和保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并根本决定着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工作巾,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现代管理巾知识的挖掘、存储、传播和共享的基础。例如:利用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隐含知识,使信息向知识转化;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等来实现大量及时的知识存取和传播。

以上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通过信息、人力、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可实现图书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完善图书馆的职能。

3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改变管理观念,进行知识创新管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种类似于仓储式的管理,是人对物即文献书籍的机械二分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人和物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要积极改变观念,改文献管理为知识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进行知识创新。一般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能创新管与组织创新管理3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是通过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与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管理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符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将这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多维的知识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管理目标,建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量。

(2)引进营销理念,提升知识服务质量。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创新同等重要,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使用者,虽然知识使用者为数众多,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图书馆充当中介人,实施知识营销策略,为用户找知识,为知识找用户,巩固现有用户群,开发未知用户群,利用多种媒体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提供各具特色的知识服务。如图书馆建立基于知识仓库和智能搜索引擎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服务;强化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多样性、综合性、全程性,开展全程跟踪服务;调动馆员的隐性知识,为用户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注重决策咨询、学科情报、竞争情报和战略情报等。通过拓展知识服务业务,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化;通过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形成图书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良性循环互动,推进图书馆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

第5篇

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软件理论方法技术在不断演进,软件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也在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提升。由于软件产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软件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软件人才的竞争,软件行业企业核心职业岗位对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科软件人才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达不到这样的层次,而学术学位软件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科学研究,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等难以快速适应软件企业对技术骨干的现实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正是针对这样的人才需求,为软件企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

教育部规划建设的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中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校正在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我们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办学定位就是要针对江苏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南京市打造“世界软件名城”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软件企业培养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软件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地方软件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学术学位培养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针对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科研院所等,人才目标定位为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等。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的是能将知识、技术应用到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高、职业素质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定位为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

学术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修养,重视知识的创新,注重探索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旨在培养相关学科的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培养以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核心的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有高层次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简称ITSS分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并力求标准服务于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于市场需求,最终实现我国信息技术服务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简称ITSS)中“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评价指南一一设计与开发服务”中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设计与开发服务的职位体系分为六个职位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不同的级别,具体包括:

1、软件项目管理:

4级——项目经理,5级——高级项目经理,6级——资深项目经理

2、软件架构设计:

5级——软件架构师,6级——资深软件架构师

3、软件需求/系统分析

3级——需求分析师,4级——高级需求分析师,5级——系统分析师,6级——资深系统分析师

4、软件开发

1级——助理软件开发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开发工程师,3级——软件开发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开发工程师

5、软件测试

1级——助理软件测试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3级——软件测试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

6、软件交互设计

4级——交互设计工程师,5级——高级交互设计工程师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的就是各个职位系列中的4级及以上软件人才,培养规格是以软件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软件企业高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和软件理论基础与知识水平,具有一定软件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善于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具备很强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软件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应用创新型高级软件人才。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术学位培养以学校为主,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参与科学研究。专业学位应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企业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

在信息产业、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南京、江苏、长三角区域的信息产业和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要针对软件行业、软件企业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需要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托软件行业、软件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来培养人才,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融合的办学道路,探索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新途径,形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软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校企合作

(一)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成立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把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技术应用前沿和热点等引入学校,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促进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

(二)企业科研项目驱动学校人才培养

企业为赢得市场往往需要不断技术攻关和研发投入,而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攻关和科研能力,可以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引入学校,驱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为企业降低成本,这对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三)学校人才定向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

学校按照企业所需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毕业后即可投身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企业资源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较好的实验环境、条件、技术和设备支撑,并最好能有实际生产环境来进行实习实训,为此,可以将企业资源引入,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降低学校的实验条件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作为回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科研、技术等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四、人才评价标准

学术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开展科学探索、研究和创新,可以满足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需要。而专业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要。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与学术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在以下方面应有所不同:

(一)毕业论文

学术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主要以科研能力考核为主,学位论文强调理论价值和在未知领域的原创性发现和探究。而专业学位论文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具体问题或者实际需求选题,强调创新性的设计和应用,突出实践过程、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产品创新等,采用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产品设计、项目开发、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来体现,主要考核毕业论文工作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成果

攻读学术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纵向课题申报和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而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横向课题申报和研究、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社会服务、自主创业等。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考核,还可以将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设计开发的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等纳入考察范围。

(三)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学位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针对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培养人才,职业性是专业硕士学位的特征之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可以将是否获得软件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对接职业需求,获得职业资格,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第6篇

1945年3月生,山西大同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先后担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副主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等职务。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处于加速成长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对政府的决策与改革、企业自身的创新与管理、协会的服务与自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哪些方面入手,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下行压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工业化加速期

记者: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工业化快速发展后,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请您谈谈对中国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

李毅中: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的年均增长在10%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产品门类、工业行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有一些关键技术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工业大而不强,在全世界的产业链里还处于中低端,结构性的矛盾、深层次的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投资结构不合理,带来产能过剩,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次是能耗物耗太高,能源、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支撑。第三是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所以我们在十六大提出了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

经济下行,不必惊慌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您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下行压力,经济发展走势如何?应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李毅中:第一,虽然经济发展趋缓,但尚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是我国调控希望的结果,所以没必要惊慌失措。第二,宏观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大,回头的趋势不明显,尤其是出口,受国际影响很大,仍处在低迷状态。

中央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完全赞成。第一从投资来看,要针对有效需求,保持一定的合理的投资强度,不盲目投资,不过度投资,但不是不投资,当前情况下投资还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关键是要调整投资结构,控制过剩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第二是消费拉动,要推进消费分配制度改革,汽车、房地产、家电、高档消费品等仍是消费热点,此外,信息消费有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第三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结构性减税、经营体制改革、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小微企业的政策要加快落实。第四企业自身也要坚持主业、技术创新、信息化管理、“产学研用”相结合。新技术的开发对象是用户,用户要参与研发的全过程。“用”就是要进入市场,研发不能仅停留在论文、评奖上,关键在成果转化。

谨防实体经济 “空心化”

记者:在您看来,现在企业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点有哪些?如何应对?

李毅中:当前国民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较大,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GDP增速和工业增加值的增幅都有所下降,突出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和利润的下降。今年1-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为3.06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1%,其中8月份同比下降6.2%。

究其原因,企业方面,首先是出口下降,今年1-8月出口累计增长仅7%,很多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其次,近年来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11年全年,生产者购进物价指数上涨9.5%,生产者产品物价指数上涨6%左右,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虽然工业企业的利润今年以来变为负增长,但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振荡。从行业来看,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受西方经济影响,加上国内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和政策上的缺陷,导致产生“脱实向虚”,资金不再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存在“空心化”的倾向。

在应对措施上,对企业而言,首先要端正主业,不能三心二意、随波逐流;其次要推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成果转化,提高生产要素水平;再次财务管理要集中、稳健、精细,搞好经济核算、成本控制,减少资金占用,加快周转,推进管理信息化,实现降本增效。

政府要加快行政职能的转变,制定行业协会法和各项法规,并给予协会适当的政策支持。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要端正服务态度,转变自身职能,更好地为政府、企业服务。

“两化”融合要全面推进

记者:请您谈谈“两化”融合对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作用。

李毅中:十六大以来的10年,“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有很大进展;其次,用信息技术提升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效率大大提高;再次,把信息技术嵌入研制新产品的过程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各地建立了许多示范企业、信息软件平台,示范典型取得了成效。

但“两化”融合离我们的建设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进一步实现“两化”融合,我认为第一要提高认识,普及知识,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管层要努力学习,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二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有《两化融合促进法》,《电信法》也要尽快出台立法,电信没有法律依据不行。

第三要广覆盖、全渗透。对不同的企业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要用在企业科研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以此来提高效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与信息化融合。

第四,信息技术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的各行业各领域。包括社保、医疗、教育、城市管理、文化艺术等。

第五,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如下一代通信网、互联网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高端芯片、集成电路、宽带工程等要起到支撑作用。

加强行业技术攻关

记者:今年1月,国务院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明确了新兴产业占总工业增加值的15%,请您谈谈如何培育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从论和时间的视角,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实际,针对如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第8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作为集电子、通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在现代化信息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紧随时展潮流,同时也能和其他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如何使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电子信息工程含义

所谓的电子信息工程就是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保密工作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有关联,为了更好的掌握其中的内容,可以对先进的新产品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新技术业务产业链整合关系越来越大,打破了行业之间的界限,要想使行业间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为了使电子信息化工程更好的在实际中应用,我国政府制定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为信息化工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重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电子信息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现状来看,相关企业并没有太多核心技术,并且长期受制于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国家发展战略来看,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看准了新型电子技术,并加大力度研发。随着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成为时代的推动者,对电子商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一些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一些企业开始对电子商务进行布局,新平台和新业务的兴起,为传统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布局在企业中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一些优秀传统企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公开化,并建立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加快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步伐,促进了产业化的升级及转型发展。以信息化技术带动产业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化需求的着力点,其不仅能提升产业升级,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能使传统优势产业有所提升,也能使战略性产业有所发展,对产业的高端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快速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政府就应该加大支持力度,以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不断的拓宽投资和融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引导移动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数字电视、电影推广、互联网的应用及软件信息服务等工程的开发,以促进产业自主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企业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想使现代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更好的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而人才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因此,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并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要培养一批有着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化产业专家,不断的完善企业技术团队,增强企业创新。同时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不断的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鼓励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的推陈出新。企业要加强国际交流,并展开多方合作,也要积极的参与到国际不同技术活动中去,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国家要大力支持海外人员回国创业,并对其进行优惠,以降低海外人员的商检及物流费用。同时政府也应该支持国外企业在生产规模,使其扩大投资范围。企业应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不断的优化产业环境。

(三)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企业新经济增长点。要想使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更好的发展,就应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特别是经济危机肆虐的环境之下,推陈出新才是企业的生存之计。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企业就应该加强和设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国内发电子信息工程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制造能力,以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增强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要对产业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保证骨干产业的稳步增长。为了更好的满足现代化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应该着重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产品优化升级,使电子产业向数字化转型。要以应用展,大力发展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以增强产业化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培育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技术等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产业不断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技术。虽然我国现在电子信息产业还不够成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将会在世界市场占有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葛利嘉,朱林,袁晓芳,陈帮富.超宽带无线电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110.

[2]葛利嘉,曾凡鑫,刘郁林,岳光荣.超宽带无线通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76-107.

[3]常远.UWB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产生和调制技术的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

[4]朱慧,苏锐.超宽带技术概述,信息技术,2006.

[5]武海斌.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无线电工程,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