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4 16:56: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科研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研创新能力是个人或组织与其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展开竞争的法宝和杀手锏,获得优势的源泉,也是其独特的资源,对现有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识别确定、维持提高并检测其绩效,同时研究开发新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科研创新能力管理的主要内容。科研创新能力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一种综合的系统能力,决定了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必然有着多层次性、复杂性的特征,因而其本身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为了既能说明问题,又考虑到运算的复杂度和可操作性,文章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
目前,个人或组织处于动态环境下,个人或组织能否动态地适应环境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对处于当今动态复杂环境中的个人或组织尤其如此。个人或组织无时无刻不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着信息、资金、人才、物质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这些交流必然影响科研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个人或组织战略的变化。寻找新环境下的竞争优势已成为当前个人或组织的主要问题,而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分析就显得异常重要了。如何识别环境、匹配环境成为动态复杂环境下个人或组织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首要问题。因此,环境识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管理及各个过程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或组织的任何创新行为都离不开知识的运用,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组织具有强竞争力的基础,知识管理成为个人或组织尤其是高技术、高科技含量组织的重要活动。它决定了个人或组织是否能对获得的成百上千、纷繁杂芜的各种知识去伪存真,通过对个人或组织知识的获取、识别、转化、创新和扩散的管理,实现质的飞跃而最终开发出核心能力,因此科研创新能力开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管理能力。
扩张科研创新能力所用到的过程不仅依赖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性质,而且依赖于拥有科研创新能力所有权的集体或个人性质,一种个人形式化的显性科研创新能力可能通过正式的培训得到扩张,经由一段学徒或合作期得到检验,并且借助专业标准来监督。一种集体形式化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够通过一套正式培训、非正式团队工作和团队整合传递,从而管理柔性能力成为科研创新能力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整合能够很好地反映科研创新能力的整合情况,它能够通过重置和整合,复制和淘汰等途径来整合和配置组织现有的科研创新能力,从不同途径来帮助个人或组织提高自身具有的科研创新能力,对现有资源的系列调整来提供新技术研发所需要的科研创新能力。能力整合是经个人或组织各项能力中适合需求的能力互相组合渗透并放大后的产物。将已经扩张得到的科研创新能力根据动态竞争环境的需求而重组和融合,它既包含对已经扩张得到的科研创新能力中优质资源的保护和劣质资源的扬弃,也包含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实现的一系列能力创新,涉及组织的文化、思想状态、个体和群体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整合所带来的一系列动态变化。组织学习把个人或组织的能力应用到新的与之相关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去,有助于该能力的发挥。效率学习通过体验发生,效能学习通过把任意“脚本”的全部节目丰富化而发生,这些脚本用于解决相关但不同的问题。效率学习对个人或组织现有业务领域已精通的能力进行发挥,效能学习通过发挥科研创新能力来探索业务领域的延伸。尽管效率学习遵循个人或组织能力和产品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发生,但效能学习要求有一个积极的管理过程。该过程的难关是为科研创新能力发现新的发挥作用的时机。由于环境、资源和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个人或组织只有通过运用其拥有的资源,不断的与外部环境进行博弈,评估、分析持续发展的资源能力缺口,然后在经营活动中通过资源发挥能力的学习、期权执行能力和博弈学习能力的数量柔性、功能柔性,有形资产的不断获取、创造、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寻找最佳时机对已有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发挥,从而为获取优势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个人或组织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这就要求个人或组织的能力也要随着快速变化的环境不断更新、调整。科研创新能力更新的情况如何,可以显示该组织的管理水平、发展水平,了解能力更新的方向,以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组织的变革创新能力成为科研创新能力更新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上述对科研创新能力管理过程的分析,设定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准则。运用以上的准则对科研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对于不同的个人或组织性质会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在选取细化指标的时候会有所侧重和不同。
二、提升策略的提出
1.加强环境识别能力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识别环境能力,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科研创新理念。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若要提升教学能力,须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特征。
(1)识别不同的外部环境,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符合社会的需求是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配置和发展需要采取有计划的阶段性的调整,根据学校的目标和外界环境的匹配动态的进行配置和安排,同时在这种状况下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也是必要的。
(2)识别内部环境的特征,有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同规模的高校人员的素质、业务的复杂程度、提供的“服务”等是不同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科研水平也会因规模大小不同而有不同,研究学校的内部结构特征状况及重点学科,有利于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2.加强学习机制管理
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外界所需要学习的方面,并能够在产学研合作背景下付诸于实践,而这种实践是科研创新活动中非常关键的学习机制。在实践中,青年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实践将科研成果加以推广,且青年教师处于学习机制中,将经验升华到技术并汇编到正式的程序中,可以使得到的经验易于应用并且加速了常规的进化。学习发现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显得更为重要。善于发现学校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元素,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青年教师通过快速地学习积累新的科研创新经验,这些新的经验被复制,转化、反馈,又成为修改原有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青年教师不断增长的学习经验能够加速获取知识的速度,通过小的成本投入和快速反馈创造更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学习机制是青年教师的经验、技术和知识的积累的最直接途径。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探索性学习,应该包括一些失败类的实践活动。人的素质和学习背景的不同,对于学习的发现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有可能导致失败的结果。对于有效的学习而言,小失败的作用既超过成功的作用,也超过重大失败的作用。成功不能够引起人们去总结经验,重大的失败会挫伤人的自信和勇气导致防卫而阻碍学习。经验性学习需要必要的量的积累,过少的经验导致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难以提高技能。以培训的方式扩充青年教师现有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3.提升知识管理能力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重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即把知识的开发、收集、储存、分析、获取、传递、共享等组成一条知识价值链,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有效地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1)制定科研创新目标。高校青年教师应制定科研创新愿景和目标,当外部环境和信息发生变化时,目标也要随之改变。在复杂和不确定环境下,每位高校青年教师拥有的知识是不完全的,预期只能是合理的。所以由此建立的目标也存在不足之处的,需要在科研创新活动中不断改进。新知识的发现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不端内省和自我修正,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持久的动力。
(2)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关注知识管理个人层面的软要素,它包括一些与科研创新相关的活动如对科研团队成员的选择、发展和支持以及相关联的责任、自我管理等。对于显性知识即储存的文本、档案等,可以方便地阅读并吸收;对于隐性知识,一般是在具有共享知识背景和环境的高校内部或学术交流中产生。
(3)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形式。青年教师要构建自己大脑里的知识库,包括对知识和文档进行细分的形式分类标准和内容分类标准。知识结构的确立既是青年教师所拥有的一般知识、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前提。
(4)确定科学的教学流程、任务。建立科学的科研计划,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重点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目的是将科研成果纳入到具体产学研合作活动中去。
4.提升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因此青年教师必须具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自身的科研经验,提出具有见解性的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延伸到创新的境界。要在产学研合作背景下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科学创新工作,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科学研究课题,在科研上才能有所创新,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启迪和学习思维。
论文提要:通过对我校东莞校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问调查,对如何选择实验内容及设置实验项目;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实验资源,改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的必要性等进行了论述,以鳃决生理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生理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加强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内容的结合,我校东莞校区自2003年以来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学三门学科的实验课合并,组建了独立的生理科学实验室,开设了新课程——生理科学实验。5年来,我们紧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积极学习国内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初步形成符合我校教学要求的生理科学实验课程体系,该课程已成为我校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学生对我室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从中发现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我们对已经完成我科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的结果作一分析和思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校东莞校区第二临床学院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共1603人。
1.2方法
2008年11月,我们同时对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课时的安排,实验前准备情况,教师授课,课堂辅导情况,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情况等方面,把调查内容设计为6个方面19项,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很差5个评价等级,并就以上6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回收223份,有效率为89.2%。经统计,涉及调查内容19项中,学生评价好的有6项,评价较好的有10项,评价一般的有3项。
2.1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评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比较好,特别是实验准备和实验报告批改两方面评价好,有200名学生认为教师实验前准备细致,试剂和器材准备充分,实验过程中损坏能得到及时更换;189名学生认为课后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工作认真细致;有164名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设置较好,教师授课水平较高;90%的学生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态度和蔼,工作认真,遇到问题愿意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而课堂辅导方面学生的评价相对较差,评价较好的仅占8.1%,评价一般为70.3%,评价差和很差的分别占15.2%和6.4%;197人反映一位辅导老师太少,课堂辅导不及时,应加强实验辅导。
2.2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通过对学生意见的收集,反映我室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1)实验内容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点;(2)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偏少;(3)教师授课理论讲述时间过长,实验操作时间不够;(4)大班教学实验组人数及实验组数多,致使实验资源相对不足,每个学生的操作机会减少,而教师的课堂辅导亦跟不匕。
3讨论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较好,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带教老师在课堂辅导方面跟不上,离学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资源有限,使东莞校区的生理科学实验课均采取大班教学,一个实验室两个小班同时上课实验组数及人数均很多,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中很难兼顾到每个组。且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带教老师以年轻老师为主,年轻老师的带教经验不足,部分非生科专职教师对实验的熟练程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导致课堂辅导达不到学生要求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实验资源和师资力量有限,5年来,不同专业的实验课内容变化不大,使学生对部分陈旧实验内容兴趣降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内容的设置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内容,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4建议和措施
4.1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突出专业特性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设计难度不一的实验项目。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应突出临床思维,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基础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实验项目时可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点,联系临床医生的工作,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仿真训练,如可在实验中设置制定用药方案的教学内容。总之,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要有侧重点,实行分类教学。
4.2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我们在不增加课时,保证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学所必需的实验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中多安排如“失血性休克及抢救”这类综合性实验。它们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操作步骤多,操作时间长。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用动物复制临床上常见病例的相关病理模型,并可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动物进行抢救和治疗,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用基础理论解决I临床诊疗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旨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验证实验结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上几种能力尤为重要,可在教学安排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4.3精心做好实验准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预实验。实验课前技术人员应将设备和仪器调试好,试剂和实验器材应准备充分,课堂中发生差错或损坏要及时更换或维护,以保证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带教老师和技术人员必须在课前认真完成预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和实验中的难点,并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可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除必要的交代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外,尽量避免讲小课,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动手时间。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配合实验教学,可起到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的良好作用。
在实验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多走动,多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予正确的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尽量用启发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后讨论,利用学生重视实验结果的心理,以实验结果为基点加强课后讨论,教会学生质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
我们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际情况,组织仪器分析理论课程教师、实验课程教师及实验教学辅助人员共同编写了实验讲义作为主要教材,包括了一些现实意义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内容,共计16个实验项目,其中11个为基础性实验,5个为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内容突出了仪器分析化学基本理论的实用性与综合性。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在每个实验内容后附上了各实验所应用到的分析仪器的操作规程,以便于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完善,该教材的使用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随着新内容、新方法、新仪器的引入,还需要对教材不断加以补充更新,以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确立实验教师实验预试、学生实验预习制度
实验教学小组确立了实验预试制度。每次实验前,实验指导教师集体预做一次实验,大家根据预试实验的结果和现象,总结实验,讨论、研究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异常的可能与原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充分把握哪些实验步骤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切实掌握各项操作的规范与要领。通过预实验还可以检查实验仪器的运行和配备情况,检查试剂配置是否得当,从而保证了后续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为提高实验效果,让学生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并写好预习报告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仪器分析实验更要强调做好实验前预习。一方面大多仪器设备价格较昂贵,操作程序和界面相对复杂,学生存在畏惧心理;另一方面实验的目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做好实验预习,才能避免实验过程“照葫芦画瓢”的现象发生。要求学生通过书写预习报告简单了解实验目的、内容、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做到心中有数,有一定印象。实验基本原理及仪器的组成部分及主要功能一定要重点预习,因为这是仪器设计原理或仪器框架结构的依据。见到仪器设备后,再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为保证学生实验预习的效果,课前将对预习报告进行检查,并进行适当的提问,检查的情况将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其中一项。
3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加强各环节实验指导
实验课教师在学生实验前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可能像理论课一样详细讲解,关键是怎么讲,重点讲哪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性。课堂上教师讲述各种分析方法原理和仪器结构部件时,难免抽象乏味,难于理解。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在实验室面对仪器再进行讲解,这个问题会迎刃而解。实验课教学内容的讲述过程可分为四步进行。第一步是先要简明扼要地讲清方法原理;第二步结合仪器讲解仪器结构组成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讲解时尽量能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仪器的结构组成。由于现代仪器自动化、集成化程度较高,很多部分难以直观的观察到,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淘汰闲置的旧仪器设备,将仪器设备分解、拆开,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进行使用;第三步是结合实验内容讲解具体的实践操作和仪器操作步骤,指导教师应亲自动手操作仪器设备,演示仪器的功能、操作方法;第四步是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尤其是安全问题。如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实验时开、关乙炔燃气和空气助燃气先后顺序问题;在做ICP实验中样品消解时,微波消解仪的使用注意事项;气相色谱中,载气要先开后关等。给同学们讲清楚可能造成的影响、危险以及对仪器的损害等不良后果,提醒学生们在操作中更加细心。在学生实验时,仍会有部分学生“迷迷糊糊”,少数学生不够积极主动去操作,也会有少数学生存在胆怯心理,担心安全或怕把贵重的仪器弄坏,导致实验时畏手畏脚等现象,因此一定要严格要求,不训斥多鼓励,加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既可以主动提问和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师生讨论等形式把相关的基础知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结合进来讲,活跃实验气氛,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扩展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实验兴趣。指导教师在注意学生仪器操作的同时,也应注意观察试剂配制和样品处理等基本操作。在仪器分析实验时,学生往往对基本操作重视不够,如移液管的使用、标准系列溶液配制、样品处理等。发现操作不规范,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规范地进行基本操作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清楚这些基本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好坏程度与仪器操作同等重要。另外,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绘图也是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一项任务。我们让学生将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内,指导学生利用excel或者ori-gin软件现场进行数据处理、作图,让学生逐步学会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对其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现场处理数据所得结果作为评价实验成绩的一项重要参考。
4仪器设备实行开放式管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开放实验室可弥补传统教学培养模式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室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4]。为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仪器分析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在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学校SRT项目、毕业论文设计或者是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时,可根据需要向实验中心预约使用仪器设备。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与开放实验室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保障仪器分析实验室的开放和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学院引入了“大型仪器综合管理平台”系统。该系统可通过校园网实现对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管理上采用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资格审查准入制度。获得使用资格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进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大型仪器管理系统,预约使用时间,并在预约的时间内,刷校园卡上机,独立操作仪器设备完成实验。资格审核以及仪器使用信息的在线管理对于学生能够起到正面的督促作用,由于责任到人,能促使使用人认真的学习仪器的操作规程,小心谨慎的进行仪器操作,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责任心,并且保证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5提升教学质量需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仪器分析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现有水平和成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仪器、新方法不断出现,要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新方法和新技术,就必须不断增加与新仪器、新技术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而如果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是做不到这些的,因此,实验教学用的仪器设备的更新、添置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2)实验内容要不断更新。尤其要与实际生活和科研相结合,把一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或让学生用仪器方法解决有关科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可开设一些比较大的综合性实验。通过联合使用多种仪器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仪器方法训练。(3)发展和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的出现和发展对仪器分析的教学显示出有效的辅助和促进作用[5]。“虚拟实验室”可以模拟实验现象和操作流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熟悉和操作各类大型仪器设备,能够弥补实验条件有限带来的弊端。虽然“虚拟实验室”无法代替真实的实验环境,但作为一种虚拟的、直观的、灵活的辅助技术和手段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实验条件和客观资源的缺乏对学生仪器分析实验需求的限制,使学生有机会了解高新仪器,观察仪器的内部结构与原理。发展和不断完善“虚拟实验室”,充分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也是搞好仪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措施。
6结语
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机化学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如重结晶、萃取等;简单化合物的制取,如阿司匹林的制备等;最后是验证一些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如生物碱、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等为主要内容,以上内容基本都是以教材里已被检验了的实验部分为主,这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不可取的。
2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内容改革的举措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主要从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进行研究。
2.1授课方式的探索首先,在上课程之前,批改学生的预习报告,知道学生预习实验的认真程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进行补充,如果是学生预习知道的东西可以简略的带过,对学生没有预习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并提出在实验的时候可能出现的问题抽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换角色,让这“教师”讲解该实验,最后教师再针对该学生的不足加以点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对有创意的学生要给予热情、肯定和赞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实验课程的热情,使学生做到上实验课之前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安排的工作。在每次课的结尾时,向学生宣布下一次实验。其次,在实验准备的全过程中让全班学生分组参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按照实验要求来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所用试剂的配制等。同时,给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实验的设计,自己根据所找资料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药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方案可行性的判断,得到老师的批准后,让学生自行实验准备,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对整个实验内容的整体把握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对生物科学专业化学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化学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对基础实验技能的操作实践和设计实验原理的初步理解,比如熟悉提纯的原理及操作、简单的制备等,从而对化学实验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够掌握比较基本的化学实验理论,对学习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因传统教学主要是基础实验和验证性质实验,本文主要将基础有机实验与有机设计实验以及综合实验融合在一起,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开设大量的基本实验来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减少验证性实验的个数来为后续的实验做铺垫,比如重结晶的操作实验,可以让学生做苯甲酸、乙酰苯胺以及萘等来巩固此操作。其次,多开设与生物科学专业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因综合性实验难度比验证性实验要大,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比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时间短,设备简单,但是效果不好;另一种方法用索氏提取器做,所需时间久,装置也比较麻烦,效果明显。还有葡萄糖酸钙制备、从槐花米中提取芦丁等,这些实验都与生物相关,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3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采用科技论文的格式,包括中英文摘要、引言、仪器与试剂、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4]。这样写的好处是有利于对学生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知道论文的写法,也为写毕业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验考核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实验考核体系是以实验报告为主,不注重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因为预习、操作、报告以及期末考查等贯穿实验的整个过程。传统的体系导致学生只注重实验报告,不注重过程,而使很多基本的操作技能都出现错误。最终不能够地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评价、更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实验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将不同教学项目的实验设计其具有不同的功能,并实现各个教学环节上的松紧适度。此外,为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实验课的不同环节,充分扮演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有序、高效地进行实验。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进行改革,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准确地考核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途径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重要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
(一).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历史新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和准绳,能完成教学目标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的获得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对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理解这个教育理念真正的含义。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教学设计:一部分老师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关注的依然还是“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得不够;而另一部分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特别重视三维目标中的后两项,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似乎夯实了基础、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重视能力就会落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表演和作秀。这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的宗旨;不利于历史教育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公民。
事实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统一体。所以不但不排斥或贬低知识本身,恰恰相反,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思考的方法。我们必须认识到,知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发展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坚强基石。因此,准确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乐于学习新知、探求未知、掌握某项技能的巨大动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的潜能挖掘出来,成为影响历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和解读历史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强,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和较好地理解知识信息。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我就剪辑了央视一套播放的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给学生看。有很多学生在下课后和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看得很投入,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多媒体的运用会受到制约,这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课本、地图册、练习册等资源,如插图、地图可增强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教师可教授学生看图的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去观察分析,通过这些感性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发起热烈持久的情绪。
(三).围绕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形成正确的认知。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多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多数问题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方法上加以引导。在历史理论方面要教会学生深刻领会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用之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如这些历史理论、方法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评价人和事时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杰出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确定哪些知识要讲、怎么讲。教师讲解的重点应在于学习目标中要求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着力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概括要点、提炼观点、澄清疑点、分析易混易错点、落实考点。精讲基本的框架线索、系统的历史知识、重要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分析比较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点拨历史思维。
3.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并带有梯次性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通过提问让学生作答。如果学生回答的答案和问题设计时老师自己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要让学生讲一下他的思路,从而判断学生的答案是否有道理,切不可盲目批判。如果学生的思路是错误的,可以通过学生的分析找到错误的根源以便及时加以引导。
三、优化反馈信息,重视教学反思是辅助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互动活动。为了更加有效的实施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就必须优化信息的反馈,它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一些看法,使教师能及时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优化信息反馈。教师对信息的反馈要坚持及时、多面的原则。教师必须经常性的通过上课提问、做一定量的作业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哪些地方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对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大有益处。同时,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阅历等,所以一两个人的反馈信息不能代表整个班级的真实情况,教师必须从多数人的相类似问题中提炼出一些具有共性的信息加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反思”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教育界被广泛使用,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当代美国社会学家斯甘甚至直接把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职业生活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剖析并通过自我学习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探求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它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把握教材;有利于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有利于改进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要实现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以上几个方面一定要勤下苦功。为了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中国教育新闻网
转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是新课程背景下改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为此,首先高中物理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要及时转变观念,认真研究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抓住高中物理实验的一些新特点:一是更加强调应用性实验的重要性,例如传感器、示波器、游标卡尺以及螺旋测微器等的操作和使用;二是更加强调探究性实验的重要性,例如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之间的关系、利用多用电表来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等。其次,高中物理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要吃透物理实验的精神实质,彻底革新过去“应试”的物理实验旧思维,一是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点转到讲授科学的学习法上,例如留迹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法以及转换法等;二是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点转到讲授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上,例如图像法、平均值法以及列表法等。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电学实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电学实验电路构思的训练,引导学生遵循审题、电表选择、测量电路选择、控制电路选择以及滑动变阻器选择这一程序开展实验。
2.加强高中物理实验室建设
新课改背景下着力加强高中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是改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物质保障。为此,国家和学校首先要提升建设高中物理实验室的认识,明确物理实验室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设立物理实验室建设专款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切实用于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购置。其次要适当增加高中物理实验室的数量,保证能够有序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确保高中学生有充足的机会进入实验室学习和提升。最后,国家和学校还要注意高中物理教师和实验室管理员素质的提升,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打造一支专业、合格的师资队伍,从而切实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高中物理教师还要努力丰富实验室课程资源,积极引入“日常器具实验法”,例如在,易拉罐经过改装后便可以代替法拉第圆筒,学习反冲现象时,把电风扇固定在线槽板上,线槽板下垫几根笔芯,启动电风扇后,可以看到明显的反冲现象。而在“物体失重”这一实验中,可用矿泉水瓶扎孔后装水,再让它自由下落,学生即可看到水不会流出的现象,领悟到现象其中的道理。
3.创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创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一环,新课改背景下要积极采用自主探究模式、多媒体辅助模式以及以“演示实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等新的教学模式。首先,以“演示实验”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响应新课改提出的“物理实验与科学探究”这一概念的体现,是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点。为此,高中物理教师要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演练”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弄懂物理教材上的原理、规律,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激光演示光的衍射实验”教学时,可以在实验中采用“演示实验”法,用微小放大的方法将衍射图样对准教室的墙壁,然后让学生用白纸就近挡住激光进行观察。其次,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模式,可以将复杂的物理实验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实现实验的动态或静态演示,从而提高物理实验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演示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在做这一实验时由于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很快,凭借肉眼很难清楚地观察到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的下落情况,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物体下落的慢镜头播放出来,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从而改善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4.结语
影响科学试验教程的因素有许多,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根源也不同,原因有以下几点。
1.意志不坚定,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又顽皮好动,尤其是男孩子,总是对桌子上的实验器材充满好奇心,没有坚定的意志力,总是忍不住去触碰实验器材。
2.部分地区不够重视科学课,使科学课变成“副科”。尤其是在偏远的乡村小学,很多科学课由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来任教,老师的科学教学知识不够专业,科学课上不教学生做实验,而是在黑板上解说实验,使科学实验课丧失了意义。
3.实验教学方法不当。部分教师习惯了在科学课堂上只顾灌输知识,让学生依样画葫芦似地跟着照做,或者因为课堂时间不够用,就以点代面,统一公布答案,草草收场。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是仔细一问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他们就会一脸茫然。
4.实验内容太过于简单或者太复杂,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内驱力不足。比如在上《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一节内容中的“各种形状的鱼在水中前进”实验,学生的手感各有不同,所以教材中的提示设计实验就很难有科学的结论,实验教学就会沦为走过场而已,无法让学生深入探究。
5.在当今社会,许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许多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导致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薄弱。
二、如何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首先,走进实验室前,让班长组织同学排成整齐的队伍,在实验室过道安静地等待。要求同学们按时到实验室,因为科学课是一堂很严肃的课堂,如果因为其他科目的老师拖堂而造成迟到,那么科学课的老师应该和其他科目的老师沟通。按时上课是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科学实验需要充裕的实践时间。
2.要教会学生善于倾听。基础较好的同学一般性格有些自满,只想表达自己却不愿意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在其他同学发言时,在底下自己搞小动作,而不关心讲台上的同学在说什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及时纠正这些同学爱搞小动作的坏习惯,强调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3.安排学生自主分工合作。由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自主分成几个实验小组,组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定期轮换组员的角色,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要特别关爱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多多帮助他们,促进班级的团结友爱,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
4.教会学生整理实验器材。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应该坚持让学生正确地整理实验器材,第一节课,第二节课……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养成整理实验器材的好习惯,对于没有完成整理材料任务就离开实验室的小组要批评,并命令其回到实验室认真整理器材。
5.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能够极大地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6.精心预备教学方案,实现实验教学省时高效的目的。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教学尤其重视教学的生成性,但仍需要教学预设,否则教学就会变成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教师应该巧妙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有效地生成,才能展开有效的探究。在实验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实验中严格地要求学生遵循规则操作,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并增强学生对实验数据重要性的认知,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论文摘要:新课程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在“正方体的截面形状”一节,我让学生从家里拿来萝卜、苹果等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多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在每堂课开始时,我就鼓励孩子们:“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哪位学生答错了,我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对较难一点的问题,我经常采用让他们上讲台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敢精神。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每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1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对说理的表述学生是一个难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爱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具有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