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4 16:56: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物化学工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设计;目标;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1-03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本质的科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该课程是生命科学院开设的重要基础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拓展课程[1-4]。早在1993年全国化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福州会议上就决定化学工程专业必须开设生物化学基础课,教育部“面向21世纪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组也将生物化学内容列入化工类专业必修课内容之一[5]。如何使“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既能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又能突出化工类特色,是目前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关键作用。教师必须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教学系统中的诸多要素进行设计,才能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本文结合化工类学生特点,在对生物化学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构建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教学分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因此必须对教材和学情进行深入分析。
1.深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材是构成教学内容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分析教材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教科书有两种功能,一是教学资源的功能,二是教学工具的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而存在,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材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和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与此同时教材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作为教学工具,教材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或可以再造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其多重价值,以适应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关键。所谓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多重价值,就是指认真的钻研,深刻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和活动策略及其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工科院校课程改革,不仅重视教材作为信息资源的功能,更强调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知识”向“素质”转变。比如,在讲到“核酸变性、复性、杂交和核酸研究技术”这一章节时,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原理上的信息价值,还要挖掘它更深层的探究价值、应用价值及情感价值等。比如与之相关的社会研究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油、小球藻的开发应用、DNA指纹技术以及高科技成果带给人类利益的同时所产生的情感价值等,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
2.深入了解学生,找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想状况,才能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授课的对象是化工类本科三年级学生,这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和思维发散性较强,已系统学过有机化学,但生物学知识薄弱。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我们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其中80%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科研内容和科研动态,85%的学生要求增加与职业发展相关联的内容。这说明他们关注职业发展,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结合这些学情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强调用科研带动教学,用实例来延伸课本知识,并以此为契机,准确抓住师生情感交流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凝练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生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及相互统一的。比如,DNA复制这一章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复制的特点、过程以及DNA损伤和修复,它是达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的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平台,既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让它成为学生探究科学、联系社会实际、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突显工科特色,教学中关注学生职业发展,重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它是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发挥着调控的作用。
“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微观抽象,概念多而繁杂且学时有限,加上工科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薄弱,增加了理解难度。如何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是突破难点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不断地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启发式、科研反哺、案例式及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归纳并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科研反哺,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思路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近几十年来,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而生物技术最核心的技术就是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跟基因工程紧密相关,通过介绍克隆羊、转基因大豆、亲子鉴定等这些同学们熟悉的技术以及结合教师团队研究的课题,比如转基因富油海藻的培养,这也是目前有关生物质能源比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结合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出课堂内容。
2.营造氛围,授业解惑。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都比较抽象,比如DNA变性,教师通过现场展示的DNA双螺旋模型进行阐述,把原本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化,同时抛出思考题,变性后DNA会引起哪些理化性质变化?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思考过程中,再抛出第二个问题变性后OD260为什么会增高?通过巧设悬疑,层层递进,引发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从有关DNA双螺旋的结构和组成上考虑,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答案。通过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复性是变性的逆过程,这跟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概念相类似,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出复性和减色效应的概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导想,拓展应用。工科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加强基础、面向应用。教学中多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比如核酸研究技术,通过列举DNA指纹技术将书本知识得以拓展,DNA指纹技术这个在刑事案件中用得非常多的技术手段,常用于罪犯的指认,而Southern印迹的杂交技术就是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另外,还可以跟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发散思维;通过知识延伸,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师生的双向互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提高了教学效果。
4.总结反馈,深入探究。生物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学生难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精练的语句把教学内容总结出来,再给这些语句赋予特别的含义,这样的教学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一些暂时难以理解或易混淆、易遗忘的知识的印象,方便其记忆。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转变学习方式,但是这种转变,更多强调从被动到主动,从一元到多元[6]。通过“DNA分子杂交能否用来基因诊断”、“食用玉米油氢化制造的黄油还是乳化制造的黄油有益于身体健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研素养。
5.多元化训练,提升综合能力。课堂学习始于课外,结于课外,课后的温习与拓展,迁移与巩固,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由于生物化学对于化工类学生来说属于考察课,平时成绩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以自主研究题为载体,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可以拓展课堂知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开展小组课外讨论,并进行课堂PPT展示,通过合作学习,促进成果的形成与共享。同时教师加以点评,通过课后的多元化训练,不仅可以实现课前课后的教学互动,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三、构建教学平台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完整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这就需要借助教学平台,让学生去亲历、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构建了四个教学平台。
1.学生活动平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合理地构建学生活动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堂课通过教师巧设悬疑,引发学生去讨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实例,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课后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师生互动平台。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如何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成主动式的学习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课堂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归纳;通过案例呈现,学生分析,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师生互动,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从而有利于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活动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把自己课堂教学设计内容通过教学活动平台去实施,这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科学、充实、突出其实用性,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教学方法要适宜,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课难点之一是分子杂交技术,通过Flas演示分子杂交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直观的画面,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难点之二是重组DNA技术,通过科研成果分析、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4.情感交流平台。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构建情感交流平台。结合大三学生关注职业发展的特点,课堂上注重科研带动教学,通过知识拓展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通过课后多元化训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调研,经常反思教学,及时整改,师生情感得以交流,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作,教师应依据现代教育理论,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学生,凝练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平台的构建,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率,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其友,张云波,王永强.化工专业本科“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2,(6):49-51.
[2]赵越.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08-109.
[3]高健.工科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7):113-114.
[4]刘宝亮.非生物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09,37(7):218-219.
[5]李再资,黄肖容,谢逢春.生物化学工程基础[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9):40-46.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2012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1204)。
【关键词】生物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多元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占用一个学期,达大学教育阶段的八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各种工具书、应用计算机、外文翻译、工程设计与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同时通过毕业答辩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材料组织能力、讲演与口头表达能力、反应敏捷能力。东北电力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经过多年的教研总结出:这些培养目标仅靠在校园里苦读书本、纸上谈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只有到社会实践中去,走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
一、改革的措施
1.采用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个性化培养
将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分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型、签约就业型和自主创业型三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并结合自己的毕业去向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新颖创新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专业教师把关审题;也可支持学生到就业单位或实习实训基地做毕业设计(论文),可使学生受到正规的科技开发训练,熟悉未来工作单位的环境和要求,提前完成由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自主开放型"实验项目的研究,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和研究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支持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这些措施能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增强我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建立和完善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
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研究等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借学校人力资源进行研发工作,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培养人才,互利互惠,建设一批工程实践基地,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作为生力军,直接参与工艺设计、产品研制、科技开发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形成了特色。我校地处各大类企业门类齐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有优越的校企联合优势和校企合作传统,同时,各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多是我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可依托本地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论文)联合指导企业基地,在培养一批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解决了教学设施和工程训练场地不足及到企业实习只能以参观形式进行的困难,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保障。
3.建立和完善实效显著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
利用校内资源条件,发挥学科优势,依托我院学生科技园、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省水处理实验中心组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校内工程训练基地,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4.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工程实际能力再培训,增强题目的工程实用性
近几年,我专业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但没有工厂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深入的工程背景。因此,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在学生到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也下到企业锻炼,亲身体验工程实际和生产管理运行过程,积累工程经验,既可提高他们的理论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也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水平。
5.建立可操作性强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方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要求及联合指导协议书等教学文件,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序进行。为考核学生的培养效果,制定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实行10~15%的末位复审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是教师的一种自觉需求,教师既可以寻找科研立项课题,也可为企事业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习生产新技术,反过来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更加广阔的空间,有利于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这种模式也是学生渴望的,学以致用,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一方面考研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前进入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专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乃至全国的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等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委托的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真题真做感兴趣,更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与优秀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人才流失,增加了引进人才的可靠性,节省了培训费用。
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有效地缓解了我们专业实验资源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验设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缓解学校因扩招而造成的资源紧缺的状况,提高了企业与科研院所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这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造就优秀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可全面提高我专业的教学质量,是我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高等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冀满祥.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2-143.
[2]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1(6):59-61.
关键词:专升本 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质量提升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每年来自北京多所高职院校的高职会计等相关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北京联合大学开始为期两年的专升本阶段学习。以2013年入校的高职会计专升本学生为例,其在高职阶段毕业的学校和专业如表1所示。
专升本阶段教育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齐再前,2011)。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服务于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综合性环节。北京联合大学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高度重视,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在毕业论文教学初期,学校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把关;在毕业论文教学中期,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督促学生和指导教师加快写作速度和提高论文质量;在毕业论文教学末期,对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大学生防抄袭软件检测;学校组织专家对最终形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抽查;每年从参加答辩的毕业论文中择优分别进行二次和三次答辩评选院级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并对获得优秀论文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奖励。但是目前,在专升本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择、毕业论文内容和论文指导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
1.选题研究范围过大。有些毕业论文题目研究范围过大,如:“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研究”“我国企业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研究”。这类题目超出了专升本学生专业研究的能力范围。由于专升本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对存在的宏观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把握,结果只能是整合他人的研究成果,很难提出自己的想法,创新不足。
2.选题专业相关性不足。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应该是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筹划、审计等方面的理论专业知识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具体实践进行相关研究。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提升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撰写与专业相关的总结、汇报等工作论文打下基础。而有些毕业论文题目如:“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的思考”“××企业的营销策略研究”等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相关性,学生为了写毕业论文,需要从零起点开始学习,花费几乎半年时间所写的毕业论文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未来工作几乎没有任何裨益。
3.选题过于老旧。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为近些年没有新的研究成果、比较老旧的偏理论性题目,如:“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这样的题目由于没有新的研究进展,也很少有公开的新的典型案例,教师也写不出有新意的内容,学生只能是把相关资料和别人写的论文进行整合。
4.选题难度过大。有些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感兴趣的内容,要求学生选择一些比较前沿或者比较边缘的题目,如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法务会计等相关内容。这类题目理论界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本科生进行这类题目的研究难度太大。而且这类题目偏重理论研究,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通常不会遇到这些问题,实用性不强。
(二)部分毕业论文内容存在的问题。
1.理论部分比重过大,实证研究不足。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几乎都是理论性的内容,由于专升本层次的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无法进行专业相关理论问题的创新研究,只能从网上或是其他资料上整合别人的理论研究结果,这样论文就几乎没有新意和实用价值。这类论文也偏离了专升本会计专业培养财务会计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偏重数据计算,缺乏自身的分析和思考。这类论文比较典型地存在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类论文中,如“工商银行财务报表分析”“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质量分析”等,这类题目的论文专业实用性比较强,比较适合专升本的学生,可以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具体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但有些学生只是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把进行相关财务分析的一些财务指标计算出来,并罗列在一起,缺乏自身的分析和思考总结。
(三)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也是专升本学生找工作和实习的时间段,很多会计专升本学生在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正是事务所年终审计工作最繁忙的期间,有些学生长期在外地出差,实习工作任务繁重。另外,专升本会计专业学生外省生源较多,有些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工作和实习。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难做到定期去学校与指导教师沟通,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这比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效果要差很多。
二、对策及建议
专升本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从高职院校选拔的优秀会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他们普遍勤奋好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在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合理安排对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尤为重要。
(一)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组织专家在早期对全部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检查,中期对毕业论文进度和内容进行抽查,末期对形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抽查,这对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其中的不足是早期的毕业论文选题检查和末期的毕业论文质量抽查通常是把专家检查结果的书面意见传达给指导教师,这种书面的交流有时会表达不够清楚。另外,指导教师有时不能认同专家的书面建议,还是坚持原来的论文选题。建议专家对认为不够合理的毕业论文题目和毕业论文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与相关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指导,这样专家也可以回答教师的困惑。另外,建议每年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题目和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点评,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学习经验和不足,从而提高指导教师的论文指导水平。
(二)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专升本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应该是在基础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专升本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相对于本科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目前专升本学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是指导教师指定题目,或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后确定题目。专升本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通常已经有了自己的专业兴趣点,但不知道与自己专业兴趣有关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选题,建议在校内外专家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指南》可以方便学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的基础上从相关论文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也能够给指导教师选择题目提供借鉴。另外,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该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性专业知识应用于现实实践,但有些指导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给学生指定一些与专业无关的题目,如果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题目不在《指南》中,学生可以与指导教师沟通,要求写《指南》中的相关题目。
(三)在2年级第1学期初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专升本阶段学制两年,通常在2年级第1学期末放寒假前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主要在2年级第2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而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实习和找工作的期间,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而且由于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高职阶段的专业也不尽相同,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指导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在短期内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和论文内容的写作的压力也很大。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在高职阶段已经进行过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高职阶段也进行了毕业论文写作,已经有自己感兴趣的大致研究方向,而且经过一年的专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也有了大致了解。建议在2年级第1学期初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在2年级第1学期初就可以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思考和查找写作毕业论文的相关资料,提前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这样不仅学生与论文指导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解决第2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和实习,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不能定期回学校接受指导教师指导的问题。可见,提前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都有帮助。
(四)选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专升本学生与本科学生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高职院校,高职阶段学习的是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专业,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差异较大。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另外,对于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应该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题目,对于专业知识掌握扎实而且善于钻研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难度较大且收获也会较大的题目。S
追梦――各具魅力的研究院校
几十年来,为了人类医疗水平的提高,生物医学工程的追梦人坚定地做项目、搞科研,研发出一个个新的医疗技术,更培养了一代代的生物医学人才。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院校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从最初建立院系学科到分专业发展科研,再到如今培育人才做实际项目,每一步都走得精彩。
重点名校
清华大学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理工科高校,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得天独厚,生物医学工程系也不例外。该系强大的师资力量不可小觑,教授就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另一方面,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硬件设施优越。院系所在的医学科学楼拥有7个科研实验室和4个教学实验室,各实验室设施齐全,更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供师生研究所用。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自创立以来,在医学信号处理、生理系统建模仿真、超声成像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系统地研究,在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神经工程、分子影像等新兴方向有明显特色。毕业生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也有国内医疗仪器产业的领军人物,更多的是国内教学、科研、国防及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总数在30人以内,具体到校内校外是1∶1的比例,考研招生的人数大概在15人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于1979 年,同样是我国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院校之一。正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起步早,发展也较为成熟。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旨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及临床医学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生物医学仪器、神经科学工程、医学影像信息、生物纳米材料4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端研发人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施精英式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实行导师制,进行全方位的导航。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夯实数理生基础及专业基础;三、四年级根据领域方向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拓展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方式让该学科的毕业生更出类拔萃。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
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生物学 319 53 6.18∶1
化学工程与技术 43 9 4.78∶1
生物医学工程(83100) 95 30 3.17∶1
生物医学工程(430131) 8 21(含推免) 未知
生物工程 7 4 1.75∶1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在业内声名远扬。2000年,在原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该院下设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科学与工程系两个系,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所、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癌症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六个研究所。依托学校的整体实力,学院还设有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三个重点实验室。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人。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立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在大学中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也是国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命科学学院由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生物化学系五个系级单位组成,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遗传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学院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力争在科研成果、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2010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生态与进化生物学 18 6 3∶1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 49 11 4.45∶1
遗传学 90 42 2.14∶1
生理学和生物物理 8 5 1.6∶1
生物化学 128 48 2.67∶1
实力院校
浙江大学
1977年浙江大学科仪系设立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相继建成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隶属浙江大学信息学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其生物工程系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业内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学院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术研究机构。学院与国际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广泛,多次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实力派院校之一,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科研实力强劲,现有科研实验用房6千多平方米,历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居国内外领先地位。
学院硕士招生按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生物传感技术、定量与系统生理等方向进行,按下表中的小专业录取。其中免试研究生比例约50%。
2010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
人数 录取
人数 推免人数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110 24 未知
生物医学工程(083100) 86 46 未知
仪器仪表工程 1 6 5
生物医学工程(430131) 6 14 8
东南大学
作为国内生物医学行业的佼佼者,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以强大的实验平台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见长。该学科设有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另外,在苏州、无锡等地开设科研基地,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平台,更方便学院与校外公司合作。在教学治学方面,全院师生在韦钰院士的带领下,在追求知识和理想中求实进取,勇于创新,创造了很多卓越的科研成果。
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学术思想活跃,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大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可到生物医学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从事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考研招生时,学科分两个方向来录取。对于初试,考卷一般都不会设置太难,主要是对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查。
2010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推免人数
生物物理学 15 4 0
生物医学工程 106 61 13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依托学院建立的科研基地包括: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中心、科技部基因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英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中德马普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合作实验室等。近三年承担国家和省(市)研究课题234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 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18篇。
学院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医学成像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纳米生物光子学与生物传感技术、人工器官等。近两年的考研报录情况未公开,但历年报考人数一直在全国高校内居多。
逐梦――与时俱进的研究分支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也日趋成熟,各分支方向的发展也日益明晰。那么,经过几十年的科学探索与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如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包括生物力学、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成像、生物医学超声、生物材料与微纳米生物技术、分子电子学以及远程医疗与社区保健工程等分支。现今,各分支的发展与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研制出一系列辅助医疗仪器与关键技术,并在人类医疗诊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支简分为四个方向:医学影像学、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和分子生物学。
那么,对生物医学工程怀有憧憬的你,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呢?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需要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明白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
医学影像学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世纪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极大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医学影像学由此而生。
不同于医学专业的影像学注重使用影像来诊断病情,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注重研究如何给医生提供更好的图像信息,如何将人体成像的信息更加可视化。近年来,各相关研究机构研发了许多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人体各大脏器、血液乃至皮肤的成像技术,提取出更加有效的医学特征辅助医生治疗。
医学影像的研究对于研究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如在本科阶段学习的matlab/c++等软件是较为常用的编程软件。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目有《医学影像学》《多维信号处理与分析》《信号处理的小波变换》等,主要介绍医学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是本科阶段《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深度延续。
这一方向的研究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较为普遍,很多大学都开设相应的课程或实验室。由于各院校发展情况不同,研究方向的名称也略有不同,感兴趣的考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加深了解。典型的院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
医学信息工程
医学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功能工程、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生物信息获取以及传感生物信息系统和应用等分支。其主要工作目标一方面是为神经科学研究建立交叉的技术平台,另一方面是为临床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生物医学信号是人体生命信息的集中体现,是窥视生命现象的一个窗口。通过检测心电、脑电、肌电和细胞电活动、体温、血压、呼吸、心音、肌肉收缩等生物信号,提供给医生最好的诊疗信息。
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生物系统及建模》《生物医学模式识别》等。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或者是相关课程的拓展。同样,该方向对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有一定要求,在学习或实验中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电子信息和医学信息类的科研院所、医药卫生单位、生物医学电子信息企业等,从事科研、开发、应用设计制造及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国内开设该方向的院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
医学仪器
医学电子仪器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研制成功的各种治疗仪器大量进入临床,最具代表意义的有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高频电刀、激光刀等。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物理治疗类仪器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面向肿瘤诊断治疗的新型设备的研究开发、基于物理方法的热治疗技术、大功率驱动技术及医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面向家庭和社区医疗的数字化仪器的研发等方面。
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主要有《智能仪器设计》《高级医疗仪器》《医学仪器原理》等,是本科阶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课程的延续。国内开设该方向的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是以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关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使千千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随着社会多样性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该方向也会研发出新的生物能源、保健、护理产品,甚至是化妆品相关的技术。
关键词:化工;科技查新;数据库;网络资源
科技查新是文献检索和情报分析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它以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分析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科技查新能为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等提供客观依据,也能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快速、可靠、丰富的信息。我国化工科技查新工作始于1985年,具有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特殊性。化工查新课题具有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合成工艺复杂、指标参数多等特点,查新员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选择适当的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信息正在逐步成为查新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工课题科技查新过程中常用的数据库系统和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不同数据库的检索方式,以期有效的推进科技查新工作质量。
1 国内主要化工相关数据库系统
1.1综合数据库
(1)中国知识资源总库(http://www.cnki.net)。数据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业、生物、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文献资料。其中查新常用的是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目前世界上大型的连续动态更新的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4年至今的国内公开出版的7 486种核心期刊的题录、摘要以及5 000多种期刊全文。至2005年12月31日,累积期刊全文文献1 670多万篇,分10大专辑、168个专题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提供CNKI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专家检索三种检索模式。
(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www.wanfangdata.com.cn)。目前各类信息较全面的数据系统,包括100多个数据库、近5千种电子期刊、40多个栏目,由科技信息子系统、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企业服务子系统构成。化工课题科技查新常用的万方数据库有:《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企业与产品数据库》等,其中数字化期刊子系统目前已集纳了理、工、农、医、人文等9大类近5 000种科技期刊,可多角度、全方位地进入期刊主页浏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绝大部分数据库均提供快速检索、命令检索(也称专业检索或高级检索)两种方式,快速检索是系统的默认界面,可通过快速检索界面进入命令检索和其它浏览途径。
(3)维普信息资源系统(http://www.tydata.com/)。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文摘库》、《中文科技期刊引文库》、《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和《维普行业资源系统》6个子系统。化工课题查新需要检索的主要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两个子系统,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了1989年至今的8 000余种期刊刊载的1 500余万篇文献,并以每年150万篇的速度递增,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医药卫生、经济、教育和图书情报等多个领域;《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源于1992年至今的400多种中国重要报纸和5 000多种科技期刊,累积数据量达122多万条,并以每年15万条的速度更新。检索方式:提供树型分类导航系统,具有作者、标题、正文、出版地、刊名、分类号、任意字段等多个检索入口;支持检索(按相应的检索入口进行检索)、二次检索(与、或、非)、组合检索(支持布尔逻辑检索式)、分类逐级检索;同时还具备输出字段设置(在全文浏览器中进行设置)、检索日期限制、正文全文下载等辅助功能。
上述综合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数据库由于收藏的文献范围有所不同,化工课题查新中需要对这3个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以免漏检。
1.2专利数据库 专利文献检索在科技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专利文献检索是科研立项、专利申请、成果评估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借鉴和参考国内外先进成果的重要来源。在化工课题查新过程中当涉及到新产品查新和工艺路线查新时,详实的专利说明书是检索过程中非常需要的对比文献。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http://www.sipo.gov.cn/sipo/zljs/)。可以检索从1985年以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等公开说明书,该专利数据库免费开通,可以通过专利申请号、名称、摘要、发明人关键词等进行检索。
1.3标准文献数据库
检索国内标准数据库也是化工查新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在比较化工物质的物性参数时候,国内标准提供的参数可以提供很好的参考。
中国标准服务网(http://www.cssn.net.cn/index.jsp)。收录有6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和区域性标准化组织、450多个专业学(协)会的标准以及全部中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计约60多万件。化工课题查新主要采用国家标准GB数据库和化工行业标准HG这两个数据库,可提供标准号、标题、关键词等多种检索入口。
1.4科技成果数据库
科技成果库主要覆盖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等十几个专业领域,是化工新产品查新中的必检数据库。
(1)国家科技成果网(http://www.nast.org.cn/)。由国家科学技术部创建的以科技成果查询为主的大型权威性科技网站,已收录1978年来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认定的科技成果约12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提供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2)万方科技成果数据库(http://www.wanfang.can.cn/)。收录了1986年以来各省市部委鉴定后上报国家科委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包括6个数据库,总记录51万多条,并在此基础上,每个月更新1次,每年新增2万项最新成果,覆盖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涉及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等十几个专业领域。是国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查新数据库,提供普通检索和命令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1.5化工专业数据库
在查新过程中,由于网络信息资源更新比较快,能反映化工行业的新动态,化工专业数据库是通用数据库的有力补充。
(1)中国化工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www.wanfang.com.cn)。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提供,收录1985年来公开发行的化学化工期刊近1 000余种及高等院校学报发表的文献,以及化工图书和会议记录、学位论文及化工专利。
(2)维普石油化工资源系统(http://www.tyda-ta.com/)。为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中高等院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设计的大型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能快捷、准确、全面、方便地反映国际石油化工行业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最新科研成果的唯一最大的信息平台。
(3)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http://202.127.145.134/scdb/queryHome.asp)。该库收录1983以来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的论文、专利等25万余条数据。数据库还包括了中国化学家在国外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的题录及文摘,数据库提供6种检索途径(主题、作者、单位、出版物、中英文字(词)、中国法分类等),中英文标题和文摘的每一字(词)均为检索点,这与主题标引的检索途径起到相互补充作用。
(4)中国石油和化工资源网(http://www.chemdoc.com.cn/)。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于2001年5月组建开通,包括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化工分馆和其他化工、石化、石油等有关的信息机构大量的科技文献资源。
(5)中国化工信息网(http://www.cheminfo.gov.cn/)。始建于1990年,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创建,是一个集科技、生产、市场于一体的多方位综合性信息服务网站,可为用户提供网上浏览、查询、咨询等多项服务方式。
2 国外主要化工相关数据库系统
对于国外的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而言,查新过程主要侧重于国际联机检索系统,通过对其中不同的数据库的选择,就可以基本实现国外有关文献的全搜索,STN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图形检索的系统,能够实现化学物质的结构检索,一般化工课题推荐使用STN系统。
2.1国际联机检索系统
(1)STN联机检索系统(stnweb.cas.org/)。STN系统目前有200多个数据库,主要涉及各学科领域及综合性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和专利,同时提供众多公司、供应商等方面的商情信息(如生物商情、化工产品方面等)。STN系统中,美国化学文摘社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化学文献数据库,即化学物质登记号(REG)和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APLUS)。REG数据库目前存储了自1957年以来的超过3 200万种物质记录,其中1 800多万种有机和无机物质,以及1400多万种生物序列(截止到2001年10月9日),它包涵了世界范围内在期刊和专利上报道的有机、无机、金属、合金、矿物、有机金属、元素、同位素、核微粒、蛋白质、核酸、聚合物等所有的化学物质信息。CAPLUS数据库,是当今世界上最新最全的化学题录型数据库,来源文献包括8 000多种国际性刊物、专利、同族专利、技术报告、书籍、会议录、学位论文等,覆盖了1907年以来的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所有文献。
(2)Dialog联机系统(http://www.dialogweb.com)。Diglog现有全文、题录及数据型数据库900多个,文献量近17亿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科学、实事政治、商业、经济、教育、法律等领域。其中包含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政府报告通报及索引》(NTIS)、英国《科学文摘》(INSPEC)、世界专利(WPI)、科学引文索引(SCI)等著名数据库,另外还有几百个公司信息(名录及背景)、商业信息、工业分析、新闻报道、产品情况、统计数据等数据库。对于化工课题而言,主要检索Dialog的如下数据库:CA SEARCH(399文档)、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 LOGY ABSTRACTS(315文档)、COMPENDEX PLUS(8文档)、SCIS―ERCH(434文档)、CLAIMSTM U.S.PATENT AB―STRACTS(25文档)、DISSERTATION ABSTRACTSONLINE(35文档)、CHEMICAL INDUSTRY NOTES(19文档)等。
虽然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涵盖的数据库很全,但由于联机检索的费用较高,因此网络上的免费数据库是索取原文,节约查新成本的新途径。下面主要介绍专利数据库和国外几个常用的化工专业数据库。
2.2国外专利数据库
目前的因特网上的国外专利数据库很多。其中专利容量大、检索功能强的有美国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局专利数据库、加拿大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和日本工业产权数字图书馆专利数据库,这四个数据库都可以免费下载专利说明书,也是查新过程中需要检索的主要专利数据库。
(1)美国专利数据库(http.//www.patents.uspto.gov)。由美国专利与商标局设立,该数据库提供了快捷检索(Quick Search)、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和专利号检索(Patent Number Seareh)三种检索方式。
(2)欧洲专利局专利数据库(http://ep.espacenet.com)。欧洲专利局于1998年10月正式开通的免费专利数据库,收集了50多个国家公开的专利文献,包括世界专利数据库(worldwide)、日本专利文摘数据库(patent abstracts ofJapan)、欧洲专利局数据库(EPdatabasel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WIPOdatabase),可选择任意一个数据库进行检索。esp@cenet专利数据库提供了快速查询(QuickSearch)、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专利号检索(Number Search)和分类检索(Classification Search)四种形式。
(3)加拿大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hpatentsl.ic.gc.ca/introe.html)。可获取1920年至今的专利影像文件,而1978年8月15日以后的专利可提供PDF文本形式。加拿大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有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界面,提供基本查询(Basic)、专利号检索(Number)、布尔查询(Boolean)和高级查询(Advanced)四种形式。
(4)日本工业产权数字图书馆专利数据库(http://www.ipdl.ncipi.go.jp/homepg_e.ipdl)。数据库提供1976年至今日本专利和实用新型说明书,有日语
和英语两种界面。有多种查询方式,其中比较方便的是日本专利摘要查询(PKI)方式,可以通过关键词、发明日期、国际专利分类(IPC)以及专利号查询相关专利。
2.3专业数据库
(1)Chemindustry(http://Chemindustry.com)。Che-mindustry为化工及相关工业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可通过全球网站搜索所需要的产品及服务方面信息的工具,为专业人员提供的信息涉及化学、石油化学、药学、塑料、涂料、染料及相关工业的所有方面,如科研、产品开发、市场经营、分销及应用等圈。
(2)Chemicalonline(http://Cheroicalonline.com)。美国化学工业的交易市场产品展示、产品与供应商搜索。网页提供近期化工新闻,特别报道,新闻分析及月内新闻记录。
(3)Chemconnect(http://www.chemconnect.com)。英特网上全球最大的化工交易网站,1996年以来在网上成交额已超过150亿美元。新闻与研究频道提供约600种网上化学化工期刊的链接,据知是目前化学化工期刊链接数最多的站点。
(4)Chemweb(http://Chemweb.com)。建于1997年4月,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在线社区,集合了化学研究、化学工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源。Chemweb的期刊分页(http://www.chemweb/library)现在可以提供200多种化学化工期刊,文摘免费,部分期刊还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如Chemistry&Biology等。
(5)Cambridgesoft’s chemACX.com(Chemacx.com)。该数据库收集了全球300多个化学试剂供应商的产品目录,由CambridgeSoft公司提供。用户无需注册,通过化合物的CAS登录号查询所需化学试剂的供应商,包装及价格。
在具体的查新过程中,需要根据查新课题的具体需要和查新选择上述的专业数据库进行检索,不需要全部检索。
3 网络搜索引擎
目前国内外许多搜索引擎网站可提供中英文网站的检索。利用搜索引擎为文献信息检索,特别是新产品的查新检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补充。企业上网越来越多,在网络上介绍其产品,在查新检索中,通过特定的检索方式,其信息对查新工作很有帮助。
常用的中文网络检索引擎有:百度搜索引擎(www.baidu.com)、Google中文搜索引擎(www.google.com/)、中国搜索联盟(http://www.zhongsou.com)等。
常用英文搜索引擎:Google(http://www.google.corn)、Yahoo(http://www.yahoo.com)、Allthewebwww.alhheweb.com等。
关键词:教师管理;柔性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1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65-02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管理大都采用“制度+控制”这种“刚性”管理模式,管理者通过命令、监督、控制等手段达到管理目标;但这种管理方式多适用于工作易量化的人员,学校教师都是高素质有创造性的教学人员,管理者应通过启发、引导、激励等“柔性”管理方式,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理解并内化学校的各种规范,才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教师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教师管理柔性化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教师职业与教育经历使其更看重人格独立和自由,管理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独立人格,重视教师自身的价值,维护教师合理的权益,关怀教师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缓减其精神压力,并尽可能满足其真正需求,努力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的个人前途结合起来,以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身心地为学校工作[1]。
(二)动态灵活
对教师的管理要实现柔性化,必须适应周边环境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学校的变革实际调整各职能之间的柔性管理方法和手段,时刻保持最新的、最适合于教师工作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方法。因此,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硬的制度[2]。
二、教师管理柔性化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学校严格的等级管理,在运行良好的条件下有助于上下一致,提高管理效率。但不足之处是:权力过于集中,且偏向行政管理,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功能,约束了学术人员的自由与学科、学术的创新,限制了基层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偏向于学术管理的学校虽然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但不利于学校和社会的融通,不利于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两种管理要均衡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柔性管理组织结构,促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深层融合。
第一,学校内部权力中心下移,建立以院系、学科组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学校如果贯于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教师成了被管理者,没有发言权,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到教师的主观愿望,就会弱化教研工作的主导地位,导致学术活动的行政化倾向。为了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应在主动听取教师心声的基础上促进管理权力的合理分布,将校级的管理下移至院、系(部)或学科组,强化学术管理,规范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行为,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
第二,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融合。这种管理模式,既要保留科层体制的学校组织结构,也要增加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和专业自,并通过系统的法规条例加以保证。这就能使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法规对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起引导而非限制作用[3]。
(二)丰富柔性化的职能
1.教师培训职能的柔性化
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培训便是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手段之一。教师培训的途径主要有入职前教育、继续教育、进修、挂职锻炼等。每个教师的培训需求是不同的,必须建立一套有利于个体学习、发展的柔性培训机制,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内化为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行动,教师才能结合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在自愿、主动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激励机制的柔性化
目前,不少学校已初步形成激励制度,但现有的激励机制更注重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柔性化[4]。这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尊重教师的个人权益,赋予其运用自身智慧工作的权利,让每个教师都能体验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
3.职业生涯管理的柔性化
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没有职业生涯教育,在业务培训、专业定位方面没有制度保障,使得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需要建立符合各级各类教育实际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管理制度。研究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对本校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进行职业(创造型、管理型、技术或功能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定位,使青年教师少走弯路。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科研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开展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科研或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的技术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但科研任务不能过泛,要适当设立科研岗位,保障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工作专业化,以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
(三)构建柔性的环境文化
1.工作制度柔性化
根据各级各类教师工作职责和分工的不同,构建弹性工作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自主统筹安排时间,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和实践中去,这样就能使教师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教结合。相应的评估方式也应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评议改为教师自评、互评和学生评议相结合,从多角度、多方面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
2.构建柔性的校园文化
要创建教职工自由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积极、乐观、向上、团结、民主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唯才是用、不求全责备。营造有利于创新、具有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校园文化。[5]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晓昕.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13.
[2]稻香.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38-140.
[3]钟慧英.高校柔性管理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3-264.
[4]冯瑛,钱海婷.高校教师柔性激励机制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0,(12):20-22.
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一线的、实践应用能力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有着本科教育的特点,但又不同于“学术性、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要求本专业的专业教师除必须具备普通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理论水平等素质外,还需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应用性素质。但目前本专业教师大都是在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工科专业教师非工化趋势严重[1]。
1.1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双师”素质专业教师,一般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因此“双师型”专业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2]。事实证明,具有社会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与从“学校到学校”的专业教师相比,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方面,前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和研究优势。因此,在专业教师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要积极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素质结构。
1.1.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化工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生产流程及运作模式了解甚少。因此本专业的师资培养必须加强与化工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主动出击,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构筑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专业教师实践进修的培训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并创造条件,拓宽专业教师实践、合作及业务培训的渠道,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或学校实训基地等进修、实践锻炼,面向企业生产,承担科研项目,主动开展科技服务,更新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有助于“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培养。另外,学校应从化工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兼职专业教师,建立一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让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应用性专业课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和带领青年专业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可以一起共同研究,开展科研攻关,激发专业教师的创新灵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
1.1.2推进科研工作,促进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科研工作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在认真完成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一定的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以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实践应用素质的形成,这样既能增强专业的科研实力,扩大影响力,又能促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制订专业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和奖励措施的有关制度,积极支持专业教师申报和参加科研项目,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发挥专业教师的潜力,促进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发展。
1.2加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教育素养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把教学能力建设作为专业教师核心能力来抓,从根本上提高专业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方面。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应以培养好应用型化工人才为任务,在专业教师中开展专业教学能力建设活动。安排专题的讲座和辅导,组织校内公开课教学观摩、教学实践训练。建立专业教师导师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采取不定期听课制度,指导专业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2深化专业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为适应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专业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实行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激发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资队伍更具生机和活力。深化专业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形成有利于专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运行机制。在专业教师岗位聘任中,要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意识,岗位聘任必须注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在岗位聘任条件中,除了明确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作量外,还要体现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要求。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岗位聘任制度,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和应用创新能力。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与待遇是紧密挂钩的,专业教师的岗位聘任、工资薪酬、福利待遇与专业教师的职称高度关联,高校专业教师普遍高度重视职称评定,而职称评定的条件要求偏重于学术水平,不管什么类型的高校,其评价的条件基本一致,缺少对不同类型人才而采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方式,导致职称评定只重论文、科研等学术性指标,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专业教师的岗位聘任和绩效考核等评价中,缺少适合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师资发展的人才评价方式,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特色建设。在专业教师职称评定中,教育行政部门应区别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大学,针对人才培养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职称评价体系,专业教师除了必须具有高校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外,还要考核专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适当降低学术要求,真正体现对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强化专业教师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对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应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与教研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方面,尤其要把教学研究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手段等方面都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的化工类本科专业有相当大的差异,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设立教学研究课题,加强研究,勇于创新,以促进专业教师在提高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能力上下功夫。二是科研评价,要体现在应用性课题研究及开发应用能力的评价。应用型本科化工类专业的科研方向应注重应用性课题,诸如技术开发项目、专利开发项目、工程开发项目等方面的研究,突出对专业教师的业绩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促进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激励措施相结合,加快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长期的竞争激励机制。加强政策的引导,让专业教师从教育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
3结语
学生姓名:汪颖颖 指导老师:黄娟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摘要:制备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考察。以壳聚糖(CS)作载体,与三聚磷酸钠(TPP)发生离子交联反应,把药物包裹在里面,制备具有缓释效能的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并以载药量、颗粒粒径为指标,研究一系列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影响因素,通过正交实验得出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应用激光散射测定仪测定纳米粒的粒径分布。成功制备姜黄素-壳聚糖的纳米粒,平均粒径220nm,包封率10%左右,平均载药量30%。壳聚糖浓度、体系的pH值、TPP浓度,冻干保护剂是影响制备工艺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三聚磷酸钠
Preparation of Curcumin-Chitosan Nanoparticles
Student’ s name: Wang Yingying Advisor: Huang juan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o prepare Curcumin-chitosan nanoparticles and study their preparation method. The drugs Curcumin- Chitosan(CS)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formed based on ionic gelation process of tripolyphosphate (TPP) and chitosan. Drug-loading rate and particle size as the indices to study a series of preparation effect factors of chitosan nanoparticles.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 of the nanoparticle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 was measured by laser scattering apparatus. The stable Curcumin-chitosan nanoparticles was prepared. Average size of 220 nm,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10%,Average Drug-loading rate 30%. Chitosan concentration, pH value of the system, 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 concentration, Lyoprotectents are all the main effect factors of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Keywords: Curcumin;Chitosan;Nanoparticles;Sodium Tripolyphosphate
目 录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 II
目录 ………………………………………………………………………………………… III
1.绪论 ………………………………………………………………………………………… 1
1.1 前言…………………………………………………………………………………… 1
1.1.1姜黄素的结构与性质………………………………………………………… 1
1.1.2姜黄素的研究现状……………………………………………………………1
1.1.3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2
1.1.4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3
1.1.5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3
1.2研究方法现状 …………………………………………………………………………5
1.2.1共价交联法……………………………………………………………………5
1.2.2沉淀法或凝聚法………………………………………………………………5
1.2.3喷雾干燥法………………………………………………………&hell ip;…………5
1.2.4模板聚合法……………………………………………………………………5
1.2.5乳滴聚结法……………………………………………………………………6
1.3实验课题方案 …………………………………………………………………………6
2. 实验部分 …………………………………………………………………………………… 8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8
2.2 实验内容 …………………………………………………………………………… 9
2.2.1姜黄素的测定 ……………………………………………………………… 9
2.2.2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9
2.2.3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 9
2.2.4优化工艺……………………………………………………………………… 9
2.2.5包封率、载药量的测定 ……………………………………………………10
2.2.6纳米粒径的测定…………………………………………………………… 10
2.2.7稳定性分析 ………………………………………………………………… 11
3. 结果与讨论………………………………………………………………………………… 12
3.1 姜黄素标准曲线 …………………………………………………………………… 12
3.2 单因素考察结果 …………………………………………………………………… 12
3.2.1 壳聚糖浓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12
3.2.2 TPP浓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 13
3.2.3 溶液pH值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 14
3.2.4 姜黄素浓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 14
3.2.5 TPP滴加速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 15
3.2.6搅拌速度、时间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15
3.2.7冻干保护剂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 16
3.3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径大小分布…………………………………………………17
3.3.1壳聚糖空白纳米粒径大小分布 …………&helli p;………………………………17
3.3.2载药壳聚糖纳米溶液粒径大小分布 ………………………………………17
3.3.3载药壳聚糖纳米冻干粉末粒径大小分布 …………………………………18
3.3.4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径稳定性分析 …………………………………………22
4. 总结与展望 ………………………………………………………………………………24
4.1总结 …………………………………………………………………………………24
4.2展望 …………………………………………………………………………………24
致谢 ……………………………………………………………………………………………25
参考文献 ………………………………………………………………………………………26
1 绪论
1.1 前言
1.1.1 姜黄素的结构和性质
姜黄为常用传统中药, 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能。姜黄素(Curcumin) 是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黄色酸性酚类物质,长期以来作为食物中的添加剂使用,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是姜黄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图1.1 姜黄素结构式
姜黄素分子式为C21 H20O6,相对分子质量368.37,熔点183℃。姜黄素既有2个邻甲基化的酚,又有一个β-二酮功能基团,姜黄素的这种结构特性与其多种生物活性都高度相关。姜黄素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碱、醋酸、丙酮和氯仿等溶剂。姜黄素在高温或强酸、强碱环境中稳定性差,且体内代谢半衰期短,姜黄素还是一种光敏性很强的物质,应避光保存。姜黄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性质,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突变、抗艾滋病病毒等。
1.1.2姜黄素的研究现状
自1985年Kuttan[1]等首次提出姜黄与姜黄素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姜黄素已被美国NCI列为第三代防癌药进行研究,并于2000年列入美国药典,很有开发应用前景。抗肿瘤血管生成化学合成药物来源有限且价格昂贵,结合我国国情,应发挥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近年来,中药在抗肿瘤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姜黄素具有良好的防癌和抗癌活性,又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且毒副作用小,因此是理想的可供筛选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但是它在水溶液中溶解度低、体外稳定性差,以及口服给药后能被吸收到血循环中的量很少,大部分被肠道消化液和肝脏微粒体酶代谢,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姜黄色素分子结构中的-OH、-OCH3等基团所含氢为活性氢,在体外容易被氧化而不稳定。更大的问题是姜黄色素难溶于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目前对于姜黄素的研究大多数以姜黄素的混合物为主,缺乏针对活性单体的研究,而且给药途径都以口服为主,尚无静脉注射给药报道。但是试验研究发现,口服姜黄色素能被吸收到血循环中的量很少,大部分被肠道消化液和肝脏微粒体酶代谢。另报道指出,姜黄色素口服给药后对结肠癌等肠道肿瘤效果好,但对化学致癌物诱导的鼠肺癌模型和乳腺癌模型没有影响或只有很少的影响。
姜黄素的制剂研究进展缓慢,目前以口服为主要给药途径,如散剂。有研发部分就姜黄素脂质体新制剂的制备工艺申报国家专利。我们考虑把姜黄素制备成纳米载体药物。这样与传统的药剂相比,会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大大减少服药次数,屏蔽药物的刺激性气味,并有延长药物活性、控制药物释放剂量、提高药物疗效及拓宽给药途径等优点。
1.1.3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早在1811年,法国人H. braconnot从菌类中提取了一种类似纤维素的物质。由于它大量存在于低等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的甲壳中,故称甲壳素(Chitin),又名壳蛋白、几丁质。甲壳素脱除乙酰基后,称为可溶性甲壳质(Chitosna),又名可溶性甲壳素、脱乙酞几丁质或壳聚糖[2]。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其化学名称为聚-(1,4)-2-胺基-2-脱氧-β-D-葡萄糖[3,4]。在化学结构上与纤维素十分相似,差别仅在于纤维素分子链中C-2上的羟基被胺基所取代,如图1.2所示。由图可见,由于壳聚糖中游离氨基的存在,其反应活性要比原来的甲壳素强得多,这正是壳聚糖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作为天然多糖中唯一的碱性多糖,在酸性条件下,壳聚糖是一种线性高分子电解质,其溶液具有一定的粘度。壳聚糖的分子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粘度就越大。壳聚糖因含有游离氨基,其氮原子上还有一对未结合的电子,使氨基呈弱碱性,能结合一个氢离子,从而使壳聚糖成为带正电荷的电解质。壳聚糖的氨基属于一级氨基,氨基上的氢较活泼,在中性介质中壳聚糖能与芳香醛或脂肪醛形成西佛碱(Schiff’s base)。因此,壳聚糖可用具有双官能团的醛或酸酐等交联,其交联产物不易溶解, 溶胀也小,性质较稳定[5]。
图1.2 分子结构图
1.1.4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优点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已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这是因其具有以下优点:
(l)、壳聚糖是取之不尽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其前体甲壳素在自然界的资源非常丰富,每年地球上的自然生成量可达1014吨,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丰富的天然聚合物。
(2)、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它可以被壳聚糖酶、溶菌酶、蜗牛酶等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氨基葡萄糖是生物体内大量存在的一种成分,因此无毒。由于壳聚糖在体内可以被降解,不会有蓄积作用,降解产物也不与体液反应,对组织无排异性,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3)、壳聚糖在酸性环境下的正电性对肿瘤的治疗很有意义,因为肿瘤细胞具有比正常细胞表面更多的负电荷,因此载药壳聚糖在酸性环境中对肿瘤细胞表面具有选择性吸附和电中和作用[6]。
(4)、壳聚糖还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通过活化免疫系统显示抗癌活性,与现有的抗癌药物合用可增强后者的抗癌效果。
1.1.5 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
由于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诸多优越性,其在药物载体上的应用已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壳聚糖纳米粒在以下方面的应用正日益展开。
(l) 药物缓释和控释作用[7]
药物包封于壳聚糖纳米粒后,其释放主要决定于壳聚糖的生物降解和溶蚀,因此药物的释放明显延长。Calvo等[8]用聚环氧乙烷一聚环氧丙烷共聚物等交联的壳聚糖纳米粒,用于破伤风类毒素的口服给药载体,抗原释放缓慢,18d后有20%的破伤风类毒素被释放。梁桂媛等[9]采用乳化交联法及先制备白蛋白微球再在其表面固定壳聚糖的方法制备了两种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体内释放实验表明,在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微球具有显著的缓释作用。
(2) 增加药物的吸收作用
壳聚糖纳米粒已被证实能有效地增强药物通过鼻腔和肠道粘膜上皮的吸收。Femnadez等[10]对糖尿病兔进行鼻腔给药,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给药剂量下,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组比对照组的降血糖作用更加强烈和持久。Moorne等[11]研究了泼尼松龙壳聚糖纳米粒通过小肠上皮粘膜的情况,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能提高药物通过上皮细胞的通过率。这是因为壳聚糖本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收促进剂,且能够粘附于粘膜上皮,增加药物与上皮组织的接触时间,减少药物清除,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增加药物靶向性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具有比正常细胞表面更多的负电荷,因此壳聚糖所带的正电荷对肿瘤细胞表面具有选择性吸附和电中和作用。此外,壳聚糖还具有直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并通过活化免疫系统促进人体抗肿瘤作用,从而与抗肿瘤药发挥协同作用。对多柔比星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对纳米粒具有选择性吞噬作用,从而增加疗效,降低药物外周毒副作用[12]。Mrtia等[13]对右旋糖配-多柔比星壳聚糖纳米粒用于肿瘤靶向释放研究,结果右旋糖配-多柔比星壳聚糖纳米粒不但减少外周毒副作用,还能大大提高对实体瘤的治疗效果。
因此,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药物载体,壳聚糖纳米粒可携带多种药物,可用于器官靶向,胞内靶向等药物传递系统或口服,眼用和透皮制剂中。另外,它还可用作为固定化酶载体,还可与合成高分子制成敏感性水凝胶膜而用作药物释放载体[14]。
但在国内,对于壳聚糖载体材料的研究的重点还是在壳聚糖载药微球的研究,而且国内外仍非常缺乏对影响纳米粒粒径的因素的研究和报道。而纳米粒更小,其直径通常在10~500nm之间,它们具有特殊的医疗价值,经典的药物剂型(如片剂、软膏、注射剂)不能调整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分布和消除),药物是根据其化学结构决定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其生物特性。而药物与纳米囊(球)载体结合后,可隐藏药物的理化特性,因此其体内过程依赖于载体的理化特性。
1.2 研究方法现状
近年来,壳聚糖纳米粒作为许多种抗癌药物和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的控释载体,其制备方法的研究也受到重视,现已有以下几种制备方法。
1.2.1 共价交联法[15]
将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壳聚糖醋酸溶液中,混合均匀后,将此溶液加入到含有表面活性剂(如HLB值较小的司盘类)的有机溶剂中,经搅拌或超声处理,形成W/O型乳液,再用戊二醛,甲醛等进行化学交联,通过离心,纯化即可制得壳聚糖纳米粒。该法是常用的制备方法,对于疏水性药物可将其首先溶于有机溶液中,然后再分散于壳聚糖醋酸溶液中,形成O/W乳液,再将0/W乳液滴加到有机相中制成O/W/O型复乳后再交联的方法制备。
1.2.2 沉淀法或凝聚法[16]
在壳聚糖醋酸溶液中,加入吐温一80等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将硫酸钠溶液滴入搅拌的壳聚糖溶液中,超声处理,通过溶液的浊度来判定微粒的形成,所得微粒粒径介于微球与纳米粒之间。壳聚糖纳米粒也可以通过梭甲基纤维素钠(CMC)与壳聚糖起复凝聚作用而制备。
1.2.3 喷雾干燥法[17]
将药物、壳聚糖溶于冰醋酸一水一丙酮中得到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在惰性的热气流中进行喷雾干燥,在干燥过程中冰醋酸一水一丙酮迅速蒸发,从而形成壳聚糖微球。
1.2.4 模板聚合法
南京大学的胡勇等[18]用一种新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一聚丙烯酸(PAA)纳米粒。将壳聚糖溶解于丙烯酸(AA)溶液中,在N2保护,70℃下用K2S2O8引发丙烯酸以壳聚糖为模板产生聚合,所得聚合物PAA的梭基与壳聚糖的氨基交联,导致壳聚糖高分子链卷曲而成纳米粒。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纳米粒粒度小,分布均匀,并且具有一定的pH敏感性。
1.2.5 乳滴聚结法[19]
将壳聚糖溶液加入药物溶液中,加入乳化剂,经高速搅拌得乳剂A;同样将NaOH溶液加入乳化剂,经高速搅拌得乳剂B。然后将A和B两种乳剂混合,经搅拌而发生乳滴聚结,离心从而得到壳聚糖纳米粒。
上述制备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共价交联法,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且戊二醛,甲醛等化学交联剂具有细胞毒性以及对大分子的灭活作用;沉淀法和喷雾干燥法得到的产物粒径偏大,分布不均匀,结果重现性差;模板聚合法条件苛刻,过程复杂。因此,近年来有人将离子交联法[20]引入壳聚糖纳米粒制备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离子交联的原理是壳聚糖分子中存在大量的氨基,在酸性条件下其表面带有正电荷,一些聚阴离子(如三聚磷酸盐 (TPP)阴离子、硫酸葡聚糖、海藻酸钠等)在水溶液中带有负电荷。控制一定的条件下使二者相互混合,利用壳聚糖的游离氨基与阴离子发生分子间或分子内交联反应而制得壳聚糖纳米级微粒(反应示意过程如图1.3)。该方法过程简单,作用时间短,条件温和,不使用有机溶剂,得到的纳米粒粒径小,分布均匀,且结果重现性较好。同时,由于静电相互作用是一种弱作用力,不涉及热交联过程中的高温及化学交联过程中的共价键形成,因而对所包载药物,尤其是生物制品的性质无较大影响。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中虽己有报道,但大多集中在纳米粒的应用上,对纳米粒制备过程中影响纳米粒形成的因素研究的较少。
图1.3壳聚糖纳米粒制备过程
1.3 实验课题方案
姜黄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性质,如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突变、抗艾滋病病毒等,可抑制核转录因子、环氧化酶、脂氧化酶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由于姜黄素在高温或强酸、强碱环境中稳定性差,在水中不易溶解,且体内代谢半衰期短,姜黄素还是一种光敏性很强的物质,应避光保存。姜黄素的制剂研究进展缓慢,目前以口服为主要给药途径,如散剂。有研发部分就姜黄素脂质体新制剂的制备工艺申报国家专利。
纳米粒的直径通常在10~500nm之间,呈固态或胶态。将溶解药物包裹于纳米粒的内部或吸附在纳米粒的表面,可制成纳米载体药物。综合各种文献,我们选择以壳聚糖为载体,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与传统的药剂相比,会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大大减少服药次数,屏蔽药物的刺激性气味,并有延长药物活性、控制药物释放剂量、提高药物疗效及拓宽给药途径等优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由于影响纳米粒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如药物浓度、壳聚糖浓度、体系pH值、交联剂浓度及用量、搅拌速度、冷冻干燥的保护剂等等,所以试途通过正交实验得出纳米粒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纳米粒进行检测分析。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铁架,广口瓶,锥形瓶,西林瓶,注射针,小漏斗,胶头滴管,移液管,吸耳球,磁力搅拌器,超声清洗器。
分析检测仪器:
真空冷冻干燥机:Labconco Bl
紫外分光光度计: UV-7504C
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 NlCOMPTM 380 ZLS
表2.1 实验试剂
名 称 规格 格 产 地
姜黄素 AR 天津市化学试剂研究所
壳聚糖 AR 浙江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无水乙醇 AR 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
乙酸36% AR 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五联化工厂
多聚磷酸钠TPP AR 浙江省温州市东升化工试剂厂
葡萄糖 AR 广东•汕头市西陇化工厂
麦芽糖 AR 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蔗糖 AR 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
乳糖 AR 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明胶 AR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聚乙二醇1000 AR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聚乙二醇2万 AR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2.2 实验内容
2.2.1姜黄素的测定
用无水乙醇配制的姜黄素溶液呈黄色,准确称取20mg姜黄素标准品于50ml容量瓶,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配制成400μg/mL的黄色姜黄素溶液。再从配好的溶液中分别取0.025ml,0.05ml,0.075ml,0.1ml,0.125ml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则所配制的姜黄素标准溶液的浓度分别为1μg/ml,2μg/ml,3μm/l,4μg/ml,5μg/ml,以无水乙醇溶液做空白对照,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姜黄素的最大吸收波长420nm处,分别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值,做标准曲线,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2.2.2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21]
在制备载药壳聚糖纳米粒之前,本实验先进行了空白(不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基于离子交联法的基本原理,考虑到在酸性条件下壳聚糖是表面带有正电荷的聚合物大分子,三聚磷酸钠(TPP)在水溶液中带有负电荷,由于静电作用二者易交联凝聚成纳米级微粒,通过控制一定条件可以得到壳聚糖纳米粒。
称取适量壳聚糖样品(脱乙酰度90%),加入一定量的1%醋酸溶解,配制成2mg/ml的壳聚糖醋酸溶液,取其溶液10ml并调节其pH值至5,磁力搅拌下,逐滴滴加1mg/mlTPP水溶液4ml,反应10min,即可得到具白色乳光的壳聚糖纳米粒。
2.2.3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本实验采用离子交联法,配制适宜浓度的壳聚糖醋酸溶液,调节pH至合适的值,再往高速搅拌的壳聚糖溶液中滴加适量姜黄素的乙醇溶液,然后往搅拌的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三聚磷酸钠溶液,搅拌一定时间,通过静电作用得到载药纳米粒悬浮液,再经超声、透析,加入冻干保护剂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干粉状纳米粒。
2.2.4优化工艺
实验中以减小粒径为目的,考察了药物浓度、壳聚糖和TPP浓度、搅拌时间、pH值、冻干保护剂等多种因素对壳聚糖纳米粒平均粒径的影响,以望得到最佳制备条件。
选取影响纳米粒制备的几个主要因素:壳聚糖的浓度,TPP的浓度,姜黄素的浓度,pH值,搅拌时间、速度、TPP滴加速度、冻干保护剂等进行单因数考察,实验又发现冻干步骤对粒径影响较大,又选取3种冻干保护剂,做复合处方,按表2.2正交实验设计表L9(33)安排实验,每种成分取3种不同的加入比例进行实验,综合评价。
表2.2 正交实验设计表
因素 葡萄糖 麦芽糖 蔗糖
实验1 10% 10% 10%
实验2 10% 30% 30%
实验3 10% 60% 60%
实验4 30% 10% 30%
实验5 30% 30% 60%
实验6 30% 60% 10%
实验7 60% 10% 60%
实验8 60% 30% 10%
实验9 60% 60% 30%
2.2.5包封率、载药量的测定
取透析后的纳米粒溶液0.2ml,加入无水乙醇20ml稀释100倍后,于紫外分光光度计λ=420nm处测定吸收值,用标准曲线法定量,按下面公式计算姜黄素的包封率:
取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溶液以14000rpm离心20min,分离沉淀,收集上清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入=420nm处测定A值,用标准曲线法定量。按下式计算载药量:
包封率 = × 100%
载药量 = X 100%
Ws:包入纳米粒的药物量; Wa:初始投药量; Wb:上清液中含药量; W总:纳米总质量
2.2.6纳米粒径的测定
平均粒径的测定纳米粒平均粒径在NlCOMPTM 380 ZLS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上测定。取纳米粒混悬液适量,加去离子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后用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及其分布。测定壳聚糖空白纳米粒径、及各不同 条件下的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径,进行比较总结。
2.2.7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实指某种性质(如分散相浓度、颗粒大小、体系粘度和密度等)有一定程度的不变性。对制备的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放置5、15、30天,分别进行粒度分析,比较平均粒径值的变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姜黄素标准曲线
以姜黄素对吸光度A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方程为:Y=68.9X+0.0529(R2=0.9818)。表明姜黄素在浓度0.001~0.005μm/ml范围,其浓度与吸收度A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见图表3.1,3.2。实验中计算包封率、载药量值所用到的姜黄素浓度均由线性回归方程得出。
表3.1 姜黄素吸收度测定数据
姜黄素浓度 吸收值
0.001 0.125
0.002 0.177
0.003 0.281
0.004 0.314
0.005 0.401
图3.2姜黄素标准曲线
3.2单因素考察结果
3.2.1壳聚糖浓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壳聚糖与TPP的反应主要是带正电的氨基与带负电的磷酸基的静电相互作用,因此二者的浓度不同,也即反应中两基团的不同比例会对形成的纳米粒的粒径有较大影响。同时,作为高分子溶液,壳聚糖浓度对溶液粘度和高分子链的状态有影响,也就会造成纳米粒径的不同。所以以纳米粒径大小为指标,固定姜黄素浓度,TPP浓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体系pH,考察不同壳聚糖浓度对载药纳米粒径的影响。
实验中,配制0.5mg/ml,1.0mg/ml,2.0mg/ml,3.0mg/ml的壳聚糖醋酸溶液分别进行实验,比较实验现象。
表3.3 壳聚糖溶液浓度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
壳聚糖溶液浓度mg/ml 实验现象及粒径
0.5 溶液澄清透明
1.0 黄色不透明液体,纳米平均粒径200nm
2.0 黄色乳光状,纳米平均粒径220nm
3.0 溶液粘稠,微球粒径分布不均匀
由表3.3可以看出,壳聚糖是大分子聚合物,随着壳聚糖醋酸溶液浓度增加,相当于反应物增多,制备的纳米粒变大。实验证明壳聚糖浓度范围为1.0~2.0mg/ml较好。当壳聚糖浓度3mg/ml时,溶液过于粘稠,离子化很少,无实际操作意义。0.5mg/ml时结果也不理想,浓度过低,易造成壳聚糖降解,无颗粒生成。
3.2.2 TPP浓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壳聚糖是带有阳离子的大分子聚合物,可通过控制它与带阴离子的TPP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TPP阴离子与壳聚糖正电荷氨基基团分子内和分子间的交联是凝胶过程的关键。为此,实验固定壳聚糖醋酸溶液、姜黄素浓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pH,制备0.5mg/ml,1.0mg/ml,2.0mg/ml,3.0mg/ml的三聚磷酸钠(TPP)水溶液,进行水平实验,考察不同TPP浓度对纳米粒径的影响,见表3.4。实验证明TPP浓度范围在1.0mg/ml适宜,可以得到稳定的纳米粒,纳米粒悬浮液呈现黄色乳光液。
表3.4 TPP水溶液浓度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
TPP水溶液浓度mg/ml 实验现象及粒径
0.5 浓度太低,只有少量纳米粒生成
1.0 黄色乳光状,纳米平均粒径200nm
2.0 较多黄色沉淀出现
3.0 溶液浑浊,生成大粒聚集体
3.2.3 溶液pH值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在壳聚糖纳米粒制备过程中,主要是壳聚糖分子中的带正电氨基与TPP分子中带负电磷酸基的静电相互作用,作为高分子电解质,溶液pH值对壳聚糖分子的带正电性质势必存在影响。文献报道,壳聚糖的pKa值为6.3[22],欲使其带正电,溶液的pH值必须小于6.3。随着pH值降低,溶液酸度增加,壳聚糖以正电性的存在机会增加,同时溶液粘度减少,使形成的纳米粒的粒径减小。
所以实验固定壳聚糖溶液浓度、TPP水溶液浓度、药物浓度、搅拌时间、速度,分别在反应前调节壳聚糖醋酸溶液的pH值,在pH为3,4,5,6时进行实验,考察pH值对纳米粒径的影响。
pH值 壳聚糖电离情况及纳米粒径
3 电离基本被压制,溶液澄清
4 有半透明微粒生成,但生成量少纳米粒径200nm
5 黄色乳光溶液,纳米粒径210nm
6 pH接近壳聚糖pKa,氨基离子化程度很低,溶液絮状
表3.5 pH值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
结果见表3.5,pH值范围为4.0~5.0较好,可以得到稳定的纳米粒。对于壳聚糖,pH值大于6.0,氨基的离子化程度急剧下降,在低pH值,壳聚糖的电离基本上被压制,也就是平均每个壳聚糖氨基所带的电荷数目小于1。
3.2.4 姜黄素浓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实验中固定壳聚糖浓度、TPP水溶液浓度、pH值、搅拌时间、搅拌速度,配制0.5mg/ml,1.0mg/ml,2.0mg/ml浓度的姜黄素乙醇溶液,考察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纳米粒制备及药物包封率的影响。
表3.6 姜黄素浓度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
姜黄素溶液浓度mg/ml 纳米粒径及包封率
0.5 溶液澄清,纳米粒径200nm,包封率8%,载药量25%
1.0 黄色乳光溶液,纳米粒径210nm,包封率10%,载药量30%
2.0 溶液有颗粒状沉淀
实验结果见表3.6,姜黄素浓度范围为0.5~1.0较为理想。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投药量在提高包封率,但这种方法是有限的,因为包封率或载药量也是由药物本性确定,也受壳聚糖、TPP浓度及整个体系相互作用的影响。姜黄素本身很不稳定,放置时间长,即会析出颗粒沉淀。姜黄素浓度高了,有沉淀出现,说明姜黄素与壳聚糖、TPP的结合具有饱和性。
3.2.5 TPP滴加速度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壳聚糖与TPP的离子交联反应虽是一个比较快速的过程,但TPP滴加速度太快对纳米粒粒径必有影响。由图3.7可见,滴加速度越快,壳聚糖纳米粒粒径越大。当滴加速度小于1滴/秒时,滴加入壳聚糖溶液中的TPP溶液在搅拌下能快速分散开,因此可生成粒径小的纳米粒。随TPP滴加速度的增大,滴加入壳聚糖溶液中的TPP溶液不能及时分散开,局部TPP浓度大而与壳聚糖形成大粒径的纳米粒。当TPP滴加速度大于5滴/秒时,溶液中甚至可观察到大粒径的颗粒物。
图3.7 TPP滴加速度对纳米粒径的影响
3.2.6 搅拌速度、时间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是一个离子交联凝聚过程,因此搅拌速度对形成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及其粒径分布存在影响。低速下粒子聚集严重,增大搅拌速度,有利于纳米粒的均匀分散,防止纳米粒的聚集。另外,壳聚糖高分子溶液的粘度较大,增大搅拌速度也有利于纳米粒的形成。
随着TPP加入壳聚糖溶液中,两三分钟即可见到乳光产生,说明反应能够较快地进行,随搅拌时间的延长,纳米粒径基本不变,为使反应较为充分,将反应时间定为10min,同时乳光的产生也能大致说明产物的粒径处于纳米级。
图3.8 搅拌 时间对纳米粒径的影响
3.2.7 冻干保护剂对制备载药纳米粒的影响
实验中为制得干燥纳米粒,进行抽真空冷冻干燥,在未加入冻干保护直接冷冻时,结果纳米粒径发生很大变化,加适量水复溶就出现颗粒沉淀,而不是乳光溶液,说明纳米粒已受破坏。所以考虑冷冻前尝试加入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乳糖、蔗糖、聚乙二醇、明胶等冻干保护剂,结果发现糖类冻干保护剂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纳米粒径还是有小幅度的增大,平均增加50nm,但还发现单一处方存在着产品外观不合格问题,如葡萄糖极易回潮;甘露醇稳定性差,复溶放置一段时间就出现颗粒沉降;聚乙二醇复溶性差,加水即出现大颗粒;麦芽糖、蔗糖,纳米粒制品萎缩、孔隙不致密、不饱满等现象。
所以实验又设计复合处方,按不同比例配制复合保护剂,加入到纳米粒溶液中,再进行冷冻干燥,最后考察纳米粒制品外观及冷冻干燥对纳米粒径的影响。结果仍不理想,9个处方制得的纳米粒干燥粉末外观均没达到要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萎缩、颜色不均的现象,且极易回潮,稳定性不好,有待继续考察。
3.3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径大小分布
3.3.1壳聚糖空白纳米粒径大小分布
配方1:2mg/ml壳聚糖醋酸溶液10ml,调至pH4~5,在磁力搅拌下,加入1mg/mlTPP溶液4ml,反应10分钟,超声5分钟,即得乳白色纳米溶液。取2ml纳米粒溶液,加水2ml稀释,用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如图3.9,平均纳米粒径为164nm。粒径较小,较集中,此配方是可以的。
图3.9壳聚糖纳米粒径大小分布
3.3.2载药壳聚糖纳米溶液粒径大小分布
配方2:2mg/ml壳聚糖醋酸溶液10ml,调至pH4~5,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1mg/ml姜黄素乙醇溶液10ml,再滴加入1mg/mlTPP溶液4ml,反应10分钟,超声5分钟,即得黄色乳光状纳米溶液。取2ml纳米粒,加水2ml稀释,用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见图3.10,纳米平均粒径为201nm,载药纳米粒径比空白纳米粒径有所增大。
将此配方的纳米粒溶液装入透析带,进行24小时透析,除去游离的姜黄素药物,然后再测定透析后的纳米粒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图3.11粒径为211nm,说明透析后纳米粒径有所增大,透析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达到分离的方法。
图3.10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径大小分布201nm
图3.11透析后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径大小分布211nm
3.3.3载药壳聚糖纳米冻干粉末粒径大小分布
配方3:2mg/ml壳聚糖醋酸溶液10ml,调至pH4~5,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1mg/ml姜黄素乙醇溶液10ml,再滴加入1mg/mlTPP溶液4ml,反应10分钟,超声5分钟,透析24小时后,量取4份1.5ml纳米粒溶液于4个西林瓶里,再分别加入0.5ml浓度均为12%的葡萄糖、甘露醇、蔗糖、麦芽糖四种冻干保护剂,混匀后均为含3%保护剂的纳米溶液,于真空冷冻干燥机冻干28小时,得到纳米冻干粉末,再加适量水复溶,测定粒径。结果见图3.12至图3.17,冻干操作使纳米粒径都有所增大。
表3.12冻干实验数据
不同保护剂冻干燥 纳米粒径
冻干保护前 206nm
麦芽糖 213nm
蔗糖 226nm
葡萄糖 237nm
甘露醇 241nm
图3.13冻干前纳米溶液粒径206nm
图3.14麦芽糖保护剂冻干粒径213nm
图3.15蔗糖保护剂冻干粒径226nm
图3.16葡萄糖保护剂纳米粒径237nm
图3.17甘露醇保护剂纳米粒径241nm
配方4:2mg/ml壳聚糖醋酸溶液15ml,调至pH4~5,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1mg/ml姜黄素乙醇溶液15ml,再滴加入1mg/mlTPP溶液6ml,反应10分钟,超声5分钟,量取9份1ml纳米粒溶液于9个西林瓶里,配制6%的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三种冻干保护剂,按表2.2进行正交实验,量取不同的量加入到纳米粒溶液中,摇匀,于真空冷冻干燥机冻干25小时,得到纳米冻干粉末,再加适量水复溶,测定粒径见表3.18。
结果表明复合配方仍存在问题,外观均不符合要求,仅3号,即10%葡萄糖、60%蔗糖、60%麦芽糖稍微较好,但放置一会也就回潮现象出现。其余均马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塌陷、颜色不均现象,极易回潮,可能还是葡萄糖存在的原因,各制品的粒径均有增大趋势,1号和7号配方粒径变化很大。从单因素和复合处方5号含60%麦芽糖的平均粒径结果综合考察,麦芽糖冻干保护剂对纳米冻干粉末的粒径改变影响最小。
表3.18 复合处方纳米粒径的考察结果
不同配方保护剂 平均纳米粒径
冻干前纳米粒溶液 280nm
1号,10%葡+10%蔗+10%麦 404nm
2号,10%葡+30%蔗+30%麦 293nm
3号,10%葡+60%蔗+60%麦 289nm
4号,30%葡+10%蔗+30%麦 295nm
5号,30%葡+30%蔗+60%麦 275nm
6号,30%葡+60%蔗+10%麦 317nm
7号,60%葡+10%蔗+60%麦 389nm
8号,60%葡+30%蔗+10%麦 294nm
9号,60%葡+60%蔗+30%麦 312nm
3.3.4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径稳定性分析
体系中含一定数目的细小微粒,由于某种原因,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粒子并不再被拆散开,这时体系的分散度降低,这称为体系的聚集稳定性变差,反之,若体系中的细小粒子长时间不团聚,则体系的聚集稳定性好。
配方5:2mg/ml壳聚糖醋酸溶液10ml,调至pH4~5,在磁力搅拌下,缓慢加入1mg/ml姜黄素乙醇溶液,再滴加入1mg/mlTPP溶液4ml,反应10分钟,超声5分钟,取出适量制得的纳米粒溶液存放于西林瓶。进行粒度稳定性分析,考虑其平均粒径随放置时间的变化,结果见表3.19可见,随放置时间的延长,纳米粒的平均粒径没有太大变化,说明粒度稳定性较好。
表3.19 纳米粒溶液粒径稳定性测定数据
时间(天) 平均纳米粒径
0 206nm
5 203nm
10 211nm
15 220nm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1)、以壳聚糖为载体,TPP为交联剂,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纳米粒,实验简单温和,不需使用有机溶剂,成功制备平均粒径200nm的载药纳米粒溶液。
(2)、通过对一系列影响壳聚糖纳米粒粒径因素的研究,表明了壳聚糖和TPP的浓度及姜黄素浓度、体系pH值、滴加TPP溶液速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等因素对载药壳聚糖纳米粒径影响较大。
(3)、实验确定了制备姜黄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实验操作条件:配制壳聚糖醋酸浓度为2mg/ml,调节pH为4~5,快速磁力搅拌下,用注射器缓慢滴加入1mg/ml的姜黄素乙醇溶液,继续搅拌下,再滴加入浓度为lmg/mlTPP,滴速为1秒/1滴,反应10分钟,再超声5分钟,即得到泛黄色乳光的纳米溶 液,进行透析操作,载药量30%,包封率为10%左右。
(4)、冻干保护剂对于制备干燥纳米粒粉末影响较大,蔗糖、麦芽糖比较好,但仍存在外观不合格现象,还有稳定性差,易回潮,冻干纳米粒粉末制备的操作条件有待研究。
(5)、姜黄素纳米粒溶液稳定性好,长时间放置粒径无太大变化。
4.2 展望
由于时间关系,对一些因素的考察还不够全面,今后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
1.干燥纳米粒粉末外观不合格,制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保护剂的筛选和添加对纳米粒影响较大。
2.缺少对真空冷冻干燥系统的研究,其操作条件,温度时间的设置对纳米粒制备的影响。
致 谢
在浙江科技学院两年的专升本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设计给我的大学生活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将此文献给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黄娟老师,黄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课题上,包括选题、课题的展开,以及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都花了大量的心血。
感谢杭州合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激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感谢在实验研究过程为我做了大量检测工作的张毅工程师,我的毕业设计才能顺利完成。
感谢食品专业陈伯恩同学为我做了多次真空冷冻干燥操作。
还有感谢林武霖、徐兴志等同学对我的帮助。
三个多月的实验生活即将结束,我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难以忘记在科院的点点滴滴。毕业实验设计中有痛苦也有欢乐,我相信它将为我的人生划上极为浓烈的一笔,永久的珍藏在我记忆的扉页中。
参考文献
[1] Kuttan R, Bhanumathy P, Nirmala K, et al. Potential anticancer activity of turmeric. J Cancer Lett , 1985, 29(2): 197~202.
[2] 王爱勤, 杨立明. 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研究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1994, (9):9-12
[3] Mehmet Odabasi. Chitosan Micorspheres and Sponge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0, 76(7): 1637~1643
[4] 王小红,马建标,何炳林. 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应用[J],功能主分子学报,1999,12(2):197-201
[5] 方华丰. 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9,20(4):315-319
[6] 方华丰,周宜开. 壳聚糖微球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2):744-745
[7] A.A.M. Lira,D.M.A. Nanclares,A.Federman Neto, et al. Drug-polymer interaction in the all-trans retinoic acid release from chitosan microparticles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J Vol .87,2007, 3: 899~903
[8] Calvo P,Remunan-Lopez C,Vila-Jato JL,et al. Novel hydrophilic chitosan/polyethylene oxide nanoparticles as proteins carriers. J Appl Polym Sci, 1997,63:125~132
[9] 梁桂媛,方华丰,刘志伟. 5-氟尿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制备[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16(l):7-10
[10] Femandez UR, Calvo P, Remunan LC, et al. Enhancement of nasal absorption of insulin using chitosan nanoparticles. J Pharm Res, 1999, 16(10):1576~1581
[11] Mooren FC, Berthold A, Domschke W,et al. Influence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on the transport of prednisolone sodium phosphate across HT-29 cell monolayers. J Pharm Res, 1998,15(l):58~65
[12] MiartS,CuarU,Ghosh PC,et al. Tumor targeted delivery of encapsulated dextran- doxorubicin conjugate using chitosan nanoparticles as carrier. J Controlled Release,2001,74:317~323
[13] De Campos AM,Sanchez A,Alonso MJ. Chitosan nanoparticles: a new vehicl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livery of durgs to the ocular surface. J Int J Pharm,2001,224(l/2):159~168
[14] Erbacher P,Zou S,Bettingger T,et al. Chitosan based vector/DNA complexed for gene delivery: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ection ability . J Pharm Res,1998,15 (9): 1332~1339
[15] Ohya Y,Shiratani M,Kobayashi H,et al. Release behavior of 5-fluorouracil
from chitosan-gel nanospheres immobilizing 5-fluorouracil coated with polysaccharides and their cell specific cytotoxicity. J Pure Appl Chem,1994,A31: 629~642
[16] Berthold A,Cremer K,Kreuter.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osan microsphere as drug carrier for prednisolone sodium phosphate as modelfor anti-inflammatory drugs. J Controlled Release,1996,39:17~25
[17] 方华丰,周宜开. 壳聚糖微球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19(12):744-745
[18] Yong Hu,Xiqun Jinag,Yin Ding,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tosan-poly(acrylic acid) nanoparticles. J Biomaterials,2002,23(15):3193~3201
[19] Shikata F,Tokumitsu H,Ichikawa H,et al. In vitro 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gadolinium incorporated into chitosan nanoparticles designed for neutron-capture therapy of caner. J Eur J Pharm Biopharm,1998,15(l):58~65
[20] 梁治齐编著.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