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17 17:24:5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管理体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必须建立建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现对单位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管理控制等制定的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即在单位内部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经济业务实施的会计控制。
《会计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的交全稳定。财政部的《内部会计规范——基木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也相应地作出了明确规定。
事业单位内控会计制度认识、建立和执行的实际状况方面,总的来说还是较好的。但是,事业单位习惯用经验代替内控制度,对已建立的制度执行不力,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势在必然。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意义
事业单位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旨在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纠错防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促进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贯穿于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事业单位存在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有偏差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业务不够规范,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因领导重视不够,使制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领导误认为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人员的事,出了事以我不懂会计业务为由,一切责任由会计承担。
(二)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水平不一,其具体表现为:一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没有提到重要位置,导致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掌握的少,执行制度困难;二是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水平,但由于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三是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出现贪污、娜用公款等现象,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三)会计信急失真
一些事业单位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或者为了谋取小集体利益,往往采取随意处置固定资产、偷逃应缴国家税费等办法,要求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甚至采取欺上瞒下的做法,向主管部门或外界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质量得不到应有保证、同时由于会计人员随意进行会计处理,不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随心所欲地进行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会计指标的可比性极差。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有的发票内容笼统,甚至没有售货单位盖章;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而且有的领导签字过于随意;一些单位甚至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而实际使用着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却未办理相应手续,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措施
(一)健全法规、保障督核体系健康有效
原始凭证是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与业务发生时取得的载明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合法证明,是明确各级经济责任而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在事业单位现实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问题并不少见:一是白条白纸或其他非法凭证;二是虚假无效发票;三是原始凭证内容不全手续不完整甚至出现无日期、无经济业务内容、无经办人的发票。因此要改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就必须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稽核制度。要从制度上和管理体系上严格把关:一是要建立明确的各级稽核岗位和稽核人员普核责任制,执行对各种凭证的稽核工作,凡需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凭证都须首先由楷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或(不合规凭证)印章单位规模小会计业务量不大的稽核职能可以由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履行;二是要明确责任凡属经稽核员审核并加盖(合规凭证)的原始凭证如被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查出为不符合非法凭证而受到的经济处罚应由稽核人员负责,责令稽核人员负责协助追查原始凭证问题原因。
(二)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
根据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并根据各自的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即对每一个部门和人员在授予其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其相应的责任,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的权利,并且要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配,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三)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单位在制定制度时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做到制度切实可行。要考虑控制投入成本和控制产出效益之比,只要对那些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对那些只在局部发挥作用、影响特定范围的一般控制点,其设立只要能起到监控作用即可,而不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防止由于一般控制点设立过多、手续操作繁杂,造成单位经营管理活动不能正常、迅捷地运转。
(四)实施事业单位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既包括预算编制,也包括预算的执行、监控以及事后对预算的考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行为的双重管理。多年来,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预算的要求和管理都不到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更是没有实质意义上的预算,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部门预算的要求逐步提高,逐渐到位。单位的总体目标要靠各项计划去完成,各项计划中预算又是重中之重;单位的经营活动要在收入的预算中得到反映,各项业务活动要在支出的预算中得到落实。
(五)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表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当务之急就是必须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它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原始凭证、记帐凭证、会计帐薄、会计报表等,实施内部审计又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领导及时改进工作,完善制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内部控制已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但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有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或者执行起来有漏洞;甚至有些单位根本就没有内控制度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够。
因此,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2]李定清.事业单位会计新探.财务与会计[J].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3,(4).
[3]尹款梅. 加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初探[J]. 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6) .
[4]韦道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探讨[J]. 科技与经济, 2005,(4) .
会计组织的构成是为了在会计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在会计管理过程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物的管理,但是在人和物共同构成的主题当中,人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所以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会计的组织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对这一系统当中各个机构和人事管理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和要求,如果会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判断,同时还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解决,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组织机构来使会计人员的分配和协调不断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计组织管理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对人事制度的优化和发展,所以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工作的分工,提高整个组织运转的灵活度,在各项工作的执行中要责任到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资源质量的提升。
二、会计过程管理
会计过程管理通常就是指在能够保证会计组织条件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段,会计过程管理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质量,其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根据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关制度和工作方式的调整,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其次,要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从而使会计工作能够更好地对市场环境中的风险做出反应,防止发生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要不断使其和社会各种资源有效协调。最后,要不断发现会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采用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改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会计管理活动最终目标的实现,以下笔者就会计管理活动中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会计决策会计决策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会计工作的实际效果,要根据评价的标准对提出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在比较之后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案进行实施,会计决策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期针对性非常强,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在会计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同时还要求领导者必须要在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计划计划是指针对一定对象即将开展的会计事项在时间和资源配置及使用方面所进行的事先安排。计划是会计工作安排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会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划在会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会计人员指明会计工作方向和协调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减少和避免内耗;二是对会计环境变化作出预测判断和分析,对不确定的问题作出应对安排,有效降低会计风险;三是对有效的会计资源作出必要调配和整合,避免和减少会计资源的浪费和重叠,更好地利用和使用有限的会计资源;四是有利于会计过程的控制,因为计划是控制的先导,它为控制确定了会计目标和实施的标准。
(三)会计领导会计领导在会计管理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会计环境变化过程中极强的适应能力,同时还能够在会计管理活动中对复杂的会计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会计管理的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四)会计激励激励包括激发与鼓励、斥责与批评两种含义。会计管理的激励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会计组织通过为会计岗位职责设置一定的职业规范和奖惩措施来引导、保持和激发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组织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是建立在心理活动之上的人的行为,就会计管理激励而言,它具有促进性、融合性、过程性和适应性等特点。会计管理激励应当遵循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奖励(正)与惩罚(负)激励相结合、个性化与整体化激励相结合、公平性与合理性激励相结合、效率与效果性激励相结合等原则。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已经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也必然要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原有资产、技术和人力的作用方面已不同于过去,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也应适应更广泛的市场经济需要,会计过程管理尤为重要,决策、计划、领导、激励和控制五个内容都对会计工作提出较高要求。
(五)会计控制会计管理的控制是指对会计计划实施跟踪监督,并随时纠正会计实际工作偏差的过程。会计工作的过程之所以需要控制,是因为会计工作往往会由于会计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如人员变动、物质条件的改变、相关部门配合的不到位等)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如社会、政治、自然等条件的变化,金融、税收、财政等经济政策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按照原计划的设想去实施,而只有通过会计控制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计划实施中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会计目标,完成会计任务。
三、结语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建立独立的会计管理体制研究分析
一、目前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实行的是双重身份的管理体制,其基本含义是指:会计人员在单位中一方面代表国家对单位实行监督,另一方面为单位进行核算。这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从宏观上看,《会计法》第七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第八条 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从微观上看,第四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五条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从《会计法》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对具体的会计工作管理实际上是松散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管理体制问题。从而不能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会计监督的独立性与有效性。
1.会计人员无法按统一的会计准则实施独立的会计核算,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具体表现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计成本,会计人员为了迎合单位领导,为自己的仕途争创“业绩”,会绞尽脑汁满足单位领导提出的各种要求,消化各种不合理的开支,甚至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便进行了筹划;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上层管理者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上市公司的上层管理者为了体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或股民)、而民营企业的投资者为了少交税款等,往往要求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按公司领导的意图进行会计处理。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劳动关系、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年终奖励、能否上岗等都与所在单位有直接的关系,在这种体制下,尽管《会计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四大“职权”,即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收;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发现会计帐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作出处理;有权检举。但由于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会计人员常常处于两难境地,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会计人员难免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单位利益,按单位领导的意图进行虚假的会计核算,其直接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2.会计人员无法独立、有效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众所周知,贪污、挪用公款、行贿、受贿、偷漏税款等都与钱离不开,而会计核算是以货币计量为基础进行的,管的就是单位的钱和物。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贪污、挪用公款,还是行贿、偷漏税款等在会计的账务上都能够留有明显的痕迹,即使受贿者一般也是以牺牲本单位的利益来换取受贿利益的,因此财务账上通常也会留下许多不合理的迹象。上述现象,在众多的大案要案中得以体现,绝大部分是以现金进行交易,而且数额触目惊心,有上万、上百万元,甚至有的是上千万。那么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监督职能,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中每个具体单位的会计机构受制于本单位的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受制于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使会计监督职能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尽管知道上述不法行为,也会采取“明哲保身”、视而不见的做法。正是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会计职能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反而助长了腐败的滋生和漫延、偷漏税款的不断发生,最终损害的还是国家利益。
二、建立独立会计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从客观上要求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独立的会计管理体制,以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的作用成为现实。为了从源头上防止贪污、挪用公款、行贿、受贿、偷漏税款、挥霍浪费的发生,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完整;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必须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管理体制,建立独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管理体制,保证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正确行使《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权利,以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与监督。
三、独立的会计管理体制的可行性
独立的会计管理体制是可行的,从理论上讲国家、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的财产是一体的,均归国家所有,特别是国有企业实现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独立的会计管理体制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法律法规没有任何矛盾,相反是一种必然。独立的会计管理体制不会增加国家的额外负担,相反还能为国家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为设想中的独立会计管理体制,是建立在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工资级别、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由会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用人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按其岗位工资级别、费用标准、时间长短等,依国家有关规定预缴工作经费给会计管理主管部门。
四、建立独立会计管理体制的有效方法——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
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要求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标准。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实行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对用人单位实行会计人员劳务派遣。劳务派遣,亦称人力资源派遣,人才派遣,人才租赁,是一种新的用人方式。用工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管理机构派遣所需要的会计人员。劳务派遣实施后,用工单位与会计人员管理机构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由于用人单位使用派遣会计人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会计人员管理机构选择派遣人员时也必须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保证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一)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人员管理机构
1.财政部下设会计人员管理总局,负责管理全国会计人员工作;实行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制定《会计人员职业行为准则》;研究提出会计改革和政策建议;拟订和贯彻实施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组织和管理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负责全国会计职称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会计电算化工作;负责会计工作的劳务派遣等。
2.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县级市)地方人民政府设会计人员管理局,负责本辖区的会计人员管理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从业资格管理、继续教育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与管理、劳务派遣与考评管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考评管理等。
(二)建立会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对取得大中专毕业证以上、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会计人员纳入职业化管理范畴,但必须建立准入制度,通过必要的考核,通过考核后才能进入;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定级考核,分为初、中、高等不同等级,不同级别不同待遇,同时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估,并与待遇挂钩;对不符合职业化标准的会计人员实行淘汰制度;由会计人员管理局对辖区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人事档案管理。这样可以消除在不同单位工作的会计从业人员有不同身份的不合理的人事管理体制;同时还可以消除一个单位定终身,不思进取、不善于学习的不良现象,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合的人才管理机制和竞争机制。 (三)实行用人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人员管理局复合型的劳务派遣制。即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规模、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配备计划报会计人员管理局,经会计人员管理局审核后,根据本辖区从业会计人员情况向用人单位进行推荐。用人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人员管理局的主持下,由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进行面试、考核、评定,如符合用人单位条件的,则会计人员管理局根据国家制定的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岗位工资薪酬标准、应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标准,按拟聘用期限向会计人员管理局预缴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经费即劳务费,会计人员管理局随即向用人单位派遣从业会计人员。从业会计人员的工资薪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由主管会计人员管理局负责发放和缴纳。
(四)实行用人单位与会计人员管理局联合考核与评价机制。会计人员管理局制定标准化的会计从业考核标准体系,用人单位于每年(或半年)对派遣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等,如果用人单位对从业会计人员考核为不称职,会计人员管理局应及时组织人员对用人单位的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复核,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经复核后确为不称职的,会计人员管理局应及时终止该派遣协议。重新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人选,以保证用人单位会计核算不受影响。通过考核与推荐,真正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
(五)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实现会计人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目前由于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才竞争机制,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目的是为了每年的从业资格证年审;职业技术教育,华而不实,如:注册税务筹划师、财务总监等,目的是为了手中持有一本证,便于找一份工作。持证者与其应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去甚远,有的注册税务筹划师不能进行税收筹划;有的财务总监不能主持和驾驭一个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工作。如果一旦实现了真正的人才竞争机制,会计从业人员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和税收法律法规知识等,不断提高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发挥自己的才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从而达到实现会计人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六)实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实现人才跨行业、跨区域流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从业人员跨行业、跨区域流动已成为必然。会计人员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其自身价值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会计人才的合理流动会更加频繁,从根本上打破了会计人员一个单位定终身的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有的会计人员不思进取、不善于学习,只会做帐的“小会计”的局面。通过人才竞争机制的确立,必定会有大批优秀会计人才脱颖而出。因此,对会计人员实行电子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实现会计人才跨行业、跨区域流动管理的重要手段。
(七)实行会计人员管理局独立的业绩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的独立的会计管理体制,实现会计工作的劳务派遣。其重要手段就是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系统有效的考核与业绩评价。对忠于职守、热爱会计工作、成绩卓著者应给予奖励和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给予政策倾斜等;对造成国家或单位财产损失且负有责任的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例如:一个单位如发生非会计人员的贪污、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等行为,会计人员已察觉但不予以制止或责任心不强,不加审核地进行会计处理,给国家和单位造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的,除司法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外;如为一个单位虚开发票、多列成本、少记收入或明知该单位有上述行为,不加以制止给国家造成税款流失的,除税务主管机关依《税收征管法》追缴偷漏税款和按规定进行惩处外;如为一个单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骗取公司上市的或为公司管理层提供虚假业绩报告,完成主管部门考核指标的,除证监会、主管部门依法对该单位予以处罚外,会计人员管理局应依据《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人员的相关责任,如触犯刑法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高等院校的财务风险是高校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相应的教育投入来支撑,虽然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正在逐年上涨,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和教育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经费紧缺仍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公办高等院校在财政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法增加基础设施及教学设备的投入,还本付息的负担使高等院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随着高等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将大大提高,财务风险已经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高校贷款风险
我国公办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使得高校在近几年的扩招过程中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个过程中高校不得不考虑如何改善办学条件和办规模的问题。银行贷款作为解决短期资金制约的有效方法被高校广泛利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公办高校对贷款风险认识不够,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建设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贷款的论证不充分,贷款的规模也大大超出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出现了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归还,借新债还旧债高等院校,从而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教育科研事业的进行与开展。
(三)资金运作风险
资金运作风险是指资金在调度、投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或者使本金蒙受损失[2]。高校为了充分利用手中的货币资金,使其效益最大化,将资金投放市场,进行各种投资活动。然而市场往往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投放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了偏离,或者使本金也遭受到损失,这就是高等院校的投资风险。高校如果没有提前预测或对资金市场的风险估计不足,就会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
(四)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是指高校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的违规、缺位及不完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引起的财务风险。
第一,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够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第二,我国公办高校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费用,账面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都是购建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往往与现时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相差甚远,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严重不实。第三,目前大部分公办高校已实了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但由于改革进行得不彻底,在经营体制、财务管理、经营模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学校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投入,这无疑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风险。
二、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一)高校贷款风险控制对策
随着公办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迫使高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多数高校都采用贷款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而银行方面相对于企业来讲也更愿意将资金放贷给高校,高校应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这种心理尽量压低贷款利率,降低利息成本。由于贷款利率只能高于物价上涨水平,高校贷款应选在物价相对平稳、偏低、下跌的时机,同时充分利用高校日常运行的沉淀资金,通过宏观调控,及时借还贷款。
(三)资金运作风险控制对策
实行资金运作风险“第一责任制”站。即对每一投资项目中的相关责任人,实行投资管理和回收经济责任制。在投资过程中因操作不符合规范等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员,要承担经济、行政和法律责任。由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加强资金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我国金融家经叔平认为,金融从业人员一要可靠,二要用功高等院校,三要有能力。公办高校对于资金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应如此,资金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量,时时更新宏观经济、金融及证券等相关知识,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及国内外资金投资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分析预测风险的能力。
(四)财务管理风险的控制对策
1.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高等院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院校应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其执行哪一种财务管理体制,并需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并颁布,不得随意变更。
2.完善会计核算,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高校管理层在高校运行过程中所做出的重要经济决策主要依赖于可靠的数据资料,如果财务部门不能提供出真实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将严重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质量。同时高校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也应借鉴企业的核算方式,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正确反映出资产的实际价值,使得管理层能够正确评价高校的办学能力,为高校制定出长远健康的发展战略。
3.促使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勤集团在为高校教学与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前提下,自主地进行资产运营,学校不得干预其资产的处置及其实物形态的改变。高校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后勤集团进行控制。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来控制经营者,以实现高校资产利益的最大化,以避免因国有资产损失带来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崔艳萍.浅谈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与防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6):93-94页
[2]陈然,赵灶娇.关于实现高等学校内部资源合理配置的几点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3):52页
[3]赵汉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财务管理模式初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64页
[4]李三喜,徐荣才.3C框架-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手册及应用.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5]曹娟娟.公办高校财务风险的制度成因及控制对策.会计之友第10期中
关键词:预算会计;问题;对策;会计毕业论文
本文讨论和分析了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措施。
1.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自1998年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a.现行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b.现行预算会计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c.现行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完整地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数量相当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
d.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完整、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虽然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表,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无法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没有一套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现行预算会计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例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
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wto及国际竞争的要求。中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2.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预算会计的弊端和不足越发显现,必须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参照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
2.1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预算会计新体系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是预算管理服务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群体构成。新预算会计改革基本保持了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预算会计体系,只是在体系内部进行了局部的重新划分,这就是总预算会计、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这一体系,是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预算舍弃模式和运行机制,它对于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强化预算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界定不够准确。我们应按照国际惯例,预算会计体系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构成,其中政府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组成。因为,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临近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是总和分的关系。
2.2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使用者评价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也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发达国家不同政府会计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一会计基础。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政府的财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如新西兰将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确认为资产,并确认了其折旧费用,这样就会使政府更加注意其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更好地认识未来的短期债务、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预算。我国预算会计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2.3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愈加突出。本文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原则及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
1998年1月1日,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但是,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会计原则问题进行探讨
1.1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一是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和负债。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这就使得当期成本费用反映不真实;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不全面。二是经常存在每个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如事业单位的房屋修缮费用并非每年发生,在发生修缮费用的年度,支出增大,造成当年结余减少,使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也不是真正的结余;三是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1.2修正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应采取渐进式转变的方式,先行业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
2关于固定资产核算问题进行探讨
2.1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提取折旧,而是提取修购基金,且除少数具备条件的单位比照固定资产折旧办法提取修购基金外,大都依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以收入为依据计提修购基金并不反映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这种核算方式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价值背离。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与现时净值会逐渐背离。二是虚增净资产。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虚增净资产。三是成本不完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固定资产原值已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一方面,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虚增了事业成本;另一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且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2.2改进固定资产的核算关于事业单位外购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入固定资产,直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与《企业会计制度》相衔接。关于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直线法,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3关于无形资产核算问题进行探讨
3.1存在的问题无形资产核算有以下弊端:一是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完备。目前,各事业单位都缺乏严密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大多数单位对无形资产没有入账,有少数单位即使人账,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成本管理不重视,其核算方法、核算程序等严重弱化,难以适应无形资产较为复杂的确认、计量、核算等要求。二是无形资产转化利用率低。无形资产的寿命和使用价值具有很强的高效性。然而,由于人们没有认清其价值,或者无法评估出其公允价值,就只好束之高阁。有些科技成果研制出来后,既不积极转化为生产力,又不向社会推销,浪费了社会的有限资源。
3.2改进无形资产核算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分门别类地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和摊销,保证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受益期内得到补偿。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最主要的无形资产是单位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关键在于成本的确定。因此,急需建立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搞好科研科技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关系,共同管理好单位的无形资产。
4关于低值易耗品核算问题
摘 要: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实践的难点,也是会计制度研究的热点。其实践与研究突破应该从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出发,探究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机制效应与方法策略,更需要创新研究论域,探索高校财务制度建设与学术制度建设之间的二元关系机制,建立健全学术责权与经济责权的结构关联。其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可聚焦地方高校定位与发展的内在特质,关注制度建设方法经验的推广与特色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总会计师 研究路径
一
教育部1979年颁发了《教育部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其首次出现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的制度设计:“凡设立一级财会机构的高等学校,根据工作需要,一般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建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超前设计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大面积推广实施在2011年12月教育部首次启动东南大学等6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的公开选拔任命。其后还有2013年3月教育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并任命的第二批武汉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所直属高校总会计师。
2013年11月教育部正式核准公示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其中包括已公选任命总会计师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3所学校再次在其大学章程中明文规定落实总会计师岗位设置。
近年来密集出台政策文件与项目方案有力推动了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设计了 “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教育部2010年12月了《浙江省部分高校建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将长春理工大学列入《建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改革试点项目之中。还有2011年国家颁布《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与2012年《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都落实了高校设置总会计师的岗位性质、工作职责以及任职条件等系列具体要求,进一步落实法规细则与工作方案。
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是高校财务内部管理实践的难点,也是会计制度研究的热点。《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2011)《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作用及有效性分析》(2012)等论文探讨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设内涵与价值意义,《我国现行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分析》(2012)《高校总会计师制度设立后的职权分配与责任分担问题研究》(2013)等论著关注了高校总会计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等实践问题。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创建为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平台,同时总会计师制度建立将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如何系统总结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内部财务控制的视角深化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内在机制与方法策略是有待进一步推进的实践探索与学术研究课题。
二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必须关注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与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契合度与关联性,才能进一步总结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升其推广价值,并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论域中,深入推进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地方高校实施策略创新研究。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研究的主要学术意义在于从学理上探究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管理学内涵,从实践上创建地方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方法策略。
从历史发展来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有着上级工作组委派到内部工作岗位设置的历史转变。在内部岗位设置的工作模式之下,我国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从“内选式”过渡到“委派制”,又有从“外部公选委派”转向“内部选拔提升”的新趋势。在总会计师选任制度的历史审视视野中,岗位职务定位的内设与提升显示了高校总会计师岗位职务的核心功能。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一方面面临财务控制与经济管理权力的顶层贯通的困难,另一方面有着外部委托督查与内部自主管理的对接平衡难题。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创新应该从高等院校内部财务控制问题出发,深入探索总会计师制度建设的机制效应与方法策略。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创建为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提供了一个可执行的平台,同时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进将大力提升高校内部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效力。现代企业制度创建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发展对话与融合是其成熟成型的内在力量。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各高校制度的建设中,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选拔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及经验的内行专家担任总会计师,行使总会计师的各项责任,发挥总会计师在高校管理中的权威领导作用,这正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本土特色彰显。
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实践与研究不能就财务问题说财务,只有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整体视野中才能创新论域空间。其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问题的实践与研究不仅需要聚焦其与高校学术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互动性问题,还需要关注总会计师制度建设与高校自主管理制度建设之间的关联性机制,共同构建学术责权与经济责权的联动结构,建立完善“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丁红运.我国现行高校总会计师的选拔与管理模式分析[J].会计之友.2012(12):107-109.
[2]李娟,邹晓红.新形势下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