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书情报论文

图书情报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17 17:2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图书情报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图书情报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情报学;硕士论文;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13-02

当前,世界各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都在加强对图书情报的研究,许多世界一流院校,比如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情报学教育体系。而比较而言,在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对图书情报学的相关研究,明显要相对落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有关情报学的招生和课题研究有所提升,并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增长态势,然而由于研究内容相对较为高深,而且研究的靶场显得较为前沿化与多元化。基于关键词对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研究与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范畴,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即以学位文献或学位文献的某些特点为标的,以聚集梳理一定数量文献为基础,由此展开对某一时域某一领域科学技术基本状况与基本特征的研究,并由此论述和预测该领域科学技术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趋势与特点规律态势。基于独特关键词进行图书情报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是情报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是一种将文献资料中的众多核心要素关联起来,进行统计分析的引证分析方法,其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文献所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揭示学科当时研究的热点,较为准确地评价文献所代表的学术水平。

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对象定位于对国内图书情报领域这一总体框架,并于此基础上将“靶向”集中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与研究,将“靶标”聚集到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趋势、重点、前沿以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更加清晰地梳理出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为我国情报学教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集中于国内著名的学位论文收集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三大论文数据库”,以及国内高等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中,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是国内收录学位论文最为全面的数据库,因此,为了确保分析研究的数据具有较高可信度与代表性,分析研究检索的数据源即来自该两个数据库,着重定位于“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分类”选项进行检索,而检索的时间区域定位于近10年,对于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对于相同的通过采用SQL 语句进行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

由此,以“情报学”作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获得1640篇硕士论文,从万方数据库中获致1315篇硕士论文,通过SQL筛选剔除重复的以及不符合的795篇,总共获得有效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2160篇。

2 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过对获取到的2160篇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论文进行研究,综合统计论文的关键词,累计关键词有13976个,经过分析研究,去除不能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关键词3645个,共得10331个,平均每篇硕士文献关键词数为4.78个,由此可说明该统计是科学的,与国外科文献资料对关键词的标引规则相符(国内外科技期刊要求的每篇关键词应标出 3-8 个),接着对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分析,将关键词的频度大于60作为标准,将其定义为“高频词”,通过对“高频词”的统计分析,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有关“知识管理”这一主题的频次最高,多达126次。无疑,这也证实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知识管理这个方向的研究热点。此外,“电子商务”为121次、“信息化”为118次、“信息技术”为112次、“竞争情报”为102次、“信息服务”为98次、“信息检索”为96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字图书”为84次、“信息资源”为79次、“电子政务”为75次、 “知识服务”为71次、“知识共享”为68次、“数据仓库”为63次,从中也反映了我国对信息化建设、知识服务、数字化建设等关注在日益提升,也验证了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重新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实效,表明了情报学与管理学之间渗透和结合日益加强,也可以折射出当前研究的重点、热点仍然集中在情报学基础领域,并预示着今后情报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将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3 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

通常来说,仅仅通过孤独地察看论文的某一关键词,通常是难以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该论文所研究的主题,然而通过关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关键词,将可以给予人们更加充分的信息去把握论文的大致内容和论文的主题脉络。通过采取计算机数字高效处理作用,充分发挥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再次对出现次数高于60的高频出现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性”分析,统计在同一论文中两两同时出现的关键词,从而构建出60 × 60的“聚类共词矩阵”,通过这一矩阵的研究,非常清晰地显示出“聚类共词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其中位于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显示的是某关键词自身一同出现的频次,这个一同出现的现象就实质来说,就是论文之间的相关度,对于非对角线上的数据,则表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通过这个矩阵可以从另一个侧反题出,关键词分布既有交叉、相互渗透又具有群组分布的独立性。通过Excel的数据透视处理得到共现频次较高的有:“知识管理”为124次,“电子商务”为106次,“竞争情报”为101次,“高校图书馆”为98次,“信息服务”为92次,“数据挖掘”为87次,“数学图书馆”为83次,“信息资源”为81次,“电子政务”为79次,“知识共享”为72次,“数据仓库”为66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中,当前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是个热点,同时也说明我国情报学教育研究的领域在不断拓宽。

综合以上,关注独特关键词下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结构特点,获得了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以及基于聚类共词的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特点,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较为充足理由支撑的结论,那就是从中可以较为清晰地得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数字化、信息化、电子化的知识管理与数据信息挖掘”。

参考文献

[1]曾学喜.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

[2]Miao Adam X,Zacharias Greg L.A computational situation assessment model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oper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2011(9).

第2篇

我是《图书情报工作》的老作者、读者、也是审稿者,对这份杂志的质量、水平和学术影响是很熟悉的,也怀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该刊在我们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第一届(2009)、第二届(2011)《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两次排名第三位,被评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权威学术期刊”,给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国大陆独树一帜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权威核心期刊的杰出代表,半个多世纪以来,《图书情报工作》几经风雨,数易刊名,凝聚了几代图书情报界学人的心血,记载了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轨迹,见证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历程;她关注图书情报界的热点话题,推进学术繁荣,受到读者和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她开创了业界诸多第一,无论在学术质量上还是在办刊思路上,始终走在我国众多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的前列,为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交流的广场――她为专家学者开辟了学研结合的示范园区,为精英才俊构建了学术交流的优秀平台,为后生新秀架设了迈向成功的阶梯。她是多维的知识传播空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强干的编者班底,早已成为读者、作者、编者,乃至同业者的纽带和桥梁。

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权威核心期刊,《图书情报工作》使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在理论、实践等多个层面深度融合,优势互补,堪称我国图书馆学与情报学融合之典范。《图书情报工作》总是以深邃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紧紧抓住理论上的最新亮点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时介绍给图书情报界的同仁,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发展和图书情报工作的繁荣进步。她的理论性文章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先导性,实践性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理论、实践两者并重,并能够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该刊提倡学术争鸣,发扬学术民主。在选题内容上不排斥不同的观点,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天地。该刊的内容新颖,很多文章立意独特、说理透彻、论证有力、阐述精辟。该杂志的内容广泛,包括了图书情报领域内各个方面的文章,其分析和论述问题既有一定的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文章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精练,言简意赅,有一定的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图书情报工作》鲜明的办刊特色和上乘的办刊质量吸引了全国乃至海外的一大批优秀作者。在《图书情报工作》的作者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理论深厚的中年学者,更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青年学子。作者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不少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图书情报工作》还十分注意发挥核心作者群的作用,由一批核心作者队伍组成主力军,其中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作者占有较大比例,从根本上确保了《图书情报工作》的载文质量。《图书情报工作》给了许多青年崭露头角的机会,注重新人的发现和培养,广纳英才,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一片广阔天地,在引导青年进人图书情报领域、鼓励他们大胆从事研究与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为他们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发展的旗帜――经过杂志社几代同仁的不断努力,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刊模式,锐意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壮大,不管是在栏目设置、编辑出版和期刊经营上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成为我国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权威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成功之路,打造出了中国大陆本学科领域极具权威性与指导性的品牌刊物。

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社会、读者的需求,该刊对栏目不断进行新的定位,并向国际化栏目发展的趋势靠拢。该刊物的栏目设置大众化与特色化搭配,满足业界人士的多样化需求,栏目比例张驰得当,栏目轮廓简洁清晰,充分体现刊物的前沿性、指导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根据论文内容和特点,将学术论文加以整合,体现了思路清晰、宗旨鲜明的办刊理念。该刊推出了一组又一组很有份量的专题论文,使我们既集中又全面地了解了某一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刊物还采取专家把关、打造品牌的方针,对编委会进行了部分调整,编委会成员都是具有高级职称的图情界的专家学者。编辑们对稿件认真负责,始终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对文字修改认真,校对程序严格,保障了文字的高质量。不管是年长的资深编辑,还是年轻的编辑人员,对投稿者充分尊重,给予作者认真细致的回复与指导,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默默奉献。他们还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编辑工作技能。几代编辑都辛勤耕耘,精心培育,编辑部形成了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认真、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正是因为这样一群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图书情报工作》以其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受到广大作者的好评。

积极改革,不断进取是该刊的显著特色。1993年,《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成立,开展出版经营活动,从单一学术型期刊向学术生产型期刊转变。从原来的双月刊到月刊,后来又大胆地率先改为半月刊,其发文量增长了几倍,很多人担心其论文质量会下降。为了保持或提高发文质量,该刊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大力加强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建设的同时,《图书情报工作》也以杂志社为实体,围绕着办刊宗旨,开展了多种学术经营活动,包括针对图书情报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多次举办学术会议,认真组织专业研讨,结合实践方面的工作进展,组织各种业务技能培训班等。特别是该刊还挤出资金,创造性地设立了“研究和出版基金”,吸取和培育了不少年轻学者,从源头上保障和提高了论文质量。这些举措,使《图书情报工作》超越期刊本身的功能,在业界具有了更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也逐渐具备了独立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能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第3篇

[关键词]SSCI 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 期刊引文分析

[分类号]G232

1 引言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的SCI-E、SSCI引文索引是衡量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JCR(Journal Citation Repots)通过客观统计SCI-E、SSCI收录期刊所刊载论文数量、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等原始数据,再应用文献计量学原理,计算出各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被引半衰期、特征因子等反映期刊或所载文献质量和影响指标的数据,是期刊馆藏发展、期刊特性研究、学术研究评估等有力的分析评价工具。

本文基于JCR2008对SSCI收录的“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61种期刊进行分析,参照Thomson Reuters的ISIS当前收录期刊,以了解SSCI选刊的地域分布特征。通过解读JcR2008各指标特征,并系统整理数据,展示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来源期刊文献计量指标的最新表现,揭示国际图情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为我国图书馆、情报科学期刊跨入国际行列提供参考,同时为图书馆学及情报学研究人员选择投稿期刊及管理部门对科研进行合理评价提供参考。

2 SSCI收录ISLS期刊概况

JCR2008共收录1 985种SSCI来源期刊,涉及56个学科,而ISLS包含的61种期刊,代表了目前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流和核心期刊。JCR2008 ISLS期刊国别分布及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

由于SSCI对其所收录的期刊采取动态考核与评价,因此收录期刊数量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不断发展和期刊学术水平逐步提高,SSCI来源期刊的数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Thomson Reuters统计的SSCI当前收录期刊较JCR2008增加854种,而ISLS期刊增加19种,期刊所属国家及地域分布均随之扩

在SCI-E和SSCI收录的期刊里,存在期刊跨学科现象,即有些期刊同时被SCI-E和SSCI收录。在ISLS 61种期刊中,有19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其中有14种期刊属“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学科,5种期刊则分属于其他多种学科。

3 JCR2008评估指标及ISLS期刊分析

从JCR2007版起,JCR除了以前的几个评估指标,即总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IF)、即年指数、期刊被引半衰期,新增了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这些评估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期刊或所刊文献的影响力,而且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3.1 总被引用次数

总被引用次数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该指标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评价期刊,显示期刊被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被引用次数越多,表明该刊的影响力越大,受重视程度越高。当然总被引频次还与载文量及创刊期长短有一定关系,但总体能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ISLS的61种期刊总被引数为42430次,被引频次最多的为美国期刊M/s Quaaerly,共计5 684次,该刊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总引用次数排名78位,同时被SCI-E收录;被引次数最少为4次,平均引用次数约为695.6次。ISLS期刊总被引次数在SSCI收录的56个学科中排名第26位。由此看出,ISLS期刊发展并不均衡,但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领域的研究和贡献相对较突出。

按被引次数对61种期刊排序,前14种期刊(约占22.95%)共被引用31007次,占总被引次数的73.02%,基本上符合文献的“二八定律”,即80%左右的被引频次是由20%的期刊所贡献。这14种期刊中有10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体现了这些期刊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科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这14种期刊及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3.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总数之比。该值可以用来评估同一研究领域不同期刊的相对重要性,影响因子越大,说明期刊影响力越大。JCR2008社会科学类期刊影响因子总值为2730.594,期刊影响因子最大值为16.217,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1.376。ISLS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总值为68.649,最大值为5.183,为美国的M/s Quakerly,该刊在SSCI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7位;非零最小值为0.019,平均值为1.125。61种期刊影响因子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ISLS学科里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不多,影响因子大于3的只有两种期刊,而多数期刊分布在IF

3.3 5年影响因子

5年影响因子指某期刊前5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5年内总数之比。相对于传统的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更能评估那些被引用周期很长的领域定期刊的影响。由于社会科学领域需较长时间引用才会达到高峰,所以5年影响因子尤其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影响力评价。

在61种期刊中,有7种期刊被JCR收录可能未满5年,所以没有提供5年影响因子,其余的54种期刊中有68.52%的期刊5年影响因子大于传统的影响因子,说明这些期刊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有相对持久的影响力。5年影响因子最大的仍为美国期刊Mis Quarterly,其他期刊的5年影响因子与总被引次数和影响因子的排序相比变化较大。

3.4 即年指数

即年指数是影响因子的一种变化形式,指某刊当年载文被引次数与当年载文总数之比。这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数值越大,说明论文被引用的速度越快,期刊的核心度和影响力越强。从即年指数来看,最大值0.864,为美国的AnnualReview of Infor-matr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该刊为年刊,当年的载文量是13篇。即年指数排名前10的期刊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出,虽然有些期刊总被引次数或影响因子并不高,但即年指数相对较高,可知其具有很强的情报渗透力,该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快被学术界吸收利用,由此体现该刊的价值。对于具有突破性发现或见解的

文章,若要及时在学界显现,应考虑在即年指数高的期刊上发表。

3.5 特征因子分值

特征因子分值测度一种期刊过去5年出版的论文在当前年的整体价值,如同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实质上仍为引用次数与论文总数的比值。然而,特征因子分值与影响因子不同之处在于:①对期刊引用的统计跨越所有学科,即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②引用总次数去除了期刊自引;③基于研究人员阅读期刊时间的随机测度来衡量每条文献。特征因子分值提供了测量期刊总体影响的方法,可了解特定期刊在学术引用社群的总影响力,而不是基于每篇文章影响的测量,也不仅仅是某期刊被引用次数,还要考虑施引期刊的重要性,因此特征因子分值更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重要性。

对61种期刊按特征因子分值进行排序,美国的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rt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特征因子最大,为0.100 09,引用次数排名第二,为月刊,年载文量也最大,为184篇。由此可知,出版文章数越多的期刊可能具有较高引用次数,能见度较高,通常有较高的特征因子分值。

3.6 论文影响分值

论文影响分值决定该期刊在过去5年中论文的平均影响力,是基于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来测度期刊的相对重要性,计算方式=(该期刊的特征因子分值/5年载文数)*0.01。JCR数据库中所有论文影响分值的平均值为1,若期刊论文影响分值大于1,表示该期刊每篇文章影响力居于JCR中所有文章的平均值以上,小于1则在平均值以下。

在61种期刊中,有5种期刊的论文影响分值大于或接近1,这5种期刊分别是M/s Quarterly(分值3.541)、Information Systms Research(分值2.363)、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分值1.068)、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分值1,027)、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分值0.998),可以看出这些期刊收录文章的质量相对较高。

4 核心期刊确定

对期刊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须综合考虑多个评估指标。将61种期刊分别按总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数、特征因子分值、论文影响分值进行排序,分别取排名前20位的期刊,然后将6种排序结果相交,得到11种期刊可视为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这11种核心期刊中有8种期刊同时被SCI-E收录,表明这些期刊不仅在图书情报领域占据核心地位,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具有一定影响力。这11种核心期刊如表3所示:

第4篇

联系人:高丹 王传清 电话:(010)82623933

“图书馆与经典阅读”研讨会成功召开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河北省图书馆学会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专业委员会、河北省图书馆、承德市图书馆承办,北京阿帕比有限公司协办的“图书馆与经典阅读研讨会”,于2011年8月23日至8月25日在河北承德召开。

本次大会共收到国内外论文215篇,来自160家单位的281位作者覆盖了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新加坡。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共123人。

中国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到会并讲话。工业与信息化产业部副部长杨学山,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在大会上分别做了题为《云环境下的阅读》和《阅读,与经典同行》的主题报告。10余位“图书馆与经典阅读”征文活动获奖作者做了交流发言。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总结、交流、探讨了新形势下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社会阅读的现状,讨论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使命和全民阅读的关系。

本次会议的重要特点是多元化,其标志有四点。一为参会者年龄结构的多元化:年龄层次分布合理,老中青济济一堂,反映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和经典阅读推广后续有人。二为与会人士的多元化:既有著名专家、大学教授、研究机构学者、研究生、政府高层官员、数字资源企业的代表、海外从业者,更有众多的长期工作在一线的高校与公共图书馆馆长和馆员们。这种研讨方式,可以说代表着一个方向,展示了一个范式。因为对于经典阅读的推广,既应有从理论上的倡导,强调正当性,更普遍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图书馆针对诸如少年儿童、大学生等群体的长期而细致的引导和服务。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在经典阅读推广中投入的更多是情感,这是事业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三是推广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有通过传统的纸本阅读进行推广,有通过现代化数字手段大力而广泛地推广。四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较多使用和国外经验的探索与借鉴。

会议还进行了本次征文活动的表彰与颁奖,并对“红色记忆――燕赵少年红色文学经典读书知识大赛”进行了抽奖。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徐建华教授、江阴市图书馆馆长陈蓉供稿)

《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增刊(2)征稿启事

为了给图书情报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使更多作者的优秀科研成果得以发表,《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定于2011年下半年出版《图书情报工作》增刊(2)。内容涉及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发展态势、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技术、事业建设、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

征文要求:1.主题明确,数据可靠,文字通顺,且一稿专投(即未在他刊上发表);2.建议登录本刊网站lis.省略在线投稿(投稿请注明“2011年增刊(2)”字样,并留下详细联系方式;3.请自留底稿,如稿件在30天内未收到录用通知,稿件即可自行处理;4.投稿前请按照本刊要求自行检查中文标题、作者姓名、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关键词、分类号等要求项是否齐全,并请按照本刊体例格式著录参考文献。

截止日期:2011年9月30日 联系电话:010-82623933 010名2626611―6637

联系人:王善军E-mail:tsqbgz@vip.省略

下期要目

用户满意度视角下微博客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严炜炜)

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体系的逻辑构建 (张卫东)

组织知识网络结构特征、关系质量与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肖冬平,彭雪红)

知识能力与开放式创新流程的一致性:朗讯与思科的案例研究 (张永成,郝冬冬)

运用本体实现web文本挖掘研究 (阮光册)

电子商务下的多渠道供应链理论研究及发展趋势 (李海,崔南方)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问题研究 (彭希,马建华,李苑,华宁)

面向性别差异与任务复杂性的相关性判据研究 (成颖)

第5篇

程焕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踌躇徘徊

柯平:以职业为中心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

张向先:解析图书情报专业硕士职业核心能力

贺德方: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生职业核心能力构建

孙建军: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教育的整体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卢小宾:关于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周庆山: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实施

陈传夫:专业学位应面向宽广的图书情报职业需要

中国乡镇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研究——基于中国两乡镇的调查分析

美国图书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分析

问卷法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应用探讨——基于458篇样本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

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探析APSM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功能扩展与完善

顾廷龙图书馆学思想述略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技术竞争情报战略研究

网络学术信息行为理论框架构建与行为过程分析

电子信息生产的百分比分布规律——以三个论坛社区为例

国内外图书情报领域用户研究内容分析

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比较研究

再论知识服务的概念内涵——与信息服务关系的再思考

以书目知识为基点,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近十年(2000~2009年)书目工作进展与演化

当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分析

基于用户满意度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评价模型应用研究

馆藏中文图书电子化计划——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

高校化学学科用户对纸本/电子期刊需求研究——以中山大学化学学科用户为例

民国雕版刻书研究

中美高校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信息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KNN算法的文本自动分类方法研究——以学术期刊栏目自动归类为例

江西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研究

基于人际网络的我国农村知识服务研究

机构知识库联盟的认证和授权的技术机制分析

近五年来俄罗斯信息政策和信息立法进展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资源组织研究

两种维度的出版历史书写——以王余光、吴永贵著《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为例

文华师长访谈录

记文华图书科第二届毕业生王文山

实证是行动更需要规范

职业结构视角下的女性图书馆员心态分析

图书馆女性馆领导现状的实证分析

女性图书馆员管理沟通特征分析

女性图书馆员的公众事务评价对其生活与职业影响研究

天津市高校女性图书馆员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

目录控制思想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中国古代戏曲目录之提要

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

Web2.0在我国30所“211”高校图书馆应用的调查与分析

国内近十年数字图书馆领域研究热点分析——基于共词分析

中国近代图书馆“西学东渐”阶段的学术思想特征

我国情报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学术博客链接结构及其交流特性分析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完善

基于Web2.0的开放目录系统设计与实现

公众信息获取权的法理基础——基于知情权的研究

“读者权利”概念辨析

第6篇

关键词期刊评价 引用质量 影响因子 H指数 IF(sub)wh(/sub)指数

1 引言

学术期刊评价是优化学术期刊使用,提高学术期刊内在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术影响力与科技评价的重要手段。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主观评价与利用引文分析的定量评价,引文分析法比较客观,是当前评价学术期刊的主流方法。文献计量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期刊评价引文计量指标,如传统的文献计量指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等;现代最新发展的文献计量指标:H指数、SJR指数与Eigen-factor等。其中E.Garfield提出的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影响最广,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但随着文献计量学、计算机与期刊数据库的深入发展,影响因子越来越暴露出其不合理一面,如引用质量、自引、跨学科比较、统计源期刊等问题。

鉴于IF与H指数不能反映引用质量以及SJR指数与Eigenfactor计算复杂,笔者(201:1)曾经提出使用熵值法将IF与H指数结合起来构建HIP指数评价科技期刊,该方法仍然没有弥补IF与H指数将期刊之间的引用同等对待的缺点。本文构建一种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加权影响因子(IF(sub)wh(/sub)指数),该指数既能反映IF与H指数计算简便、设计巧妙的优点,又体现SJR指数与Eigenfactor计算中考虑引用质量的思想,实现IF、H指数、SJR指数与Eigenfactor的优势互补,得出更为简便、合理的评价结果。本文余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期刊评价计量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第三部分介绍IF(sub)wh(/sub)指数设计思想及其计算方法;第四部分以20种CSSCI收录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计算它们的IF(sub)wh(/sub)指数值,在此基础上研究IF(sub)wh(/sub)指数评价与IF、H指数评价以及CSSCI评价的关系;第五部分是对本文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总结,以期为IF(sub)wh(/sub)计量指标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期刊评价文献计量指标研究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期刊评价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在文献计量学界影响最大的首先是美国物理学家Hirsch(2005)创造性地提出H指数来测评科学家的成就,H指数兼顾了论著数量和质量。随后,Braun等将H指数引入并应用于期刊评价,即期刊的H指数是该期刊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中最多有h篇论文至少被引用了h次。短短几年,H指数就已成为文献计量学中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H指数与IF一样,未考虑引证期刊的质量差异,也即对于不同质量的期刊引用某一被引文献是同等对待的,这显然与不同期刊得到的认可度差异较大的现实相背离。因而,随后诞生了考虑引用行为质量的SCImagc Journal Rank(SJR指数,又称期刊声望指数)与Eigen-factor(特征因子)。SJR指数是借鉴Google网页排名的PageRank算法结合Elsevier的Scopus数据库的数据应用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期刊评价指标,该算法赋予高声望期刊的引用以较高的权重,并以此规则迭代计算直到收敛。SJR指数同时衡量了期刊被引数量和质量,如果一种期刊越多地被高声望期刊所引用,则此期刊的声望也越高,该指标2008年得到了Nature的报道并被认为是对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Institute(ISI)的期刊影响因子的强有力的挑战。因此,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团于2009年推出了增强功能的2007版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并新增了重要的文献计量指标――EigenfaetorTMMetrics(特征因子,简称Eigenfactor,包括EigenfactorScore和Article Influence Score)。Eigenfactor是Thomson Reuters与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团队构建和完善的,其计算原理与SJR指数设计思想类似,同样依据Google网页排名的PageRank算法。Eigenfaetor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并借助完整的JCR引文数据库,通过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反映期刊问的关系网络,进而综合评价期刊的权威性和引文影响力。

SJR指数与Eigenfactor同时考察了引用期刊的数量与质量,但sJR指数与EigenfactQr计算较为复杂,而且必须有成熟规范的期刊数据库,目前SJR指数与Eigenfactor分别通过各自数据库(Scopus数据库与JCR的引文期刊数据)计算得到,因而根据SJR指数与Eigenfactor这两个更为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国内核心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尚未普及。国内学者研究多数是对SJR指数与Eigenactor及其算法的理论特性进行研究。赵星、高小强等(2009)较早在国内期刊上引入SJR指数及其计算方法,并探讨了SJR指数与IF、H指数的关系;杨康、刘明政等(2009)将SJR指数与IF各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王一华(2010)对S3R、IF和H指数三种指标之间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SJR同时兼顾期刊被引数量与质量,从而更优。马丽、赵星(2010)认为H指数和SJR指数区分度弱于中心度和特征因子指标。刘艳华、华薇娜(2009)、任胜利(2009)、窦曦骞、祁延莉(2009)、赵星(2009)与朱兵(2010)从不同视角研究了Eigenfactor评价期刊的特征、优势与不足;米佳、濮德敏(2009)用软件实现了Eigenfaetor算法,并以我国C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为样本尝试性地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Eigenfactor与期刊综合指数、H指数、IF存在较强的皮尔逊相关性。苏成、潘云涛等(2009)构建了适用于期刊引用网络的Hypertext Induced TopicSearch(HITS)算法与PageRank算法,并探讨了这

些算法用于期刊评价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正是由于学术期刊评价问题的复杂性,不同文献计量指标评价都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缺憾,为了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国内外众多学者始终坚持探寻新的文献计量指标以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如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一些基于引文的文献计量指标:相对影响因子、论文计数影响因子、期刊使用因子、趋势指数、欧洲因子、权威因子、期刊排名计划(JRS)等。本文借鉴IF与H指数设计巧妙的优点以及SJR指数与Eigenfaetor算法中考虑引用质量的思想,构建一种加权影响因子:IF(sub)wh(/sub)指数,通过对不同引用质量的期刊给予不同的权重,试图进一步改进IF,从而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3 IF(sub)wh(/sub)指数设计

IF(sub)wh(/sub)指数构建的核心思想是,在计算两年影响因子时赋予不同期刊引用大小不同的权重,引证期刊的权重用其H指数大小反映,利用影响因子计算公式计算加权的影响因子即为该期刊的IF(sub)wh(/sub)指数。同理,剔除自引后的IF(sub)wh(/sub)指数记为IF(sub)wh(/sub)。

IF(sub)wh(/sub)指数计算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收集被评价期刊的被引数据;其次,统计引证期刊的引用次数并计算其H指数,对所有引证期刊的H指数除以所有引证期刊H指数的均值,进而得到均值为1的期刊相对H指数(H(sub)r(/sub));再次,用H(sub)v(/sub)代替单独的每条引用(次数),以反映不同权重期刊的引用;最后,利用两年影响因子计算原理,用汇总的H(sub)r(/sub)值代替原计算公式中被引用的总次数进行计算即为该期刊的IF(sub)wh(/sub)指数。即

由IF(sub)wh(/sub)指数计算的基本思路可以看出,IF(sub)wh(/sub)与影响因子具有相同的性质,IF(sub)wh(/sub)指数越大说明该期刊的论文平均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IFwh指数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第一,IF(sub)wh(/sub)指数继承了影响因子设计巧妙的优势;第二,IF(sub)wh(/sub)指数考虑了不同期刊引用质量的差异,以H指数作为期刊引用的权重同样考虑了H指数计算简便以及H指数反映期刊质与量的统一的优势;第三,IF(sub)wh(/sub)指数与SJR指数、Eigenfactor相比,不仅考查了引证期刊的声望,而且计算较为简便。

4 IF(sub)wh(/sub)指数评价期刊实践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选择CSSCI(2010-2011年)收录的20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作为评价对象,运用IFwh指数对其进行评价实证分析。被评价期刊的被引数据来自CSSCI被引数据库,即在该数据库中查询这20种期刊2008与2009年论文被2010年CSSCI收录期刊引用数据(检索日期2011年6月10日,由于CSSCI被引记录录入时间滞后问题,被引数据可能存在向下偏误)。CSSCI是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的官方人文社科评价体系,以其收录期刊影响大、编辑出版规范,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因而以CSSCI引用数据来评价被引期刊质量科学可靠,可以真实地反映期刊质量。评价期刊发文数以及引证期刊H指数等文献计量指标数据来自2010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该报告是依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基础上,结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进行统计分析而编制完成的,规范科学,具有权威性与公信力。被评价期刊发文及其引用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

表1中IF(2010年)是依据两年IF定义计算得到的,即等于各期刊2008、2009年载文在2010年被CSSCI源期刊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这两年发文数,由此可以看出,两年IF的计算并没有考虑不同期刊引用质量差异的影响。表1中H,指数是指相对H指数,是将各期刊H指数除以这20种期刊在2010年所有102种引证期刊的2009年H指数平均数7.84,以减少H指数的方差,也即相对H指数的平均数为1。表1同时统计了剔除自引后的被引次数,为计算剔除自引后的IF(sub)wh(/sub)指数(简称IF(sub)wh(/sub)指数)提供数据基础。

4.2 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IF(sub)wh(/sub)指数

依据IFwh指数构建思想与步骤,计算得到2010年我国20种图书情报类CSSCI期刊的IF(sub)wh(/sub)指数值与IF(sub)wh(/sub)排名,如表2所示。根据IF(sub)wh(/sub)指数评价,《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工作》与《情报学报》位居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前5名,这些期刊的IF与H指数也都排名靠前。《情报科学》、《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通讯》与《档案学研究》则位列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最后5名。

表2中IF(sub)wh(/sub)指数是根据剔除自引后的被引数据计算的各期刊IF(sub)wh(/sub)指数。在20种评价期刊中有6种期刊的IF(sub)wh(/sub)指数与IF(sub)wh(/sub)指数评价结果相同,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建设》、《情报资料工作》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这些期刊自引量较小,自引对期刊排名影响极小;考虑自引情况,排名差异最大的是《情报科学》,IF(sub)wh(/sub)指数排名16,而IF(sub)wh(/sub)指数排名12,上升4个名次;剔除自引后,排名上升的期刊还有《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上升3个名次,《国家图书馆学刊》与《图书与情报》上升2个名次,《图书馆杂志》与《档案学研究》名次上升1位;其余期刊在剔除自引后,排名均有所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图书情报工作》与《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各自下降3个名次,这与期刊的分工细化与定位密切相关,如《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是以跟踪技术的研究、应用、交流为主体的专业期刊,从而特色鲜明、方向单一,无可避免地常常引用自己期刊的论文;此外,《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图书馆论坛》、《情报杂志》与《档案学通讯》剔除自引后的IF(sub)wh(/sub)指数均有所下降。

4.3 IF(sub)wh(/sub)指数评价与CSSCI评价比较

CSSCI评价依据的是定量(引文文献计量指标)评价与定性(学科专家)评价相结合,CSSCI期刊

评价实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利用IF衡量的引文文献计量指标仍然没有考虑引证期刊质量差异的影响,同时专家主观评价也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表2中的序号同样是CSSCI对期刊的评价结果,由此可以看出,IF(sub)wh(/sub)指数评价结果与CSSCI排名多数一致,少数期刊略有差异,个别期刊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二者名次的Kendall Tau-b相关系数为0.611,统计检验P值接近0.000,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检验显著。

有7种期刊的IFwh指数评价排名与CSSCI评价排名相同,分别是《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情报杂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两种评价结果差异最大的是《图书与情报》,CSSCI排名第17名,而IFWh指数排名第7名,IF(sub)wh(/sub)指数排名第5名,分别相差10与12个名次;依据IF(sub)wh(/sub)指数评价而使得名次上升的还有:《图书馆杂志》名次上升7位,《情报资料工作》上升3位,《图书情报知识》上升2位,《大学图书馆学报》与《国家图书馆学刊》名次上升1位。其余7种期刊IF(sub)wh(/sub)指数评价排名比CSSCI评价排名有所下降,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分别相差8与6个名次;《情报学报》与《图书馆建设》均相差3个名次,《情报理论与实践》相差2个名次,《图书馆论坛》与《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则仅相差1个名次。

IF(sub)wh(/sub)指数评价与CSSCI评价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了IFwh指数的可靠、合理性。Kendall Tau-b相关系数说明这二种期刊评价方法显著相关,而且IF(sub)wh(/sub)指数还具有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反映引证期刊质量差异、计算使用简便等优点。

4.4 IF(sub)wh(/sub)指数与IF、H(sub)r(/sub)指数相关性分析

IF与H指数作为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种文献计量学指标,它们将来自所有刊物的引用都平等看待,并没有考虑引证期刊自身的影响力。IF(sub)wh(/sub)指数的制定就是考虑到了不同质量期刊的引用权重,为深入了解IF(sub)wh(/sub)指数的特性,需进一步研究IF(sub)wh(/sub)指数与IF、IF(sub)wh(/sub)、H(sub)r(/sub)指数的相关关系。借助SPSS19.0软件计算,IF(sub)wh(/sub)与IF的Pearson相关系数是0.998,而IF(sub)wh(/sub)与IF(sub)wh(/sub)。是0.989,IF(sub)wh(/sub)指数与H(sub)r(/sub)指数是0.661,统计检验在0.01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图1用散点图的方式揭示了IFWh指数与IF、H(sub)r(/sub)指数、IF(sub)wh(/sub)的相关关系。从图1也可以直观看出,IF(sub)wh(/sub)指数与IF的相关性比IF(sub)wh(/sub)指数与H(sub)r(/sub)指数的相关性更为紧密。这说明,与H指数相比,IF与IF(sub)wh(/sub)指数的相关性更强,这是因为IF(sub)wh(/sub)指数完美继承了IF设计巧妙计算简单的特点,而且还考虑了期刊引用质量的影响。同时,IF(sub)wh(/sub)指数与IF(sub)wh(/sub)指数的相关系数要小于与IF与IF(sub)wh(/sub)指数的相关系数(0.989<0.998),图1中的直线对散点图的拟合情况也验证了这点,表明IF(sub)wh(/sub)指数与IF和IF(sub)wh(/sub)指数的相关性均十分显著,但与IF的相关性更强;而且,IF(sub)wh(/sub)指数不将自引纳入统计范畴,消除了过度自引带来的引文数据偏差。

5 结语

IF与H指数作为当前主流的期刊评价指标,其设计巧妙、计算简便又利于理解,但是它们在计算时都将重要期刊的一次引用与次要期刊的一次引用赋予相同的权重,显然不科学不合理,它们只能部分地反映期刊的影响程度,不能全面地反映期刊的影响力大小。IF(sub)wh(/sub)指数综合考虑了引用次数和引用质量,而且使用H指数反映期刊引用质量并作为引用次数的权重,从而计算加权影响因子,可以弥补IF评价的弊端,又能体现IF与H指数计算简便的思想,更能客观科学地反映期刊的影响力。同时,IF(sub)wh(/sub)指数剔除了自引数据,从而可以揭示更为真实的引用情况和研究对象的学术影响力。本文研究思路同样适用于学科专业和科教人员等层面的科研论文评价。

第7篇

2011年是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端年,也是《图书情报工作》创刊55周年的吉祥年。为了我们的事业能够得到持续发展,在这新年之初,回顾我们过去的五年,展望我们未来的五年,很有现实意义。

过去的五年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期刊发展的趋势,作为对数字出版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我们自2007年12月起创办了《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0年6月,《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网络出版资格的申请,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颁发了互联网出版许可证。2010年10月,《图书情报工作网刊》申请了ISSN号,至此,《图书情报工作网刊》成为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第一家正式出版的网络期刊。

过去的五年为了使科学研究成果得以快速的传播,同时从本学科发展趋势考虑,《图书情报工作》于2009年将刊期从月刊改为半月刊,缩短了出版周期。在此期间,在业界各方人士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们承担了各种压力,经受了各种考验。经过二年的运作,半月刊无论在学术质量上,还是在期刊影响力上,均得到了业界的好评。

过去的五年为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培育优秀人才撰写优秀学术论文,2009年8月设立了“《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出版基金”。这是国内图书情报界第一家以期刊社为主体设立的出版基金,这对吸引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已顺利完成了第一届出版基金项目成果的评审工作,并如期公布了第二届出版基金项目的选题。

过去的五年为了提高编辑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图书情报工作》学术影响力,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不但积极争取并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其中2010年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课题,而且还举办了6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自i993―2010共举办了23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过去的五年为了使《图书情报工作》的办刊理念更能贴近学科的发展,走出去与同行期刊进行信息交流,开门办刊与广大作者、读者建立密切联系,已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先后在15个省、市、自治区与16家同行期刊、18所高校师生、13个省级图书馆进行了较深入的交流,通过学习交流,对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和作者、读者的需求,我们有了更直接的了解。

过去的五年,我们给力了,未来的五年,我们充满激情。

未来的五年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学科期刊的格局均会有突破性的重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也不例外。面对这多变的形势,我们有了自己的五年发展规划,并在逐步细化实现的步骤。

未来的五年面对数量多,规模小,条块分割,结构松散,市场滞后、绩效平平,势单力薄,充满危机的中国图情学期刊的现状,作为业界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要为本行业做点贡献。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联盟网”平台将是我们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本着“互利”,主张“自愿”,履行“合同”,承担“义务”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中,与同行们强调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分工。

未来的五年为应列‘数字出版的大趋势,重点发展《图书情报工作网刊》,以分支学科为切入点,深度开发网刊内容,形成网刊系列出版模式和盈利模式;在形式和内容上将有新的突破。

未来的五年《图书情报工作》为了适应大环境的发展,将组成新的编委会;为了瞄准本学科发展前沿,将着力打造名牌栏目;为了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将全面推出新的举措;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将继续完善“《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出版基金”;为了学科期刊的长足进步,将不断改革学术会议的形式和内容;为了进一步密切编者、作者、读者的关系,将坚持“开门办刊”的形式。等等。

第8篇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引申我之前的文章“国内期刊评价体系”和“鉴别期刊真伪的四大方法”来特别说明:入选北大核心和南大CSSCI核心通常意义的双核心期刊。

二、双核心期刊产生背景

80年代末期,由于期刊品种大量增加、期刊价格连续上涨,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图书情报部门只能裁减期刊订购的数量和品种。当时特别需要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的参考工具,以帮助确定必须订购期刊和可以裁减期刊的名单;此外,图书情报部门在期刊读者导读工作中也十分需要这方面的参考工具。那时,虽然已有一些零星的单学科核心期刊研究成果,但在对我国出版的全部中文学术期刊进行评价方面仍是空白,找不到一部实用的大型参考工具。于是,研究和编制一种兼具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的中文学术期刊评价工具便成为图书情报部门期刊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心愿。

三、双核心期刊发展过程

1990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了中文核心期刊研究工作,北京40多所高校的两百多位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1990年,研究成果《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工具书的形式正式出版。1996年,《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问世,项目得到北京大学社科基金支持。2000年出版《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项目得到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目前已出版了《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五版,目前项目已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主要的研究成果:

1、验证了布拉福德定律

首次通过大规模文献计量统计,证明了所有学科的学术论文的载文量、被摘量、被引量、流通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等多种因素在中文学术期刊中的分布均遵循布拉德福文献分布定律。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布氏定律+*,所揭示的学术论文分布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科学规律。因而,以布氏定律为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计量统计筛选各学科核心期刊表,是对中文学术期刊进行客观评价的切实可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