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资本管理论文

资本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19 16:48: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资本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资本管理论文

第1篇

一、风险项目的资本成本估计方法

公司资本预算决策中一个重要的变量是新投资的应得收益率或基准率。决定应得收益率并从而决定一个项目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是该项目的系统性商业风险,也就是项目营运现金流的系统性风险。下面笔者介绍国际上大公司所普遍使用的资本成本估计方法。

1.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项目评估。

现代财务理论的一个中心原则是,一项投资的应得收益率应该依赖于其产生的现金流的风险。国外的多数大公司都采用具有风险调整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项目评估。在这种方法中,对于债权和股权的税后现金流用贴现率iWACC进行贴现,以反映债权和股权资本的税后应得收益率。这样就得到了净现值(NPV),它反映的是投资的未来期望现金流的现值(E[CFt])减去初始投资后的部分。即: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是根据iWACC=[(VB/VL)iB(1-TC)]+[(VS/VL)iS]得到的。其中,公司的市场价值(VL)等于公司债券的价值(VB)加上公司股票的价值(VS),iB和iS分别是公司债券和普通股的应得收益率,TC是公司的边际税率。债券的应得收益率通常接近于公司的借款成本,普通股的应得收益率则是一个难以估计的变量。

加,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证券之间的(N-N)个协方差,而这N种证券各自方差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因此,决定投资组合风险的是资产之间的协方差,而不是单个资产的方差。

单个资产的风险中不能通过在一个大的投资组合中持有它来分散掉的部分被称为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不能分散的,它由整个市场范围内的事件引起,例如经济增长、政府支出的增加、投资者对于资产价值认识的改变等。单个资产的风险中能够通过在一个大的投资组合中持有它来分散掉的部分称为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包括所有只对单个公司产生影响的事件,如罢工、高层管理的变更、公司销售情况的波动等。非系统性风险可以在一个大的投资组合中分散掉,因此它不会得到风险补偿。投资组合理论的核心在于,投资者关心的是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和风险,而不是独立资产的期望收益和风险。

3.应得收益率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基于上述分析以及一些附加的假设,威廉·夏普(WilliamSharpe)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股权的应得收益率是通过投资收益率Rj对市场收益率RM的回归,即Rj=αj+βjRM+ej来确定的。其中,αj和βj是回归系数,ej表示围绕回归线的随机误差。一种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或者beta值(βj)由ρjM(σj/σM)来测量,其中,σj和σM分别表示投资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的标准差,ρjM是投资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相关系数。

这样,由上述回归估计出的股权beta系数就可以用到证券市场上,以估计股权的应得收益率Rj。即:Rj=RF+βi(E[RM]-RF)。其中,RF是无风险利率,E[RM]-RF是市场在RF基础之上的风险补偿。beta系数表示股权价值对市场组合变化的敏感性。无风险利率反映的是资金在无风险投资中的时间价值,它构成了风险调整贴现率的基础。由该方程所描述的直线将一种资产的应得收益率表示成无风险利率、市场风险补偿和该资产的系统性风险或beta的函数。

4.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分割与相应的市场组合。

如果各个国家对于相同风险的资产的实际应得收益率都相同,就可以认为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体化的。由于存在跨国资本流动的限制,我国的资本市场与其他国际市场仍然是分割的。对资本自由流动的限制包括市场摩擦(如政府控制、跨国交易的税收和交易成本)、获取市场价格和信息上的不平等。由于这些资本流动存在着限制,我国的资产应得收益率有可能低于其他国际市场对具有可比风险的资产所要求的收益率。

在一个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中,CAPM中的市场组合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值为权重来构造的分散化的证券组合。在决定项目贴现率时,相关的风险是该项目相对于世界市场组合而言的beta系数。但是大多数国家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公司仍然采用本国的市场指数来代表市场组合。美国的公司通常选取美国的市场指数,例如纽约股票交易所综合指数;而日本的公司则选取日本的市场指数,例如日经225指数。随着经济和货币的一体化以及欧元的引入,欧洲的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从采用本国的市场指数转为采用欧洲的市场指数。随着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资本成本的估计也日益倾向以世界市场组合或者世界与本国因素的综合为基准。

二、选择无风险基准率的基本推理

尽管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已经给出了建议,我国许多的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使用无风险利率或银行存单利率作为所有新投资的基准率而不计风险。使用无风险利率或银行存单利率作为基准率的一个理由是,政府可以按此利率借款并为新的投资项目筹资。因此,一些公司经理们认为,新投资的应得收益率应该达到这个基准率以向政府提供回报。

这一推理忽视了财务理论的一个中心原则。从股东的角度来看,基准率是由资金的使用而不是资金的来源所决定的。公司对特定的资产应该采用特定的贴现率,以反映特定投资的机会成本。这就需要将项目的应得收益率与金融市场中具有可比风险的其他资产的应得收益率进行比较,并且要求该项目至少能够提供和资本市场中其他可行项目一样高的应得收益率。政府的借款成本与资金如何使用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拥有较高系统性风险的项目应该要求较高的应得收益率,以补偿其增加的风险。

三、使用无风险基准率的影响

1.对股东的影响。

假设我国一个公司的经理正在考虑投资一个煤矿,该项目的投入为1500000元,投产以后每年将得到100000元的期望现金流,并且将延续下去。政府的借款利率是5%。该项目的beta系数是1.0,风险调整后的应得收益率是10%。在政府5%的基准率之下,该投资项目将得到一个“显然的”净现值500000元(100000÷0.05-1500000)。但是,这个净现值没有将投资的系统性风险考虑在内。在10%的市场应得收益率下,这个投资项目将以1500000元的成本产生一个现值为1000000元(100000÷0.1)的资产,风险调整后的净现值为-500000元。显然,这个在政府的借款利率之下被视为正净现值的投资项目,是不会被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所采用的。

如果对于低风险和高风险项目都使用5%的基准率,将会误导投资者偏好具有高期望收益率的项目。长此以往,使用银行存单利率作为基准率的我国公司的资产组合将会倾向于高期望收益率的项目。这些资产组合中的很多项目也可能具有较高的风险。从资本市场观点来看,其中的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将是有损公司价值的。

2.对其他利益主体的影响。

第2篇

关键字:资本限量现值指数法

一、问题提出

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发展,投资业务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公司可同时投资的项目更多的,但是投资资金要求也越来越多,单凭单个企业现有(含自有和能筹集到的)资金已经不够的。另外,招标者为了分散风险,保护自身的利益,一般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催生了一个项目多个公司合作的问题。在成本效益条件下,公司如何分配现有资金,如何参与投资才能达到效益最大化呢?

二、定义

资本限量是指企业在进行潜在项目选择时,面临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所有可行项目投资的情形。资本限量决策就是在现有资金的约束下,如何有效地分配资金的决策。资金短缺是公司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实性强,投资资本短缺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表现形式。产生资本限量的原因很多,一般分“软资本约束”和“硬资本约束”两大类。软资本约束一般是企业内部因素造成的,如股东为了保持控股地位而不想再筹集外部的权益资本,公司本身不想背上过重的负债包袱等;硬资本约束则是企业外部环境影响的,如权益融资条件的约束条件,银行贷款的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等。公司在面对此情形下,应如何分配现有资本才能实现最好效果呢?我们采取的原则仍是净现值(NetPresentValue)最大。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计算各项目的净现值再进行组合选择,但总工作量大,不符成本效益原则。固我们这里选用现值指数法(或获利指数法,ProfitabilityIndex)。

现值指数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即项目产生的未来各年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与初始投资成本总额的比值。该方法主要运用于独立项目和混合项目。独立项目是指每个项目的选择与否不影响其他项目的选择。混合项目则是项目分两个层次,在高层次上,项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低层次上,项目之间是互斥的。在教科书和期刊中,对此方法计算过程的描述很多,但对其运用前提和不足之处的介绍却是少见。而一种方法的运用前提和不足关系到此方法的正确运用,不明确其运用前提只能是囫囵吞枣,严重的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那么,在资本限量下的现值指数法运用前提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呢?正是本文的特色。本文首先通过对净现值指数法运用前提的阐述,进而逐步放宽前提条件,最后指出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以达到给读者对此方法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前提条件

首先我们必须把资本限量区分为单期资本限量与多期资本限量,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单期资本限量。单期资本限量,顾名思义就是资本限量只发生在当期,而在以后各期的资本是充足的;多期资本限量则指资本限量超过两个投资期。在单期资本限量下,ACCA认为前提条件如下:(1)项目具有时间效应,即只能在当期从事,不能被推迟;(2)各项目的产出是确定的,不考虑相关的风险等因素;(3)各备选项目具有可分割性,即可投入部分资金获取相应的未来现金流量。在以往的教科书或是一些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例子是自有资本刚好能被备选项目完全使用完。然而这种巧合的情况在现实中是很少见了,更多的是公司现有的可用投资资本与项目所需的资本往往是不相等的,所以这些假设在实际投资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第一点的假设广泛存在于竞标项目;第二点的假设其实在互斥项目上也是存在的,主要影响折现率的最终选择与确定;第三点广泛存在于系统工程的承包,如几个公司联合一起承担工程,公司也可以将自己承担的项目分包给二级分包商等。

四、计算分析过程

首先,我们介绍资本限量下现值指数法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计算各个项目的净现值,进而计算项目的净现值指数PI。

第二步,如果PI<1,则立即淘汰该项目;如果PI≥1,则说明此项目符合可接受的必要条件。

第三步,对所有PI≥1的项目进行排序,同时计算各项目相应的净现值。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净现值法与现值指数法在资本限量下独立项目中的运用,来说明现值指数法的优越性。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略去各项目现值的计算过程,直接给出各项目未来产生的各年现金流量现值之和。

例:我们假设目前公司现有资本700万,各项目的初始投资额和各年现值和的资料如下表所示:

table-1:单位:万元

项目初始投资额C各年现值和(PV)净现值(NPV)PI(PV/C)按净现值排序按PI排序NPV/C*

A(100)120201.20430.20

B(150)160101.07550.07

C(200)250501.25210.25

D(250)280301.12340.12

E(300)370701.23120.23

*NPV/C比例与PI排序结果是一致的按表table-1的资料,我们可以计算出各项目的净现值(NPV)、PI和各种排序。

(1)按净现值排序,700万资金的分配和公司最终所得的总净现值如下表所示:

table-2:单位:万元

项目按净现值排序分配额净现值(NPV)

E130070

C220050

D320024*

合计700144

*24=30*(200/250)(2)按PI排序,700万资金的分配和公司最终所得的总净现值如下表所示:

table-3:单位:万元

项目按PI排序分配额净现值(NPV)

C120050

E230070

A310020

D410012*

合计700152

*12=30*(100/250)从table-2与table-3的总净现值(NPV)比较可知,按PI排序取得的最终净现值和大于按净现值排序取得的高8万元(152-144)。

现在我们放宽第一点前提条件,假设所有的项目在一年后仍可以从事,如招标方在当年因某种原因而将招标项目推迟一年进行,那我们应如何选择呢?这里我们仍使用最终净现值最大的原则,关键的是如何安排哪些项目在第二年执行可取得最大净现值。我们的方法是比较前后年执行同一个项目下哪个项目产生的损失最大,损失越大的项目优先分配投资资金。现在我们仍沿用上述的例子来说明。首先我们仍须先选择备选项目,我们按PI顺序选择了C、E、A、D项目为例,如下表所示:

table-4:单位:万元

项目初始投资额C1年现值和(NPV)0年现值和

(NPV)*现值损失(LOSS)LOSS/C排序结果

A(100)2018.181.821.8%3

C(200)5045.464.542.3%1

D(250)3027.272.731.1%4

E(300)7063.646.362.1%2

*假设公司使用的资本成本为10%,如18.18=20/(1+10%)从table-4的计算结果可知,LOSS/PI确认的顺序为:C、E、A、D。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放弃C项目,损失最大;选择放弃D项目,损失最小。固NPV计算结果如下:

table-5:单位:万元

项目初始投资额C0年现值和(NPV)1年现值和

(NPV)NPV

C(200)5050

E(300)7070

A(100)2020

D(100)3012

D(150)27.273016.4*

合计168.4

*第二年年初投资150万,16.4=27.27*(150/250),其中27.27是指第1年年末产生的现金流折现为0年时点的现值第二点“各项目的产出是确定的,不考虑相关的风险”主要涉及项目未来现金流的风险问题,反射到我们评估方法上主要与折现率有关,不妨碍净现值指数的运用。在此我们不做进一步分析。

现在我们针对第三点“各备选项目具有可分割性,即可投入部分资金获取相应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项目不具有分割性,因此公司的投资必须一次性完整投入,不具有投入部分资金可获取相应未来现金流量。那我们应如何分配有限的投资额呢?我们采取的原则仍然是净现值最大,在资本限额下分组的方法,尽可能充分使用完现有的资金。但因各组所需资本投入额总计不一定与现有资本总额相等,固会产生部分剩余资金。对这部分资金,公司可以存入银行或出借以赚取一定收益等选择。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先假设这部分剩余资本没有产生收益。这时的净现值指数法因存在没有收益的剩余资本而无法体现其优越性,或正确运用,固我们直接按各项目净现值的高低排序组合更优(可以节省PI计算和排序)。下面我们仍然运用table-1的例子来说明,首先我们依据各项目净现值的高低进行排序,依次为:E―C―D―A―B,然后从左向右进行所有可能的组合,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

table-6:单位:万元

组合项目初始投资额C净现值(NPV)NPV总额剩余资本

1E(300)7014050

C(200)50

A(150)20

2E(300)70130100

C(200)50

B(100)10

3E(300)7012050

D(250)30

A(100)20

…………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由E、C、A构成的组合1,NPV总额最大;其次是E、C、B构成的组合2;……理所当然,在剩余资本没有产生收益的条件下,组合1是我们第一选择。而在现实中,剩余资本是有机会成本的(至少可以得到银行的存款利息),然而这部分机会成本的大小在现实中是难于准确地确定,使得现值指数法难于运用。我们现在以银行存款利息为剩余资本的机会成本,只要将利息折现为现值就可以进行各组合间净现值最终比较与项目的选择,当然这时运用现值指数法进行比较和选择更优。但因现实中这部分剩余资金比较小,我们可以忽略;或是当作公司增强日常偿债能力和防御风险的一种表现。对于混合项目,其计算原理与独立项目的选择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要使用差额项目分析。

在多期资本限额下,我们不能靠现值指数法进行排序来选择项目。解决问题的原则仍然是净现值最大,关键是如何分配各项目所占资本的比例。我们可以运用线性图型法(Graphicalapproachtolinearprogramming)和单纯法(该项目运用于三者和三者以上项目的选择)。

五、缺陷

虽然净现值指数法具有强大的功能,我们还可以通过相应的变化进行使用。但我们在使用时首先应关注前提条件的满足,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现值指数法存在的局限性才可正确运用。按ACCA中观点,其局限性主要如下:

1.该方法的判定标准只是注重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而没考虑单个项目在公司战略中的意义,可能会与公司长期计划相矛盾。

2.该方法没有考虑项目本身现金流量的模式,即现金流的时点,只用最终的净现值进行项目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公司整体现金流量的安排。

3.当然作为一个相对数的PI值,与IRR一样忽视净现值的绝对值,一个高的净现值项目可能具有较小的PI。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企业绩效;实证分析

一、人力资本的相关理论概述

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舒尔茨、贝克尔等。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因此,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舒尔茨将它称为人力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的形成有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贝克尔(1963)将家庭视为如同工厂一样的人力资本形成工厂,并运用古典经济学的原理,对家庭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资产传递、资产选择与配合等作了进一步分析。而且,贝克尔还从微观分析角度,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他分析了正规教育的成本收益问题,讨论了在职培训的意义,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国内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多局限于理论探讨,实证检验的文献并不多。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定性的较多,定量的较少。国外虽然在人力资本的评价上定量研究较多,但是人力资本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定量研究却比较少。国内的研究不少都是定性为主,所用的研究方法也大多为案例分析,没有深入具体的大样本数据统计分析,所得的结果缺乏说服力。而且国内目前对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在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研究上;但企业人力资本不仅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还应该包括企业广大员工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只研究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全面。虽然已有国外学者就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由于国情不同,研究的结论同我国的实际情况并不一定相吻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进行实证探究,以期发现人力资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相关数据的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随机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共60家,以通过样本最大程度的反映总体的实际情况。全部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报和上市公司诚信记录。本文将每个样本2005年~2007年三年的数据进行平均,作为实证的原始数据。主要选取生产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主。不考虑金融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其股本总额较大,且股权结构等较为特殊,将其纳入总体分析中可能会造成回归结果的偏差。因此将其剔除在样本之外。剔除200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样本选取2005年~2007年的年报,而200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其年报数据不是很全面,引用此类样本会导致指标数据选取的局限性。因此剔除200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ST、PT企业予以剔除,由于被ST、PT的企业其绩效严重偏离,不具有普遍意义,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样本公司中剔除了ST等财务状况严重恶化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过高或过低的企业剔除,避免出现奇异值。

(二)指标的选取

企业绩效指标常用的有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托宾Q值等于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之比,公司的市场价值包括公司负债和公司权益资产市场价值两部分,其中市场价值为公司总股本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的乘积。由于股票价格的操纵和炒作行为普遍,股票市场价格波动巨大且与其实际价值背离。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因变量(用y表示),其他指标为自变量。本文选取的六十家上市公司三十家为具有国有企业背景的上市企业,另外三十家为民营上市企业。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技术专业型人力资本和管理专业型人力资本可以反映人力资本的整体状况。教育水平被认为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总体的人力资本的教育水平可以充分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整体素质。技术创新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的创新能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就必须适应甚至带动经济社会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专业型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决策和计划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管理型人力资本也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员工高学历比例可以总体反映公司所有员工的教育程度,接受教育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专门技术人员比例,则反映了公司员工中专门技术人员的比例,可以反映公司的创新能力;另外考虑了高管的年龄结构问题,高管包括董事、监事及经理层。高管对于一个企业的决策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管的年龄可能对于企业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年轻高管可能更加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敢于创新,敢于开拓,老一代高管可能更加注重自己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因此,本文选取了员工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专门技术人员比例和高管年龄结构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方面的指标。此外,这些指标在选取的过程中还考虑了数据的可获得性。

(三)假设的建立及模型的应用

1.研究假设的建立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为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发挥都要靠人的作用,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它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才优势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今天,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已是现代企业发展致胜的必由之路(姚艳红、胡鹏,1998),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1:企业绩效与员工高学历比例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2:企业绩效与专门技术人员比例成正相关关系

假设3:企业绩效与高管人员的年龄成正相关关系

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背景来源不同,所以本课题选取不同背景来源的上市公司做相关的实证分析,一般认为具有国有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如纯粹民营上市的公司,因此建立如下假设:

假设4:具有国企改制性质的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存在的相关性较小

假设5:纯粹民营背景的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存在的相关性较强

2.模型的应用

本文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企业家人力资本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

y=a+b1x1+b2x2+b3x3+b4x4+b5x5+e

其中:a为常数项;

b1,b2,b3,b4,b5为相关系数;

e为回归误差项。

(四)回归分析过程及实证结果的分析

1.回归分析过程

本文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采用Backward方法进行回归分析,首先让所有的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中,删除变量的判断标准是Options对话框中设定的F值,其F值为系统的默认值,删除过程中与因变量之间有最小的偏相关系数的自变量首先被删除。通过此方法,可以反映哪些变量与因变量关系最为相关。

(1)具有国有企业改制背景的上市公司的回归结果。

(2)纯粹民营背景上市的公司的回归结果。

2.实证结果分析

从相关统计显示的结果来看,“高管45到55岁”变量最先被删除,然后依次为“高管45岁以下”、“高管55岁以上”、“大专以上比例”,从而可知与企业绩效关系最相关的为技术人员比例,其次为大专以上学历比例。在这部分的回归分析中采用F检验和T检验,同时引用R2检验回归方程的拟合度。由统计结果中的方差分析可知模型1和模型2的F值在显著性水平5%时都超过了各自的临界值,同时模型的R2值(R2=0.130和R2=0.097)都达到或接近1%,说明方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水平都较好,回归方程具有一定的意义。从相关数据分别可得到以下两个模型:

模型1:y=5.277+0.062x1+0.172x2

模型2:y=7.102+0.209x2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系数来看,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和专门技术人员比例都和企业绩效有相关性,而且具有正的相关性,并且专门技术人员的比例其正相关性更加显著。这说明具有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对高学历员工和技术人员的重视,只是重视程度稍有偏重,这也较好地解释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

从国有企业改制背景的上市公司的回归统计分析的相关数据VIF值(模型1中的VIF分别达到了52.293、36.582、20.887)来看包含有高管年龄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样本选取过小,也有可能是变量的设置不合理,所以对高管年龄的层次结构进行变量设置有其不合理的地方,这也是以后研究所需要注意改进的方面。从统计分析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高管年龄45岁以下和55岁以上所占的比例和企业绩效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高管45岁以下在管理才能方面的欠缺,而高管55岁以上可能会出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这种不作为的心态的出现造成的,这种现象尤其是在具有国营背景的上市公司中会存在。从所得到的结果来看,我们不能很好的验证我们所提出的假设3的结论。:

从纯粹民营背景上市公司的回归结果,表3显示的结果来看,“技术人员的比例”变量最先被删除,然后依次为“高管45到55岁”、“大专以上比例”,从统计结果可知与企业绩效关系最相关的“高管45岁以下”、“高管55岁以上”的比例,而且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从统计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相应的模型:

模型3:y=-5.203+0.281x3+0.221x5

这种现象和具有国营背景的上市公司有很大的差异。但事实上我们是否就能够断言这种结论准确呢?有待于后面的进一步分析。

从表3的数据中来看,涉及到高管年龄结构的VIF值,远远的高于10,从统计分析来讲,如果VIF大于10时,就代表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从而影响到统计结果,进而可能推导出不正确的结论,在本统计分析中凡是涉及到高管年龄结构的变量,它们之间就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所以最终得到的结论就会有偏差。所以在本研究中,对变量的选择和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也是以后进行类似研究值得借鉴的一个问题。所以对前面的假设4和假设5不能得到准确的验证,这是一个值得以后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春阳,姚先国,赖普清.上市高新企业高管薪酬及其效应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07,(7).

[2]王怀明,吴佩远.上市公司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价值工程,2007,(8).

[3]冯丽霞,张琪.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财会通讯,2007,(2).

[4]傅传锐.智力资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

[5]陈劲,谢洪源,朱朝晖.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模型和实证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万希.智力资本对我国运营最佳公司贡献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6,(3).

[7]WeisbergJacob.Differentialteamworkperformancetheimpactofgeneralandspecifichumancapitallevels.InternationalJournalofManpower,1996,(17):8-9.

[8]NickBontis,WilliamChuachongKeow,StanleyRichardson.IntellectualcapitalandbusinessperformanceinMalaysianindustries.JournalofIntellectualCapital,2001,(1).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资本;人力资源;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开始逐步认识到员工心理资源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

4。众多研究也表明,员工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态度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4泉。因此,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心理资本理论是近几年来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资本的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1心理资本及其要素 心理资本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通过投资并开发”你是谁”来获取竞争优势,其基础由”你是谁”组成而不是”你知道什么”或”你知道谁”。心理资本基于积极的心理学范式,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优点,体现个人对未来的信心、希望、乐观和毅力,关注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来逆境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类似,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和竞争优势。心理资本具有独特性,能有效地测量和管理,通过投资与开发心理资本,能改善绩效,并形成组织竞争优势。 由于心理资本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确定其要素选择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蕴怎贼澡葬灶泽等人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淤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积极、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于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盂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榆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这些选择标准的提出使心理资本研究有别于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大众化文献或读物对积极心态的倡导,也有别于那些宏观积极组织研究。另外,研究者还指出,心理资本是基于状态的,那些相对固定的特质性自我评价不能包含在心理资本的范畴中。例如,良心、自尊、积极情绪、情绪智商等,尽管都有其理论研究背景,而且也可以有效测量,但是不易开发、改善与管理,因此不应该属于心理资本的内容。也有研究者认为,某些基于特定任务的心理状态变量也不能作为心理资本的内容,如自我效能感等。

2心理资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2.1心理资本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心理资本的竞争,谁能够持续获得、开发并有效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本,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与优势地位。

第5篇

资金成本的流动管理,是决定资金效率的关键因素,重点在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如果长时间被占压,不管资金规模多庞大,生产经营活动也无法有效开展。反之,企业资金流、物流回笼速度快,小规模资金也能发挥出大效应。

(一)应收账款的周转管理和考核

收入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收入形成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该项目付出的成本资金则不能及时收回回报。企业的资金被占压,资金成本增加,资金流断裂,都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为加速应收账款的回笼,企业应建立起应收账款的业绩考核体系,将收回陈账和控制坏账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纳入业务人员、有关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之中,增强有关人员对清理和催收应收账款的积极性。

(二)物流的周转管理

企业的物流周转管理重点体现在存货管理上,存货如不能灵活使用,存货将变成呆账,直接占用企业的资金流。企业应注重对存货的预测和控制。通过定期库存盘点,按月分析存货增減原因及呈现趋势,确定企业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应重点控制长期留存物品,及时处理,最大限度的保证存货变现,加速资金的回笼。

二、资金成本的风险管理关键点

第6篇

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有待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指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以怎样的规则和原则进行管理活动,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工作准则和规范,以及通过工作准则和规范表现出来的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资源的态度和管理目的。我国各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已经进入了科学管理的时代,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仍受到传统管理的影响,这在国有企业和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中表现的极为明显。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制度性极强,但实际管理力度却比较弱,与“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灵活但管理效力强的管理要求相反;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则明显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趋同,但管理方法却刻板的问题,例如,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试图从员工思想建设入手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力,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方式还是加强制度建设,以过多的条框规定来约束员工。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还有待发展,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拟合度还有待提高。

1.2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有失偏颇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定制、员工激励、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影响着管理效力,但是,纵观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状态,却不难发现,大多数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存在着重点偏颇的问题。企业肯在员工招聘的过程中寻找猎头公司网罗优秀员工,也采取与优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的方法不断储备人才,但是,大多数企业在吸纳人才之后,却忽视了对人才的进一步培养,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处于固定或者贬值的状态。大多数企业因为没有看到长远利益,不舍得对组织中的人才进行投资;或者因为担心不能长期留住培训后的人才,所以不敢大规模对组织中的人才投资,进行培训与开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的偏颇以及企业对员工入职后的能力发展的忽视,使得大多数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资本,呈现出动力性不足的状态。

1.3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必然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而呈现不断进步的趋势,但是这个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发展也不会有“最优”的结果和终点。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按照企业发展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今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常常重视员工招聘、绩效考核、工作考勤、档案管理等有关事项,却忽略了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所谓人力资源规划不外乎是按照企业岗位的需求和企业增设的部门进行员工招聘,很少将员工作为企业资本的收益、员工个人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等纳入到人力资源规划当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从实际出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实际”不仅包括了员工本身能力的实际、员工的身心特征的实际,还包括了企业对人力资源整体发展要求的实际,事实是,只有企业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才有可能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成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规划不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始终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只能起到表面上的促进作用,并不能表现出其对企业发展的真正意义。

1.4对管理方法生搬硬套不符合国情目前,我国企业中没有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他们经验不足,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也较浅显。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发展的重要性,在员工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采用“360度考核”的方法,认为这种考核的模式是符合人本管理要求的,但实际上,企业对生产、运营责任的分配不平均,企业的薪酬结构不合理,企业利益分配不公平,360度绩效考核方法非但不能起到公平、公正、全员参与的“人本化”绩效考核作用,反而成为了员工之间互相排挤、员工表达对上级管理者的缘分情绪的一种途径。这实际上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说明,我国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化为适合本国企业特点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手段和途径,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的生搬硬套,成为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展的一种阻碍。

2.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2.1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企业对员工作为企业资源和发展资本的重视,但并未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单纯地将员工作为企业流动资产进行管理,而是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将员工作为企业的分子进行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挑战均由企业员工共同承担,着眼于一时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对员工个人发展也是不利的,员工发展不足必然会造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建议各企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以三年、五年、十年为期制定与企业规划协调一致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聘任专业的人力资源测评师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测评并预测发展趋势,发现人力资源发展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根据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分析制定人力资源风险规避制度和措施。这些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的组织结构,使组织实力稳定增长。

2.2重视并创新员工的职业培训“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企业对员工的全面了解、认识、尊重,在此基础上使员工对企业有所贡献,这就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从招聘员工、分配岗位和进行绩效、薪酬管理方面转移到员工的职业培训方面。通过职业培训,企业才能够对员工了解的更为深刻,也正是符合员工发展的职业培训,才能表现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而职业培训本身,也是发展员工职业能力,使员工作为企业资本不断扩张的主要途径。很多企业为空对员工培训投入多,导致员工离职时遭受损失,因此建议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一些创新。首先,对于新入职的员工,企业可以采用“业绩比赛”的培训方式,除了对员工进行企业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宣传之外,新入职的员工并不需要马上投入工作,而是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即复杂由极具创造性的编程任务。在“业绩比赛之后”,大多数的新员工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能力的特点:有些员工善于创新,有些员工能够承受压力比较大的工作量并获得成就感,管理者根据这些员工在培训中显示出来的特点进行不同种类的岗位分配;其次,企业在新员工入职半年后,可以针对全公司的技术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培训,企业并不需要送员工进行进修,而是将员工职业能力中的有点和短处进行匹配,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对一的互助小组,通过三个月的互相培训,再次进行职业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的结果进行调岗、调薪。企业对员工培训的创新,使企业员工从客观上认识到自己的职业能力,并且通过企业的培训活动感受到企业对自身职业能力的有意识的培养,员工之间的“培训小组”使整个企业处于“学习型”的发展模式之中,他们对企业的认同和依赖感增强,员工流失量也会有所下降。

2.3管理制度发展与人本管理方法共同使用企业应该将精细化管理制度与人本管理方法共同实施,首先,企业应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调整,从企业员工的岗位说明书编写开始进行精细化的责任确定。企业应将企业发展规划细化成为每个部门的发展规划,再细化成每个员工的岗位责任。员工的岗位说明书应该包括员工在工作中所担负的责任,在一定时期的工作任务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标准。根据企业员工的岗位说明书编制绩效考评制度和企业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将各部门的精细化管理规范综合起来,形成企业管理制度并执行,这个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规划的实施而不断变动的。其次,在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人本管理,对精细化管理制度下规定的企业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特征进行总结,并对照企业员工自身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和个人性格特征、能力、基本需要等,制定每个岗位的人本管理形式,例如是否可以实施弹性工作制,或者将绩效工资转化为带薪假期等。这来以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就能够为人本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补充和奖惩依据,在人本管理无法全面涉及和控制的员工主动行为方面,精细化管理制度给予了妥善的解释,使员工的个人行为在自主的情况下有所约束,提高人本管理的效力。

2.4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全面的人本管理制度建设“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管理,为了使人本管理真正发挥这个作用,必须进行全面的人本管理制度建设,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极为必要。我国目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个各环节之间衔接的不紧密,致使人本管理行为效力不高,实际上是因为对企业实际把握的不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因此,在进行人本管理制度建设时,还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时,应至少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对企业目前正在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总结,从“以人为本”的管理角度分析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和缺点,并从企业发展需要角度,对优势进行发展方向探究,对缺点提出改善建议;第二,对企业目前已经实施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效果分析,评价管理效力的高低,如果管理效力低,则从影响管理效力的因素角度进行改善,例如,在薪酬管理方面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但受绩效考核的影响,管理效力并不高,则对绩效考核方法进行改革;第三,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效力和发展等级评价,无论是已经实施人本管理的环节,还是以制度作为约束的环节,只要是效力高的就进行保留,保证人力资源各个环节的发展等级水平一致;第四,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建设全面的,以“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并不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每个环节都完全符合人本管理的要求,但是要保证“以人为本”为核心,并保证管理效力。

3.在“以人为本”理念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3.1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要与管理方法相匹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代表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和实际作用的发挥,是以管理者的能力和管理行为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尽管企业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人本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仍然有可能受到管理者的影响,而不能体现出全部的管理作用。因此,要实施人本管理,必须是管理者的能力与人本管理的方法相匹配。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参加高级管理研究班、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3.2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和开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核心在于合理地利用人,进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而员工作为时刻变化的企业资源,必然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起到反作用。这意味着,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实施人本管理,就必须重视到员工集体发展的特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并开发新的管理方式,使其更加符合员工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人本管理的效果才能持续下来。

4.结语

第7篇

从战略层面、制度层面和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待人力资本管理和企业战略的关系,可以加深对人力资本管理战略意义的理解。从战略层面来看,人力资本管理对企业战略起到支撑作用。人力资本的结构、质量等对企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如果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合理、质量高,该人力资本战略规划将促进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本管理的角色正在从企业战略的“反应者”向企业战略的“参与制定者”和“贡献者”转变[5]。从制度层面来看,作为管理者的有力工具,好的程序制度必不可少。人力资本管理的各组成部分必须协调一致,兼顾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重视员工的价值及其对企业的贡献。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力资本管理战略地位的实现必须依靠具体的实施措施,如岗位分析、职位评价、薪酬调查、考核方式和指标制定以及薪酬等级设计等操作。只有细化到技术层面的人力资本管理子模块才能确保了人力资本战略意义落实到位。因此,研究并掌握人力资本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匹配,方可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我国人力资本管理的现状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对完善,但是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上存在很大误区。

2.1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长期性,这与企业对投资收益的迫切性相矛盾。只有在收益预期超过投资成本时,企业才会想到投资人力资本,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但是实际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其效益的发挥也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这必然造成企业对投资收益的迫切性与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性相互矛盾,造成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企业在教育培训上投资不足。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份调查报告,我国职工教育经费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在0.01%-0.02%的企业占30.8%,在0.21%-0.8%的企业占28.8%,在0.81%-2%的企业占30.5%,在2.01%以上的企业只有9.9%[6]。这远远低于教育培训投资的平均水平3%。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又会导致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储备力量,降低了企业的未来国际竞争力。其次,教育培训投资的主要是例行性培训。比如入职培训、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要求的复训、轮训等,可以让员工按岗位选择的培训项目相对较少。但例行性培训只是积累了员工的一般性人力资本,无法形成企业急需的异质性人力资本,比如企业家和企业中高级经理人。最后,教育培训投资常常流于形式。如今,许多企业都开始重视教育培训,每年的教育培训费用也不少,可是成效总不令人满意。无论是接受培训的员工,还是企业高管,都没有感受到教育投资的带来的好处。员工们把这种教育培训当作企业给予的职工福利,企业本身也没有持续跟踪和评估教育培训投资的情况,使得投资只是流于形式,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2人力资本结构不够合理目前的管理者较为重视企业的人工成本,通过计算劳动生产率以衡量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使企业明确和控制管理效率。一般,企业计算全体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公式如下: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期间平均人数可见,企业主要关注的是人力资本总量,相对忽视了人力资本结构。该公式不能告知企业哪些人力资本产出效率高,哪些员工是企业价值链的核心贡献者,自然就不能通过这类异质性人力资本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本的认识上,过于看中企业的异质性人力资本,而相对忽略了通用性较强并占企业大多数的同质性人力资本。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确直接对企业价值做出贡献,但他们的贡献离不开同质性人力资本的支持。如果一味追求异质性人力资本,忽视同质性人力资本的作用,将严重打击作为战略的执行层与操作层的同质性人力资本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企业的人力资本本来就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有用全面系统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本,才能发挥出人力资本最大的优势。

2.3人力资本积累和传承不足很多企业认为只要提供高薪报酬,就能找到合适的人才,并能凭借高薪留住人才。这种观点造成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上只注重留住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忽视了其内在的人力资本,这才是企业要真正积聚和保留的,使得“天天招聘,天天缺人”的尴尬局面屡屡出现。企业的产品竞争常常因为相关技术人才的流失而失去竞争优势,最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企业总是抱怨缺少人才,却没有未雨绸缪,在人才尚在企业的时候去管理其内在资本,以形成企业自身资本。这正是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人力资本积累传承的管理机制造成的。

2.4人力资本流动性差资本只有在合理的流动和配置后,才能找到收益最大化的办法。越是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资本配置成本越低,资本收益也越高。由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与现代企业制度仍有一定差距,企业的部门主管对员工在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流动的现象并不认同,总是希望员工全心全意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这种观点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本配置的合理性和流动性。尽管有的企业实行了内聘制度,但在人员面试、调动、试用考察期不合格等现象和问题出现时,总有摩擦,造成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企业内耗,最终导致人力资本在企业内部相对静止。上述现象本质上是由于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本配置和流动机制造成,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本自身增值和结构改善,降低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导致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能力和素质不足,影响企业战略目标达成及其竞争优势的提升。

2.5人力资本转化效率偏低当今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总量都不少,但各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较大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偏低,在价值链上的附着程度存在差异,没能很好地实现它的递增收益。人力资本转化效率偏低主要原因如下:第一,驱动力不足。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企业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就难以激发出人力资本自我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资本的转化效率。第二,考核引导性不强。企业考核制度一般通过使员工感到业绩压力,迫使其产生创造业绩的动力,可是考核指标设置难度大,致使一般考核引导性不强。

2.6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物质资本的剩余索取权显然是得到承认的,但人力资本的资本价值却常常得不到回报。一些企业面对自己最重要的员工,如骨干技术人员或企业高管,只一味强调奉献精神,会严重挫伤这些人力资本拥有者的积极性。通过其经济人行为,大量以公肥私、工作懈怠、跳槽的现象随之产生。比如,企业家“59岁现象”就是个典型案例,搭便车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骨干技术人员或企业高管的跳槽,很可能带走企业的核心资源,如客户资料及关键技术,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生存都将造成致命打击。

3、促进人力资本管理的建议

3.1树立战略人力资本管理理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企业需要树立战略人力资本管理理念,重视人才,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资本,运用现代人力资本管理方法,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再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最终增强人才的服务能力。企业管理者必须把人才看成实现战略目标的资本,以投资的眼光看待因吸引、培养及激励人才发生的投入。首先,对人力资本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建立起不断促进员工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注重对潜能的开发利用,促使员工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持续地产生并努力实现新的目标,营造一种自主管理的良性循环氛围;最后,将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自身价值,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管理中要大力突出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地位,树立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发展最有前途的投资理念,因为那些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与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相比,企业付给他们的报酬是微不足道的。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主要的手段,所以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首先,保证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总量,要加大公司教育培训方面的投资;其次,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根据公司人力资本结构的现状,发现缺失的人力资本要素,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最后,跟踪评估投资效果。公司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管理,对投资后的行为和绩效进行评估。以福建天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重视投资新项目,更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1992年至2000年期间,公司累计投入人力资本开发费用达200多万元。公司制定了完整的员工培训计划,培训工作是公司各级经理常抓不懈的一项日常工作。在培训内容上,对领导层注重培养其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增强决策和领导能力;对经理层注重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专业水平,对同级和下属的协调领导能力;对普通员工注重提高其基础文化素质、岗位技能。在培训方式上,公司对领导层和经理层采取专家座谈讲授和外派参观学习的方式,对普通员工采取上级传帮带、同级示范、岗前培训、短期轮训和鼓励自学等方式。其中,员工培训学习的结果也是员工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天香公司还委托福建农林大学帮助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并以公司下属畜牧厂作为福建农林大学畜牧教学基地,实行双向交流。天香公司始终坚信,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公司发展注入了长久的活力。

3.2积累和传承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倘若不能形成企业资源作为共享和积累的基础,就容易在时间流逝和员工流失中不断消散。所以,应促进人力资本制度化,让人力资本能在企业信息系统或者企业档案中得到很好保存,即使这些人力资本拥有者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本还能继续留在企业,供新员工学习掌握,这是人力资本能够积累、传承的关键。“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忧还困扰着很多经验丰富的员工,造成他们不愿分享自己的经验。对此,企业应主动创造分享平台,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分享氛围,如组织学习小组及创新课堂,组建公司教学指导团队,邀请各专业的专家组成演讲团,以定期分享知识,与时俱进,同时,改良业绩考核、职务晋升、福利制度等机制的运行方式,通过激励手段鼓励员工多分享。

3.3促进人力资本内部流动

3.3.1建立合理的内部流动机制内部流动机制不仅需要公司内部各部门主管能立足大局,培养人才,而且要知人善任,建立详细的人员内部招聘、考核、试用期等制度,对不合格的内部流动员工应做好合理安排,决不让那些员工因为内部流动不得不离开公司,造成其他员工对内部流动的恐慌,抹杀了有序内部流动所带来的好处。

3.3.2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培养公司战略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建设储备人才队伍的同时,应该为储备人才制定详细的职业发展路径、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和考核措施,促使其达成职业发展规划的整体目标。企业还可以实行挂职实习等方式来增加人才复合性。

3.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转化效率

3.4.1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与物质资本共同创造企业价值,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拥有对企业所得一样的剩余索取权。只有承认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使其参与企业所得的分配,才能有效激励人力资本,提高产出比。企业可通过知识资本化,用科学方法将重要人员的人力资本进行计价,鼓励他们参股、入股,从而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激励他们积极工作,防止短期行为损害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操作上,人力资本股份化可以采用虚拟股份方式,即人力资本按其价值入股,但不计入公司账面资产,只是作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收益时的比例依据,如果公司亏损乃至破产仍以其物质资本量为限。比如,一个物质资本投资100万,人力资本估价400万的公司,其人力资本价值400万并不计入公司账面价值,只是说明了人力资本在公司收益中享有80%,而货币资本享有20%。若公司破产,全部人力资本所有者只需承担80万的亏损,分摊到每一个以人力资本入股的员工头上,这个亏损额会更小。

3.4.2创新人力资本管理制度首先,在岗前培训时可通过签订合约或建立其他约束机制,建立“自由选择、平等交易、签约使用、违约赔偿”的模式,以确定追加投资后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其次,对合理有效的建议以及技术革新者提供额外奖励,使这部分收入在员工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真正做到按劳分配,能者多得;最后,实行福利沉淀制度,减少人力资本流失。山东海信集团实行年薪沉淀制度,其集团经理的年薪分成四块,当年只能拿走30%,其余70%沉淀下来,五年之后兑付。如果有人提前离开,他的沉淀工资是不能全部拿走的[9]。

第8篇

1.物资成本管理和财务核算体制不健全

在一些工程项目管理部门中没有成立物资成本管理与核算部门,有的工程部门虽然成立了物资核算部门,但是没有受到领导的重视,职权分布不明。物资管理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企业没有开展相关的工作记录。

2.浪费严重

物资消耗使用控制不到位,存在一些浪费现象,一些工程施工单位没有注意到物资消耗的定额管理,没有实行限额制度,施工用多少就给多少。没有合理控制,导致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物资浪费严重,增加了工程施工成本。

3.现场物资管理不规范

有的工程项目物资保管条件较差,现有的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存、保养和维护,在施工物资装卸没有按照标准进行,导致工程施工物资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物资消耗奖罚兑现率低

有一些建筑单位在工程施工中虽然进行物资核算,但是奖罚制度没有及时兑现,执行的力度不够,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奖罚制度,节能和浪费的产生的效果都一样,损伤了职工的工作的积极性。

5.物资采购有很大的随意性

项目部在工程物资材料的采购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工程项目部在物资采购中存在着行为不规范,有很强的随意性,存在很多的漏洞,没有符合物资采购的标准。另外,在工程项目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存在关系料和人情料的现象,在工程项目的招标的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的现象。

二、加强项目部物资成本管理的措施

1.做好物资计划,加强物资管理

物质计划是物资管理工作的核心,计划管理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物资管理水平。物资计划的编制,要依据施工项目技术部提供的月度计划和物资的储存情况进行。施工计划完成之后,首先要认真分析,核对数据是否存在误差,查看工程项目施工物资是否存在漏项。检查是否按照工程编号和项目编制分配物质的用量,结合库存的物资储存量制定采购计划。在核对施工计划时,发现如果有计数错误、编制物资内容上是否详细和有无漏洞存在。工程的物资部门和工程的项目部门要及时沟通,发现错误及时更正,避免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符合施工的要求,物资人员在工程施工时要查看施工图纸,亲临施工现场要仔细询问工程的施工情况,及时调整工程施工计划,实际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相符,在施工物资使用中既要保证施工使用,又不能造成物资的积压。辅助物资要根据在工程施工中使用情况,当月施工对物资的使用量编制。在物资采购要适应施工的需要,合理储存物资,降低施工成本。物资偏执计划要依据工程、物资、财务等审核,经过主管的审批。物资使用计划在没有经过主管或者相关部门的审批的情况下,严禁实施。避免出现无计划采购。

2.严控过程管理,全方位控制物资消耗

工程物资贯穿于工程施工始终,因此,项目物资成本控制要在工程施工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中。在施工准备阶段,编制施工方案时,要做好工程物资核算工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工程成本。

在工程施工阶段,要对施工方案不断优化,引进新的工艺、新的物资减少对能源消耗,减少物资成本。工程验收到工程交付阶段,要做好防护工作,及时进行物资结算,使工程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物资使用过程中,要依据物资的消耗情况,制定严格物资限额使用制度,物资使用要根据工程施工情况和物资限额发下发领料单据,物资管理人员要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对物资的使用量进行调整,物料的存放要符合标准。物资消耗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工程施工中会受到地质情况、外部环境和施工方案的变化而变化,物资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施工前期对物资的消耗及时对工程物资的限额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对物资成本进行控制,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要建立健全物资成本管理组织。构成的人员有部门领导、计划、施工和财务人员等等,还要选派一到两名职工代表参加,物资成本管理部门和核算部门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好协调工作。物资成本管理工作要从工程施工实际出发,制定项目物资成本管理目标和具体措施。

其二,规范物资采购行为,依据公平、公开的原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根据物资使用情况进行物资招标采购工作。不能进行招标采购小批量的物资,项目部门在进行物资采购工作要进行归口管理,做好比价采购工作,对品种多且用量比较小低值消耗品,要经过市场调查确定报价,实行定期物资的结算,以最低的市场价格采购更多物资材料,使项目部采购物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另外还要做好的监督工作。上级管理部门要做好项目部物资采购工作的指导和监察工作,企业的监察部门对工作要认真负责,对物资采购工作要进行实时监督,发现违反规章制度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处分,保持良好的物资采购环境。

其三,加强现场库存物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项目部要依据工程施条件和工程施工进度,选择适合的物资储存设施,仓库的保管人员要对存放的物资材料进行验收,对重要的物资的审查要要由多人进行验收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物资的搬运工作要指定的专人进行,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储存物资的仓库要做好防火、防盗、防潮和防雷工作,对仓库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其四,加强物资定额管理,采用先做预算再进行使用,实行限额配料。物资部门要依据工程计划部门提供的物资的用量,计算出物资材料所需要的费用。实际限额发料,要依据工程的实际进度,定期对物资消耗量和实际量进行对比,以便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况。

其五,积极推进制度落实,严格的奖惩制度。一是要贯彻节约制度,以钢代木或以塑料代替木材,二是要实现木材的钢材的综合的利用,实现节约能源。三是要注重体制改革在资源节约中发挥的作用。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