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19 16:48: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

第1篇

【摘要】总理指出,湖北省要利用好科教实力在内的五大优势,做大做强湖北经济。近年来,湖北省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但是也存在产业规模小、骨干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等不足。本文认为,湖北省要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进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演进路径

2009年3月,总理参加湖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应对金融危机时,更加需要利用好区位优势、工业基础好、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条件和科教实力雄厚等五大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要起带头作用。

近年来,湖北着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大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尽管如此,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产业规模小,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只有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的1/3;骨干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不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投资人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因此,如何利用好和发挥好湖北省的五大优势,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争得先锋,如何做大做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一、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的机制

1、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创立了绝对贸易理论。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利益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贸易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国际市场进行贸易,从而实现各自的绝对利益。大卫·李嘉图针对绝对比较优势的缺陷,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技术水平是高还是低,无论有没有绝对优势,都能够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然后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使国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使得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

新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说,湖北在区位上承东启西,既有经济后发达地区资源丰富、劳务成本低的特点,又有像省会武汉这样比较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科研实力强,工业基础的条件完备。尤其指出了,湖北省已有普通高校八十六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一千三百多家,湖北省的国家重点试验室在全国排到第三。五年来,湖北省累计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三千七百九十九项,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二十项,获国家科技奖励一百一十三项。作为中国科教大省的湖北,已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覆盖了国民经济各行业、比较完善的科研开发体系。近年来,湖北省和武汉市依托科教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并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湖北着力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四大行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武汉东湖高新区打出“光谷”品牌,光电子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襄樊高新区经过这几年的建设,区内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突出。

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

集聚在不同的层面上,竞争优势有不同的内涵。微观上,是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创新力,即企业竞争优势;有学者把竞争优势定义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市场份额、利润或增长率等方面超越竞争对手,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中观上,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的创新带来的高附加值是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即产业竞争优势;宏观上,区域从全局的高度,根据本区域的范围可以调度的资源,将局部优势整合为综合竞争优势,即区域的竞争优势。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建设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大决策后,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湖北省初步形成了4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湖北省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已增至7家。共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这些产业群分别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制造业信息化为核心。其中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居全国第8位,电子信息产业居全国第10位。经过几年的发展,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研发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研发基地、最大的光通信产品研发基地。2007年,高新区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50%,光器件提高到40%,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地理信息软件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源。

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的方法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增值并且对于其它产业具有广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就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是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竞争成败的重要衡量指标。

1、品牌聚集

湖北省在国内具有科技、教育与产业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发展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要重视地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实行品牌战略。

(1)地域品牌。地域品牌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文化象征,另一方面也是该地域的信息载体,是一种无形资产。“武汉·中国光谷”作为一个地域品牌,对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首先,“武汉·中国光谷”作为地域品牌,具有便利效应,可以提升武汉的知名度。其次,具有聚集效应或吸引效应。可以在武汉聚集相应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高武汉市对于特定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总之,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域品牌会使投资者了解武汉的投资环境,使他们作出投资地域的选择,这样就能更好地吸引国际和国内资本。塑造品牌已成为聚集投资者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

(2)企业品牌。名牌企业是产业或行业中的核心企业,它聚集了同类企业的众多优势,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一个地区的名牌企业多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产业聚集力强、投资环境好、人气旺。名牌企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互相促进的关系。目前,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优秀的企业进驻其中。光谷已累计引进外资逾15亿美元。IBM、家世界、住友等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光谷进行投资,光谷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此外,湖北省高新区还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以至在世界都有影响的名牌企业。华工科技、武汉楚天激光等一批核心企业主要产品的竞争力已不断增强。2007年,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化趋势日益显现,影响力日益扩大。

2、产业链聚集

湖北省和武汉市应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优势,实施梯度转移对接战略。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产业和人才在中部地区迅速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构筑腹地经济圈,使国家经济地理的中心区域逐步成为经济地理的产业重心地带。

(1)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促进武汉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发展相结合。确定符合湖北省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构建实业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钢铁、电子、汽车、石化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构造先导性产业集群。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建立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从而为城市产业升级奠定基础。优先承接有利于上述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并对不同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2)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与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升级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建设相结合。基于科教实力基础之上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不断朝着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推进和加快。与此同时,国家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实现产业升级的要求犹在耳边。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产业转移来的企业与高新企业的衔接问题,打造一条以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辅助和配合的,共同提升产业升级的“光谷产业链”。“光谷产业链”既是指以光谷为代表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链,同时也是指以光谷模式为发展目标的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业链。

3、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创新相结合

对比国内经济领先城市,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高新技术的优势往往伴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发达兴旺。如国内的上海和深圳。湖北省和武汉市要想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规模,必须借力于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

第2篇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论文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

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

第3篇

[关键词] 高新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 河北省 高等院校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目前的科技、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差距更大的,还在于对科技成果的利用程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资料统计,全国高校每年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而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却还不到10%。伴随“渤三角”经济圈的崛起和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的启动,为身处环渤海核心区域的河北带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科技创新无疑是突破制约全省经济发展关键瓶颈的重要路径,但如果要实现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由经济大省向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根本性跨越。

一、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发展现状及不足

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主要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2007年全年登记成果应用技术类成果最多,共登记2207项,占总数的89.1%,软科学类、基础理论成果较少,分别是154项、116项。全年应用技术应用率较高,达到了90.76%,未能应用的应用技术类成果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或技术成熟度不够造成的。医疗机构完成科研成果最多,大专院校次之,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其他单位为辅。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的《2006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的排序中,河北由2005年的第 22 位降至2006年的第 29 位,远低于全国科技活动产出42.26%的指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中,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较2005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河北由上年的第 29位升至第28位,增加了0.7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43.88%。

通过对河北省高新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不足:第一,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数量偏少,和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2005年以来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稳居全国前列,但是同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在二十几名徘徊。第二,从2007年情况来看,河北省科技成果集中在医疗医药行业,而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成果数量教少,这也和河北省作为钢铁第一大省的情况不相匹配。第三,医疗机构成为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的第一行业,而大专院校却居次要位置;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高新技术成果的主要供给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河北省高等院校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高新技术成果发展偏弱的原因

河北濒临京津,从理论上讲,优良的区位优势使河北省并不缺少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然而实际上,河北省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两项指标上都是偏弱的。这反映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高校的创新能力不强

(1)从整个高校评价机制来看,长期以来,高校排名多以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生规模、SCI论文排名数等为依据来评判高校办学水平高低优劣,忽视了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化作为高校办学优劣的评价标准,因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内在的激励和动机。(2)高校的评价体系决定了高校内部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在高校,职称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的荣辱升降、利益效益都与职称挂钩,职称是教师最为关注和最热心追求的,而职称的评审条件主要以数量、是否刊于核心或权威期刊,主持、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级别,以及获奖情况、教学情况等为评审依据,教师对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与贡献不作为参评指标。(3)缺乏有效的评价、激励和分配机制。表现为对管理人员的评价、奖励缺失,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转化的动力压力不足

学校的科技管理部门往往把科研考核简单地归结为“项目、进款、论文和获奖”,使得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得不到应有的支持,高校教师的考核政策使得科技人员缺乏产业化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有名无实,或为纯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服务意识,很难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起到的作用不大。对于高校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与质量也未成为评价高校的依据,高校自身对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紧迫感。这些都造成科技成果的可转化价值不高。

3.科技转化的交易平台缺失。由于中介组织的数量少、不规范,造成许多大学与企业双方的信息都十分闭塞,大学的专家靠个人力量难以找到恰当的企业,而企业也同样难以在高校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和人才。还有许多企业似乎不缺信息,也充满着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渴望,但它们缺乏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科学评估机制和判断能力,仅靠感觉而简单地做出投资决定。一方面把高新技术理想化、绝对化,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要求十分苛刻,另一方面又幻想着能够从高校找到短平快的项目,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失去了许多获得新技术使企业得到发展的机会。高校也同样难以在众多的技术寻求者中确定能够宽容理解、鼎力相助的合作伙伴。

三、高校应该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河北省完成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必须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实力。而高等院校必将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把引导产学研有机结合,作为整合利用科技资源、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的实现方式.

第一,确立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地位,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如2007年保定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保定高新区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河北省应该积极参与和中央共建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共建华北电力大学促成保定市真正成为中国的“电谷”。

2007年石家庄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石家庄软件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而石家庄同时也是中国的制药基地之一。邯郸新材料产业基地、廊坊信息产业基地、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河北省应该加大对省内高校的科技资金的供给,同时发挥濒临京津的优势,加强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建设,促进技术转移。

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省科技厅要与有关市、金融机构、企业和大学合作,共建科技发展基金。目前,省政府已经与廊坊市、邯郸市和清华大学分别合作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签订协议,以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依托,建立了5亿元规模的高科技贷款平台,科技融资机制初步建立。

进一步把河北省产权市场打造成河北省高新技术成果交易的平台,吸引各方面的资金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并且利用2008年风险投资企业上市的良机,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募集更多资金。

第4篇

英文名称:Science & Technology Ecnony Market

主管单位:南昌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单位:南昌市信息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3788

国内刊号:36-1122/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

论文关键词:滨海新区区域创新创新体系

论文内容摘要:目前,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如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聚集了一批人才和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但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以及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体制等仍不完善等。滨海新区已经进入创新推动阶段,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滨海新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建设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滨海新区必须建设四大创新系统,即技术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制度创新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

创新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即2O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政策推动式”,经济增长主要靠政策推动;第二个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是“资本推动式”,此时,这些区域政策作用有所减弱,但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投入;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末至今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政策和资本的作用都呈现相对弱化状态。这一时期,有些区域投入产出效应开始下降,靠资本投入来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本巨大。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我国实际,当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毫无疑问是“创新”。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为滨海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1.具备了一定的研发实力多年来,滨海新区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路、吃科技饭,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电子通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滨海新区注重学习先进地区的创新经验,以“好”字为先启动建设和引进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生物芯片、膜技术、电动汽车、干细胞、纳米等领域具备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研发能力。

2.聚集了一批人才

天津滨海新区还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高精尖人才。例如,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是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和天津市政府“部市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核心,为了增加国际竞争力,研究院广揽人才,从85名来自全球的高端竞聘者中选聘3名全时回国的院领导。’

3.构建了一批创新平台

天津滨海新区为了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推进10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向全行业全社会开放,达到资源共享。目前,新区拥有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天津钢管、中新药业等50多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到2009年初,以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7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主体的滨海新区重大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加速实施。其中,滨海新区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已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电动车辆研究中心、微纳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等20个省部级研发转化中心建成运营。5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干细胞治疗产品、高性能分离膜、海水淡化等.3O个项目已经完成科技攻关并进入产业化阶段,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O亿元。

(二)存在的差距

据有关资料显示,天津整体的创新环境处于中等水平,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有了较大程度地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仍旧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新区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为主,从事高附加值、高增长潜力行业的企业数量少,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和研究成果大部分被国外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缺乏。

2.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较低

能够提供智力支撑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带头人匮乏,研发支撑力量严重不足,拥有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的企业数量太少,企业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科技中介服务、科技投入机制、科技体制等仍不完善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与有关部门对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也与新区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缺乏整体的宏观规划设计有关。但是,按照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一般规律,目前新区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说正是一定阶段特点的突出表现和反应。

国内外区域创新的理论一般认为,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即初步创立阶段、完善成长阶段和成熟运行阶段。初步创立阶段强调的是创新主体的完善和创新动力的充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等,都需要在这个阶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逐渐发展成熟,并开始完成主体之间合作机制的雏形建设。完善成长阶段重点是在创新主体基本完善的基础之上,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并开始结网,形成鼓励创新的各种有效的宏观机制。成熟运行阶段,指科技创新体系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体系的核心,应着重完善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集聚和辐射各类创新资源,同时加强科技体系的创新预警与调整。

从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分析,总体上仍旧处于初步创立阶段的末期,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普遍存在而且基本完整,但是实力和动力都不足,创新机制的雏形已经形成,还不能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切入点和重点在创新主体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机制的建设上,这是当务之急。

二、构建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

建立滨海新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现在开始,利用现有基础,整合各种优势,在发展中逐步构建滨海新区的创新体系。

1.建设技术创新系统

滨海新区不是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搞基础研究没有优势也没有必要,新区完全可以依据已有的现代化大工业,集中力量搞好应用研究,建立起一支以院校和企业开发机构为主的应用研究队伍,建立起设施完备的孵化基地。要配套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配套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形成项目、研究、资金、出路四位一体,对技术资源有极强的吸附力,对知识信息、商品市场和技术市场高度敏感、功能强大的技术创新系统。新区风险投资机构数量不多,且有官办色彩。由于我国股市的科技板块没有开启,致使这些机构运作不够规范,无法吸引大量的民间资金。但我们可以借鉴西安等地的经验,采用资产回购等方法,自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扩大融资规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制造业有三点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重大投资的承接能力,成为吸引高层次投资的重要因素;其次,有利于滨海新区提升对国内外高层次投资的吸收转化能力;第三,有利于培养滨海新区新的产业群,成为滨海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设产业创新系统

产业创新是通过企业产品、工艺、经销等方面的创新而导致的产业调整与升级。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结果。产业创新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它来自技术创新,又对技术创新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产业创新通过市场来扩展技术创新成果,通过自身不断的调整升级来实现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

滨海新区当前的产业创新包括四项内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转移、扩散部分传统产业;探索、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直接引进国外处在世界前沿的高新技术企业,如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丹麦诺和诺德、日本丰田汽车等,鼓励已入区的企业增资扩产,直接提高新区产业技术层次。二是聚集国内研究人员,吸引海内外专业人员,建立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培育、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既加快新区产业的高级化,又为从技术创新向知识创新过渡创造条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新区现有7个支柱产业: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汽车、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其中,电子、汽车、生物制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余是传统产业。新区应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帮助企业拓展渠道,引进、吸收外来技术和国内先进技术。要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力;转移、扩散非支柱型传统产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新区现有的小化工、小加工业等坚决进行调整,建立起有效的产业调整、升级机制。把闲置下来的土地、资本、人力等要素投入到高成长性的产业上,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新的需求会引发新的经济活动,探索、发展、创新创意产业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现在上海等地区已把发展动漫等创意产业列入发展战略,滨海新区也要敏锐把握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探索发展创意产业。

3.建设制度创新系统

区域的体制创新,是根据变化了的需要,重新进行制度安排。在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这样的制度创新。现代经济的实践表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要素的配置效率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而经济制度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只有坚持制度创新,使制度的调整安排对市场和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在短期内促进各种经济要素快速流动,合理组合。

滨海新区的制度创新有良好的基础。开发区、保税区自建区以来就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示范效应,新区建设以来,在开发区、保税区的带动下,全区域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根据新区当前的工作实际与加快发展的形势要求,还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人才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和投资融资制度的改革,确保土地、人力、资本、技术等关键要素的流动顺畅与供给及时,始终保持新区体制的先进性。

4.建设文化创新系统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的一部分必然受天津文化的影响,但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域的天津开发区和保税区又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类似于深圳,因此相对开放和进取。开发区和保税区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企业,融合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因素,正在形成独特的滨海新区文化。

要大力发展区域性文化产业,启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化生产方式,促成文化走向市场,成为一种产业。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在当代区域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既具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文明特征的区域文化。天津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财政扶持;风险控制

绪论:目前,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达226万千瓦,继续位居全国第2位,装机比重8.23%;累计发电量15.4亿千瓦时,发电比重占3.54%。所有风电场投产后均正常并网发电。特别是国家能源局直接支持并核准的华能阜新二期30万千瓦风电场,已成为我国一次性批复、一次性建设并顺利投产运营规模最大的风电建设工程。黑山秸秆、沈阳老虎冲垃圾填埋气等两项生物质能发电工程正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共1.3万千瓦,填补了本省该领域的空白。北票等城市开展光伏路灯、景观灯示范工程建设,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兆瓦。全省车用乙醇汽油市场覆盖率超过95%,推广使用生物燃料乙醇34.8万吨,成为全国目前全封闭应用乙醇汽油的5个省份之一。

以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就不仅得益于辽宁省政府的政策引导,还受益于省、市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但是,我省针对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利用的财政政策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

1.1 缺乏省政府财政支撑的新能源技术研发平台。

我省现有的新能源技术研发活动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重点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技术,它们主要依靠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二是,新能源产业化过程中的辅助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工艺改进等,主要依靠新能源产品的生产企业。这种技术开发研究与技术产业应用研究相分离的局面,容易导致研发力量分散、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衔接效率较低等问题。

1.2 企业新能源产业应用研发活动的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新能源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当于一般产业研发投入的4倍左右,并且越到产业化后期,所需投入越大。从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看,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这三个阶所需资金投入之比约为1∶10∶100。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旦成功,便能够凭借技术、市场的垄断力以及生产工艺的先进性获取超额收益,其投资收益率将大大超过传统产业的收益率。但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一种高风险的经济市场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以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中国石英玻璃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第三,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年收入与年利率较低。在这样的环境下,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该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规模发展受限也影响了企业新技术的应用,如果该企业能够得到充裕的资金将能进一步打破国际大企业对此类技术的垄断,也能使企业腾出资金壮大规模,将技术与发展协调起来。

1.3 政府财政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强度不足,企业争夺加剧,核心企业有转移倾向。

在国家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出台后,新能源产业成为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行业,具有很好的招商引资条件,很多地方政府争上新能源产业基地。目前,四川、江苏、浙江等地,已开始争相申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地方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兴建中,出现了争夺人才、争夺企业的现象,在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中也发生了同类事情。在某产业基地,一家龙头企业受到省外多家基地的邀请,并给予了诸多优惠政策的许诺,这些许诺具有很大吸引力,是辽宁省产业基地目前还无法给予或很难给予的,该企业虽然最终选择留在辽宁省,但是还会存在一些矛盾。

1.4 政府财政扶持资源相对分散,财政扶持政策的局部作用效果受限。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扶持资金,企业都在争夺政府提供的扶持资源。由于企业良莠不齐,有的只看重短期利益,不进行技术投入;有的企业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因而影响近期经济效益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我省在分配财政扶持资源的过程中要考虑短期经济效益、税收拉动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容易导致部分技术研发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所获扶持不足,另一部分不进行技术投入、只看重短期利益的企业也借机“搭便车”。这种财政扶持资源分散的局面必然影响我省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

第一,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中成本-收益分析、金融学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理论和实物期权评价理论。

第二,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还有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研究结果分析:

(1)研究辽宁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融资模式及其风险评估与控制。

课题提出了三种可行的新融资模式,以帮助辽宁省财政扩展新能源产业的资助资金筹集渠道,其种类、财政支持方式、主要风险来源总结为表1。

针对每种新融资模式,将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规避或降低融资方式的风险,具体来说:

第一,对新能源研发专项基金,采取基于市场价值风险的实物期权评估方法,在主要研发结点定期予以科学评估,已决定后续资金的拨款时机和拨款规模。

课题选取风能发电技术研发和光伏技术研发活动(前者的风险由于政策波动而具有市场价值跳跃波动;后者的风险属于连续的扩散波动),构建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实物期权评估理论方法(连续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跳跃扩散过程的实物期权),以期科学的解决评估难题。前者基于何佳、曾勇(2003)对新技术购买行为中的技术创新速度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模型;后者基于课题指导教师2009年的博士论文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扩展,以便充分考虑风能产业的政策跳跃影响。

第二,对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基金,基地企业破产或违约风险和收益率风险是主要风险,政府应适时监控基地企业的财务状况,严格审计其财务报表、税务报表,针对问题及时予以事前警告或帮助其度过难关。

针对新能源企业的高新技术特点,在企业现金流基础上考虑灵活经营价值和风险价值,拟采用Leland(1994)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公司内生破产的公司债务评估的结构化模型,对新能源企业的破产阈值、破产时机进行评估和监测,并采用比较静态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新能源企业破产的经济因素。

第三,对市政债券融资模式,市场利率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是主要风险。地方政府财政和企业都无法直接控制市场利率风险,只能通过相机决策或金融衍生工具分散风险。

① 根据利率波动趋势合理确定市政债券发行时机和发行规模。可采用定期追踪市场资金利率曲线的久期和凸度指标,当利率风险较高时,优先选择发行短期市政债券;当利率风险较低时,优先选择长期市政债券或长短期的组合。

② 地方政府市政债券主管部如何适当利用利率互换产品,将所筹集的部分资金的利率风险锁定在适当水平上。研究地方政府财政适用利率互换产品的可行性,及具体策略。

(2)探讨基于实物期权项目投资评价的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政策。

政府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机制不同于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其政策优化的核心是建立以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方向等评价结果为依据的分配政策,评价的目的是为政府财政决策扶持资源分配规模和时机提供根据。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资源来源于全社会的纳税人,政府有责任保证财政资源使用的最优化。

优化财政扶持资源分配的关键是根据企业或科研单位的投资时机和投资规模进行资源分配。企业和科研单位将综合考虑项目的收益因素与风险因素,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来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这样的决策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决策;二是基于成本-收益-风险的决策。

对该部分的主要内容拟设定如下:

第一,新能源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包括新能源技术研发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新能源产业应用项目的成本-收益-风险分析。新能源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决策是财政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这些决策的重要要影响变量是风险因素的评估。根据文献Gurkan Kumbaroglu等(2005)的分析方法,课题负责人对两类新能源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定性研究,结果总结为表2和表3。

第二,以实物期权评价为基础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

由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将项目未来的收益和风险采用折现方法转化为当前收益考虑,忽略了投资决策者的灵活应对风险的决策价值。可采用基于成本-收益-风险分析的实物期权评价方法,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时机进行评估,从而有利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体系。

考虑研发成本支出价格的不确定性、研发成果市场价值的不确定性,研发项目负责人倾向于等待市场新信息释放,最佳投资时机将有所推迟。课题组已获得该重点实验室项目在建立之初至今的各项成本数据、科研成果市场价值数据、经费来源数据等资料,将以此为依据建立离散和连续时间的实物期权模型进行评价。

③ 新能源产业应用项目投资规模和时机的实物期权评价过程——以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项目为例。该类项目的不确定性主要有收益现金流不确定性、成本现金流不确定性,应用项目负责人仍有等待新信息释放而推迟投资时机的动机,需应用实物期权技术进行客观评价。课题组将与锦州新世纪石英玻璃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研究。

④ 基于实物期权评价的财政资源分配政策优化研究。

核心内容是“项目可行性评价决定初期启动资金的财政资源分配;项目投资绩效评价决定后续资金支持规模和时间”。该部分内容与两类项目的实物期权评价结果密切相关,重点从资源利用效率和风险控制角度研究政府财政资源的有效分配政策。

结论:提出以“拓宽新能源财政扶持政策手段,优化财政扶持资源的分配结构”为核心的对新能源进行财政扶持的理论思想和分析框架。研究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新融资模式及其风险评估与控制问题,帮助政府财政在控制融资风险的条件下,合理拓宽财政扶持资金的融资渠道。构建以科学评估结果为指导的财政扶持资源优化分配体系,研究基于成本-收益评估和实物期权评估的政府财政扶持资源分配策略。

参考文献:

[1]何佳、曾勇(2003)对新技术购买行为中的技术创新速度影响的分析思路和模型

[2]Gurkan Kumbaroglu等(2005)、Erin Baker、Kwame Adu-Bonnah(2006)的分析方法

第7篇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直接动力,是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力和决定因素。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团结的重要力量,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用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对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民族地区

一、技术进步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然而影响其发展的具体原因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需求结构的模式、供给结构的现状、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技术变革的紧迫性、政府机构对产业政策和体制结构的调整等都对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能忽略的影响,且上述原因互相影响,从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副作用。在众多影响原因中,其中本文认为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部直接动力。如技术进步改变需求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影响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优化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加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推动新兴产业兴起,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生产技术进步对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民族地区(本文中主要指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云南、贵州、青海)主要分布在我国老、少、边、穷边区,对维护祖国边疆安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西部大开发实施和“十一五”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具体成果有:新疆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一位,棉花产量是全国第一的。同时内蒙古的煤电也是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广西、贵州、宁夏已成为我国铝产业的重要省份。旅游业已成为、云南、新疆、广西等省区的支柱产业。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的同时也面临着些问题。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然很明显,并持续拉大的严峻的形势。所以民族地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进而促使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进步和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1.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重

“三次产业结构”可以较好地反映经济协作区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承载规模、资源分配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否恰当及产业结构模式是否合理,对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一般要依次经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四个阶段。2011年民族地区除贵州与的产业结构“三二一”外,其余地区,产业结构符合国家产业的结构“二三一”情况。

2.民族地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

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变化也是反映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民族地区2010年到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除了宁夏外,其余地区都在上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除新疆外,其余地区都在上升。内蒙古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下降2.3%、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上升0.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上升2%,广西2011年第一产业人口下降0.77%,第二产业上升0.4,第三产业上升0.5%,新疆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0.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上升0.8%,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下降0.5%,贵州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2.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上升0.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上升1.1%,宁夏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0.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下降0.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上升1%,青海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2%,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上升1.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上升0.7%,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3.3%,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上升1.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上升2%。

(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

2011年民族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虽然呈现出“二三一”态势,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很低。仍然是第一产业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发展较弱。2011年民族地区除内蒙古、宁夏和青海以外其他五个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其中广西、新疆、贵州第一产业比高达17.47%、17.23%、1274%,北京和上海等发达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至0.8%和0.7%。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除和贵州以外,其余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2.民族地区科技活动投入产出低

民族地区科技活动投入低,产出低。从图1上看,民族地区科技活动投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了民族地区科技活动产出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1.84%,民族地区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内蒙古059%、贵州0.64%、云南0.63%、0.19%、青海0.75%、宁夏0.73%、新疆0.5%、广西0.69%。

图12011年民族地区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图(单位:%)

3.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低

民族地区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等优惠政策的同时发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作用,在医药制造与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机电及汽车配件、现代农业科技、电子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些成绩,但与国家平均水平比较起来差距仍然很大。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个数总数为664,仅占全国总数21682的3.06%,同时民族地区高新技术2011年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总数为242888人仅占全国总人数的2.12%,从图2看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宁夏和内蒙古差额高达26.42%、24.25%。

图22011年民族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单位:%)

三、技术进步推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优化的建议对策

(一)民族地区实施技术跨越发展战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出路

技术跨越,同时也叫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模式,具体指技术发展的速度较技术发展常规速度更快,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第一,技术发展的速度较常规发展速度更快,如某项技术发展正常发展速度从研发到成熟所需时间是十年,而跨越式发展所需只要五年;第二,技术发展的速度的跳跃,如技术进步的发展是跨越的,没有经过开始、发展、成熟的一步甚至是两步。民族地区可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地处边疆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吸收和改进加快产业优化进程。

(二)民族地区重点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在企业规模形态方面有一定差异的一个相对观念,目前不同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尚未统一的标准。根据2011年6月18日,我国颁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可知在工业企业中,若该企业中从业人员在1000人以下或者其营业收入低于40000万元的企业,称为中小微型企业;建筑业企业中,若营业收入低于80000万元或者该企业资产总额在80000万元以下,则视为中小微型企业;仓储业企业中,若从业人员少于200人或者该企业营业收入低于30000万元,则该企业视为中小微型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中,若企业从业人员少于300人或者该企业的营业收入低于10000万元,则视为中小微型企业;在信息传输业企业中,若企业从业人员少于2000人或者该企业营业收入低于100000万元,则该企业视为中小微型企业。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网覆盖率低、信息闭塞、技术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依托当地比较优势,发展中小企业更能适应大部分民族地区市场容量,收入和消费结构,而且也有利于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市场竞争条件下,对技术进步的要求更为迫切,所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从政府方面:政府对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可以创造良好的技术进步环境,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和扩大技术创新需求来刺激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从健全法律入手,改变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产权不明确,成果利益分配不均等情况,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还可以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环境。从中小企业方面:基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可采用加强创新战略研究、坚持多种创新模式并举、设立开放的研发中心、采取全面开放创新策略以及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管理等策略。

(三)民族地区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加强民族地区高等学校的教育,结合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制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即不办理人事调动手续,不改变户籍关系的情况下,以“客座人才”的形式,吸引各级、各类人才参与技术进步中来。如青海省将人才观定位为“用好现有的、引进外来的、培养自己的,用大力发展教育的办法解决开发中持续发展的问题。”内蒙古则在“候鸟型”人才观的基础上把这个地区引进的人才发展为“季节型、假日型、契约型”。他们通过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鼓励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政府补贴制度;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医疗保健、住房等生活条件来营造这个地区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

总之,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催化剂。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前途,对中西部平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要积极引进技术,开发和运用新技术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晖明,丁娟.论技术进步、技术跨越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李波.基于协同视角武陵山区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

[3]谭黎阳.论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J].2002

[4]赵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高翠娟、尹志红:《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2,06,11

[6]李俊杰.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南民大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

第8篇

【关键词】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孵化器,是指一个能够在企业创办初期,提供资金、管理等多种便利,使新企业进行孵化,并快速成长壮大的集中空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其诠释为“一种受控制的工业环境,这种环境是专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在这个环境中试图创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业家和成功的企业。”

一、我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现状

1994年,我国第一个留学人员创业园――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在南京成立,这是我国对企业孵化器发展新形式的首次尝试,尽管当时其孵化功能不是很突出,但其以留学人员创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定位模式具有深远的意义。之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得以蓬勃发展,不仅数量上突飞猛进,规模、质量上也都有全面提升。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高层次的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使他们手上的技术资源与国内市场资源有效结合,“纽带”的巨大作用日趋显现。目前,全国有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10多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园内留学人员有2万余名,年产值达数百亿元。这些创业园基本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涉及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如今在我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已经是企业孵化器的典型代表,也是经济领域中极具活力和潜力的一块,它把留学人员所拥有的技术资源与国内政策、资金、市场等资源有效结合,充分发挥留学人员所特有的技术优势和才能,有力得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所面临的问题

与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突出优势相比,其面临的问题也同样突出。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创业园只能由政府主导,导致其一定程度上缺乏效率和活力。而政策的力量在推动产业发展时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会削减“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作用。企业最终还是要走向市场,这种彼此的错位往往使企业步入困境。

其次,是留学人员的先进技术和国内相对落后的市场的错位。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一般都会率先使用在国外习得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一般都尚在科研阶段,不够成熟,或者过于先进,不适应我国相对落后的工业现状。

第三,创业园自身在管理上还很落后。我国的创业园发展历史很短,相关组织还缺乏经验,其在筛选项目、基础设施管理和咨询培训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链接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欠缺,尤其是在社会融资和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制约因素。在中国做企业,除了做好技术、管理外,还需要在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上下很大的功夫,这让习惯了西方自由市场的归国人员多少会有些不适应。而一些政府官员和投资者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潜力和作用,其更加倾向于扶植稳定的大企业或投资股市,房产等回报快的板块。

三、对我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策略的建议

首先,我们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和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让海外学子了解相关政策、市场及孵化体系,为其归国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而最根本的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和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优秀的海外人才才愿意回归。

其次,在筛选项目时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得引进适合当前发展水平的项目,要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特色,不能为炒作概念而盲目引进;引进之后,对项目的培育不可仅仅满足于让企业在孵化器中毕业,而应该不断跟进,使之做大做强。

再次,创业园要加强内部建设,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孵化器本身的管理运营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园内企业的成活率,这不仅要求创业园管理者做好内部硬件设施、各项服务的共享和管理,还要求其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强大的社会关系,以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

另外,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对有潜力的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明确我国产业发展方向,在一些对科技积累要求不是很高的产业上积极投入,快速培育本土优势产业;进一步规划实施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流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第一线,使我国强大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要培育本土的创投和私募基金,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使其拥有便利的进入与退出途径,使资本与创业园都更赋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高思永.技术集聚与开发区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清华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