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教育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0 18:01: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教育论文

第1篇

1.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育较为欠缺。这主要是因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较为片面,认为所谓的文化仅限于英语文化,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母语文化。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低下的问题。在现阶段,国内英语教材中很难见到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而英语课堂教学也基本采取交际教学法,通过对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进行讲述而展开教学。很显然,再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较难接触到母语文化,毋宁说结合英语和母语文化进行日常交际。

2.母语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基于母语文化教育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报告,我们可以知道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综合文化素养,从而为国内国际上的经济社会交流做好准备。就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来讲,可以划分为三点: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2)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众所周知,凭借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我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而在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有些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较难翻译,这就需要我们对母语文化进行全方面的掌握,才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文化精髓。所以对于母语文化教育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3)母语文化教育有利于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是想在我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进行英语教学时,会通过母语对英语进行理解和吸收。在对英语进行学习时,国内学生偏向于先对比两种语言,讲英语翻译为我们自己的母语进行理解。所以针对于理解层面,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有利于对外国文化进行理解。同样学习和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加深理解。

二、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和重要性

1.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对于学习英语的大学生而言,跨文化教育指的就是英语文化教育。总体而言,国内的跨文化教育还停留在较为落后的层面。举例来说,在进行对话练习时,学生会以中文的思维进行日常交流。比如“你吃饭了没?”这句中文打招呼用语,有的同学直接将其改成“Youhaveeatenornot?”。很显然这是不地道的,将其改成“Howareyou?”才符合英语国家交流的习惯。还有的学生直接用“Howoldareyou?”询问英国人年龄,虽然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事实上英国人忌讳被人问起年龄这点,因为这涉及到他们自身的隐私。虽然语法是正确的,但却违背了文化原则。像上面列举的两点均属于中式英语概念,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中十分常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文化教育的欠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的资料,可以总结出5点原因。第一,传统教学模式对英语文化教育不够重视;第二,英语文化教学模式不够成熟;第三,英语文化交际教学被大大忽视;第四,师生缺乏直接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机会;第五,评估文化能力的标准不够完善。

2.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交际法理论可以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授标准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根据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事实上,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这片文章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对跨文化教育进行了定义。对学生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培养跨文化观念和世界意识,从而尽最大努力使文化冲突消除,使跨文化社会走向和谐化,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相关实施原则

1.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在现阶段,许多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通常只重视英语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我们自己的母语文化。虽然在英语课堂上讲授英语文化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国已经明确了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所以片面注重英语文化知识是对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交流者相互交换自己语言的文化信息。英语可以说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通过对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对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借鉴,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所以这意味着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同时兼顾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述英语文化知识和如何向外国人介绍本国文化的方法。只有保证两方面的文化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接纳英语文化,从而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

2.层层推进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所涉及的方面十分繁复。所以教师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层层推进文化教育的原则,从交际文化因素开始讲解,由浅入深。交际文化内容是跨文化交流最为基本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英语和汉语交际文化知识两方面。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如何克服跨文化语用失误,同时间接向学生表达其中所包含的交际文化因素,这样做就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支配交际文化的知识的理解程度。文化包括表层、中层以及深层文化。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传授文化知识时应该从表层文化进行传授,帮助学生认识和英语文化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其次,教师应该对中层制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流中所必须遵循的相关体制和习俗等。最后,教师应该对文化深层部分进行讲解,也就是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进行讲解。根据对大学英语教育的相关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起初学生对英语文化认识不深,教师应该在这一阶段对英语文化进行讲授,将英语文化作为主要方面进行教授。在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在英语文化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把握好两种语言文化的比重,将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同样的英语教学,为什么要加以区分呢?原因在于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期少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从而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而在第二阶段,对于母语文化比重的加大,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区分和掌握。比较两种语言文化有利于文化本质的揭示。在学生学习初期,教师以英语文化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语文化和自己母语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而在学生对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师以英汉文化并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时学生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差异,可以得到较强的文化意识。比较母语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英语文化的特殊属性,并对汉文化进行审视和反思。通过比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而全面理解母语文化特征。可以说这是一种双文化意识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创造潜力的发挥。

四、结语

第2篇

一、职高英语的跨文化理解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词汇,其至少有文化及教育、跨文化及教育、跨文化交际及教育等含义,跨文化教育应当是三者综合后的统称。具体到职高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更多的具有一种职业指向,应当说这个领域还是有些冷门的,只有职业英语教育者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对此,笔者的理解有三点:其一,英语教学的文化属性。英语是世界上的重要语言,而语言总是指向文化的,英语语言承载的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在用英语进行表达(也就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用”)的时候,既是在表达“意思”,也是在表达“意义”——前者是英语教学中所重视的,而后者则相对容易忽视。其二,职高英语教学的跨文化属性。跨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利用语言表达意思、交换意义。我们提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去教给、赋予学生以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让学生在对英语文化的感受中,获得一种职业认知,这样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就会超越“技术”层面,指向“素养”层面。其三,职高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促进学生成长的意义。职业教育的教师有“双师型”需要,笔者理解当时提出这一口号的背景在于以教师自身的“双师”素养,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解。在当下的职高教学中,学生在多门文化学习与专业学习中有相当多的接触英语的机会。面对这些英语内容是视而不见,还是悉心研究,反映着学生的英语素养,因此在职高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实际上是在用英语语言的跨文化属性,来促进学生的成长。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理解,是可以让自己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实现跨文化教育的。

二、跨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面向职高学生的技能素养提升需要,职高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的具体策略是怎样的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在英语语言的累积中渗透文化性。职高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于帮学生积累英语知识,教学经验表明,如果纯粹地帮学生积累英语语言知识,那效果是不彰的,反之如果用文化来滋润学生的英语学习,反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建构英语知识的大厦。第二,在英语“语用”中实现文化的交际应用。语言就是用来应用的,职中英语教学也需要克服“哑巴英语”的不足,真正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英语学科素养。但同样如上所说的那样,如果教师刻意营造所谓的英语运用情境而忽视了文化的交际性,那这种情境实际上是“伪情境”;反之,如果在“语用”中渗入文化因素,就可以让学生在真实或类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英语语言的生命力。第三,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寻找英语语言存在的意义。职高学生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无论是对口班的学生,还是技能学习的学生,其最终还是指向具体的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更倾向于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专业学习来建立英语语言的意义,而这也正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内涵。事实证明,当前职高所设置的专业可以开发出许多将英语学习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的学习情境,广告设计中英语呈现(如学生感兴趣的可口可乐的商标),机械、汽修专业的英语说明书翻译等。总的来说,跨文化教育要有“跨”的意蕴,要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累积与文化结合起来,将技能与英语文化结合起来,寻找教育契机实现“文化结合”,是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

三、英语老师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笔者的经验来看,这似乎并不容易,尤其是当英语教师囿于教学传统的时候,要在传统教学思路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跨文化的意识,是很不容易的。而要让跨文化意识真正植根于教师心中,并能够在职高学生英语学习中发挥方向性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多研究职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研究他们的兴趣尤其是在专业中或明或暗的兴趣,同时通过自身的广泛英语阅读,以设计出有效的“跨文化教育”的英语学习情境。当成功引导学生入境时,跨文化教育也就发生了!须知,当作为文化学科的英语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技能素养时,就是英语教学植根学生的专业需要,发挥学科基础性作用,彰显学科价值的时候。

作者:程小凤 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缺乏深层次的结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体育部门实行了与教育部门联办体育的改革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教育部门认为“教体结合”是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知名度的良方。两部门设有统一的目标,没有把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看成是两部门的共同事务,没有进行实质性的磋商、交往与合作,没有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整体布局,没有在运行机制上实行有机协作,没有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有效的支持与保障。体育部门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在体育系统内部培育竞技体育人才,这种模式运转顺畅、结构严密,为国内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各级学校招募高水平运动员参加相关比赛。在一段时期内,高校的体育比赛变成了退役运动员间的较量,眼下又开始吸收现役运动员,而且尝试和体育局联办以及合作,给现役运动员发放文凭以及挂名等。

(二)竞赛体系中的问题

目前在竞赛问题上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青少年竞赛体制上的问题;二是大学生运动员的参赛问题。教育部门主办的各类青少年比赛,侧重于选拔更为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多年来所实行的“体教结合”体育系统并没有把高校体育竞赛列入它的管辖范围中,只能在教育系统中开展高校学生体育竞赛,而且一直都是业余水平选手间的竞争,不能进入到国家竞赛体系中,制约了大学生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与训”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方面存在着“轻文化学习以及重训练”的问题,运动员的身份非常特殊,不但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要达到训练目标,完成比赛任务,但是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难以处理好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学训矛盾”。

(四)教育思想落后,办学方向亟待明确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路径是教育社会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及教育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机制。然而,我国目前竞技后备人才文化教育过于形式化,缺少职业技能教育的内容。针对竞技后备人才所开展的文化教育,特别是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尚未较好地吻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打造教学课程,这也是眼下对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开展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要能够意识到,教学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性的运动机器,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精英体育人才。

二、构建我国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改革建议

(一)“职体结合”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固有的训练体制在改革开放后的弊端日益展现出来,不能很好地吻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于是就正式提出了“体教结合”理念。但依然存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比较昂贵,运动员缺乏相应的文化教育,退役运动员不能顺利地实现就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难以克服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并结合体育后备人才相应的性格、能力、智力等特点,催生了“职教结合”培养模式。第一,现代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体育后备人才接受职业教育,享受其现代化的教育观念,逐渐掌握和运用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为社会尽职尽责做贡献。第二,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职体结合”培养模式,要以科学的态度,对事物本质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把握,根据竞技体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调整眼下的实际情况。第三,职业定向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体育后备人才在遵循其自身特点与竞技训练规律的基础上,获得相关职业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职体结合”这一教育模式,是当前解决体育后备人才“出路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它能够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以及体育教育等领域的资源,更好地落实人才培养战略。

(二)探索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要重新定制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的水平和标准,切实构建能够适应运动训练竞赛需要的文化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培育体育竞技后备人才。

(三)切实落实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文化教育政策法规

从国内来看,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保障广大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地运作,因此,要求相关体育系统主管部门采取多种合理措施,加大监督力度,切实将这方面的工作引入到法制化道路上来。更好地构建和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形成强化运动员文化教育良性运行机制。

(四)形成利益与责任相连、运动成绩与文化学习挂钩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虽然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状况,国家相关部门和单位也颁布实施诸多的法规以及政策,却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从根本原因来看,这来自于当前体制中相关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高低,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练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且还有一些运动员只关注运动成绩,没有高度重视文化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将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到运动队或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具体地规定和落实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群体的文化学习设施,而且要切实地构建旨在促进体育竞技后备人才文化学习质量,这种激励机制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管理人员、教练员以及各个级别的领导者的切实利益。

(五)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文化教师水平和待遇

第4篇

1.1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欠缺明显

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等等.对此我们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思想的认识较模糊.诸子百家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为儒家,而在我们“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调查中,选择“儒家”的占46.3%,“道家”的占18.9%,“法家”的占16.4%,“名家”的占12.5%,“不知道”的占5.9%.有些学生分不清道教学派与道教,也不太了解佛教、道教的区别.67.1%的学生不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社会理想.艺术方面,校园中日流、韩流的追星族随处可见,但是当问及文人墨客大家却一脸茫然.并且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了解甚少,而对周杰伦、“超女”等明星却如数家珍.传统方面,在“您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几本?”的选项中,大学生选择“四本”的占19.3%,“三本”的占30.6%,“二本”的占18.9%,“一本”的占21.4%,“全无”的占9.8%.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不感兴趣,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而在学习态度方面也是让人堪忧,在“保持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您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讲座的态度如何?”选项中,选择“愿意”的占30.6%,选择“无所谓”的占36.2%,选择“反感”的占33.2%.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仅对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这一现状值得我们反思.

1.2高职院校大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将会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理想、观念、道德、情感和心理,也必然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优秀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大学生中日渐式微.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在传统文化道德弘扬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美德的缺失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文明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仪表不整;一些大学生在上课时候接听手机或睡觉;个别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举止不雅;有些大学生不爱护公共财物,乱扔垃圾等;一些学生讲求利益而轻视理想,追逐功利而不见奉献.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和青年教育,他也说过:“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

(2)诚信意识缺失.一些大学生思想浮躁,希望不劳而获,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大学生助学贷款到期故意拖欠不还;有的大学生就业求职信息弄虚作假.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每年有相当多的学生拖欠学费.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原因并不是家庭贫困,而是用本应用来上学的钱却花在了物质享受、精神娱乐上.

(3)责任意识缺失.大学生顶岗实习随意迟到早退或者出现旷工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观念较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强调自身利益,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国家大事麻木不仁.

1.3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不浓厚

高职院校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边缘化”地位.课程任意删减,课时缩水,语文老师缺乏,甚至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校对专业教师片面强调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忽视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得专业课程不能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虽然学校也开展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等,开展人文大讲堂,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层次偏低,人文氛围不浓.“您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总体评价是”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很浓厚的占21.7%,选择浓厚的占26.7%,选择不太浓厚的占30.9%,选择很不浓厚的占20.7%.

1.4高职院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缺乏

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师整体传统文化知识比较贫乏.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也很少涉及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学校没有专任教师,也没有教材.人文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没有地位,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且教师培训、提高机会少,导致知识日渐老化,文化素质日益下滑.专业课教师虽然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结构单一,文史哲知识贫乏,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文化素质较差.思政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比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缺失的原因分析

2.1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价值取向趋于功利性、实用性,从而导致出现了重技能轻人文、重实践轻理论、重现实轻传统、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把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把考证作为学生培养重要工作来抓,再加上学制短,人文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

2.2招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按照我国的招生政策,高职院校录取批次排在后面,录取学生的分数比较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除了小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还可以外,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偏低.大学生不仅自然科学知识不够扎实,而且文化素养也比较低,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太重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严重不足.

2.3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发展历史都比较短.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00多所,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中专、中职组建或升格而来占50%左右.同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还存在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高职院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都投入到扩大规模、招生、就业上,重专业培养,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视不够.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弱化,人文教育的缺失,很难形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严重不适应的现象.数量上不足,思想不稳定,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出路、待遇、发展等问题上还没有有效的解决.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中许多人没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背景.虽然能够做到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与沟通,但很难做到在思想上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3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发展的,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内容,也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体系的构建和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哲理、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历史教训、审美情趣等,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职院校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教育相结合,逐步使高职院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结地和传承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3.2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或传统文化选修课,同时各课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大学语文课程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增进文化修养的重要课程,其主要内容选取了传统文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选取了中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名著,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鉴赏和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选取了现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关于语文学习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的要领.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学语文或传统文化的选修课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必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门课程的渗透.特别是“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是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同时,充分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只有各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整合互动,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丰富多彩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高职院校要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实践的氛围,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的成长.一是利用“人文大讲堂”等阵地,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二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大力宣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让学生领悟国学的魅力.三是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活动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如围绕“年俗文化、说生肖、饮食文化及春联文化”等为主题,在调查访问、上网查找相关素材,动手整理资料、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对当地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人轶事等进行考察,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并在实践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

3.4加强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体的结合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手段、新空间、和新渠道.当代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主力军,一方面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思想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网上长期得不到先进文化的正确引导,大量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占领网上阵地,扩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受众面,增强教育的互动性.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借助国学网、国学论坛、高校联盟等网络平台,推进校园文化网络建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开辟传统文化网络园地,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在正面渠道进行灌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做到“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从而提高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效果.

3.5加强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校园文化离不开传统文化,缺乏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必然没有深度和厚度,发展也缺乏后劲.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教育内容,它的存在必将对全校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积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5篇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贵州大学

主办单位:贵州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874-7615

国内刊号:52-5031/G

邮发代号:66-8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6篇

其次是外语电教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外语电化教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它是科技成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正如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是以工具的革新为主要特征一样,外语电化教学的每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教学媒体的更新。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往往是创造和推动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的直接动力。以听说教学法为例,行为主义教学流派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的这一教学法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机械性的句型操练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应运而生的语言实验室成为从事这一活动的最佳“工具”。由此可见,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从根本上增强了电化教学的力度,推动它向更深层次发展。另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周期不断缩短,促使外语电化教学手段与技术的发展节奏日益加快。从教学媒体的沿革及其进展速度可以看出,从幻灯、唱片、电影、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电视、录像、卫星传播、计算机一直到目前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在不足一个世纪的演变中,这些媒体已经从原始的单一信息形态发展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全息形态,变革的周期在不断加快,新老交替的时间由初期的几十年逐渐缩小到十几年,甚至更短,形成一种日新月异的快节奏趋势。这种趋势给外语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和掌握外语电教与科技发展之间的这种规律能推动我们所面临的工作。

第三是外语电教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电化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与机之间需要相互适应,然而人是处在主导地位的。因此首先要在人这个因素上下功夫。要发挥好人的作用,首先要根据总体工作规划和要求,设定相应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任务和职责,根据不同岗位的各自特点选择相应的工作成员。在人员的物色和调配中,充分考虑其专业特长,学历层次和新老梯次,从整体上把握好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人员配备。同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选拨和培养知识面广并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在管好用好现有媒体的同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努力成为新手段新技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新的手段和技术不仅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而且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在适应新的工作手段中锻练自己,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他们所从事的科研革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此,人员素质与设备技术之间存在的这种互为转化的辨证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电教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发挥人与机这两个参数的最大效率是我们电教工作者永恒的目标。

从上述关系中得出的几条基本规律为外语电化教学勾画了粗略的轮廓。从总体上看,目前外语电教正朝着教学、科研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模式发展。然而,事实上每个单位的规模层次和工作任务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基本模式相近的同时,各显自身特色。比如有的突出声像资料的收集、积累与播放,为外语教学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丰富的资料,营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视觉氛围;有的集中精力搞教学片摄制,拥有一支精悍的编导队伍,为教材的立体化而努力;有的则大力加强语言实验室和视听教室的建设,为语音练习、口语实践以及视听资料的消化吸收创造条件;还有的充分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在保障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创收活动,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弥补原有教学经费的不足,摆脱经济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目前电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特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显示了它的功能和作用,为它今后的标准化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矗。

那么,从理论上说标准化模式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和功能呢?我们不妨在这里作些探讨。

1、从工作性质上看,它要有:1)声像资料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卫星地面接收、无线电广播、资料采购(录音、录像、电影、光盘、磁盘等)与贮存管理,声像软件制作等。2)传播系统。它包括闭路电视播放,声像阅览中心,计算机网络等。3)语言实验室群。包括各种档次的听力室、视听室、综合型高级语言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等。4)教学与理论研究。包括外语教学(口语、听力、视听说课等)、电教基础课教学、电教理论研讨、教材与教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等。5)设备技术保障与科研革新。包括所有硬件设备的保养、维护修理、改造与革新,以及技术开发应用、设备的研制与试验等。

2、从组织机构上看,它应该分为:1)教学研究室,侧重电教理论和应用研究,制定规划和计划,指导电化教学的开展和提高。同时为学生和教师讲授电教基础知识。2)技术保障室,负责电教设备的技术保障与维修管理,科研革新以及产品信息交流。3)声像资料室,负责资料收集与管理为教学服务。4)软件制作室,负责教学节目的摄、录、编,以及美术设计、动画创作与特技制作、声像资料加工复制等。5)有线电视台(站),负责闭路电视系统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日常教学节目播放与信息传递。

3、从人员组成上看,外语电教队伍的配备应该围绕教学、科研、服务3项主要任务进行考虑。为此,第一类是教学人员。教学人员当中又分两种,一是直接从事外语教学、教学法研究、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软件编制工作;二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并讲授有关课程。他们的职称系列为教师或研究员系列。第二类是技术人员。他们是设备的管理、维护与保障者。他们不仅要自身熟悉各种现代媒体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而且要负责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操作和维护保养方面的常识。他们的职称系列为工程师或实验师系列。第三类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细分有3种,一是行政管理人员,他们是电化教学总体工作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包括人员的调配和设备的调用。他们一般都兼有行政职务。二是资料管理人员,他们是声像资料的收集者和管理者,同时要为教学提供经常性的资料咨询与服务工作。他们的职称大部分为资料员,挂靠教师系列或研究员系列。三是设备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中有财产保管员和财备管理员以及设备场地管理人员等。他们在管理好财物的同时,要做好经常性的服务保障工作。他们的职务或职称分别为保管员、会计、出纳;技术员、实验师等。第四类是软件制作人员。他们从事教学片的摄制与编导工作。细分有摄像、编辑、导演、特技、配音、美工等环节。他们的职称主要挂靠在编辑系列。

第7篇

Q为单词Questioning(质疑)的首字母。“疑”在引发思考,促使进步方面的作用都是明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和促成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预习和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同学、教师产生的疑惑,即生疑;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各式各样的疑问,即设疑;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一起共同探究去寻求答案,即释疑;在释疑过程中,学生自己又不断的提出疑问,为这些疑问寻找答案,即自疑,这是质疑的最高境界,学生能够自疑就学会了自己学习。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之前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学时课前先安排了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预习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再次认识了研究物质的角度,并提出了对该物质性质的认识过程中不甚理解的问题。

(二)课上探究

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对本节课的学情提前进行分析。课上首先对预习学案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对其中一份学案进行梳理,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之后对这三部分内容进行筛选,找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认识过程中的疑惑点,有的放矢。充分体现预习的价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学生熟知的用途出发,如:灭火、作制冷剂、做碳酸饮料,推测二氧化碳的性质,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真正作为探究的主体,教师要提出合适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你们对二氧化碳的哪一条性质最感兴趣?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并由其他组评价后实施方案。以“碳酸饮料”为例,教学中给学生提出问题:碳酸饮料和我们今天所学的二氧化碳有什么联系?由配料表可以看出雪碧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那由什么现象能证明这瓶碳酸饮料中含有气体?如何通过实验验证逸出的为二氧化碳气体?工厂生产碳酸饮料时是用设备加压使二氧化碳进入水中去了,那你们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水中去了呢?由矿泉水瓶变瘪的现象,我们知道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性质有什么变化?用什么方法来证实呢?是什么使紫色石蕊变红?你的猜测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为什么刚刚变红的小花又渐渐变紫了呢?通过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学生真正进入了情境,通过主动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进行探究,学生学会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回到预习学案,由碳酸饮料的用途出发,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既具有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又具有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性质。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学生在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案的过程,提高了表达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教学效果明显。

(三)课尾讨论

第8篇

1.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我国与世界经贸往来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文化属于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之间在文化体系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内在冲突,可以有助于学生规避因为知识不足出现的沟通歧义,如国内文化中问到个人收入,很多时候更多的代表关心,而西方文化中则代表了对别人隐私的一种打探,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知识,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不同,就可以避免此类沟通不畅。

2.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需要

目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兴趣不高的问题,学习内容多是枯燥的语言知识,词汇以及语法点大都成为英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英语学习成为一种应付四六级考试的行为。文化知识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学中如果引入文化知识,在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毕竟语言基础知识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凭借自身的魅力以及活力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遨游知识海洋,提升其文化敏感性,从而使英语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需要

大学生是我国跨文化交际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学生在价值观层面这些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增加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来对抗其不良部分,这对于我国的文化安全意义重大。通过中西优秀文化的熏陶,来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二、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不同文化融合策略

1.加强西方文化批判的借鉴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交流观念,认识到介绍西方文化的必要性,在英语传统教学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之上,加大英语国家文化介绍。考虑到西方文化对于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加强西方文化介绍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西方文化介绍中要遵循批判的借鉴这一理念,西方文化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也有糟粕需要抛弃的内容,对于西方优秀的文化要注意引进发扬,对于西方国家文化中的糟粕要注意摒弃。当前的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对于我国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多,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英语课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利与弊,这样既加强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又隔离了不良文化的影响。

2.加强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

文化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英语课堂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从而确保核心价值观念不被西方不良文化侵蚀。从目前的英语教学来看,中国文化被忽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必然遭受到削弱,不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在西方文化介绍中,要注意中国文化渗透,注意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优越之处,从而增强爱国热情。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影响渗透一方面需要增加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强化引导,让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弥补学生中国文化掌握不足的缺憾,改变当前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尴尬现实。

3.培养大学生平等文化观念

从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文化的碰撞情况来看,西方文化处于一个相对强势的地位,而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这种强弱失衡的情况,对于我国文化安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大学生平等的文化观念没有树立,对于西方文化有着盲目崇洋的心理,简单举例而言,这些年民族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失势,而西方文化节日大行其道,就是学生平等文化观念丧失的一个折射。针对这种情况,培养大学生平等的文化观念是改变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大学树立平等文化观念,既不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贬低,又不对他人文化进行拔高,正确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以及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