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0 18:0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理学习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非常重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思维层面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想要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首先需要教师们改变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能力中首先凸显的就是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与锻炼。许多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都不够明显,教师往往是课堂中的主导,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模式与节奏,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十分被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会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理解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教师们很有必要在这一点上积极做出改善。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我会有意识的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在给学生们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我会加入许多实例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还会和学生们就谈到的这些实例展开分析探究,并且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二、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设计不仅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指引。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加入更多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环节。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丰富与拓宽,这个过程也能够留给学生们更多思考与体验的空间,可以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帮助。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研讨课程,我组织学生们就“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展开了相关探究。在展开具体教学前,首先我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本节内容会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中十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很多学生间交流探讨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凸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让这个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提高学习动机
想要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实践,才会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会借助更多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来进行有效思考与知识体验。学习动机不仅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原动力,这也能够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只有具备这些正确的指引,学生们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过程中有更多收获。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过程为例。
在展开课堂教学前,我会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会让大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不少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这节内容的主干部分后都制订了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谈到希望学完本节内容后能够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谈到自己希望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具有自身规律,并能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还有学生说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的能力。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 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 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 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 掌握。
一、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使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建立地理 、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如:“四个人两条路 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伊朗(波斯 )、阿拉伯(大食)、印度(天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叶卡特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伏尔加格 勒(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等古今地名的演变。我国六大古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今长安) 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 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华民国也定 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六大古都至少都已经有了二 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水利工程讲述中的历史知识有: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 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禄负责开凿了灵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隋朝大运河 的开凿等。
另外,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人头骨化石,测定为二百多万年以前的遗物,因此推断人类在二、三百万 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与教材第四纪出现人类相吻合。
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 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 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 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可简介俄国在17世 纪中期,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共侵 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从19世 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有德国统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 。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运 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 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 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 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可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把哥白尼学说更推进一步,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明了“三定律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制造了天文望远镜等知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43-01
1.“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涵义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源自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大力提倡的"发现法"教学理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主线,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创造性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去解决学习中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获得发展与提高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学习方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始终以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而不是由教师强制分配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实际生产、生活中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这样便能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很快地被调动起来,从而尽力地投入到相关理论的学习中去,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课例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2.1 教学内容分析。我们采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中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标准为"运用图表来说明大气受热的过程"。本课时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围,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础地理知识,目的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原理,为以后的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系统打下基础。
2.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意义,掌握了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对于自然环境中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本课题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就对理解本课题的知识已经打下了基础。
2.3 设计思想。以建立情景的方式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指引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并结合图表和补充材料来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并从动手实验中引出大气运动的运动规律和基本原理。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外收集的材料建立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资料的叙述中找出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的矛盾,从而发现出问题,提出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大气受热过程"图及"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受热过程对比"图,教师适时的补充和提供相关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推断出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试验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方式,学生可以从实验中得出大气运动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原理,并把原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目标。
2.4 教学目标
2.4.1 通过建立问题情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验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的方式,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并能够根据图表来说明大气受热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4.2 使学生能够利用图表进行对比分析,并归纳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能够把这个原理应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热爱自然的意识。
2.4.3 通过图表、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用热力环流和大气受热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反思,归纳总结
课后反思,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每上完一次课,都要督促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反思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我掌握得很好,还有哪些问题还需要我进一步地探究。同时,还要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主动思考了吗?我与同学和老师们真诚合作了吗?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并不在于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要在记住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归纳总结,这样所学习的知识才能成体系,才能联系起来,也才能不断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尤其是高中地理学科,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更要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
总之,"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使学生拥有了思考的主动权,也使教师从灌输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能真正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活动。要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效果,就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 晏红. "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J].陕西教育,2008(5).
关键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用计算机演示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先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难点知识时,播放利用电脑制作的模拟演示教学软件: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配上简洁的解说词,再辅以一些形成性练习加以巩固,学生注意力集中,印象很深,学得兴趣十足,掌握得也比较牢固。
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三、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或方法,几乎同时都要有教师的生动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未经感知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词,则能把一堂课上得诗情画意,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水循环”时,我用了杜甫的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入新课。再如引用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山地垂直地带性。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在这个互逆过程中,存在着正、逆思维的联结。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教学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同时,由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转移时,需要重新调整心理过程,重新建立心理过程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联结的难度。凡此种种,使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1。执果索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执果索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例如,在讲授“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原理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然后,利用读图所得的结论提出问题:①为什么海底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年轻,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呢?②为什么大洋地壳岩石年龄都不超过二亿年?接着引导学生阅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并让学生表述大洋地壳的生成、移动、消亡原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这一理论:喷出—生成—推移—俯冲—消亡—循环。
通过执果索因,启发学生自己去猜想、推理、判断、验证这一学说,启迪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还使学生明白了科学家是如何运用地
2。反向逆推,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
探讨某些命题的逆命题的真假,是研究地理科学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像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通过反向逆推,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深化和升华所学的课本知识。
3。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在国内取得不少成绩,但问题也不少。问题1: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大多都是纯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专家学者和高校的著名教授研究的,但是这些纯理论知识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指导无实际意义。高中地理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区域性。关于具体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很少,尽管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多为理论类。高中地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一般都停留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做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大多数地理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看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误解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就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这种错误的看法有部分是因为地理在高中学校的地位不太受重视和地理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去参加先进理论培训,使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实施离理论上理想效果偏差很远。同时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不清楚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阿的目的,只是觉得应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时尚,或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高中教师没有专门的研究经费和时间,学校追求升学率。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对高中地理产生的影响
1.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因为信息技术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模拟的优势及特点。动态的图片及声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因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化解难点。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属于高中地理知识的重难点,高中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板书、画图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其中知识的深奥,而采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动画把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变的现象化,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增加课堂的容量,是因为传统的教学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板书,画图浪费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信息技术让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全面展示课堂内容,既为教师上课节省时间又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应用地图的能力。地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看懂图和应用地图,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根据课本现有的地图或是通过挂图进行讲解或是在黑板上画图但不精确不规范,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吃力,同时教师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地图里的地理现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地图放大或缩小和移动,而且可以提高地图的清晰度和区分度。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硬件设施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乡镇学校,没有经济能力配置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部分学校甚至没有配置电脑教室。如果连基础的硬件设施都没有,谈何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2.信息技术学科在大多数学校不受重视。现在学校都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认为信息技术课学好无所谓。
3.师资力量不足。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资源不足。
5.对整合的认识不深。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对策
对于整合的认识不深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地区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结语
1.1教材针对性不强
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而言,测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测量学是采集和获取地球空间定位数据,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库的一门测绘类课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关测绘综合实习的教材都倾向于测绘类专业,没有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材,且教学大纲和内容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应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测绘综合实习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弥补与扩张,强调其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对地观测体系、遥感、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密切结合,更好地为数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1.2测绘实践实验课时数偏少
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新方法、新仪器都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增加,从而导致本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测绘实习课时内只能掌握基本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的实战操作而对全站仪等先进电子测量仪器仅限于认识层面,造成许多学生不会操作全站仪。需增加测绘综合实习课时以便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原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能让学生有充分时间了解全站仪并熟练应用全站仪进行角度、高差等测量。
2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的成效,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老师和领导非常重视企业平台等在测绘实践课程中的作用,积极与南方测绘、南通测绘院等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以这些企业为依托建立测绘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以达到资源共享。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同时在参观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测绘实例展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测绘综合实习采取了相对自由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引入了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开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老师主要是布置相关任务,介绍测绘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讲解工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具体的测绘工作由实习小组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时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为了避免团队中个别学生的滥竽充数现象,在实践中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测量仪器并熟练了解各项技术标准,直到满足技术要求为止,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当测量结果误差超限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应重测直到实验数据满足技术精度要求为止,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3综合实习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测量学实验课是认识测量仪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通常是根据实验课时数与理论课时数的比例关系,确定实验课的考核评分办法确保每个学生具有单独进行仪器操作的机会。测绘综合实习主要过程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应实际任务,是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8人左右。在实行新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前,实习成绩的评定往往是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打分,个人考核是由组长在小组内进行比较、权衡,这样缺乏纵向的、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且组长往往顾及同学情谊平均分配成绩,不能很好体现埋头苦干同学的付出。为了改善这种平均主义的现象,实习考核改变了以前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考核的办法,考核对象细化到每位学生,按照其出勤、实习表现、分析测量误差的能力表现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核。同时,考核成绩与学生在测绘实习过程中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测量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评价指标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仪器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考核占50%,该项考核指标是从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考虑;团结协作能力占20%,由小组组长和组员认定;实习报告占20%。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技术总结和分析、实习心得体会和对实习及教学方式的意见与建议。考核机制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专业素养。通过目前2011级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和反馈情况看,这种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巩固了学生测量技能。
4结语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课程体系中,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学生的认知工具和重要的教材形态。整合的是将计算机服务于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便于地理教师教学。也是说把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体,整合信息、技术、方法、课程内容等多方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国内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在国内取得不少成绩,但问题也不少。问题1: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大多都是纯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专家学者和高校的著名教授研究的,但是这些纯理论知识对高中地理教师的实际教学指导无实际意义。高中地理的特点是整体性和区域性。关于具体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很少,尽管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多为理论类。高中地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一般都停留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做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大多数地理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看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误解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就是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这种错误的看法有部分是因为地理在高中学校的地位不太受重视和地理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去参加先进理论培训,使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实施离理论上理想效果偏差很远。同时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不清楚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目的,只是觉得应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时尚,或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高中教师没有专门的研究经费和时间,学校追求升学率。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对高中地理产生的影响
1.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因为信息技术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模拟的优势及特点。动态的图片及声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因为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化解难点。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和某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属于高中地理知识的重难点,高中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板书、画图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其中知识的深奥,而采用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动画把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变的现象化,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3.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增加课堂的容量,是因为传统的教学高中地理教师通过板书,画图浪费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信息技术让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全面展示课堂内容,既为教师上课节省时间又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应用地图的能力。地理的学习最主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看懂图和应用地图,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根据课本现有的地图或是通过挂图进行讲解或是在黑板上画图但不精确不规范,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吃力,同时教师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地图里的地理现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地图放大或缩小和移动,而且可以提高地图的清晰度和区分度。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硬件设施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乡镇学校,没有经济能力配置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部分学校甚至没有配置电脑教室。如果连基础的硬件设施都没有,谈何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
2.信息技术学科在大多数学校不受重视。现在学校都追求升学率,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学校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不是高考的考试科目,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认为信息技术课学好无所谓。
3.师资力量不足。
4.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资源不足。
5.对整合的认识不深。
五、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对策
对于整合的认识不深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地区分层次分步骤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地理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整合。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六、结语
关健词: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地位
“自主学习”(learnerautonomy)这一概念最先由Holec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率先把“自主学习”概念引入语言学习,并且把“学习者自主”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是由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组成的学习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学习能力、学习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他认为,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调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一个学习策略的问题。一个学生认知或认识过程的有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学习策略如何,即策略的选择、监控、效果评价、及时反馈并修正该过程的进度、方向与主体的努力程度等。
学习策略是由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支配的。学生的会学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也是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学习所表现出的一个特殊的方面。
一、学习策略是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
虽然学习策略只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但是学习策略能力的形成使最终的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越强,自主学习的过程就越完整,效果就越好。毫无疑问,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有显著影响。它不是一墩而就的,而且其成熟速度和质量受到传统教育观、考试制度和自主学习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学习策略是过程,不是目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学习策略的培训归根结底是为了内化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育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通俗说即:授之以渔,而非鱼。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众说纷纭。以上诸多有关自主学习的定义就说明,对于自主学习有着各种观点。对应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有多种理论,而每种理论就会对应一种教学实践。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部分的研究实质上都指向于学习策略的培养与灵活运用。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可以忽略。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在实践中,自主学习的开展似乎出现了盲目的趋势,有些高校忽视学生薄弱的自主学习能力,依仗有限的多媒体教室,大量减少课堂面授的课时,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果低下;有的教师教学流于形式,一味要求学生设计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一味迎合学生的意愿而忽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凡此种种,都是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误区。
二、**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观念,要把“舞台”让给学生。
2.讲究教学方法,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学习自主性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渐渐培养出来的,所以需要不断地进行“教育干预”。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3.优化心理素质。
4.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面的每一条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教师。尽管我们总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必须以教师为核心。不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处于驾驭和调控教学全过程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任何教学方式中都不能忽视。学生就算个人能力再强,没有教师的调控作用,整个课堂也将会“毁人不倦”。
在英语的自主学习中,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仅难以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而且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容易走向歧途,有的学生还会放任自流。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教育所期待的目标。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于教师,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在教学中,我们希望改变以往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必然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操控能力来实现此目标。教师能否将一些理论性的东西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这完全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能力。即使我们希望否定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但是新的模式也不是一跳而就的。就算新的模式一跳而就,但是在新模式下,是否教师的中心地位可以变为上面所说的核心?在这一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看法,就是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的作用在弱化。
教师的作用实质上不是弱化了,而是强化了。以前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强调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当要求教师为核心,则要求教师授之以渔,而非鱼,这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知识水准,而且要求教师本身能熟练掌握一些学习策略,并且能运用策略,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刻,以情感教育来打动学生。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几乎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CPU兼因特网兼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