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4 02:47: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更好地保障和服务生产,最终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我国的煤炭企业发展到现在,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与世界水平相近的地步,但是由于我国在煤炭企业中一直实行的是一种资源性质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就导致了我国的煤炭企业在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上有着很大的漏洞。所以不断推进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的精细化发展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践性。供应部门可以采用集中采购和统一储备结算的方式进行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的制度能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发展。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能够使煤炭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促使煤炭企业不断发展。
2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指把物资作为信息管理的载体,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平台,实现物资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之一就是对物资供应链的建立和管理。而在供应链的管理中包含着供应商、采购、销售、库存、合同以及运输等方面的管理,最终形成企业整体的购销存物资管理系统。我国的煤炭企业都面临如何使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的集团型企业涉及到了多个环节的供应链,两者的协同发展对于提升集团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1供应商管理
对于供应商的管理,主要是借助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客户比对,在对供应商进行一段时间的了解后,综合考虑供应商在质量、价格、交期以及服务上等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连续性,最后确定其是否能给煤炭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效益,使企业的供应阶段有了更好的科学依据。
2.2采购管理
采购环节是煤炭企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进行采购时,需要及时了解企业中各个环节和各种物资的使用状况,进行实时跟踪管理,对物资的计划、申请、订单以及收货、验货等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采购环节的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库存积压,最终保证供应的目的,达到物资供应的平衡发展,使煤炭企业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
2.3销售管理
煤炭的销售主要涉及到了对煤的价格的管理,在对销售订单,销售发货以及销售发票等结算、代垫费和销售渠道以及销售统计等所组成的整体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全面的销售采购计划,最终实现企业的库存、采购和销售的一体化,并且能够在进行物资销售时,实现对其状态的跟踪管理,及时统计有效数据,进行高效控制。
2.4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需要对库存进行相应的基础设置,对库存量及时查询,对库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企业的库存提供完整的管理系统,有效地辅助解决库存中的积压等。库存管理系统实质上就是对事物进行相应的收发管理。煤炭企业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应及时对库存材料的出库入库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进行分批管理等,综合整理出煤炭企业最终的库存管理情况。
2.5合同管理
煤炭企业通过对外签订合同进行煤炭的供应,签订合同就是对企业购进的物资和输出的物资提供质量保障。对于煤炭企业来说,相关的合同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阶段的合同、采购合同台账的管理,在采购阶段相关合同的归档和整理,以及物资供应的厂家之间的管理等,这些工作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得到高效快捷的落实。
2.6运输管理
在每一个供应链中,都存在着运输过程。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调配,运输部门可以根据企业的订单和计划,将货物安全、准确、准时地送到目的地。而通常来说运输部门的运输费用是根据企业的发货单、企业的销售出库单、企业的调拨出库单以及企业的采购订单和运输单等结合企业自己设置的运费单价和公式进行计算。
2.7内部交易管理
内部交易管理中主要涉及到的是对企业的销售、采购、库存和财务之间的管理,所以企业的内部交易是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煤炭企业中,内部交易主要是出现在各部门之间或者是各子公司之间的购销等,通常是以调拨单价为主,综合管理煤炭的价格、发货以及内部交易结算。为了实时、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管理业务和内部交易情况,应综合考虑企业供应链中的其他产品和应收应付产品等。通常内部交易系统主要有五大功能,包括相关的基础设置、货物的入出库计划以及调拨申请、调拨结算、查询,这些功能都是围绕着调拨单展开,而调拨单的准确、快捷是可以通过物资管理系统来实现的。
3结语
本文以某个IT产品销售公司的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为背景,讨论了一个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整个过程,其重要特征是:所涉及的项目是原有系统的一个升级替换版本。因此,需求分析过程不同于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逆向工程获得对系统的初步了解;(2)在第1步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交流,最终获得基线需求。针对上述三个阶段,本文论述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以及所遇到过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措施,最后对需求分析中使用的工具,谈一些自己的初步体会。
【正文】
我于1998年8月至2000年7月参加了某个大型集团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该大型集团的业务主要涉及到IT类产品的进销存。本人在项目中负责系统分析的工作,该集团企业原先已委托某个电脑公司开发过一套IT类产品管理系统,但是该老系统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系统运行速度非常慢,如商品销售开单时,从确定开单到开单完成有时需要1~2分钟左右的响应时间,让客户无法忍受。(二)系统数据不准确,经常出现实物库存与电脑库存严重不相匹配的情况,使销售数据的统计产生一些混乱,有关财务的数据因此无法有效使用,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补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该集团的总经理决定参考原有系统重新开发一个系统,以便解决原系统所存在的上述两个难以克服的难题。注;原系统采用PB6.5开发,数据库采用SYBASE,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Server,客户端采用Windows 98,程序架构采用的是传统的C/S结构。
鉴于该集团业务操作复杂,流程多,涉及人员多等特点,以及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有限,人员有限等限制约束条件,再考虑到必须避免前一系统出现过的结构混乱与难于维护等问题,我们决定要对原系统的需求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和切实可行的分析,由于原有系统已经开发了近两年,并且客户也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业务基本流程本身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需求分析的过程分为三步:()分析原有系统的结构,主要是数据库结构和程序结构,(2)在获得第(1)步结果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此原型与客户交流,从而获得最终可用的需求结果。下面按上述三步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步是实施逆向工程,获取原有系统的基本需求。
由于原有系统在功能上大体上能基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在两年多的开发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可以避免多走弯路。在这一阶段,我们采用的主要工具是PB自带的Power Designer和PB Documents;前者主要用来分析数据库结构,后者主要用来分析程序结构,便于开发人员与高级用户理解程序。采用这两个工具的原因是:原系统过于庞大,模块多,数据库模式多,表格量很大,仅靠人工的方法很难从中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明确的系统结构以及整体构成,而且原有系统未能提供一套正确完整有效的设计文档,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工具辅助来进行。在使用Power Designer分析数据库,并且用PB Documents分析原程序中的PBL以后,我们对原系统的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结合对原系统的使用,基本明确了功能与流程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用人工录入方式,产生了初步需求的自然语言文档。这里指出,使用Power Designer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如果一个表中的字段过多,而且又同时依赖多个表时,输出的表格相关图形很复杂,有很多交叉,且难于调整,不方便阅读及打印。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写出系统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和补充。
通过第一步的逆向工程,我们获得了系统的基本需求。为了充分记录需求的变化及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决定选用Rational公司的Requisite PRO作为我们的需求管理工具,Rational公司有一整套用于需求管理的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包括Requisite Pro、Clear Quest等等,这些需求分析工具可以对需求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记录需求的变化情况,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考虑到Rational的一套工具全面实施会非常昂贵与复杂,需要非常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全面实施,因此,我们只采用了其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功能,那就是记录需求变更,记录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他跟RUP有关的功能都给略去了。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项目的经费、人力以及国内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并写出基本需求后,交由客户做评审井做适当补充,我们将经过补充整理后的需求作为正式需求记录入Requisite Pro所维护的数据库中,并对各个需求进行分类,设定优先级等,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从数据库中直观地了解客户到现在为止提出了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哪些是难度较大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用户对我们用自然语言书写的需求文档有许多地方不理解,往往在花了较长时间阅读之后,仍不明白我们所描写的需求过程与他们所完成的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是由于首次采用Requisite Pro进行需求管理,在类型划分,属性值的确定上,部分开发人员没有经验,造成了不少反复,对于前者,我们的方法是想办法增加一些示意图,将大的流程分解为小流程,再与客户反复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双方理解一致的目的。对第二个问题,则参考了一些例子,再结合实际中属性的使用情况,给予取舍或者选择,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基本的需求库,定出了基本需求规格说明。
第三步则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修改相应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在对第二步任务进行报告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用PB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就具体的业务流程与客户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原型,客户发现了许多我们与他们的理解相互不协调的地方,我们在修改需求的同时,也在Requisite Pro需求数据库中记录下修改的历史。事实证明,这种记录历史的作用是很有效的,如曾经有客户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对同一需求提了相反的需求,我们根据历史记录很快证实了该客户的提法有错误,在事实面前无需再作争论,同时利用Requisite Pro,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需求相互之间有矛盾。经过这一阶段工作,我们终于获得了经过用户认可的需求基线,即是可用于下一步进行详细设计的基线需求。
一定意义上来说,管理科学是管理信息优化运动的一个重要过程。管理信息对管理科学化有重要的作用,任何形式的管理不能没有信息。最简单的管理也不能离开信息,科学化管理更需要及时取得应用信息。管理科学化必须高度重视各类信息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没有企业内部外部的信息,管理人员便不能确定目标,作出决策,编制计划,组织实施,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所以,信息是管理的载体,信息是实现管理职能的依据和手段,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健全自适应信息体系,以便有效及时准确传递和使用信息,这是企业得以实现科学管理的关键一步,否则,离开信息,一切无从谈起。信息“横断”问题出现在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要达到企业管理科学化目标,企业(组织)必须要积极的建立健全具有创造性的自适应信息体系,管理信息体系其本质其实是一个把经济信息作为主体部分的信息体系。经济信息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方式方法来得到有用信息,但是没有哪一个企业发展最急需的经济信息是可以脱离会计职能而获得的。美国的会计学会(AAA)1966年发表了一本会计学著作《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在书中对会计做了如下定义:“会计是能够帮助使用信息的人员做出有根据性的判断及决策,从而去计量、辨认和进一步进行经济信息传递的一个程序”。该定义强调“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当前,会计还通过其他方式对社会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它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经济管理,而管理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20世界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二战后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迅速的投入到生产应用当中,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新的环境变化要求企业尽快做出相应的管理调整,要求企业管理积极的适应现代化发展,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有了新的基本要求。基于管理当局这一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了与财务会计相独立的领域。1950年,英国赴美考察企业会计管理任务结束,在同年11月,进行了《管理会计》相关内容报告,报告指出“:管理会计是通过对管理者提供控制日常经济行为以及制定发展政策的途径来提供相关会计信息的”。我国的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指出:管理会计可以把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进行有机的结合,并通过这一途径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有关管理信息内容的会计,它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科学化要求企业积极的建立健全自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的主要内容是经济信息,而会计是主要用来提供财务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起着重要的信息职能。而更为重要的是:管理会计对管理提供直接服务,有机的结合了会计和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同样,它的本质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从系统论角度看,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共同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行文至此,我们看出:管理和会计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血缘”之亲,而管理和管理会计之间就是“近亲血缘。
二、我国的企业管理会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管理会计从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引起了会计理论教育界、相关的主管部门及实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1984年,李天民教授完成并出版了《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这一著作,著作将山西机器厂、我国的第四砂轮厂以及南京的第二机床厂这些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收录其中,迄今出版的有关管理会计的著作及教材己成百上千。现在,在我国许多权威的会计刊物上,常常能够看到很多关于我国某些企业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取得良好成果的经验介绍及极具典型的事例。自1981年到2002年止,在权威的会计刊物《会计研究》这本杂志中,已经发表了与管理会计有关的论文共计395篇。80年代初,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的引入,在政府的引导下,会计界进一步总结了我国传统的班组经济核算,以及资金、银行内部制度等等极具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责任会计相关理论。尽管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一个残酷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进入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管理会计发展遇到瓶颈,具体问题如下:
1.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缺少统一的理论体系及标准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体系当中分离出来的用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想方设法提高效益的一个会计分支,其主要内容是管理控制和成本会计两个方面。管理会计也叫“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的目标是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最大化。西方的会计专家学者对管理会计有如下的解释:他们认为管理会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途径,综合分析、整理加工财务会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利于企业的决策者做出许多重大决策。然而,在我国,引入管理会计这一理念的时间相对较晚,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力度小,很多时候只是通过翻译国外理论著作、直接搬抄,加之翻译时受翻译者个人主观意念影响以及翻译水平影响,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存在许多的分歧,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系统。此外,引入管理会计之后,我国的会计务实界对这一理念的重视不足,最终导致了管理会计研究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对其进行具有我国特色的完善及创新。我国的会计理论缺乏完善的统一系统,这就使得企业在实际采用管理会计进行企业管理时,没有正确规范的有利引导,缺乏统一的规范,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时盲目而不自知,使得企业内部管理十分的混乱。就我国某上市地产企业GYB来说,尽管在企业内部设置了管控主管和成本会计主管这两个职务,但是因财务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不同,他们的职权长时间被架空,这就出现了成本会计无法与上级对接的一系列问题,最终使企业内部管理极为混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在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务脱节问题极为严重
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普遍且极为严重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不吻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理论仍旧是保持理性经济状态作为前提的传统认识,并未真正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然而实际的经济状态并不能保持理性,因此就会出现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彼此相分离的现象。这也正是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瓶颈,现在稍显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满足实际缺乏资料的会计管理操作。就GYB企业而言,在企业内部管理层有很多高学历的专业会计从业人员,然而得到的有关现场成本资料和管控的资料繁冗复杂,又缺少最关键的数据分析资料,因此这些高级专业会计人员很难着手处理那些实际企业问题。
3.基层财务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相应创新发展意识
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传统的会计行业发展而来的,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甚至不清楚还有管理会计。直接表现为基层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没有对管理会计的体系最基本的认识,因此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实务会计业认同度极低,所以,实施管理会计总是缺乏实务会计业的有力支持,实际操作困难重重,无法取得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广大企业中很难被推广应用,这直接导致了各大高校在进行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时,一味的注重培训较为现实的专业技巧,而并不给予管理会计理论的实践教育,所以基层广大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很难学习到管理会计线性规划和非线性回归、及投入和产出模型等许多极为有用的专业知识。尽管这些专业知识在企业的实务工作中应用机会极为少见,但是恰当的应用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资源,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的有效管理,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创新发展企业管理会计理论的策略
1.以实务推进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
管理会计注重集中化、差异化和进行成本控制三大效益差,因此,企业务实就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促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在寻求长远发展和注重短期效益之间进行权衡,在企业整体利益和某一项目利益之间做出取舍决定,这实际上也可以极大的推进管理会计取得创新发展。过去传统的会计核心是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并不能给企业提供制定战略发展计划的有利资源。此外按照最新的上市企业年报我们能够得出,上市企业的成本信息已经在年报中进行了披露,所以,企业可以很好的参考竞争对手的成本来发展自身,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变革,同时,还有一个在务实中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的方法,也就是寻求方法尽量的减少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相脱节的现象。可以通过创新管理会计评价体系来实现,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监督记录整个会计工作过程,进一步使企业可以从本质上将管理会计决策标准提升到实现企业最大价值这一高度,在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企业的价值对评价整个企业的综合效益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并且囊括了成本、现金和利润等等内容。因此,会计实务界是促进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2.加快科学、合理管理会计体系及运行标准的建设
我国的管理会计基本上是将国外的理论直接搬过来应用,忽略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等等方面,直接将国外的管理会计引入应用,与我国的实际相脱节,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不但不利于企业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管理会计的创新发展。因此,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按照我国的发展要求,对国外的管理会计实践成功的事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总结经验,最终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掘其内在规律,完善企业的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坚决执行,将其落到实处。
3.提高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荣誉管理;概念;方法;企业
1、引言
现代企业管理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相关论著颇丰,但系统论述荣誉管理内容的论著尚未看到,这对企业管理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事实证明,荣誉管理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人基于多年的企业管理实践,试图建立企业荣誉管理的概念并对有关内容进行系统阐述,供企业开展荣誉管理时参考。也算是对企业管理学内容的补充,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企业管理者参与荣誉管理的讨论与实践。
2、荣誉及其基本特征
荣誉即光荣的名誉。由各级政府、政党、组织授予集体或个人。授予形式包括召开表彰大会、庆功会,表彰决定、嘉奖令等多种形式。表彰公文、证书、奖状、奖牌、奖章、勋章、奖杯、奖旗等均是荣誉的代表符号,也是荣誉实物。荣誉的本质是各级政府、政党、组织对集体或个人价值、贡献的一种认定。它具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评价,而不是一般的社会评价。第二,荣誉是一种积极的评价,而不包括消极的评价。第三,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正式评价,而不是随意的评价。
3、荣誉管理的概念
根据工作实践,笔者对荣誉管理做出如下定义:所谓荣誉管理,是指主动策划和开发组织和员工的荣誉并对各种荣誉信息和实物进行收集、分类、保存、展示和利用的过程。如果这个组织是一个企业,那么上述管理过程就叫企业荣誉管理。企业荣誉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企业和员工的形象,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把荣誉优势转化为竞争或经济优势。
4、开展荣誉管理的必要性
开展荣誉管理是企业品牌塑造的需要。品牌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逐步积累过程。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大量的荣誉积累、适当的广告宣传都是塑造品牌必不可少的条件。
开展荣誉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垄断性行业的企业来说,竞争压力较小。而对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使得更多企业面临国内外的竞争压力。要战胜竞争对手获取订单,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而企业获得的荣誉特别是重要荣誉就可能成为优势之一,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开展荣誉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需要。荣誉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也是对荣誉获得者的鞭策。企业应通过管理,把企业荣誉和员工荣誉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提升全体员工的集体荣誉感,放大荣誉的激励作用。同时,规范的荣誉管理,有利于荣誉的开发与重复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据了解,目前很多企业对荣誉的管理是不规范、不系统的。实际操作与本文提出的荣誉管理的概念相差甚远,存在诸多问题。如:注重集体荣誉管理,忽略员工个人荣誉管理;存在荣誉实物破损和丢失现象;荣誉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足,效率低下等。
因此,企业开展荣誉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5、荣誉管理的具体内容
(1)荣誉信息和实物的收集管理
荣誉信息收集管理是指将各种荣誉信息收集、整理的过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荣誉申报信息的收集,二是对已获得荣誉信息的收集。荣誉申报信息主要通过各类媒体、荣誉授予部门或组织发来的书面申报文件途径获取,重点跟踪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关联度较高的网站。及时收集荣誉申报信息可为下一步策划荣誉申报奠定基础。对已获得荣誉信息的收集,重点考虑如何把企业内部各单位或部门的荣誉信息汇集在一起。可建立荣誉信息定期上报和备案制度,保证荣誉信息的收集能够及时、全面。
荣誉实物的收集管理是指将荣誉表彰公文、证书、奖状、奖牌、奖章、勋章、奖杯、奖旗等荣誉实物集中在一起的过程。荣誉实物需要扫描或拍照,形成实物数码图片,便于长期保存、展示,以及开发利用。并不是所有荣誉实物要集中在一个地方,可实行分级收集、分级保存。
(2)荣誉归类管理
荣誉归类管理是指对各种荣誉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方式对荣誉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分类的目的是便于保存,调阅和开发利用。
企业荣誉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集体荣誉和员工个人荣誉,部分个人荣誉具有集体荣誉属性。纳入企业荣誉管理的集体荣誉包含企业层级和企业所属各单位、各部门层级的所有荣誉,而员工个人荣誉仅限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的荣誉,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大师、省部级以上劳模等。
按照荣誉授予的主体可分为: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荣誉、各党派所属各级机关授予的荣誉、各种组织(如:公司、集团、商行、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慈善机构、商、社团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授予的荣誉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可按行业、级别等类别进行细分,比如,各党派所属各级机关授予的荣誉可分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等;各级政府部门授予的荣誉可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总之,结合企业实际并便于管理是分类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3)荣誉保存管理
荣誉保存是荣誉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荣誉信息保存和荣誉实物保存。
荣誉信息保存的要求:
企业应建立荣誉管理信息数据库,详细记录企业层级,企业所属各单位、各部门层级以及企业员工的荣誉信息。
荣誉实物保存可采用分级管理模式:企业层级的荣誉实物集中保管。企业应明确一个部门负责保存,以保证该层级的荣誉实物全部、及时、完整集中在一起;企业所属各单位、各部门层级的荣誉实物,建议由各单位、各部门指定专人保存,并编制详细的荣誉汇总清单;企业员工的荣誉实物由本人保存。企业有关活动需要员工个人的荣誉实物时,应按要求提供使用。
(4)荣誉展示管理
荣誉展示的目的是增加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升集体荣誉感,提升企业的形象。荣誉展示是一种导向,表示企业对荣誉的重视与肯定,进而调动更多员工努力向上、取得更大成绩、争取更多荣誉的积极性。
荣誉展示应形成制度,要求作为岗位工作内容去完成。对于企业荣誉或员工个人获得的但对企业声誉有重要影响的荣誉,均应作为展示的对象。可采取如下几种展示形式:在本企业显著位置进行实物展示,或用照片办宣传板报、展板;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在有关媒体宣传获得的荣誉;建立企业实物荣誉室,长期或定期展示荣誉实物或照片;建立企业网上荣誉室,长期展示荣誉照片或其他荣誉信息。
(5)荣誉开发管理
荣誉开发指采取主动态度为企业和员工争取更多荣誉的过程。目前各种荣誉取得的方式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分配型。具体方式是将荣誉数量指标直接分配给企业,企业按要求上报即可获得相应荣誉。第二种是机会均等型。具体方式是设定授予荣誉的条件,授予数量不限,企业自愿申报,按程序评审后全部或部分企业可获得该荣誉。第三种是自由竞争型。具体方式是设定授奖条件,授予数量有限,企业自愿申报,按程序评审优中选优后,部分企业可获得该荣誉。
企业应注重荣誉申报信息的收集,积极主动参与荣誉的申报,特别是第二种、第三种荣誉的申报。一般来讲,第二、三种荣誉对企业的影响更大些。
荣誉具有累积效应。在已获得荣誉基础上,可获得更多荣誉、更大荣誉或重要荣誉。企业应注重累计荣誉的申报工作。
(6)荣誉利用管理
荣誉对于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次荣誉的申报,都是对企业的一次宣传;每一个荣誉的获得,都是对企业形象的再次塑造和提升。因此,荣誉的申报和获得,具有广告效应。也就是说,荣誉的申报过程,就是荣誉利用的一种方式。效果类似于社会上各种炒作产生的宣传效果,但仅为正面效果。
利用荣誉获取资质是荣誉利用的一种方式。企业要合法经营,需要取得各种资质。目前很多种资质需要各种荣誉做支撑才能够取得,特别是资质的升级更是如此。
利用荣誉获得订单是荣誉利用的一种方式。具备某些荣誉,获得客户青睐,可直接获取订单。在很多项目招标中,某些荣誉是作为投标资格限制或评标加分项,因此,没有这些荣誉,就没有资格投标或参加投标以失败告终。
利用荣誉优化职能管理也是荣誉利用的一种方式。荣誉管理规范后,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在开展干部选拔、人才选拔、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活动中,均可利用荣誉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杜绝弄虚作假,体现公平、公正,使管理职能更有效发挥。
6、几点建议
(1)提高对荣誉管理的认识
企业必须对荣誉及其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荣誉的支持;其次,面对越来越多的企业荣誉和个人荣誉需要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充分利用;第三,荣誉的申报应变被动为主动,有选择、有计划。
(2)开展系统化的荣誉管理
建立企业荣誉管理信息系统。把企业及其所属单位获得的所有荣誉、企业员工获得的重要荣誉(注:各企业可自己定义何谓重要荣誉)纳入管理系统,荣誉信息统一管理,荣誉实物分类管理和保管。
(3)有计划地进行荣誉开发
企业应注重荣誉申报信息的收集,积极主动参与各种荣誉的申报。更重要的是,有计划地进行荣誉开发。比如本企业缺大师,应按照大师评审标准中对荣誉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申报;缺某个资质,应按照该资质评审标准中对荣誉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育和申报。总之,就是缺什么荣誉,有计划地补什么荣誉,增强荣誉申报的计划性和超前性。
(4)设置荣誉管理岗位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企业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搞好荣誉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大的企业设置荣誉管理岗位,由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荣誉管理,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加强荣誉管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专业定位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重要意义
1.1 高职物流专业定位及方向
众所周知,高职物流管理的课程设置一直都是一个难点,怎样依照学科特点安排课程内容,在充分展示展现专业前沿的基础上体现专业特色,就成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建设的中心问题。在专业定位上,高职院校不仅要充分物流专业的发展进程,设计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计划方案,其中包含专业定位和研究方向,并对具体的范围和布局安排作出详细说明。
1.2 高职物流专业与本科和中职物流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和本科院校一样,在课程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专业的定位和课程研究内容上区别明显,即有明显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单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教学内容和学术方向上,把握课程设置,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加其就业优势。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向模糊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提供相关服务。但在管理模式上,物流管理有其行业性相关管理。物流行业涉及范围广,根据服务领域的不同,制定各自的管理目标和方向。然而受现阶段条件的制约,物流管理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也是如此,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专业针对性不强,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学非所用。很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难以应对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信心受挫。同时企业也无法征得自己所需人才,造成岗位空缺,相关工作无人来做,影响企业发展。另外,很多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及学术性研究也受专业内容的限制无法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需脱节,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2.2 教学体系不成熟
教学体系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但就目前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体系建立来看,物流管理专业仍存在着很多缺陷,集中表现在:一是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缓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二是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授失衡,所学非用,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际运用中发挥应有作用。学生步入社会后,面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没有相关的知识支撑,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2.3 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作为理论知识学习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授课效率方面收效明显。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有着极强的应用性特点,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具体问题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但目前高职院校受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在专业教学设备上投入太多,就使得物流管理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理论知识偏重,缺乏具体事例,造成课程死板无力,教授脱节。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的思路
物流人才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划分层次众多。高职高专教育最基本的特色体现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
3.1 抓好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办学方向
3.1.1 坚持以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社会,所有人才都必须为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安排和学习上,搜求最新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之后,相应的调整专业知识结构。
3.1.2 对办学层次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对基础理论课程的要求相对宽松。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层次众多,划分标准多元化,既要培养领导层的管理人才,又要注重对基础环节管理者的培养。如既要培养一个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又要培养一些基础型岗位管理人员像仓库管理员、配送员、网络管理员等。
3.2 抓好课程体系建设,突出竞争优势
3.2.1 高职院校的层次划分要清晰 在专业理论课程的安排上要科学严谨,高职高专教育与就业联系紧密,必须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注重应用性。各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坚持理论应用与实际需求并重的理念,加强院校硬件设施建设,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突出重点,积极借鉴相关企业的成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
3.2.2 注意专业内容的及时更新 针对物流管理的学科特点,各高职院校要不断更新知识框架与理论结构,坚持将最新最全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力求更加直观准确地将物流知识传播给在校学生。
3.2.3 合理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许多院校都存在着理论课程过多,实践环节过少的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依据市场化需求,相应的调整两者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学用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3.3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底蕴
师资是影响一个学校学术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要想做好人才培养和科研开发,就必须重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3.1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承担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做课题研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和研究解决本地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参加各种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3.3.2 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实践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3 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主讲教师,使其研有所专,教有所长,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有序、合理地编写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
3.3.4 提高教师待遇,以吸引高学历的、有实战经验的优秀人才从教,并确保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在物流教师队伍建设上做到“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3.4 抓好实训环节建设,提高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引进国外物流学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实新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增加物流实践和案例教学。
3.4.1 建立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包括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模拟货运港口、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训练,学生通过在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学习、操作,最大限度地了解熟悉企业物流操作的实景,提高学生企业物流操作模拟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
3.4.2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大力推广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主干课程的消化,将课堂知识实践化,同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结合校内物流模拟实验室的模拟训练经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具有现实物流操作能力的毕业生,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实用人才,保证达到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学校必须主动与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3.5 坚持抓好就业导向,实现全面发展
3.5.1 做好专业初级阶段教育。在专业的导入环节,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专业基础性教育,在开学之初,任课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物流管理概念,尽早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3.5.2 做好实习工作安排。专业实习无论对哪个专业来说都是不不可少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相关岗位实习,在实践中认识物流行业,深入把握该职业的发展和当前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应对能力,建立职业认知,在实习过程中找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及时查漏补缺,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树立一个良好开端。
3.5.3 就业指导与资格考试并举。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多考取资格认证,增加就业资本。
4 结束语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定位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必须谨慎对待,在依据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蔡巍.浅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2]谭狄溪,邓梅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