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3 15:24: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体育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育文化建设搭建我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平台,可以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强化体育科研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可以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竞赛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课余训练水平,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我校体育文化、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一)我校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良好的体育观念对人们产生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2]从表1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多数学生的体育观念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可看到学生体育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表层的意义上。这些数据和数据变化的趋向告诉我们,我校学生目前的体育观念是正确的。
(二)我校学生体育风尚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风气。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活跃校园生活的精神氛围,使校园充满生机活力,有助于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和发奋努力的情感,优化心态,陶冶情操,并有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表2情况显示,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超过占三分之一,接近三分之二的学生仍没有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经常观看体育节目的学生只占六成以上,而经常阅读体育报刊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数据表明,学生积极活动的心态仍然很被动,没有形成主动的运动习惯。
(三)我校体育制度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为顺利开展各项体育工作所制订的管理制度,是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教师或学生遵守的规程、行为准则和文化体系,它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条文固定下来。因此,它具有高度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表3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基本具备国家下发的成文制度,但是我校自2005年升格为专科学校以来,没有根据自身现状建立更加具有针对的制度,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更好地进行。
(四)我校体育传统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传统,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风尚。表4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体育传统活动的开展仍以运动会和校内体育比赛为主。可见,体育传统在我校还没有形成,我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也没有成立组织体育活动的专门机构,没有将体育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之中。
(五)我校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表5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每周参加课外活动次数为1-2次的有49.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占6.5%,另外有22.5%学生几乎每天都坚持体育活动。49.7%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仅仅是1-2次。由此可见,我校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离“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相差甚远。
(六)我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表6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认识是积极明确的,动机是健康的,这也与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所倡导的快乐体育的理念相符合。另外,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与素质的差异,不得不把体育课考试作为自己锻炼的目的。因此,学校应在体育考试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加以改革,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快乐。
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校体育文化建设目前正在逐步完善,但同时仍然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我校的前身是中专,许多体育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前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体育人文环境建设等。第三,校园体育文化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但我校体育教师有一部分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只注重技术性和健身性指导,忽视了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第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方式单调,说明我校体育社团、协会发展水平较低,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意识不强,同时也反映了社团活动内容不够丰富,还没有形成人人共建,人人有责的氛围。
(二)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策
1.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提高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学校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修缮或美化现有体育设施、提高其使用率;通过精心设计、科学布置现有体育器材,使其更加具有文化教育的价值。另外,还要适时启动大学生活动中心,充分利用中心的体育设备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同时,要对学校现有的篮球场地、排球场地进行科学布局,利用护网进行隔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为教学和比赛服务的功能。400米标准田径场是我们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一个亮点,下一步应该再进行科学规划,在现有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的设备,如肋木、联合攀登器等。
2.建立完善我校各项体育制度,进一步规范体育课堂教学、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制度。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要有专门负责的领导亲自抓,要把学校体育纳入学校整体考核中去,我校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制度。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虽然我们有一些体育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但随着我校升格为专科学校后,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缺乏。如用于指导学校体育教学的《体育大纲》执行情况不好。三是体育教师的管理不够科学。我校目前没有体育专业,体育课主要是公共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体育教师,应该统一进行管理,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整体稳定发展。而我们目前的13名专职体育教师分别归属三个系管理,一定程度上为统一管理带来了困难。四是学生体育成绩评定不够规范。对学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应该有统一的制度和测试办法。我校在此方面目前还比较混乱,随意性比较突出,方法不够科学,标准不够严谨。五是后勤保障机制缺乏。搞好学校体育后勤保障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我校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制度。所以,要彻底改变现状,就要制定和完善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相匹配的各种体育规章制度,如学校体育领导管理制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考核、训练考核,学校群体工作的考核、评比,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制度,学校体育活动后勤保障机制等。只有健全、完善各种制度,才能保证我校体育教学、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3.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维系学校体育行为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3]可以通过出版体育墙报,张贴体育标语,设置学校体育网页,课外时间观看体育新闻、体育比赛等形式,树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培养师生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精神,从而形成我校体育精神文化环境,使广大师生在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中自主发展、自我完善。
4.积极与学校团委协作,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作用
1.1形式灵活,不受场地限制
锅庄舞在克服场地器材短缺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他不受场地、器材、环境的约束,可以在室内、室外、广场、娱乐健身场所任意空地进行,参与人数,练习时间可短可长,其灵活性是其他运动项目无法相比的.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根据自身需要而调整身体姿势,动作方向、路线、幅度和节奏等,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科学的锻炼.
1.2学生对民族项目有特殊情感
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体育项目有着深厚的感情,体现在他们对自己民族体育项目的热爱,对自己民族体育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对以藏族师生为主的高校来说,锅庄舞更容易被多数学生接受,在选择锅庄舞健身时,可以激起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他们可以邀请非藏族的同学一起练习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增进了各民族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1.3门槛低,简单易练
高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牧民区,受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接触甚少,甚至是学校普及的篮、排、足三大球类项目都未接触.对于这些项目如果没有扎实基础,其技术很难掌握,只能作为旁观者,也就谈不上将其作为健身手段了.锅庄舞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起源、发展于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简单易学,更多地体现休闲娱乐性,可以让锻炼者放松身心,对体育基础要求低,动作简单易学,容易使人产生兴趣.作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学生都有扎实的基础,不仅在生理、心理方面更能起到健身、健心的效果,还丰富了学生的文体生活,更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正是这些优点,可以使许多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只作为旁观者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学生的文体生活,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2锅庄舞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
2.1物质方面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锅庄舞的团体表演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形象是学校体育文化物质方面的组成部分.演的道具、口号、队形等的设计,突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内涵,表演主题体现院校文化,注重各院系的不同特色,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将这些元素体现在锅庄舞表演中,无疑是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一种提升.同时,各院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海报等方式对表演、赛事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文化,使校园媒体和体育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随着校园锅庄舞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个学校富有特色的锅庄舞文化,进而发展成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2.2精神方面
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
2.2.1锅庄舞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了各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锅庄舞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体育舞蹈,特殊的圆圈队形,让每位练习者都能看到每一个人,在心理上是平等的,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跳舞的过程中通过行为与语言的交流,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同学情谊得到升华.同学之间在跳锅庄舞的时候,多数区外学生是不会的,藏族学生在其中可以担当教师,向其他学生传授技能,培养学生的说、教能力,让学生从学的角色转化为教的角色.在众多同学面前发言,克服胆怯、羞涩心理,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也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民族团结.
2.2.2有助于体育意识教育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过多注重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三基”,忽视体育意识的培养.锅庄舞正弥补了这一缺陷,在锅庄舞教学中,学生对生理、心理及认识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对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提出特殊要求,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另外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使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将锅庄舞与其他现代项目相结合,如健美操、广播体操等,对动作进行改编,形成“锅体操”等新的运动项目,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2.3锅庄舞的表演弘扬了高尚的体育精神校园体育精神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中,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在高校,锅庄舞表演有无形的凝聚力,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充分展示该校的体育精神.在走访中得知,多数师生认为大型锅庄舞的表演过程中能体现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增强自我表现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审美创新能力.体育精神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人.通过锅庄舞提升校园体育精神的培养,对校园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
2.3锅庄舞对校园体育制度建设的影响
高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的重要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有力保证.锅庄舞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确保其持续发展下去,学校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针对多数老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知识不熟悉的现状,制定学校培训制度,定期派老师外出培训,敦促老师不断学习.在普及锅庄舞的基础上每年举行锅庄舞比赛,形成一种制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
2.4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扩展学生体育视野
高校中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未涉及,作为民族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大多存在课程内容单一,设置简单的情况.锅庄舞符合民族地区院校学生的特点,贴近民族学生生活,在已有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锅庄舞引进入到课堂中,既可以弥补现有体育课程内容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能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增进民族情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3结语
关键词:大专院校;体育文化;构建
1、前 言
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也是多数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就是"校园体育文化"。 培
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能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它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
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特别是在我国高校探
索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能有效地发展大学生的
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办学效益。笔者从浙江地区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这一视角对学校体育进行
研究,以期能对学校体育理论进行新的探讨和补充的目的。
2、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2.1概念的界定
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界定,笔者从查阅的资料来看,不外乎包括:(1)校园体育文化是
存在于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下的亚文化。(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里的师生员工。
(3)校园体育文化有其核心体育精神。 。
2.2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的共性特征
2.2.1系统性和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校园体育文化是根据学校教育既定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设
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需要根据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目的和实现终
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要求,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的开放。
2.2.2时代性和继承性
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校园体育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一定社
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体育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
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继承性。
2.2.3丰富性和多样性
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竞技体育的内容(如篮球、体操等),而且包括
大众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轮滑);不仅包括个人体育活动,而且有群体参与、相互配合的
集体体育活动(如排球)。与内容丰富性相适应,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多样化:有物质形式,
也有有制度形式,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还有精神形式,如体育知识、体育
道德等。
2.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其独有的特征
2.3.1健身性和娱乐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属性
校园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
质特点之一。在校园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
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因此,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
2.3.2多元文化融合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融合体,既
有体育文化特征,反映体育文化的共性,又含有校园文化的某些特征,反映校园教育教学环
境活动的特殊性。其所形成的这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人文精神,是其他的文化形式
无法替代的,其所表现和传递的信息也是无限的。
2.3.3校园性和导向性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时空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横跨两种文化体系,它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最主要表现是建立在校园
内的体育文化。具有校园性,才是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大专院校生作为大专院
校校园受教育的主体,身心均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导向性。
3、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3.2.1大专院校生的可塑性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学校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而获
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治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
造有着特殊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发展,使体魄变得强健,
这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树奠定了良好的载体基础。而受教育的主体-大专院校生,就如一
块待雕琢的玉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这就为体育文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身心两方
面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
3.2.2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性是对其建设的前提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在社会文
化环境(文化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和学校本身发展的合力作用下形成,
尽管不排除人的主观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是客观的、独立的。教育界有个共识:凡是育人工
作有特色,对外声誉高的学校,一般都有优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生动活
泼的校园体育文化。
4、建设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4.1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环节
体育课是大专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在不
同形式的体育课上要宣传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知识,使学生具有全面的体育文化修养,培养
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养成锻炼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体
育的学习和锻炼。在学习方式上要体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创造
民主、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
4.2培育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建设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必须重视学校体育文
化环境建设的规划,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求的和谐统一,更好地发
挥体育文化环境的作用。
在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设计上,应从本校的传统、培养目标出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
的体育文化环境。如在体育馆、健身房、棋艺室的墙上悬挂世界著名体育明星的画相、名人
谈健身、体育的格言。在校园内建本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雕像,在校园的宣传栏布置写有锻炼
对身心的影响、如何饮食营养合理、各年龄身体形态的生理正常值等内容的体育宣传画报等。
4.3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如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
竞赛、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例如:
每学期在开学初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的介绍及裁判知识讲座,在学期中
以聊天的形 式对最近的一些重大体育赛事进行讨论,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对当前的体育热
点话题进行评议等等。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活动
的积极性。
4.4创建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学校可以每年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
师生提供一方舞台,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如体育节,
每年都可确定不同的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趣味体育竞赛、体育绘画比赛、
体育摄影比赛等,使体育文化进一步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
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校园是广大师生开展竞技体育、娱乐体育等体育文化的主要阵地,学校有
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不仅能丰富师生校园生活,
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在建设校园体育
文化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层次结构
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建设热潮的兴起,并非偶然现象。这实际是高校进入自主发展、自我发展的新阶段后,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环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从文化发展上对学校进行自主特色定位的体现。但是,由于文化概念的广泛性,对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众多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不加区分地罗列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和校园体育文化现象,既无助于认识深化,也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带来操作上的困难。据此,我们必须按照校园体育文化结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考察,并立体地把握校园体育文化,这是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层次结构的基本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本文对校园体育文化多形态多层次交叉结构中的质态层次结构进行了探索,为下一步全方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看,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高形式,因而也只有精神文化才真正表现出文化的生命特征。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学生进行生命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运动过程。[1]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在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它主要以体育思想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精神文化包括身体观、健康观、运动观、体育观、审美观、道德观、人际关系、体育意识、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实践能力等,从深层影响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理想、信仰、意志、态度、情感及行为,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和浓浓的人情味,要创设那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校深层目的的精神氛围,来养成全体师生员工具有持久效应的思维、态度、情感及行为方式。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体育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体育精神风貌的一种学校体育精神形态,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但并不一定每一所学校都形成或凝聚起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精神。学校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这强大的影响力、感染力渗透在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就成为凝聚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如清华体育,源远流长。体育传统的形成与保持源于校方及体育教师的重视提倡和悉心指导,其思想根源在于清华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2]
2.校园体育艺术文化
2.1体育艺术文化的内涵
体育艺术文化既不同于体育物质文化,也不同于体育精神文化,它处于二者中间。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体育与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间不断地靠近、接近与汇合,出现了一个体育与艺术相互渗透的广阔领域。前苏联学者莫・卡冈说:“在最远古代时代体育运动对艺术文化的影响仅限于舞蹈的范围内,再晚些时候体育运动――艺术的混合性成了杂技艺术的基础。现在体育运动和艺术文化的影响愈益广泛和多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我们今天,体育运动取得了这样的群众性,这样牢牢地进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早操、生产操、中学和高等学校里的体育课,群众体育团体的工作的形式,最后还以在露天或卫视转播节目中观看的表演形式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然体育技术同物质生产技术一起要求当代艺术掌握它的资源,以使艺术语言尽可能与当代人的世界观相符。由此产生了这种新的――而且在短时间内成为如此普及的――艺术品种,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冰上芭蕾,花样游泳,群众体育检阅节。”[3]因此有学者曾预言,未来体育的发展将走向艺术体育。苏珊・朗格曾指出:当今艺术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连体育也有重返艺术的迹象。[4]已退休的前奥运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说过:“我们把体育与艺术看作是一回事,艺术和体育就是我们奥林匹克的定义。”[5]今天人们观赏不同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者的优美动作既可作为“流动的艺术品”供人视觉观赏,在他们的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公平竞争、即兴创新动作等又作为“物质中的思维”和爱国主义与个性的张扬联系起来。他们这种具有双重意义的表演难于用其它符号表达,故它应该隶属于体育艺术文化体系。
2.2体育艺术文化的主要内容
校园体育艺术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体育绘画;(2)体育雕塑;(3)体育建筑艺术;(4)体育表演艺术;(5)体育欣赏。体育表演艺术――体育表演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校园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动作表现自己的美,提高对美的表现把握能力,它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二是观看别人表演,提高自己欣赏美的水平。体育欣赏――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美选择的重要内容。这些比赛所表现出来的高超运动技巧和拼搏精神特别适合发泄观众的感情,这是任何表演所难于达到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有时会产生一种“尽善尽美”的追求,这和艺术的追求是很相似的,从体育中产生的“身心一致”、“天人合一”、“返朴归真”、“溶于自然”等体验具有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难以侵害的特点。
现代生活中体育与艺术或艺术与体育的广泛融合现象,是体育游离实用中心向着艺术逐渐推移,艺术游离审美中心向着生活实践领域(包括体育运动)逐渐推移,双向互动,动态生成的结果,是文化发展史内部方向相对,作用不同的两种历史性律动形式相反相成的结果。[6]
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及固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如学校制定的体育章程、条例、规定、办法、公约、实施细则等制度以及办学目标、校训、教风、学风等,它们保证学校秩序的正常运行,规范着学校成员的行为、态度和作风,倡导与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健康观、审美观一致的学校体育风气,是体育精神文化在学校各个方面管理上的体现。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制度及相应的机制表达出来,就难以转化成客观的体育文化存在,形成不了新的体育文化风尚,就起不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进步的作用。当新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转化到了制度上时,既标志着先进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有效传播,又标志着校园体育文化创新的落实。一所高校包括体育制度创新在内的体育教育创新,本质上是体育文化创新。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健康观念,相对来说高校现行的部分体育规章制度还落后于时代前进的脚步,成为阻碍高校体育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大阻碍。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改革中,制度创新是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同时,体育制度创新是体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正如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的:“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没有不断的体育制度创新就不会有体育体制改革的真正深化。
4.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指学校的体育建筑、生活设施、校园教学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总是力图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客体作全面认识和综合解释,这就是环境知觉。在环境知觉的指导下,人在空间中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空间慢慢地与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发生联系,产生了意义。人出于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理解,对分化的空间做出自觉的安排和使用,就是空间设计。空间设计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各种各样的体育物质文化。它们既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体育文化的规模甚至质量。体育物质文化处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外层,一方面是因为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校园建筑结构风格、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建设上,积淀着师生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是是否自觉接受先进体育精神文化的指导,校园体育物质形态上所承载的体育文化含义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校园的体育物质设施建设上,通常凝聚了一定时代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思考,是最直观区别高校有无体育文化内涵的特征之一。优秀的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丰富和升华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的独特气质和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反之,不重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不仅影响体育教学、科研、训练、健身活动的开展,而且不利于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著名学府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和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形态,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是其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体育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体育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体育物质文化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体育物质文化中领会特定体育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健康观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包括校园内人们的日常言行和开展的教学性、学术性、各种健身活动、各种娱乐性活动、体育消费、体育时间和空间利用等。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主要通过师生的身体活动形态表现出来,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表达情感、态度,最直接感受的活的体育文化形态,它与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大不同。相对于体育行为文化来说,上述4个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便有了资源性或环境性的作用,从内部支撑着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并形成高校跨文化交流的活跃“界面”。由于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处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因此它比内层文化更具开放性、更加多元化与生活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一方面要受支撑它的内层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面又接受体育艺术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对内层文化有反作用,它总是在承受现在的内层文化的基础上又对内层体育文化有所改变。校园体育文化正是内外层文化这种承受与改变的交互活动过程的产物,不断在各层次间内在的矛盾运动中获得发展动力。
6.小结
从体育文化的质态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及改革主要集中在体育文化的外层,即物质文化层次与行为文化上。涉及体育制度、管理组织的改革较少,而对于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体育精神文化与体育艺术文化系统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P:27.
[2]王向阳.清华体育传统的思想根源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P:91.
[3][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M].三联书店,1986.P:258.
[4]转引自:王岗.文化结构法则与民族体育的发展趋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1.2.P:8.
论文摘 要: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之间有着本质和逻辑上的联系:一方面,人文环境是现代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以内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种形式制约人们对体育本体价值的认识水平,这种水平制约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人文环境优化和净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丰富人文环境内涵最生动、最直观的媒介之一。
体育教学人文化是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体育教学人文化,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是,其中更多的是形式方面的调整,内在的、实质的改革却不多。现代体育教学改革要侧重于体育教学的人文化,体育教学的人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要在物质设施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进行理论上的更新和制度的改革,最终确立人文在体育教学中的应有地位。惟有如此,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走上人文化之路。
1.体育课教学人文化符合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教育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加快了高职院校改革步伐。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在,所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意志的培养,现代体育理念的形成,良好身体素质的奠定,现代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无不与体育教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人文化
2.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观的人文化
现代体育教学观的人文内涵就是要求我们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教学的真正含义,“人”永远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应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化的取向。体育教学,健康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身和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体育教学人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高职院校几十年的体育教学,所走的是一条曲折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学生个性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无人”现象,意味着体育教学人文化的迷失。
2.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人文化
人文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趣味性、情景性相结合,变“厌学”为“乐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求“授之有趣”。综合运用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方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的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人文因素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学目标单一化;运动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和强化,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
第二,教学组织方式、方法简单化;长期以来,强调严密组织、严格纪律,重视教师主导者的地位与作用。教学中缺乏真正的互动、交往,教学过程极少涉及探究性的活动。
第三,教学内容教条化;突出地表现在教学中唯大纲、唯教材至上。体育教学大纲中部分项目与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差异较大,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四,教学评价机械化。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进行考核,以运动技术技评与达标为主,以运动素质代替身心素质,基本上脱离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人文化
3.1积极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了尊重学生的生存权、生命权、发展权,“健康第一”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理应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彻底地贯彻。为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健康各方面的需要,尊重学生有关健康方面的合理要求。
3.2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课堂结构的安排都必须尊重学生内在的需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虽然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常常是矛盾的,但人文教育思想通过满足个人需要来满足社会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在体育教学中,从“让我学”、“让我练”转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正是人文教育思想贯彻的具体表现。
3.3加强探究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发挥人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体育教师应制定探究的步骤、创设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
3.4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加强各种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机会,会大大加强自我的理解,使个体更真实、更独立,以及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5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中人文性的渗透
人文性不仅只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内容结构上也渗透着人文性。这就要求课程结构的安排除了考虑知识技能的逻辑结构外,还要更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结构要求。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的人、有创造力的人,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就会缩小,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人文性就会体现出来。
4.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人文目标的弱化
4.1唯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教育把科学放在最重要地位上的同时,严重忽视、淡化了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致使教育教学中重物不重人,把学生变成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具人”,认为科学素质、知识水平是衡量学生主要的唯一的标准。为此,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理论被教育领域广泛接纳,课程内容关心知识的代表性和逻辑性,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很少注重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创新性、实用性、普及性。教育过程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学生的价值,其结果是书越来越厚,分越来越高,而学生却成了书呆子,其人文精神越来越匮乏。
4.2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论据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确定体育教学内容,还是选择教学方法、手段都主要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就可见一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已经成为体育教育过程的决定理论。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别无选择。如: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学科学化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为提高教学传授知识、掌握技能的效率和提高学生认知、运动能力而进行的,而对现代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的追求自我实现、完善人性、培养创造性等的理论研究还不多。
4.3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成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于是以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论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的强弱成为评价学生身体状态的主要标准。如果为了掌握“三基”,学生选择权被剥夺,自主积极性被压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那么,学生厌倦、逃避体育课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此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摘 要 高职体育文化具有半封闭性、时代继承性、大众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它是高职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内涵,论述其特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文化 特征
一、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其他院校体育文化的相似点
(一)半封闭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根据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既定目的,按照合适的构架,合理设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不仅是从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强化身体、构建文化氛围,亦从灌输正能量思潮、陶冶情商的思想文化氛围;不仅是从规范自身行动的制度文化氛围,亦是张扬个性的精神文化氛围,都在其内在环境中形成一个紧密的构架,这些不同的地方也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统一的构架。因此,院校体系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它的构架性、整体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构架性并不说明校园文化一定都是封闭的,跟社会大环境脱节。与之相反,当下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是多元的社会。所以,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也是开放的。另外,没有文化的开放,文化建设就无法前行,最终会走向消亡。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同样也应该开放。但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开放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应跟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有选择、有限度地开放。
(二)时代继承性
实际上,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受到各个方面的制约,譬如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对学校及学生的内心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和制约,并体现这个时期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从这个特征上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继承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充分说明整个社会人文和经济的发展与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其它文化现象同样都是通过继承把优秀的文化代代继承不断完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三)大众性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理所当然的是校园中的老师和学生。主体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使高职体育文化具有比较高层次的特点,这是与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对体育文化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跑步、踢球、做广播体操,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在运动形式上更加高雅、在运动场地更加高标准,在运动的内涵上更加丰富,活动内容上的较高水平等等。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为满足主体对体育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应为老师及学生提供完善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器材,有鲜明特点的体育运动指导团队,完备的体育指导书籍和影音资料,满足老师和学生的体育需求,使院校体育文化元素充分释放。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高起点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社会大众类体育文化是脱节的,属于小众的体育文化。相反它的受众群体包括各个年龄层,身体素质各异,爱好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它天生具有大众特性。另外,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们,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考核,其中一项就是他们对体育知识的领悟,每年的毕业大学生就成为体育文化的宣传者。所以说高职体育文化具有大众性。
二、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一)健身性
高职院校体育主要的方式仍是依靠机体运动开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特质就是提高身体机能的健身性。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中,不管在室外运动或是室内活动课,不管是探讨运动技能技巧还是普及大众健身知识,其实均是为了加强体质,使身体更加健康。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健身性。
(二)娱乐性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著名的《体育颂》中写道:“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句话说明了体育运动根本上是为了大众娱乐而应运而生的。当代体育的特点有技术运用的难度性、在运动中体现的艺术性、运动时直接反映出的视觉感官性。这些特点是人们乐于见到并愿意参与的,使之成为当代人们休闲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娱乐方式更加丰富,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健康的构筑。现代体育运动体现了三个方面,即力量、勇气、毅力完美的结合。社会大众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体育活动的胜利,或突破了自我完成了以前未能达到的目标之后使自己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心中充满正能量。
(三)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职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味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 丁有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高职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6-02
一、体育观念与实际体育风尚表现存在差距
学校体育风尚是指学校体育活动中所普遍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能动性,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风气,是指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师生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自觉的体育行为和习惯。良好的体育风尚,能够大大活跃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使大学校园充满活力与朝气,同时也能够使广大师生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饱满的工作及学习热情。因此,学校体育风尚是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学校体育风尚的培养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道德价值观及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学校体育风尚是我国社会主义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我国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天津的17所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反映出师生的体育观念与实际体育风尚表现存在差距。调查结果见表1,表2。
在调查中发现,普通高校师生的体育风尚现状令人担忧。虽然大学师生普遍认为运动能促进身心健康,但对于运动与健康的关注度并不高,普通教师为61.7%,大学生为39.6%,普通教师要高于学生,这与教师的年龄偏大及身体状况有关。能够自觉有规律锻炼的人数比例就更少了,普通教师为19.5%,学生为14.5%,能够自觉学习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但在是否关注体育信息的调查中显示,学生关注度要远高于教师,学生为42.1%,而教师仅为16.7%。这反映出学校的体育传统氛围对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影响比较大。所以,可以看出高校普通教师和大学生虽然体育观念有了很大改观,但真正参与到实际体育活动的还比较差,实际参加实践的就更低了。这些都需要高校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引导。
现在大学生都认同体育运动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并且也希望自己多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但是能够实际参与到体育活动的人数并不多。造成这样状况的缘由可能是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真正体会较少,实际参与体育运动的限制因素较多。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只是存在于表面甚至是理论的认识,对于真正的实践机会并不多,这样就很难体会到体育运动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改变。再有在实际工作、学习中会有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难以形成规律的体育锻炼。因此,高校的体育工作一定要强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组织多种体育知识讲座,强化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其他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际体育活动中,效果与观念并行。
二、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体育道德水准及良好的体育精神
对人们在体育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调整,这是一种社会需要。体育道德就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做出的社会努力及其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即在一定经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作用于人们体育行为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思想信念以及据此而进行的旨在调节体育行为的全部活动,包括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活动的总和。目前高校大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水准,主要表现在重在参与、公平竞争、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等方面,以及表现出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体育道德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些大学生在体育竞赛和活动中表现过于自我、缺乏合作精神以及不尊重裁判等状况。因此,我们还是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他们体育道德水平的提高。体育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塑造人和改造人的道德面貌的工作,在体育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有细致地工作、循序渐进才能对大学生的体育道德产生良好的影响。
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是人们在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展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总和,是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来的体育意识、体育思维、体育价值观念,最终形成一种体育品质。体育精神是体育的基础,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基础。同拥有较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一样,大学生同样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调查发现,无论是竞技体育比赛还是体育活动大学生都反映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教育,就是以体育运动或身体的活动为载体,通过体育实践,有机地向学习者熏陶某种为群体共识且可持续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等,促进锻炼者身心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所公认的体育道德规范和体育品质。而高校的体育精神教育是指体育精神教育在高等学校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存在形态和发展形式,是高校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综合反映。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细化高校体育精神,使高校营造出较为强烈的体育精神文化氛围,通过体育活动全面培养大学生意志及人性品格。
三、体育知识匮乏,体育目标有待明确
体育知识是人的意识对体育运动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支配身体有效从事体育实践的心理基础,因此体育知识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锻炼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等。根据调查,大学生对单项运动的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以及保健养生、运动损伤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说明大学生对于学生相关体育知识的愿望。但在实际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能真正了解以上知识的并不多。这可能也与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途径有关,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体育教学、网络查询等。可以说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获得体育各方面知识的主渠道,这其中包括体育竞技技术和体育理论知识,因此,体育教师就要具备丰富全面的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理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向大学生传播体育知识,并注意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给予指导和建议。调查显示,大学生通过体育选修课了解体育知识的人数很少,说明体育选修课在普通高校的开展并不普遍。体育选修课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大学生了解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又一重要平台,如何加大体育选修课的开展是高校当前在体育教学方面面临的一个新问题。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通过网络查询和了解体育知识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另一重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体育赛事、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体育运动员的资料等等,并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网络查询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对于体育知识的讲解也并不相同,这应该是网络学习的一个弱点。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通过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或社会实践方便获取体育知识的人数很少,这从侧面说明当前高校组织体育活动力度相对不够,校园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还比较少,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总之,当前高校大学生实际掌握的体育知识相对匮乏,这需要高校从体育教学、课外锻炼等方面结合学校、学生自身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知识。
体育目标有国家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以及个人体育目标。本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大学生通过校园体育活动达到的个人体育目标。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普通教师体育运动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和增强文化娱乐等方面,大学生主要体现在增强体质,满足兴趣爱好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几个方面。可以看到,把体育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是得到全体师生认可的。这也说明我们现在倡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是正确的。对于运动目标的设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健身目的的不同,采取的运动项目、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运动往往并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的,或者说目的可能是重合的,比如无论是为了人际交往还是提高技能而进行体育运动,同时也会达到增强体育、娱乐身心的作用。但部分大学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核而进行的体育活动,显然是一种短期行为,这与体育锻炼的本质是存在差异的,应该避免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体育行为的产生,在这种体育活动中因为背着“思想包袱”很难真正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也很难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乐趣。对于大学教师群体,由于年龄、工作压力的影响,其运动目的更应该明确,是为了健身还是为了改善自身的亚健康甚至是疾病状况,都要细化。因为这方面的目的不同,往往采用的运动方式、强度、密度都有所不同,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锻炼方式,可能会大大影响运动效果,必要时应该请教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或其他体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蒋玉梅.大学体育与校园文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161-162.
[2]黄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4,(5).
[3]张华.以素质教育视角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1,(8).
关键词:校园网络;规划设计;扩展性;可靠性
某高职高专院校新校区峻工,该学院新校区占地面积两千多亩,有4栋教学楼,16栋宿舍楼,1栋图书馆大楼2栋食堂,6个实验室大楼等建筑构成。由于老校区在城市规划中已不覆存在没有与老校区互联的情况,该校院网络规划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院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
1、校园网络系统结构
校园的规模比较大,普通的平面结构难以满足校园网设计的需求;因此选用层次型网络设计模型,由于其结构清晰具有很好的扩展性,易于实现,易于排除故障、冗余性好、易于排除故障易于管理等特点,可充分满足校园网的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及学院的现状及未来需求,校园网采用了万兆以太网技术,网络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汇聚层通过1000M冗余链路,分别连接到核心设备上,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接入设备与1000M汇聚层连接具有很好的接入控制能力。
1.1 基于IRF技术的核心层设计
核心层作为校园的交换中枢,必须具备可靠、高性能无阻塞转发能力,能够提供强大的交换能力和冗余备份.并能方便地进行管理和扩充。为此核心层设计采用IRF技术华为S9500系列万兆交换机组成,IRF技术主要包括分布设备管理、分布冗余路和分布链路聚合3方面的技术在外界看来整个FABRIC是一个整体虚拟设备,在某一设备发生故障时路由协议和数据转发都可以不中断。充分保障了核心层的无故障运行能力,并且支持IRF的设备可以使用户的投资得到更多的回报,1:N设备的高扩展、高可靠性。
1.2 汇聚层设计
汇聚层是网络接入层和核心层的“中介”,汇聚层上连接到核心层交换机,下连接入交换机,为终端用户提供高性能的千兆骨干链路,满足接人信息点不断扩充和信息量日益增加的需要。为实现高可靠性汇聚层与核心层的连接采用两条链路与核心层的两台核心交换机连接,以减轻单台核心交换机的负荷,从而实现网络系统的快速、高效、稳定、可靠,因此汇聚层交换机与接入层交换机比较,需要更高的性能,更少的接口和更高的交换速率,根据我院楼宇建筑分布情况,汇聚层交换机架设在学校各教学楼、办公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各楼宇工作间。
1.3 接入层设计
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称为接入层,接入层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网段访问应用系统的能力,因此接入层交换机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在接入层设计上主张使用性能价格比高的设备。另外还要考虑安全方面的需求和管理方面面的功能,(如地址认证、用户认证、计费管理等),以及用户信息收集工作(如用户的IP地址、MAC地址、访问日志等)。
1.4 与国际互联网的互联
申请了两条链路实现跟外网的连接。网络的出口有两条线路,一条线路通过本地教育城域网,一条线路连接到中国电信1000M公用广域网,在其中部署防火墙和路由器实现安全隔离。
另外IRF技术本身是交换网络的简化和优化技术,但在当前网络安全集成一体化的趋势下,以IRF架构来进一步简化网络安全服务的部署,是当前提供可用的最佳实践指导的基本内容。IRF交换网络与防火墙组合设计IRF交换网络与IPS组合设计等等这些技术极大地简化网络设备与安全设备之间的对接设计,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与市公安局网上110 联网,及时处理安全事故能够,下载安全规则。
2 校园网络的扩展性,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是保障网络无故障运行的能力、可扩展性需求决定了新设计的网络系统适应用户未来发展的能力。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拓扑结构,与络网络设备运用的相应技术,以及 IP 地址的规划等方面。
2.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以及IRF技术在设备扩展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应用
由于校园网规模大,普通的拓扑结构难以满足需要,所以校园网建设采用层次(三层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模型,将网络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各司其职,另外层次模型,结构清晰、性能好、有良好的收缩能力,易于排出故障、冗余性好、易管理等特点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靠性。
在本项目中,由于信息点较多且分布较广,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完善中,为了将来网络的易于管理,扩展和升级,采用基于IRF 技术的多核心结构进行设计,在核心层进行横向整合这种IRF 技术的多核心结构,保证了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解决了端口扩展和交换能力,同时增强了设备的可靠性。
采用基于IRF技术的多核心可靠性主要体现在,各接入层内部通讯量大,无需通过核心处理时(内部网络游戏等),采用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更强的预防和控制,对网络攻击、病毒和破坏尽量控制在边缘完成,网络层次结构更加完善、可汇总路由,降低核心路由表项,采用链路冗余设计, IRF主备切换时间实现毫秒级切换,降低了故障中断时间.保证整个网络稳定提供高设备和性能的高可靠性。
网络设备的扩展性主要体现在交换机的端口类型和速率配置以及服务器的组件配置上。在选择交换机,特别是核心层和汇聚层交换机,一定要根据学校的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选择交换机的端口类型和速率,即立足于现在的千兆,也能满足将来万兆需求。核心层设备采用持IRF的多台s9500系列设备可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 “联合设备”称为一个Fabric,这台“联合设备”主备成员间采用负载分担的方式,能提高资源利用率,IRF能使多台设备只需配置一次效率高,用户还可以通过任意成员设备的接口来对系统进行统一管理, 在扩展性方面将组成 Fabric 的每个设备称为一个 Unit,多个Unit组成Fabric后,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使用上,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它既可以随时通过增加 Unit 来扩展设备的端口数量和交换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可扩展性。
2.2 IP 地址的规划
网络IP地址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网格的性能、扩展和管理,可靠性也必将影响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考虑到路由聚合、子网划分、路由器路由表汇总诸多因素在进行IP地址规划时必须遵循以下分配原则:
本校园IP地址规划在上述原则指明导下一方面采用静态私有地址,另一方面在内部架设DHCP服务器采取动态IP地址分配减少管理员的工作量,并做为静态分案的补充,随着大量多媒体应用的出现,在网络规模逐渐扩大,用户数量持续激增的情况下,要求网络有极佳的扩展性能,可随应用升级逐步平滑升级到万兆骨干连接。建设数字校园的项目团队应提早进行IPv6的技术储备,为校园网的升级打造基础。
3 结束语
在校园网络规划设计中要做到能适应较长时期学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可靠性方面除注重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工作之外,还要积极学习采用新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综合考量新技术的采用,从而有效保障和提高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保障长时间无故障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伟. 基于IRF技术的万兆校园网设计.《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5-15.
[2] 梁锦锐.论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扩展性问题.《大众科技》,2011-10-20.
[5] 高等职业院校的网络建设研究. 董亮亮《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