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教育

学生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4 17:04: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生教育

第1篇

一、明确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教师教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注自然,关爱生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成长,促进其思想、智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教学,使得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当前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区别以往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法。要想育好人,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研究教育对象,去思考教育方法,用灵魂去感动,用人格去熏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构成学生品德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立足讲台,创造教学的美感

文道结合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智慧,才能及教材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美的境界,创造一种教学的美感,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活泼鲜明。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甘平庸的勇气和决心,对自己的教学艺术要有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它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内容美、气氛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抓住教学美的功能,以文雅谦逊的气质美、端庄大方的教态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工整规范的板书美,博学机敏的智慧美、敬业奉献的心灵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去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教学美的愉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思维、理解等心理活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情境,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的美感。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生硬地搬弄书本,那势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可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安排。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复习什么,提示什么,思考什么,解释什么,总结归纳明确什么,每一部分采用什么教具,什么学方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教学安排、严密、紧凑、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是教学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求简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甚至还需要有适度的诙谐与幽默。教师在讲解时务必要准确精炼,字斟句酌。关键词句要一字一顿,突出重点。在难点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就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给以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给人以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师所讲的课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自己必先为所教作品的情感所感染,而且在讲课中,教师由衷地陶醉在所教的内容中,自然地产生深刻的赞美或慨叹,要与作品的人物情感息息相通,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觉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美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通常的教学气氛往往是严肃、认真、紧张、热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如组织教学,学生迅速起立,老师居高临下目视全班,给学生以严肃的美。在讲解过程中,环环紧扣,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又创造了一种紧张、严密的逻辑美。适当插入相关的故事或幽默的语言或相关影片、音乐会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感到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使紧张,严肃、热烈的气氛与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很可贵的和谐、自然的教学气氛美。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现在不少教师是传统教育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利的教育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尊重、了解、理解和研究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多鼓励、激励、赞赏,增强“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还有潜力,我会更优秀”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成长。要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不行,要研究爱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能够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家,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预见教育的未来。为此,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用明确的、宏远的教育理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去照亮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航程,去追求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以德育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美怡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努力成为学生愉快乐观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好教师如何尽展魅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总有追求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位教师曾这样说:“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班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象保护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我们互融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发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境界。

四、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2篇

有这样一句话:“学生幼小的心灵好比是是荷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而又特别需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若稍不小心,这露珠就会滚落,破碎。”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是啊,对于教育来说,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在在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缺乏爱,也就是缺少了丰富的内涵。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爱,才让教育真正地焕发出美丽的光芒。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拥有一份爱心一份真情,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演绎成为一种真正的爱的艺术。

教师爱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我认为应该尊重每一名学生,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我总是爱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都有上进心,我也知道,假如对那些让我们老师头痛的学生冷嘲热讽,甚至恼怒之极施以拳头,只能改变他们一时的行为,却远不能收获少年心灵之

树上那美丽的果实。我们应当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与学生“共情”,学生上课趴在桌子上,他可能不舒服,或者有其他隐情,学生上课时随便说话,也可能是想显示一下自己,以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对于以上这样的学生,教师网开一面,把批评的话说得十分委婉,并为他们创造自我纠正的条件,这就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教师的爱,是学生心田渴望的雨露,是学生心中期待的春风。在这许许多多不上进心眼的小事情中,真爱的点点滴滴已播撒于学生等待耕耘的心田,我们教师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形象也将于不知不觉中树立于学生的心间。

第3篇

当前教育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如同一个加工厂,最终加工复制出一批又一批形状相同、性能相差不大的零件来,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许多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无非是“程咬金的三斧子”:一是“严管”,二是“爱心”,如果“严管”不凑效,就用“爱心”感动之,如果用“爱心”也感动不了,就会用更加严厉的方法批评之,如果学生软硬都不吃,就非得使用第三招了,那就是借家长的手“修理”之。总之,教育者不管“脚”的长短与肥瘦,都要让学生穿上自己设计和制造好的同一尺码的“鞋”。

其实,许多教师之所以在教育学生方面事与愿违,恨铁不成钢,很大原因是不懂教育规律所致。不懂教育规律就是不懂学生,不懂得给“脚”量量尺码,根据尺码大小给学生制造出合适的“鞋”。很多学生厌烦学习、心理扭曲,原因是“鞋”不适合“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脚”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如果墨守陈规,不知变通,不能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就永远制造不出适合学生的“鞋”。

教育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思维的懒惰陷入惯性思维中,更不能照搬他人的理论和方法。教学中,不管是取得了成功还是遭遇了失败,都要经常反思,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改变自己僵化了的观念,认知自己的错误,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只有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当前学生的心理状况,对症下药,我们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众所周知,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绝不会完全相同,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走过所有应该走过的路程,任何走捷径的方式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在学生的成长中,过多过快的知识输入必然导致心智与内在精神的严重损伤。应试教育造就了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才正是“鞋”不适合“脚”的结果。“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来的,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

学生是脚,教育是鞋。按“鞋”合不合“脚”,可以把教育分为两种,一是建设性教育,二是掠夺性教育:建设性教育符合学生成长机制,促进学生成长;掠夺性教育违背学生成长机制,破坏学生成长。教育的根本在于“了解孩子”,抓住了这一根本,不用刻意学习多少方法,正确的方法就会自然地生成,否则,方法再多也没用,甚至可能形成错误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爱心;滋润;心田

Educates the student with the compassion

Cuo Qingping

【Abstract】Regarding educated the student with the compassion to make the good progress in the work, first stated showed loving concern the student is teacher’s occupational ethics, was the teacher completes the student ideology political works the premis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from the below aspect how through classroom instruction’s many kinds of forms, to move student’s mind, promotes child’s cognitive capacity: First, scene classroom, in poetic sentiment rich emotion; Second, the adaptation classroom, in the experience guides the cognition; Third, the interest classroom, in the activity the independent feeling becomes aware. Through the richly colorful classroom instruction, lets the children, in this kind looked that resembles “the move” commonly the rich emotion, the promotion understanding, superego, is experiencing the life increment and the rhythm, thus promotes the childhood life comprehensively the quality.

【Key words】Return life; Treasures the childlike innocence; Promotion cognition; Compassion; Moistening; Heart

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

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我在执教中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主要从以下浅谈我的看法:

1 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引导启发,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中。加上背景音乐的巧妙渲染,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师生共同解读着什么是父母的爱。这样情真意切理寓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1.1 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 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课前进行收集信息的准备,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诉说有内容,诉说有深情,课堂气氛活跃。

1.2 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 ?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1.3 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本教学片段始终围绕一个“爱”字,让学生观察父母,从生活入手,后来诉说 “关爱”的事例,再加课件的演示和温馨的音乐,一份真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当前,品德新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活动情景”为什么而设还缺乏思考和研究,许多课堂活动由此成为无效劳动。只有观察并研究学生的生活,寻找到教育的契机,架设起学生生活与品德教育的桥梁,教育的作用才能实现。

2 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恬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恬,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3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尤其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那些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总是认为不好管。但笔者认为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学生总是不愿意向老师说心里话,或生性内向,或有逆反心理,或是因为意外打击,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说实在的,有的时候也真是棘手,上课工作难以开展。有这么几例:

有些同学,如同学甲来自农村,家境贫寒。性格相当内向。上课从不举手答问,老师点名叫他回答问题他也不愿意开口,下课更是不和老师说一句话,和同学之间也没话说。

乙同学,是一位胆子比较大甚至有些泼辣的女孩子。但有一次违反寝室纪律,就寝后还边吃瓜子,边大声说话,并辱骂同学。但老师找她,她就支吾其词。

丙同学,中专三年级时丧父,对他的打击特别大。从那以后,成天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的样子。与同学没话讲。老师找他做了一些工作,他也都是保持沉默。

……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大发雷霆或者置之不理,都不能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分析原因是前提,因人而异是原则,对症下药是办法,爱生之心是剂。

4 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4.1 正确认识自卑,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自卑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性格内向的重要原因。自卑的本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以至个人自信心不足。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应认识到自卑的积极作用。当一个人在一定目标激励下引起了某种焦虑感和失落感,又得不到及时矫正的时候,才有可能日渐演变成为一种压抑和自卑的心理。因此,自卑往往是在努力向上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推动个人进行某种活动的作用。当然,我们更要做好以下的工作: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及时修正自我理想,确立合乎实际的近期目标,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因素从而进行恰当的补偿,保持达观、乐观的态度等等。

如前面提到的周同学,笔者坚持每个星期找他谈一次话,反复地开导他,肯定了他的自卑是一种积极上进的表现,但这种心理负担过重就会适得其反。笔者说:作为一名农村学生,家境也不太好,这些东西都不可能很快得到改变,能改变这一切的只能是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也不是什么丑事,老一辈革命家、现在好多的成功人士都是这样的。关键是自身要有个正确的乐观的心态。谈了几次之后,他也有所触动,进步比较明显。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理念的构建和推行,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教育取向而提出的。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以探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形成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为途径、以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以走近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支撑的中职德育工作思路。将关注学生的当前就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总目标,以体现中职德育教育现实意义和职业教育特色。

1.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有2000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条战线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的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占就业市场比例的95.4%%,且各技术等级的需求人员倍率均大于1。而满足这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主力军,主要是依靠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因此,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由此,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肩负着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大责任,可谓任重道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 教学改革的需要

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改教学大纲》拉开了我国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序幕。该《大纲》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以及“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传统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教育的重点放在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上,学生的德育教育处在从属地位。新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客观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中职德育教育的有关规定,从而培养出德技双全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1.3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职教育进入了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之路,学生生源从应届初中毕业生扩展到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人员,使中职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整体来看,中职学生是法律意义的未成年人,最大年龄19岁,最小年龄14岁,平均年龄为16.8岁。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未养成,甚至有些学生初中属“困难”毕业。加上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专业,更多的学生是由家长做主选择专业,这种选择往往不适应学生的兴趣、性格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是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的客观要求。

2.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在学生方面

一方面,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过分强调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肯定诚实守信否定投机取巧、丢弃绝对服从推行等价交换、放弃传统吸纳时尚、厌倦墨守成规偏好标新立异、冷漠集体看重个人、轻视责任关注功利、反感约束崇尚自由、畏惧集中追求民主、免论差异讲究平等、淡化合作强调竞争、承认共性张扬个性,社会价值取向的这些变化在中职学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中职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张扬、自我欣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作目标,为了实现自我,摆脱一切约束和束缚,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私封闭、唯利是图的泥潭。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基础差、集体观念、规范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因初中成绩较差,中考难以升入理想学校才被迫选择职业学校。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比较好的高中才是优秀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末等公民”,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意志消沉。在校园里,一些学生经常上课不遵守纪律、随意逃课、旷课,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教育而对老师心生怨恨、辱骂和敌对老师,频繁发生一些恶劣行为。此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加上学习习惯差,他们在中职学校对全新的专业课也不感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出口成“脏”,明知学校规章制度不可以违反,自控能力差、明知故犯。由此,凸显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任务艰巨。

2.2 在学校方面

由于学生及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很多中职学校的招生出现困难,以至于中职类院校将学校“商业化”,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理念。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对新生入学没有把好关,致使不少初中的问题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校对学生的违纪处理也过于宽容。这导致不少学生的违纪行为是“屡教屡犯”。虽然很多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各类会议上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道德素质管理体制,没有科学的学生道德素质测评制度,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第6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心灵成长;学生

心灵的世界有多大?无限大!正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的成长有多重要?关系一生的幸福!心灵的财富是什么?是人的精神,人的目标,人做事的动力,也是人感受生活的能力,品位快乐的能力。精神世界充实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心灵的缺失有多可怕?影响一生的失败!如果学生的成长中缺少心灵的滋养,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缺失的教育。

一、教师心灵关怀的缺失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然而,许多教师至今却还并未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以致于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一直以来漠然而无知,由此所引起的心灵伤害也就断然不可避免了。

曾经有一位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问题的探究者,对325名教师和653名学生就教师伤害学生一事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表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有的学生被老师骂,有的教师甚至随意举手打学生;还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颜面,故意贬损学生的人格等等。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被调查者认为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英语成绩很差,自己很想学好,但又不知道怎样学。有一天上课时,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眼看就要轮到他了,他心里很激动,因为那道题他能做出来,但还是有点紧张,然而,英语老师却没有叫他,而是叫了他后面的同学。这时,这位学生感到侮辱,后来升高中时,英语才考了48分,使他进不了重点中学。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例子,尤其是在老师讲公开课、观察课、优质课、示范课的课堂上更为多见。

客观地讲,英语老师可能一时疏忽没叫他回答问题是无意的,但这个学生却不会认为这是无意的,他会以为是英语老师看不起他,嫌他英语太差才不让回答问题。从此案例中可见,英语教师的无意伤害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状况。他不仅放弃努力学习英语的动机,而且发展到害怕上英语课,直接导致了他升学的失败和对未来的焦虑。当然,引发无意伤害的根本原因也应归之于这个学生,归之于他的无中生有和过度敏感。但并不是说老师没有任何责任,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老师的言行任何时候都应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漫不经心。

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灵

事实上,许多教师行为偏差,也正是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造成的。我们常说,教学要获得应有的实效或效果,必须依赖于我们对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的遵循。

一条是教育的内容符合社会的要求。教育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须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才会有安身立足之本。因此,教育要紧紧地抓住时代的脉搏,时时关注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另一条是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样的教育才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所乐意接受。这就是说,教育还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不能脱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中的有关年龄特征的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

在这两条规律中,就教师的工作性质而言,主要应该是对第二条规律的把握。因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本身的身心素质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幸福而服务的。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素质为本,这不仅是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对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轻视的,否则就无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

因此,从心灵关注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心灵具有可塑性,同时也是一颗脆弱的心灵,一颗向上的心灵,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灵。所以教育的效果,并不在于教育内容本身的正确与否,而主要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是否贴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同时,符合儿童身心实际的教育,又首先是建立在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尊重与了解基础之上的,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要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富有实效的教育行为,教师就必须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

三、教师要掌握教育的方式与艺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心灵关怀在了解了学生心灵发育的特点之后,还应注意掌握一些具体的教育方式与艺术,这是教育怎样更好地防止教育伤害,避免无意伤害,根除有意伤害的又一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心灵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教师的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要得体,要会爱学生。爱,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同样也可以通过不满意而流露。

作为教师,就要体察学生心灵的变化,学会附耳细说,学会正面暗示。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四、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关注学生心灵作为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现在的学生升学目标较高,家长、外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离开了父母,开始了独立生活,生活需要自理,很多事情要独立判断和处理,心理上感到孤单。这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都是表扬、奖励的对象,倍受关爱,没有经历过挫折,没有体验过失败,自尊心很强,但心理脆弱。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必须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1.形成共识,关注孩子心灵成长

我们总结和反思了传统德育中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提出德育工作必须是“人”的德育,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不能过于简单机械。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内容、目标和方法。要建立平等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教育和管理,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

2.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辅导室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就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化解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每天定时对学生开放,解决学生自身的困惑和心理不适。

3.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实施教育和管理

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与学生个别谈话两次,除了进行必须的教育,主要是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轻松愉快。学期末学校要给家长写一封信,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成绩的同时,会特别提示家长:“……要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不足,更要全面了解和肯定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对于学生的违纪现象,我们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对于学生的一时冲动和一贯的恶劣行为要区别对待,因人因事而异,对违纪学生采取既能产生教育作用,又能被接受的处理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德育实效性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工作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我们应该遵循教育规律,有所继承,勇于创新,将学生的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德育,也有培养社会精英的高层次追求,既要利用好校内资源、课本资源,也要挖掘和利用好社会资源、生活资源,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探究行为的原因,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第7篇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鲶鱼与沙丁鱼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渔夫们出外捕捉沙丁鱼,捕捉到鱼槽中的沙丁鱼会由于空间等问题而缺氧,所以很少有人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回到港口,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在装沙丁鱼的槽中放入几条鲶鱼,然后每次都能带着新鲜的鱼回到港口,卖出三倍于其他渔民的价格。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鲶鱼不同于沙丁鱼,它们由于对环境的不熟悉,会在鱼槽中游动,而这游动便带着沙丁鱼游动起来,便解决了因缺氧而死的问题。这沙丁鱼便像陷入困境和迷惘中的大学生一样,而鲶鱼便是所谓的“下山人”。正因为这“活跃的下山人”,所以带给了沙丁鱼活力。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鲶鱼效应”。这便带给我们以启示,在学生管理中,起到下山人作用的不应该是管理者,而应该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动,激起竞争意识,并能带给迷惘的人以启示,而且榜样与学生的层面和管理者与学生的层面实际上是相差很远的,同一层面更能有共同的想法等等的,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所以管理者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树立或者寻找榜样,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从活动的组织者到学生干部的教育,通过班级内部的职能划分,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面对一个个渴望自由独立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他们需要磨砺来修正方方正正的棱角。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的并不是防止学生们犯错,死死盯住学生的言行,害怕学生们犯错并制定许多规定来惩戒学生。“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随时以组织纪律规则管束之,会加重学生的叛逆心理反而起到相反甚至悲剧的效果,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是做耐心的指引,因为学生的许多过错是微小的,无论任何时代都可能会出现的。学生犯错,恰是他们可以反省、认识过错的时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待学生犯错应有平和的心态,对学生的优劣应不单以成绩所决定应结合实际,作为一个学生,应当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很多时候,学生用不着老师们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教导。他们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只是尚不成熟,有时用眼神或其他的方式旁敲侧击一下,反而可能会出现惊人的效果。对学生的某些过错老师可以视而不见或佯装不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省,使其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教育的本身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内心的力量达到养成弃恶扬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育管理中要形成宽松和谐开放的氛围。以此熏陶和感染学生,以求“细雨润万物于无声”。

“身教重于言教”,主要是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教育者“行动语言”。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仅是教书更该育人;不仅是教育学生更该时常进行自我教育;不仅是政治理论教育更该社会实践教育;不仅是解决思想问题更该为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展,学生能第一时间从各种渠道获知社会负面新闻或是具有消极影响的不良言论等,因而对教育管理者引导的可信性可能会表现出选择怀疑的态度。并且有限的传统方式相对于广阔自由的网络空间,其教育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作用,离不开主流传播媒体的支撑。更要辅助于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体。重视主流传播媒体的渗透力,重视新兴传播媒体的影响力。与学生多分享反映主流道德价值的优秀文化作品,使学生从丰富的文化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丰富和创新思想建设的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的优势,利用QQ、微博、社交网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载体竞相发挥教育鼓舞的重要作用,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多样化,效果更加深入持久。

第8篇

抗挫能力又称耐挫力,是指人们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承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行动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抗挫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顺应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抗挫能力在现代竞争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二、学生受挫后的表现

1、嫉妒敌视。很多的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会对他人表现出嫉妒敌视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失控还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比如有些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后,对老师公然顶撞,甚至是出言不逊,侮辱老师,不仅如此有时还会大打出手,拳脚相加。

2、焦虑不安。他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常常表现为内心焦虑烦躁不安,情绪上则是忧虑、紊乱、焦急,生理上也可能出现昏厥、冒冷汗、心悸、面色苍白,甚至是全身发冷、发抖、麻木等反应。有的学生在考试失利后,内心容易产生焦躁、烦乱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考试恐惧症。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还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正常学习。

3、菲薄自卑。学生在遇到挫折后不能面对现实,正视挫折,在挫折面前选择的是避而远之而不是积极的面对、勇敢的去战胜挫折。对生活以及学习都丧失了热情与激情,甚至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例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一碰钉子,或者所追求的目标、理想一时不能实现时,便心灰意冷,消极颓废;还有的学生在工作、学习刚开始时热情很高,但对困难估计不足,结果一遇挫折便褪下阵来。

三、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路径

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增加挫折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处于困境,家长在这时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坚忍不拔的品质与顽强的意志,帮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抗挫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学校教育。学校应将挫折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抗挫能力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相关知识、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对待磨难与挫折。例如,在理科教学中,恰当的布置难题让学生去解,在解题的过程中养成面对难题独立思考,不怕困难,勇于钻研的良好解题习惯。在课堂外,学校应尽可能多的创造出受挫的情境,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挫折的机会,自觉摸索如何应对挫折,探索解决困难的途径,积累与挫折相较量的经验与教训,培养提高挫折应对的能力。如:组织体育比赛、智力竞赛、家务劳动竞赛、军训等多项实践活动来磨砺学生的意志,增强其抗挫能力。

3、加强社会教育。通过社会途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社会中的相关组织和部门应当发挥自身的力量积极举办如:夏令营、城乡交换生这样的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遭遇磨难,让学生在逆境中培养自身的抗挫能力。

4、加强自我教育。内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速度以及外因作用效果的大小。学生正是处于一个特殊阶段――“心里断乳期”,这个独特的阶段就决定了他们喜欢空想,容易脱离实际,看问题比较片面狭隘,做事情不够理性比较冲动,缺乏全方位的考虑。[7]这些在“心里断乳期”表现出的特征都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所以,我们教育者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心理感受的关注。当学生遇到挫折与困难时,教育工作者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挫折归因,强化内心的自我调节能力,针对这些原因进行不同的调节,做到对症下药,将挫折对学生的打击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