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4 17:04: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品技术创新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青年;创新创效;探索
神华大雁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东北地区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团委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结合青年特点,全面开展了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为企业发展和青年成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典型带动,项目攻关,营造创新创效良好氛围
公司团委将创新创效活动作为团组织的核心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以组织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项目攻关为切入点,树立创新创效的青年典型,确立建功成才的正确导向,营造被企业认可、受青年欢迎的创新创效活动氛围。
(一)寻题攻关,个人建功
按照“细、实、严、精”的要求和“小、实、快、省”的原则,扎实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把握好了三点:一是青年骨干提出的课题必须符合生产实际,同时还要具可操作性。我们要求基层团组织在立项时要从解决企业急需、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出发,课题的选择定位为“小、实、新”,使攻关的课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生产的“瓶颈”问题,为企业创造新的效益 。二是在各二级单位团委成立青年科技者协会,对立项的课题定期进行跟踪、指导和考核。三是公司团委每两年组织评审一次,并在召开的“青年创新创效表彰会”上,并奖励优秀青年创新成果,评出青年科技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和创新论文优秀奖,并按有关规定给予重奖,极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二)培训交流,推动转化
近年来,公司团委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联合人资、工会等部门举办了多形式、多主题的培训活动。一是针对新入厂的“新手”开展导师带徒帮教培训。二是针对提高企业的技术骨干的岗位技术,举行各种专业擂台赛,如2015年开展了卡车司机、钳工、维修工、电工等四个工种的青工技能擂台赛。三是采取内训和外训,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培训方式 ,多次组织青年骨干到总部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参训300余人。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使一大批青工在学习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技术尖子、行家里手。2016年6月份,公司团委组队参加内蒙古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二、创新创效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帮助青年职工成长成才为目标,鼓励青年立足岗位,围绕创新主题,重点突出技术创新,带动管理、营销和服务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技术创新
主要在生产装置及设计、技术改进等相关领域开展。动员和组织青年职工围绕企业实施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激发和引导青年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深入开展以“开发一项新产品,创造一项新工艺,推广一项新技术,转化一项新成果,创造一个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充分发挥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解决生产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和技术难题。同时,在青年职工中广泛开展先进操作法和其他技术革新、专利发明,以及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以创新创效活动为主线,继续深化“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文明号”活动,为“双争”活动注入新的内涵,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蓬勃开展。
(二)管理创新
主要在青年管理人员中开展。积极引导青年管理人员树立现代管理理念。调动青年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加强企业管理出主意、动脑筋、想办法,推进企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同时,根据青年管理人员的特点,带领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开展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等群众性管理创新活动,形成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老字号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包括:品牌、商号、专利、版权、管理经验、技艺诀窍、广告用语等方面,老字号应提高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动与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交流沟通,做好国内、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工作,并配合工商管理部门打击冒牌经营的行为。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知识产权保护:(1)强化商标先行意识:秉承“自愿注册原则”和“申请在先原则”,企业应对已经在他国或其他地区进行交易的商标及时“补过”、尽快注册,对即将打入他国或其他地区市场的商标提前、及时注册。(2)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根据“一类商品一件商标一份申请”原则,老字号商标可在与该商标类似或非类似商品类别上分别进行防御注册,以免受职业商标炒家的侵害。现在就有许多浙江人在炒作商标。(3)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企业应密切关注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商标公告》,如发现相同或近似商标,及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异议;应委托商标组织进行市场追踪监测,及时反馈侵权信息。(4)及时注册老字号域名: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网络商标”——IP地址的注册,注册商标有时间限制,而域名可以归权利人终身使用。(5)及时对老字号商标进行延期续展:注册商标第一次有效期为10年或20年,到期就应续展。⑸老字号企业应与知悉企业技术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不得在生产同一核心技术产品,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或者自己从事与原老字号企业有竞争关系的同一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经营;同时,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还应该给被竞业限制的人员一定限制补偿费用。
相应的政府机构要加强老字号被侵权的证据管理和诉讼管理,对侵犯老字号权益的行为建立严格的惩戒制度。
2.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可以着手改善的工作有:(1)老字号企业应集中于从一家融资机构贷款,进行关系型贷款。从多家融资机构的贷款行为显著影响贷款的可获得性和贷款利率,集中型贷款行为相比非集中性贷款行为利率更低、贷款数量更大、可获得性更强。(2)老字号企业要规范自身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期规划,争取可能的融资机会,力争信息透明,解决内部账务混乱的现象,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的确具有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贷款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中小老字号企业信用。(3)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和合伙制老字号企业进行重组和改制,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4)江苏老字号企业应该奉行开源节流的良好风气,通过留存利润、盘活存量、员工入股等方式进行内部融资。还可以通过商业承兑汇票、会员卡、促销等渠道融资。
政府需要做的工作:(1)培育区域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和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应借鉴美国的小型股权市场和国内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四地产权产易市场的经验。培育规范江苏甚至下属各地区产权交易市场,为大部分不能上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老字号企业提供一个产权交易、收购兼并、股权回购与风险资本退出的场所,有关方面还可以考虑组织发行老字号企业发展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全部提供给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使用并由其偿还。(2)可以创立江苏老字号创新发展基金。通过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老字号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培育一批具有浓厚江苏特色的老字号小企业。(3)江苏省政府可以对老字号企业进行财政支持,如对老字号进行贴息贷款,提供技术、设备支持,税收减免等等。
3.提高人员素质,创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而且关键要靠全体企业员工来落实执行。老字号企业需要一个有创新精神和敏锐洞察力的企业家,企业家需对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有清楚认识,能识别不稳定市场中的获利机会,能利用各种方法带领员工把握住机会,将潜在机会转化为现实利润。
老字号企业不能忽视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工作。由有经验的老师傅轮流给基层员工授课,或者鼓励中低层员工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一来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同时可以提高员工素质。江苏高校众多,科技资源丰富,为老字号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优厚的技术资源条件。各种类型的老字号,只要找到匹配的相关专业院校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就会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广泛的空间。老字号企业要致力于组建创新团队。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创新团队,从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营销人员、生产或服务人员和其他企业各部门人员组成,创新团队内各成员由各部门选取,并负责本部门内新创意的收集。企业人员目标一致,各部门人齐心协力,对各自的新思想、新创意相互反馈。
二、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
对30家经营得较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进行调研,发现有70%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周期性地进行产品或服务创新,28%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偶尔进行创新,仅有2%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几乎没有产品或服务创新。经营状况良好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普遍存在如下特点:(1)不断有新产品开发问世;(2)不断引进先进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经营规模。
江苏老字号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老字号企业缺乏商标、专利、技术秘密保护意识,无形资产管理有待规范。江苏老字号被侵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历史原因,老字号同名现象严重,商号、商标等知识产权纠纷也时有发生;(2)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擅自使用与老字号相似或相近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冠名;(3)“移花接木”盗用老字号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来为自己企业注册商标;(4)将老字号企业的字号在网络上抢先注册成自己的域名等。
目前,许多江苏老字号商标被别的企业抢注,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老字号的形象严重受损,导致众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在竞争中失利。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的商业价值及其技术的完整性和成熟性,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老字号企业的生产运作和市场营销过程所验证,为人们所喜欢,具有极其宝贵的财富价值。这些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它若被其它公司盗用,江苏老字号企业也就存在着生存危机。
江苏总共只有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和镇江恒顺3家上市老字号企业,算是规模较大的老字号企业,其余的老字号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一些江苏老字号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低下,工具、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负债水平整体偏高,信用级别低,因此贷款抵押担保难,造成了向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困难的硬伤。资金不足又会引起人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难和技术创新难等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由于经费拮据,南京云锦博物馆大量的云锦实物和资料的有效保护成为一大难题,一些传统云锦工艺的科研与复制攻关项目难以落实,这也是一些云锦手工工艺濒临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诸多学者所说,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科技经费的投入,即技术创新费用的支出,需要前述的融资来解决;(2)科技人员的投入,即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江苏老字号企业技术创新的又一大难题也就是创新人才的匮乏,缺乏创新的潜力。江苏老字号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均不高,技术人员数量少,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因素:(1)大多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都是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着,从基层管理人员到高层领导,体现权利的岗位均被企业高层的亲戚朋友所占据,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江苏老字号企业所谓的技术人员通常也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存在,涉及关系可靠的少数几个人,或是家族内部人员掌握着核心技术或配方,秘而不传。(3)江苏老字号企业大部分员工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培训或职业培训教育,在与部分江苏老字号企业底层员工交谈时,发现他们几乎没有或很少会有学习培训的机会,从而老字号企业无从开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条件创新等技术创新活动。(4)以前的老字号的员工,无论是诸如苏州稻香村、黄天源糕点等生产加工类,还是诸如南京绿柳居、镇江存仁堂等餐饮零售类的“师傅”,都是经过“三年学徒,三年帮工”,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而如今的年轻人急于求成,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老字号的技艺难以找到真正的继承人。
江苏老字号企业产品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老字号企业在进行连锁经营扩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分店产品与总店产品味道、质量不一等诸多问题。诸如云锦、丝绸、玉器等类产品,因为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容易招致其他厂商仿制,又以低价倾销扰乱正规老字号的销售市场。不仅侵害了南京云锦的知识产权,给正规云锦生产企业带来了压力,影响了南京云锦的声誉。
三、老字号应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
老字号产品制作严格的标准、程序与技艺,很难在短时间内继承与发扬,很多产品形似而神不备,老字号产品上的微弱差别,都瞒不过老顾客。一朝老字号产品因各种原因有品质上的欠缺,就会酿成美誉度的下降,造成信誉危机。因此,致力于扩大经营规模、进行连锁经营的江苏老字号企业,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企业的技术质量标准的编制要重视程序文件的可操作性,上下进行反复的论证和修改,方方面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征求多方面建议,使质量方针简洁、易记;质量目标尽可能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为日后技术质量体系的贯彻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企业内控标准、工艺技术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和计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可执行性文件进行较为客观的界定,对企业内控标准和工艺操作规程进行重新修订,删除繁琐的条款,并将成熟的操作经验以简明的叙述融入其中,使其操作时易于执行。对质量记录尽量采用表格的方式,在设计表格时,突出重点,做到不漏项,无多余项,保证了在记录过程中便于操作。
3.有了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不能忽视按建好的标准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像无锡三凤桥肉庄,一直采用传统作坊式生产,每天仅有10多吨产量,因为传统的烧制方式是低标准检测指标,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因此三凤桥肉庄投资了2000多万元,按当前被认为是控制食品安全和风味品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标准建设了生产基地,以及三条现代化流水线,从原料、辅料验收到生产加工、预煮、烧煮、包装灭菌、成品出库各个环节均进行严格的检验、检测、化验跟踪。现在日产正宗口味的“无锡排骨”可达60吨,改变了顾客排队买货的现象。
另外,诸如生产云锦、丝绸、玉器等富含中国文化特色产品的江苏老字号企业,由于产品本身种类、质量就参差不齐,易招仿制,无法从源头(建立统一的技术质量标准)上根本控制假冒伪劣品的侵犯,则可以从产品进入市场时开始控制,只有特许经营权的商家才能销售自己的产品,其他的一律属于假冒品。就像正宗的奥运产品只有在授权经营的商家才能销售。关键一点是这一信息要让公众知晓。
参考文献:
[1]刘友金.企业技术创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丘磐.产品创新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陈浩.传统食品的知识产权保护[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4]贺爱忠,彭星闾.中华老字号企业复兴的关键: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7).
[5]唐明,蔡东松.老字号面临的法律问题[J].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科技,2007(4).
[6]姚靓.苏州老字号的SWOT分析与发展战略[J].江苏商论,2007(2).
[7]张杰,尚长风.资本结构、融资渠道与小企业融资困境——来自中国江苏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3).
成果斐然,再续双创品牌盛会辉煌
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6由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北京海淀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承办,于10月12日正式开幕。
作为着力打造的双创品牌盛会,本届创新创业季以“创・新能力”为主题,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共举办全球创新峰会2016、极客挑战赛72小时、K12少年创客马拉松、Demo the World全球创新路演、共享经济论坛、人工智能论坛、中关村全球创新论坛等29场活动,涵盖峰会研讨、论坛沙龙、路演竞赛等多种形式,累计吸引来自以色列、美国、德国、芬兰、瑞典、瑞士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716家机构、5925个创业项目、超过50000人参与其中,277个项目进行路演,达成188个合作与投资意向,总计数百项活动成果;此外,超过 80万人次在互联网上关注了本届创业季系列活动的线上直播。可以说,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6全方位展示了以海淀为核心的当前创新创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在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引领国际创新创业趋势、推动北京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凸显了创业季作为创新创业领域“风向标&嘉年华”的活动定位。
菁英亮相,全场见证荣耀时刻
闭幕式上,首先进行的是本届创业季相关赛事活动的集中颁奖环节,众多优胜团队集体亮相,享受荣耀时刻。
K12少年创客马拉松共吸引北京市17支中小学创客团队参加,最终,来自海淀实验小学的“速度激情”与西城科技馆的“169师”分别摘得小学组和中学组桂冠。该活动秉承去功利化的核心理念,让小创客们更为纯粹地在比赛中提升实践能力、感受科技创新魅力,真正让创客教育深入青少年群体。
极客挑战赛72小时,以大企业创新需求与前沿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为突出特征,全球海选70支创新创业团队,最终10支佼佼者进入决赛。Lumin.AI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卓越的技术创新优势,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幻视互动、云账户分列二三位。同时,TASI、海油信科天津分公司、知行指南针分别获得最具科技含量奖、最具投资价值奖和优秀奖。
Demo the World全球创新路演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在全球7个国家招募到9支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同台PK。来自美国的创业项目5D Robotics获得DEMO THE WORLD 2016 Best Team Award;英国项目Medical Realities荣获DEMO THE WORLD 2016 Excellent Team 。Demo the World为全球创新创业者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也成为这些优秀项目进入中国的窗口。
与此同时,闭幕式还邀请参与本次活动的媒体,以现场公开投票的方式从9个候选产品中评选出他们心中的冠军产品,最终,Medical Realities获得了最受媒体关注产品。
千帆竞发,榜样力量引领双创潮流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纵深,寻追具有创新引领性的创业企业与全国创新高地,关注创新科技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本届创业季特别“创新先锋2016”榜单和“2016中国创业创新指数”。
创新先锋2016 榜单基于参选企业提供的信息,从知识产权、核心论文、企业认定和人才认定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最终,艾吉泰康、旷视科技、诺亦腾等二十家企业上榜。
2016中国创业创新指数由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组委会联合36kr,在产出、投入、生态三个板块设置10个考察指数,最终,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创业创新指数排名全国前四。
放眼未来,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打造重要资本推进器
在闭幕式现场,又一重头戏为“中关村并购母基金启动会暨签约仪式”。孟景伟主持此环节,在各级领导与现场观众的见证下,举行有限合伙签约仪式以及基金管理公司和战略出资方、金融机构、托管银行签约仪式,各方将在产业资源对接、资金渠道对接等多方面与并购母基金开展战略协同,共同促进资金和资源向科技产业、实体经济流动,聚集一批全国领先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资本动力。
据悉,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是北京中关村大河资本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与海淀区产业并购引导基金、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中关村发展集团等联合发起设立的市场化产业并购母基金。基金计划募集3期,共计300亿元,通过和参与母基金的中关村领先科技企业联合设立子基金的方式,在未来3-5年,将支持中关村领先企业开展1500亿-2000亿元人民币的并购。
征程正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新未来
张晖明,1956年7月出生,江苏南通市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教授、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比利时卢汶大学和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联华超市、上海梅林正广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和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技术进步科技体制创新、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管理问题。发表专著8部,论文近200篇。获省部以上科研奖励7项。
简单化的背后是功利主义盛行
新沪商:您一直关注创新领域,也参与到不少高新技术文化的决策中。最近您发现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着一种追逐时髦、不求甚解、急功近利的风气,而忽略了它本来的面目?
张晖明:是的。现在人们一说到“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就夸夸其谈,而对于它们的真实内涵却少有人静下心来琢磨。
举个例子,很多人认为先进制造业就是造大飞机、造卫星、造太阳能光伏电池,这些没错。但我问你,瑞士手表是先进制造业吗?印象中好像不是吧。但是,瑞士手表有几百年的工艺传统,很时尚,很有收藏价值,还打上了一个国家的世界形象,在全球分工中占据了无可比敌的地位。它怎么不是先进制造业呢?
一说先进制造业,我们往往就将传统产业和先进产业对立起来。其实,先进制造业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成长发展而来的。瑞士手表走了几百年,应该说它还是先进的。瑞士人在手表上镶嵌了一块钻石,就有了收藏价值,这就与当代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结合起来,说明它在与时俱进,一直保持着它的先进性。
又比如,什么是现代服务业?我们习惯上划分,一种是传统服务业。比如餐饮业,认为是传统服务业,档次较低。但哪个人哪天不吃饭?问题是,我不仅吃了饭填饱了肚子,我还在吃饭的场合享受了某种文化,而且去了以后还想去。当一个餐饮业要让人经常光顾时,不仅仅满足填充饥饿的功能,更多需要的是享受这种餐饮的文化。你说它先进不先进?我觉得它很先进。有人性化的服务,有人性化的环境,超越了物质生活的层面,上升到了对生活质量、对文化的体验,不是平面化、单纬度的生活享受,而是一个立体的享受,那就是先进的。
我们一般将金融划为现代服务业。其实,金融业是古老的行业,英国人从17世纪开始就有信托典当,这就是金融业。你能完全说金融业就是现代服务业?这样理解过于简单化了。诸如此类的简单化理解,容易造成我们对工作方案、对政策取向、对社会成员的误导。而这种简单化的背后,是功利主义盛行,现代经济素养和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
并非“买来”才是“高新化”
新沪商:在您看来,又该如何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升级”这些热词?
张晖明:首先,什么是高新技术?它是相对我自己手中拥有的产业、技术、管理驾驭能力而言,比我高,比我新,就叫高新技术呢?还是在全球竞争格局下,与国外其他企业或者跨国公司相比,装备技术水平高低之间的落差比呢?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我认为,我不如别人,就应该“买来”,那就忽略了自己手中原来的技术。一旦别人先进,我就买来,那必然造成“买来主义”的依赖性思维方式和简单的照抄照搬,培养不出内生的自信,难以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智慧,形成自己的创新。反之,如果我在自己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针对适合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中国产业结构特点的创新元素,可能使得我手上掌控的物质要素的产出效率得到提高,那也是进步。这不也是“高新化”了吗?这样节约、低成本地实现了升级和发展。
但今天,我们很少去研究发展的成本,只说产出了多少GDP,但是从来没想过要拿到这个GDP我们投进了多少,买来了多少,不看发展的成本到底有多高,这与科学发展观是背离的。
技术进步是升级市场做透也是升级
新沪商:再说“产业升级”。我们一般认为技术装备进步了、产品更新换代了,就升级了。您是怎么理解“产业升级”?
张晖明:我们通常把升级理解为“硬升级”。比如手机,我们过去用大哥大,今天用3G,都不脱离具体形态,是使用价值的升级。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企业更多在比拼装备的技术含量,结果升级就变成了不断“买进”新的设备和技术。
但往往我们在没有把某个产品的市场做透的情况下,就“心无旁骛”地投入升级了。比如,把桑塔纳2000升级到桑塔纳3000,这叫做升级。但是,为什么今天“普桑”还很有市场呢?因为普桑的市场还没有做透。当然,不是说不要做新的产品,而是要处理好新和旧的关系,要处理好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是否能匹配。
上海的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在这个问题上要反思,就是有没有把产品的市场做透。本世纪初时,对上海产业发展阶段的判断认为,上海在全国是工业化比较早的城市,因此工业发展必然表现为在轻工业基础之上发展重工业。于是当时大家都冲着莺化工阶段去了,去做石化、汽车、钢铁,而没有把轻工业的市场做夫做透,结果原来的轻工业都做没了,老字号一度全军覆没。这给我的启发很大。升级是什么?技术更新是升级,而市场做透也是升级。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对产品的依赖度提高,这是永远的市场。所以对于升级的理解不要只在装备技术含量、规模上去思考,应该在市场做透,规模做大和消费者信任度提高这些方面思考,这样升级的内涵才完整。
产业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化
新沪商:再说产业化?
张晖明:“产业化”,是市场化、规模化。当然规模化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是要市场化,科技创新要与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你的创新技术最后要为消费者接受,消费者无论从物质意义或者心灵意义上对这个产品有了享受。如果没有这些,怎么能说是产业化?换句话说,要把高新技术转化为设计,转化为产品,转化为营销方案,转化为消费者行为的改变,这才是完整的对创新的理解,对产业化的理解。
我们现在说产业化,好像只是追求能不能做出一个产品,但是不管能不能用。企业说,我可以做出来,但做出来后这个新产品是否有市场?在有市场的情况下,又是否能完全跟上市场发展的节奏,从而做到把市场掌控在自己手里?这些涉及到商业模式能力,市场操控能力,特别对产业节奏的理解能力。所以产业化不是简单的产品化,还包含着市场化,规模化,和消费者购买行为之间的匹配。而我们现在考核企业创新能力就是新产品产出
率,这脱离了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这往往会对企业产生误导,结果产业化变成为时髦而时髦,为产品而产品。
“为”与“不为”政府角色如何扮演
新沪商:在前不久召开的浦江创新论坛上,经济学家吴敬琏无不忧虑地指出,眼下在科技创新领域,由政府出面分钱、分物、分人的做法仍然相当普遍政府将“为”与“不为”的概念混淆了。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晖明:说到政府和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关系,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不能直接帮助企业去做决策。但正如吴老所说的,现在政府在帮助选项目,甚至选技术路径。我们通常对政府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但是回到现实中,政府一定是某些具体的产业部门。到具体部门的时候,又涉及到具体当事人的利益。政府“不为”就是不要直接帮助企业选项目,选技术路径。项目来自哪里?来自市场。市场谁最先感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定是企业。所以要尊重企业。
但现实是技术创新在某些领域某些时段,碰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巨大障碍。我们作为学者,开始理解并不深刻,但是接触了一些企业后,感触就很深了。有的企业说,你不要认为我这个技术好,我这个技术应用起来是很难的。因为一旦使用我的技术,就意味着把人家的技术颠覆了,就意味着把别人的前期投入全都泡汤了。这个时候就有某种力量出来阻碍创新技术的推广。政府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在标准的认定上,应该考虑全社会在什么时候把这个技术标准采用了,而不是直接参与选择项目。
企业创新要有变失败为财富的机制
新沪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现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企业为何陷入创新的两难境地?
张晖明:我们的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处于不同市场的“位势”上。我们的企业处于劣势,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走在前面。第一,发达国家企业内再生产资金循环是围绕着成熟产品的投入产出,围绕着拓展市场的投入产出,围绕着研发的投入产出,西方企业在这几个循环之间已经产生了1+1大于2的效应。尤其研发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支持了企业长期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研发投入的现金流有高额的回报,不仅表现在产品上,还表现在一些具有专利技术标准的收费能力和受益能力,所以研发中现金流的投放之后回报是倍加的。在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起步阶段,研发阶段的现金流是净投放,研发成果的回报至少在5年之后,而我们令天的企业忍受不了,但是国外的企业已经熬过了这一阶段,经受住了这个考验。它的研发已经是一个可以带来高回报的投入。
第二,研发项目选择的技术风险。技术选准了没有?当年日本人在模拟信号技术上做得不错,坚信这个产品有生命力。但美国人做数字信号技术,结果数字技术战胜了模拟信号技术,日本人全军覆没。这就涉及到研发着力点的选择、方向和路径问题。
第三,选了某个项目后执行中的干扰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风险。也许选了这个科研项目但最后不成功,这就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全都白白流失了。从企业行为意义上说眼前的投入是白自流失的,但是如果有一个好的创新体制,这个白白流失恰恰是企业创新中不可回避的经历。因此需要研发团队的稳定性,审慎性,敏感性,通过自觉意识来积累失败的教训。有一些企业是专门使用经历过失败的人,希望将这些人把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变为财富,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机制。
但是我们今天的企业没有这样的机制。第一,团队不稳定,经常发生跳槽的问题,这与激励机制有关系。第二,心气浮躁,这是文化积淀的问题,企业创新需要持续跟踪所形成的信念、文化、团队合作精神和对某些问题的经验性、敏锐性的累积能力。我们现在讨论核心竞争能力,它是一种“默会”知识,就是“不能言传的知识”。这是研发团队要形成一定的默契,甚至是领军人物使一个眼色,就能理解他的意图。
要做到这个境界,就要很热爱很投入事业,还要给员工合适的报酬,要有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而我们今天对研发激励机制是不够的,往往是谁权力大谁就能力强。
“不断改悔”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
新沪商:现在一些高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认为做实际问题研究的是下里巴人,档次不够;而一些在SCI和NATURE上发表的高精尖论文,却又离现实问题太远 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张晖明:一度确实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做产学研结合是低端的,不是国际前沿的。如果你是关注现实问题比较多的人,那就会被认为是下里巴人。这是没有处理好社会总体分工。一个社会创新的体系,有最前沿的国家队,也有注重实际应用的地方队。即使在国家队里也可以分成理论型和应用型。社会要有分工,有一批人做学术研究,高精尖,但是有一批人集中精力做国民经济主战场需要的项目。
但是今天的学术界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为学术而学术,非常学究气。有报道说,中国的学者参与国际会议,有著名的“3S之说”:见了面“shake hands”(握手)和“have a smile”(微笑),然后坐下来就是“keep silence”(沉默),不说话了。我们的科研课题来自哪里?一定要来自实践,而不只是头脑里。今天我们看到很多的成果是文化的积累,是有学术意义的。但是一种学术如果不能对实践有解释力,有指导意义,那只是起到了对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延续的作用。
新沪商:对现实问题的关照是您的偏好,这与您个人经历有关吗?
张晖明:我在农村5年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1973年我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待了5年。人心好像天然具有向善和向上的天性,当时我在农村生产队带着一帮年轻人做病虫害防治的时候,就开始琢磨为什么人家的地产量高我们的产量低,这也是一个初始的经济学的思考。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已经是农村基层的骨干,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了。
进了大学,我的老师蒋学模先生,做的是现实经济理论的研究,他总是说要“不断改悔”,今天用时髦话说是“与时俱进”,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今天我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对主流经济学的很多东西我们要学习,要理解,但是把这些理论用于中国的实际时却不能照抄照搬。所以我有一种强烈的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对实践产生干预指导的思维取向。现在我一边做专业研究,一边也积极地与创新第一线的企业对话,成为几家企业的独立董事,参与到企业治理中去。
xxx、男、35岁,现任平xxxx有限公司质管部副主任,兼生产部管理副主任。主要负责xx公司质量管理工作、ISO9001:2000标准的贯标和推行5s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近几年来,在公司大力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之际,xxx同志勤于学习,严于律己,强化管理,工作中他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足迹。从全面落实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到推行的5s精细化管理,他都是认真负责,精心组织,严格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一年一个台阶,质量管理工作连创新高,2004年xx牌产品荣获“xxx优质产品”,随着5s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成果更加显著。
一、创新体制,开拓前进,争做学习型员工。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易成公司,为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近几年来,xx公司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创新,推动企业创新工程的主旋律。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热潮和创业激情,促进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xxx同志积极响应公司号召,投入到创建学习型企业和争创学习型员工的活动中,在公司组织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的学习时,他结合公司和岗位的实际情况,撰写了论文5篇,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点。他认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是基础,只有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展。他知道,创建学习型企业和争创学习型员工,不是单纯的学习培训,而是要全面实施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是根源,通过学习要不断改善思维模式,激发创新动力,冲破自我设限,实现自我超越。
自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创学习型员工以来,xxx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自动自发》、《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5s推行实战》、《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ISO9001:2000标准》等书籍,他汲取了优质的精神食粮,为公司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很多优秀的管理理念,并运用到质量管理工作中。他学以致用,以理论联系实际,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起草了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相关体系文件,达10万余字。文件颁布实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经xxx认证评审中心专家组的审核, 公司ISO9001:2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符合ISO9001标准要求的有效性、符合性和适宜性,顺利通过了xxx认证评审中心的认证。验证了xxx同志所花费的心血,充分地体现了他学用结合的成果。在创建学习型企业和争创学习型员工活动中起了典范作用。2004年,xxx又根据公司发展现状以及新情况,适时地对ISO9001标准体系文件进行了修订换版,并于当年通过了xx省认证评审中心专家组的复审换证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公司ISO9001标准的持续贯彻落实。
xxx同志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检查体系文件在现场使用的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现场指导质量管理工作,他时刻都在宣扬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传播新的思想。他定期组织辅导公司内部审核员、班组长以上人员学习ISO9001:2000标准,并亲自讲课10余次,参加人次300余人。他每年组织内部审核两次,全面审查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及时纠正体系中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尤其是在处理产品质量事故上,他从不手软,一是一、二就是二,责任一追到底。他深知,质量就是生命,不重视产品质量就等于毁掉了自己的饭碗。因为,市场不同情眼泪,更不可怜弱者,客户也不允许产品质量有问题。一切按程序办事,这是他做事的原则。他工作之余随和可亲,工作时又认真、严谨,对待质量工作非常严格,管理上不讲情面。他业务上要求自己做精、做专,学习上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力求将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
二、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争创知识型员工
公司2005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公司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夯实管理基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力推行5s精细化管理”。
引进5s精细化管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课题,一个新事物的推行将遭遇各方面的阻力,习惯的东西大家都不想去改变它,一旦要改变,抵触心理很大,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任务又落在了肯于创新,富有开拓精神的胡言周同志的肩上。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领导交给推行5s精细化管理的任务完成好,前期计划的安排必须周全,实施措施必须得力有效。
1、推行5s精细化管理,培训先行。他根据5s精细化管理推行的前期需要,申请公司购置了1套5s精细化管理光碟,5s精细化管理书籍20余本。他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一是采取组织广大员工分批集中观看光碟专家讲座,加强对5s管理知识的理解能力。二是要求利用班前会、周四例会和专门时间学习5s精细化管理书籍,并抽出时间去各单位监督指导学习的效果和进度,并要求每个人写出心得体会,全部张贴在5s管理公示栏内进行交流学习和提高。另外他还要求各单位充分利用黑板报和xx通讯大张旗鼓地宣传5s精细化管理,使其在公司内形成一个庞大的推行5s管理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推行环境。为了推行计划的实施,他常常加班加点熬到深夜,认真研究5s管理实战技巧。白天在班上还要组织培训学习,准备推行前的相关事宜;一边还要监控公司的产品质量工作,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最繁重的是编制推行前的计划、措施和步骤,少有疏忽,可能推行工作将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他根据5s管理书籍的内容精髓,结合公司的实际现状,凭借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编制下发了《推行5s管理实施计划》,完成了5s精细化管理活动的检查标准。在现有的生产现场管理基础上,逐步向前推进。5s精细化管理活动顺利展开后,进一步规范了现场、现物,提高了管理水平,资源得到了重新合理分配,物流管理更加畅通,更加便捷,质量和安全工作更有保障,各项工作效率更高。
2、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今年4月份,xxx同志又编制下发了《推行5s管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了以夯实基础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员工素质为指导方针。本着生产现场秩序井然,物品摆放规范,工作环境舒心的奋斗目标。5s精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xxx〕同志带领5s推行检查评分小组,每星期二、五组织两次全面检查评分。分数实行百分制,逐条根据下发的5s管理每个阶段的标准进行对照检查,看实际运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每次检查后及时在5s管理公示栏上进行评比公示。每月底进行分数汇总考评,对推行5s精细化管理分数最高的优秀单位公司给予500元的奖励;对推行5s精细化管理分数最低的落后单位发黄牌“加把油”警示;年底对推行5s精细化管理得分最高的单位给予2000元的奖励。制定措施的得力,带来了5s精细化管理推行的顺利,一点一滴的进步,一个又一个成果,有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更有xxx同志的辛勤耕耘与科学管理。一方面表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检查评分机制,对每个单位来说,竞争平台是一致的,只要努力争取,树立全员正确的5s精细化管理观念,严格按照5s精细化管理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切实地去落实和维持,就能取得好成绩,成果就会显现出来。
他经常对同行的5s管理检查小组成员说:咱干的就是得罪人的活,但我们凭良心,用公平、公正的一颗心,不偏不向,以事实为根据,以标准为准绳,符合规定标准就好,不符合标准就扣分,只要我们坚持原则,大家总会理解的。另一方面表现在检查评分过程中,看到和遇到的不规行为或事物,他就会找到该部门的负责人进行磋商,共同研究对策。对屡次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单位,他将会在每周的5s管理检评会上提出问题进行剖析。不让问题积累,不让参评单位管理者思想滑坡,遇见问题不妥协,不让步,而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创建活动结硕果,鼓足干劲再攀高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
一、引言
众所周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对企业决策及发展皆具有重大意义。煤炭企业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与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及前景不相匹配。在许多煤炭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中,重视战略制定而忽视战略执行,看重财务成果而忽视长远发展的现象比较突出。此外,随着社会上对于煤炭企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煤炭企业在承担企业公民行为方面面临着新的压力,这也要求煤炭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在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上有所体现,以回应社会各界的呼声,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口碑以适应更长远的发展。所以,如何改进目前煤炭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构建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煤炭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平衡计分卡(BSC)理论是绩效管理理论中两种前沿性的绩效测评理论。平衡计分卡关注实现短期与长期的平衡、外部与内部的平衡、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结果与动因的平衡。就这一点来看,它的引入恰恰可以用来解决煤炭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如何引导国有煤炭企业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煤炭企业科学管理和进一步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二、煤炭企业绩效评价所面临的行业特殊性
平衡计分卡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思想。由于不同的行业有明显的区别,如果企业在引入平衡计分卡时没有重视行业差异性,而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势必会造成平衡计分卡与组织的愿景、战略脱节、与管理流程脱节。因此,煤炭企业业绩评价中引入平衡计分卡之前,要首先分析行业特性,对常规的平衡计分卡做适当修改以适应本行业的现实状况。煤炭行业作为资源依赖性产业确实有其自有的行业特性:
(一)其绩效不仅关乎本企业的经营成败,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炭资源属于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资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民生产生活。长远来看,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第一能源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会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煤炭企业首先要把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作为自身首要社会责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所以,这一特性也应该在企业绩效评价提醒中有所体现。
(二)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重生产轻治理的数量速度型道路。众所周知,煤炭的生产和利用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影响,其中三废治理是煤矿生产首当其冲环境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煤炭开采与加工改变当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赋存状态,造成了地面塌陷等地理地质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到了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这一特性也引发我们思考,煤炭企业的绩效指标除了财务指标之外,是否有必要同时关注其对于社会环境的责任。
(三)安全问题突出
近几年来,煤矿重特大事故频发,成了煤炭行业的心头之痛,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煤炭企业的形象。此外,劳资关系问题比较突出也是煤炭企业的特点之一。煤炭开采工作具有脏、苦、累、险的特点,相对恶劣的生产条件,复杂的员工结构,更需要企业践行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我们由此判断,把安全问题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
(四)销售方式和客户关系较为特殊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也是生活必需品,其销售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此外,煤炭的销售主要依附于煤炭销售洽谈会,煤炭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政策和大环境影响。对于某些煤炭企业而言,他们都有较固定的客户和需求,与客户的合同一般是一年一签。通常情况下,煤炭企业必须先满足订单的需要,才可以向日常的零星客户提供临时销售业务,因此,尤其是到用煤旺季,往往会出现一些零散客户无法购买到相应煤炭产品的现象。正是这种原因导致了煤炭企业现有的业绩评价指标中极少会出现客户指标较难体现价值。
三、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煤炭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煤炭企业有其典型的行业特色,这也给煤炭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定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每个煤炭企业,不管其规模大小、体制如何、经济效益好坏都有其现行的绩效评价标准,但是多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都不能很好地反映上文所述的行业特性以解决实际生产经营中的难题。所以我们引入平衡计分卡的思想,针对煤炭企业设计一套系统均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着积极并深远的意义.
(一) 现在很多煤炭企业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体系是2006年4月7日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第14号令)和2006年9月12日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该评价体系是针对所有企业综合指定的,并不具有行业针对性。煤炭行业绩效具有上文中所述的各项特殊性,导致考核过程中指标不够有针对性。煤炭行业良莠不齐,从企业体制到规模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构建一套具有行业特色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二)近年来,煤炭企业受到不少关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质疑。社会对于煤炭企业高绩效的期待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为社会提供煤炭产品、创造经济价值,而是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一些煤炭企业为了回应社会各界的呼声在自己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个别增加了针对性的条款(如保护环境等),然而这些条款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以很好地回应社会对于煤炭企业的要求。所以,构建一套标准统一、涵盖全面的绩效考核指标对企业也存在现实意义。
(三)现存的煤炭企业考核指标的普遍问题是:更多地关注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重视不足;重视当期绩效,而忽视了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因素;重视国家、政府等某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而对消费者、员工、社会公众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呼声不够重视。这种种问题都体现了现存煤炭企业的考核指标缺乏系统性和均衡性,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平衡计分卡的强项。
(四)国内现有指标虽然多而泛,但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有些不足。随着竞争市场的全球化,对企业的各项指标都提出了更为国际化的要求。所以,本指标体系中融合了一些国际通用指标(如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作为平衡计分卡中的二级指标来增加考核指标与国际接轨程度。
因此,本文基于以上思考,结合煤炭企业的行业特征对平衡积分卡常见的四个方面有所增减和改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套煤炭企业的综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改良后的针对煤炭企业的平衡计分卡包括三个层面的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当前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四、煤炭企业的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平衡记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75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经典的平衡记分卡主要从四个维度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考评,分别是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以及学习与成长维度。这四个维度分别包含了股东的财务要求,客户的需求,企业内部管理过程的要求和企业学习与成长方面的要求。每个层面大约有4-7个指标,一个平衡计分卡的指标总数大约有25个。
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维度主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考评,通过财务层面的考核,可以对企业的短期盈利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客户层维度主要是对从客户的视角对企业的表现进行考评,内容集中于客户所关心的问题,反映企业在市场中为客户提供价值的大小;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主要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运行水平进行考核;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对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考评,客户层面和内部业务流程层面的考评指标体现的是企业的当前竞争能力,而学习与成长层面则是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评。
本文设计的煤炭企业的平衡计分卡同样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财务维度、外部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如下图所示:
(一)财务维度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也无可避免的,煤炭企业也不例外。财务指标能够全面、综合地衡量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平衡计分卡里,其它几个方面的成果最终也必将反映在财务指标上。由此可见,财务维度是其他三个维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煤炭企业通常的重点关注点有三个:财务效益、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所以我们选择“年销售额”、“资产收益率”、“吨煤成本”、“会计年度资产负债率”、“会计年度逾期债务占债务总额的比重”五项作为该项维度的二级指标。“年销售额”和“资产收益率”是衡量企业常用的经济性指标,对于煤炭企业也同样适用。煤炭企业是自然资源开采兼简单加工的生产型企业,产量和成本是保证经济效益的两大关注点,所以 “吨煤成本”也入围指标之列。此外,保证现金流稳定充足也是财务指标应重点监控的内容,在此考量之下,针对企业的债务情况也应设置相应的指标进行考察,所以我们选择“会计年度资产负债率”和“会计年度逾期债务占债务总额的比重”这两项。
(二)其他利益相关者维度
这里我们用其他利益相关者维度替代传统平衡计分卡中的客户维度。这是因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是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复杂过程,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力量博弈最终决定着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他利益相关者维度监控的是煤炭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认可度,所以该维度上我们把眼光集中在煤炭企业员工、商业伙伴、政府、环境资源和社会责任方面。企业员工方面,煤炭企业因为其资源依赖性和行业高危型等特点,一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忽视人的发展,并因此带来了外界对煤炭企业的一些负面印象。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特别选择了“安全设备完好率”、“百万吨死亡率”、“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落实情况”三个指标反映对企业员工的关注。商业伙伴方面,我们选择“吨煤价格稳定性”、“合作伙伴关系稳定性”、“遵纪守法、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情况”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政府方面,“依法纳税”和“解决就业”是企业历来就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中将这两项传统责任保留下来作为煤炭企业该项的主要考核指标。环境资源和社会方面,我们选取“煤矿回采率”、“环保支出费用额度”、“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落实情况”、“其他社会公益项目投入额度”作为二级评价指标。
(三)内部流程维度
要兼顾现如今对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我们将重点关注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工艺改进能力三个方面。首先,生产效率是每个企业都很重视的方面,煤炭企业也不例外,我们选用通用“劳动生产率”进行测评。其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体现了指信息技术对煤炭企业生产、管理、技术与市场等职能的促进功能,我们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指标进行同行业比较评分得出评价。最后,工艺改进能力是指煤炭企业对生产技术的革新能力,现阶段煤炭企业的生产技术处于人工采掘向机械采掘的过度阶段,因此,工艺革新能力指标的设置具有现实性的意义,我们选择“综合开采设备使用率”和“设备投入占销售额百分比”两个指标来量化。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
该维度体现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所以我们可以在员工的开发发展、企业结构的设置和企业文化的引导三个层面保持关注。员工的发展是企业学习与成长的基础,同时,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也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所以我们结合煤炭企业公民行为指标中的“吨煤成本中培训成本所占的比例”来反映。企业结构的设置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操作人员技能等级比例”两项指标来反映。企业文化的引导方面,通过“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这项量化指标和“企业文化鼓励创新程度”这项综合指标在同行业进行比较评分来反映。
通过以上指标梳理,最终得出完整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煤炭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形成了一个经过改良的针对煤炭企业的平衡计分卡,如下表所示: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煤炭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表
需要说明的是,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思想而非统一的评价标准。虽然本文是结合了煤炭企业的行业特性设计的煤炭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由于规模不同、体制不同、经营状况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各企业还是应该针对自身情况,结合自身战略目标对上文的平衡计分卡的指标进行斟酌,最终形成适合本企业的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永林,张朋朋.国有煤炭企业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构想和几点思考[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
[2]李明星,张同建.基于BSC的煤炭企业核心能力KPI体系研究[J]. 财会通讯综合,2010(10).
[3]杨中林,汤鹏.利益相关者与煤炭企业社会责任[J].煤炭经济研究,2009(8).
旅游管理学科错位
(一)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办学依托之间错位
1.单一学科定位与办学依托多学科之间错位
目前我国旅游学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各个研究机构(高校)都在各自原定领域内进入旅游研究圈子,多种学科进入旅游研究,造就“万马奔腾、齐头并进”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旅游专业在中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不合理,一直在单一学科还是复合型的交叉研究领域之间摇摆,在单一学科体制内寻求多重研究的突破和承认。从旅游专业在我国高校院系的实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专业教育是依托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建筑学,甚至依托中文、地质学、交通运输、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等不同的学科背景而不断发展的。旅游专业在诸多学科、院系下皆有分布,既说明我国旅游学科自身发展的壮大,也说明了其他学科发展面临困局与自救。这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经济管理类院系下开设旅游类专业,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二是因该学科在旅游研究和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开设了旅游专业。如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以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三是由于某些相关学科人才需求下降,一些高校依托历史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进行专业开拓的情况,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5](P9~15)等。这种专业的综合性错位既不符合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产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客观反映旅游学的本质特点。依托其他学科永远使旅游学处于从属地位,得不到主流的定位和认可。这种学科地位问题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小而全”的局面,开设课程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是皮毛。而且旅游科研和旅游教育科研滞后,教师难以申请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基金和奖项,难以发表权威性、高层次的旅游学术专业刊物,最后只能在经济学、民族学、哲学等学科中申请旅游课题,在非旅游的刊物上发表“权威”论文等。长此以往,球与边缘化最后将会严重影响高校旅游专业的师资水平、资金投入、院校评估与专业排名、办学层次与质量等,若不能确定旅游学科的定位属性,必将影响旅游教育与科研的发展。[6](P161~164)
2.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同时就业竞争之间错位
中国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迅速。由2000年底统计,全国拥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所有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普通高校)由1980年的4所增加到252所,拥有在校学生73 586人,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09年末,国内的1 722所大学(学院)中有旅游专业(系)的高等院校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开设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881所,在校生45.41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有95万人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其中50万人在高等学府中。①十年时间,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惊人的数量发展,然而质量是否都同样得到提高呢?实际上,每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同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出路也应该不一样。首先,研究生教学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员[7](P10~11)。其次,本科层次旅游专业应培养具有“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的专门人才[8](P8~9)。再次,旅游管理专科是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直到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所以造成不同层次人才同时竞争相同岗位。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就业同时进行,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了学生更看重名牌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或者非旅游管理专业(如金融、会计、财税等专业),进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二级分化现象。
3.旅游多功能与旅游研究缺少基础理论之间错位
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旅游的诸多功能之一,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体现在旅游活动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其与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旅游功能。[9](P13)从对旅游的社会教育系统要素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能够发挥教育载体的功能,并为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导游人员和旅游解说牌是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导游在讲解时存在缺乏生动性、科学性和讲解格调低下等问题;旅游解说牌设计呆板、内容空泛。停留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交流的主要原因,旅游管理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待加强。[9](P19)旅游研究在成果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如何构建旅游研究自身的理论内核尚需突破,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扎实,尤其是在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短期性需求支持下,造成旅游研究成果数量的表面繁荣,实际上研究深度不够,一些关键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没有形成核心的概念与逻辑体系,对于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的语言系统共识较少。[3](P239~248)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中体现的旅游研究倾向为例,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基金项目倾向于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旅游流及旅游行为等,对区域旅游合作主题没有研究或者说较少涉及,旅游统计是研究薄弱环节;社科基金项目倾向对旅游产业竞争力、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等的研究,对旅游流及旅游行为没有研究,而在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旅游生态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乡土聚落景观、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统计、旅游信息等主题成为研究“新宠”;社科基金项目中旅游产业、民族村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休闲旅游、青藏高原旅游等逐渐受到重视。[10](P78~84)旅游具有多种功能已经为人们所共识,研究缺少基础理论,国家项目支持少,旅游多是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借鉴,这种外在多功能和内在少基础之间形成一种悖论。
(二)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人才培养(就业)之间错位
1.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错位
在旅游管理学科中,以应用为主的专业方向比例也明显高于以基础为主的专业方向,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靠旅游规划等横向课题支撑,部分学生和青年教师成为导师规划课题的廉价劳动力,这样势必削弱旅游基础性研究,导致论文产出、著作产出、纵向课题申请、研究生就业出路等向应用性倾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人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导游员、饭店工作人员、旅行社计调等层面,更不是学旅游管理到饭店“端盘子”等传统偏见。许多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步伐,滞后于市场需求,依然只是停留在导游、餐饮、饭店管理等传统层面,缺少会展与会务管理、商务旅游、景区精细化运作、旅游产业融资、遗产旅游豪华包装、智慧旅游、金钥匙饭店高层管理、高尔夫管理、会所管理与业务运作、政府接待与旅游陪护等新业态。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结构不科学。部分课程因专业方向分化缺乏有效综合,甚至大量课程内容陈旧、重复,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比重偏低,学生限于一隅,自身知识得不到拓展,个性化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后出现“难找工作、多人找同一份工作、找到工作难以坚持”的局面,进入社会后工作岗位得不到适应等结果。
2.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错位
与其他本、专科生专业相对完善、成熟、规范化的培养管理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管理则松散得多,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依靠导师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导师招不到高质量学生,另一方面某些专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以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评估、质量监控体制为切入点,逐步推行以校外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制度,改变放任自流为“依法管理”,应成为今后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3.重知识传授与轻能力培养之间错位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薄弱,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虽然也召开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教学改革会议、创新争优学术会议等,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新为荣的意识明显不足,难以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也就难以超常规发展。
4.社会需要与个性泯灭之间错位
许多旅游管理院校(专业)忽视了学校、学科的既定特色与形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一味地追赶潮流,与时俱进,最后迷失了发展方向,找不到自我特色,培养出来的海量学生,千人一面。同行对于这种以数量培养取胜的方式认可度不高。例如国内某高校一次性招收6个旅游管理本科班,一次性招100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有些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在职研究学员,以3~5万元/人学费搞创收,批发硕士学位证。这种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培养人才质量的办学方式,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旅游管理硕士点、博士点成为挣钱的工具。
5.效益与培养成本之间错位
据笔者调研所知,大多数学校未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各培养机构处于无成本核算体系的运行管理之中。尽管近年来实行完全国家拨款、委托培养、自筹经费三种类型的经费分担改革,但仍未摆脱经费短缺的困境,完善和拓展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是当务之急。
理顺旅游管理学科的错位,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一)确定旅游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旅游专业的“核心”学科地位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适合于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11](P6~7)旅游学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应拥有一个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规范化的专业结构。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规范化包括一级学科(旅游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学专业)以及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地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与区域经济等)等在内的旅游教育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6](P161~164)旅游专业不是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它应该在目前的学科目录体系里体现更多的包容性,旅游专业应该成为横向联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与消费、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综合管理等,纵向联系个体旅游行为、社区旅游、区域旅游、全球旅游新论等在内“核心”学科。
(二)明确学科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然而目前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通病,即笼统单一,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崔伯(Tribe,2001)指出,教育项目中课程设计是关键因素。旅游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面向旅游企业,也要考虑到旅游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12](P442~448)。也就是说旅游教育既要考虑实际意义,又要考虑到技术意义。优秀的旅游课程设计的最终得益人将是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同时学生也能受益匪浅。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教授很多经营层面的知识,但很少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13](P291~295)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注重课堂教育,但严重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邹益民(2002)指出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实验设施不足,饭店方向的学生在进入饭店当实习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14](P44~46)我国的旅游教育课程往往是基于老师擅长的领域来设置,其实理想的课程设置应当是根据设计好的课程来寻找相适应的老师。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这在学生的知识构成上清楚的反映出来,造成行业需求与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了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教育项目中应当保证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课程设置的目标中,应当包含基本的技能、相关实践、相关知识以及如实际操作准则等。[15](P16~24)应该在旅游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体现学术差异和就业差异,学位与理论依次递增,同时从实操层面到学术理论层次也应该双向递增,避免学术与就业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