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3 03:07: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欣赏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21-2
音乐欣赏课不同于普通的音乐课,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在音乐欣赏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以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传统教学仅仅让学生依赖于课本上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内容的学习,只能把学生带入枯燥无味的文字怪圈当中,使学生逐渐失去想象中音乐对他们心灵的启迪和感情的抒发。加之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在课堂上要么冷眼旁观,要么思绪游离,整个课堂变成一潭死水。原本轻松活跃的音乐欣赏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论课,那么如何让音乐欣赏课 “活”起来呢?
1 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的音乐作品
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不同于中学或中专,笔者是在一所非艺术类高等职业学校当音乐老师,授课对象是18-19岁的高职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热诚活泼、富有生气,情绪昂然,加之在如今信息日新月异的世界里,这群90后每天都在接触新新事物,脑子里总是有些奇特新颖的想法。因此笔者在选择音乐作品的时候大胆舍弃了教材中许多过于陈旧的作品,补充了一些当代的甚至是流行的音乐作品,比如,在上《民族器乐曲》的赏析时,我没有给学生听课本上的《江河水》而是从网上下载了二胡、大提琴和乐队合奏的周杰伦的作品《台》的视频,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的还跟着轻轻哼唱起来,听完后我问大家有什么感觉?有的说二胡婉转的音色把这首作品演奏得非常凄美动人,还有的说用二胡演奏的《台》让人有想哭的冲动。看见同学们已经对音乐作品和乐器音色有所感悟了,我就总结道:“《台》这首作品运用了中国的民族调式,颇具民族特色,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作品。正如有的同学说的民族乐器二胡音色婉转柔美、西洋乐器大提琴的音色浑厚深情,两种乐器一高一低、一唱一和,各具特色又相互配合,把原本就很凄婉的旋律演绎的更加动人,甚至让我们有了想哭得冲动,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 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删减
我校所用的教材主要以列举谱例为主,配有少许的介绍和赏析,作品与作品之间缺少联系,同学们学起来总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抓不着要领。因此,笔者整合了一些内容,每一个章节都以一条主线贯穿,比如,《中国民歌》这一章,笔者以民歌的定义、特征、类别为线索,向同学们介绍民歌、聆听民歌;《管弦乐曲》这一章,笔者将教材上的谱例重新进行了分类,按音乐史发展的顺序每一个时期为同学们挑选一首代表作。笔者认为每一首作品都象一颗美丽的珍珠,这些散落的珍珠需要有一条绳串联起来才能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知识才能被同学们接受和吸收。
3 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多媒体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了教学中。所谓多媒体,就是利用电脑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位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如果在音乐欣赏课中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那既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只有文字乐谱没有声音图像的缺陷,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在备课时笔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从网上下载了《艺术人生——化蝶20年》的视频片段作为本次课的引入部分;在幻灯片中用表格的形式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协奏曲的曲式以及《梁祝》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利用音乐编辑软件将“爱情主题”“三载同窗”“抗婚”“楼台会”等有乐句剪辑出来;利用影像编辑软件从著名舞蹈家黄豆豆表演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剪辑出“嬉戏共读”的场景;从徐克导演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剪辑出“哭灵投坟”的片段,所有的音乐影像素材全部以超链接的方式编入幻灯片。课堂讲授时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每一个小标题串联,逐一展开影音片段,内容丰富却不显得凌乱,充分调动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和想象。从《艺术人生》的视频中同学们了解到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从音乐片段“爱情主题”中同学们不仅记住了旋律更明白了这段在整个协奏曲中的重要地位;从音乐片段“抗婚”中同学们分辨出了低沉的铜管和哀婉的小提琴的音色,并明白了这两种乐器分别的指代……整整一堂课同学们的思绪随着梁祝的故事或紧张或激动或喜悦或悲伤,丝丝入扣的音乐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将他们带领到了想象的天堂。本堂课也产生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4 调动艺术通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展开音乐联想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欣赏完全可以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准确的调动通感,我们需要提前给学生们进行较详细的作品介绍,给学生多听几遍音乐作品。
反思中,我感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近几年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影响较大,民族音乐未能在教材上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乡土教材更是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熏陶。”
这段话犹如一阵春风,于是我尝试着把家乡宜黄流传的艺术形式引入音乐欣赏课,使课堂变得亲切与活泼。
在宜黄县,有一些民间艺人多年来始终钟情于民间艺术,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高中的孩子已经懂得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了,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宜黄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形式资料,并剔除糟粕,再条分缕析分成民歌、戏剧音乐、曲艺音乐、吹打乐四类,运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记得当我第一次让学生学唱宜黄民歌时,孩子们感觉新奇与新鲜,顿时兴味盎然。宜黄传统民歌绚丽多姿,分山歌、茶歌、船歌、灯歌、儿歌、生活音调等多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山歌有《卓望山上》《采花要采心》《十八妹子》《长工歌》《什么弯来弯上天》等,流传于城郊桥头、河东和棠阴等地。茶歌有《二月采茶》《妹妹上山采细茶》主要流行于蓝水、黄陂一带。船歌有《划船调》《渡船调》等,主要流行于城郊潭坊一带,灯歌《打龙灯》,儿歌《猫咪做饭灶上坐》,生活音调《哭嫁》等,流行于县内各地。民歌的曲调与歌词情感基本大同小异,音调则与本地的语言有关。
在欣赏中国京剧时,我通过介绍、分析、对比、学唱等手段,把“宜黄戏”介绍给学生。
宜黄戏是江西古老剧种之一,宜黄戏班在明朝时就很出名,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戏班演出的,因此有“宜伶”和“宜黄子弟”之说。现今流行的宜黄戏,究其根源,可以回溯到明朝的西秦腔,西秦腔几经宜黄艺人改革,演变成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宜黄腔,原始、平直、拖腔少而短,念白则采用“宜黄官话”上韵,现保留的剧目有《四国齐》《龙凤阁》《八仙飘海》等。
学生们通过对宜黄戏知识的了解,以及对宜黄戏片段的欣赏和学唱,对家乡的戏剧产生了深厚了兴趣。特别是当孩子们知道近年来许多专家对宜黄戏历史考查论证,认为京剧中“二黄”源于“宜黄腔”时,均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在欣赏中国曲艺音乐时,我结合课本中的曲艺内容,把宜黄流行的几种曲艺形式如:道情、清音、莲花落等融入教学,通过介绍、欣赏、对比、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宜黄本地的艺术资源。
道情,俗称话文。演唱者用手拍竹筒蒙膜的一端,有说有唱,行走于街市小巷,献艺于茶肆酒楼,其中流传于抚州地区的“打麻哇”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民间歌谣。
“打麻哇”意即“胡说”,通过违反常理的“瞎说”来逗人开怀,如:“六月当中就大打霜,白霜皑皑就结冰棱罗,六月当中水拜年,板凳爬上壁,尘灰打烂锅哟!冷水淘饭就气呵呵,呃……”
“打麻哇”虽用夸张手法来惹人发笑,但背后隐含嘲讽世间丑恶的意思,故受老百姓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模仿“打麻哇”的节奏,自编自创反映校园生活的段子在课堂展示,赢得师生们的一片喝彩。
在宜黄,有很多乡民都会演奏笛子、二胡、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吹打乐和锣鼓班的用途也很多。宜黄的吹打乐曲有《到春来》《上小楼》《小开门》《花园会》《四合对》《哭皇天》《四季调》《划花拳》《十番锣鼓》等,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或为灯彩、花船活动伴奏。
【关键词】陶冶情境相融激发共鸣
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的音乐老师,任重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成果,我们必须转换教育旧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音乐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入情法,培养学生聆听的好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小学欣赏教学课堂,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串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我还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二、利用动情法,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小学生的知识面和联想还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音乐课堂的情趣。
三、创设情境法,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共鸣
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悦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四、妙用情感法,让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相融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在以上这既有区别又无明显界限的四个环节中,“情”是贯彻其问的主线。抓住了 “情”,就等于掌握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纲”;,也就等于掌握了顺利完成音乐欣赏教学任务的胜券;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荚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总之,上活小学音乐欣赏课,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的表现,自由的发挥,让童心飞起来!要上好堂音乐欣赏课是不容易的,只要我们音乐教师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与探索,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色彩斑斓、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兴趣 想象力 创新思维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和对音乐的鉴赏力,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欣赏课应有意识地进行这种陶冶。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讲授,忽视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教学,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聆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热爱音乐、喜欢音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才能引起他们的听觉注意。
1.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倾听很重要。教参常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完整地聆听全曲,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在完整倾听时,我总是让学生身体放松自然,而不要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让他们闭上眼睛,身体可以自由地随旋律进行轻轻摆动或是不动。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进行全面的体验。
2.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电脑制作音乐课件,在视觉上给学生新的感受,将视听相结合,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音乐作品,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能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更形象地接受音乐知识,调动其积极性。如第十四册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学生对教学内容非常陌生,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的鼓乐,非洲的舞蹈,从直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喜爱非洲、热爱非洲音乐的情感,从而让他们融入音乐,选择自己想听的非洲音乐欣赏,进一步体验非洲音乐的特点。
二、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聆听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记得一本书里面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正是富于想象的时段,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如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时,我首先展出一幅草原的挂图,让学生从图画中感受到辽阔草原的魅力景象。然后讲述了《嘎达梅林》的故事,板书曲式结构。聆听中学生通过想象和体验,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感受。在乐曲演奏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感受到了辽阔壮观的草原景象,体验到牧民们骑马奔驰在草原上与敌人搏斗的情景以及牧民们穿着节日盛装,在皎洁的月光下载歌载舞,赞美幸福的生活的情景。,好多学生跟着旋律唱了起来,有的还跳了起来。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与音乐融为一体,展开自由的想象与表现,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实践,并逐渐善于聆听。
三、开展创作实践,在聆听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活动。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使其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全面提高。为使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欣赏《龙船调》这首湖北民歌的时候,在第一遍聆听之后便将这首歌配以清新的、生活气息很浓的舞蹈动作,并示意学生跟着这首歌的节奏,按歌曲的内容大胆地参与进来。沉闷的教室顿时活跃起来,有男生扮艄公,女生扮过河,直至全班学生都融入进来。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惊叹: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这么丰富!表现能力是这么强!
四、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欣赏音乐,而且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及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音乐欣赏课又成了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知识的课,当然音乐还是主要的。在上初中音乐欣赏课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
五、对教材灵活选择与运用
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尤其要注意作品的旋律性。有时还要选择些课本之外的作品,也可以结合课本要求给学生欣赏流行音乐,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欣赏视野;甚至还可以选用一些有特色的地方音乐进行教学。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副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那么如何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呢?以下是我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所总结的一点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充满激情,培养欣赏感觉
过去的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上音乐欣赏课是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要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认真的去备课,创设情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以热情感染学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丰富的情感是艺术教学的先决条件,是音乐教师重要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支配自己,把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人不能没有情感,传递情感艺术的人,更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多种手段,激发欣赏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音乐欣赏课《在钟表店里》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各种钟表,看它们的样子,听它们所发出的声音,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钟表走动的动画感受钟表店里热闹欢快的气氛。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用课件重复播放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他们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
三、肢体语言,表现欣赏情绪
《乐府诗集》中《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在课上,我认为学生可以以身体为“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律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例如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时,我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运用肢体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四、发挥想象,提高欣赏欲望
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姿多彩的。
在学生欣赏《小背篓》这首歌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妈妈的爱”,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了妈妈的温暖,我就想为它取名为‘妈妈的爱’。”这个名字虽然和歌曲的名字完全不一样,但我能感觉到,这位学生是用心去听去想了,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五、学唱曲调,体会欣赏感觉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从而引起兴趣。例如:欣赏《四小天鹅》时,让学生多次欣赏乐曲,找出相同的节奏型及旋律音调,感受每次出现的相同及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在能够唱出主旋律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四小天鹅》舞蹈的欣赏,学生都不自觉地跟着音乐唱了起来,充分体会到节奏及旋律变化所构成的不同音乐形象;感受到整齐划一的舞蹈韵律及不同的“小天鹅”的形象。
六、打击乐器,丰富欣赏色彩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心理;兴趣
音乐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它可以缓解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出现,使心理得到平衡。“它使人在音乐营造的美的氛围中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能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能培养人的气质与风度”。因此,音乐课一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课。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实现对音乐美的判断与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
初中阶段的音乐欣赏其实是让学生学会体会音乐之美,了解音乐所要传达的意思,了解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能正确比较和评价音乐,并以音乐为载体,了解其传达和表现的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音乐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音乐欣赏课呢?
一、把握学生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进入初中阶段,学生最大的目标是中考,学生面对着三座大山:家庭、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
1.不平衡性。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3.自主性。他们自信而自尊,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才能,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他们已不满足父母、教师的讲解或者书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
4.进取性。初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5.闭锁性。初中生不像儿童期那样,经常向成年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常常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对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秘密。
另外,初中生对社会的许多不公平现象难以理解,他们的人生观、人生目标不确定,导致其心理压力非常大,校园暴力、自杀等事件频频发生。所以初中音乐欣赏课,在他们看来是“放松”心情课,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享受课堂,让他们放松心情,陶冶性情。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导入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如果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三分之一了。比如:在上“音乐与影视”一课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什么电影?你们能给我唱几句其中的歌曲吗?”也许只是几句简单的话,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很喜欢看电影,影视歌曲更是张口就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了,自然就表现积极,从而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介绍背景,深入乐曲
曾经有教育学家做过实验,把同一首学生不熟悉的乐曲给两组学生听,一组不做任何提示,而另一组则介绍说这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作曲,由著名乐队演出,并且在很多地方引起了轰动。结果,不做提示的组只有30%的学生记住了乐曲,而另一组则有70%的学生记住了。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不成熟,容易接受暗示,运用好暗示,做适当的提示和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所以,在介绍某一个乐曲时,不要只介绍作曲家和作品本身表达的意思,还可以介绍一些关于该音乐作品的小故事、小插曲。比如:笔者在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就先介绍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讲到化蝶的片段,学生都被这么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这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希望能听听如何用小提琴演奏出如此美的爱情故事。
四、提供机会,展示自我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知识面比较窄,认识事务很浅显,所以联想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为学生创造一切“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这种全体参与,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情绪吻合,教师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3.课堂延伸,引生“燃情”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其审美教育本质的一个特征。
[关键词] 音乐欣赏 欣赏对象 教学形式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 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
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而在音乐结尾部分,描绘小主人苏醒过来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凌乱的“定格”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来不及回玩具箱、东倒西歪的尴尬形象。再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5.小组讨论形式
《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