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4 17:0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服装设计与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服装设计与工程

第1篇

服装设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应具备以下专业知识:1.熟练掌握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2.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4.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5.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6.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7.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8.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9.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10.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能力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着重对以下能力进行培养:1.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2.熟悉服装面料的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新型服装面料的设计、分析和开发的能力;3.熟悉服装产品的技术法规,具有较强的服装产品及其加工材料开发实验的能力;4.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均需要通过在服装企业第一线的感性认识和真正融入其中亲身体会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从而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企业实践环节设置

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将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和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这两大模块的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第一学期一直覆盖到第七学期,每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均配置了相应的企业实践环节,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中,首先通过到服装企业四周的服装工程认知实习使学生对服装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和感性的认识。接着分别有对应于服装结构与工艺(一)(二)(三)配套的服装工艺实习(一)(二)(三),让学生掌握裙装、裤装、衬衫的制作工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然后通过四周的服装工程岗位实习,使学生定岗在企业的岗位上对服装工序和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实习。随后进入与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的职业装课程设计,深入职业装生产企业和邀请企业资深制版师给学生讲解职业装实际制作中要注意的问题。接着进行四周的服装工程见习实习,就某个具体的项目深入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企业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后开始与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配套的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和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与管理配套的工业样板企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在服装企业深入地实习。如此形成服装结构与工艺系列课程的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在服装艺术与设计系列课程中,职业装专项设计与制作和创意成衣专项设计与制作两门课程由于跨越设计与结构工艺两大领域,所以为两大模块所共有课程,也解决了以往设计与结构工艺课程脱节的“顽疾”。礼服课程设计作为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企业实践环节,旨在让学生去礼服生产企业了解礼服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操作流程,实战性和技术性很强。

四、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

第2篇

关键词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多样性创意思维 创新意识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出现转变,从国际艺术设计教学趋势来看,向多元化全方位方面发展,即从过去单一技法和造型训练转向掌握对创意思维的培养。国外对艺术设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较成熟,伦敦艺术大学服装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对前沿学科有着独到精辟的分析与见解;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体现工程与艺术结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教学体制上实行双轨制,一方面对艺术理念培养,训练学生艺术表现的审美感悟,另一方面是作仿工艺,制作产品被厂商订购,直接投入工业化生产。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处于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与同类国外院校相比,学生基础理论较扎实,但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创意思维显得苍白许多。

一、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科学与艺术、人文与理工相融合、实用和审美相统一交叉性的学科,具有文理互补式的教学特点。

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办学趋势和社会需求,国内一些工科院校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虽然办学历史不及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悠久,但工科院校创办服装设计学科有其自身特点与优势,教学特色体现艺术与科学、人文与理工结合。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近千名学生进行调研,结合教学与调研数据结果表明:由于工科院校在艺术类招生中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虽然是文理兼招,但理科学生比例数较大,工科学生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理性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但相对来看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形象思维较弱,缺乏多样性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

二、多样性创意性思维特征与形式

(一)创意性思维概述。

创意是新奇独特的一种创造性意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创意是一种意识,一种意念,一种前所未有的、超束缚性的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二)多样性创意思维形式。

服装创意是一个复杂过程,创意性思维是一种高水平复杂的思维形式,具有独创性、敏捷性与综合性等特征,是多种思维形式复合运动,多样性创意对服装设计来说是如此重要,它包括: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等思维形式。

1.发散与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指在构思时由某一出发点向外扩展,由点到面达到广阔无垠的境界,从而找出更多更新的设想和创意方法,在服装设计构思阶段常常采用,构思是具体实施设计方案的开始,是设计师运用发散思维,对服装整体造型全方位的思考与酝酿过程,在服装设计构思方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它强调放开思路形成一个发散网络,是一种求异思维对问题寻求不同独特地解决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与多层次进行发散思维,将头脑中记忆表象加以拆分、解构、重组、取舍形成新的思维焦点,产生服装设计思路。而辐合思维是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形式,按照“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设计方式,对发散思维提出的各种设想进行筛选、评判与确认,发散思维是提出问题而辐合思维是解决问题。

2.正向与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从思维方式来看,人们依据各自的、习以为常的分析事物方法来对待外界事物,按照一定常规去设计的习惯性思维活动;逆向思维是违背常规的思维方式,把平时思维方式逆转过来思考问题,在人们正常创意范畴之外反其道而行之,起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服装流行趋势和流行周期变化就是一种逆向流行过程,当人们崇尚装饰华丽、造型繁琐的服装,当这一服装风格达到顶盛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从简约朴实中体验一种清新艺术境界,形成简约的设计趋势。从锥子裤到喇叭裤,是由一个极端流向另一个极端,服装里外置换;衣服前后更换;把纽扣设计到背后,它打开服装设计师灵感宝库的钥匙,帮助设计师另辟蹊径,以错位和倒置的创意性思维营造出一种视觉上异乎寻常的新奇,使服装设计者有了更多更大的想象空间。

3.横向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从事物发展中的某一横断面进行比较分析,利用横向思维对中西方服装发展史同一时期的服装现状与不同风格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吸取精华应用到设计之中。如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大师高田贤三,将西方嬉皮风格与日本传统服饰相融合,他在法国开设的小店,成衣以对比明快色彩为主,传统日本图案与西方舒适自由的穿着效果有机结合,令西方人大开眼界,他提出超大尺寸和多层次穿着以立体裁剪为基础的西装设计方法,打破西装严谨与呆板式样。纵向思维是侧重事物发展中的某一历史阶段的比较,了解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现状预测未来,从广阔的宏观世界到神秘的微观世界,从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到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如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他具有艺术家独特气质凭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丰富想象力,将服装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设计出富有变化的服装样式,在服装结构上任意挥洒,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作激情,借助于材料质感、色彩与图案设计,使服装设计扩展到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未知世界。

三、结语

以上多种创意思维开拓了现代时装设计思维模式,服装创作中运用多样性设计思维起到出奇制胜地艺术效果,为现代服装设计开辟新的源泉和无限发展的空间。增强学生创意设计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目的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平.现代服装设计创意与表现[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目前我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分为四个教学阶段:原型及基础理论、裤子结构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这四部分教学分别被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好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融艺术、技术和市场为一体的设计思路,使设计更贴近于生产实际,既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能够把美学与理性科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教学中,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讲授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会了结构设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来检验和巩固;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不讲授服装结构设计。例如服装工艺制作课程主要讲解各个零部件的缝制工艺、各类服装中裁片的组合缝制工艺,不注重与服装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结合,所以学生在学习工艺制作时只学会了一些传统服装的缝制过程和方法,自己设计的服装款式和相应的结构设计得不到实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最终导致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得不到实践的检验,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的作用得不到体现。

为了改变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缺陷,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和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教师要进行沟通。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师在讲授衬衫类、连衣裙类、裤装类、套装类、大衣类、礼服类的结构设计要点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各类服装款式进行结构设计,再通过服装工艺制作课程相对应的学习完成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款式设计得到实现,结构设计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缝制各类服装。增加部分关键的基础结构工艺处理方式的示范与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版型与工艺的紧密联系。把工艺的手针内容调整到结构课上,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边学边做,尽早进行验证式版型练习提供基础的训练;另一方面在目前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把创新思想通过结构课教师(同时担任设计课程)传达给学生。

二、教学方法改革

服装结构课程相对枯燥,如何能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应该实现直观、创新和多样化。

(一)平面结构与立体构成相结合

平面结构和立体构成有机结合是服装结构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立体构成适应形象思维的施展,服装的立体展示亦作为验证结构正确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平面结构需将三维的服装形态转换成二维的平面结构,保证服装与人体的适合度,从中形成结构设计理论。抽象的结构设计理论、复杂的造型形态和人体动静形态三者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是学生学习结构设计类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师通过对人台曲面结构的分析,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段,使二维的平面结构与三维人体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让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客观感性地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造型结构设计理论,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复杂的三维造型结构到二维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结构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可结合样衣在人台上进行示范检验。这样“虚拟+真实”的教学通俗易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立体形象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课堂参与度,主要体现在课堂设计安排的细节上。如课前抽出五分钟时间,请一位学生上来讲服装行业新闻或剖析流行服装款式结构等,让学生每次课前都能了解到时下的服装新闻、业内行情等资讯,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服装结构的兴趣;再如随机在课间安排课堂内容小测试,或请学生上台制图示范等,将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又如教师在讲到服装某些款式和部位结构时,可扫描学生的穿着,结合学生穿着的服饰、课堂实物即兴分析等等。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一)合理的考核方法是建立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保障,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需要创新的考核方法相匹配。给不同分流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兴趣组学生的作业任务相对多,但并不代表对基本组学生放任自流。首先要布置一项基本作业,这是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此外,要求兴趣组额外完成更多的1∶1结构样板,并结合时下流行款式特点设计、打样、制作若干款服装。由于平时工作量多,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60%。为了体现评分标准的公平合理,无论是基本组还是兴趣组,作业评分标准一致,仅对兴趣组的附加作业给予一定的附加分。考核标准以公平合理为基本原则,成绩能够衡量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水平,整个评分和附加分标准细则都在课前与学生共同调研、修改、确认,并且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对于大作业,邀请企业样板设计师或专家以专业的眼光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予以指点等。这种立体的、多方位的成绩评定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心。

(二)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改革考核方式。目前各个服装院校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主要有两种考核方式: 一种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卷面答题;一种是课下完成作业量较大的综合作业。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初期,主要是以使学生理解人体和服装的空间关系,以及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目的。用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可以达到检验学生所学的目的,但在结构设计课程的后期,用这种考核方式就显得太机械。后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仅凭理论试卷很难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通过灵活的、考查面较全的综合作业或者实做的形式考核才能达到目的。当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利用综合作业不用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的漏洞而请人代做的现象发生,各院校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如重修等规定。

四、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的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围绕服装结构设计与成衣工艺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探讨,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满足行业需要、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级服装专门人才。当今是注重创新的时代,时代需要的是拔尖创新型人才,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教授方法和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思考,开拓思维,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除了讲授大纲所要求的授课内容之外,也要与学生分享自己对专业的理解,这种间接的经验与认识可以更加生动和直接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理解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叶青.浅谈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山东纺织经济,2010(08):80-81.

第4篇

一、概述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老年人需求分为物质生活、日常生活照料、健康护理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四类。政府积极提倡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等五有服务,其中包含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个人参与及自我发展需求,是完善老年人福利的参考依据。从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落实政府养老政策的重要前提。了解和把握老年人养老需求及养老供给状况,完善养老供给养老需求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机制,是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的根基。

二、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一)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2013年5月,通过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我市较为繁华的5个社区展开调查。对常住人日中60岁社区老年人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回收325分,有效率为92. 85%。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为:

1.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针对社区日常提供的照料服务,设计老年饭桌、送餐服务、上门家务服务、帮助购物等6项内容。调查发现,上门家务服务(28. 6%}与上门生活照顾(23. 5%}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送餐服务、帮助购物、老年饭桌等,占比分别为17.2%, 15.5%, 10.7%, 4.5%。上述表明,大部分老年人渴望以家庭作为养老场所,并希望社区提供上门服务。

2.健康护理服务:调查表明,85. 7%的老年人最关注健康状况,77. 5%的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上述说明:老年人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以健康为主导的老有所医服务备受现代老年人追求。

3.精神文化生活:现代社会,老年人对其精神生活(娱乐、社交与自我实现等)更为关注。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更重视精神层面,渴望更好的精神生活与先进的社区服务。大于74%的老年人渴望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娱乐活动。男性喜爱读看报、书法绘画,女性则倾向于表演娱乐与工艺等。

(一)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分析。

1.社区基础设施供给少。调查表明,大多数社区均开设了老年活动室与阅览室,但79. 5%的老年人表示面积小、设备不足、内容单调。因此,该类场所的使用率偏低,仅26. 7%的老年人表示用过上述设施,大多数社区未设立急救呼叫系统、社区日托中心或社区老年大学。

2.日常生活照料服务欠缺。老年人渴望社区提供上门家务、上门生活照顾与送餐服务。目前,该类服务基本是老年人自发向家政公司或餐饮企业购置,他们普遍认为价格太高或安全性差。老年饭桌、社区照料室与帮助购物等服务极为缺乏,78. 2%的老年人认为社区未涉及该项服务。

3.健康护理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社区均开设了卫生室,具备了健康讲座或义诊活动,社区也为老年人开设了健康档案。然而,研究表明,选择社区卫生诊疗服务的老年人仅占32%,超过70%的老年人不认可社区医疗技术,认为专业性低、医疗设备欠缺等。约63%的老年人表示,健康讲座与义诊活动太少,每年应超过4次。52%的老年人认为健康讲座内容单调,健康档案无法实现共享。

三、老龄化背景下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体系。这是老年人的最低需求,也是最为基本的需求。1.构建含家政服务、养老院照顾及日托中心等在内的社区生活照顾体系,促进家庭、机构与社区服务的有效结合。2.设立定点与上门服务、有偿与低偿/无偿服务、专业与志愿服务相融合的多元化服务体系。3.构建以高龄、独居及空巢为主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务、购物、应急救助等全套服务。

(一)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构建医疗保健体系。1.加强多形式、多内容的保健知识教育与宣传,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保健意识。2.构建有效的医疗监测体系,将心理健康列入健康档案管理范畴,切实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监测与疾病治疗工作。3.构建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就诊等服务,并同大医院及家庭合作,为老年人提供防治、医疗、保健临等综合。

(二)开展各项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1.开设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图}5馆等社区文体会所,积极举办文体活动,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2.完善老年人教育体系,如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办老年学校,设立书法、绘画、舞蹈等学习班,适应老年人的基本需求。3.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根据老年人特点,积极构建老年人就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四)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第一,应推进社区老年人服务机制建设,如社区养老设施用地、则政支持及用房政策等,并设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划。第一,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强化对老年人娱乐活动、文化教育等场地设施建设,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户外环境。第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社区养老服务人才,提升服务水平。第四,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更多人参与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第5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现代服饰设计不仅与款式、面料、色彩等息息相关,同时也要有文化主张。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代,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结合传统纺织、运用民族传统装饰元素和手工技艺,是现代人对绿色服饰文化的追求。民族传统装饰取材自然、技艺环保,并且元素的造型特点、色彩特征、工艺手法等备受世人瞩目,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现代服饰设计中也有许多民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呈现,但表现手法、技艺单一,几乎都是机械化加工与生产,工艺效果刻板,总缺少一种人情的味道,一些柔性的东西,产品的档次也随之降低。因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应用于服饰设计中,会更突出民族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及服饰的文化内涵。

在工业文明发展壮大的今天,传统的服饰手工装饰技艺使用范围却越来越狭小。在服饰高级定制产品、影视作品中偶有展现,或专业服装院校的教学中有部分展示,而在面向大众的服饰产品中,却因手工技艺产出量低,工艺复杂性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等因素而转换成机械加工制做,使传统民族装饰工艺方法抽繁去简,只保留了部分形式,从而减弱了现代服饰“文化产品”的身份。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不应退出历史舞台,或是以服饰工业化生产的“有益补充”才出现。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延续传统文化、提高服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拓展乡村妇女的就业渠道,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及培养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呈现和延续传统文化,提高服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我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服饰装饰工艺文明,它是古代先民智慧与能力的体现。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织锦、印染、刺绣和缂丝,这些手工艺技法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的主导文化、艺术形式。例如,刺绣是古代女子必学的技能之一,女孩在未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绣嫁妆,包括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传承、发展到清代,服饰手工艺技法的繁华为历代所不及,仅装饰绣法的种类就很多,有平针绣、抢针绣、打子绣、贴补绣、摘绫绣、盘金(银)绣、钉带(线)绣、镂空绣、珠绣、拉锁绣、麦秆绣、包花绣、挖补绣,再加上镶、滚等工艺,方法变换无穷。在服饰上具体表现为15种手法,即补、绣、盘、钉、雕、抽、挑、拚、绗、揽、垫、编、织、钩、印。这样繁多的工艺技法说明我国清代服饰文化注重繁复的装饰,展现繁缛、精致、极尽奢华的服饰风格。现代,这些民族传统装饰工艺手段在今天的服饰中鲜少看见,很多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已经失传或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国家也在积极筹措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所以从文化的视角及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来看,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是必要的。传统民族装饰元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饰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它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同时艺术美、文化性也更加凸显。现代服饰中想要再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用传统的装饰手工技艺才能更契合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才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根源所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当使用一些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时,如刺绣、编织、印染或手工画等,传统的手工技法也会因制作者的不同而产生与众不同的痕迹,这种个人风格充分地体现出艺术的那种不可重复的意味性,使它与其他艺术品一样,具有超出一般服饰品价值的高文化附加值。在当代“手工制品”往往成为“优质品”的代名词,它也意味着购买这些服饰品的消费者属于较高的文化阶层,拥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

2.应用自然环保的生态材料与技艺,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行途径

民族传统装饰通常讲究就地取材、因才施艺、因地制宜,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技艺。例如,产生于少数民族的印染工艺,面料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为主,经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永不褪色,色彩鲜艳,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传统的服饰手工业经营,生产运作规模小,可分散,具有投入资本小、占用流动资金少、生产管理成本低的经济性。它无需复杂的工具设备和生产组织,不依赖高昂的投资和精尖的科技,只要人勤手巧、口传身授或临时培训,再加适当的政策扶持,便可广泛开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经济形势的能源消耗较低,主要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不会产生高污染的废弃物。而且这种产业形态就其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也极具特色,可开发为地方特色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与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产业互相促进,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3.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产业开发、拓展乡村妇女的就业渠道,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发展地方经济

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制作自古以来都是以广大乡村妇女为主的,她们不仅是家庭生产生活的主体,闲暇时还要从事纺线、编织、刺绣等服饰手工艺。虽然她们缺乏知识与文化,但长期以来,她们将民族历史中的古歌、史诗、创世神话等,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传承和传播,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得以在民间延续。因此,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产业以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为主,既充分发挥她们的技艺优势,又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

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生产由于规模小,产品转型快,还可以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实验手段,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势。现在大众文化正在向“分众文化”、“小众文化”发展,这种小规模或个人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新的产品开发、款式设计,也许就会形成新的产业形式或产品领域。

4.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对于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人类手的活动与灵巧性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发育,同时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手与脑的互相促进、转化。当今手工实践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拥有无限的创造性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设计与创新绝不是空想出来的,它是反复实践、反复推敲和修改的结果。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重新发现自我、发挥创造潜能、培养创意思维,改善现代服装艺术教学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可以将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与创意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也不是完全沿袭旧体制与旧工艺,继续制造“历史悠久’的老产品,而是要保留其组织原理、技术原理和资源观念,发展新的生产形势。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相比,服饰手工产业的规模不在大小,而在于其专业性、灵活性、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特色性和创新性。

那么,发展现代的传统民族装饰手工艺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仍以手工缝制或操作为主,但也会根据需求运用相应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例如,南京云锦中的“结花本”技术和织造技术,即使现在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

(2)原材料仍以天然的为主体,但也不排斥使用少量的、恰当的人工合成材料。天然材料虽然环保,但其供应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复合材料在性能等方面有些还是优于天然材料的。

(3)注重产品样式多样化,注重定制者的特殊需求,符合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原则。机制灵活、反应敏锐是小企业的特点。应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细分顾客群,紧跟流行动态,快速更新设计,也会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的。

服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征,体现着个人的审美意识与品位素养,也成为表象世界与意志世界、理性与感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连接纽带。在当代的服饰设计中,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被渐渐淡化、湮没,但它并不是过时的东西,它与现代服饰设计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在共同满足和丰富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在提升内在的精神生活。所以,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植入民族传统装饰手工艺制作的元素,通过传统的手工艺文明表现出一种文化思维和民族观念,表现一种鲜明的个性。借鉴传统创造新时尚,通过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探寻中国文化,深入华夏文明。

参考文献

[1]卢娜,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手工艺的运用及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9(4):145-146.

[2]于政婷,刘磊,浅谈传统手工艺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山东纺织经济,2009(3):91-93.

第6篇

关键词:微型人台;服装设计;课程;教学

近年来各院校一直倡导“工学结合”,强调的是知识的实用性,而通过项目课程将微型人台与服装设计中的相关知识点有机组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现状与背景分析

1.1现状与背景

基于中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高素质、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各高校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绘画技巧与工艺技能外,重点放在专业创造能力的培养,包含设计思维,现代科学的设计理念的培养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践性环节主要以绘制设计效果图并以实物的形式来展示服装设计作品.在制作成衣的过程中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加上时间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实物材料将设计完美的体现出来.往往最后的结果是成衣作品远表达不了最初的效果图的想法,使得“实践”成为空谈.这正是长期以来困扰着国内服装设计教学的最大问题,而在微型人台上进行服装设计创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目前,就微型人台与《服装设计》课程结合的论述较少,其中有严亦红的“后现代纸艺与小人台结合: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强调的是纸艺艺术,且针对的对象是中职学校学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因此在《服装设计》课程的应用中,迫切需要应用微型人台等相关工具来进行研究.

1.2研究基础

(1)服装设计课程为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该课程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其中微型人台的介入,使服装设计思路及方法拓宽.服装设计课程共76课时,分两个阶段开设,与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服装工艺与实验、成衣设计与工艺类等其他主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影响.(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自二年级开设立体裁剪使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中的创作成为可能,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第二课堂学习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训练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我校提供二分之一微型人台给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使用,为该教研项目得以开展提供相关支撑.

2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2.1研究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微型人台的服装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服装教学方法,其中涉及效果图、面料的选择与应用、结构裁剪、制作工艺以及服装设计理念的表达,是一个全面性的服装设计实践过程.它是将原有的服装立体设计,缩减为一个在微型的人台(模型)上进行的微型实物制作设计,使设计者更为容易地从平面效果图的设计转化为立体实物设计,对服装设计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由于微型人体模型的高度只有25-35cm左右,在微型服装设计制作时可用极少的材料来完成作品,同时还节省了创作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利用微型人台可以快速地表达出设计创意,使设计迅速从平面的效果图转化为立体的造型,能够从空间多角度对所设计的作品进行观察与分析,便于设计者更加直观、真实地认识到服装设计的内涵.并且在设计制作时,设计者与微型人台之间形成一种远距离宏观的空间意义.从服装设计对象的角度来讲,设计被微缩了;从设计思维的理念上讲,思维创意空间则被无限放大了.由于本课程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的系统性,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取循序渐进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微型人台的研究有如下优点:①教学中由于打破传统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以完成一个服装产品从构思到设计、制版、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的纵向发展的教学结构,集趣味与实用于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设计与工艺等专业课程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现学现用,其教学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见效快的教学组织模式.②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系统认知,有利于树立科学的设计理念.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快速地进入状态,为其选择及被选择就业方向及单位提供依据,较以往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其技能特点.③因加入微型人台练习的实践教学以趣味性为前提,进而导入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此方法更易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思维.(2)教学模式中教师队伍的建立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模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论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由于作品涉及不同方向和不同方式,因此要求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专业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内容,并有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立体裁剪与服装设计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②教学技巧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③教师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引领与教练的作用,因为教师如何管理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路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该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的关键.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技术方面的引导,对学生的设计、制作,要随时了解、把握学生实践的进度节奏,尽可能地提供材料来源渠道的信息,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的联系.(3)教学模式中学生素质的培训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功开展,需要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案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确定好设计方案后将设计意图通过微型人台裁剪并实施出最终效果.要求在整个过程中运用多种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配合学生完成设计与创作,因此调动师生的创作热情比较重要,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改变传统观念,加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配合该教学模式中各个阶段的要求.②运用该教学法,应要求学生能够独自规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和工作内容.③拓宽学生获取资料信息的途径,如除了相关专业教材、书籍以及电子书,还可从市场调研中获取一手信息,有效利用网络媒体、教学平台等资源,以及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来获取信息等.(4)结合校企合作下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利用微型人台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设计与实战能力的培养,该教学法和项目课程的融合,把知识点设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这样通过一个或多个项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所需部门工作,减少相互磨合的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符合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模式是在实际项目环境下完成的教学,是对该教学法的升华.譬如项目成员中以真维斯杯等项目课题而设计的服装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成绩.

2.2目标

(1)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能够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快熟悉相关业务的能力,减少入职后的实习时间,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3)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法始终把所学知识紧密地串连在一起,如传统手工、图案处理、工艺、立裁、制版等,围绕主题展开想象,使学生的设计意图在开始工作时“一触即发”.

2.3解决的问题

(1)解决各学科之间的链接问题,让呆板孤立的课程片化作整体知识链,避免知识的缺失与重复.(2)改变以往“教师———学生”的“教———学”单向的理论输入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丰富第二课堂,把知识点设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工学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3)解决学生“学不能致用”的瓶颈问题,通过此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毕业时直接进入企业的所需部门工作,减少相互磨合的过程,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实用,符合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4主要特色

(1)实现教学模式的整合.将服装设计以及微型人台的创作结合,使学生对立体裁剪、服装材料、服装结构、成衣设计与工艺等专业课程做出系统认识.所以该教学法能打破传统课程界限,融合多门课程知识,实现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2)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为基础,培养适合现代服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服装设计与结构工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注意相关课程的渗入和承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3)该教学注重过程的管理,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企业需求,融合横向项目课程设计.让学生对服装流行趋势、市场、裁剪、技术及工艺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结合设计能力与实战能力的培养,减少入职周期.

3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效果

如下图1为学生作品,以海星为灵感源进行的面料再造设计及微型人台上的服装设计.将海星的灵感源进行多种设计表现,有加法和减法,以及运用填充、镂空、手绘等加工工艺,增加了服装的艺术表现力.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微型人台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高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了各学科之间的链接问题,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时知识的割裂,增强了系统性,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秀凤.“微型服装”设计在服装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中的应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1.

〔2〕严亦红.后现代纸艺与小人台结合:中职服装设计课程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2.

〔3〕郭文君.关于服装设计课程启发式教学的思考[J].品牌工作研究,2012,2.

〔4〕石磷硖.微型服装的动感空间设计[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5.

〔5〕吴晓菁.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运用[J].纺织科技进展,2007,1.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服装材料,服装设计,设计理念,服装语言

在无数年传统的设计理念中,材料学是设计师必备的课程,服装材料一直是制约和引导设计师设计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服装材料作为服装本身最直接的载体,从诸多方面影响着设计作品的最后效果。原始文明时代,人们着装能使用的材料是有限的,树叶、兽皮等原始材料都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后直接着身。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服装材料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原始材料不断演变成后加工材料,织物、合成纤维、化学纤维等服装材料不断涌现市场,给了服装以不同的表达方式,人们的思维观念在服装上得到了更大的体现。不同的材料诠释着不同的服装语言,材料的机理往往也限定了服装最后的成衣效果,给了服装设计师一个导向,但同时也限制了服装设计的思域。

在时代的变迁中,不同时期的服装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烙印,希腊和罗马文明中优雅、流畅、简洁的时代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洲14世纪中叶繁琐、高贵、华丽的宫廷着装一直影响着现代的设计师;以及中国大唐盛世时期百花齐放的服装文化在世界服装文化史上都影响深远。在这些设计中不但体现了当时的经济、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工业文明,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服装材料的再创造,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不断革新了服装材料的外在形式,开阔了服装设计的视野,让服装的表达形式更丰富多彩。

20世纪中叶,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人类文明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演变,工业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绚丽的图像处理技术逐步升级使服装超越了地域和空问的限制,设计趋向国际化,这给了服装设计师一个全新的平台,天然织物、合成纤维、化学纤维已经满足不了服装设计师们对艺术作品的追求,服装材料走向多元化。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并给予充分的实现,对于设计师来说已不再是天方夜谭,设计师利用先进的设备与工艺,更大限度地改变着材质的外观,为了让设计作品更加生动,设计师们把其他领域的技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中,水洗、磨砂、漂染、旧处理、甚至是烧烙、焊接、模制等等,使许多材质重放异彩,服装设计与服装材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纵观国际服装史,凡优异的设计师在设计理念和材料的后处理技术中均有独领之处,约翰·加里阿诺的建筑风:注重服装的结构,在人体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设计理念诞生了多种服装式样。三宅一生的褶皱风:褶皱之美是其设计作品中的要点,设计作品所选择的素材通常不拘一格,外观造型自由而奔放,他的作品常常来自未知的源泉,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设计的服装形态差异很大,但总是充满个性的灵光,带着无拘无束的解放感。“坏小子”亚历山大·麦克奎恩的颓废风:对于典型的时尚无政府主义者麦克奎恩来说,咄咄逼人的挑衅是其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胡塞因·查拉雅曾设计出一款可以变成桌子的裙子,只需要按一下弹簧。Junya Watanabe的衬衫只能让人歪着肩膀穿。比利时设计师马丁·马吉拉体现了忧郁的北欧人的审美特点,在他手里,解构作为一个非学术意义上的术语,给我们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审视极端主义时装带来一丝睿智的色彩。这些人无一不是思想解放主义和材料后处理中的佼佼者,他们广泛运用不同材质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打破了地域、时间、文化、材质和设计领域之间的束缚,更清晰的表达了服装语言,明朗化了设计风格,异军突起,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迅速占领服装市场,演绎着一场又一场服装大戏。

中国评论家杨世杰曾说过:“一般好的设计就是三个范畴,一个是时代性意义,一个是机能性,再来是造型。不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还是家具设计都一样,都具备这三个范畴。而时代性意义表现得最彻底、最完整和最及时的可能是服装设计,因为它不断地在吸收时代的讯息,不断地从时代讯息解析出一个理念表达出来。”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服装设计师们像海绵一样迅速吸收着时代气息并把他们扩展到服装语言中,他们已经不再仅仅看着材质寻找灵感来设计服装,观念和材料共同推进着服装事业的发展,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体现。设计理念和设计材料共同成为了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设计方向大致可分为一下四种:

一、 运用纯天然织物材料诠释自然设计理念

时代的进步为人类的生存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污染和资源的枯竭已经开始威胁到人们的生活,绿色环保材料被重新提倡,纯天然服装材料在花俏的服装市场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简洁、优雅、干净的设计风格被很多人喜欢和接纳,简约风格让人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很舒服,可以缓解快节奏生活中的压力,相信这种设计风格在未来的服装设计中仍将继续发展。

二、 强调理念,加工或寻找新材料诠释设计思想

新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强调理念设计,曾经高高在上的世界级大品牌如纪梵希、迪奥等纷纷放弃原有的纯高雅路线,代表设计师约翰·加里阿诺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风格,甚至是改变原有材料的特有本质,让独特感十足的设计风格占据主流市场,设计师们开始求新、求变,打破以前的束缚,寻求细想解放,让人们从服装语言中重新感悟世界、感悟人生。

三、 打破原有的结构设计,运用结构重组诠释自由设计

多年来,人体工程学对服装设计的结构设定了一些特有的规律,服装毕竟是为人体服务的,它最原始的功能性就是遮体、御寒,所以尊重人体工程是设计师们一直注重的服装设计特点。当一种结构被多年运用以后,难免会产生腻烦、叛逆心理,设计师们开始寻找新的结构特点,打破原有工程学的特性,进行结构重组,主要体现在褶皱和省位的改变。

四、 仿生、跨领域模拟设计

从制作飞机开始,人类始终羡慕生物界中其他生物的生理机能,服装设计中对仿生学也相当热衷,并对设计领域中的其他设计方向展开模仿。桌子、椅子、吊灯、建筑物等等都成为服装设计中艺术形态展现的对象,让人们的思域大大扩展,设计思路空前开阔。

服装材料艺术已经渗透到服装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头饰、首饰、包饰、鞋饰和化妆,服装材料的创新必须站在新的高度,采用新思路,实现多维设计,发挥服装材料的独特魅力。未来的服装设计方向应是突出表现个性为主的独特风格,同样起关键作用的服装材料的创新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服装设计与材料设计相得益彰才是未来服装的发展趋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推动,从而为引导时装潮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服装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童晓晖,李 一. 浅谈服装材料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J]. 纺织科技进展.2008. (4)

第8篇

关键词:装饰艺术;现代服装设计;影响

前言:

装饰艺术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启蒙老师,两者在发展历程中相辅相成,虽然完全独立却相互影响和互不分离。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服装设计是装饰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因为无论是中国具有传统性的装饰艺术,还是西方具有古典性的装饰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深刻鲜明的呈现,是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的具体展现。服装设计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比较深远,其不仅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象征体现,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一方面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服饰文化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是适应人类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例如:唐朝时期的服装精致多样,其样式和设计展现着唐朝崇尚胖为美的社会文化。另外,服装文化伴随着社会文明的繁荣而发展,从男耕女织——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这些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服饰的发展逐渐丰富多彩,而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也逐渐深远。

一、服装设计与服装艺术的定义和联系

1、服装设计的定义

服装设计涉及心理学、市场学、美学、材料学、色彩学、文化学、工程学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服装设计的过程较系统,主要包括构思设计对象、绘制实际图像、完成效果图、剪裁缝纫服装等环节,而这一系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服装设计,因为和衣物制作不同,服装设计要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从而实现实用性、个性、美观性的集合。

2、装饰艺术的定义

广义范围的装饰艺术是指艺术地修饰。装饰一词在西方源于17世纪,而中国则在5世纪至6世纪时期便已出现,主要指依附于主体的雕塑或绘画工艺,这种艺术形式不止包括对形式美装饰艺术的追求,还包括象征性和抽象性。狭义范围的装饰艺术是指根据形式美的规律抽象变形地对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形式美的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的整理加工中装饰艺术使用了节奏、韵律、秩序、统一、平衡的形式规则。

3、服装设计与装饰艺术的联系

在某种程度上,装饰艺术是依附服装设计的,因为装饰艺术要展现美感必须依靠服装,例如:新时期的彩陶装饰是变形夸张的图形,这种装饰艺术给彩陶带来了艺术美,服饰的装饰也是一样,尤其是当今时代,现代服装设计和装饰艺术更是密不可分。在服装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装饰艺术和服装设计虽然完全独立,却一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二、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1、装饰艺术影响着服装设计的理念

艺术家创作时,先从生活中择取生活素材,通过加工制作创造出艺术形象或者文学形象,而创作时期的思维活动便是形象思维的具体流动过程。从古至今,服装设计的灵感丰富多彩,来源于民族文化、生物学、社会文化等的缩影和影响,因此装饰艺术影响了服装设计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影响主要包括艳丽色彩、夸张造型、环保意识等思维形式的应用。

2、装饰艺术影响服装设计的实践

在服装设计的实践中,服装设计的灵感已经不再只是传统的抽象思维和自然事物,而是装饰艺术的灵感,例如:摩洛哥靠垫、中国龙图腾、巴布亚屏风等,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服装设计直接使用的素材,因而服装设计的一大亮点便是直接现实性。从根本上而言,一方面装饰艺术的成熟发展使灵感来源可以直接在服装设计中使用,而另一方面设计师又使用装饰艺术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三、服装设计中装饰艺术的应用

1、服装设计中装饰艺术的色彩使用

由于色彩给感官的作用鲜明直接,因此服装设计的色彩使用是重点内容。色彩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中自然属性比较固定,因为生理属性的作用使人类在色彩反馈方面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而随着社会变迁,色彩的社会性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内涵,甚至地域不同,色彩社会属性的意义也会不同,因此装饰艺术中的色彩具有丰富性,尤其在服装设计中,色彩应用对服装的心理效果、视觉效果、文化特征等都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2、服装设计中装饰艺术的材料使用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中材料的使用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原料选择从开始的树叶草皮和动物皮毛发展到丝绸、棉麻、雪纺、皮革、呢绒、牛仔等材料,材料的发展丰富了服装设计的原料选择性。同时,装饰艺术上的使用材料也在逐渐发展,主要有石器、贝壳、木材、绳索、金属等,由于这些原材料具有天然属性,因此装饰艺术展现出粗糙、莹润、透明、细腻、奢华等丰富视觉效果,而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的思维重组,使服装设计中出现更多的时代感和个性化作品。

3、服装设计中装饰艺术的图案使用

广义范围的图案是指事物的结构色彩和造型样式,服装设计中的图案是指具有艺术性的装饰纹样,服装设计的图案主要有人像、动物、花卉、风景、抽象图形、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按照杂乱或者规律的形式在服装上进行排列布局,从而使服装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服装设计的图案使用更加便捷灵活,因此更多的服装图案衍生出来,而服装的装饰文化也更加丰富多彩。

四、讨论

服装设计和时展紧密联系,根据服装的特点可以对时代的文明程度、科技水平、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进行判断,例如:中国文化具有礼仪性和保守型,而西方文化具有可塑性和开放性,因此两种不同文化在服装体现上具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可见,装饰艺术和服装设计的关系研究不仅属于艺术范畴,更是探究人类文明的演变历史,通过对装饰艺术和服装设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和时代个性,从而发现冰冷文物和文字下鲜活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姚姗姗.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佟子健.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14):122-122.

[3]车岩鑫,王健.装饰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意与表现[J].纺织导报,2014(7):110-112.

[4]秦寄岗.现代材料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0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