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5 15:01: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司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国内投资环境也日益完善,外商直接投资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从实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流入导致了生产活动的增加,这就直接带来更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行业结构来看,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的制造业是外资流入的首选行业。1999—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制造业投资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其中2004年和2005年投资制造业比重高达70%以上。从每年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的具体数据也可以发现,自1999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的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资产占该行业总资产的比重,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利用FDI的国别来源分布、在华投资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等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模式。其具体表现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期,FDI的来源国(地区)主要是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地区所占比重最大。根据2002年数据,当年香港在中国大陆地区直接投资占亚洲总量的54.84%,占中国全年利用FDI的33.86%,远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在华投资额。外商直接投资在华地区空间分布体现在东部地区数量多、中西部数量少。形成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地区)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旧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和制约,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或限制或制裁,这一阶段外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由于利益驱动和技术限制,早期进入中国大陆地区的FDI主要投向了一些污染密集型产业。中国从1992年开始明确向市场化方向改革迈进,发达的欧美日等国家对中国的投资额开始不断加大。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和阶段,其国内产业也不断处于调整和升级阶段,发达国家也就抓住发展中国家市场开放的机会,将其国内的部分“夕阳产业”向国外转移,其中中国就成为一个主要的转移地,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形成了中国所谓的“产业承接”。然而,这种所谓的产业转移模式给中国国内带来大量的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家或地区利用直接投资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疯狂地大肆掠夺中国的一些耗竭性资源,或者掠夺中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如开采矿石等),或者基于保护其国内环境而其国内又需要某些高污染产品,将投资主要集中于污染密集型产业,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当前中国地域空间上的FDI进入的“二元结构”格局,其主要原因不仅由FDI来源国的国别差异而造成,也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关联,还与中国对不同地区实施的差异对外开放政策有关。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环境污染直接受到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技术的影响,污染排放与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重污染化同向变化,污染排放与环境技术反向变化。FDI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某种程度上的重污染化,因为外商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一般以污染度较高的工业为主。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低,接受外商投资一般也就定位在包括大量重污染型产业的工业上,对于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发达资本输出国或地区利用FDI疯狂从中国大量掠夺一些耗竭性资源(如开采矿石等),或者集中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些外商将在本国已经淘汰的高污染环境的技术和设备想方设法转移到中国境内,造成了中国的环境日趋恶化。由于跨国公司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高额收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污染产品生产上的国际比较优势也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诱因。尽管中国政府也在不断强化环境治理,十报告首次专门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理念,首次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但是人们担心的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污染转移”问题并没有解决,有的行业还很严重。如我国工业主要污染排放指标(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工业二氧化硫)从1992年至今基本上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其中,工业废气持续增长,在1992—2010年间增长高达479%;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在1992—2006年间快速提高,增幅达到69%,随后出现缓慢下降,相对于1992年依然增长41%[5]。工业废水在有效控制之后,排放基本保持不变,这凸显了政策选择对污染排放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沿海地区是中国加工贸易的重镇,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其环境也日趋恶化。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的《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报告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于“严重”超标。全国范围内,遭受工业固体废物危害与生活垃圾危害的耕地已经达到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的粮食已经达到120亿公斤。全国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和沙化。全国七大水系均遭受污染,全国90%以上城市水域严重污染,有50%城市缺水。2014年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联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表明,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16.1%,其中污染点位轻微为11.2%、轻度为2.3%、中度为1.5%、重度为1.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林地为10.0%、草地为10.4%。从污染类型看,无机型污染占比大,有机型相对次之,复合型污染占比较小。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工矿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生产等活动。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污染事件频发,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根据《2012跨国公司中国报告》:2006年6月33家在华知名跨国公司因环保违规违法而被国家环保总局曝光,主要有超标准排放废水的上海松下电池公司、超标排放污染废水的长春百事可乐公司、主体设施未验收私自投产的上海雀巢公司,还有3M上海公司、德国诺尔起重机设备等公司。上述案例仅是在华跨国公司涉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冰山一角。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来,大部分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基本由中国企业来生产,然后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贸易或者出口,而将污染留在中国,造成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
二、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
第一,外商投资过度进入制造业是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FDI与引进制造业投资同步进行,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从1999年开始就不断增加,在2004年和2005年时,制造业占比已经达到70%以上;之后,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处于下降状态,到2012年降到43.7%(见表1)。从FDI在华的产业分布看,引进外资中大约有60%进入制造业,给外商带来的88%的FDI工业增加值来源于污染密集型的产业,其中30%属于高度污染密集型的产业[8]。从“三废”排放量来看,制造业带来的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其废水排放量已经占到工业排放量的79%;废气排放量占到63.7%;废弃固体物排放量占42.1%。从国际竞争态势看,由于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制造业生产扩张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的转移。这也说明外商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并没有整体上改善环境污染,或者技术外溢不足或者是技术吸收不足。当然,从表1中可以看出,制造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量的比重自2006年不断下降,到2012年比重已经降到43.7%。这也反映出中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与升级,第三产业处于上升态势,对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效果。
第二,环境标准的国际差异性导致发达国家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国际上有《多边环境协议》、《卡塔赫纳生物议定书》和《蒙特利尔公约》等国际性的相关环境保护条约。然而,这些条约或者是单边条约,或者是与WTO的有关规定相悖。在WTO的框架内,有关环境保护的协定尚不完善,更没有如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那样的协定对相关方面的明确限定与约束限定。制造业的输出国基本都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这些国家对环保标准的制定有严格甚至苛刻的限制,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对于能耗高、污染严重等行业的惩罚相当严厉,开出的罚单动辄上亿元。但中国对相关污染的外资企业开出的罚单仅为几万元或几十万元,外资企业通过污染生产获得的收益远大于遵守环境规制所付出的相关成本,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惩罚作用。另外,发达国家主要依据本国的产业发展概况,以及国内的基本条件而制定制造业标准,他们不会过多考虑或者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利益。同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推进阶段,这就导致发达国家在其国内发展高污染制造业的成本不断上升,迫使其只好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当然,也有相当的外商投资企业利用中国与其母国的环境标准“压力差”将污染转嫁到中国。
第三,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观,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恶性引资竞争,导致了环境污染的加重。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必须获得相当的财政收益,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行政费用支出的需求。同时为了政治上的晋升极力追求经济增长率。而要在“为增长而展开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选择“资本推动型”发展模式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不断地创造或者改善软硬环境,以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相对于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中国对资本的自由流动有严格的限制,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就会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经济权力,通过“放权让利”的方式以尽最大可能获得外资的审批权。这种基于对经济资源最大化的不断追求,刺激了地方政府追逐外资的利用规模和数量,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对外资引进的疯狂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倾斜式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外资进入基本上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步梯度推进的格局,然而FDI在华地域分布的失衡,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内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东部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基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取得显著的“表面”政绩之目的,往往不惜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突破环境底线,引进了一批技术水平低、污染高、能耗高的外资企业,结果使得本已脆弱的本地生态环境更趋恶化。特别是外资偏向于投资制造业的引资结构更是加大了中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第四,大量“洋垃圾”进口到中国,造成国内环境污染。由于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的严格限制和巨大的惩罚成本,发达国家进行跨国垃圾转移就成为他们处理污染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其具体做法就是将产生于发达国家内部的大量工业与生活垃圾,特别是产生的有害废弃物,通过各种方式转向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这必然给进口垃圾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环境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不断遭受到洋垃圾进口的影响。洋垃圾进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贸易、走私、捐赠等形式,对中国的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主要涉及工业垃圾与危险废物垃圾等。来自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2000年至2011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的垃圾废品交易额由最初的7.4亿美元增加到115.4亿美元,2011美国出口给中国的垃圾交易额占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总额的11.1%,其总量仅次于从美国进口的农作物、电脑和电子产品及化学品和运输设备等。更触目惊心的是,全球每年产生5亿吨各种电子垃圾,其中70%以各种方式流入中国。某种程度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电子垃圾的聚集地。
第五,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高污染产品在中国主要是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与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出口占全球贸易量的一半以上。然而中国的焦炭生产技术与工艺整体上落后于世界水平,技术落后的土焦占有较大比重,我们生产一吨焦炭就要平均排放大约一吨的废水、废气和废渣。随着中国出口焦炭数量的增加,环境污染指数也在不断上升。
三、提升环境质量的应对策略
第一,提升我国治污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先进治污技术引进力度。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污染的根本治理要依靠技术创新的突破。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的改善作用体现在:一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能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更大的产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环境压力;二是治污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可以大大降低治污成本,从而获得有效的收益,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者的治污积极性;三是从环境监管视角看,检测技术的进步能大大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所以,从长远和根本上看,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发达国家具有成熟和先进的治污技术和产品,我们要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就必须引进国际上已有的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环保产业,以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含量,解决我国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增强环保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完善政策引导,大力促进国内清洁生产与循环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
第二,调整引进外商投资的战略定位,注重提升引进外资质量。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必须遵循环保优先的原则,设立产业发展环保标准门槛,严把环境保护关,把能否节约资源和提高环境效应作为引资的标准,大力引进节能减排型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全程环保监管,要对具体的外资项目进行环保评估,并实行严格的生产审查制度和程序,严格限制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高的外资项目的进入。
第三,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领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针对外资过度进入制造业的现状,我们必须改变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领域,应当限制其投入那些技术含量低的加工制造业,鼓励其投向高技术含量领域和能够带动大量相关产业发展和就业增加的基础产业。我国目前使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不同的行业划分为鼓励、许可、限制及禁止类,在未来的产业调整中要更多侧重于环保因素,在限制和禁止类中添加调整部分污染严重的行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在发达国家更加强化对高污染和高排放行业限制的背景下,基于环保理念,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并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控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这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使中国经济朝着“绿色发展”方向迈进。第四,加快完善吸引外资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法规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保护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立法,这造成了利用外资过程中的监管漏洞。我国有关控制外国污染转移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关于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涉及环境风险评估预警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一部法律,即《环境影响评价法》;两部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即《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5个部级文件,即《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境风险评估预警技术指南———氯碱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等。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的时代背景局限,上述法律法规面对现实环境存在各种漏洞,如技术性不强、检验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得监管效率不高。
发达国家针对环境污染和保护方面的立法比较超前,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如美国在环境污染规制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大气污染规制、水污染规制、噪声污染的规制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规制等。美国针对大气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有《能源供应与环境协调法》等;水污染规制法律法规有《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针对噪声污染制定的法律法规有《噪声控制法》等;固体废弃物的规制方面有《固体废物处置法》等。英国首都伦敦曾经被称为“雾都”,这是英国长期工业化发展而没有重视和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基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英国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并逐渐实行了能源结构转换,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伦敦的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达到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伦敦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在于有效的法律手段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我们要科学借鉴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充分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制定统一规范有效的外商投资环境管理的相关法规。第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推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环保的投入占同期GDP比例始终不到2%。根据实践和预测,如果要真正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对环保的投入需要达到GDP的2%~3%。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国家已经或即将启动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污染防治计划。当然,这些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环保投入,其中仅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的总投入预计5年就要达到1.7万亿元,年均3400亿元,中央财政总投资2700亿元。但实际上,2013和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资只有150亿元。
未来几年,投资压力和缺口依然非常大。我国长期以来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的严重匮乏,造成环境污染治理的极大困境。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一方面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更需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和有效的资金配置。在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上,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实力,应该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成立外资企业环保基金,并将这个基金投资的收益用于外资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治理污染的成功经验,建立主要以经济手段调节、行政和法律手段辅助调节的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机制。当然,政府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信贷和融资便利,并给予相当的税收优惠等;要加大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引导消费者在消费中选购绿色产品,科学引导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引导外商投资企业将资本投向无污染行业和绿色等技术薄弱的产业。第六,完善我国的环境税制建设。从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看,发达国家的环境税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税和生态破坏税。环境污染税分为废气和大气污染税、废水和水污染税、废物垃圾税。生态破坏税包括伐木税和地下水税。发达国家通过完善的税制建设及严格征税,对发达国家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对我国来说,应基于环境保护之目的,借鉴发达国家通过税制建设遏制环境污染的有效做法,完善我国的环境污染税制建设。由于征收环境税之目的在于保护环境,作为一种税,其框架应该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等基本要素。从纳税人来看,主要是指开发、使用环境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从征收范围来看,主要是指向那些不可再生资源或者资源存量较少或稀缺的资源,同时向生产中的污染行为征税。从税收优惠来看,主要是对有效控制污染、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等实行税收优惠。第七,实施严格的环境污染治理政策,加大对跨国公司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有效改善环境质量。
(一)企业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大多数文献在衡量企业财务绩效时,都从单一指标进行测度,这样就忽视了公司财务绩效的综合性,无法全面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情况。可以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资产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比率六个指标,参照我国评价较高的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综合指数评价法来确定各个企业财务绩效板块的权重。每个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二)控制变量由于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都会受企业规模大小以及行业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拟以石化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因此把企业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用Ln作为测量指标。
二、样本数据与统计分析
本文以石化行业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石化行业19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除去数据不足的样本后,得到样本181家。选取样本企业2010—2012年的财务列报数据,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锐思数据库,部分数据直接得到,有些根据披露的财务信息加工计算后取得。
(一)描述性统计通过Spss软件对181家石化行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543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每个指标最大和最小值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标准差最大的为净利润增长率指标645.88,反映出不同企业之间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及企业财务绩效有较大的差别,数据离散程度较大。从峰度和偏度可以看出,员工获利水平向右偏的幅度较大,所得税利润总额比指标向左偏幅度较大;除企业规模之外的各个指标的峰度数值都较大,说明指标都是尖顶峰,数值相对比较集中。
(二)相关性分析为避免不同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用Spss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净资产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成本率,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成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企业规模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净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各指标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变量间相关系数最大的为0.345,都小于0.4,属于弱相关的变量,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根据建立的回归方程:由表4可见,调整后的R2为0.811,比较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满意,回归方程对样本的解释性较好。Durbin-Watson检验用来说明残差的相关性,一般DW数值在2附近即可说明不存在自相关性。本例中DW=1.974,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独立性较好,自变量能较好地解释因变量。表5所示的回归系数检验表明,自变量净资产增长率和所得税利润总额比率的t值分别为0.085、-0.123,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932、0.902,说明这两个指标与因变量相关性不大,其他指标与因变量相关性都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把净资产增长率和所得税利润总额比两个变量剔除,再进行一次回归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
三、研究结论
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财务绩效随着各个社会责任指标变动而变动,二者变动方向一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成本率越小,表明社会责任履行得越好,所以系数为负值。
(一)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方面员工获利水平越大,表明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有效,企业财务绩效也相应地增加,即企业对内部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正相关。
在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中,配股和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近日,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对配股和增发新股政策进行了重新规范,进一步降低了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财务指标要求,提高了配股和增发新股的市场化程度。随着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条件的宽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中出现了上市公司积极申请再融资的状况。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减持国有股主要采取存量发行方式,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境外上市公司)向公众投资者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这样,增发新股又与国有股减持直接联系起来。在当前国有股股东普遍放弃上市公司配股权的条件下,配股和增发新股本身都能够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即流通股比例的相对上升和非流通股比例的相对下降。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及其再融资特征
1.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现状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框架下进行的,按照这一改革框架,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按照所有者的性质进行了划分,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都属于国有股权。国家对国有股和法人股有明确的规定,即要保证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控股地位。为保持上市公司的国家控制权,作出了国有股暂不上市流通的初始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国有股控股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股市的二元结构,即纯粹市场化的流通股市场和非市场化的国有股市场。截至2000年12月31日,沪深股市发行的总股本已达3709亿股,市价总值已达48473亿元。但是,沪深股市的流通股仅为1329亿股,占股本总额的35.8%,有2380亿的国家股、法人股和其他少量内部职工股、转配股处于沉淀状态,占股本总额的64.2%;流通股市值仅为16219亿元,占市价总值的33.46%,非流通股票市值高达32254亿元,占市价总值的66.17%。在非流通股份中,国有股所占比例超过80%。
我国向国有股倾斜的制度安排,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呈畸形状态。上市公司股份过度集中于国有股,使得其难以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仍然是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对大股东负责实际上是对国有企业原来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业负责;又由于这种持股主体是一种虚拟主体,它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缺乏内在动力,上市公司的经营体制出现向国有企业复归的现象。另外,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的流动性不同和持股集中度不同,导致了“同股不同价”和“同股不同权”的情况。为了使上市公司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绩效,股权结构的调整有其必要性。
2.特殊股权结构下的上市公司再融资
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融资方式的选择受资本成本影响。对债务融资而言,债务资本成本与债权人所要求的收益率相关;对股权融资而言,股权融资成本与股东所期望的收益率相关。在资本市场发达国家,公司的管理层受到股东的硬约束,经常面临分红派息的压力,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而且由于债务的避税作用,债务成本往往低于股权筹资成本。它们的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一般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即留存收益),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也表现出优先使用内部股权融资的倾向,但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和国有的控股股东普遍不到位的现象,已经严重削弱了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导致经理层过分追求对资本的控制权,其结果必然是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有明显的偏好;再加上上市公司没有分红派息压力,外部股权融资成本即成为了公司管理层可以控制的成本,所以我国上市公司一般将国内债务融资的顺序排列在外部股权融资之后。前几年,由于新股增发比配股审批困难,配股自然也就成为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首选方式。1998—2000年深沪市场A股筹资规模的统计数据,清楚地显示了近几年配股融资和增发新股在我国资本市场筹资中所占的地位。
资料来源:深交所巨潮资讯网。
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配股、增发与其特殊的股权结构有关,但是反过来,配股和增发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配股和增发导致的股权结构变动程度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实证分析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1.上市公司配股融资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从理论上讲,配股是向公司的原有股东按照其持股比例发行股票,如果全部股东都全额认购,上市公司的股权比例不会发生变动。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往往会放弃配股权。因为在国有股股东配售的股份仍是非流通股份的情况下,国有股股东若与流通股股东按照相同的价格配股,容易造成股东资金的沉淀,其结果自然是国有股股东不愿意参与配股;再就是有的国有控股股东在发起成立股份公司时,已经将资产全部投入,配股时根本无力参配。而在非流通股股份普遍放弃配股权的同时,流通股的配股往往由券商进行“余额包销”,所以一般都能够全额参配。在这样的条件下,势必造成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上升和非流通股股份的相对下降。
2000年沪市上市公司中实施配股的有82家,在此其中只有13家公司国有股股东实现了全额参配,其余69家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均部分或全额放弃了配股权。我们对这69家公司配股前后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考察,以分析国有股放弃配股权对股权结构变动的影响情况,并进行了公司配股前后股权结构变动的配对T统计检验,以查明这些公司在配股前后股权结构变动是否显著。
结果表明,由于持有非流通股份的股东放弃配股权,使得这些上市公司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例相对上升,平均上升了5.1%(即0.405—0.354);与此相对应,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平均下降了5.1%;进一步,配对样本检验结果也显示配股前后股本结构变动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1,双尾检验)。
2.上市公司转配股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转配股是上市公司在配股时,国有股或法人股股东将配股权转让给社会公众股股东,由社会公众股股东认购的股份。而放弃配股则是指国有股、法人股股东既不参与配股,又不将配股权转让与他人的情况。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4年4月5日发出的《关于在上市公司送配股时维护国家股权益的紧急通知》规定:(1)有能力配股时不能放弃,以防持股比例降低;(2)在不影响控股地位时,可以转让配股权;(3)配股权转让的限制及通过购买配股权认购的股份的转让办法,均按照证券监管机构的规定执行。中国证监会于1994年10月27日颁发的《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指出:“配股权出让后,受让者由此增加的股份暂不上市流通。”
转配股这种做法在1995—1997年间最为集中,1998年停止。由于国有股、法人股股东转让配股权后,转让的部分不得上市流通,因此,随着上市公司送股、转股和配股的实施,待处理转配股的总数逐渐增大。我们对96家转配股的沪市上市公司由于转配而导致的股本结构变动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能够看出转配股份对股权结构的影响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证券报》公布相关数据整理。
结果显示,转配股使非流通股份(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平均降低了9%(即0.59—0.68),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转配前后股本结构变动显著(显著性水平为0.00,双尾检验)。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配股权还是允许转配为好。这是因为,在允许转配的情况下,股权结构的变动程度要明显强于仅仅是放弃配股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如果允许将配股权转让给其他机构投资者,将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极为有利。
3.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与股权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除配股之外的另一种再融资方式,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沪深上市公司增发了A股。1998年5月,太极实业、申达股份、上海三毛、龙头股份和深惠中5家纺织业上市公司开创了增发A股的先河,之后,新钢钒、上海医药相继增发。1999年,上菱电器、深康佳、真空电子、东大阿派几家电子类上市公司也完成了增发,并且在发行方式上进行了创新。2000年,吉林化工、深招港、江苏悦达、风华高科、托普软件、南通机床等公司进行了增发。到2000年底,实施增发的上市公司已经达到了35家。增发新股与配股的区别在于前者面向所有投资者,后者只面向公司现有股东。增发新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既面向公司现有股东也面向所有新的投资者,在1999年的增发中,还引进了战略投资者的概念。
三、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1.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
有数据表明,目前上市公司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大股东有56%是国有股股东。由此看来,国有股比例过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导向确有相悖之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作为上市公司主要发起人的企业通常可以用20%~30%的资本调动、支配70%~80%的其他资本,而我国资本市场中国家用62%的国有资本仅调动38%的社会资本,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目前上市公司国有股主动放弃配股或将配股权转让,以及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既是相对降低国有股比例的有效途径,也为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回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能够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实证分析表明,放弃配股、转配、增发新股公司的股权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幅度为5%~10%不等,按照我国公司现有的股权结构,国有股占较大比例的公司应能经得起两次以上这样的“冲击”。另外,对于国有资本拟进行战略性退出的上市公司来讲,上市公司利用配股和增发的资金进行国有股的回购或配合增发新股直接出售部分国有股,将国有股的比例降至30%左右甚至以下,保持相对控股地位,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
2.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使公司治理机制更加有效
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影响是不同的。首先,就权的竞争而言,股权集中程度有限或大股东仅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其他股东就有能力影响公司的重大决策,致使经营能力低下、经营业绩不佳的经理得以更换。其次,就监督机制而言,对于有相对控股股东的公司来说,股东具有对经理进行有效监督的优势,在经理是相对控股股东的人的情况下,其他大股东也会因其具有一定的股权数量而具有监督的动力。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来引入其他战略投资者,或利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股权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实现国有股持股比例相对降低,由绝对控股股东变为相对控股股东(笔者认为控股比例在30%左右较为理想),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效率的提高是有利的。
3.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能够实现股权激励
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资料显示,上市公司董事中有近40%零持股,总经理中有20%左右零持股;即使有的董事、经理持股,平均持股量也很低。不可否认,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为数不少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对公司负有重大的责任,这样,如何克服经营者与众多股东利益不一致的现象,如何避免决策行为的短期化,就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股权激励的办法能使经营者处于类似股东的地位,可以促使他们着眼于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一些基本的制度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使得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制度在推行中遇到一些障碍,而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没有符合法规规定的股票来源。如果上市公司利用企业资金从二级市场购买本公司股票,会与《公司法》中“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的规定相抵触;如果不能从二级市场购入实施经营者持股所需要的股票,公司只能将发起人持有的股权转让给经营者,这又会与《公司法》中“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的规定相矛盾;如果在激励制度中使用非流通股份,则又会由于股票不能在市场上变现、经营者不能得到实际利益而大大降低激励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对我国上市公司来说,通过再融资实现国有股的相对减持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实现资本结构优化的设想,对于国有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我国上市公司是适宜的。我国上市公司在配股过程中,可以通过国有股股东放弃配股权、转让配股权等方式使国有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通过增发新股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这样,上市公司在再融资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使股权结构得以优化,可谓一举两得。进一步,我们还认为,再融资过程中的机构投资者参与、投资者素质的提高等因素,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动后管理绩效的提高。
论文摘要:介绍知识管理的定义及特点?分析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和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后提出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物流管理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已逐步趋于稳定和成熟物流信息化更是力兴未艾。但随着个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山化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许多跨囚企业如马十基、TNT.UPS早已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将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小断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竟争力。
1知识管理概述
1.1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日前还没有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囚内外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纷纷提出厂自己的见解。
简单地说知识管理kncnv1o<协mamagcmcntKM是指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延仲以提高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厂}一存能力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无处小在遍及社会厂}一活的各个领域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知识管理惟一的区别在于管理的力法和内容小一样。当然物流企业也小例外。
1.2知识管理的特点
知识管理是一种商业战略而小只是管理}_具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是其实现的}_具和手段。知识管理执行过程中知识的收集、了!<}}、利用、共享、创新都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所以知识管理的发展与信息化的进展程度密切相关。物流信息化管理卞要是对企业运作过程中显而易见的信息如业务资料、数据、报表等显性知识进行处理。而对于那此小明显的信息如员}_个人的经验、想法、特殊技能等隐性知识则无能为力隐性知识小会自动显现出来需要被挖掘这也正是信息化走向知识化的必然。
实施知识管理要有良好的知识共享氛I}}而这也正是许多传统企业的缺陷。企业员}_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实施知识管理也是一样它需要企业员}_通过卞观能动性地发挥来小断利用、挖掘、产厂新知识。管理者要善于解放思想突破l冻III的思维模式和}_作作风小是下达命令让员工呆板地执行而是要激励他们充分调动员}_的积极性让他们卞动参与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来’。员}_将自身积累的知识如经验、教训卞动贡}''''rR出来和其他人分享大家勺_相交流裨辛hl谰漏共同提高。在吸收厂别人有用的成果后再在}_作中通过结合实助、把自己有创意的想法运用到其中实现知识创新。如此小Ikl}Tl环企业的知识结构才会小断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链和价值链。
2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影响
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对于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和变苹早已显得力小从心知识管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厂]一。知识就是力量对企业也是一样知识就是企业继续发展的动力是利润的源泉。具体来讲知识管理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卞要有以下)助面的影响
2.1寻找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实现差异化竞争
价值链是区分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卞要特征也是各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在物流活动中它小仅注重货物的流动更注重资金的流动以实现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价值增值2。实施知识管理通过刊企业现有资源的分析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价值链。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准确把握市场)泳搏及时调整发展力向和经营策略。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细分市场作为近期的卞攻业务和远期拓展的力向。以集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占领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
2.2加强内外界联系信息交流更加顺畅
经济个球化和囚(''''il}贸易的匕速发展对物流企业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提出厂更高的要求也使物流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建立知识管理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加强内部各部门和小同层级之间的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及时反馈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业务操作的出错率。同时物流企业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进行业务信息的传递相勺_合作共同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企业与政肘各部门的1办调也越来越重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企业小但能够及时厂解政)付部门的政策和规划力向也能实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卞管部门进行交流使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谐统一3。特别是和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经常沟通能使企业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2.3优化物流力案提高决策能力
传统的物流运作需要企业之间频繁的信息交换但山于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比较多存在一定的小确定性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实施知识管理以后企业现有的实物资源和积累的业务经验、解决力案等都可以得到充分梳理和归类。客户也可以通过知识管理平台获取帮助知识管理系统根客户提交的业务要求进行分析、组合并自动厂卜成最优案做到及时响应和科学指导。对于系统自身小能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得有益的建议和做出吏加合理的决策。知识管理系统在完成一项业务会立即吏新和升级及时充实知识库与时俱进地紧跟若参后市场发展的步伐。
2.4保护环境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物流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日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个球经济新的基调即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因此绿色物流的概念也应运而厂}一。绿色物流的最终日标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包括产品厂}一少扭、包装、储存、运送、回收等产品的整个厂卜命周期。例如集中库存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但增加厂一次运送的货物量也相应增加厂对燃料的消耗和对道路质量和面积的要求从而可能产厂}一定的负面影响货物的运送时间是安排在自天道路车辆比较多、交通拥挤时还是在晚上车辆较少、交通顺畅时运送}_具的选择是选择尾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汽车还是选择相比之下污染较少能耗较低的火车……5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后通过建立智能化平台可以对上述情况自动做出分析选择最佳的运送路线、时间、车辆等。此外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企业还可以力便地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绿色厂卜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物流技术战略使用新技术、洁净型能源使用环保车辆以及利用(}PS.(}15等高新技术指导和规划物流系统循环物流战略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采取这此战略力面可以保护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另一力面也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6。
3知识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厂新的变苹个球都已掀起厂“知识管理”的浪潮但其产厂}一的时间并小长在管理领域还属于新厂}一事物理论和实践力面也有待完善。保密、陇调、开放及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应包括以下儿个力面
3.1树立理念提高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认知度
要在企业内推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让企业成员知道知识管理是什么对企业来讲有什么影响如何实施。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内部对员}_进行相关培训从概念到特点以及流程让他们在头脑里先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并真正愿意从心理上去接受它卞动参与进来。}_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内得到厂普遍认同推行起来就有厂一个良好的开端。社会是小断进步的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也是小断更新的对员}_的培训小能昙花一现要坚持下去定期举行使员}_的能力循序渐进小断提高。
3.2建立知识网络实现内外部的知识交流共享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卞要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共享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在物流企业中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应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内部网络把常用的专业知识以及掌握这此知识的成员和专家的情况保存在数据库中使员}_能力便地获取和共享。内部网络还应该具备一此功能模块力便成员间使用电r邮件、举行视频会议等7。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可以加强与外部的知识交流充分汲取和利用有益的外部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3重视激励形成知识体系的“滚雪球”效应
员工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动力实现有效地知识管理需要他们贡献出自己的}_作经验、教训、独特的技能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对于卞动将自己的知识在企业内共享的员}_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既可以是物质力面的例如}_资、股权等也可以是精神力面的使他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厂相应的回报在为企业创造厂价值的同时也实现厂自己的人厂}一价值。在员}_功于创新的时候企业可以将惩罚#JL制设定限制明确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可以有多大程度的失误和损失允许范围内的失误可以免除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员}_创新的积极性。有厂员}_卞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企业的知识体系才可能越来越完善。超级秘书网
3.4进行组织结构变苹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传统企业的职能型组织结构是一种集权式的领导在作业过程中过于注重制度化这虽然有益于组织活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却小利于发挥员}_的卞观能动性也使组织失去厂创新的源动力。中一纯事业部组织相比职能型组织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有必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建立现代事业部组织建立专门的知识中心设立知识卞管(:KO"o知识中心在知识卞管的领导下负责对企业现有知识资源进行优化并小断创新提高整个企业和员}_的知识水平。
国网公司下属水电厂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位置偏僻,员工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网公司下属水电厂大都位于偏远地区,员工的视野和观念有所局限,知识结构也偏狭窄。落地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对于塑造员工文化价值观、提升员工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竞争性弱,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国网公司水电厂数量较少,区域划分较为清晰,故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弱。因此,水电厂在管理上需进一步创新,在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从而进一步发挥员工积极性,为企业持续发展添足马力。
3.发电为主,生产属性较为突出。
国网公司供电企业的任务大多为管理用电,服务是其主要属性;而水电厂主要任务是奉献清洁的水电能源,生产发电是其主营业务。因此,工作流程的优化、安全工作的提升都是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完善制度建设,落实国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标准是提升水电厂生产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
4.依水而居,奉献精神尤为显著。
水电厂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依水而居,拦水发电。长期受到水利万物精神的熏陶,水电厂奉献社会的精神尤为突出,反映出了“国家电网”优质的品牌形象。
二、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下属水电厂的落地模式探索
1.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水电厂落地的内涵。
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就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在凝聚力量、激励创新、促进管理、推动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大力传播统一的企业文化,加强领导力和执行力建设,把统一的企业文化融入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渗透到经营管理各环节,与企业管理相融共进,促进公司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观管理,推动公司科学发展。
2.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落地模式研究。
针对国网公司水电厂的文化元素特征,结合朱兰质量螺旋模型展开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模式。朱兰质量螺旋模型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的,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把全过程中各质量职能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其规律性。朱兰质量螺旋模型反映了产品质量形成的客观规律,该模型说明了系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工作环节的落实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是需要逐层深入、循环增长的,本文在朱兰质量循环模型基础上探索出了落实国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科学模式。因此,作者认为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水电厂落地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企业文化传播工作;第二阶段推进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第三阶段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制度、激励体系建设有机结合;第四阶段,按照国网公司统一的品牌建设要求,开展品牌传播工作。这四个阶段的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深化、循环上升,最终形成强大合力,能够有效加强企业文化在水电厂的落地效果。
三、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Y总厂的落地实践措施
1.以文育人,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1.1企业文化宣传有形化、多样化。
企业文化宣传是Y总厂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统一企业文化的首要步骤,其中宣传载体是员工接受、体验企业文化的有形化支撑,宣传方式是员工了解、认知企业文化的方法保证。在宣传载体上,Y总厂致力于有形化建设,重点通过建设生产区、主厂办公区等环境,使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成为“看得见”的文化;在宣传方式上,Y总厂撰写《企业文化宣传实践手册》和《企业文化故事集》、召开企业文化成果会,以多元化的方式广泛宣传国网公司企业文化,推广总厂良好的形象。
1.2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化、持续化。
Y总厂秉持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化、持续化的原则,建立了全员培训体系。在培训对象上,要求全员参与,针对不同对象设置了不同课程;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讲授结合的方式创建职工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机制上,建立了党委中心组、党支部和党员“三级联带”学习机制,促进了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最终打造了一支能学、善学、乐学的学习型团队。
1.3企业文化活动多样化、新颖化。
为丰富科学重建过程中员工的文化生活,Y总厂组织举办了摄影展、联欢晚会、职工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创新性的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劝导员等“青”字系列活动;并开展了先进个人及组织评选活动,推广了企业文化的典型化宣传。
2.以文铸魂,筑牢企业文化落地的根基。
2.1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工作流程。
Y总厂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借助科学重建之机对总厂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按照国网公司的相关要求进行了修订,优化了工作流程,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使得所有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总厂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提升。
2.2健全激励体系,强化落地保障。
为了调动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Y总厂重视建立健全激励体系。一是构建企业文化管理运营机制,按年度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业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基层单位共同推进的责任体系,落实了各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作内容和管理责任;二是健全企业文化激励考核体系,将企业文化纳入对员工的日常业绩考核内容,开展了年度先进评选、优秀员工表彰等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Y总厂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员工践行企业文化的动力。
3.以文塑形,树立国网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
3.1统一品牌传播,构建文化氛围。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Y总厂一是坚持“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全面实施、分级落实、稳步推进、长效管理”的原则,通过“品牌传播年”、“品牌塑造年”系列活动,做到用必用好、用必规范,确保了总厂“国家电网”品牌标识使用规范率达到100%;二是建立健全品牌维护机制,制定了《Y总厂新闻应急管理办法》,加强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舆情监控,切实维护了“国家电网”品牌形象。
3.2践行社会责任,彰显品牌力量。
关爱他人,服务和谐社会,是国网公司企业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Y总厂积极倡导落实这一理念,一是践行社会责任,关注地方民生;二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员工的思想道德和素质水平,将文明创建工作和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村企共建”、结对帮扶活动、共建“电力天路”图书屋等活动,让广大员工用实际行动关心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成长,塑造了总厂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国网公司企业文化在Y总厂的实践效果
Y总厂系统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建设工作,切实将国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以下效果。
1.企业文化落地建设汇聚了精神动力。
Y总厂把统一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文化传播和落地的先决条件,通过多样化的宣贯途径、持续化的培训学习、丰富的企业文化活动,总厂上下形成了浓厚、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干部员工对统一企业文化的认知、认同度,使得统一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企业文化落地建设优化了企业流程。
Y总厂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标准,坚持把标准化建设作为适应形势发展、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按照“三标一体化”管理要求及“三集五大”构建要求,Y总厂以流程为纽带将管理、技术和工作标准紧密结合,重点优化专业工作流程,简化工作步骤,进一步完善了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为支持、工作标准为保障、工作流程为依托的水电站标准化建设体系,推动了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发展的融合。
3.企业文化落地建设提升了员工素质。
Y总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统一的行为规范建设要求,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培训力度,制定了具有Y特色的员工行为守则,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行为指南,促进其变成员工自发自觉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执行力、创新力和战斗力,营造了健康、积极、和谐的人企氛围。
4.企业文化落地建设塑造了优质形象。
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带头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以“六个坚持,六个自觉”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带头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以“六个坚持,六个自觉”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做到深入研究、把握规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服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民主法制、成本效益等理念,不断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想理论创新。在总结经验中探索规律,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广泛深刻变革情况下舆情生成演变规律,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舆论环境和媒体格局深刻变动情况下舆论引导规律,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规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情况下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从政治的高度来谋划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做到明确方向、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提高科学化水平,必须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从政治的高度加强科学谋划,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工作思路、保证措施始终保持前瞻性、增强预见性、体现主动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全会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我们都要明确主攻方向,用心思考,用心谋划,着力推进。结合湖州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做好今年我市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要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突出经济发展宣传,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就要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努力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要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切实提高常态化均衡化水平;就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认真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努力扩大湖州在外知名度美誉度。
坚持以全局的(来源:文秘站 )观念来定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来都是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服务的。服从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党的中心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生命线。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科学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大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中,准确把握科学定位,才能始终跟上时展的步伐。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有围绕大局、服务大局才能有为有位,坚决防止就宣传工作抓宣传工作、就业务抓业务的倾向,主动增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跟着中心走、贴着中心做的意识与能力,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定位更准确、思路更清晰、措施更到位、成效更明显。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觉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历来就是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经受新挑战中向前推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也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改革创新为根本的创造动力。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习惯于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老思维老办法中解放出来,大力推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要适应时展潮流,善于借鉴吸收其他领域和国外有益经验,大力推进观念创新。要适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方位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创新,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适应人们精神需求、接受习惯的新变化,探索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新途径新办法,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赢得群众、赢得人心,常做常新、永葆生机。
石化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大市场,客户和供应者之间的交易频繁而分散;在石化行业,生产商既是供应商又是客户,产品大部分是标准化的产品,而标准化的产品就决定了一个合同可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标准的质量数据来完成,包括合同细节。另外,石化业的产品配送也较完善,这些都为石油石化行业开展电子商务带来了便利。这一点从石化行业的电子商务贸易量在美国居第三位可以得到证明。
一、国外石化行业电子商务主要应用模式
目前石化行业实施电子商务的主要方式是:石化制造企业的网站,第三方网站交易平台,国际联合体。
(一)制造企业的网站
由于化学产品大部分是标准化产品,产品质量规格数据完善,产品交易量大,物流以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各种形式进行,十分符合网上交易的贸易流。所以,大中型石化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时,往往第一步就是建立起自己企业的门户网站。这种门户网站除了提品目录,信息之外,还具有网上在线订货、实现安全交易等功能。例如,德国拜尔公司通过自己的BayerOne网站与客户开展业务往来,除订货外,还可以完成发货跟踪、查询原料安全数据单(MSDS)、化学证明(COAS)、购买历史记录等采购过程。Dow化学公司有MyAccount@Dow,伊斯曼化学等,均可为客户提供交易功能。我国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去年8月15日正式开通后,3个月内就成交了14.2亿元,预期今后每年网上交易可达100亿元以上。
(二)第三方网站交易平台(又称独立电子商务交易网站)
全世界已涌现40多个专门做化工产品交易的网站,现在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部分网站有大型石化制造公司注入资金,但基本上是自负盈亏的独立运营商。PwC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型:
1.交易厅型(主要是商品交易平台),例如CheMatch、ChemConnect和e-Chemicals等。
2.目录型(主要提品及服务信息清单),例如ChemNet、ChemExpo、PlasticsNet、i2ichemicals和等。
3.经纪人型(支持电子采购、拍卖和电子销售),如Chemdex、SciQuest等。
4.社区型(是垂直行业网络的一部分,提供信息、新闻和独立咨询业务),如ChemicalOnline。
(三)国际联合体(Consortia)
从1999年以来,一些主要的传统化学/石化制造商就在酝酿如何面对电子商务浪潮的挑战,办法之一就是联合起来共同创造电子市场。
Envera:由Ethyl公司牵头组织22家公司共创的联合体(如Lyondell/Equistar、OccidentalChemical、Solutia等均在内)。这是为所有成员设计的全球性真正意义上的BtoB交易市场,与全球金融机构、装运公司和其它参与者相连接,从跨国石油公司到客户、供应商,包括分销商、零售商等均可通过这个网站获得信息指南、开发票、进行交易联络等。因此,它们自称是B4B(BusinessForBusiness)。现在已有60家公司表示有兴趣加入,它们代表着23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预计已盈利。
Omnexus:由5家大型石化公司发起的联合体网站,它们是BASF、Bayer、Dow、DuPont和Ticona/Celanese,目标是为塑料模注制品商提品及服务。这个网站2000年10月开通,预期年销售额可达500亿美元。
Newco:由ATOFINA、BASF、Bayer、BPAmoco、Dow、DuPont、MitsuiChemicals、Rhodia、RohmandHass和SumitomoChemical等共同组建,计划在12月份正式运行,现已筹集到1.5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亚洲地区的化工厂商也从观望走向行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4家主要塑料生产厂商共同签署了一份拓展网上市场的合作协议书,策划共同建立网上塑料市场,以保持香港在国际塑料制品市场中的强者地位。
二、典型的石化企业电子商务实证分析
(一)Eastman化学公司
Eastman化学公司的电子商务战略大体上分4个不同领域。业务的50%直接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完成。在这一层次上。客户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该公司的系统对话,以及他们之间的资金流动、商品流动和订单记录将用数字资料的形式处理;另外30%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完成,如Chemconnect;还有20%在完成。此外该公司正致力于开发一个体系完整的第四部分----数字化商业投资环境。该公司在美国投资了大约15个B2B的技术、服务和市场公司。具体见表3。系统与系统的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有重要意义的客户,而其他技术力量或业务量不大的客户则通过网络在公司网站购买。还有一些客户可以通过第三方交易市场或参与拍卖的途径来购买。公司给客户提供这么多的渠道,主要是为了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2000年该公司在网上的销售额已达1亿美元。该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和支持XML标准的制订。
该公司全球电子商务主管认为,迄今为止取得了投资额两倍的回报,节约了大约2800万美元,包括1000万美元的采购INITIATIVES,公司从一个成熟的资本密集产品导向的公司变成客户导向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二)Dow化学公司
Dow化学公司决定2000年投入1亿美元资金和200多人力进行电子业务集成,并期望在几年之内将80%的Dow化学业务转移到电子业务轨道上来。Eastman化学公司特别重视电子商务联盟,它一方面构筑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注资参与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其情形如表4所示。Dow化学公司发现网上采购和动态交易使得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目前的现货交货工业供应方式相形见拙。Dow化学公司的年采购量大约在20亿美元,其中15%~30%可能在网上采购。Dow化学公司还打算在未来几年内将15%~30%的销售额(大于180亿美元/年)实施网上交易。
公司设立e-epoxy网站花费不到200万美元,由3个人管理,能够产生足够的销售来跟上“烧钱”的速度,第一个季度每个月产生10万美元。收入的65%来自新业务,而许多公司只是把传统业务搬到了网上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
(三)德国BASF公司
该公司计划要在2000~2002年花费7500万欧元发展电子商务,目标是在2002年前将至少40%的业务移到网上在线进行,到2005年则达50%。这个公司在原料采购方面每年花销达50亿欧元,到2002年20%的采购将在网上进行。BASF公司手动订货的花费大概是100美元,而采用电子商务后,通过网络的定货成本只有10美元,差错率也大幅度下降,还可以节约因错误而产生的巨大费用。
BASF发现85%的客户行为方法一致,因此该公司提供全球性的标准平台,而其余的15%由地区性公司提供服务;BASF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因为大约200个客户贡献了90%的利润。该公司除了向他们提供e-commerce方式外,还提供ERP-ERP的直接连接。
三、对我国石化行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启示和对策
(一)分析国际上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内外两方面的制约
从企业外部来说,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两大障碍和安全、信用与投资三大风险。网络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网络支付、配送体系和安全认证体系远未完善。社会的税收和关税问题、电子合同的效力等相关法律问题、电子交易的安全问题、消费者权益和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都有待解决和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式尚不明朗,投资风险、信用风险、安全风险也是决策者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从企业内部来说,典型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应该包含如下过程:
构建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最有代表性的是ERP(企业计划资源系统)和门户网站;针对企业经营的三个直接增殖环节,建立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及产品研发管理PLM。
而这些要求离我国石化行业的现实距离还相距甚远。
(二)决策管理机制问题
电子商务要求我们摆脱传统石化企业中央集权式的金字塔型组织,创建朝创造与发展的方向前进的组织。现在要求构筑网络时代相适应的中国石化集团各下属分公司同其下属部门之间的新型关系。集团公司要考虑到所有事业的异同,分别构筑最佳的管理系统,并作为整个组织而制定明确的计划,其下属部门能以独自的方法灵活、自主地进行经营,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地改变事业结构,并确保向心力。企业高层领导的决心和投入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能否取得成功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三)循序渐进,解决人才技术问题
电子商务需要跳跃性思维、发挥创造性、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高的技术开发、编辑制作、经营运作、客户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结算、信息采集、宣传推广等相关人员。必须大力培养,并引进大量专业人才。
(四)重新洗牌,解决网络化集成问题
集团公司必须重组下属企业,改革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业务结构,要根据行业特点量体裁衣,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整合现存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将各网站重新洗牌,在同业、上下游企业间开展贸易和业务协同以信息论的实时交互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实现集团所有企业供应链、客户关系、市场开发等有效管理,将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物流系统及销售系统管理集成一起,并在改造过程中赋予新观念、新规则和新价值,从而实现网网相关,一触即发。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瓜能力、降低企业生产调整的时间、实现客户大生产。
(五)策略联盟,解决生存发展问题
关键词:非正当私有化 行政权力 权力规制
“局部性”公有产权,特指除中央级国企外各地方性国有或集体企业公有产权,以及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或各地方政府等事业单位公有产权。中国局部性公有产权私有化,是指将这些产权私有化或私用。现在国内一些学者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央级国企,似乎只要后者没有出现大规模私有化,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然而,这却是一个错觉——倘若局部性公有产权被非正当私有化既成事实未能得到有溯及力的制度化追究,就极易形成一种“鼓励更广泛的行政权力拥有者进一步将中央级国企、大量国有土地等巨量剩余公有产权私有化行动”的恶性示范。本文意在打破这种幻觉,对非正当私有化现象和不良后果以及原因进行讨探,然后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局部性行政权力拥有者对公有
产权的非正当私有化
(一)我国地方性公有企业公有产权私有化实践。近20多年来我国地方性公有企业承包、租赁、出售、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改革,都围绕着产权变革重心,只是不同时期各有侧重而已。从根本上说,这种变革实属无奈之举,大一统经济时期全盘公有化格局早已积重难返: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政企不分、上级主管部门及官员干预多而不当、企业干群激励不足缺乏工作动力,公有企业效率低下,特别是在民营企业、外企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就更是如此。改革目标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完善企业制度、提高效率、最终有利于地方经济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等。然而1990年代以来,这些改革却逐渐偏离上述目标,总体上沿着地方性公有企业官员或经理人群体私有化及利益最大化方向发展。
1.乡镇企业公有产权私有化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同时却有相当一批乡镇企业出现效益下滑、亏损和倒闭等情况。90年代以来,普遍出现了不管企业好坏都被承包,或干脆由原经营者或乡镇、村负责人入主企业的现象,全国大量乡镇企业逐步变为由这些私人所有或由其直接控制。
2.地方性国企公有产权私有化实践。在上世纪90年代“抓大放小”政策出台后,我国很多地方性国企出现以股份制、出售、破产等方式被其经营者或有少量资金和胆识者直接或间接私有化现象。比如2005年深物业公有股权转让与重组风波及次年被叫停就是一例①。1997年后“国企改革攻坚战”中,许多地方出现比国企出售更离奇的办法:长沙在1999~2000年间对一批盈利大型国企实行“靓女先嫁”的“界定式私有化”,用政权把国资划拨给“内部人”并一步到位实现管理层控股;2002年青岛市多家大型国企实现MBO。国资委成立后,其合法性被默认。全国类似情况较多,地方政府往往给予较多优惠。当地国企普通职工或公民对这些优惠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往往很少直接参与,于是暗箱操作频频发生。与深物业类似的股权转让迟早还会发生,不过方式会更为隐蔽。
(二)我国局部性事业单位公有与集体所有产权私有化。这涉及到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所辖的土地、矿藏、设备、公物、无形资产、金融性资产等各类非盈利性公有资源。在上世纪90年代初深化改革背景下,不少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所控制的各类公有产权,开始越来越普遍为少数官员私有化。一些官员或基层干部利用职权,以贪占、截留、私分、挪用等形式非法占有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扶贫优抚款物及粮食直补、移民、退耕还林、宅基地等款项;以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耕地、林地、矿山、滩涂、荒地等,贪污土地补偿款、工程款及厂房承包款等。甚至发生火箭公司领导厉建中贪污挪用公款1.6亿元案②。农业发展银行总行领导挪用8.1亿元入股市,收益去向不明案③,以及上海违规拆借社保32亿元基金给张荣坤收购高速公路案,国家药监系统权钱交易案等④。可见我国局部性事业单位一些官员越来越普遍地或用政企官员双重身份、或单独或与商人共谋,将大量局部性公有产权直接私有化,或是通过权钱交换牟取私利。而最近又出现“权力期权化”等更隐讳的手法。
二、局部性公有产权非正当私有化
后果及原因
通过众多案例可以发现,我国地方性公有企事业单位或行业主管部门官员非正当地私有化公有产权已然成风。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第一,它加剧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公平第一,效率第二”发展模式,迅速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在经济起飞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模式,则成为跨越生产力“卡夫丁峡谷”的必然选择。上世纪70年代末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及公有企业放权让利,试图通过对中微观层面各主体提供激励,推动效率提高。90年代初之前,大家都是改革受益者,效率与公平间相安无事。然而,这种放权让利过程,是地方政府和公有企业以消极对抗和因此而带来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低下的方式,倒逼中央放宽政策的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主导这场变革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官员、国家行业主管官员和公有企业干部。90年代后的局部性公有产权改革,局部性官员主导模式得到加强,效率优先普遍蜕变为该群体效率优先。改革前个体利益受到严重限制的农民、城市普通职工,其分配公平日益成为问题。第二,它使得改革成果日益遭侵蚀,局部性政权合法性遭质疑。韦伯的社会行动类型理论指出,价值理性式行动,始终注重与信仰保持一致,因而在价值上是合理的;而目的理性式行动,则是一种彻底工具性理性行动,它有赖于市场和相关货币制度及市场管理所需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之诞生,近代资本主义本质上属于这类行动。而在笔者看来,近代资本主义价值非理性,表现为企业原始积累及正常运作中剩余价值的无偿剥夺性。近期以来我国局部性公有产权非正当私有化,似乎部分沾染上了这种非合理性成分。而无权无势无资源的百姓,多半被迫采取其它各种消极行动。倘若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官员日趋假公济私,其政权合法性群众基础必然会大为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