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化分析论文

网络化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5 15:0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化分析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络化分析论文

第1篇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第2篇

1研究数据、研究方法

1.1研究数据创新和创意的产出形式主要为专利与科研论文,专利是创新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其统计与分析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高低程度,是区域科技资产中最富经济价值的部分(刘玉敏、张群,2010)。在学术界,专利的申请或授权数量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的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Jaffe,1989;Griliches,1990)。专利系统地将某项发明和与其相关的前后向技术相联系,这使得专利文献中包含了应用技术领域内几乎所有的技术成果,成为反映城市创新和创意活动的最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因而,对于专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一个城市创新活动的成果和能力的高低。基于专利质量、数据可得和避免专利选用的地域性等原则,本文研究基础数据选用了通过国际知识产权组织(WIPO)PCT体系建立的专利数据库,并以此建立了2000—2015年3个阶段长三角各城市间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矩阵。1.2研究方法1.2.1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指标主要包含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分析。其中,网络密度描述网络中各成员结点之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中心性是度量网络中心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3个度量指标;凝聚子群分析用于揭示城市群体内部组成结构状态,从整体性网络的维度考察城市群网络的发展状况。1.2.2空间特征分析通过GIS分析,将合作关系在空间上投影,对长三角的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进行整体观察。1.3研究范围长三角作为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每个城市都聚集着大量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聚集地。为更广泛的了解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的创新关系,文中的长三角包含三省一市(苏、浙、皖、沪)的全部42个城市。

2社会网络分析

2.1基本特征2000-2005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合作数目为35次,14个城市发生专利合作。其中上海为主要节点,与11个城市发生专利合作,南京与上海、镇江、宁波、合肥产生专利合作,杭州与上海、镇江、宁波、阜阳有专利合作,合肥和黄山产生1次专利合作。2005-2010年,城市间的专利合作数目为280次,29城市产生专利合作。其中,上海处于核心位置,合作的城市数量和专利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其次是南京、苏州、杭州和无锡。12个城市没有发生专利合作,安徽占11个。2010-2015年,城市间的专利合作数为624次,32城市产生专利合作。其中,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引领整个长三角的创新网络:其次是苏州、杭州、无锡、滁州、连云港、合肥和宁波等。9个城市没有专利合作,其中安徽占8个,安徽的大部分城市显然仍孤立于创新合作的网络之外(表1、2)。通过可视化分析,生成城市间专利合作的网络关系图。可以发现,第二、三阶段较之第一阶段,长三角创新合作的网络体系特征变化显著,网络间节点的联系更为丰富(图1、2、3)。同时,观察2000-2015年的社会网络关系图,可以发现,上海居于长三角专利合作网络的中心,依次是南京、杭州,上海和南京的创新联系最为紧密(图4)。2.2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是网络内部组织关系密集性的体现,其值接近于1,说明网络的密度越高,节点关系越紧密。第一阶段,长三角城市间创新合作的整体网络密度很低,仅为0.0407,之后得到快速增长,第二阶段创新合作的整体网络密度达到了0.3118;第三阶段达到了0.7456,接近1,长三角的创新合作更加紧密(表3)。2.3网络中心性2.3.1点度中心性点度中心性反映某节点具有直接联系或相邻联接的数量和连接强度,点度中心度越高,则说明该城市节点处于网络较中心的位置。第一阶段,城市中心性的度值较低,仅上海、南京的中心性超过10;第二、三阶段城市中心性的度值迅速上升,中心性较高的城市开始涌现。其中,第二阶段中心性超过10的有10座城市,第三阶段中心性超过10的有21座城市。综合分析可发现,上海、南京的中心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表明创新能力最强,创新联系广泛;第二层级城市主要为杭州、苏州、无锡、合肥、连云港、宁波、泰州等城市,创新能力较强,创新联系较广泛(表4)。3个阶段始终居于前十的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合肥、宁波等城市,同时在第二、三阶段也出现了如台州、滁州、连云港等城市,中心性急剧提高,进入前十。2.3.2中间中心性中间中心性的度值决定了网络中城市对其他成员的控制能力。网络中的具有控制能力的城市数量逐步增加,第一阶段6个,第二阶段10个,第三阶段16个。同时,第二、三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显著提高,也表明网络中城市的控制力显著增强。其中,区域中创新控制力最强的城市始终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其次是苏州、南通等,其中上海和南京一直占据前两位;在第二、三阶段,合肥的控制力超越了杭州;其他城市的中心性度值较低,控制力较弱,在三个阶段中的排名变化较大(表5)。2.3.3接近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用来衡量不受他人控制的程度。长三角42个城市的接近中心性在3个阶段中逐渐增高,总体表明城市的创新发展自主性在不断增强。但接近中心性的度值普遍不高,且差距不大,反映单个城市相对独立的创新发展尚未显现,城市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协同创新合作,城市间相互依赖关系较为紧密。同时发现,上海、南京和杭州的创新自主性相对较好,且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最优(表6)。2.4派系和群体关系网络凝聚子群(派系)就是指成员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所构成的一个成员的子集合,用于揭示城市群体内部组成结构状态。借助UCINET中的派系分析(cliques)发现,第一阶段,上海和南京度值为2,镇江度值1.5,杭州和宁波度值1,自成一个小团体,其余城市度值为零(图5)。第二阶段出现3个小团体。其中,小团体1包含上海、南京和苏州、杭州和无锡、泰州,度值高于2;并与金华、阜阳、宁波、镇江、绍兴、台州、常州、南通、连云港、盐城、合肥、黄山、温州、丽水、徐州、扬州组成大的群落,其中还出现了合肥和黄山、温州和丽水两个小团体(图6)。第三阶段也出现3个小团体,但是团体的关系数和等级度值更加丰富。小团体1由上海和南京、杭州、台州、盐城、温州、金华、阜阳、盐城、镇江、泰州、常州、丽水、湖州、绍兴组成,其中上海、南京和杭州、台州、盐城、温州等关系最为紧密;扬州和合肥、宁波黄山、铜陵组成团体2;苏州和无锡、徐州、南通、淮安组成团体3;3个小团体包括连云港、滁州等城市,组成大的群落(图7)。

3空间组织特征分析

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 企业 市场 中间组织形态

一、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论与制度分析论

产业集群作为经济要素在空间结构上形成的一种组织形态,其理论研究最早始于马歇尔,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集中于某些地方的工业称为地方性工业,并将其作为工业组织的原始形态。到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受到普遍关注。尽管相关理论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梳理归纳后不难发现,对产业集群生产特性与交易特性的分析是其研究路径的逻辑起点。一种研究方向基于产业集群作为建立在生产特性基础上的企业生态群,以特定产业为中心,把各种业态、业种、不同层次的企业以及为之服务的机构相互连接,构成一种网络组合,研究产业集群的衍生、发展以及生产上的经济性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其研究范式不过是传统厂商理论的变种。另一种研究方向遵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借助交易费用这一分析工具,将产业集群看作以企业为单位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一系列长期契约的联合,在充满不确定性和高交易费用的世界里,集群的存在能大大降低交易风险,节省交易成本。这种研究范式笔者称之为扩展了的现代企业理论,不过是用企业的交易费用论对产业集群进行制度分析和组织属性研究。这些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割裂了产业集群的生产性和交易性的联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生产和交易是经济系统的两大基本过程,企业具有生产和交易两大功能,产业集群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元企业的联合必然具有生产和交易的二元属性。因此,对其研究必须将二元属性结合起来,撇开任何一方,去孤立地研究另一方,都有失偏颇。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一片模糊的中间地带,在这一中间地带存在各种组织形态,而产业集群即为其中的一种。产业集群在弥补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和契约的不完善性的同时,又具有企业科层内部金字塔控制结构在组织和管理生产方面的优势,能将市场不可能专业化和单个企业无力一体化的经济活动纳入由众多企业构成的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网络中。

二、产业集群:一种网络化的生产结构

(一)产业集群的生产特性与企业的基本功能

企业具有生产和交易两大功能,而生产是其基本功能。产业集群内的生产性企业基于供应链与价值链形成网络化的生产结构,集群内不同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企业部门间的水平或垂直协作关系在生产功能上是完全一致的,在生产流程上对产业关联和生产工序衔接的要求也有着相似之处。在产业集群内,众多企业围绕某一龙头企业或某一产品系列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前后关联的一体化链条,在水平方向上衍伸出一些辅行业或同类竞争性行业,形成横向一体化链条。如图所示,E为某一核心产业,A.B为上下游相关产业,A与E构成前向联系,E与B形成后向联系,C与D为E衍伸出来的辅助或配套产业。

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可看作企业内次级行动单位一定自的极端化表现,E与B起初可能同属于一个大企业,后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E独立为下包企业。

(二)集群剩余与生产效率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个网络组织,通过相互合作,比单干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集群的生产效率,产生一种额外的收益―――集群剩余。借助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笔者构造了下述简单模型。假定经济系统中只有I和J两个企业,各自独立生产的产出分为合作所带来的剩余.笔者认为,与单个企业单独生产相比,集群生产更符合专业化生产的比较利益分工原则,从而优于分散生产然后加总的结果。

(三)生产异质性与集群内企业创新

在产业集群形成的生产性结构网络中,不同企业占据不同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环节,从而具备不同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异质性的企业在专业化协作与自给自足之间,显然选择前者。专业化分工不仅弥补了单个企业规模与生产能力上的不足,而且由于众多企业在整个集群的分工体系中将自己限于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能够使之在技术和工艺方面谋求自己的特色,从而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持。

(四)外部经济、报酬递增与产业成长

根据新增长理论,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能产生一种外部经济,从而使相关企业获益。在产业集群内,知识、技术和管理理念通常被视为公共产品,因此,某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如开发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工艺,在产生示范效应的同时,由于知识生产的外溢性,新技术更易为其他企业仿效、消化和吸收,从而大大降低了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本,进而产生一种报酬递增效应,推动了集群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出于生产上经济性的考虑,日益壮大的单个企业,往往会分化为更多的子企业,从而增加了分工节点,延长了分工链条,拓展了协作网络,进而使分工进一步深化。随着分工网络的延展,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三、产业集群的交易特性: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一)产业集群具有市场组织的交易特性

依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企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即用一项交易代替一系列交易,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这是科斯在那篇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威廉姆森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位于一个连续制度谱系的两端,在它们之间存在一系列连续的、无数个市场与企业相混合的制度形式,将其称之为“准市场组织”。笔者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市场交易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与企业内金字塔似的等级关系不同,集群内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没有支配或依附关系的平等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都受价格机制的制约,交易费用弥散于整个分工网络中。

2.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交易。集群内部企业既是作为集群网络的一员,又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无论是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系列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市场交易之中。

(二)产业集群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产业集群具有市场交易特性,但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内生的交易成本,即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了较高的交易市场化程度,因而是一种节省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在产业集群内,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同时并存,共生互补。

1.正式规则:集群强力部门的制度安排

作为一种网络协作型的组织形态,与科层企业相比,集群内缺乏一个权威对其分工与协作进行有效管制,但集群区域的强力部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适合集群发展的政策,以规范集群成员的自利行为、避免机会主义倾向。例如,地方政府可通过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加强对进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的限制,提高其进入门槛,增加潜在进入者违约的成本。又如,政府部门通过推行集群内成员的信用评级体系,建立信息批露机制,可以有效地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企业在贷款时的逆向选择倾向,从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

2.信任:产业集群衍生出的一种非正式规则

(1)由经典博弈模型“囚徒困境”说起。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经典博弈模型“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说两个被指控共同犯罪并被分别监禁的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被告知:如果一方继续否认而另一方坦白,那么否认的一方将被处以重刑,坦白的一方将得到从轻处理;如果双方都坚决否认,那么二人都能从轻处理;如果双方都坦白,则都被处以重罚。二人博弈的均衡结果是双方都选择背叛对方,即承认犯罪,尽管合作可以得到从宽对待。“囚徒困境”说明了在一次性博弈中,人们因缺乏交流和形成良好预期,从而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即信任缺失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产业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由于长期重复交易,形成一种隐性关系契约,可大大减少因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交易风险。

(2)信任:产业集群衍生出的一种非正式规则。“重复博弈理论揭示:预期会长期持续的重复交易,是保护交易伙伴免遭跌入囚徒困境陷阱的力量……多方相互连接的交易能进一步加强由长期连续交易产生的相互信任……。通过长期和重复交易产生的相互信任关系,不仅在抑制契约各方败德行为方面是有效的,而且能在更大的社区内促进合作关系。”③地域上的趋近性,使集群内成员形成一种本地化的网络结构,集群成员依赖于本地的专业化市场、分工协作链条和熟悉的客户群体,对集群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根植性。这种根植性减少了企业的投机倾向,因为单个企业如果过于看重当前利益而采取毁约等机会主义行为将会为之付出高昂的成本,如损害自身的声誉或被驱逐出集群。在高度专业化的分工链中,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的投资都呈现出强资产专用性的特征,这种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集群内企业的败德行为,并且这种长期的相互依赖与协作使得集群成员对合作产生一种良好的预期,并在特定的产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下衍生出信任这一特殊的隐性契约并为集群成员所共同接受。这种集群成员共同维系的信任机制不仅能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内生交易成本,而且也促进了集群网络的扩展。

[参考文献]

[1]李世杰,李凯.产业集群的组织分析逻辑与治理机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6-39.

[2][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解决路径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着难以解决的老问题。面对网络强大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析其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网络化和信息化社会,网络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第一,西方文化思潮的入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消除了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理与时空障碍,文化全球化通过网络得以实现,中西方文化在网络上实现了碰撞和交流。然而,西方文化在网上明显占有技术优势,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推行西方的政治观、文化观、价值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信息强势,在网络上进行政治观念的渗透,宣扬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渗透其资本主义思想。

第二,负面网络内容的侵害。网络既是一个信息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等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大学生毒害很深。近年来,网络逐渐成为融黄、制黄、贩黄的主要载体,网络文化中的黄色的、不健康的东西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大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他们,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规范且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的社会,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第三,复杂网络环境的影响。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环境相对宽松自由,并且比较复杂,网络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部分心理发展水平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迷茫中沉湎于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这些大学生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我的道德约束,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大学生若没有相当的鉴别能力和道德约束力,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将会受到极大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由此引起的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和违法犯罪问题也愈来愈重,这必须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第四,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一些压力较大的学生选择在网络世界中寻找自我。同时,由于移动网络发展迅速,手机上网与传统的网络游戏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最主要的两项内容。大学生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远远超限,这些网络成瘾的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这些学生也渐渐与同学、社会疏远,产生了孤独、自闭、消沉的情绪。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网络带来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历史使命要求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掌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探索与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网络时展的要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必要方法和手段。要摆正并且突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同时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网络中占有率,在形式上要广泛运用各种常用网络沟通工具,实现师生在线互动,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立高素质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确保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高校应建立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专职辅导员、网络管理维护人员等在内的工作团队。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技能,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工具收集、处理和传递网络舆情信息,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化解舆情危机和引导舆情的完善发展。

第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要完善网上信息审查过滤制度,依法规范网络行为。要营造一个完备的网络舆情监管系统,实行校园网IP地址实名登记,校园BBS或贴吧实名注册、新闻实名点评等措施,努力规范校园网络秩序,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有效规避网络信息匿名造成的不实信息和偏激言论的出现。要加强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网络文化分辨力,抵制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在网络上蔓延。

总之,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来新的挑战。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转变。今后,我们应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网路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兰春丽.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版.

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J2EE,技术方案

J2EE-based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LI She-lei LIU Xiao-fei YANG Ting-ting

(Polytechnical School of SanYa College, Sanya Hainan 572022, China)

【Abstract】The feasi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via J2EE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and it given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demands. and given outline design, detailed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database theoretical modeling, design the logical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function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To make logistics enterprises to embark on scientific and network management provides technical solutions.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 J2EE; Technical solutions

0 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了谋求物流服务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利用电子化、网络化手段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实现从网络前端到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通过其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加强对在途货物的监控,及时发现、处理配送过程中的意外事件,保证货物及时、安全送达到目的地。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系统总体设计

1.1 系统功能结构

本系统功能包括管理员登录、管理员编辑密码、浏览车辆信息、编辑车辆信息、删除车辆信息、增加车辆信息、建立发货单、回执发货单确认、浏览发货单、删除发货单、查询发货客户、增加发货客户、删除发货客户。图1为系统功能结构图。

图1 系统功能结构图

图2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E-R图

系统流程:发货客户通过通讯等辅助手段,向物流公司提交订单;管理员登录系统后,根据客户提交的订单要求,进行车辆查询、车辆确认、填写发货单;管理员安排货物发出后,进行电话跟踪,货物到达后,收货人进行到达确认,管理员进行回执单确认。

1.2 数据库需求分析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系统有角色、地区、分公司、地区间运费运时、公司部门、操作员、客户、车辆型号、车辆、司机、车次、货物、货票等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需要角色信息表、地区信息表、分公司信息表、地区间运费运时信息表、公司部门表、操作员信息表、客户信息表、车辆型号信息表、车辆信息表、司机信息表、车次信息表、货物信息表、货票信息表、运输记录表等14个数据表。

1.3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关系到整个软件的质量和开发进度,因此,本文的工作重点是进行该系统逻辑结构设计。下面分为五点进行阐述。

1)逻辑结构分析

系统采用Struts框架来进行开发,系统被划分为四层,即Persistence层、Business Runic层、Controller层、View层。

2)表示层设计

表示层(View层)主要负责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的图形界面,当用户发出请求后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并选择下一个页面为用户响应。根据风格定义设计相应的显示,并把用户的交互信息传递给业务逻辑层,负责提供访问者数据的展示以及操作接口,此层与Controller层结合比较紧密,需要二者结合起来协同开发。

3)控制层设计

4)业务层设计

5)持久层设计

持久层(Persistence层),负责接受业务层的调用,完成具体数据存取操作。该层实现方案采用Hibernate框架实现。

1.4 技术方案实现

本系统采用的是Struts+Hibernate+Spring方案来实现的,数据库使用的SQL Sever 2000。下面简要介绍一下Struts的配置以及系统的开发过程。

1)配置Web.xml文件

2)配置struts-config.xml文件和spring.xml文件。

3)ActionForm的编写

4)Action的编写

图3为Action和ActionForm两个类处理请求时的示意图。

图3 Action和ActionForm两个类处理请求时的示意图

(上接第63页)5)业务逻辑编写过程

6)持久类编写过程

7)视图层

2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1)系统主要页面文件结构

系统主要页面文件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登录页面(Y_Login.jsp)、系统首页(Y_Index.jsp)、 收货管理(Y_shgl.jsp)、车辆信息管理(G_addCar.jsp)、车次管理(G_sjys.jsp)、费用估算(J_FareMath.jsp)、到货确认(Y_dhqr.jsp)、票务冲减(J_CheckRig.jsp)、操作员管理(Y_CZY.jsp)、区间运费管理(Y_YSYF.jsp)以及密码修改(Y_XGMM.jsp)。

2)实现数据持久化

实现数据持久化过程创建数据表、创建POJO、编写配置文件*.hbm.xml、编写ORM映射文件。

3)编写分页Bean

系统中对于结果集保存在List对象中的查询结果进行分页,通常将用于分页的代码放在一个JavaBean中实现。在该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中,该分页Bean的名称为Paging。该类首先设置分页Bean的属性对象,初始化分页信息的方法,然后编写获取指定页数据的方法、获取最大记录数的方法、.获取总记录数的方法、获取当前页数的方法以及输出记录导航的方法。

3 总结

论文对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系统分析,并借鉴了一些成熟的系统,主要设计和实现了系统登陆、货物管理、票务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以及基本资料管理等六个模块的全部功能,以及这些个模块的数据库设计。实现了物流管理系统的各项功能。本系统不但能使物流企业走上科学化、网络化管理的道路,而且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方式上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术卓,杨强.Struts2技术详解:基于Webwork核心的MVC开发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182.

[2]康建萍.基于MVC模式的Struts框架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3):49,51.

[3]张义轩,李实秋.基于Struts的Web系统中设计模式的应用[J].信息技术,2007(5):175,177.

[4]汪大乐.Java Web开发与实战――JSP+Ajax+Struts开发技术详解[M].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8:368,416.

[5]周宝刚,刘杰,李成.基于Struts的WEB页面构建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695,699.

第6篇

论文关健词:新经济 知识经济 管理 人本原理

论文摘要:针对新经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中国企业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认为国内企业没有积极应对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当局观念的落后及其对外来冲击的澳视,阐述了人本原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探讨了人本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尽快地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时期企业管理的新趋势、新特点、新观念和新方法,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高喊其口号的同时,似乎没有采取多少具体的行动来应对。因此,中国企业在这个转折关头,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本管理是必要的。

一、新经济的时代特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而管理中最根本的是对人的管理。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对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是对人才的引进。由于企业中大量知识型人才的涌现,使企业的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根据权变理论的观点,管理也应随之而变,那么首先应该了解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和直接驱动力的经济。新经济的时代特点是:

1.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人才、知识的占有、利用,而不受传统资源概念的约束,知识将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资源,并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及目标的战略性。

    2.企业的组织趋于网络化、扁平化,员工之间打破了等级界线,管理实行民主化。

    3.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也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将被淘汰。

    4.人的个性张扬更为明显,组织是个性化的集团。

    5.知识“大爆炸”,知识的传播加快,知识的交叉使用频繁。

    6.无论对个人、企业来说,学习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是无限的、人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被广泛接受。

    7.知识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知识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8.人力资本与r&d(研发)投人等无形资本迅速增加。

    9.知识成为决定分配的第一要素。技术、管理技能等可以作为股份参股,进行利润的分配。

    10.社会经济出现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化。

二、中国当今企业的现状

    第一,人才储备不足,利用不合理。据有关统计,企业就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只占2.8 96,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企业对知识人才不够重视。曾有一家民营企业因聘用的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而做出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高中生的推断。企业中人才浪费严重,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在新经济时代如何高效地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这样一个课题。

    第二,企业中的官僚主义,压抑着知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结构有待创新。

    第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而现存的创新机制基本没有活力,大多数企业基本停留在技术的引进和消化阶段,没有知识创新的能力。

    第四,知识型员工的大量出现,使企业成为一个个性的集群,由于管理跟不上,造成”个性摩擦内耗”,工作效率普遍不高。

    第五,企业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对企业、客户和环境的协调平衡问题处理的不好。

三、新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1.工业经济的企业管理理论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工业生产内在的连续性和工业生产体系内部复杂的结构和比例关系,以及工业生产是面向市场以交换为目的,工业管理成为社会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工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工业经济管理形成了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和层级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企业管理理论和以市场制度为核心的宏观管理理论,以福特建立的专业化分工为发端,专业化学说一统天下,协作仅为补充。以所有者或经营者的经营方略为主导,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的发挥为补充;财权、物权、人事权是管理的中心,科学、技术、方法的运用是补充手段。这些就是工业企业管理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脱离的理论内涵。企业管理特征的变化如表1所示。

2.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深远影响

    (1)资源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深远影响经济的增长不再过分依赖于经济资源,而更加依赖科技资源。科技资源不同于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石一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它具有复制性、反复消费性及在使用中边际报酬递增三个特征。这些特征以及科技资源对经济增长所起的巨大作用将对企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2)技术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加大了企业提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这就增加了企业提品和服务的难度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高科技又为管理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保证,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等新的组织及管理模式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

    (3)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的顾客所需要的是产品、服务、信息的一体化,这要求企业围绕产品、服务、信息一体化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不断扩大,合作竞争将成为企业新的价值取向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新的核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企业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企业的发展将成为空谈。

四、加强对策实行人本管理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切实遵照人本管理理念,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人本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第二,人本管理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第三,人本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第四,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

    2、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可以协调的,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统一;将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提。

    3.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人的需要,学习用人之道“非开诚心布公道,不能尽人之心;非奖其长护其短,不能尽人之力;非用人之朝气,不能尽人之心;非令其优劣得所,不能尽人之用”(左宗棠语),言尽用人之妙。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开诚布公,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的一致性,才能尽心地工作;只有褒奖长处、庇护短处,才能让人尽心乐意地工作;只有使用人的朝气,才能发挥人的才干;只有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才能最大限度到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

    (2)改造激励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黄石公三略》中说:“用人之道,尊以爵,瞻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说明了对人、特别对知识分子不能仅用物质手段去激励,还要恰当的运用非物质手段如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用共同的目标、价值观来塑造企业整体,打造团队精神,营造相互尊重与和谐的工作环境。改革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和多元化、人性化与柔和的管理方式。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事业发展,这样,员工才可能以高度的热情进行工作。由个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并不与管理目标的实现发生冲突,根据系统理论,个性员工输人管理系统后,通过管理手段,应该以负的形式出现,如图1所示。

(3)教育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古训“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成功的基石,这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提高自身的责任心、意志力、承受力、创造力;要自尊、诚信、仁爱,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的社会中同他人合作,实现自身的价值。企业应该为员工服务,尊重人才,为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使其产生对企业的亲和力,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热情。

(4)加强信息的交流员工与领导应以协调沟通为主,利用互联网技术,扁平化和网络化组织的层次,以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重视“外脑”的作用,建立虚拟工作队,这种组织形式富有较强的流动性,利于更有效地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

    4.人本管理的主要方法

    (1)实行民主管理企业在管理方式上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根据员工的个性差异以及相应环境来对员工实行因人制宜的管理。

    (2)将工作转化化和工作丰富化分别是指让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使得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工作中增加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通过这些措施,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进行沟通和敏感性训练沟通是指人与人的交流,进行沟通训练有助于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参与意识、团队意识,敏感性训练是促进不同背景的人相互理解的一种管理方法。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和谐进取、团结协作的环境,使得员工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第7篇

[论文摘要]旅行社产品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对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以及旅行社必须重视个性化产品的原因,并对如何有效运作和推广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个性变成一种时尚,“个性化”的概念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趋向于追求那些既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又能符合自己品味和价值追求的个性化消费品。对旅行社来说,能否为旅游者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将成为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的关键因素。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涵义

(一)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定义

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旅行社针对旅游者的个性需求而设计的产品,因此我们也把个性化产品称为定制化产品。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对目前旅游市场的细分极限化,即把每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旅游者视为一个细分市场,在本文中,我们所说的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是指旅行社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和超细分,明确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根据自身企业已有的资源,设计,推广和提供的旅游产品,或者是与游客共同设计的产品。

(二)旅行社个性化产品的目标市场

目标个性化旅游市场局限于一些城市中的高收入者。中青旅电子商务部经理根据其“自由行”产品销售状况,把客户定位在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白领。这是由于个性化产品失去了标准化产品的规模效益,价格高是其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旅游产品行程天数标准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个性化产品要比标准化产品价格高出50%左右。单身旅游者等散客、以家庭、公司或者俱乐部等为单位的小型团队是个性化旅游市场的主要消费市场。

(三)个性化产品对旅行社的要求

目前对推出个性化产品的旅行社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首先,旅行社要面临个性化产品所带来的高成本问题。其次,这种服务超越了以往旅行社坐等顾客上门报名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为其进行个别的服务,工作量大、花费精力多不说,还要求工作人员对产品的了解和服务意识都要更胜一筹。相对于所花费的人力来说,利润并不高。

二、旅行社发展个性化产品的原因

(一)个性化产品符合个性化消费的旅游趋势

个性化消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各行业的趋势。旅游者的需求从“我要参加旅游”,向“我要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转变。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求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这种个性需求反应了现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倦和反叛,也体现了随着消费水平提高旅游需求趋向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二)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提高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个性化旅游产品的推出有助于旅行社从恶性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并向增加以产品设计,服务质量,和品牌为导向的核心竞争力方向努力。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相互融合创造出来的个性化产品没有价格参照性,因此旅行社间的主要竞争手段由价格转移到产品设计,服务质量,旅行社品牌形象等方面。

其次,以顾客差别化为基础的个性化产品有助于旅行社提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旅行社单凭创造热线产品品牌来吸引游客的做法已显得过于被动和消极,而主动提供充满创造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会对游客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对于旅行社有效运营个性化产品的建议

(一)在产品设计阶段,让游客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

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相比较,旅行社个性化产品最显著的特点是,由旅游者亲自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企业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菜单式服务,使游客可以将各种旅游产品模块任意拆拼、组合。甚至旅行社也可以允许游客完全抛弃现有模块,提出纯个人的、全新的设计意愿和要求(包括价格要求)。游客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爱好等,选择定制不同的交通工具、逗留时间、入住酒店的位置、星级、游览景点及项目等,使得到最大的选择度和自由度。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产品的设计是旅游产品消费者(游客)和旅游产品供应者(旅行社)共同推进完成的活动。

(二)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差异,提供自由组合产品与精细化服务

如上所诉,旅游者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也是旅行社推出的个性化产品之一。旅游企业必须认真分析这些散客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积极的营销策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个性化“零件”产品让游客自行选择。这些“零件”产品要尽可能地涉及到旅游各要素吃、穿、住、行、游、娱、购,还要非常的精细化,大到旅游目的地交通工具等的选择,小到导游的性别、年龄,都要使游客在自由组合中充分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行社改变原来的产品开发模式,从全包价、标准化的旅游产品逐步转向开发半包价产品、小包价产品甚至零包价产品,并为不同人群推出更具有个性化的单项服务,来满足不同需求。

(三)为旅行社个性化产品设计合适的网络化分销渠道

随着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日益增多,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渠道,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新兴的渠道。这些个性化产品的新兴销售渠道的选择要注意增大与旅游者的接触率。网络化分销渠道的建立是未来旅行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面对外来的国际旅行社的竞争时取得胜利的优势因素。因此尽可能快而广地建立销售网络是目前旅行社推广个性化产品的工作重点之一。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产品的营销和运作

互联网是帮助旅行社满足游客的个性化要求,更大范围的推广个性化产品的最好工具之一。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通过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参与,网上成团和拼团得以实现,使得零散化的个性化旅游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取得成本上的优势。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平台,旅行社可以放心地在网上推广个性化产品并寻找客源。

另一方面,网络旅游营销能够很好地能解决旅游者服务要求的个性化、时令化等问题。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旅行社的个性化产品,不受地域限制。旅行社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旅游企业可以采取:B2B模式(网站对交通、住宿、景点等企业),B2C模式(旅游企业对游客),还可建立C2B(游客个性化定制,企业竞标接盘)、C2C(游客发起招募爱好者自行组团)等模式来开展旅游市场。

第8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读者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需求情况,并针对读者需求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对策。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网上的重要资源之一。自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开通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计算机集成管理应用、网络化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南昌大学图书馆近两年投入近400万元用于集成管理系统的升级更新、光盘数据库与配套设备以及网络化建设,投入使用后图书馆通过校园网与CRENET连接,并成为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馆之一,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管理与服务。图书馆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读者对图书馆工作是如何看待的,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南昌大学图书馆服务工作调查》,目的是了解读者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为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为今后图书馆建设提供依据。

本次调查采取发放问卷调查表,共调查了611人,其中教师、研究生78人,本科生533人。调查对象主要以本科生为主。调查表共设计15项,主要了解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情况,也调查了解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表明:

1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书籍、报刊

当问到你去图书馆目的是什么?(多选)排序比较表明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还是书籍、报刊。

2不同层次读者对书刊有不同的需求

当问到你去图书馆借阅什么书刊(多选)时,回答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文献需求以专业书刊为主,其它相关专业书刊为辅,娱乐书刊是热门畅销书刊。从表2还可以看出,不同层次读者对书刊的需求不同,教师、研究生主要是利用专业书刊,辅以其他相关学科书刊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本科生利用其他专业书占31%,说明本科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在广泛吸取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再则,近年来学生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很多学生都选修了第二专业,选修课的内容增多,对其他专业书刊的需求也就提高了。

3因经费投入不足,图书馆馆藏书刊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难以吸引读者,读者对图书馆依赖程度降低。当问到图书馆馆藏书刊能否满足您的专业(工作)需要时,62.4%的读者认为图书不能满足专业需要,33%的读者认为图书基本能满足专业需要,14%认为能够满足需要;44.4%的读者认为期刊不能满足专业需要,44.6%认为基本能满足,7.2%认为能满足需要。读者回答其原因是图书太旧,新书太少,期刊品种不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对图书馆依赖程度怎样。当问到您这个学期去过图书馆吗?回答如下:

从表3可以看到,经常去图书馆的读者并不多,有的同学说:图书馆书太旧,借不到想要借的书,很难养成去图书馆的习惯。可见读者对图书馆依赖程度在降低。

4多媒体阅览室利用率很高,电子出版物利用率很低

南昌大学图书馆建有两个多媒体阅览室,两个电子文献检索室,分设在南北两区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有120台计算机,电子文献检索室有30台计算机。图书馆通过校园网与CERNET连接,多媒体阅览室提供上网服务、视频点播、教学软件和多媒体光盘阅览。电子文献检索室主要提供光盘检索,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等多种光盘数据库。但多媒体阅览室门庭若市,利用率很高,而到电子文献检索室的人寥寥无几。

使用多媒体阅览室情况:在调查人员中本科学生57.6%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40.5%未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教研人员32.8%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67.2%未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在读者中本科生使用多媒体阅览室的占绝大多数,教研人员中研究生占绝大多数。

使用电子文献检索室情况:在调查人员中本科学生13.5%使用过电子文献检索室,教研人员32%使用过电子文献检索室。在回答未使用过多媒体阅览室的原因是:网速太慢、读者人多、内容太少、家里有计算机上网。回答未使用过电子文献检索室的原因时,很多读者都说不知道有电子文献检索室这项服务,一部分人说专业用不上,不会用。

5部分读者对多媒体阅览室提供的服务内容不了解,多数读者认为多媒体阅览室对专业学习(教学、研究或工作)作用一般对于多媒体阅览室的作用,读者认为:

从调查结果看出许多读者利用多媒体阅览室主要是网上聊天和发送电子邮件,特别是本科学生。表5.其它(自填)项目中,有部分读者填了利用多媒体阅览室完成计算机课程实践,而使用多媒体阅览室提供的视频点播、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资料的人极少。所以,读者对多媒体阅览室的评价也是基于上述状况。

对于多媒体阅览室今后应如何改进工作,读者建议依次为:①提高上网速度(354人),读者对网上传输速度要求较高;②降低费用(232人),学生认为上网价格较高;③加强用户指导(225人);④增加计算机数量(175人);⑤其他(自填),有读者提出多媒体阅览室在浪费资源,很多同学在网上聊天消磨时光,高校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应不同于社会上网吧,希望图书馆应加强引导,让多媒体阅览室用于学习。

6读者希望图书馆提供对口专业的信息服务

主动服务,积极宣传一直是图书馆工作中的弱点。当问到您希望图书馆提供什么信息服务时(多选),回答依次为:借阅文献(292人);参考咨询(279人);协助查找文献(索取原文)(246人);信息调研(指定题服务、项目查新、项目背景分析、引文检索、科研产出能力评价、学术期刊评价)(225人);检索服务(175人)。

图书馆客观上已经在为读者提供上述服务,但宣传力度不够,读者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服务项目,从读者调查结果可以说明这点。读者回答未利用上述其中一些服务,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有这种服务(387人);没有这种服务(42人);收费过高36人);对服务质量信不过(20人);其他(22人)。

7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评价较低

当问到您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否满意时,回答:非常满意(1人);满意(91人);一般(365人);不满意(100人);非常不满意(36人)。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集成管理后,读者与工作人员接触减少,双方思想沟通的机会减少,读者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得不到及时解答,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存在不足。再加上图书馆经费不足,图书资料严重短缺,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8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今后工作的对策

本次调查虽然只局限于一个馆的资料,但调查结果和其他的一些同类调研结果比较,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根据读者的需求和建议,图书馆今后应采取以下对策:

8.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设应该有明确的定位目标,明确的办馆思想,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馆藏状况、服务对象、发展规模与速度等具体情况,确定文献收藏的范围与重点,处理好各项建设的投资比例,不能有攀比思想。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应以教学参考文献建设为主。

8.2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文献收藏多元化,服务手段多样化。从收藏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转向印刷型文献、网上文献和其他电子出版物并存互补的多元化轨道上来。其中以收藏印刷型文献为主。从学科来讲要以专业书刊为主,相关专业为辅,同时兼收文化娱乐性书刊。网络服务与传统服务方式并存。当前图书馆的服务手段并未被计算机所代替,只是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服务的含量,在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不可能完全在网络中得到满足,同时网络信息需求也不是用户信息需求的全部。

8.3注重文献投资效益,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面对经费短缺,图书资料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的局面,既要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又要充分利用与网上资源有关的公共服务体系,如CALIS资源。网络环境下更加有利于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等11家共同购建EI镜像站就是很好的例子。同时也可以租用一些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为读者服务,弥补馆藏资源不足。

8.4在服务内容上,除了继续开展参考咨询、定题服务等外,要重点开发利用网上资源,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网上资源辨析、下载、整理加工,营建自己独特的文献服务体系。不仅要能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而且要大力开发网上资源,把自己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传送到网上,以达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8.5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地为读者服务,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项目的宣传,通过培训和降低费用等有效措施提高馆藏数据库和电子文献的利用率。

8.6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图书馆要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馆员要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馆员要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要主动与读者取得联系,了解掌握读者的信息需求。要能针对不同的读者者,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