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5 15:02: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ct诊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济源市人民医院ct、MRI室,河南济源 454650
[摘要]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的CT及MRI影像表现,并比较其诊断价值,以指导早期诊断。方法 以2013年1~12月收治的48例髋关节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行CT连续扫描、中场强MRI检验,分别将诊断结果归入CT组和MRI组,总结影像学特征;最后行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以其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测方案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 ①MRI可显示骨结构改变,且能发现急性炎症反应;②病理诊断阳性患者31例;MRI诊断阳性31例,其中真阳性29例,敏感度93.5%,特异度88.2%,约登指数0.817;CT诊断阳性28例,其中真阳性23例,敏感度74.2%,特异度70.6%,约登指数0.448。结论 MRI可清楚显示髋关节的炎症反应,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可满足一般诊断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
关键词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CT连续扫描;MRI;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R8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166-02
[作者简介] 田艳(1981-),汉族,河南济源,主治医师,本科,研究方向:CT、MRI诊断。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原因不明且进展缓慢,但对人体健康威胁较大,其首先侵袭骶髂关节,并缓慢延伸至脊柱及髋关节,进而造成畸形或残疾。临床多建议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将病变影响控制在最小。常规诊断方法如CT或X线平片均具备一定的指导价值,但近期研究指出,MRI组织分辨率更高,且能有效显示骨结构变化,因此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效果更佳[1]。为验证该论点,我院以48例髋关节异常,疑似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患者为对象,开展对比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48例髋关节异常,疑似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患者,均于2013年1~12月收治,主要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腰、脊柱、腹股沟、臀部等部位不适,晨起明显,运动后减轻,症状持续超过6周;实验室检测提示人类白细胞抗原、类风湿因子等关键因子阳性。男女比例31:17;年龄14~45岁,平均(26.8±4.1)岁;病程27d~11年,平均(1.8±0.4)年。
1.2 排除标准
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可排除强直性脊柱炎;风湿及类风湿疾病患者;外周性关节炎患者;其它感染性疾病;其它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诊断方案
所有患者均先后行螺旋CT连续扫描及低场强MRI检查,最后穿刺取标本,以骶髂关节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确诊。螺旋CT检测方案:仪器为Discovery CT750 HD,通用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腿后,扫描整个骶髂关节;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2.5 mm,行骨窗观察。诊断标准参考1984年美国纽约修订标准[2],并以Ⅱ级及以上为阳性。MRI检查方案:MRI扫描仪为GE 1.0T超导扫描仪,通用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位,展平双腿,扫描整个骶髂关节;取T1WI、T2WI、STIR及Fast SPGR为扫描序列,参数设置见仪器说明书。诊断标准参考Bollow等人提出的标准[3],并以Ⅰ级及以上为阳性。
1.4 研究方法
①由资深影像学医师评价两种操作难度及图像清晰度,并初步评价图像学特征;②以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测方案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并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特征分析
CT诊断:0级13例,不可见关节病变;Ⅰ级7例,可见骨小梁紊乱,且关节表面毛糙;Ⅱ级12例,关节面模糊,间隙正常,可见骨质硬化,软骨微小馕变;Ⅲ级9例,骨质病变明显,多呈虫蚀或锯齿状,骨边缘毛躁,关节间隙狭窄;Ⅳ级7例,关节呈骨性融合。
MRI诊断:0级17例,不可见关节病变;Ⅰ级9例,可见少量脂肪沉积,软骨下无明显硬化,但软骨毛糙、扭曲;Ⅱ级10例,大量脂肪沉积,可见软骨明显硬化或骨髓水肿;Ⅲ级9例,骨关节破坏,脂肪沉积至关节面下,软骨信号不均匀;Ⅳ级3例,关节完全融合。
两种检测方案均能小的骨破坏、慢性骨结构改变,如骨质侵蚀、骨质硬化等;MRI还可进一步显示出小的炎症型改变,如骨髓水肿、脂肪沉积等。
2.2 检测效果评价
病理诊断阳性患者31例。MRI诊断敏感度93.5%,特异度88.2%,约登指数0.817;CT诊断敏感度74.2%,特异度70.6%,约登指数0.448。MRI组诊断结果显著性优于CT组,见表1。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为常见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中轴关节,可致畸形或残疾,其早期侵犯骶髂关节,因解剖关系,可进一步影响髋关节,因此临床可通过检测髋关节病变进一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以指导开展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方案包括X线平片及CT等,均具备一定的指导价值。但亦有研究指出,X线扫描对于髋关节的早期变化断价值较低,而CT扫描为断面影像,可避免图像重叠造成的误差,因此诊断价值较高,且改进型CT技术,如SPECT/CT融合图像等,进一步提升了其诊断价值[4]。本研究显示,髋关节异常的CT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①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这可能是因为滑膜发生炎性改变,生成血管翳所致,本例中可见此类患者16例;②关节囊积液,呈水样密度。这与软组织肿胀有关,且发展至晚期还会形成骨质虫蚀状影像。李永琴[5]的相关研究中也获得了类似结论。
然而髋关节改变除表现为慢性骨结构改变外,也可表现出急性炎症变化,如滑膜炎、骨髓水肿等,此类变化难以表现于CT影像。研究显示,MRI可有效显示出急性炎性变化,取T1WI、T2WI、STIR及Fast SPGR为扫描序列,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能证实:MRI可显示出CT无法显示的软骨、滑膜、骨髓、肌腱改变,因此有助于在发现骨结构改变前,发现骨髓水肿、滑膜炎等急性炎症改变,实现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本研究可见骨髓水肿或软骨硬化10例,同时有9例少量脂肪沉积。在曾效力[6]等人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
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我们进一步发现,MRI诊断的敏感度高达90.3%,特异度亦高达88.2%,均显著性高于CT诊断74.2%、70.6%,这在高振华等人[7]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表现。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中应该积极应用MRI作为早期检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方案。
总之,本研究能够证实,MRI可显示骨结构改变,且能发现急性炎症反应,有助于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的早期诊断,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黄振国,张雪哲,胡立斌,等.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改变的X线、CT和MRI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1):65-69.
[2]Van der Linder S, Valkenburg HA, Cats A.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roposal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 [J].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1984, 27(4): 361-368.
[3]Bollow M, Braun J, Taupitz M, et al. CT guided 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into the sacroiliac joints in patients with spondyloarthropathy: Indication and follow-up with contrast-enhanced MRI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 1996, 20(4):512-521.
[4]耿会霞,赵德善,高桂珠,等.SPECT/CT融合图像和MRI在诊断髋关节良性病变中的比较[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337-339.
[5]李永琴.AS 髋关节改变的 CT 和 MRI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9):1472-1474.
[6]曾效力,黄钰坚,伍琼惠,等.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5):87-89,98.
[7]高振华,王猛,胡晓书,等.股骨头坏死的MRI、CT与病理表现对照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4):280-283.
(收稿日期:2014-08-20)
【论文摘要】目的:通过对17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其98例远期预后CT表现进行分析,正确认识CT在诊断HIE的价值,以指导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7年175例HI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进行随访并CT复查。结果:CT诊断,175例HIE患者中32例正常,44例轻度HIE,52例中度HIE,47例重度HIE;89例复查患者中65例脑萎缩,51例脑软化,21例脑积水,8例脑钙化,11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HIE的诊断CT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诊断证据,同时CT表现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oparhy,HIE)是围产期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害,也是目前新生儿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1,2]。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和发展,影像诊断进入新生儿领域,对HIE的认识日益提高。由于CT扫描具有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等优点,它已成为HIE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手段[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收集1997年9月~2007年3月本院临床确诊为HIE患儿175例,其中男103例,女72例;胎龄:<37周33例,37~42周127例,>42周15例;1minApgar评分:≤3分21例,≤6分119例,>6分22例,评分不详13例。随访HIE患儿并复查CT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复查时的年龄1岁5月~11岁,平均年龄约7.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差,抽搐,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临床分度按文献[4]的标准:轻度53例,中度87例,重度35例。随访并CT复查的89例中,其中脑性瘫痪113例,智力落后97例,语言困难71例,癫痫46例,视力障碍29例,颅内高压15例。
1.2检查方法:使用设备:SomatomARnova全身CT;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80mA,时间4s,矩阵512×512,窗宽82~87HU,窗位30~36,层厚10mm,层距10mm;初次CT检查时间,最早出生3h,最迟29天,平均6天,全部为平扫,部分患儿给予镇静剂。
2结果
2.1CT分度:依据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标准:175例中,轻度44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中度52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5例,重度47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脑实质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并脑实质出血7例。CT未见异常32例。
2.2随访并复查CT的89例,11例末见明显异常;78例异常,全部为HIE远期不可逆后遗症。①脑萎缩65例,表现以大脑凸面脑沟、脑池、蛛网膜下腔的增宽(蛛网膜下腔、脑沟宽度正常<5mm)[5]为主43例。表现以侧脑室变形、局部的扩大、边缘不整齐、两侧常不对称为主22例。②脑软化51例,表现为脑实质的低密度灶,其中3例与脑室相通形成脑穿通畸形。③脑积水27例,全脑室扩大3例,导水管以上脑室扩大11例,单/双侧脑室扩大13例。④脑钙化8例,侧脑室室管膜附近、基底节区、颞叶及顶叶脑实质内点状高密度影。
3讨论
3.1HIE的病因与发病机制。HIE主要是围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宫内窘迫和分娩过程中或出生时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也见于新生儿疾病,如严重的呼吸暂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胎粪吸入综合征、严重肺炎,心力衰竭、休克等。缺氧时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使脑细胞氧化代谢发生障碍,体液由血管内经组织间隙转移到细胞内,产生细胞内水肿。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细胞外水肿,继而使脑血管受压,发生脑缺血。严重缺氧时心搏减少,脑血流量明显减少,更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最终导致脑组织坏死。缺氧使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或组织坏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3.2HIE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CT检查可明确HIE患者的脑水肿部位和范围,评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出血类型。从发病机制上可以看出,当轻度缺氧时,对缺氧最敏感的侧脑室旁白质,尤其是双侧侧脑室前角外上方最先发生对称性低密度,而此时大脑灰质密度无明显变化,CT表现为轻度。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在上述区域引起血管源性水肿,且水肿主要沿白质纤维扩散,使多个脑叶白质广泛低密度,灰白质分界不清,CT表现为中度。当缺血缺氧更为严重时,大脑灰质也发生水肿,广泛脑组织肿胀,甚至颅内压增高,脑室变窄,颅缝增宽,有时并发出血,CT表现为重度。在诊断HIE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诊断HIE时需具有明确的围产期缺氧史,特别是围产期重度窒息;②早产儿、足月新生儿的脑实质CT值较成人偏低,小脑、脑干、丘脑相对密度较高,不可误诊为CT反转征;生后2周~3周的小儿,因其大脑白质区脑神经髓鞘形成不完全及脑组织发育不成熟,含水量高,在前额、脑室周围及侧脑室三角区附近的大脑白质区内,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其边缘、境界、轮廓清晰,这属于小儿正常生理情况,不要误认为此病;③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双侧脑室前角周围低密度灶应与脑积水时脑脊液外渗所致前角周围低密度灶鉴别,后者脑室扩大,前者脑室不但不扩大,反而缩小;④合并颅内出血时,应与发生在新生儿的其他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区别,包括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和产伤引起的出血。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的出血特点是出血量多和多部位出血,而缺氧缺血性病变出血量相对较少,且多与水肿灶并存。产伤引起的颅内出血,出血量可大、可小,结合临床一般不难确定。总之,HIE的CT诊断,应与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资料密切结合,才能做出准确诊断。
3.3HIE远期后遗症的病理基础及CT表现。①脑萎缩是中、重度HIE最常见的CT表现,因缺氧缺血导致脑灰质、白质减少或丧失所致,CT表现为脑沟、裂、池的增宽及脑室系统的扩大。脑萎缩常分为三型: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②脑软化、脑囊性变及穿通畸形,是脑组织坏死不同程度和阶段的表现。发生在脑内出血、脑梗死及严重脑水肿的基础上,脑组织局部或多灶性坏死软化后,脑组织丢失形成囊腔,可与脑室相通而形成穿通畸形。CT表现为形态不一的低密度灶,囊腔内密度同脑脊液密度,常伴有周围脑组织萎缩表现。③脑积水是HIE合并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和改变主要取决于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机械堵塞程度,可吸收而自行改善,阻塞严重时,脑积水可逐渐加重[6]。④脑钙化灶是脑内出血、脑梗死致病组织坏死吸收后钙化形成的。
总之,CT对有高危因素及临床高度怀疑HIE的新生儿,阳性率较高,且早期可对脑出血、脑水肿以及病灶的部位予以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后遗症损害、评价HIE患儿的预后有重要价值[6]。
参考文献
1路利军.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CT分度结果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2,10:739
2李勇,周晓玉,许植之,等.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观察.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735
3李丽玖,虞人杰,汤泽中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CT征像特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18
4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99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治策略,提高腹部外伤的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 1996年9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 8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诊治过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诊断性腹腔穿剌、CT和B超的阳性率分别为94.3%,86.4%,90.2%;83例手术,术后8例死亡,3例保守治愈出院。结论: 诊断性腹腔穿剌,CT和B超是腹部闭合性损伤有效的诊断措施,2个以上脏器损伤多见。
Abstract:Purpose Grope for the abdomen closed of injured. The diagnoses and cures of the strategy, Improve trauma of the abdomen of Treatment level. Method To my hospital September of 1996 to May of 2004 receive treatment. 86 cases accepted to cure. The abdomen-closed have injured. The sufferer's diagnoses and cures of the process,Look back of the analysis. diagnosis the abdomen cavity centesis,the CT and B ultrasonic diagnostics,distinguishes to rate in 94.3%,86.4%, 90.2%;83 cases surgical operations, after operation 8 cases death.3 cases keeps the treatment cure to get out of the hospital. Conclusion Diagnosis centesis of the abdomen cavity is CT and B ultrasonic diagnostics is the abdomen closed of injured availability of diagnosis measure, two on above. Organic the injured much more.
Keys Word:abdomen, cavity of abdomen,centesis,surgical operations
回顾总结本院 1996年~ 2004年收治的 8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病人,就此对诊治策略做一些分析。
1 临床治疗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86例,其中男 69例,女 17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6岁。损伤类型:车祸70例(81.4%),高空坠落10例(11.6%),斗殴 6例( 6.9%)。损伤后就诊时间 30分钟~2小时。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痛(86例),休克(54例),昏迷(9例),呕吐,气促等,体检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单一脏器损伤病人18例(20.9%),多发性脏器损伤的病人68例(79.1%)。详见附表
附表 腹部损伤和合并损伤的器官(例)
腹部损伤的器官
肝破裂
28
直肠损伤
1
脾破裂
50
膀胱破裂
1
肾破裂
3
肠系膜血管损伤
10
胰腺损伤
1
后腹膜血肿
8
腹壁损伤
32
小肠损伤
胃破裂
2
合并损伤的器官
颅脑损伤
10
脊柱骨折
3
胸壁挫伤
10
骨盆骨折
2
肺损伤
3
四肢骨折
12
肋骨骨折
11
1.3 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100g/L 者 42例,提示实质性脏器损伤。尿中红细胞(++)以上者 6例,提示泌尿道损伤。腹腔穿剌 81次,阳性率94.3%,抽出不凝血、浑浊或粪汁样液体。腹部CT检查 54例次,阳性率为86.4%,B超检查 32次,阳性率为90.2%。
1.4 治疗 本组手术治疗 83例,非手术治疗3例,其中肝破裂1例,脾破裂2例,就诊时一般情况较好,无昏迷、休克等。
1.5 结果 本组病例中,83例手术治疗,其中 75例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原因主要是脑干损伤并发脑疝6例,出血性休克2例。3例非手术治疗病人经严密观察治愈出院。本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并发症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例次,肺部感染8例次,腹腔脓肿3例次,切口感染12例次,脑疝6例次,粘连性肠梗阻2例次,应激性溃疡1例次。
2 讨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大多为暴力致伤,致伤原因多样,伤情重,多发性损伤的病人较多,因此,必需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急诊外科医生须在短时间内了解受伤经过和部位,结合生命体征变化与腹部体征及其他部位的情况,对病情迅速作出判断。对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者,可以腹腔诊断性穿剌、腹部CT检查和B超扫描,以明确诊断。本组腹腔诊断性穿剌、CT检查、B超扫描的正确率分别为94.3%、86.4%、90.2%,对腹腔脏器损伤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如若病人处于昏迷、休克状态,立即予抗休克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剌或胸腔穿剌,穿剌阳性者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果病人抗休克治疗有效且情况允许,可以进行CT或B超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1 病人就诊时如出现休克,应立即建立快速静脉输液通道,快速、大量补充血容量,补充的量要达到估计损失量的2倍以上,同时做好术前准备,万不可希望通过补液和应用升压药物来纠正休克,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因为在没有通过手术有效控制腹腔内出血的情况下,补液或升压药物纠正休克的手段是很难达到目的的[1]。当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剖腹探查:①腹腔穿剌阳性。②CT或B超提示腹腔积血或积液。③膈下有游离气体。④动态观察腹部体征无改善或加重。⑤难以纠正的休克。⑥有腹膜剌激征者。
2.2 肝脏损伤治疗的基本处理措施是清创、缝合,大网膜或明胶海绵等局部填塞止血,另加引流以减少肝外伤后并发症。近肝静脉损伤(JHVI)不能控制出血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组肝损伤1例死于此因。文献报道对严重肝外伤大出血的病人可先用大网膜铺覆于肝创面,再于其上填塞纱垫压迫以止血,且纱布垫尾端另戳孔引出体外,则能避免再次剖腹取纱布及取纱布时的继发大出血[2]。脾脏具有免疫功能,切脾后少数人可导致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PSI][3]。脾损伤的治疗原则应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脾,其次考虑切除。
2.3 胃、小肠的损伤根据情况决定作修补或切除,如不能确定损伤组织能否存活,均应切除。结肠损伤穿孔者,腹腔污染较轻,可以作修补或Ⅰ期切除后吻合。如腹腔污染严重,应作结肠造瘘。勿遗漏十二指肠损伤,当小肠系膜根部有胆汁染色或捻发感时,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可能性极大,单纯十二指肠损伤,经修补引流,必要时辅以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可治愈。腹部手术后要留置有效的引流管,便于观察和指导治疗。
2.4 多发性损伤的处理十分棘手,损伤累及的器官越多,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住院时间延长,预后愈差。多发性损伤的治疗应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如张力性气胸予以胸腔闭式引流、出血性休克应快速输液、输血和手术止血;脑疝即刻开颅减压等。病情相对稳定后现处理其他损伤。另外,多发性损伤的病人大多无法进食,必须给予足够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1万建华,费苏平,张维斌. 379例闭合性腹外伤急救措施控讨.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7,17(5): 290-291.
【论文关键词】 阑尾粪石;阑尾炎;螺旋CT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典型的临床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麦氏点压痛, 结合实验室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明显增高, 临床医师基本可以明确诊断[1]。对于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 特别是一些儿童, 体检不配合, 描述临床症状不清晰,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给儿童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带来挑战[2]。随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 CT逐渐成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一种有效影像学诊断方法, 更有助于手术医师明确阑尾的位置、病变的性质及手术方案的选择。由于儿童回盲部系膜发育不完善, 脂肪组织少, 有时CT诊断急性阑尾炎也有一定的困难。现将本院手术明确诊断急性阑尾炎患儿的典型CT征象特点加以分析、总结,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经手术证实急性阑尾炎患儿24例, 其中男15例, 女9例, 年龄2~15岁, 大部分患儿以腹疼为主, 部分患儿伴有发热、呕吐, 部分患儿叙述不清以哭闹为主。术前患儿均行血常规检查。
1. 2 方法 术前患儿均行螺旋CT平扫, 均未进行增强扫描, 部分患儿进行了三维重建。扫描机器采用美国GE 6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膈肌下缘到耻骨联合;扫描条件:电压120 kV, 200 mAs, 层厚5 mm, 间隔5 mm, 部分患儿并进行0.625 mm的标准的重建。
2 结果
24例急性阑尾炎患儿, CT诊断急性阑尾炎阳性20例, 阴性4例。CT诊断20例急性阑尾炎阳性患儿:其中阑尾肿胀12例, 最大管径20 mm, 最小管径6 mm, 其中阑尾显示不清8例;阑尾周围明显渗出10例;阑尾脓肿8例, 最大者长径50 mm, 病变与腰大肌、升结肠局部分解不清;医药卫生阑尾粪石15例, 其中最大径18 mm, 最小径3 mm, 粪石的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条形, 其中圆形、椭圆形粪石10例, 小条形粪石5例。CT诊断急性阑尾炎阴性4例, 4例回盲部结构不清, 未见明确肿胀阑尾及阑尾粪石。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成人发病率约为60‰, 儿童阑尾炎发病率约为4‰。儿童阑尾细小, 网膜发育不完善, 儿童患阑尾炎后, 同成年人比较易引起阑尾穿孔。部分儿童体征不明显;部分儿童体检不配合, 描述临床症状不清晰, 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有报道儿童阑尾炎的临床误诊率为35%~50%[2]。
随着多层螺旋CT应用, 其诊断阑尾炎经验不断丰富, 螺旋CT成为一种有效的诊断阑尾炎影像手段。螺旋CT儿童阑尾炎的征象有:①阑尾肿胀, 阑尾管径一般约6 mm[3, 4]。部分阑尾管壁增厚, 管腔明显扩张。②阑尾周围炎, 阑尾周围间隙不清, 呈斑点状、条索状改变, 部分累及回盲部。③阑尾脓肿, 阑尾坏死、穿孔后在回盲部形成的炎性包块, 包块中央是液化坏死成分, 其内可见小气泡或气液平面。 ④阑尾粪石, 是由阑尾内残留内容物、细菌及黏液混合而形成, 在CT中表现为高密度影[5]。在CT诊断儿童阑尾炎中, 阑尾粪石是一个重要征象, 儿童网膜发育不完善, 回盲部脂肪组织少, CT上肿大的阑尾与回盲部回肠有时不容易区分, 但是CT上回盲部发现粪石一般位于阑尾内, 因此一般情况根据阑尾粪石, 就能分辨出肿大的阑尾。
本文CT诊断儿童阑尾炎阳性20例, 其中阑尾肿胀12例,
阑尾周围渗出10例, 阑尾脓肿8例, 阑尾粪石15例, 可以看出阑尾粪石征是诊断儿童阑尾炎的一个重要影像征象;结合阑尾肿胀及周围炎, 螺旋CT能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可靠的术前诊断结果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培培, 颜伟, 曾智, 等. 急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分类计数诊断价值及验证.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5(2):306-308.
1. 1 一般资料 收集74例于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间行胸膜彩超检查的石棉肺定诊患者的胸膜资料,男62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53岁。一期石棉肺39例,二期石棉肺23例,三期石棉肺12例。同时选取石棉肺肺观察对象自愿人员29例进行对照, 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35~57岁,平均50.5岁。
1. 2 检查方法 应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患者取坐位, 背向探查者, 必要时两[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手抱头, 使肩胛上移, 肋间隙增宽, 便于声速进入或配合缓慢深呼吸, 由上至下, 由后至前, 在患者背部脊柱旁、肩胛下线、肋弓上方至腋前线之间沿肋间隙逐一纵横并侧动探头作最大弧形扫差。检测胸膜有无增厚及增厚范围。
1. 3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尘肺病诊断标准》中胸膜病变的评定标准, 结合本组特点制定如下标准:①胸膜厚度>1 mm者评定为增厚;② 局限性胸膜增厚即增厚胸膜范围的任意径线<5 cm;③弥漫性胸膜增厚指增厚胸膜范围的任意径线≥5 cm和或增厚胸膜范围的任意径线≥3 cm者有3处以上;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损害不列入此观察之内。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处理。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 样本均数以( x-±s)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期石棉肺患者39例中检出胸膜增厚者14例, 其中弥漫性膜胸膜增厚者4例;二期石棉肺患者23例中检出胸膜增厚者13例, 其中弥漫性膜胸增厚者6例;三期石棉肺患者12例中检出胸膜增厚者8例, 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者5例。石棉肺观察对象29例中检出胸膜增厚者6例, 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者1例。见表1、表2。
2. 1 石棉肺观察对象及各期石棉肺患者胸膜增厚异常率经卡方检验, 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三期与一期石棉肺患者及石棉肺观察对象, 胸膜增厚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期与二期石棉肺患者胸膜增厚异常率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二期、一期石棉肺患者与石棉肺观察对象胸膜增厚异常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石棉肺观察对象及各期石棉肺胸膜弥漫性增厚异常率经卡方检验, 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三期与石棉肺观察对象胸膜弥漫性增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一期石棉肺患者与石棉肺观察对象胸膜弥漫性增厚异常率比较, 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总体趋势表明随石棉肺病期的进展胸膜增厚异常率增加且胸膜增厚的广泛性也有所增加。
3 讨论
胸膜分脏、壁两层, 均为平滑光亮的半透膜, 其表面排列一单层间皮细胞。壁层胸膜厚约20 ?m, 脏层胸膜厚约100 ?m[1]。正常状态下胸膜菲薄, 侧胸膜厚约1 mm[2]。胸膜不仅仅是一层保护膜, 还具有免疫、代谢等功能, 对调控胸膜内环境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一般情况下, 局限性胸膜增厚对机体的呼吸功能影响不大, 可使部分患者产生胸部不适感, 如深呼吸或运动加剧时常有胸膜牵拉感或疼痛感[4]。弥漫性胸膜增厚可限制尘肺患者肺的扩张, 使肺及胸壁的顺应性降低, 从而出现或加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5], 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因此临床上对石棉肺患者胸膜损害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剧, 文献报道:随着尘肺病情的进展, 肺间质纤维化程度加重, 胸膜增厚程度进一步加重[6]。本研究表明胸膜弥漫性增厚的[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发生率随着石棉肺期别的增加而增高, 占胸膜增厚总人数的39.02%。石棉肺是尘肺的一种, 随城镇化建设的扩大, 发病率逐渐增多, 目前无有效办法治愈。因此, 早期诊断对临床干预十分重要。以往检查胸膜增厚主要依赖于胸部X线及CT检查, 但两者均存在电离辐射, 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且X线片对胸膜局部、轻微形态学改变显像不明显, 不适宜应用于早期诊断;CT检查灵敏度高, 影像清晰, 但费用较高, 不适宜应用于连续动态观察胸膜变化。彩超检查灵敏度极高, 只要两介质间声阻抗差>0.1%即产生回声反射, 形成清晰的声像图, 且可多角度、多切面, 连续广泛扫查, 其安全、便捷、准确、价廉等性能, 已为众多医师认可, 使之成为观察胸膜变化的重要手段, 其在全面诊断石棉肺及劳动能力鉴定上也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俞森洋.胸膜和胸膜腔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研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24(1):13-15.
[2] 朱林平,葛宪民,梁梅,等.尘肺病胸膜损害的超声影像学诊断. 职业与健康, 2008,24(19):2079-2080.
[3] Antony VB.Immunological mechanisms in pleural disease.Eur Respir J, 2003,21 (3):539-544.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2例TTP患者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研究。
结果: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TTP患者在早期诊断中被认为是病毒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发现患者血小板数量在疾病的发展中不断减少,头部CT扫描发现患者有出现脑出血或脑梗死症状,经过血置换与抗病毒治疗,患者血小板数量大大增加,康复10例,2例医治无效死亡。
结论:对于TTP的前瞻性治疗应警惕不典型脑炎与脑血管疾病,一旦出现病灶应尽快进行血常规与肾功能的监测诊治,准确分析,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的早期治疗,避免延误造成患者病情的恶化,提高诊断率。
关键词: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诊治
3结论
3.1TTP复杂多样。经过临床分析总结发现TTP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发热、肾功能异常,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多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微小血管损伤、透明样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反应[2,3]。患者一旦出现神经系统问题则会头痛、肢体麻木无力、意识模糊、行为异常或出现癫痫抽搐的症状。在早期诊断中由于患者表现的神经系统问题明显被误诊为脑部疾病,在血常规检查中表现血小板数量减少与轻度贫血,加上临床上医师对TTP认识不足最终导致2例患者救治延误死亡,这也充分说明了TTP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性。
3.2TTP诊断依据。临床诊断TTP中可以通过患者表现充分确诊,如患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而脑脊液改变轻微,脑脊液中白细胞与压力值正常[3];神经系统症状则表现为广泛性、一过性、反复性、演变快与多样性,是TTP的重要表现,也是确诊的重要依据[2];脑血管问题上TTP患者的发病年限较早,无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表现为多个血管损伤;患者血液系统异常,血常规检测中易发现贫血与血小板减少。
综述,TTP在临床上发病快,病情严重而且恶化快,所以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对此在临床诊治中要谨慎处理,准确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患者病情,一旦出现病灶应尽快进行血常规与肾功能的监测诊治,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的早期治疗,避免延误造成患者病情的恶化,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郭铭华,范恩勇,周健,孙海英,顾健.GUO Ming-hua.FAN En-yong.ZHOU Jian.SUN Hai-ying.GU Jian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影响因素研究[期刊论文].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7)
[2]罗曼.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诊治体会[期刊论文].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1.16(2)
[3]朴明玉,潘龙云.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分析[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70-02
临床上对于引发TTP的病因的认识主要是因为血小板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不正常的积聚形成血栓,而且血小板随病程不断减少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发热异常、肾功能损害以及贫血等临床症状[1]。笔者通过对12例TTP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为临床治疗TTP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诊断率,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参与研究的TTP患者为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2例TTP患者,所有患者无其他影响本研究的并发症,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论文摘要】 回顾性分析30例肝外伤诊治的临床资料。30例肝外伤中, 29例做诊断性腹穿,26例抽出不凝血,1例当时阴性,1天后抽出不凝血,1例因刀刺伤血液自伤口外溢未做诊断性腹穿,1例阴性, 4例行急诊CT或B超诊断。非手术治疗3例;术前死亡1例;26例手术治疗,其中5例剖腹发现出血已停,18例采用单纯肝缝合术、大网膜填塞加缝合术或清创性肝部分切除术,全部治愈,3例严重肝外伤中,1例死亡,2例采用纱布填塞、肝动脉结扎术,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合并胆瘘。提示诊断性腹穿可作为肝外伤诊断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采用合理、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肝外伤的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救治成功率。
肝外伤的发生率在因腹部外伤的剖腹术中占15%~20%,在国外的一些主要创伤中心,甚至高达35%~45%。目前,严重肝外伤的死亡率仍然停留在15%~20%的较高水平,未有明显下降。因此,如何提高肝外伤的诊断和处理水平,降低严重肝外伤的死亡率,仍然是肝外伤的研究重点。我院1999-2007年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中男27例,女3例,年龄7~63岁;致伤原因:车祸、重物砸伤及钝器闭合伤28例,锐器致开放性腹外伤2例。
1.2 诊断方法 30例中29例做诊断性腹穿,26例抽出不凝血,1例当时阴性,1天后抽出不凝血,1例因刀刺伤血液自伤口外溢未做诊断性腹穿,1例阴性,治疗证实为肝内血肿,4例行急诊CT或B超诊断。
1.2.1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26例,剖腹发现出血已停者5例;18例行缝合止血、大网膜填塞加缝合术或清创性肝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3例严重肝外伤中1例死亡,2例用纱布绷带做肝周填塞、肝动脉结扎后出血停止,术后5d抽出绷带未在出血,其中1例合并胆瘘,引流1.5月闭合。
1.2.2 非手术治疗3例,1例患者腹部查体仅右上腹轻压痛,血流动力学稳定,行止血、补液及B超动态检查等处理,住院10天出院,出院时生命体征平稳。
1.2.3 结果 1例因损伤严重,术前准备中死亡。
2 讨论
2.1 诊断方法 遇此类患者,简要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破裂后行腹腔穿刺,采用右侧卧位2~3 min后于右下腹行多点、多方位、多次穿刺,往往可出现阳性结果。本组30例中26例穿刺阳性。由于B超、CT在此类患者中诊断性高,若条件允许可检查,但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损伤严重的患者切勿因检查而耽误抢救时间。我们认为,在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诊断性腹腔穿刺诊断率高、简单快速,实用且不增加患者负担,但需有经验医师无菌操作,避免不必要并发症发生。
2.2 术前复苏 术前复苏是提高肝外伤生存率的关键。对于出血量大,损伤严重伴有休克的患者,可在上肢、颈部建立多根通道,先输注晶体后胶体液、血液,必要时可在桡动脉加压输血,为手术赢得时间。术前休克与否与术后并发症、死亡率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强调术前复苏、诊疗同步,边诊断边治疗及建立输液通道。
2.3 手术方法选择 手术时剖腹切口要大,暴露充分。
2.3.1 单纯缝合或明胶海绵、带蒂大网膜填塞加缝合,此法适用于1~3 cm深的肝脏损伤,即AASTⅠ-Ⅱ级。要点是兜底缝合,不留死腔,无张力,以免术后再出血、感染。注意的是肝实质的损伤往往超过肝表面损伤的范围,要剪开肝被膜探查,但尽量不向纵深扩创,以免加重肝脏损伤。本组1例因刀刺伤致肝脏右叶膈面一1 cm长裂口,出血已止,单纯缝合一针,术后B超示肝内血肿,虽康复出院,但不失为一教训。
2.3.2 清创性肝切除术,原则是破到那里,处理到那里,失活的去除,存活的缝合[1]。此法适用于AASTⅢ~Ⅳ级肝外伤。本组大多数患者均采用此法,取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
2.3.3 纱布填塞术的应用。此法止血不可靠,术后易出现感染及再出血。我们认为此法操作简单,若运用得当,对于难以控制的复杂肝破裂仍为一应急救命措施,特别是基层医院。本组2例采用此法,均获得成功,但1例术后胆瘘发生,引流1.5月闭合。我们掌握的指征是:①基层医院,受技术、条件、经验限制,无法处理的严重肝破裂;②大量输血造成凝血机制障碍;③出血难以控制的严重肝破裂。纱布于术后3 d分次拔除。
2.3.4 合并近肝大血管损伤的处理。此类损伤少见,死亡率达70%以上,属AASTⅤ-Ⅵ级[2]。用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若仍有大量血液涌出,提示存在肝后腔静脉损伤。本组1例患者合并腔静脉破裂,探查术中死亡。此类患者数年来仅有1例,无成功经验,但参考文献,Pachter曾经经肝暴露肝后腔静脉抢救5例成功[3]。
总之,肝破裂无固定手术模式,因具体情况而定,可用一种或几种达到止血目的。本组有1例行纱布填塞同时肝动脉结扎成功。
3 非手术治疗患者选择
自1972年以后,国内、外陆续有非手术治疗成功的报道[4]。本组3例因无腹膜炎、生命体征平稳,非手术治疗成功,手术病例中有5例已经停止出血,可见部分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必须掌握的指征是: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弥漫性腹膜炎及其他重要脏器合并伤,具有严密观察和立即中转手术的条件及高质量的B超、CT动态监测[5]。
参考文献
[1] 夏穗生.肝脏疾病引起急性大出血手术治疗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腹部外科,1998,11(4):145.
[2] 耿小平,肝外伤的外科处理.腹部外科,1998,11(4):187.
[3] Fekiciano DV,Pachther HL,Hepatic trauma revixied.Curr Probl Surg,1989,26(7):459-461.
【关键词】 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胆道梗阻
comparative study on diagnosis of obstruction of bile duct by cholangiopancreatic multi planar reformations and curved planar reformatted image using 16-slice spiral ct of low field mri and mrcp
mi xia.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gmutou, guangdong5236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16-slice spiral ct multi planar reformations(mpr) and 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in diagnosis of biliary obstructive disease. methods 31 cases with obstruction of bile duct received 16-slice ct scanning and low field mri,mrcp at the same time.all cases had pathology by operation or ercp.all patients were reconstructed through multi planar reformations,curved reformatted technique and oblique anteroposterior axial location of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and compared with mrcp,low field mri,meanwhile also compared with operative pathology.results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 for position identifying of obstruction of bile duct between cholangiopancreatic multi planar reformation,curved reformatted image using16-slice spiral ct,mrcp and low field mri,the diagnosis in qualitation of obstruction,especially in diagnosing obstruction caused by gallstone,the former was better than the latter.conclusion using the cholangiopancreatic multi planar reformations curved reformatted method of 16 -slice spiral ct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obstruction of bile duct.
【key words】 16-slice spiral ct;multi planar reformations;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biliary obstructive disease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28
作者单位:523633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人民医院影像科
胆道梗阻性疾病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其常见原因大致为结石、炎症、肿瘤等。其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的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螺旋ct和mri及mrcp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胆道梗阻性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我院使用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技术与低场mri及mrcp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方法在胆道梗阻性疾病定性定位方面的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以来,经手术及腹腔镜证实为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3~82岁,平均50.2岁。全部病例临床均有胆管结合部症状。各种良、恶性病变所致的胰胆管扩张、狭窄及胆道梗阻性疾病等。其中胆管结石21例, 1例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结石。胆管炎性狭窄2例、胰头癌2例、胆管癌4例、腹壶癌2例。
1.2 检查方法
1.2.1 ct扫描方法 患者检查前禁食4~8 h,扫描前0.5 h口服阴性造影剂800~1000 ml,上床前再口服造影剂300~600 ml充盈胃肠道。采用日本东芝 ct activion 16。电压120kv,电流120 mas,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由肝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如平扫发现低位病变再用10-20 ml 654-2扫描前10 min肌肉注射。扫描采集层厚7 mm,螺距(pitch)为1.5。重建层厚2 mm,重建间隔1 mm。mpr方法重建方向冠状位,矢状位,在肝门部平行和垂直于胆总管的方向。cpr重建沿胆管、胰管的解剖结构走行,从起点至终点选点画线,沿所选路径得到包含该路径全长的cpr图像。
论文 联盟
1.2.2 mri扫描方法 采用siemens concerto 0.2 t永磁型mr扫描仪,患者检查前4~8 h禁食水,常规仰卧位,使用体部线圈,检查前训练患者有节律的呼吸,行不屏气呼吸触发扫描。常规先扫横轴位t2wi(tr l500 ms,te 88 ms)、t1wi(tr 100 ms,te 4.51 ms),矩阵256×256,视野336,层厚8 mm,扫描范围由肝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再根据胆囊、胆管及胰管的位置定位3d haste序列,采用斜冠状位或标准冠状位,tr l670 ms,te 45 ms,激励角度180°,矩阵256×256,层厚1.3 mm,连续扫描,扫描时间3 min。将原始图像用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mrcp图像。 由2位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分别独立进行评价。以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统计mpr和cpr技术的定位和病因诊断能力。
2 结果
2.1 胆道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本组31病例中,mrcp+mri、ct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病因诊断准确率mrcp+mri为83.2%,mpr、cpr为93.3%。ct对结石信号敏感诊断率较高,而mrcp+mri稍低。对其他病变的诊断均无明显差异。
2.2 胆道梗阻性病变在ct,mrcp、mri上的影像学表现 21例胆管结石:ct示肝管及胆总管内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影,胆总管为多,不显影者均为胆总管远端结石。mpr像上可见有胆管内低信号充盈缺损,呈“杯口状”改变,梗阻上方胆管扩张。mri平扫,胆管呈不规则改变,内见条状充盈缺损,为低信号影。在mrcp上泥沙样或直径<3 mm 的结石易被高信号胆汁所掩盖而导致漏诊[1]。2例胆总管炎症:mpr图像上示无对比剂充盈。cpr胆道成像可见胆管有不同程度扩张,由粗到细,移行范围较长呈“鸟嘴样”改变。mr扫描见病变段胆管内径逐渐变细,边缘光滑,周围无软组织肿块信号。
4例胆管癌:胆道成像示胆管内有偏心性充盈缺损,肿块表面可不光滑,mpr、cpr图像上见病变处胆管壁呈不规则增厚、变细,胆管腔完全被软组织充填,mrcp表现梗阻段以上胆管中至重度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4例胰头或壶腹癌:ct上病灶不显影,mpr像上见扩张的胆管被突然“截断”,cpr示病灶周围有软组织肿块包绕,肝内胆管主要呈软藤状。mri示胰头肿大,其中可见异常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坏死出现不强化的低信号区,mrcp表现梗阻端胆总管与胰管扩张出现 “双管征”并呈分离状态。
3 讨论
常规ct横断图像能够清晰显示扩张胆总管的轴位图像,缺乏对扩张胆总管的整体形态、纵向范围及扩张胆总管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多平面显示。16层螺旋ct(msct)有扫描范围广、速度快、x线剂量减低、扫描层厚更薄等优势,利用其容积数据可进一步重建出高质量的mpr、cpr图像。多平面重建(mpr),重建方向可以作冠状位、矢状位及斜面重建。曲面重建(cpr)只需在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通过画一条曲线路径使胆管胰管的管腔走形展示在一个平面内,并得到对管腔狭窄、阻塞处的形态、部位以及与周围病变相邻关系的信息,获得梗阻部位图像类似于mrcp,提高了对梗阻部位判断。cpr图像清晰,在一幅图像上显示肝外胆管全程,走行直观,解剖关系清楚,无阶梯状伪影及胆管错位,显示胆管连续性强,具有良好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2],其优势大大超过常规ct以及多排螺旋ct横断面图像, 但有学者建议要从2个相互垂直面进行重建,以防止偏心病灶出现假象,以准确显示病变。msct对胆管结石的显示优于mrcp+mri,特别是对被高信号胆汁所掩盖的小结石的显示。低位胆管内结石,特别胆总管内壶腹部结石,由于受肠道气体的影响,b超常易漏诊[3]。mpr和cpr对结石部位的显示有独特的优越性。我院曾有一例胆总管内结石b超漏诊,现所有做腹腔镜的患者临床都要求术前做msct。良性狭窄病变mpr、cpr图像及mrcp均可清晰的显示扩张的胆总管自上而下均匀缩小,呈明显锥形改变,未见胆管壁增厚及软组织肿块。胆管癌以侵润型多见,表现为胆管壁的狭窄和管壁增厚形成的肿块,肿块可强化,胆管可为重度扩张。mpr、cpr图像上可见胆管扩张及管壁的改变,而mrcp+mri仅见胆管扩张改变,无法对良恶性作出评价。胰头癌为乏血管肿瘤,强化不如正常胰腺组织,cpr图像能显示胰头癌和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小的肿瘤。对胆管癌、胰头癌及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而言,胆总管阻塞端的形态、密度、受累程度、范围以及扩张胆总管的形态对临床诊断价值较大[4]。随着低场mrcp技术参数软件的开发,已能获得类似高场质量的图像。
综上所述,我们体会在胆道恶性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中两者无明显差异,对良性病变胆管炎、结石病变的诊断中mpr 、cpr优于mrcp检查。
参考文献
[1] berg el,robinson mk,mansson o,et al.a carbohydrate domain common to both sialyl le(a)and sialyl le(x)is recognized by the endothelial cell 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 elam-1.j biol chem,
1991,266(23):14869-14872.
[2] 王礼同,李澄,刘淑慧,等.肝外胆管梗阻病变msct曲面重建胆管成像与mrcp的比较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6,10(3):14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