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5 15:02: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日语与日本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日本;忠孝伦理;企业文化

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日本企业显示出的出色竞争力,开始引起了国际上的瞩目。对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被认为是日本企业,可以这么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企业在世界经济范围内起到了市场领导的作用。日本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如此重要,其中隐含着许多让人深思的东西。五年的企业靠机遇,十年的企业靠管理,二十年的企业靠战略,要想基业常青的企业只有靠文化。忠孝观念作为日本社会系统的中心价值,对于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的当下状态有着重要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忠孝观念“是保驾日本走向现代化的文化因素”。本文试图在分析日本忠孝伦理的基础上,论述其在日本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日本的忠孝伦理

(一)忠孝观念的渊源

日本的“忠孝”观念源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日本得到了适应性的发展。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理念在日本发展为“国民一体”的伦理观,并强化了“忠孝观念”。在日本文化中,把一个人的“义务”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对父母之“恩”的报答为“孝”,对天皇之“恩”的报答为“忠”。日本忠孝观念的形成是同日本宗教的世俗化过程相一致的。日本传统社会中的宗教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和儒教。其中,神道教和佛教都将神视为大慈大悲的高级存在者,这包含了要求信徒忠诚和报恩的义务;而儒教的《孝经》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例如,孝谦女帝(治世749―758)曾要求每个家庭必备一册《孝经》,学校要讲授《孝经》。对《孝经》的重视,可以看作是“孝道”在日本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日益增强的一个尺度。孝是仅次于忠的最高道德,也就是说,宗教使家族本身渗透了政治、价值,并成了政治形态的一个缩影。总之,日本宗教精神的首要伦理即是指履行世俗中的忠(政治义务)和孝(家庭义务)。在统治阶级的推行下,日本宗教逐渐与世俗伦理相结合,忠孝观念成为日本宗教的核心教义,同时由于宗教的社会功能,忠孝观念作为日本社会系统的中心价值,便又被赋予了终极意义。

(二)忠――政治义务

以忠孝为伦理的体系中,居首位的当然是忠。早在幕府时期,由于天皇一幕府一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力分化,忠诚观念的对象性并不明确,“忠”通常讲的是对自己的主君的忠诚,而当时的“主君”一词在其意义和内容上都是模糊的。随着“尊王”口号的提出,忠诚观念的对象逐步指向“最高主祭者和日本统一与永恒的象征”――天皇。对天皇颁布的政令,所表现出的尊敬之情,证明了人们对政治权威的盲从程度。忠诚在中国理解为自我良心的忠诚,而在日本则将忠诚理解为家臣必须为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其忠诚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己领主的盲目的真诚。就像武士接到上级的命令之后,甘愿剖腹自杀以示忠心那样。忠便是作为一个大和子民的首要政治义务,是对至敬者的。

(三)孝――家庭义务

在这个体系中,与忠紧密相连的便是孝。在日本,早在公元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太阳女神和天照大神为统治一切神和大和民族的神圣祖先的神话传说。对日本人来说,人的肉体是由父母分出,父母及祖先皆是家族之神,孝顺父母,敬畏祖先是理所当然的。日本国社团法人伦理研究所创始人丸山敏雄认为“这种对双亲和祖先的真情和尊敬自古以来被称作‘孝’,是道德之本。”“孝”是一个家庭成员的第一家庭义务,是对至亲者。

但是,日本的“孝道”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日本人仅仅拜祭最近的祖先。除了对那些还被活人记着的人以外,日本人并不重视孝行。日本式孝道最主要的实际意义就在于把“孝”的义务限于活着的人们。日本人对孩子的照顾也被视为“孝”的一种,他们把自己受过的照料移到弦子身上,以此来报答祖先的恩德。其次,“为孝尽心”,并不是指必须在家庭内实现互爱,在中国这些互爱是大家族道德法则的主要点。但在日本并非如此,就像一位日本作家所说的那样,“日本人非常尊重家庭,正因为如此,不太尊重家族的个别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家族纽带。”日本人所强调的是义务和恩情债的偿还,长者本身承担了重大的责任,责任之一就是务必使他们下面的那些人付出必要的牺牲,即使他们怨恨这些牺牲也无济于事。他们必须服从长者的决定,否则他们就是没有履行“义务”。

(四)孝先于忠而忠重于孝

在日本“孝子门前求忠臣”应该是忠孝辩证关系的精辟体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孝先于忠;而在以政治价值优先为特征的日本,忠却重于孝。培养孩子之孝,是为了成人之后尽忠,孝同时也强化了忠。

在日本,“忠”的血亲源流在于天皇的种族高贵性。日本人把天皇纯正的血统泛化为大和民族的神性,使日本理所当然地成为神及民族的代言人。当对天皇的高度尊敬在跟忠与孝相关联时,‘国家的概念便产生了一些变化。血亲关系和政治关系相融合,作为养育者的神性被替换成政治权威。神、天皇、君主及父亲倾向于被当成等同的东西。整个国家成了一个单一的亲族。天皇就是“神”,就是“君主”,就是民族家族之“父”。人民即是崇拜者,是臣民,是儿女。忠诚便是“大孝”,献身父母则是“小孝”,小孝只是为了能履行大孝而存在。这样,回报天皇之恩的义务便超越了其他一切义务之上。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孝顺父母(及祖先)、忠于主君、效忠天皇是每个日本人的天命。这一思想不是把社会视为一种必须维系的和谐均衡,而是倾向于将社会看作是在履行对上司义务的单一方向上的运动。至此,“忠”与“孝”便超越了血缘关系而具有了共同体的属性。

二、忠孝伦理与日本企业文化

(一)忠孝观念关注集体最终目标。企业员工成为命运共同体

日本人的忠孝观念使其忠于上级、忠于天皇,但这并不是因为上级或天皇的人格魅力;而是由于对象的地位及其命令对于实现集体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日本人看来,集体的目标是最高的,个人及子集团的目标必须严格服从于集体目标,当集体有着明确的系统目标,并且该目标对所有人都明了和有意义时,个人与集体的同一化过程将会变得最为强烈,人们将用关涉到集体目标的强有力和持续不断的行为来表现这种献身。

因此,日本人认为,出色地完成工作、达到集体目标,就是履行上天赋予自己的义务,是自己获得社会权利的前提。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本身并不是价值,而作为对集体的无私奉献的一种表现时工作才有价值。这很类似于新教徒的“天职”观,不是用修道禁欲主义超越尘世道德,而是完成每个人在尘世上的地位所赋予他的义务。

日本人在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又将这种独特的伦理观念带进企业管理,员工形成“命运共同体”,强调职工与企业共存共荣。在日本社会团体中,任何个人对它所属的,

社会都负有重大责任,个人对集体应负的责任是没有止境的,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其表现如何,都必须承担整个集体的荣辱毁誉。他们相信唯有集团一致,工作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日本企业文化中所表现的集团生活制度,就建筑在这种文化上面;企业一般都会抓紧各种机会向职工灌输个人与企业休戚相关的思想,培养他们忠诚于企业的意识。在制度上通过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工会制、企业风险分担等一系列的制度,减少职工在职业、职务、和收入等方面的不安全感,提高职工的合作精神和集团意识;在内部管理上,讲究方法,如采取不过分表扬个人成绩,不过分追究个人责任等手段,加强集体管理和集体效益。这种群体力量和效益,又反作用于企业,通过互相促进,强化了企业职工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精神。个人忠于企业,从企业中获得利益,企业给予照顾,换取企业的发展和利润,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成为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潜在因素。

(二)忠孝观念重视企业业绩,企业员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在日本,每个人的良心(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每个人的行为。由于“终身雇佣”及其他一切的关爱在每个日本人的脑海中都有一本帐,这本帐上详尽的记载着给予别人的恩惠和所接受别人的恩情。日本人的忠是建立在报恩这个深层次文化基础上的,“恩”的概念源自血亲关系和宗教教义。人的一切皆是祖先和神的无限授予,忠孝的义务也是天定的,因而,当然是无限的。

在日本,忠诚并不意味着被动的恭敬和献身,而是与成功和奋发努力相结合的能动的服务与表现。要求人们在工作中为实现业绩价值而不断创新,埋头苦干并且严格遵守交易中的正直纪律。只有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职员才算履行了忠孝义务。

因此,日本企业员工倍奉热爱劳动的企业价值观,日本企业文化倡导职工勤奋的工作,竭尽全力,许多人下班后还要留在公司里1―2小时甚至更长,周六理应休息,仍不计报酬的去工作。今天,在日本比较富裕的情况下仍普遍出现“工作狂”和“过劳死”的现象,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他们不盼望退休后无所事事的悠闲生活,愿意在紧张的工作中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企业倡导生活的价值在于劳动创造,劳动不只是为了自我改善而进行的个人奋斗,其首要意义在于它是人的应当自觉分担的一份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劳动不仅仅是一种与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纯经济活动,还是一种高于经济活动的与为善相联系的宗教修炼事业。因此,人仅仅求生存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工作生命才有意义,帮助自己的公司成长、繁荣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

这种劳动状态和劳动状况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战争带来的灾难,在短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忠孝观念提供团结的心理基础,使企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忠孝观念为日本社会形成高效的整合机制提供了文化的和心理的基础,使个人与集体紧密结合,呈现“机械团结”的状态。机械的团结也就是一个把个人直接而和谐地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结合形式,它使日本社会各个单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主体易于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

忠重于孝使日本企业营造了强有力的企业团队精神。日本企业里上下级关系被称为“亲分”与“子分”,“子分”可获得“亲分”的扶助与支持,同时有义务为“亲分”随时效力。在集团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日本人认为只有努力地与同伴配合,尽量的照顾别人,才能有自己的利益,而不能靠与同伴为难,拆同伴的台来争取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日本的许多公司中,上至经理,下至最下级的职员,确实做到了上下一心,大家全心全意维护公司的利益,尽自己的努力,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如果说西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人激发的个体创造力,那么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则来自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精诚合作。

日本的公司往往实行终身雇用制,员工也承诺不会因为高薪而跳槽。虽然彼此有书面协议,但是真正的约束力不是来自契约,而是道德的力量。员工个人不能要求企业终身雇用,否则被认为不得体,而且可能被雇主废弃终身雇用,违背合约将受到严厉的制裁,他们往往会被社会抛弃。日本人选择工作的机会一生往往只有一次。这赋予了员工生存安全感,强化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为他们提供了工作的动力。

日本企业家相信,人最富于感情,只有得到尊重和信任才会在生产和实践中激发出创造力,企业给员工一份关怀,员工便会以十分的干劲回报企业,所以,日本企业非常注重感情投资。例如员工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提职获奖时,企业除了组织庆祝会,向本人颁奖外,企业负责人还常常亲自到员工家中或向其家属打电话祝贺,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情,从而更加效忠企业,更加竭心尽力的为企业工作。

日本企业家把“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在他们看来,越是现代社会,人越显得特别宝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指出,“经营的基础是人……在企业经营上,制造、技术、销售方法、资金固然重要,但人都是这些东西的主宰。尽管有钱、有产品,要是没有一个会利用这些的人才,那么这些东西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所以,不管怎么说,人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企业着力建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处于一种高度的和谐状态,铸就了企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了员工的忠诚观念,为树立忠于集体,患难与共的价值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括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经营理念、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精神风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规章制度等等。其中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能够保持长久不衰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团结内部,引领企业的良性发展。可以这样说,是日本的企业文化创造了世界第一流的企业效率和规模,创造了今天的世界经济强国。

第2篇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

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在跨文化领域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桥梁,日语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根据最近几年的实践研究和观察发现,目前很多日语系的学生都掌握着较扎实的日语基础,而且还能讲出一口流利的日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与日方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时,表现极为不适应,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将语言交流与文化人为的分割开来,单纯的把语言当做工具,没有融入日本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二者结合不好,日语的真正熟练运用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种现实情况,就要求我们的教职人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方面的培训,还应从文化的导入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一、文化导入的概念

所谓文化导入,就是在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前提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社会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并对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许多文化奥秘,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就应该立足于理解所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那么,文化导入究竟指的什么呢?文化导入又被称为“文化移入”,结合日语教学的实际,本文将其定义为:在对学习者传授语言及语言结构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意义,发现隐含在其中的文化结构,设法让学生了解以及习得所学语言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应遵守的文化规约,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

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课后主动去认识中日文化差异,建立学习者自己的对比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这一语言,同时避免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日语表达中去,以日本人的思维去思考与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日语教学一直强调挺、说、读、写、译等五项技能的训练,去忽视了文化因素对日语学习的影响。即使有文化课程的设置,也今单一的从文化角度进行知识的阐述,而从语言相关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的较少。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且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于跨文化的交流来说,语言与文化知识密是不可分的。文化知识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目前的教学与应用存在脱节现象

外语教师应该能够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得到这样的一种经验: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包括词汇量的增加,还包括实际的应用。只有把应用好,才能做好实际的文化交流,实现语言的真正掌握。但是在日常的教职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是把教学的重量放在理论的学习以及影视方面,然而应用方面的运用长期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学习和运用脱节。

(二)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

学习日语这门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得跨文化交际更加顺利的进行。众所周知,在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日语学习者是不可能只围绕日本国家的文化跟日本人大谈特谈的。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的互动交流,是交流双方在进行彼此国家文化的分享与对比的交流过程中相互增进友谊、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熟悉。当日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不会表达的本土文化知识时,就给本土文化提供了最佳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

同时,本土文化针对语言学习者而言,是第二种语言的基础。由于中国与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源源不断,经久不息。然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与日本在行为、价值观、思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加对日本及其本土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我国和日本文化对比,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学习。通过日语的学习,既能增加对日本文化和语言的学习,又可以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目前日语语言教育中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日语的教学中普遍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日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课堂集中例解单词、精讲语法、辨析各种近义词的区别及分析各种语法现象为主,处理课后练习巩固复习为辅。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生不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常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符合日本人习惯的误用。

另外,虽然不少学校也开始了“日本概况”“日本世情”“日本文化”等相关课程,学生也能学到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但是这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日本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

(二)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

由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老师还存在着考试成绩至上的看法,教师课堂上采用传统教学法,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做题的准确度,学生也更加在意考试成绩如何。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日语,只知道“武士道”读作“ぶしどう”,“歌舞伎”读作“かぶき”,但是当问及武士道的内涵及歌舞伎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却知之甚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怎么讲,也不涉及考试。

另外,我们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因素,这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导入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日本文化都不甚了解的话,谈何去给学生讲解?所以教师也必须多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能力。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比较强调词汇、语法的掌握,而轻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常常有很多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词汇量也很丰富,但说出来的话却支离破碎,有的看似正确却不符合日本人的习惯表达。

四、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

第一,选用正规的日本原版会话教材。原版教材简单易懂的对话自然会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日本人编写的教材,相比国内出版社的教材,对日本文化的渗透更加深刻,学生对日本传统文化与社会现状、人际沟通等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原版教材中的会话为日本人编写,大多是日本人之间的对话,所以自然都遵守既定的文化行为,因此对话能够表达出他们正规的相互响应。日语教学初级阶段,应选择一定比例涉及日本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知识的日文原版书作为会话教材。有了这种教材,教师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就有了出发点,文化知识的导入就变得很自然。

第二,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设施通常是黑板、粉笔、黑板檫。而现在包括专业的培训学校在内的都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现在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教师的口头讲解不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比如日语。而现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很快捷的帮助学生了解到日语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些途径可以直接看见、播放相应的图片资料或视频影音,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社会文化知识”。就比如,很多日语学习者都会看一些日语电视剧来学习日本的文化和语言语境的运用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第三,积累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材料。教师应该大量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日本著名的文学作品,这是一种学习日本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为无论哪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内心世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另外,要大量阅读日文报刊、杂志,除此之外,网上阅读是迅速获得最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及社会关系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留心积累日本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有关文化知识的材料。

第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日语运用的恰当性。培养学生中日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修养和中日两国的比较文化背景学方面的知识,减少汉语习惯对日语交际的干扰。另外,及时纠正学生的失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用词甚至手势等都要不断更正或提醒。在讲授知识文化的同时要加大交际文化导入的力度,增强学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别能力。

第五,充分发挥日语外籍教师的作用。日语外籍教师地道的发音和表达,相对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适中的音速、适当的音量、抑扬顿挫的音调,都能对学生未来的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教师被派往国外学习,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和语言专家来到中国讲学,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被引进中国,外籍教师是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他们懂得学生在接受这些教学方法时的心理变化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能够及时地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和变通。

第六,运用实践教学,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学好日语抓住几个关键,而发音就是关键之一,学生课堂上开口讲日语的机会不多,大都是老师在讲解。鉴于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说日语的机会。如:举办日语专题讲座、开办日语角、搞日语演讲比赛、编导日语短剧等,制造日语学习的人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这些具体形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以上是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知识的六种基本途径,无论哪种途径或方式的采用,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因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循序渐进。教法要得当,内容要适度。

五、结语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像折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就体现在语言中。日语在各种外语中受到重视的程度逐渐加大,这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我们学习日语,不仅要会怎么运用,而且要精通,这就需要我们对日语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也就是把文化导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日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了解文化又能学习日语,一举两得,同时也能开拓了自身的知识面,满足了社会对跨文化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晶.论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孙满旭.日语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4]林娟娟.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J].日本学习与研究,2009

[5]王冠华.试谈跨文化交流在日语教学中的导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6]杨冬雪.日语教学中如何兼顾民族文化差异[J].文学界,2012

第3篇

笔者教过的一些学生,希望在本科毕业后到日本学习,提高日语水平、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还能学习对就业更有利的专业。早在笔者在日本读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时候,周围就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他们也抱有类似的目标,因此学习很认真,上课的时候经常向老师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学习态度值得佩服。

笔者知道,在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因为我也曾在中国的大学学习,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当年我在日本大学学习的那个时期,中国留学生的困难主要是经济问题,尤其是对于自费留学生来说。因此,他们没课的时候都打工挣生活费以及学费。但是,最近这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更加富裕,高收入阶层逐渐增加,对提高教育水平创造了有利基础,很多高收入家庭考虑把孩子送往国外学习。这些学生当然不必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担心经济问题,能够精力集中学习。当然我也认识普通家庭的孩子,到日本后还是经常打工来挣生活费。

还有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当中的语言问题。我认识很多去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一些人到日本的时候已经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也有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我在中国的大学里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总是尽量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词汇讲,说话速度也故意放得比较慢,让学生们都能听懂。但是,在日本生活以及学习的时候,没有与外国人交流过的日本人基本上不考虑说话速度以及用词,因此,很多刚到日本留学的学生告诉我说,他们觉得“日本人说话的速度很快,难以理解”。

即便是那些日常对话没有问题的学生,也常常在上课的时候遇到麻烦。日本的大学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上课的时候经常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的词汇,特别是讲一些专业性问题的时候。

许多中国学生还不太习惯日本式的教育方法。笔者在日本的大学学习的时候,导师经常说,“大学是自己学习的地方,应主动找自己的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在日本的大学学习,特别是读研究生的话,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基本上不会主动给学生任何关于研究的指示。学生有问题的话,教师才会给学生建议和帮助。而中国的大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例如写作论文的时候,教师详细地讲怎么收集资料、怎么设定题目以及怎么写作论文等等细节。日本的教师只讲解写作论文的方法以及规则。因此,有的学生和我抱怨说,日本的大学教师冷淡,对人态度不好,“不照顾我”。

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外表上很难分辨,但实际上内心完全不同,就拿交流方式来说吧,许多中国学生很难难以理解日本人到底想什么。许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说话时往往吞吞吐吐,绕弯子,不直接说。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总是要考虑对方的心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除非是对特别亲近的朋友才会直来直去。对很多日本人来说,中国学生是客人,万一中国学生不高兴怎么办?因此很多人和中国留学生说话时,都很委婉。

第4篇

关键词:日语敬语 误用 日语学习者 跨文化交际

一、 本论文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日语敬语是日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敬语是日本人维系人际关系推动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顺利。敬语运用得当,将会给我们的日语表达锦上添花,会成为日企面试乃至升职加薪等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反之,不仅达不到预期表达效果,还常常会弄巧成拙,影响人际关系,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敬语一直是日语学习者甚至日本人都很困扰的知识点。因此,正确使用敬语,对于日语学习者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探析日语敬语的误用例,分析误用原因,是与日语专业的学生深度探讨日语敬语的契机。

二、跨文化交际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二)中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意义

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其中巨大变化的一个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被拉近了,巨大的地球被压缩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普及中日跨文化交际知识有益于中日间友好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使中日人民在人际交流中未雨绸缪,以彼此尊重的心态对待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敬其所异、爱其所同,才能使中日人民在日益增多的交往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使中日两国世代友好的和平相处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中日敬语的比较

在人称代词方面,日语表示敬意的词明显多于汉语。例如:わたくし(我)、わたくしども(我们)、あなたさま(您)、おたくさま(您)、あなたがた(您们)、この方(这位)、その方(那位)、あの方(那位)等。但是日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不能随便使用,其中有很多忌讳。在日本,很多年轻夫妻或恋人之间可以用“あなた”互称对方,也就是说“あなた”可以转称为“亲爱的”意思。

在称谓方面,汉语中对不相识的人多用“先生”“小姐”等来称呼,知道对方姓氏、职位时通常用姓氏加上其从事的职业来称呼,比如“李老师”“赵主任”等;对认识的人通常直呼姓名或者用“老某某”“小某某”来称呼。日语中对不认识的人通常使用“あのう、すみませんが...”来打招呼;对于认识的人可以用姓氏加上其从事的职业称呼,比如“王先生”“部”等。不过日语中有一个万能的敬语称呼词,就是“さん”。亲属称谓方面,比起日语,汉语中亲属称谓更为复杂些。例如,日语中的“おじさん”一词汉语可翻译成“叔叔”“伯伯”“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舅”等。但是,日语中亲属称呼有内外之分,较之汉语要麻烦些。称呼对方时,要使用敬称;而向外人提起自己的亲属时,要使用自谦的形式以表示对外人的尊敬;而涉及外人的亲属时,则要使用尊敬的形式来表达敬意。例如,向外人提起自己的爸爸时,用“ちち”,而说到对方的爸爸或自己在家里喊爸爸的时候则用“おとうさん”。

在词汇方面,汉语主要通过“请” “让”之类的词汇表达敬意,而日语的敬语词汇却比汉语多得多。比如表示吃饭的“食べる”一词,自谦语为“いただく”,尊敬语为“めしあがる”,使用时需考虑吃的对象再决定使用哪个词,较为麻烦。

综上所述,汉语里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敬语,但不像日语敬语那样发达。因此,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敬语过程中,不仅要牢记敬语表达形式,更要了解敬语在日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以避免受母语影响,造成误解。在日本人看来最大的敬语误用是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上下”“内外”“亲疏”关系。

四、日语敬语的误用及跨文化交际时的注意点

(1)日语敬语使用常见错误

第一,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误用了尊敬语。例句:“うちの子に文房具をってあげました”(给我孩子买了文具)。这样的表达给人一种抬高自己孩子身份的感觉,正确表达为“うちの子に文房具をってやりました”。再如,向外公司人谈到本公司人时,即便是本公司地位最高的社长,也不能使用敬语,这是“内外有别”的表现。例如:外单位人问起本单位科长情况时,如果科长出差未回来,可以这样回答“はまだ出からりません”。但若回答成“さんはまだご出からりになりません”,表面看是对本单位科长表达敬意的说法,实则错误的表达方式。因为它忽略了“内外有别”的原则。

第二,对表敬对象误用了自谦语。例句:“社、明日母がまいりますが、お目にかかっ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社长,明天我妈妈来,能不能请您见他一面)。这句话前半部分表达没有问题,后半部分却误用了自谦语。请社长和自己妈妈见面,也就是说“见面”一词应是表敬意的尊敬语,非自谦语。正确表达应为“社、明日母がまいりますが、お会いになっ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第三,郑重语误用为尊敬语。例句:“もしもし、高でございますか”(喂喂,是高桥科长吗?)。“でございます”除了具有与“です”同样表示断定的用法外,还带有自谦语的性质,只能用来表现说话人自己或自己方面人的状态,不能用于表敬对象。故正确表达为“もしもし、高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2)误用原因分析

第一,教师在授课时,知识传授与文化、场景脱离,以致于学生不会融会贯通。

第二,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敬语机会少,商务日语氛围淡薄。

第三,中日思维方式不同。

第四,母语习惯不同。

(3)跨文化交际时的注意点

第一,注意滥用。无论是尊敬语、自谦语还是郑重语,切记不要滥用。也就是说不该使用敬语的场合就不能使用;使用时还要注意恰到好处,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例句:“この花に肥料をあげるんですか(要给这盆花施肥吗?)”。“オウムにごをあげましたか(给鹦鹉喂食了吗?)”对动植物无需使用敬语,因此,正确表达为“この花に肥料をやるんですか”“オウムにをやりましたか”。

第二,注意重复。有的人为了突出对对方的尊敬,故意提高尊敬度,会误用 “叠床架层”式的敬语表现形式。例句:“心からお礼を申し上げいたします”(谨表示衷心感谢)。“申し上げる”一词是自谦语,“いたす”也是自谦语,“申し上げいたします”这种“谦上加谦”的说法不恰当。仅说“心から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敬语过度使用,反给人造成麻烦,让人顾虑。所以当重复使用敬语时,可以省略前面的敬语,把敬语用在后面,以表现语言的紧凑完美感,同时又不失敬意。

第三,注意敬语失衡。一句话中,对同一表敬对象在敬语使用上要保持前后一致,不失平衡,不能先简后敬,或先敬后简。例句:“私は参る。おばあさんも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我是要去的,奶奶,你也去吗)?这句话看似没有错误,一方面对奶奶的动作用了敬语,同时对自己的动作也用了自谦语,但却使用了简体,这就造成敬谦表现与郑重语不搭配的错误用法。正确说法是“私は参ります。おばあさんも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第四,注意敬、谦混用。例句:“先生は何ごろ参られますか”(老师什么时候来?)。“参る”是“来る”的自谦语,即便加上表敬的助动词“れる”“られる”也无法变成尊敬语。故正确说法为“先生は何ごろ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五、结语

中日敬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与其所根植的文化有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负载着社会意识、文化传统。中国自古受儒教影响颇深,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分、群臣有别。“谦虚”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自古被认为是做人的美德。如今中国一直提倡人们多用“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礼貌语言来净化语言环境。同样,敬语也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有敬语的存在,日本文化才焕发出无穷的光彩,才能魅力永恒。可以说,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敬语已从原来的敬畏、谦卑意识转化成了礼貌、谦虚意识,朝着文明礼貌语言方面发展是他们的共同趋势。敬语虽然表示尊敬的意识,但是误用、滥用会适得其反。因此,敬语使用需适时、适地、适人,正确把握,不可滥用。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语概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秀文,孙文.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陈梦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第5篇

关键词: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25-02

中国的国际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日语专业应培养既精通日语又有相当广的知识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的高级日语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单一日语专业和基础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向,使新世纪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目前关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论点很多,但不外乎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新时代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包括我们的日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1.日语教育(师范类)+ 跨文化教育。学生主要学习日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教学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基础和教师职业素养,适合胜任日语教学和日语教学研究的教师。新时期日语教育的重点是跨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较为系统了解和掌握与语言学习、应用相关的日本文化背景知识,促进他们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使其对日本社会整体面貌有感性认识,在今后与日本人交往或共同学习、工作等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较容易做到主动、自然地进行得体的表达和成功的沟通。

2.基础日语+专门用途日语。我们哈尔滨师范大学以前招收的都是师范类的学生。2008年开始招收国际观光日语和实用日语等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学生利用两年的时间学好基础日语知识之后,从三年级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经贸日语、日文电脑、日语口译、商务日语函电、市场营销、科技日语、互动日语、日本商务礼仪、旅游日语、国际观光学、国际观光日语等课程。专门用途日语课程的设立体现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双外语主辅修。实行双外语主辅修(日语专业+英语辅修、日语专业+韩语辅修),哈尔滨师范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双外语主辅修的学生。一开始实行的是日语主修和英语辅修,从2006年开始实行日语主修和英语辅修或日语主修和韩语辅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英语或韩语,结果报名人数很多,而且录取分明显高于日语系其他专业的新生。四年中学生要同时学习日语和英语(韩语),毕业时日语水平等同于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水平,英语(韩语)水平等同于英语(韩语)专业本科二年级水平,要同时会做日语、英(韩)语翻译,掌握经贸日语知识,能在跨国公司、外经贸公司从事商务工作。这样培养的学生以汉语为母语,以日语为专业,又多少懂得英语或韩语及外经贸知识,这种人才将成为跨国公司、外贸公司最为抢手的人才。

4.英语+日语+汉语+韩语型。这是延边大学日语系的四语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跨国公司急需懂多语种的人才。但在国内乃至国外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延边大学利用地域优势,为适应国际跨国公司对外语人才的需要,提出了以韩语为第一母语,以汉语为第二母语,以日语为专业,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四语种培养模式。实际上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非常乐观。但这个培养模式受到局限性,比较适合运用在延边地区或懂朝鲜语的学生。

5.(2+2)、(3+1)、(1+2+1)(3.5+0.5)等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当中(2+2)、(3+1)、(1+2+1)(3.5+0.5)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2+2)培养模式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头两年在中国打下日语的坚实基础,后两年到日本大学学习国际关系、企业法务、日本文化、交际等社会需求的专业。(3+1)培养模式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头三年在中国打下日语的坚实基础,后一年到日本大学学习相关专业。(1+2+1)培养模式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头一年在中国打下日语的坚实基础,后两年到日本大学学习相关专业,最后一年回国学习,完成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解决就业问题。(3.5+0.5)培养模式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头三年半在中国打下日语的坚实基础,后半年到日本大学学习相关专业,为在日本攻读硕士学位打下基础。这些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改革。

6.“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渐突出。由此,加强跨系、跨学院合作,实现理工科专业与日语专业之间的复合、交融与渗透,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目标应是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学有专长、以专业为主、专业与日语均是强项的复合型人才。

7.“日语+专业+素质”中的“素质”也很重要。我们在强调专业和日语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来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日语人才。

二、改革课程体系,鼓励跨系选修

中国加入WTO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变,以往的单一型人才结构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这就要求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必修课程设置应以强化学生日语专业技能、优化日本各方面专业知识的传输渠道为中心,以期从源头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块,锻炼外语人才的语言实践能力,在拥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能够个性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方面我们日语领域应从师资和现有办学水平条件出发,科学、适度、合理的拓宽日语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以达到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目的。贯穿文理,凸显素质。由于课程设置是学校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的关键,为达到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目的,在日语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应循循善诱,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日语专业一般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适度添加一些培养文化积淀、语言技能、翻译基础实践等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内容。而在专业的更新与拓宽要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学校现实基础为起点;而在高年级的课程设置方面,我们除了要适度延展必修课的深度,难度外,还应拓展选修课的宽度,积极鼓励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真学好必修课的同时,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跨系选修一定数量的其他课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改革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我们常用的翻译法、听说法和情景教学法都强调老师的课堂传授,是以教师讲解词汇、语法、课文为主导,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句型和词汇进行模仿练习。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但忽视了对学生语言的交际性能力培养,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近几年,我们将传统的传授知识、语法教学改革为直接法、强化式教学,突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努力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从而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

日语教学应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开展日语交际活动来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日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博采众长,灵活、综合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实践活动,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二是在教学中要强化小组协作和集体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协作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愉快、和谐、生动。在教学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大学日语教材的情景语言点,时刻关注并注意保持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及时进行正确引导。

四、结束语

新世纪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要已迫在眉睫,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理念,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日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日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做到:课程设置要复合型,培养目标要实用性,教学改革要创新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适应时代需求,为社会认可和欢迎的、符合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规律的路子。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日语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第6篇

关键词:商务日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00-02

近两年,由于生源的减少及国际大环境的不良影响,商务日语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商务日语专业的发展速度远不如过去的十多年,招生人数规模不断缩小,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陆续停招该专业,这一现象无疑对学校和日语教师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压力。但反言之,可以说商务日语专业正从盲目扩张招生人数的膨胀状态,慢慢恢复理性,今后的着眼点将放在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面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专业为例,阐述专业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情况。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日语语言、商务理论及实务等专业必备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的日语语言专业应用能力和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能力等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从事日语翻译、商务、外贸业务、涉外接待、服装加工等行业的管理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一)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就业市场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本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牢固的知识结构,专业、突出的能力结构,过硬、全面的素质结构,这三个方面是商务日语专业要培养的核心。

(二)课程设置

本专业通过不同形式(电话、电子邮件、实地)的问卷调查、企事业单位现场走访调研、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以及深入南通、无锡、苏州、南京、上海等人才市场等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和行业性质,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和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商务日语、国际贸易实务、综合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日语泛读、日语翻译、日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商务礼仪、日本概况、日本文化体验等;专业拓展课:日文录入、日语演讲、服装日语、服装跟单、纺织品检验与检疫等。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第九周起至第六学期的6月底,期间要求完成实习日记和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人才培养模式

1.紧密围绕市场需求,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院学生的就业区域以南通、南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为主,这些区域面向海外尤其日本的主要业务多为服装、面料的加工和再出口。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这些相关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较大,而且要满足这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必须要求学生除了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日语知识外,还需掌握对日外贸操作的流程,同时又具备一定服装日语、服装跟单、纺织品检验与检疫、国际贸易实务等知识。但是,由于校内专职日语教师多为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步入教育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所以开设此类课程并使学生能够难度较大。

要解决这一困难,可以有三种途径: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三是“课堂搬进企业”。所谓的“请进来”,指邀请企业一线或行政管理的专家来校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走出去”则是中青年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至两年,学习现场操作技巧并与企业加强合作,编出岗位操作性强的校企合作教材用于校内课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堂搬进企业”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基本技能实训》课程,每周安排学生进企业观摩,动手操作简单的加工流程不失为一门高职院校特色课程。

此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与本科院校不同,重点培养的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本专业在校内开办了模拟车间,购置了若干台服装加工机器,聘请服装公司一线操作人员为任课教师,讲授裁剪、加工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加工易上手的服装类生活用品,成品学生可以自行出售,这既响应了政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号召,又端正了学生好高骛远的错误就业观,从而改变90后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的不良就业现象。

2.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建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课堂讲授与课后演练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为主校外实践实训为辅、文化知识的提升连带职业技能的培养等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初级阶段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模仿、简单操练为辅,中高级阶段则进行角色转换,以学生自制PPT、自编自演情景剧为主,教师充当评委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个体展示式(演讲、才艺展示)、小组分散式(今天我是老师、情景剧、配音)、集中合作式(日文歌曲练习、日文录入),这些教学模式生动鲜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良好。

此外,由本校全职日本教师进行《日本文化体验》、《日语口语》等课程的讲授,加强日本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商务礼仪等教育。《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院校是由院系辅导员承担,企业实践经验偏少,依赖教材直接灌输的现象较多,这样的课堂枯燥单调,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的作用。而我院本专业则从校企合作企业聘请日本籍人事主管担任《就业指导》课程,并且利用8课时到企业内部实地参观学习。这样一方面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日语,另一面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生就业后无法迅速适应日本企业文化、频繁跳槽的弊端。

3.检查教学成果,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

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有两种途径:一是校内专业课程“考试与考查”相结合,二是社会考试“双证书”。“考试与考查”指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考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考查”;而“双证书”则指日语证书和工种证书。日语证书的获取可以为通过新日本语能力测试2级,也可以为达到标准商务日语考试(STBJ)BJ2等级;工种证书有跟单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等。此外,毕业生参加并通过毕业实习单位的职业认证考试的,也视为获得工种证书(职业认证考试为语言能力认证时则视为日语语言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鼓励商务日语学生积极参加STBJ考试,因为这是一种以就职于日本企业或希望到日本企业就职的外国人为对象,以测定应试者综合日语能力为目的的考试。考试题型完全是根据日资企业的需求所设计的,与新日本语能力测试相比它更具有实用性,能真正测出应试者的商务日语应用能力,与其他一些日语考试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相比,因为考试的最终目的与日资企业对实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完全合拍,南通地区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认可STBJ考试,所以无形间就为学生就职日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4.完成人才培养,扩大人才输出渠道,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商务日语专业根据综合实力,主动了解学生就业密集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与之沟通协商,使学生能够学习用人单位所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一年不等的订单培养协议书。目前本专业已经与江苏新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南通嘉德毛衫服饰有限公司、常州广田服装有限公司、江苏新宁顺国际经贸有限公司、南通文峰饭店有限公司、南通新福达光电有限公司、南通博日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云古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满足了学生校外实训的要求。

与校企合作企业,我们不仅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计划,还共同承担教材的编写、课程标准的制定,体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对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程的主讲教师,充分利用了企业优质的人力资源、技术和设备资源,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这样弥补了语言类职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又形成了校企互动互惠的良好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三、结语

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该专业整体教学质量能否提升和人才培养能否目标实现,我们今后将继续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创新,争取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使之朝着良性方向前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商务日语人才,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寻求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天宝.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0(1).

第7篇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选读 课程建设 实践

一.日语专业《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

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外语类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日本文学课开设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文学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其中,作为日本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学日语专业普遍设有《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具备一定日语水平的高年级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于本科阶段的第五或第六学期,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日本文学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提高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实践

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致力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做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日语运用能力。

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本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文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选择性,对一些知识、古典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对考研和准备过八级的学生有所帮助;一方面,会找一些有趣的、和课本知识、时事等相关的、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做到难易兼顾,让参与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古典文学的乐趣,感觉上这门课有意义。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Seminar“演习”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小组按 “文献检索自主定题主题发表教师补充讲解师生讨论总结讲稿”的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读,写,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另外,对讨论中提出独特见解和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可酌情加分。

通过《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日本文化,并用开阔的视角比较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异同,加深对两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为其写好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思考

首先,作为以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需要结合日本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展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不能脱离文学史知识而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和文学史知识,就作品周边(时代背景、文学概观、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调研,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意义和动机,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作品。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例如,介绍《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等平安时代的作品时,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就汉文学的隆盛,和歌及女性文学的兴盛等时代文学特征,以及平安时代的政治经济特色等方面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二,扩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进行鉴赏学习。众所周知,中日文学间存在着极深的渊源,这点在古代文学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从上代、中古,至中世、近世,日本古典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很多作品中都有中国六朝、唐代、直至元朝时代作品的影子。基于课程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学生发表环节,除了作品本身的介绍,同时设置“中国文学とのがり(与中国文学关系考证)”一项,使学生在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解上代和歌集《万叶集》时,引导学生从题材、作品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万叶集》与《诗经》、《文选》等中国诗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敦促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本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国学热”升温,古典文学价值重新被人们重视的今天,这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显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在鉴赏过程中对常用的古典文法做适当的介绍和讲解。日本学者阪仓笃义认为,文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指导学习者关注一个问题,即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运用句子与句子的搭配或措辞的选择等表现方式而创作出来的,并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去理解其效果。由此可见语言基本功对能否正确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基础日语的学习,虽已具备阅读日语原文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由于还未学会和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以及日本古典语法,致使在阅读过程中,还无法解读出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和技巧,来传达出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在对作品内容及相应时代背景的介绍的基础上,可以就经常出现的常用古典语法进行普及和说明,一方面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另一方面,也可对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士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思路新探[J].文学教育,2013(6):92-93

[2]刘劲松.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108

[3]韩春红,甄琦.试析比较研究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语文学刊,2013(1):89-90

[4]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135-136

[5]苏萍.反思性教学下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71-73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姚绚文,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222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93-04

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有区别于传统的日语专业,其侧重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日语水平和与商务实际业务相结合的能力。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扩招,使大部分在高中阶段还未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学生直接接受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他们对学习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强调记忆的语言类知识缺乏反复的熟读熟背的毅力。因此要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又要使他们掌握相当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是当今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这个新兴专业建设当中面临的严峻问题。而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中基础日语课程的合理设置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使高职低年级的基础日语课程与中高年级的商务日语课程相匹配,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是作为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者们目前正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当中课程的设置整合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和定位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应定位于培养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且能用日语处理日资企业的行政及外贸等工作,能较熟练地运用日语处理外贸往来单证、商务文书及日常翻译工作。

由于学生刚从高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日语学习必须从基础开始,同时还必须学习系统的国际商贸知识。因此,在低年级的阶段应该注重两条线平行,既要给学生打好日语的基础,又要设置适当的国际贸易课程,让他们了解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进程,同时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不论是对日语还是对经贸类知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师会在设置专业培养方案当中担心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不能掌握到需要和必备的知识,容易在设置课程当中希望各种知识都增加课时,课程涉及内容越深广,越会对学生有帮助。但是这样做却适得其反,违反了高职教育的规律,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以改革:

(一)课程设置的整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实际加以整合,适当将一些重复课程合二为一,将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1 基础课程方面。很多学生在报读相关日语或商务日语专业时,只凭着在孩童时代对日本漫画书或日文歌曲的喜爱,或是在成年后了解到的日本产品及日本国家的发达等信息而作出的选择,但却没想到日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素有“笑着进去、哭着出来”的说法,因为日语虽然发音简单,但其夹杂着假名、汉字,词尾、句尾语法变化非常多,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对于这一点,在一些基础的日语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原来传统的基础日语和精读课程改为综合日语课程。对于高职的学生,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只在黑板上板书教语法,要将各种听力、会话训练融入到课堂枯燥的语法、课文教学当中,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听、说实训课程方面。本科院校在基础日语授课的传统方法通常是将听力、口语和视听说等课程分开设置进行实训,希望能让学生在听、说方面能得到强化和提高。而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由于学时有限,听力、口语和视听说课程单独开设,往往每周只能开设2个学时,训练的机会少;单一的训练也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例如在听力课当中,由于该门课程要求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搜索有用的词语,揣摩日语原文的意思,而一般学生在半个小时之后注意力会逐步分散,无法在2个学时内都达到百分之百集中听力。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多了,期末考试和考查科目也增多,各科目的课堂学习和考试考查内容没有衔接,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如将听力、口语和视听说等实训课程统一整合为“视听说”课,采用统一的教材和课件,声、像结合,达到从视觉和听觉得到刺激,从而使当中的听力促进会话、会话增强听力,在综合训练当中使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3 国际商贸课程和日语课程有机结合。由于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掌握一定的日语和商贸知识,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阶段,在打好日语基础的同时,应开设中文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避免一味地强调日语而忽略商贸,因为国际贸易类课程本身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系统了解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来授课,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吃力的;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商贸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经贸日语、商务日语视听说、商务日语报刊文摘选读、商务日语贸易函电等实用性强的课程。笔者在调查当中看到有些学校开设了很多如金融日语等花哨而又深僻的课程,这些课程实际上让学生难以学习而毕业后在社会上又很少能马上使用,浪费了课时的编排。另外,每门课程的设置也要仔细斟酌,实用性强的课程一般应开设48学时以上,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该门课程。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语言不通是两国人民交往的最大障碍,但是光懂得语言还不行,还要懂得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加顺利地交往。因此对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学好日语和商贸知识,还要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商务礼仪甚至生活细节等等,才能更加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对商务日语专业在这些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课堂教学手段的变化。课堂教学当中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避免“满堂灌”,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一般院校会设置的主课《日语精读》,它的涉及面非常广,可以说包含了听、说、读、写、译等五大课程。但是《日语精读》课并不是语法课,不要过分地强调语法,否则会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过分地“小心翼翼”而始终开不

了口,要多鼓励学生说日语,首先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日语氛围。同时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设计多种场景组织学生练习,例如教材内容涉及到“面试”的场景时,在讲解了相关的文字语法知识结构了以后,可以适当设计日资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面试应聘者的场景,组织符合此类场景的会话,使学生加深印象并及时掌握实际应用的方法。

2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生日语水平。课堂教学注重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广课件教学。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生动的教学方式,每周安排学生看日本电影或日本电视剧,让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收集最新资料丰富学习内容,掌握日语新动态。

3 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具体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多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有名的企业家接触,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一年一次或两次举办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会,邀请地方人事局领导、日资企业高层人物以及外贸公司的优秀总经理来校讨论与研究。保持足够的信息量,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日语笔译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

教师要为学生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中日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恰当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最大限度地创设好日语文化氛围,在阅读以及交流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让学生多参与戏剧表演和仿真情景会话,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电影、电视剧,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日本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日本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商务场合的待人接物上,理解中日文化差异的实质和内涵,以便今后在商务活动中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4 注重考证与商务日语知识的结合。目前国内有关日语等级考试有三种: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J-TEST商务日语水平考试和大学专业日语四、八级考试,其中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组织历史久、范围广,为行业内人士所推崇,并成为日企录用人员及赴日本留学的依据;而J-TEST商务日语水平考试目前只有在上海和大连设置考点,应考人员相对较少;大学专业日语四、八级考试自2002年组织考试以来,由于组织的时间短且只限于在校大学生可以应考,还不太被业内所接受,因此,通过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2级或1级,成为衡量一名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水平的标准,也为用人单位考核新聘员工的首选条件。

在商务日语专业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使学生掌握中高级的集文字词汇量、语法、听力和阅读水平能达到考级的标准,又使他们的商务日语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笔者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在基础课过程中为学生打好日语基础,促进其商务日语水平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辅修课程,加强指导学生的应试考级能力和听说训练能力,作为商务日语课程的训练和补充。

三、阻碍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因素

(一)必须加强商务日语“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教师结构多为大学日语专业的教师,但既有扎实的日语基础,又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能胜任低年级基础课程到高年级商务日语综合课程的教师非常少。在涉及到商务部分的课程时,日语专业的教师往往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明商务资料的中文意思及实际意义,才能准确地解释给学生。因此,打造“双师型”的教学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建设和发展迫在眉睫的任务。

1 加强内部师资的建设。加强日语教师的日本语言及文化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日语专业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日语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不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经济、时事等的变迁。还要对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时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充些杂志、报纸、小说等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新颖、有趣味,也贴近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杂志和报刊的文章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文章的难易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能够理解和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日语词汇量也不断地扩大。

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专业教师,鼓励日语专业教师兼具经济、贸易类等学科知识。由于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即使教师原来在语言专业学习当中没有接触很多商务日语的词汇和文章,只要掌握了经济、贸易类学科的实质,也能很快吸收商务日语知识,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对于商务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鼓励他在经济、贸易类学科接受再教育或研究生课程学习,提高他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学校也可以为日语专业的教师开设商务知识讲座,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日语教师要把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溶入教学之中,充分体现了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互动,课堂教学中穿插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众所周知,日本是个等级森严、论资排辈,具有纵向性结构的社会。日本人部下对上司、后辈对前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和服从,较横向关系日本人更重视纵向关系。因此,日本的商业活动,对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求非常严谨,只有言行得体才能行事,否则寸步难行。在教学中,特别是要注意因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非语言性的代沟,帮助学生在系统地学习日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日本文化,比较两国的文化,从而扫除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

(2)引进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老师。目前许多高校的日语教师大多是来自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学校认为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有潜在能力。师资来源从学校到学校,而从公司招聘的很少,即使从公司招聘,该应聘生也必须是日语专业出身,就算该应聘生经验非常丰富,如果不是科班出身也会被拒之门外。笔者认为这种招聘方式妨碍了很多工作经验丰富的日语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日资企业要求的是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人才,如果想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公司的要求更贴近,那就必须让那些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来教授,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亲身经历来传授,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实战性,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公司所需要的专业性知识,企业也会更加乐意招聘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一味强调招聘有工作经验者。那些从未体验过企业生活的老师,也应

该到公司去实习,接受公司培训,把自己锻炼成既有日语基础扎实,又有实际经验丰富的实用型教师。

这两种途径,丰富了师资来源,加强了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二)加强商务日语教学教材的建设。国内适用于高职高专的商务日语教学用教材非常缺乏,从2004年的相关调查中显示,所出版的商务日语教材诸如《商务谈判日语》《国际商务日语会话》等总共只有20多种,那以后陆续出版了相关的商务日语教材,一些大学也尝试着开发了从基础开始向中高级发展的商务日语教材,但是开发出版速度缓慢,如《基础商务日语》教材只出版了一两册,就没有后续教材。同时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包含语法教学和商务日语实用技巧的教材;(2)品种书目比较杂乱,教材内容和学时数设计等与教学实际不相衔接,很难胜任教学任务;(3)缺少权威的能支撑高职三年整个商务日语教学过程的教材。

因此,要想指导任课教师教学、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比较完善的实用性强的商务日语教材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必须依靠日语专家、留学归国者及各所大学的优秀教师翻译、编著更加适合商务日语教学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