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职业心理学论文

职业心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5 15:0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心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职业心理学论文

第1篇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现阶段,在我国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中,相应的课程标准是不够统一的。因此,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就也是十分模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基本都是遵照普通高中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只凭个人的喜好来开展教学活动,正是由于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中职语文的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

1.2教学理论较为落后在我国各类院校的教学工作都是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基本上已经开始全面地实行新的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这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提倡学生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是与同学相互协作而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对于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也没有进一步地开发,从而限制了中职语文的发展。

1.3教学内容过于随意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统一的课程标准,那么也就无法有效地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很多教师都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学校选择的语文教材针对性较差,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过于随意,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4评价方式也较为落后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由于他们不会受到高考因素的干扰,所以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提升教学评价的形成性。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仍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在考核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时,都是以试卷的分数来评价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大大地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2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策略

2.1逐步转变师资团队的教学观念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上,教师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非常高的执教理念和专业素质,那么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理论,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充分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2.2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普通高校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缩影,而这与“能力本位”的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并不适应。在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这一因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地完善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们将来可能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2.3强化应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其也应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服务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强化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不应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应先明确语文学科和学生专业学科的关系,从而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确立最为合适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方法。另外,还应开设与学生专业课相关的写作课程。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就可以开设商务文书的写作课程,而文秘专业则可以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切实地提高学生们的从业技能。

2.4突出专业知识,重点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由于学生生源的问题,进入到中职院校的学生的语文等学科的基础素质本身就是较差的,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导致了他们的听说能力无法提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以学生所在专业的知识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全面推广普通话,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们用普通进行交流;其次,在别人讲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专注并且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内容和讲话习惯,聆听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最后,在组织听说训练时也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用学生熟悉的教材对他们进行听说训练,使他们敢于说话,提高语言能力,从而提升其心理素质和听说能力。

第2篇

数据信息化、系统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数据量的加剧,传统人工记录管理人事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为了能够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行开展,我们要打造信息化的学习管理系统,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促进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在宏观方面,学校的决策层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政策,并实施这些策略。从微观层次来看,大数据可以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和决策质量,从而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可以提高管理的水平,通过实时分析学生的数据,可以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从而制定相关措施,提高学生管理的整体质量水平。其次,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我们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职业竞争力的学生,学校是和市场以及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整合各行各业反馈来的信息可以及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进行培养周期和培养目标的调整,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就业满意度和核心竞争力。最后,可以推动管理的创新。通过收集学生在实践活动、生活、实习等方面的数据,了解学生的真实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加以管理。

2推广信息化的思想政治工作

为了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要积极推广信息化工作模式,顺应时展的趋势和潮流,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基本要求。反之,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并将信息化工作方法运用到各项工作中,那么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出现跟不上趟、插不上手、找不到位、靠不上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就没办法开展,即使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信息化技术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就是沟通的渠道,这是我们开展政治思想工作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信息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力量和物质保证。例如,校园广播、电视这些传播媒介的发展为管理者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收集信息、存储资料,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将思想政治工作打造成一个“思想论坛”、“数据库”,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3建设信息化的沟通交流平台

师生交流是帮助学生管理者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手消息,我们要努力打造信息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利用飞信、微信、学校学生QQ群网络信息平台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特别是针对学校里的后进生问题,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不努力,平时经常违反学校纪律,仅仅靠学校的力量对这部分后进生进行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家访又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对家长进行反馈,但通过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及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做到家校共育。因此,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领域和更加多样的途径,利于实现家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互通,既节约了成本和时间,又提高了学校工作的实效性和时效性,简化了工作流程。

4开展信息化的学生组织活动

第3篇

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被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大。所以说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总结当前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行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增大亲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影响感情,最终导致子女拒绝与家长沟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而过于宽松的教育则容易导致孩子娇惯任性,家长说话失去权威性。所以说,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呢?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只有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构建平台,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他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针对当前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学生方面,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首先,学生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给子女充分的尊重,重视他们的感受,沟通的时候站在平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沟通过程中要占据主导位置,这样才能感化孩子。其次,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传达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利用多渠道的沟通模式与子女交流,例如,户外活动、网上聊天、写信等,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到孩子的困惑和思想。再次,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以及缺点,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进行指导,帮助其改正错误,用教育示范的方式替代一味的指责。最后,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教育他们对父母感恩,通过亲子游戏、亲子座谈的方式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使孩子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形成谦让、感恩、奉献的优良品格,顺利度过青春期。只有家庭和学生的冲突减少了,学生的心理才会稳定,把心思放到学习中。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有了健康的身心,才会更加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学校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使得他们更加明白家长的付出与奉献,懂得感恩父母,增进了双方的沟通,和谐了家庭关系。

第4篇

1.认识不足,忽视心育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为导向,其办学特点为注重学生职业化和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部分学校突出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

2.新任不适,岗前培训不足

有关资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66.6%的教师是应届毕业生上岗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这些教师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些新任教师出现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化不适,而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由于人、财、物等条件有限,对新任教师的入职培训不足。新任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刻认识,难以胜任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初探阶段,在职培训欠缺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相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则更为落后。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于初探阶段,对在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不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因对工作认识不足,出现忽视中职生心理特点、盲目照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现象。

4.权责不明,出现角色混乱

随着国家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各中等职业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心理教师身兼数职,甚至出现由非心理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例如由主管学生科的领导、班主任等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由其他专业的德育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这样就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使这部分教师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出现角色混乱,甚至角色冲突的现象。

5.方式单一,显现帮扶不足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心理咨询两种方式进行。但是,课程教学并非所有专业都开设心理学课程,缺乏类似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仅针对部分专业(如护理专业)开设心理学基础课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受众较窄。其次,部分中职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主要以学生主动求助为主,而许多真正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因各种原因可能不愿主动求助,出现帮扶不足或错位的现象。

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法及途径

1.提高重视,创造良好条件

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前提和基本保障,这是实现转变的外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学校在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有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纳入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化。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众化,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科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2.广纳贤才,落实岗前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当的编制、提高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优秀心理学专业人才,招纳对应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对新任教师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增强新任教师的心育意识,提高心育能力,进而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3.内外交流,加强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两种。校本培训突出交流、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作用,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足够的表达空间。通过交流,及时发现问题,以便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外出学习强调学有所用、传帮带的作用。此外,中职生心理状况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学校还应创造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临床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

4.权责分明,健全考核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要求学校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身多职、角色定位不准,进而实现专业助人。同时,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兼职心理教师,并健全考核机制,权责分明,量化工作成果,实现全方位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5.深入学生,促进教学相长

第5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就是指人在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方面呈现正常的状态,我们常说的学生心理健康多指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这些恰好与心理健康的要求相吻合,这表明利用这一学科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环节

我主要利用了两个教学环节: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

(一)、阅读教学

A、利用课内,抓住时机引导

阅读课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引导的有效时机,因为这一环节,学生刚接触范文,刚受到文章情意性和形象性的感染,教师趁热打铁正是时候,利用得法,可事半功倍。

做好这个工作的第一步是应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说得好,只有主动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才会得到学生的信赖,也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特别是职业中学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处理好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老师平时应注意与学生沟通,在课堂也应注意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还应注意教学语言的活泼、通俗……,以期最大限度的缩小师生间的距离,为进行心理教育铺平道路。

其次是充分利用授课环节加以实施。记得在《六国论》新课导入时,介绍苏洵的成就,就借机告诉学生苏洵是大器晚成的典型,开导学生只要努力,什么时候起步都不晚;分析《勾践灭吴》中勾践的形象时,用卧薪尝胆的故事,勉励学生要经得起挫折,分析《鸿门宴》中刘帮的形象时,批判了刘帮的狡诈、善于权变,同时对刘帮的处变不惊、知人善任的品质又给予了肯定,让学生学会辨证地分析,更让其明白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赤壁之战》课文小结中,提示学生办事要象孙权那样当机立断……,就这样在导入新课、分析课文、课后小结等环节中,环环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

另外教学方式要灵活,可以组织学生整体学习,便于整体提高,也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完成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学习中增进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B、利用课外,解除心理困惑

有人曾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中,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学生广泛涉猎课外书中的信息,不仅仅可巩固教学成果,更重要的是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可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榜样,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他们也可从文学作品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生活的品位,激起生活的热情……。鉴于此应定期开设课外阅读课,及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书籍,鼓励学生常进图书窒,多订杂志,做剪报……,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摘抄笔记,鼓励他们认真积累好词好句,名人故事,新闻科技,社会热点……。不仅可丰富他们语言素材的仓库,更可丰富他们的思想仓库。

(二)、作文教学

作文过程就是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表述生活感受的过程,这种“我手写我口”的过程更便于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一教学环节可与阅读教学形成呼应之势,巩固阅读教学的成果。鉴于本校学生各方面能力较差的状况,我主要借鉴了“成功教肓”思想的某些做法,采用了低起点、小步走、多鼓励的办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利用了口头作文和周记两种作文形式。

A、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分为四个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鼓励学生上讲台背诵,通过这一步,让其克服害羞、怯场的毛病;

第二阶段,学会口头复述。鼓励学生把感兴趣的事,说给大家听,什么事都行,说的内容可长可短。也可在正常的教学程序中,定时抽出部分时间,开展轻松愉快的读书活动,并利用班会、晨会进行相互交流,向别人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最受启发的一则故事、最重要的一则新闻、最感动的一件事、最佩服的一个人……

第三阶段,学会简单评点。学会了口头复述,还要学会评价,评价的范围可以从评价校园生活过渡到评价社会现象,特别是关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要让学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变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明白人。

第四阶段,学会有激情地演讲。 “激情”是为了感动别人,但也感动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教育了自己,这有利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B、周记

周记是学生一个星期生活的回放,是他们内心生活的写照,是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的窗口,可作为师生交心谈心的平台,这种形式的作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很有价值。但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1、难度不应太大,要让其有话可写,,不能让其产生畏难情绪,让其觉得是在向老师说悄悄话而不是学习任务,这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信息。

2、可以适当规定话题的内容,以便于进行思想导向。如可引导学生写身边事,如:家乡的经济情况、家乡的环境保护等,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还引导其参与象网恋、反腐倡廉这类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并写好感想,以进一步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理念,找准人生的坐标;另外还鼓励他们在日记中剖析自我,养成自我教育的好习惯,以便正确评价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还可让他们为班级建设提建议,培养主人翁的意识……

3、要注意定期即时地批阅,因为老师周记中的评语就是一种心理药方,越及时效果越好。

第6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 英语教学; 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56-02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国职业教育的方向、方针、思想、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英语作为基础文化课的重要性尤显突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责任,就要承担对跨文化教授―中西文化的讲析、融汇、贯通。没有文化教学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难以提高劳动者素质,而人们在整个生产生活交流过程中就受到相应的文化潜在规则的制约,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英语文化及背景知识的规则,便于在生产生活交流活动中准确地运用英语,那么在进行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促进文化的理解、共融。总之,在文化视角下有针对性地构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理念对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rystal曾经指出:“没有一个社会生活的领域不被(语言)影响,它们都可以作为交际障碍及媒介的语言因素研究中获益”[1]。可见,语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际交流的的工具,且是反映一个民族、集团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民族、集团、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习俗,它们又各自从其语言中表现。即英语语言教学就是英语文化教学活动。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实现在从业过程中与英语国家或集团的人们进行交流或懂得怎样使用那些国家产品或工具;或者将自己的产品或工具能准确地说明,使使用英语国家的人们运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跨文化的交际互溶活动。

以往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活动是以讲授和训练为重点,强调听、说、读、写等的训练,主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规则,以达到获取某种证书的相关要求,忽视了文化元素的融入。虽然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共有某些相似或相同之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差异,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这些存在的差异。那么,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就会形成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既要注意两种文化的共同点,更要注意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才能达到两种文化的交融汇合,促进共同发展。可见,将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十分重要。

在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跨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汇、沟通、融合和发展,而且能促进不同民族、国家和利益集团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发展或利益的切合点。认识到各自自身的价值。而中职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一线实践者,他们充当从媒介传播者到创造者。因而提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文化素养也与日俱增。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注重文化导入,不但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和发展

一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调研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中职学生入学的英语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二年级的要求,缺乏学习英语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养成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方法较差;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极大,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效率低,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等等不良现象。教学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一些地区和学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有时学校还任意削减甚至取消英语课。使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2]。由此可见,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不容乐观。

而如今应用英语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担任培养产业一线的劳动者,就使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凸现出来。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并不是以认识,掌握一定数量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为最终目的,而是在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专业英语知识能力为自己从业服务为目的的应用英语能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显然不同于普通高中,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它是把英语应试能力转化为职场运用英语能力,除了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外,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更注重如何使用英语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在各种不同的场境中进行不同的听、说、读、写等,实现有效的交际和翻译应用。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孕含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习性及惯例。那么不同的民族就有不同的文化交际规则、语用规则等等。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比取用意识,造就在职场运用自如的英语能力,尽力把与母语互动时受到的相互间干扰化成有机的融合。[适时运用非语言行为如:目光,肢体语,语气,语调等作辅助,让学生在实践中把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融汇在一起,实现以运用英语能力为本位的语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三者有机统一,着力提高职业素质素养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在文化视角下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新理念的构建

为了逐步满足国内国外经济发展之人才需求,适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8年10月27日颁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说明。其中之规定:“倡导能力本位理念,加强学习策略指引。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英语课程的核心以能力和学生发展为本设定课程目标……提倡加强学习策略与共通能力的培养如自主学习,沟通能力,交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运用的能力等,逐步提高学生在职业和生活场景下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2]这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理念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1.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知识输送,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主动参与性不够重视。而今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做好这几方面的转变:

1.1 教学内容从语言知识点的讲授转变为以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1.2从单一的有声语言文化教学活动转变为有声语言与非有声语言的文化教学活动集合体。

1.3教师地位由文化知识传播者向文化知识实践能力的指导者、模范者、质量调控者转变。

1.4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构建形成词、句、段、篇、境易难结合的统一体,师生互动良好的统一体。

2. 着力提升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心得和自身修养

担任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要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之语言文化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是培养学生之文化语言实践能力,也是自身的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尤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提高自我跨文化意识:

2.1多读多类型的英文刊物(如:中国的、美国的、英国的、印度的、新加坡的等等);

2.2多看多种题材的英文影视(如:卡通片、喜剧片、悲剧片、历史片等);

2.3多听多家英语广播(如:BBC\VOA\NCA\HBO\NGC)。要广而精,注意从阅读和视听中对比发现中外文化之差异,逐步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之要求。

3. 强化教学内容和课程及实训体系建设,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1教学内容和课程及实训体系的革新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首要问题,“用”乃中之重。这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与其他学校教学共性与异性之所在。共性包括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等;异性指突出能力本位,强调应用等。目标是通过英语语言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于实际生产生活中,把学生的创造潜力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因而要建立和完善实训体系,不仅是建好一个好的语音室,而且更重要是建各种类型的模拟训练职场,即课堂多样化。为适应特种作业的需要(如:在噪声极大的环境下,需要的非语言行为交际),要积极研发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课程,即:用行为代替语言或者说行为指示语。只有做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实训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素质。

3.2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就是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而学,学而教。是一个不断优化进步的进程。既要备课,又要备学生,更要富于研究性的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内外。注意个体性和集体性,因材(教材和人才)施教,注重绩效。充分利用多媒体语言室、网络室和实际职场或模拟职场,用简单语句来表达复杂的问题,或用行为指示语表示表达问题、解决问题、互相沟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用的学习资料和信息源。将形成性、终结性等多元评价手段灵活而有效的运用。这样做不仅有力地促进英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五、结束语

总之,在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只有顺势做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工作,注意文化元素的注入,创新理念,创造新课程及实训体系,才能培养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立法语言的内涵及外延―基于语言学及法学双重视角的定义[J].法治论丛,2008(01).

[2]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说明;2008-10-27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根式;教学模式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二)外化: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挖掘默会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概念进行描述是外化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即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问题和任务“情景”相联系,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的把握,因此,情景化教学等信息化模式,为默会知识的外化创建一个情景化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类比或假设,把歌会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三)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综合进行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知识。

(四)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个人经验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后,再内化为个人的默会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形成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当这种成果为其他人分享时,默会知识也就社会化了,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默会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学改革过程实质即是知识的创新过程:高职教学管理实质即是知识的管理;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取会知识的传授应占重要位置;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高职特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的良好教学环境。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以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中心展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默会知识比重偏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日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使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上,勿庸致疑,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高职的“职业性”有可能忽略高职教育内容中“针对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艺性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更多的侧重于能反映高职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如果从现代知识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要求来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其知识构成中经验和技艺性知识的比重较高,更接近于实践。

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办学特色。实践表明,以往我们传统上单纯采用确定课程棋式或课时比例处理所谓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作法,以及不加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二)传统、单一的高职课程模式不能体现高职知识习得的要求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用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结构体系。通常,其受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影响最为直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可简单表述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加职业性,即职业集群型和阶梯分段型的综合模式。它即立足于职业集群又实施分段教学,其教学计划通常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学。如前所述,职业性并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而三段式模式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因此,该模式为侧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或建立在职业群集和技术基础上的专业所采用较为适用,而将其作为应用型、操作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的全过程,每个转化模式在知识转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缺乏或消弱任何一个模式都会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及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造成阻滞。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理念上过分侧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内化,使学生从入校所接触的就是从此教室到彼教室、从此课本到彼课本,即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均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教育管理理念、办学水平等诸因素制约使其多停留在权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其实践内容的改革也多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知识内化模式水平上。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课程模式侧重“理论~实践”;而现代知识管理理论更强调把知识创新模式表述为“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多年的高职改革经验也表明:忽视社会化模式产生的默会知识和外化模式产生的概念化知识的培养,不仅影响系统化和操作化知识的形成,最终导致我国高职培养日标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适用的盲目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传统课程模式改革创新受多方制约因而难度较大,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教学模式的创新盲目性很大,不加分析地引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间知识的转化过程对应不同的转化模式,而不同的转化模式又通过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模式应休现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如教育思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不同等,按现代知识管理所揭示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高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见图1)

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学生入学后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量的空洞概念,很难形成实践经验和技艺;而由于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又反过来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在认识和毕业实习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机结合,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益较低。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结合构成知识的整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并且知识形成是上述两种知识的不断转化过程:不能人为的割裂。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体现知识管理理论的课程模式(见图2).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行进行。

将认识实习在学生刚入校与基础课教学同时进行,完成初步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并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今后知识的外化和综合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配合实训、实验等实践项日的训练,该过程应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化和外化知识的形成阶段;毕业实习应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教育成果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

(二)遵循知识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的研究和实践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和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只有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列举了常见的教学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及相应的转化方法供教学中参考。(见下表)

(三)适应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要求,提高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纲,其改革措施的启动和实施必然对到整个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高职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和途径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适用,因此,相关的教学管理应更贴近于专业建设第一线。笔者认为: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

第8篇

一般表现出一定的职业兴趣倾向性,每个人在面对就业择业的时候。也往往有各自更适合的工作领域,自身也是这样。

其核心是按照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性特征将人分为六类:技能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这六种类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每种类型的人对相应职业类型感兴趣,当我就业择业的时候,兴趣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本测验是基于霍兰德(Holland职业兴趣测验的本土化产品,不仅能够测出你对什么类型的事情和工作感兴趣,而且还反映出你做事心态、以及你部分性格特点。

追求完美,这次测评中的结果是技能型(A型)11分;研究型(B型)13分;文艺型(C型)15分;社会型(D型)15分;企业型(E型)11分;事务型(F型)15分。通过这次测试我知道自己在职业方面更倾向于文艺型(C型)社会型(D型)事务型(F型)文艺型:15该类型的人属于理想主义者。不重实际,想象力丰富,富有创造性,具有独创的思维方式,直觉强烈、敏感,情绪波动大,较冲动,免费范文不服从指挥。社会型:15该类型的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人友好,热情,开朗,善良,善解人意,助人为乐,易于合作。事务型:15该类型的人服从权威,讲究秩序,责任感强,高效率,稳重踏实,细心仔细,有条理,耐心谨慎,依赖性强。所以:测评让我充分了解自己。

对于我来说,兴趣是成功的重要推动力。如果能够选择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符合的职业,将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满足感,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如果对某种工作不感兴趣,则他才能只能发挥20%-30%并且容易疲劳。所以,以后我择业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与自身兴趣相匹配的职业类型和职业环境。

除了应该优先选择那些与自身的职业类型相匹配的职业环境外,还要考虑一些别的因素:然而,实际的职业选择中。

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职业兴趣类型的综合体,首先。单一职业倾向显著突出的情况往往并不多见,因此在具体择业的时候,除了得分最高的职业类型外,得分第二高的职业类型中的相关工作,有时同样也可以予以考虑。

由于兴趣的可行性差异,其次。职业兴趣脱离客观条件,过于浪漫,往往想得好,做不到职业兴趣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如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社会的职业需求等,最后心想事成,获得成功。论文写作所以,以后我择业时,除了要考虑与自己职业兴趣外还要兼顾考虑获得职业成功的现实可能性。

人格指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人格(person源于拉丁语Persona也叫个性。心理学中。即人们生活、工作中独特的行为表现,包括思考方式、决策方式等。世界上关于人格理论的划分有很多种,本测评采用的MBTI人格理论,目前国际上最流行、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之一。

待人友好真诚,根据测评我更好的解到自己。测评结果是您有一副热心肠。慷慨大方,希望能真实具体地帮助别人。您健谈亲切,好交际,善于合作,集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体贴有礼貌,易于共事,需要和谐并且能够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您比较多愁善感,尽责,做事有条理。鼓励和赞扬声中您能工作得十分出色。对于那些对人的生活有直接的显而易见影响的事情感兴趣。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过分在意别人的情感和想法,可能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需要学会给人空间,必要的时候说“不”并考虑一下自己提供的帮助是不是别人所需要的为了维护和睦的人际关系,对冲突常常采取回避和妥协,不能积极、正面地处理;对批评或漠视过于敏感,容易沮丧和郁闷;容易陷入情感和细节中,通常很难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