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素描学习论文

素描学习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5 15:0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素描学习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素描学习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素描教学观察科学性艺术性

1 积极地去看

素描伴随着艺术产生和发展。从文艺复兴的盛世百态到现代艺术革新突变,毕业论文 素描亦如艺术史的一条复线,静静地演绎着人类艺术的美。素描作品,以及素描形式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都泛化出人的创造力和感知力。

任何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看世界的方式即艺术家感知和了解的方式。素描中的。看”也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以科学的、艺术的眼光来观看我们周围的世界,才是我们感知事物的正确方式。依照科学性和艺术性去“看”,实质上也是艺术家思维判断方式的反映和体现。

科学性、艺术性是艺术观察的两个准则,也是素描认识的思路和导向。科学地艺术地去“看”才是全面正确的艺术观察方式。明确“观察”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特点对于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艺术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素描是一切艺术的源头,包含了造型艺术的诸多法则和要义。它既是一种基础艺术语言,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是对于世间物象的表现和传达,不是简单的再现和临摩;它是画者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客观对象是素描的描绘和表现的起点而不是终止。客观物象的美和本质常常是被表面所隐匿和包裹的。为什么艺术家笔下的东西总是比我们平常看到的要好看,但它又确确实实来自我们熟悉的四周生活,是有血有肉富有生气的?这种盎然的生气便是素描作品的生命力的基础。艺术大师罗丹曾说“对于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观察发现是创作素描的前提。素描教学中应将观察视为艺术类学生一项基本素质来培养。

素描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因此素描的观察方式即是全部艺术形式的观察方式。

1985年,现代绘画大师赵元极来中国讲学。讲学的内容出人意料的不是西方流行的现代抽象艺术,硕士论文而是围绕观察、光影、中国传统艺术内在规律等进行传授。学员们开始尽是疑惑。这些基础的东西有什么好讲?西方现代艺术的手法、风格才是最前沿的最想去了解的。但到了讲学即将结束时,大家逐渐认识到基础的东西同样不该丢,西方现代艺术中同样也有这些要素的支撑。赵无极先生谈到“反复讲,绘画不是画的问题,是观察方法的问题。”素描,在相当一部分人认识中它被界定为学生的基础课程,甚至仅仅是学过就作罢的这样的东西。如此之说是狭碍的。素描,既使当它被定为基础课来谈时,其中的基础原理都是放之各种艺术形式而皆准的。观古今中外艺术大师,都是在素描上独具风格、造诣深厚的。重视和掌握素描的观察方式实质上是一个关于整体艺术观察的问题。

素描是一种主观能动性活动的产物。这一活动的基础是“看”。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产生注意力。它是观察的第一步。看,怎样看,这是一种态度方式。“积极地去看”,对将要描绘的物象的了解要有主动性。俗话说“站在大师肩上,会看得更远”。看中外艺术家的素描作品,可以了解到洞察的眼光永远是艺术家的特质。以一种想去了解的心态去发现,积极地去看成为艺术生命延续的关键。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解读中外艺术家优秀作品,使学生从作品中去了解艺术家的独特的视角及观察的敏锐力,从而启示和引导自己的观察。

著名画家吴冠中即使名声大噪,仍不忘背着画夹去看山看水、画写生,一看一画就是一整天。“积极地去看”是一种主动观察的意识和态度,是素描教学中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2 科学地去看

前几年在北京开了个关于艺术与科学的论坛,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艺术是精神的产物和外化形式,是个性的体现和文化情感的呈现,艺术能与严谨不二的科学并谈吗?的确,医学论文 艺术与科学是有极大差异的,但我们在艺术中也能发现许多规律性的理性的法则。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永恒神秘微笑的画面氛围渲染便来源于他发明的渲染法;古希腊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具有奇迹般的美,它高度的和谐与统一也是以黄金分割律为基础的。素描里的三大面五大调、人体解剖等知识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科学性的素描原理使素描学习具有了理论化、学科化,素描法则也具有了可传授性。

艺术的许多规律具有科学性。如此,我们可以将素描学习中科学的观察能力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

2.1 整体的看

整体观察,取其大的形态走势,确定主要形体结构和块面。素描中,一旦大形确立,就有了整体画面结构,作品也有雏形。细小的变化和精彩是归属于大形的。一旦失去了主要形或是正确的大形位置关系,细节将成为一种繁琐和无秩序。观察时,视线不能停顿于一处,暂时省略掉细节,要观前观后,统筹地去看。先主后次,这是一种行事法则,无论是艺术观察,还是其他。按照此种引导,便可一步一步深入进行下去。即使作品历经数年完成,也能发现始终支撑作品的基点——作品开始时的这种气势和大结构。

2.2 局部的看

关于近距离观察,我们的中国画论中有“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之说。徐悲鸿先生也讲“致广大,尽精微”。职称论文 仅有整体是不够的,还要尽其精微,研究事物细节和微观的精彩。整体和细节一体才是事物完整的全部。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视觉艺术除了观念的深刻彰显外,视觉上也追求强烈表现力。拉近距离,给视觉和心理以逼近的力量感。尤如一只放大镜后的物体,拉近后的局部具有了夸张和逼视。在素描学习中,表现性素描可以借鉴这种强化视觉效果以达到情感表达的目的。

2.3 多角度的看.

艺术往往探索在二维平面上拟化立体感和空间感,以此效仿事物内在的某种客观真实性。如人物画以四分之三侧面为最佳角度似乎已被视为为金科玉律。但单是一个角度的观察和认识,在观者的头脑中构建成的概念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误差的。雕塑专业的素描课程里,面对一个对象实体,要求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描绘,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观察方法,这与素描对事物的客观存在状态(事物都是存在一定空间之中的)的体现是相一致的。

基础素描教学中多视角观察训练可针对性设置内容。如在石膏头像写生中除了惯有的正面半侧面角度外,应从后侧,上顶、下底等非常规视角出发来训练。

2.4 对比统一的看

矛盾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关系。其实素描解决的是事物不同特征间的关系,即哪里是对比反抗,哪里是融和统一。只要这些关系恰当,素描中的视觉形态就会体现出超越真实客观对象的形式感和表现力。虚与实、直与曲、强与弱、软与硬等都是素描观察时常面对的。

2.5 快速的看

快速捕捉事物特征是培养观察敏锐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西方现代素描教学中,对于学生观察力的训练在时间上有一定限制。英语论文 面对一组正做大幅度动作或即将做动作的人体模特儿,如跳跃、拱翻等,学生必须在几十秒的时间内抓住其动态特点画出准确动态线。随着训练的深

入,时间也逐渐缩短。教学显示,如此的极限化训练对于瞬间捕捉事物特征是有实质性作用和巨大提升的。在素描教学中,加大课后快速速写训练,在时间和数量上都给以严格限定,会让学生具备艺术工作者的专业敏锐度,对以后的艺术专业方向及个性语言的建构具导向作用。

2.6 选择的看

普利尼说:“心灵是视觉与知觉的真正工具,眼睛则是一根导管,接收和传递视觉部分”(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实际上人的观察是有选择的,这与兴趣和兴奋点有关。如何“看”也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胸怀和气度。“知觉”的无意识推理与有意识地在原型中寻找秩序、概括、提炼、整理、筛选、分析、综合相结合,主动地把握对象,这个观察过程中有意识与无意识同时并存互补,对形体的感觉认知起支配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贴近艺术的本质。画家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素描观察时应选取对象特征最突显之处,去其贫乏和次要部分,以达到内在特征的表现的人目进心。

3 艺术地去看

3.1 “看”在交流与共鸣中

艺术是人类文化精神的产物,是艺术家情感体验的外化形式。科学的法则和定律仅仅是艺术表现的外在辅助手段和形式,内核才是艺术作品要传达的思想。仅仅严格按照科学原理是做不出艺术作品的。马蒂斯说“我希望有一种均衡纯粹的艺术。这种艺术不烦扰人,也不使人不安。我希望一个疲倦的伤心、困惫的人,在我的画面前享受到安宁和休息。”准确并不是真实。艺术意味着个性、创造,艺术不具公式式的标准。最先,最有表现力、批判力,这就是艺术性的观察视角。此时,单纯的视觉已不能“看”穿事物的一切,除了外在的造型比例、大小关系等,应体验和感知对象。创作者与物象在内心的交流和共鸣才是艺术性的。

艺术性的观察是感官与心理的融合统一。艺术作品说明了它所塑造的现实,传达和转述艺术家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因此“看”是与情感体验和精神投射一体的。由外至内,由客观到主观感知、联想、体验和分析,“看”具有了艺术的内涵和层次。艺术地去看即带着情感体验和理性精神去观察某个事物或某种现象。只有艺术性地去观察,事物本质的深刻的美才能被发现,艺术才会被慢慢推进。

3.2 感知、联想、体验、分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作品是自己内心的言语,是自身感知体验的外化形式。感官的统一调动去观察,有助于联想、体验和分析的进行。留学生论文 面对一个客观物体,眼看、手摸、鼻嗅之后到主观联想、体验,事物成为一种与感观和意识贯通的东西,变得熟悉深刻了。凡高笔下弯转的曲线是他对人生历程的体悟和感叹;蒙克青春期的少女惊悚迷茫是他对生命的思考;达利在奇幻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中宣扬着他的联想和梦境体验。因此在我们的素描训练中,应加强学生不仅动眼,也要动手动脑的能力。感知、联想、体验和分析着去看是学生艺术构思和创作的前提。

3.3 在特定文化和时代中去看

素描是一定文化和时代的符号印迹。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笔下的素描是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体现;毕加索斗牛的速写,画家与模特的素描则是现代艺术形式服从精神表现的例子。因而素描的历史从某种程度而言即艺术的历史。素描不仅是绘画的基础,也是独立的文化形式。素描教笔不该是简单的画准、画像,以免使我们的思维形式流于趋同性、单一性。教学中要告知,“看”,站于历史文化之上来看,是更高层次的观察。要求对于社会文化背景及时代性都应有全面了解,并应具备分析判断的能力。观察社会文化切忌固步自封,应以发展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以素描为载体传达历史文化的情感,体现一种观念应是教学及创作的重点。

4 结束语

科学性、艺术性是素描观察的两个特点。工作总结 在素描观察时,我们应辩证统一地去看待和运用。科学地艺术地去“看”是全面正确的艺术观察方式。因此强化观察意识,树立主客观统一的观察理念,掌握时代文化特征是素描教学中观察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素描作为一种基础语言和艺术形式,其观察方式的切入对于艺术专业学生专业艺术眼光和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远,罗坚,王钢,周曙华.素描新思维[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建平.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第2篇

关键词:国画;工笔画;教学;现代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92-01

一、工笔画教学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工笔画教学讲究师承关系,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口传身教。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了许多伟大艺术家甚至影响至今的各大艺术流派。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模式中,工笔画的学习离不开临摹画稿和对画谱、画论的研读,《芥子园画谱》就是一部整合了画论和笔法临摹的书籍,现代教学训练中仍把它作为经典。说到现代工笔画教学,由于西画的传入,留学西方的中国艺术家的推动,在教学模式上从师徒相授、传移摹写转变为西方更为科学的解剖、素描、色彩,传统观察方法也转变为更为科学的透视学观察方法,现今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工笔画之前要学习素描几何体、素描人物、色彩静物、色彩人物,分过专业后再相应的做线描花鸟、线描人物的练习,临摹古画、创作。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观察事物更科学,造型更准确,对光影、空间的塑造更得心应手,这一教学模式固然是科学的,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工笔画本身意境的追求,由于以西画理念作为教学基础,现在学习工笔画的学生很少研读画论、画谱,这就使得传统绘画理念和精髓逐渐丢失;古人作品中淡泊隐逸、闲适田园不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所以笔墨当随时代,工笔画的教学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西画的传入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西方的油画等专业,较少选择中国画。把国画比喻成是老牛车,而西画是汽车。

二、工笔画教学遇到的问题

众所周知,工笔人物写生课第一个内容是素描与专业课应怎样相结合,这点在任何高校都差不多是相同的。中国画的特点是以线造型为主, 因此在素描基础课中应根据国画的特点采取适合专业特点的以线为主的素描表现方法, 学生掌握了线的造型能力后, 在以后的步骤中就能轻松地完成造型任务。反之, 许多同学没有根据专业特点, 一概按照油画专业的素描教学要求, 不是以线为主去塑造形体而是用明暗光影调子去塑造, 到了下一步骤透稿时才发现不对, 还得从头开始研究如何用线塑造形体, 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素描这一阶段。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时, 观察与表现方法产生矛盾发生混乱, 就影响了学习进程, 所以说素描课和专业课的结合是关键问题。应该在素描的基础课中加强对各专业素描的训练或者在专业课之前增加各自专业的素描时间, 使学生能有一个过渡的时间,为上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好的工笔作品应当是造型与制作的高度和谐。

工笔画不同于其他的绘画形式,他最重要表现手段是线。通过线塑造形体,通过线体现虚实转折,而现在的老师、学生往往忽视线的作用,强调色彩和不同材料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综观现在的一些学生作品,题材和内容很新颖,创作手段也很丰富,但总少了点东西,就是骨法用笔,工笔画的根基在于线,线就如同骨架支撑整幅画。

三、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安静的在课堂下听课的场面,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单调,虽然可以达到一个统一的授课目的,但是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上中国工笔画的课,所培养的对象是专业的美术学生。他们本身对美都有一定的自我认识,或者对艺术有一定的见解。因此我们的课堂要缩短不同的学生对艺术的不认识到认识;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个过程。如果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只会对有天赋的学生进行扼杀。所以对于美术艺术的学生来说,应该了解每个同学的特点和爱好,因人而异,要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和谐自由,让学生全面的发展,这才是中国工笔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课堂上讲课,不能简单的做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学生简单的听课,这样达不到全面的发展,因为工笔画的课堂不仅仅是在学术上传授,更是在创作中传授,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画。因为老师教课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成为一名画家,作为一名画家不只是口头上的表达或者文字上的写作,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自己的绘画功底上。因此在这方面,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能简单的安排在是或者否上,更重要的是在绘画的传授上。还有一点就是在身份的面对上,对于学生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他看作一名学生,要把他在心里看成以为艺术家,这样才能公平的对待他所创作的每一副作品,在点评上或者传授上才能把起点提的更高。这一点在我国传统的艺术绘画教育方面,是没有做到的,应该全面的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 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模式仍有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压缩版一说,沿用的是“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这种传统的教学法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艺术生对此表现消极,势必影响素描教学效果。传统的绘画性素描仅作为造型手段已远远落后,它还应肩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责任,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实践证明高职的学生富含巨大的创造潜能,亟待激发。

二 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1.在教学计划中相对缩短再现素描的教学时间,同时在再现素描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尝试,以短期作业为主

传统的再现素描训练,以往一般是老师摆组静物,同学直接写生,训练以长期作业为主,过度侧重技法训练,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转向学生布置静物、寻找绘画素材,是走出枯燥乏味的纯技法训练的新尝试,在不违背课堂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画什么方面,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教师辅助筛选训练对象,在表现方法上给予指导。长期作业训练往往使兴趣被磨灭,相反短期作业易激发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技法与技能的追求。

2.创新案例教学法的尝试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美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教学难点。笔者的教学方法是“DO”带动一切,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个人心得,学习素描,如同“学习游泳,必须先下水再说”,否则如“隔岸观泳,不知水中之况味”。这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体方法:(1)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分析具体作品。(2)教师针对性指导、示范、点评,重选择到完成,直观感受作画过程。(3)创新教学尝试之一:空间切割与表达训练环节——苹果切割表现为例,经过学生大量切割与组合,教师辅助同学选出10~12个空间形式美感较强的组合,指导学生进行绘画表现,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艺术教学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都可以通过此环节实现。在此教学环节设计中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1)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体现在多切多组合到优选过程。(2)创新思维:切割后要与别人的不同,并要求保持苹果本身的形态。(3)解构重构能力:把本身的空间切割组合成更具美感的空间关系,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创新。(4)构图形式美感:这一点也体现在切割组合后的选择,包括选视角,用什么表现方法。

3.进行创意素描教学,并结合以赛促学

创意素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感的创造和作品创意的表达与思考。创意素描的学习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核心能力即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元素联想、元素代替、幻想、创意、仿生等。以赛促学,以广告会展专业为例:由笔者指导的学生作品《开源节流》获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水文化创意大赛获三等奖,《吃不了兜着走》获江苏省“我的绿色小创意”环保公益广告作品大赛(平面类)三等奖,其直接使用的是创意素描。在比赛过程中从创意草稿到最终的作品形成,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素描重要性。素描不仅是担当提高造型能力的重任,且有“素描思考”的作用。创意素描与艺术设计均可以找到很好的案例来证明设计素描的不可替代性,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第4篇

论文摘要:中专美术专业课要从素描几何形体教学抓起,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素描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物体造型无外乎三大类:方类、圆类、组合类。不难看出,方类和圆类是最基本的类型。它们的代表就是正方体和球体。画好了这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再画其他任何形体都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而素描几何形体是素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专生美术专业课必开的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素描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要素。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这样的美术教学、美感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美术教材中的作品,对学生来说仅是一幅幅陌生的画面而已。要循序渐进地向他们展示教材内容的美,从造型、构图、内涵多方面来讲解,使学生体会其中寓含的深层的美,使美育深入到每个学生内心深处,触动其心弦,引导他们去思想、去领悟、去深思,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感、爱美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入中专的学生专业课水平参差不齐。怎样在短时间内让差点的学生绘画水平很快赶上来?素描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几何形体教学又成了最有力的教学手段。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几何形体教学中来?大自然是培养情感的最好导师。在美术教学中,我就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对自然的写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热爱生活,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物体造型无外乎三大类:方类、圆类、组合类。自然环境是引发学生丰富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激发其特定的情感,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学生不同的情感活动。

二、美术专业课要重视素描几何形体教学

我在中专生入学阶段的教学思路是:先画素描石膏几何形体,再画素描静物和石膏挂面;而速写,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开始训练得越早越好。

1 素描几何形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目的不清。认为石膏几何形体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画,把素描几何形体与普通的素描静物同样看待,失去了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意义。

②无重点。让学生把所有几何形体都画一遍,不分重点,花同样的精力去学。

③开始写生时每组几何形体摆的数量过多。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构图、明暗、画面效果等方面。

④写生时没有合理安排顺序。有些环环相扣的内容没按合理的顺序安排,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⑤造型规律讲得不透。每种几何形体都有它自身的造型规律,掌握它是我们学习素描几何形体的主要目的。造型规律讲得不透,教学目的也就很难达到。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现出一些师生对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认识不清。

2 正确认识素描几何形体教学

几何形体是从自然形体中概括出来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体。我们掌握了它的造型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去描绘自然界中的其他任何形体。法国画家保尔塞尚指出:“一切物体的形态,无论构造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几何形体,即球体、圆柱、圆锥和立方体的结构形式。”把具体的形象概括为单纯的几何形体,再用抽象的几何形体去认识具体对象,以此掌握形体变化的基本规律。画几何形体的目的是在于培养、训练初级入门者的最简单、最概括的形与体的观念,并能掌握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几何形体是素描教学的基础,因此说它是重中之重。

3 怎样使学生学好素描几何形体

①归纳分类,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几何形体的种类有很多,我们泛泛地去画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有些学生几何形体画了很多,仍然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如基本的透视问题、明暗规律问题等。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抓住重点。重点就是将几何形体归归类。所有的几何形体无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具有方形特征的(由各种平面构成的体)方类,如立方体、长方体、棱柱、棱锥等;一类是具有圆形特征的圆类,如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还有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类,如圆锥体和圆柱体的组合等。其中立方体是方类几何形体的代表,因为它具备了所有方类几何形体的主要特点,即都是由平面组合而成的立体,棱角分明,面与面之间的明暗是突变而没有过渡。其中圆球体是圆类几何形体的代表,因为它具备了所有圆类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即都是由曲面或主要由曲面构成的立体,明暗是渐变的,过渡自然。所以立方体和圆球体就是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重点。对这两个几何形体的造型规律应讲清、讲透、讲彻底。学生也应对这两个几何形体进行研究,写生时不要草草了事,要强调画的越具体越深入越细致越好。至于组合类几何形体,都是由基本几何形体组合而成,它的造型基本规律在基本几何形体中都可以找到,只不过比基本几何形体更为复杂些罢了,所以不能作为几何形体素描教学的重点来研究。

②确定先后顺序,必须先讲立方体,其次才是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就写实绘画而言,不论我们画什么,都会遇到透视问题。以立方体为例,最容易讲清透视的基本规律。也许有人认为先从圆球体人手也可,我说不可以。表面上看,我们只要把轮廓画圆,再画上明暗,就可以把圆球体画好,并不涉及透视问题。其实不然,圆形物体的明暗可以分为亮调子、灰调子、明暗交界线、暗调子和反光五个基本层次,简称五调子。这五个调子多以环状分布在球体之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描绘它,能不涉及圆形的透视变形吗?有人又会问,我们直接以圆球体或圆柱体为例来学习透视不行吗?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来看,这样做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应从立方体人手,把立方体的学习放在素描几何形体教学的首位。

③各个击破,不能贪多。我曾见过一些老师,认为几何形体很简单,一开始就给学生摆许多几何形体画,学生的作业很容易出效果,画面也较丰富,有的还能参加习作展等,于是乎学生高兴,老师也高兴。但在以后的素描作业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最初级的错误,纠正起来很困难,影响到他们的进步,原因是一开始让学生画的件数太多,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构图、明暗、画面效果等方面,忽略了画几何形体的真正目的是掌握素描造型规律。我的做法是按照立方体、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的顺序,有步骤地加以学习,把每一个几何形体的透视规律、明暗规律等讲清、讲透。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1 形体结构。最开始的素描课,从基本功做起,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是透视知识。要让学生熟知透视最基本的规律——“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画圆柱体时,要讲椭圆的画法,要讲到圆柱体的顶面和底面由于离视平线的远近不同,圆面的透视缩形变化就不同。要多给学生做示范,把范画挂在墙上,只有让学生知道好的作品是什么样,他们才可能画得好。万事开头难,一定要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明暗调子。等学生能较快地画出较准的形体结构时,就可以让他们尝试打明暗了,让结构和明暗结合起来表现。让他们了解两大部、三大面、五调子,还要讲立方体、球体的明暗造型规律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形体结构。

近年来,美术教学的改革在逐步深化,

“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一定要把基本功夯实。教师除了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学生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科学、感性的教学才能使技法和理论生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第5篇

写作的材料无处不在,它浮现于我们经历的生活、阅读的文本。明白这个道理只需一瞬,而运用好那些材料,却要一个学习、训练的过程。

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的确,该突出的内容一突出,细节就有了至高的价值,文章的品位就提升了,细节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有另外一段话:“无论一个细节——场景、性格、情节多么奥妙美丽,假若它不是为了最完善地表现作品主题,它对作品的艺术性就是有害的。”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

它们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剔除了对表现主题有害的成分,剩下来的,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材料,于入文前,其实是身不定型、迹无可循的。生活中,它以具体的、活动的形式立体呈现;文本中,它以抽象的、凝固的形式平面存在。如果把漂亮的文章比喻为“羽衣”“霓裳”,那么它必须依据写作者独特的匠心对材料进行裁剪,所以,只有运用“巧手”才能“裁出锦绣来”。散文写作如此,那么议论文呢?我们对自己日常收集的材料该作怎样的处理呢?

(二)

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运用材料的方法有:素描列举法、完整叙述法、夹叙夹议法、正反展示法等。

素描列举法:对符合题旨的有关论据材料,可以采取“轻描淡写”的方法进行叙述。此法能够在简单的叙述中包孕丰富的内涵,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完整叙述法:是对人物和故事情节作比较具体的叙述。要追求故事本身的完整性,但更重要的是追求故事的隐喻性,即这个故事所包含的哲理或其内在的价值取向。

夹叙夹议法:在选用论据的时候,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要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叙,应精要;议,要中的。

正反展示法:将正面论据材料和反面论据材料一同展示出来,在对照中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

以上几种唯有“完整叙述法”里对主题有昭示作用或对整篇有隐喻意义的这一点,可以稍加铺陈,而其余的,均以简洁为准则。

下面是一名学生在一堂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之后的习作节选,我们将以此为例谈谈议论文材料运用的一些相关问题。

时间是一个很珍贵的东西,无声无息,如影随形。它悄悄地跟着我们走,我们可以回头,而它却不能,一直向前向前。

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有两个特性。

第一,是有限的。……

第二,是单向的。(行文思路,先总后分,层层递进)……秦末的项羽,当他挥剑自刎乌江时,一定在为自己鸿门宴上犹豫不决,未杀刘邦而后悔。(素描列举,对原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只抓一点,不计其余”。)灭明的李自成,当他在湖北九宫山兵败被杀时,一定在为自己进入北京城后的懈怠而后悔。时间总是这么无情,一旦辜负光阴,错过机遇,将可能永远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时间是单向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不小心就可能错过人生中的重大机会,而自己只能无奈叹息。(找准材料与论题的契合点,把材料往论题上“拉一拉、靠一靠”。)

时间是有限的,又是单向的,那么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呢?

…………

第四段中,作者对我们熟知的文本材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剪,运用的是素描列举法。学习了《鸿门宴》和《项羽之死》两篇课文之后,这名同学把楚汉战争的历史了解透彻,可谓活学活用。基于对事件的整体性把握,作者由时间的“单向”特征入手,找准了材料与自己文章主旨相关联的契合点,即项羽的无可逆转的悲剧结局,只寥寥数笔,合乎题旨,而意蕴丰富。

我们再来看一段风格迥异的例文。《一张纸的厚度》,原文就不错,而经过修改的文字,更是获得了不少赞誉。这是当时初稿中的关键段落:

曾经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的风筝线断了,风筝飞到了树梢上,一个年轻人拿来了椅子,却没能将风筝取下,而缺少的那段距离,正是一张纸的距离。

文章立意新颖,还取了个非常别致的题目,却通篇没有清晰地告诉我们那个“一张纸的厚度”出现在何时、何处,以及直接作用是什么,因而后文的所有思索都被架空了。经过多次交流,这段话终于修改成了——

有一个小孩的风筝线断了,那脱了线的风筝飞到了树梢上,凭借他的身高怎么也够不到,一个年轻人拿来了椅子,准备帮助孩子取下风筝,不过就差那么一丁点儿……而这时,恰恰是年轻人手中的一张报纸,垫上了那缺少的距离。可以说,正是这张报纸,使年轻人拿下了风筝;还可以说,就因为加上了这一张报纸的厚度,才有了那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现在的文段,承上启下,而且作为基础,使后文的议论强而有力。前后两稿的材料运用,从字数来看是由少到多了,从方法来看是从“素描列举”到“完整叙述”了,也许有人会问:这不繁琐了吗?议论文材料的运用不是一再强调“简洁”吗?其实,取决去与留、详与略的标准只有一个: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材料与论题的契合点找到后,可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点。在这段文字里,原来欠缺的都得到了补足,下画横线:“一张纸的厚度”出现在怎样的境况下,下画点线:其直接作用是什么。当这个具有隐喻性意义的细节被例外地加以描写、放大,故事和文章所共同拥有的哲理或价值取向就可以彰显了,所以我们非写它不可,而且还要着意加以详化、精化,甚至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变通、扩充。)

(三)

面对以下这则材料,请思考,我们可将它用于哪些话题?

莫言为什么要写《红高粱家族》?

莫言创作《红高粱家族》,最初的灵感产生带有一些偶然性。一次文学创作讨论会,一些老作家提出:“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已经没有精力创作了;而年轻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

莫言冲动了一下,就站起来说:“小说家的创作不是复制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没有听过放枪放炮但我听过放鞭炮;没有见过杀人但我见过杀猪,甚至亲手杀过鸡。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

当场就有人嗤之以鼻。事后更有人说他狂妄无知,说他是碟子里扎猛子不知道深浅。“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好几次我都把自己逼到了悬崖上。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必须马上动笔,写一部战争小说。”

于是,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就这样被逼出来了。

——压力与动力、困境与机会,甚至悲观与乐观。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点化,就是不同的论据,可用来论证不同的论点。当然运用时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应根据不同观点的不同要求,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让我们来做一番演练吧!问一下自己:看了以上方法和技巧的介绍,我会怎样运用这段材料?请在前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进行写作,并表明自己的分论点。

片段一:

“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已经没有精力创作了;而年轻一代有精力却没有亲身体验。”当这番言论在某次研讨会上为众作家所认可时,莫言冲动了一下,站起来说:“小说家的创作不是复制历史,那是历史学家的任务。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即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可以写战争!”当场就有人嗤之以鼻。事后更有人说他狂妄无知。

于是,他一手顶住了重重压力,一手拼命挥洒,把头脑中的思想、灵感统统化为了文字,建立了他“乡土”而又“魔幻”的世界——《红高粱家族》。我们常说,“不逼一下,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是的,感谢世上有“逼”这件事,如此,我们才能坦然面对压力,才能把压力转换成动力,才能超越原来的自己。

(压力可变为动力,这之间需要一个催化剂——分论点。作者运用了常见的素描列举法。)

片段二:

正因为对事物决不含糊的认识和对自己毫不放松的要求,莫言把自己推入了一个困境。困境之“困”在于它有多重束缚,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然而,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时空里,仍然以高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的人,却能创造、抓住新的机会,继而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相对顺畅,也相对高拔。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好几次我都把自己逼到了悬崖上”这算是第一个回合;“……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我必须马上动笔,写一部战争小说”这又进入了第二个回合;于是,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就这样被逼出来了,万难之下,他终于迎来了第三个回合。然而人的生命是一条不息的河流,于是便三个回合、三个回合地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而在每一个阶段提升的节骨眼上,莫言用的是一个“逼”字,对于我们来讲,那便是对事物决不含糊的认识和对自己毫不放松的要求吧,它可以在任何境遇下都让我们看见隐藏的机会的光芒。

(困境中包含着机会,困境中须抓住机会——分论点。作者有意进行夹叙夹议。)

(四)

这样的训练,犹如“戴着镣铐舞蹈”。不断地排演,则既可增强写作信心、应变能力,又能准确感知自己的优缺点,补短扬长。这里还有一则很有意味的材料,我们来看看——

尤利西斯的绳子

荷马史诗《奥德赛》里有“尤利西斯自缚”的故事。在经过艾艾埃岛的时候,英雄尤利西斯为了抵挡海妖赛壬的歌声诱惑,避免触礁身亡的命运,让同伴把自己捆绑在桅杆上,并且用蜡封住耳朵。即便这样,尤利西斯在隐隐约约地听到赛壬天籁般的歌声时,仍然把持不住自己,身体不停地颤抖,力图挣脱绳索,奔向那未知的诱惑。按照事先的约定,船员们把他绑得更加结实,并奋力划桨。结果,他们离歌声越来越远,也离生存越来越近,躲过了诱惑背后的凶险。

故事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启迪。可以说,它告诉我们:作为英雄,要有坚定的信念,要能克服自己的弱点,主动抵御诱惑;也可以认为,它提醒大家:即便是英雄,也无法完全依赖于内心的信仰与操守,面对强大的诱惑,我们的意志或许远不如尤利西斯,因此,我们更需要一根“尤利西斯的绳子”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本材料适用的话题:人性有弱点、自律与他律、目光须长远等等。

第6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它突出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提倡走同化和顺应的学习路径,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些原则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有诸多启发,它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主动性,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是由多学科交叉渗透、杂交而生的产物。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原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构主义在关于人与客观世界的的关系问题上给出了经典的阐述,它认为世界所赋予个体的意义完全由个人决定,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人的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经验能动地建构他对客体的认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建构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主要内容是:

1.突出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往接受的。知识是由思考的主体积极建构的。个体认知的作用就是适应的方式,即在词汇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其目的是适应或生存力。认知服务于主观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服务于一个客观的本体论实在的认识。建构主义坚持认为人们定义的所有的知识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思维的主体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他的知识。所以,建构主义学习主张一种基于个体能动性的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习主体充分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把握、分析、组合,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客观世界的奥秘,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提倡走同化和顺应的学习路径。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只是学习的基础。

3.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总是在~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脱离情境的教学必然足枯燥无味,只有把学习者嚣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主张互动性的知识构建方式。语言是知识的文化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基本形式,对各个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表征需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才能获得合理性。知识是在学习者进行的为他人所知的建构活动中获取的。而这种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于语言和对话。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互动之中。认为语言的功能并不体现在其真理定向性中,而是体现在过程的关系之中。即我们使用语言并不是用其作为一种反映世界或表达自我的手段,而是作为我们“在一场游戏中的行动”。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过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1.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是运用各种方法促成认知主体发生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环境和和教学任务应该是真实的。

2色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把“理解的认知过程”和有用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非常重视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建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的创设,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通过“合作”和“会话”化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的智慧。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外显行为的改变;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建构是多元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应该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学习是为了保持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三、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中心。意象造型介于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臆造、写实与抽象之间,具有最为开阔的自由表现空间。因此,探索和研究意象造型在素描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对于挖掘学生的综合艺术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意向造型的素描教学中我们将有关人物、景物、动物在各个场景下的状态排列出来,并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然后教师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作回答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造型写不写实,准不准确,去规范和束缚学生的个性和激情,而应该释放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客观物象,将生动、鲜活作为绘画的基本要求。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进而感动他人。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创作和生活,发掘和表现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上,照一定的规则,大家轮流发言,而后是评比、总结。总的来说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学生们开动脑筋把自己融入具体角色环境中去。

2.设计情境。建构主义薛系设计原则指出情感(与乐趣和恐惧的交往)以及个人的认同对学习内容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合作学习、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同错误的交往、自我控制和使自我经验服务于学习等要求都超越了理性。素描中情感是意象造型的内在驱动力,夸张和变形是意象造型的语言和特点。夸张是一个度的概念,任何一件写实的绘画作品都不免要进行形象夸张的艺术处理。常人一般面对于夸张程度较大的艺术形象才能意识到其夸张,意象造型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夸张。但夸张的形象仍不会失其原始形象的本来面貌,而变形则意味着质的变化,是在原始形象基础上作根本的改变使其彻底成为另一种形象。意象造型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它放弃纯客观地再现,主要是画家的情感和审美心理需要所致。它不仅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喜、怒、哀、乐,更是画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关切和体验的表现,同时也是画者审美情趣,形式美演绎能力,画面整体把握能力的体现。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各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前给学生设定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画家的素描资料,比如:席勒、梵高、毕加索等。课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评价。

3.协作学习。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素描要培养的基础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能力。素描要在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培养学生。因此素描教学不仅是对素描材料的认识和技巧知识的应用,还包括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对素描提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方式和内容。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艺术能力的指向也趋向多元。笔者课前先把学生5~6个人一组,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课下合作分工去完成课前布置的搜集信息的任务,课堂上分配的任务也要求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通过交流和协商达成最佳方案。在方案完成向全体同学陈述时,与其他组成员之间的问答以及竞争都是一种协作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协作学习使得自己的思路拓宽,并且锻炼了个体的协商以及会话的能力。

第7篇

我并不想把这篇文章写成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而是想根据我二十多年的绘画经验,以及所学的历史、文化知识,谈谈我对于绘画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很欣赏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因此,非常希望按照那种散步的方式书写抽象的理论。这篇关于经验的文章,也将尝试以随笔的笔法阐述绘画艺术的理论。

小学时自己爱好绘画,初中时接触中国画,大学时认真学习水彩画,这中间与其说是一个练习技法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一个构建绘画思维的过程。因为,到后来我发现,绘画的技巧表现是其次,最主要的还是个人的理解能力。

从爱好绘画入门学习的好处是可以保持对于绘画的敏感性和思维性,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当然,缺点就是对于形体塑造的把握不够到位。通过以后学习西画的经历,我发现了学习中国画和西画的一个差别,那就是中国画入门简单但是深入难,而西画则相反。我想,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刚才已经说过的,中国画的造型并不想西洋画那般严谨。我临摹写意花鸟和山水时感觉到,对于形象的把握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西画则不行。为了打好基础,必须得从石膏几何体开始进行长期辛苦的训练。我光是练习石膏几何和静物,就整整用了三年时间。直到那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何达芬奇的老师要求他的学生反复地写生鸡蛋。因为,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绘到一个平面的空间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第二个原因,则是中国画强调意境,而西画强调摹仿客观自然。意境是一个非常主观化的东西,它不能用任何方式加以精确表述,除了你亲自体会到。

但是,一直到我现在重新审视中西两种绘画模式时,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画的“易”正是它的“难”。而在西画中,如果你已经具备了扎实的造型能力的话,剩下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通过阅读和学习西方的文学、哲学、宗教书籍,你能将自己的绘画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大学学习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所有这一切,在以往的应试化基础教育阶段是无法学习到的。这种学习一方面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另一方面也使我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对西洋画的精神有了更好的把握。学习中国画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看似简单的笔墨法则其实要求一种对线条和空间布局的整体性把握。而且,在西画中,线条、颜色等内容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它们的目标只是为了实现对整体形象的塑造。而在中国画中,这些元素本身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绘画语言。我个人认为,西画是可以临摹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建立在摹仿自然的基础之上。但是,中国画是无法“临摹”的,因为中国画的技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它是创作者“神”的流露。优秀的中国画家在作画时,也许并不是在仔细考虑如何表现形象。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作画的精神意识代替了理性的思考,因此直接从手中流泻而下。这一过程与莫扎特的一句话很相似,他说:“并不是我创造了音乐,而是它们本来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坡也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胸有成竹”。因此,如果你没有把握原画作者的思想精神是很难临摹得“像”的。

当我学习西画一段时间后。同许多人一样,我开始认为西方绘画要比中国绘画先进。特别是在透视上。中学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尝试结构素描的造型训练,也就是有意识地将物体处理成一个透明的物象,通过线条来表达结构空间。一开始我只是照样画葫芦,因为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明暗素描来表现一个真实的物体形象而要用这种很奇怪的线条来强调结构。直到几年后,我才猛然发现这是一种理解的象征。结构素描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建立起空间的概念!的确,在透视学没有创建之前,人们无法把握如何在一个平面内表现一个有深度的三维立体空间。我们在学画的过程中一直牢记着透视的原则,不过,正如结构素描一样我也无法明白它的根据。好在有中学的自然科学,通过光学的学习我终于理解了透视的含义,也明白了结构素描是为突出物体的空间特性。由于晶状体的凸透镜造型,人眼产生的事物图象具有近大远小的特征。因此,不管什么物体遥远到接近视平线的位置都会缩小成一个点。平行线在人眼看来最终将交会,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无数圆锥状的空间的集合。

后来我才发现,中国画中同样有透视的存在,而且是更加巧妙的“散点透视”,这样以来,传统透视学中静止的空间被打破了,画面开始具有动感,带有动画的色彩。而且,中国画中的平面化因素,更能够体现绘画的表现性语言特征。

学习西画要牵涉到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光学(透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几何学。我也是通过中学的学习才发现,西画的造型阶段其实就是无数次相似三角形的运用。中学老师在教授素描课的时候,总是喜欢用笔在对象和画面之间来回比对。他告诉我们,只要对象两点间的线条倾斜度和画面中一致时,就说明造型准确了。其实,这正是运用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平行的性质。其实这种构图法在地理学,特别是地图的绘制方面早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了。因此,我们在作画时只要假设对象是若干三角形的几何体就能准确把握形状位置。当然,这一平面化的三角形组合还是应该被“还原”为“立体”空间。

第8篇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素描教学中,往往沿用绘画专业的素描教学方法。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素描课程不但课时比绘画类专业少,而且在教学目的上因专业的差异而与绘画专业有所不同。为了使素描课程能更好地与专业设计相结合,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描造型能力和艺术素养,为专业设计服务,文章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素描写生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素描写生;教学;改革

素描写生是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观察方法、表现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时代在发展,其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环境设计专业的素描课时有限,因此,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现状进行有效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所在学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加大建筑和风景写生的分量,去掉石膏像写生内容,只保留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静物写生所占课时较少,只要起到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从整体画法到局部画法的衔接作用即可。另一方面实施针对性教学。下面详细谈谈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先单项练习,再画全景式风景

在素描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下进行风景的全景写生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可让学生先进行单项练习,不贪多求快,先在单项练习中画好重要的内容,之后逐步扩大写生范围,加大难度。在这些内容中,建筑物、树木、石头素描写生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在每项单项写生练习之前进行理论讲解、示范,说明难点与易犯的错误。如,在树木单项写生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树的画法:画树之前要注意多观察,多找角度,不要急于动笔,在各个方面应做到胸有成竹。画树干时应注意观察光线的来源,分析明暗的变化,光线较平均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变化,体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对于树木的表面纹理不能看一点画一点,要善于抓住纹理特点,根据特点去画。画树枝时要注意观察树枝是对生、错生还是丛生;用笔要光挺、流畅,体现出枝条的弹性;对于树枝的前后关系要注意轮廓线的虚实和明暗对比,交叉处要有意识地拉大树枝的前后空间。同时列举学生易犯的错误。画树叶,树叶稀疏时,树枝画得好坏尤为重要,注意树枝穿插好看、疏密有致,笔笔到位,不能潦草行事,树枝画好后再加上一片片树叶;树叶浓密时,可以采用A画法,先浅些画出大的外形和大的明暗,再加上具体的树叶形状,画树叶要善于抓特征,也可以采用B画法,一开始就画具体的叶片,注意前后虚实,再加深暗部,处理黑白灰关系。同时列举学生易犯的错误。此外,还有树木的近景画法、中景画法、远景画法。

二、局部画法

刻画局部,看似是让学生死抠细节,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深入细致地观察,改变学生以往粗略的观察习惯。以往学生观察物体往往不求甚解,对一些细节视而不见。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集中注意力思考,避免心不在焉。这样能让学生掌握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强调画局部时不能忘了画面的整体,对整体的效果一定要心中有数,时时要从细节走出来观照大局。在一幅作品中,整体是基础,细节是关键,没有细节的画面是不耐看的,没有整体的画面是支离破碎、没有美感的。在具体表现上,应要求学生在排线时注意短、浅、细、密。另外,建议学生按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的作画顺序一次完成,而不是以整体的画法全面铺开。

三、线为主,面为辅

苏式素描往往是面为主、线为辅。而设计类专业的素描有其特殊性,物象结构的表现更为重要,线的运用更为广泛。因此,教师要求学生采用线面结合,线为主、面为辅的表现方式。教师详细讲授线的深浅、虚实、粗细、质地软硬与线的穿插关系,避免学生写生时轻率潦草。特别是在画众多树枝时,有的学生往往不仔细观察、思考,草草画上很多线条,既无树枝的质感,又无树枝之间的空间感,这样学生更无信心面对画面。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充分领会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谙熟于心,运笔时笔意灵活,注意线的节奏感和轻重虚实。

四、风景摄影照片的运用

在写生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准备若干张清晰的风景照片,临摹摄影图片的难度比写生要小。临摹照片可作为写生之前的过渡,也可在下雨不能外出写生时采用。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供学生参看,更容易起到榜样作用。此外,教师在QQ空间精选出不同风格流派的素描写生作品,附上详细作品说明,供学生平时参考学习。教师还建议学生在临摹照片的过程中或完成后把摄影照片用Photoshop进行素描或其他艺术效果的处理,以供对比参考,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表现技能,促发学生的想象和对不同画面效果的把握。

五、模糊习作与作品的界限

以往的素描写生教学往往把习作和完整作品的概念截然分开。对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每张作业动笔之前都要认真构思,认真选景,要有作品意识,不能把作业仅仅当成简单的作业完成,交由教师打分了事,而应为自己完成一幅完整的,可以用于装饰、展览、参加比赛的绘画作品。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是学院教师作的粗浅尝试,有不足之处,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是教育的发展方向,艺术教育将日益重视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素描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其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能够使基础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设计服务,对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