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6 02:0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沟通技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84-02
当今医患关系紧张,怎样才能做到医患和谐,是摆在医学生面前的一大课题,顺畅的沟通可以增加医患间的相互信任,对于医疗差错的减少有相当帮助,而且通过沟通才能实现患者和家属知情权。顺畅的沟通还可以展示医生学术知识、表达能力、医德医风和自身修养。具备与患者及家属的顺畅沟通的能力可以较好的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减少投诉,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通过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沟通,还能增强团体协作能力,提升凝聚力。这也是改善目前紧张的医院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诊断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它连接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也是临床医学学生的必修课,在临床医生的培养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认为,从诊断学开始,医学生开始接触临床,面对患者,给后面的学习和从医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实施沟通技能的培养。
1 医学生具备沟通技能的重要性
专科生毕业后将在基层医院担任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的工作,对于这部分医生,在问诊和病情告知的时候会较多的运用沟通技巧,在一些更加专业的场景中,常常由上级医师处理,比如:与病人商量治疗方案、术前谈话并签具病情告知书、处理医疗纠纷等,这些上级医生往往具有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沟通能力。所以,我们对于专科生的培养应该更具有针对性,那就是在个人沟通能力的基础打造上花费更多的精力,那就是医德医风养成方面加强教育。
2 医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
沟通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它的形成一般是通过这三个途径:(1)通过长期临床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2)通过在校的系统学习和培养;(3)依赖于医生的个人天赋。所以作为学校能做出的努力就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使沟通能力培养方面得到提高,这也是学校补课推卸的责任。西方国家早在多年意见就在医学院校中设立专门的沟通能力理论和实践课程,而且在他们的医师资格考试中,沟通能力的考核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在过去的教学中认为,沟通技能培养的养成时机应在实习期间,故在校教学期间常忽略培养,现在我国高校虽然能够认识到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不足,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和师资,而且考核手段不同,所以目前仍未将沟通技能培养纳入医学生培养及考核的内容。
另外,现在国内对医务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能力关注严重不足,而这种沟通的能力非常重要,医护人员之间沟通不畅,会导致相互误解,造成工作配合不够、衔接不足,治疗时机延误,更有甚者将出现医疗差错,乃至医疗事故。
3 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3.1 掌握核心沟通原则
国内目前的大中专院校,关于医患沟通的相关课程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理论教学相对偏重,而较为忽视实践教学的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技能,却不能改变学生从医时的态度和行为,因为这样的模式不符合技能学习的心理学规律,所以取得的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应该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患者为中心,灵活运用倾听和沟通两个技巧。以患者为中心即不能以病治病,应将患者看做一个整体,全方面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患者进入医院诊治以后,医务工作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贯穿诊疗全过程且范围相当广泛,通过合理运用倾听技巧,可以使我们了解患者全面信息、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情况、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通过收集到的内容和掌握的相关医疗技术可以正确判断疾病和做出及时处置。谈话是另一个必须掌握的技巧,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情绪状况、对病情的认知程度等来选择方式方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谈话,重点明确,指导患者,告知病情、解释诊疗、解答困惑、消除疑虑。这两个技巧是要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断强调的并最终实现让学生掌握的。
3.2 组织有效教学过程
在所有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所以教师素质深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度。在实践中,大多数都是由临床医生来充当老师的角色。但是,我国卫生资源紧缺,临床医生本来就超负荷工作,有经验的医生工作更加繁忙,所以,乐意带教的医生不多。而且,医生毕竟不同于专门从事教学的专业老师,无法保证其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提高我国临床实习阶段医患沟通教育水平的一项迫切任务。
3.3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诊断学课时不多,且有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程需占用课时,故用于理论讲授的课时相对较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为语言描述、板书再加上挂图等,按照教材的编排讲授具体章节内容。信息量较小,而且比较浪费时间。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结合临床病例,也只能通过口头描述,由于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故效果往往不明显。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克服以上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减少板书时间,又可以将临床医学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扩展信息量,使学生学习和理解得到加深。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强化了理论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基本诊疗技能。
3.4 建立有效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相长。当我们建立了良好的考评体系,就能知晓学生是不是已经达到培训目标,而这套评价体系也是我们选择评价培训方法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沟通能力培训体系的建立和考核体系的建立二者相比,考核体系的建立更加重要而且迫切。
现在国内较常用的几种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估方法如下:
(1)通过观察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下与沟通对象互动的表现,然后再按照项目打分。这种评估方法是现在标准的考评方法,比较客观公正,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与患者沟通的态度、信息和技巧,不足之处是仅可以反映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沟通场景中考生的表现,而不能考查其平时的一贯表现。
(2)寻找与考生沟通过的患者做调查;这种评估的方法能够弥补了第一种方法的缺点,但它也有自身局限即评估结果在标准化和客观等方面做得不够,另外电话随访及问卷的要求较高,需要被访者的配合,这就要求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足。
(3)通过口试,写作,多选题来评价医师的沟通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且直观的评定考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看待某些问题的观点,这些也可以应用在沟通信息的考核中。
4 讨论
学会怎样与患者沟通是学生进入临床首先将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目前的诊断教学中对沟通技能的培训多采用带徒式见习法,对于语言交流、医患关系的正确建立等技巧性的内容缺少系统性的练习,多靠学生在工作中摸索和体会。这样就容易出现问题,如与患者交流语气生硬多采用审问式,导致医患沟通不畅;思路不清晰,缺少系统性且过程不连续;沟通时没有注意语言的通俗性,易出现诱导式提问;在学生中还常出现与病人沟通时自信不足、焦虑等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诊断学中的沟通技能培养做出调整,在诊断学中全面融入医患沟通的技能培训,通过掌握核心沟通原则,组织有效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来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为其今后成为高素质的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患关系;沟通技能;实习医生
医患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一种关系,是以医疗职业为基础,道德为核心,法律为准绳,并在医疗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医患沟通属于医患关系中非技术层面的范畴,包含了医患双方交往中的社会、心理、法律关系。沟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一种充分掌握病人心理以形成良好医患关系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医疗服务和卫生保健人员在医学实践中能够建设性合作的基础。实习医生刚刚进入临床常常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对策略,因此,探索加强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1 加强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1.1 社会发展及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形成的适应现代人类保健观念的新模式,它反映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生要理解患者是社会的人,这种内在的素质要求单靠专业教育是很难完成的。它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来考察审视人类健康与疾病,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患者已从被动的接受治疗者变成主动参与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医患关系由传统的单向模式向共同参与型发展[1]。面对新型的医患关系,缺乏技巧的医患沟通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医患沟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是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新要求。
1.2 世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医生,而高素质的医生除了需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医疗技术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较高的人文素养。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要不断提高医患沟通的综合素质,这是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2]。
1.3 重建新型医患关系的需要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投诉医院和医生越来越多。调查发现我院2008年医疗投诉中,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是导致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生和病人之间缺乏交流,或语言不慎,导致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或医院不满,医患矛盾加深。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医生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养成医疗风险意识,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2 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医患沟通教育状况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在课程教学中,重自然科学知识,轻社科人文知识。把医学作为一种技术来掌握,必然导致“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表现为不愿意向患者多解释,对患者不够尊重,不理解他们的情绪,缺乏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2)在临床教学中重技术性医患关系,轻非技术性医患关系。在临床带教中老师往往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欠缺交流技能的培训,在医患沟通中只停留在询问病史上,没有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使病人感到心理舒适。(3)在各类医学考试中重操作技术考核,轻沟通技能评估。实习生出科考试及毕业考试都过分侧重技术考试,注重诊断、治疗及各类技术操作考核,而对如何与患者交流、交代病情和治疗方案等都重视不够,造成实习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和对策,与病人或其家属交往中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3]。
医患关系紧张也影响了医院的教学秩序及带教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医生的主要任务是防病治病,保障健康;患者就医是为了治疗疾病,延年益寿;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医学后继人才。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三者之间的互动[4]。近年来因医患矛盾激化而引起的恶性事件使教学医院增加了防范意识,患者也增加了自我保护意识。一些典型的教学病例患者拒绝实习生检查,导致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不断升级的医患纠纷使带教老师顾虑重重,怕担风险。患者不配合、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做,实习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临床教学质量。
3 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途径
3.1 强化法律意识 医患关系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是一种合同及法律关系。作为实习生进入临床前应懂得尊重患者知情权、选择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依法行医意识,学习沟通知识,掌握沟通技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避免或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实习医院可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和医疗纠纷案例讨论会,启发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发现导致医疗纠纷的环节,讨论避免纠纷的措施。
3.2 案例教学 选取有关医患关系的典型病例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兴趣,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某个特定理论或原则的理解,吸取案例中医生的经验教训,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教育学生重视日常实习,从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入手,仔细观察带教老师与患者接触时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在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沟通技能的重要性,学会处理经常遇到的医患问题[5]。
3.3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如请资深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知识竞赛、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重视医患沟通。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让学生以调查员的身份接触病人,了解患者的疾苦和愿望,深化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活动让实习生认识到医生和患者所处的背景不同,医生来自于医疗世界,患者来自于非医疗世界。疾病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其体验方式是极其不同的。医生所受的专业训练使他将病患从本质上理解为各种躯体症状的集合,在倾听患者对病情的描述过程和采集病史时往往对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不加考虑,而是将这些描述按其所学的生理学、解剖学等知识加以分析,以便决定治疗措施。临床中医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临床数据,而非患者的体验和切肤之痛。病患是患者一种直接的主观的内在体验,基本上是根据疾病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来体验它。患者直接体验病情,在没有被探寻引发的情况下,有时难以与他人交流这种体验。重视患者情感需求的存在及其影响是改善医患关系的第一步。面对病患带给患者的所有痛楚,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渴望与需求,医务人员应给患者提供从生理到心理,从心理到社会的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总之,通过以上途径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让他们用爱心、耐心、责任心去理解、关爱、帮助患者,必将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戴正庆,许伟,倪衡建. 加强实习医生沟通技能培养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41-42.
2 孟红旗,付端华.与医学院实习生谈医患关系. 医学与哲学,2008,29(8):72-73.
3 Jo Brown,朱春艳. 临床沟通如何成为英国医学教育的核心部分.复旦教育论坛,2008,6:93-96.
【关键词】高职 沟通技能实训 有
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83-02
经过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掌握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成为文秘类专业实训课堂常见的教学手段。但高职院校文秘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仍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中引入了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练习,但却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证明和体现上,所提供的案例和情境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分析能力、应对能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大部分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综合素质方面都与一般本科的大学生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在过往的学习经历中有过很多的失败体验,再加上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活既向往又迷惘,对未来的职业能力既渴望又信心不足。那么怎样使这样的状况得到改善或根本的改观呢?本文认为,应对高职实训课堂教学观和学习观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解构,在解构中重建。
一、学习观的解构与重建:学习是一种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活动
我们有必要重建学习的意义和学习与学生的关系。“学”繁体字为“”,造字意象表示屋内士子双手捧着“爻”(表示《易经》)在读书、辨识和参悟中。《广韵》解释“学”,识也。《说文解学》解释“学”,觉悟也。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习”:“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所以对于孔子的那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从心理分析的层面可以这样来理解:“学到(知识或技能)并寻求适当的时机在实践中应用它、验证它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可见孔子所倡导的是学以致用的思想,体现的是“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同时“学习”二字揭示了学习的规律即在经验与实践中习得的过程。
日本学者佐藤学将学习定义为一种“意义与关系的重建活动”,即学习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活动,是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活动,是实现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活动。个体通过学习,不仅要构建起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培育实现某种抱负的能力,而且使自己作为不可替代的存在,证明其生存的价值,充实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无愧于这个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习成为学生追求自我完善的行为而不是被迫和不得不做的事情。从关系论意义上讲,学习是一种对话、交往行为,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同他人的沟通而展开探究对象意义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与他人的交往与对话,与自身的交往与对话。
“动机=期望×价值”的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帮助学生欣赏实训活动的价值,并且确保如果学生做出了合理的努力就会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成功。教师只有把专业知识更具体化、个性化或熟悉化了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意义。同时教师通过示范、社会化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努力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把技能发展描绘成未来职业领域逐渐增长的利息,把付出的努力描绘成一种投资而不是冒险,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二、构筑关注生命的“润泽教室”,实现书本知识与三个方面的沟通
教学观的重建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教学的实质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的传统教学观赋予新的内涵。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为了理解、欣赏和应用知识,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人格和智慧健康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新型的因材施教观中,“材”不应该是一个单一的、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启发我们不仅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教,而且要以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而教,从而使教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日本学者佐藤学把这种关注每一个独特生命的课堂,称为“润泽教室”。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
一、转变教师观念,优化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年轻体育教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所以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化水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情感体验为重点,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好的榜样,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实践表明,融洽、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快乐地参与到教学中。在优化师生关系方面,首先年轻教师要学会做学生生活中的好朋友,关爱学生,多与学生谈心,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能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愿意把自己的困难或者烦心事告诉教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目标相同,默契配合,容易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提高教学质量。
二、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机制
首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中学生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更注重自己的面子,所以年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学生有不对的地方,不要公开批评,更不能责骂,要先听听学生的心声与想法,试图寻找兼顾两者的办法,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其次,年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先天差异而有特别优待,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教师引导开发。另外教师要创新传统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成为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帮助者、引路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年轻教师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这种魅力也是种威信,以“爱”为前提的威信,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被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聪慧的思想所吸引,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最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发生冲突矛盾,这是人际互动中利益因素在起主导地位,是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我们正视它,善于调整关系机制,那就可以避免由于冲突带来的威胁及不和谐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和语言措辞恰当,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用最佳的情绪状态与学生交流沟通,建立平等机制。
三、发挥肢体语言优势,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对身体与大脑协调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所以语言教学并不适应于体育教学。体育中大量的动作都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形象生动的动作示范才能发挥体育活动自由的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所以年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赋予肢体语言艺术美感,善于传达自己的感情思想,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增加交流,培养默契,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体育素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总是表情严肃,这样只会拉远与学生的距离,产生隔阂,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和进步,不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平易近人的态度面对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面对遇到的困难。在解决问题时,锻炼思维,提升智能水平,学会面对新知时迁移情境,联系旧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应急机制,处理意外事故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11-257X
国内刊号:11-2005/TL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1.学生自身对于沟通能力忽视
当代的室内设计教育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技术教学、知识教授这两个层面上,重视的是对于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沟通能力培养这一重要的“软实力”培养。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程评价,对于沟通能力的考核是没有的,教师不会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因此学生对于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也很低。在室内设计课堂和课下,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埋头看图纸、做设计图,很少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即使在合作的作业中,学生也多按照自己的个性随意地进行发言,缺乏对沟通的重视和技巧的自我培养。
2.缺乏沟通能力培养的有效
环境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效的环境,然而当代室内设计教学却没有为学生提供这样适宜的环境。在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一言堂”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并不需要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在课下,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不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而集体作业、集体合作的缺失,也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缺乏必须的环境。目前大学生针对专业进行的交流主要还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而课堂教学对于沟通培养引导的缺失,导致学生失去了进行沟通的有效环境,自身沟通能力培养举步维艰。
3.沟通能力培养缺乏
职业导向部分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缺失涉及一些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然而这种教学却是泛泛的,缺乏职业针对性的。这些课程可能会教授学生如何去进行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然而与室内设计职业方面沟通的教育,却几乎没有涉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着实获得一定的基本沟通技巧,然而这些技巧对于自身的职业帮助却并不大。室内专业学生如何与客户进行信息的采集,如何应对顾客不满的投诉,如何应对上级的要求等方面的沟通能力,许多学生尚且不具备。
二、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教育方式分析
1.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培养
沟通能力自主认同、积极参与,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沟通能力教育的关键所在。激发学生自主培养沟通能力,需要多种方式的结合。一方面学校要采取多重方式,让学生知晓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对于沟通能力的培养具备基础认识。实现这一目的,专业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于沟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宣讲,使得学生提升对于这一教育重要性的感受。同时院系、专业的相关教师可以邀请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回到课堂中,就“沟通的重要性”这一课题与学生闲话家常,通过对于自身职业故事、沟通误会等实例的讲述,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沟通能力对于本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这种实践可以融入学生的集体活动、团体合作当中,通过为集体制定目标、分工协作来促使学生进行沟通,从沟通的各种模式、情况中感受有效沟通、无效沟通、不当沟通等沟通方式的成效。这种实践也可以通过纠错的方式来进行,可以通过模拟各种沟通场景,用错误的沟通方式进行对话,展示沟通方式方法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学生提升对沟通能力重视程度。
2.创设沟通能力培养的环境与渠道
沟通需要环境与渠道,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多数时间处于个人单打独斗的学习状态中,不具备实现沟通的基本条件,如若学生自身比较内向,那么沟通能力的培养就更是难上加难。学校、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沟通能力培养的环境与渠道,使学生参与到社交、集体活动当中,使沟通、交流成为常态,使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沟通技巧与沟通能力。一方面从大环境来看,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社交渠道,通过各种打破专业限制的活动的开展,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交往开辟新的渠道与通路。目前,在学校中很多活动是按照级别、专业进行分组的,这些规定需要被打破。如在选课方面一些不属于专业核心的课程,尤其是公共课和公选课,要鼓励学生跨级别、跨专业进行选择;在活动的开展方面,一是要增加活动数量,二是要大开方便之门,破除专业限制。这样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才有多种沟通渠道以进行沟通实践。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学来看,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沟通环境。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扭转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更多的在课堂上发言、主导,锻炼学生的胆量;要改变教学方式,变学生单个学习为团队学习、小组学习,通过团队任务、团队作业的完成来激发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内部的交往、交流;在课程考评方面,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也需要将个人口才、沟通能力等纳入考评范围之内,实现有效的激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专业学习方面获得有效的沟通培养渠道。
3.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需要彰显专业特色,否则就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的,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彰显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特性,着重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职业从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沟通交流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有条件的院系,可以以讲座、课程的形式,专门针对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诉求进行教材编写,讲授课程,有针对性地解决该专业学生在沟通交流方面可能会存在的问题,通过各个击破,实现问题的有效、快速解决。另一方面如果学校、院系没有这样的资源,那么就需要提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授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从业经验或者间接经验,对于本课程中可能出现的误会、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心理学、沟通技巧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如此教授给学生,让学生避免今后在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够使得学生以更好的面貌、更为自信的心态、更加职业的态度进入工作当中,同时使得自身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少犯错误,使得自身的设计师之路更加顺畅、平坦。
三、结语
根据生物统计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对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统计这门基础工具以及今后参加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培养该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素质,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和特色实验体系的构建非常必要。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生物统计学科的“能力素质培训”课程体系,经实践发现,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现状
1.1生物统计学课程特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且需要较好的概率论和数学基础。同时,由于公式多、概念多、计算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懂,而且部分统计概念容易混淆,比如:u分布和t布、标准差和标准误等。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大,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得很多学生的计算结果是有偏差的。此外,统计分析方法多而且难,各种分析方法又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特点,课程学时少,每章节的内容都讲不透,使得学生一知半解,不会应用。
1.2生物统计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其他课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①拘泥于旧的教学模式,不能科学规划该课程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和编排,忽视试验设计,只注重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②教师对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要求不清晰,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弱;③重课堂讲授,少课外实训,尤其是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实训活动和统计分析;④对学生素质能力教育意识薄弱,教学环境营造意识缺乏。
2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的设计
针对生物统计课程的特点以及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对生物统计学课内教学学时(51学时)进行合理安排,并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平台,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项目等,增加了课外综合实训(2周)的进程。将整个生物统计的课程教学分为3个阶段(图1):①理论教学阶段,30学时,生物统计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教学,给学生打好结实的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②教学实验阶段,18学时,操作技能和相关统计软件的教学与培训,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③综合实训阶段,3学时+2周,结合专业知识的科研活动及统计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进行基础理论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实践分析能力3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或然性归纳推理思维和科学研究素质的教育。
3课程体系的实施
3.1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更好地实施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笔者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组建教学团队,使生物统计学课程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思维活跃、团结合作、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在教学、实践和科研等各方面都具有扎实的工作基础。主要人员教学经验丰富,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4名成员分别毕业于浙江大学、上海大学、江南大学等著名学府,学缘结构合理。课程组配备主讲教师2人,实践环节教师2人,可以稳定、高水平地开设该课程。课程组教师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注重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甘于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在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工作及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2精选教学内容强化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知识点选择原则,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并重,强调试验设计的重要性,扩大充实试验设计方法的应用技术,如正交设计、趋势面分析的设计等。对那些实际应用价值不大的章节,实行适当的合并和删节。有机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注意统计分析对试验设计的反馈作用。统计分析既是在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又对试验设计具有反馈作用,而这些反馈信息将有助于提高试验效率,更新试验进程。注重案例讲解,理论结合实践。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讲原理和方法的实践应用案例,少讲统计分析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的推导;多讲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结果的专业解释和剖析反馈信息,少讲统计分析计算过程。
选择常用的统计软件SAS和DPS,以及常用的且包含较多统计和数据分析功能的Excel软件,结合统计教学的内容和各统计软件的特点,制订统计实验教学的主要教学项目。实验使用的数据资料为经典数据和最新的科研实验数据,让学生在对经典生物学相关规律(如遗传学三大定律等)进行探讨的同时跟踪学科前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处理实际资料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复杂的生物统计方法,也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
3.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如,采用精讲与泛讲有机结合的启发式教学,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循序渐进,进行启发式教学。比如,精讲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这两大生物统计的核心内容,泛讲显著性测验的基本原理这一难点,由于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贯穿在每一种统计方法之中,所以先概括性地介绍一下有关基础内容,使学生对原理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然后在随后的教学内容里(如F测验、Χ2测验等章节)逐步加深讲授,反复强调,使学生们能够熟练使用。实行计算机结合传统模式的互补教学方式,将有些章节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靠粉笔板书、陈列数据、书写公式)在统计学公式的演算、推导方面的优点,加大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这种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讲授相关的教学内容[3],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和使用生物统计学的愿望。同时,也借鉴滚动式教学方法[4],以解决教学内容连贯、学生复习时间少等问题。
3.4改革实验教学理念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实验,有利于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放到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和评价统计结论上去,而生命科学行业正需要“懂设计,会分析”的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和正确的统计方法,正确理解统计结果的意义,掌握评价和分析这些数据的方法,将获得的统计结论结合生物专业,去发展并阐述其内在规律。
建立综合实训体系。综合实训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验室条件,又要考虑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注重实训项目设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综合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训过程:结合生命科学和生物计量等专业背景,给出3~5个选题方向,学生自由组队(3~5人),在选题方向内确定选题,专题陈述选题依据、意义,教师指导修订并确定选题;学生讨论确定人员分工,查阅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并开题,教师审核技术路线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实验方案;组织实施实践项目,总结实验结果,以论文和PPT形式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课内3学时主要用于实验结果的汇报。
3.5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有学者针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公式、概念多的特点,提出“一纸式”考试方式[3],但仍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决定因素的终结式考核方法。本课程组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开卷)和综合实训成绩相结合的“全程评价、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减小学生生记硬背的压力,加大对学生灵活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中综合实训的考核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在综合实训各个环节的表现,根据学生查阅文献、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论文总结和结果汇报等各环节,建立实验室使用考查、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法。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开通多种沟通途径和平台,课前、课内、课后实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综合实训体系。
【关键词】 二级医院;导医护士;人际沟通能力;培训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2
现代护理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学习护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使护理对象能够得到主动、全面、系统、有效的整体护理。因此,导医护士的沟通交往能力,是做好门诊导医护理工作的关键,这就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
1 二级医院导医护士,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优势 二级医院导医护士多为年长护士,临床护理和沟通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性格情绪更稳定,处理工作问题的理性思维也会丰富成熟一些,热情与耐心会更多一些,她们提出的指导和建议会更容易让患者接受。另外由于她们长期工作在一线,对本院,本岗位的管理和业务相当熟悉,因而对指导病人就诊,协调各种关系,更好服务病人,实施优质护理能做到驾轻就熟,提高服务能力。
1.2 劣势 适应能力差。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环境和任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基本要求等。个别护士感到迷茫困惑,有的护士甚至产生惧怕沟通与交流的心理。怕开口,怕遇见熟人,产生了不知如何是好的沟通不良现象。在与病人沟通中,有的护士认为在临床工作了几十年,懂的很多,在与病人和同事交流时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听完患者诉说。还有的护士自我评价过低,认为导医护士低人一等,遇到沟通不良时缺乏主见,有意回避,再次造成沟通不良。
1.3 原因分析 与病人沟通缺乏自信。二级医院多为基层医院,病人沟通时和护士多使用地方语言,护士也多使用地方语,但医院要求导医护士和窗口科室使用普通话。护士处于特定的心理转型期,正常的语言交流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护士平时不注意对语言有所要求,缺乏主动用普通话与病人经常交流沟通的心境;另一方面,病人多使用地方语言,语言交流缺乏对等性,让沟通变得比较僵硬,失去了亲切感和语言的贴切性。极少患者对导医护士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不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能力。
1.4 缺乏主动服务意识 过度注意在导医台内的事务和形象,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在与病人沟通时,总喜欢简单指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肢体语言掩盖起来,给人一种孤傲处世的感觉,有时的语言和行为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际沟通的失败就在于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而无法与病人沟通,使导医护士自己的人际关系和沟通处于危机之中,难以起到导医护士应尽的职责。
1.5 不善于观察就诊病人及陪伴 在思想意识上,主观心理上未将病人看在眼里,难以发现就诊病人的异常和特殊情况,有时发现后也无紧迫感和使命感,难以取得病人及陪伴的信任,交流时不能与病人进行情感应答,缺乏真实感,以致护患交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病人对护士的迟钝感到愤慨,从而影响了沟通的深入。
2 培养导医护士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对策
2.1 门诊导医工作是在医院一个动态复杂,多因素环境的特殊场所工作,导医工作以患者的诊疗,检查,治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协调好这些关系是导医护士的重点工作之一,导医护士把整个门诊各自独立的诊室串起组成一个新的“就诊系统”,缩短了患者诊疗时间,参与诊治,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只有导医护士认识本岗位工作重要性,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服好务。
2.2 导医护士美的培训及要求 患者进入门诊,首先看到的是导医护士,所以导医的形象,服务,言语,很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产生的第一印象,只有印象好,才乐意接受进一步的诊治。作为一名导医护士,必须严格着装,帽更白,衣更齐,体更正。在上岗之前仔细检查自己,淡妆上岗,面带微笑,佩戴胸牌,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
2.3 业务素质的培训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提高导医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导医护士的业务素质培训尤为重要。导医护士必须熟悉医院各科开展的业务项目,学习常见症状的预检分诊,特殊时期如:发热、非典、H7N9等流行期间的分诊及院感管理工作,常见病的健康教育,门诊病人病情突变的判断及应急处理等。导医护士实行首问负责制,有问必答,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在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主动为患者提供各种导医服务。
2.4 注重导医护士服务品质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导医护士服务态度。导医护士长期接待病人和病人家属,有时同一种回答可能无数遍,难免心生怨气,时有露出面来,此时导医护士应及时调整心态,修正态度,与病人和家属交流和沟通,耐心为病人解答各种问题。导医护士可能会经常遇到情绪激动行为过激的病人和家属,导医护士必须保持冷静与宽容的态度耐心为病人解决问题,遇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与相关部门和领导联系,协助解决。
2.5 语言培训 二级医院属基层医院,在使用清楚地方语言的同时,要做好国语和手语的培训,提高国语使用率,做好平等交流,满足各级对窗口科室管理要求。
3 总 结
二级医院门诊导医护士是基层医院的前沿,是门诊病人就诊过程中的主导者,提高导医护士善沟通、善观察、善交流、善主动及特殊情况处置能力,满足病人就诊需求,减少就诊时间,对提高病人满意度,提升病人就诊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