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6 15:52: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理想职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女大学生

职业选择是人们对自己和工作形成清晰概念的发展过程;是个人选择与其才能、价值观、兴趣、所期望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的职业的匹配过程;是人们寻找可选择的职业信息以便作出决策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与职业选择特点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征、性别歧视等原因,就业更加困难。据麦克斯研究院的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5%。

女大学生就业难就表现为:求职经历艰难;择业的时间较长;择业的工作单位较差;职业选择成本高;选择职业的范围、机遇不如男生,对所得到的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同时女大学生职业选择也呈现出与男生不同的特点:

(一)选择行业集中于传统女性职业,职业范围窄

(二)职业选择追求的工作层次、职业声望的地位低

(三)受从众心理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盲从现象

(四)职业质量低

二、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和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就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4个维度:

(一)个人因素

帕森斯(Parsons 1909)在《职业选择》一书中指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的因素:“第一,准确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第二,懂得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即在各种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和晋升机会;第三,对以上两部分事实相互关系的明智思考与准确认知。”

因此,在职业选择中,个人因素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能力、性格等。

1.职业兴趣

多项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职业兴趣,二者相匹配的从业者,能更加积极思考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容易取得成绩,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1959)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职业与人相匹配的过程。而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总会表现出自己自己的个性,人们会选择与自己的职业兴趣相匹配的职业。胡艳红(2003)指出,大学生职业兴趣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现实型兴趣,女生比男生更具有常规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正是由于女大学生在职业兴趣上的特殊倾向,使得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倾向于常规型和艺术型的职业,如会计、秘书等。

2.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职业活动所带来的利益的社会判断取向,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的职业也不同。杨贞(2011)通过对北京市女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是1.职业价值观上强烈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2.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3.职业评价标准越来越来利益化;4.就业期望较高。相应地在职业选择时表现为:不单追求工作的稳定性,更多的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因素。同时经济收入作为社会职业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也影响着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对企业的薪酬待遇较为看重。

3.职业自我效能感

在职业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职业选择有很大的相关性。职业自我效能感是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职业选择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

由于本身的生理特征、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等其他社会原因,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长期不如男大学生理想,就业的质量较差,工作受到限制等现实情况的存在,导致女大学生择业时的压力较大,对自我评价较低,自卑心理较重,最终自我效能感也较低。同时教师的期待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早期的研究表明,大学教师对女生的职业期望相对较低。较低的职业期望,一方面使得老师在对女大学生提供求职指导信息和职业忠告时会更多的倾向于一些传统职业方面的;另一方面,这会传递给女大学生一些负面的信息,“老师对我的期望不高,是不是因为我能力不够呢?”这就可能会影响其自信心,降低其职业自我效能感。

较低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使得女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自我的评价低,不敢于尝试非传统的女性职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选择的范围。

4.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每种职业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而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就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能力的培养,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知识与能力脱节,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女生在择业时思想较悲观、成就动机较低,导致其获取职业信息的积极性不强,在职业信息的收集能力上也较男生低。

5. 对将来生活方式的选择

由于女大学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和大学毕业后的年龄也达到婚育阶段,因而,女大学生对未来生活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处理好婚姻家庭和工作之间的问题。如今,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突出,女大学生的对待婚姻和工作,呈现出“曲线就业”的倾向:“毕婚族”、“校园妈妈”、“急嫁族”等现象。相关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有可能预见将来工作和生活的矛盾,这种预见会削弱女性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动机。从而会把女大学生引入低水平、低声望、以女性为主的职业中。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的经济状况

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女大学生毕业去向、工作地、就业途径的选择。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女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的高低,进而当女大学生在考虑职业选择时对薪酬的预期水平就会有所差距。其次,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般社会地位和人脉资源较贫穷家庭有优势,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的支持,而且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较为依赖父母。最后,家庭的经济状况还会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在女生中,城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2.家人的支持

家庭作为大学生在职场求职的后盾,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于女大学生选择非传统职业的影响极大。从事非传统职业的女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更不利的工作条件和较低的工作满意度,而且由于性别歧视的影响,女大学生在社会上得到的支持也较少,这就需要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增强勇气。很多研究成果都介绍了职业成功的父亲是如何成为女儿确定自己职业时的榜样和信心源泉的。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职业传统

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概括的印象。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该爱交际、天真、温暖、温柔、依赖、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这些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会使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社会对女性的认同模式的作用,使她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接受了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也会调整目标和方向以选择与这一刻板印象相符的传统女性职业。另一方面,这也会形成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偏见。如认为女大学生更适合传统女性职业,在招聘一些非传统女性职位时就会更倾向于招聘男性。

而且由于在非传统女性职业领域缺少成功女性的榜样,女大学生就更加倾向于传统职业。

2.社会就业政策

随着国家的就业政策由“统包统配”转变为“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这一政策增加了女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给用人单位选人的自,性别偏见等歧视现象突出,更加不利于女大学生的就业。2010年《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同时国家积极鼓励女大学生创业。2011年9月29日由全国妇联、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共同主办的 “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暨女大学生创业季”在北京启动。今后,女大学生创业将会得到更多的扶持。

3.朋友和同龄群体的影响

从女大学职业选择的特点第3条,已经谈到了朋友等同龄群体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这些同龄群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选择的结果会给女大学生择业时产生影响。

(四)职业信息

职业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职匹配的过程。在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对职业进行信息搜集和认识,综合考虑作出职业选择。职业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的供给和需求、工作责任、工作前景、收入、福利等。

肖盛阳(2008)对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工作特性、工作岗位的如意性对女生的影响大于男生,而且男女差异显著。而在对单位条件的考察方面,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前景、自身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人际关系所占的比重较高。刘继亮等(2003)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的300余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十分在意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和压力的大小。可看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较为看重企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的稳定性和实现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个人、家庭、社会环境和职业信息等4个方面的共同影响,据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女大学生要增强自信心、调整期望,家庭给予更大的支持,学校开设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辅导等,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参考文献:

[1] 格林豪斯等.职业生涯管理[M].王伟,译.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7-118.

[2] 闵君.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9.

[3] 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11.

[4] 胡艳红.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3-24.

[5] 杨贞.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8.

[6] 纵瑞雪.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源动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8-29.

[7] 陈书崇.浅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09(10).

[8] 肖盛阳.湖南省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43.

[9] 李继亮,沈维宇,吴薇.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性别差异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调查报告),2003(10):50-51.

[10] 郭建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4-65.

第2篇

论文摘 要: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于工作和就业的价值观,全面把握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能力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思路,结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就业导向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1.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导向教育的关系

职业价值观又名工作价值观。国外一般称为workvalues或occupationalvalues,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具有社会历史性、主观性、选择性、稳定性的特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人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高职就业导向教育一方面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直接指向某一个或某些具体的岗位或者职业领域,并且针对这些具体的岗位或者职业领域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们一毕业就相应的岗位技能,从而顺利就业;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不但有找到工作和胜任工作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正确的职业认知,良好的岗位学习能力,也就是职业后续发展能,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完善个人的发展,最终收获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就业导向教育有助于高职生竖立正确的职业观,有助于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有助于帮助高职生顺利就业,有助于高职学生个人职业良性发展。

1.1高职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高职就业导向教育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生加入到就业市场,他们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目前所有的高职院校基本都采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影响高职就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职学生本身的态度,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和岗位的选择,以及在相应岗位上的发展。准确掌握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他们的就业心理,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为我们的就业导向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1.2就业导向教育有助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科学的就业导向教育,通过对学校教育模式和学生特点的介绍,通过对相应企业和岗位的推荐,形成校企共育职业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立足于基层,服务社会,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把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的高尚的职业理想,这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复杂的社会变化环境中找准个人发展的方向,有利帮助他们澄清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以正确职业价值观为引导,加强高职生就业导向教育

2.1从社会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1.1营造良好的社会主导价值观

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一个主导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人们,这样才能保障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民族的团结进步。我们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竖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在这样一种氛围当中,才能引导当代高职学生竖立以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自我实现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改革创新、持续发展,以技能求立业,以知识求兴业,理性自主创业等现代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信念。

2.1.2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一个进步的社会的最基本的保障,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会会给学生们的就业提供充分的自信和诸多的机会,而现实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不公平竞争现象,影响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甚至影响了他们对社会制度的信心,我们的社会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和严格的法制监督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和谐的竞争氛围。

2.1.3用人单位的招聘态度和方式的转变

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人才招揽的态度上,要放弃对高学历的一味追捧,摆正用人的态度,用人用特长,而不是用学历。另一方面,现在普遍被高职教育所引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被更多的企业借鉴,通过与学校合作,用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能力要求在学校培养学生,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更有利于企业节约成本。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教育当中来是一件对企业和对学生双赢的事情。

2.2从学校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2.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一个人从事工作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动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把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统一起来,把个人需要和为社会作贡献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要学会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不盲目求高,也要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要立足于现实,打好当前的基础,从小地方起步,通过个人的后期努力,为以后职业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2.2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具有科学的职业道德品质

许多学生在择业时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对社会的贡献,只顾及个人利益,这和社会现实的影响分不开,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同时发现许多学生在实习中就频繁解约,不顾及用人单位的利益,个人诚信度不高,我们要我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搞挫折能力。

2.2.3以日常管理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首先,我们要加强文明礼仪指导,培养学生文雅的言谈举止,树立职业人的形象;其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巨大的就业压力来临时,学生们才能够理性面对,慎重选择;第三我们要加强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强化学生的自律性,而优良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人身体素质的良好保障,这也是现代职业要求的重要项目(内容?)。

2.2.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

教育教学的改革一定要与时俱进,我们要保证第一课堂教学内容随行业的变动而及时得到更新,让学生职业意识和理论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学会将学科教育科学的转化成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我们同时可以从第二堂上跟进,通过学生各类活动,如专业技能大赛、社区服务等活动的开展,将学生的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查漏补缺,为进一步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

2.2.5以职业情境体验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能力

“职业情境体验”教育是对具体职位所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的认知,我们可以在学校通过模拟实训室的功能,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或者可以直接把课堂搬到企业中去,让学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进行扩宽和延伸。学生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岗位的内涵和企业的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也可以在实践中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形成在正确的职业认知的指导下,做出准确择业意向的良好局面。

2.2.6以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性择业、创业

我们要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指导,同时要定期做毕业生回访和就业市场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及时将就业指导内容更新,保证其完整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理性的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认清创业能力和资本的需求,不盲目创业,也不轻易放弃创业的机会,鼓励学生理性参与创业。

2.3从家庭层面加强就业导向教育

2.3.1家长的积极心态影响孩子

家长作为学生的人生的第一个教师,一定要用正直、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性格和行为特点,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家长也是一名职业人,家长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职业态度一样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开拓创新等职业精神完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2.3.2家长的合理期望影响孩子

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增加,家长们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负担,许多父母看不到孩子的能力欠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对孩子的工作挑三拣四,影响到学生们本不成熟的职业观,作为家长要合理的面对现实,理性对待孩子所从事的职业,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让孩子放弃适合自己的工作,要支持和鼓励孩子立足于基层,服务于社会,竖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思路。

2.3.3家长与学校相配合做好就业导向教育工作

家长要与学校相互配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将学生的思想变化,性格特点及时和学校的教育者沟通,有针对性的提升和完善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为就业打好基础。同时家长也要充分接受和信任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就业指导政策,根据学生的特点,重点参考学校的意见,为孩子寻找一份适合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魏银霞.当代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析.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6-28.

[2]眭国荣.张晓文.王洪洲.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5(6)81-84.

第3篇

摘 要 论文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网球运动中出现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的人数分布,再进行数据的汇总,然后对各个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预防方法,以此希望从事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们在强健自己体魄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踝关节伤病的困扰。

关键词 踝关节 运动损伤 网球 预防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

随着大学生课余活动的日益丰富,网球运动成为了众多大学生的选择,但是由于大部分同学是非网球专业的学生,从而没有专业的教练和理想的场地,训练方法不科学、场地不理想等原因使运动者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尤其是运动者的踝关节。因为网球运动中对脚踝的要求很高,经常需要大量的跑动、前移和跳起等等,在这过程中脚踝的负荷以及技术难度都很大,很容易发生脚踝的运动损伤。本论文旨在帮助从事网球运动的大学生们了解发生踝关节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以及该如何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研究对象

我们抽取40名经常进行网球运动且运动过程中发生过踝关节运动损伤的郑州大学在校生,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调查问卷。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中国知网以及郑州大学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踝关节运动损伤、踝关节训练等的资料,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和学习。

2.问卷调查法

制定较为合理的调查问卷,发给调查者,让其在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下完成,然后收回问卷。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软件和Origin软件对实验前后统计上来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二、基本理论

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定义:我们通常将运动过程中造成的各种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踝关节的运动损伤最常见的是关节扭伤,这是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我们对搜集到的问卷用Excel2003软件汇总、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有11人、训练方法不科学的有2人、技术动作不正确的有15人、场地状况不理想的有8人、自身素质不优秀的有4人。下面我们开始分析各个导致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踝关节损伤的原因

1.准备活动不充分

由于练前准备活动可以使踝关节的肌肉群获得更多的氧,使踝关节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间,降低踝关节处肌肉群的粘滞性,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加肌肉力量和弹性,可以预防运动损伤。

2.训练方法不科学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科学的训练,当进行网球运动时,会出现训练方法不科学的情况,这会导致过度激烈或者过长时间的锻炼,造成肌肉和韧带的疲劳,此时极易发生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3.技术动作不正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这是因为网球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要不停的跑动、变向、跳跃、前后移动、横向移动甚至滑步,这对脚踝的负荷很大,当同学们在没有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前就开始进行激烈的运动,极易造成脚步动作不正确,从而导致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4.场地、装备状况不理想

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场地状况的不理想。由于网球运动对步法的高要求,因此网球这项运动对于场地和装备(尤其指球鞋)的要求也很高,在同学们进行网球运动时,如果场地湿滑或者场地不平整,以及球鞋磨损较为严重,就很容易导致运动者的踝关节发生运动损伤。

5.运动者自身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在高三期间忙于备战高考,无暇过多顾及体育锻炼,导致踝关节的肌肉群不发达、韧带柔韧度不够,这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发生任何不理想的状况时都极易导致踝关节的运动损伤。还有一些同学,由于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造成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二)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对踝关节的专项训练

加强踝关节的训练可以提高踝关节肌肉群和韧带的力量、爆发力和柔韧性,从而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有了强大肌肉和韧带的保护,就可以使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不再容易受到运动损伤。

(1)力量训练

通过力量训练可以使踝关节肌肉群的力量得以加强,有了强有力的肌肉和牢固的韧带可以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加强了对关节的保护。常用的锻炼踝关节力量的方法有负重提踵、负重背屈和负重跳跃等,具体训练可以采用单腿提踵,动作方法:在杠铃架上将杠铃调整到略低于肩的位置,身体负杠铃抵住支架。单腿支撑,支撑脚掌踩在一个约10厘米的固定高度上,另一只脚在其后;支撑脚尽量大幅度提踵,交换腿重复练习。

(2)柔韧性训练

有了力量训练虽然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但是会减小关节活动的幅度,因此还要增加踝关节的柔韧性训练,从而提高关节囊和肌肉的伸展性,增大关节幅度,这使得蹲坐协调和灵活性提高,可以减少和预防踝关节的运动损伤。具体可以采用坐姿踝关节组合动作:坐在地上,双腿向前伸出,先绷直脚尖向下压,再将脚尖尽力向上勾起,但双腿双脚不能离开地面。反复几次之后,再双踝同时顺时针绕环,重复几次后再逆时针绕环。

2.其他注意事项

运动者在经过对踝关节的力量、爆发力和柔韧性的训练后,还要针对上面所说的踝关节运动损伤原因来注意一下容易造成损伤的因素。在体育训练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运动过程中切忌过度激烈过长时间,技术动作要保证做到位尽量不出差错,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装备进行训练。另外,对于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也可以从网上、图书馆查找一些必要的书籍或者信息来补充自己在网球运动上的技术动作和伤病防范保护方面的知识。

四、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导致进行网球运动的大学生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踝关节生理结构,准备活动不充分,训练方法不科学,技术动作不正确,场地、装备不理想以及运动者自身的问题。

本论文对于上述原因也都分别详细的分析,并给与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建议

对于预防踝关节运动损伤不仅要在运动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小心注意,还要加强对踝关节各方面的锻炼。大学生们要加强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增加体育锻炼的知识,尤其是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方面更要因其重视,摆正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这不仅仅是休息娱乐,更重要的体育锻炼可以起到强身健体以及身心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玮.踝关节损伤的防治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7(Vol.25 No.17).

[2] 赵忠明.对体育学院学生踩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2(第四期第十五卷).

第4篇

Abstract: At present, post 90s have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gins to face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the education of post 90s college students. Post 90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former generations in growing background, living environment, way of thinki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ehavior way and so on, which brings difficulty to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of post 90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cultural education to improv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关键词: 九零后;精神文化教育;思路

Key words: post 90s;spiritu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idea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42-02

1 九零后大学生特点综述

“九零后”这个名词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这一代人的时代特征:他们在物质上更幸福,直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经历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上大学的难度大大降低,个性上更加独立和自信,敢于挑战传统与权威。九零后成长在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身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题,不仅困扰着他们的成长,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 九零后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分凸显自我,缺乏责任心 强调个性是九零后最显著的特点,他们乐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乐于担任学生干部,虽然表现活跃,但范围有限,多为体育、文艺活动;对于担任学生干部,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能力受到关注和认可,但往往仅限于满足自己的感受,对职责缺少清楚的认识,缺少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在九零后看来,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远比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重要。与前几代人相比,九零后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从小被要求学习各种特长,上学后担负着沉重的课业与升学压力,由于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九零后大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上大学后更容易放任,对自己的未来普遍缺少打算。

2.2 信仰缺失,心理脆弱,价值观容易动摇和扭曲 九零后大学生在成长中普遍缺乏理想与信仰,他们的价值观很容易被社会现实、流行文化和网络虚拟世界所左右。首先,九零后在上大学前面临比较沉重的课业负担,大量的时间被高考大纲占用,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力度明显不足;由于对生活缺少危机感,他们很难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九零后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明显,他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很容易超过在现实中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时间,容易失去对现实活动的兴趣。第三,在精神信仰方面,九零后明显存在缺失,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或对自己重要的家人或朋友,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感明显淡漠。

2.3 心态浮躁,功利欲望心强烈 九零后大学生从小生长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早就接触到市场法则,也过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风气,过早了解到社会的残酷让他们的观念更加现实,显得急功近利。目前大学中作弊成风,学风明显呈下降趋势,势必对身为大学生主体的九零后产生影响。他们开始认为考试作弊、学术造假是正常现象;面对利益,九零后显得更加功利,在学生干部竞选中请客拉票,在争取利益时拉关系、走后门的风气已经比较普遍,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是个危险的信号。

3 对九零后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综观九零后大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根源在思想意识,缺乏信仰与理想,精神生活内容贫乏是主要原因。精神文化教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意志品质、丰富精神生活的理想途径。具体来说,大学精神文化有如下功能:

3.1 思想引领功能 我国大学校园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很广,校风、校训、学术氛围、科学精神、学习气氛、知名校友、校史等构成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校园文化。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引领科技潮流和社会思潮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品质是广泛存在的。因此,精神文化教育能树立大学生求知报国、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信念。

3.2 行为指导功能 校园生活内容与节奏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显著表现。优秀的大学拥有完善、科学、紧凑的课程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能很好地充实学生的时间,对学生规划生活的能力和生活内容的选择有显著的影响。因此,积极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够创造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活内容与节奏,使学生的行为方式保持在健康的轨道上。

4 对九零后大学生进行精神文化教育的途径

以精神文化教育解决九零后大学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营造氛围,根据其性格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并注意内容的多元化,具体途径如下:

4.1 深入了解学生,让工作有的放矢 首先,教育者应该行动起来,主动深入学生的生活,多与他们交流,真正关心他们的想法、生活和问题,用温情感染学生。还应该关注九零后的兴趣所在,多想办法与他们缩短距离,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获得的信息才更真实,更有价值。

4.2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树立理想信念

九零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来自优越的生活条件,价值观的迷失则来自复杂的社会现实。童年生活物质丰富,家长的溺爱带来生活上的大包大揽,九零后认为无需担忧未来,认可“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不能完全把精力投入学业。改变这种情况的策略如下:

4.2.1 建立危机意识,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要求 适当的压力能够带来紧迫感与行动的动力,应该让九零后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压力,设想离开父母、离开校园后可能遇到的困难,重新审视自己,放弃安逸的心态。首先,在入学教育中,要增加就业前景和就业难度介绍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可能的工作性质,了解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大学生就业艰难的现实;其次,举办报告会或专题讲座,由优秀的往届学生讲述求职经过、工作情况,利用现实的榜样增加说服力;第三,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单位参观或实习,了解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4.2.2 建立规划意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职业文化 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很强,是引导、鼓励学生树立理想的好方法。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参与的学生非常有限。应该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样列为必修课,并且扩大比赛的规模,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让学生建立规划学习与生活的意识。

4.3 强化意志品质,唤醒责任感 九零后大学生意志力的薄弱主要是由于对自己要求不严造成的,培养意志品质的两个途径为:第一,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克服困难的习惯;第二,加强纪律约束,形成严谨、严格的制度文化,用制度的约束引导学生建立自律的意识。

关于九零后过于重视自我的缺陷,志愿者活动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利用年轻人渴望参加集体活动、了解新奇事物的需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服务弱势群体、义务支教、公益劳动等,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认可,用这份认可唤醒学生的责任感,在对比中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幸福,以责任心的提高带来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努力的积极心态。

4.4 针对学生特点,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作为文化传播手段 传统的精神文化教育往往采用报告、讲座、动员会等单调的灌输式教育,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就目前来看,社会实践活动、对抗竞赛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九零后大学生的欢迎,另外,由于他们生活在草根明星和互联网流行的时代,因此在活动中参考综艺节目的形式,设立挑战环节或展示环节,注意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站的宣传,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5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 首先,要营造优秀的学风,让学生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学习,严格杜绝考试作弊、作业或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在理论教学之外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验、社会实践等活动,当学生看到大多数人都在不停为自己的未来而忙碌时,自己也会被这种气氛深深感染并融入其中。其次,认真归纳校风、校训、院风等高度浓缩办学理念、育人风格与目标的学校核心精神文化,并辅以杰出校友的宣传、优秀学生的介绍进行强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学校的核心精神文化。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艺、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健康的文艺与体育活动成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主流。最后,严格执行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语言、思想内容进行规范,以严明的制度与严厉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公正、客观、严肃的制度文化,约束学生的坏习惯,加强学生的自律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易.增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教学与研究,2011(04).

第5篇

1.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西部地区也在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但总体来说西部地区比东部发达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缓慢,很多物流企业管理仍处在原始人力状态,这多少打击了毕业生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积极性。

2.物流管理制度仍未完善。我国物流业目前管理还不够规范,无统一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和管理,造成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物流企业效益降低,物流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与劳动付出不对等。这也使得愿意从事物流业的毕业生人数减少。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吃苦耐劳精神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对职业期望值较高等缺点。这些缺点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

1.学校的原因。从高校培养的角度看,高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多是从经济学相关专业转型到物流管理专业,“半路出家”导致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是很丰富,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和实际物流管理能力。因此,他们在培养人才时多是理论讲授,缺乏物流规划与管理的实际案例,物流实践操作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同时,高校没有重视物流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合作,仅靠学生毕业前仅一个月的短期专业实习实践很难让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规律和工作经验。此外,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有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对学生就业求职、应试技巧等方面重点指导,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等内涵的教育引导。这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职业目标不明确,存在着只重薪酬、盲目择业的心态,对职业前景迷茫。

2.学生自身原因。

(1)学生就业期待与自身能力的矛盾。我国物流企业最缺乏懂得物流实际操作的人员,和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高级专业人员。而多数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学生缺乏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使得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困难。

(2)双向选择就业模式下学生的职业责任奉献意识减弱。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将个人发展、薪酬作为择业的主要目标,就业时有“一步到位”的思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而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往往是从基层干起,做一些类似底层的苦力工作,这让缺乏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的大学生没有办法接受。 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要让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其加深对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促使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物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东北师范大学薛利锋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着力构建‘知’、‘情’、‘意’、‘行’为主线的内容体系。”笔者认为这一体系也适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上。 (一)以“知”为基础,开展物流管理职业认知和职业技能教育 认知影响行为。对物流职业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物流管理职业能力,是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只有对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律有充分认知,才能使毕业生做出职业选择的决定。同时,学校应根据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对应的物流职业技能教育,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工作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以“情”为动因,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 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其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具有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自觉把自身成才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热爱自己的职业,为实现“中国梦”发挥个人价值,使学生养成“祖国繁荣我有责,产业发展我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三)以“意”为重点,开展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 “意”是大学生践行职业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学校应进行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培养,鼓励学生确立职业奋斗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事业心,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地位、待遇与乐于奉献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物流职业道德意识和物流职业行为规范。 (四)以“行”为关键,开展职业规划与职业体验教育 职业价值意识最终通过职业实践体验行为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应建立物流实习见习基地,使学生通过实际职业岗位的锻炼实践,巩固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做好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念。 三、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我国物流产业将快速发展。如何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改革以适应地方经济需求一直是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努力探索的方向。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招生培养超过10年,2013年获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近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就业促进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专业教育、实践巩固、分类指导、价值实现等方面加强教育与引导。 (一)加强理论,增强自信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扎实广泛的理论知识。在培养模式、讲授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均要进行改革,形成合力。

1.依托专业建设平台,构建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坚持走特色专业建设道路,2011年获得了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区级建设平台,2013年获得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国家级的广西师范学院—钦州港口集团物流管理实践教育基地等建设项目。精心构建了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专业实习实训”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科学主义;人文精神;散落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散落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查理·莱曼说,人文学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刻的需要。它赋予社会、世界以方向、目的和意义。一个人的胸襟、个性、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等等均来自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而一个现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往往通过这个社会的大学和大学生的人文理性体现出来,而目前,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理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理想的代表、社会精神的典范,但当代的科学主义盛行、工具理性肆虐、功利追求恶性膨胀,导致了“骄子”们把自己人生蓬勃年代的坐标指向了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追求,放眼于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的追逐,过多的关注这些形而下层面的收获,而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形而上终极信仰的追求等体现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等心灵精髓却在逐日散落,于是,源于这种精神素质的流失的一些现象时时触碰我们的眼睛,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迷茫的眼神、信念的消解、人格的虚无等,那么,是什么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呢?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散落的归因分析

(一)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端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科学主义以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为思想核心,强调对形而下具体知识的研究和学习。在这种实用主义、功利追求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抛弃了自己本具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青睐于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实利。著名学者石元康曾在《现代社会中价值教育为什么式微》一文中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这是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而与怎样建立一个有系统的人生观完全不同的教育。如果问一个大学生他为什么要念大学?我们很难想想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了,这是典型的技术教育。”在这种科学主义、技术理性的指导下,大学教育在对知识、技能的追求超过对引导人追求理想、精神、信仰和价值的引导,吞没了人文精神的养育。教育所交给青少年的只是有用的知识、能赚钱的技能,而对于人的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有关理想、价值、目的、人生的意义的人文精神教育很多被疏落,这种教育现实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是仅仅具有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预备者。

(二)功利主义追求的驱动

作为现在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与制度的大学越来越为人们追求实用和功利所左右,大学被办成培养“教育工厂”和“学术工厂”。“人们到这来读书是为了获得文凭和学位,以便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的学生能否找到工作,几乎成了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大学奉行商业和经济的逻辑的许多做法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但却没有考虑到大学教育的目的指向。看一看我们的大学校园:商行、超市、歌舞厅、酒楼、饭店一概不缺,唯独缺少浓厚的人文气息。工具理性理念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腥风血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步走向世俗化,开始追求“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洋”、“学而优则商”,特别是随着社会上拜金主义、拜名主义、拜权主义观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为社会建构与日程生活的基础,结果把手段的合理性当做了目的性来追求,从而导致了日常生活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的终极依托。

(三)大学教育使命的畸变

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意味着教育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追求,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是只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然而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和强烈的功利心的驱使,使教育的使命发生了异化,其主要表现为: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在教育内容上,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知识、概念,缺乏对于学生价值、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的引导;在教育方法上,多陈旧呆板,少艺术创造;整个教育过程情调控制、纪律、训练、塑造,至少自发、冲动、感染、熏陶,只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理性,而忽视、淡化了人文精神,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训练的分裂,理性与情感的对立,科学认识与到的审美的隔离。这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扭曲,更是时代与社会的悲哀。

三、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科学主义的飓风、功利主义的追求、大学教育的移位致使大学生疏离了大学教育的精神、信念、价值之网,如何帮助处在“人文精神失落”、“意义危机”、“价值迷茫”中的大学生建立温厚弥久的精神家园,便成为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最基本、最紧迫的任务。

(一)重塑大学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所谓大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大学教育要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大学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大学教育关注生命、追求价值、活出意义。其实,人本主义理念是东西方早期教育的共同特征。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追求智慧,实现心灵转向。孔子重视心向往之的智慧;老子注重“为学”以增加知识,“为道”以提高智慧、提升精神。因此,我们今天更有必要重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必须首先重塑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二)建立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

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我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向导与灯塔,首先就应当确立一种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以人文主义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从人文主义的观点出发来建构教育的灵魂,寻找教育的真谛和失去的“自我”。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大学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发扬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共生促进 创业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型经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实践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共生促进,正是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共生理论,始于生物学领域,著名生物学家洪黎民教授说:“普通生物学者深刻体会到群落中生物相互关系的复杂性,鲜明地揭示了个体或群体胜利或成功的奥秘,在于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密切联合的能力,而不是强者压倒一切的‘本领’,自然界如此,人文科学中的生物哲学亦可如此理解。”目前,共生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赋予了社会的含义。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认为: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任何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之中。共生关系不只存在于社会某个方面,而是遍布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区、社群、家庭等所有领域,其表现更是形形,千姿百态。没有共生,也就没有人的存在。当前方兴未艾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共生的存在,也是一种融合的促进。

一、创业教育融合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即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活动能动的主体,调动创业者的主体性,尊重其主体地位,挖掘其主体潜能,培养其主体意识,发掘其主体能力,塑造其主体人格。显而易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共同教育目标,互为共生。

从中外理论的研究成果看,创业教育所强调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无疑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国教育者非常强调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创业需要个体具有创造性、冒险性、革新性,这些品质通常不是在一般的商业环境下所培养出来的。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就业和培训组织以及青年事物管理部门等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直接指向培养年轻人能力、技巧和革新性、创造性、开创性等个性品质的教育。我国学者毛家瑞、彭钢在《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的课题研究中认为:“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十分重视学生健康、健全、完整一致人格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不畏艰难的意志勇气,完全融合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表现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丰富道德品质教育两个方面:

1.创业教育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理想不仅凝聚着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理想的前进动力和力量源泉。

创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其他理想的基础。因此,推进创业教育,应该也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加强创业理想和创业意识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坚定不移的创业信念、充满活力的创业激情、百折不挠的创业品质、全面均衡的创业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业策略。第二,为创业之路提供科学导向。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的思想基础,创业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创业失败。只有个人职业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很好地结合,创业者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三,提供创业教育宽广的实践舞台。创业教育从最基本的生活理想教育入手,挖掘自身潜能,它不仅是生存教育,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

2.创业教育丰富道德品质教育。“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个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创业人格的推动作用,而且折射出道德品质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道德品质教育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业教育也为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实践途径。

第一,创业教育有利于倡导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创业教育,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理想从树立到实现所必须经历的困惑、坎坷甚至磨难,体会了生活的甜酸苦辣,收获到奋斗后的喜悦。创业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赋予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转贴于

第二,创业教育有利于重塑诚实守信原则。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更是大学生实现真正创业的准行证。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诚信缺失和无序化现象,消解着现实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也是创业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利用创业教育这一载体,开展诚信教育,以诚信意识培养和诚信精神宣传为抓手,贯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原则,培养大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和诚信理念,是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符合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题中之义。

第三,创业教育有利于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素质。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靠团队合作,击败当时全球最大最强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功占领了美国汽车市场。创业教育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就价值观和行动原则达成共识,用一种责任心和义务感对创业进行积极引导,调动和激发团队创业者的共同资源,克服个体缺陷形成的障碍,形成对共同创业目标的共同追求。所以,创业教育是强化大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媒介。

第四,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情感健康、意志坚强、性格刚毅。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对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很好地适应当前转型期的社会生活。

三、创业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业教育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知识、能力等的素质教育。一方面体现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另一方面更是与时俱进的特色和创新。贯穿于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方式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等。

1.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中,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训练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入手,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致力思维互动、案例分析和空间拓展等闪烁时代元素的思想政治教学新模式。

思维互动法即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教师、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独立或集体为各自的观点提供论证。鼓励交流,允许碰撞,力求通过思维互动逐渐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既突出了个性,又形成了共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案例剖析法即典型剖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选定案例,广泛搜寻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案例并进行筛选,确定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其次是熟悉案例,让学生对已经选定的案例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意见和问题;再次是讨论案例,学生广泛讨论充实自己的观点或反驳他人的意见,提出问题,集思广益;最后是总结案例,教师适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水到渠成地引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空间拓展法即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概念和教授模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加大实践教学密度,拓展更具活力的新教育模式。比如,多在创业基地建设上下工夫,多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上下工夫,多在把课堂概念做大做活上下工夫,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心理更成熟、本领更过硬、素质更全面。

2.实行社会实践,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创业教育的实践特色,为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比如,鼓励学生承担一定的课外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实战能力,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动员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从政策、资金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帮助,积极培养创业精神、挖掘创业潜能。再如,组织学生自己制作创业作品的设计,参加全国全省大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展示提供平台等。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着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