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6 15:5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生物技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生物技术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生物技术;伦理问题;思考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深远。而生物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已成为世界的焦点议题。如何合理的应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和社会,是众多学者和科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正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许多与生物无关的角落。生物技术的发展至今已经揭示了许多生命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但生命现象极其复杂,目前仍有许多课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克隆、胚胎干细胞、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组织工程等研究和实际应用等领域取得了成果。

(一)克隆技术。克隆原意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克隆技术首先用于动物,动物克隆就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由动物细胞产生的遗传形状相同的动物个体。克隆羊多莉是首例克隆成功的动物。动物克隆为我们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妙及人类的自我认识展现了全新的视野。

(二)胚胎干细胞。干细胞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主干”作用的高度未分化细胞,它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分为三大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之所以全能,是指它可以分化成人体全部细胞类型,进而构建心、肝、肾、肺等多种组织和器官,最终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全能干细胞再进一步分裂、分化中又形成了各种多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是却失去了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三)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以这种生物为原料,加工出来的食品都被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在欧美应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资料表明,在欧洲,玉米钻心虫每年要毁坏4000万吨玉米,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7%,但是如果把分离出来的抗钻心虫基因植入玉米中去,就可培育出抗虫害的玉米,这种玉米就是转基因食品。

二、现代技术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克隆人的争议。从“多莉”羊的克隆成功,待几年来其他克隆动物的尝试,克隆技术正不断发展。目前科学界把对人体的克隆分为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科学界和伦理界对治疗性克隆普遍支持。但生殖性克隆,即克隆完整的人则遭到很大的抵制。克隆人给伦理道德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外,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使人伦关系发生模糊、混乱乃至颠倒,进而冲击传统的家庭观以及权利与义务观。

(二)胚盘干细胞研究中的生命伦理问题。由于胚盘干细胞的制备是离不开人类卵子、胚盘以及克隆技术的,而卵子与胚盘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宗教界被视为是生命的起源,与活着的婴儿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许多国家是被严格禁止的。坚持认为可以用人类胚胎做实验的人认为:1、早期胚胎仅是一团细胞,尚难称其为人的一条生命,从胚泡内细胞培养成人的胚胎干细胞,并没有杀死细胞,只是改变细胞的命运;2、培养胚盘干细胞是用于治疗现在还无法治愈的组织坏死性疾病,让病人恢复健康,完全是合乎人类伦理道德。

(三)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对转基因食品发展有两种态度:支持者极力宣传其带给人类充足的粮食和新型抗病虫策略;反对者则强调人为地用基因技术改变神武,会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危害。基因表达调控是个复杂的生命现象。目前,人类对基因的活动实施了解还不够透彻,还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中组后的结果。1993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列出了一些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应用的来努力方面的主要担忧:1、人类基因转入食品动物,如将人类基因因子与凝血的蛋白质的基因转入绵羊中;2、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这可能触怒犹太人和穆斯林,列入将猪的基因转入绵羊;3、动物基因转入植物中,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

三、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存在的伦理问题对策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诸多伦理问题,发人深思。为了促进生物技术的和谐发展,应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科学预言,21世纪是生物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普及大众伦理学知识尤为重要,设置伦理学咨询机构,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伦理学知识,增强大众的伦理学意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伦理水平。同时,我们还应改变传统伦理观念,发展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学。总体上,生命伦理学应和国际生命伦理学保持一致,但又要保持中国的特色。另外,培养生命伦理专业人才,解决人才匮乏的局面。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任道重远,生命伦理学人才匮乏问题需要解决,设置生命伦理学专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势在必行,特别应注重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

第2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 健康教育 专业建设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亚,林连兵,李涛,等.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M]//发展与探索―― 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Research abou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bio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fession

Hu Changxiao, He Feng, Ding Liangbin

Xuzhou bio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 Xuzhou, 221006, China

Abstract: The running time of higher vocational bio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fession is short, but the corresponding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bviously lagged behind. This paper analyzed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the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fession practice system, put forwar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practice content system, supporting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professi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在我国,高职生物技术类专业开设不足10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于学科发展,严重影响了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尽快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1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应以生物发酵、食品检验、酶制剂制造、食品类生产操作、生物制品等工种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来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及考核评价指标、配置实践教学仪器设备,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2 三维目标并举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促成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平台和载体,在进行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维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设计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培养,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纪律观念、职业道德意识、团结协作和竞争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1.3 整体优化原则

依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对技能和素质的整体要求,系统架构实践教学体系以避免实践项目的重复设置和技能点训练的遗漏,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重目的。

1.4 层阶递进原则

生物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合理搭建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训练层级、递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5 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尽量设置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及具有探索性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加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建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通过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开发了以生物发酵、酶制剂制造、食品检验、食品类生产操作、生物制品营销岗位为依托,以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支撑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见表1),在进行岗位实践教学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各实践项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式,编制了与之配套的微生物应用技术实践、企业实习等15门实践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教材。

表1 “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3 架构“五位一体”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设备、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外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库、双师型教学团队“五位一体”的支撑保障体系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其中实践教学设备以及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载体。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成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18个实验实训室,购置600多万元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了柠檬酸生产车间、啤酒酿造车间、果蔬汁生产车间、焙烤车间、今麦郎实训室等校内生产实训车间,基本满足了发酵产品及生物制品的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需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关键。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徐州恒顺万通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等8家生物技术、食品类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实践教学资源库方面,我们不仅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教材,还开发了一些动画素材及多媒体课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构建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双师团队,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而且为校内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直接高效的培养机会。

4 谋构“三维二级”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地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是保证和促进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基础上,针对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三种实践类型(三维)制定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教师及组织管理质量评价指标3个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均设立了二级,一级指标包括教学指导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组织管理效果3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又各设立了4~5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在2008~2010级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中得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l专业建设

1.1专业结构与布局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隶属新余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物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并落实各项教学工作。为配合江西省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支持新余市生物技术发展,该专业于2003年正式设立,招生规模逐年增加,从最初的20人发展到最多时的72人。截至2011年7月.已有300个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加快“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发展,改变传统的“小本科型”人才培养方法,积极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之路,生物教研室于2004年底在全校率先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并分别于2007年成功申报校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高专《普通生物学》教改探索研究”;2008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育改革课题“高职高专生物类专业综合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并成功申报新余高专科研创新团队和《药用植物学》研究中心;2010年成功申报江西省教改课题“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以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为例”。目前,该专业已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开展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

1.2培养方案

为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市场的需求,我们在新余市、省内外开展了“生物行业从业调研”工作,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保和饲料等多个领域。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制订了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请生物行业教育专家、生物行业技术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别于传统的“小本科”型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它更面向生产第一线。在培养规格上。突出强调了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结合,以能力为主,突出了生物技术的知识与能力。在培养时间安排上.采用在校培养和在企业顶岗培养的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2课程建设

2.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按照生物行业标准和生物技术岗位(群)能力,合理设计、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构建了理论、实践与素质教学课程体系。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境下的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与要求,现已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如《解剖生理学》改革为《生理学》;增加了生物技术类课程,如《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化学》课程已开始探索项目式教学方式,《普通生物学》课程已开始探索创新式教学方式等。目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达60%。

2.2教材建设与选用

根据专业特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育部推荐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以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采用优秀教材比例大于80%。在教材建设上,现已按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与实践教材三类开展教材建设工作,正在积极编写校本教材(主要是实践教材),努力形成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高职高专特色教材。目前我们已初步开展实践教材的编写准备工作,包括《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生物化学实验指导》、《生理学》实验手册、《遗传学》实验手册、《发酵工程》实验手册、《酶工程》实验手册、《生态学》实验手册等。此外,该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出版社组织的生命科学类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承担了《细胞生物学考研精解》、《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等教材的编撰工作。

2.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在常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思维式教学方法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双语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试行开放式创新教学体制,在教师指导下,将部分实验教学时间用于课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其中,《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课程由博士毕业的教师担任.采用“双语教学”授课。

3实践教学

伴随着该专业的迅猛发展,学校加大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条件。能满足实验教学的正常要求,每年购买实验耗材能满足正常实验教学与服务社会的需要。

3.1实习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积极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以满足该专业未来教学的需要。通过实地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2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本着突出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探索与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尤其加大了集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计划学时比例从过去的20.5%提高到3O.2%。为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我们加大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分别与新余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7家单位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3.3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充分发挥生命科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实验室,走进大自然。如带领学生在国家林科院自然保护区野外考察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到橘子园进行果树嫁接实验,去湿地公园观察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等。同时开展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水污染环境调查、土壤环境污染调查等设计性实验。

3.4开放实验室

针对原来实验室只有实验时才开放的问题,我们将根据实验需要将其改建成“开放式”实验室,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

4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学师资队伍,满足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4.1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改革原有的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实验教学模式,重新合理定位实验教学;整合实验室。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平台。

4.1.1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紧密依托

学科带头人的力量,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计划性、封闭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自主性、合作性、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设一些高水平的、紧跟学科前沿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且将每个实验分为基本部分和提高部分,丰富和充实教学基地的实验项目,并鼓励学生在现有实验项目下进行大胆创新.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或课题,形成一系列多层次、递进式的教学实验内容。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次培养,既避免了传统实验教学“一刀切”的缺陷,使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又使得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完不成实验任务而气馁,更好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脚。

4.1.2开放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生命科学

实验教学中心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力量、稳定的科研方向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实验基地的开放创造了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挥自主创新潜能的舞台。中心建成后,以新余学院局域网为支撑、教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网络化.所有基地仪器设备、开放式课题、科研人员研究方向全部在网上公布,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实验平台网页,浏览和下载网络教学课件和多媒体影象资料。学生可在网上预约实验.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申请自己的开放式创新实验课题和指导教师。同时,提倡学生自带课题进入实验教学中心,鼓励大胆创新。学生可组成科研小组,提出科研思路,自行选题,自行确定研究内容及设计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撰写正式格式标书,由专家审核、论证其可行性。如果方案得到专家认可,可申请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资助.遵照实验中心的管理规定,按照正式科研程序,自由地进行实验工作,并将其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写出论文,力争公开发表。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实验.不仅可使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进行科研工作的整体体验,培养了科研团队协作精神,并在初次的研究实践中学习到了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方法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优秀者脱颖而出,对培养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1.3提供毕业实习基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目前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属于综述性的论文。没有原创性试验数据。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D不仅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毕业实习基地。学生进人实验中心实习后,老师给出基本课题并启发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补充,为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余地。

4.2强化毕业专题实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4.2.1重视毕业实践,加强“模拟实践”环节毕业实践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因此新余学院非常重视毕业实践环节。在学生毕业时间前.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二周的强化训练,将大学阶段所学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串烧式”回顾与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单位性质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配备一位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4.2.2调整教学计划,提前并延长毕业实践时间我校根据实际况进行了教学计划的调整.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提前1学期进行。一是避开学生频繁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的时段,学生可安心进行毕业实践、毕业论文的撰写;二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为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做准备,写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

4.3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扎实培养创新人才。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积极挖掘开发创新性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形成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分别于2008年新余高专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2009年新余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4.4结合科研、面向社会,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

4.4.1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新余的工业城市优势,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创建“零距离”产、学、研结合示范实践教育基地。在已有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拓展新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更广泛的开展野外实践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每年与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工作。

第5篇

【关键词】动物细胞工程实验 教学改革 研究型大学

【基金项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1年),宁夏大学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2009年)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4-02

1.引言

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我国西部重点建设的一所学校。为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高办学质量,推进产学研创新,尤为重要。而生物技术专业系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不仅仅是一门新兴学科,更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较强的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则是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它充当了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桥梁[1],在生物医药、动物品种改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全面深入掌握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其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但其内容繁杂,技术难度大,随着细胞工程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改良现有生物品种以及培育新品种[1],所以,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最前沿为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特色。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方法等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要想使同学们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要领,以适应研究型大学的改革需求,培育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及时更新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于此,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2.教学形式

2.1实验方案设计采取项目申请立项制

在进行《动物细胞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时,结合实验需求,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方案。比如,在讲述完毕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课程时,要求学生自由组合,结合理论课程设计一个完整的动物细胞系的实验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及经费预算,细胞培养相关溶液的配置、细胞原代培养与传代、细胞生长特性的鉴定、细胞的冻存与复苏以及污染的排除,同时包括人员组合以及实验分工。培养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申请的科研素养,以适应研究型大学的改革需求。

在项目申请中,除了要求学生理清技术路线外,重点要求学生凝练出项目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对实验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实验人员组合和分工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以及互助合作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所有实验器仪器和材料均由老师准备,而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逐一模仿去做的单一模式的弊端。

项目申请撰写完毕,由教师修改指出实验原则的缺陷,督促学生加以改进,然后,结合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幻灯片制作,模拟项目立项申请答辩进行交流汇报,由同学和老师充当项目评议专家,重点指出实验设计上的不足,这样在讨论中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更加明确,实验思路更加清晰[2]。

2.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通过模拟项目立项申请答辩通过后,经教师修改后即可进入实验操作。学生按组进行实验材料、器材的准备,包括对所需器具的清洗和灭菌处理。同时,按实验所需配制试剂,按照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实验。试验操作除了注意提高无菌操作意识之外,注意生物废弃物的合理排放以及学生自身的安全,树立生物安全意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室均采取开放式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实验需求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以及记录观察等。

2.3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及问题分析与总结

实验报告论文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科技论文的格式书写代替传统的实验报告形式。比如建立细胞系实验,在撰写科技论文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引言部分要求学生除了简单介绍实验原理和目的之外,重点比较动物细胞原代培养与细胞纯化的不同方法,同时写出所选方法的科学理论依据。其次,结果与讨论为重点部分,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归纳,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办法[2]。这种科技论文的形式取代传统的实验报告,有助于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写作,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实验、毕业设计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验结束后,对此次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出现问题中,比较典型的进行详细分析。

3.教学方法

3.1 加强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信息化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缺陷,是动物细胞工程实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动物细胞工程实践性很强,涉及的实验内容很多,如动物细胞的原代培养、传代培养以及冷冻保存技术、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动物克隆与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胚胎切割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等的一些基本技术操作,一一安排实验或者实践实习,在高等学校不切合实际。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非常重要,通过图片、录像、实验专题片弥补一些实验无法开设的缺陷,开拓学生的眼界。

笔者在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的教学中,积极收集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将新收集的一些图片、照片等添加到课件中,尽量多用图片或照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国内外新发表的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相关的论文、实验网站等上传到网络系统,供师生学习和科研参考。

3.2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和年轻教师的培养,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动物细胞工程整合了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跟踪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教学难度较大,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以,必须有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精湛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重视培养教师的治学态度、授课艺术、实践经验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3 重视硬件和平台建设,注重学生动物细胞工程实验实际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科研条件的要求标准也在提高。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科研的重要技术支撑。所以重视动物细胞工程实验研究平台的建设,对于生物技术学科的发展及我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校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本满足现有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情况,开设了细胞系建立等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熏陶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4.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动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初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2-4]:

4.1教师授课的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细胞工程实验教学的教学团队不断壮大,教师准备充分,授课艺术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满意度也逐年增加,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上课听讲热情、上课跟随老师的反应、互动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细节等方面的观察,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4.2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除了对理论知识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实践过程中去,同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大学生创新实验的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利用细胞工程的理论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比如在实验方案设计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立项申请的方式确定实验方案,人员比例以及经费预算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同时,必须理清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

4.3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必须充分应用理论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完成整个实验,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操作的步骤、仪器和材料的选择、人员分工的协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均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结题报告,训练了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功,为学生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具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4.4其他方面

通过对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开设,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自由组合立项申请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而在实验过程中各同学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团队意识增强。另一方面,这种立项申请的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涉及的知识面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

5.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5.1实验室配套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实验以自由组合的立项申请的形式开展实验,对仪器设备需求加强。

5.2加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力度

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与教师统一准备相比较加大了实验费用开支。因此,加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力度尤为重要。同时,科研和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科研内容又可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解释实验中的相关问题,使课堂与科学研究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更大重视。

6.结语

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要真正上好实验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更要以极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赵会敏,生物技术专业动物细胞工程课程的改革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72-173.

[2]陈晓明,张建国. 动物细胞工程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10,8:23-24.

[3]周俊,刘明,曹海平.浅谈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优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07-108.

[4]韩宗先,方平,向邓云.《动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9):135-138.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57-0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都是由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其培养的毕业生大都从事中小学的教学、销售、初级技术员工作,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高速发展形势下对高级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需求。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技术,传统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高通量组学芯片技术、基因与基因组人工设计与合成生物学等系统生物技术。普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能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生物制药、销售和管理等工作。因此,普通高校需要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的特点 

转型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人才需求,根据自身办学领域和优势专业,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型应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2.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获取途径较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专项拨款、社会和企业捐赠以及申报的各类科研经费,与综合类重点高校相比劣势明显。办学经费受限,严重限制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深度,限制了学生的专业培养水平。 

3.发展空间受限。新建本科院校一般位于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的地市级中小城市,远离以经济、政治、文化为中心的省会城市,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从而使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和水平提高受限。另外,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偏离繁华城市,外地和本地学生均不愿意报考,导致其生源受限。此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硬件和软件设施较差,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也限制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办学定位及学科发展等差异,其专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阻碍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和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深度。现以南阳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剖析其在生物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偏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实习,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厚,学生专业技能掌握不够好,毕业生就业形式不乐观。如今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低使招生数量减少,也使得生物技术专业招生计划不稳定。学生进校后,生物技术专业转学的学生也不少,导致学生数量达不到招生计划。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偏少,学生专业素养表现出眼高、手低的趋势,这也是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50%的学生通过上研究生缓解就业压力。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生物制药公司或者仪器销售,要求学生能够较熟练的掌握相关基本技能。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错开、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严重偏少等,从而降低了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教师考核方式不利于教学转型与教师的上课热情。目前,普通高校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还是以课堂与学生互动情况、教案和课件准备等为标准,对教师职称评定考核以申请多少科研课题、获得何种科研奖励、发表多少学术论文为标准。教师考核方式的单一模式化让很多本来有激情的年轻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标准化”的课件和教案,不能与学生就生物技术专业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单一的教师考核方式,不仅严重降低了年轻教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和继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积极性,还严重抑制了年轻教师的上课热情。 

4.学生专业兴趣不高阻碍教学改革的深入。新建地方本科院生源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区,且生源层次较低,以致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学生专业兴趣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能被动的适应高校转型期的专业教学改革。因此,要实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生物技术专业改革的双赢,首要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出高素质的地方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对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基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升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转型与专业教学改革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明确办学定位,强化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感,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出发,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地方高校应坚决避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脱节的弊端,应积极适应地方需求,提升自身在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决策中的重要性。鉴于此,地方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统筹规划,做到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进一步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二是从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推动“双师型”教师结构队伍建设;三是优化应用型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结构,推动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四是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2.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分析。合理选择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知识与身边所见所闻越贴近,学生越容易接受,越容易学以致用。地方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地区,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本地方与所学专业有关联的企业工作。因此,需要根据地方企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选择教材,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地方高校应彻底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闭卷理论考试轻动手设计操作能力、重课堂学习轻企业实践等弊端,建议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实践三者并举的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课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与应用型转型。决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能否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及应用型转型。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果教师本身思想没解放,依旧照本宣科,学生接受的必然也是陈旧的知识体系,不利于高校转型与专业教学改革最终受体(学生)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加速师资结构调整,注重教师队伍老—中—青搭配,从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培养一批既有深厚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积极改善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地方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多途径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学校应积极与地方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了解企业专业理论与技术需求,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同时,地方企业也应积极配合地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为地方高校提供和建立学生专业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更直接的专业技能锻炼机会。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上课热情与教学效果,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师本身要不断完善自身性格,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培养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提升教学水平;二是地方高校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尤其要改革教师职称评审中重课题、论文和课件、教案的纯理论式的评价标准,把教学效果、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就业指导等加入到教师评价标准体系,从评价机制上激发教师转型的积极性。 

四、结语 

总的来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转型是国家对现代教育体系改革做出的尝试性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必然结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改革方法的多样性、持续性和广度。目前我国地方院校的专业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要为学校转型创造良好的条件,且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响应转型发展;其次要合理选择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快师资结构与教师队伍的转型,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从各个维度来加速专业教学的转型,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俊华,汤作华.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7,(8):81-82. 

[2]舒锦宏.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6):125-136. 

[3]赵明洲,汪华君.地方高校转型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93-194. 

第7篇

如何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研究性课题为载体以及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和优化多元考核机制,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探索研究性教学在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生物技术;创新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兴复合型专业,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并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现今生物技术是发展速度较快、开发潜力大、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都为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今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大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是高等教育的重大时代课题[1]。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本科教育文件中首次明确使用“研究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对于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教学问题,把教学变为创造性的、有意义的探究性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根据社会需求及我校的特点,我们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为通过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如何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成为生物技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2]。近年来,应用研究性教学对培养生物技术创新人才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师树立新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

教师树立新观念是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树立以下观念:(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因材施教,保护并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2)坚持真理的知识观。教师应唯理是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师不合理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3)互相促进的发展观。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更是一个启发者、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鼓励者和促进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索与研究,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研究水平成为学者型和研究型教师[3]。

二、以课题为载体,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把“教研结合”、“寓学于研”的思想贯穿于生物技术专业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以课题为载体,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课题为载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研究性教学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4],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及实验室条件,自主选题、分组和创建学生团队,在合作中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此外,学生可以自主设计研究方案,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见解,对学习和研究过程进行自主调控等。给学生们配备专业导师来指导学生的科研,学生可以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工作中去,也可以申请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鉴于学生缺乏科研经验,选题方面采取导师命题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在尊重学生自主选题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等。近3年,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共获得50余项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资助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180余项,本科生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9篇为SCI论文。

三、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对研究性教学提供设施

保证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产生,学生在确定研究方案后,须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仪器设备、药品和试剂等保障。我校重视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先后建成省级首批“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和“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药食资源植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和5个(中央财政与地方高校共建)中地共建实验室。建立了江苏万邦、江苏恩华、江苏维维等62家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设学生创新工作室与实验示范中心联动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先后组建、扶持创新创业团队50余个。

四、优化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

从生物技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传统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特点是重结果、轻过程,而研究性教学更多的是关注过程。研究性教学突出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及“创新性”,考核方式的制定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不应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学生学习态度、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究结果、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同时优化激励机制,如参加科研项目的学生取得一定成绩可以获得学分,完善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以适应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建立大学生科研学习评优制度,可在评定奖学金、评先评优以及推荐研究生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指导学生科研的教师在补助奖励、职称评定上有所倾斜等方式。

五、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几点体会

(一)活用教材,拓展第二课堂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研究性教学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5],教师要活用教材,给学生树立知识是不断更新与进步的建构主义新知识观,鼓励学生拓展第二课堂。研究性教学光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注重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课堂教学必须延伸化。

(二)注意检查和督促

研究性教学虽注重学生的学习自由,但当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旦遇到一些困难,容易出现丧失信心、产生懈怠情绪等现象,还有些同学不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反馈,导致研究进程拖延,最终半途而废。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需要导师经常的督促和检查,充分把握学生的研究进度,在学生需要时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完成相应的课题。

(三)注重创新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例如,在大一时,学生主要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寻找感兴趣的领域,到大二自主选择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课题为载体进行科学研究,大三继续对选定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尽量在大四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前对课题有个圆满的结项,以此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创新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对于取得一定成果的优秀课题,推荐去参加“挑战杯”等大学生科研竞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研究性教学是研究与教学的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师将自己科研中的问题和发现融入到教学中去,进而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此外,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究与开创者,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和学科洞察力也得到了培养。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究并应用研究性教学,为培养出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生物技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彭芝.创新人才培养是重大的时代课题[J].创新人才教育,2013,(01):30-33.

[2]宋广元,李永平,刘云利.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65-67.

[3]朱秋颖.研究性教学———培养高校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10,(01):107-108.

[4]辛继湘.自由是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09):63-67.

第8篇

医学生物技术是由生命科学与医学交叉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理论及实验知识,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储备。为此,在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着重突出了一些与现代医学相关的交叉前沿内容,如医学微生物、医学免疫、实验诊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技术等,通过这些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到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同时通过对新技术的讲解与示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为今后的工作以及科研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课程整合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在理论教学内容之后,实验教学地位不明确,其内容大都为重复性验证实验,并且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不紧密。这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且忽视了生物技术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们尝试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发酵工程中的“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纯化”、基因工程中的“工程菌生长曲线的绘制”、酶工程中的“目的蛋白的诱导及SDS-PAGE电泳”相联系,通过对实验课程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不但将各门课程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形成体系,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对实验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放实验室

建立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是促进医学生物技术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多数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时间与形式均存在不确定性,即实验课时间开放,其他时间不开放,或是根据教师的科研实验安排开放实验室,这样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标准。我们尝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同时开放了医学免疫学实验室、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临床输血实验室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实验室,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从实验的准备到结果的分析,绝大多数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建议,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这样不仅能使实验室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