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档案文化论文

档案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6 15:52: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档案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档案文化论文

第1篇

1.对档案文化的认同还不够深入。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认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者的层面上,而没有得到真正的普及,这就使得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还不是非常深入。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在很多时候都是将档案作为一种工具,这让档案的文化属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也就让档案文化建设受到了影响,不能够发挥出文化功能。

2.没有树立起牢固的档案文化形象。

一直以来,国内的档案部门基本都没有被当做是文化部门,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将其视作行政机构,是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单位的附属,抹杀了其文化属性与价值,让人很难将档案馆与文化进行联系,使得档案的文化形象不能够在社会中完全地树立起来,给档案文化建设的进程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3.档案文化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虽然在《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不仅仅要保存整理档案,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让档案部门能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中却能够发现,很多档案部门注重的是对档案的保存,对于档案的文化功能的忽视现象表现得较为严重。

二、立足现实,探索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原因使得档案文化建设和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相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滞后,其价值功能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1.增强对档案文化的认同感。

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者同等重要。在建设档案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是抓住物质文化建设不放。对于档案文化的认同感提升,还需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宣传与发扬,这样才可以让档案文化获得良好的社会认同。在进行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需要对档案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行统一,并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各地方档案机构结合各自的特色,用当地的群众所喜爱的形式为百姓提供档案文化的精品,同时开展可以让群众参与、群众喜欢参与的各种档案活动。同时,在内部各级档案馆都必须要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地开展档案文化学习活动,进一步改善当前档案工作者的认识

。2.稳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树立档案文化形象。

档案文化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路径十分重要。与此同时,档案文化还来源于档案工作的实践,其形成与发展都有着档案工作的行业特点与特色。基于此,档案文化的发展、繁荣,都对我国各级档案部门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档案工作的自身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实现档案文化的稳步推进,树立起良好的档案文化形象。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立足于现有的档案工作模式,尽可能地将工作做细、做扎实。档案管理的文化成分含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档案管理对于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正面影响与改良作用息息相关。

3.发挥档案的社会文化功能。

要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需要从档案部门入手,注重发展档案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体现出档案所具有的文化功效,将档案的文化资源、文化凭证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并逐步地实现档案部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新型方式的转变,主动地对档案进行深入的开发、发掘出档案的潜在文化。将档案文化资源广泛运用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之中,还要树立起良好的文化服务意识,让社会公众能够体验到一般意义上的档案服务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档案的文化价值。同时还需要在一定的意义上展现出档案的更高层次的地位以及价值。

三、总结

第2篇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非物质性或无形性、活态性或动态性、传承性或延续性等特点,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二、档案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历史

一般来讲,地方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档案资料,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尚保存着诸多完好的非物质文化信息。

很多特殊载体的档案,如剪纸、刺绣、皮影、面塑、纸扎、布贴、香包、印染等等,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日益凸现。档案馆在保存历史史料的同时,辅之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的文化信息,不仅是对馆藏的丰富与发展,而且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进而实现对历史的全面记录。

三、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1、为申遗提供全面、完整的相关资料和鉴定凭证。第一,档案馆可利用馆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调出第一手材料,为项目的申报提供大量翔实有力的佐证。第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动态性、传承性的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改变。在申遗中,就可能出现大量无考证的记录,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原始记录就可为申报材料提供真实性鉴定。

2、建立、保存申遗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从申报材料的填报、鉴定、审批到确定等一系列活动将产生大量的档案材料。对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保护便是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该类档案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和申报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情况,如存在地域、历史、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现状、价值、濒危程度等方面以及申报过程的详细记录,使调阅者通过档案就能大概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申报的全过程。

3、对传承人进行立档保护。主要是对传承人的各项信息进行登记保护,比如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作品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等背景资料。这些档案的建立和保存将为未来的研究和传承提供极大的方便和依据。

第3篇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更新始终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使城市发展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和谐共存,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许多城市因为发展而夫去个性,因为发展而失去历史。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和创新的方法去对待那些流传至今被城市发展淹没的历史,挖掘城建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城市文化,是当前城建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财富。承载着城市建设历史与发展的重要信息的城建档案应与城市的发展脉络、人文环境和谐统一地诠释城市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档案馆走向社会、走进公众的材质媒介,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档案馆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档案机构应如何担负起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公共利用,已成为国际档案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城建档案与城市文化内在关系的揭示,可为城建档案事业提供全新的发展视角。城建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脉的延续,是城市个性的体现,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对于城市生命的尊重和对于城市本质的认同。城建档案是人类社会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城建档案是城市的记忆,城市在记忆中成长,城市失去了记忆,失去了历史,也就失去了自己独有的面貌。因此保护好城建档案,挖掘城建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城市记忆,不仅能使城市得以展示自身的独特文化,延续城市的文化血脉,而且可以营造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生态氛围。然而,人们对城市文化的需求,往往会滞后于对生活的、生态的需求。在开始旧城改造之际,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上。

当原本车马拥挤,街巷狭窄扭曲的老街小巷成为绿树成荫、店铺林立的通衢大道……人们的住宅宽敞了,人均绿地增加了,出行道路通畅了。蓦然回首,在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却失去了,破坏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原本属于一个城市本应具备的历史文化特征。历史跟人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城市历史文化积淀重要性的时候,在城建档案馆的馆藏资料中,看到的大多是新建的住宅小区、新建的道路和桥梁以及地下管线等资料,却缺少了与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特征相关的资料。清王朝咸丰皇帝的军机大臣肃顺在承德的府邸。岁月流逝,其已在城市的改造建设中荡然无存。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除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世界文化遗产之外,还有很多类似肃顺府的历史建筑,比如和珅府、常王府、佟王府、热河都统府等等。这些历史遗留的建筑在城市改造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得以留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热河文庙始建于清(1776-1780年),与其他寺庙共同构成环避暑山庄的皇家寺庙群。热河文庙位于避暑山庄西南部宫墙外,占地16700平方米,规模仅次于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历经岁月的沧桑,保存至今的热河文庙建筑有尊经阁、东庑、西庑、明伦堂、崇圣祠、神库神厨、牺牲亭、红照墙等。牌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碑亭以及主殿大成殿都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被毁。热河文庙曾经作为承德八中的一部分,如今八中迁走,文庙已经修复,距今已有270多年历史的热河文庙又重现了往昔的恢弘。

二、创新发展城建档案工作,从后台走向前台,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工程建设者应首先向城建档案馆查询该街区的相关资料,询问当地的人文历史专家,了解清楚面临改造的住宅区内,即将整治的道路两边、河道两岸,有没有一些值得保留的建筑。这一切都对以集聚和传播城市建设历史与发展的信息为己任的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让城建档案工作从后台走向前台,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城建档案工作除了担当城市建设历史的储存者之外,还要担当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城市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城建档案馆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领,沉着应对机遇与挑战,创新发展理念,扩大发展领域,明确自身在城市文化中的定位,努力挖掘与研究城建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功能,力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档案先进理论为指导,广泛开展城市文化与城建档案学术研究。我国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学科理论研究体系基本形成,城建档案管理学科已逐步成为城市科学的一个分支,广泛开展城建档案与城市文化的学术性研究十分必要。

第4篇

档案文化意识是指人们对档案文化的认识或看法,具体说就是整个社会、某个集体或个人对档案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态度。档案文化意识的强弱,会从心理层面极强地影响人们对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和档案事业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从而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进步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探讨在档案网络化的趋势下,如何利用网络的高效性、及时性、集中性、互动性和永久性,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文化功能,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我们必须立足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和日益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对档案文化的内涵、功能和档案文化意识给予新的思考和探究。

1 对档案的文化属性的认识及意义

1.1 档案文化属性的提出 档案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又是当前文化丛林中的一株新枝。无论是甲骨文、竹简,还是古书典籍,无不与档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这几年,档案文化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如前不久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布的两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把深藏在全国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档案呈现在世人面前;各地档案馆所举办的一系列以档案文献为载体深受群众欢迎的展览,均为典型事例。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档案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分支,丰富着人们的文化活动,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不小的影响。如地处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除了作为一个向公众提供政府档案信息查阅的重要场所之外,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在法国,档案馆已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开始被人们视为体验和感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要对档案文化有个科学、正确的认识,重中之重是对档案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内涵的正确理解。档案自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以下内涵[1,2]:

1.1.1 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与文化沉淀 在历代的社会文化中,都存贮着历代人们的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成果,因而文化才日趋丰富多样。文化存贮的时间越久,底蕴也就越深厚。没有历史文化的存贮,现代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是人类存贮文化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大部分都是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存贮,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存贮,任何人类文化都将是短命的和不成熟的。古往今来,档案文件的内容都是以符号的形式依附于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胶片、磁性介质材料上,且它的内容十分广泛,能全方位地反映以往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档案不仅忠实地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全貌和过程,而且它还具有延续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亦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1.1.2 档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文化的积淀必须通过人们世世代代的传播而延续下去,没有传播就会造成文化的“死亡”。文化传播的媒介很多,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等。档案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档案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在传播过程中还会促使文化增值,主要表现在量和质的增放:量的增放主要是指传播面的扩大,质的增放指信息传播中价值意义的增加。比如,档案史料的汇编出版,一方面克服了档案孤本的局限,扩大了传播面,另一方面史学家利用该史料汇编完成了新的著作、论文,产生了档案信息质的某种增放。此外,档案自身还是一种媒介文化,主要表现在档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的影响上,如档案形成的地域性、机密性、孤本性等特点必然制约其传播范围,这必然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又如档案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档案具有的法律效力和凭证依据作用,使得人们在众多的传媒信息中在心理上更倾向于档案信息。

1.1.3 档案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文化变迁是指社会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比如,我国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传统的旧封建文化摧枯拉朽,导致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次较大的文化变迁。我国历史档案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我们研究文化变迁及变迁规模提供了可能,而文化变迁规律的认识对于指导我们现代文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1.4 档案具有文化教育功能 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档案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利用丰富的档案馆藏和档案文化资源,将反映我国近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档案资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成就等档案资料挖掘整理出来,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能起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信心的特殊作用,从而达到调控社会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1.2 档案文化的现实意义

由于档案的产生渗透在人们所有的社会活动中,记录了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所以档案本身是一座宝库,是一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档案文化属性的提出和认识,对社会及公众来讲,有助于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把档案文化列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对档案部门来讲有利于克服“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副产品”、“档案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档案密不外传”的保守认识;有利于促进档案部门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觉;有助于树立档案文化理念,自觉地把档案置身于社会文化中去收集、征集、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档案部门开阔思路,树立文化的档案观,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树立科学的档案观,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树立开放的档案观,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树立社会的档案观,拓展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树立档案文化产业观,增强档案文化力。

2 网络化对档案文化意识提升的影响

档案信息网络化具有信息利用的高效性、信息内容的及时性、网络信息的集中性、网络化档案信息的互动性、信息保存的永久性等优势[3]。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档案文化建设对其他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参照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和提升档案文化意识,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档案、档案工作和推动档案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1 集中管理档案,丰富档案馆藏

利用网络信息的集中性,做好档案收集工作,不断地丰富人文档案馆藏,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中国历史悠久、资源广阔,人文资源丰富,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其文化属性,特别是要注重对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档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史料的收藏管理,认真细致地进行编目、整理,确保其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档案信息的网络化,使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再受地域的限制,档案信息得以汇总,档案信息的集中得以简单化。各地档案馆经过简单的编辑、整理,其档案信息就可以为广大的用户所利用了。

2.2 编研档案文化精品 利用网络化档案信息的互动性进行档案编研工作,打造档案文化精品。传统档案编研工作从选题开始到出版发行反馈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一般情况下,只有在选题及反馈阶段,利用者才有表达意愿的可能,其它阶段更多地以编研者的思路与取向为主,利用者的意愿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了网络后,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QQ、E-mail,或者通过点击网页上的“联系我们”栏目等来和编研工作者交流。工作者一边进行编研工作,一边听取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建议,随时调整工作。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清理,在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辩证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立足特定的文化层面,进行档案整理、编纂,形成档案文化精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从而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加强开拓更加广阔的路径。

2.3 提供高效、及时、面广的档案服务 利用网络信息的高效性、及时性,营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环境,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改革落后的服务方式。档案的网络化加快了从档案形成到社会利用档案资料的进程。随着人类不断加快的信息化进程,档案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工作要及时应对新的时代要求,从档案馆中走出来,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使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服务手段由落后变为先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武装档案馆,借助计算机网站,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连网阅读档案。同时,档案馆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其文化属性功能,在巩固传统的档案保管和利用功能的基础上,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吸引,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促进传统型档案馆向文化型档案馆的过渡,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优美和具有较高品位的档案文化环境,使公众在查阅和利用档案获取信息的同时,享受文化的洗礼。

总之,档案信息网络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档案工作者应该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条件下,肩负起引导全体社会公众更新观念、强化档案文化意识、挖掘档案文化价值的时代使命,立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努力保护和充分开发各类档案文化资源,积极营造高层次的档案文化氛围,从而更好地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盈,杨彩云.档案文化的功能与档案文化意识的提升[J].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99-10.

第5篇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人。因此要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首先要具备现代化网络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但从目前看,许多地方的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城建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尽管有的档案馆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谈不上档案信息电子化了。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每年城建档案馆接收入馆的档案数量激增,由于目前的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在档案业务指导、查询、利用等工作量已经饱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档案的信息化工作。

二、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开发城建档案信息化软件。在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积极开发适用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技术,建立安全稳定的信息软件系统。在进行信息化处理过程中,要把安全、稳定和保密放在第一位,确保归档的数据和信息不被破坏和损毁。对于档案,要采取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一律不得与网络连接;对于非文件,即使在网上查询,也要采取身份确认、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既防止别人盗用信息又可以有效地防范计算机病毒侵入造成数据破坏,确保软件系统和和数据的安全。

(二)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实践中,首先要不断完善城建档案信息化规范体系,建立管理、业务、技术三个层面的操作标准与规范,尽快制定《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与操作规范》、《城建档案信息化技术保障细则》等规章制度,为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保护知识产权与保障用户公平使用的办法。再次,要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通过对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评估来推动城建档案信息管理规范化的落实。

(三)加大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持。各地城建档案馆和主管部门要在设备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改善城建档案工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工作人员待遇、经费使用等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和解决工作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6篇

从本质上来讲,档案管理工作属于服务性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服务周到等。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份工作做好,有高度的责任感,减少工作的失误和错误。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比较枯燥无味,如果工作人员缺乏对它的热爱,将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心情,降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档案本身作为记录过去发生某些事实的唯一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环节,防止档案的丢失,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另外,随着档案工作量的越来越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和开创新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和安全型。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难,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对相关档案管理的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能。

二、信息化的管理能力和学无止境的精神

信息时代的到来,衍生出了以电子文件为载体的档案,直接冲击了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信息化的管理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对相关电子文件进行存储、归档、保管等信息化档案管理操作,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同步管理。这无疑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兼具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学无止境的精神,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参加多元化形式的学习,将实际的工作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养成工作学习化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说明了个性化检索技术的发展,分析了个性化检索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用户兴趣模型的建立与更新的方法。个性化信息检索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和特点进行检索,返回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检索结果。

论文关键词:个性化信息检索用户模型

目前的档案检索系统一般以传统的关键词检索为主,这种检索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由于检索方式的限制,这种检索的结果仅仅是与检索词字面意义或某层含义相匹配,对于用户所需要的其他的概念和相关的成分就无能为力了。因此个性化检索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个性化的实质是针对性,即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一、个性化信息检索与服务

个性化信息是能够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信息。个性化信息检索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和特点进行检索,返回与用户需求相关的检索结果。它是一种能体现用户个性化特征,满足个性化需求,培养个性化趋势的检索方法。在个性化检索中,检索条目与用户查询经历有关,既可以是内容检索,又可利用与其它事件的关系来检索,即是以用户检索行为为中心的检索。这也是个性化检索与一般文档检索的区别[1]。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既能对用户提出的要求提供最贴切的信息服务,还能依据个体个性特征,主动收集个体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甚至预测个体可能的个性发展,提前收集相应的信息,最后以个性化方式显示给个体。这里包括两方面内容:个性化信息和个性化服务。个性化信息是反映个体个性特征的一切信息,同时还包括个体特定的信息需求组合。个性化服务包括服务时空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和服务内容的个性化[3]。对于这些个性化服务首先要建立对用户的描述,然后才能据此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用户模型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核心[4]。用户模型作为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和核心,因此用户模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个性化服务的质量。只有当用户的兴趣、偏好和访问模式等用户信息可以很好地被系统“理解”时,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个性化服务。从用户信息中构建用户模型,也就成为了个性化服务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之一。

个性化服务系统中的用户模型不是对用户个体的一般性描述,而是一种面向算法的、具有特定数据结构的、形式化的用户描述。相应的,用户建模是指从有关用户兴趣和行为的信息,如浏览内容、浏览行为、背景知识等,归纳出可计算的用户模型的过程[5]。

二、用户建模技术

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需要对用户的兴趣、习惯、历史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其个性化信息。对用户信息进行结构化描述,构建反映用户特点的需求模型,这一过程称为用户建模。用户建模是实现个性化检索服务的基础和核心[6]。

不同的用户各自面临着互不相同的检索问题,不加区分地给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同的结果,必然满足不了用户的检索需求。要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就要把握用户的特点,建立用户模型,对用户的信息、兴趣及历史查询行为进行管理,对不同用户进行不同的学习,这样就可以针对特定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为用户建模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用户对相同提问信息的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在加入用户模型之后,传统的检索流程变更为带着用户个性需求查找的过程,同时反馈流程也将针对用户的意见进行,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检索服务。通过建立用户模型,可以管理用户的背景信息,在查询一些跨领域信息的提问时,考虑用户背景信息,有助于更加针对性地提供用户真正关心的信息。通过用户模型对用户兴趣进行描述,同时记录用户的查询行为,对用户的查询历史和兴趣进行管理。

一般来说,用户访问Internet的过程共包括以下六种信息:

(l)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查询时输入的关键词;

(2)用户维护的书签(Bookmark);

(3)用户浏览的页面;

(4)用户浏览的行为,包括用户在每个页面上的驻留时间,对每个页面进行的操作(如保存、打印页面、将页面存入书签等),鼠标和键盘的操作及用户浏览网页时眼睛的移动、表情的变化等;

(5)用户下载、保存的页面和资料等;

(6)用户手工输入的其他信息。

从理论上说,以上六种信息都可作为用户建模的信息来源,但用户信息对用户模型的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建模时要慎重选择。以下是对这六种信息的分析。

用户输入搜索引擎的查询关键词虽可反映用户的兴趣,但它却不适合单独用于用户建模,因为用户查询的关键词一般都比较简单,无法来描述用户的兴趣,查询关键词是用户检索信息的起点,但不是检索信息的全部,因此查询关键词对用户兴趣与意图的反映并不全面。

书签(Bookmark)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兴趣,这是因为,用户会把感兴趣的或重要的页面保存在书签(Bookmark)中,但是相对于用户浏览的页面来说,书签(Bookmark)中的页面数是相当少的,并且用户并不一定会把自己感兴趣的都保存在书签(Bookmark)中,因此书签(Bookmark)构建的用户模型也不能够全面地反映用户的兴趣。

用户浏览的页面可以全面地反映用户的兴趣,用户浏览的页面由系统自动保存,可实现自动用户建模。缺点是用户浏览的页面中可能包含用户不感兴趣的页面,因此在使用用户浏览页面内容构建用户模型时应避开噪声页面。

用户浏览行为可以反映用户的兴趣,如用户保存某个页面,或者在某个页面上驻留的时间较长,说明用户对该页面感兴趣。但在建模时由于浏览行为对用户兴趣的体现需要以浏览页面为载体,因此用户的浏览行为必须与浏览页面相结合才能构建用户模型。

用户下载、保存的页面资料等也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兴趣,因为只有用户认为感兴趣或重要的文档,用户才会下载和保存,这些经用户保存、整理的文档能够反映用户长期关注的主题,这种信息为用户的背景知识。

用户手工输入的有关用户兴趣特点的信息也可作为用户建模的数据来源之一,如用户感兴趣主体的关键词、对浏览页面的感兴趣程度等,在自动用户建模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用户手工输入的信息是用户建模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在以上六种信息来源中,用户浏览的页面和浏览行为最能全面地反映用户的兴趣;用户的Bookmark和保存整理的文档虽不能全面地反映用户的兴趣,但能很好地反映用户关注的信息;用户输入搜索引擎的查询关键词不宜单独用于用户建模。

一般常用的用户建模是指根据用户的浏览内容和浏览行为自动构建用户模型、建模时无需用户主动提供信息的一种建模方法。根据用户浏览行为的自动用户建模方法构建出来的用户模型只能反映用户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信息,得不到用户具体感兴趣的主题,其实质是一种粗兴趣粒度用户模型。另一种自动用户建模的思路是根据用户浏览的内容进行兴趣聚类,找出用户的兴趣,构建用户模型。通过兴趣聚类可以得到用户模型的细兴趣粒度表示。在现有的用户建模方法中,用户的浏览行为仅能得到用户对相应信息感兴趣与否的推断,得不到用户感兴趣的程度,而用户对相应信息的感兴趣程度有助于得到用户对关键词和兴趣主题的感兴趣程度,从而建立更为详细、准确的用户模型,也有利于实现高性能的用户模型的遗忘与更新,提供更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三、用户模型的建立

在信息检索系统中,一个用户模型的建立过程涉及到以下内容:

(1)用户兴趣的表示:就是以何种形式来表征用户的兴趣。为了便于进行信息匹配算法,用户的兴趣通常与资源表示具有同样或相似的形式。其次,一个用户可能有多个兴趣可能同时存在,那么就需要在模型中将多个兴趣同时表达出来。

(2)用户模型的更新:就是采用何种算法更新用户模型。在信息检索系统中,就是如何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更新用户的兴趣。

(3)信息过滤算法:就是如何根据用户模型对未过滤的信息进行匹配,判断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的算法。过滤算法与资源表示、用户兴趣的表示密切相关。

用户兴趣模型是指对于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的可计算描述,是所有其它智能化功能的基础。一般用户兴趣模型采用词频法,其中的用户兴趣用二元组表示(兴趣词条、兴趣权重),在词频中考虑到各个词条在文档中的不同位置,体现了词条的不同重要度;以及各文档在网页超链关系中引用与被引用情况,又体现了文档的不同重要度等因素。

用户兴趣的生成与更新算法是整个用户兴趣模型的核心内容。假设用户输入的检索词条经过词干提取(对中文还有词条切分)等预处理技术之后为q(q1,q2,…,qk),在初次检索之后,返回一些查询结果,得到一组页面D(d1,d2,…dn)。首先计算词条qi的权值wi,我们采用词频法,即计算词条qi在文本D(d1,d2,…dn)中出现的频度sij,j=1,2,…n,这些频度的总和来作为词条的权重,即wi=,这样我们就得到两个向量q(q1,q2,…,qk)和w(w1,w2,…wk),将兴趣二元组(q,w)加入到用户词典中。用户词典是由词条和权重组成的二元组的集合。

四、用户模型设计

基于用户模型设计的信息检索系统与一般的信息检索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从用户界面接收的用户查询,将首先利用用户模型予以分析,同时结果的匹配、过滤也需要基于用户模型进行。通过学习机制以及推理机制,一方面学习了用户在信息需求上的偏好,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用户需求进行推导、归纳。

【参考文献】

[1]赵静.个性化信息检索及功能模型.图书与情报,2004(l).

[2]应晓敏等一种面向个性化服务的无需反例集的用户建模方法.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3):67-71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管理;信息安全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主要内容

档案数字化主要包括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以多种类型的检索关键字为基础以便于快速检索;载体档案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数字化的主体对象,如纸质档案、档案缩微品、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等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与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等新技术进行数字化,最后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与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制度建设层面缺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在开展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时,必须制定相应健全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有据可依。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对制度建设不重视,使得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用于规范工作行为,使其在档案数据采集与加工、档案数据存储及管理、档案数据查询利用过程中责任主体不明,无章可循。(二)技术上的不安全因素。1.使用国外技术和产品带来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档案信息系统所需要硬件、软件均没有实现国产化。我国数字化信息管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这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特别是操作系统和应用系统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2.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因素。要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便捷性,以计算机为终端,采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并用的方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同应用系统(管理系统和利用系统)之间的网络系统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而且设有必要的防护措施,但是这样也无法完全保证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档案管理和利用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矛盾时刻存在。3.安全漏洞带来的安全隐患。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安全难题,虽然近年来我国计算机安全技术领域有了长足进步,但它们或多或少在技术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维护档案信息安全上还存在着一些漏洞。(三)管理人员的因素。无论是档案管理还是利用,实施这个过程的主体都是人,而人为的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会影响到档案数据的安全。例如,人为的操作失误,导致数字化档案误删、泄密;少部分人员职业操守欠缺,为私利对数据有意地篡改,将档案信息管理的用户与口令等信息向外部人员透露;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备份数据丢失、损毁等,这些都对档案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三、档案信息数字化安全的具体措施

(一)制度建设层面完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建立和完善电子档案信息的采集录入、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与利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制度中,要根据工作人员不同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要有明确分工、明确责任主体、权限分明,做到在档案信息数字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发生泄密或其他事故时要有相应的倒查机制。明确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明确电子文件的管理人员;明确数字档案信息记录备份要求,对备份时间、格式、份数有明确记录,备份要有专人管理;明确定期对档案数据进行检查的内容和时间标准,指定检查的人员。(二)提高技术层面安全防护能力。档案信息数字化安全防护能力在技术层面上的提高是包括硬件设施、软件设计、网络防护、通信安全的一个综合性课题。(1)应提高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硬件及软件的使用率,在核心设备上可以用国产替代的,要坚决使用国产设备。(2)应保障存储设备的安全,建立符合标准的电子设备信息机房。(3)对内部局域网和外部互联网要进行物理隔离,防止外部网络对内网的非法访问。(4)应长期跟踪软件的使用效果,发现并及时修补软件的安全漏洞,并按要求配备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5)按照制定的备份机制与规范,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6)建立严格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防范机制,包括信息登录访问控制、用户权限控制、信息分类与安全控制。(7)在档案信息传输使用进程中建立数字化档案传输安全控制,包括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信息加密控制等。(三)注重管理人员培养。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技术手段最后都需要具体的人去操作。所以在管理人员的培养方面应注意:(1)做好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2)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使相应的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操守和较强的法纪意识。(3)结合档案数字化管理自身的特点,通过定期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实施过程及后期的管理、应用中,需要从制度、技术、人员三方面入手,以制度的建立健全为纲,以人员管理为主线,以软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基础,确保档案信息数字化应用的安全。

作者:杨玉宏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微波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