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4-26 15:52: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数学报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数学报论文

第1篇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培养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

1.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在整个小学阶段,每一个学生要完成的数学教材数目多达十几册。通过对这些数学教材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尽管教材难度由小到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通常,除了课堂的数学教学之外,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得到来自父母的帮助。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一些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来看,小学数学的难度确实较大,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而言是一个考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过分注重学习的难度及高度是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之一。而反观欧美等国家的小学数学教学,就会发现在发达国家,小学数学的教学侧重点在于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值得我们需要借鉴的地方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材体系的跳跃性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来看,小学教材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连贯性不强等特点。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数学教材的连贯性是十分重要的。连贯性强的教材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体系的发展过程,对于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也表明,若学生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连贯性较强,则其更容易拥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使学生有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

3.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抽象的公式及定理出现。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复杂问题的理解是有很大难度的。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不注重把复杂的问题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则将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也将造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滞后。皮亚杰的教育研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利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会大幅提高教学的积极效果。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是非常关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学生思维培养的方法

1.应该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沟通

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对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建构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可以在两节课程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使两节课程能够进行完美的过渡。比如,如果某一节课程与下一节课程之间的知识跨度较大,在进行下一节课程之前可以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授,以使学生易于理解。

2.应该对复杂问题进行化繁为简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复杂问题讲授不清楚的现象。这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因为其相对于富有经验的老教师教学能力是有所欠缺的。在进行课程的讲授时,年轻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进行课程教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教学时,除了引用教材中的例子外,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进行教学。

3.应该加强师生互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行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而其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的价值也应该得以重视。在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时,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其理清思路,避免走入思维误区。同时,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的讲授时,可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进行重点授课,这样既能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学生来说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4.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多媒体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使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气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思维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也应该得到重视。多媒体教学是指综合使用如投影仪、音响、电视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口、耳等器官来进行课程学习。多媒体教学由于注重用科技手段来传达信息,对于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总结

本论文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影响。同时,本论文还就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三个主要的方面。本论文对于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及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月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研究,2008,(9)

[2] 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提问 教学对策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学习实用性的知识,课堂教学必须提高其效率,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效率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质量。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收获到更多。同时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教师每堂数学课都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上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备课,而备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所以提问的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设计提问是可留意以下内容:

1、提问的内容必须具有目的性

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紧靠教材,环绕教学难点重点来进行的。所涉及的问题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并且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了解新知识、回顾旧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教学预期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前,要明白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来启迪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2、提问的内容必须具有启迪性

课堂提问的灵魂是启迪性,缺乏启迪性的提问是失败的提问。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去发现。提问的初衷是使得学生可以翱翔在思维的“天空”中,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所以教师可以将教材知识点与已有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提问设计的关键,让学生不仅了解知识,还能加深印象。例如,在学习“认识11~20的数字”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对于10与十几有更深的体会,笔者会提出:“老师手上有14根棒棒糖,看看哪位小朋友可以想出一个好办法,弄一弄,就让人一看就知道是14根。”这样简单的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3、提问的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年龄阶段,若每堂课都是平淡无奇,自然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教师设计提问是务必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使得课堂提问的内容新奇特别,充满趣味及吸引力,让学生学得开心,知识接受更加轻松。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先把不同形状的车轮给学生看,然后在提出:“为什么人们将车轮做成圆的?能不能做成方形或者三角形?”学生一般面对这种提问,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

二、确切掌握好提问的时机

虽然说提问适用于任何阶段的教学,不过不同时机的提问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首先,教师一定学会鉴貌辨色,留意学生的表情以及所反馈的信息,抓住这些最有利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一般而言,教师提问包括课前复习、导入新课、课件引导启发、课后总结等提问,尽管一堂课中提问次数是不确定,不过掌握好提问时机,将提问稳到点子上,问出应有的水平也是一件技术活。例如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仍处于平静的状态,此时提出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刺激、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若学生的思维处在高度活跃的情况时,要提出一些分析性、说明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加强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学生高度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若学生的思维开始转入低潮状态,这时要提出巩固性或非教学性的问题,这样才能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教师要懂得正确处理提问的结果

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懂得如何正确处理提问的结果,用不同而且全面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回答,对于学生回答的缺漏要立刻提出来。评价的方法有:重复学生回答,给予确认;着重重复学生的观点,让其讲意思表达明白;总结学生回答的关键,用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延伸学生的思考与语言的表达,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启发其他同学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正确,不但说明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也表明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时遇到困难。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必须坚持以表扬为原则,任何时候都要鼓励学生,尽管有时候回答出现偏差,也要给予学生肯定。特别是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要注意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让他们从思想上、心理上消除对回答问题的恐惧。教师在评价回答的时候,也要适当插话、提问,这样才可能形成一种融洽的教学气氛。

四、结题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可从设计提问、掌握好提问的时机、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有效处理提问结果等方面着手。提高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还存在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但最主要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一名敬业的数学教师,更要坚持不怠地提升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保证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教学,兢兢业业地上好每一节数学课。

参考文献

[1]吴伟华,陈文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范琳琳. 略论新课程理念下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 职前教师 教育实践 专业化成长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08-03

一、引 言

近十年来,我国师范教育正在转型,由三级师范向二级、一级师范过渡,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早已完成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即将完成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过渡,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封闭式的培养教师模式向所有高等院校都可以培养教师的开放式模式转变,由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培训的分离向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转变。因此,地方院校在怎么进行师范教育的问题上存在较多分歧。如长期以来的“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至今仍然不绝于耳。[1]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师范教育应该全力为中小学服务,加强专业的师范性;另一种意见是地方院校也应追求学术水平,要向“综合大学看齐”。受后一种思想的影响,地方院校就有了“基础知识应宽一些、厚一些,并应相当于综合大学同科的水平”的结论,这种意见导致师范教育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教育实践,致使教育实践成为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地方院校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阻碍师范生专业化成长。

(一)教育实践活动

地方院校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仍集中于教育实习及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成为师范教育实践的主体。这种对教育实践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在人才培养上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师范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数学教育课程

传统的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行的是各自为政,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联系很少。如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课程教学,会导致内容及内容继续扩充产生的重复。

(三)教育实习时间

首先,传统的师范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且太短。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年级,这时期的学生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不可能安心实习。根据教育部1980年颁布的规定,教育实习的最短时间本科为8周,专科为6周,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至少为12~18周甚至更长)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其次,实习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再次,实习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许多院校仍然是毕业前一次性的集中教育实习,而且缺乏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忽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作用,教育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事实上,师范教育实践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证实:一是体现出对教师从业的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如《教师资格条例》中明确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或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查其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的要求,突出表现就是要求新教师对未来工作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三是教师专业化的提出,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体现了国家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教育主体的地方师范院校,基本策略是“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重要举措是对师范教育实践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专业化成长的改革理念与思路

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滚打摸爬”和“师徒相授”。在这一背景下,英、美、德、法等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而各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实践功能的多元化,教育实践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实践方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实习基地稳定,教育实践过程的全程化。[2]

国内对师范教育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实习方面,如北京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合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1990),徐开春等合著的《提高教育实习质量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2),王泽农、曹慧英合著的《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2003)等。研究者基本从单一的教育实习角度出发,开展一些如“增加教育见习的次数和时间,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建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加强实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实践课程制度存在课时总量不足,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从以教育实习为主,形式单一、实践与理论隔离、内涵缺失等问题出发,提出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应增加教育实践课程课时总量,使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取得动态平衡;形成多阶段、多形式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整合理论与实践,创设新的教育实践模式;更新评价理念,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教育实践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出建构新的实习模式,诸如模拟实习、暑期教育实习等”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教育实习的具体问题,考虑了教育实践的全程性,但未体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因此,教师教育的模式应由“训练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3]师范教育实践应符合教师专业化成长全程性与渐进性的规律,开展技能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培训。

(一)改革理念

为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需要,应全面总结和评价高师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成效及遇到的实际问题,以组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为任务,以改革师范教育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为主线,以适应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为宗旨,构建一个动态的师范教育实践模式,凸显师范教育实践的全程性和渐进性、技能性、综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实现职前教师教育“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

改革单一的师范教育实践的内容。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重构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创新出一种以强调综合素质、突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特点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

提高师范教育实习的实效性。现行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没有充分发挥出作为一个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应有的作用,改革师范教育实践已是不争的共识。

(二)改革思路

在现有基础上构建“2+1+1”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学习数学学科基础知识,1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

强调以综合素质、突出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为特点的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以课程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实施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改变实践教学零散、重复、低效的现状。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为例,这一课程结构被称之为“1410”体系。

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问题组织课堂”的一体化模式,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4]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来组织学科教育类课程;而在“问题组织课堂”方面,主要是以“问题解决教学”为方法,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

三、专业化成长的实施途径

(一) 构建“2+1+1”的专业化成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师范教育体系的全程性和渐进性

“2+1+1”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学习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实施各种小型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第3年学习数学学科教育课程和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最后1年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落实“一基二柱多项”的课程体系。“一基”是指数学基础课,主要由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课程组成,其依据是现行中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主要内容安排;“二柱”是指教育类课程和学科教育类课程;“多项”是指设计融于4年的多项系列化教育实践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安排两天“参观中小学校园”活动,其中中学1天,小学1天,观察中小学校的各种活动,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

第二学期:安排两天到附属学校进行“讲一个故事”的实践。以数学教育为例,可以为中小学生讲数学史、数学家以及数学趣味知识等方面的故事,让学生体验第一次上讲台后,对中小学生说话的感受,培养训练师范生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的口头表达和课堂调控能力。

第三学期:安排两天到中小学进行“全程见习”活动。师范生深入中小学的各个具体教学班,见习中小学全天教育教学中的各项具体活动,获得对中小教育教学的框架式的整体感受。

第四学期:安排3天到中小学开展“试上一节课”活动,试着领会课程标准、写教案、导入、组织、提问、启思、应变、结束授课、批改作业等内容,实际模拟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第五学期:实施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项目训练活动,包括专业实践项目和技能实践项目,如钢笔字、粉笔字、绘画、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微格教学、板报设计、试教等。

第六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规范性实习”。

开始为每位师范生配备一位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长期指导学生开展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规范性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观摩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阶段上6-9节课。要求师范生充当其导师的助手,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参与到导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导师的指导,并帮助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等。规范性实习着重于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规范的实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常规和操作方法,为综合性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七学期:为期12-14周的顶岗实习,到中小学开展顶岗实习支教,真刀真枪地干。实践证明,这是缩短师范生入职适应期、提高适应性的好办法。

第八学期:总结思考和撰写毕业论文。

(二)重构“1410”数学学科教育课程体系,凸显师范教育实践体系的技能性和综合性

课程组织的具体措施是“大合小分”。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为例,“1410”体系中的“1”是指一个完整的数学教育课程体系;“4”是指该课程体系的四个维度,即数学思维论、数学解题训练、数学教育学、教育科研实践;“10”是指10个子项目,即建立在以“读、说、写、画和做”为核心的教师基本功训练之上的数学思维论学习、升学试题解答、怎样解题、数学竞赛、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数学教育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调查、毕业论文(见图1)。

数学思维论着重训练学生的“提问技能”,数学解题训练主要提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解题规范化”,数学教育学主要提高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说课技能”,数学教育科研实践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强化学生职前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确保教育实践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一是采用微格教学的形式,即以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现代视听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控制的微型教学训练体系。通过直观、形象化的自视可产生极佳的“镜像效应”,学生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和补足。

二是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中小学一线在职教师为师范生的校外导师,更要聘请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讲授班主任工作艺术、技巧以及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基本素质等。同时,也可以邀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等开设讲座,向师范生传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关信息,使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动态。实习基地参与培训,有利于师范生及早建立起“角色”意识,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心理转换。

三是加强高校教师与基地教师的双向交流。一方面高校为基础教育提供学科教学、专业理论、前沿信息、学历培训等订单式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中小学优秀教师可以承担一定的师范院校相关学科教学论的授课任务。

(四)实施“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教学方法,改革数学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

在“课题组织课程”方面,主要以中小学实施新课程为课题,采用“罗生门方法”开展学科教育类课程体系研究;而在“问题组织课题”方面,则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问岫主编.当代中国师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2] 马珍萍,陈望波,胡建平.中外高师教育实践模式比较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2).

[3] 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4,(5).

[4] 汪文贤.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2).

第5篇

面对春天里群芳争艳的花园,谁不欢欣鼓舞呢?我们的学校无疑也是一座大花园。怎样让这座大花园一年四季春色满园呢?其源头活水自然是教育科研。当然,教科研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创新工作,需要热情、兴趣和关注,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执着的毅力。一位文学大师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人不管做什么事,坚持10年,定能集大成之。我不奢望自己能“集大成之”,但五年来,我对教科研却是情有独钟。

一、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办学特色之路。

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我始终坚持: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全力做好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为谋求学校自身发展,探索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我明确制订了教科研工作近远期目标——德育方面:通过“关于小学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力争把我校学生培养成行为规范、品行端正、身心和谐的合格小学生。教学方面:以“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简称“双多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构建学校校本课程框架的同时辐射各学科课题的研究,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双多教学法”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数学为龙头,以英语、计算机、写作等为基础的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使一大批“特长生”脱颖而出,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本校的课程改革。

仅2003一年,我校学生就有4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小学生数学报》杯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50杰;苏州市中小学口琴、竖笛比赛一等奖;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苏州市二等奖……列举这些荣誉和数字,并不是沾沾自喜。我有的只是欣慰——因为教育科研,我校形成了“学校特色学科鲜明”“学生特色学科多彩”的办学特色。

二、以教科研为平台,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精干高效、充满活力,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水平。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教师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因此,我校为教师创设了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为他们排忧解难,鼓励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去调查实验。为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我积极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学校还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充分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科研灵感的激发。

为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真正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我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和教育科研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我校实行“三进”政策,教育科学进教学、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让科研渗透各个领域。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

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同科研结合,研究同教学结合,教学同课题结合,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优化教师的思维品质,实现平凡与精彩、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的快速转换,我们就会觉得上班有无穷乐趣,教学就会充满无限的生机,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几年来,因为我校教师成为了“研究者”,所以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每年总计不少于100篇次。

三、以教科研为乐事,让自己拥有“源头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为了让自己当好这个“灵魂”,也为了让自己能适应当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年来,我始终以教育科研为乐事,我努力让自己养成教育科研的习惯。

1、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对象,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在教育运作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就避免了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点的尴尬。

2、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在注意或研究众多教育现象时,头绪会纷繁复杂,灵感会不断闪现,这些都可能是教科研的闪光点或独特之处,所以,我每每抓住这个时刻,记录下稍纵即逝的瞬间,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素材宝库,使自己的教研论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3、选定恰当范围,加强个案研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我的特长和爱好是教育管理和小学数学教学。为此,我总是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的高度着眼,在身边教育教学实际中着手,选定适当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比如根据自己曾经多年集训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针对某个课题,我进行有目的地材料收集,加强对典型个案的剖析,如就问题的种类、方法、模式、背景及发生、发展过程等进行详细全面的调研、比较、分析,以有利于对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而提高教科研成果的深度、广度和理论层次。我先后参与编写了《小学数学活动课读本》《小学奥林匹克教程》《小学数学开放题精选》等。

4、尝试对研究成果进行个性化和科学化的表达。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形式来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勇于尝试系统地整理、收集相关素材和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主动大胆创作,相信发现就是进步,总结就是提高。为了形成高质量、个性化的成果,我经常阅读相关杂志刊物和教育理论书籍,了解所研究内容的前沿动态和已有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进一步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在与别人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撞击思维,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做法和想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5、努力实践和推广教科研成果。教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循环,发挥出教科研对教育教学的最大效能。我总是千方百计通过相关会议、沙龙、论坛等途径进行推广与交流自己的教科研成果,充分体验教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第6篇

【关键词】 数学复习;高原现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在技能形成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即所谓“高原期”。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时之所以出现“高原现象”,究其原因,从客观而言,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从主观上说,是我们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忽略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提高和升华,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倦怠的心理。那么,怎么解决这一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呢?

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总复习时,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学习“高原期”。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学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针对性的差异辅导,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从而使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和升华。

二、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且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交流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当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倘若学生作业上出现错误,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2.倾听学生心声。

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复习课”主题班会,从而使教师能了解学生对数学不敢兴趣的“结”之所在。比如,甲学生在班会上说:“老师,您课上讲得太多、太清楚了,我们只是不停地听,不住地记,能否给我们一点想和练的时间?”而乙学生则说:“老师,您的心太好,布置作业还要提示一遍,甚至把答案告诉我们,这样做能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也找到了学生对数学不敢兴趣的“结”。

3.相信学生。

在复习课中,师生若能共同研究、探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我将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划分为整数、小数(分数)、几何和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应用题等六大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又分若干个知识点,再把各个知识点绘成一个知识链,让学生对照“链”上的各个知识点去回忆,哪些地方已经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或不太懂,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不会的学生提问,会的学生讲解或辅导,教师行间巡视、点拨。

三、体验成功快乐,唤起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的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

四、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小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讲伟人或名人故事。 如介绍列林少年时代在莫斯科求学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特意选在街头大声读书,以驱除噪音的干扰……

2.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搞好教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各种考试。当学生知道老师比他们还辛苦,就会受到感动,受到鼓舞。

3.让优秀学生谈经验与体会。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优生和差生整天生活在一起,榜样就在身边,真实可信,学生易仿、易学,利于同学们相互学习,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巩固。

参考文献

【1】王粉红.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浅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第7篇

关键词: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综合运用这些科学成果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要使学生懂得物理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中学物理教学论》为物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训练基础。这种训练包括职业心理定向;物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教育思想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随着基础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物理教师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要求,怎样在新的背景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成为面临的新问题,如果沿用以往的教材内容,很难适应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新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理论。

一、目前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现状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的转变。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目:改变教学观念:由“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构成)向“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强调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的力量,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性意义。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与物理系的其它课程有较大的区别,它不像《力学》那样严密,不像《原子物理》那么抽象,也不像理论物理那么深奥,在长期物理课教学的熏陶下,学生养成了精读教材,单向输入课程内容、解题这样一套学习习惯。学生带着这样先入为主的习惯开始《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习,当他们拿到教材后,随便翻几页就会对这门课产生错觉:内容看得懂,体系不严谨,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学生没有兴趣;根本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

《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历来不受人们所重视,在一些专业学科教师、专家和师范生的眼里,学科教学论不过是剖析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会师范生如何上好一堂课,没有任何学术性可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上好一堂课,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物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中学物理知识来说是小菜一碟,毕业后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70%的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根本不知道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什么理论的学科。

《中学物理教学论》的学时少,调查表明: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总学时数一般在2900学时左右,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占总学时不足5%,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很难体现师范特色,很难担当培养合格中学物理教师的重任。不可能详细地按教材讲授大量的内容,对内容的教学缺乏教学实例的讲授,由此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

三、《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

由上可提出:《中学物理教学论》按照培养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熟练掌握物理教学、学习技能,并具有物理教育研究意识和初步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师,这个课程目标来取舍教学内容,把物理教学论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物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一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一物理教育研究方法。

物理教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在教材中有五章的内容,包括与《教育学》中重复的内容如:教学的原则、教学过程等。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学,把教学重点放在物理教学的目标与价值上,这一部分可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进去。此外,物理学习中的心理分析作为另一个重要内容,花较多的时间讲深讲透物理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下面作主要介绍:

现代学习论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想学,无论老师怎样想去教他,有效的学习都不会发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要把要求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自愿去学习,因而要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中小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能,教育的目的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不压抑学生的潜能。学生是具有学习的天性的,教育的功能是顺应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喜悦。

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即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让高师学生明白:反应慢但仔细准确的“反省型”学生比起反应快但经常不够准确的“冲动型”学生,表现出具有更为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成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等。

研究表明,物理感受性可通过练习提高,知觉的理解性和整体性可通过感知方法学习得到培养。因此,有目的地通过增加观察机会来训练大学生对物理客体的感受性,从方法上指导中学生感知物理客体,提高学生物理感知的理解性和整体性,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学生在对物理现象和客体感受时,由于缺乏学前专门的训练,其感受性较差,这表现在常常因为物理现象和客体涉及因素太多而感受不到某一物理属性的细微变化。例如,中学生在观察水的沸腾时,很少能观察到沸腾前后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大小的变化的差异;中学生在零刻度校正和测读物理量时往往误差很大等。有意识地增强大学生对日常的物理知识、经验和物理知觉方法(观察方法)的学习。

在指导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方

面可举实际例子进行教学。如在指导中学生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首先得分析粒子的受力情况,对重力是否要考虑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判断,实际上中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分析进去,使问题复杂化。不少学生根据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U/R的变式R=U/I,便得出电阻R与U成正比、和喊反比等结论。此外,在物理探究过程中还有一种奇怪的思维定势现象,即:因为传统物理问题给出的条件或数据总是解题所必要的,而且不多不少刚好用完,长期以来学生就形成这样一种封闭式思维,如果题目中出现多余条件或数据,学生就无所适从,会对它们乱算一通,或者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物理教学的操作技能部分,以微格教学思想为指导,首先,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的概念与功能,介绍物理教学技能群,然后确定要训练的主要技能并逐个进行训练;例如要掌握物理概念教学技能,首先解决概念的分类问题,错误前概念的挖掘和调查的方法,确定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概念的建立是以表象为中介的。在表象形成的过程中,思维迁移起重要作用,因而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思维迁移的运用。如在初中力的概念的教学中,力的定义是: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做实验还是提问题,或是运用概念分析问题,如果反复扣住了相互作用,造成一种只要一提到力,学生就会出现相互作用的心理倾向,这在刚建立概念的时候对于把握概念的实质是有作用的。

物理教育研究及其方法这部分,强调物理教师专业的学生要成为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要有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实践和意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有:物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物理教育研究课题的选取方法;物理教研成果的评价;物理课题的研究和论文写作与发表方等。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进行物理教育研究,什么样的研究论文是好论文,怎样进行课题的选择及以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为他们成为优秀教师打好基础。一方面要精选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学生扩大自己的浏览面,要求他们去看一些学术期刊和相关的一些著作,打破学生死记硬背一本教材内容的习惯,要求他们初步建立研究式学习的意识。

《中学物理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培养教师技能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和特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把教学与师范生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逐步改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本研究有效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了高师学生对中学生的指导,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教学改革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希望本文能引起同行的兴趣,启发更多的师生去探索和创新,共同提高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元辉,高师院校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3):17-21,

[4]解世雄,高师“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创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6):118-121,

[5]林崇德,傅安球,关于学习的特点,13-15,

[6]白长胜,学习物理的思维习惯,青海教育2004(12):41,

[7]阳喜元,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5):89-90,

[8]马贤军,略论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几个认知特点,物理教师,2001,22(6):48,

第8篇

总的来看,关于数学焦虑国外的研究比较多,也较为成熟,而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数量少了许多,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相对较为简单。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不难发现,数学焦虑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即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影响、社会文化偏见的影响和数学学科性质等等。内源性因素是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如学生的人格特征、数学学习效能感、数学学习动机、学习归因倾向等等[7]。

本文认为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将重点研究学习者自身的特征,如数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数学学习归因倾向、数学学习动机、数学观等内源性影响因素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江苏徐州选取一所中学,每个年级随机抽取60人作为被试。共获得被试360人,收回有效问卷340份。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是中学生数学观问卷、中学生数学焦虑问卷、数学学习动机问卷、数学学习归因方式问卷。

(1)中学生数学观问卷

参照有关文献(参见文献[7][8])并结合本研究的目的编制。问卷分为8个维度,采用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说明该学生的数学观越正确合理。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16,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问卷的8个维度分别是:

·价值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认为数学有其特定的价值,数学能使人思维严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对经济建设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低分者则很少看到数学的价值。

·权威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不迷信老师或标准答案,得低分者则认为每道数学题都有唯一正确的解法、唯一正确的答案,只有按照老师教的解题方法和步骤来解题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耗时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愿意在一个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来思考,以彻底理解。

·性别差异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认为男生在数学上不存在性别优势。

·规律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能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有其内在规律的,并不是片断性的、孤立的。

·努力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提高数学成绩。

·快捷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认为数学成绩需要依靠长时间扎实努力的学习才能得到提高,掌握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认真努力,在平常学习中愿意在一个问题上花费较多时间来思考,以彻底理解。

·理解性观念,在此因子上得高分者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是理解,不是靠记忆和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

(2)数学焦虑量表

选用袁桂平在其毕业论文中编制的问卷[10]。该问卷共33个题目,分为7个维度:被观察焦虑、课堂焦虑、解题焦虑、考试结果焦虑、应试焦虑、数学应用焦虑、学习结果焦虑。各维度分量表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98、0.8272、0.7935、0.7440、0.6187、0.5946、0.6286、0.9192,总量表分半信度为0.9227,有较好的结构效度,经预测后发现其对高中生也比较适用。

(3)数学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李晓东[11]等修订的针对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问卷。问卷共有7道项目,五级评分,问卷总得分最低为7分,最高为35分,得分越高说明数学自我效能感越强。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

(4)数学学习动机量表

在王悦钢编制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12]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共10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11。问卷有二个维度,为外部动机(包括升学动机、附属动机)和内在动机。

(5)数学学习归因量表

根据相关问卷整理而成,共24个项目,其中积极归因有12个项目,消极归因有12个项目。问卷采用五级评分方法,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25。

3.研究程序

(1)施测过程

主试由任课数学教师或班主任担任,测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问卷。

(2)数据的统计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后,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1.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1.中学生数学焦虑的总体水平及维度特点

2.数学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学习动机及数学观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1)各影响因素与数学焦虑的相关

(2)各因素对数学焦虑的影响分析

①直接效应分析

以数学焦虑为因变量,以数学自我效能感、积极归因、消极归因、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以及数学观等因素为自变量运用逐步筛选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是数学自我效能感、消极归因、外部动机、积极归因和内部动机。多元相关系数是0.64,调整后的决定性系数是0.410。从回归方差分析对回归方差的检验结果看,F值达到极显著水平(p

数学焦虑=2.068-0.253***×数学效能感+0.317***×消极归因+0.106**×外部动机+0.204**×积极归因-0.076*×内部动机。

②间接影响分析

分别以自我效能、积极性、归因、消极归因、升学动机、附属动机、内部动机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路径分析图

三、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数学焦虑的总体水平及维度特点比较

全体被试者的焦虑平均分为2.6348,低于中间值3,被试总体的平均焦虑程度并不高,造成平均分不高的原因可能是数学焦虑较重的学生只是总体的一小部分,不能影响到总体的平均分。

在数学焦虑的各维度中,考试结果焦虑的指数最高。其次是学习结果焦虑。两者的平均分均超过了3,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数学焦虑,并且对学习结果和考试结果的担忧可能是中学生数学焦虑的主要来源。

2.数学自我效能感、学习归因、学习动机、数学观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1)数学自我效能感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看,数学自我效能感对中学生数学焦虑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另外,数学自我效能感通过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消极归因间接对数学焦虑产生负面影响。中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焦虑总分以及绝大多数的维度都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越强,数学焦虑就越轻。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强意味着个体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获得好成绩的能力有较强的自信,处于考试、练习以及等待考试结果等与数学有关的情景中时产生的焦虑相应较小。这似乎表明了数学自我效能感与数学焦虑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此消彼长。

(2)学习归因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从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看,积极归因方式和消极归因方式都对中学生数学焦虑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另外积极归因通过增强外部动机,消极归因通过降低数学自我效能感间接对数学焦虑产生正向影响。

积极归因是指将成功归因于能力、正确的方法、努力、有兴趣和端正的态度,将失败归因于错误的方法、努力不够、兴趣的缺乏以及不端正的态度。路径分析得出积极归因对数学焦虑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相关分析发现积极归因与数学焦虑的总分以及多个维度均没有显著相关,但是和学习结果焦虑以及考试结果焦虑有显著的正相关,即积极归因得分越高数学学习结果焦虑和考试结果焦虑就越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体认为只要具有正确的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再加上足够的努力就能提高数学成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再失败就只能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够了,这样就会给个体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担忧努力付出后却没有相应的好成绩,在学习结果和考试结果两个方面产生较大的焦虑。看来,虽然积极归因方式是一种较为科学、理性的认识事物的方式,但也容易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引发数学焦虑。因此这里建议指导学生适当、适时地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调节心理活动,从而减轻学习失败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消极归因是指将成功归因于他人、任务简单和运气好,将失败归因于他人、任务太难、运气不好和能力太差。消极归因对数学焦虑有直接影响,相关分析发现消极归因与数学焦虑总分及各维度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学生越采取消极归因方式,数学焦虑就可能越重。消极归因与数学焦虑的各维度中相关程度最低的两项是学习结果焦虑和考试结果焦虑,这与前面分析的积极归因与数学焦虑相关的情况恰好对应。

(3)学习动机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外部动机主要包括升学动机和附属动机,升学动机是指学生为了升学要求而学习数学,附属动机是指学生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获得教师或他人的肯定而学习数学。回归分析发现外部动机对数学焦虑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个体的外部动机越强,其数学焦虑也相应地越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而学习数学的动机。内部动机与数学焦虑及其各维度均有显著的负相关。路径分析显示内部动机会直接负向影响数学焦虑,还通过增强数学自我效能感对数学焦虑起负向影响,说明数学学习的内部动机可能有助于数学焦虑的减轻。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一、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并且在数学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也相对较多。因此他们进步快、成绩好,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愉悦、成功的感觉,自然会减轻数学焦虑。二、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不是在外界影响下产生的,因此相对持久。即便个体在数学学习中暂时受到了挫折,也不会轻易动摇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决心,能够积极探寻失败的原因,期待在以后取得优秀的成绩。这种对数学的喜爱会抵消掉许多对数学的焦虑情绪。

(4)数学观对数学焦虑的影响

在表5中,可以看到除个别几处外,中学生的数学观与数学焦虑普遍呈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中学生的数学观越正确合理,数学焦虑也相应的越低。另外,数学观对数学焦虑通过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消极归因对数学焦虑产生负向影响,并通过积极归因对数学焦虑产生了正向影响。这说明学生的数学观对数学焦虑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学生的数学观对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有密切影响。假如学生过于强调数学学习的快捷性,便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认为,真正学会了数学的人能迅速地做出任何数学作业题,他努力钻研难题的动机就会减弱”[13]。假如学生看不到数学的价值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学生由于对数学持有种种误解,因而难以体会数学的力量、吸引力和价值,在学习上进行死记硬背,从而导致不良的学习效果以及惧怕、焦虑和厌烦心理”[14]。假如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认为“数学就是解题”、“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那么对数学学习也缺乏兴趣,在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15]……

学生的数学观作为一种元认知知识,是学生先前经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校数学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及其自我调节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图1看,数学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强内部动机,降低外部动机,有助于学生选择积极归因方式,避免消极归因方式,数学观除了通过积极归因这一因素的影响路径外,其余的影响途径均是降低数学焦虑,可见科学的、正确的数学观对数学焦虑有显著的消减作用。本文认为中学生应该了解数学的价值,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不迷信权威或标准答案,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乐于投入时间来思考,以求真正理解,而不是记忆和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知道数学成绩的提高必须依靠长时间扎实努力的学习才能得到实现,不妄想在短期内有较大进步,不存有数学学习的性别偏见。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无论认知反馈的动机如何,只要情感反馈为负值,学习者就不愿意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焦虑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本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6]:

·提升学生信心,增强中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同时指导学生适当、适时地使用防御机制,减缓压力和焦虑。

·培养科学、正确的数学知识观和数学学习观。

参考文献

[1] Cemen,P.,B.The nature of mathematics anxiety.(Report No.SE 048689).1987,Stillwater,OK: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87 729)

[2] 罗新兵,王凤葵,罗增儒.中学生数学焦虑的调查与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8,17(5).

[3] 熊建华.中学生数学焦虑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8,17(3).

[4] 罗玉华.小学生数学焦虑的成因与对策.数学教育学报,2008,17(3).

[5] 彭乃霞,廖爽,陈亚萍.贵州南部民族乡镇初中生数学焦虑成因调查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10,19(2).

[6] 李宪勇,万吉雷.中学生数学焦虑的原因与缓解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8).

[7] 胡传辉,肖慧.数学焦虑影响因素探析及教育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6).

[8] 刘儒德.论中小学生的数学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9] 黄毅英等.中国内地中学教师的数学观.课程·教材·教法,2002(1).

[10] 袁桂平.初中生数学焦虑的结构、发展特点及其与数学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5.

[11] 李晓东等.自我效能、价值、课堂环境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心理学报,1999,31(4).

[12] 王悦钢.初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保山师专学报,2005,24(2).

[13] Schoenfeld,A..Exploration of students’mathematics belief and behavior.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989,20(4),33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