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8 09:02: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防震设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仿真技术能够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带来诸多好处例如,在建筑装饰构造的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建造出各种装饰构件的模型,设置成一个个可以互动的教学小游戏,提供一定的文字说明等指引学生去完成其工作过程,这样既可以节约学生实际操作带来的教学成本,又打破了学校与施工场地之间的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重复进行的、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从而加速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再比如,在室内设计的空间组织和灯光设计等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容易运行、操作简单的设计软件,如建筑草图大师SketchUp,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去试验各种空间组织方式的变化对空间感觉带来的影响;通过各种跟真实生活中完全一致的灯光类型的选择和各项照明参数的控制,仿真出各种灯光组合的真实效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灯光设计的意义和设计要点。这种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的教学方法,无疑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趣味性更强,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还有在室内装饰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建造出各种常见室内空间的虚拟模型,如家居空间中的客厅、主卧,办公空间中的会议室、老板房,餐饮空间中的大堂、包间,酒店空间中的大堂、客房等,设计成一个个可以互动的系统小游戏,让学生可以进入内部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并允许他们更改或重新组合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比如,更换墙面或地面的材质,更换天花板造型或灯饰,更换家具和陈设品等。让设计变化的结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呈现出来,这对教师演示室内装饰的作用和意义很有帮助,对学生快速掌握室内装饰设计的要点和搭配技巧也很有帮助。这些小系统的应用,还对解释如何才能形成特定的室内设计风格或氛围,也起到了很好的现场演示作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启用和它将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企及的。综上所述,仿真技术不管是应用于环艺专业的设计工作上来说,还是应用于其教学工作上来说,都拥有传统设计方法和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优势。但是,仿真技术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非任何时候都是最适宜的教学手段,不可盲目推崇。
2仿真技术的局限性
2.1仿真技术能够制作高精度仿真图,但是它耗时长,结果固定,无法即时沟通
同样以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来讲,利用计算机仿真手段制作的效果图可以更加逼真细腻准确,但是它耗时很长,无法做到即时交流,能够反映的空间内容也很有限,角度固定,无法反映出全方位的内容和所有细节,也不能跟业主产生互动。但是手绘的表达方式却可以,对业主提出的问题,可以当场快速地表现出它的形状、结构和大概的比例关系和效果,达到即时沟通的目的。那我们就可以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挑选几个主要的空间进行计算机效果图的精细刻画,而其他没有涉及到的地方或者业主临时提出的一些疑问,则通过手绘的方式进行解释和沟通。
2.2仿真技术有时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投入,产生的效果却未必是最好的
例如,环艺专业中现场施工技术部分,学生只需要了解其过程和要点,能够判断其对错好坏,便于将来把关即可,并不需要亲自进行操作。那么,采用直接播放施工现场录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更加直观,对教学效果没有不利影响,而且在时间和经济成本上来说也是最有利的,那就没有必要非得去开发仿真系统帮助学生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手段时要考虑到时间和经济投入的大小,系统的延展性如何,以及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同样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等问题。总结得出仿真技术主要在哪些地方应用其优势才能最大化地显示出来,而其他方面并不一定合适。
3仿真技术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
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手段。我们应该以能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为根本出发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不应该处处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就仿真技术来说,每个专业都有众多的知识环节和技能环节,他们在专业中的重要性和需要学生掌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很重要,但主要是靠脑部思考来领悟和理解,不需要仿真技术;有些知识或者技能,需要学生了解但没必要掌握,如果有更好的教学手段达到目的,也没必要非要用仿真技术来实现。对于专业核心技能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操作,真正的现场实操难以实现,或者实操成本过高,或者实操过程危险性较高,应用仿真技术又确实可以逼真模拟其场景和操作过程与要领时,应用仿真技术才是最好的选择。例如,计算机仿真效果图可以让业主直观地看到设计结果,效果满意了再进行设计制图与施工,避免了时间、人力和资源上的浪费。但是,如若不然,就不应该勉强。
4在教育中应用仿真技术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和应该避免的误区
4.1教师是应用者,不是系统开发者,不要把每位教师都变成软件开发人员
我们使用一个工具的时候,只需要明白这个工具如何使用就可以了,没必要还得知道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仿真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
4.2要衡量教学投入和教学效果
之间的绩效关系,避免高投入而低效果没必要仿真的非要仿真,同样可以实现教学目的、比仿真技术更好的教学手段的非要用仿真技术,或难以仿真的地方也很牵强的要用仿真技术虚拟一下。
5结语
【关键词】砖柱厂房,地震震害,抗震设计
单层砖柱厂房具有选价低廉、构造简单、施工方便等优点,在中小型工业厂肩中得到广泛应用。砖柱厂房是以砖柱(墙)做为承重和抗侧力构件,由于材料的脆性性质,其抗震性能比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差;由于砖往厂房内部空旷、横墙问距大,地震时的抗倒塌能力不如砌体结构的民用建筑。因此根据砖柱厂房的震害特点,找出杭震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抗震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必要的。
1.地震震害及其特点:
·地震震害表明:6、7度区单层砖柱厂房破坏较轻,少数砖柱出现弯曲水平裂缝:8度区出现倒塌或局部倒塌,主体结构产生破坏;9度区厂房出现较为严重的破坏,倒塌率较大。
从震害特点看,砖柱是厂房的薄弱环节,外纵墙的砖柱在窗台高度或厂房底部产主水平裂缝,内纵墙的砖柱在底部产生水平裂缝,砖柱的破坏是厂肩倒塌的主要原因。山墙在地震时产生以水平裂缝为代表的平面外弯曲破坏,山墙外倾、檩条拔出,严重时山墙倒塌,端开间屋盖塌落。屋盖形式对厂房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重屋盖厂房的震害普遍重子轻屋盖厂房,楞摊瓦和稀铺望板的瓦木屋盖,其纵向水平刚度和空间作用较差,地震时屋盖易产生倾斜。
2.适用范围及结构布置
2.1单跨和等高多跨的单层砖柱厂房,当无吊车且跨度和柱顶标高均不大时,地震破坏较轻。不等高厂房由于高振型的影响,变截面柱的上柱震害严重又不易修复,容易造成屋架塌落。因此规定砖柱厂房的适用范围为单跨或等高多跨且无桥式吊车的中小型厂房,6-8度时厂房的跨度不大子15m且柱顶标高下大于6.6m,9度时跨度不大于12m且柱顶标高不大于4.5m。
2.2厂房的平立面应简单规则。平面宜为矩形,当平面为L、T形时,厂房阴角部位易产生震害,特别是平面刚度不对称,将产生应力集中。对于立面复杂的厂房,当屋面高低错落时,由于振动的不协调而发主碰撞,震害更为严重。
2.3当厂房体型复杂或有贴建的房屋(或构筑物)时,应设置防震缝将厂房与附属建筑分割成各自独立、体型简单的抗震单元,以避免地震时产主破坏。针对中小型厂房的特点,钢筋混凝上无檀屋盖的砖柱厂房应设置防震缝,而轻型屋盖的砖柱厂房可不设防震缝。防震缝处宜设置双柱或双墙,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地震时最大弹塑性变形计算确定。一般可采用50~70mm。
3.结构体系
3.1地震时厂房破坏程度与屋盖类型有关,一般来说重型屋盖厂房震害重,轻型屋盖厂房震害轻,在高烈度区影响更为明显。因此要求6-8度时宜采用轻型屋盖,9度时应采用轻型屋盖。人之地震震害调查表明:6、7度时的单跨和等高多跨砖柱厂房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8、9度时排架柱有一定的震害甚至倒塌。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8Jll一89)规定:6、7度时可采用十字形截面的无筋砖柱,8度1、2类场地应采用组合砖柱,8度3、4类场地及9度时边柱宣采用组合砖柱,中柱直采用钢筋混凝土柱。经过地震震害分析发现:非抗震设计的单层砖柱厂房经过8度地震也有相当数量的厂房基本完好,所倒塌的厂肩大部份在设计和施工上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无筋砖柱单层厂后,在8度区仍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可见对8度区的单层砖柱厂房都配筋的要求是偏严的,在抗震规范的修订稿中将8度1、2类场地“应”采用组合砖往改为“宜”采用组合砖柱,允许设计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对是否配筋有所选择。一般来说,当单层砖柱厂房符合砌体结构刚性方案条件,经抗震验算承载力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无筋砖柱。
3.3对于单层砖柱厂房的纵向仍然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单靠砖柱做为抗侧力构件是不够的,如果象钢筋混凝土柱厂房那样设置柱间支撑,会吸引相当大的地震剪力。使砖拄剪坏。为了增强厂房的纵向抗震承载力,在柱间砌筑与柱整体连接的纵向砖墙,以代替柱间支撑的作用,这是经济有效的方法。
3.4当厂房两端为非承重山墙时,山墙顶部与檩条或屋面板恨难连接,只能依靠屋架上弦与防风柱上端连接做为山墙顶部的支点,这不仅降低了房屋整体空间作用,对防止山墙的出平面破坏也不利,因此厂房两端均应设置承重山墙。
3.5厂房的纵横向内隔墙宣做成抗震墙,其目的充分利用培体的功能,避免主体结构的破坏。当内隔墙不能做成抗震墙时,最好采用轻质隔墙,以避免墙体对柱及柱与屋架连接节点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采用非轻质隔墙,则应考虑隔墙对柱及其与屋架节点产生的附加剪力。
3.6无窗架不应通至厂房单元的端开间,以免过份削弱屋盖的刚度。天窗架采用砖壁承重时,将产生严重的震害甚至倒塌,地震区应避免使用。
4抗震承载力计算
4.1横向抗震计算
单层砖往厂房横向抗震计算的计算简图,可按下列规定选取:(1)当厂房柱为无筋砖柱或边柱为组合砖柱、中柱为钢筋混凝土柱时,可采用下端为固接、上端为铰接的徘架结构模型;(2)当厂肩边柱为无筋砖柱、中柱为钢筋混凝士柱,在确定厂房自振周期时,砖柱下端按固接考虑,在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砖柱下端按铰接考虑。这主要是考宅到在地震作用下,随着变形的不断增加,无筋砖柱下端开裂并退出工作,囚而全部横向地震作用由中部的钢筋混凝土柱承担。轻型屋盖单层砖柱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可以忽略空间工作影响·采用平面排架进、厅计算。对于钢筋混凝上屋盖和密铺望板的瓦木屋盖厂肩,其空间作用不能忽略,应按空间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为了简化,对于一定条件下的厂房可以按平面排架进行计算,考虑到其空间工作影响,对计算的地震作用效应要进行调整。
4.2纵向抗震计算
对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等高多跨砖柱厂房,当考虑屋盖为刚性时,纵向地震作用在各柱列之间的分配与柱列的侧移刚度成正比:当考虑屋盖的弹性进行空间分析时,侧移刚度较大柱列分配的地震作用比按刚性屋盖分配的地震作用小,而侧移刚度较小柱列分配的地震作用比按刚性屋盖分配的地震作用大。设计中为了利用刚性屋盖假定时纵向地震作用分配形式简单的优点,可以针对不同屋盖形式对柱列的侧移刚度乘以修正系数,做为纵向地震分配时的柱列刚度,并对所计算的厂房自振周期进行修正,以考虑屋盖的弹性影响。
对于纵墙对称布置的单跨厂房,在厂房纵向沿跨中切开,取一个柱列单独进行纵向计算与对厂房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是相同的。对于轻型屋盖的多跨厂房虽然屋盖仍具有一定的水平刚度,考虑到屋盖与砖墙的弹性极限变形值相差较大,为了计算简便,仍可假定各纵向往列在地震时独立振动,按柱列法进行计算。
5抗震构造措施
5.1单层砖柱厂房采用钢筋混凝上屋盖时的抗震构造措施可参照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有关规定。采用瓦木屋盖时,设有满铺望板的抗震能力比无望板强得多,望板能起到阻止屋架倾斜的作用。地震震害表明,未设上弦及下弦水平支撑的楞摊瓦屋盖,屋架产主倾斜甚至倒塌的震害较多,因此要有足够的屋盖支撑系统,保证屋盖沿纵向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以满足抗震的要求。
5.2圈梁对增强厂房的整体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预制圈梁抗震性能差,地震时在连接外容易拉断,因此要求圈梁应现浇且在厂房柱顶标高处沿房屋外墙及承重内墙闭合。对于8、分度区还应沿墙高每隔3-4m增设一道圈梁,可提高砖墙的抗震性能,并能够限制地震时墙体裂缝的开展,减轻墙体破坏。当地基为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地震易出现裂缝,如果裂缝穿过厂房将使房屋撕裂,基础顶面应设置基础圈梁,以减轻地震灾害。当圈梁兼做门窗过梁或抵抗不均匀沉降影响时,圈梁的截面和配筋除满足抗震构造要求外,还应根据实际受力计算确定。
采用钢筋混凝土无檩屋盖的砖柱厂房,地震时在屋盖处圈梁下一至四皮砖的砖墙上易出现水平裂缝,因此8、9度时,在墙顶沿墙长每隔1m左右埋设1根8竖向钢筋,并插入顶部圈梁内,以避免上述震害的产生。
5.3地震中屋架与砖柱连接不牢,柱头产主破坏甚至屋盖坍落的震例是较多的。为了加强屋架与砖柱的连接,柱顶垫块应与墙顶圈梁整体浇注,屋架与垫块的预埋件采用螺栓连接或焊接。当垫块厚度或配筋过小时。预埋件的锚固不能满足要求,垫块厚度丁应小于240mm,井配置两层直径不小于8间距不大于100mm的钢筋网。烈度较高时,屋盖承受的地震作用较大,与垫块整体浇注的圈粱受到较大的扭矩,垫块两侧各500mm范围内圈梁的箍筋应加密,其间距不应大子100mm。
5.4山墙是砖柱厂房抗震的薄弱部位,地震时产生外倾、局部倒塌甚至全部倒塌,震害的主要原因是山墙顶部与屋盖系统拉结不牢。为了使屋盖与山墙可靠连接,应在山培顶部设置钢筋混凝上卧梁,通过卧梁内的预埋件与屋盖构件锚拉。
由于山墙比较高大,在横向地震作用下,墙体内的平面弯曲应力使墙体产主水平裂缝,墙体内的剪力使墙体产生交叉裂缝;在纵向地震作用下,墙体产生平面外倾倒。在山墙壁柱中配筋,可以防止或减轻上述震害的产生,壁柱的截面和配筋不应小于排架柱,并应通到墙顶与卧梁、屋面构件连接。
为了防止山墙和横墙的剪切破坏,对其开侗应有所限制,开洞的水平截面面积不应超过总截面面积的50%。8、9度时在山墙和横墙两端应设置构造柱,9度时在高大洞口两侧应设置构造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问题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1-0039-02
我国先后经历过比较严重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十分严重。要想解决和减少地震所带来的伤害就需要对各种建筑设施进行防震设计和施工建设,从而间接减少带来的地震危害。
1抗震设防标准
1.1国外抗震设防标准
不同国家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地震危害程度、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在设防标准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主要介绍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在抗震方面设立的抗震设计标准,希望为我国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1)美国抗震规范。美国抗震规范由于当时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抗震规定也具有多种模板,主要包括抗震技术指南、地方规范、专业结构规范以及国家规范等几种类别。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规定“保证结构在合理超越概率和地震的作用下绝对安全并且不存在损伤”,并且规定了设防目标以及两级抗震设防水准。
(2)日本建筑法则。日本建筑法则对抗震设防设立了两个等级,第一个标准是在中等强度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要保证不遭受任何程度的破坏,确保建筑、生命、财产的安全;第二个标准是指在强震作用下,建筑物不会发生倒塌或者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事故。
(3)欧盟规范。欧盟制定了两级防震设防要求:不倒塌和限制破坏要求。地震作用期限为50年,保证建筑在50年的多次地震作用下,结构不会存在局部破坏或倒塌。
1.2我国抗震设防标准
我国抗震设防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只是指出在震级8级以下不用设防,9级及以上的话可以采取降低建筑高度和改善建筑平面来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80年代以后提出了富有时代特色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但是设防标准仍旧存在很多的缺点和问题,主要包括:
(1)设防标准设置过于死板,仅仅通过地震危险性进行等级划分,并没有实际考察设防标准对震区建筑物震害、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具体影响,不能够保证未来发生地震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对于发生的大震还是小震,全国上下都借助统一标准进行区分,没有考虑不同城市经济、社会、建筑水平、人口密集程度等方面的所存在的差异性,容易导致抗震救灾物质的浪费,而对于一些人口密集的震区还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3)当前的设防标准考虑的问题都过于片面,只是考虑建筑结构在地震时不要出现损坏或者是倒塌,并且确保人身安全,但是没有考虑要保证整座城市能够在震后继续稳定的运行。
1.3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
工程设防的传统思想其实就是利用最低的造价建设满足实用和安全性能的工程,通过不断的探索,人们转变了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定义,引入了针对建筑结构安全性的概念。将建筑结构强度R0外部荷载力的变化产生的效应进行比值计算得出R值,如果结构的比值大于1则表明结构安全局,如果小于1则表示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原则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E=收益-可能存在-定的损失=最大
其中的收益指的是建筑结构在建设完成之后所获取的全部直接以及间接的精神成果;生产投资则可能是利用货币衡量,再加上建筑结构破坏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通过人数伤亡数据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动作的影响,很难由其公式得出。费用一般是一种概念性总称,它主要包括有装修费、施工费用以及材料费等,可以发现在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时,工程造价和修复费用本身就是看似毫无关联的,所以要想对在减少工程造价的同时又不会引起维修费用的提升,可以通过优化初始造价和修复费用之间的配比,找出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2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问题
区地震发生的特点对工程结构进行防震设防处理十分必要。
(1)抗震设防的原则。设防原则有以下几大类别:杜绝和减少人员的伤亡;尽量减少财产的损失;采取相关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容许工程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出现小程度的损坏;工程设施在地震发生时确保安全性,并且保证不会向外界排放有毒物质和不会导致发生严重程度的次生灾害。
(2)抗震设防的目标。工程结构在抗震设防时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国也在1989年的相关设防规范文件中采用了这种思想。不过在设防目标上仍旧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大、小震的不倒还是不坏缺乏明确定义,其次只是单纯考虑设防目标并没有考虑工程结构的经济指标,最后没有根据地区的不同,规定设防目标。
(3)抗震设防的环境。一般来讲设防环境并不是一种主观量,它是取决于人们对地震危险性的评估结果和地震的评估方法,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客观评估。设防环境是确定设防标准以及设防目标的重要依据,它的准确性评估对于工程结构设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抗震设防的参数借鉴。在进行工程设防时,需要借助一定的物理参数进行,国内外使用最多的参数有地震动参数以及烈度参数两种。不过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使用地震动参数,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烈度参数所暴露出的弊端也越来越多,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设防需要。
(5)抗震设防的等级。同一类建筑在同一个地区由于受到当地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再加上震后的影响程度,在考虑设防等级的时候就会存在很大差异。重要性的工程结构一般需要较高的设防等级,相对来讲一些普通的工程结构就不需要设立很高的设防等级。
关键词:云计算,轻量型终端
1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应用层出不穷。免费论文。自从以Google、微软等跨国公司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出来之后,远程存储和计算重新获得了重视。轻量型终端受到追捧。用户厌倦了自己安装维护一大堆的软件,转而主要的依靠浏览器进行大部分日常计算机操作。华硕推出EeePC上网本,可谓恰逢其时。据统计,EeePC上网本在一个月之中便能卖出35万台,2008年前三个月更是卖出了超过一百万台。本文就EeePC上网本的成功原因提出一点思考。
2云计算的技术优势云计算其实是一个平台概念,是在以前的分布式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网络速度的进步,带宽价格的下降,云计算成为了未来IT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云计算的最大功用在于其可以实现服务、软件、IT基础架构、存储、硬件等IT相关资源在互联网上的自动搜集、承载和分配。传统的网络和其他IT基础设施越来越难以应对以下的挑战,包括海量数据应用的增加、数据中心逐渐复杂、能源成本增加、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信息分享增多等。
云计算具有显著的规模效益,可以以低廉的成本解决企业的存储和运算问题。以至于现在google推出的个人邮箱都免费赠送多大5G的存储空间,而且此部分存储空间还在增加中。这彻底打击了收费电子邮件服务的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将更多的IT基础设施外包出去,云计算逐步受到青睐。IDC对企业主管、CIO和其他业务领导的调查表明,到2012年全球企业在IT云服务上的开支将达到420亿美元。
3云计算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云计算因为强调规模效应,需要大规模投资和众多企业参与,随着云计算的推广,云计算势必将影响整个终端软、硬件行业,并加强终端设备间的融合,改变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由于许多终端的功能将被放置在云中,市场开始青睐“瘦”终端,功能减少,以上网为主。更复杂的计算和更多的存储空间依赖于网络提供的资源,也就是云计算通过的资源。而终端主要的通过浏览器操作这些运算和存储。同时由于各种终端能够共享资源,各种终端设备间的融合也因此加快。
而现在的商业模式明显的不符合云计算的大规模推广的趋势。现今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计算机超过80%的市场份额。免费论文。而微软每隔数年即升级Windows操作系统,新的系统常常是变得更为臃肿庞大,而不是更简约。更臃肿的系统需要更高级配置的硬件。因此,用户又开始不得不升级其电脑硬件,淘汰落后的电脑。因此,IT市场上的支出很大一部分用来每隔一段时间升级操作系统和硬件。这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而云计算则仅需要用户的终端具备基本的上网功能即可,用户无需为操作系统和硬件支付昂贵的开销,也无需为存储的安全性和备份等费心,甚至用户花在熟悉新的操作系统和硬件方面的学习时间也大为减少。绝大部分的存储和运算功能交给了云计算的服务器,其维护由专业的IT公司负责。从总体上开,此种商业模式会显著的节约社会资源。但同时,无疑会影响到现在的商业模式的既得利益的公司,如微软和Intel等。
4EeePC的成功原因分析EeePC上网本是台湾华硕公司推出的一种基本型的笔记本。其市场定位为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轻松学会上网。在设计上,EeePC采取超轻量化设计,采用7吋彩色液晶屏幕,比书本还小巧,重量不到一公斤。在性能上,虽难称优异,但能很好的满足其定位,简单轻松随处上网的需求。免费论文。比如采用了先进的防震固态硬盘(SSD),因此能够让产品安静且低耗电,并耐摔防震,最适合随身上路。此外EeePC也支持完整的无线网络功能,走到哪都可轻松上网。不仅如此,其开机速度也不会太慢,不到30秒就能完成所有开机程序(Linux核心操作系统)。使用DDR2 512MB内存、4GB SSD硬盘、内建相机、5200 mAh电池。相信如上的硬件配置,很称得上EeePC的上网本的定位。在大陆地区的售价大致与高端智能手机相仿,上市时2007年11月的价格为2999元。
EeePC在2007年上市约一年之后,在2008年度即取得了销售将近500万台的佳绩,其背后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其一是市场定位准确,满足了大众对廉价上网的需求,其便携性也是相当的出众。其二,更为重要的是,EeePC顺应了云计算的发展大趋势。用户以一台智能手机的价格,获得一个可以上网的笔记本。借助云计算提供的存储和运算服务,可以完成日常80%以上的电脑操作任务。而价格方面,则节省超过70%。
因此,在EeePC上市不久之后就成为其他IT厂家竞相模仿的对象,并为美国哈佛大学列为管理研究的案例。相信云计算会促进更多的“瘦”终端的出现,促进行业内商业模式的转变,将过去依赖于提升硬件配置和操作系统的思路转变过来,转而去购买服务器端提供的存储和运算服务。这个趋势,值得所有的IT厂家引起注意,并在商业战略上提出应对措施。
5参考文献
[1] 张岩.3PAR:“云计算”的开路者[J]. 微型机与应用,2008,(06)
[2] 霍泰稳.“缤纷”的云计算[J]. 程序员,2008,(11)
[3] 张渝江,岳伟.云计算叩开学校大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布置,概念设计
前言
高层建筑结构要抵抗竖向和水平荷载,在地震区,还要抵抗地震作用。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还要求有足够的刚度,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延性。这样才可以在满足使用条件下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论文格式。
1 高层建筑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1)结构平面布置必须考虑有利于抵抗水平和竖向荷载,受力明确,传力直接,力争均匀对称,减少扭转的影响。在地震作用下,建筑平面要力求简单规则,风力作用下则可适当放宽。
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平面形状宜简单、对称、规则,以减少震害。除平面形状外,各部分尺寸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平面的长度比不宜过大,L/B一般宜小于6,以避免两端相距太远,震动不同步,由于复杂的振动形态而使结构受到损害。长矩形平面的尺寸目前一般在70-80M以内。
为了保证楼板在平面内有很大的刚度,也为了防止或减轻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振动不同步,建筑平面的外伸段长度C应尽可能小。平面凹人后,楼板的宽度应予保证,Z形平面的重叠部分应有足够长度。另外,由于在凹角附近,楼板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要加强楼板的配筋。在设汁中,L/R的数值7度设防时最好不超过4;8度设防时最好不超过3,C/D的数值最好不超过1.0.
(2)为了防止楼板削弱后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楼电梯间不宜设在平面凹角部位和端部角区,但建筑布置上,从功能考虑,往往在上述部位设楼电梯间。如果确实非设不可 ,则应采用剪力墙筒体予以加强。
(3)在高层建筑周边设置低层裙房时,裙房可以单边、两边和三边围合设置,甚至高层主楼置于裙房内.当裙房面积较小,与主楼相比其刚度也不大时,上、下层刚度中心不一致而产生的扭转影响较小,可以采用偏置形式;当裙房面积较大,裙房边长与主楼边长之比大于1.5时,宜采用内置式。
(4) 高层建筑物设置了伸缩缝、沉降缝或防震缝后,独立的结构单元就是由这些缝划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各独立的结构单元平面形状和刚度对称,有利于减少地震时由于扭转产生的震害。平面不规则、刚度偏心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因此,在设计中宜尽量减小刚度的偏心。如果建筑物平面不规则、刚度明显偏心,则应在设计时用较精确的内力分析方法考虑偏心的影响,并在配筋构造上对边、角部位予以加强。
(5)平面过于狭长的建筑物在地震时由于两端地震波输人有位相差而容易产生不规则振动,产生较大的震害,平面有较长的外伸时。外伸段容易产生局部振动而引发凹角处破坏。需要抗震设防的A级高度钢筋混凝上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否则应考虑扭转不利影响;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L不宜过大,凹角处宜采取加强措施。
(6)抗震设计的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应简单、规则,减少偏心。
(7)角部重叠和细腰形的平面图形,在中央部位形成狭窄部分,在地震中容易产生震害,尤其在凹角部位,因为应力集中容易使楼板开裂、破坏。这些部位应采用加大楼板厚度,增加板内配筋设置集中配筋的边梁,配置45°斜向钢筋等方法予以加强。
当楼板平面过于狭长、有较大的凹人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过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变形产生的不利影响。楼面凹人和开洞尺寸不宜大于楼面宽度的一半,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 ;在扣除凹人和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
(8)抗震设计时,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而又无法调整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使之成为较规则的结构时,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论文格式。
2 高层建筑结构竖向布置的合理性
(1)历次地震震害表明: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外形外挑内收等,都会产生变形在某些楼层的过分集中,出现严重震害甚至倒塌。所以设计中应力求自下而上刚度逐渐、均匀减小,体型均匀不突变。1995年阪神地震中,大阪和神户市不少建筑产生中部楼层严重破坏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结构刚度在中部楼层产生突变。有些是柱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在中部楼层突然减小。。有些是由于使用要求而剪力墙在中部楼层突然取消,这些都引发了楼层刚度的突变而产生严重震害。
(2)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不宜不连续楼层的侧向刚度可取地震作用下该楼层剪力和该楼层层间位移的比值。
(3)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的5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的75%。。(楼层层间杭侧力结构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4)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B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0.75倍.。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下部楼层的水平尺寸B不宜小于上部楼层水平尺寸B1的0.9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大于4M.
(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计算分析和试验研究表明,当结构上部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收进时,收进的部位越高、收进后的平面尺寸越小,结构的高振型反应越明显,因此对收进后的平面尺寸加以限制。。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结构的扭转效应和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明显,对抗震不利,因此对其外挑尺寸加以限制,设计上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影响。
(6)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外形外挑或内收等,都会产生某些楼层的变形过分集中,出现严重展害甚至倒塌。所以设计中应力求使结构刚度自下而上逐渐均匀减小,体形均匀、不突变。论文格式。
(7)顶层取消部分墙、柱而形成空旷房间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和承载力可能比其下部楼层相差较多,是不利于抗震的结构,应进行详细的计算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如采用弹性时程分析进行补充计算、柱子箍筋应全长加密配置、大跨度屋面构件要考虑:
1)减小土的重量,降低地基的附加压力;
2)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
3)减少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3、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也使得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拓宽。
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R,以至混凝土的等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过最大配筋率,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以抗震设计为例,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砼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算配筋。但是大家知道,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配的钢筋,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其实,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S呢?目前在抗震设计中,隔震消能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隔震消能的一般作法是在基础与主体之间设柔性隔震层;加设消能支撑(类似于阻尼器的装置);有的在建筑物顶部装一个“反摆”,地震时它的位移方向与建筑物顶部的位移相反,从对建筑物的振动加大阻尼作用,降低加速度,减少建筑物的位移,来降低地震作用效应。合理设计可降低地震作用效应达60%,并提高屋内物品的安全性。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正广泛地深入展开。在日本,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良好的经济、适用效果。而我国由于经济、技术和人们认识的限制,在工程界还未被广泛地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其中,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这则需要工程界和教育界进行共同的努力。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姚治平先生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土建工程中的结构控制概念,并在论文“土木工程结构减震概念”以及以后的论文中都相应的指出了:应用结构的控制系统是一个解决土木工程这种安全性问题的可替代的方法,这为结构理论在土木工程中防震问题中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土木工程的结构控制的方式、实验以及工程的应用方面都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工程结构控制概念可以解释为:通过对工程结构施加相应的控制体系,通过控制体系和结构来共同承担受震的作用,以此来调节和降低工程结构中的振动效应。
二、隔震控制技术
(一)隔震控制技术原理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当中,隔震控制技术就是对由地震所产生的振动对建筑的整体结构的隔离作用。工程中的防震体系基本都设置在工程结构的最底部和基础工程顶面之间,使得上部的结构和基础相分离。通过隔震体系来隔离地震波所产生的向上冲击力,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是的工程整体的加速度变下,通过隔震系统来分担地震所产生的能量,以此来达到减震的作用。通过地震的反应图谱可以看出,随着周期的变大,加速度的反应谱慢慢的减小,通常在底层建筑的刚度很大,所以说周期变短,在发声振动的时候,输入其中的加速度很大,要是采用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和延长工程结构的基本自震周期,让其还礼场地中的卓越周期,让工程结构的基频处在地震产生高能量的频段以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物输入的加速度。通过地震的反应谱可以看出,当周期变大的时候,反应的位移将会增加。
(二)对橡胶支座的运用
当前用在建筑防震中的橡胶支座是由橡胶片与薄片增强钢板,通过粘合和硫化加工而成的,通过现代化橡胶的化工技术的加工制造。它在水平方向上的刚度比较低,而在垂直方向上的刚度很高。这种规格的橡胶支座最早是在桥梁施工中被应用。建筑和桥梁施工所应用的橡胶支座在结构上基本是相同的,都有相同的结构动力学的标准和要求,也同样的具有耐久性、稳定性以及包含防火在内的耐受性等,在地震产生的能量冲击下,橡胶支座会隔离建筑体在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而在垂直方向上基本保持不动。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隔离因为地铁或者是公交所产生的高频率的振动,同时还可以防止工程结构不会受到地震或者是其他原因产生振动的影响。
(三)铅芯橡胶支座运用
土木工程中铅芯橡胶支座主要应用在叠层上,橡胶支座中间的圆形孔当中加入铅之后制成的,这是对橡胶支座技术中的一大改进。因为铅具有较低的屈服点以及很高的可塑性能力,可以使铅芯橡胶支座中的阻尼比达到25%~35%之间。铅芯它具有提升支座吸收能量的能力,保证支座具备湿度的阻尼,同时还具有增加支座的原有刚度。控制风反应能力以及抵抗微震的作用。
三、耗能减震技术
(一)耗能减震技术原理
土木工程中的结构耗能减震技术主要是在结构中的某部位安装耗能设施,经过耗能设施产生的摩擦,产生弯曲的弹性滞回的形变耗能或者是吸收地震中输入结构的能量,以此来降低主体结构当中的地震反应,有效的预防了结构产生的损坏或者是倒塌,以此来达到减震和控震的目的。而在装有耗能装置的底部结构我们称之为耗能减震结构。工程中的耗能减震结构都具备明确的减震机理、减震的效果较为明显。安全性能较高、经济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以及试用的范围较为广泛等特点。
(二)常用的摩擦设施
摩擦耗能器是依据摩擦做工所产生的能量的原理而制成的,当前应有很多种的不同的构种类的摩擦耗能器,例如Pall型的摩擦耗能器、限位摩擦耗能器以及摩擦筒制震器,摩擦滑动对应的摩擦节点在剪切铰耗能器等多种耗能器,摩擦阻尼的种类非常多,但是都具有较强的滞回的特性,滞回环为矩形,耗能的能力较强,工作的性质相对稳定。
(三)钢弹可塑性耗能器
运用软钢具备优良的屈服性能,运用其进入弹性的可塑范围之内的优良滞回特性,当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来很多种的耗能装置,比如加劲阻尼设施、锥形的钢耗制震器、圆形或者是方框形的钢耗制震器、双环耗能节能器,加劲圆环状耗能器以及低屈服点的钢耗制震器等等,这种耗能器具备优良的滞回性能以及稳定性能,耗能的能力较大,长期稳定可靠而且不会受到环境和温度的影响。
(四)粘弹性阻尼器
所谓的粘弹性阻尼器就是通过粘弹性以及约束性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它是一种主要和速度相关联的减震装置。比较常见的粘弹性阻尼器主要是由两个T型的约束钢板,通过一块矩形的钢板夹在其中而成,T型的约束性钢板和中间的钢板产生了相对性的运动,使得弹性的材料产生一种往返型剪切滞回形变来提升结构中的阻尼,消耗输入其中的振动能量,以此来减小结构当中的振动反应。当前。消能减震技术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不但适用在新建的结构中,同时又可以用已经存在的建筑抗震的加固和维修当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渐开始采取消能减震的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国家有二十多个,比较早的在土木工程中运用消能减震技术的国家有新西兰、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十年以来,各个国家对土木工程中的结构减震的控制和实验研究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并且在隔震支座的功能和改进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并研制出了较多的隔震系统中的新型材料和部件,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结构减震控制是可以有效的起到隔震的作用。
四、结语
【论文摘要】:机电产品的安全稳定性设计,包括设计的目的、元器件的选择、三防设计、抗震设计、电磁兼容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和使用与定期维护等。其目的在于提高机电产品的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产品在国防、工业、农业、商业、科研和民用等方面的应用种类越来越多,而且都离不开电源技术和其它技术的应用。如果在其应用中忽略了安全稳定性管理,机电产品的质量也不会得到保证。
1.安全稳定性设计的概念
安全稳定性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所以,安全稳定性是产品质量的时间指标,是产品性能能否在实际使用中得到充分发挥的关键之一。安全稳定性设计必须与机电产品的功能设计同步进行,设计人员必须明确可靠性设计的目的并掌握可靠性设计的方法。
2.元器件的选择对机电产品安全稳定性的影响
元器件的选择是机电产品可靠性的基础之一,很多机电产品的失效是由于元器件的性能和质量问题造成的。元器件的选用原则元器件的选用要遵循下述原则:
(1)根据产品要实现的功能要求和环境条件,选用相应种类、型号规格质量等级的元器件;
(2)根据元器件使用时的应力情况,确定元器件的极限值,按降额设计技术选用元器件;
(3)根据产品要求的可靠性等级,选用与其适应的并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合格单位生产的元器件;
(4)尽量选用标准的、系列化的元器件,重要的关键件应选用军用级以上元器件;
(5)对非标准的元器件要进行严格的验证,使用时要经过批准;
(6)根据国家或本单位的元器件优选手册选用。
3.三防设计
任何机电产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工作的,而潮湿、盐雾和霉菌会降低材料的绝缘强度,引起漏电,从而导致故障。因此,必须采取防止或减少环境条件对机电产品安全稳定性影响的各种方法,以保证机电产品工作中的性能。
3.1防潮设计的原则
(1)采用吸湿性小的元器件和材料;
(2)采用喷涂、浸渍、灌封、憎水等处理;
(3)局部采用密封结构;
(4)改善整机使用环境,如采用空调、安装加热去湿装置。
3.2防霉设计防霉设计的原则
(1)采用抗霉材料,例如无机矿物质材料;
(2)采用防霉剂进行处理;
(3)控制环境条件来抑制霉菌生长,例如采用防潮、通风、降温等措施。
3.3防盐雾设计防盐雾设计的原则
(1)采用防潮和防腐能力强的材料;
(2)采用密封结构;
(3)岸上设备应当远离海岸。
4.抗震设计
任何机电产品都要经过从厂家到用户的装运过程,特别是在振动场合下应用的机电产品,必须采取防止或减少振动环境条件对机电产品可靠性影响的各种方法,以保证机电产品工作中的性能。为此应当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印制板上各元器件引脚线长应当尽量短,以增加抗振动能力;
(2)印制板应当竖放并进行加固;
(3)较重的器件应当进行加固;
(4)悬空的引线不宜拉的过紧,以防振动时断裂;
(5)运输机电产品时,应当加强防震措施;
(6)振动场合应用的机电产品,应当采用防震措施。
5.电磁兼容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是指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电磁干扰是对电子设备工作性能有害的电磁变化现象。电磁干扰不仅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电子设备中的某些元器件损害。因此,对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技术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既要注意电子设备不受周围电磁干扰而能正常工作,又要注意电子设备本身不对周围其他设备产生电磁骚扰,影响其他设备正常运行。电磁兼容性控制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落实电磁兼容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实施计划;
(2)电磁兼容性的预测和分析;
(3)制定项目的电磁兼容性标准;
(4)进行项目的频谱管理;
(5)制定电源、结构、工艺、布局等电磁兼容性的要求;
(6)拟制电磁兼容性试验大纲。
6.机电产品使用与定期维护
正确使用与定期维护也是提高机电产品可靠性的重要内容。使用机电产品时,首先应当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其次应当严格遵循它的使用程序,最后应当对其进行定期维护,这样才能提高机电产品的可靠性。
6.1移动机电产品的电源是油机和蓄电池,它们的性能好坏是整个机电产品稳定工作的前提。为此,应当对油机和蓄电池正确使用与定期维护。
6.2电器是供电系统中的重要元器件。电器触头的烧蚀和绝缘性能的下降,往往导致重大事故。为此,应当对电器进行定期维护。
6.3活动连接件在振动场合下使用的机电产品,其活动连接件易松动,特别是导电的活动连接件松动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为此,应当对活动连接件进行定期维护。
6.4供电线缆是电能传递的路径,电能的主要参数是电流和电压。电流在供电线缆中流动时会发热,发热将导致供电线缆绝缘强度降低,严重的会引起供电线缆火灾。电压对供电线缆的绝缘形成应力,应用中的供电线缆绝缘性能在不断下降,一旦电压的应力超过绝缘的承受能力,会造成绝缘击穿而发生故障。应对位于金属走线槽口处的线缆应当增加保护套,以防长期磨损而可能发生对地短路的故障。
7.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产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其使用条件也越来越苛刻,对机电产品的安全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明确规范和细化机电产品安全稳定性设计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机电产品的质量,增加机电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委会,机械设计师手册,机械工业出版,2003.6
[2]丁彬,新编机械设计知识百科,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研究成果
实用:建立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保证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操作界面友好,系统使用与维护等比较方便。先进:系统平台构建运用成熟主流技术,兼顾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方便连接其他系统,力求建成可扩展、开放式。经济: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实用性、可靠性、先进性为前提,系统效益以技术建设与应用机制的协调发展来保证。安全:系统安全性和保密性除应考虑各种外界干扰外,各个环节还应提供安全、可靠的措施。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的结果和未来扩展的需要,基于网络的《水利科技》数字化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核心为服务层,数据层作为支撑,系统展示平台采用直观网页,应用服务层总体框架由WEB服务、通信中间件、业务处理中间件、数据处理中间件构成。服务层接受客户端的业务请求,并且根据请求访问数据服务层,做出处理,将处理结果集返回客户端。应用服务层从物理上和逻辑上可以独立,客户端不直接访问数据服务层,而是访问服务层,发出的不是数据请求而是业务(事务)请求。信息查询结果显示和用户交互通过浏览器实现。系统技术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在线编辑系统包括投稿系统、审稿系统、管理系统、审稿专家库等。论文一经投稿系统投稿成功,投、审稿系统及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稿件底单,同步详细记录稿件的处理过程。系统通过短信平台与作者及审稿专家及时联系。(1)投稿系统。自行设计的《水利科技》数字化系统作为福建省水利学会网站的组成部分。作者通过登陆福建省水利学会网站(),点击《水利科技》栏目,在《水利科技》在线投稿系统进行在线投稿操作,按要求填写第一作者基本信息,上传稿件。投稿成功后,系统自动生成稿件查询系统登陆凭证(由第一作者姓名和流水号组成),作者可根据该凭证登陆《水利科技》稿件查询系统查询稿件具体处理进程。收到的稿件进入审稿系统。(2)审稿系统。根据科技期刊特点及《水利科技》实际情况,审稿系统主要分成四个部分:①编辑部初审。判定稿件是否属征稿范围;中国知网检索稿件复制比,进行学术不端判定;《水利科技》过刊检索,进行创新性判定。初审通过后,稿件进行初步编辑,去掉与作者相关的信息,进入专家外审。②专家外审。水利指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防治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各项事业和活动,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涉及专业多,技术性强,有些稿件甚至跨专业。为保证专业技术水平,编辑部初审通过的稿件均需送专家外审,即请相应专业的资深专家进行技术把关,给出专业意见。外审稿件分配时,为获得客观评价,呈送外审专家审稿的稿件一律去掉涉及作者信息的相关材料,如作者姓名、单位及简介等。外审稿件发出同时,通过系统短信告知该审稿专家登陆审稿系统的登陆密码。当外审专家超过设定的时间未反馈审稿意见时,可通过短信系统发出催审信息,提请专家登陆审稿系统审稿。编辑部根据外审专家反馈的审稿意见,结合具体情况,对稿件进行处理,需修改稿件和退稿稿件均给出具体意见,通过短信通知作者登陆查询系统查看。③会审。《水利科技》拥有技术委员会,委员们对通过以上二次审稿的论文进行再次审定,并提出论文的先进性、正确性及其价值的具体意见。④定稿。会审意见反馈回来后,技术委员会委员会议根据编辑部汇集的组稿资料,讨论决定《水利科技》的最终录用稿件。(3)管理系统。系统设置了新稿件、退稿、退修、退修完成、编辑部初审通过、专家外审通过、会审通过、会议审定通过、年度稿件、全年底单等模块,以便处理不同阶段的稿件。点击相应模块,可以查看具体处理情况稿件数量。同时支持底单,稿件查找及统计管理。(4)审稿专家库。审稿专家库记录了每位外审专家的电话、邮箱及QQ等联系方式,按专业进行分组,赋于不同的审稿权限,以方便审稿时选择及通知专家。外审专家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及密码直接登陆审稿系统,审稿完毕,直接填写审稿意见,网上提交即可。(1)录入内容。受当前网站容量限制,并考虑期刊论文的时效性问题,基于网络的《水利科技》数字化系统期刊数据库录入2009年以来《水利科技》上正式发表的文章。《水利科技》1978年至2008年的期刊数据库建在本地电脑中,同样可以进行相应检索。(2)检索方法。《水利科技》期刊数据库可按文章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期数等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按标题、作者、期数附件排列显示,点击查看附件可以看到全文。
系统安全设计
数字化期刊管理所有活动都在网上进行,安全是保证其正常应用的首要问题。系统安全级别越高,代价越大,因此不是说系统安全措施越多越好,安全级别越高越好。针对本系统实际情况,安全级别采用C2,对用户或外审专家登录系统采用分级授权,管理员授予每个用户访问指定模块的权限,能够满足需要。本系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物理安全问题、由于病毒侵入、黑客攻击及管理不健全造成的安全漏洞、甚至系统瘫痪等。采用如下措施保证系统安全。(1)物理安全。服务器所在机房内的温度、湿度、防震、防磁必须符合机房环境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机房防火、防盗措施必须相当严整,尽可能杜绝意外的灾害性事故对系统可能造成的损失。操作人员离开主机系统前必须锁定系统,尤其不得保留超级用户状态离开。(2)病毒防范。操作系统上的病毒实际上是通过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进行攻击的,防范原则上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升级来完成。本系统采用服务器上安装防火墙、台式机上使用各类防病毒软件应对。(3)系统管理。系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权限控制。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权限,并对用户进行分组分类,按组指定不同模块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系统除设计提供用户名、密码、验证码登录方式,防止暴力密码猜测等黑客行为,保障用户登录的安全性外,还设计提供单点登录模式,使单个用户在同一时刻只限制在一个地方登录网站,保障网站访问的安全性。系统设置一个最高级别的管理员角色,除拥有其他角色的权利外,还拥有开设用户、为用户分配、修改、删除、定义角色的权利。系统允许一个用户拥有多个角色。②日志和安全审计。所有用户访问记录将记载在服务器数据库中,供系统管理员备查。安全审计主要记录用户操作行为的过程,用来识别和防止网络攻击行为,警告用户的越权访问。③数据备份。鉴于本系统涉及大量的数据和文件档案,数据备份采取“统一备份”的机制,做到及时、安全的数据备份,同时可以减轻数据备份的工作量。5结语基于网络的《水利科技》数字化系统的应用使《水利科技》能适应科技期刊发展形势的要求,促进水利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普及的速度,更好地为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服务,充分体现“服务、交流、推广、宣传”的办刊宗旨。
本文作者:陈泽曦张雪容工作单位:福建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