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5 08:57: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软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研究机构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支撑一流科技创新的院所文献情报系统,不仅要面对未来不断创新的数字科研、e-learning环境和学科领域的交叉与飞速发展,满足科研用户对e-science学术信息利用环境不断提高的需求,而且要有快速收集有效的文献数据信息,利用文献情报分析工具,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知识内涵和情报的能力,以满足战略决策者对研究机构的科研产出和发展态势情报的需求。
信息可视化(informaiton visualization,InfoVis或Iv)是近年来出现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它能很好地利用人类对可视化形式下的模型和结构的获取能力,解决科技文献数据量过大、无法快速和有效交流的问题,同时可视化数据挖掘可观察、筛选、发现和理解信息,发现隐藏在数据和信息背后的含意[1]。
本文以开展基础研究为主,有重点地开展国家急需的、有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技术创新研究,并与高新技术应用和转化工作相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以下简称化学所)作为研究机构的实例,以化学所近5年(2004-2008年)被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收录的国际论文为科研产出指标,利用SCIE分析功能,结合近年出现的信息可视化数据挖掘软件――citespace,对收录的科学文献全纪录数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在传统的对相关信息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标示符等数据提取词集,从引文数量、共现和共引的频次多方面进行聚类计算,发现隐藏在可视化数据背后的有价值情报。
1 方法与数据源
1.1 方法
采用美国Drexe1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citespace在线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是一种适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的新一代信息可视化技术。使用citespace 的一般步骤:①确定一个研究领域或研究机构,收集尽可能多的文献;②收集数据, 包括题目、摘要、被引文献等信息的文献全纪录信息;③参数选择:确定总的时间段范围和时间分区;选择分析的节点类型;引文数量、共被引频次和共被引系数三个层次上分别设定阈值;选择算法精简和合并网络;④显示可视化图谱;确定关键点。
citespace可用于进行科学文献全记录数据共引网络分析,通过对文献信息的可视化,能够较为直观地识别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发展态势的情报[2]。
1.2 数据源
选择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International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创建的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策略为:地址= inst chem* same (chin* aca* or acta*) same beijing),出版年=2004-2008,检索结果命中记录4 065条,引文数据138 586条,总被因频次为38 053次。将2004-2008年间化学所发表的4 065篇论文的作者、题目、主题词、关键词、文献的引文等全纪录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采用SCIE的分析功能和citespace软件 ( 2009年3月20日2.2. R1 Webstart版本[3])进行年代分布、合作者、学科领域、合作机构、合作国家、期刊共引、作者共引信息分析,绘制网络可视化图谱。
2 化学所情况分析
2.1 年代分布
SCIE收录的2004-2008年间化学所的数量和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结果如图1所示:
在2004-2008年5年间,化学所论文数量保持平稳增长,年均数量约800篇;但是5年间的被引频次从2004年的186次,猛增到2008年的12 805次,呈逐年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被引频次的提高表明化学所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SCIE引证检索结果的数据:化学所论文年平均被引频次达到6 604.67,篇平均被引频次为9.36,h指数为66,进一步反映化学所2004-008年5年在国际科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显著加强。
2.2 化学所论文合著者分布(co-authors network)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间化学所的合著者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pathfinder)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作者,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6,6,40),(8,8,40),(10,10,4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作者年轮来表示合著者频次(freq)和合著年份[4]。如图2、表1所示:
从图2、表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04-2008年化学所的论文合著者中合著频次高于100次的有7人,其中,合著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Zhu DB院士、Jiang L研究员、Han BX研究员、Liu YQ研究员和Li YL研究员。对论文合著者进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图谱可以聚为6大类,6大类中合著频次最高的作者分别是由Zhu DB院士、Jiang L研究员、Han BX研究员、Wan LJ所长、Wan LJ研究员和Li YF研究员,因此通过化学所论文合著者的网络图谱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化学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其研究团队的分布。
2.3 化学所论文学科领域分布(co-occurring subject category )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08年化学所共现学科领域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学科领域,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5),(3,3,5),(3,3,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学科领域年轮表示学科领域的共现频次和共现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学科领域间共现的年代。如图3、表2所示:
从图3、表2中可以看出,在化学所论文共现学科领域中,共现频次大于20次的学科领域有16个,其中化学、聚合物科学、物理、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及纳米技术位于与化学所共现学科领域的前5位。
2.4 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分布(network of co-authors institut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机构,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5),(3,3,5),(3,3,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机构年轮来表示机构与化学所共作者频次和共作者年份。如图4、表3所示:
从图4、表3中可以看出,在与化学所共作者的机构中,中科院的节点(freq=3 718)远远大于其他机构,说明化学所与中科院内的共作者者频次最高。还可以看出共作者频次大于30次的机构有14个,其中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位于与化学所国内共作者的前5位,值得注意的是德国Max Planck Inst Colloids & Interfaces的合作位居第10位,说明化学所与该机构的合作十分紧密。
2.5 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分布(network of co-authors countri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网络图谱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国家,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2,2,3),(2,2,3),(3,3,5)。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国家年轮来表示国家与化学所的共作者频次和共作者年份。如图5、表4所示:
从图5、表4中可以看出,在与化学所共作者的国家中,中国的节点(freq=3 931)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说明化学所与国内共作者的频次最高。还可以看出与化学所共作者的频次大于10次的国家有9个,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英国位于与化学所合作的前5位。
2.6化学所期刊共引分析(journal co-citation network)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化学所期刊共引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期刊,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30,30,30),(30,30,30),(30,30,4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期刊年轮来表示期刊的共引频次和共引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期刊间共引的年代。如图6、表5和表6所示:
从图6、表5、表6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目前化学所使用的核心期刊中有9种期刊的共引频次高于1 000,其中,期刊共引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科学》、《自然》、《物理化学杂志B》、《先进材料》、《化学评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SCIE数据库中化学所发文量位于前5位的期刊分别是:《物理化学杂志B》、《应用聚合物科学》、《聚合物》、《大分子》、《兰格缪尔》,与期刊共引频次排在前5位的有所不同,因此,在关注学科领域核心期刊的时候,来源期刊发文量和共引频次排名居前列的期刊都应该是重点关注的期刊。通过化学所期刊共引网络图谱中期刊共引频次的分析,能够更快速、直观地了解化学所的核心期刊分布。
2.7 共词分析(network of co-occuring phrases)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4-2008年化学所文献共词和突现词进行分析,选择使用关键路径算法,网络节点确定为关键词,时间区选择为1年,阈值为(10,10,20),(10,10,20),(10,10,20)。图谱中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的年轮来表示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共现年份,用不同颜色的连线来表示关键词间共现的年代。最外层紫色圈突出显示表示共词中心性(centrality),即在整体网络中所起连接作用大小。软件还会根据某段时间内关键词共现频次,将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称为突现词,用红色字显示。如图7、表7所示:
从图7、表7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化学所论文共现词,频次高于100的关键词有21个,其中被引频次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聚合物(polymers)、形态学(morphology)、纳米粒子(nanoparticles)、膜(films)和衍生物(derivatives)。通过高频出现的关键词在共词网络图谱中展示的共现频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所的热点研究方向。
3 小 结
本文通过绘制化学所的合作者、学科领域、合作机构、合作国家、期刊共引和文献共词的可视化图谱,以图谱方式揭示了化学所近5年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核心期刊、研究热点等信息情报。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机构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索深度挖掘研究机构内部的重点学科领域分布、合作团队及学科领军人物、研究机构外部的合作研究机构及合作国家的分布以及研究机构的热点研究方向等情报的方法,在满足科研用户学术信息查找利用需求的同时,为研究所制定战略规划、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馆员融入研究所科研一线的知识化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Chaomei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Washington: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Supp1.1):5303-5301.
[2]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CiteSpace. [2009-12-20]. cluster.cis.drexel.edu/~cchen/citespace/.
1.1建立数学模型
工程上的计算是以函数,尤其是数值函数为基础的。所谓数值函数就是说在函数的定义域中每一点x就可得位移的f{x}值,此值成为f在x处的值。例如,如何表示空气的cp{T,P}函数?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输入程序,就会得到很精确的结果。除了上述问题,还有很多化学工程的数据处理的过程模拟,如:非线性方程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求解、常微分方程数值解、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等等,都是先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带入计算机,最终得出一系列结果的。
1.2Office软件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把原本纸上的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中去了。化学工程学科需要处理大批文档工作。譬如,化工论文的书写、化工文献的编辑、化工产品的说明,这些文档中常常会有大量的图表、公式、特殊符号,会话费人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而影响新信息的及时传播。有了Office中的Word软件,处理上述问题就方便多了。Word软件能够比较轻松地输入各种文档,还可以对文档进行多种编辑处理。编辑化工论文时经常用到的功能如:
(1)改变字体大小。
(2)随意设定版面。
(3)利绘图工具绘制实验流程图,并修改。
(4)利用公式编辑器编辑数学公式及化学反应式。
(5)可插入表格及页码。
(6)复制和删除方便。Excel工具的强大的分析数据功能可以将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将其规律性地展示出来。在处理化工数据时,我们可以利用Excel工具进行求平均值、自编公式计算等。
1.3Origin在化学工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Origin是具有较强功能的实验数据处理软件。可利用Origin进行图形生成,我们可以在软件中输入实验后得到的数据,通过软件得到实验数据曲线图。为利用Origin工具绘制的实验数据图。通过图形或曲线,可以清晰明了地把大数据展示给他人,并从中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以便更好地进行实验。
2结语
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重点在于运用已学到的专业知识理解选题依据、对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假设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总结规律得出结论以及使用专业术语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最终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格。本文中,笔者围绕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1、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理解不深刻
目前,我校主要采取指导教师撰写题目、学生进行选题的方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由于少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结果对选题一知半解,个别学生甚至完全不理解。比如,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离子液体的制备,在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学生竟不能回答评审老师提问的什么是离子液体的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对毕业选题理解的不深刻,甚至是完全不理解。
1.2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思路不清晰
少数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期间,实验思路不清晰甚至完全没有。由于专业特点,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不只是动手搭建反应装置、称量及洗刷实验仪器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必须有清晰的思路指导实验进行,否则毕业论文完成得肯定是一塌糊涂。如何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进行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最终目的。
1.3毕业论文写作不规范
1.3.1中英文摘要不规范
摘要在整个毕业论文中起着概括性作用,必须用最简洁的语言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做出精准的归纳,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14]。中文摘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写作冗赘、不规范,要么过多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对研究方法和结论一笔带过;要么只重点阐述研究方法和结论,忽视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重要性。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是过度依赖翻译软件,不能选择正确语法,因此学生在使用翻译软件翻译整句话时,出现了主谓颠倒、句法混乱的错误,完全是中式英语。
1.3.2前言部分逻辑混乱
前言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逻辑混乱,不能做到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X朽果题的研究现状仅停留在文献的摘抄层次,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只是简单的文献罗列。前言应该是首先阐述和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指出其工作的不足或缺陷,最后确定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如何得到优于前人的研究结果,这样才能发挥前言应有的作用。
1.3.3结果与讨论部分仅是实验数据的叙述
近几年指导和评阅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数仅是对实验数据的叙述、简单地说明数据的变化趋势,分析不深入。这些变化在图表中都具有自明性,叙述虽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运用所学知识或查阅文献的方法对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准确、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找出反应发生的原因和本质,并提高到理论程度,这才是整个毕业论文的亮点,是让同行认可的公信力所在。有些毕业论文将结论当做讨论,结果导致讨论部分与结论重复,甚至个别毕业论文缺少讨论部分。
1.3.4结论部分不精炼
有些本科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拖泥带水、不够精炼,误将结果当结论;还有些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甚至不是在自己研究结果基础上得出,而是将文献的一些结论稍作修改,这样的结论自然得到不自己研究数据的支持。
1.3.5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准确
如何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文献查阅、筛选和引用是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本科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对文献归纳不准确,文献引用偏少,特别是外文文献的引用更是缺乏。个别学生甚至不知道参考文献中各个部分代表的含义,如ChemCatChem.,2012,4,1752-1758.其中ChemCatChem代表杂志名称;4代表卷码;2012代表发表年代;1752-1758代表的则是起始和终止页码。如果上述字母和数字代表的含义不知道,肯定会造成文献引用的错误。
2.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随着考研热、公务员热的到来,很多学生只顾着各种考试的初试和复试,不能静下心做毕业论文,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对指导教师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匆忙应付。就是这一匆忙导致了学生选题的随意性,甚至没有人选择实验步骤较多的验证性选题;写作时亦是东拼西凑,甚至出现抄袭现象。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的。
2.2 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
化学类毕业论文撰写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支持。毕业论文选题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缺乏相关化学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学术前沿训练。毕业论文过程中出现思路不清晰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步骤。毕业论文中中英文摘要方面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技能、方法及专业外语技能掌握不够。前言方面逻辑混乱、结论不精炼、文献用不当等问题是因为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没有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
2.3指导和评阅教师责任心不强
学生出现不能理解选题、不能设计实验、不能科学撰写毕业论文等问题,指导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直接导致对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管理疏松,导致学生对选题及实验思路模糊,加上学习态度不端正,论文工作流于形式;而评阅教师在论文评阅时给人情分等。
3、关于改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3.1制定有针对性的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结合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学院、教研室进一步制定工作实施细则。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时间,尽量避免毕业论文与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时间的冲突;强调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必须按照指导教师布置的要求和规范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指导、评阅教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规范指导、评阅教师的操作规程。指导教师应详细讲解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查阅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进行,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规范等。评阅教师则从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论文的学术水平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评分,避免人情分的出现。
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
工程领域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XXX教授
作者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分类号密级
UDC注1
学位论文
XXXXXXXXX
(题名和副题名)
XXX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XXX副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XXX(姓名、职称)
(单位名称、地点)
(职务、职称、学位、单位名称及地址)
申请专业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工程领域名称软件工程
提交论文日期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子科技大学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0年月日
注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了文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日期:年月日
论文使用授权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摘要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是表面组装电路中最重要的电子元件之一。使用贱金属(Ni或Cu)代替昂贵的贵金属Pd或Ag/Pd合金作为内电极,可以极大地降低MLCC的生产成本。
本论文正是针对上述问题,以BaTiO3基抗还原陶瓷材料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BaTiO3陶瓷的改性机理的基础上,对材料和工艺问题作了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为:
1.详细研究了稀土元素对BaTiO3-Mg-R(R=稀土元素La、Pr、Ce、Nd、Sm、Gd、Dy、Ho、Er、Yb)体系的微观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2.详细研究了各种掺杂离子对壳-芯结构的BaTiO3-Mg-R(R=Yb、Ho)系统的介电性能的影响及其改性机理。
3.研究了3d元素对BaTiO3-Yb-M(M=3d元素Cr、Mn、Fe、Co、Ni和Zn)系统的改性机理。
4.研究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复合氧化物掺杂剂对(Ba,Ca)(Ti,Zr)O3(BCTZ)和BaTiO3粉料进行改性,从而制备抗还原Y5V和X8R材料的新工艺。
关键词:改性机理,抗还原,壳-芯结构,复合氧化物掺杂剂
ABSTRACT
Ceramicmultilayercapacitors(MLCC)areoneofthemostimportantelectroniccomponentsatthesurfacemountingofelectroniccircuits.Asubstantialcostsavingcanbeachievedbyutilizingbasemetal(NiorCu)electrodeasinternalmetallizationinMLCCoverthemoreexpensivepreciousmetalssuchasPdorAg/Pd.┄┄
Inthisthesis,thebasicmodificationmechanismsofBaTiO3havebeenanalyzed.Thennovelmaterialsandprocessareexploredandinvestigatedfornon-reducibledielectrics.
Themainresultsareasfollows:
1.TheeffectsofrareearthelementsonthemicrostructureanddielectricpropertiesofBaTiO3-Mg-R(R=rareearthelementalsLa,Pr,Ce,Nd,Sm,Gd,Dy,Ho,Er,Yb)systemareinvestigatedindetail.┄┄
2.Theeffectsofvariousionsonthedielectricpropertiesofthecore-shell-structuredBaTiO3-Mg-R(R=Yb,Ho)systemarestudiedindetailandtherelativemecha51lunwen.com/example_format/nismsarediscussed.┄┄
3.Themodificationmechanismsof3delementsareinvestigatedintheBaTiO3-Yb-M(M=3delementsCr,Mn,Fe,Co,Ni,Zn)system.Core-shellstructureisfoundinallthe3d-Yb-codopedsamples,resultinginimprovementofTCCbehavior.┄┄
4.Anovelroutehasbeendevelopedtopreparenon-reducibleY5VandX8Rmaterials,inwhichsol-gelderivedcomplexoxidedopantsareappliedtoultrafine(Ba,Ca)(Ti,Zr)O3(BCTZ)orBaTiO3powders.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发展概况及现状2
1.1.1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结构和发展趋势3
1.1.2BME-MLCC带来的挑战和机遇4
1.2钛酸钡基抗还原介质材料的研究历史及现状30
1.3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31
第二章BATIO3陶瓷的微观结构和改性机理32
2.1BATIO3的微观结构35
2.1.1BATIO3的晶体结构38
2.1.2BATIO3的铁电畴结构38
2.2BATIO3陶瓷的改性机理39
2.2.1铁电陶瓷的展宽效应40
2.2.1.1相变扩散型展宽效应41
2.2.1.2固溶缓冲型展宽效应41
2.3化学非均匀性晶粒结构42
2.4本章总结43
第三章结论和展望45
3.1本论文研究总结45
3.2前景展望46
致谢47
参考文献48
关键词:毕业生;论文选题;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45-01
毕业论文选题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进行论文选题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效率低、容易出错,实时性和互动性不强等,在发挥学生特长、更有效地通过毕业设计强化学生知识体系的目标不吻合,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应用现代计算机处理信息技术已非常普及,本课题是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毕业设计选题环节进行了设计与实现。
一、J2EE技术
J2EE是一种利用Java 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J2EE是sun公司开发的一组技术规范与指南,其中所包含的各类组件、服务架构及技术层次,均有共通的标准及规格,让各种依循J2EE架构的不同平台之间,存在良好的兼容性,解决过去企业后端使用的信息产品彼此之间无法兼容,,企业内部或外部难以互通的窘境。J2EE开发框架主要有Hibernate,Spring,Struts2,EXTJS,Json。
二、毕业设计选题系统设计与实现
三、结束语
SSH框架是J2EE技术中用的比较广泛且非常成熟的框架,用该框架开发系统也非常稳定。采用成熟的框架开发系统,一能快速的开发,再者在质量上有保障。但也要注意性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3-17.
[2]王石,杨英娜.精通PHP+MySQL应用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2006:329-330.
[3]杨学瑜,王志军,刘同利.JSP入门与提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82-186.
[作者简介]
张建(1980-),男,江苏泗洪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J2EE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立项课题《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编号:YQ1116)主持人:张建;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践;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仿真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43-02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国内企业“用工荒”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正在全面实施,如何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学校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有机化学实践课程是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之后,面向我校化学工程、化学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整个有机化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传统实践教学的弊端是,将实践教学看成是有机实验教学的简单延伸,其主要功能为强化学生综合实验技能训练,隶属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在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学效率虽高,但学生只能收获“照方抓药”、模仿验证的学习效果,缺乏对实验技能、理论知识交互运用的创新思维训练,显然不能满足当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1,2]。多年来,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构建“以生为本”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此,作者拟就近十多年来在有机化学实践教学中的改革谈一些体会。
一、合理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设计性实验环节
有机化学反应浩如烟海,有机合成方法纷杂,如何在有限的实践教学课堂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响应高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方向,推行国家“绿色化学”环保理念,我们以实践内容是否贴近社会生产,贴近科学研究,贴近社会生活为选材指导,同时推进已选取实验的绿色合成技术或方法改进[3]。所谓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自行查阅科研文献,通过对有机化学相关理论、基本实验技能,或与该实验相关的其他课程理论或实验知识的综合运用,自主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加以实现。因此,综合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将学习与研究设计结合,在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我们重点选取集典型性、发展性、前沿性、应用性为一体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教学内容,将“照方抓药”式验证实验教学内容降至零。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以此为教学内容选择依据,在有机合成反应上一直注重前沿性科研技术引进,一些新的实验手段、实验技术不断被引进[4]。比如在苯亚甲基苯乙酮合成教学中,我们引进超声波辐射合成技术;在甲苯高锰酸钾氧化合成苯甲酸实验中,我们引进可循环利用“相转移催化剂”和“微型合成”技术;在天然产物咖啡因提取实验中,我们引进浸取法和索氏提取法的合成技术对比。几年来,我们均从“低毒、高效、短时”合成特点对每个实践内容的合成技术进行探索,实现有机合成达到低污染、低毒性、安全节能以及反应收率高的目的,在增强学生“绿色合成”理念方面也收到显著成效。
二、重视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中,每一个实践训练项目均由四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是实践方案设计;第二环节是实现实验;第三环节是实践论文(报告)书写;第四环节是实践成绩考核。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同时改变传统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通过师生角色转换,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对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实践方案设计环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实践方案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实践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以生为本”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转换身份,由以前课堂上的“主角”,转换为幕后“导演”身份。教师作为导演身份,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提供逻辑性强、问题定位化的“剧本”(项目指导书)。项目指导书中创新点在于其将传统实验教材中实验步骤环节提纲为实验流程图形式,其中每步流程均进行细节化设疑处理,需要学生通过课前查阅相关文献、课上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课上师生或生生互动所查阅的理论解释补充到流程图中,实现每步实验知识掌握不留死角的教学目的。通过实践方案设计中流程图细节化设疑处理,调动学生探索未知、解决并消化未知的兴趣,这对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学习行为的培养推动性很强。
2.实验实现环节。在构筑“以生为本”实践教学平台中,实验实现是我们强化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实验现象观察与分析、实验问题捕获并解决等能力,是实现将学生模仿验证实验理念扭转为主观能动综合设计理念的重要环节,该环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探索新问题、查阅文献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做到思考型操作、思考型分析、不思考不动手的实践理念。比如在苯亚甲基苯乙酮合成实验中,在粗产品水洗环节中,多组同学出现如粗产品颜色、产量不同等实验现象,这需要考虑合成温度、结晶时间长短以及水洗是否充分对实验结果地影响。针对该问题地出现,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方案,并自主进行多组组合,平行操作,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共同对比分析、处理并讨论所用实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及经济性。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步步琢磨着做实验,摈弃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指哪打哪的被动学习行为。
3.实践论文(报告)书写环节。每个实践项目结束后,鼓励部分学生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将实验结果按照科研论文核心期刊模式进行书写。通过撰写科研小论文,启蒙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尤其在结果与讨论部分,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科研文献对实践问题分析、理解及体会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思考力与创新意识地形成,这是实践教学中我们所期望获得的教学效果。
4.实践成绩考核环节。实践考核是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本次教改成效至关重要。我们以往有机实践课程考核主要采取每个实践项目从“课前预习状况、基本实验技能操作、实验基本理论、实践结果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这五方面进行考核,给出每个项目的成绩,实践结课后,将所有实践项目成绩进行累加,折合成百分制,给出实践课程成绩。该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实践中简单“照方抓药”,盲目追求高产量,甚者捏造实验数据,课后抄袭实践报告等单纯希冀高分数的不良学习行为出现。在此次教改中,我们采取多层次考核模式,解决上述弊端。第一层次面向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薄弱的后进学生群,该层次考核主要以传统提交实践报告考核形式;第二层次面向基础夯实,但创新意识较强的较优学生群,该层次考核实践报告主要以科研论文形式书写,实践成绩根据学生文献查阅状况,利用相关文献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能力进行综合评分;第三层次主要面向基础夯实,动手能力强,且创新意识主动的学生群,该层次考核实践报告除了以科研论文形式书写外,还需将实践成果以PPT形式进行课前答辩,充分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目的。参与哪个层次考核,由学生根据本次实践项目个人学习状况,在课堂上自主提出申请,每个层次的实践成绩均由指导教师当堂给出,从根源上规避部分学生课后抄袭报告的可能性。另外,我们建立层次化考核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并且有利于树立优秀创新学生榜样,对提高班级学习风气,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建立不服输的良性竞争环境,均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三、智能多媒体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配置互联网和多媒体操作平台,引进高等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半微量有机化学实验网络多媒体课件》及《有机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投入有机实践教学使用,使仿真实践教学模式变得可行[5,6]。学生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实践课不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课前学生通过多媒体仿真教学软件,对该类实践项目原理、实验技术,以及仪器规范操作均有了解,有效提高预习质量;课中可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操作平台,鼓励学生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即时查阅解决,实现课上实验知识掌握不留死角,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另外,实践教学中对一些前沿性、应用性但具有一定危险性或对环境不友好,比如电解合成碘仿、光照合成卤代烃等实验,我们采取仿真模拟教学。通过引进互联网和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建立,有助于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四、结论
以生为本有机化学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筑之后,从教学实施效果来看,改革是有成效的。在本次实践教学改革中,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教学内容,以问题为驱动,借助智能多媒体仿真教学课件和互联网平台,学生对实践基本理论、实验技术以及实践问题即见即解决的主动学习热情普遍提高;通过多层次考核模式建立,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对后进学生实现“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班级学习风气,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间形成不服输的良性竞争氛围。经过有机实践教学训练后,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实践创新思维明显提高,这对于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未来向社会平行输出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深人到各个学科和技术领域,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与辅助双重功能,为教学研究与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发展和应用,是教育领域的一次信息改革,也是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和要求。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是显著的,代表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中应用。
1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
应用化学专业是在传统的化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文献检索、处理化工实验数据、实验模型参数的确定、非线性方程的求解、化工图样的绘制、化工论文的编辑、化工信息的多媒体以及一些常用化学化工软件如CAD、ORIGIN、MATLAB、ASPEN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而现阶段应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表中,与计算机有关课程一般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微机化工应用》等,存在课时少、课程内容广而杂;同时因为硬件原因,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少,学生很难通过上述两门课程的学习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而计算已成为化学化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作为一名传授知识的高校教师,努力将这一现代化技术应用于教学,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化学化工技术人才,责无旁贷。因此,我们要积极提倡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
2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应用化学专业有些课程具有抽象、对数学要求比较高等特点,学生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帮助专业教师解决用其它方式不易解决的抽象繁杂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在化工原理,分离工程等理论课的教学中,数学推理、化工计算以及作图求解等数学物理方法应用很多,教学中处理不当就容易把化学课变成数学课,学生看到满黑板的数学公式也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分散注意力。利用MATLAB语言,微分、积分甚至数学推导和作图都变得易如反掌,数学问题变得非常简明,老师就可着重讲解化工过程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了。又如,在化工机械与设备教学中,学生很难建立立体感,这样就造成一部分学生不会识图与绘图。利用计算机BASIC语言,以一定的程序把三视图显现在屏幕上,再把三视图回原为立体图,这样可以大大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了立体感,为识图与绘图莫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教师就可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把多出的时间留给学生,做到当堂操练、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并且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渠道地学习计算机知识,以适应更高的化工生产及管理的需要。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3.1 在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基础化学理论课中有许多内容是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性能和变化,如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这些内容抽象、枯燥,学生较难掌握,教师讲授时也难以描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一般是借助于模型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但模型也是静态的构型,不能进行动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动画来模拟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运动变化过程,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化学微观概念,而且可帮助学生解决可视化理解和记忆动态化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3.2 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因大型仪器或昂贵药品的缺乏,或实验中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等原因,使得许多重要实验无法正常开设。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设实验课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模拟软件上进行实验,操作错误时,系统会提示警告或扣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保证了教学效果。
3.3 在数据处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数据的处理是整个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数据处理课程时,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中增加程序框图以提高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识,进一步在练习中让学生自主编写程序,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及教学质量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分析化学中让学生编程绘制多元弱酸分步电离pH-C图,在化工原理实验中让学生自编程序绘制精馏实验的M-T图等。
3.4 在专业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专业实习是辅助专业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各工厂出于生产的安全、管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并不欢迎学生到工厂实习。学生即使到了生产现场,除了感受到现代化生产的气氛外,难以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的组织原则、设备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工艺条件的控制手段等更深入的内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下厂实习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流于形式。开发仿真模拟实习系统,将其应用于工科院校学生的生产实习也许是解决当前下厂实习困难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案。仿真模拟实习系统采用声音、图片、动画及录像等将生产现场生动、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对流程的深入剖析,利用二维和三维动画形象地描绘出设备的内部结构、物料流动状态及作用原理。学生可以在屏幕前进行开车、停车、模拟运行及改变设备运行条件等一系列操作,甚至可以制造事故运行状态学着自行排除故障。仿真模拟实习系统虽不能完全代替现场实习,但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也能比较接近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技术型人才有明显的作用。
3.5 在工艺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工艺设计是学生在学完部分或全部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实践性、综合性相当强的教学环节,主要包含单元操作设备的设计和流程设计。在常规教学模式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及学生由于设计条件不同,运算量很大,容易出错等问题。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是不可能的。从而使教师很难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错误及准确校核学生的设计结果,于是造成设计过程中学生乱编数据现象,严重影响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设计开始时,通过学习、测验阶段,进入设计阶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数据处理通过计算机程序完成,减少了繁杂的计算过程,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保证了教学效果,刹住了不求实的治学作风。
4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的内涵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使用计算机或者多媒体教学就是所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他们只是简单的把原来需要板书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用的软件也比较单一,如PowerPoint或者AuthorWare等。其实,在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各种化工软件的应用等。当然,这对任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强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教师中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提高计算机业务水平,增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意识,使他们自觉地成为推动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的鼓动者和实施者。
4.2 处理好“主导”与“辅助”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不能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所取代,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变为计算机“替代”教学。它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它虽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讲课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收到原来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活动,只有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才能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只能在师生交互的某些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4.3 处理好“仿真”与“现实”的关系
现在很多高校都有仿真控制软件,学生可以在学校利用仿真系统学习各种实验和生产技能。但有的教师利用计算机“仿真”的特点,即使是常规实验,也用计算机来模拟,学生做实验成了看实验,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这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些实验,学生不仅可通过颜色和状态的变化来观察某一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嗅觉进行辨别判断。如果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学生只能看到颜色和状态的变化,无法嗅到反应时发出的气味,这就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再次,在“仿真”系统下没有危险,也就没有了一种对失误的担心,这样会造成学生责任心的缺失,认为即使错了也无所谓这样一种完全错误的观点。那么我们老师在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就应该强调“仿真”不是“现实”,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不能与“现实”等同,要建立更为强烈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武文良,李宗明,夏毅.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软件开发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10:94~96.
[2] 杨糠,浦伟光,隋志军.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与进展[J].化学世界,2009,9:697.
[3] 蒋晓改,袁军伟.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价值工程,2009,12:106~108.
[4] 吕树祥,吕桂明.化工仿真辅助实习软件开发及教学应用[J].中国轻工教育,2008,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