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08 18:24: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农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农业论文

第1篇

现代农业产业的特征看,现代农业产业应该具有较高的农业投入、农业产出、较高的综合效益等特点,同时,食品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因此,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应该是现代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内涵特征,可以把甘肃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划分为三个领域,即: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二、甘肃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㈠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的层次

根据甘肃省近几年农业整体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在《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战略性主导产业。

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它的发展带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应该是涉及到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认为,甘肃省现代农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应当进一步强化粮食、马铃薯、草食畜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层次。

2.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结合甘肃省农业生产的综合条件和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特色产业特征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供需状况,我们认为应全力推进中药材、种子、水果、蔬菜、酿酒原料等重点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3.地方性特色产业。

甘肃省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色优势产品还未形成产业化或者规模化的优势。这些产品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多年来科技进步对产品的改良和促进,这些农产品成为当地的地方产品。如规模较小的小杂粮生产、特色林果及区域性的产品生产。

㈡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类型

根据甘肃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甘肃现代农业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种植产品产业。

该产业是甘肃重要的基础产业。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主要包括了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马铃薯和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油料、蔬菜、线麻、烟叶、甜菜、中药材、瓜类等。其中,大部分已经形成产业链条,成为一些地区或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畜产品产业。

畜产品产业是甘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中牛羊肉、猪肉、禽类、蛋奶类、毛绒类产品是甘肃畜产产业发展的载体,已经形成了绿色、天然、规模、品牌、系列化的优势。

3.林果产业。

甘肃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形成了良好的林果产业的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中苹果、葡萄、桃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现在静宁县苹果、秦安桃、敦煌葡萄等,已经形成规模与品牌,具备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支撑。

三、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分区方案

根据甘肃各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产品的测算,依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特征、现代化水平和县级行政区界完整原则可以将甘肃农业产业划分为六个一级行政区域并在一级区域基础上划分了不同的二级区域。

㈠黄河沿岸蔬菜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永靖县、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红古区共13个县级行政区。该产业主导区可以分成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和黄河沿岸特色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

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安宁区共5个行政区。从产业比较优势及该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分析,该地区在高原夏菜种植、保鲜、物流,玉米种植和制种产业、林果产业有一定优势,可以依靠区域内科技优势及市场优势,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鲜活农业产品。

2.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

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包括:皋兰县、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永靖县、榆中县、永登县、白银区共8个县区。这一地区除在高原夏菜种植方面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外,在肉羊、山羊毛、绵羊毛等畜产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及城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蔬菜生产、发展特色肉羊养殖与精深加工,在区域小杂粮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㈡河西走廊粮食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金川区、永昌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州区、金塔县、瓜州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市共16个县级行政区。可分成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1.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

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包括:肃州区、瓜州县、金塔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6个县市。除瓜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外,其余县区都较高。从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分析,该地区未来产业拓展方向主要有:玉米种植和制种业,酿酒原料,特色林果,肉羊肉牛产品精深加工。

2.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临泽县、民乐县、山丹县、高台县、甘州区共5个县区。该地区在畜产品(主要为羊肉、羊毛、牛肉)上有比较优势。此外,在粮食(主要为小麦)、林果(主要为葡萄、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除甘州区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都较高。该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牛羊等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粮食种植和特色林果业。粮食生产则是全省单产最高的地区;是甘肃粮食的集中产区;林果业及蔬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金川区、民勤县、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共5个县区。除去古浪县以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酿酒原料产业,畜产品产业,粮食种植和制种产业。以武威、金昌为主体的石羊河流域,是水资源条件较为紧缺,多年来,以节水农业为主体,走出了一条适应区域发展的路子。形成了省内重要的酿酒葡萄、啤酒花种植基地;扩大了粮食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及北部荒漠草场发展畜产品,拓展发展空间。

㈢甘南高原及祁连山沿线特色畜牧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共12个县级行政区。可以分成祁连山地畜产品主导区和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祁连山地畜产主导区。

该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4个县。祁连山北麓及浅山地区带,是河西走廊水资源的调蓄区,要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及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产业,特别是肃南高山细毛羊、鹿系列、天祝白牦牛等品种。

2.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

包括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舟曲县8个县区。该地区属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相对较高,牧草资源丰富,是全省主要的牧区和重要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基地。此外,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涵养水源的重要的地表覆盖植被,是甘肃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具备发展多种菌类种植产业的优良条件。

㈣陇东黄土高原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泾川县、灵台县、崆峒区、崇信县、华亭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西峰区13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业主导区和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1.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宁县、合水县、正宁县、镇原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传统过雨养农业区,形成了养羊的传统,也成为该区域的特色优势;同时该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的品牌优势产业。

2.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共5个县区。该区域以平凉为中心,已经形成现代菜牛、奶牛养殖基地,应通过科技应用与推广,发展肉牛等畜产品规模养殖;同时业已形成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要在科技支撑下,走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路子。

㈤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会宁县、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庄浪县、静宁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临夏县、临夏市、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24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1.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

包括静宁县、庄浪县、秦州区、麦积区、通渭县、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共10个县区。该区域主要为六盘山南麓温凉区域,现在已经形成了静宁、庄浪、秦安、麦积、秦州等林果大县,形成了“红富士”“花牛”等品牌,应围绕果品基地建设,强化规模,着手林果的加工增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该区域也是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区域,马铃薯淀粉的加工已经成为该区域的产业化的龙头。应在基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的集团化作业上下功夫。畜产品生产也是该区域的特色之一。要充分利用农产品的秸秆及草地资源,发展农区养殖业,突出羊、猪等品种,突出养殖—肉品储备—加工的产业链条。同时,围绕特色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种植加工的路子。

2.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

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包括: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岷县、康乐县、临洮县、安定区、会宁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以陇西文峰、首阳为中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储藏、加工集散中心。该区域是全省粮食增产的核心区域,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双垄沟播技术,实施玉米等粮食增产战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及科技推广和应用的范围,提高增产效果。该区域是全省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其菜用型和淀粉型生产总量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其区域内小杂粮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市场需求。

3.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包括: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临夏县、临夏市共6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重要的二阴地区,多年的选择性生产已经形成了油料生产的区域优势,具有品质好,产量高、规模大特点。由于穆斯林宗教的盛行,牛羊养殖、加工等成为必然的优势。同时,适宜的马铃薯条件,菜用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㈥陇南特色农林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文县共9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南药材主导区和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产业主导区。

1.陇南药材主导区。

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文县、西和县、礼县共5个县区。该区是甘肃重要的中药材产区,是区域发展的品牌产品,其中大黄、纹党、半夏、红(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是传统的集中产区。现在围绕中药材资源,建设了一批中药制剂、饮片加工生产厂家,走出了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由于陇南独特的局地气候条件,特色林果业具有一定市场潜力。油橄榄、核桃、银杏、柿子、茶叶等,受到规模影响具有区域发展优势。

2.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

第2篇

为加强和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按照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设立专户,专人负责,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财政报账制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及招投标制度,对工程建设采取招投标制,对所需物资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并在网上公告。资金使用按照合同、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款支付程序,及时拨付工程款,确保施工单位正常施工和项目顺利实施。同时,依据《河北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一是对省以上补助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设立资金专账,做到各种手续齐备、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完整。二是因整合资金会计核算有特殊的要求,对其原始资料复印后,计入辅助账。三是对自筹农民投劳折资部分做好明细纪录,做到底账清晰。

2现代农业项目建后管理和维护方案

2.1项目建后管理

工程建成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将产权移交项目乡镇、村或用水合作组织,搞活经营权,由产权所有者负责工程管理,制定工程管护制度、用水制度、水费计收办法等规章制度,建立建、管、用相结合的工程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维护力度,明确专管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并加强对管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工程正常运行,管理主体落实后,水务局、农牧局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指导,使工程永续利用,充分发挥效益。

2.2项目维护方案

项目建成后,管理单位要制定运行维护管理办法、水费计收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管理者要真正负起责任,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移动设备、管道不用时,要入库保管。

3现代农业项目效益分析

3.1社会效益分析

隆化县是典型的山区县,降雨量分布不均,由此引发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因此,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实施后,一是农村水利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11.33hm2。农业灌溉用水紧张矛盾将得到初步缓解。灌溉面积萎缩和灌溉效益衰竭的趋势将得到初步遏制。二是水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节约用水效果显著。通过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区内可新增节水能力130.8万m3,井灌区水利用系数可从现在的0.6提高到0.79以上。三是有效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社会稳定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等目标。

3.2经济效益分析

3.2.1 效益计算(以2012年现代农业项目为例)。工程完成后,新增管灌面积385.33万hm2,平均可增产玉米150kg/667m2,按1.8元/kg计算,增收156万元。新增喷灌面积1026hm2,平均增产玉米150kg/667m2,按1.8元/kg计算,可增收416万元,年增收总效益为572万元。

3.2.2 年费用。年折旧费:按综合折旧费率4.5%计算,为79万元;年运行费:按总投资的2%计算,为35万元;管理费:包括工程管理人员的工资等,根据项目区的需要,取总投资的2.5%计算,为44万元。由此,年费用为158万元。

3.2.3 效益费用比。R=(B-C)×t/k=(572-158)×15/1752=3.52(B—年总效益;C—年总费用;T—经济计算期,按15年计算;K—总投资);投资还本年限(静态)T=k/(B-C)=1752/(572-158)=4.2年。该项目实施后,可有效的增加粮食单产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效益费用比为3.52,还本年限4.2年,经济效益尚可,项目可行。

3.3生态效益分析

第3篇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交通便利,素有贵定“南大门”的美誉,天然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云雾镇自然山水秀美奇俊、农业种植初具规模、所产“贡茶”历史悠久,将为云雾镇打造高效、优质,集“旅、农、茶”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云雾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风情浓厚,主要居住有汉、苗和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构成了云雾镇美丽的民族文化景观。云雾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云雾镇镇区周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规模,土地耕作条件好,经过多年发展,以茶叶为重点的山地农业发展布局已初具规模。夏榕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未来园区物质流通创造了良好的物流环境。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建立100个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越来越多,农村闲置土地逐渐增多,这为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云雾镇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以鸟王高原台地、云雾大坝田园风光、江比滨水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云雾镇地处黔中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苗族文化和布依文化已形成贵州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雾镇地处贵州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中心地带,紧邻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云雾镇存在着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及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云雾镇的农业、茶产业发展各行其道,没有充分结合旅游、观光的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建设,虽然农业、茶产业有所发展,但和旅游产业发展互不搭界,产业融合水平低,制约了云雾镇产旅一体化的发展。考虑到旅游和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关联性,应积极加强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的协作和互动,使各个产业能够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基于资源的云雾镇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云雾镇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是缺乏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在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产业连接松散,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适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用以作为开发的参考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在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形成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才能加快实现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的转变。在开发的模式上,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提供借鉴。

1.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云雾镇可以发展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此地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也很丰富。以云雾镇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这些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推出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并且要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云雾镇农业基础较好,离中心城市近,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优势。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云雾山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三、云雾镇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

云雾镇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贡茶文化、现代农业等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开发农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及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发展理念创新云雾镇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树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思想。民族文化不是作为旅游的附属产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云雾镇的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构成了民族文化景观,其风俗、语言、节日独具特色。所以,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渠道,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并贯穿到旅游景区的全过程当中,突出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借此激发旅游的动力和活力,使旅游产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品质上得到差异化的体验,从而也更好地保护了民族文化。

2.打破行业与部门壁垒,促进融合和协同创新云雾镇整体性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推动各类优强企业进入文化旅游领域,推动科研、教育、民间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合力。整合利用各行业、各渠道的项目资金,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打造、景观优化等方面施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找准起点,开阔视野,规划创新建立省内外乃至国外规划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规划的机制,既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又引入省外先进观念和技术,做到本土知识与国际视野的结合。云雾镇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地,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提品需求,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产品,更要整合资源创新产品,通过深度创意策划,促进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风情、概念性地域文化等无形文化资源并重,规划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活动,改变就资源谈资源的规划方式。遵循文化旅游的规律编制规划,以文化、景区、文化休闲区等结合为模式,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塑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要塑造出有利于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突破“小而全”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内在激勋、进行专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家庭经营要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因此,必须在小规模经营农户基础上,塑造出现代化微观经营主体。笔者认为,从我国实际出发.必须在逻辑上继起、时间和空间上并存的3个层面上塑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微观经营主体。

一大力发展企业化经营农户

小规模农户在我国农业微观经营主体中占绝大比重,没有这些小规模农户的企业化,我国农业企业化无从谈起。但在短时期内把2.45亿小规模农户改造为企业组织并实现农户组织形式企业化绝无可能,而推行农户经营行为的企业化却具有较大可能性。通过推行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使传统经营农户转化为企业化经营农户。

我国的实践表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现有生产要素规模和水平基础上将小规模农户纳入到大规模生产经营体系中来。使农户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进行专业化、商品化、标准化生产经营,因而是培育企业化经营农户的有效途径。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完善和规范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实现农户和市场的有效对接,而小规模农户自身难以完全实现这种对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形成以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探索出了“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市场+农业科研院所+农户”、“市场+农民科技协会或研究会”、“市场+政府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真正能实现农户和市场对接的,是“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形式。因此,应重点推行“市场+龙头企业+农户”,“市场+农民合作社+农户”、“零售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以加快提升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水平-二是要在产业化各个主体之间建立起科学的联结形式。要以契约关系和参股关系为主要方式在公司和农户之间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组织连接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凡具备条件的应鼓励通过参股方式,建立起紧密型“公司+农户”经营组织,并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政府有关部门应在税收、信贷、进出口等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给予引导与扶持。

二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

所谓农业准企业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企业经营行为和组织特征的农业微观经营组织。主要包括:①农业大户。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村“能人”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生产要素积累和集中,形成农业生产、加工、购销以及涉农服务等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经营能力的农户;②农户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组织。前者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实行多个农户共同作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后者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以及涉农服务的经营联合体,③紧密型“公司+农户”组织。这种紧密型经营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企业的组织和行为特征,属于准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④农民合作社。在国外尤其发达国家,一般把农民合作社界定为企业范畴,如美国农业部农村商业和合作社发展中心给合作社下的定义是:合作社是一种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和用户受益的公司型企业。从我国实践来看,大多数合作社规模不大,组织形式不规范,功能不健全,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农业准企业.除了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紧密型“公司+农户”经营组织外,还要大力发展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以及农民合作社等。

首先,大力发展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并促进其进一步创新。(1)对具备一定条件的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通过登记注册,使其具备法人资格,在享受一般农业企业优惠政策基础上,给其更优惠的政策,(2)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引入现代生产要素;(3)有关部门应在市场信息收集、市场进入和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为农业大户、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提供服务,(4)要引导农业大户打破血缘关系,形成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内部组织方式,改进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成家庭农场或农业公司。要引导农户联合和合作经营组织通过合伙制、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等形式,进行规范化改造,发展成联户型家庭农场或农业公司。

其次,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并加以规范。(1)加强政策扶持,多种形式发展合作社。要突破地域界限,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政府部门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并在技术和信息提供、人才培养、合作社间合作等方面为其提供服务;(2)引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机制。要建立明晰的产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制及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4)促进有条件的合作社进行联合。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促进一些内部组织与管理比较规范、功能比较完善、规模比较大的合作社走联合的道路。

三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企业

第5篇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服务能力、转变工作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对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示范创建,增创发展优势。当前我省农业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正处于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开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就是要抓住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基础好、经济发展快的优势,全面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创建,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抢占主动权,形成新优势,迅速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集聚要素投入,提高综合效率。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重点是在全省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批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一批现代农业示范村。通过“三个一批”建设,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在项目管理部门、审批渠道不变的情况下,实行项目聚焦,推动资源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示范基地和示范村集聚,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项目集聚度和资金综合使用效率。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现代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对农业部门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围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我委成立了现代农业指导服务团,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积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水平。

强化科技支撑,打造工作品牌。通过推进年“三个一批”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农业系统的单位和专家,主动与名村、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现代农业基地和园区挂钩联系,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生产上的应用,打造农技服务平台和科技推广载体,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能力,打响农业系统的工作品牌和专家品牌。

2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三个一批”建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全省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从一季度情况来看,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实现良好开局,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产品出口强劲回升,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为完成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各地要以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为切入点,抓住机遇,狠抓落实,全面推进全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切实建好“三个一批”,加快形成“一县一园、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格局。

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有效集聚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发展水平好、代表性强、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次会议安排参观的大丰市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很好的典型。各地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通知》精神,每个县(市、区)至少集中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要求达到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重点建设一批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省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已达105个,涉及全省75%以上的县(市),很多产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单打冠军,其中东海鲜切花、灌南食用菌、灌云芦蒿已建成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下一步,每个县(市、区)都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或重点发展的产业,至少建设一个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达到“特色明显、规模较大、全省领先”,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村。从我省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经营组织方式创新等工作,不少都是以村一级为基础展开的。全省涌现了苏州蒋巷村、泰州河横村等一批现代农业发展名村,在现代农业建设、工农协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对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标杆作用。可以说,整村推进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委正会同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申报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各地要对照《江苏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的有关规定,组织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园区积极申报,促进园区规范管理、提档升级。各地要按照标准,抓紧建设,全面推进。在具体工作上,突出把握三个方面:一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立足各地农业资源特色,突出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区位优势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开展“三个一批”创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二要科技先导,机制创新。要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突出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质量品牌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3加强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取得实效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农技推广、园区建设、产业化、农村经营管理、生态农业建设等多个方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推进年活动早见效、见实效。

强化组织协调。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委成立了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委综合处,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督导、监测考核等工作,委相关处室共同参加,协调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尽快制定实施方案,量化目标任务,创新推进举措,确保推进年活动在各个层面都有载体、有抓手、有行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政策倾斜,争取有所突破。

第6篇

2009年,安阳县成立“三资”委托中心,并要求各乡镇对所辖村“三资”进行清理、登记工作,彻底澄清家底。一是要按照“全面覆盖,客观真实”的原则,以现有会计资料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核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对账外实物清查核实、补充登记,有账无物的查明原因,按规定申报处理。二是要摸清债权债务,对相关经济合同、协议进行全面梳理,不规范的合同依法纠正。违反法律、严重损害集体利益的合同进行撤销变更。对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建立台账,一式两份,乡村存档。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票据管理、财务公开审批、货币资金管理、集体资产资源清查、经营和处置、财务公开管理、审计监督制度等方面管理上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导致个别账务处理不规范,如留归村集体的土地补偿费,应纳入“公积公益金”科目进行核算,而个别乡镇计入其他收入科目。

(二)对村级财务监督不到位、不完善

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村级监督的主体,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监委会作为村级财务和重大事项的最重要防堤起不到作用,村级监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有个别监委会公章在支书主任手中。

(三)财务收支情况要按时公布

安阳县按照制度要求,一般的财务事项至少每2个月公布1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事项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1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每2个月末或每月结束后15天内公开集体财务,接受村民监督。

(四)基层农经队伍建设基础薄弱

由于河南省整个大环境对农村财务管理薄弱及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基层农经人员严重缺编。“三资”中心人员少,无法满足财务制度上规定的专岗专人的要求。自2003年机构改革撤销农经站,将各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后,部分乡镇“三资”中心人员减少,有的乡镇甚至只有1个人,有的还服务乡镇中心工作,参与包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资”中心人员面对大量工作,疲于应付各村账务,无暇顾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无法保障高质量开展工作。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足于应付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事物。乡村“三资”管理人员没有工作补贴,在待遇等方面更得不到保障。

(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

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使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从而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六)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

了解不够专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事物、新技术。

三、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一)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

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三)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

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便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状况

第7篇

1.1国内的应用研究国内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在2007年后成形,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种是将物理学中对生物具有正向作用的原理技术化并用来提高农作物、家禽家畜、菌类、水生动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增产优质型,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一种是将物理学中对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具有灭杀作用以及对环境具有保护的原理技术化并用来预防动植物的病虫害以及其他危险化学品危害的无毒型,它涉及农业的所有种类。在种植业方面,建立了植物全生育期病虫害预防技术体系[3],它包括土传病虫害、气传病害、地上虫害的防治三个方面,其集成技术包括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技术、静电灭虫技术、烟气电净化二氧化碳增施技术、声波助长技术。能够对土壤中的大部分害虫以及接近百分百的真菌种类、细菌种类进行有效灭杀。在菌业方面,食用菌方面的物理农业技术已经能够组成比较完美的病虫害预防体系。其领域最重要的物理技术包括菇房空间电场促蕾防病系统、接种室空气实时电净化技术系统等,出现了可以预防绝大多数菌病的环境安全型菇房,目前正在全国推广[4]。在畜牧业方面,空气微生物的空间电场自动疫苗化原理的应用带动了传统的畜牧业向环境安全型畜牧业转向[5],已经商业化的技术包括畜禽舍空气电净化自动防疫系统、等离子体除臭灭菌系统、粪道电净化自动除臭灭菌系统、饮用水微电解处理系统,设计了少疫病发生的环境安全型畜禽舍标准配置。在水产业方面,水栖水体微电解技术、灭菌技术以及介导渔礁,LED灯补光器等发展迅速,由灭菌系统、体微电解技术系统、介导渔礁组成了环境安全型水产育苗室的基本配置[6]。

1.2国外的应用研究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在国外发达国家都有研究与应用[7]。比如环境控制技术,其应用涵盖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用于植物温室,主要还是围绕着光合作用原理的相关条件进行生长的优化控制,主要的操控因子是温度、光照和二氧化碳,其技术成套成熟。而在动植物疫病和病虫害防治方面还没有太系统的技术组配。在食用菌方面,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起,便进行了制造人造雷电提高香菇产量的试验,结果发现,与未外施电压的通常栽培方法相比,香菇收获量提高了约1倍。韩国试验了一种带电的水进行蘑菇喷淋,也提高了产量。德国的科技人员进行了闪光、放电组合试验,获得了增产和防病的双重效果[8]。在畜牧业方面,美国2001年开展了鸡舍电净化技术的实践[9];日本2008年也开始了猪舍的空气电净化试验,试验主要在口蹄疫的控制方面;德国2009年开展了等离子体猪舍除臭试验;2008年后中国开展的物理的自动防疫方法受到法国、英国、荷兰的关注,分别开展了研究与试验[10]。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动物饲养方面,利用温度调控动物的生长效果极为显著,国内外在此利用方面不存在太大的差异,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差异主要是在管理方面,特别是软件和自动化水平方面,美国鸡舍的温度管理能够精确到0.01℃,环境控制的精细化数字化是中国目前难以效仿的难点。

2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产品研发及试验

2.1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产品研发物理植保技术装备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且预防病虫害效果理想,正在成为绿色AA级、无毒农业、不打农药蔬菜及其其他不能使用化学农药植保的植物生产系统配置的核心[11]。主要设备包括3DFC系列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3DT-480型土壤电消毒杀虫机、3DJ-200型多功能静电灭虫灯、防虫网等。环境安全型农业设施,特别是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环境安全型香菇菇房的设计与应用进展迅速。空间电场自动防疫机防疫和空气净化效果理想,正在成为继疫苗加抗生素的防疫模式的替代模式,环境安全型菇房的应用以香菇生产最为成功,空间电场生长调控机、多功能静电灭虫灯、防虫网的应用不仅可以预防香菇的病虫害而且可以提高香菇的生长速度和生物转化率。在土壤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面,土壤电消毒杀虫技术进展迅速,过去难办的重茬病、连作障碍都可通过电处理而迅速消解。3DT-480型土壤电消毒杀虫机在防治根结线虫病方面可以达到100%的理想效果,对镰刀菌、大丽轮枝茵等枯萎病、黄萎病病菌的杀灭效果优于化学法。另一方面,土壤电消毒机将在预防樱桃根癌病方面获得突破。在种子加工方面,种子气电联合处理技术的突破大大地提高了种子的活力,并制造了完全无毒无菌的洁净种子。经过气电联合处理后的种子能以超过对照1~2倍的速度生长,且苗健壮,是植物工厂化生产的未来技术首选。养殖水体电处理技术获得了突破,其中3DH-70型水消毒杀虫机解决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水体消毒和灭虫,能非常好地替代了化学杀虫剂、杀菌剂,是建立水产养殖绿色养殖模式以及解决水产品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装备。

2.2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试验分析本项目组在吉林省进行了两年的温室大棚果蔬的声波助长和电子杀虫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物理农业技术装备的温室农药用量减少90%以上;土传病虫害预防率90株•百株-1;气传病害综合防效90%以上;白粉虱、蚜虫虫口密度下降92%以上;大型飞翔类害虫侵袭率下降90%;其中番茄产量提高22.6%,辣椒产量提高63.1%,叶类蔬菜平均增产35%。经过试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尚不能完全依靠物理装备来解决温室大棚作物病虫害问题。但其在预防并减少病虫害、减少农药的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并得到了试验村、示范区大棚种植户的广泛认可。

3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3.1理论基础研究趋势及展望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试验表明,自然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除光照、温度、水分、空气、营养等关键因素外,还涉及地球表层和大气空间存在的各类电场、磁场、声场、力场等物理性应力刺激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为此人们也尝试随着发育阶段和环境因子的改变,模拟实施各类物理调控措施,特别是应与分子生物学、栽培生理学进展相结合,深入研究物理刺激对基因的作用,做动态研究。

第8篇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