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8 18:24: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图书馆库房工作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民族文献;归类;三峡库区
处在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宗旨之一。如何将当地各民族的文献档案归类管理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立足程度。随着电子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地方高校必然适应这一发展模式。国家档案局于2001年1月和推行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可谓是我国档案工作发展历程上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的出台为我国地方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指明了科学的方向。笔者在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一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鉴于此,笔者将结合重庆三峡学院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服务的宗旨,联系三峡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献档案归档管理的工作实际,探讨地方高校整理民族文献档案模式,希望对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一、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的按“件”归档
(一)少数民族文献按“件”归档在地方高校中的适用性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对“件”的含义是指: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来文与复文为一件。重庆三峡学院校级重点学科――民族学,自2002年本科招生以来,已经历经十余载,该专业学生是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借阅专业图书最多的,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也给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图书馆将民族学专业图书进行了相应归类。按照《分类法与规范》将高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等十个一级类目和声像档案的要求,我们将少数民族文献档案归入教学类档案,一方面是为了科学分类,另一个方面是为了民族学专业建设的客观需要。图书馆的宗旨之一就是为了本校的学科建设服务,从而更好体现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价值与实际意义。另,笔者认为面对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我们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的阅览室,将相关专业图书收集整理归档,为学校所有重点学科建设服务,这将为这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借阅平台,可以有力促进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为这些学科将来申报市级重点学科夯实基础。随着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招生的推进,校图书馆也应该为研究生学习研究之便,设立研究生图书阅览室,这可以纳入我校培养研究生工作计划之中。
(二)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的按“件”归档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对库区少数民族文献档案的排列问题
重庆三峡学院坐落在三峡库区,面对重庆民族地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近300万苗族、土家族的丰富的历史文献档案,重庆三峡学院学院图书馆应遵循这些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尽可能将这些文档按照民族类别、经济类别、军事类别、民俗类别等排列归档,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笔者认为,在档案归类中,将重庆民族地区的文献档案除了分类编号之外,还应保持这些民族文献之间的固有联系,只有这样处理才能反映出这些文献鲜活的历史原貌,而且为以后面对这类文献时可以提供一个成功的案例。
2.民族文献归档的装订问题
传统文献归档都是按照“三点一线”的装订方式,文件页数一般都在30页之内,但是民族文献有的是已经成文的,有的是调查材料未发表的,有的由于条件成熟已经出版,因此,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档案工作者要面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方面既要坚持传统的良好方法,又要与时俱进,创新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方法。笔者认为,对档案本身符合传统装订的就按照传统方法装订;对那些较厚的文献,先用细线装订、分册、装套保存;对较为罕见的珍贵档案,这一类档案一般很薄,就采取粘贴的方式保管;对那些不薄不厚的民族文献,用不锈钢装订针来装订。在时间和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图书馆应组织专业人员将这些文献编辑上网,做成电子档案加以保管,这样可以防止传统保管方法的固有弊端(如防火、防盗、防虫蛀等)。
3.民族文献在后续保存中的问题
由于库区少数民族既有聚居区,也有散杂居现象,这就为收集民族文献提出了新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不是一个毕其功于一役的完美收集,而是一个逐渐收集的过程。在归档过程中就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文挡,这是一个需要耐心与细致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调查类材料的按“卷”归档
(一)调查类材料按“卷”归档的原因
由于重庆民族地区除了渝东南的四个民族自治县与黔江区之外,还有分散在重庆各地的十四个民族乡,这些地区的民族文献资料收集需要我校师生利用假期下乡深入调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言之,对于收集的文献,在收集的过程中就需要加以鉴别,重庆民族地区土家族、苗族由于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在家谱、宗教、民俗、社会组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有的家谱由于年代久远纸质已接近腐烂,调查者只能拍照保存,宗教文献中有的明显带有三教合一特征,甚至深受外来宗教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在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与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十二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重庆民族乡概况丛书》中都有反映。可见,面对这样的民族文献,档案管理工作就需要面对实际,采取按“卷”归档的办法应对。
(二)对民族文献按“卷”归档的几点建议
1.民族文献按“卷”归档模式应相应改进
按照《分类法与规范》,高校档案的档号模式是“年度号+分类号+案卷号”,这种档案编号方式能够较好反映档案实体的分类体系和结构层次,对于档案类目较多的地方高校而言,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档案编号方式。但是实际操作中却不利于民族文献档案的排架与库房管理。前文已述,民族文献是一个逐渐收集的过程,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预留一部分排架或者有相应的预案,以避免后续文献涌入时捉襟见肘、一筹莫展的现象出现。此外,我们还可以参照借鉴机关档案中利用档案目录号组织档案排架的方法,把档案模式中的年度号与案卷号另栏标记,在分类号后面加上档案目录号的办法办理,这样既能反映档案实体的分类体系,也有组织档案排架的存址代号。
2.民族文献按“卷”应借鉴按“件”归档的办法
按“件”归档最明显的优点是检索方便,研究者只需要在电脑里输入所需材料的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档案材料。面对民族文献的收集整理,我们图书管理者因借鉴这种办法,为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学者提供方便,同时,为民族文献档案的归档管理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是办学定位之本,重庆三峡学院位于三峡库区,这里有世代聚居于此的苗族、土家族,还有散杂居民族四十余个,其民族文献相当丰富,收集整理民族文献档案是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档案工作者本职工作,我们应尽心尽责,将这份宝贵的民族文献档案按照《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分门别类科学归档,以期为三峡库区建设服务。(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S](DA/T22-2000).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将文化恢复重建与当地政府重建规划相结合,与贯彻*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相结合,突出受灾地区文化恢复重建工作,重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地震灾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促进城乡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20*年10月前,通过采取建立临时文化活动室、组织流动文化服务等措施,在受灾地区过渡安置集中居住区域建立和完善过渡性文化服务基本功能,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到2010年,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要按有关标准基本完成受灾地区主要文化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其余区(市)县按照“十一五”规划,基本实现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3年前后,通过倾斜发展、重点扶持等措施,使受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步发展,使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支撑体系,使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文化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文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同步发展,*文化发展整体实力居中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二、重点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好、实施好灾后文化恢复重建规划
1、加强组织队伍建设。受灾地区文化部门要迅速抓好健全组织和恢复队伍工作,指导、协调和帮助受灾严重地区县级文化事业单位、乡(镇)综合文化站健全组织机构,在短时间内落实生活保障,建立临时办公场所,恢复正常办公秩序,重建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创造条件开展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
2、做好灾情评估统计。要主动、客观、全面、准确地做好灾情评估统计工作。加强公共文化图书、器材设备的抢救工作,加强公共财产管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认真组织震灾损坏建筑设施的安全评估工作,对受损轻微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修复并对公众开放服务。
3、科学规划恢复重建。按照市政府和省文化厅的要求,以及“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工作思路,确保灾后“两馆一站一室”等公共文化设施恢复重建纳本地恢复重建规划,通过重新规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在满足基本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着眼长远,提高档次,即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又要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
(二)继续以推进“五项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过渡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重点保证“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到位。各区(市)县要按照市上的统一部署,抓好过渡安置集中居住区的配套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受灾群众过渡安置期间文化需求。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要把“两馆一站一室”纳入灾后重建统一规划,早日完成达标建设;其余区(市)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在20*年6月前完成全市文化馆达标建设任务,20*年12月前完成全市图书馆达标建设任务;20*年,要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村文化活动室基本设施设备配套建设,基本实现“一人一册”。“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体制。
2、推进城乡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工程、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图书馆要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县支中心建设,确保网站内容、网站容量和网络传输速度达到全国一流水平。20*年前,全面完成县级支中心建设,配合市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推进,在100%的乡镇(街道)、70%的村(社区)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继续按照“公益事业,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思路,深化全市农村电影改革,20*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实现每月每村、每个过渡安置点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并初步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机制。20*年,完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并实现全市所有图书馆数字化联网,数字图书馆读者点击率每年上升20%。
3、推进城乡文化带动工程。继续深入做好送文化下乡和扶持城乡特色文化品牌工作。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今年重点完成过渡安置点公共图书流转点建设工作;其余区(市)县继续推进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图书流转点工作,确保到2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80%以上的村(社区)建立图书流转点。继续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风情节”,在九区和高新区举办“文化*—大型广场文化活动”;继续实施电影木偶皮影进校园、专业院团进乡镇、慰问演出进工地、高雅艺术进社区等活动;各区(市)县继续打造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把丰富受灾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既坚持送文化服务到临时安置点,又积极组织受灾地区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调演、比赛等形式,培育一批民间文艺骨干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引导和管理,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文化系统新农村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4、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地保护和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筹备工作。完成“三个集中”工作的保护地域风貌、历史遗存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力争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通过“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创建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拳头产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院。2010年前,完成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和规划。借助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风情节的契机,包装、展示和推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资源。
5、推进城乡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按照城乡文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的要求,通过下派挂职、上调锻炼、集中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做到阵地有人管理,活动有人组织,作用得到切实发挥。震灾受损严重的地区,要把培养文化人才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培养一批文化骨干,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三)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为主线,大力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1、抓好文艺创作演出。各国办、民营文艺院团在抓好年度艺术创作生产的同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工作,积极创作生产一批反映人民群众重建家园方面的文艺作品,弘扬不折不挠、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唱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时代主旋律,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认真组织实施惠民演出工作,使“众志成城、重建家园—我们在一起主题文艺慰问演出”制度化、经常化。加强对各区(市)县特别是重灾地区文化部门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工作指导,各区(市)县要注意积累创作素材,抓好创作生产,积极用新创节目为群众演出,提高本地文化活动的质量。
2、大力推进剧场建设。各区(市)县特别是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等受灾较重地区,要按照《文化部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本地剧场建设工作,将剧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规划,力争在2010年前按标准建成适合本地区文化发展要求的中型剧场,确保本地生产的剧节目和引进剧目有较为适宜的演出场地。市文化局在推进武侯区、成华区剧场建设的同时,将重点支持和指导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抓好相关剧场建设工作。
3、推动旅游演艺产业发展。各区(市)县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和要求,着眼于加快本地旅游演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内涵,繁荣本地文化艺术事业,坚持“政府引导、城乡兼顾、鼓励发展、市场运作、重点推进”的旅游演艺发展原则,采取整合旅游演艺资源等方式,推动旅游演艺产业发展,提升本地文化魅力,力争形成投资具有较大规模的旅游演艺剧目并上演。
(四)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核心,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1、抓好重点项目。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恢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以恢复重建文化旅游设施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俗风情等特色产业,继续打造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等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尽快对受损的文化旅游设施进行恢复重建,重塑都江堰水文化品牌,同时围绕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特色古镇文化打造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积极指导和支持受灾古镇恢复重建工作,促进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利用*文化资源,高起点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重点抓好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项目,都江堰二王庙景区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彭州市地震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崇州罨画池文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崇州鸡冠山九龙沟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项目,受灾地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
2、抓好政策配套。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倾斜扶持政策,协助市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更为开放和有较大突破的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抓好市场繁荣。合理规划受灾地区文化市场重建工作,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受灾地区文化市场重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作用,重点以演艺协会、博物馆协会、网吧协会、音像协会、歌舞娱乐协会为抓手,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开放型、多主体、多样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五)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重建工作为重点,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抓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重建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启动对受损的5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积极协调配合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相关专业机构,重点抓好世界文化遗产、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受损的国家一级文物修复重建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景区的修复重建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做好抗震救灾纪念设施、实物资料征集和建设工作,配合相关单位做好地震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
2、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按照统一部署,继续抓好文物普查的宣传培训和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普点,加强技术支持,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时限和要求,确保我市第三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2010年10月前按时保质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延伸成果应用,努力形成“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和谐局面。
3、加强博物馆建设。加强对全市各博物馆、文物收藏单位的工作指导,积极发展和丰富博物馆事业,不断改善馆藏文物库房保管条件,提高展陈水平,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做好《*博物馆文化之旅导览图》、《*文化宝典》的编印工作,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阵地社会功能。结合地震灾害馆藏文物修复工作,继续编制《*市珍贵文物保护修复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馆藏珍贵文物本体保护修复项目。
4、做好文物勘探和考古研究。切实加强文物勘探发掘考古工作,积极会同国内外专家和相关机构,重点对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进行研究,科学制定考古发掘规划,加强考古理论研究,努力突破文物保护等难题,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历史文化支撑。协调推进《*市大型古文化遗址保护管理规定》立法进程,在20*年完成该草案的起草、论证、修改和送审工作。
(六)以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为根本,加强文化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
1、加强依法行政和管理。坚持恢复重建和加强管理并重,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重点围绕网络文化市场、音像制品市场、歌舞娱乐市场、文艺演出市场等领域,深入开展文化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加大文化市场管理举措的督促落实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反盗版天天行动”。深入开展网吧及网络游戏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娱乐场所日常监管,努力为广大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切实保障广大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推进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市文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试行)》,建立和完善文化企业信息库和行政处罚数据库。大力支持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发展,促进行业组织实施自律。落实创建青少年“绿色网上空间”和打击“黑网吧”目标管理责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组建当地文化市场专职协管员队伍,强化技术监管手段,建立完善网吧及娱乐场所监管系统。
3、加强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把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执法队伍作为实现依法行政目标的关键环节,对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执法人员,坚决取消执法资格,吊销执法证件,调离执法岗位。严格按照《文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有关标志的通知》精神,做好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件、执法标志等的规范管理,树立*文化行政执法的良好形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做好震灾过渡期的各项工作,市文化局成立“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协调小组,负责全市文化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规划编制协调等工作。各区(市)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过渡期文化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县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就是对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全力推进省级文化先进县建设,力争通过半年多的冲刺,确保顺利实现创建目标。等下,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肯定成绩,振奋精神,始终坚定创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信心这个问题,现在讲得比较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总理就多次强调指出,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重要”,“信心就是力量”。这是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我们的创建工作也首先要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年初,县里召开的第一次书记办公会议就研究确定今年要完成四个“创建”工作,其中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是必须拿下的。但是信心应当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盲目乐观。这个基础,就是县委、县政府多年来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共同致力于文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特色文化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这里,我侧重从创建工作的角度,分析一下我们的信心从何而来:
(一)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不断理清的文化工作思路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围绕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目标,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特色文化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县“十一五”特色文化发展规划》、《县农村文化建设规划(—)》、《关于争创全省特色文化先进县的实施意见》、《文化扎根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和规划,对今后几年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和措施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是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开展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年月份县委确立要在今年实现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后,我们对照创建标准、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于去年月召开了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工作推进会。今年初,根据近一年来工作推进情况,对照创建标准,再次全面梳理了创建工作任务,今天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可以说,经过几年努力,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和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思路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举措更加有力,为下步实现创建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推进的文化设施建设
我们按照“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要求,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区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万元的县图书馆综合楼(包括文物库房、档案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现正筹备装修和搬迁。二是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推进。年底,仅有个乡镇文化站有站有舍。去年,我们全面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建设力度前所未有,启动了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改扩建工程,除个别乡镇外,今年月份之前要全部完工。今年,还将启动两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努力达到文化站建设全覆盖。三是村文化室覆盖面明显扩大。目前,全县共建成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其中年新建村文化活动室个,年新建个。全县共有个村文化活动室配有文化活动器材。
(三)我们的信心来自于日益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
通过县、乡、村三级文化活动平台建设,演出、电影、图书“三下乡”的深入推进,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为重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谓蓬勃开展,精彩纷呈,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年以来,深入实施农村“文化扎根工程”,着力打造“一乡一节、一村一品”文化特色品牌,各个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以农民为主体、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势头强劲。如镇古县村从去年开始,村民在广场上跳健身舞,每晚少则七八十人,多则三四百人,并吸引带动了等周边村群众参加;镇艺术团的队员们带领乡亲每天黄昏时翩翩起舞。广大农民平时干农活,休闲当演员,白天忙田头,晚上乐舞台,催发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勃勃生机。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更是热火朝天。由镇各社区组织、承办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假日文化广场、文艺调演及各种类型家庭综艺大赛、邻居节、歌友会、健身操表演等活动,吸引了广大居民的热情参与。县城文峰广场除受天气影响外,每晚都有二三百人自发跳排舞、交谊舞。县文化馆组织了免费排舞培训,报名者众多,排练馆人满为患。伴随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氛围而来的是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不断涌现,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原创女子群舞《》获年全省“群星奖”舞蹈类创作和表演两项金奖,获年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比赛银奖。民间舞《》获年全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和全省“千镇万村种文化”展演(比赛)两项奖,并走上CCTV演出舞台。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文艺创作节目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四)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加快培育的文化示范典型
作为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创建工作中乡镇和村这一块工作又十分重要,必须加快培育。近几年,我们运用典型榜样进行示范,培育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文化示范典型,力求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一是各级特色文化村。目前,全县有省级文化示范村个,市级特色文化村个,县级特色文化村个。近两年创建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创建的特色文化村数量超过了之前的总数。二是文化示范户。通过文化示范户的培育,如今已发展了一批艺术型、娱乐型、创作型的“农村文化示范户”和“文化艺术之家”。全县有省级文化示范户个。去年,开展了“文化带头人”、“十佳文艺创作者”和“十佳文化工作者”等三项评选活动,发掘了更多文艺骨干人才,培育壮大了一批文艺队伍。三是文化示范基地。去年,申报乡为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省专家评审组已通过验收。乡猷辂村、镇古县村被列入县级文化示范基地创建。
(五)我们的信心来自于日益完善的文化工作机制
近几年,县、乡两级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建设机制,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利用各种渠道,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县财政在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专项资金中增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带动了乡镇文化经费的投入。同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捐赠图书、文体器材等活动。二是实施以奖代补,建立了文化建设激励机制。从年开始,大力实施农村“文化扎根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农村文艺队伍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等进行奖励,成效明显。三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了文化设施和资源共享机制。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我们整合了省里争取到的资金、县级非重点项目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等资金,大大加快了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推进速度。四是开展共建活动,建立了文化建设结对帮扶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开展参与式帮扶、结对式联动等结对共建活动,形成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和服务机制。
从以上五个方面回顾分析了我们创建工作的基础,这是我们信心的重要来源。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县委、县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我们对创建工作时机的准确把握;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我们已经制定实施的符合创建要求并切合实际的文化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我们的信心,还来自于良好的文化工作氛围和全县上下特别是在座全体同志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战斗力。我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全力以赴完成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我们的创建目标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二、正视差距,分析难题,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在看到成绩、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创建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省文化厅对创建标准在不断调整完善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乡镇文化站建设总体进度偏慢,工作不平衡。去年上半年启动的乡镇文化站建设,按照计划春节前多数要完成建设,文化部门也建立了分管领导和干部联系乡镇文化站建设制度,经常督促指导。但总体进度仍然偏慢,启动建设的家乡镇文化站中实际完成的只有一家,多数乡镇建设进度滞后,个别的建设方案才刚刚拟定。这里有资金建设压力大和天气、协商谈判难等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是我们思想上还不够重视,或方案欠周密,甚至存在畏难情绪等主观原因造成的。目前距离月份验收,满打满算也只有几个月时间。除了主体工程的建设,还有内部装修、功能配套、规范管理、培育特色等艰巨任务,留给大家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有的已经需要倒计时。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乡镇文化站建设进度,这是硬碰硬、实打实的硬性指标。如果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压在我们心头最大的一块石头就落下了。
二是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和特色村培育有待加强。今年的新建任务比较重,要达到全县行政村建有村文化活动场所的标准,今年还需要新建个。同时,原来建成的文化活动室提升改造的压力也很大。再一个就是与活动室相应的文化活动、文化队伍有亮点、特色的村还是比较少。这些都需要加以改进。
三是县图书馆搬迁任务繁重。目前,新县图书馆已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但是接下来的装修、搬迁,时间十分紧张。特别是还要完成万余册图书采购、上架及信息入库等大量工作,任务很繁重,时间很紧张。新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与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差距,也是一个问题。
(二)工作特色亮点有待深化
纵向来看,近几年文化事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硬件设施方面的差距更大。从全省的角度来看,省级文化先进县的验收标准是统一的,没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别。验收组专家将从全省面上的角度,按照验收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文化建设,甚至用先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视角来衡量。这样,我们自认为的“亮点”会暗淡下来,“缺点”会凸显出来,特别是硬件建设方面,这必然会增加我们创建工作的难度。其实,作为欠发达地区,真正能够出成绩的、出亮点的,还在软性的这一块,包括活动、队伍、载体、机制等方面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的设施建设、载体设计、队伍培育、活动开展、机制创新等方面一定要有特色和亮点,这就是我常说的我们欠发达地区要“硬件不足软件补”,“硬件求达标,软件抓特色”。这些方面,我们虽然在全县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特色文化县建设成效有目共睹,在乡镇、村一级也提出打造“一乡一节、一村一品”文化特色品牌,但是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有典型意义特色品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乡镇文化站的示范性、特色化有待深化;在文化队伍建设上,还缺乏民间特色文艺人才;在文化活动开展上,还缺乏载体创新,文化活动品牌也还没有很好形成。
(三)创建工作氛围有待浓厚
创建工作提出已经有一年多时间,离去年月的推进会也过去八九个月了。但总体来看,对创建工作认识还不够到位、落实还不够到位、宣传还不够到位。还存在基层文艺骨干热心文化工作、但有的干部认识不够到位的错位,还存在分管同志比较积极、但有的主要领导不够重视的反差,还存在说起来比较重要、做起来进度不快、投入上力度不大的背离。总体来看,创建工作氛围不浓,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工作合力没有很好地形成,一些工作比较拖拉。
纵向分析这些问题:从过去来看,这是我们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是我们曾经忽视的地方,本身需要加以切实改进;从当前来看,是挡在创建路上的“拦路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我们的创建工作能否成功;从长远来看,关系到的文化能否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会影响到文化发展的未来。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前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的工作压力之所在。这些问题,关系到创建工作能否顺利实现;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对我们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检验。我们绝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绝不能麻痹大意、心存侥幸;绝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而是要本着一名人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一名文化工作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一名党员干部对本职岗位和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高度负责的精神,化压力为动力,变责任为力量,在创建工作的最后半年多时间里,花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苦功、出更多的实招、做更多的创新,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确保顺利通过创建验收。
三、克难攻坚,全力冲刺,切实提升创建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年实现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目标,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更是当前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是创建工作的冲刺阶段、攻坚时刻,我们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软硬兼顾,量质并举;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上下联动,统分结合”的工作思路,全力冲刺,克难攻坚,进一步强化责任,切实加快进度,全面提升质量,确保顺利实现创建目标。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工作:
(一)加大力度,合力加快硬件建设进度
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建的刚性指标,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和重要载体。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全力加快乡镇文化站进度。根据以往经验,一般月份省文化厅来考核验收创建工作。但上报工作报告的时间是月份,随后市文化局要来验收。根据目前进度,时间已经非常紧张。各有关乡镇必须集中精力,把文化站建设作为近期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快乡镇文化站主体工程建设和内部功能设施配置。县文广新局要强化指导和督促,“两办”督查室要适时进行督查。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要强化工作进度。要严格制定工作计划,科学安排各项工作,做到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确保除镇外所有乡镇在月底前能投入使用。其中,等整合资源建设的文化站,要在月底前完成;除镇以外的等新建的文化站,要在月底前完成。我们将在月份召开文化站建设现场会,再推进。大家务必思想上高度重视、迎难而上,力度上全力以赴、扎扎实实,方法上统筹兼顾、环环相扣。时间偏紧特别是主体工程还没有完工的乡镇(办事处)要倒排时间,抓住当前天气好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快建设进度。总之,无论如何都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绝不能因为某个乡镇的文化站建设而拖整个创建工作的“后腿”。这个责任,我想谁都承担不起。同时,要立即启动、两个乡镇的文化站建设,争取在创建验收前至少建成一个。二是要注重整合资源。尽管省、县两级对文化站建设投入很大,但要完成主体工程并配备必要的功能设施,仅仅依靠上级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而多数乡镇的财力不足以支撑这样繁重的任务。根本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要整合资源,合理利用省、市、县、乡、村等各级资源,为我所用,以较低的建设成本,完成主体工程并完善内部功能。主体工程主要探索了四种模式:(1)整合原有办公楼:;(2)村、站共建:;(3)整合资源新建:;(4)购买整合闲置场所: 。当然,整合过程要注意具有产权或者能够长期使用,但要避免简单地购买,要像、那样能够长期使用,而乡镇投入资金主要在于完善内部功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口”上,可以按照这种思路操作。所以,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上级的支持、乡镇的投入都很重要,但这里也像经济建设一样,有一个如何借力发展的问题。
2、继续抓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这一块工作的任务比较繁重。根据创建要求,今年全县还要新建村文化活动室个,其中平方米以上、并配备一定活动器材的村文化活动室至少要有个。完成的办法也主要是整合资源,再利用省、县两级的经费调动村里的积极性。
3、统筹抓好新图书馆建设。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好新馆的装修和功能配置、老馆的搬迁,以及几万册新书的采购、编码、上架和信息入库等工作,任务十分艰巨。文化部门务必抓紧时间,及早制定方案,统筹考虑,环环相扣,安排力量抓紧实施。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见习等问题也要尽早考虑,使他们尽快适应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这些工作,包括等下要讲到的工作,很多在会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和任务书中都有,有的很详细,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但在落实任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完成当前创建任务和促进长远发展的关系。创建工作是台阶,是文化工作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创建是为了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大家不要把创建工作与促进文化长远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应付了事,也不可竭泽而渔,而是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协调,不搞重复建设和无谓的浪费,切切实实通过创建让人民群众得实惠,文化发展上水平。
(二)强化特色,努力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这是创建工作的亮点和希望所在,重点是三个方面:
1、提升乡村文化的特色化水平
前面讲到,从全县的县、乡、村三级文化平台来看,县一级的文化建设特色十分明显。在乡镇、村一级,虽然我们也提出打造“一乡一节、一村一品”文化特色品牌,去年还设计了乡村文化百村赛,但总的来说力度不够,成效还不突出。今年,我们设计了农民才艺大赛,要求开辟集镇“文化夜市”、“文化广场”和乡村“文化角”等新载体,希望乡镇和相关部门抓好。提升乡村文化的特色化水平的重点是要抓住当前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有利时机,科学谋划,努力形成本乡、本村的特色、亮点。在乡镇文化站建设方面,要在面积达标、功能齐备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强化特色,形成品牌,可以从内部功能配置、特色队伍培育、活动载体设计、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这方面我们一直比较强调,文化部门与乡镇对文化站一开始就进行了功能定位,把乡镇文化站分成标准化、特色化、示范性三类,并对特色作特别要求。下一步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加以落实和强化,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确保特色成为品牌,亮点成为看点,为创建验收时起到加分作用。尤其是,我们初步拟定的 等专家组验收线路上的乡镇,务必按照已经拟定的方案,尽快实施到位。如乡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一定要做大做强,镇的特色可与之相接近;球川镇可以在边贸文化上找突破口,镇则可以在群众文化和文化市场化运作方面形成特色,镇可以做足柚石文化文章。这里告诉大家,今年农村文化这块经费的安排原则就是:“硬件要‘雪中送炭’,软件要‘锦上添花’。”也就是对硬件达标有困难、乡镇财力十分紧张的,适当倾斜。我们不能因为创建工作、文化站建设把大家搞得几年都喘不过气来,当然乡镇也不能“一毛不拔”,甚至想借机得点好处。而软件这一块,则根据文化建设的需要和乡镇特色化建设的积极性(包括投入和方案设计)进行立项,不搞平均主义,谁有积极性、谁的力度大、谁的方案好、谁能干得好,就支持谁,就加大支持力度。希望大家做优方案,积极争取,加快实施。文化部门要加快收集汇总方案,提出建议,争取月上旬排定细化建设方案(包括硬件设施、特色等)。另外,我们还考虑在全县建设示范性的特色文化乡镇或文化村。拟选择一个乡镇和村,邀请专家对其文化环境进行策划和设计,在全县率先示范,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培育个以上在省、市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文化乡镇、文化村。当然,至少要符合三个条件:乡镇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或基础,积极性高,乡镇能够有一定的投入。具体可以一次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到位。
除了要新建一批县级特色文化村,今年还要安排一定的经费对已经建成的特色文化村进行提升,主要是在文艺队伍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扶持、提升,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为展现创建工作特色,各乡镇要重点培育、打造个以上特色文化村,在验收时能够有看点,能够展现特色、亮点。文化部门也要加强这一块工作的指导,早做准备,早点启动,早出成效。
2、激发文化队伍的跨跃式壮大
人才是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文化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文化队伍的支撑,特色的形成也同样需要形成一支特色化文化队伍作为支撑。要高度重视文化队伍建设,激发文化队伍的跨跃式壮大。一是要尽快启动乡镇文化员队伍调整配备。要按照月日常委会精神,按照逐步补进,形成梯度的原则,启动乡镇文化员队伍调整配备工作,有计划地提升文化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帮扶壮大县、乡、村三级业余文艺队伍。要认真落实“文化扎根工程”有关要求,对新建立的队伍予以适当补助和扶持,尽快形成“县有艺术团、乡有演出队、村有带头人”的队伍格局。去年的队伍培育经费仍然有部分没有下拨,应当尽快完成,今年的项目也要抓紧启动。帮扶方面,也要根据“文化扎根工程”的要求,整合各种文化队伍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帮扶指导,壮大文化队伍。现在农村文化积极性很高,很多村不满足于我们派去的指导力量,希望能派更多的指导力量。文化馆的同志不仅要自己去指导,更重要的是要每个人组织一支专业相近的队伍去帮扶,这样才能出更多的成果。广场文化要排出计划,按月免费开展培训。三是要培育典型壮大特色文艺队伍。通过文化示范基地、文化示范户、特色文化村、文化带头人等培育和示范,引导和壮大民间特色文艺队伍。特别是要深入挖掘乡土文艺家、农村文化人、农民业余文化爱好者等民间文艺人才,重点培育农民乐队、农民剧团等民间特色文化带头人,使文化队伍更有亮点和特色。
3、探索文化建设的区域性机制
作为欠发达地区申报省级文化先进县,在衢州市是第一家,在省也只有一个欠发达县(,年)申报成功。如果我们今年申报成功,将成为全省欠发达地区中的第二家(或第二批)。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在欠发达地区中处于领先水平。事实上,即使在全省来讲,我们的文化建设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有没有典型意义?我们的文化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我想,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并努力作出探索,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全省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总结经验,寻找新路。应该说,从宏观层面,我们的特色文化先进县建设值得很好地总结推广。但在微观层面,特别是农村文化这一块,我们能否为全市乃至全省提供经验?我觉得,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文化建设的区域性机制,这里包括完善和创新文化建设资源整合机制(不仅是硬件,不仅是上级和外部资源,还有内部共享,如图书共享机制)、文化活动繁荣机制、文化队伍结对帮扶机制、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比如镇,下步就打算依托村一批业余文艺骨干成立文化推介(演出)公司,镇里每年补助一点,让群众自办文化,让文化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形成文化的自生机制)、文化站管理运作机制(文化站建成后,如何管理,如何真正发挥作用将成最重要的问题。大家要及早考虑,妥善安排,努力使文化站一启动就管理规范到位,作用发挥到位。大家可以积极探索各种管理模式,通过校站合作、村站共建、各种协会与文化站共建等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要确保文化站的主要功能不能走样,要确保文化站的人气)等具有特色的机制,特别是“文化扎根工程”提到的四个方面内容。
(三)把握要求,扎实做好迎检基础工作
创建工作能否顺利通过,主要看我们的工作是否符合创建标准,是否有特色、亮点。但专家组到只有短短的一两天时间,他们不可能到实地检查所有工作。所以除了听取汇报和现场察看,我们提供的台帐质量、专家们原来对文化工作的印象、迎检工作的整体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把握创建工作的要求,从现在开始扎扎实实地做好迎检基础性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高质量做好台帐资料。创建工作对台帐资料的要求很高。某种程度上讲,创建工作主要就是查看台帐资料。从其他成功创建的县(市、区)的情况来看,查看台帐占很大分值。由于台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繁杂,任务很重,大家务必高度重视。从现在开始,各乡镇、有关部门就要着手收集、规范整理创建各类资料。特别是文化部门,这块工作任务很重,要科学制定目录,合理分类,配强力量,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要把握好。必要时,还要请档案专业人员协助。文化部门近期已经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议布置台帐整理工作,并确定了和球川两个乡镇为创建台帐资料试点单位。具体要求我不展开了,希望试点的乡镇精心做好相关工作,为面上的台帐资料整理提供范本和经验。其他乡镇、部门要对照今天会上印发的创建工作台帐资料收集内容,按照档案归档的规范要求,做好创建台帐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特别是要专人负责这块工作。
2、经常性做好沟通衔接。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省文化厅相关领导,要经常性进行沟通汇报。重点了解创建标准修改情况(和争取省厅的支持,特别是个“东海明珠”工程、个名存实无的乡镇文化站要继续争取资金补助,目前成效还不够明显。二是对可能的专家名单专家进行沟通,走出去、请进来,沟通情况,接受指导,为创建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