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5 16:35: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分级管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210-02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grade-stag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patients,to explore effective communi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on the area 3 years 604 cases of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are summarized, analyze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medication compliance, blood pressure and compliance rate, blood pressure-related changes in the areas of awareness rate. Results 604 cases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medication compliance, increase year by year, and grading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beforeResults604 cases of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medication compliance, increase year by year, and grading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before Conclussion Th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can improv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so that the community is more for the lin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operational lines.

[Keywords]Hypertension; Community;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呈迅速上升趋势,而目前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较低。国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1]。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6年被国家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确认为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应用性项目第一批试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中心参照《社区高血压管理指南》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分层分1、2、3 级管理,随访监测间隔时间分别为3 个月、2 个月和1个月,定期监测随访者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和非药物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现进行汇总、分析、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自愿参加分级系统管理的紫荆山社区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诊断标准。男318 例,女286例,年龄38 -87岁,平均(62.5)岁。

1.2方法

1.2.1分级管理标准按照《全国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简称《防治方案》) [3]进行分级管理。一级管理:男性年龄小于55岁,女性年龄小于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低危的患者;二级管理: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中危的患者;三级管理:高血压3级或合并3个以上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或并存临床情况者,按照危险分层属于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

1.2.2档案内容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制定的社区高血压防治示范点要求,统一高血压健康档案格式。(1)基本信息:档案号、患者姓名、:高血压的病程、家族史、临床分级、危险评估、危险分层、是否有靶器官损害、用过何种降压药物、剂量、效果、不良反应等(2)病情记录:确定治疗方案;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并及时调整;督促患者按时进行相应各项检查,及时记录检查结果;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1.2.3管理方法由医护人员组成管理小组,按照分级管理要求进行一对一的系统管理,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评估,危险性分层,进行高血压分级、评价,制定治疗措施,分阶段进行强化随访。第1年按每月1次电话提醒对所有目标人群随访进行强化管理,强化患者的就诊意识、依从性,第2-3年按常规要求对未及时来就诊的患者进行电话提醒。

1.2.4资料收集方法参照标准,每年就相关指标进行总结分析。

1.2.5统计分析经数据整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管理效果评价

2.1规范管理率 即严格按照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管理的患者数/社区内实际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总数。按照方案,以每年门诊随访频度达到要求4次为规范管理。本研究随访次数达应随访次数即一级管理的患者予每3月不少于1次测量血压,以健康教育和非药物干预措施为主;二级管理的患者予每2月不少于1次测量血压,进行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三级管理每1月不少于1次测量血压为达到规范管理。

2.2血压控制率即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高血压患者总数。依据指南确定的评价标准,优良:全年3/4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9个月);尚可:全年1/2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6个月);不良:全年1/2或以下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6个月)。

2.3用药依从性 视服降压药情况的确定,规律服药:一年服药时间≥9个月为用药依从性达标。

2.4相关知识知晓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容涉及高血压基础知识、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及高血压药物治疗,管理前后逐年调查结果。

3结果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综合干预,系统的强化管理。每年对他们的血压、服药、血压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结分析,结果可见:

3.1高血压患者管理情况:三年间高血压患者不同管理级别构成有差异,χ2=18.538,P=0.001,主要表现在2009年1级管理比例偏低,2、3级管理比例偏高,这是由于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逐年增多,高血压分级管理级别相应改变的原因。结果见表1

3.2规范管理率提高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可有力促进患者合理规律服药,这是控制血压的关键。第1年门诊随访3951人次,第2年随访5803人次,第3年随访8591人次,90%以上患者实际随访频次频次大于理论应访频次。在绝大部分患者自我监测意识提高的情况下,电话提醒频次逐渐降低,除个别易遗忘患者、新建档患者进行强化提醒管理外,其余患者均能做到每月主动到站随访,规范治疗、定期随访,大大提高了规范管理率。P=0.000,实施后高于实施前,结果见表2。

表2项目实施前后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情况比较表

3.3血压控制率2007年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项目实施前(χ2=15.887,P=0.000),项目实施的3年间,血压控制率逐年升高,2008年与2007年比较χ2=12.247,P=0.000,2009年与2008年比较χ2=15.256,P=0.000。结果见表3

表3项目实施前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表

3.4用药依从性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常需长期随访,甚至终身服药,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依从性。项目实施后的2007年患者用药依从性高于实施前,χ2=18.109,P=0.000;2008年与2007年比较,χ2=9.398,P=0.002,2009年与2008年比较,χ2=6.977,P=0.008,患者用药依从性逐年提高。结果见表4

表4项目实施前后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3.5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项目实施前后随机抽取100名患者开展问卷调查,知识知晓率项目实施后均高于实施前(P=0.000)。结果见表5

表5项目实施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4讨论

4.1患者认识不足 在干预过程中发现,青年患者及部分中年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治疗态度不积极。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患者血压很高,但由于经济等种种原因不规律服药或不服药,致血压控制不满意,提示我们今后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健教与系统管理力度。

4.2高血压预防须加大在管理中每年会有大量的新发病例,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的变化,向二、三级高血压管理的人数在增多,同时一些文化程度低及低收入的家庭、中青年人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依从性方面较差,管理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只有通过社区医护人员、高血压患者及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协作,才能降低高血压危险因素水平,减少高血压的发病。

通过高血压分级阶段性强化管理,随管理时间推进电话随访频次逐渐降低,病人实际来站就诊人次增多。综合观察来站频次多的患者,其血压控制相对比较理想,由于医生能全面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危险因素、生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和医生的互动性良好,治疗依从性高[4],管理效果显著。虽然近期投入人力较多,但是就远期患者就诊观念的形成,血压控制率及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作用。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模式多样,只有不断完善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莹,苏珍玲,周彬. 中澳社区卫生服务比较与启迪[J] . 现代预防

医学,2003 ,30 (4) :295 - 299.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 [J] . 高血压杂志,2005 ,13 增刊 :1-40.

[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中心.高血压防治方案.全国慢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防治方案,2005.11:8-1 1.

第2篇

关键词 高血压 农村 健康管理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患病人数众多,其心脑肾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致残及致死甚高,危害甚大。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5岁以后增高速度较快[1]。在农村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是目前高血压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管理方法和工作经验,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指导,跟踪随访,有效控制了血压、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10~2011年通过日常门诊、健康体检和入户摸底调查,对辖区12个行政村的3840户15376名农村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共纳入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841例,占辖区>35岁人数的9.7%,其中男323例,女518例,年龄35~78岁。均为各级医疗机构依据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病例,平时有血压增高、头痛、头晕、心悸、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体征。

方法:由包村医生和责任医生负责,对纳入健康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每年≥4次的跟踪随访。主要服务内容:

健康评估:一般检查、行为调查、用药情况、心电图等。

健康教育:①高血压的基础防治知识,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措施、诱发原因、预防等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能力,取得积极配合,有利治疗。②行为教育:告知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生活习惯对血压影响,如盐、烟、酒、脂、体重、性格情绪等对血压的不良影响。合理膳食,限制体重,适当运动,避免劳累对血压的益处。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定期监测血压,教会他们测血压的方法及血压的正常范围值等。

健康干预指导: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①生活方式指导:戒烟,限酒,控盐,低脂,限制体重,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避免劳累,稳定情绪。②药物治疗指导: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根据年龄、基础合并疾病、往常服用药物的依存性等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案,提高疗效。注意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等5类降压药的选择搭配合理使用,尽力选择有效、长效、经济的药物,防止忘服,减轻经济负担。③指导患者按医嘱正规服药:不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指导服药时间,据血压变化调整用药的品种和剂量。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应与医生保持联系,不能擅自停药,避免停药后血压突然升高,加重靶器官损害,甚至出现高血压急症。④准确识别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双克的低钾、高尿酸血症。钙离子拮抗剂的面部潮红、心跳加快、下肢水肿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β受体阻滞剂的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2]。

预约随访:监测上次健康指导后效果,预约下次随访时间,不适随诊,

结 果

纳入健康管理的841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理想。血压稳定控制在140/90mmHg805例(95.7%),血压控制有波动但未引发高血压急症28例(3.3%),发生脑血管意外转上级医院,治疗稳定后康复治疗8例(0.95%)。

讨 论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很多,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90mmHg(12.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1998年,我国脑血管病居城市居民死亡原因的第2位,在农村居首位。全国每年死亡超过100万,存活约500万~600万,其中>75%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同时,血压升高还是多种疾病的导火索,如:会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患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大,防控过程漫长,耗费精力和资金大。一旦确诊就应长期规律不间断服药和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疗。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的网底作用,系统的开展健康管理就能有效防控高血压,是高血压三级预防中的关键环节。农村居民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几个要点:①健康教育:通过日常门诊、入户、黑板报、讲座、宣传资料等方式,把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宣传透彻,提高知晓率,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树立战胜疾病信心。②健康干预指导:干预指导不合理生活方式,定期测血压,有条件的自测血压,掌握测血压的方法,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患者及家属自觉或监督指导方案的实施。③跟踪随访:每年≥4次,记录目前健康状况,调整治疗方案,监测上次指导后

效果。通过健康管理使高血压患者达到一、二级预防,造成严重并发症的得到康复指导。有效降低和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和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系统有效的健康管理是高血压防控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 危害 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1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是初诊糖尿病者的经典症状,近年由于健康查体逐渐普及与流行病学筛查的开展,经血糖筛查确诊但症状全无的糖尿病者明显增多。在我国上海社区成人全年龄段筛查中,约40%糖尿病者并无症状仅由筛查而确诊。如包括筛查所发现的空腹血糖异常(IFG)及/或糖耐量低减(IGT)在内,则约2/3血糖异常者没有症状。但是这些糖尿病及IFG/IGT者除血糖增高外,尚可有高血压、高甘油三脂及/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胰岛 细胞功能减退、炎症反应现象、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等。在这次筛查中,所见糖尿病患者中90%伴高血压及/或血脂紊乱,这些患者已呈现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明显增高,即这些患者已处于心血管危险因子云集并随时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境地。

2 糖尿病的起因

1型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又各有2个及8个亚类。此两大类糖尿病均存在异质性。异质性原因有二:(1)是深入研究发现了新的致糖尿病病因;(2)是对患者或家族成员未能进行详细临床调查,以致不同病因的糖尿病混杂在一种糖尿病临床表现类型中,例如仅以2型糖尿病临床特点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就可能隐藏着成人自身免疫中介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MODY等仅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的孟德尔遗传糖尿病、伴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及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情况。2型糖尿病以中老年起病为特点,但是近年全球年青2型糖尿病日益多见。究其原因有两个可能性,一方面可能是2型糖尿病发病及进展缓慢隐匿,患者被确诊时多已经过了数年至十数年病程,因此现今对2型糖尿病者多用诊断年龄来代替以往常用的起病年龄,健康检查普及与筛查开展就可能在较早年龄段人群中发现较多的2型糖尿病。另一方面可能是前述环境致群体中糖尿病患病率普遍增加,以致年青2型糖尿病多见。我国上海的筛查表明,糖尿病诊断年龄高峰仍在中老年并未提前,但是成人各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均见增加。

3 糖尿病的防治

(1)防止和纠正肥胖。(2)避免高脂肪饮食。(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此外,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在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如果“防线”布设、构筑得及时、合理和牢固,大部分糖尿病是有可能预防或控制的。这三道“防线”是:

一级预防。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并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糖尿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生活和环境因素。现已知道,热量过度摄入、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饮食配伍。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将体重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体重增加时,应及时限制饮食,增加运动量,使其尽早回落至正常。要使运动成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生的习惯。运动不但可消耗多 余的热量和维持肌肉量,而且能提高充实感和欣。当然运动要讲究科学和艺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照顾兴趣、结伴进行,以易于获得效果和便于坚持。要戒烟和少饮酒,并杜绝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双亲中患有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的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预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共收治重度子痫前期患者983例,发生胎盘早剥20例。

1.2诊断方法: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⑴《妇产科学》第七版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标准:BP≥160/110mmHg;尿蛋白≥2.0g/24小时,或随机尿蛋白≥(++);血清肌酐》106umol/L,血小板

2 结果:

2.1一般情况:20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平均年龄27.3±3.2,其中初产妇11丽,经产妇9例,发病孕周26-37周,其中26-34周发生胎盘早剥16例,34-37周发生4例。

2.2临床表现:20例均有轻微或剧烈腹痛或腰酸,可触及不规律或规律宫缩;17例有阴道出血,3例阴道无出血;胎心消失10例,胎心异常2例,胎心正常2例;超声提示胎盘早剥15例。

2.3终止妊娠方法及新生儿情况:其中18例行剖宫产术,2例阴道分娩;新生儿死亡(包括宫内死胎)14例,存活6例。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不明,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痉挛,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灌流减少,子宫胎盘血液灌注不足,胎盘有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孕妇血压升高,底蜕膜基底膜的螺旋小动脉发生急性小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坏死、破裂、底蜕膜出血,胎盘产生局部缺血,形成血肿均可导致胎盘早剥⑵。胎盘早剥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且有起病急,发展快特点,对母儿预后影响极大,贫血、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DIC发生率均升高,新生儿窒息率、早产率、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

本资料结果显示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6年时间重度子痫前期发生胎盘早剥发生率2.03%,发生胎盘早剥的患者中新生儿死亡率(包括宫内死胎)达70%,,且孕周越小,新生儿死亡率越高。剖宫产率高达90%,部分患者已发生宫内死胎但因重度胎盘早剥仍需剖宫产终止妊娠,对患者生理、心理及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虽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胎盘早剥,有时症状不典型,但本资料显示20例孕妇均有腹痛,可触及规律或不规律宫缩,多数有阴道出血,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仍有蜘丝马迹可寻。

鉴于胎盘早剥的发生对母儿预后影响极大,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故建议产科医务人员从以下几点做起:⑴加强孕期宣教,定期产前检查,建立健全的三级保荐制度。⑵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加强孕期监测,一旦重度子痫前期诊断明确,应及时住院治疗。⑶对于住院患者应严密监测血压、胎动、胎心、腹痛、阴道出血等情况,如有胎心异常、阴道出血或腹痛等情况,应提高警惕,有可能发生胎盘早剥,必要时行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⑷一旦确诊胎盘早剥,需根据孕妇病情轻重、孕周、胎儿宫内状况、产程进展、胎产式等情况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及终止妊娠的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产科医务人员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对胎盘早剥做到早诊断、早处理,就可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孕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挽救母婴生命,提高我们产科诊疗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方法:我院治疗的超高龄冠心病患者150例,平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75例。在治疗过程中,护理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超高龄冠心病患者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的常规护理。

结果:护理组7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7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67%。护理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P

结论:对超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科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超高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0-02

笔者为了探讨超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对我院治疗的75例超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治疗的超高龄冠心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80~91岁,平均年龄83.36±3.56岁。其中22例患者为稳定性心绞痛,90例患者为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型梗死,18例患者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型梗死。其中71例患者有吸烟史、102例患者伴有高血压、51例患者伴有糖尿病、39例患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24例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16例患者伴有高血脂、41例患者伴有脑梗死。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75例。2组人员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性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同时,护理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的超高龄冠心病患者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心内科的常规护理。

1.3护理。

1.3.1一般护理。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入院时给予患者热情的接待,并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让患者尽早的熟悉医院的环境,在治疗前向患者耐心的讲解各项治疗措施的作用和意义,使患者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给予患者良好的基础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保持室内良好的温度和湿度;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为患者提供柔软舒适的病号服;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及时为患者进行吸痰治疗,让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护理,给予患者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富含植物蛋白、富含粗纤维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同时限制脂肪的摄入,给予补充水、无机盐和维生素[1]。

1.3.2专科护理。注意控制冠心病的各项危险因素,包括:戒烟、限酒;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防止全身感染;控制血脂、胆固醇等[2]。

用药护理,超高龄患者由于身体原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年轻人要高很多,首先向患者讲解所用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同时让患者严格的按照医嘱用药,不得私自更改患者的用量。超高龄患者自己容易忘记服药,因此需要有专人负责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监督。在静脉给药时,需要密切的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予对症治疗[3]。

对家属进行教育,向家属讲解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以及意义,介绍需要注意的各项事项。以便家属可以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并带患者定期到医院就诊。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家庭环境对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家属需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睡前用热水泡脚、早睡早起等;家中常备缓泻药,以防止患者发生便秘的情况;在洗澡时要保持通风,且每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4]。

1.4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的冠心病临床疗效共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级。显效:患者的冠心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发病次数减少>80%;有效:患者的冠心病临床症状好转,发现次数减少>50%;无效:患者的冠心病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发病次数减少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X2检验,P

第6篇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 587.1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快速上升,其持续增长的趋势正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2008年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9 240万糖尿病患者,还有1.48亿人属于糖尿病“后备军”——糖尿病患病前期\[1\]。糖尿病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除少数患者需要短期住院治疗外,绝大多数患者仍以门诊及家庭治疗为主,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长期服药治疗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2\]。目前,2型糖尿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国内外大量研究均已证实\[3-5\]其是遗传、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因此,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解糖尿病门诊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分析影响血糖达标的因素,我们抽样调查了在瑞金医院糖尿病中心建立档案的糖尿病患者,旨在为该人群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上海市居民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8.6%\[3\],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糖尿病所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痛苦,同时造成巨大的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血糖控制情况是影响预后和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有效控制血糖可以延迟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等。本研究调查了677例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了解了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初步探索了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为血糖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HbAlc平均值为7.27%,略低于上海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6\],但仍有近一半的患者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控制现状不容乐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是否理想、稳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依赖于医护人员的规范诊治,还与患者个体生物差异、医嘱执行情况、自我管理行为等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表明,高血压和高TG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和空腹血糖受损检出率均高于正常人群\[4\],本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DBP、高TG是血糖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因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地采取降血压和调脂等治疗措施。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肥胖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应加强门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基础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和运动疗法等,保持体重与摄入能量的平衡。以往有研究结果表明\[9\],年龄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但也有研究显示\[6\],年龄大为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预测因素,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年龄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未能将治疗方式纳入到影响因素中,但科学的正规的药物治疗绝不能被忽视。

综上所述,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现状并不理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控制体重、降血糖、降血压和血脂等。

4 参考文献

[1]Yang WY,Lu JM,Weng JP,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荣文,蔡凌霜.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6,4(7):20-21.

[3]李锐,卢伟,贾伟平,等.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病情况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4):1675-1680.

[4]王付曼,赵景波,赵玉娟,等.黑龙江省兰西县农村居民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的横断面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6):530-534.

[5]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es Care,2004,27(5):1047-1053.

[6]杨群娣,李锐,阮晔,等.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6):333-336.

[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Report of WHO consultation,Geneva:WHO,1999.

第7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冠心病;护理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在发达国家已成为首要死因,在我国近年有增加趋势,健康教育可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1]。住院期间的冠心病患者往往病情较重,患者担心顾虑较严重,此时也是患者容易接受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健康宣教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而预防急性发作,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探讨对冠心病患者的健康需求以及如何有效的开展健康教育,尽量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28例,其中冠心病76例,心绞痛28例,心梗10例,高血压性冠心病14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1例,占16.4%,小学至高中程度69例,占53.9%,文盲38例,占30%,年龄最大86岁,最小40岁。

2 健康教育前的评估

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如病因,危险因素、治疗、用药情况、急性发作预防、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让患者认识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临床常见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型[2]。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型其临床特点有所不同,且治疗措施和预后有很大区别,让患者了解其基本知识,增加防范意识。

3.2 心理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于过分紧张和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3.3 药物指导 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心绞痛发作时即给予舌下含服,1~2 min后可缓解症状,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告诉患者有时可出现头晕、面色潮红、头颈部跳动感、心悸等症状。持续数日后症状可缓解。对作特殊治疗的患者,如静脉滴注硝普钠,应告诉患者此药要避光的原理,因此药扩张血管作用强、快,不要随便调节滴速,避免突然坐起或站立,以免因头颈部缺血而晕倒。

3.4 饮食指导 营养过剩特别是摄入热量过高以及含大量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的饮食,常引起血中胆固醇与三酰甘油的升高,是冠心病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冠心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食物中应有足够的粗纤维,多食蔬菜、水果。有酗酒的患者应劝患者戒酒。

3.5 康复教育

3.5.1 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劳累,以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

3.5.2 防治各种可能加重病情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严禁吸烟,因烟碱可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氧,并可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使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高,从而损害动脉壁与心肌。

3.5.3 心绞痛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药物应贮存在棕色密封瓶内,防止受潮、受热,使用时应注意有效期,如服药后舌尖有麻刺烧灼感,说明药物已失效,不宜再用。

3.5.4 若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无缓解,可能是心梗的前兆,应指导患者及家属作好家庭的救护:①嘱患者立即平卧、休息,不要用力,以降低心肌耗氧量;②如病情危重,应立即求助医疗单位,搬运时注意嘱患者勿用力;③条件许可可吸入高浓度(4~6 L/min)氧;③如家里有心脏病的患者,可教会家属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术,一旦出现意外,如突发神志不清,呼吸心跳停止,即施予心肺复苏术,可为抢救赢得时间。

4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4.1 口头讲解 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主要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如果心绞痛患者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出现头痛,以为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而焦虑不安时,笔者耐心解释说这是由于硝酸甘油扩张脑血管而产生的头痛。通过减慢输液速度,头痛程度可减轻或缓解,通过解释,使患者增加了药物知识,消除了疑虑。

4.2 图文宣传 采取宣传栏、健康小手册、宣传卡片的形式,将教育的内容给患者自己阅读,这种形式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患者,如给心绞痛患者制定一份心绞痛保健知识卡。包括心绞痛、诱发因素、缓解方法、日常保健、心梗症状、就医情况等。

4.3 视听材料 利用电视、幻灯、广播进行宣教 通过系统的三级预防教育模式健康宣教[3],出院时患者对冠心病的病因、发作、用药、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中有34例吸烟者已明确表示要戒烟。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的沟通,护士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教育、指导、评价的作用,拓展了护理职业范畴,丰富了知识层面,提高了自身修养。

参考文献

[1] 郭明贤.对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7-129.

第8篇

方法: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门诊、急诊就诊和入院治疗的心衰患者86例,健康对照组90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级。采用罗氏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N-proBNP浓度。

结果:健康对照组和国内报道基本一致,患者组血清N-proBNP水平与分级呈正相关,与LVET呈负相关。在心力衰竭组各种心肌酶(CK、CK-MB、AST、LDH、α-HBD等)和肌钙蛋白(TNI)的水平明显升高。

结论:用血清N-proBNP评价心力衰竭状态具有灵敏度高的特点,对早期诊断心衰有帮助,应成为临床应用的常用指标。

关键词:N端脑钠肽前体 心力衰竭 诊断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03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035-02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和诱因引起的心肌功能不全的综合症,表现为心肌排血量长期减少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由于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常常受到病人和医生的主观影响,这都为我们早期正确的做出心力衰竭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998年Richards等[1]首先报告了用脑钠尿肽(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作为标志物,早期诊断和评价心衰。N-proBNP是一种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循环激素,是心力衰竭患者诊断及评价疗效的重要标志物[2],可评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3]。我们通过观察CHF患者的心功能与射血分数及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关系,探讨N-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和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临床无任何心脏症状并且超声心电图检查无任何异常的心脏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2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50±12.2岁。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病房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6例作为心衰组;其中男46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61±12.4岁。这些心衰患者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和心律失常等,在采血检查前均未进行相关药物治疗。按NYHA分级标准分级,一级16例,二级20例,三级24例,四级26例。

根据NYHA分级及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作出综合诊断。LVEF>50%为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

1.2 方法:在对照组和心衰组人员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应用罗氏E-411全自动化学发光仪进行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分析,测定血清中N-proBNP的浓度。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的水平,其中每一种指标的测定方法都不一样。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s2分析及其检验,P

2 结果

2.1 血清N-proBNP浓度和LVEF值测定结果见表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组血清N-proBNP浓度明显升高,LVEF值明显降低(P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衰患者在治疗前血清N-pro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见表2。可见随着心力衰竭等级的递增,N-proBNP水平逐渐升高,左室射血分数逐渐下降。

2.3 N-proBNP与心肌酶(AST、CK、CK-MB、LDH)和肌钙蛋白TNI在不同等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异常率比较见表3。N-proBNP与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异常率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不管是何种等级的心衰,在这些实验室指标中,N-proBNP的异常率最高,TNI的异常率最低。

表3 N-proBNP与心肌酶、TNI在不同等级心衰组之间异常率比较

3 讨论

N-proBNP是脑钠肽(BNP)的前体物质,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它具有排钠、排水、抑制交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抑制心肌重塑等作用。与BNP相比具有半衰期长,稳定性好,检测方法统一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均采用瑞士罗氏公司的专利检测N-proBNP)[4,5];因此,N-proBNP在临床应用中更加普遍并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更加受到重视。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故早期准确地诊断心力衰竭对及时正确的采取治疗措施十分重要。对于未能接受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更能提供预后判断方面的有用的信息[6]。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组血清中N-proBNP的浓度平均为3590±21.00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0.66±17.21ng/L,且它的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LVEF值随着分级的递增而减少。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7,8]。具有某些病因(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当受到各种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输液过多或不恰当的停用降压药物、情绪激动或过度的体力劳动等时,心力衰竭发生,此时心肌收缩力下降,左室射血分数减少,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心肌细胞受到牵拉而刺激心房、心室钠尿肽的合成和分泌,导致血清中脑钠肽的水平升高。N-proBNP作为前体物质,半衰期长,升高幅度更加明显,因此可以作为判断心室功能以及心功能不全程度的敏感指标。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心肌酶、肌钙蛋白的异常率也逐渐增加,这是由于各种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正常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衰发生时,这些物质被释放,在血清中的浓度增加,心肌细胞破坏越多,这些指标的值越大。结果还发现不管是何种等级的心衰,在这些实验室指标中,N-proBNP的异常率最高;这也证明N-proBNP具有灵敏度高的优点,有助于心力衰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诊断率和治疗率,应该成为临床应用的常用指标。

参考文献

[1] Richards AM,Nicholls MG,Yandle TG,et alPlasm a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adrenomedull in new neurohormonal predictor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1998;97(19): 1921-9

[2] Tang WH.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a critical review[J].Congest Heart Fail,2007,13(1):48-52

[3] Ko c M,Bozkurt A,Yildiray-Sahin D,et al. Cutoff values of NT-proBNP for the prediction of low functional capacity,decreas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 Cardiol J,2009,16(1):43-49

[4] Azzazyhm,Christenson RH.DUH SH・Stability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 in whole blood and plasma stored under diff erent conditions when measured with the Biosite Triage or Beckman-Coulter Access Systems[J].Clin Chim Acta,2007 384(1-2):176-178

[5] Ordonez-Llanos J,Collinson P O,Christenson R H.Aminotermina 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analytic considerations[J].Am JCardiol,2008,101(3A):9-15

[6] M acGowanGA, N eely D, Peaston R, et a.l Evaluation of NTProBNP to predict outcomes in advanced heart failure[ J].Int JClin Pract, 2010, 64( 7): 892-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