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5 16:35: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经济管理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经济管理课程

第1篇

关键词 海洋大学 蓝色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0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in Ocean University

SUN Jianfu, SUN Peili, ZENG Ya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curriculum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a characteristic ocean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is to emphasize blue,science,innovation,adapt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staff, sharing resource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curriculum provision,and so on.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Ocean university; blu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0 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各校在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等方面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别。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制定学习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的培养方案,需要有蓝色课程和蓝色课程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谓蓝色课程,即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需要,是凝炼专业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人才的需要。

1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内涵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

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 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 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 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 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 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 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 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 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 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 结语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涉农、涉渔、涉海特色,密切为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增强本专业在全国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第2篇

摘 要:本文在认真分析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期望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视角的法商管理主题案例学习,探讨了法商管理特色在经管类专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法商复合型国贸人才培养中法律实践教学方法新探 美国JD/MBA法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高职机电+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浅谈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探索 “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应用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学习偏好的实证研究 基于法商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基于法商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探索 面向现代企业多岗位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重构研究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立体复合型管理为平台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电力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班管理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公选课助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3).

[4] 孙选中.开创法商管理新时代[M].法商管理评论第一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5).

【基金项目】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FS02)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

第3篇

1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性教学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强调“树立人才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3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产学研结合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具体要求。世界各国的著名高校在产学研结合这一环节上都做得相当成功,我国在这方面也在逐步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企业不断增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产品的不断丰富,但农业的经营思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还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农林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加强科研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开办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尽量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的结合,使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前农业生产的现状、农业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现状及缺陷。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目的。

2007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本科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是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加大专业硬件投入,要求担任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师积极改善实践性教学条件,加强与有关企业联系及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培养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科研实践、情景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5个阶段。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学术活动能将不同阶段所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以下尝试性研究。

2.1教学活动组织环节

(1)学生自由组成4~5人的团队,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自由选题,并撰写申请书。申请书按照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格式,分为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创新性和经费预算。由于具有社会实践的功能,申请书中增加了技术可行性和风险性分析这部分内容。

(2)申请书以作业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申请书的情况审批后,组织相关学生团队进行讨论。好的项目争取和相关企业、村委会等部门取得联系,然后进行类似实习的方式推进该研究活动。

(3)各团队针对申请书研究内容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并在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进行答辩。答辩过程中其他学生每人至少提一个问题,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目的。

2.2教学活动效果分析

从这几个学期的教学效果来看,此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领导力均有很大好处。专业与社会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模拟实践活动,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加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目前由于条件所限,实践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这就导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出现。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性教学应当与相关的农业企业、农业生产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相关部门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即“班村共建”的措施。东北农业大学最初是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推广到全校百余个班级,成为该校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载体。

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1通过实践性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当前社会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通过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1)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应重视概率论与统计等基础课的开设,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及统计软件,熟练分析各种规律,迅速生成报表,并撰写报告。(2)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各种创业模拟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3)增强学生全球化观念。专门对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还能培养学生全球化观念,把自己放在全球农业经济中来思考和观察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改

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默默的付出着。经济管理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本身还有着严重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学生学得非常痛苦。之所以用“非常”一词,是因为中职学校课堂不像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战场,教师戏称上课为“上战场”。高耗低效,无效教学、负效教学在中职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甚至是一种常态。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影响到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最终会影响其一生。对于教师来说,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投入多,效果差,上好上坏一个样,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使老师产生惰性,得过且过,不愿钻研教学业务,最终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过分强调课堂的安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使得学生不会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简单地异化为将一本书上完了事,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不知道学生走到哪里,在哪里迷了路,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无助的境地,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两茫茫。

在教学手段上,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缺少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差别也没有认真考虑,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和热情的赞扬,而且往往因为批评方式方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

(一)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二)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的特点,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相应的调整;(三)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使用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中职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入学分数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注重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学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在课堂上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空间,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时,应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五)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和理解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性也比较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中职院校的分数比较低,学生也多为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要批评多于表扬,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成为无效教学;(六)究课程设置的方法,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中心来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向着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方向迈进,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中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要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经济、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它是综合的贴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教学。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管理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力市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跟住形势,努力完善中职院校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以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形势,提出更适合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 教学 案例教学法

对于经济管理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往往是通过把真实的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案例引入经济管理课堂,从而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案例教学法对于经济管理教学的意义

由于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法不同于传统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具有较高的趣味性,真实性。因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的教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案例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往往比其他教学方法的趣味性都要高,因而更容易引起学生对案例的兴趣乃至激发学生对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的学习热情。由于案例教学过程中,免不了让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情景再现,公开辩论等方式来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而这些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也能充分地调动课堂积极性,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再现,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较为认真和主动地参与到对案例的剖析和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中来。学生要想很好地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就必须把自己放进案例中,假定自己是案例中的主人公,如此才能较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而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充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 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上文中,已经具体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的意义,而由于案例的种类驳杂,重点不一,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又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良好配合,因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对案例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经济管理案例,而每个案例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以及中心思想又是有区别的,因此,要想在经济管理的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必须选择适合经济管理学科特点以及能够呼应经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的案例。

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就要选取典型性的案例,与需要阐明的基础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案例,而要考察学生对于经济关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帮助学生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就要选取较为复杂的,难度稍高的案例。

总之,对案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成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在经济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解决案例的选择问题。

2、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有重点地观察案例,为了使学生在对案例中提出的问的解决过程中,不至于偏离学习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不发生较大的偏差,教师需要再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并向学生阐明本阶段或者本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

3、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否充分的调动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的互动。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合理的引导,而不能剥夺学生自主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在经济管理课堂上,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积极地参与的学习中来。

4、组织总结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剖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当一个案例的解决完成时,就要对该案例的特点,所体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注意让学生重温自己剖析这个案例,以及解决相应问题的过程和步骤,并从中获得经验,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是一门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实际应用和操作的科学,而案例教学法恰恰迎合了经济管理学科的这一特点,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更有效地运用的经济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实现通过案例教学,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海涛.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61):42

第6篇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上仍然采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导致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没有使用突出其教学的特性,达不到教学目的。本文结合目前我国高校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实践,从教学方向、教材建设和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分析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模式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目前各高校都在部分非财务管理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中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由于非财务管理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有其特殊性,我们有必要专门对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进行探讨.

1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向不明确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财务管理教学当中涉及投资决策、筹资决策、报表分析、预算编制等大量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这一方针政策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笔者于2015年9月至2015年12月,对我校保险、农业经济、土地管理、旅游管理四个专业的学生展开了调查,分析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学习的目标,参与调查的学生均为正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的大二或大三学生。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自身的理财理念,而对于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只有保险专业的学生需求相对较大,这也与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说明学生也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但是目前财务管理这门学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仍然是注重知识点的讲授,重点放在概念的理解,公式的运用以及习题的训练这三个方面。导致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对知识的掌握依靠死记硬背,没有深入的理解,更谈不到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学科基本理念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完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缺乏学习的动力与热情。

1.2教学方式程序化

尽管全国高校一直以来都在进行教学改革,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也逐渐在向“案例+理论”的模式过渡。但是目前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案例普遍陈旧,而且案例通常作为知识点的引入来使用。“理论知识围绕案例展开,以案例贯穿课堂”的基本方针并没有得到落实。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引进案例教学法,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呈现,一定程度上地模拟出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各种与财务管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企业财务决策者的角色去看待企业,在学习知识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理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一方式对于非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并不适用。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中的某些知识点的接受较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相对吃力。在没有完全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去独立地做出财务决策,就会造成学生信心的丧失,从而导致学习热情的下降。目前,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独立的实验课程,而是将一门课程分成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并且没有专门的实验课教师,实验课的教学由理论课的教师兼任。然而实验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有一定的了解。可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教师在从业前一直在学校当中进行学习研究,并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实验课程师资力量的不充足。另外,由于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实验课常常被用作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由于实验课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较低,有些学校甚至不将实验课程的成绩计入期末财务管理考试的成绩当中,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对于实验课的重视程度的不足。实验课常常是“走过场”式地进行,达不到本来应有的效果。

1.3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许多高校忽视了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与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基础上的差异。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选用的教材大多是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而这类教材并不适用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使用。因为财务管理课程通常在大三或者大二开设,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之前已经学习了会计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财务管理的过程涉及这些课程的知识时,会计专业的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由于专业的限制,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在使用会计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时,会感觉相对吃力。甚至由于前期知识储备的缺乏,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造成学习上的困扰。

2针对非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2.1教学设计方面

2.1.1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部分

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部分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对于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学科核心理念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建议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程当中,避免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由于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从而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

2.1.2投资管理与筹资管理部分

投筹资管理这两大部分在财务管理课程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这部分授课的过程中要将实践部分与理论部分紧密结合。通过财务管理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投筹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将投筹资部分的理论知识渗透于其中。课后要求学生对其前期提出的决策方案进行优化,作为平时成绩的考察项目。这种模式的教学,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而非教师。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直观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一定程度上易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投筹资问题有前期的思考以及后续的总结反思,对于课堂所学知识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2.1.3运营资金管理与财务分析部分

运营资金管理与财务分析这两部分内容的共同特点为不同性质的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的模式以及财务报表的数据特征差异较大。在设计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应当与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本专业学科紧密相连,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的需求特点是什么,针对这些特点在管理上应采用哪种方式;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什么,针对这些特点在财务报表上会有怎样的体现;在财务指标方面,旅游企业的财务指标的平均水平是多少,与其他行业相比的差异是什么。在这种模式下,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将财务管理的知识与本专业学科联系在一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由于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较多的准备,才能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2.2教学方式方面

2.2.1“请进来”

我国的本科教育正在经历从研究型人才培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渡阶段。加之近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我们更加需要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标准的学生。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邀请一些从事实际财务管理工作的财务负责人或是经理来担任“教师”或是“嘉宾”的角色,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些从事实际财务工作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提供给学生们全新的、最贴近实际的财务管理方法以及独特的视角去重新理解书本当中的理论知识。这些都是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所不能给予学生的。同时也给授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前财务工作最新状况的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提高,可谓是一举两得。

2.2.2“走出去”

在实现了第一步“请进来”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也就是要“走出去”。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中的教学再生动,与实际工作相比也只是纸上谈兵。笔者建议我们教学的地点不仅限于教室,学生所在学院应当与当地一些企业进行接触,创造由老师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财务工作的整个过程,教师担任“讲解员”的角色,学生则是“观光客”。通过这种亲身的参观,让本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体验,对于理论知识本身的理解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两个方面会有较大的提升,并且在参观企业的同时学生也能够知道作为一个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从而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应当学习什么,学习的效果也就自然提高了。

2.3教材编写方面

目前我国缺少一套针对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财务管理教材。因此编写一套针对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通用《财务管理》教材和配套的习题与应用指南就尤为重要。这套教材应当指明哪些章节是重要的,必须向学生讲解的;哪些是次重点章节,可以由授课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取舍。同时还应当将一些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熟悉,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基础知识加入到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适用的教材当中。同时可以加强“财务比率分析,报表分析,股利理论,鼓励政策”等内容的教学,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如“流动资产管理,长期投资”等内容适当弱化,以更好地适应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者:印执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尹汶莉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273-274.

第7篇

关键词:

物流管理;教学模式;课程需求与供给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2402

物流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类中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并且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因此,物理管理课程自从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以来,就一直受到重视。尽管各大高校增设物流管理相关课程和专业,但是多数院校由于教学模式落后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呈现出“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没有合适岗位”的结构错位现象。因此,很多高校从市场需求、教学媒介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和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物流管理课程的需求与供给定位

物流管理课程的需求是指企业、社会对于学生在本门课程的要求,课程的供给主要是指物流课程将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能力、技能。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物流管理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物流管理是一种运营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理念。物流管理课程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物流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相应的从业实战经验,最终能够胜任制造业、服务业的企业运营管理职能。目前中国大中城市物流管理岗位缺口甚大,北京上海的中高层物流管理岗位缺口甚至达到百万。国内外多数企业都设置了自己的物流管理岗位和部门,国内一些大型公司也开始尝试设置物流管理专员、区域物流经理等职位,比如中粮集团,最近每年都以高薪聘请各级各类的物流管理专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分工会越来越细致和专业化,物流管理课程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现实的课程需求,根据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课、集中实践环节四大板块。课程内容要求突出市场需求和实用性。从教学方法上讲,需要学校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校企结合、对口实习和工作的方式。现代物流模式已经发展到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物流活动的参与者也由企业逐渐扩展到政府和公共部门,物流活动的目标也有原来的成本节约演变成为战略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能沿袭传统的运输成本优化思想,而是要深化第三方物流、绿色物流等最新观点的认识。

从课程供给角度,课程模式主要有职业发展型和概念理论型。对于高职类学生,针对行业、职业和岗位的行业性课程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本科生,由于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型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因此职业发展型的课程模式比较有利。对于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程模式,应该围绕概念型和综合型展开。纵观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模式,美国对于物流理论的要求不高,主要根据物流从业资格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德国的物流课程则由企业提出需求,有学校完成教学安排。因此,课程的应用性程度很高。日本大学的物流管理课程重视技能培养,而对于理论挖掘则不够。

2目前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课程一般是以市场导向和实践的理念为主,围绕配送和运输等物流核心要素开展,课程主要围绕相关的物流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如物流地理课程等)。国内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的初衷与国外基本一致。但是,在课程设置实践上,对于功能类课程比较重视,对于战略类课程、系统工程类课程和研究类课程则重视程度不够。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上,将物流技术课程简单堆砌,缺乏系统性的结合,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作为“第三大利润源泉”的物流管理首先在实务界发展起来,因此这门课程从开始设置到现在都带有强烈的实践性。正是这种实践性,也带来了课程设置的技术性,而忽视了其中的系统性。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不仅物品的流动是重点,物品的存放和储存也是整个物流管理的重点,成本的核算也是一个整体,所以,将物流管理课程片面的细分,最终导致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也将导致物流管理作为一种系统化管理的初衷。

(2)教学方式趋于传统,课程内容陈旧。目前许多高校在本科阶段都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其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从物流管理的教学目标来看,我们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够在制造业和服务行业中进行战略上的思考和运营上的操作,传统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和运营管理根本就不能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许多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基本将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对应,这是不对的。

(3)实践课程过多依赖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性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目前,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面对中小制造型企业的物流专员工作。而高校的物流实践案例基本都是大公司的成型案例,不适应中国制造业和中小型企业。只有学生自主的探索案例,积极参与物流管理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物流管理作为系统性和实践性的一面。

目前,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课程。但是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还有待提高,课程建设对于解决区域物流成本高、流通体系和物流环境薄弱的发展瓶颈还有差距。因此,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广,将能更好的培养物流人才,服务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

3基于课程需求和供给的物流管理课程模式

既然物流管理课程基于目前实践的需要,而本科院校提供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基于目前的实践和现状对物流管理课程进行系统梳理。笔者认为,引用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法将能促进课程的需求和供给的统一。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各个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学生的定位来选择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教学型院校,可能培养与市场高度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是最合适的,这些学生毕业之后马上就可以面对市场。而对于研究型院校,需要重基础和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强调物流管理的战略层面。在此基础上,需要构建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应用型物流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原则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知识面宽、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梳理后,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目前优秀物流管理师资的匮乏,理论和实践不能并重的情况,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委托教师在企业担任运营类的管理工作,使得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针对课程的需求和供给状况,我们需要采用项目化的方式来设计物流管理课程。将物流管理课程按照职能或者价值链分类,将每一部分职能做成一个项目,通过职业活动项目让学生学习理论和技能。通过物流管理课程的“课程需求设计—案例导入—任务实现—项目总结”,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案例导入阶段,通过网络展示真实物流企业运作案例,使得学生对物流管理的过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需求设计和任务设计阶段,老师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找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使得学生对于物流管理的目标体系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教师讲解阶段,老师可以根据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项目的知识点,示范项目中的具体操作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物流管理职能的认识。任务实现阶段需要回归到目标层。在学生理解了物流管理的目标之后,可以模拟或者现实完成实际的任务。教师通过监控学生的实现过程,可以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在项目总结阶段,学生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陈述。学生之间相互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协同解决问题。

物流管理教学模式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由于这门课的实践性,所以需要采用课堂试验模式、职场模式、赛场模式、市场模式等形式来完成课程任务。例如,通过让学生参加啤酒游戏,体会需求扩大的效应和做法;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合作,介绍学生到企业和大型展会进行短期的体验式顶岗实习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物流理念,沟通技巧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将课程学习延伸到企业运营管理赛场,锤炼学生的物流技能;最后通过市场模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通过虚拟运用一家物流且或者一家企业的后勤服务部门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运营实操能力和创业精神。

4针对创新物流管理课程模式的建议

新的物流管理课程模式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硬件环境上看,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加强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中。

其次,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要提供一些生动的案例教学硬件设施。比如,一些手动沙盘模拟和电子沙盘模拟等形式,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牛鞭效应”等物流需求扩大现象。逐步建立现代化“多媒体教室”来模拟“第三方物流”操作。此外,还要企业形成积极的互动,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物流操作实习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有去物流配送中心、物流规划和调度中心等处实习,让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有一个质的认识。

从软件建设方面来说,新的课程模式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物流知识,始终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所以在软件建设中,一定要求教师具备物流管理的从业资格和理论素养。物流管理自从提出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只有教师对物流实践和理论的良好把握,才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流管理。例如,目前出现的甩挂运输模式、应急物流管理、第四方物流、逆向物流和绿色物流等形式,都是物流管理中的革命性事件。只有理解这些新的趋势,才能更好的做好物流实务工作和理论延展。

参考文献

[1]魏杰羽.以工作职责为导向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7).

[2]刘丁有.我国物流业的国际比较及发展措施[J].理论导刊,2002,(7).

[3]王科.物流人才供需:一道待解的平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0).

[4]潘文军.差距现状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第8篇

作者简介:李清玲,硕士研究生学历,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F303-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谓是最早开设的一个专业项目,其专业在我做发展过程中为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我国城市化建设会不断的发展,所以这也就影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生存空间。所以此专业教学体系要根据社会的变化来制定,使培养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现代的发展需求。

一、创新改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体系中,都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年来进行分配及制定教学体系的,其中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课程专业内容实践及综合实践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也在不断的扩招,原本不足的教学资源更加拮据,使得部分实践教学无法体系无法正常开展。这也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实习实践过程中没有制度,只是走一个过程,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

所以学校就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引进一些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设备,比如ERP系统、营销管理系统等等,以提高学校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及效率。并且学校还可联系社会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并且根据学校的经济现状创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及企业进行实习,以提高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可创建科学、合理、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创新改革完善的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1]

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依靠学生或者教师来完成的,它是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及相关企业这三者的综合系统,只有这三方都能够积极对待,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才能有效提高。其一,学校可以和外界相关企业或者单位签订协议,将企业中的部分业务进行承包,使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根据企业所制定的要求来完成项目,重视项目的效率。企业能够在此过程中有效降低项目的经济成本;其二,学校可以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进一步的提高,对教师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且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奖励或者补贴,从而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制动性;其三,学校可以对即将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选择优秀的导师,使学生的每项实践环节都有教师的指导,以小团队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能力。学校还可建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科研基金,多多开设此专业的竞赛活动,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且开展有效的法学生创业大赛,以鼓励大学生能够在学习基础上进行自主创业及搞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2]

三、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高校在学生与社会这两者方面的双向选择有着艰难的选择,学生必须要通过实习实践才能够进入社会,而学生的实习实践也是通过社会来进行的。所以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中,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进行,社会在变化的过程中其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创建一些全新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可以适应这个社会。

1.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入大二的时候,可以在专业课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发展现状增加一些实训类的教学实践内容。在大三的时候可以结合农业企业管理课程、农业企业营销课程等一些相关课程的教学实习,创建并完善实训基地,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习体系。

2.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集农、经、管三者合一的特点,此专业也非常复杂。为了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应用型、综合型的发展人才,就要采用多种科学的实践教学形式。比如可以邀请城市农业企业中的相关领导及专业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者可以使专业学生到农村或者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此专业有进一步了解;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使学生对农业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调查和研究,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在实践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也使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毕业论文中增加一些具体实践内容。[3]

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不仅要突出此专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还要符合现代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且还要使本专业的特色不流失。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要掌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比如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建设、新时代中的农民经济组织等等。全方面的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能够跟进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而提高专业人才的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专业人才更好的为地方及社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