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5 16:35: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崛起,市场迫切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必须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化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繁荣昌盛。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实践性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一味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学。首先,纵观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理论课时比重过多,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其次,虽然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并且教学方式严重滞后。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教室内亲自示范操作,学生只需要仔细观察,无法亲自进行实训操作。这种实践教学仅仅只是表面文章,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极高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笼统沿用传统的课程安排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设置极少结合学生的就业形势,要么偏向酒店化管理,要么偏向旅行社管理,可见,其教学课程设置十分不妥当,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实训活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资金有限,尚未建立自主的实训基地,因此,无法为学生提供旅游实践教学的平台。教师只能在教室内开展实训活动,导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同样缺乏实践经验,其教学经验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加上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撑,在实训活动中严重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三)师资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高的学科,因此,对任职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完善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必须具备丰富的旅游阅历和实践经验。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指导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当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是阻碍旅游管理专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缺乏从业经验,许多都是直接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学也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成为富有完善理论知识的书呆子,而不能成为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新思路
(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的教学需求,应该充分运用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训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学生能够学到许多课堂教学中所不能学到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训练环境,有效帮助学生以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同时,在实训环节中,教师能够清楚了解到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准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形中加大
了教师的任务,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完善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才能提高旅游管理教学效率与质量,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教师定期集中组织培训,鼓励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中完成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利用这种方式,不但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而且帮助教师掌握当下最新的旅游资讯,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优秀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作用。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不断地提高。老百姓手里有钱了,自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生活从以前简单的能够柴米油盐过日子,提升到在精神、情趣、思想上也同样需要得到满足。旅游行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能够高速地发展也正是证明了这一点。而行业既然蓬勃兴旺起来,自然就需要在行业内大量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保证行业内良好、健康的发展。而要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校企合作是十分常见并且高效的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够保证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实践经验,非常符合我国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几乎已经达成共识。然而,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双方重视度不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其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技能。因此,在许多高校中都会针对临近毕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推荐。然而,在这之中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仅重视该企业项目是否与旅游专业对口,却很少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包括该企业的经营状况、配套设施和等级资质等。而另一个方面,相关的旅游企业虽然接纳了实习生,但大多时候对实习生不够重视,仅仅只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些简单并且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实习来获得重要的旅游行业相关的实习经验。
第二,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要让学生在进入社会、行业后更加具有竞争力,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社会实践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从目前的情况上来看,学生很少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需要背负极大的责任。这是因为,在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依然沿用着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理论知识的传授占据十分大的比例,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却很少。
第三,教育配套设施不完善。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当中,实践活动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许多高校中,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配套设施的配备上存在十分重大的问题。许多高校完全没有配备相关的设施和场地,比如说模拟导游的实训室和礼仪培训教室等,或者即便配备但也存在数量不够、设施老旧等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理所当然的,企业对于这样的学生不具备信任感,也只能让学生去处理一些简单的机械性工作,导致学生更加缺乏实践的经验。
三、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第一,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培养出符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只有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让高校及时地掌握旅游行业当下最前沿的消息以及实际的发展状况,并让高校能够及时地调整培养学生的方法和模式,使得学生具备符合旅游行业当下需求的能力。同时,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旅游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深入高校,开展各式的讲座和培训,让高校和学生都能够意识到当下旅游行业的发展形势和行业需求,在开拓了学生眼界的同时,也能够为自己培养出所需求的人才。
第二,改善高校课程结构。要想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和经验,那么现在高校中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结构就必须要进行改变。高校的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课程需要与当下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了解目前的旅游市场,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旅游市场要求的人才。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要认识到,仅仅是课程结构的调整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够高质、高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并且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
第三,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完善教育配套设施能够让教师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当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育配套设施的搭建,能够让学生在尽可能拟真的环境下来完成实践活动,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
四、结束语
关键词:会计职业技能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一、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技能应接近或达到中小企业会计主管的水平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来,学者们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广泛研究,达成了两点基本共识:一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二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培养会计人才。但学者们对中小企业会计人才应有技能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的业务较简单,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要求较低,因而将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要技能界定为电脑操作、现金管理、简单的账务处理、纳税申报、编制报表等,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样的事实:相对于大型企事业单位对普通会计人员的要求来说,中小企业由于会计人员较少,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更综合,要求会计人员除了能从事以上基本的会计工作外,还应具有分析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并利用财务信息参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可以说,以中小企业为就业方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时的综合能力应接近或达到从事中小企业会计主管的水平,不仅能熟练地处理确定性的会计业务,还能对不确定的会计环境和经济事项作出正确的会计职业判断和处理,并能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有助于经营决策的意见和建议。
二、强化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增强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的必由之路
任何职业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脱离执业者的主观意识和判断,从会计职业来说,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衡量会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职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强化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增强高职会计人才职业技能的必由之路。
(一)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性情况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根据特定会计主体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目标,综合运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编制以及财务信息的分析和使用等方面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不仅体现于会计工作的始终,而且体现于不同的会计职业层次。不管是现金管理、账务处理、纳税申报、报表编制,还是分析财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其中每一项业务的操作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及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下至普通的会计人员和出纳,上至财务总监、会计主管都应该具备足以胜任本职工作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衡量新时期会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职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及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增多,现行会计标准的规则性减弱,原则性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越来越大。一部分会计准则要求全面或部分或有选择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对如何公允地确定相关资产的价值、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如何充分披露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信息和风险信息、如何有效地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监管等问题,现行会计准则未作出足够具体的指导,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计人员应跳出纯粹的会计技术束缚,更多地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使会计职业判断能够尽量满足各利益团体的“共同需要”或尽量维护“公众的利益”。
三、强化高职会计人才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应抓好三个重点
高水平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需具有三个要素作为基础:一是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思想源泉;二是丰富的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形成与特定的会计职业判断业务相关的知识,使会计人员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时能够作出更快更优的决策;三是良好的专业胜任能力,使会计人员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条件下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强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工作,应以此三个要素为重心:
(一)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专业理论知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功底,可为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思想源泉。没有足够的专业理论功底,会计人员就无法对诸如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某一特定经济业务适用的会计准则、会计原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重大与非重大会计差错的划分标准、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的划分标准等诸多财务报表信息生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由此生成的财务报表信息也就不能真实、恰当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理论功底,现代会计职业所需的解读会计信息并使用会计信息参与会计主体经营管理的能力也就缺少了根基。因为解读会计信息实际上是生成会计报表信息的逆向思维过程,如果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正确理解各项会计政策、会计确认及计量的原则和方法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会计人员就不能透过财务报表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参与会计主体的经营预测、决策也就成为无“基”之谈。为此,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既要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会计准则方面的知识,又要具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财政学、投资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加强实践教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作为思想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专业理论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再扎实、广博的专业理论也不可能穷尽会计职业中的各种事实和现象,不可能针对各种特定的会计环境下的特定会计事项作出详尽的指导,不可能教会会计人员在遇到特定情况时如何进行具体程序和方法的选择和操作。会计实践经验是贴近真实会计环境和会计事项的过程性知识,靠会计人员亲身体验会计操作,并经过多次的体验、积累才逐步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会计人员将特定的会计事项与曾经历过的相同或相似的会计事项建立联系,使思维更立体、更敏感,更易于发现会计事项的异质性、特殊性,有助于会计人员在复杂多变的不确定条件下对经济业务的实质及会计处理的影响作出更迅速和准确的判断。正因为如此,执业多年的老会计往往能比新手更快速、更正确地处理会计业务,在遇到棘手问题时,也比新手更快、更好地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然而,会计实践能力是以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对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限较短、实训资源有限的高职会计教育来说,要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确实具有较高的难度。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应从实际出发,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性,既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操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又要讲求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胜任能力是会计人员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灵活地运用于具体实际的多种能力和素质的组合,是会计人员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由洞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构成。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同时受其自身的先天素质和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素质的共同影响,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在会计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对会计人员后天素质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会计实践等。在高职会计教育教学中,除了应提高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外,还应对学生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会计人员的强制约束力和监督力,迫使其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四、小结
简而言之,高职会计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企业,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在新经济背景下,高职会计教育应树立强化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恰当判断、正确处理不确定性业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强化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增强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技能,以满足高职会计人才顺利就业及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S
参考文献:
1.许燕.会计职业判断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4.
2.赵刚.公允价值运用对会计职业判断要求的分析[J].财经界,2008,(1).
3.何卫红.高等会计教育目标新探[J].财会月刊,2006,(2).
关键词:风险投资人才培养对策
风险投资人才的基本特点
风险投资人才要具备以下的特点:
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是新兴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在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中每个环节就包含着众多潜在的风险,风险投资人必须强化规避与锁定风险的意识,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关系。
具有强烈的投资意识。只有具备强烈的投资意识,风险投资人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与经验,大胆审视正在成长中的众多高新企业,从中筛选出富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不失时机地做出投资决策。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对高新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高新技术的市场走向及潜力进行准确判断,从而能对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及消费者对技术的需求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善于捕捉信息、抓住机会、选择很好的投资项目。
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管理才能。风险投资项目的多样化、风险投资周期长、市场变化快等特点,要求风险投资人才必须具备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与管理能力,包括掌握金融、法律、财务、管理、科技知识,甚至掌握直接运作风险企业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一定的感召力、不畏挫折的坚强毅力、过人的胆略和力挽狂澜的魄力;具有高尚的品格和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心胸;具有随机应变、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其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我国风险投资人才的现状
有实践经验的却缺乏全面的理论知识。我国目前有实践经验的风险投资人才有一部分是从政府部门出来的,他们掌握了宏观管理经验,但缺乏专业知识和企业微观、中观管理技能,也不善于进行国际化的资本运作,而且往往以政府官员的工作思维模式来从事风险投资事业。另一部分人才来自于企业,他们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但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和对资本市场的一般了解。而风险投资人才恰恰要求既懂技术理论,又懂管理创新;既懂产业运作,又懂资本经营;既能深谙风险投资的职能奥妙,又能通晓国际风险资本运作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掌握专业知识的风险投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我国目前有一部分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是直接从高校科研院所出来的技术人员,他们具有技术专长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他们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丰富,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们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基本不懂经营管理。培养风险投资人才的对策加快对现有风险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的培养。现有从事风险业的有两类人才:一类是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让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参入具体的风险投资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另一类是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应对他们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如投资组合、公司理财、知识经济、法律等,同时又要引导他们将实践的过程进行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从事高科技风险投资的专家队伍。
对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一些从大型企业“剥离”出来的管理人员、高级职员和其他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以及从政府机构改革中“分流”出来的人员,也有的会从事风险投资事业。对此,政府和社会可给他们提供一个有效的培训模式,如给他们制定训练计划,引导他们掌握所需知识,提供一个发挥的空间。
利用国际合作和交流,吸引海外人才。风险投资业应该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建立中外合作的风险投资公司,使我国的风险投资人员在与国外富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进行的合作、交流中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成为高素质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吸引海外风险投资家参与到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中来,聘用在海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可以开展中外风险投资人才的相互培训。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是收入分配问题,可以给予风险投资人才工资、福利、奖金、股权、期权和收入提成制度等,这样可以激发风险投资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约束机制方面主要包括:建立完备、严格的项目选择与决策机制,减少投资人判断上的失误,杜绝投资人在项目评估与选定上的道德偏差;建立对投资人的监控机制,特别是加强财务监管力度,既可减少风险投资企业的财务失误,也可使其及时做出整顿、追加资本或被迫退出的决策;建立明确的业绩指标体系和分配办法,促进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资料:
1.耿庆章,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教育与人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
2.姚芳玲,美国风险投资人才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西安金融,2002
1.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不足
学生大多是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我国高校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教材的更新引起的,许多高校的教材更新速度慢、时间长,因此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与实际脱轨,学生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教材信息。另外,学校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想解决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将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市场经济的变化相结合,同时高校也应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开设经济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对市场经济有深刻的认识。学校要让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实践中去丰富自己的阅历,符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向缺少定位
我国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缺少明确的定位,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普遍认为只要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高级人才就可以了,这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并不明确,定位方法也比较模糊,不能将理论人才与技术人才进行很好的区分,这样并不利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障碍。由于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工商管理人才的定位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方式也应该进行完善,由原来的企业工商管理的高级人才教育模式开始向精英人才教育模式转变。
3.培养方法缺少创新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在金融、经济以及国际贸易上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企业开始向现代化企业过渡,得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发展,就应该对企业进行创新,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保证在市场上不被淘汰。但是,我国很多企业管理者都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对市场的变化进行预测。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维持着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方式老套,并没有和现代社会市场进行很好的接轨。因此,企业要想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对市场的变化保持敏锐度,对于学习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要进行灵活的应用,应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用传统老套的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应找到适合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市场变化的管理手段。
4.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缺少实践经验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工作,在企业中工商管理人员属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因此,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实际应用能力,要求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人机交往能力、以及企业管理能力,同时也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不管实在中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求工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刚从业的工商管理人员已经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但是都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他们在企业工作中,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坐而论道,并且他们并不满足从事基层的工作,好高骛远,不能独自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导致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缺少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很好的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对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学校看重的是应试教育,对学生自身的专业实践并没有得到重视,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空有理论缺少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导致工商管理人员在从业初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工作出现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的培养。
5.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不高
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很多学生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各学校水平也存在差别。在我国中专、大专以及本科学校都设有工商管理学专业,由于各学校性质不同,在教学模式上也存在差别,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采用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有许多学生学习工商管理是通过成人夜大以及自考的方式,最终得到学历证书。这样导致在与大专、本科等学历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应用实践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变现得并不是很好,缺少工商管理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达到企业的用人基本标准。
二、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单一的培养模式
我国教育大多是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理论知识来应对考试,没有真正理解工商管理的知识。学校忽视了实践课对学生的塑造,只开设传统了传统理论式教学,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造成学生空有知识缺乏实践经验。
2.松散的培养体系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过于松散,缺少系统性,有很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时会由于管理工作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而导致工作的失误。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系统性的培养体系可以为企业带来全方面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
3.落后的培养内容
在培养内容方面上,并没有与时展同步,对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没达到与时俱进的目标,因此,要再培养内容上进行创新,跟上时代的脚步。我国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都是参考曾经老教材进行改编的,在内容上过于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在工作时所掌握的知识。
三、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1.以学生为本
学校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将旧的教学体系向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转变。学校应多开展实践活动方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工商管理工作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工商管理工作性质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要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增加实践经验以此保证能够胜任企业工商管理工作。因此,培养学生必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2.系统性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系统性的原则,通过整体优化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性的建设。第一,在培养工商管理应用能力时,应将不同的培养方法进行联系配合,对每个培养方法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在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二,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整体考虑,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上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科学处理二者的关系。
3.灵活性
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每个学校要以自身教学条件出发,从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要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可以针对学生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也可以将不同的培养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措施,进而提升学生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工商管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四、企业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制定科学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应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这需要根据不同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分门别类的培养学生工商管理应用能力,从而符合企业不同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设置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课程。在对工商管理人才进行教学时,可以把不必要的课程适当删减,分清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同时也应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是交叉学科培养计划的重点内容,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应根据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到学科知识与企业管理相联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适应社会,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在各企业中职能的差别,因此,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划分,形成板块式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科内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使管理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做出贡献。
2.加大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要想不被现代化市场淘汰,就应该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对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时,必须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企业管理者应对工作充满热情,同时也应保持创新精神。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手段。在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灌输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指导管理人员学会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创新理论知识,加强工作经验的积累。在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计划上,应对培养计划进行思路创新,充分调动裴炎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应加强管理人才的人际交往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通过这些培养形式,相信企业定会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3.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对企业工商管理工作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下,在培养人才上也要求必须采取现代化模式,学校必须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学生接受专业实践活动的培训,这样为社会、为企业都塑造了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学校也应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充分的实践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可以将一学期的课程应分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习两部分,在学期末的成绩考核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另一部分就是实习成绩。用这种培养方式告诉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进行结合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采取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形式。
4.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工商管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管理者应拥有较强的管理水平,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要发挥充分的耐心与责任心,对待工作态度要兢兢业业,在管理遇到问题问题时要及时解决,并深究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办事水平。这些都是需要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积累工作经验。但是我国有一些企业在选择工商管理人员首先看应聘人员的学历,而忽视了工作能力方面。因此,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时,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时就应该灌输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优秀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必须提高企业工商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最终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五、总结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河南 巩义 451200)
摘 要:审计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财经专业开设的高层次的专业必修课,它是融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等多门学科的课程。目前审计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忽略实践,强调理论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无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审计教学进行改革,改变审计教学模式,改变审计教学方法,对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文章简要分析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审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3.027
收稿日期:2014-11-28
0 前言
众所周之,审计课程比较难,既不好教也不好学,究其原因,首先,由于审计是集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战略等多门学科的课程,要想学好审计,必须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易乐观;其次,审计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理论性比较强,且相关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起来比较枯燥,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并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最后,由于大部分教师只是从学校到学校,根本没有到企业实习过,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只是纯粹的讲解理论知识,没有与实践结合,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也许掌握的很好,但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1 目前审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目前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
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是 “教为主、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思路闭塞、只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无法向社会输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审计人才,这种教学模式与培养高素质审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相悖。因此对审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2 师资队伍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我国的大学教师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老师从学校直接到学校,从学生身份直接转变为老师,根本就没有到社会上实践过,一个企业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各个部门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各个工作又是如何展开的,比如审计课程当中的风险评估这一章,课本上的理论性非常的强,相关概念十分的抽象,如果不联系实际,则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而讲课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到事务所工作过,自己都不知道现实工作当中到底是怎样进行的风险评估,无法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又如何给学生讲的生动形象,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审计有着自身的特性,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要所学有所用,最终是要运用于实践的,如果学生只是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只会应付理论考试,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因此要想教好审计这门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要具备一定的审计实务操作技能,要熟悉审计工作到底是如何开展的。
1.3 实践教学环节比较缺乏
众所周之,学校是学习容易实践难,而审计课程有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性,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是相当重要的。尽管目前大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地尝试模拟实训、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就案例教学法而言,典型案例国外比较多,但国外案例环境与国内实际不符;而说到国内典型案例,立即会想到安然、银广夏等,但这些案例已过多年,过去的案例不一定适用于现在,因此,案例本身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就模拟实验室而言,要想建立一个完美的模拟实验室,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有完整的实验资料和数据;另外,实验室设计起来难度比较大,对研发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能熟练操作相关财务、审计软件,因为模拟实验所需资料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技术性比较强。基于这些原因,多数学校并没有审计模拟实验室,进而无法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对策
2.1 改革审计教学模式和方法
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利于培养适用社会发展需要的审计人才,必须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具体来讲,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针对某一个知识点,以现实工作当中的典型案例为基础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之所以难教难学,是因为相关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如果运用案例教学法,则容易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另外,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首先,必须要建立审计案例库。案例的选择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例的选取必须和所授课程相关;第二,案例尽可能多的选择新的案例;第三,案例的实际操作性要强;第四,案例库以实际案例和人为设计案例相结合。其次,要有效的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案例库将实际案例和人为设计案例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组,课前将案例分发给各小组并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做出初步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讲。任课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的讨论,形成学习小组的初步观点,形成书面结论。
(2)模拟训练法。所谓模拟训练法,是指对现实的工作环境及任务进行模拟,让学生转换身份,进而亲身体验现实工作到底是如何操作的。这种教学方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能快速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模拟训练法的前提是学校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账,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相关账簿及会计报表等。训练时老师首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审计项目对学生进行分工,使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不同业务循环的审计流程。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英语、语文、数学等课程的教师,只要你拥有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就能把相关课程教好,学生也能学好,但作为教审计的教师,你仅仅拥有理论知识则远远不够,你还必须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因为审计不像英语、语文、数学等基本课程,这些基本课程都是基本功,你必须要记注,就像学武术的人必须要练扎马步。而审计说白了是一门实践课,你学习的目的最终是要用的,如果教师只是一个劲地讲理论知识,根本不会与实践结合,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又怎么会青出于蓝胜于蓝呢?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利用业余时间多到企业、事务所实习,多积累实践经验,并将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教师自身充分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从事审计行业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进而充实教学队伍。
2.3 对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进行健全和完善
学生有一个通病,就是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学会了,而真正让他去做的时候,却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因此,要想提高审计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实践。就学校而言,学习容易而实践难,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那么就需要学校做出努力,多与会计事务所沟通合作,尽量让学生作为实习生参与到项目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才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才能更好地学习。
3 结语
总而言之,审计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审计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到企业、会计事务所实习,只有自身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另外,学校也要想办法多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世全.基于实践核心的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3(7)
2 刘婧,李岩.应用型大学审计教学改革新方向——培养审计学习兴趣与知识使用能力教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就是《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研究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但是学生通常所用的教材理论性太强,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最有效也最吸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非常有效。案例教学大都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并从中获取经验或教训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案例教学有开发人们智能的功效,它以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件为教材,让学生作为当事人对此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判断,从而找到自己认为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甚至还能够获取意想不到的启迪。第二,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学习理论与获取经验的桥梁。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就业有理论,同时还有经验。实际上每一个案例讨论就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一次“见习”,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弥补课堂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第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在生动、形象的案例教学中轻松的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这有益于他们以后再各自工作岗位上运用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当属设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线路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分别是:市场原则、经济原则、安全第一原则、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交通安排合理的原则、服务设施确有保障的原则、内容丰富多彩的原则等。学生在理解这些重、难点时普遍感到过于理论化,利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重难点问题。此外,案例教学法还能改变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
二、课程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开展手段单一。这就导致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造成一定的困难。其次,缺乏足够的、高品质教学案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且质量较高的教学案例供课堂教学使用,所使用的部分案例甚至都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能很好的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案例更新速度比较缓慢,甚至多年不变,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甚至只能获取几年前的知识。最后,开展案例教学在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经验以及课堂掌控能力要强较高。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就像“大杂家”,需要了解和掌握天文地理和古今中外知识。旅途管理专业教师为了培养出这种旅游人才不仅自身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甚至对教学案例有深刻独到的体会。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巧妙的把系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正处于刚起步阶段,旅游教育专业教师大多是地理、历史、经济等文科类专业毕业,虽然去国外旅游院校进修过,但是大多数教师对我国旅行社的现状并不是很了解。此外,旅行社业设计知识非常广,变化发展也非常快,可以说,不仅是院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可以使旅行社的课堂。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可能会不够生动、形象。
三、课堂案例教学法的改善措施
1.丰富案例教学实施手段。
案例教学并不仅仅是老师讲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案例这种单一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西安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到旅游投诉管理这章时,一方面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旅游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协助并处理投诉,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在相关社区摆台,开展义务旅游咨询活动。与此同时,还能聘请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行社经理人担任客座教授,让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给学生们讲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相关技能。
2.建立课程案例库。
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高质量的典型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典型案例,轻松地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甚至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因此,所采用的教学案例需要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引进现成的优秀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案例,还可由教师自身根据个人实践经验进行编写。所以,建设案例库在旅游院校教材建设、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关键词:基层站段 兼职教师 培养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的不断投入应用,铁路职工的培训任务大幅增长,培训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运输生产一线的基层站段,不但对教师队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对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高铁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对于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和提高培训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正确理解铁路基层站段兼职教师的内涵
铁路基层站段兼职教师是指能够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丰富的现场经验或较高教学水平的职教部门外的专家。兼职教师主要应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中聘请。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兼职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兼职教师应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中聘请。也就是说兼职教师应是熟知某业务管理、有某专业技能特长、在某专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其次,兼职教师必须来自职教管理部门以外。再者,兼职教师必须能承担某项业务管理或一门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2 铁路基层站段兼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兼职教师是站段针对铁路专业管理、设备运营和检修作业方面聘请的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需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2.1 无私的奉献精神
兼职教师从事的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他们上课时不仅要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拿到课堂上来,而且要把现场经验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授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收集信息,整理资料,选择最佳授课方式等等。另外,兼职教师在接到授课通知到授课前是在本岗位度过的,他们还要完成本职工作,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备课任务。而且,目前兼职教师的授课费是按授课课时计算,备课的时间不计在内,因而兼职教师需要有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
2.2 高尚的职业道德
兼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兼职教师将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员;另一方面是要求兼职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思想、品行、作风来影响学员,教育学员敬业、爱岗、奉献的职业道德观念,起到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
2.3 丰富的实践经验
聘任兼职教师绝不仅仅是对专职教师的适宜补缺,而是站段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的需要。因而兼职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为充足的理论知识,他们所教给学员的知识应该是先进的生产技术,最新的规范、信息,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以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范例。
2.4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兼职教师必需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他们所从事专业的业务知识、实践经验、技能技巧用简练的语言教授给学员,并能将上述内容归纳总结,便于理解和记忆。
3 加强基层站段兼职教师队伍培养的必要性
3.1 加强基层站段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有利于弥补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基层站段机关定员有限,职教部门的定员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站段 “管理工作多、专业多、区域大”的现状,况且近几年来,高铁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投入,新部门相继成立,许多有现场经验的优秀教师被调到专业科室和车间,造成了专业教师紧缺的现象。虽然近年各级部门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如优先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新技术培训,到设备厂家学习等,但在短时期内仍难以满足现场的需要,而聘用兼职教师则可以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专业教师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工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而聘任、培养兼职教师可以弥补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
3.2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
站段专职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生,这些教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和一定的理论水平,并且经过十多年的培养已成为职教部门理论教学的中坚力量,但由于他们在现场锻炼的时间短,因此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实践经验严重匮乏。
兼职教师基本上是车间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的骨干,聘用他们为兼职教师,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实现专兼职教师相补,使专兼职教师技术素质共同得到提升,实现教师队伍优化。
3.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兼职教师是来源于各业务科室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业务骨干,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了解现场需要什么,职工缺什么。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聘用兼职教师,可以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更好地适应职工培训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3.4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有利于降低职教成本
兼职教师分布在各个车间,根据培训职工所在车间(区域),选用兼职教师,可以减少学员路程往返和食宿发生的费用,降低了职教成本。
3.5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有利于实现职教工作重心下移
随着站段管理区域的增大,职工人数的增多,职教部门的职能由培训为主转向以管理为主,职工培训工作重心下移是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有效措施。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培养,发挥兼职教师作用,是实现职教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手段。
3.6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培养,有利于激活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