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5 16:35: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商务交际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国际商务英语 多媒体 网络技术
一、前言
当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产生,各种媒体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成倍增加,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特有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仿真性、形象性和先进性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平台。认知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应处于丰富、信息渠道的情境中等观点,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目前,各学科广泛尝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体系被打破,学习过程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主体化。
国际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是商务与英语的结合,其教学始终围绕着特定的目的和内容而进行,教学内容涉及与国际商务有关的,如国际商务活动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诸多领域的各个环节。其教学目标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行业的交际需求关联度密切,它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商务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国际商务英语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多渠道等特点决定了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与语言教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它涉及视、听、说、写、译等英语语言各个方面的技能与商务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综合运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和交互性等特点,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方位交互环境;网络技术由于它能够资源共享,并且容量大、速度快、时速、便捷,处理和提取信息范围广,因而可以全面补充国际商务英语教学资源,促进国际商务英语教学形式多样化,学习自主化。因此,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不仅符合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特征,而且顺应时展的潮流,是目前国际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和重点。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革新传统语言教学弊端,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所学对象的活动环境,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矫正发音错误。
第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利用电脑的交互性和智能化,创造了一个仿真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许多国际商务洽谈都在网上进行。计算机课件可提供模拟的洽谈环境,以对话和信函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能依据电脑的评判修正自身的错误。这对于学生自信心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新颖活泼的形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网络具有它特有的交互、开放和及时等优势突破了种种限制,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各种资源和媒体体验不同的商务情景,进行批判性或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商务实践能力。具有超强功能的网络环境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其学习内容和空间,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具体条件和学习目标要求,可以对教材进行筛选,根据选取内容,制作相关课件;同时利用网上资源,适时适当地补充教学内容,使教授的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加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
第五,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超媒体和超文本的图形、图像、图表、声音等内容达到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设立网上虚拟社区,从而能模拟真正的商业环境,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增强商业沟通的能力。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国际商务英语教学原则
1.以交际教学法为主的策略
根据Streven是(1977:92)的观点,ESP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原则上完全由学习者的功能性和功用性要求所决定。Strevens(1988)进一步指出,ESP特点之一是交际法被认为是最适合ESP教学的。与其它类型的ESP一样,国际商务英语强调在某些特殊的商务活动中用特别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满足其特别需求。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交际能力(商务谈判、商业会议)、阅读英文原版商业经贸类书籍报刊和合同文件的能力,还有培养写作英文函电、合同和报告的能力。在设计课件时可利用多媒体、光盘和网络等先进的电教手段,创设逼真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在特殊的交际场合中培养听、说、读、写、译的交际能力。还可以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在阅读课中,可利用目标情景分析和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的教学方法,教师事先根据阅读材料,让学生利用网络、教师提供的课件或图书馆进行课下阅读,课堂上只做重点、难点分析。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课堂输入的信息量,从而多渠道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英语的交际能力。
在国际商务英语的教学中,有大量的会话练习。如在《商务英语听说》、《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中对话练习便占很大的比例。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光盘、网络等,让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收集相关材料,运用已掌握的交际语言,在课堂上模拟真实情景会话。也可以利用光盘或多媒体演示,先将示范对话情景进行演示,通过视觉和听觉双向输入生动的信息,再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策略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学以现代教学技术原理和教学理论为依据,合理吸收传统教学重点有利因素,将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提高教学效果。如将传统的语法教学、对比教学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信息流向、流程的控制上。要根据专业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件制作成由教师来控制的辅教系统,由教师来选取和修改教材内容和选择教学方式。同时,利用课件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出模拟的商务交际环境,这样为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特定活动提供厚实的感性基础,必然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国际商务英语,会有大量的专用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具有特定的意义。比如,把文中出现的专用词汇用特定的颜色标出,学生把鼠标指向该词时,便会在一小窗口中呈现该词在文中的特定中文词义及音标。这样,既有利于词汇的自主学习,提高了阅读速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信息输入量。再如,国际商务英语中有一些介绍社交礼仪和各国文化差异对商务交流影响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在语言学习同时,用多媒体配上表示正确、错误或具有特定意义的身体语言图片、动画或录像短片,使学生加深印象。因为文化差异有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语言因素造成的,这种利用音像手段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交互与互动的策略
在现代化媒体教学中,多媒体辅教软件(课件)的交互功能提供了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辅助教学软件在国际商务英语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实践操练的机会。充分利用软件和网络进行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学生可在计算机上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模拟对外贸易、模拟商业谈判等,既增加了学生协作式学习的主动性,又方便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检测。
例如,实际商务工作中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起草各种英文合同,撰写商务函电和一些关于产品、市场、客户反馈情况报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建立模拟的国际商务活动环境,学生之间可分组开展特定的商务活动,通过电子邮件(E-mail)撰写各种商务材料,完成老师布置的课题。利用局域网让学生模拟进出口贸易,学生按照自己研究过的熟悉的产品在网上模拟进口或出口商,并寻找客户,找到客户后通过撰写英文函电发送Email来洽谈具体业务,待协议达成,便起草合同。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错时及时给予指点、帮助。同学之间进行切磋、商讨,在互动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等。
总之,现代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国际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既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毕竟是是完成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只有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和特征,恰当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学生、教师和多媒体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认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unan,Davi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Hertford:Phoenix ELT,1989.
[2]Strevens P.. New Orientation in Teaching English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 Strevens,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A].M Tickoo ( ed.). ESP: State of the Art [ C ].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4]陈坚林,赵学.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 [J].外语电化教学,2003,(3).
[5]樊长荣.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6]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
[7]韩保来.多媒体教学―教学电脑化•网络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9]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10]李克东.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1]李予军.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J].外语界,2001.
[12]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
[1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饶振辉.论兼收并荣、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15]肖云南,陈勇.商务英语网络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外语电化教学,2003,(3).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课程 教学 改革
一、引言
国际商务谈判是国内商务谈判的延伸,是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设置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谈判技能。《国际商务谈判》的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授课模式不足以满足学生谈判能力的开发和提升,此该课程教学模式亟待需要改革,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对体验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研究深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上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本文以“优化教学模式,体验模拟谈判”为主题,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建设。教学模式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上力求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体现该课程的现实应用性。
二、《国际商务谈判》体验式教学设计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关心的不仅是大学生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理论知识,还在于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谈判能力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提升和扩展。
1、体验式教学要有针对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整个国际商务谈判过程,在进行模拟谈判背景设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和教学特定环节设计,比如针对商科的同学设定贸易采购等商务活动谈判。针对外语系的同学设定服务贸易谈判等。还可以针对国际商务谈判开局、磋商不同环节设定模拟谈判的议题和场景,让学生根据国际商务谈判的不同背景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掌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
2、体验式教学模块化
体验式教学模块化,能明显地区分出学生训练中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技能阶段,从而便于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生的技能水平,以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学模块中设置了基础知识模块、谈判能力模块两个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又有模块与模块间的密切联系。每个模块有各自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教学课题组合而成。教学模块的设立,为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谈判人才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潜智 得到充分的发挥。
3、体验式教学个性化
体验式教学个性化,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自身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在《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也重视对他们差异的研究,看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谈判实践教学中,基于学生性格设置模拟谈判角色。
4、体验式教学合作化
体验式教学合作化,是指大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合理的分组为前提,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合作化教学是对学生群体的合作、竞争进行支持的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具有交流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追求学习目标的条件。
教学过程的学生以小组目标为评价标准,共同制定小组谈判目标、谈判策略和谈判进度,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小组成员处于平等合作、信息共享、协作完成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广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三、《国际商务谈判》体验式教学内容
1、体验式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设置
体验式教学模块包括红黑博弈游戏、撰写谈判策划书和模拟谈判三部分,各模块相辅相成。体验式教学模块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如表1所示: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和理论的结合,学生反映非常好。模块化教学优化课内,强化课外,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谈判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谈判综合能力。
2、体验式教学模拟谈判背景设计
模拟谈判的背景资料应当力求有针对性、实用性。“模拟谈判”教学模块能否实施下去,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选择的模拟谈判内容是否适合,是否能引导学生深入其中。教师在选择模拟谈判时,要力求选择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符,这样学生在进行模拟谈判时,才能更充分的利用专业知识,深入其中。
为了学生能把握住模拟谈判内容,教师在模拟谈判前给学生准备的背景资料应当尽可能资料充分且具有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容易掌握整个谈判的背景,同时在谈判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已经给出的谈判背景资料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收集并分析谈判资料。
3、体验式模拟谈判总结与评估
(1)教师对学生模拟谈判进行恰当的点评与总结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效果,包括个人讲话阶段、正式谈判中的礼仪运用、思维方式、相关领域知识的掌握运用、谈判过程中策略的运用恰当与否等。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以正面激励、肯定为主,尤其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认真、积极的学生,思路清晰的学生,语言表达准确的学生等给以肯定、认可。对表现不够好的学生,教师应以委婉的方式进行引导、注重启发,避免打击其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2)学生对自我模拟谈判的表现进行评价,感受进行分享
学生结合在模拟谈判中的表现,对自己进行整体评价,对体验收获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并选择一名团队内最佳合作伙伴。
四、体验式教学改革配套措施
1、学校方面加强师资谈判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校和学院要积极鼓励教师有海外经历,鼓励教师到海外商科高校进修或担任访问学者,鼓励并帮助教师到实践基地锻炼自身谈判能力。
其次,组织相关授课教师多参加高层次、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商务谈判领域的研讨会和相关培训课程,尤其是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
再次,学校应积极引进人才,如有海外背景,外企职场经历及懂得专业谈判知识,具有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的海归人士。也可以邀请企业界优秀的谈判精英为教师开设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
2、教师方面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和控制能力的培养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需要有个明确的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建设团队,并实现谈判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树立学生团队目标以及个人发展目标,将这三个目标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成为共同的目标,根据这个共同的目标,制定团队目标及发展计划。
再次,团队目标及发展计划中要设定的具体的谈判目标,学生个体成长目标等,并且将这些目标贯彻下达,团队中的每个同学都要熟知并且认同这些目标。
最后,根据模拟谈判教学目标,有效的引导、控制及指导模拟谈判实践活动。
3、改进课内外教学环境
能否充分发挥创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环境是教改的重要因素,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推荐编撰较好的国际商务谈判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提高他们对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入的掌握。搜集相关音像材料,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时间进行播放和讲解分析。
其次,充分发挥超文本化教学资源。在学院网站上开辟学科资源项目,罗列专题资料索引和目录,提供多样的材料供学生学习参考;提高学院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效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再次,模拟谈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类似大型会议室式的谈判场所,有谈判桌并有一定的空间,使参加模拟的谈判同学能充分利用谈判场作体验谈判内容,提升谈判能力。
山东政法学院教改项目(教改项目编号:2011JGB005)
参考文献:
[1]白远.国际商务谈判(中文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泛读课堂 教学实践
1.引言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研究都偏向于精读教学,鲜有研究在关注泛读教学。英语泛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泛读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改变学生对于泛读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任务型教学法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进行交互交际活动来学习,为学生提供接触学习材料的机会,旨在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泛读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能让学生有机会参加结对及小组活动,调动学习动机,通过鼓励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提高语言水平。
2.文献综述
泛读是指:“通过阅读教阅读……大量的阅读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最好途径。”(Day,1998)这一定义关注阅读的量。Aebersold和Field(1997)将阅读的数量和学生的选择结合起来,给出了如下定义:“泛读教学基于这一理念:学生阅读他们自己选择的大量阅读材料并加以理解之后,他们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提高。”
泛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自主性,构建背景知识,丰富词汇和语法知识,提升输出能力(口语,特别是写作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大量的泛读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构建图式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李天紫,2007;Junko Yamashita,2008)。
虽然泛读是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有研究证实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有效性,泛读课堂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效果不明显(Davis,1995;Laufer,2003)。根据周虹(2000)的研究,在泛读课堂上,老师仍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及阅读技巧的训练。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泛读课堂大部分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任务型教学在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认可,如覃修桂(2004)、谭晓晨和董荣月(2007)等。文献表明,只有Green(2005)指出,应该在泛读课堂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但是该研究并未证实任务型教学法在泛读课堂上的有效性。
国外有关泛读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上对其优点的探讨及寻求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泛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如Brown(2009)。国内关于泛读教学的研究大部分仍然关注其理论价值,如周虹(2000)、盖淑华(2004)、李天紫(2007)、夏赛花(1997)等。因此,笔者尝试在泛读课堂上应用任务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变学生的泛读态度,最终鼓励学生积极独立进行课外泛读,享受泛读所带来的乐趣。
3.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1)学生针对泛读的态度如何?他们在阅读技巧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在泛读课堂上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效果如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88名研究对象来自于某大学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该校使用的泛读课本是《新视野大学英语泛读》第二册。这些学生很少在课堂内外进行阅读,没意识到泛读的重要性,但是渴望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模式。
3.3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作为收集定量数据,调查学生对泛读态度的变化。问卷由5级量表组成,即非常不赞同、不赞同、有时赞同、赞同、非常赞同。问卷包括23个问题,涵盖了学生对泛读的理解,对自身泛读能力及所使用教材的评价,对泛读教学的态度,以及课外泛读的意愿。
3.4数据搜集和分析
问卷在该课程结束的时候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该问卷。教师并未告知学生此问卷的真实用途,目的是获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评论及收获。在讲解如何回答问卷之后,笔者给学生10分钟时间完成问卷调查,最后SPSS13.0被用于处理问卷的数据。
4.结果与讨论
4.1研究对象对泛读的理解
与精读相似,泛读也是一个隐形的过程,包括认知、心理及情感因素。但是,泛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阅读的数量。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在泛读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基本上都是逐词阅读。在为期十周的泛读教学实践后,44%的同学开始认识到泛读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思想。大部分同学也意识到背景知识的重要性,但是25%的同学比较反对这一观点。这些同学只是将泛读材料当成是学习任务,另外,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导致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欠缺,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此部分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学生逐渐了解了泛读的特征,但32.1%的学生认为泛读就是一个词汇辨认的过程。21.4%的学生认为词汇是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虽然学生在词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词汇仍然是他们泛读过程中最大的障碍。
4.2研究对象对自身阅读能力的评价
数据显示,27.4%的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不够自信,但是33.3%的同学在阅读方面非常自信,他们在泛读教学过程中表现积极,并且能积极地影响身边的同学。27.4%的同学认为阅读是影响他们英语考试成绩的关键,而57.1%的同学表示他们的阅读量远远不够。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逐渐认识到泛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4.3研究对象对泛读课程所持的态度
经过任务型教学实践,学生对泛读课程的消极态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32.1%的学生认同泛读对于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很重要,42.9%的学生表示他们会在课后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泛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在任务型泛读课堂上,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并且可以有机会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而且能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口语。
4.4研究对象对泛读教学的态度及评价
大部分同学赞同应该将精读和泛读课程区别开,单独开设泛读课程。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经过任务型教学实践后,42.9%的同学表示能够在泛读教学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处理教材上的阅读任务,表明同学们认可泛读课程的重要性。
4.5研究对象对课外泛读持有的态度
问卷数据表明,36.9%的同学能够自愿地完成泛读任务,34.5%的同学表现出对课后泛读材料的浓厚兴趣。42.9%的学生表示他们坚持课后泛读,29.8%的同学表示他们愿意尝试处理难度更大的阅读材料并且会在泛读课结束之后继续坚持阅读,但是21.4%的同学表示很难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
综上所述,在泛读课堂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泛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锻炼英语能力,鼓励他们开展课后阅读。
5.结语
为期十周的课堂实践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泛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阅读材料和训练阅读技巧,而且能以不同的形式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学习者在泛读方面的信心得以提高,也能积极地参与泛读教学中,并且能提供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建议。在泛读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学会了如何分析自身的学习问题及评价自身的课堂表现,意识到泛读是积累背景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后泛读的意愿得以加强。本研究只涵盖了影响学习者泛读态度的部分原因,未涉及认知、情感等其他方面。此外,泛读课堂上的任务选择和设计仍有待继续完善,泛读材料选取的依据需要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盖淑华.近十年二语习得泛读研究文献质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2]李天紫.论英语泛读教学的发展趋势[J].外语界,2007,(6).
[3]覃修桂,齐振海.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J].外语教学,2004,(3).
[4]谭晓晨,董荣月.任务类型和语言水平对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准确性和复杂性的影响[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
[5]夏赛花,吴古华.英语泛读课的现状和改革[J].外语界,1997,(4).
[6]周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教学之我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7]Aebersold,J.A.,Field,M.L..From Reader to Reading Teacher: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8]Brown,D..Why and how textbooks should encourage extensive reading [J].ELT Journal,2009, 63:238-245.
[9]G.reen,C..Integrating 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task-based curriculum [J].ELT Journal,2005,(4):306 -311.
[10]Davis,C..Extensive reading: an expensive extravagance? [J].ELT Journal,1995,49:329-336.
[11]Day,R.R.,Bamford,J. 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关键词:商务礼仪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c)-0164-02
教学效果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过程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估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全面素质及深化课程改革都有帮助。柯氏评估模型是企业培训评估的主要方法,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借鉴企业培训评估的方法,将柯氏评估模型同高职教育评价相结合的理念,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
1柯氏评估模型简介
柯氏模型常应用于企业培训评估领域,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借鉴企业培训评估方法,有利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柯氏模型分别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次进行评估。反应层评估,主要是听取学生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感受,发现教学过程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学习层评估,主要是了解学生在学习前后,知识及技能方面的掌握程度;行为层评估,主要是评估学生在学习课程以后在生活中的行为方式改进程度;结果层评估,其目的是评估学生经过教学后,在实际生活中职业素质及技能等方面的改变。
2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柯氏评估模型为教学效果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商务礼仪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點符合柯氏评估模型的评估要求。本文根据柯氏评估模型将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反应层评估,主要是评估学生学习商务礼仪课程的后的感受及想法。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与安排、教学资源、授课教师、教学环境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看法;第二层学习层评估,对所学技能知识、原理及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主要是通过采用笔试、技能测试等方法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和理解程度,评估教学效果。但是这层评估不能反应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及教学后对职业能力提升的帮助程度。而第三层行为层评估则可以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正确的迁移应用能力,通过考察学生在学习礼仪课后在实际生活中个人修养,个人行为的转变,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带来的贡献。第四层结果层评估是判断教学是否对学生行为的产生变化,对促进学校整体素质发展的贡献程度。(见表1)
2.1反应层评估指标体系
针对商务礼仪课程的特点,本文根据反应层的评估目标,设计了以下评估项目,包括:课程设计与安排、教学方案、教学资源、教学条件4个项目,并细化了每个项目的具体评估指标,以衡量学生对教学效果所做出的总体反应。
2.2学习层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学习层的评估目标,针对商务礼仪课程的特点,本文设计了以下评估项目,包括:授课教师和学生学习技能两个项目,授课教师从教师对知识体系掌握,教学方法运用,课堂控制等方面评估,学生学习评价主要从平时测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指标来测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学内容对个人职业素质及能力提升的帮助。
2.3行为层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行为层评估的目标,设计了个人形象、礼仪基本认知、礼仪技能、礼仪素质四个指标来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转变程度进行评估,以判断学生是否将教学中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以及它影响程度。
2.4结果层评估指标体系
结果层评估是指学生学习完课程之后,个人形象,个人素质,个人能力有所提高。根据结果层的评估目标,本文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互评三个指标来评估教学效果(见表2)。
3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效果评估工作的研究及实践,教学效果评估难度在于评估指标的设计与客观评估数据积累,本文以柯氏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性的强的特点,尝试构建了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不断调整评估方案。
参考文献
[1]章义.基于柯氏评估模型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新探索[J].当代继续教育,2015,10.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财务指标评价;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
引言
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114号文件”,吹响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号角,国内出版传媒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深入发展,传媒业竞争加剧。那么对于传媒企业来说,发展就不单单是要比其他同行发行量大、比其他同行广告收入高,而是要回归企业成长的原始路径:审视自己有哪些资源是独有的,哪些资源是比竞争对手优秀的以及再进一步思考,哪些算的上是自己让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能力”。只有在优势资源和核心能力上开发利益增长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因此,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有学者对如何提高传媒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如赵勋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1]。丁和根初步构建了中国传媒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包国强、李良荣等提出了中国传媒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3]。但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定性的角度,操作性不容易把握。如何从定量的角度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帮助企业管理者识别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财务信息为切入口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模型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十分困难,主要在于核心能力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然而这种核心能力中的隐性知识已经扎根于企业之中,融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之中。核心能力可以看做是企业的一种专门资产,稀缺或独具特色的能力的特征是其“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1995)。也就是说,资产以某种方式用于特定的目的、客户和企业环境。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可以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能通过价值的方式,即财务的方式来解决核心能力这种专用性资产的识别和信息揭示问题。财务核心能力是能够导致核心能力形成的那些财务能力的集合,它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也能够直接导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或者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是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财务能力有可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以至直接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稳定的资金流为保障的,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不能正常进行,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以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另一方面,财务能力表现在对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上,对财务可控资源的合理配置,将直接推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核心能力的培育。因此,财务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力体现 [4]。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指标选取
按照《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有传播与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26家,本文选取了报刊业、出版业、广电广告业共计18家传媒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评价指标众多 ,本文从外部评价者角度,从行业特点出发,基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信息反映,从不同维度分别选择了12个财务指标,它们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资产总额。考虑到传媒企业的上市时间,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为2009年的横截面数据,且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和excel软件。
(二)分析方法
为了对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传媒企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1.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并最终合成为少数几个主要因子,每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权重)依据其对总信息的解释程度而确定,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便于我们对被研究企业的全面认识,并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达到对企业更深层次的认识。
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可得到表1所示的方差解释表,下页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矩阵。由方差解释表可看出,前四个特征值较大,其余八个特征值均较小。前四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87.277%,也就是说,前4个因子可以反映原有12个指标的87.277%的信息量,因此选取4个公共因子。
为了突出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便于对因子含义进行解释和分析,对因子载荷矩阵采用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从而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由上页表2可知,公因子f1在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资产负债率x3、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x11上具有非常高的载荷系数,说明可以充分地反映这 4个指标包括的信息,因此 ,公因子f1可以说是这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反映。考察这 4个指标的财务含义,与企业的债务结构、 还债能力、获现能力有密切关系,所以,公因子f1可以称为偿债获现因子。同理,逐个分析其他3个因子的信息含量及其指标的原始意义,公因子f2、公因子f3、 公因子f4 分别为资产营运因子、盈利因子、资本扩张因子。
提炼出综合代表原有数据信息的公因子后,通过表3所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各公因子的得分表达式如下:
f1=0.291x1+0.282x2+0.209x3+0.061x4+0.064x5+0.048x6+
0.109x7-0.079x8+0.162x9-0.184x10-0.293x11-0.068x12
f2=0.028x1+0.088x2-0.269x3+0.016x4+0.176x5-0.153x6+
0.404x7+0.325x8+0.102x9-0.228x10-0.027x11-0.130x12
f3=-0.035x1-0.048x2+0.224x3+0.302x4+0.122x5+0.435x6-
0.125x7-0.097x8-0.044x9+0.339x10-0.068x11-0.126x12
f4=-0.045x1-0.029x2-0.069x3-0.053x4+0.145x5-0.098x6+
0.145x7-0.135x8+0.681x9-0.117x10-0.216x11+0.469x12
进而以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得到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表达式如下:
f=(0.25969 f1+0.24484 f2+0.24408 f3+0.12416 f4)/0.87277
将各指标值代入以上表达式,可以计算出18家样本传媒企业的各公因子得分及核心竞争力综合得分并排名,具体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4所示)。
2.聚类分析法:在对18家样本企业利用因子分析进行了综合排名后,对他们的整体名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但是为了能够客观的认识上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及分析其原因,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进行分类。本文选用聚类分析法,它能把具有相似特征的公司划分为同一类。运用spss13.0的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程序首先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根据树形结构图, 18家企业被分为四类。然后分别以四个公因子为分类变量分别对企业的偿债获现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资本扩张能力进行聚类,结果(见表5)。
(三)结果分析
由表4(上页)和表5可以看出,省广股份核心竞争力较强,粤传媒核心竞争力较弱,而其他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传媒上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结合各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省广股份有着较强的资产营运能力,但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上得分偏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能适当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主营业务利润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更强。尽管粤传媒综合因子得分不是最低,但通过聚类分析可知,粤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最弱,粤传媒的盈利因子得分最低,经营状况需要改善,值得期待的是该公司近期正在进行重组,该公司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
结论
结合因子得分及聚类结果的分析可知,中国的传媒企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优秀的媒体数量还不多,各个行业:杂志、报纸、影视,都还没有形成一群真正从市场中打造出的领头企业。仅就内容和传播渠道的整合而言,中国传媒业距真正的跨媒体经营,应该说至少还有段距离。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和国外的媒体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和抗衡。但如果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在宏观经济稳健增长、消费升级、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在娱乐资讯、信息传播、图书出版方面的人均消费还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传媒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有理由对中国传媒行业保持持续乐观。
参考文献:
[1]赵勋.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09,(21):111-112.
[2]丁和根.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闻界,2005,(2):4-6.
[3]包国强,李良荣.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3):72-75.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对策
在我所进行研究的几篇文章中对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却又大同小异,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直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商务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有目的地交换信息和资源,相互支持和接触,从而建立起互惠互利推动个人和商务成功的关系。这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概念囊括了不同种族、甚至是同源但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以及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并且也必然会在交际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里所提到的周围环境的制约,就是指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国际大形势,也就是国际环境的问题。
国际商务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的跨专业学科,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涉及面广,是具有极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组织学及心理学等)。它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还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商务法规和贸易政策等。要想在国际商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了解涉外的政策法规、主要面向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范,对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在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双方达成共识、促成交易最为重要的一方面,这里就涉及到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上的学问了。
一、国际商务环境下跨文化交际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对外贸易之路应该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一直是萎靡不振的,相应的在信息和技术方面也比较闭塞。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了双向开放政策,即内部开放和对外开放。我们知道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执行,是中国政治和经济都得以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改革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目光投向发展中的中国,基于地理位置优越和人力资源的富足,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安营扎寨,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使中国最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广大的市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大量的投向中国。经济上的交流自然也是你来我往,在我们不断吸引外资和外企的同时,也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与国际接轨,尝试不同的交流。比如,建立跨国集团公司,国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外资入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等。当然,国际商务的开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初尝对外开放的胜利果实的同时我们也必将面临许多前所未见的问题。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很多国家的文化我们不了解,在沟通的时候不能做到理解其深意,对他国文化一知半解的认识还有可能造成行为和语言上的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会造成企业经济上的直接损失,抹黑企业形象等。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流而导致众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方式不同(直接或者间接,热情或者冷静);(3)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4.民族中心主义在作祟。
二、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面临跨文化商务交流与生俱来的众多难点,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心态问题,即以一颗开放的、宽容的、平等的心来对待交往对象的文化习俗。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提高能力,并且尽可能多的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能过且过,要做一个有心之人,对遇到的学习机会不要放过,自动自发的学习,主动的锻炼,自信、从容的面对未知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必然会成就更好的交流结果。
当然,在国际商务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问题。目前,针对跨文化商务分析的论文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对于理论阐述和理论扩展类型的文章不胜枚举,但是,对于具体的商务交往案例的写作和分析却少之又少。我认为,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有着必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实际案例的研究也可算是另辟蹊径,它不但可以站在更加真实的视角对国际商务交往做细致的分析,也更有利于企业国际商务的模拟模式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更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商务交流,达成商业意向。我们才刚刚踏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之路,随着各国间交往道路的不断拓宽,我们也必将面对更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视野,多读书,多实践。我们要时刻谨记,在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我们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多的是代表了企业。我们要善于研究文化,尽最大的可能做到求同存易,以促使国际商务活动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阮利冬,杨廷勇.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M].国际商贸,2010.
[2] 刘颖.跨国企业员工工作交际的个案研究[M]market modernization,2008.12.
[3] 刘丽丽.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文化冲突[M].商场现代化,2008.
[4] 刘雯淇.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5] 杜艳茹,王小玲.浅议中西文化差异[M].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失误中国日本从中国改革开放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到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商务大市场,由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对象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各国在经贸领域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只有深入了解对方国家商务文化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把握经贸外语中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冲突”,实现有效的商务沟通。故而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珍妮・托马斯(Jenny Thomas)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提出。托马斯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的差错”。我国对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何自然等人,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形成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现象。研究语用的不得体对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都具有现实意义。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理解使用该语言的本族人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并能在用该语言表达思想时,也符合其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才能减少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成功率。
二、中日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随着日本在中国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中日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两国在经贸领域由于语言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本文以中日之间的商务交际为例考察和分析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词汇语用失误
将母语的语言习惯或词汇意义直接套用到外语中,是比较常见的词汇语用失误现象。
在某公司宴会结束时,中方代表说「では、今日はこのへんでわりましょう(今天宴会到此结束)。话音一落,日方代表脸上露出了不悦之色。「わりましょう虽然表示“结束”,但是会使人联想到业务交往的“终止”。按照日本人的文化习惯,在商务宴会或会谈结束时会使用「では、今日はこのへんでおきにしましょう。「おきにしましょう的字面意思是“开始”,在宴会结束时,使用此词代表“结束”,隐喻双方的商务合作从此“开始”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待遇表达语用失误
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上下关系、内外关系、立场关系等因素,说话者往往根据己方与对方之间的关系,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被称作“待遇表达”。在待遇表达方式中体现日本商务文化特质的敬语表达方式在商务交际的语言表达中占据了绝对重要的位置。
中国代表看到日本代表手里的行李比较多,出于好意想帮对方分担部分行李,于是说:「お荷物を持って差し上げましょうか(我帮您拿行李好吗?)中方使用了“尊他语”的「~差し上げましょう,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但这类表达方式隐含有“施恩”之意,会使行为接受者觉得对方施恩于己,从而引起接受者的不快。在这样的商务场合,应使用自谦语的表达方式「お持ちいたしましょうか(我帮您拿好吗?)。在商务沟通中,如果待遇表达语用失误,轻则给对方留下不懂礼貌的印象,重则让对方产生误解。
(三)委婉表达语用失误
语言学家把委婉表达看成是一种修辞或一种文化现象,从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委婉表达是日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日常交流中被称为语言的剂。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说话对象,委婉表达也是不同的。即根据语境的不同,委婉表达要做相应的变化。
在商务宴会上,日方看到中方某代表的酒杯空了,客气的问是否需要斟酒,中方代表回答说:「いいです(好)。结果对方寒暄了几句就转身离开了。「いい作为形容词直译成“好”,但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委婉的拒绝,意思是“不用”。而这种情况下中方代表如果接受日方的好意,正确的回答应该是「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非常感谢)。
日本因单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其国民相近的思想情感,并且由于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致使日本人对他人的感受过分敏感,尽量不在言语上给对方带来不快,这正是日语委婉表达方式产生的心理根源。作为外国人,只有理解了这样的文化特征,才能在交流中避免语用失误。
三、减少和避免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对策
(一)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进行商务交际时,针对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交际方式及不同的语用策略。理解双方国家不同文化模式及沟通方式是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要保障商务谈判成功,外语学习者不仅应该关注语言的差异性,还应该注意文化的差异性。通过听专题讲座或报告,通过观看视频,或通过短期实地访问和考查,使相关从业人员直观的接触最地道的外语和外国文化信息,切实体会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理解外语的文化内涵,力争用准确而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避免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以免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导致商务活动失败。
(二)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商务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往来,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会带来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从而可能带来商务交际的失误,所以,跨文化商务交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涉外企业商务人员非常重要。培养涉外企业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正确采取恰当的跨文化商务往来外语语用策略,克服跨文化差异引起的障碍,知己知彼,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就可以提高涉外企业进行国际商务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实现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的成功。
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使用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由于各国的语言文化差异会带来国际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从而可能导致商务交际的失误。通过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性的认识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等,能减少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发生,这对于我国涉外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美]Sana Reynolds,Deborah Valentina.张微译.跨文化沟通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孟瑾.日语语用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商务汉语 跨文化交际 商务沟通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9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深入,商务汉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汉语的经济价值迅速提升,世界各国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商务汉语课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新热点。许多高校和相关机构纷纷开展了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因为在现代社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世纪商务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交际活动成败的影响以及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的界定
对于“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共有三种表达方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而中文将其翻译为“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流”,其实三种翻译并没有稳定地对应其英语表达,主要是根据研究者的语境变换使用。“跨文化传播”主要被传播学者广泛使用,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跨文化交流”较多地为政治学领域的学者使用,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姜飞,2007);“跨文化交际”则更多地被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使用,研究重在跨国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实现成功交际行为。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学与商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可以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与管理上的冲突。继霍尔之后至今,国内外众多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著作使跨文化交际发展成为一门涉及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和研究热点。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如果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来界定,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一界定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四个要素: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价值理念、消费习惯的不同,国际商务活动必然面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在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中,最早开始海外贸易的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就开始意识到并懂得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做生意。后来随着西方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伟大地理发现以及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英国人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商业企业集团。他们在进行贸易时,会对与其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信仰以及习惯保持敏感,避免发生冲突,以顺利实现交易。这就是最早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的体现,只是商人们很少注意研究这种文化及其差异。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迅猛发展。当时各国在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过程中,很多案例证明了对异国文化差异的迟钝以及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在新文化环境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者和研究者们不得不去研究别国的管理经验,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失败的原因。也就在这一时期,在霍尔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Hofstede(1980)、Triandis(1989)、Nishiyama(2000)和Varner(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20世纪中期,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相互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深,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个跨国公司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取得经济效益,那就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管理水平,更需要深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随着跨国贸易的不断增长,摩擦也不断增加,这其中主要是利益冲突,但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是导致跨国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社会,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成败,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
任何文化背景中都渗透着各种文化因素,由于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而这样产生的后果往往也十分严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差异必然会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和功能由于差异必然会引起互相冲撞和对立的状态。而且在愈来愈频繁与深入的国际经济交往中,文化冲突和摩擦也有不断增多和升级的趋势。文化冲突处理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恰当地处理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文化融合,这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处,也能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进步。所以在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能深刻地认识并理解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学习和了解由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摩擦和冲突,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误解和冲突,这是当代社会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核心能力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外语能力并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基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需要的是大批复合型的商务外语人才,即不仅具有外语能力和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避免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母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次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要素,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处事的哲学、道德的标准等,分析这种差异对商务交往可能造成的现实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我们还必须识别文化差异,要充分发掘和识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所具有的对方文化与己方文化的差异,掌握冲突的根本所在。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要认识到每一种文化关于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其文化体系的范围内都有其存在的某种合理性,任何一种价值标准既不存在比其他标准优越也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汉语课程培养目标
商务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对特定商务领域和学习者的商务汉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并突出了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的一种、区别于普通汉语的特点。与普通汉语以日常生活为场景、要解决日常交际问题不同,商务汉语是以商务活动为场景、要解决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交际问题,是一种专用汉语。商务汉语与普通汉语教学内容不同,目的性也不同,有突出的工具性特点。因此总体来看,商务汉语课程与一般对外汉语课程相比,更加突出其工具性特点,不需要追求系统的汉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等“高深学问”,而是以基础汉语知识和运用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以汉语为工具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根据一些学者就用人单位对商务人才需求信息的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整体需求包括:英语能力、专业技能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调查中样本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要求的比例接近六成。(江春、丁崇文,2004)由此来看,商务外语教学只有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多维、宽容、开放的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才能提高学生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关道雄关于学生对于中级商务汉语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学习者更倾向于商务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累积。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用中文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其次是获得中国经济发展信息,然后是了解商务活动中的中国文化,最后是商务活动职业技能。虽然国内的商务汉语教学还没有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教学大纲可以依据,各高校也是“各自为战”,培养目标的制定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在商务汉语教学中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模式与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
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习者从事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母语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甚至某些方面完全不同。因此学习者无论从事哪种与目的语有关的交际活动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务汉语课的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就更明显。因为学习者的目的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用汉语进行交际,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成功进行交际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教师自身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对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社会风俗、交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与语言的理解和交际有关的文化因素有敏锐的感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目的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并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文化交际转为有意识的文化交际。商务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把商务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其母国和中国商务文化的差异,以便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商务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跨文化的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才能把这种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统一而权威的论断。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商务汉语课程体系中应包括汉语语言类课程、汉语文化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在这几类课程中应融入和渗透文化因素,以便加强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及商务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体现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1998)。跨文化意识要通过大量的文化积累和学习才能具备,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长期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如何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类课程和教学的始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语言类课程与其他对外汉语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原则上基本一致,在教学内容上,目前的汉语语法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本语言技能课应该更多地融入商务知识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学到在特定商务文化背景下的真实的语言。在商务文化方面,增加“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明确而具体地引导学生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体验,让学习者接触并亲身体验汉民族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其他外语教学中的实训类课程也可以为商务汉语教学所借鉴。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室和各种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训课在模拟的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训练,其效果会远远超过语言课堂教学。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中国企业或邀请相关的专家做文化讲座,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的主要局限是目前的教材改革远远滞后于教学需要。目前的商务汉语教学重点仍以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为主,主要采用的教材中很少反映文化的内容,有明显的语法化倾向。会话部分语用场景不典型,交际性不强。学习者通过学习,虽然能达到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水平,但只能说具备了外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习者超越由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交际障碍,能够自由灵活、得体地进行交际。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中的语言、行事能力是指有关交际行为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话语去实施交际行为。但目前除了少数高校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一些相关课程时所使用的教材,在商务汉语教材中跨文化交际方面内容的缺失是普遍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加强教材建设,把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言教学内容之中,才能让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有章可循。如果能发挥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工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完善教材建设,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材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广泛收集相关的教辅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东西方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四、结论
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跨文化交际是成功进行商务交际的关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商务汉语教学的目的由原来的汉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转变,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使得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顺应时展的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务汉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出发,才能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