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5 16:35: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科技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一种互联网时代下催生演变的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相加,从而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也颁布了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一时间互联网+成为了社会热点。在这个大背景下,科技档案管理也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环境发展的新要求,从互联网中寻找突破口,谋求更好的发展。科技档案管理本身有良好的科技基础,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持续创新管理工作方法,继续强化技术手段,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探讨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内容,就要了解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经过本部门长期的调查寻访,发现了我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下面将作具体分析。
(一)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普遍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管理工作正处于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属于的隐形的幕后工作,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认识较浅,甚至敷衍了事。由于不能制造效益,相关单位领导更是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部分事业单位的科技文件的正规化管理和归档率低,一些大型科技活动和研发实验项目只保存了基本的立项档案,缺失了大量必需的重要数据和原始记录档案。同时,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科技档案的利用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传统的科技档案以纸质形式保存,查阅不变,也是导致科技档案的利用率过低的原因之一。
(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定和标准存在漏洞
目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统一的行业准则。不同的单位存在不同的规定和标准,难以统一,也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基于互联网+进行创新产生了一定阻碍。同时,由于缺乏行业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基于利益关系,可能会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将大量的科技文件据为己有,甚至篡改部分科研项目中真实有效的数据,从而导致科技档案失去可信度和自身价值。对科技档案进行保存,目的就是为了给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资源和宝贵的经验,以推动科技的发展。但是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存在很大缺陷。没有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和报告制度,对于科技档案的共享与保密与否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不利于资源共享,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价值。
(三)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的科学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学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基础设施存在很大缺陷。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大部分科学档案以纸质档案的形式保存,纸质易受潮,遭虫害,难长久保存,且保存成本高,不便于查阅。同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科技档案管理网络,分类不合理,从而降低了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和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与此同时,大部分相关单位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资金分配不合理,从而导致网络设备不完善。
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想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必须认识到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如此才能明确目标,加快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质,导致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是一个既复杂有系统的进程,它涉及了许多其他领域的内容,下面就具体讲讲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构建健全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
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为科技档案管理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通过前期合理的设计规划,结合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从而实现通过相关的网络设备,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管理归档和检索指引等目的,有利于科技档案的随时查阅与共享。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要求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管理设备现代化。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才能改掉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陋习,实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才能适应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档案的价值,实现其现代化发展。
(二)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
互联网+时代下,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推广和运用,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从引进互联网+的其他传统行业的现状来看,互联网+并不是普通的与其他行业叠加,而是为其他行业提供一个平台,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推动他们更好更快的发展。传统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不能有效及时的将科技档案收集上来,以至于在需要参考相关资料时,不能有效及时的提供,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收集了上来,也由于分类不合理,保存不严谨等问题而不能使科技档案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基于互联网+进行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构建巨大的网络信息平台,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科技档案统一收集起来,分门别类,清晰有序,统一调配。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所需的科技信息,从而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应有价值,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
进行科技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广大社会人员,具体来讲就是相关的科技工作者,学生,教职工等。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后,推动了科技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从而提高了科技档案在全国的共享率和利用率。不同于以往纸质档案的固定保存,难以运输和传阅,科技档案基于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创新后,借助相关的网络设备,能够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类进行查阅。在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科技档案的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查阅更加高效,便捷,科技资源也被更多人所共享,进而造福大众。同时,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的引进也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的措施
从上文可知,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可以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科技档案管理机制,实现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完善的科技档案服务体系。所以对科技档案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已经刻不容缓,但是许多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还是一头雾水,下面就具体来讲讲如何进行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
(一)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如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时代,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方式也将受到挑战,要积极应对目前信息化的现状,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用于保存用户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已经在不断地研发和发展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利用互联网+我们创建了一系列智能化的服务,但是包含在内的线上线下的供需对接服务最有争议,这是因为这项服务对公众安全有着潜在的威胁。作为使用者,他们通过用户的数据可以分析出用户的需求,便于他们进行改进;可是作为用户,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信息被不法分子所盗用,而且还“无处伸冤”。在这种情况下科技档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因为很多管理人员和领导对档案的管理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很多人认为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隐于幕后,无足轻重。因此,对于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严格对待,加强监督,确保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严密开展,使得科技档案管理发挥出它真正的意义。
(二)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某些方面也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无论是多么尖端的产品或者技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有非常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成果在支撑着的。所以,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说科技档案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那么科技档案的管理则是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且履行了归档手续的科技文件材料。只有加强和完善档案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的科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科技档案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三)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科技档案详细记录了科研成果的全部的信息,一旦科技档案泄露,那后果也只能用惨烈两个字来形容,如果被一些有心人加之利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既是对科技档案所有者的伤害,也是社会的损失。因此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只有完善科技档案相关法规体系,加强科技档案保密管理,才能有效的保护科技档案,促进科技档案事业的开展;同时这对于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提高公民依法办档的自觉性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四)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
受传统观点影响,一般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是负责整理、编目、鉴定、统计、排列和检索工作编制等工作。但是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对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要求,光靠工作人员的自学是不够的,企业或是管理者必须对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养,当然并不是高强度短时间的去速成,而是要有计划、有方向,深入浅出的分期培养。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所以必须不断地去学习,一定不能一次就过,要遵从“多次少量”的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十分复杂繁琐,但又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改正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陋习和问题,同时基于互联网+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就显得极其重要。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的创新可以从提高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四个方面具体实施。同时,各相关部门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才能切实解决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创新,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燕.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档案管理创新[J].档案与建设,2016(03).
关键词 中科云媒;互联网;科技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 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84-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谁都不能无视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巨大影响。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还是流行的网络,虽都起到了快速、有效的传播功能,但是传统的科技传播模式结构与功能己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科云媒”系统,在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将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普内容资源建设有效集成,将一切科普资源建设的信息资源都通过这个平台、交流,为真正落实科学技术精确、高效地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颖、便捷的通道。
1创新科技传播手段的社会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传播则承担着普及和推广科技知识以及其相关要素的巨大责任。科技传播一方面解释了利用各类媒介来传播科技内容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传播中的各种应用。
从历史来看,科技传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传播的形式、结构、主体和功能都不尽相同。传统的传播方式:平面媒介、影视媒介、广播媒介以及参加各种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等等,为加快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的传统媒介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知识获取、信息技术掌握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科技传播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功能都应出现适应性调适与改进的变革趋势。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逐步催生出新的科技传播媒介,例如信息网站建设、手机报应用、信息终端服务等,具有形式丰富多彩、互动性强、覆盖范围广、传播及时、方便、快捷等特点,使我国的传媒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科云媒”系统正是在这种社会形态下应运而生,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中科云媒”系统概述
2.1中科云媒系统简介
“中科云媒”系统是山西省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媒介,是山西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中科云媒” 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通过无线互联网、3G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向用户传送科普知识,提供个性化科普服务,进而建立起面向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的科普云服务平台。“中科云媒”共分为中科云媒科普信息终端、中科云媒KPTV、中科云媒手机客户端三个部分,广泛作用于科普惠农、科普益民、科普强企与科普助教四大科普计划工程之中。
2.2中科云媒系统的应用
在首届山西省文博会上,“中科云媒”项目签约1亿元,融资6000万元,是山西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中科云媒”自2013年2月份正式开通以来,其标志着山西省在科普服务手段和科普服务能力上又有了一个新的提升。该系统推送了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实现了众多个性化科普服务应用,例如:专家远程互动培训、农科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网络电视、电影、益智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栏目、农业政策解读、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等。
其优势在于:实现实时面对面的互动培训、科普内容丰富、自动推送、特有的对终端设备的高度监管控制功能、同一时间各终端个性化精准信息服务、可以支持目前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可提供丰富个性化应用等等,具有可拓展性、安全性,是公众更简单、更便捷获取科普知识的最佳通道。其目标是逐步拓展面向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的功能,使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四大科普项目。
2.3中科云媒系统使用效果分析
目前,山西省科协已在山西部分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中科云媒科普惠农信息服务终端应用试点300多个,预计先在全省将建成1000个农村试点,并逐步在社区、学校、企业推广应用,为群众提供高效的科普云信息服务。
以“中科云媒”在农村服务站的应用为例,该项目以农科110电话服务咨询服务中心收集的最新农业生产问题作为切入点,依托全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科110专家作为农业专业知识技术支撑,在信息终端立足山西省完善的科普惠农服务站网络体系,充分地利用了农村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站等场所进行了科普资源的有效传播,实现了科普设施的最大资源优化利用。
农民可以实现专家远程互动培训,了解到关于农业政策解读、数字报刊浏览阅读、病虫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方法、农科视频点播、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分析等多项信息。其中,专家远程互动培训是 “中科云媒”的诸多功能中反响最激烈的,实现了专家“一对多”模式和农民随时咨询的便利,帮助农民把专家请到了身边,每次培训都有几万农民参加,像这样形式的远程培训,山西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平均每月要搞2-3次,专家授课后,农民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同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总之,此项目的实施搭建起了高校院所、专家和农民互相沟通的桥梁,为农业科普资源的传播创建了很好的载体,是农民致富的催化剂,农业增收的又一保障。今后,其功能效果将逐步拓展到社区、学校、企业,形成社会支持、多种渠道、互惠互利的科普资源共享格局。
3“中科云媒”系统是科技传播手段的创新之举
大众媒介的发展如今已成为贯穿科学、常识、社会的联系纽带,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有平面媒介,报纸、杂志、科普挂图等;广播媒介,电台、录音等;影视媒介,电影、电视、和录像等;以及参加各种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等。
“中科云媒”的创制给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实施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当代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
3.1在内容上的创新
当前,传统的传播媒介已不能满足人们获取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中科云媒系统正是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内容多样丰富,实现了专家远程互动培训、农科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网络电视、电影、益智网络游戏等文化娱乐栏目、农业政策解读、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数字报刊浏览阅读、病虫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方法、农科视频点播、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分析等。
3.2在方式上的创新
此媒介突破一贯传统方式,集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支持目前报纸杂志原版浏览、挂图浏览、 图片、视频 、音频、flash、 文字、游戏等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可提供丰富个性化应用,随着科普工作的不断创新系统可以做相应的扩展应用。
3.3在渠道上的创新
该系统把科普资源通过无线互联网、3G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向人们展示出来,用户只要安装中科云媒用户终端,适用的科普信息随意点播,贴心的科普服务就在身边。工作人员通过控制中心可以同一时间对不同终端内容进行个性化管理,根据地域生产特点分类,做到不同的终端在相同的时间显示的内容并不一样,实现信息的精准投放,让人们享受云服务体系带来的便捷。此项目被人们赞许地称为“家门口的大学”。
4中科云媒系统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中科云媒”系统自2013年2月正式实施以来,不断探索与创新,现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其传播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些许的问题亟待解决。
4.1传播主体单一
科技传播工程具有公益性、多元性、可拓展性等复杂的特征,目前,此项工程仅仅靠政府的部分职能部门来完成,科技传播人员能力有限,传播范围较为局限,不能使此项工程快速地实施下去。
4.2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当前,全社会对科技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人们缺乏积极性。政府用于科技传播的经费也相对太少,使得好多社会科技传播服务不能很好地落实,总体上显得不能与我国口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相适应。
4.3科技传播环境有待完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尽管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仍存在着地区差异,相应地,科技传播环境也存在着差异,人们经济水平越高,科技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就越高,都会成为促进科技传播的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质量相对还很薄弱,人们接收更高教育的机会较少,造成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低下,对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快速掌握,使得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有利的科技传播环境,同时,也造成了民众对科技知识的兴趣不高。
5建立中科云媒科技传播创新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
5.1实现多元化的科技传播主体
中国要提升整体的科技传播水平,单单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指引并不能得到实现,须加强政府主体协调职能强化其他传播主体的功能。当今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捐助公益事业体系的建立,企业将成为科技传播事业的主要援助主体。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制定激励其他主体参与科技传播的政策规章,给予其他主体参与科技普及的实在利益,因此,为实现创新性国家提供了良好完善的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技传播平台。
5.2逐步实现科普产品产业化
作为一个科普资源传播媒介,此系统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公益性比较强,然而要想建立其长效发展机制,科普资源传播还需探索多种融资渠道,以保障其在市场化社会中运营顺畅。利用社会科普资源开发科普产业,创制科普产品,引进社会资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5.3构建学习型的农村氛围
随着科技传播结构对信息化的适应,当代整个社会将出现一个自主学习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速率大大加快,观念更新、知识爆炸,科技飞跃,信息量剧增,已经不可能有全能的天才和一劳永逸的永久性专家。在未来社会,知识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最雄厚的资本和最持久的优势,因此,构建完善的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通道成为首要条件,从而带动人们对科技信息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构建起良好的社会学习氛围。
5.4倡导各级政府购买新型服务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产生活变化日新月异,政府作为社会的权力机构,理应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并把最新的科研技术及科研成果大力推广。为了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政府可以拿出部分科技方面的资金购买新型传播媒介,一方面促进我国科技成果的真正落实,另一方面推进了科技传播事业的良好发展与创新。
5.5建立城乡电子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的进步,全民网购已成为社会的趋势。建立健全的城乡电子服务平台,通过中科云媒客户终端,可以让农民足不出户购买农资、出售农产品;市民也可以第一时间、便捷地购买到乡下新鲜的农产品,极大地缩短了城乡市场的距离,为未来的商品市场带来便捷、全新的体验。
6结论
“中科云媒”系统是一个新型的科普资源传播媒介,此系统以服务大众为宗旨,现已初具规模,在山西省科普资源传播事业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影响广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要做好科技传播事业,建立“中科云媒”创新长效机制,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今后需在不断的理论中实践,在不断地实践中创新,共建科普资源共享局面。
参考文献
[1]钟甫宁,谭向勇.农业政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贺倩.农业科技传播媒介的渠道――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为例,传媒观察,2009.
[3]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4]陈海瑞.论“中科云媒”系统对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思考,科技传播与企业创新,2013.
[5]孙宝寅,等主编,科技传播研究:首届科学传播研讨会论文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6]陆杨,.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科技型微小企业;融资新途径
科技型微小企业是科技研究与创新行业中最活跃的企业集群。但是这种企业在运行中有一项非常严重的发展问题,就是融资问题。因为企业规模以及建设渠道的原因,这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渠道比较狭窄、融资的额度也比较低、申请资产等方面受到很多的限制,这样的发展问题下严重影响到科技型微小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怎样更好的提升这种企业类型在融资方面的能力,在市场上有发展的空间,是现在这类型企业关键的问题。利用便捷的方式以及创新的形态进行融资,逐渐成为科技行业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与壮大,为科技型微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曙光。
一、科技型微小企业的概述
科技型微小企业的生产运行主要根据科学技术人员组成,对一些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与创新,从之前的科技行业来讲,这种微小型企业自身具有很多的优优势。主要体现在经营模式更加的便捷灵活,并且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以及很强的发展潜力,能够为人们减轻就业上的压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所以这种行业形势在兴起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科技型微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特点包含:
1.科学技术创新性质
根据这种行业的名称就能知道这种行业是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与发展,其中行业运行重要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创新。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企业的生产运行,这种生产运行方式相比较传统的运行形势来讲具有很多的优势,不管是在生产的速度上还是价值上都进行了优化,生产产品的附加值的价值也非常高。这种企业非常重视在科研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数量比较大,相比较传统额产业来讲还会高出一些。
2.年龄较小、知识文化较高、工作素质较高
根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科技型微小企业的员工年龄都比较年轻,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刚刚毕业的高材生,在学历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比较高。特别是这个群体中中的IT行业以及通信行业中,年龄偏于年轻化,员工的平均年龄都不超过35岁,整体来讲具有年龄上以及文化上的优势,与其他的行业相比较。
3.技术初期风险比较大
这种微小型企业基本上都是新兴的企业,不管是企业的运行或是企业的科学研发等都属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技术等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他们的科技研发项目主要研发步骤从提出想法到投入研发、制定合理的研发方案等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中,不能保证研发的成果一定的会成功,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研发风险或是资金风险等,导致研发出现中断或是研发失败的现象发生。其中常见的风险包括: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这样的生产研发过程对于企业来讲非常不利,会严重阻碍企业的生长与成熟。
4.资金使用量大、市场需求强、灵敏度较高
科技型微小企业在进行生产期间接触最多的术属于科学技术,这种技术在发展中效果非常明显,因为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可以很好的掌控技术的变化,将市场的利润进行隔断。但是这种企业从建立初期到之后的发展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不管是科技研发,还是企业发展等,对于资金的需要都十分强烈,并且对市场的需求也比较大,非常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企业在观察市场变化方面非常灵敏,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措施的改善。
二、科技型微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1.金融机构缺位
根据目前科技型微小企业发展来讲,从金融结构上来看,这种行业缺少专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小企业生产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股票、债券等属于直接融资的渠道以及向各种商业银行贷款或是民间集资的形式进行资金的融入,在这些融资的渠道中重点是向银行借贷款。但是因为这种企业基本上在经营规模上比较小,并且经营的风险比较大,向银行借取到款缺少一定的信用,以及抵押的资产比较少,基本上能够融资的金额都比较小,同时也不是银行重点融资的对象。根据银监会的资料显示,银行的贷款主要投入到大型企业或是中型企业中,对于小企业的投资率非常小,微型企业基本不再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根据很多的发达国家在融资方面的经验中显示,小型的金融融资机构能够带动科技型微小企业的发展,在他们的融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所以在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优化。
2.资本建设出现停滞现象
从市场金融体系上来讲,这种企业在市场生产发展中经常出现多层次的资金建设滞后现象发生。不管是怎样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因为生产的属性以及规模等存在很多的不同,享受到的市场优惠也是不同的。市场发展中,投资者以及融资者相互之间进行金融业务的结合,才能保证产生高效的经济效果,构建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市场发展的结构是满足各个企业在融资方面的重要要求。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加强,受到传统经济形态的影响导致我国很多的融资行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资料显示我国金融机构中信贷融资相比较社会融资整体高出75%,其中股票与债券占有比例15%,但是在融资方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出现明显的差别。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来讲,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逐渐开放融资行业的建设,放宽经济政策方面的规定,在照顾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融资行业的发展,但是尽管政府在相关规定中放宽政策,融资行业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对于科技型微小企业来讲非常危险。
3.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严重
根据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来讲,金融机构不管是在经营方面还是在融资方面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现阶段,科技型微小企业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水平不够专业的问题,生产运行等多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差异,这样会严重阻碍该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根据不同的科技型微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产生的各项困难,对于融资的需要以及要求等也存在很多的不同。科技型微小企业不管是在融资模式上还是在资金的渠道上与银行的融资产业存在很大的区别,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融资出现问题,使得科技型微小企业出现同质化问题。在这方面的金融行业比较短缺,为了更好的满足该种企业的资金需要,社会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提出有效的发展措施,但是还不能全面的改善现在发展的现状,不能及时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要。
根据文章,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到我国在金融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很多方面的政策以及经济形式不能适应快速科技资产或是软资产、高利润、高风险行业的发展以及在融资方面的需要。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为科技型微小企业的发展开拓了资金方面的道路,相比较传统资发展的形态,互联网金融融资方面具有便捷径与灵活性的特点,与此同时还能保证资金使用的灵活性,能够很好的将微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等进行多样性变化,拉低融资的基本门槛,为科技型微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资金到账的速度加快,提高了微小企业的资金自以及融资方式的选择权,可以根据实际的发展现状选择适合自身的融资产品进行合作。
三、互联网金融下科技型微小企业融资创新途径有效措施
1.利用商业银行为融资关键点进行扩散
因为企业经营模式以及形态的不同,科技型微小企业在融资方面非常困难,根据这样的状态可以专门建立商业性的民营银行,利用银行将资金进行集中,再将集中的资金与科技型微小企业进进行融资,可以很好的改善该种企业中的融资问题。与此同时,因为小型的银行与我国的大银行之间存在很多的竞争,并且小型商业银行在竞争上根本没有优势,所以最后可能资金集中的数量不会很多,这样的形态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科技型微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从长远方向看并不是明智的融资选择。但是小企业可以利用科技微小企业来创造自身的盈利,改善在与大银行之前竞争中出现的资金缺失现象,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密切的商业联系,共同进步。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一些民营的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往客户就是科技型微小企业,所以银行对于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模式等比较了解,若是微小企业出现生产问题或是资金问题期间,民营银行能够及时施以援手,将生产风险与贷款风险等控制在预定的范围之内。银行在帮助科技型微小企业生产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金融产品,将金融产品向更加多样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可以为微小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选择方式。根据现在这种行业的发展来v,使用比较普遍的金融产品包括将固定资产作为抵押,但是科技型微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因为生产方式以及经营模式的不同,资产量比较小,所以利用固定资产进行融资只能解决资金中的一小部分,不能解决生产资金的全面问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需要我们的民营银行多多推出金融产品,为科技型微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2.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服务机构建设
针对科技型微小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运行模式来讲,着重于科技的研发与生产等方面,并且拥有很多的知识产权,这一优势能够很好的在市场立足,知识产权等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础。利用知识产权这一优势作为融资的保障是非常有利的一种方式。我国对于知识产权方面非常重视,所以若是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融资,能够很好的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但是对于我国的科技型微小企业来讲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来进行推动,保证企业能够在融资的过程中有法可循。针对知识产权方面需要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将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科技型微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渠道的拓宽,融资数量才能不断增大。
3.完善融资管理体系
根据发达国家在融资方面的经验中能够得出,科技型的微小企业在进行融资中一定要将自身生产的风险进行正确的评估,换一种思维就是针对科技型微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生产风险需要进行合理的规避,需要完善企业中融资管理体系的建设,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进行融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规避融资的风险。具体的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政策的建立、创新企业的资产优化管理方式、正确管理基金投资的建设等。加强对于企业自身的建设以及优化,利用金融融资为重点逐渐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加大科技生产的建设平台,重视融资方面的提升与促进。
而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农信系统的金融创新开始格外引人注意。
农商行作为长期根植于“三农”的金融机构,业务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创新水平低是业界对于农商行的印象。农商行的科技创新并不被行业所看好。然而,近期青岛农商银行的“互联网小微云支付”产品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创建的新型金融生态模式,真正实现了接地气,解决了线上金融的现金、成本、媒介、老百姓的观念问题,破解了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难题,让人眼前一亮。
基于此,值此青岛农商银行改制三周年之际,本刊特走访了青岛农商银行,并与该行董事长刘仲生进行了一次深度的交流。
青岛农商银行是经国务院同意、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原青岛市联社以及青岛辖内八家县级联社(农村合作银行)以新设合并方式改制成立的商业银行,其前身是有着60余年发展历史的青岛市农村信用社。2012年6月28日,原华丰、城阳、黄岛、即墨四家农村合作银行,胶州、胶南、平度、莱西四家农村信用联社及青岛市联社共9家单位组建成立青岛农商银行,整合优势迅速聚生巨大能量,青岛农商银行一跃成为青岛当地资产规模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最多的金融机构(现有网点数量340余个,从业人员5000余名)。然而,青岛农商银行坚持不断夯实农村市场,倾力支持实体经济,努力践行社会责任,不断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服务渠道,先后推出社区银行、电商平台、微贷中心、财富管理、三大集中、FTP等十大创新项目,走出了一条深耕市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成立至今只有三年的青岛农商银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15年6月末,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分别达到1544亿元、1295亿元和934亿元,分别较改制之初增长2.03倍、2.16倍和2.25倍;连续三年上榜“世界银行1000强”和“中国服务业500强”榜单,均居山东省上榜法人银行第1位。
这些业绩在业内是有目共睹的,本刊此次专访就是为了探究青岛农商银行快速发展的其中奥妙。经过几天的调研、学习,除了员工的朝气蓬勃、创新氛围浓厚以外,本刊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刘仲生董事长对于行业把握的精准与青岛农商银行自身定位的准确,为青岛农商银行制定了一条科学、有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刘仲生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人民银行、银监局及山东农信等金融系统工作,具有丰富的金融理论政策知识及金融管理创新实践经验。2011年1月来到青岛农联社(青岛农商银行前身)工作,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带头完成青岛农商银行的改制,于2012年6月挂牌成立。
在监管机构多年的从业经验使其看问题眼光长远、对于形势判断准确、制定战略有高度。青岛农商银行改制之初,青岛农商银行就严格按照上市银行的标准规范整个改制过程,青岛农商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构是最接近上市银行的(改制前,青岛农商银行的股东数量多达3万多户,经过艰苦的协调,最终降到只有1000多户。股东结构上,企业股占到80%以上,个人股在20%以下,而且个人股中员工持股在5%以下)。
相比于其他农商行,青岛农商银行改制时间最短(大连农商行改制用了整整三年时间)、效果最好。原因在于青岛农商银行的战略方针――科技引领实现转型,通过“一体两翼”的战略来达到规范、高效、稳健的现代地方法人银行。“一体”是指以大零售为主体(占到青岛农商银行业务总量的60%以上),大零售战略体现了青岛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经营方向,重点打造市民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为老百姓服务。“两翼”则是指公司业务、国际业务为一翼,金融市场业务为一翼,积极适应金融转型变革的方向。青岛农商银行的公司业务在青岛地区非常有特色;而其国际业务结算量居长江以北中小银行第一位。
最能体现刘仲生董事长战略高度的地方还是在于其对于科技的高度重视。“青岛农商银行成立三年以来最值得回忆、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上找到了一条推动金融业务发展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道路。对科技高度重视,对于一个银行来说,特别是目前的市场经济阶段,科技是生产力之上的生产力,是推动业务发展的新引擎,这个引擎对于银行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层给予科技团队非常高的政策支持和自由发展空间。尽管是‘农’字头的银行,但是青岛农商银行关于科技的思想、观念、产品以及实践不亚于大型股份制银行。‘小微云支付’只是青岛农商银行科技领先战略的一个主打产品,产品背后凝结着青岛农商银行对于科技的重视、投入,科技团队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当领导层对金融环境有新认识、新想法时,都会想方设法通过科技手段来转换为现实的产品。目前青岛农商银行仍有很多新的产品正在研发过程中。”
近年来,青岛农商银行以前瞻、科学的眼光加大互联网、移动金融等新兴渠道的建设和市场的拓展,不断将银行传统业务与业界先进技术应用融合,科技创新成果颇丰:初步建立了涵盖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全方位、多渠道、多类型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并基于此建设了网上商城、手机商城、ATM云购物平台等一系列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与人民银行、银联等跨行清算机构的线上交互。
青岛农商银行科技创新的明星产品大致包括以下三种:
互联网小微云支付
互联网小微云支付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成本低、覆盖广的特点,通过智能终端全面整合互联网安全、移动终端应用、互联网企业应用、大数据运营分析等功能,以银行支付结算为核心,简便易用,为客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通过移动终端成功地融合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运营管理,在提供存取款、转账、投资理财等基础金融服务外,更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定制个性化、模块化的专项服务;整合农产品产业链及金融生态圈,建立了以银行支付结算为核心,银行、小微和“三农”产业及广大农户“多位一体”的新型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综合运用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全面分析客户交易及日常管理信息,为银行及小微企业决策分析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该产品在安全设计上采用基于国密算法,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的交易认证和安全保障机制。
ATM云购物
ATM云商平台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云技术,通过广泛聚合各类互联网的服务资源、商品资源和资讯资源,借助青岛农商银行广泛布设的ATM渠道为广大客户提供覆盖生活圈的全方位“云购物”享受。ATM云商平台这种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将ATM电子商务体验从理念推向现实,不仅在山东省银行业属于首创,在全国也居于领先地位。
网上商城和手机商城
青岛农商银行推出了“鑫动青岛”电商平台,实现了包括网上商城、手机商城等多渠道服务,是面向青岛市民和青岛本地特色商户推出的“一体化金融电子商务综合平台”。该电商平台立足于青岛市,整合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在线服务。
这些产品不仅代表了青岛农商银行的科技创新成果,体现了青岛农商银行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更是作为一个“农”字头银行业机构对于“普惠金融”的重视,是从“三农”实际业务需求出发,结合科技手段,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而创造出来的金融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关注的焦点,赢得普惠金融必将在金融竞争格局中抢占制高点。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创新力度,抢占先机。移动金融凭借成本低、覆盖广、发展快的特点,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最佳载体。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移动金融是丰富金融服务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移动金融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拓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青岛农商银行作为地方法人的农村金融机构,始终坚持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战略定位,通过将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方式与普惠金融的服务理念相结合,打造方便快捷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让小微企业、广大乡镇、农村甚至是偏远地区可以享受到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扩大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易得性,降低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致力于打造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的良好合作伙伴。”
目前,青岛农商银行的科技创新产品已经逐步渗透到青岛市城乡各个地区,智能终端在全市农村社区、超市、品牌店、专业市场、小微企业等场所布设1800多台。2014年全年,实现账户类交易笔数458万余笔,涉及金额29.7亿元,查询类交易300余万笔。
当前中国银行业最重要的创新,应该是建立在有效整合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下,科技引领是银行创新的重中之重,是创新求变、实现差异化竞争的突破手段。对于农商行来说,基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层面,以普惠金融和民生金融为出发点的科技创新更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金融”也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常态,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指引下,五大新常态如何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相融合,实现“5+1”的新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探索互联网金融优质高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6月6日,“2015上海国际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在嘉定举行。
本次论坛在市经信委、市金融办、市科委和嘉定区政府等指导下,由全通上海金融谷联合有关机构共同举办,500余位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到会。国务院参事夏斌,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马兴发,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嘉定区区委常委、副区长沈华棣等嘉宾出席会议,围绕“互联网+”时代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与未来、业界交流与合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开展了讨论,为论坛贡献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马兴发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必须基于上海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在金融方面,必须借助上海雄厚的资本和资金优势,为科技创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目前传统的金融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必须依靠金融创新,让创新金融发展壮大起来,并与科技紧密结合,为科创中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互联网+’将深刻改变中国社会、经济的面貌。”胡汝银在论坛上建议,“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互联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不应该再以国有企业主导,而是应该去行政化、引入市场化机构。PPP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会上,上海金融谷互联网金融征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经济学院教育基地在会上揭牌、诚信上海与全通金融谷现场进行签约。
当日,2013年10月启动的全通上海金融谷正式开园,推出了现实版(V1.0)的“5+1”产业新城,作为上海“5+1”新融合的闪亮名片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5+1”新融合的创意由全通上海金融谷创始人、董事长林振雄在业界率先提出,在他的带领下,仅仅一年多时间,这个理念就在全通上海金融谷得到了初步实现。
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互联网正在引发中国剧烈的商业创新与重塑,以其惊人的速度与力量改造各行业的格局,企业不能再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来运行商业。新传播平台、新技术手段的更迭呼唤颠覆性的变革,本文梳理了工业品营销大咖们关于“互联网思维重构工业品营销”的那些观点和看法,期待更多工业品营销智慧分享,一起推动“中国智造”,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郭重庆院士:传统工业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困境是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结构和互联网信息化大潮的要求不相符的,要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造,我觉得就是这么几条:垂直化、扁平化、分散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互联网企业加平台型企业,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范式,IT与制造业的混血儿,技术创新加商业模式的创新,制造业进入泛制造业时代。工业制造业必须要摒弃以生产者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结。要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度变革,适应今天的互联网文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曹淑敏:目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是新一代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互联网带来更大的变革还在发生。目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正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是新一代产业变革的突出特征。受此影响,工业生产模式已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互联网是发达国家推动工业变革的共性基础。在我国由单纯产品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制造服务化已经初见成效。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智能实时服务,企业服务拓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清华北大网络营销总裁班创始专家、电商中国刘东明:中国电商的第一个十年属于生活资料,中国电商的下一个十年生产资料工业品业将加入电商战队。今天中国制造业绝对值已经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中国工业界对于互联网营销电商的还处于蒙昧状态,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我把工业品互联网化划分为四化,即营销传播互联网化、销售渠道互联网化、产品研发互联网化、组织结构的互联网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化,想象无限,我们将迎来万物相链、天下互联的未来。
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这是一个庞大的物理世界,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数字分析相结合。这就是工业互联网革命。工业互联网放大了云的作用,将带有内置感应器的机器和复杂的软件与其他机器(也包括人类)连接起来,这样我们就能从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背后的意义。当机器感应到触发条件和通讯信号的时候,它们就成为智慧机器了。智慧机器、分析的功能和移动性,我相信它可以带来生产力提高的革命:故障最低、资产优化和系统优化。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影视科技创新;影视行业发展
大数据是现代的信息时代带来的几项具有无穷潜力的应用,这是信息爆炸时代对于信息利用最具有大局观的方式,它能够带来的效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发现,可以说大数据的应用会为各行各业尤其是涉及到用户个体需要的第三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影视行业从业者当中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注重大数据在影视科技创新中的应用。
1 大数据在影视创作科技创新方面的体现
大数据在互联网中指的是基于对每一位用户的使用习惯等细微数据的分析,通过对大量用户基数的统计,从而得出用户使用习惯的较为合理的动态数据,大数据对于行业针对用户的优化而言是一场革命,在影视行业,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已经有了极好的范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Netflix视频网站的崛起。
Netflix的崛起始于一部轰动全球的电视剧《纸牌屋》的推出,它不仅在播送模式上开创了一次性放出全部剧集的创举,在拍摄和筹划的过程中更是大胆使用了大数据进行拍摄的全方位指导,最后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大成功。具体来说,大数据在影视科技创新前期方面的主要应用是针对网站用户留下来的浏览习惯和观看热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建立相对应的各种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出观众们的兴趣点在哪里,从而得出该拍摄怎样电视剧的结论。举例来说,《纸牌屋》的拍摄就是考虑到了人们对于老版《纸牌屋》以及电视剧题材和导演及演员的喜爱才初步拟定了拍摄的方式以及演职员阵容,从而使得《纸牌屋》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很多影视从业者都没有想到大数据如何能在创作部分对影视产生影响,这是影视创作的一次相当重要的创新,Netflix现在已经形成了根据稳定的用户群分析大数据来引导影视剧拍摄的流水线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不同的个性化需要,例如近半年来,吸引青少年人气的超级英雄电影《超胆侠》和科幻大师沃卓斯基姐弟的《超感猎杀》都采取了了由Netfilx全权买断的方式,也取得了较高的人气。
国内比较有这方面意识大多都是网络自制剧,电视剧《龙门镖局》根据网友意见和播放策略准备了重新拍摄的版本,可惜因为某些原因,这一超前意识的电视剧无缘荧幕。相同班底打造的网络电视剧《暗黑者》也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和腾讯展开合作,根据及时的观众反馈采用边拍边播的方式积攒人气,这无疑是大数据对于影视科技创新的重要影响。
2 大数据在影视产业一体化科技创新方面的体现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和影视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任何脱离互联网的影视注定不会受到欢迎,当然过度迎合互联网也不是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正确的应用大数据方式应该是注重观众,也就是"用户"的"用户体验",从而实现影视产业的全方位科技创新。
《中国好声音》的新一部请到了周杰伦作为新导师,从而使得收视率上升了几个百分点,从第一期开始,制作组就注重通过大数据在节目播出的时候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周杰伦的节目掌控能力和吸引目光的能力都在不断地提升,与其说他适应了节目的节奏,不如说是节目组利用大数据指导周杰伦在节目中应该如何操作,从而使得节目对观众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上述例子在影视产业一体化科技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关联,影视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仅仅限于广告的赞助,随着互联网和社会的发展,节目周边甚至节目资源都能成为影视产业盈利的项目,《中国好声音》和QQ音乐展开合作,在节目质量得到保障人气空前的情况下,采用较为合适的价格出售音乐资源,这一行为就依托于观众群体的收入状况、观看习惯、版权意识等等大数据的分析从而决定节目周边的价格,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3 结语
大数据是未来影视产业发展依靠的重要数据,除了文中列举的在创作方面和在产业一体化方面能够推动的影视创新之外,还有很多科技创新的点等待我们影视从业者去挖掘,如今年暑期国产电影黑马《大圣归来》的"现象级"营销方式也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通过大数据分析营销模式的形态,可以使得未来根据大数据创作的影视能够更好地进行推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视制作将与大数据分析彻底结合在一起,因此大数据背景的影视科技创新究竟有哪几种途径以及它们在影视制作中的实现方式都是影视从业者应该考虑和实践的。积极利用网络带来的大数据,在影视创作的各方面融入大数据的分析成果,将会使得影视制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工作站;“互联网+”;微信;E化管理
1 概述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受到了政府、社会、企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该技术的应用创新了自然人与企业之间的连接方式,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给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思维、运营手段等带来了变革升级。如何把人才工作站与互联网关联起来,形成“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管理模式,应尽早提上研究日程。这不是将互联网和人才工作站两个概念简单地相加,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再配合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 “互联网+人才工作站”模式的内涵
互联网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变成了大家日常生活和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入互联网时代,组织的发展理念有了全新的变化。互联网带来了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诸如粉丝经济、参与感、用户体验、平台化、社交化等新兴名词的广泛传播。企业组织要想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需把握互联网发展的三大定律,即:摩尔定律、吉尔德定律和麦特卡尔夫定律。
“互联网+人才工作站”指按照碎片思维、粉丝思维、焦点思维、快速思维、第一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新一代网络技术、新一代服务创新系统、新一代智能终端,立足互联网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整合企业内部、高校、科研院所各分散的资源,实现跨单位、跨区域的线上线下互动,涵盖人才的引、育、用、留,可以供企业和学校共享相关的数据。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很多原来停留在概念上的事情成为可能。为推动“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落地,实现人才工作站的e化运营,人才工作站在建设的过程需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转变:一是在理念上引入“互联网+”思维。以微信公众服务号为工具,构建一个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用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对人才工作站管理活动进行、实施、监督和管理,实现人才服务点对点、零距离、全方位,形成“线上”e化管理、“线下”多元化实施的管理生态。二是在组织上配备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负责人才维护、信息、活动策划、成果管理、统计分析应等工作,做好各类工作站的在线运营管理,促进相互融合,吸引人才关注平台,提高在线活跃度。三是在运营上实施线上线下联合管理。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留用等的在线管理,与线下实施相结合,激发在站人员创新活力,促进公司人才结构改善,提高科研产出,突显人才工作站的管理价值。
3 “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实践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搭建人才工作站微信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管理机制,推动“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实践落地,打造服务企业人才工作的互联网家园。
3.1 搭建人才工作站微信平台
在国内首创工作站人才学习交流家园,该平台由活动专栏、资讯专区和会员中心三个部分组成,包括:人才工作站站内动态、岗位、专家展示、高校展示、校企合作、课件下载等多个板块。通过该平台的应用,可以了解人才需求和人才动态,探讨技术难题,进行经验交流、技术支援、资源分享、专题培训等,实现人才互动的良好沟通局面。
3.2 推动人才管理E运营
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步运营的模式,在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力量等方面卓有成效。建立人才大数据平台,推动人才引进稳步增长。将人才引进与IT平台建设相结合,通过基于大数据的人才管理平台,形成多元人才引进渠道,推动人才管理的信息化。搭建知识远程分享平台,推动人才培育丰富多元。通过课件下载功能,让企业员工在线了解和学习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成果的转化。打造生产云端解决方案,推动人才使用提质增效。围绕科技创新和安全生产,建立云端工作室,形成云端解决方案,提供实时诊断、研讨和方案制定,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人才智能留用体系,推动人才留用科学规范。依据人才在线活动数据,对人才进行在线服务、管理、评价和激励,提供优秀人才推荐服务,辅助人才管理决策。依据学员在站表现,结合系统统计分析结果,由人才工作站向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推荐优秀人才。研究生人员推荐留用率达80%,博士后人员达30%。
3.3 取得的成效
基于微信平台的人才工作站运营模式,实现了工作站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具体成效包含:提高了运营效率,借助互联网平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信息传递、管理执行更加便捷高效;人才价值最大化,通过校企合作、名师带徒的方式,盘活内外人才资源,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长效价值;增加了科研实效,使微信平台成为了解决生产一技术问题的强大支持,提供了云端解决方案;强化了安全管理。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公司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了生产运行方式。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人才工作站管理经验的积累,“互联网+人才工作站”的运行模式已经具备实践的条件。经检验,对企业经营具有实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方面作用显著。意味着该模式具有较大的管理价值,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2]薛继东.“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