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媒体技术创新

媒体技术创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5 16:35: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媒体技术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媒体技术创新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成为了现代化课堂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的展现出课本中的图像、声音、文本以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增加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主要就针对这些方面来为大家进行研究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

1.丰富资源共享推进教学目标实现

多媒体教学作为当前主要的创新教学手段,是依靠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的教学资源共享行为。多媒体教学依靠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资源共享于网络平台上,对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帮助,以及学生的学习与沟通是十分有成效的,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提升教学与学习的质量,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资源共享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具有推动作用的。

2.教学开展特点的集成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短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知识,同时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进行理解,以简单的学习模式来完成一些复杂的学习任务。学生能够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中去,教师也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指导作用[1]。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对于知识的吸收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教学集成性特点就是连接网络与教学,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分析

1.多媒体设计推进教学创新和改革

多媒体教学设计作为一种合理且科学的教学模式,其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十分全面和有效的,能够直接呈现出教学的效果。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十分符合教学改革要求。多媒体教学能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将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经验相互结合,充分体现现代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多媒体技术教学的采用,不光对于教学模式的变革有所帮助,还丰富了课程内容,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过多媒体教学知识教学中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主要还是要以创新型教学为基础,融合两者,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并达成质量提高的目标。

2.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结构创新

传统教学是一种以课堂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形式,是线性结构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只是简单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对于当前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方向是不适合的,需要将其进行改变。而多媒体教学则是一种网状的教学模式,依靠多媒体技术,参考学生的真实需求,自行选择信息知识内容的一种结构模式[2]。该种网状模式对于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是十分明显的,学生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也变得更加快速和简单,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也变得越发的流畅无阻。所以说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结构的创新是显而易见的,是十分高效使用的教学模式。

3.多媒体教学开放式推进互相教学创新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网络教学的主要体现形式,成为了现代教学模式辅助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多媒体课件亦或是多媒体教学内容都是一种十分开放的形式,该种教学能形成一种交互性共同学习的形式。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帮助,学习课程以外的知识内容。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实现网络平台上教师与学生间的无障碍沟通,教学沟通的交互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教学模式创新,也是交互性教学目标实现的出发点。改正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互动性教学的发展,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2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绘画艺术;创作;传播

当下,新媒体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每个行业都在探索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及策略,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有研究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逐渐向移动化、互动化、人性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艺术世界从外在进入室内,从实在进入虚拟,从公共进入个人,从过去进入现在,从经验进入体验,从鉴赏进入浏览”,带给艺术接受者更震感的审美享受。同时,“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在传播上突破了原有的报刊与杂志等传统局限,借助先进的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实现艺术信息传播。”学者范美俊认为,艺术传播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艺术信息实现了在时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实现公共化或社会化。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深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新媒体技术深刻改变着绘画艺术复制的手段,更改变着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但新媒体技术如何改变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如何在新媒时代有针对性地提升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策略对于其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一、新媒体技术与绘画艺术的发展

绘画艺术是创作者用绘画技法把自己的内心感知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传统绘画艺术是借助笔和颜料等工具,在书写介质上描绘出可视化形象的艺术。绘画主要是靠人的自然器官进行感知,然后加工形成意象,最后创作出绘画作品。画家要创作出有美学底蕴和社会反思的作品,需通过眼睛观察外部世界,深入感知对象,然后才能“胸有成竹”,把“形象”展现出来。随着绘画技术的进步,绘画艺术的创作和呈现越来越立体、具有人文色彩和层次感。早期的绘画艺术常使用的颜料为炭黑,主要通过手工绘制到岩石壁面上,后来出现了用羽毛做画笔或以动物的血为颜料进行画作创作的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学会了萃取各种颜色进行绘画,使绘画艺术越来越具有艺术性。而新的技术使绘画艺术创作者能够使用油画进行创作,这进一步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创作技术和手法。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变化。一是技术发展丰富了绘画的展现和传播形式。新媒体技术使绘画创作不再拘泥于画笔、颜料等工具,艺术创作者可以对作品无限次修改,可进行无限传播。二是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多。“以网络媒体、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实现了对传统媒介的整合和替代,拓展了传统绘画艺术传播的渠道”,新媒体绘画艺术的大众性特征明显。三是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凸显。新媒体技术整合后的传播媒介,重新构筑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的关系,使艺术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在新媒体时代,创作者要着重思考如何使绘画艺术传播的形式更加有趣,符合主流的传播趋向;创作技法的创新和载体的数字化,也使绘画艺术作品的呈现形式趋于立体化;艺术接受者也得以主动参与到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中。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绘画艺术的传播渠道,也满足了艺术接受者的审美需求,扩大了绘画艺术的传播范围。

二、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不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使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技法、创作题材和创作过程都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有“主动性与被动性共存”的特点,互联网资源的无限性与传统思维的局限性对绘画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创作技法驱动新的感观体验。“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及其显著变化,可以从艺术史的线性发展中清晰地体现出来”。不同于传统,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绘画艺术创作不再是简单的意义象征,而更多的是观念的表达。新的观念使绘画艺术能同时调动人的不同感官,给人“真实”体验。当前,虚拟现实技术下创作的绘画可以给人带来多感官体验,给人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尤其是虚拟现实和AI艺术的创作者突破传统绘画艺术的思维方式,给艺术接受者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其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交互式全景绘画,使艺术接受者愉悦地沉浸在场景之中,形成感官刺激,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比如,以数字化三维虚拟空间数码创作的水墨山水,这种创作形式丰富了新媒体技术的视觉表达方式,开辟了山水画创作的新视野。尤其是基于FlowSpeed的树木花草生长动画,基于重力、风力等定义对风吹树动的模拟动画,就能够给艺术接受者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2.创作题材趋于广泛生动。对于绘画艺术创作来说,寻找不同的题材是完成优秀创作的必备条件。在传统绘画创作中,创作者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感受息息相关,创作者需要亲身体悟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凝练情感,诉诸笔端。新媒体技术时代,创作者可以突破自己的空间、时间限制,体验到来自于不同身份背景的生活情境,从这些情境中升华出更有价值的题材。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创作者对已有题材和题材内涵的再理解有了更丰富的技术基础支持,借助这些技术,创作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搜集的题材信息进行保存,并深入理解题材的内涵。3.创作过程基于“互动”场景完成。互动性是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特点之一,通过虚拟现实和AI技术挖掘新媒体交互艺术的深层内涵,能够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真实的“互动”情境。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互动”是“创作者”和“接收者”可以共同创作绘画作品,绘画艺术的创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吸引艺术接受者参与艺术创作,共同完成绘画作品。随着场景时代的到来,场景传播已经成为增强用户黏性的主要传播路径,在这样的场景中艺术接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可以参与艺术创作,还可以接收和重新定义绘画艺术作品。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也给绘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三、新媒体技术对绘画艺术传播的影响

当今的绘画艺术创作、传播都和新媒体技术息息相关。从艺术接受者的维度来说,艺术传播者如能基于艺术接受者需求,理解新媒体时代的新变化,从身份转换、互动传播、接受者主体性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便可以大幅度提高艺术接收者的接受度、感知度和依从度。1.传受模糊:艺术接受者的“新特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绘画艺术的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身份进一步模糊。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者而言,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绘画创作,创作者的意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艺术接收者自主选择的成分加大。绘画艺术传播对象从“艺术家”向大众转变,促使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质量、数量和方法上绞尽脑汁地进行对象化改良,促使艺术接收群体范围增大。在创作过程中,鉴于绘画艺术创作者同艺术接受者“共同”完成,创作者也同时成为艺术作品的鉴赏者或接受者。新媒体时代绘画传受身份模糊,必然要求艺术传播者对接受者的需求进行把握,而新媒体技术使绘画作品可以数字化复制,传播途径日趋丰富,普通公众接受和传播绘画艺术更为方便。普通公众作为艺术接受者,由于生活经验、艺术鉴赏能力不同,绘画作品会带给他们审美体验自然不同。艺术传播者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接受者的差异化需求变得十分重要。2.互动传播: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以电子和网络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形成的新的传媒技术。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对绘画艺术来说互动是指艺术传播者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创作者作品后,可以第一时间获取艺术接受者反馈,完成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借由新媒体技术,实现三维或四维立体互动传播,体现出更强的互动特点。在4D和AI智能传播中,艺术接受者可以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实现自身沉浸在绘画艺术的情景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将自己的感觉反馈给艺术传播者。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绘画艺术更具有互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容易引发共鸣,可以说,“互动”是新媒体时代艺术接受者的“新要求”。3.主动接受: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传统的绘画艺术传播主要是通过实物作品和大众媒体进行单线传播。艺术传播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但是,由于传统艺术传播形式途径相对单一,且信息不够完整,艺术接受者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绘画艺术的传播环境和渠道。在新媒体语境中,绘画艺术的接受者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信息,这也增加了艺术接受者接触优质绘画作品的机会,使接受者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绘画艺术作品。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主动”成为艺术接受者的“新姿态”。

四、新媒体时代提升绘画艺术传播效果的策略

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借助技术力量,使创作水平和传播策略产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总体来看,绘画艺术要在新媒体时代达到更好传播效果,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1.创新多元化传播载体。新媒体技术可以带给艺术接受者美好的艺术体验,一些艺术传播者善用载体,开发了诸多优质的传播载体,拓宽了传播渠道。比如,故宫博物院制作的8K高清技术4D动感影像《清明上河图》就是代表,这使艺术接受者能够通过新媒体技术沉浸在画面的历史文化氛围中,具有较好的审美体验。在绘画艺术的传播中,艺术传播者要善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多平台的艺术传播载体,使艺术接受者有机会欣赏到绘画艺术的魅力,增强绘画艺术的传播效果。2.增强互动交流。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传播再到艺术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的绘画艺术作品传播到接收者那里,让接受者产生美的愉悦也是个复杂的过程。新媒体技术改变了绘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也使绘画艺术接受群体发生了变化。绘画艺术唯有抓住技术特色,满足接受者的需求,提升互动体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3.实现绘画艺术精准传播。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的精准传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标签化接收对象,实现精准传播。新媒体时代,绘画艺术传播也需要给接受者画像,研究他们偏好,获取他们的观赏环境、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和人生阅历等信息,以此为基础为用户制定特定标签。基于对“艺术接受者”画像,艺术传播者可以据预测传播场景中艺术接受者的需求进行传播,使绘画艺术传播更加具针对性,更有“对象感”。二是分析用户接受特点,使用精准传播方法。新媒体时代除了要分析艺术接受者自身审美素养外,也要“心中有人”,充分考虑艺术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的大众化和分众化特点,研究艺术接收者的“碎片化”接受习惯,使用艺术接受者敏感度较高的传播方法进行精准传播。

第3篇

关键词: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于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进而提高煤矿生产效率,进一步加强煤矿企业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煤矿产业经济效益增长。

一、煤矿机电技术一体化应用的重要性

(一)随着煤矿生产不断向深部水平发展,加速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机电一体化产品获得更强大功能、更优越性能,更高的智能化性能,促使企业获得更为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而谋求更大的生产效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开采和运输装备的应用和推广,展现了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功能价值,以及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煤矿生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煤炭工业生产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降低生产煤矿劳动难度和提高安全系数,为传统的机械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实现文明生产;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效融合了机械、电子技术和液压控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经济效益性能、可靠性能、可操作性能等,同时,对于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作业效率等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使得机械设备更方便进行安装拆除,便于日后的机器维护和现场在线监控,当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可自动报警并实行故障自诊,优化了机械操作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但提高了机器设备的工作效率,更达到了节能降耗,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有效解决实践应用管理问题,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全方位优势,不但提高机电技术生产制造水平,增加产品的多功能性质,还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材料消耗,降低煤矿企业成本支出,而且在更新煤矿企业机械设备系统,改造陈旧老化的机器设备以及引入新技术产品方面取得突出的成效;

(三)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矿企业的应用,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改进落后的生产作业方式,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质量和改善工作环境。除外,通过机电一体化设备在煤炭的采掘、运输过程的应用,更有利于减轻矿工繁重的体力劳动,降低事故发生率,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保证了矿工的人身安全;4)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能促进煤炭产量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积极推动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矿工的劳动收入,改善矿工的生活质量。此外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实行,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机械设备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不但能减轻技术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降低操作难度,而且提高了煤矿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能力,创造了不可估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实践中的优势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能有效提高煤矿生产效率

如今,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延伸入煤矿采煤机械中,现代化采煤机械能应对复杂煤矿生产环境,同时能实现自动采煤,并能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利用综采工作面装备远程监控及专家诊断系统对综采设备进行实时控制,可根据作业环境、煤层厚度、煤层硬度等相关因素对采煤速度进行优化调整,促使煤矿生产效率得到稳定提升。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相对于传统采煤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更加重视生产安全化、生产绿色化,面对较为复杂的煤矿开采环境,可先利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对矿井内部的生产环境进行检测,如对瓦斯气体浓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检测,而后确定出相应的煤矿开采方案。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采煤机械的控制系统大多利用可编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同时其牵引系统中也引入了电磁滑差无链电牵引和变频调速无链电牵引技术,这些高新技术实现了对采煤机械的精确化控制,能适应薄煤层及中厚煤层的开采环境,使其在开采过程中能代替人的劳动,能适应危险系数高、开采难度大的作业环境,进而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进一步提升劳动效益

在现代煤矿生产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的劳动效益,煤矿生产管理人员可通过远程控制终端对煤矿生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生产人员可通过远程操控设备对设备进行控制而完成采煤作业,同时可通过传感技术对煤矿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提高了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并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采矿工作人员付出同样的劳动可以获取更多收益,极大改善了生活质量,并随着矿工收入提高,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飞速发展。

三、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分析

为了满足现代化煤矿发展需求,对煤矿机械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自然对运输及提升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大部分煤矿井下都采用皮带化运输,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下面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一)煤矿运输机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稳步提升,这就会促使用煤量的增加,又由于我国煤矿生产的运输和提升系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无法满足煤矿发展需求。因此,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断积累经验展开研究,在煤矿运输及提升系统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目前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设备是内装式提升机,内装式提升机的设计理念为结构简单、滚筒一体化、操作便捷,在控制方面实现了自动化。目前国内很多煤矿已经使用皮带式强力运输机,并且基本实现了大规模的应用。皮带式强力运输机可以实现远距离大输送量的输送, 还能保证输送的连续性,主要特点为安全性高、效率高和具备自动化。在控制系统的监控中发现,皮带式强力运输机的自我保护和诊断能力较强,当然从自动化技术角度考虑还存在一定问题,这还需要研究人员不断改进。

(二)带式输送机

带式输送机可以实现长距离连续输送,而且具有效率高、运行可靠及自动化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煤矿生产中重要的运输设备。我国制造的带式输送机也有多个类型和品种,针对煤矿井下使用的长距离、大功率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研发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例如高产高效工作面顺槽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和大倾角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等。我国还针对带式输送机主要部件和重要技术进行研发,已经成功研发多种制动装置、软起动装置和以PLC为核心的可编程电控装置。

(三)采煤机

综合机械化采煤系统是我国大部分煤矿所采用的采煤系统,这对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最开始使用的采煤系统是液压牵引式,目前采煤系统多为电牵引式。从机电一体化牵引技术来对比该采煤系统和液压装置,主要的优势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设计了防止下滑的制动装置,所以在大倾角煤层可以正常工作。第二,设备的动态性有很大改善, 通过控制系统可以对所有参数进行监控并进行实时调整。第三,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从整体上来看,设备故障和维修的几率大大降低,而且发生的磨损也很小,所以能够长时间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第四,具有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有效克服采煤机阻力并为之提供牵引力,在下滑时可以实现制动功能。第五,设备结构精简、体积小且效率较高。在电牵引采煤机中已经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进行控制, 所以可以实现自动化,同时在工作面刮板运输机中配置微机监控装置,可以实现系统自动化控制。基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采煤机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便捷性,同时也使采煤机设备整体更加协调,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掘进机

将掘进机作为掘进机械是我国大部分煤矿的做法,一般是利用矿用隔爆安全型操作箱、电铃 、开关箱 、照明灯和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按钮和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等构成掘进机系统。该系统是掘进机中非常重要的电气结构,与液压系统协调工作以完成整个系统的运行。

(五)支护设备

液压支架就是煤矿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上的支护设备。液压支架目前的发展方向为,紧密结合液压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逐步发展为电液控制,从而实现自动移架成组或双向邻架定压,这有助于降低对支架和顶板造成的冲击力。乳化液泵站装置的作用是为液压支护设备提供高压液体。该设备具有较强大流量和高压的供液能力,所以可以与工作面液压支护设备的用液量相协调和配合,自动调节供液量。我国智能化乳化液泵站系统主要分为供液系统和配液系统,根据油位高低自动配液和检测,还能实现高低液位、乳化液浓度检测及校正的自动控制,如果乳化液浓度不符合要求系统就会报警。

(六)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

目前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传感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是最严重的问题,相关单位和研究所虽然在不断研究和测试,但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在实际中应用率较低。而国外在计算机软硬件、质量和运行速度等方面的水平都高于我国,传输介质由原来的同轴电缆转变为光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已经在煤矿行业广泛应用,因此我国相关单位要向国外借鉴经验,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研发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而且在投入使用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矿井的开采量,对于煤矿企业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煤矿机电一体技术的应用,煤矿企业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天斌.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4,01:130.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创新能力;思维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93.0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1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Zhu Dongmin,Liu Xinyan

(Training Division Test Command Center of Xuzhou Air Force College,Xuzhou221000,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 must enhance the nation's innovation capacity to the heigh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understand the rise and fall.Students ability to innovate,is to train students in creative thinking,rational us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help student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but also develop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raining students to think creatively,develop their creativity.

Key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Innovation;Thinking education

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并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核心的问题是要注重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他们所能接触和使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计算机能满足人们处理多种形式信息的需求。能灵活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处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使之在不同媒体间能够建立起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多媒体技术的特性包括:

(一)多样性。多样性是多媒体技术的最基本特性。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信息,形式丰富多样,表达生动自然,表现灵活。

(二)集成性。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将多种媒体设备集成为一个整体,并能进行多种媒体信息的获取、编辑、存储、检索、展示、传输和合成等。集成化涉及的设备的类型与数量尽可能地单一。

(三)交互性。多媒体的交互性是指人可以和计算机的多种媒体信息进行交互操作,从而给用户提供更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重要的特性。

二、多媒体技术在创新中的应用

创新的难点是思维教育。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性的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种思维:基础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突破创新的难点,是下面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学生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依赖于从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所能获得的。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中后,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培养基础性思维。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利用有声有色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通俗易懂的解说等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展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感知、想象和理解,吸引学生全员、全程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对拓宽思路、解决某些难题、开创新的方向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多元思考可以拓展思维空间,捕捉到许多新颖独特的信息,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比如我们可以专门建一个BBS,学生可随时在BBS发表自已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引发讨论,讨论范围可以涉及各个学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提出几种不同观点,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使思维缜密,灵活,从而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扩展延伸,让学生的思维热线向外辐射,以培养思维的广度。从课内到课外,从规定性课程到选择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到积累直接经验。总之,要在各方面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情境中,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造性思维依靠基础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为人类社会产生新的知识。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同时产生大量观念、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片面强调繁琐练习,过多背诵以及死记硬背的考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基础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整和形成复合思维过程,具备较大的创造才能。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三、展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学习内容和方式上,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性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学生学什么,何时学,由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个别化学习和发展个性特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才能。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第5篇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创建新课堂的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正在蕴育着一场新的变革。做为新时期的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学习,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够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网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突出音视频技术的应用),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与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辅助,可以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集、文、声于一代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校化的交互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好的视听效果,有利于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接收。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完全被鲜艳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所吸引,从而进入到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达到“乐学”,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知听觉、视觉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感知课本上抽象的学习内容,适应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画图――圆》一课时,这一节课要求学生利用圆形工具画出熊猫,我制作了网页课件在首面有“我的故事”、“我的生活照”、“我的家园”、“影音视频”链接,在“我的故事”中向学生介绍了“团团”、“圆圆”和奥运会吉祥物“晶晶”的故事,“我的生活照”向学生展示了各种憨态可掬的熊猫的图片,“我的家园”介绍了四川卧龙熊猫基地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受到的破坏以及在经过国家及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现在大熊猫的生活状态,“影音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了在自然保护区里熊猫嬉戏玩耍的视频片段,从而反一个活生生的熊猫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品德,通过课件每个学生都有了画熊猫的一种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画在树上趴着睡觉的熊猫,有的画几个熊猫在一起玩耍,有的画吃竹子的熊猫……,画完后把自己的作品存放到共享目录,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查看,,这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了真实的印象,引导学生的感官参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有着良好的交互性、良好的界面和生动活泼的素材,从而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普遍地从中感到这一教学形式的吸引力,就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益,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2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困难及措施

2012年我们学校在每个班都安装了多媒体投影,许多年轻的教师都能够很好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则还是喜欢用老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不能适应新教育形式,他们在认为制作课件费时费力,教学工作本身就很紧张,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等。而制作一个课件的时间却不容小看。据我了解我校许多教师为了制作一个课件往往要投入几个晚上的时间,投入的时间远远超过这节课的多倍。当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更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投入多点时间是值得的。可是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如果长此下去,不免让人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制作、使用过程中不尽人意。在使用多媒体工具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多媒体工具也不是万能的,在很多地方也是不尽人意。例如想在powerpointhe中插入一段影片,但是所找到的影片却往往是因格式不对,无法插入。又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放映的powerpointhe视图,如感觉什么地方不足想立刻对幻灯片修改是不允许的,这就限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挥洒自如……

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培训相对较少,许多年轻教师有电脑基础可以通过自己制作课件进行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而一些老教师则是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位,不适应形式的要求,不愿学、不愿用。随着我市提出“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要求下,掌握教学中常用的有强大多媒体功能的powerpointhe、flash、frontpage和authorware等软件并运动于教学当中是必然的趋势,学生已不能满足于只是把简单的一幅幅画面放入powerpointhe中按顺序的播放出来,可以要让老鹰自由翱翔飞翔,让鱼儿游来游去,让鸟儿歌声动听谈何容易。我们可以通过全国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省远程教育教育网和网络上现成的课件进行修改,变成适合我们使用的课件,对自己的不懂的知识虚心向电脑基础好的同事进行请教、探讨。多学习、多制作、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3 设计多媒体课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课件制作上应注意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结合,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要循序渐进的把知识点展现给学生,要做到教学内容准确,操作简便,交互稳定,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版面美观等,把实用、成效性放首位。

第6篇

关键词:关键词:工作流引擎;版块控制CVS;图像引擎;MVC体系;模块化;关键路径法(CPM);WBS分解。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关键技术内容:

    1.1工作流引擎技术

    本项目提出的工作流引擎在整合了OA消息机制的基础上,注重每个步骤的作业细节,其工作流引擎流程图如下所示:

 

    在非纯数字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中都需要对工作流进行处理。我们提出的工作流引擎包括以下内容:

    (1)需要处理的记录(或记录集)。

    (2)每个步骤下需要对记录(集)进行操作的信息项。

    (3)每个步骤补充的信息。补充信息根据需要可以定义多个,定义方法与定义业务字段相同。

    (4)每个步骤的处理方式(协同、唯一、表决、任选)。

    (5)每个步骤的信息走向(前一步骤、后一步骤、待处理、强制结束)。

    (6)工作流的流程流向下一步处理人时,给于系统消息提示。

    工作流引擎负责从流程定义存储服务处获得流程定义,解释后执行,并通过流程实例存储服务保存流程实例数据,通过调用其它服务完成流程活动,与其它引擎服务协作可进行流程迁移或并行执行,用户则通过用户界面与工作流引擎进行交互。

    工作流引擎具有如下特点: 

    1) 流转路径的智能化

    2) 跟踪与监控信息

    3) 与办公协同模块及其它应用模块的结合

    4) 多种流转方式的定义,多类别信息表的定制,多种操作方式的定义,多条件和多路由的定义,满足项目复杂的工作流。

    1.2版本控制技术

    本技术遵循Java Content Repository(JCR-Java内容仓库) 规范,设计出针对以数字内容为主的项目版本管理的架构,并利用JCR内容仓库提供的版本控制功能实现版本的可回溯性及多版本仿真数据的管理和共享。由于媒体项目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文件种类较多,主要类型有:图形文件、动画文件、三维模型、文本文件、报告文件及结果文件等。可见,对于复杂的项目协作系统产生的数据种类和数据量将是十分庞大的。如果对于媒体数据的管理在程序设计中没有形成规范化,极易形成数据信息的孤岛、错误版本甚至是数据文件的丢失。

    通过使用JCR规范和WebDAV协议的Java内容仓库,能够实现以上结构与非结构数据的读写操作、版本控制、访问控制权限、全文检索及事件监控等。如下图所示,描述了遵循JCR规范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的大致结构。在该系统运行的时候,它可以操作三个内容仓库中的任意—个。在这些内容仓库当中,JCR直接支持FileSystem内容仓库,而RDMBS和XML都需要JCR驱动来和应用系统交互。

    研发规范化的版本管理体系CVS系统,加载了强大的签入(check in)/签出(check out)功能,明晰的提示出文件实时编辑状态,通过签入(Check in)、签出(check out)、锁定(lock)、解锁(unlock)、提交(commit)等功能保证所有客户端工程文件编辑的一致性;管理人员可以方便的分配任务,审查内容,并核准变更,安全灵活的设定开发组中角色权限。无论身处何地,本地及远程的团队可随时协同工作,实现智能互动管理。

    1.3图像引擎模块技术

    其研发任务就是把2D / 3D图像渲染、实时处理、文档操控、资源管理等图像引擎的基本功能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引擎应用基类根形式构架,基类根形式构架是以基本的几个抽象服务提供接口类为基础,并以API接口与实现相分离为原则,来进行引擎实现,提供的实现类在引擎内部创建,而将接口供给用户使用。为了实现方便,我们把引擎划分成7个功能模块来实现:core,math,video,system,input,audio,scene。

(1)core模块:除了定义了引擎基本类及功能以外,还提供了一些基本设施,例如日志系统,异常处理,以及资源管理等。

(2)math模块:提供引擎需要的数学库,包括向量,矩阵,基本图元的定义和实现功能。

(3)video模块:负责基本图元的渲染,对渲染环境的设置,对纹理的创建及加载,以及基本字体渲染。

(4)system模块:提供引擎在操作系统下的驱动以及对操作系统功能使用的封装,包括窗口管理,定时器等。

(5)input模块:负责处理输入设备产生的事件,及对输入设备的管理,如对键盘,鼠标等的管理。

(6)audio模块:处理音频文件的播放以及音效处理等。

(7)scene模块:负责图像引擎中的场景管理。

    1.4采用MVC体系结构

    MVC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表现层----显示页面内容;

    2)业务层——处理与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进行交互、交流;

    2) 数据层——存储系统所处理的所有数据;

    2. 项目创新点

    2.1  基于核心工作流引擎模块,形成了网络构架下异地同步的B/S管理体制,对数字媒体项目的设计流程进行信息化智能管理,无论是基于2D设计的3D深化,还是基于3D设计的互动程序的控制,提供从项目计划,进展跟踪,成果监控和核算统计一系列的工作流的机制,填补了数字媒体项目管理平台的国内技术空白。

    2.2 独创的3D图像引擎实时处理技术, 提供视觉操作界面,极大的增强了媒体文档管理的有效性,使数字媒体文档的展现与数据库接口技术得以充分结合。系统支持所有媒体设计类格式文件,包括主流3D/2D的工程格式,贴图,流媒体,视音频,程序代码和Office文件。这样可以使得项目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生产各个环节及相互的协同工作情况,更加高效地反馈与解决问题。

    2.3 自主研发智能协同工作模型,通过此模型模拟媒体创意类企业真实的运作,各功能模块间的高度协同,从任意一个信息节点能够提取所有相关信息的网状管理结构,真正实现创意企业内部协同工作和管理的机制。

    2.4 研发规范化的版本管理体系CVS系统,明晰的提示出文件实时编辑状态,通过签入(Check in)、签出(check out)、锁定 (lock)、解锁(unlock)、提交(commit)等功能保证所有服务端/客户端工程文件编辑的一致性;本地及远程的团队可随时协同工作,实现智能互动管理。并通过对项目结构的WBS分解,实现项目、子项目、任务无限制多级划分;

    2.5 研发关键路径法(CPM)技术,实现自动计算项目进度与标识关键路径。

    2.6 OA嵌入式的工作任务指派的消息机制可使项目参与人员及时得到项目沟通,随时了解工作流的信息,且同时查询到所被分配的工作节点,并在工作节点上进行及时反馈以快速提交到审核流程。

    2.7 研发动态项目跟踪技术及流程统计功能:通过该系统的流程统计工具即可生成目前项目状态报告,该报告提供您所需的各类信息,包括相关的个人工作完成度,项目整体完成度,资源利用比例及人员成本分析等,从而可及时跟踪团队的工作流程和工程作业中的缺陷问题。

    2.8 模块化封装,实现无缝扩展,完善的SDK开发包可针对每一独立模块进行个性化设定及扩展。

    3. 结语

    通过以上技术内容开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从设计软件产生数据,到结构化存储、版本控制、权限分配、任务提审、协调作业、流程统计一系列模块无缝集成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统一的媒资管理和信息共享,任何工作参与方都可以实时监控工作流状态,审核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针对数字媒体项目,形成了一套实用、高效的流程化项目管理体系,可为虚拟现实、建筑浏览、影视动画、互动游戏、工程设计等创意产业领域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 [1] 虚拟团队集成化协作平台的设计  [期刊] 《商业研究》 PKU CSSCI -2003年22期-李小东,曲斌

• [2] 基于Internet的企业信息管理与协作平台   [期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ISTIC EI PKU -2003年5期-胡华

第7篇

[关键词]印刷媒体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印刷媒体受到数字媒体(新媒体)的严重冲击,以印刷媒体为依托的传统印刷业也显得步履维艰,原本作为信息主要传播媒介的印刷媒体路在何方?本文从分析印刷技术与印刷媒体相互依存发展的角度,对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与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认为利用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传统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推动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

一、印刷技术的革命推动印刷媒体成为大众媒体

印刷媒体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手段进行知识、信息与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体。从甲骨文的诞生到造纸术的发明,再到活字印刷术的问世,印刷媒体逐步成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思想、记录历史变迁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1.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推动人类文化传播的重大贡献。

印刷术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史具有突出贡献的伟大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公元 7 世纪的中国唐朝,雕版印刷术就诞生了。虽然雕版印刷在制作前期工序复杂,耗时费力,但是一旦制作出成品开始印刷,就变得非常省时高效,并极大提高了印刷品质量。我国现存最早的出版物《金刚经》就是用雕版印刷出来的,因其印刷工艺之精美而被誉为印刷界的“活化石”。雕版印刷由于其前期制作工序复杂,耗时费力,逐步被后来更先进的印刷技术所取代。在公元11世纪的中国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诞生了。北宋人毕N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在1045年前后发明了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字印刷术。毕N的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雕版印刷耗时费力的缺点,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速度,是印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媒介发展及传播史也具有里程碑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掌握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技术的标志,从而使各种文化典籍得以广为传播并流传至今,对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纸质大众传媒的诞生。

中国虽然早在11世纪的北宋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其后又有王祯的木活字、以及后来的金属活字等活字印刷的记录,但直到明清、甚至民国仍大量使用雕版印刷。因为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巨大,如果成千上万的汉字都使用活字,那早期投资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历史上推广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西方拼音文字结构简单,只要制作浇铸50多个字模,就可进行活字印刷,因此活字印刷对于西方拼音文字而言就更具有优越性而得以迅速大力推广。

所以,真正现代印刷术的开创者是15世纪中期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古登堡是德国的一名铁匠、印刷工和出版商,他早在1439年就开始对金属活字的试验,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1450年古登堡与人合作开办印刷厂,当年便印制了《拉丁文文法》,这是古登堡的印刷术发展成熟并进入实用阶段的重要标志。他还利用欧洲立式压榨机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古登堡在印刷史上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把金属活字、油基油墨和印刷机等印刷元素整合成一个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印刷系统,不仅开启了印刷革命,而且推动纸媒体发展为大众媒体。古登堡的金属活字是在文艺复兴前期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不断增涨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故在随后几十年间便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也是西方印刷术走向大规模使用的开端,对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项先进的发明使出版业发展更为迅速,书籍印刷更为简单快捷,报纸和期刊也随之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在随后的四百年中,一直沿用了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并不断有新的进步,18世纪末发明了平版印刷术,19世纪中期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机,20世纪初发明了胶印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卷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与以往的印刷手段相比,卷筒纸胶印技术印刷速度更快,比单张纸胶印机快 3 到 4 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印刷技术又有重大进步,出现了数字印刷技术,尤其是在印前领域可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正是在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纸媒体才逐步发展成为大众媒体。从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纸就成为了书籍的主要材料。到了公元11世纪40年代,活字印刷术诞生,特别是到15世纪中期随着古登堡铅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到逐步推广,印刷书籍才得以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书籍的运用才逐渐得到了普及,报刊和书籍等纸媒体终于站在了引导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的最前沿。但真正商业化的大众化报纸的出现是20世纪初的事,因为直到19世纪中期发明了用于大规模生产植物纤维纸的造纸机,有效降低了纸张成本,才使得商业化的大众纸媒有了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印刷纸媒体发展到今天,其种类主要报纸、书籍、期刊及其他印刷媒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印刷媒体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印刷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10年间,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对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的改造升级,报刊书籍等纸媒体的印刷实现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联动”的基本目标,印刷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印刷制品的质量都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作为媒体中的元老,印刷媒体及印刷业产值增长有所减缓,竞争愈发激烈。

二、 纸印刷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印刷媒体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变迁和精神动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最富有的精神之所在。纸印刷媒体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发展史,书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无论是名著史籍,还是家族族谱,都一一记载着我们人类思想的变迁。到了近现代,报纸期刊与书籍并肩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电视广播媒体尚未出现之前,人类文化主要是依靠纸印刷媒体才得以传承。但在信息化时代,纸印刷媒体的发展遭遇到数字媒体的严峻挑战。

1.纸印刷媒体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纸印刷媒体在与数字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步履维艰。数字媒体因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传播成本廉价性等方面大大优于传统纸媒体,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目光被新媒体所吸引,报刊等纸印刷媒体发行量持续下降。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大众媒介组织运作的一直都是商业逻辑,以逐利为运营原则。从成本上比较,纸媒体出版发行通常采取“人海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人工成本的投入;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量,一份报纸通常都是厚厚的一叠,这无疑又增加了前期制作如编辑等成本,也增加了后期印刷的成本。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无需加工任何资源就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化进行信息传播,而且是一种面对面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有受众都可以接收到,而不是像印刷媒体只针对目标受众进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新媒体具有传统纸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成本优势。

再从传播特征上比较,纸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如新媒体。 纸媒体都是单向的传播方,将大量信息无差异地传递给多向的受众,容易忽略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使得受众和媒体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信息广泛传播给所有可能的受众,与受众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和信息接收方p方都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说,纸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是被动的,而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则是主动的,传统纸印刷媒体不能有效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需求。

2.纸印刷媒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虽然纸媒体在传播成本和传播方式上比新媒体有明显的劣势,但纸媒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令新媒体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从传播内容客观真实性的角度看,纸媒体具有文字内容的原创性和权威性。不管纸媒体怎么转变,其信息内容的原创性、权威性、档案性和安全性并不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当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且网络上的消息者多为匿名,所以往往难以追究其责任,不能从根本上制止虚假消息和极端言论的蔓延,而受众在遇到这种“百家言”的情况时,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所信任的传统纸印刷媒体。

从历史档案的角度看,纸质档案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原始性的记录是档案的根本属性。电子档案虽然查阅起来比较方便,但电子档案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替代纸质档案,对于档案来说其内容的原始性要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明和确认。纸质档案的原件是集内容和形式两种原始性为一身的法定代表。纸印刷媒体以纸张为传播介质的特性始终为其他媒体的发展而形成档案,纸印刷媒体只要保存完好,人们永远都可以阅读。只要人类还有精神承担和思想传承的需要,纸印刷媒体就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3.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面对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夹击,未来的纸印刷媒体一定要坚持内容至上的宗旨,保持并放大自身传统优势,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纸媒体在与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发挥纸质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权威性、报道的深刻性,强化其媒体核心竞争实力。

一是要强化个性化主张,做足原创新闻。个性化主张是指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要突出个性,使之呈现报纸本身特有的立场和舆论导向,发挥原创新闻的效应。面对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纸媒体要用有限的版面传达出最重要、最有个性的信息,彰显纸媒体新闻的原创性和个性特征;二是加强对新闻内容的深层挖掘,增强报道的深刻性,形成独特的新闻视角,以帮助读者深度解读新闻。网络媒体抓的常常是时效性,优势在于能及时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报刊等印刷媒体的优势和重点在于告诉读者“为什么”、“怎么办”。三是加强纸媒体品牌建设,树立起权威和公信力,增强软核心竞争力。四是在印刷工艺上,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成果,实现印刷业技术的转型升级,降低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在精美时尚方面增加纸张吸引力,推动纸媒体的创新发展,实现纸媒体浴火重生。五是提高编辑和印刷的自动化水平,提高速度,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

三、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纸印刷媒体创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上逐渐流行起来的数字印刷已经成为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印刷是印刷史上又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它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有机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进行印刷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操作者将各种图文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上进行创意,修改、编排成为客户满意的数字化信息,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版等工序和时间,可以实现按需印刷,无版印刷。数字印刷系统主要由印前系统和数字印刷机组成。数字化印刷与传统印刷最大的进步就是“印前Pre-press)”替代“制版”。随着我国印刷市场的需求朝着短版、快速、个性化方向发展,数字印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给困境中的纸印刷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既可以降低纸媒体的传播成本,又可以满足读者对纸媒体个性化、精美时尚化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1.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短版印刷,进一步降低纸媒体的印刷成本。

传统纸媒体在传播成本上人工成本投入大,尤其是前期制作如编辑制版等成本,仅制版成本就占总成本的10%-15%。数字化印刷就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实现按需印刷、短版印刷。“短版印刷”又被称为“数码快印”或叫“数字印刷”,是一种全新的印刷方式。传统印刷由于从设计菲林制版四色套印等烦琐的过程导致印前成本高,因此印刷厂的起印量一般不少于3000 份,当客户的印刷品印数不足1000份时,厂家一般不会愿意承印,除非客户愿意支付必要的起印费用。

而短版印刷直接将图文变成数码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由激光或喷墨来完成输出,由于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一张起印,也可以边印边改。短版印刷既环保又可使图文以各种介质传播,不仅省略制软片工序,而且节省了软片及化学药剂费用、场地及劳动力,缩短生产周期,尤其对报社来说可延迟截稿发印时间,等等,这些都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印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印前成本,而且因为数字印刷机自动化程度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如以往在正常情况下,从排照到打样再快也得以天计,现在数字化打样一小时之内就可以解决,如以计算机显示屏实行“软打样”则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纸媒时效性差的问题。

2.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按需印刷,能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大众出版物的时间会越碓缴伲精准化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等个性化选择正成为人们的新需求。所谓个性化,即为不同的读者定制。传统纸媒体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不如新媒体,但这一缺陷可以被数字印刷所弥补。 数字印刷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针对读者的个性需求,实现了操作人员与用户的互动和图文信息的交流及修改工作,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既可以在印前处理系统中实现对文字自由度极大的编辑排版,又可以实现对图像的色彩、阶调、层次等各个细节的修改,精心选择读者应知未知且又乐于知道的新闻资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印刷不仅无需制版,而且输出信息是随机可变的,从而开拓了个性化印刷与可变信息印刷的概念与做法,使得个性化印刷品生产变得简单而高效。

总之, 数字化印刷可以按照客户需要,在内容上按需定制,即时纠错,可变印刷,按需印刷,在数量上可以一张起印,时间上立等可取,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实现印刷品输出,有效满足日新月异的个性化快速印刷需求,发展空间非常大。

3.数字化印刷可以有效提高印刷质量,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网络时代,纸印刷媒体除了读新闻、看解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便是给予读者审美享受,纸印刷媒体与读者那种如影随形、信手翻阅、方便携带等特点,仍然是别的媒体所不具备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网络时代的报刊书籍等纸印刷媒体必然是一份精美时尚的读物,以满足读者休闲审美的时尚需求。要满足读者对纸媒的精致化需求,除了在内容方面精耕细作、精挑细选之外,在版式设计、印刷包装等形式方面也要更加精美和充满个性。数字化印刷及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图文复制质量(因为在图文复制中,少一次周折,少一层失真的概率),更大意义是便于实现从印前到印中及印后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印刷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印刷品质,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传统的模拟式印刷工艺中,如果需要对原有图文作些修改或对色调作些改变,就必须从照相甚至原物信息源开始全盘返工,既费时又耗材,而且效果还不一定理想。而这些对于图像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来说,则是十分方便快捷高效的,不仅图文的形状、图像的色彩与阶调可以自由改变,而且剪辑、遮朦、组拼也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这就可以实现对传统印刷媒体提档升级,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晖:《按需印刷:纸质媒体与印刷业的共同选择》,《广东印刷》2015年第3期

[2]李瑞丽:《浅析数字印刷技术及其应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1期

[3]詹国枢:《再过20年,报纸是啥样》,《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

[4]李合成:《全数字化无版印刷――印刷工业颠覆性技术》,《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第4期

第8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地方治理 技术研究 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09-02

在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逐渐成为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也深深影响着政府与公民的联系,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方式,甚至对政治过程的每个小细节都产生巨大地影响。在技术不断进步,政府主导和社会的推动下,互联网时代为地方治理开启了不同的公共空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单向度的政府管理模式收到严重的威胁。新媒体技术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没有局限性,面对新媒体技术崛起的形势,政府要采取怎样的应对方式,是政府必须进行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1 新技术与地方治理创新

关于地方治理,应该关注的是治理模式,影响公共策略的网络等,但是这些问题经常会被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性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维持一个参与的、复杂的网路进行运行,不仅要依靠相应的制度,还依靠着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沟通技术。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成为地方治理实现价值观和理念转化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些都为地方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也影响着地方治理的各个细节,一些在治理过程中认为无关紧要的细节也被重视起来[1]。

新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地方治理的每个环节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推动了地方公民民主化的热情,因此,新媒体信息技术很大程度对过去的政府互动方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由原来的政府垄断性媒体方式转变为公民民主化方式,进行了社会权利的转移,建立了更加透明的,具有公民参与意义的政治体系。新媒体创新的地方治理模式,创造了一种更加民主的讨论氛围,增加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加上微博和手机的促进,的议题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回复,形成了随时随地参与决策的形式[2]。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很多地区就进行过电子镇民大会,北欧很多国家也开创了电子论坛,方便公民更快更便捷的参与到各项议题中,克服了路途遥远的地理障碍等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方便投票环节,同时还出现了多元化的讨论模式,最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扮演者催化剂的角色,能够最大程度的扩大政治参与,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的政治问题中,此外,新媒体技术还推动了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地方政府要在复杂的地方治理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在需要的时候,要及时、准确、有效地了解公民的偏好和需求,获得与自身相关的地方、国家的信息。新媒体信息技术能够为政府提供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地方官员更好地对当今社会环境和经济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地方政府要在地方治理中担任关键作用,那么就必须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必须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的信息分析工具,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从而能够准确进行预判,制定长期发展战略计划。

2 目前地方治理创新的技术新倾向

地方治理的技术倾向,实际上就是把地方治理简化成一种技术过程,把地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成技术,通过技术的革新来达到对地方治理进行有效管理的目的。地方治理的技术新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认知上的技术决定主义。第二地方治理实践中的技术建设[3]。

2.1 认知上的技术决定主义

在大部分人看来,信息技术改变了过去陈旧技术在对地方治理细微末节的事情上处理不到位的情况,在如今地方治理的整个过程中,新媒体信息技术成为地方治理的关键,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地方治理的互动方式,还能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

2.2 地方治理实践中的技术建设

在地方治理中,政府对技术建设情有独钟,包括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运行、管理维护等,从而忽视组织结构和相关制度的建设,新媒体技术的地方治理与过去的地方治理中的组织和制度都不同,加大了技术建设的力度,成为近几年来地方治理改革中最关键的特点[4]。

3 地方治理技术化遇到的难题

如今,地方治理需要完善的网络,从而把各地的参与主体集中起来,在公共的决策环境中实现权力共享,这就需要通畅的信息传递技术,还需要相互依赖的公共参与,因此,地方治理需要更多的信任和认同。新媒体技术对地方治理网络具有巨大的完善作用,但是自身不会引导出地方治理的核心关键,将地方治理简化成一种技术过程在一部分人心中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因为技术知识一种手段和工具,地方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剥离了技术和地方治理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本身带来了以前陈旧技术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地方治理具有负面的影响,让地方治理陷入了新的难题中。

信息的有效性难题,地方治理建立在信息的便捷基础上,同时也要建立在有效性中,有效性代表地方治理的公民能够及时地获取最新的议题信息,并且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5]。

信息的不平等难题。在当今嘻嘻社会中,地方治理必须建立在公民信息平等的基础上,只有技术娴熟,硬件设施优良,鉴于程度高的人才才能发挥信息技术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社会中,不平等的情况比比皆是,不仅是公民之间,城乡之间,地方区域间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4 结语

现在政治生活中,很多环节和细节都收到新技术的影响,政治生活收到技术的影响从而会迷失政治生活的目的。地方治理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技术,面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我国地方治理的革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态度进行处理,首先技术的引入和引入程度都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其次,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就是对地方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有效应对。只有牢牢把握这三点要求,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地方治理工作,在技术不断进步,政府主导和社会的推动下,才能使互联网时代为地方治理开启了不同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星平.新媒体时代地方治理创新中的技术化倾向[J].行政论坛,2014(2):56-59.

[2]朱健刚.国际NGO与中国地方治理创新――以珠三角为例[J].杭州(我们),2011(6):38-40.

[3]沈荣华.地方治理中的核心行动者[J].学习与探索,2013(1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