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代文学特点

古代文学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15 16:35: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代文学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古代文学特点

第1篇

在我国文化发展的研究工作中,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传媒媒介是口语。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在重要资料保存、地域性文化形成及生命力再现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探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发展,对于发展古代文学具有一定的意义。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口语传播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漫长的时期,其自身的传播媒介也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以及电子媒介等各个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鲜明特点。在现今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传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媒介

我们都知道,文学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多维的。媒介的变化不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密切,与同一时期的科技、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每个时代文学的精神与面貌在媒介的作用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传播媒介是口语。文学与口语的起源与发展历史都非常悠久。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媒介研究中,由于口语是依赖人身体的发声功能、口语随说随逝,其传播的过程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很大限制,导致其传播的过程出现了传播范围小、传播信息数量少及传播内容变化大等问题。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结合相关的材料,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及其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分析中,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形式。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表现在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吟唱以及群众有组织的进行的演唱两个方面。大多数时候,吟唱是由歌者随意表达内心情感而产生的,而演唱则是根据具体的曲目及场合进行的。《诗经》《楚辞》中的部分曲目都是人们演唱的重要内容。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中,这两种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之一。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分为讲学和辩论两种。在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讲学是通过发表言论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周围听讲的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辩论则是指一种积极的思想交流活动,其内在构成是一种具有文学性质的交流活动。这两种方式,都为传播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发展中,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一种相对正式的传播媒介形式。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也分为吟诵和朗读两种。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的发展,大多是在传播古代文学的音乐特征。通过吟诵和朗读的方式,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口语宣传活动。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承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四)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传播媒介形式。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分为谈话和说书。谈话是创造文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播文学的一种方式。通过谈话,可以创造和传承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汉书》《论语》等作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说书是古代贵族子弟能够享受的一种欣赏和传播文化的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研究,对于传播古代文学的发展及进行现代文学的创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研究,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内容及特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表现。综合研究工作表明,口语媒介的存在与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8(05):13-18.

[2]郑艳玲.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J].当代传播,2010,(05):42-45.

[3]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3):58-61.

第2篇

    (一)教学上重文学史轻文学作品,重教师主体轻学生个体

    中国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文学作品是核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可以逐渐熟悉中国文字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律、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理解古代作家的创作用心、创作手法和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分类及其不同的文体特点。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偏爱文学史教学,他们乐于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占用大量面授课时,向学生讲授文学史基本知识,梳理文学发展脉络;而对于作品教学,则多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印证文学史的辅助材料,泛泛带过,错失了培养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居于主导地位,其讲授内容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难容质疑;学生居于被支配地位,其实际学习能力和不同兴趣诉求常常遭受漠视。课程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出于授课教师的一厢情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考核上重知识轻能力,重终结性考试轻学习过程考察

    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授受教学情况相对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也相对较为僵化刻板。其一是考核构成上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倾向,即以期末终结性考试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认定的绝对标准,忽略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考核结果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其二是考试内容编设较为教条。教师的命题多依据平日的教学讲义或教材,命题内容多限于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大家及其代表作品,如建安风骨、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等,这样的问题限定性、指向性强,难以让学生开展独立评议,提出创造性的识见。其三是考核缺乏科学的评价模式。平时作业的批阅、考试试题的评阅,一般都是由教师独立完成的,即便有学生参与其中,也多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来评判,从而忽视了文学评论的多元性特征和学习的个体化特点。考核完成后,则多是通报成绩了事,很少有针对性的考核分析和评价反馈。

    二、地方文献对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作用

    地方文献指的是记录某一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教育、风俗等内容的地域性文献资料,具有地域性、原始性、多样性、长久性、稀缺性等特点。地方文献因其“包罗万象”的内涵,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建设、学术研究、教育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适当引入地方文献,既可以推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考核的学术含量,提高课程的关注度,扩大课程的影响力,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一)树立作品教学观念和研读原典意识

    地方文献汇集了某一地域长期科技文化发展的成果,内容庞杂,其中很多属于未经整理的原始文献。研读这样的地方文献,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调动丰富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研读地方文献,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就必然要将教学重心从文学史转到作品上,通过作品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地方文献多是第一手的资料,将其引入考核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研读原典的意识和不从俗众、唯己是信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对于教师而言,地方文献的原始性特点也可以督促他们积极关注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水平,实现教学相长。

    (二)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克服学习功利化倾向

    近年来,基于高校过于注重实用的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以分数为核心的较为单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脱离学生学习实际的教材编设等多重因素,很多大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力,在学习上越来越功利化。中国古代文学所面临的学习功利化现象更加严重,“陈旧无聊”、“脱离实际”之类的评价甚嚣尘上。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引入地方文献,可以在内容上增加课程考核的深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归属感和成就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克服功利化倾向。如针对浙江嘉兴地区的学生可以根据《万历嘉兴府志》、《光绪桐乡县志》等地方志的相关记载编设关于明清时期嘉兴地区佛寺兴废、民间兴学等方面考题;针对杭州地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湖山便览》、《西湖志》等地方文献编设诸如西湖的历史沿革、西湖历代名人题记等方面的考题,让考题充分体现出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期待。

    三、地方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第3篇

关键词:鬼吹灯古代文学文学传承

现代大部分的读者都有阅读网络小说的习惯或经历,进而使得网络小说的市场被推向巅峰,在此前提下,一部以盗墓为题材的网络小说《鬼吹灯》,在网络读者市场中受到极大的喜爱。《鬼吹灯》这部小说,以盗墓题材为主,其中讲解了许多古代文学当中的传说、神话,激起了读者对古代文学的探索心理,通过《鬼吹灯》使得许多已经不太为人了解的古代文学典故,重新被人记起,从而使古代文学的传承之火再次被点燃。

1.《鬼吹灯》网络小说概述

网络小说《鬼吹灯》,是一部以盗墓为主要题材,介绍古代传说、神话的小说,通过书中人物的关系交织、探险旅途,将读者引向一个个充满未知魅力的精神世界[1]。在《鬼吹灯》小说当中,借用了许多古代文学的典故、古代事迹等等,例如“黑狗血、狐妖”等等充满古代神秘色彩的设定,使得整篇小说都带有离奇的意境。

基于现代人海量的信息,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实际上已经鲜为人知,甚至有部分已经丢失,而通过《鬼吹灯》小说,使得许多读者重新了解了古代文学,促进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进而所形成的不仅仅是了解《鬼吹灯》书中的古代文学,而是使得许多读者,自行去查询古代文学作品,所以,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角度上来说,《鬼吹灯》小说为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着《鬼吹灯》小说被大多数读者喜爱,许多作者开始以其为参照,撰写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由古代传说衍生出来的幻想类作品,且种类繁多。古代文学的传承不仅仅限于神话传说题材,应该更加全面地进行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传承和发展不是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不是一味追求古怪神怪,应该在传统文化里发掘新意,合理想象,切记不能将历史进行篡改、歪说、胡说。

2.时代标志下的传承

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市场当中,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异军突起,百花齐放。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网络文学更具时效性,更新特别快,传播更广更快,也更容易受到读者的追捧和欢迎[2]。在这支网络文学大军中,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灵异”小说很受作者欢迎,也衍生出如《盗墓笔记》一类的优秀盗墓小说系列。如何在现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学,当然不能完全以读者的受欢迎程度来作评判,比如目前最受人追捧的题材主要为:玄幻、修仙、盗墓、灵异等,这只是传承和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方向,而不是唯一。非常有必要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总结,探寻和发现此类题材对古代文学的发展。

古典文学也要依托网络文学的时代特性,进行更加广泛地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鬼吹灯》在传播古代民间传说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作为读者也要肩负起古代文学传承的责任,自觉拒绝趣味低级的所谓文学作品,学会品读经典,提升自觉的阅读和鉴赏水平。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来说,网络小说通常都是以连载的形式进行创作,即将创作完成的部分先行放出供读者阅读,再进行后续创作,网络小说本身的“生杀大权”是掌握在作者手上的。在此前提下,为了实现更好的古代文学传承,某些无法引起读者关注,又缺少传播价值和阅读价值的文章,作者也会逐渐放弃连载创作。

3.现代网络小说古代文学资源传承特点

3.1二次型创作

以《鬼吹灯》小说为例,因其中涉及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说,《鬼吹灯》小说的作者,就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得传统文学能够变得更为现代人接受[3]。通过二次型创作的方式,确实能够加强读者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以此加快古代文学传承的效率。古代文学的原著,古时候的书写方式、言辞用法,一般读者往往晦涩难懂,如让现代人直接去阅读原著,除了特别喜爱并且有一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及出于研究的需要去阅读外,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出兴致阑珊的状态,而通过二次型小说,将古代书写的风格,转换成现代的白话文,且通过故事进行新的演绎,加之小说本身剧情、人物、题材的穿插,使得古代文学的魅力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3.2网络小说阅读便捷性

基于以往的角度上,如果想要读取一本小说,那么就需要前往图书馆等地方进行阅读,并且可能需要付费阅读,在此前提下,就使得读者的求知欲往往被这些因素所限制,而反观现代网络小说市场,其绝大部分的效果,都存在免费阅读的特点,并介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使得阅读的行为在网络当中十分便捷,可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此在网络阅读便捷性的基础上,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也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此外,许多古代文学的原著作品,在现代依旧属于难以接触的阶段,在此前提下,就造成了近代对大部分的古代文学被人遗忘的现象,但同样基于网络阅读的便捷性,使得古代文学更加容易被人接触,即使在网络小说作品当中,对其内容表达的不完全,但将中心思想、核心内容阐述全面,就足以保障文学传承的全面性。

3.3兴趣的形成

基于上述的观点,许多现代网络小说,在引用古代文学作品时,为了不影响作品主体,只会引用古代文学当中的核心部分,即古代传说或者典故,仅仅是现代文学的引子。基于读者的角度上而言,网络小说能够培养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或者古代历史典故的兴趣,这就非常不错了。网络小说,可以减少古代文学在传播方面一定程度的缺陷,会激发出读者的求知欲,促使读者去寻找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甚至去拜读原著,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文化的傳承。

3.4古代文学焦点化

在热门题材的网络小说被广大读者追捧的前提下,许多古代文学也成为了读者眼里的焦点,例如喜欢阅读灵异题材的读者,就对其中的“粽子、黑驴蹄、黄皮子”等一类的名词十分熟悉,进而在与同好的日常交流当中,逐渐将此类名词带入,使得该古代文学名词成为日常的焦点,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之下,使其传播面成几何级增加,进一步将此类名词升级为社会层面的焦点。

4.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古代文学传承的不足

4.1古代文学题材引用较为单一

不少的现代网络文学作品,可能因作者写作能力的局限,或作品主体剧情的局限,使得在引用古代文学时,往往会出单一化的不足现象,这对整体的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存在不利影响,很好地传承古代文学往往成为空谈。现代网络小说市场,想要在其中成为一个单纯的作者十分简单,但大部分的作者,由于写作水平的限制,无法使作品融入更多新的古代题材和古代人文因素,很多时候都是重复和翻版,缺少优秀的创新点。现在的网络写作者往往浮躁,喜欢跟风和模范,比如一部《鬼吹灯》的走红,就有无数作者对其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写出很多水平低下的纯“鬼故事”,留下的是垃圾文字和恐怖故事,缺少古代文学的美感。这对古代文学资源而言,不但起不到发展作用,反而减弱的传承力度。

4.2古代文学融入深度不足

从《鬼吹灯》这部网络小说当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小说主体的剧情与古代文学融为一体,使得两者形成互相衬托的效应。在《鬼吹灯》小说的火热状况下,很多读者都对古代民间故事传说有很强的探索兴趣,一时间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被读者挖掘和整理出来。但是也有一些网络写作者,为了博得读者的点击量而胡编乱造,甚至歪曲历史传说,缺少对古代文学的敬畏和研究,这些作者不能很好的将古代文学与自身创作思路进行融合,这类作品往往生硬、无趣。这类文章往往把古代传说或者典故当作噱头,而缺少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没有深度的思想。这种文章,混淆视听,曲解历史,是对读者极不负责的体现。

5.改善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古代文学传承不足的措施

5.1把关作者写作水平

实际上,作家是一个高尚的职业,需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和艺术水平。而在现代网络小说的作者群中,具有作家能力的人员终究占了少数,大部分作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水平存在不足,如此导致许多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不仅对网络小说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对文化的传承造成阻碍。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维护网络市场的纯净,应该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把关审核,并对各大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审查,最终通過相关机构与网络平台的内外管理,确保了作者的各项能力,进而优化网络小说市场整体的质量,促进古代文学传承的完善。

5.2加深古代文学的融合度

要实现现代网络小说与古代文学的高度融合,需要我国文学写作者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古文化学习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不忘经典。在作者有意识的推动作品与古代文学融合的前提下,使作品与古代文学经典形成互相帮衬的关系,如此有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5.3杜绝曲解现象的发生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曲解现象,在现代网络小说中十分常见,纯属误导读者的行为,使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此类作品,各大网络平台应当严格管制,杜绝此类作品的出现。要实现此点,应当由相关的监管部门,针对曲解古代文学的行为,制定出相应标准,要求网络媒体、平台严格依照标准对现代网络作品进行管理,对自身平台中的每个网络小说作品内容进行核查,在平台中出现了曲解历史、歪曲传说等现象,一经发现必须立即下架,以保障古代文学在现代网络中传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蔚.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探析[J].当代青年月刊.2015 

[2]姜慧.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 

第4篇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策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是一门很成熟的研究学科。但该学科在课程的教学研究方面很滞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高等院校古代文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优化高校文学教育实效

前期,高校进行了一系列古代文学教育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偏重于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对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新时期推动高校文学教育改革对推动课程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古代文学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加剧,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目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助于增强高等课程竞争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蕴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哲学智慧和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为了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国民修养,当今社会需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文化熏陶。因为它承载着中华优秀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开启民智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可惜之前这门课程没能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中的应有作用,而随着社会不文明行为的增加,课程也需要由知识教育变为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教学方法、手段,缺乏改革理念和目标

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偏重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对中国文学教学理念研究不够。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革,在一定程度可以丰富课堂,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长期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或者经常性的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对于长期不重视教学理念和目标的研究,不利于学生找到认同感,学习的目标意义不明确,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上,没有目的性,对学习程度界定模糊,取得的效果鉴定不明确,都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实训技能培养,缺乏相应的实训手段

随着大学古代文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课时相应减少,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考核评价时偏重于课程实训,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由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教学,给学生增加了相应的实践学时。高校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不清楚如何进行实践教学,应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开展实践教学。很多高校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观看影片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虽然教学方式有所变化,但是取得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长期发展,对提高高等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仍显不足。

(三)重文学作品学习,缺乏国学经典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一般是历史传唱,文学色彩浓厚,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这类作品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在安排课程时对于课时的安排就相对多一些,研究力量也强一些,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专门的国学院,开展国学教育,开始重视国学经典诵读。高等院校在开展课程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时,在国学教育、研究方面的比重更加偏重一些,平时就要求大学生要开展国学阅读主题活动,列出必读科目,将平时的表现和最终考核结果综合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一些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不强,疲于应付的思想还存在,笔记报告流于形式,取得的效果不明显。

三、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措施分析

(一)科学设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

科学设置本课程的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掌握基本的文学作品知识和文学史常识,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悠久传统和主要特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基本要求,对于基本常识要熟练掌握,对于文化常识能够正确判断。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言说方式和艺术特点,能运用文学、语言学、美学、历史等相关知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进行分析和评述,在宏观上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线索。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高等院校在加快推行古代文学教育教学手段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技术在高等院校非常普遍,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可以很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理解。使用很普遍的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声光画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很深入的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高等院校应该注重为教师提供诸多素材的条件,因为在制作这些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如果没有便利的资源和条件,会极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做出的多媒体资料借鉴意义也很有限,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对资料的选取要本着实用,能够扩大大学生的文学视野,能够形象的说明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克服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深入的研究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在研究古代文学课程时要结合其内容和特点,在网络化时代,对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检索和收集相关学术最新研究成果显得日益重要。将过去那种传统的古代文学与现代网络文献检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为他们获取更多的研究成果。现阶段,很多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被文化部门,广电中心拍成了优秀影片,在全国各大剧场进行放映,这又为大学生研究了解古代文学提供了一定的途径,使得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学习,激发研究的兴趣。

(三)树立新型学习观,将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改革引向深入

第5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意义;具体应用

1前言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够培养出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并且创新性思维人才在社会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上存在内容陈旧、教学特点不清晰、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下文着重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角度出发,为学生思维发展提供了保障。

2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情感、智慧等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代文学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类学科,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学生养素质就是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基础。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培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教师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管在哪个教学环境中均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基础。

3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应用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并且创新性思维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应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创新性思维。

3.1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有效结合教学内容

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有效结合[1]。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引导性作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才会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才会灵活把握教学各项活动。因此,古代文学教学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性教育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适当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树立创新性教育思想背景下,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避免出现守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由此可见,创新性的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供发展机会。

3.2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元教学方式

能够运用多种的赏析教学是提升古代文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转变传统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的新型手段,以此培养创新性思维。可以利用提问法、辩论法和赏析情景创设法等。比如在学商隐《锦瑟》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解说该诗的主题,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创新性思维。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结合音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内容。

3.3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古代文学从作品本身出发就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但是句子之间的跳跃性比较大,作品中所包含的意象也很难揣测。在这样学习的背景下就会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结合古代文学赏析内容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在赏析《桃花扇》时,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力加强对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掌握。进而明确该作品的主旨,通过详细地解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

3.4拓展学生思考范围,结合课内外内容

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内内容和课外内容,扩展学生进行思考的范围。并且想要在赏析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就应该打开学生学习的视野,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探究。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赏析性作品教学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并且充分结合时代背景找出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另一层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课外中的现实时代背景,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中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扩展性培养。比如在进行古代文学赏析时,应该把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科目有效结合在一起。应用创新的眼光评析文学作品,进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3]。

4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赏析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应该科学合理运用古代文学赏析教学课堂,从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思考范围四方面出发,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徐文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的四种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54-157.

[2]邱晓云.比读赏文疑读见义——用“比读”和“疑读”教学生赏析文学作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1):89-90.

第6篇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着。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沾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着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着,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第7篇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学要顺应新的形势变化,切实有效地为专业培养目标和提高就业技能服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整合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而且从目前社会发展对学历层次的需求来看,它的培养目标还在渐变为乡镇小学语文教师,他们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是必要的,但理论水平和专业性不必要求太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教学安排上,应该以作品选为主,以文学史为辅。在讲文学史时,要遵循“理论必需”的原则,但也不能泛泛而谈。不仅应该讲清楚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作家作品,而且应该讲清这一时期文学呈现了什么特点,并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挖掘出呈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甚至在讲到每一时期的“一代文学”时还应该穿插这种文体的演变及鉴赏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对系统的古代文学知识和一些基本文体的简单鉴赏技巧。在作品的选择上,一要突出经典性,优秀的古文作品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情感上都对学生有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要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有大部分要到小学去任教语文,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胜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文教学工作,对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文篇目,从内容到教法都要给学生以示范,而且要加上古诗声调和节奏的讲解,要在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下功夫,使之成为小学语文的示范课。

2.注意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在大学古代文学教学中要精讲的重点篇目,像李白的《蜀道难》、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等。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得法,那么学生进入高校后,对这些经典的篇目应该还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重新遴选精讲篇目,对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一般不要再去重复讲授,对于实在非常重要不能略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也要和中学分析的角度不一样。这样即可以合理利用古代文学的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古代文学距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时较难产生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古代文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实现古为今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古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但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不少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在今天仍被大量使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流行的成语、俗语。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利用这些成语和俗语作为桥梁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如我们现在形容女人的嘴巴长得漂亮会说“樊素口”,形容女人的腰长得细会说是“小蛮腰”,为什么这样形容呢?因为这两个俗语来源于白居易的两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和小蛮是白居易洛阳别墅的两位美人,一个是歌妓樊素,一个是舞妓小蛮,白公深爱之。如果我们以这个为切入点来讲白居易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应与教师技能的培养相结合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是以源源不断地为小学输送优秀的、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为办学目标的,因此,它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而高职高专教育都面临这样的困境:教学时数缩短,而所学的课程却越来越多。专科学制本身只有三年,而且由于市场化的运作,高校的招生指标多少和专业是否继续保留都是以就业率来决定的,高职高专的教育更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保留现有的专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想法设法提高就业率,而提高就业率的办法之一就是把毕业生提前推向就业市场,所以,几乎所有高校的最后一学期是不安排课的。即使有,也基本是教师招聘考试的辅导课。这样,专科的学制实际上缩成了两年半。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特别是语文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顺应社会这种需求,高职高专的语教专业必须要调整或增设课程,这就使得它的课程会越来越多。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是所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在语教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中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教专业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课,我们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满堂灌,而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教师技能的训练。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古代文学的教学实际,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古诗文诵读技能、口语表达技能。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师有两类,一类是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但理论水平相对薄弱的教师;一类是具有深厚的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专业理论水平较强,但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技能训练的教师。这两类来源的教师都不能适应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语教专业古代文学教师要求既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鼓励从师范转型过来的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而新进来的一些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也要求他们参加教师范技能培训,并严格考核,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结语

第8篇

基于高职类学生古文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笔者以为,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不太适应形势的需要,我们的目的应当是不只是“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要从知识传授型课程向素质培养型课程转变,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也要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近几年的探索,这里着重就师范类中文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谈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育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以下略称古代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在中文专业众多课程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文学的文体形式丰富多样,每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质,有其自身的流变规律,师范类毕业生不仅应对此有准确的把握,还应对它的教学方向有恰确的认识。在一般通识概述之后,可将教材内容分为诗歌、赋(含骈文)、词、戏曲、小说等几大模块,分门别类揭示古代文体的总体特征及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以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体的特点,洞悉文体本身的规律。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每种文体对人的影响方向也不尽相同,如诗歌可以通过意境、情感、意象等,熏陶人的情操和审美感悟,小说则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典型的人物提高人们辨识是非的能力等。

二、增加学术前沿,不迷信权威

在有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古代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追踪该学科的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教师应及时吸纳教育科研新成果,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把学生引入学术前沿。同时,在授课中,教师能够坦诚而适度地展示自己的研究心得与思路,为学生提供“别一种”选择,进一步激活其思辨能力、发现能力以及参与研讨的兴趣。对于基础教学中留下的许多言犹未尽的话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以专题形式,如《“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及其鉴赏》,或适当开设选修课,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信息时代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我们对教学与科研的思考也应体现出时代特点。教师不能为教参所限,只有不断丰富更新知识结构,才有可能理解和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不迷信权威。那种依靠“一本教参吃一生”的教师迟早

会被时代淘汰。

三、巩固基础,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作品意义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审美影响,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尤其是人格教育、处世方式教育、情感体验升华,语言思辨能力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阅读文本(原著原文)就应放到头等重要位置。而事实上,笔者调查过,一个学期下来,能背得出《诗经》中5篇以上作品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人认为当今在校学生大致有这样三种:第一种可戏称为“社会活动家”,第二种是来玩的,还有一种是所谓读书的,但读书的人也不是学知识做学问,他们只看笔记和辅导书。这三种人的共同点就是不看作品,一问到具体作品就什么都不知道。教师的课堂教学许多时候是“一厢情愿”,分析作品时教师说得得意,而学生则往往听得一头雾水。针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笔者建议实施“211”读书工程。即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读20本书,背诵100篇古诗文,撰写论文型读书心得10篇。长期下去,结果肯定非常好。

四、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法

从教学方法看,课堂教学有两种形式:讲授式(包括问答式、启发式)与讨论式,对于古代文学而言,各有好处,不能偏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开展灵活、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而且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教学媒体不仅可以增进学习效果,扩充学习资源,还可以增进学习的互动、协作,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非传统教学所能比拟。因而,古代文学教师也应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古代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五、延伸课堂,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