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5 16:36: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日,有部分中学对异性学生交往增加了限制,如厦门某中学公布了《关于如何界定男女生谈恋爱的征求意见稿》,出台了视作“学生谈恋爱”的标准:除上课之外的课间活动……在校园内只要男女学生在一起或出现男女学生手拉手以及超过手拉手的举动均视为谈恋爱。
歌德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蓬勃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萌发对异性的好奇、欣赏和渴望,这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然。学校和家长担忧中学生早恋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了杜绝早恋现象而制定类似的校规,其实违背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如果操作不当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这样的规定压抑了中学生对异性了解和交往的渴望,这不但会对他们的爱情观产生负面影响,还会使他们丧失建立纯真友谊、互相了解的机会;另一方面,这样的规定容易使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的中学生产生不被尊重和认同的感受,促发叛逆情绪,使他们做出反抗的举动,如私下与异往、离家出走等。
既然禁爱不可取,那么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加强对学生交往技巧、规则和原则的学习,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策略的选择,是对教师教育智慧的考验。在一个学校,有两位班主任。一个班主任对班上学生早恋行为采取严防死守的措施:凡是看见异性学生一起行走或者谈笑风生,他就会马上将学生请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教导;如果谈话无效,则将情形告知家长。结果,这个班毕业的时候,有十几个孩子都出现了早恋行为。另一个班主任则采取了积极疏导的方式,开展“嗨,男孩!女孩!”“做一个让异性喜欢的人”“尊重是最好的爱”“我能为你做什么?”等班会课以及“花季·雨季”“美丽青春”等心理剧,让中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对异性同学的好感是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让中学生也意识到爱是责任,需要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后才能去触及。到毕业的时候,这个班一个早恋的学生都没有。由此看来,对异性同学交往,只要处理得当,没必要风声鹤唳。
“爱难禁,情可疏!”对中学生早恋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是必要的,但不遵循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防治是盲目的。对中学生异性之间的爱慕、好奇及渴望的禁止就如同对流水,如果用石头、泥沙去填堵,那么流水积聚最终将漫过堤坝不受控制。培养学生健康的恋爱观、人生观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正如流水,如果有一条河道,那情感的水流自然流得顺畅。
关键词:自主教学 课堂模式 心理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为什么“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种有趣的“杰克现象”:一个叫杰克的学生常常抱怨课文没有味道,不精彩。老师们都以为他缺乏阅读兴趣,但其父母却反映他在家时非常喜欢阅读,以致对一本杂志,甚至一页广告都百看不厌。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同一作品,课外学生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但一入选教材,到了课堂上,就兴趣索然了。阅读学家卡罗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形象地称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更精彩呢?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充斥着教师繁琐的讲解和操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特点,学生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时间,总是吃力地被动阅读;而在课外,学生是自愿主动、自由自在的,以关注文章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核心的阅读,可以沉浸其中,体悟文章的情感内蕴,享受读书的乐趣,获得心理上的成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改革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
2、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渠道
(1)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三个中心”,即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将前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通过讲解、辅导、演示、释疑、激励、评价等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师实际上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成为真理的化身。
(2)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
课堂教学模式决定着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在我国,凯洛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占有统治地位。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形成其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中才能实现。在那种被居高临下的控制状态下,强求用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接受批判,只会挫伤学生心理。燕国材教授指出:“教学改革的真谛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对新的模式的寻求。”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1、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教师教授的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模式共同构成。在这两个模式中,教师教授的模式又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为学生学习的模式所制约。
学生学习的模式,依据自主学习理论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A.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B.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强迫;C.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D.个性完美,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
(1)理解认同目标:是指对目标的理解形成共识,这里绝不是教师的一种说教。它含有教师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内容子目标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创造使学生理解目标的环境和氛围,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
(2)展开自主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质疑、研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完善、形成良好品格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必须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学生认同了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自学的动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也就能自主地质疑,主动地参与探索和讨论,当全班学生的思想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发生阻塞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果。
(3)适当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运用中学会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突出反馈、调解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主要体现发展。
2、教学策略
(1)课题教学环境宽松、民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好问好学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压抑住了。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有宽松的气氛,学生可以走下座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可以大声争辩;学生在交流研讨时,允许用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思想,交流意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呈现出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的新景象。
(2)课堂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太小,只能机械地听讲、记忆、练习,造成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更谈不上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自主学习变“教师讲明”为“学生自悟”,知识由学生自己探索和领会;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概括;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和解决;技能技巧由学生自己练习掌握。在自悟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中的信息在不断地进行新的组合和加工,智慧的火花不断地迸发,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得到培养。
摘要 意志品质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志力也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而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跑步在很大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够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耐挫力等等,如果学生意志品质差,则会造成能力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能力。
关键词 现状 培养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初中学生处在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意志力日趋成熟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面对和克服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承受挫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渗入意志力教育。
一、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在学校注重学生升学率的情况下,仍有一定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习上和成绩的提高上,而忽略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意志品质一方面既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有利于学生克服压力和挫折,取得全面发展。
通过笔者对学生的接触调查以及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有不少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和体育成绩有较大差异,很多学生不注重体育训练,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有所下降,体育成绩也很难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心理素质差的使的体育成绩不高,体育运动比如跑步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力和持久性,而有的学生遇到困难是时,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行,一遇到失败就会气馁。现在由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学学生在良好的物质条件下,容易产生满足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训练,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现在有许多独生子女,尤其是在父母优待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容易养成怕苦、怕累的心理,因此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有的家长担心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不支持学生的体育训练,在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意志品质缺少一定的培养与训练,导致学生的意志力偏弱。身体素质下降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心理素质的下降。
最后是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有的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为主旨设置教学课程,忽略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中考,甚至是高考的激烈竞争下,如果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难免会过度强调文化课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素质教育。由于不够重视体育教学,学生一方面难以全面了解体育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大多数的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往往造成文化课的压力过大,紧张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就非常缺乏,而如果学生长期处在掌中紧张的心理状态和环境中,学生容易感到疲惫和压抑,得不到及时发泄就可能造成学生厌学、性格发展产生偏差,有的学生更容易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产生挫败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意志力去克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渗入意志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训练。
二、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措施
(一)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其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比如,像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往往具有较成熟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要合理设置体育教学过程和训练项目,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中让他们参与体育训练,以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发展有不同的水平,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进行训练。
(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意志行动的首要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动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认知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比如掌握体育常识、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发展自身素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教师要鼓励、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因此,体育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不断改进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学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体育与文化学习之间相互关系,强化学习的动机。
(三)在行动中培养意志力
耐挫力的大小或者克服困难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意志力的大小,人的意志力往往是在克服困难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设置一定的困难情境让学生尝试去克服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体育运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获得意志力的训练。首先,教师应分类指导,比如根据女生不同的身体发育特点实施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实施分层教学。
同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置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激励学生在战胜自我的基础上战胜别人,比如长跑比赛、接力赛等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长跑这类耐久性的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则可以创设一定的氛围,让学生了解到耐久性练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室的指导下设定目标和任务。
学生良好意志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总之,体育教学在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应变力、竞争力等心理素质,而意志力是这家短的基础,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14
不论心理学还是教育学在对小学阶段的最基本的认知上,都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点是比较低的,但是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且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也是较为明显的。朗读教学也有其自身规律,朗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和形式适当的对小学生加以影响,只有结合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兴趣。
一、第一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第一学段主要是指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二年级。这一时间段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是一种被动状态下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广度不大,稳定性不强。上课时,对于他们的管理就主要集中在纪律和习惯两个方面。这个时间段的小学生容易理解一些具体的、存在的事物,对抽象的、模糊的事物没有理解力。他们对老师的话就当成最简单直接的命令,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语文老师给他们创设的具体的情景,并由此展开联想,具体到生活事物。
这一阶段一、二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有不成熟的地方,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思维、形象思维为主。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简单事物或者常见事物,也更容易被那些具体的、实在的事务所吸引。那么就针对这一时间段的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时候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之中适当地给以帮助和鼓励。例如我在指导二年级同学朗读古诗的时候,开始同学便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当我说到需要一两个人起来大声朗读的时候,全班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我随机抽了两位同学站起来朗读了古诗,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两位同学被我略带消极的点评过后显得很悲观,全班同学的气氛也显得很低沉。我见势头不妙,便转换了语气,开始试着说刚才两位同学的优点,读得很好,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样就像一个公主遇见了王子,才般配,才合m。而不是像公主和小矮人一样,好的好,不好的一点也不好,这样不搭配,不好。终于在我说完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又回来了,因此,掌握学生心理也是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备的技能。支持和鼓励是对孩子心理最大的肯定。
而且这一学习阶段的学习主要内容是儿童诗歌、寓言等此类文学形式,内容浅显易懂、形式较为容易,语言简洁通俗比较容易朗读。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提高其语文朗读兴趣,就需要老师主导创设情境,选用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简单的情境,将学生代入其中,培养朗读爱好、提高朗读兴趣。具体到方法,就是语文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平时的课余爱好,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能接受的、喜爱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堂创设情境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创设一些难度大、不易理解的例子,这样就算是教学设计近乎完美,其可操作性和实际课堂效果也会和计划背道而驰。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上到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一课的时候,因为其中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字句,使得学生们的关注点都在这个故事的内容和他要带给我们的启示,能真正将其作为朗读教材的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就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学安排和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二、第二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第一阶段有了许多成熟的地方,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思维、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有意注意的能力在迅速发展,开始在他们的注意当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注意时间延长,广度扩大,使得自己也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这也使得他们容易接受简单事物或者常见事物,也有足够的身体和心理条件接受一些抽象的、不具体、不常见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自己的一些思考。这也使得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他们朗读的技巧,还要注意在教会他们朗读的过程当中对其适当加以思考的引导,甚至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教育大纲的目标,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达到一个新水平。而在这其中,阅读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看见教育的一些问题。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第二阶段的学习文本如写人物、写事物,写景色的记叙文,该类文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在篇幅长短、主旨意义、社会概括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改变。文体比较特殊的寓言和成语故事,其形式和内容都值得语文教师仔细揣摩。对于这些较为复杂且有意义的事情,在我看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同学一起对寓言和成语故事展开讨论,归纳各自的特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朗读的理解。
三、第三阶段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办法
第一学段的文章,主要是从孩子的视角,浅显的表达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比如对春雨的喜爱、对校园、对生活的热爱等。这就注定这些课文在朗读时应注意朗读的表现力,教师可以简单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增加或者重温感觉体验,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形象的朗读环境,来达到学生朗读兴趣的提高。第二学段出现的文本形式有变化,尤其是叙事类文体有明显的变化,这一学段的课文通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构紧密、内容真实。这时候强烈的感情投入和表现力就显得多余了,而主要是以感情基调的理解为主。第三学段的课文的生僻词汇、语言表达、感情变化、社会意蕴都比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一时段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迅速,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此时朗读指导应与教师的精讲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深刻、理解透彻、读得真切、实在。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整合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本文着重阐述了生物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如何结合教材内容,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等方面入手,探索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方法,力图从学科教学角度改善学生心理状况,促进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的进步。
一、中学生物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根据新课标,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课程涵盖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至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个性品质。在具体的生物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相互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与生活态度,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想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物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科专业知识,还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与疏导途径,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必要情况下,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二、深挖新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双收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若能挖掘出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借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友谊观、爱情观。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发育促使其性意识的觉醒并日趋强烈,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但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加之学生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是一个盲区,即使有也很不健全。所以他们对如何处理与异性关系很茫然。这个时期如不加以正面教育和引导,将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的心理畸形。而学校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加以教育引导,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生物W的学科优势,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其生理变化、身体变化,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形成正确的友谊观、爱情观。
(二)通过生物科学发现史,对学生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新教材的编写比较注重科学探究的历程,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科学态度,以此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心理健康素材,它包含了科学家探究的全过程,通过科学家发现的艰辛历程,对学生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两个遗传定律的发现,这些生物史的讲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还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正确的科学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前提。
(三)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和它类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只有认识和掌握生命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尊重、关爱生命,进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巧
中学生交往需求很强烈,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可和理解。尤其是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但善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失衡而又不知如何处理。我觉得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教学可改变这种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在我们的课堂中,全面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小组学习中,通过组内互教互学,取长补短,使每位同学学习上都有收获,也培养了学生悦纳他人、互助友爱之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沟通,懂得尊重、理解、欣赏他人,以及自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的作用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多元化教学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元化教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与民国初年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相吻合。中国职业教育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最初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学习西方”的路径。
朱元善,生卒年不详,笔名天民,民国时期著名教育理论家,曾任《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和《少年杂志》主编,一生著作颇丰,对教育学科的多个领域进行过研究和探讨。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职业教育真义》,该书为朱元善基于日本学者川本宇之介的《职业教育研究》一书编译而来。在编译过程中,朱元善充分阐述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有意识地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情况渗透到书中,最终完成了一本以译介为主、掺以个人研究的具有开创性的职业教育原理性著作。因此,虽然朱元善的《职业教育真义》并不是民国时期第一本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但如果说它是第一本系统性、完整性的职业教育论著,则毫不失实。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确实是一本具有拓荒性质的职业教育学著作。
二
《职业教育真义》一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什么是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实施职业教育的方法。
什么是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关于什么是职业教育,书中说:“故使各个人皆为职业之准备,而增进其知能又应于儿童青年之理解力,使其感知其意义,以养成其爱重职业之精神。” (米靖:《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页)可见职业教育是为人们将来从事职业所作的准备。而职业教育的意义则体现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对个人而言,职业教育有多方面重要作用。第一,职业教育能够为个体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使技术革新加快,要求人们系统地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在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文别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也应该增加有关农、工、商业的基础知识,这对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准备有很大作用。第二,职业教育对于个人心理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书中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类似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即由狩猎而渔业而畜牧而农业而工业而商业。所以,儿童喜欢游戏和动手制作,不喜欢静坐和灌输书本知识。职业教育正好可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第三,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服从管理等优秀道德品质,同时养成热爱劳动、勤奋刻苦的良好习惯,能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其道德修养。第四,职业教育对学生有特殊的陶冶价值。书中认为,对于学生创造能力、探究能力,传统的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是不能充分培养的。职业教育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动手能力,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
对于社会而言,由于社会的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千万个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所以职业教育能够在提高个人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
可以说,职业教育既关乎个人发展,也关乎国家命运。虽然历史和社会条件不同,但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这本书的观点是正确和公允的。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书中认为,在传统小学的高年级即高等小学校中加入必要的实业课程,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类型。朱元善指出,民国时期在高等小学堂也加入实业科内容,但效果却未达到理想状态。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实业科的意义并未充分了解,对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也没有充分理解。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实业科无非就是养成学生在身体上的勤劳,学得一些生产上的技能而已,事实却并非如此。
作者提出,为职业做准备和提高个人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实业科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像图画、手工课程一方面帮助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美感;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经验知识,以补充传统书本知识的不足;同时也能磨练个人能力,使其他科知识也能自由运用。儿童本身就有游戏和创造的本能,一开始可能表现为无目的的活动,渐渐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最后发展为与成人生活有关的活动。实科课程实际上就是循此发展过程而进行的,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普通科的学习,实现普通科教授的目的。
当然,实业科的教授要顺其自然,要与普通科的知识天然融合,不能强加在普通科之上。实科教授要注重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潜在能力,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实科教师也应当是专门教师,不可由他科教师代替。
总之,普通教育中加入实业科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用作者的话说,实业科的教授并不是非要学生掌握多少工商业等知识技能,而是想要学生在学习普通科的同时接触一点实科性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一些专业知识的素养,从而为其将来的职业打下基础。知识都是相通的,实业科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普通科的学习,普通科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实业科。所以,普通教育中应当加入职业教育,它们可以共生共荣。
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书认为,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西方世界产业革命的大发展而出现的。由于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无不受到经济发展浪潮的影响,农、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恰恰就是要适应这种需求,增进个人职业技能,促进国家生产率的提高。
一、“淡化式”教育分析
1.淡化教育痕迹。即隐蔽教育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讲究育人艺术和技巧,消除心理障碍,矫正不良心理,实现教育成本节约化、教育效果最大化。这种教育方式是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巧妙地运用无意注意。
2.中学生身心特点。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强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或要求过高等,他们对教师和父母的监护、教育常产生抵触情绪,造成不良心理。行为上表现为竭力摆脱对成人的依附和盲从,有时看问题片面、偏激,容易出现越轨行为。据此,生硬外露式的教育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淡化式教育则符合中学生身心特征,易引起学生感情共鸣,克服不健康心态,达到提升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3.淡化式教育本身的特点。首先发出刺激物,然后挖掘和利用无意注意潜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具有目的隐蔽、感受亲切、趣味性、情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能避免和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转化。
二、具体做法
淡化教育痕迹,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应从思想上施以爱,形式上追求新,方法上强调活。
1.环境氛围的运用。
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包括校园环境、集体舆论、人际关系等,移转学生的兴奋点,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如让学生自己组织家长会,满足学生独立的心理需要,教师“退居”二线当后勤和参谋,有利于消除学生自卑和沮丧的心理。在富有人情味的活动中,能够拉近家长和学生、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交友、接人待物能力得到培养,防御、逆反等心理可得以有效消除,回到正常状态。
2.灵活方式的运用。
要尽量避免在办公室和人多的地方批评学生,给学生留面子;表扬学生尽量在人多的公共场合,给学生足够的面子。如选择在操场、食堂或路口找学生谈话,话题尽量轻松愉快,拍拍学生的头,整整学生衣冠,通过肢体语言感染学生,清除不良心理,达到教育目的。
3.小目标式的运用。
应遵循小目标式的原则,逐步改变。不良心理非一日形成的,矫正不良心理短时间也难以奏效。多次小目标实现了,就是“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对于有多方面不良心理问题的学生,先从容易的方面入手,再分若干个小阶段,确定若干个小目标,使每一个小目标学生都可以实现,学生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多次成功中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优化人品素质,造就健康心理。
4.“同体效应”的应用。
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和态度,就必须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保持“同体”的关系,缩短双方心理距离,消除对方戒心。比如说,个别学生因早恋受到家长尖锐的批评、教师严厉的指责,导致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与该生交朋友,向学生指出:一方面,早恋是正常人青春期一种美好而健康的情感,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从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出发,分析早恋的危害性,找到克服的办法。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拉进师生距离,学生把老师视为知己,会积极主动配合,虚心接受老师教育,从而消除逆反心理,表现会逐步渐入佳境。
5.“门坎效应”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