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5 16:36: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部科技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如何在课堂上追求和创造动态生成的教学境界呢?笔者想借助一个教学案例,发表几点肤浅的认识:
【案例】
“丁零零……”第一堂语文课的铃声与往常一样响起,语文老师与往常一样大步走进教室,师生间与往常一样例行了起立、问好、请坐的“公事”——一切就绪后,老师告知大家:今天要学习新课《鼎湖山听泉》,并板书了课题。
正在“一切如常”之中,秋风却不甘于独自“浪迹”野外的寂寞,居然闯进打开着的窗户到教室来凑热闹,教室里顿时凉爽起来,老师和学生们感到一阵惬意,精神为之一振;随即,各自的目光也不由自主地关注起秋风来:
紧靠教室前门的那扇窗口,窗帘没有拉开,一阵风来,窗帘朝里飘了起来,又落了下来,把临窗而坐的两位学生兜头蒙住;坐在里侧的男生赶紧从头上撩开窗帘,往墙边一撇,刚想把注意力转移到听课上来,却又一阵风吹来,再次将窗帘往上飘起,将他俩兜头蒙住。男生又马上撩掉窗帘,往墙边一撇,用手按在身边的墙上。眼看风静了,男生想把手腾出来关照桌上的东西,不料风儿越发放肆起来,增加了频率和力量来吹窗帘。那男生发现仅用一只手按着窗帘一角已抵挡不住风力,只好猫着腰半站起来,腾出另一只手来帮忙,按住了窗帘两个角。风儿使劲吹着,窗帘中间朝里鼓了起来,饱胀得好像要撑破了一般。这情形,学生都看了个清清楚楚,一个个忍俊不禁,嘻嘻窃笑;而老师也干脆歪脖侧脸似笑非笑地看“笑话”。那男生忽然感觉到自己已成为学生和老师注目的“焦点”,一下子尴尬起来,紧张起来,想抽开帮忙的手坐下来,偏偏秋风不买账,他稍稍一松手,窗帘便立刻飞起一角,险些再次飘扬起来。如此这般,三番两次,老师抑揄地送了一句:“这么点小事,就没办法解决了吗?”正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听老师这么一说,有几个“机灵鬼”一下子动了灵机,叫道:“快拉开!把窗帘拉开呀!”那男生终于也想到了这一招,慌忙把窗帘抓成一把,“嗤啦——”一声,拉往一边的墙背后,仿佛与窗帘一道进了避风港一般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原以为可以静下心来上课了,未曾想“风云再起”!没了窗帘的遮拦,秋风便长驱直入,“冲”进教室来淘气了。首先遭殃的又是窗口男生:一张供老师坐班批阅作业用的课桌,面对面紧挨着他的课桌,上面堆着几大摞练习册、作业本,一叠数学簿堆在最上一层。由于作业本太薄的缘故,风一吹,便“嘶喇喇”地一页一页掀开,甚至成本成本地掀到一边,掀起到桌下。这本来应该怪秋风淘气得过火了,可那窗口的男生也许以为这是由于自己拉开窗帘犯下的过错,也许是觉得自己坐在那个位置责无旁贷的缘故,因此,他几乎是本能地迅速站起来,伸手去捡那将要跌落下去的本子。刚捡起一本,又掀下一本;再捡,再掀;快捡,快掀……男生真个措手不及了!学生们再一次忍俊不住地哄笑起来;而老师这一次则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地笑看着,那眼神分明是在告诉他也在告诉大家:就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终于,又有人领悟过来:“快关上窗户呀!”
……
秋风被关在窗外,一场意外的“插曲”落幕了。老师当即宣布:“今天不学新课了,咱来写写秋风跟我们玩游戏的故事,好吗?”“好!”学生们异常兴奋,一扫以往作文课那种赶鸭子上架般的无奈。于是,老师只提示了一句:“今天秋风与我们玩了两个回合,先是掀窗帘,再是掀本子。”接下来便让学生自由写作。约30分钟后,学生纷纷顺利完稿,其作品大都文通句顺、饶有趣味。
随选一例如下:
调皮的秋风(丁洁佳)
秋风送爽,大地阴凉。调皮的秋风时时要和我们玩耍,把少女刚理好的披肩发吹乱,把工人刚运来的黄沙吹得满天飞……
就在这当口,我们课堂里也有一件事发生了——
上午,一阵悦耳的轻音乐响过,我们正准备上语文课,秋风光顾了我们的教室。它把向着前走廊的窗帘吹得鼓了起来,活像一个超大型“猴子屁股”,只是它不是红的而已。靠在窗口坐着的韩淳同学被窗帘兜住了,忙将窗帘撩开,又把它朝下拉,好让它不再鼓起来。可是秋风的劲儿太大了,怎么拉也拉不下去。老师见了,只好上前去帮忙,“哧啦”一声,把它拉往一边的墙后,“隐蔽”起来,这样,秋风就找不到它了。
可是,秋风好像淘气的小孩子,怕大人却不服小孩,老师“出手”时它只能眼巴巴看着,老师一走,它又来劲了:吹不到窗帘,它干脆把靠在窗口课桌上的簿本吹得满地跌落,越来越有劲,那势头分明是在说:嘿,你不让玩窗帘,我就吹本子,看谁玩得过谁!韩淳就坐在放簿本的课桌跟前,又该他倒霉。
他一手按着叠着的簿本,一手要去捡掉落的簿本,可是伸手去捡本子时,另一只手就够不着簿本堆,风儿又吹飞了本子,他顾此失彼,都忙不过来了……这真个是按下葫芦瓢又起来了!
老师在一旁眯着眼,有点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就没办法了吗?”这时,还是坐韩淳身后的壮志聪明,他灵机一动,伸手把窗户关了上去,这样,窗口的一场“风波”才算平息,我们都舒了一口气。
【认识】
这是数年前由林宣龙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是我们真真实实听到的一堂课,林老师以这堂课为素材写成的教学故事还在市教学故事征文中得了奖,故事在相关学科网发表后被很多教师转贴借鉴。上文的叙述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堂课原是阅读教学课,执教者原是准备带领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鼎湖山听泉》的,然而走进课堂后,在秋风的“启发”下,立即“调转马头”改上即兴作文课。
这堂课,学生仅用30分钟左右时间,能一气呵成写出这样的作文,即使是经周密设计、悉心指导,也未必能有这样的效果。因此,我想说:这虽然不是一堂典型的作文课,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作文课。从这次即兴习作课中,我们至少得到了两个启示:
其一:精彩无法预约,机会稍纵即逝;动态生成的教学境界,要在捕捉“亮点”中创造。
在教学的视野中,所谓“亮点”,是那些能够让人猛然间心情为之一喜、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的细节性教学事件,这种教学事件可能来自于学生,可能来自教师,也可能来自教学场景中的其它事物;这种教学事件可能是一个发人深醒的质疑,可能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假设,可能是一种独辟蹊径的策略,可能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也可能是一种让人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作为教师,谁不希望自己在讲台前迸发才情、挥洒智慧?谁不希望自己燃起一个个“亮点”,创造一个个精彩?但是,精彩总是难以预约,“火花”往往稍纵即逝,如果没有灵机一动的敏感,是无法企求这样的教学境界的。试想,上面的案例中,如果不是金秋十月,不是凉风送爽,而是烈日当空、酷热难忍,抑或是十冬腊月、寒气逼人,谁能保证我们教室里不紧闭门窗、打开空调,在与窗外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中消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人造”冷气或暖气呢?如果不是在教室里,不是在这样一个打开窗却又没拉掉窗帘的窗口,而是在空旷的运动场,抑或在辽阔的郊野,谁又能看到淘气的秋风撩动窗帘、吹走本子这一幕呢?如果不是学生们对窗口的这道风景引起了特别的兴奋和注目,同时老师也对此产生了兴趣,动了“移情别恋”的念头,而是大家都视若无睹、无动于衷,谁又能保证师生之间能如此默契、如此轻松地上完一堂毫无准备却大有收获的作文课呢?
实践证明:教育的“经典”未必是刻意打造的结果,课堂的精彩是老师于迷乱之中捕捉“亮点”、在转瞬之间产生顿悟的一种特有智慧。
其二:计划关注“常数”,现实迭生“变数”,动态生成的教学境界要求放弃“计划”创造。
笔者认为,常数,是教学过程中受必然性支配的可以预期的确定性现象、事件,教学计划即是这种预期的文字表述;变数,是教学过程中超越必然性制约的不确定现象、事件,它无法预期,教学计划通常只能对它进行可能性的预测。传统理念下的教学,“常数”构成其主流,教者习惯于追求计划的顺利实现,而“变数”则被忽略甚至被视为导致教学“失败”的根由而被排斥。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常数”与“变数”是相对而言的,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有机互动的过程。有些情境,在教者看来是“变数”,但在学生看来却是“常数”;有些情境,对学生而言几乎是完全未知的“变数”,而对教者也许是早有预料的;再有些情境,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预期之外的“变数”。课堂教学,事先有个完美的设计和周密的计划,以便教学能在“轨道”上行进,抓住“常数”展开,这对于达成基本预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把计划视为铁律,“不可越雷池半步”,那就无异于自套枷锁,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根本追求在于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达成高效学习,进而实现最佳发展,因而,只要能引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并得到最好收获,我们不必盲从计划、死搬计划;恰恰相反,为了效果,应该动态实施计划,随时超越计划,必要时甚至应该完全改变计划、放弃计划,充分彰显作为教师所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创造性。
就如上面案例,秋风光临出现的有趣情景,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致——这是“变数”,假如老师唯计划是从,生怕“浪费”了时间、耽搁了进度,那么,他,他的学生,也许此生再也难遇这样“怦然心动”的教学机会和“文思飞扬”的练笔机会了。因此,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敏感,还是一种敢于放弃的教育胆识、教育气度。我想,这种胆识和气度也应该是教师真正达到智慧境界、成熟境界的重要标志。
【延伸】
一、组织机构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历史教学》编辑部
二、征集对象
全国普通高中在职历史教师
三、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13年9月20日(电子稿及纸质稿须在9月20日之前寄到,逾期不再受理)
四、内容要求
1.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不限教材版本,但必须是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模块(1、2、3)的教学内容,必须是一节完整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2.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应未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
3.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须为作者本人原创,严禁抄袭,如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必须标明出处。凡发现有抄袭内容,取消征集资格。凡由作者单方引起的侵权纠纷,责任由作者自负。
4.教学设计格式要求:
(1)所有征集的优秀教学设计须采用统一模板形式(参见附件1),提交电子稿(WORD文档文件)、邮寄纸质稿,页面设置请使用A4纸,上、下、左、右各留边距2.5cm,行距为1.5倍,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
(2)作者须提供以下信息: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参见附件1)。
(3)优秀教学设计正文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文中的标题层次请依次使用:一、二、三……,(一)、(二)、(三)……,1.2.3.……,(1)(2)(3)……,①②③……
五、作品提交
1.优秀教学设计电子稿,请用附件方式,发送电子邮件至(“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电子信箱),邮件主题和附件名称的格式均为“必修×——××省·××市(县)——设计者姓名及学校。
2.教学设计纸质稿邮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西北师范大学260号信箱(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邮编:730070。
3.优秀教学设计提交截止日期
2013年9月20日24时止
六、评选说明
关键词:科技查新;查新机构;“云服务”模式;科技传新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2-0008-02
科技查新是科技管理部门为使科技成果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而产生的一项工作。我的科技查新工作从1985年开始直到今天,已走过了26年的历程。科技查新主要作用是提高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保证科技项目的立项、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奖等工作的新颖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正确性。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查新已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因此,必须下定决心对科技查新工作进行整顿、规范和改革,不然,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科技查新机构将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危险。
一、我科技查新工作现状
(一)科技查新机构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监管
我的科技查新机构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1)原家科委家一级查新机构;(2)各省、市级科技查新机构;(3)教育部设立的高校科技查新站;(4)其它部委设立的专业科技查新机构。
从这些查新机构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教育部设立的查新工作站管理比较规范。教育部迄今为止共计认证了四个批次67家科技查新工作站,这些工作站均设立在大学内,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一管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于2009年6月发出了《关于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的通知》(教技发中心函[2009]105号),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试行)》,自2009年9月1日起遵照执行。教育部办公厅二四年四月十三日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
除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以外的其它科技查新机构,由于2003年《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中取消了科技部对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职能,以及科技部于2008年1月25日实施的科学技术部令第12号《科学技术部关于废止部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中废止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致使这些科技查新机构陷入了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它们行使管理和监督职能,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模式被动、服务内容单一
科技查新工作从诞生开始,25年来一直处于被动应答式服务,查新人员每天坐在办公室中等待客户上门,有客户则查,无客户则闲。而大多数的查新委托人往往在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前一个月,甚至是几天内才来查新,这使得科技查新机构要在比较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查新工作,查新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的高强度工作,从平时每人每天一两个课题,暴增至每人每天十几个课题,因此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在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奖结束后,科技查新课题又急剧减少,使得科技查新人员经常无事可做,白白浪费了人力资源。
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对课题进行查新,也仅仅对查新内容的新颖性进行判断,并出具查新报告。由于服务内容单一,所以查新委托人也仅把科技查新作为立项、报奖所必须走的过场,并没有从心理上认同查新的作用。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
二、科技查新服务新模式探索
(一)建立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成立科技查新行业管理协会或类似的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章程和标准,对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建立准入制度,设立最低门槛,对查新机构的软、硬件环境等进行评估,达到标准后才能授予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资质。设立级别标准,对现有的科技查新机构定期进行级别评估,每个级别限定名额,实行首位升级、末位降级的动态管理,让所有查新机构都具有向上一个级别前进的希望和可能被降级的危险,以督促各级查新机构都能积极、认真地开展工作。
(二)查新员进行资格认证,定期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查新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查新课题的质量,因此,应对查新员实行全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认证资格考试,并对合格人员颁发从业资格证书,以保证查新从业人员队伍的质量。定期组织开办查新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请各行业的知名教授讲解技术发展现状、热点、趋势等,使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能够跟上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便查新人员在查新过程中更好的把握课题,对课题内容做出准确的评价。
(三)拓宽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科技查新除了为科技项目立项、成果鉴定及评奖服务外,在专利分析、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等领域也可发挥较大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查新机构的软、硬件设备及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围绕信息收集、分析、加工,扩大科技查新工作的业务范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查新工作的辐射面。例如:帮助企业了解研发趋势、选择研发目标、预测研发前景、规避侵权风险、分析竞争对手、选择合作伙伴等。
(四)引入ISO质量认证和过程评价体系
衡量科技查新工作的好坏仅仅靠查新数量这单一指标很难科学、全面地反映查新工作的真实情况。而ISO质量认证标准是现代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结晶,它要求组织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在科技查新过程中引入ISO质量认证可以帮助查新机构建立规范的查新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使科技查新工作从用户委托开始直至最终提交报告的各个环节都处于监控之中,在科技查新过程中针对查新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态度和查新报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有助于督促查新人员认真负责,不断提高科技查新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及提高自身信誉。
(五)建立科技查新互助协作平台,打造科技查新“云服务”模式
所谓科技查新“云服务”和当前比较流行的“云计算”、“云存储”等概念相类似,就是将各地的查新机构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大的互助协作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其中一个或几个查新机构面临短时间内大量的查新课题集中涌现,查新人员应接不暇时,则可以利用该平台将一部分课题通过网络委托给其它具有相同资质的查新机构进行查新,将大量的查新课题进行分流,这样既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各地的查新资源,又可以在保证查新质量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查新任务。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07)05-0009-02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国经济未来发展依赖的外部环境。凡事都具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也不例外,它在带给各国利益的同时也对其造成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产生了经济波动,同时也使得金融危机的风险大大增加。
对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回避它都是无用的。许多专家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积极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抵御经济全球化冲击的最有效方法。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水平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是生产新知识的源头,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我们要努力工作,开拓进取,使高校尽快成为我国一支强大的国际竞争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二、搞好我国高校科技创新
(一)我国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事业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通过“七五”、“八五”重点建设,特别是“九五”以来国家“22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呈现出几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1随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支持机制的改革,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将越来越向高校集中,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担将更多地落到高校的肩上。这反映出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和队伍的建设正在接近国际上的通行格局和模式,这方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趋向成熟,正逐步形成一批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较高科技水平的高校。
2高校的科研和社会结合更加紧密,更直接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地方所属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也正在积极地为所在地方发展作贡献。
3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趋向于“二元化”,通过教学活动和科技活动两种不同的方式共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高等教育早期主要是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来培养人才,后来经过多次教育改革,发展成为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则是通过教学活动加科技活动来培养人才。科技活动已逐渐成为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个趋势反映了社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尽快地进行创新活动。同时,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直是一个讨论中的问题,对某一教师来说,科技活动多了确实会影响其教学工作,但从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上看,科技活动和教学活动是统一的,都会对人才培养起作用。
(二)搞好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1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是科技处,研究队伍的管理分属各院、系。一般来说科技管理部门整合队伍的调控手段都比较弱,难以组织整合队伍,完成综合性的大型项目。因此,要勇于探索,进行体制创新,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队伍整合和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
2继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近日,上大学网了《第三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涉及全国19个省市的60所“李鬼大学”榜上有名,其中不乏“中国信息科技大学”“华北工业大学”“上海同济医科大学”“广东科技管理大学”等,不仅名字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而且还建有空壳网站,有的甚至还打出了招生广告,使那些低分考生及其家长深信不疑。
近几年,每到高考招生季节,总有一些“李鬼大学”建空壳网站,抄袭一些正规大学的招生简章和图片新闻,忽悠考生和家长,尽管教育部门反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对一些无办学和招生资质的虚假院校提高警惕,注意分辨学校及网站资质,但仍有考生上当。对此,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家长和考生轻信天上掉下的“馅饼”,也没有理由责怪家长和考生无甄别真假能力。毕竟,高考成绩不理想,眼见人家都陆续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而自己却眼巴巴地干着急。也正是由于考生及其家长上学心切、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才使那些子虚乌有的“李鬼大学”得以滋生甚至是死而复生。因此,要防止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对“李鬼大学”仅仅是公布名单是不够的,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仅仅做“提醒”的工作,而应该下猛药出重拳,强力打击,坚决取缔。
打击取缔“李鬼大学”,教育行政部门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这种责任决不能以媒体已公布名单且介绍了防骗方法为理由而“转嫁”,更不能以已“提醒”考生和家长增强识别能力为借口而“稀释”。其他行政部门就没有责任吗?比如,“李鬼大学”的虚假网站就关不掉吗?那些“李鬼”们骗财骗物行为就没人能管吗?教育行政部门除了“提醒”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李鬼”大学年年曝光年年有,上当的考生也年年出现,究其原因恐怕就是打击取缔力度不大。要么是有关部门各自为政,“马路警察各管一边”;要么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管为佳”;要么是受利益驱动,“民不告官不究”。
我们应该知道,对落榜考生来说,本身已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如果再因把“李鬼大学”当成救命稻草而受骗,恐怕是在伤口上撒盐了。所以,对那些干着坑蒙拐骗违法勾当的“李鬼大学”,不能仅囿于曝光,而应该联动执法,教育、公安、工信、工商、纪委等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发现一所,查处一所,打击一所,取缔一所,真正把“李鬼大学”铲除掉,消除“李鬼大学”的滋生土壤。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提醒广大考生及其家长,在报考志愿时一定要核对教育部当年公布的高校名单和具有高招资格的高校名单。那些低分的考生则要消除侥幸心理,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的“计划外招生”“内部指标”等一类的谎言,要知道高考录取全部是网上进行,如果没有达到本科或专科分数线,是无法进行提档的,也就谈不上被高校录取了。 (来源: 中国江西网 袁文良/文 )
[关键词]科技查新机构 评价 指标体系
[分类号]G251
1 前言
科技查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并做出结论。其中,新颖性的判定是科技查新工作的核心任务,它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科技查新是在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诞生、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信息咨询活动,它在科技立项和验收、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价、科技奖励评定、技术引进等科技活动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为促进我国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不断发展,科技查新机构不断增加。仅教育部系统的科技查新站已经达到67家(包括2009年认定的第四批科技查新站10家),2007年已完成查新项目17 536项。应该说,科技查新工作为我国的科技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还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系统,不同系统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考核要素和管理办法等都各不相同,这从客观上导致了各查新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整个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本文将本着促进科技查新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2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科技查新机构是科技查新业务的承担者,它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等实施科技查新活动,科技查新机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查新质量的好坏,也间接影响着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规范并引导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是促进科技查新活动发挥最大效益的重要前提。设计合理的指标体系并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能够为科技查新机构的发展树立一个标杆,辅助它们有针对性地发现并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科技查新咨询行业的发展。
2.1 我国科技查新机构评价研究现状
科技查新的最终结果体现为查新报告,科技查新的质量也主要通过查新报告体现出来。因此,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评价成为了相关评价研究的重点。比如,姚宝卿提出了由检索技术水平、检索文献的选用水平、文献分析水平和报告撰写水平组成的科技成果查新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杨传瑞构建了由文献检索质量和报告质量构成的查新咨询质量体系,其中,报告质量由对比分析质量、结论质量和表述质量构成;张凌等人则研究了利用查新工作过程中各参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来评估查新报告总体质量的方法。应当注意的是,查新报告的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查新工作的实施,但是查新报告的内容仅是某一次查新结果的反映,很难从根本上反映一个单位的查新水平,对查新报告的评价也就很难推动整个查新质量的提升。因此,只有从查新机构的角度人手进行评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查新的发展。
对于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价,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科技查新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这类研究从查新工作本身的质量入手,探讨了查新质量的决定因素,比如杨锦春研究了文献支持条件、检索手段、查新人员的素质、查新用户配合、文献检索、报告撰写、报告审核等影响查新质量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同类研究已经超出了对查新报告和检索结果的评价,逐渐扩散到了相关的支持条件。另一方面是对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是,从科技查新机构本身的软、硬件条件,以及工作成效人手建立的成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多,只有卫生部系统的刘俊立等人基于对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单位的查新咨询工作现状进行评估,制订了由领导重视程度、人员素质、文献资源、管理、工作效益、科研和奖励七大类指标构成的评估标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主要在医药卫生科研和管理领域。
2.2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的意义
随着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如何保证科技资源取得预期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我国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者共同关注的主题。科技查新作为一种客观的评估方法,能够在科研立项、中期评估、课题验收、科技成果鉴定和转移等诸多环节为科技管理提供充分的文献支撑,辅助进行科技资源的配置决策。科技查新机构的水平是科技查新结果质量的根本决定因素,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有利于引导查新机构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同时,评价结果又能为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2.2.1 为查新委托人选择查新服务机构提供标准科技查新的委托人一般是从事科技项目的科研机构或企业,对于科研立项、中期评估、课题验收等相关的查新项目,其主要需求是对项目的新颖性进行评判,防止将科技资源投入到重复的科研项目中,或者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以继续追加投资或者中止项目的执行。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从而提升项目选择和执行的水平,查新委托人必须寻找文献资源丰富、查新队伍强大、查新设备先进的查新机构进行委托查新。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能够为委托人比较和选择高水平的查新机构提供标准。
2.2.2 为科技管理机构规范和引导查新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随着科技查新机构的增多、查新队伍的日渐庞大以及科技查新活动在科技管理活动中“把关人”角色的日益突出,规范和引导科技查新机构和整个科技查新行业的良性发展,是科技管理机构的一大重要任务。在这个规范和引导的过程中,科技管理机构需要发掘高水平的查新机构,对其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发现低水平的查新机构,辅助其有针对性地改进查新方法、手段和条件;筛选出不合格的查新机构,推动其整改,甚至将其清除出查新队伍。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各查新机构进行客观评价,能够从评价指标和整体评价结果两方面为科技管理机构提供参考。
2.2.3 为查新机构发现和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提供方向评价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纯粹的管理,而是辅助和推动查新机构和整个查新行业的发展。评价的总体结果能够帮助查新机构认识自己在整个查新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水平;评价的各项指标能够为查新机构树立发展的标杆,有针对性的发现和改进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评价对于科技查新机构自身的发展来说更具指导价值。
3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是基于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职能、查新质量的影响因素等的客观分析而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指标体系的先进性取决于研究方法和思路
的合理性。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调研,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合理的指标权重分配。
3.1 研究方法
为设计出一套合理而又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采用了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预先给出一定的评价指标,经专家评议不断补充与完善,逐步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定量的方法将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如下: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评价的目标及评价客体的特质,形成研究思路的同时对专家进行预调研。在预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分析科技查新机构评价体系的构成,初步确定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估指标,设计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
・根据预研结果,设置指标体系调查问卷,该问卷中设定了“资源”、“人员”以及“其他”等8个一级指标,“文献”、“数据库”、“期刊”等近30个二级指标以及“文化程度”等若干个三级指标。以此问卷为提纲,对我国科技查新研究专家、查新用户以及查新工作一线的查新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审核人员进行调查,广泛地征求意见。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归纳,确定科技查新机构的评价指标,在对评价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形成初步的认识。
・针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专家调研和数据分析处理,最后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3.2 调查结果概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5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6份。在调查结果中,被调查者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包括:
・一级指标“管理情况”中的二级指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一项,普遍认为这是评价的基本条件,不具有评价意义,建议删除。
・一级指标“技术设备及经济情况”中的二级指标“局域网”范围过窄,建议改为“国内外网络访问”。
・一级指标中的“领导支持情况”下无二级指标,建议将其归入一级指标“管理情况”,成为其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人员”中的“人员比例”一项,认为概念模糊,建议改为“人员结构”。
・二级指标“人员能力”一项中的能力判断,主观性太强,不具备操作性,建议删除。
・二级指标“管理机制”,概念模糊,建议删除。
・三级指标中的“文献”,多份问卷认为,专利、成果、标准、会议录等期刊论文以外的文献对查新工作非常重要,应该添加“其他类型的文献”项。
3.3 研究结果暨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问卷调查、专家调研的结果,在汇总各项修改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对原有指标的体系结构、指标构成和指标的表述方式等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包含3个层次,由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科技查新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分大类对本指标体系概要描述如下:
・文献资源建设情况。科技查新是以文献检索和分析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咨询服务活动,因此,查新机构文献资源的学科相关性、文献覆盖时间和类型的完备性、检索工具和手段的先进性等都是影响查新质量的首要因素。从科技文献的载体形式和传播途径来看,期刊、工具书、网络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等都是查新机构文献资源建设的必备内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类纸质文献已经被电子化,联机检索系统更多地转换成网络数据库提供服务,这些文献类型在科技查新资源建设中已经不是重点,可以通过指标的权重予以区分。
・人力资源建设情况。在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查新专业人员又是查新工作的另一大要素。首先,文献的检全率、检准率、文献对比分析的深度、对查新项目内容的理解程度等都是影响查新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查新人员在查新检索经验和技能、学科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等方面有充足的储备,以应对查新环境的变化;其次,查新工作的项目分析、文献检索、综合分析、报告撰写等环节都是相对固定的,每个查新项目所需要的时间也相对固定。查新机构必须根据自己的查新业务量,配备充足的查新工作人员,以保证每个查新员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每一份报告,从而保证查新报告的质量。
・查新设备保障情况。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日常办公工具和信息获取渠道,科技信息资源也逐渐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因此,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查新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从满足查新工作需求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的配置和对国内外网络的访问是查新机构必须提供的查新设备保障。
・内部管理环境建设情况。在充足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和查新设备保障的基础上,查新机构必须有完善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将这些要素有效整合起来,以最高的效率对外提供服务。同时,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来自领导的大力支持也是提高查新机构的查新水平的重要条件。
・科研和奖励情况。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科技信息资源的载体、形态、传播途径和方式等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并促进查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查新人员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工作,适应变化着的查新环境。可以从相关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科研项目的研究来衡量查新机构整体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查新业务情况。如果说前述5类指标是查新机构水平的内在决定因素,那么查新业务情况则是其外在表现因素。可以从机构查新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查新业务量、查新报告撰写的质量等方面对查新业务情况进行衡量。
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专家对科技查新机构进行评价的一个客观依据,为了明确指标的考核标准,我们对每一项指标都做了进一步细化的描述。以规章制度为例,它是指查新机构的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包含的内容有委托制度、用户须知、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人员培训制度、质量保证和监督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反馈制度、收费制度、收入分配办法、奖惩办法等。结合查新机构的汇报和实地调研,专家在对这些细节内容有了了解之后,就可以对该指标进行评分。工作人员根据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进行加权求和,就可以得出查新机构的整体评价得分。
公共科技管理活动是政府、社会(公众)、市场(企业)等多方互动治理的过程。公共科技管理是管理制度与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二者的统一,本质上是满足社会与公众科技需求的公共利益的政府行为。在公共科技管理的框架下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属于一种非市场机制的提供,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在市场中发挥非市场机制的提供,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在市场中发挥积极干预作用。科技公共管理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国家创新活动及其战略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撑。其主要目标任务是建立高层次与多层次的专家决策咨询系统,为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提供“有限科技管理”;建立一个共享的流畅快捷准确及时的信息传递网络;在有效公共科技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建设一支高效迅速的科技管理人力资源队伍;建立起公共科技活动的长期有效的健全机制,形成与市场中科技活动互动的公共科技平台(科技公共管理体系框架结构见图1)。科技公共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管理系统需要由各种机构来支撑,可以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行政机构、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行政机构主要由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宣传部,组织部、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协等部门构成,决策机构要做好各部门间的事权配置,防止出现在履行公共科技服务中的模糊行为、责任承担时的相互推诿。服务机构为各个科技单位,例如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公司、中小科技公司等科技单位进行咨询服务的机构,为其提供税务、审计、法律等多方面服务。另外,政府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温床,为孕育出更多高科技成果提供条件。例如,建立专门的科技图书馆,便于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寻找资料。中介机构包括科技律师事务所、科技中介组织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商业成果提供中介服务以及最终执行起到直接或间接促进作用的机构。
2.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学技术与经济系统协调不足。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科技系统和经济系统在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依然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依然是两个平行的系统,没有广泛的交汇点,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具体表现在:经济方面:产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一些重要领域甚至依赖于国外技术,产业本身缺乏自主创新,竞争力不足,在竞争中常常陷入被动局面。科学技术方面:科技改革和发展主要在科技系统内部完成,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之中。我国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除了追求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之外,更多地考虑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是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中遇到阻力。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科技和经济之间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与经济相互脱节的关键原因在于管理体制:政府的科技与经济管理职能在组织结构和管理对象上分离,科技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分别由科技管理机构和经济管理机构行使,科技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主要是科研机构,经济管理机构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企业。在工作上,科技管理机构与经济管理机构彼此间缺少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在这种体制下,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2)顶层体制设计尚有欠缺。当前南京市在科技管理机制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行政色彩浓厚,体制性的障碍仍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如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没有建立起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对如何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等探索不够。结果造成科技资源分散、组织动员能力与协调能力不足,甚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分析南京市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制度的问题和制度变迁引出的问题。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科技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走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科技管理之路,我国的科技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基础。
(3)科技管理部门管理不当。南京市的科技工作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影响,无论是管理模式的思维不够开阔,效率也都不够高。并且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于死板,而且制度陈腐且不善于与时俱进,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这种注重细节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另外,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形成了一种“委托与”的关系。使得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工作效果不能达到最好。因此科技管理部门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因为这些原因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难免存在较大盲目性,最终获得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而目前凸显的问题有:①计划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管理人员对项目决策参与程度较高。近年来,南京市出台了《科技计划管理办法》,但《办法》大多都是集科技计划管理部门的项目决策、实施管理、监督、验收等职能于一体,对内部各处(科)室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很少。《办法》中还缺乏有关公开征集项目或课题的条款,也没有有关科技项目评估、信用制度等方面的条款,使得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公正性受到影响。管理人员对项目及经费的安排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专家的意见只是辅助手段,再加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项目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②缺乏监督控制机制,计划的跟踪管理、绩效评价还较薄弱。目前地方科技计划“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在科技计划审批论证、立项确认及实施中,时有入口紧,中、后期松的情况。项目立项、实施、产业化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均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导致了项目申报和审批立项的随意性。计划项目执行的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更加科学、高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外部评估体系还没有形成。
3.科技公共管理体系———南京科技广场服务模式
南京科技广场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科学技术局、鼓楼区人民政府、南京工业大学三方共同建设,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行政资源和中介服务资源,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专利技术交易窗口区、科技产业发展高端区,将建成“两大平台五个中心”,实现“十大功能”。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中心是原国家科委批准的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以其查新报告的权威性、客观性、公正性树立了良好的科技咨询服务品牌。
4.完善科技公共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1)支持南京实现股权激励试点。在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其他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对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股权激励。企业用于股权奖励和股权出售的激励总额,不得超过近3年税后利润形成的净资产增值额的35%。其中,激励总额用于股权奖励的部分不得超过50%。企业以股票期权方式实施激励的,应当在激励方案中明确规定激励对象的行权价格以及行权的业绩考核目标等事项。企业以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形成的净收益,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收益分成的方式进行分红激励。由本企业自行投资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自产业化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项目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向本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转让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含许可使用)的,从转让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20%但不高于50%用于一次性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共同实施转化的,自合作项目开始盈利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合作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其他企业的,自入股企业开始分配利润的年度起,在3~5年内,每年从当年投资收益中,提取不低于5%但不高于30%用于激励。股权激励具体办法参照财政部、科技部有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文件执行。
(2)积极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公共政策学认为,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科技政策是现代市场经济政府科技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增加我国的科技投入,二是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通过政府投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建立起社会科技资源投入体系。日本、德国、韩国三国政府都是根据经济形势的重要,非常注重强调科研等科技工作一定要对社会和经济负责,非常重视科技与经济的极为密切联系。因此,国家和地区中、长期科研规划的制定,应以法规形式制定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减少科研项目的随意性、盲目性、使科研计划与经济计划紧密衔接。保证重点领域的科技投入,对其他大多数领域采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在多方吸纳资源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应加快国家预算体制的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具体目标和资金运行规律,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国家资金预算管理方法和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29-03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北省十五科技计划评估”(批准号:06457265);河北省专家出国培训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余迎新,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计划管理;李子彪,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胡宝民,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技术管理。(天津 300130)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
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3.规划、集成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首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公益科学的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重视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工作,为产业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其次,加强科技中介建设,为技术转化搭建一个交流通畅的平台,同时加强整个交流平台的管理工作,提高买卖双方的彼此信任度,从而达到交易顺畅、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加强大型科技设施、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交互网络科技中心建设,以及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等平台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体系建设做好谋划。
4.重视人才、技术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尤其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采取相应的政策引导,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人民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使科技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入人心,保障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原始性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
5.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有效、快速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研究重点与产业发展相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科研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展开,使得产学研三方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宋海峰.地方政府科技计划管理及实例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2]陈峻锐,苏竣,林淼.美国先进技术计划(ATP)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6).
[3]陈宏愚,白希贤,著.地方科技管理新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4] 左瑜,吴来,王琼.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2000.
[5]康涛.日本地方政府的计划管理及借鉴思考[J].环球经济,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