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关危机管理

公关危机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30 04:09:5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关危机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关危机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公关危机是企业与其公众之间因某一事件引起的表现出某种险情的状态。企业公关危机可导致企业与公众关系迅速恶化,企业形象遭受损害,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企业处于高知名度、低美誉度的企业形象地位。目前企业处在一个危机无处不在、负面消息随时出现的网络时代。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关危机来自深不可测的网络时,任何一名企业领导都必须转变公关危机管理思维,洞察一系列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变化的新现象。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企业遇到的各种公关危机,企业管理者首先就要对企业公关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未雨绸缪。企业应把危机管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以系统的全局性思维对企业进行公关危机管理。

本文主要从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处理、恢复和总结等四个子体系建设角度,探讨网络时代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法。

一、企业公关危机预防子体系

1.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设立网络监察制度。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媒体,又是一个社会性非常强的社区。这个社区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公众可以在社区里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企业的声音在这个社区里是缺失的,而企业自己创造的网络社区又没有公信力。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可以利用舆情监控的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及时监测与企业相关的信息,及时对负面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

2.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判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影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公关危机警报,警示企业进入公关危机状态。这主要是对在网络上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了解、评价和预测。通过对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

3.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企业可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产品服务信息、部门设置及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人性化的网络界面在网站上,以增进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并且给公众留下良好印象;同时通过企业网站可与顾客、媒介、股东、员工、政府、社区、供应商、经销商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

二、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子体系

当企业公关危机爆发时,进行公关危机处理是公关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内容。公关危机处理就是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对企业的潜在伤害,尽最大可能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企业公关危机处理得当可化危机为机遇,为企业赢公众的好感,促进企业的发展;否则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如巨能集团、三株等。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公关危机处理计划。公关危机处理团队在危机发生后应立即开展工作,形成统一领导,进行有条不紊的公关危机处理。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由于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任何防范措施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因此应做到随机应变,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处理危机的方案。

2.以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处理公关危机事件。其实很多公关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消费者甚至是受害者并不十分关心事件本身,更在意的是责任人的态度。冷漠、傲慢、推委等态度会增加公众的愤怒,把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放大,甚至转移到企业的道德层面。因此,面对媒体和公众对危机事件的询问关注,企业应尽量陈述事实,避免对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3.开辟营造一个完备的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危机公关网上新闻中心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危机概述、公司声明、危机新闻稿等;在页面设计安排上,尽量注意色彩和措辞的平和;人性化方面,界面要友好易用,便于记者下载新闻稿件和相关资料;在交互性上,可开通一个电子邮箱,注意与网民的互动,同时开通一个随时有人接听的电话等。

4.积极参与网络主流媒体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通常网民只注意头条和要闻,因此企业进行网络媒体公关时应尽量将消息在重要网络媒体的显著位置,以取得网络媒体公关的良好效果。比如在公关危机发生时,主动要求参与总裁在线、直播或独家访谈等网络媒体原创栏目,以获得最大最正面的曝光机会。

5.积极引导转移媒体与公众注意力。若企业确认危机发生确实是自己责任,企业一方面要坦承道歉以赢得民众理解;另一方面从诸多指责中主动承认责任较轻的部分,积极主动的引开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平息危机甚至把危机转化成机遇。将危机转化为机遇要求企业积极捕捉危机中的正面信息,将危机中后期的企业高知名度直接转化为高美誉度。

三、企业公关危机恢复子体系

企业在公关危机后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负面信息进行处理。目前越来越来的民众通过搜索关键词以获取信息,因此当发生危机并被大肆报道之后,企业要迅速有效地消除负面报道的持续影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关键词进行屏蔽,如企业可以通过广告投放、直接付费的方式与搜索引擎巨头合作,要求其通过技术手段对某些字眼屏蔽处理。如摩托罗拉爆炸事件、三鹿“毒奶粉”事件等当事企业都有进行过屏蔽负面报道的手段。

企业公关危机恢复阶段是一个系统过程。公关危机得到妥善处理不等于危机已经结束,企业还必须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公众形象。要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共关系活动,如敞开企业的大门,欢迎公众的参观了解,密切保持与公众的联络与交往;在企业网站上公布企业新的工作进展和经营状态;研发出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提供一流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企业的不良印象。

四、企业公关危机总结子体系

危机过后,企业应对内外信息环境进行分析,总结引发危机的原因,尽快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以防止再次引发企业的危机。其次要对企业危机预警系统进行修正,分析企业现有的行为是否能真正阻止或遏制危机的再次产生,以使企业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1.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对引发危机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公关危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播扩散,主流媒体是如何报导此次公关危机事件,网民及大众对此次公关危机的态度等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将来企业应对公关危机时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与决策提供参考。

2.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主要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程序、危机处理计划、危机决策等各方面的评价,要详尽地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网络宣传与监控是否到位,公关危机爆发时企业处理网络媒体及网民的反应是否及时有效,是否充分利用网络消减网络对此次公关危机的负面影响等。

3.改进危机处理预案。对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综合门类分别提出修改措施,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同时完善企业危机管理内容,并以此教育员工,警示同行。特别是针对企业公关危机,如何进行有效地网络监管与分析,应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

五、结论

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力量的壮大及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企业危机事件越来越呈现出多发性特征,其影响层面也不断扩大。危机管理之父Mitroff指出:“危机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现象,它不再是今日社会异常的、罕见的、任意的或者的特征,危机根植于今日社会的经纬之中。”网络时代企业危机的频发印证了这一点。因而在网络时代企业构建自己的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已成了当务之急,企业公关危机管理体系应成为企业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千变万化、危机无处不在,我们无法阻止危机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深度把握危机发生特点以及扩散的逻辑,从而找到危机处理的最佳策略,使每一次危机都变成对企业成长的一种考验与砥砺,使企业在公关危机的磨炼中更为成熟与强大。

参考文献:

[1]赵爱华曹德胜:网络时代的公关危机及处理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8):92

[2]李莲华:网络环境下危机公关的运作方法和技巧[J].江苏商论,2006,(10):40-41.

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危机 机制

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它是公共管理的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严格地讲,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策略,危机事件管理中的策略运用应当采取权变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一切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成功达到这个目的的策略就是合理的策略。

就公共管理部门而言,公共危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公众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全理解。有的公众甚至认为一些政策有失公平,这使得公共管理部门在政策执行时遇到较大阻力。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改革过程中,由于公众对改革的不理解,出现了多种声音,进而引发成牢骚,甚至有个别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二是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运用引发危机。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公共管理部门的一种“机动”权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合理、适度运用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反之则会出现“异化”现象,给权力寻租创造条件,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给国家、社会带来损害。三是由于行政人员自身素质低导致的风险。有些行政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凭习惯、凭经验随意执法,凭意气盲目执法,论关系、讲人情胡乱执法,从而引起行政相对人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造成公共危机事件。四是公民抵抗执法引发的风险。据报道,目前我国暴力抵抗行政执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抵抗行政执法引发的公共危机,不但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影响,而且直接危及行政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给行政执法人员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构建有效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这些都对公共管理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对这些挑战做出积极回应,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失去公众的信任。

面对危机,如果行政人员在管理理念上对危机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漠视人民的利益以及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欺上瞒下,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或公共管理行为和效率上识别能力表现较差,应急机制不健全,对危机反应失当,致使危机扩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管理客体对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治理意愿和能力产生怀疑而盲动,导致秩序失范;二是由于在非常时期丧失公众的信任,社会矛盾突出,使行政行为关系紧张乃至冲突;三是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而未被有效控制时,媒体可能借机进行负面报道和恶意指责,损害公共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公共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特别是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之后,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到工作日程,在应急预案体系和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灾害,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应对巨大灾难的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应急管理还存在—定的问题。转贴于

(一)危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全球化下所滋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分析判断机制还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导致危机不能及时预测和有效防治。另一方面,传统的“内紧外松”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当危机(尤其是突发事件)来临时,一些基层部门还存在媒体公关缺位、宣传引导准备不足、舆论管理观念和方式老化等问题,亟待改进。

(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不够通畅

目前的公共管理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效率不高、协调不畅等弊端,难以形成快速有效的危机反应机制。从纵向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就某一个公共管理系统来看,其内部信息网络已经畅通,但横向上,公共管理职能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横向信息网络,信息的水平交流有时受到阻碍,使得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信息交流、传输的瓶颈。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还需改进

总体来看,各级、各部门应急预案体系基本上是遵照国家、省、市总体预案和专项、部门预案的内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些预案没有结合本地特殊情况来研究和设定,同时,在已经形成的应急预案之间、专项预案之间、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协调和演练,实战可操作性有待检验提高。

三、公共管理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对策研究

在下一步工作中,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管理危机的最有效方式是避免危机的产生。一系列公共危机告诫我们,公共管理部门只有把自己的主要职责放到依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方面,才能使不折不扣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权力与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公共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最大的责任是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以人为本要求充分重视公民的应得权益。如果能做到让公民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行政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公共管理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完善公民与公共管理部门发生争议的行政救济制度。正确处理“执法”与“维权”,“执法”与“为民”的关系,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尊重公民权利,给公民充分的机会表达对公共管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防止公民行使权利走向极端。要切实提高对公民的服务水平,实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营造相互理解的和谐征纳氛围,化解因征纳矛盾引发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灵便的预警机制和高效的反应机制

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危机预警制度体现和实现的是政府管理“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花大量钱治疗”的目的。公共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尽早发现危机征兆,抓住解决危机机遇,控制危机蔓延,并且高效的作出反应,制定应对措施。一是树立公共危机意识。鼓励公众反映公共危机征兆或潜在威胁,在条伴许可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地让公民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与公共管理部门同呼吸共命运,是公共管理部门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塑与创新的表现。二是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其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且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资源应对危机的中枢指挥系统,这是危机管理机制的灵魂。三是建立高效的危机反应机制。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作出反应,把权威的“声音”通过媒体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让公众了解税务部门的作为,稳定民心。在第一时间关于媒体危机中公众关注的有效信息是毁断谣言产生源头的有效措施。由于危机事件具有易变性和危害性,反应迟缓必然加重危机状态。转贴于

(三)加强部门协作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如:加强与当地有美单位和部门的协作,构筑严密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上级部门及同行加强信息联系,形成网络,共同维护公共管理秩序,进一步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公共危机的产生。

(四)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第3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公共危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本文针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进行探究,就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助于双方合作的举措,以应对各类公关危机。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非营利组织

引言:

由于我国公关危机呈现的高发性和频发性,政府的职能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公众仅仅依靠政府的应急管理行为,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具有必要性,有利于转变政府的职能,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的必要性

(一)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只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其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难以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高效性和协调性。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的工作效率较低

政府的工作上按照一定的层级进行分配,但是这也导致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效率较低的情况出现。在公共危机管理是中央与地方、横向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和协调的过程,其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府的职能进行分配后,阻碍了信息的有效传播,不符合危机管理中对其高效的要求。例如在应对SARS的危机中,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导致了职能部门在权责体系中无法对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调动,由于这种情况,SARS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进一步的传播与扩散。

2.高成本的全能政府

由于公共危机的破坏性极强,其涉及的范围也相对较广,政府要想建立全能型的政府,必须投入较高的成本才能实现。公共危机的事先演习工作和应对危机的培训工作以及公共危机发生后的修复工作,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对公共危机中的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加重。政府在危机的管理中具有主导地位,在“全能型政府”的理念不断深入下,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给社会治理带来了高成本。

3.政府工作的灵活性相对较差

随着公共危机事件的多重性和高变化性,给政府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政府的工作无法适应公共管理的多样化和弹性化的需求,不能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征进行专项的管理工作,比如在汶川地震事件中,政府在前期的工作中表现出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后期的工作当中,政府并没有对受伤群体的安抚工作,无法对受伤害的人群进行心理辅导。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优势

1.反应高效,动作及时

由于公共危机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公共危机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要积极的发挥自治性的特点,让组织内部能够对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传递,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顺利的开展工作;另外在组织的外部,能够与民众建立紧密的联系,在公共危机发生后,及时的动员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建立自发性的求助活动,有效的对公共危机进行管理工作。

2.专业性强,涵盖面广

在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吸纳不同层面的技术性人才,因为非营利组织自身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非营利组织能够配合政府的工作,有效的做好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将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弥补,更好促进公共危机的高效处理。

3.公信度较高,号召力较强

由于非营利组织是非政治性的组织,在民众面前具有较高的公信度,民众大都愿意接受,亲民的特征相对较强,另外非营利组织在办公程序上较政府简单,另外工作的透明度相对较高,深受民众的认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二、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举措

1.转变政府的职能,建立合作的理念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要树立好合作的理念,在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要转变职能,不能对职能进行独揽,逐渐培养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意识,将一些事务的管理工作让给非营利组织来管理,政府在精神上与物质上给予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支持,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局面,从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加强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

在日趋发展的社会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营利组织由于分散性和无序性的特点,为了促进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对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中的组织性和协调性进行强化,增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沟通,共同应对危机。

3.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探究,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充分利用新型的技术将两者之间联系起来,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将应急消息通道建立起来,准确地向信息传递给政府并进行反馈,有利的保证信息的畅通性。

4.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

为了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关系,可以建立组织协调的机构,将非营利组织纳入到应急管理系统当中。在协调结构上,需要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应急性的指导工作,与政府的工作相连接,促进两者的有效合作。另外还可以增设两者的演习工作,为以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有一定的突发性,为了更好的促进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必须加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与探究,从而实现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民众的健康发展,本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旨在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为公共危机的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治理。

作者:崔兆杰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蓝杬.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J].社会科学家,2012,05:64-67+79.

第4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危机,机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ng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of China's publ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 deal with public crisis in dealing with the lack of,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ping mechanism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crisis,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D631.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共危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它是公共管理的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严格地讲,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策略,危机事件管理中的策略运用应当采取权变的观点,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一切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成功达到这个目的的策略就是合理的策略。

就公共管理部门而言,公共危机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公众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全理解。有的公众甚至认为一些政策有失公平,这使得公共管理部门在政策执行时遇到较大阻力。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改革过程中,由于公众对改革的不理解,出现了多种声音,进而引发成牢骚,甚至有个别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二是自由裁量权的不当运用引发危机。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公共管理部门的一种“机动”权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合理、适度运用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反之则会出现“异化”现象,给权力寻租创造条件,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构成威胁,给国家、社会带来损害。三是由于行政人员自身素质低导致的风险。有些行政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凭习惯、凭经验随意执法,凭意气盲目执法,论关系、讲人情胡乱执法,从而引起行政相对人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造成公共危机事件。四是公民抵抗执法引发的风险。据报道,目前我国暴力抵抗行政执法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抵抗行政执法引发的公共危机,不但给正常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影响,而且直接危及行政执法人员人身安全,给行政执法人员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构建有效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众受教育程度的逐步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网络的出现及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透明,这些都对公共管理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对这些挑战做出积极回应,势必会影响自身的声誉和形象,失去公众的信任。

面对危机,如果行政人员在管理理念上对危机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漠视人民的利益以及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欺上瞒下,口是心非、弄虚作假,或公共管理行为和效率上识别能力表现较差,应急机制不健全,对危机反应失当,致使危机扩散,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管理客体对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治理意愿和能力产生怀疑而盲动,导致秩序失范;二是由于在非常时期丧失公众的信任,社会矛盾突出,使行政行为关系紧张乃至冲突;三是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而未被有效控制时,媒体可能借机进行负面报道和恶意指责,损害公共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公共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建立必要的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以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目前我国公共管理部门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宝贵经验。特别是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之后,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到工作日程,在应急预案体系和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5·12”特大地震灾害,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应对巨大灾难的过程中,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应急管理还存在—定的问题。

(一)危机防范意识有待提高

这一方面体现在对全球化下所滋生的各种风险和危机认识不足,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危机分析判断机制还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导致危机不能及时预测和有效防治。另一方面,传统的“内紧外松”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当危机(尤其是突发事件)来临时,一些基层部门还存在媒体公关缺位、宣传引导准备不足、舆论管理观念和方式老化等问题,亟待改进。

(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不够通畅

目前的公共管理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效率不高、协调不畅等弊端,难以形成快速有效的危机反应机制。从纵向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就某一个公共管理系统来看,其内部信息网络已经畅通,但横向上,公共管理职能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横向信息网络,信息的水平交流有时受到阻碍,使得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信息交流、传输的瓶颈。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还需改进

总体来看,各级、各部门应急预案体系基本上是遵照国家、省、市总体预案和专项、部门预案的内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的,一些预案没有结合本地特殊情况来研究和设定,同时,在已经形成的应急预案之间、专项预案之间、部门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协调和演练,实战可操作性有待检验提高。

三、公共管理部门应对公共危机的对策研究

在下一步工作中,公共管理部门应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兼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管理危机的最有效方式是避免危机的产生。一系列公共危机告诫我们,公共管理部门只有把自己的主要职责放到依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方面,才能使不折不扣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权力与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公共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最大的责任是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以人为本要求充分重视公民的应得权益。如果能做到让公民或相关人员理解、支持、配合行政工作,那么就会减少或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为此,公共管理部门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进一步完善公民与公共管理部门发生争议的行政救济制度。正确处理“执法”与“维权”,“执法”与“为民”的关系,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尊重公民权利,给公民充分的机会表达对公共管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防止公民行使权利走向极端。要切实提高对公民的服务水平,实现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营造相互理解的和谐征纳氛围,化解因征纳矛盾引发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灵便的预警机制和高效的反应机制

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危机预警制度体现和实现的是政府管理“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花大量钱治疗”的目的。公共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尽早发现危机征兆,抓住解决危机机遇,控制危机蔓延,并且高效的作出反应,制定应对措施。一是树立公共危机意识。鼓励公众反映公共危机征兆或潜在威胁,在条伴许可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地让公民参与到公共危机管理中来,与公共管理部门同呼吸共命运,是公共管理部门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塑与创新的表现。二是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其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且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资源应对危机的中枢指挥系统,这是危机管理机制的灵魂。三是建立高效的危机反应机制。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作出反应,把权威的“声音”通过媒体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让公众了解税务部门的作为,稳定民心。在第一时间关于媒体危机中公众关注的有效信息是毁断谣言产生源头的有效措施。由于危机事件具有易变性和危害性,反应迟缓必然加重危机状态。

(三)加强部门协作沟通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如:加强与当地有美单位和部门的协作,构筑严密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与上级部门及同行加强信息联系,形成网络,共同维护公共管理秩序,进一步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避免公共危机的产生。

(四)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第5篇

下面就探索和创新烟草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强化危机意识提出我的一点看法。

烟草企业的发展是依靠国家垄断来进行的,是一种与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相悖的管理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节奏加快,面临的风险以及竞争因素日渐增多,危机管理的理念也逐渐被提升。但是由于受专卖体制的影响,烟草行业的危机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企业实践中,都显得十分薄弱,怎样面对市场危机,变危机为良机,这就需要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树立危机意识。

一、高度重视危机管理

必须树立牢固的危机意识,并且要从危机处理意识向危机管理意识转变,培育预见能力。要正确认识烟草行业现在所处的形势,及时看到可能出现的危机,并积极研究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法。从主观上加深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烟草企业永葆发展的活力。

二、构建应对危机的预防机制

危机预防是企业危机管理中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为此,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预防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象即生产力,良好的企业形象将对经营户、消费者、社会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由于长期专卖体制的存在,一直以来烟草企业的官商作风较严重,经营户和消费者的满意度较低。烟草企业要克服原来的官商作风,树立诚信、低调的形象,加强与经营户和消费者的沟通,从而更多地赢得社会公众对烟草企业的理解支持,为竞争打下良好的社会形象基础和公众基础。

(二)加强改革整合,提高整体竞争力。通过规模控制市场、提高竞争力。要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进行资源和管理集中,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建立企业内部危机管理小组。尽快做大做强企业,加强资源整合,组建联系更为紧密、组织更为严密、管理更加集中的企业,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抗衡国外烟草企业的竞争。

(三)主抓网建,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烟草企业迎接挑战的战略选择,这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也是应对危机最根本的途径。如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根本的就是抓好网络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水平。抓好卷烟销售,网络建设是防范外烟冲击,提高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搞好网建,就要抓住卷烟零售市场的控制力。一是要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中心,实现对市场的强有力的控制。客户关系管理对于烟草企业增强扎根市场的深度和力度,培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我们要为广大的经营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提高客户对烟草企业的忠满意度。让优质服务贯穿于网建全过程。二是建立自设零售网点为主的卷烟零售网络。我们要尽早地积极开辟卷烟零售市场的领域,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应对挑战而努力。

(四)加强企业的组织管理。要加快企业的内部改革,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措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加强烟草企业的职工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有战斗力的烟草队伍,不断加强队伍的学习,使广大的干部职工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充实,尽快融入到竞争的浪潮中去,担负起迎接挑战的重任。

三、健全烟草企业危机组织管理体系

危机战略体系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

(一)确定企业危机核心组织机构

作为具体执行者,就是危机管理小组,要到全面、清晰地对各种危机情况进行预测。正确预测来自社会和行业内部的危机信息:二是为处理危机制定有关策略和计划;三是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四是当危机发生前,应该就危机处理给予全面的工作指导和咨询;五是进行危机的善后工作。六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企业的危机应对体系和提升企业危机的管理能力。

(二)确定危机管理组织成员

在选择危机管理小组成员时,必须要考虑不同技能的人员在危机管理小组中要发挥不同的作用,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卷烟销售、烟叶生产、专卖管理、机关后勤等这些人员可从不同的侧面来预测和应对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三)确定对外信息传递人员

危机管理小组中对外信息传递人员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要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信息传递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危机、公关知识;必须熟悉企业的情况,能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灵活善变;具有危机处理的观念和实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四、应对危机管理与处理的策略

(一)危机管理策略

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

一要根据当前市场情况的走向,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在工作中,要先进行情报收集工作,在广泛收集市场情报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在情报的收集过程中,要做到情报来源的多渠道、多方位,使情报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这样才能使决策者不至于因情报失真而做出错误决策。

二是牺牲眼前利益,谋求长远目标。在解决面临的危机时,要掌握这样一个准则,即可以暂时牺牲眼前的利益,以求得长远发展。危机发生后要做到迅速化解危机,这时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三是策划制定一项具有前瞻性动态的危机反应计划。制定一个全面的危机反应计划应根据危机类型,制定应付每一种危机的方案,每个方案必须有危机管理目标、对策、实施方法、实施条件等。这就需要平时造就一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配备精良的危机处理设备,制定全面的危机处理计划。果断决策,能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迅速控制住,这对企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二)危机处理的策略

企业要根据危机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主动中止承担某种危机损失。如停止生产滞销产品,停止使用一些原辅材料等。如果当某一危机发生后,企业应采取措施,阻断这一危机对企业其他生产经营方面的联系,以防扩散。同时利用危机的出现,调整产品结构、改变产品配方、购置新设备等,促进工作改进,并在预防危机方面使方法更多、更有效。

企业的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企业内外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从企业外部来看,应做好两项主要工作。一是理顺政企关系,造就企业危机管理主体。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政企之间行政隶属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行为由控制型转化为驱动型,做好规划、协调、监督上来,全面落实企业经营自,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变对政府的等、靠、要依赖心理,真正成为企业危机管理的主体。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健全法制法规,构筑良好的企业危机管理外部环境。在烟草专卖的大前提下,构建和完善烟草市场体系,使烟草市场竞争充分而规范,市场信息完善而准确。

从企业内部来讲。深化危机教育,增强危机意识。要使每一个员工懂得危机的危害性,以及危机对自己利益的损害,牢固树立居安恩危,未雨绸缪的思想。要使员工在企业文化中有深层面的危机感,使危机意识在所有员工内心中形成一种潜意识,这是战略性危机管理的根本要求。由于烟草企业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市场经营地位,部分员工养尊处优,没有丝毫的危机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当作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注重危机转化。危机的反面是机遇,无数案例告诉我们,危机管理的理想状况是迅速将危机抑止住并转化成机遇。这方面要求我们除了有防范危机的能力外,还需要强大的危机转化能力。所谓的“化危为机”就是这个道理。要逐步建立快捷、高效的危机管理组织机制,统一、协调、明确职责。

五、改进完善企业危机管理方式

及时防范品牌危机,品牌是卷烟经营的生命线,品牌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

(一)针对危机事件,完善发展战略。我们要根据社会需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步骤,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卷烟品牌,力求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树立全员公关和全员营销观念。作为企业的主体,烟草员工的公关、营销观念和品牌危机意识是市场主导品牌生存的关键,也是企业保护品牌的重心。

(三)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和监察体系。不论企业有没有危机事件的发生,都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危机事件预警系统和一套完善的监察制度。

(四)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烟草专卖的重要职责就是打击假冒假劣,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必须坚决毫不留情的把扰乱卷烟市场的秩序的行为清除掉。

(五)实施服务营销。在任何时候,服务质量都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重心。要使品牌经久不衰,必须提高内部人员的素质意识,坚持以服务为本,做到优质服务。这样才能达到烟草销售网络建设的目的,才能将卷烟零售户团结在企业的周围,达到双赢。

第6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危机管理 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41—02

1 理论基础

1.1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登哈特夫妇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①“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服务而非掌舵。

1.2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政务流程再造(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GPR)是指政府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自身工作效率为目标,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资源的过程。②政务流程再造主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对政府政务流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2 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运用

2.1 政府网站是危机事件公开高效的方式

在众多危机事件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中,政府的电子政务网站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抗击非典为例,很多政府政务网站都开设了抗击非典专题,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在抗击非典最艰难的时刻,及时、准确地提供有关“非典”的各方面信息,包括疫情发展、政府文件、政府举措、疾病预防知识等,及时有效地宣传了北京市政府抗击“非典”各项举措,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2.2 远程视频促进政府间面对面交流

远程视频会议不仅能够减少大量人群的集聚,而且这种新形式提高了会议效率、大大节省了会议成本,还扩大了信息范围。这些优势是传统会议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包括卫生部和北京、山西、内蒙古等市的抗击非典指挥机构,都采用了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进行指挥调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移动政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移动政务(Mobile Government),又称移动电子政务,主要是指移动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通过诸如手机、无线网络、蓝牙等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③2003年SARS期间,我国内地出现了大量关于非典的谣言,并随后传入香港,面对一个个影响非常恶劣的谣言,香港政府向当地居民发送短信予以解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事件,使得香港成为全世界第一个采用短消息大范围发送通告的地方政府。

3 电子政务在危机事件各个阶段发挥主要功能

3.1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预警阶段发挥应急功能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影响。④对于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电子政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告知公民可能爆发的突况,做好相应的准备。

3.2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处理阶段发挥决策与协调功能

面对各种突况,政府决策正确与否,政府综合协调能力的高低,对我们战胜危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⑤电子政务平台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确保政府决策的时效性、科学性,并且能够高效调动和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实现政府与公众问的有效沟通。

3.3 电子政务在突发事件善后阶段发挥评估和监督功能

突发事件平息以后,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开展相关的善后评估、监督工作,要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吸取教训,同时对日后的重建工作进行监督。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群众得以安抚,危机造成的负面效应得以减轻。

4 基于电子政务视角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

4.1 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危机观

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危机,就要对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科学的危机观。⑦科学的危机观,不仅反映了政府的综合素养,也是政府策略化、实效化、艺术化处理危机的保障,超前预防潜在的危机是最好的公关。

4.2 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

危机管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一个国家的国家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一种检验。⑧它考察的是政府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运用有效手段集中社会资源解决危机。在危机发生前后,一个科学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是政府能否成功管理危机的关键。

4.3 电子政务环境下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内容框架

(1)预警和监测子系统。

预警和监测子系统,是指对可能发生危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评估的体系,并对监测得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别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做出必要的危机处理预案。

(2)危机过程跟踪子系统。

危机过程跟踪子系统是指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⑨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将信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传输到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中心数据库,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对采集而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反馈,反向追踪源头数据,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

(3)危机决策与指挥子系统。

危机决策与指挥子系统的构建要体现常规防范与应急处理为一体,政府官员负责制与专家咨询制度相结合,逐级建立政府危机决策中心。⑩为防止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一些相关领域应建立专家数据库,设立决策研究专家委员会,欧美国家在处理疯牛病事件等问题上都有很好的借鉴经验。

在动态的、迅速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做出危机管理的决策一般经常出现。在电子政务中,危机管理系统受时间(time)、地点(where)和环境形势(situation)的深刻影响。危机管理决策的做出使政府从容应对危机,妥善处理危机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危机管理决策的制定可以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合理配置、共创共赢的良好局面。因此,在我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情况下,加强我国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制定处置危机应急的有效决策,对于化解当前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意义重大。

注释:

① 丁煌.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 杨诚,黄萍.电子政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③ 李明升.移动政务扩展政府服务[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1).

④ 黄晓军.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4).

⑤ 陈闽红.论政府危机管理[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⑥ 叶婧.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探讨[J].行政与法,2003(1).

⑦ 何骁威,汪涛.电子政务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政务,2007(1).

⑧ 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87—102.

⑨ 覃小旅,朱庆华.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政务,2005(3):76—81.

⑩ 刘彬,高福安.政府应对危机的信息资源管理[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0):41—47.

参考文献:

[1] 方磊,张文卿.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4):45—49.

[2] 李泽洲.建构危机时期的政府治理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3(6):6—10.

第7篇

迄今为止,针对SARS,美国CDC(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 and Prevention,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三个主要的方面都采取了应对措施:研究、协作和信息。

在CDC的众多研究工作中,最著名的是实验室研究。此前,CDC和世界上许多实验室一道,确定了SARS的致病源冠状病毒。 CDC在获悉SARS疫情之后的数小时之内就成立了危机行动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该中心运作经费高达710万美元。 第三个方面是信息。美国首席医师(Surgeon Gener―s1)特别助理艾里克・诺齐博士在巴格达接受《财经》杂志的电话专访时说,信息是“极端重要的”。除了新闻简报和在网上提供信息,CDC还健康警告。构筑公共卫生防护网

美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以CDC为核心,构筑了强大的公共卫生防护网。美国的疾病控制工作主要由国家及地方的卫生机构负责。这些机构的工作包括:发现、报告以及治疗病例。

在出现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总统有权视危机的严重性决定是否需要宣布国家进入“危急状态”,并启动2003年起用的联邦应急计划(Fed―emiResponsePlan)。但无论是否进入“危急状态”,美国都有一整套系统,能使各州在面临危机时迅速得到联邦的援助,从而避免各州的危机影响到全国疾病的监控工作。 联邦医疗援助有多种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在疾病暴发早期及时发现并发出预警。

联邦医疗援助的另一职能是在疾病暴发后,及时调整应对之策。CDC会连续地追踪新发病例,以使民众能及时知道疾病的传播态势。同时,CDC还将来自其他组织对抗疾病的研究信息共享,以确保各研究机构能取长补短。CDC的主要目的是卫生预防,而不是等问题出现之后才对之作反应。为此,CDC采用大量的监控措施。如何应对危机? 这样一个严密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其实是整个国家危机反应系统的一个有机成分。一旦出现类似于SARS的危机时,FEMA(The Federal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就负责协调各地各方对主要危机的各种反应,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危机反应系统开始起作用。

诺齐博士指出,美国直到最近才发展出来一个完全有效的协调系统。“建立这样一个无缝联结的灾难系统花了25年时间。”他说,美国的危机反应系统由联邦应急计划所管理。该计划超过300页,非常明确地说明27个不同的联邦部门和机构在各种不同的灾难情况下所负的责任。 根据联邦应急计划,州和地方政府负有处理危机的主要责任。国家政府只是“当灾难的后果超过州和地方的处理能力之外时,提供补充性的帮助”。

第8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科技;管理地位

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任务需求,要从强化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政府的科学技术,从科学活动的关键要素出发,不仅管理科研,更要从科技管理过渡到中观或者宏观的具体层面上面。故而,就科技为基础,从政府科技的角度出发,让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从宏观角度出发,实际工作中联系农村办企业的特点,将政府科技看成是社会事业管理的关键要素,认识到科技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要素。

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供需平衡

由于政府和企业是科技活动的最终投入主体,所以在管理中要详细的分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介入的管理范围。

为了理清范围就要从科技产品的属性为出发点,科技产品的划分能否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还有具备公共属性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主要的特点是基础性强、共性强等相关的技术成果,由于其自身的供给成本偏高,规模偏大,同时周期数量偏长,因此公共产品在公共投资生产方面,在管理决策和公共监督方面有着更高的属性和公平公正性,由于私人产品在科技领域方面表现为企业获利较多的竞争属性,包括专利以及专有技术。但是混合产品是介于应用研究或者产品开发属性之间的,受到高风险和技术的影响,并且地位从属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政府的公共科技产品,主要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探寻问题,有部分工艺性技术或者基础实施产品要有投入的主体,加之目前农村企业经济服务类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介入太多的风险,其主要的应用技术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农村区域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投资的主体多为政府,但是由于个人或者企业也能在此分得利益,所以政府也要承担必要的投资风险。

为了让其能够妥善发展,需要在发展进程中注意两种力量的充分发挥,这两种力量分别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在发展中凡是涉及到政府不应该管或者可以管但是也可以不管的事情时,就要将这部分工作交由市场去做。“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地方,但是这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事项提供者主体都是政府。民间没有提供的能力,其实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方是政府,这里涉及的管理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特别是农村企业,是通过管理规划企业发展状况,让企业通过合理管理走向更长远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政府存在的理论不是管理,更不是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实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政府能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创建系列化制度和法规的前提下让市场更趋向规范化和稳定化,借以引导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来缓解市场中供应不平衡的状况。

二、明确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在政府活动中,要让科技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由于政府在公共管理模式中,能够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等综合性管理措施统一到一起,不应该将卫生、交通等相关产业看成是领域管理的核心要素。第二,各个不同的政府专项部门,比如经济、市政、交通等专项的机构化管理,要将科学技术看成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以部门的重要内容为主要基础,并从产业化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新视角等角度出发,做好科学技术的行业推断。第三,由于政府的各类科技部门要从科技管理的角度参与管理,那么就要求下级的政府科技部门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形成全国以及全区域的科学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三、科技管理部门的资源整合要素

受到前期计划经济的诸多要素影响,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有着良好的分工,主要的支撑性研究要素是科学技术,并且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大学以及主要的科研研究院所,衡量研究状况的项目即为科研成果或者所出的论文数量。但是目前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此刻科技管理部门的划分要求就要以区域经济为出发要点,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要素影响的状况下,为加大政府的主要引导作用,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责任要求下,做好各方的定位,不仅能够充分的发挥科技智力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将这些优势都引导到不同的事业发展项目上来,不仅是肩负其集聚和调用资源服务的目标,更有助于目标探寻,对目标手段的维系有着积极意义。实行时,主要的推行手段是带动科技工作的关键性基础项目,但是项目推行不是最终的目的,主要是让科技管理从项目中解放出来,在遵循和把握科技市场规律的同时,综合的利用各项相关政策,从项目资金和项目手段等方式入手,发挥科学技术的先导性影响,整合科技的资源优势,让其吸纳和聚集作用广泛的应用在不同的资源方面,用以服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模式。

四、结语

管理机构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切实的满足管理机构的市场设置需求,通过服务管理市场,形成特色化科技发展战略为主要的出发点,目前科技管理部门还处于和当地重点工作相联系的状况,所以很多内容不需要一一对应国家的主要科技主管机构,也不需要等同于其他的省市区域,部署科技管理部门领导班子的同时,要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管理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