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07 16:37: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眼视光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构成“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主要由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组成。采取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于一体,理论、实践于一体,循环式往复、螺旋式递进的分段式教学,将传统的“3学年6学期5分段”改革成“3学年6学期10分段”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交叉进行[2]。阶段1:学习公共基础课知识及专业基础课知识,着重于夯实基础,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阶段2: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或医院视光中心进行短时间的实习和实训,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对本专业及个人的发展方向能够全面了解。阶段3: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技能,理论授课突出与临床实际应用和国家眼视光专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实训授课与临床技能操作相对接,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增强教学效果。阶段4:去眼镜企业见习,时间安排在暑假,在企业销售旺季学生可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在见习前,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在见习过程中,用人单位进行各项素质考核;返校后,进行课业汇报。阶段5:学习专业核心技能。阶段6:去医院眼科见习,校内专职教师同学生一起见习,解决学生在见习期间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见习进行督导。阶段7: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并增加眼视光实务课程,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将眼视光专业所需的核心知识系统化。阶段8:进行校内综合技能实训,实训结束后参加中级验光员与定配工资格考试,获取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顺利进入顶岗实习阶段。阶段9:顶岗实习。该阶段综合检验学校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基本达到要求后可与工作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阶段10:安排学生参加高级验光员与定配工资格考试,同时对其进行论文撰写指导,并组织答辩,为学生毕业后验光技师证的考取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安排见表1。
1.2“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的课程改革设计(1)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坚持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基础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从纯理论讲授到教学做一体化。为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及适用性,我们在内容的选取、组织及编排上,打破传统教材的理论章节式设计,而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编写了眼视光专业高职高专校本教材[3]。(2)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及“校中厂”,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全天候开放以及学生经营管理、教师指导监督的模式,以求给学生更直接、更形象的认识。“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3)在教学安排上,为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校外实训基地(宝视达眼镜连锁有限公司)为主要课程任务实施地点,推行“厂中校”、“校中厂”的企业现场理论讲授和实践技能演示相结合的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迁移,以进一步缩小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差距[4]。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中,学生亲身感受用人单位的真实工作环境和员工的真实工作状态,比校内课堂上所看所学更加真实直观,印象深刻。
2结语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配合
白内障患者多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现今多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此手术优点很多,其并发症发生率低、角膜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术后愈合快、手术时间短、眼部损伤小、手术切口小等。2002年起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此手术治疗50例(50眼)白内障患者,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2年起笔者所在医院应用此手术治疗50例(50眼)白内障患者,1眼为外伤性白内障,4眼为糖尿病性白内障,45例(45眼)患者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年龄情况为58-84岁,中位年龄为71岁。患者手术之前进行视力检查均小于0.3。
1.2方法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或巩膜隧道式切口,于2点或10点作透明角膜辅助切口。从主切口伸入超声乳化针头,辅助切口伸入劈核器,分离晶状体核,在囊袋内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块,剩余皮质用自动注吸器吸出。前房和囊袋内注入粘弹剂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吸出粘弹剂,切口自动贴合达水密状,不做缝合。
2手术配合
2.1仪器、器械准备Stroz超声乳化仪;TopconCMS-800型手术显微镜。术前对仪器设备应全面测试,手术所需常规器械敷料应确保性能完好,分类消毒、灭菌,锐利的刀具、针头、镊子套好保护套。
2.2病人准备术前30min,复方托比卡胺散瞳至8mm。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再次认真核对床号、姓名、手术部位。做好各项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铺巾、消毒、摆、冲洗泪道等。
2.3手术中的配合①贴膜。直接在膜上沿睑裂剪开,长度略大于内、外眦0.5cm,上开睑器,以充分暴露手术野。点表麻药;②与助手将各导线连接好,检查机器的工作状态以及手术器械各种配件是否齐全;③备好灌注液,术中维持灌注通畅,防止出现空灌现象。常用灌注液为林格氏液500ml加人0.1%肾上腺素0.4ml,并根据术中所需调整好高度;④连接超乳手柄、管道并测试。按手术医生要求选好模式,及时合理调节各项参数;⑤将人工晶体、透明质酸钠放到手术台上。一般采用3.0mm穿刺刀作一角膜切口或角巩膜缘切口,15度侧切刀在角膜内缘2点或10点穿刺作一辅助切口。
2.4器械清点、清洗手术治疗之后应对手术中应用的各项器械进行清洗、维护和清点,应应用蒸馏水对仪器进行冲洗操作。
3配合体会
3.1正确核对人工晶体的度数及型号,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手术情况,术中用物准备齐全,熟练掌握超乳仪的使用方法及各项参数的使用范围,以确保手术成功。
3.2要熟练掌握超声乳化仪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能根据晶体核的硬度和术者的要求及时调整超声乳化仪各参数;还要熟悉超声乳化仪的清洗和保养方法,以及有关附件的清洗、消毒方法。
3.3术前访视患者时,要做好心理护理及注视方向训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优点,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和担心手术效果差的顾虑;同时训练患者的注视方向,以便术中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固视,并根据需要转动眼位。
3.4术中要调整好灌注瓶的高度和观察灌注液的量以免断流,如需更换应提前告知医生。
3.5当术中发生后囊破裂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调整负压、降低灌注瓶,为行玻切做好准备,并备好缩瞳剂。
3.6术毕,告知患者应注意的事项,患者手术之后2周中不可进行揉眼睛、用力大便、跌倒、咳嗽、举重、低头、弯腰等动作,避免因为患者的眼压突然增高而导致伤口出血裂开的情况发生。患者手术1个月中不可进行剧烈的锻炼。
3.7进行此项手术治疗的应用器械都为比较贵重的仪器,故应妥善清洗和保存,各项操作都应符合无菌要求。
综上所述,给予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专业熟练的手术配合,不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也是患者早日康复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腾贺,李筱荣.不同超声能量模式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1):41.
[2]苗培建,李文生,郑景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相关因素[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2009,35.00533.
[3]陈莉,杨新光.生存质量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493-2495.
1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简介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类比于人类逻辑系统中自然实现的基本功能,是用机器实现人类由感知到认知过程的模仿。在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中,首先使用来自人体中的传感器(眼、耳、鼻、皮肤等)通过听、嗅、视、触、味五觉对客观事物信息(景物、声音、气味等)进行多方位、多种类的感知,从中获得大量冗余和互补的信息。然后根据人脑的先验知识去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分析与处理,进而估计、理解周围环境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获得对客观事物统一与和谐的理解与认识。这就是人的复杂的,同时也是自适应的认知过程。人类的感官由于具有各自不同的度量特征可以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事件进行反应。人脑把各种信息(图像、声音、气味、形貌、上下文等)转换成对事物有价值的一致性解释,需要大量不同的智能处理,以及适用于解释组合信息含义的知识库。
传感器可以类比于人的感知器官:通过不同的原理对自然界的光、热、声、磁等信号进行捕捉,由换能器将其转换成电信号,再数字化后经通讯系统传递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单传感器系统只能从单个度量维度获得片面的、局部的特征信息,信息量十分有限。同时单个传感器本身的累计误差对系统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消除。[2]因此,想要获得对事物的一致性准确解释,单一传感器系统力有不足。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把多个不同种类的传感器集中于同一个感知系统中,将各个传感器来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形成对[(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被测事物更准确认识。它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后于20世纪80年展起来。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遥感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微电子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人机交互领域,要实现人机交互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自然人机交互”,对于人、环境的解读尤为重要,[3]这正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优势所在。
2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的基本组成及技术原理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可以基本概括为: (1)充分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资源(来自不同时/空范围)。 (2)在一定的规则下对多传感器所得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3)获得一致性解释并根据所设算法实现相应的决策或估计,实现整个系统获得比各单传感器更加充分的信息。[4]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一般由如图1所示的三个部分组成:传感器部分(包括数据获取及预处理)、数据融合部分、结果输出部分。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就像一个为了实现“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而有机装配而成的整体,可类比于人的身、脑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其中多传感器系统是整个系统获取数据的硬件基础和手段,所得多源信息成为数据融合的对象;融合是指对数据的协调优化和综合处理,也是联系整个系统的核心。它无法用单一的技术来解决,而是多种跨学科技术、理论的综合。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同单传感器系统相比,其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的同时从自然界所获得的信息量也成倍增长。多个传感器的存在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都扩展了信息获取的覆盖范围,[5]而传感器之间的协同作业则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概率,对于某个传感器不能顾及的检测对象,可由其他传感器完成工作。在某个传感器出现故障、受干扰或不可用的情况下,系统仍有其他传感器可以提供信息,不易受到破坏。
各传感器在信息融合系统中所得的数据、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可以是实时/非实时,快变/缓变,模糊/确定,相互支持/互补,相互矛盾/竞争等等。在系统中,这些复杂的数据不是孤立而是融合的,所得最终信息并不是各传感器信息的简单加和,需要根据各传感器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智能算法进行联合、相关、组合推导出更多的信息。利用多个传感器协同作业的多传感器融合相比由它的各个传感器分别构成单独系统再加和而成的系统集更有优势。
3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将前沿科技与传统艺术方式集成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字面意思的理解来看,公共艺术分为公共和艺术两个独立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具有“公共性”含义的艺术形式。其界定的核心原则就是“公共性”。“公共”就意味着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是能与民众产生自由交流的一种艺术形式,要以公众自主、自由参与到公共艺术中为前提,任何缺少与民众之间自由评论和互动的艺术形式都不是公共艺术。[6]因此,公共艺术不能仅仅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而是一种“公共互动”的艺术。如何让公众自主自由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形成真正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完整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是“表达”与“吸收”经互动过程的完整呈现。“吸收”的是来自公众的思想,由公众的行为进行表达,通过互动产生交流。因此,艺术家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由公众的行为导向公众思想的表达,形成有效的交互。在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创造的作品The Obliteration Room中,草间弥生构建了一个纯白色的房间,每个参观者都将被发放一张彩色波点贴纸,参观者可以根据喜好将贴纸贴在房间中的任意位置。空间中的每一个彩色波点都是参观者对此次参观经历的一种表达。[7]
从参观者的行为、思想的角度进行考虑,人类对于思想的表达具有多样性,有显 式的主动动作、行为、语言等等,也有隐式的如表情、眼动、甚至气味及生化物质(如唾液、汗液、荷尔蒙等)的分泌。传统的艺术作品(如图2例)[(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主要是从公众显式的主动作为中获得表达形成交互,所受限制较大,参与门槛较高。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应用于公共艺术,首先拓宽了公众思想的行为来源,降低了公众参与的门槛。目前,在国内外已出现了一些基于单传感器的公共艺术作品,但单传感器的单一数据来源、不可靠、易受干扰、不稳定等技术局限性使其发展受到限制。随着先进传感技术的飞跃,除了人类的主要信息来源声音、光、力等自然信号之外,甚至在人传感器力所不及的范畴如红外、紫外等非可见光区域,次/超声波区域,非挥发性痕量生化物质等,我们也能够通过先进传感技术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优势,科技比人类更懂得人类已经不再是梦想。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应用于公共艺术,降低了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阈值。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对于公众行为的捕捉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感知公众的行为,将公众“拉”入参与公共艺术的行为中,为公共艺术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以城市中某广场为例,在人们进入广场时,形成参观经历。假设给每个人分发一张彩色波点纸,通过张贴彩色波点纸的显示行为进行表达,即形成类似草间弥生洁净之屋的效果。在没有彩色波点纸的情况下,人们对其参观经历产生隐式的表达。例如,不同的面部表情、走路的步长、速度、方向等等。公众的这些隐式表达可以使用多传感器融合系统进行捕捉。使用彩色数字投影代替彩色波点纸,每一种颜色对应多传感器融合系统所得到的一致性结论。例如,红色对应热情、绿色对应平静、不同程度的黑色对应一些负面情绪如沮丧等,形成交互。此例的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中,使用摄像装置及压力感应装置对人群进行检测,即通过摄像装置对公众面部表情进行捕捉、压力传感器对公众步态进行捕捉。二类传感器所得数据需进行时间、空间二个层面的融合。时间融合主要是将单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是指对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空间融合适用于多传感器所得信息的一次融合处理,是指对不同位置、类型传感器在同一时刻的检测数据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需要结合图像识别技术、步态分析对公众的面部表情、步态行为进行特征数据提取、分析,从而得出对该参与个体的一致性结论,并根据设计需求予以分类。此处可分为热情、平静、沮丧等类别,每一个类别对应于一种颜色,由数字投影进行表达。该“波点”设计的简单模型如图3所示。
随着多传感器融合系统中传感器数量、种类的不断增加,可根据归属将公共艺术装置中使用的传感器分为两类:第一类传感器从属于装置艺术本身,由艺术家根据艺术表达的需求进行设计安装。第二类传感器从属于公众,来自公众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艺术装置提供数据接口,从中获取数据。二类传感器协同作业,通过融合中心进行数据融合,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信息”。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应用于公共艺术装置,是实现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有力保障。
从设计目的的层面考虑,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依次分为5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公共艺术的实质就是满足人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公共艺术装置的物质形态本身。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对所得多元数据进行多种层次上的融合,实现对人脑综合信息处理的高级模仿,深刻挖掘公众[(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表面行为背后的含义,帮助艺术家们分析、理解、满足公众的真正需求。随着分布式计算、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共进发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所能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必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设计的重构——论计算机对设计的变革[J].装饰,1995(04):46-47.
[2] 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熙元.交互设计中的信息传达研究[J].包装工程,2010,31(12):12-14.
[4] 刘同明,夏祖勋,解洪成.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5] 王祁,聂伟.分布式多传感器数据融合[J].传感器技术,1997,16(5):8-10.
[6] 王峰,过伟敏.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交互性内涵研究[J].包装工程,2010,31(24):124-127.
关键词: 英语阅读理解 应试技巧 阅读习惯
一、应试技巧
许多考生往往因为生词问题而影响阅读速度和答题准确性,所以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但是光靠死记硬背书本的单词是远远不够的,在答题中有如下技巧可以跨越生词障碍。
(一)利用上下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
如:Nowadays we all drink pasteurized milk,that is,milk which is clean and purified.句中的“that is”表示其后内容是对“pasteurized”一词的重述,给予进一步的说明,由此可知其词义相近于clean and purified,为“消毒的,纯的”。
(二)利用上下文中的反义词。
如:Unlike her gregarious sister.Mary is a shy girl,who does not like to go to parties or to make new friends.此句“unlike”一词是一个表示反义的信号词,表明生词“gregarious”和“shy”有相反的意思,由此可推测出“gregarious”一词的意思是sociable(爱交际的)。
(三)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整理各种反义词、近义词和同义词。
如近义词:stimulate―energize,quit―stop,proof―evidence,damaging―harmful等。
如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间的近义词:cookie―biscuit,candy―sweets,apartment―flat,pants―trousers,hood―bonnet,trunk―
boot,windshield―windscreen,eggplant―aborigine,movie theater―cinema,French fries―chips,potato chips―crisps,sweater―jumper等。
如反义词:import―export,include―exclude,approve―disapprove,blame―praise,passive―active,noisy―quiet等。
特别是带前缀的反义词,如:前缀dis-表示否定,agree―disagree,appear―disappear,belief―disbelief,honest―dishonest,connected―disconnected;前缀in-表示否定,appropriate―inappropriate,formal―informal,correct―incorrect,前缀un-表示否定,happy―unhappy,aware―unaware,certain―uncertain,fit―unfit,believable―unbelievable等。
(四)在记一个词时要同时记忆与之有关联的词汇。
如critical可以引申出critic,criticize,criticism;qualify引申出qualified,qualification;flex可以引申出flexible,flexibility,flexibly,inflexible;如initiative,initiate,initiation,initial等词汇,这样把一些有关联的、容易记错的、难记的词放在一个集合里加以记忆,有助于有比较地加深印象,从而快速地记住它们。
(五)通过生词所在的语境及上下文的逻辑推理来判断其词义。
(1)If there is no meter in the taxi,agree on a price before you get in.把这句话中的taxi和price联系在一起综合考虑,我们可以推侧出meter的意思是“计价器”。
(2)如:He later said it was not a planned action,It was done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这里的“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是个难点,从上句的意思可以推论出它的意思和was not a planned action接近,为“凭一时冲动做事,没有预先计划、安排去做某事”。
(3)Young people who are just starting their households often spend some of their money on appliances,for instance,stoves,washing machines and televisions.要想理解“appliances”的意思,可以通过所举的几种家电推知其义为:“设备,装置,家用电器”。
(六)标点释义:利用标点符号作为猜测词义的线索,如逗号、冒号、破折号和括号等对某个单词的意思进行猜测。
例如:
(1)Numerology――using numbers to predict the future.从这句话可以得知,破折号后面的内容就是“Numerology”的释义,为“数字命理学”。
(2)Volkswagen,(“people’s car”)sells well on China’s market.括号的作用就是用来解释“Volkswagen”的词义的。
(七)掌握类比构词法构成的词。
例如:blue-collar workers(蓝领阶层;体力劳动者)和white-collar workers(白领阶层;非体力劳动者)能自然地类推出grey-collar workers(灰领工人;服务生行业;负责维修的职工)和pink-collar workers(粉领职工;职业妇女),gold-collar workers(金领阶层;高级白领),则职业体面,收入比白领更丰富、经济地位更高,而open-collar workers(开领工人),因为这些人可以穿着随便地在家里通过使用与工作单位连接的电脑终端工作。
(八)有时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义,这时只要我们能看出它的词性、在句中的作用,不影响阅读就足够了。
二、阅读习惯
生词问题解决了,就为以后的阅读铺平了道路,但还存在阅读习惯和技巧问题。造成阅读速度慢的另一原因就是逐词阅读。考试当中的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的,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速度和准确性。要想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改正不良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一)克服逐词阅读,养成成组视读的习惯。
常见有人阅读时总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且常伴有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摆头等,这些都是速读的障碍。成组视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分成意义较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少地停顿。试比较:
Do/you/read/word/by/word?(目光停顿6次)
Can you read/phrase by phrase?(目光停2次)
(二)读的时候不要把目光停在第一个词上,而应停在第二个词上;用两眼余光看这个词两侧的词。
眼睛不要盯在字行上,要高一些,这些映入眼帘的便是词组而不是单个的词。
(三)读的时候要少眨眼、不摆头,只要眼球来回转动就可以了。
保持坐姿端正,书本应放到眼睛正前方,眼睛与书本距离大约一尺为宜。这样才能保证同一适当距离、同一视角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摄入文字信息。
(四)成组视读的关键在于它既不是默读(心读)更不是朗读,而是通过目光在外语与大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即外语思维。
这是一个简捷快速的过程,非经过大量阅读训练的妙手岂能偶而得之?
成组视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既提高了速度又有助于理解。但有的文章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时间短、文章又很长)要求阅读者具有更高的阅读技能。
(五)跳读和略读。
熟练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自己阅读目的、读物内容和文体调整阅读速度,并利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必要时还可跳出读物客观地判断作者意图。这便是跳读和略读。跳读和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关键词和主题句。主题句可能在各段开头也可能出现在结尾。
(六)分门别类识别文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内容更趋于信息化、时代化,突破了单一的故事、寓言等题材,内容涉及新闻、广告、科普、医疗、教育等,文章的体裁也从记叙扩大到产品说明、逻辑推理及实际应用等文体。不同的文体阅读的要求与方法不尽相同。
记叙文阅读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从中分析他们思想品质、性格特征等;议论文是阐明作者对人或事的好坏的立场观点,因此在阅读时必须正确把握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理清论证思路,再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应用文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体,它包括通知、广告、便条、申请书、个人简历,形式多样,题材各异,如图示、表格、地址、网址等,对这类文体的阅读应简明扼要地抓住所需信息,理解文章内容。
(七)统览全篇摘录要点。
阅读理解是对整个文章的目的、意图、观点、立场、态度,以及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而不是断章取义的一孔之见,所以统览全篇和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问题会提供信息或暗示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
以上是我个人对阅读理解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Y;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2.
[2]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3]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4]吴刚.现代教育评价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钢琴视奏是钢琴考级必考内容之一,也是钢琴演奏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演奏技能。想学好钢琴,就必须培养良好的视奏能力,拥有过硬的视奏能力,你就能迅速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你用最短的时间去浏览大量的作品,丰富你的音乐语汇。视奏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视谱能力,使你很快地掌握每一首作品,还可以熟悉大量的名家名作,使你在中高级的学习中能更好地把握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好的演奏家,必定有出色的视奏能力,繁重的演出任务使他们必须用最短的时间熟悉、掌握并出色地去演奏大量的新作品。即使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也必须具有良好的视奏能力,才能适应教学、排练等需要。钢琴视奏是任何一名钢琴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学习视奏的重大意义已无法否认。但长期以来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仅有为数不多的教师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同时,系统的教材及教学指导论文也寥寥无几!希望老师和同学们重视起来,每天用不多的时间去练习视奏,却能得到高倍的回报。
二、训练方法
1.正确读谱
拿到一首适合自己的新作品之后,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细心、正确地读谱,确保读谱过程中没有错误,把乐谱“吃”透,这是弹好钢琴视奏的第一关。初学者从一开始就养成正确的读谱习惯非常重要,这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中走得轻松愉快,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很好地完成一首作品,而不需不断地“返32"。尤其是不少学生一开始学琴时不注意调号、指法等基本要素,导致他们在今后多年的学习中都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进度大受影响,学习倍感吃力。在训练过程中还应限制读谱的时间,初学时时间可稍长一些,保证读谱的细致,随后,在正确读谱的基础上逐渐缩短时间,做到用最短的时间而又尽可能细致的读谱。
在读谱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调号 拿到谱子后第一眼必须看到的就是调号,而且在弹奏过程中始终注意调号!这一点极其重要。在钢琴考级视奏考试中,整曲都遗漏调号者,评分为“不合格”!调号,就如游戏规则,不守规则者可淘汰出局;调号,又如交通规则,驾驶员不能认为只要前面没有障碍就可以往前开,还得考虑是否违反交通规则(如红绿灯)。
B.旋律与和声 仔细看清楚每一个音,特别是过高和过低的音及临时变化音,同时把调号考虑进去;分析和声特点,观察该作品主要由哪些和弦组成;对于过高和过低的音与较复杂的和弦可默记下来。
C.指法 看见音符的同时就必须考虑指法,并默弹。指法的设定相当重要(可用铅笔在谱上注明)!好的指法可以使看似很难的乐句变得易于弹奏,且不易出错音。所以,任何作品不论难易,均须在视谱阶段就选定科学的指法,并固定下来,不要随意改动,更不能在临近考试、演出前随意改动指法,这太危险了!
D.拍号 音乐作品的节拍就如人的脉搏伴随着人的一生一样,贯穿每一部作品的始终,它是音乐最基本的律动、节奏最基本的框架,就如人的脉搏或高楼大厦的框架一样重要。许许多多的学生在表现音乐时都严格遵照谱上力度记号等表情术语演奏,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节拍感”,导致弹奏出来的效果缺乏律动感,就像人没有了骨架。
E.节奏 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打拍子,准确地“唱”出乐曲的节奏(必要时可用节拍器辅助练习)。不少学生考级时视奏成绩总是不合格,主要原因就是节奏不对!音高一般都能够弹出来,但由于不会打着拍子练琴,节奏凭着感觉弹,有些学生学琴两三年甚至连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都分不清!从最原始的劳动号子开始,没有固定音高的节奏组合已经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直至今天还有不少音乐作品是不需固定音高的,但不能没有节奏。这一切表明:节奏,就是音乐的灵魂!
F.奏法 奏法是音乐情感表达的主要“元件”,许多小同学却经常对连音、跳音都分不清。把连音弹断了则音乐欠优美,把跳音奏咸连音则音乐欠生动,尤其在“奏呜曲”等作品当中奏法的转换非常频繁,时跳时连,应特别注意细心按照谱上标明的奏法去弹奏。
G.句法 句法中最容易被初学者遗漏的是分句,也就是常说的“呼吸”,它相当于语言中的标点符号,是音乐艺术处理的重要课题。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分句就是把手提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事实上每部作品每一句旋律的呼吸都是不同的!分句就像人的呼吸一样重要,但它甚至比维持生命的呼吸更复杂,因为它是融入情感因素的,一千种情绪就需要一千种“呼吸”!有些学生摇头晃脑看似有表情的演奏,却连分句都置之不理,他真的投入了吗?
H.表情术语 用心去表现谱上所有的表情术语是音乐处理中最基本的要求。从读谱开始就必须注意音乐表情术语,而并非等练熟一首作品之后再注意这一要求,否则,当你对作品失去新鲜感之后再作艺术处理已经难以弹得自然而生动。考级中很多学生都能够把音符弹得很准确,但却没有任何音乐表现,分数始终不高,原因在此。
1.难点 找出难点、重复默弹,必将使你弹奏得流畅、完整,不易“卡壳”。合理安排读谱时间,不要在较简易及重复的段落上花太多的时间,需注意:“好钢用在刀刃上。”
当你觉得读谱后已经较有把握弹奏时即可正式进行视谱弹奏。
2.视奏全过程
A.心理控制 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非常重要。首先,应有充分的信心,不必过分的紧张,否则,你的脑海中有可能是一片空白,你的弹奏在慌乱之中将断断续续,顾此失彼;同时,要细致但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如果你想在每首作品的第一次视奏中就达到完美无瑕,那么你可能连完整、流畅都达不到;既要有信心又不能“轻敌”,不少考生在拿到视奏曲目后总觉得很简单,便掉以轻心,不仔细读谱、认真视唱,且弹得飞快,结果丢三落四,不是丢掉了调号就是不数拍子,连最基本的节奏(尤其是休止符)都弹错,最后结果当然是“不合格”!
8.确定速度 合适的速度将使你弹奏得细致、完整、流畅,速度的快慢应根据作品的困难片段来确定,也就是说:困难片段你能够流畅地弹奏得多快,那么全曲就只能弹多快。许多学生考试时往往因为乐曲开头部分较简单而弹得飞快,到了困难片段就不断地“卡壳”!应该学会从较慢的速度开始练习视奏,争取一次到位地把作品弹得细致、准确、流利,必要时甚至可以打分拍(慢一倍),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逐渐加快到标准的速度。当然,过分的慢速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不到锻炼。视奏考试不仅检验学生的视奏能力,也检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平时不愿意慢练而不断制造错误、总是对与错循环的学生这时可是“露馅”了!
C.视线的落点及提前量 眼睛要多看谱少看键盘,从初学钢琴开始就必须注意眼睛尽量少停留在键盘上面,学会让每个手指自己“长眼睛”找到需要的琴键,熟悉指间距离和键盘位置,避免视线呈波浪状上下起伏(看一眼谱子看一眼琴键),同时,视线的提前量也很重要,即:在弹奏前面的音符时眼睛已经看到后面、一2小节的音符,而且眼睛与手在谱子上的距离越远越好,切记:眼比手快!做到这两点对你弹奏的连贯性将有极大的帮助。初学琴时,家长可用笔给孩子指着谱子,引导他们多看谱,同时应注意视线提前量的问题,千万不能指一个音弹一个音。
D.弹奏过程
a.先合手弹3—5次 (次数根据作品难度而定),每次均有目的地重复,有着重点地训练。能够一次到位地把谱上的所有细节都表达出来当然是最理想了,但作为初学者遇到有一定难度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从第一次开始就必须尽可能地细心,同时,每一次的重复都必须有目的、有侧重点。如:第一次重点注意调号、音高、指法、节奏,准确、流畅地把这四项基本内容表达出来,同时尽可能兼顾奏法、分句;第二次重点注意奏法、分句、节拍感等;第三次重点注意音乐表情术语、音色控制、风格的把握,使作品生动、准确地层现出来。
b.分手各弹2—3次 合手练习之后再分手练有助于检验视奏的准确性,弥补疏忽、遗漏的细节。
c.合手弹2—3次 最后阶段的合手弹奏将比开始时的合手弹奏更加细致、准确、流畅、完整而富有表情,为下一轮的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三、良好视奏的必备条件
A.从小开始每日训练 必须从开始学琴不久就进行视奏的训练,并且坚持每天练习(5—15分钟/日,根据难度,每天练2—3首作品,有时间当然多多益善),千万不要错过培养孩子视奏能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和最好的时机。视奏需要眼睛、手指、耳朵、嘴巴(唱)、大脑等器官的充分合作,如能从儿童时期开始训练,这种高度协调能力便很容易形成。常说的“童子功”,不仅包括演奏者的钢琴技术基本功,其实还包括了视奏、视谱能力,这常常是被忽视的。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发现:两个学琴时间、钢琴技术相似的学生学习同一部协奏曲,他们达到熟练弹奏要求所花费的时间会大不相同,有人只需两周,有人却要两个月,究其原因往往就是两人的成长道路中在视奏训练上所下的功夫不同,有些学生一年下来所弹曲目屈指可数,那么其视谱能力一定可想而知!
每周练习的曲目必须包括精弹和泛弹:精弹——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需要花最多的时间精心练习并作细致的艺术处理,以满足日后舞台演奏的要求;泛弹——指需大量浏览的作品,有助于了解各种作品并提高视谱能力。由于量大,不可能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一首作品上面,这时只需准确地弹出谱面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基本风格即可,这时,视奏就派上用场了!在钢琴学习中,只有精弹,则视谱能力很难出色,影响学习的进度和曲目范围的拓宽;只有泛弹,则你的演奏始终不能上台,永远都显得“不专业”。
B.合适的教材 如所有各种课程的教材一样,学习视奏当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教材。不少学生由于喜欢某类作品便不愿意学习其他作品,这种“偏食”必然导致“营养不良”。尽早学习各种作品,尤其是近现代作品(甚至是爵士乐),有助于视奏能力的迅速提高。国内系统的视奏教材不多,其中赵宋光、何英敏等编写的《钢琴视奏教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当然,所有名家的钢琴作品都可选用,但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而定。
C.扎实的钢琴技术 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训练!毋庸置疑,基本技术是钢琴视奏的基本工具,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视奏能力练不出来!练习基本技术(音阶、和弦、琶音等),对键盘的熟悉、指间距离的把握、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度的提高等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坚实的基本技术为后盾,要想拥有过人的视奏能力简直是不可能的。
D.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许多习琴者除了基本的读谱能力之外,对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几乎一窍不通,完全没有分析能力,这也给读谱(尤其是背谱)带来了很大阻碍。钢琴作品不是单线条的,而是立体的,例如:和弦结构与和声序进等都是多声部结构的“筋骨”,只有了解其中的规律,才能更理性地练琴、更好地掌握作品。业余习琴者并不一定需要掌握非常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但对于所弹作品的调式调性及其对应的音阶、主要的和弦及基本的曲式结构等是必须了解的,这不仅可以使你更理性地练琴、更易于掌握作品,也是音乐艺术处理的必要手段。同时,有条件的学生如果能够学习一些钢琴即兴伴奏的技术,对视奏能力的提高也必定大有帮助。
E.良好的音乐听觉 音乐听觉是控制、检验视奏中读谱的准确性、音色控制、风格把握的总指挥。有些学生弹琴是不用耳朵的,在视奏时,他们甚至把全曲的调号都给丢掉了也浑然不觉,更不用说对声音的控制了。任何时候都竖起耳朵倾听自己的演奏不必说有多么重要了!那么,怎样拥有一双正确而敏锐的音乐耳朵呢?从小就开始音乐听觉训练,多听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仔细倾听自己的演奏就是最好的训练方法。音乐听觉的培养是提高视奏能力的根本,更是全面提高演奏水平的核心!
找到“微反应”
姜振宇的父母都是天津某油田的职工。1996年,姜振宇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时,他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基础部,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的讲师,并受到了几乎所有学生的欢迎。2006年,他被评选为“中国政法大学十大最受欢迎教师”之一。
在高校就职,读硕读博是大势所趋。2007年,拿到信息技术硕士学位后,姜振宇开始攻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方向的博士学位。
读博士的第一学期需要帮着导师开展教学实践,半路出家的姜振宇负责讲授三维动画、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课程。起初,他备课的课件就是“一个不讲究的土豆头”,贴上眼睛、眉毛、鼻子、嘴,能表现喜怒哀乐的运动就行了。
因为自己“不懂表情”,为了备好课姜振宇读了一本美国人写的《艺术家表情完全指南》。这本书把表情解读得相当细致,从生理结构、肌肉解剖、皮肤的薄厚讲到情绪,甚至引用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读罢此书,姜振宇震撼得“如同开启了知识上的新篇章”。由于国内没有任何正规的教材和论文讨论微表情,于是,他开始搜索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而得知人的表情受到抑制时会不完整,即所谓的微表情。微表情可以表达真实的情绪。
2008年下半年,姜振宇开始特别明晰地朝着“微表情和微反应”方向使劲。每天研究微反应,让他觉得很幸福。
姜振宇为大众知晓是缘于一部风靡全球的美剧《Lie to me》(《别对我说谎》)。该剧主角能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不自觉的肢体语言、说话的声音和言辞中读出一个人的想法。此剧在中国的播出,使很多人一下子知道了“微表情”这个名词。不久,社会上开始出现断章取义地从该剧中扒出来的台词,诸如“眼睛往左看是回忆,往右看是编造”等条例式的分析标准。还有很多人忽略剧情的前后因果链,只摘出一两句经典台词用以分析社会事件。
因为受不了这些纷纷扰扰的伪分析,2010年3月,姜振宇向社会公开宣布其在研究微表情,并参与一些讨论。一旦社会上出现伪分析,他便针锋相对地给出一个特别全面的微反应分析报告。“不是为了求眼球,我是为了‘打假’,也为了寻求批评和长进。”姜振宇解释道。
从电视明星到理论践行者
在做了一段时间实际测试后,有一天,姜振宇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江苏卫视的编导,想邀请您做一档节目……”2011年5月,姜振宇去了江苏卫视《非常了得》节目录制现场。
节目正式播出后,收视开门红。“最靠谱的专家”姜振宇,骤然为千家万户熟知,成了不折不扣的电视明星。其个人微博的粉丝达到20万人之多。
成为电视明星之后,姜振宇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会有大量的采访以及学术上的同见者、异见者的学术讨论等。对此,姜振宇的原则是:电视台合作一律不接,除非对研究有帮助;公、检邀请一律都接,只要他能够有所贡献;高校的讲座看时间和行程,能去就去。
姜振宇和一线办案机关合作始于2010年。也许是因为《非常了得》节目的播出,越来越多的司法部门(主要是检察院和公安局)找到姜振宇。开始是请他讲课,后来又与他签订保密协议。这样,他就可以以专家的身份参与案情分析了。
涉贪者“慌乱的眼神”
2004年7月发生了一起韩中华受贿案。当时,黑龙江一家煤矿集团下属的分公司拖欠了北京市昌平区一家钢厂40余万元借款。追要欠款的工作,落在了钢厂经销科催款员王振国头上。王振国找到韩中华,两人合计使用伪造的钢厂介绍信,将40余万元债权缩减至30%后,擅自转移给了沈阳市某金属炉料有限公司和黑龙江某经贸公司。在拿到出让债权的款项后,两人将这笔款项私吞了。
2007年11月27日,王振国和韩中华相继被公安部门抓获。王振国主动承认了贪污行为,但韩中华却始终矢口否认。
随后,这起案件的监控录像被送到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负责人姜振宇的手中。姜振宇说,录像中,韩中华的常态是“示弱”、垂头丧气。但当侦查人员提到几个人名时,他眼睛的注意力忽然加强,面孔抬高,注视了一眼侦查员。这~细节说明这些人名对他是有“意义”的。当侦查员问到邮政储蓄卡时,韩中华的面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慌乱眼神,快速的眼神闪烁同时配以言语迟滞、吞吞吐吐。
经过一番缜密的思考,姜振宇出具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在被问到邮政储蓄卡是否在自己手中时,被测者(嫌疑人)出现明显的冻结反应,原本正在进行的摩擦双手动作停止,身体僵直,目光直视。两秒钟后,被测者面部出现明显的惊讶表情,同时进行了视觉阻断和头部偏离,可理解为标准的惊讶表情后接逃避反应。
拿到这份报告后,办案人员说,实际侦破结果和姜振字的分析完全一致——韩中华和王振国的两张储蓄卡是同时办理的,储蓄卡的号码都是连号,办理储蓄卡的银行业务员也是同一个人。这一切足以证明,韩中华和王振国共同参与了办理储蓄卡和进行转账的行为,两人构成共同犯罪。
在这组证据面前,韩中华不得不承认了全部犯罪事实。姜振宇事后坦言:“我做的工作是有依据的推理,得出的结论也不是证据,只是可以帮助侦查员梳理侦破方向。”在他看来,任何科学都不能确保准确率百分之百。他能做的就是辅助检察机关发现他们以往未注意到的细节,让说假话的嫌疑人改说真话。
“读脸者”
姜振宇成了公众眼里的“测谎专家”。对此,他解释道,他跟司法机关的合作分两大类:一类是与检察院系统的合作,主要是谈话方法掌控或者说情绪掌控,目的不在于辨真伪。另一类是与公安系统的合作,主要是跟测谎仪匹配的工作。工作模式是先谈话,然后他给出分析结果,主要是嫌疑度的排名。
1 学生眼保健操的兴起和推广
眼保健操属我国首创,是为了预防学生近视、保护学生视力,由我国眼科专家挖掘祖国医学宝库总结创造的眼部运动项目。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咨询眼科权威专家,可以认为眼保健操最初始于1963年,由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所创。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医生和教育局领导以其为蓝本,新出了8节眼保健操。为了让眼保健操更易于掌握,1972年,眼科专家们对其进行了简化,改编后的操由上海市眼病防治所编排,1982年由教育部等十部委向全国推广,一直延续至今。
钟润先等[2]于1980年报道了上海市眼病防治所于1960年便开始试行眼保健操,当时有12节;从1961年起在学校蹲点研究,逐渐提高浓缩为4节(按揉上眶角,挤按睛明穴,按揉四白穴,按揉太阳穴轮刮眼眶),并且要求做操时要明确穴位固定解剖部位,闭眼避免发生意外。在手法上从安全着眼以平揉为主,充分利用手指罗纹面。做完后再向窗外看远片刻,使眼睛充分得到休息。为提高操练质量,每个教师应充分认识眼操的意义、目的和要求,亲自体验手法、节次、轻重缓急。一些对眼保健操的效果观察,所用的也都是上海眼病防治所编的4节眼保健操[3,4]。
2 学生眼保健操作用机理的探讨
眼保健操是根据推拿原理、经络穴位,结合医疗体育综合而成的一套操练程序[2]。它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穴位和皮肤、肌肉来达到通经络、养气血、消疲劳的目的,进而保护视力。用于学校课间操,它对不同学生对象的作用不同[5]:① 对视力正常者能起到缓解调节疲劳作用;② 对轻度视力不良有逐步缓解调节紧张和增进视力的效用;③ 对假性近视已恢复正常的,具有巩固效果。
经检索,近年来鲜见有关于对眼保健操评价的文献报道;但已发表的文献,却为探讨眼保健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依据。
2.1 眼保健操对学生视力的保护作用
多数研究者认为,学生坚持认真地做眼保健操,对减缓近视的发生与发展和提高视力的效果是显著的。吴正兰[4]曾对253名初一学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对照研究。实验组进行深入宣传辅导、严格要求、纠正做眼保健操时的错误动作,每天上下午各做一次,每次10 min,假期内嘱学生自做,近视者要求晚上睡前加做1次。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2年后双眼视力累计提高者分别为13.39%和47.62%,说明认真、正确、持久才能使眼保健操充分显效。全州高中卫生室[3]利用2年多的时间,对高、初中4个毕业班学生348只眼睛的观察方法与吴正兰类似,观察班要求有班主任督促,校医经常下班辅导,取穴正确,穴位上要以有酸胀麻或微痛感,同时要求学生每天利用中午和傍晚各远眺20 min。结果学生视力恢复及视力增进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且女生高于男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这与王怡然[5]报道的在眼保健操效果观察中,小学生视力恢复及增进较初中为高相似,说明越是在低学习阶段认真推行眼保健操越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齐建华[6]则通过3年在幼儿园的观察研究,发现105名4~7岁儿童中,视力为0.1~0.8的比例由17.5%下降到5.4%,视力≥0.9的儿童由75.5%提高到94.3%,但由于儿童正处于视力快速发育期,眼保健操实际发挥的作用程度可能要低一些。也有极少观点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以735名10~17岁做眼保健操学生为实验组,以未做眼保健操的198名学生为对照组,1年后检测视力及屈光度发现,多项结果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研究者认为眼保健操对预防近视、提高视力尚无可支持的依据,但却不失为缓解视疲劳的、有积极意义的课间休息办法[7]。
2.2 眼保健操的理论机制
钟润先[8]等采用一系列较为客观的指标,肯定了眼保健操的眼保健效果。研究者采用血流图仪、红外热象仪、阿菲莫夫表和schiotz氏眼压计等仪器对眼保健操的生理效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523人的血流图仪测定结果显示,眼保健操前后波幅(代表眼周围血流充盈程度)增高者占84.13%,不变者占6.69%,减低者占9.18%。证明了眼保健操可使眼局部血流量增加,血循环改善,从而解除眼睛疲劳。而且发现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近视度数越浅者,眼保健操效果越好。右眼的效果好于左眼,认为是右手较灵活,动作较为准确有力所致,从而提示穴位准确和动作认真与否,都会直接影响眼保健操的效果。53名学生的红外热象仪测定结果显示,眼保健操后明区增加了10倍,暗区显著减少;12人做了阅读1 h后和眼保健操前后的显像对照,结果阅读前15人均显像较暗,阅读后有3人明显变暗2人转为明区,再经眼保健操后,则明区增加较多。95名学生的红外热象仪点温度检查资料显示,眼保健操后91.38%的学生点温度有增高现象。红外热象仪测定结果与血流图仪结果相似,因为血流量的多少显然是决定局部温度与显像明暗的重要因素之一。阿菲莫夫表测定则于上下午课前课后、眼保健操前后以及眼保健操时间不做操改为静坐的前后进行,结果表明眼保健操有解除视疲劳的作用。眼压的测量则在读写1 h前后,做操前后及分别望远5 min后进行,结果显示,读写1 h后平均眼压增高0.60 mmHg,眼操后平均减低1.67 mmHg;读写1 h后平均眼压增高0.18 mmHg,望远5 min后,平均减压2.57 mmHg。眼压测量结果证实了近业操作(包括读书写字)可使眼压微量增高的推断;并证实了眼保健操及望远可产生降低眼压,调节眼内压平衡作用的效应。此外,研究者还对做眼保健操前后的平均视力和做操后前方深度进行了测量,发现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些设有对照组、通过相关仪器采用客观指标评价眼保健操作用的研究,说明当时眼科学术界已经考虑到了对眼保健操科学性的验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近视形成机制及近视眼防治措施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客观资料。
3 影响学生眼保健操效果的原因分析
眼保健操适合群防群治的特点,使其迅速得到推广。 2008年教育部新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强调,将每天2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并明确指出了校医、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在执行制度中的职责。但现实中学校在贯彻眼保健操制度时仍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眼保健操的防近效果打了折扣。以校医为主体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等纷纷撰写文章,指出症结所在[9~23],存在问题可概括为:按摩穴位找不准、推拿手法不准确、力度不适当、不符合节拍、做操前不洗手。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
3.1 穴位、按摩方法不正确
眼保健操的原理为传统中医的穴位按摩,这就需要掌握较为专业的穴位知识、按摩力度、推拿手法等等。而在学校,具体负责眼保健操教学的往往是体育老师或卫生老师,多数未经任何专门训练,只能按图示来做,很难教透,因此容易造成年龄尚小的学生们对眼保健操技能掌握的先天不足。陈婉娟等[9]的调查发现,学校认为眼保健操做得最好的班级中,眼保健操穴位错误率中学组为13.27%,小学组为16.67%;而随机抽查的对照组班级,中学组穴位错误率为21.39%,小学组为30.03%。这也间接说明,只要加强培训,学生还是能掌握按摩技巧的。安淑惠[10]对1 939名3~5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做眼保健操的穴位正确率为60.10%。熊日强等[11]对1 662名小学生、1 458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做眼保健操时不知如何查找穴位者小学生为95.85%,初中生为90.40%;不知操作力度者小学生为97.11%,初中生为94.24%;不知揉、按、挤、刮等基本手法者小学生为91.94%,初中生为82.85%,这种情况自然不能使眼保健操起到保护视力的效果。对眼保健操的曲解,甚至可能会导致不应有的伤害,许雪亮等[12]曾报道2例做眼保健操时误按压眼球而致角膜圆锥样改变的个案。
3.2 没有长期坚持认真做操
眼保健操是一种微弱的穴位刺激,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效果。一些学生和家长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便丧失了积极性,不重视平时眼保健操的操练,做操时思想不集中,敷衍了事,表现为不正确找穴位、不正确按揉、不跟拍等。据广东的一项调查,有90%的学生不愿意做眼保健操[13]。而浙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95.78%的家长认为眼保健操效果不好[14]。
3.3 教师辅导和督促不到位
要使学生长年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对学生反复强调做操的作用和目的,在自己熟通穴位和手法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辅导检查,纠正不正确的手法,并督促学生注意手部卫生,做到做操前洗手。但这些工作很不到位,个别教师甚至经常占用眼保健操的时间讲课或布置作业。
3.4 眼保健操本身的问题
40多年来,眼保健操的内容、播放音乐等形式均未作任何修订或更新,长年做同一种操法,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徐春[15]曾经观察了105名视力低下的学生,发现做操不认真的占63.8%。
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眼保健操的课间安排时段,改上课前做为下课前做,使之后的10 min课间自由活动时间能为眼睛的保健调理过程提供充分的时间[16];同时还提议眼保健操最好经常更新,从动作到乐曲都应有所改变[17]。
4 改良或新型学生眼保健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多位研究者提出了改良的或新型的眼保健操,如 “运动性眼保健操”[24]、以华佗五禽戏为依据的“新编眼保健操”[25]、“穴位按摩操”[26]、“双眼合像法”[27]、“气功按摩法”[28]、“易筋经眼保健操”[29]、“主动型眼保健操”[30]、“6节眼保健操”[31]、“理视健眼操”[32]、“多维视觉眼保健操”[33]以及北京市2008年推行的“修订版眼保健操”[34]等。其中的亮点包括:改眼球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包括开目状态和闭目状态),或将眼球主动运动与穴位按摩结合起来,或与体育结合让肢体带动眼球运动,或在传统眼保健操中加入“远眺”、“捏耳垂”、“脚抓地”等新内容。从研究深度、专家阵容或新闻影响力来看,“理视健眼操”、“多维视觉眼保健操”和北京市的“2008年修订版眼保健操”最受关注。
4.1 理视健眼操
该操的要点是“不动手,只动眼球”,通过“眼观六路”、“眼球环转”、“闭眼睁眼”动作来平衡眼部各项功能,学生版时长约5 min。该课题组进行了10余年的研究,包括:① 自体对照研究[32,35~37]。观察视力的变化、眼血流的变化、近视学生屈光度的变化;② 与现行眼保健操对照研究[38~42]。采用多普勒观察眼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比较2种眼操对近视增长率控制的效果,并观察与儿童沙眼、结膜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理视健眼操对青少年视力、屈光度、眼动脉血流状态等的改善情况与现行眼保健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控制青少年近视度数加深,延缓近视眼轴延长有效。专家认为可争取成为保护视力的补充方法[43]。
4.2 多维视觉眼保健操
该操的要点是“动手又动眼球”,眼球随着手指的运动方向转动,时长亦为5 min。在试点的3所小学共有1 458名学生改做多维视觉眼保健操,其中1所小学的学生试做8 d后,视力提高率达80.5%。与理视健眼操一致的是,也强调了手不接触眼睛,避免了做操时眼睛受污染的可能性。但未检索到正式学术文献。
4.3 2008年修订版眼保健操
该操则是在原来北京的5节眼保健操中,取消了“挤按睛明穴”和“干洗脸”2节,将“按揉太阳穴及轮刮眼眶”改为“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增加了“按压头部督脉穴”和“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总时长仍为5 min。因时间较短,目前尚无相关文献可查,只是新闻有所述及[34]。取消“挤按睛明穴”是因为此穴位距眼球太近,中小学生课间双手的卫生很难保证,手上细菌易污染眼睛;“按揉耳垂眼穴及脚趾抓地”的中医原理则是通过对头部、脚趾等局部穴位的刺激,增加全身血液循环,疏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调节眼部的目的。另一方面,“脚趾抓地”也使学生们感到“有意思”。修订版眼保健操在300名中小学生中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试用,效果评估结果可取。
5 建议
几十年来,学生眼保健操在保护学生视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学生用眼时间逐渐增加,睡眠、锻炼、望远和看绿色的时间逐渐减少,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并存,这种种影响因素使得学生的近视眼率不断上升[44],尤其是学生单纯性近视眼不断增加[45]。在这样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作为“预防近视、保护视力”重要措施推广的现行眼保健操,也需要重新全面认识。
在眼保健操研究及推广方面,改良或新型眼保健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后续该领域研究具有很多借鉴意义,但还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如理视健眼操会出现学生眼睛睁着眼珠不动的问题,多维视觉眼保健操需要比教室更为宽阔的场地,也会出现学生手划动而眼不动的问题,修订版眼保健操的“脚趾抓地”也可能变为“脚拍地”等等,而这些可能较穴位按摩操更难监督。对这类改良或新型眼保健操的效果还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总之,新的科学的眼保健操推出,应需要一定的周期。无论是对传统眼保健操的评估或改良研究,还是开发新型眼保健操研究,都应秉着随机、对照、盲法、前瞻性的基本原则,更多地结合一些客观的评价指标,以缜密的逻辑、严格的方案设计进行,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此外,改良或新型眼保健操的推广,建议按论证―试点―总结―推广的流程,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综合考虑,采取适宜方案在面上推广。
学生近视眼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其中学生眼保健操作为有效手段之一,要结合目前全市开展的学生眼保健档案建立和分档防治工作积极试点,抓紧评估。
6 参考文献
[1]廖文科.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的基本原则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385-387.
[2]钟润先,施人瑞.眼保健操的研究.青少年近视眼防治,1980,1:12.
[3]全州高中卫生室.眼保健操对保护中学生视力效果的初步观察[J].体育科技,1983,3:43-47.
[4]吴正兰.眼保健操对防治青少年近视的观察[J].中国校医,1988,2(1):41-42.
[5]王怡然.眼保健操对防治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效果初步观察[J].青少年近视眼防治,1980,1:19.
[6]齐建华.眼保健操防治幼儿近视效果观察[J].实用眼科杂志,1991,9(12):760.
[7]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成都,1979:263.
[8]钟润先,施人瑞,黄玲雄,等.对眼保健操科学性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J].青少年视力保护,1982,2:9-15.
[9]陈婉娟,杜亚平.长宁区中小学生眼保健操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4,15(3):184.
[10]安淑惠.城区小学生眼保健操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3,17(5):456.
[11]熊日强,刘青.学生眼保健操操作不规范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1,22(6):566.[12]许雪亮,王成业.眼保健操致角膜圆锥样改变2例[J].眼科新进展,1991,11(3):62-63.
[13]九成学生不愿做眼保健操[EB/OL]. .
[34]眼保健操36年后改版[EB/OL]..
[35]雷文生,李美红.眼球主动运动对眼压影响及其效应利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9(15):2609-2610.
[36]雷建明.(理视)眼保健操前后彩色多普勒观察眼球血流动力学改变[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6):446-447.
[37]陈方红,李美红,蓝文胜,等.正常眼与近视眼的眼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的比较[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999,1(2):120.
[38]李美红,潘丽萍,雷建明.理视健眼操与现行健眼操视力保健效果的差异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38-39.
[39]李美红,潘丽萍,雷建明.理视健眼操预防和控制初中学生近视的应用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4,25(6):740-741.
[40]李美红,任志华,雷文生,等.2种眼操与儿童眼结膜感染的相关性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3):22.
[41]王萍, 姚兴家,白英龙,等.理视健眼操与眼保健操预防近视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 2002,23(6):500-501.
[42]韦凛,梁文,张淑先.两种眼操防近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 22 (5):954.
[43]汪芳润,尹忠贵.近视•近视眼•近视眼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51-252.
[44]吴昌凡,何明光,曾骏文.儿童青少年近视危险因素研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79-881.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困境;对策研究
“外国文学经典”课程是我校秘书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它主要讲授从古希腊文学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约三千多年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家作品,是秘书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外国文学经典”成为了选修课,课时量也随之减少。通过笔者近两年的讲授发现,在选课的学生当中,有的是出于纯粹的兴趣使然,但大多数仅仅是为了修够学分,“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由此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一、当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作为接受者,缺乏主动性
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外国文学经典”课程囊括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直至20世纪当代文学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而且本课程包含了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所涉及到的民族和国家非常多,代表作家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此外,在几千年文学发展史中,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学生作为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太多,再加上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忆,容易混淆,总是张冠李戴,读作品时往往很难顺利读下去。如古希腊文学中的古希腊神话,在神话体系中涉及到几十位神话人物,几乎每一位神的名字都很长,到古罗马时期一些希腊神的名字又被改为了古罗马姓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外国文学时便遇到了难关,这些冗长难记忆的外国人名已经让学生望而却步、难以理解了。二是经典文本距离现实生活久远。许多学生更喜欢富有喜剧性、轻松化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侦探推理类的作品,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科幻类、魔法趣味类的作品,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等。学生审美趣味与教学内容背离的现象令人担忧。三是“外国文学经典”是在大学四年级开设的,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国文学简史”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西文学的迥异性使得学生认为只有中国文学才是经典,中国文学容易学,学好中国的就够了,对外国文学缺乏兴趣。
(二)教师作为讲授者,缺乏创新性“外国文学经典”
任课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上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在授课过程中容易持保守心理,缺乏创新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授作家作品时,往往拘囿于教材中所持的观点,如“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延宕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性”、“安娜是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等等。这种批评方法拘囿于政治性和阶级性,缺乏深刻的人性内涵解读,使得本来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变得暗淡无光,单调乏味。二是“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多年以来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主要讲授经典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分期”、“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地位影响”等,这种常令学者诟病的教学方法将文学现象和文学内容割裂开来,使学生认为“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即是由这些固定板块组成的,缺乏整体的把握和审美上的定位感。三是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最大的不同,即“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被应用到了“外国文学经典”教学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本人在唱独角戏,而学生的参与互动是缺席的,不在场的。这使得本应丰富多彩且充满幻想的异国文学世界变得沉闷、枯燥。
二、当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改变目前沉寂的状态,让“外国文学经典”课程释放出新的活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一)发掘人性内涵,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从某种程度上看,外国文学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身、发现自身的历史。因而,教师对于“人文精神”的讲解一方面需要贯穿整个“外国文学经典”课程,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人文精神”。如现代人在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片面追求钱财,淡漠感情,造成了人的异化,已成为广泛现实。20世纪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深刻洞察到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其代表作《变形记》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卑微做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并不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幸福,灵魂与肉体的对立仍然在困扰着人类,精神上的失落和迷茫在呼唤着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回归。
(二)引入比较意识,注重中西对话
“外国文学经典”课程一般安排在秘书学专业四年级开设,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中国文学基础知识与理论思维能力。学习本门课程时,能较容易地将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加以比较认识,并且均可将两者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新的阐释,这样更能显示各自的特色,使学生加深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学的认识。中外文学比较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在讲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将中国神话引入其中,通过中希神话的比较来使学生加深对古希腊神话特点的认识。首先,希腊神话具有系统性,分为谱系分明的三代神族,而中国神话则相对零散和杂碎;其次,希腊神话中,每一代神王都是通过暴力性夺权来成为新一代的统治者,而中国神话中的权力更替则通过和平的方式即“禅让制”来获得;最后,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中国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相比,在外貌上具有“半人半兽”的特点,但是他们道德高尚,注重节操,都是人类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古希腊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它重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主观能动性,崇尚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而中国神话衍生的中国文学则以“教化至上”、“文以载道”为文学传统。再如,《荷马史诗》中的两部作品由于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在此种情境下可以带领学生引入对“中西英雄崇拜”的讨论,分析中西英雄界定标准的差异;在古希腊悲剧的讲解中,让学生思考“中西悲剧的异同性”;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哈姆莱特》中,引入的《原野》,让学生讨论哈姆莱特和仇虎“复仇”主题的差异性、奥菲莉娅和金子两位女性形象命运的不同性;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中西文学比较的例子,如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和中国的古典诗歌对比、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现代派诗歌对比、作品《飘》中独立自强的郝思嘉和《红楼梦》中精明泼辣的王熙凤女性形象比较等等。通过这些比较,学生已不再被禁锢在某一个民族的文学世界中,而是本着拓宽视野、积极思考的方式,使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作家作品进行交流碰撞融合,实现中西文学的深层次对话。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品味
“外国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本应充满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但是传统教学忽视课堂教学中人的生活体验,重视书本知识的“记诵之学”,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都习惯于不动脑筋的被动的“听”学。听老师讲课,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试完后把笔记忘得一干二净。“外国文学经典”教学面向现实生活世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对学习环境进行重新建构设计。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世君提出可在教学中创建以“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对当下的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如“听”即欣赏经典音乐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浮士德》、《奥赛罗》等等皆是歌剧界的翘楚;“写”即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将文学作品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论述;“做”即制作多媒体作品,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双向交流;“演”即演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切身地去体验作品角色。这种模式是实施课程内容设计的保障,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角色发生了改变,并对其创造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积极发展自我,承担起主动学习的责任。与此相关,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模式活动的积极性,还可改革考试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平时成绩可占到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加大其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的内容除了最基本的考勤和提交作业之外,还包括学生的研究论文、读书心得笔记、多媒体作品、演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等,将评价机制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促进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当然,在“外国文学经典”教学过程中尚有许多其他问题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总结,“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理应走出原有的局限,教师应及时改进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应时代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外国文学经典”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外国文学经典”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林精华,吴康茹,庄美芝.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与改革开放3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谢南斗.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1(3).
[4]徐媛媛.外国文学教学的尴尬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